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您怎样理解英语课程的双重属性——人文性和工具性

您怎样理解英语课程的双重属性——人文性和工具性

您怎样理解英语课程的双重属性——人文性和工具性
您怎样理解英语课程的双重属性——人文性和工具性

2.您怎样理解英语课程的双重属性——人文性和工具性

英语作为语言,本身就是为了交流。就工具性而言,我们通过学习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从而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就人文性而言,

我们通过学习英语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自己的感悟则是,英语的翻译切不可仅从字面去实施,而要理解这个单词的意境以及那些西方的文化,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学生是人,不是等待被雕琢和塑造的“物”,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等。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如果说工具性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理念),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经师”;那么人文性就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与感恩、爱人等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人师”。因为新版课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的基本理念,对英语教师的身份也进行了重新定位:不仅仅是用英语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的老师,而是用英语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成长的老师,引领学生在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来源于教师的人文底色的丰厚。对此,英语教师要在不断地为自己的专业充电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大量的阅读中汲取滋养心灵、性情等营养元素,获得打开眼界、视角与突破固定思维模式的启迪。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经师人师合一”的理念,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再变成仅会考试的机器,一味充当分数的奴隶,高分低能、冷漠无情,没有理想,缺乏大志,心理失衡的一代,而是具有“综合人文素养”,心理健康阳光,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新版课标提出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本意或者说价值取向也就凸显于此吧。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语法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如何讲解语法知识开展语法教学,使枯燥乏味的语法变得易懂有趣是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文章从形象、趣味、分层、灵活四个角度对语法教学进行阐述。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解释语法现象,如何讲解语法知识,如何开展语法教学,使枯燥乏味的语法变得易懂,有趣?

一、借助媒体,创设情境,形象学语法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时态是一个很重要的语法项目,但是学生难以掌握,尤其在交际的时候容易出错。如果仅用孤立的句子去理解和说明这一语法现象,或者让学生去死记,他们会感到学习语法很枯燥,太抽象。我们可运用多媒体,通过场景的快速切换,有效地调动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先帮助他们形成直观的表象,再设计一些有一定信息沟的会话练习,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be动词的一般过去时态时。

1、铺垫。媒体出示一卧室,内有一张床和一张课桌,床上有两件毛衣,床下有一双鞋,桌上有一只手机和一些鲜花,墙上挂着一只风筝。

T:Where’s the mobile phone?

S1:It’s on the desk.

T:Where’re the shoes?

S2:They’re under the bed.

媒体出示下列句型:

It is on the desk.

They are under the bed.

2、导入。隐藏上图中的手机和鞋,媒体出现两幅图,让学生进行对照。

T:Where’s the mobile phone now? Is it on the desk?

Ss:No.

T:But it was there just now.

T:Where are the shoes now? Are they under the bed?

Ss:No.

T:But they were there a moment ago.

媒体出示下列句型:

It was there just now.

They were there a moment ago.

由学生已知的一般现在时作铺垫,引出be动词的一般过去时,两种时态对比使用,教师作适当解释。

3、操练。隐藏毛衣和风筝,两图对照,让学生分小组模仿操练。

4、总结。

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某时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其谓语动词要用动词的过去式。在汉语中不存在这样的现象,这是中英文的区别之一。还要向学生讲清is, are的过去式分别是 was和 were。

5、运用。分组自由创设情景,活用以上所学知识,用英语进行交流。

这样,借助媒体,通过对话感知,模仿训练,归纳语法现象,活用知识进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be动词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二、归纳总结,提高效率,趣味学语法

词法是指词形的变化规则及用法。小学阶段讲到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数词﹑冠词和连词等的用法。数词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序数词的构成与基数词有一定的关系,但构成方法又不尽相同,如果要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么多的序数词,学生会感到厌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使这一语法项目简单化,我为学生总结了这样一则顺口溜:“一,二,三特殊记,四以上加th, 八减t, 九去e, f来把ve替,ty须变tie.若是碰到几十几,改变个位就可以。”本来很难掌握的内容,通过这么一则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学生很快便学会了1—100序数词的构成,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又如在教“是”动词am,is,are在人称代词中的用法时,也可以这样总结:“我用am, 你用are, is用在他,她,它,凡是复数都用are.”这样处理简单易懂,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连平时学习能力较差,不肯开口说英语的同学,也都说得津津有味,很轻松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一重要的语法项目。再如“物主代词”。学生容易混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不懂分辨。我教学生这样记:“名词性物主代词比别人多点东西,所以单词比较长,派头比较大,不允许‘东西’跟着它。”又如:在一般现在时结构中,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要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但很多学生不易记住,我们可以教学生这样记:“第三人称单数,势单力薄,需要一个帮手,你就在动词上给它加上丝丝(s或es)力吧!”现在进行时中动词的正确运用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学生用了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会缺少be动词;或有了be动词,动词只用原形,少了ing。我们可帮学生这样形象记忆:“主人正要干大事,要找比比(be动词)当保镖,保镖出门不简单,后面带着英英(ing)跟屁虫”。用这种趣味的学习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语法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学生还学会了自己编顺口溜,归纳总结语言规律。

三、设置梯度,正确引导,分层学语法

语法教学要注意梯度,正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开谜团。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子就得到答案。我们要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对话、交流、讨论来达成理解,形成共识,构建自己的知识。我们经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设置梯度:

1、教师举例,师生一起完成例句。

2、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分析,比较例句,初步归纳出语法规则,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对学生归纳的语法规则给予客观的评价和补充。

4、学生进行操练,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题型,如选择;填空;笔译和文章理解等,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系统归纳,适当集中,灵活学语法

请说说如何进行听说读写的整合教学

要想说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还应从“读”字抓起。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的一项智力活动。对于初中英语来说,应注重朗读的训练及朗读习惯的养成。朗读英语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节奏、语感的重要途径。听说在前,阅读在后。朗读有助于学生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也是对说的能力的强化。做好阅读前的必要铺垫和激发兴趣工作。老师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来历,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或者通过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猜测生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环节的缺少会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学生平时阅读英语文章,报刊杂志以及各级各类考题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务必要做到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章,不要逐词阅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阅读结束后,老师可以对重难点进行精讲,可以组织适当的口语和笔头训练,引导学生背诵几个好句子,有能力的同学要求复述文章(选择有价值的文章复述,否则只是增加学生负担)。

除了说的表达方式外,写是人类表达的另一主要方式。说到写作,在抓好基本功的训练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可采用仿照例子造句或编对话、改写句子、根据短文回答问题等训练形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摘抄习惯,课外进行搜索性学习,剪剪、贴贴、抄抄,拓宽知识面,积累知识点,为以后的写作作好铺垫。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写记使人精确。”平时也要让学生经常性地用所学过的语言知识以文字形式来描写一些自己的生活,或编些对话、故事,找机会评比一下,也可鼓励他们去投稿。这样可初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写作热情。我们有时可以借鉴低年级语文教学写话的方式进行,让说顺利过渡到文字,从仿写入手,可命题形式,可开放形式。进而到写日记,抓住一个个小的题材,尽量描述,充分调用学过的语言知识,同时也会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的语言文字化表达方式。循序渐进,对英语的学习和运用也起到了巩固扩大的作用。

良好的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策略的养成也为将来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当怎样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呢?我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活化英语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自觉性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主要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有效地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注意课堂气氛,不失时机的引导和调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听、说、玩、演、唱溶于一体。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教师可通过歌曲引入。如问候歌”How are you?”“ Good morning to you.”或“The more we get together”,使学生放松并集中注意力。教国家时,让学生学唱“London Bridge”引入对英国首都伦敦的介绍,理解句子London is famous for London Bridge and the Big Ben. 教授动物时,可通过“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引出要学的新动物chick 、duck、 pig 及cow.还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chant热身。如通过绕口令“I like apples.”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唤起学生对水果及句式I like …的记忆,并为新课学习“which food do you like?”“I like dumplings/ noodles/..”做好准备。

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要通过实践,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创造真实情境,如购物,问路,看病,谈论天气等。鼓励小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自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游戏是活跃小学英语课堂培养兴趣的重要手段。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猜单词,踩地雷,对口型,猜谜语,找朋友和学生当小老师等。这些游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每当我看到学生们高兴、神秘、兴奋的表情,仿佛和他们一起走入了他们的学习乐园。

根据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单词或短语时,我们老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帮助孩子记忆,学生特别乐于参与。如学习动作类的单词和短语,如jump, walk,swim, play football, play basketball, cook, clean the kitchen, water the flowers等都可以用上这种方法。学完后,通过教师说单词或短语,学生做出动作,接着老师做出动作,学生说。学生就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就记住了这些词汇。

教师还可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授食物、文具等可采用实物教学法;学习简单的对话可以用表演法;学习比较级、最高级可以用简笔画;学习地名、风景名胜可以通过多媒体。

二、引导自主学习,培养良好习惯。

在给小学生上第一节英语课时,就要教给学生如何预习,要求学生必须进行课前预习,了解下节课要学的课文意思,有哪些生词,要学到哪种句式。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教师也可利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给下节课布置任务。如 Aa- Di- Da 我爱我家下册My country 让学生上网查外国的国旗代表的国名、地理位置及首都,了解这单元主要学习的内容,使勤与思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大部分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但一部分学生接受新科目的信心不足,怕遗忘,用汉字注音。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复习,不要害怕遗忘。遗忘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学习外国语言,没有环境的前提下,要自己努力,创造条件,战胜遗忘。必须及时复习,反复强化,加强记忆。运用科学的复习方法,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加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忱。

1.一、时代呼唤着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及时对师生教与学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和量化评估,而且对课堂教学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影响,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还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例如,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考和高考等),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教学活动完全围绕考试内容进行,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等不正常的现象充斥着英语课堂,使中学英语教学走进了应试的怪圈。

如何走出这一误区,无疑是摆在广大外语教师面前的又一新课题。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一般性发展目标是融合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实现的。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应该说,形成性评价理念的提出既是理论上的创新,更是观念上的飞跃。教学评价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发展潜力能进行整体评判。然而,目前这种评价观念尚未在广大英语教师中形成共识,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的操作方式和模式。《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指出:“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要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二、合理的英语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

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座谈/访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记读书笔记、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其评价方式可以采取测试和非测试以及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参与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一种开放、宽松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反馈作用。评价要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要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认识自己。同时,评价又可以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利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形成性评价的目标

A.主要考查学生应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即考查学生的语言行为;

B.与课堂教学保持一致,使评价考查也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家学

C.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语言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既考查了语言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学习策略的形成

E.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和分析能力的锻炼。

四、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操作

A.注重过程,关注学生。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表格式的累积,从学生的课堂行为观察记录及表现、调查问卷、小组合作学习的记录、学生个人的言语报告、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课业档案累积等多角度、多层面地科学

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的参与和促进,从而逐步过渡到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达到学习策略的形成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而有效的基础。

B、开设多层次的口语测试

在中期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开设了多层次的口语测试,老师设计多种材料,满足不同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如:学习能力后进的同学,只要求朗读单词、句子、短文或看图说出简单的一到两句英语句子即可。中等的同学则多增加了看图说话(图材料来自于课文);学习优秀的的同学则是通过情景的设计给予“角色扮演”的口语测试,充分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成功与喜悦的感,达到全体发展。

C、学生成长档案袋的运用和参与评价的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强调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质性的评价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数,不仅具体直接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地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对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质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比较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强调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质性的评价方法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评价手段。

五、评价的积极作用

评价的宗旨在于有效地推进和改善课程发展,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课程实施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适当方法,并有效地调整课程。通过开发多元化的评价,鼓励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评价和自我评价,老师要逐步转变角色,从“考官”的角色逐渐转变到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评价的角色。;注重全面评价;运用动态的评价标准,进行有弹性的灵活评级,使用描述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较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重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要重视在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实施等管理环节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六、评价实验的深远意义和反思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过分注重分数的问题严重,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建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方式,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的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作为一名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和角色的重新定位,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向以人为本的中心发展,胸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伟大豪情转变。同时,我们呼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新课程实施的有利保障,更是探索新型的科学评价机制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的前提条件。加强合作,发挥集体智慧,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规范科学地整理和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和成果,并给予鼓励,让学生真正尝到评价的激励和喜悦,建立积极的健康心理。

加强对评价评价机制的研究和探索,形成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协调和完整。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1.怎样认识评价的教育功能让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

长?

答:《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加以及时、有效的监控,以起到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新课程理念和新的模式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教育评价是教育体系和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评价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精准地提供数据和信息,更在于人们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和后续教学行为的调整。因此,首先要对教育评价进行准确的定位,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意义确定评价的设计和工具的选用,使评价能有效提供有意义的信息,能据此对教育和教学作合理解读。也就是说,评价不是为了简单获取数据,教育评价,特别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的评价,具有参与和干预课程的功能。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应以课程标准和平时的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为主要目的,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评价形式。评价的宗旨在于有效地推进和改善课程发展,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课程实施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适当方法,并有效地调整课程。通过开发多元化的评价,鼓励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评价和自我评价,老师要逐步转变角色,从“考官”的角色逐渐转变到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评价的角色。;注重全面评价;运用动态的评价标准,进行有弹性的灵活评级,使用描述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较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重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要重视在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实施等管理环节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建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方式,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的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作为一名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和角色的重新定位,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由只重视知识的

传授向以人为本的中心发展,胸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伟大豪情转变。同时,我们呼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新课程实施的有利保障,更是探索新型的科学评价机制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的前提条件。加强合作,发挥集体智慧,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规范科学地整理和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和成果,并给予鼓励,让学生真正尝到评价的激励和喜悦,建立积极的健康心理。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应该说,形成性评价理念的提出既是理论上的创新,更是观念上的飞跃。教学评价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发展潜力能进行整体评判。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采用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形成性评价是在一种开放、宽松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反馈作用。评价要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要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认识自己。同时,评价又可以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利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是评价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也是课程标准修改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评价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本质是尊重每个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了解,如潜能等,实施过程性评价——不是为了筛选,而是帮助学生发展。既关注全体学生,又对每个学生提出具体帮助。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评价应起到监控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功能,1. 有利于学生不断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2. 有利于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3. 有利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及时解课程的实施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4. 评价的过程和评价结果还应有利于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的目标和教育的发展方向,共同推进课程实施。评价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会在具体过程中遇到各种的问题和挑战。就要抛弃我们习惯的“评价就是考试”、“评价就要区分”、“评价就有好坏”的旧评价,就要树立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成功体验的新的评价理念。

总之,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不断成长进步,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经过几年的尝试,发现看似简单的评价却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和言行的改

变。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真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健康成长。我们就要科学地、艺术地使用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加油站”。

2.如何理解形成性评价对于小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发展的意义?

答:《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应该说,形成性评价理念的提出既是理论上的创新,更是观念上的飞跃。教学评价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发展潜力能进行整体评判。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效果,用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评价。它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学习活动的情况、学生的进步情况、学生通过参与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遇见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小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的措施就象一根指挥棒,指导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甚至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形成性评价理念本身,更要用艺术的方法进行评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是由点滴的细节组成的,所以形成性评价的切入点皆在细微的过程中。

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自评和互评

自评和互评在形成性评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高其自信心。课堂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单元就评价一次。评价标准是ABC三等。A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且说话流利,口齿清晰,语音语调较好,既有个人活动,又有小组活动,作业按时完成,质量高。B等:有预习或有复习,能回答老师问题,有时主动,口齿基本清晰,基本上能完成作业,质量一般。C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都少,上课很少发言或只是被动发言,口齿不清晰,语言词不达意,较难让人明白,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不高。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可以发现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调整每阶段的学习计划和步骤,不断完善学习过程,也起到了自我督促和相互督促的作用。

例如,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英语实践活动卡”,记载学生课外使用英语交际和参加课外活动情况,如:本单元学习阶段上课纪律好不好?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不积极?课外有没有使用英语交流?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手抄报、精品册、演出、演讲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学以致用”,和培养及提高学生对自我评价的能力。

为了便于评价,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评价。哪一组参与积极、纪律好、表现好可得集体奖。根据所学内容更换比赛组的名称,如:中国队、美国队;苹

果队、橘子队:“Panda”和“Rabbit”队;另外还有“Hamburger”和“French Fries ”;“Boy”和“Girl”队。这种评价形式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中、低段的学生们都很感兴趣(通过实习阶段笔者与他人交谈所得),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且对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起了一种促进客观的作用。

2.教师评价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都必须与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的作用是展示,展示学习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自评。如预习的方法,小学英语处于起始阶段,学生对英语如何自学,学些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度都不大清楚,教师有必要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督促学生自学,预习作业的安排要细,而且做到有布置就要检查,通过检查,可以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这也让教师的教学与了解对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目的而自主学习的习惯。

例如:Excellent (出色) /Very good(很好)/Good(好)/Adequate(一般)/Need improvement(需要改进)等,记录在评价表中。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要多采用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如:很好!你能够洞察出问题的本质所在,说明你……理解得很深刻你的板演非常清晰!聪明!一语道破天机!我会以你为豪的。回答得很准确,语言表达也非常的清晰、简练。你不仅联想丰富,而且叙述十分严谨。

3.合作评价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学生的问题,各种评价方式不仅给学生,也给教师提供了教与学的信息。学生得到个人反馈,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得到个人反馈,以便改进教学,提供给学生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家长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家长是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责任者,家长对学生,教师及整个教育都会经常使用自己的价值判断。

4.利用多媒体

为了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我鼓励学生把学过的情景对话、小诗、歌曲、小故事等录成音,在电脑中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短文或故事的情节,在网上搜集诗歌、小故事和笑话、幽默等,用磁盘拷贝下来,磁盘和录音带作为作业交给老师,然后我安排一节课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评价的标准可根据主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

5.建立学生档案

我把本学期学生的资料收集起来,给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英语学习的档案。如(1)发给每个学生一个袖珍文件夹,写上自己的名字,并向学生解释应从每一单元中收集至少一篇作业放进文件夹。(2)从作业文件夹中选取一片学生认为最满意的作业放入学习档案袋中。让一两个学生解释为何选择这篇。 (3) 指导学生在档案袋中每个星期放入一张“进步卡”,每个月放入一张“阶段评价

卡”。(4) 引导学生对学习档案内容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5) 指导学生把单元评价表附在所选作业的后面,存入学习档案,并妥善保存。到学期末,我便根据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所展示的最佳成绩,给予一个英语学习综合能力的评价。档案显示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形成性评价的宗旨、作用以及深远意义:

评价的宗旨在于有效地推进和改善课程发展,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课程实施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适当方法,并有效地调整课程。通过开发多元化的评价,鼓励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评价和自我评价,老师要逐步转变角色,从“考官”的角色逐渐转变到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评价的角色。;注重全面评价;运用动态的评价标准,进行有弹性的灵活评级,使用描述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较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重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要重视在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实施等管理环节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过分注重分数的问题严重,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建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方式,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的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作为一名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和角色的重新定位,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向以人为本的中心发展,胸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伟大豪情转变。同时,我们呼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新课程实施的有利保障,更是探索新型的科学评价机制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的前提条件。加强合作,发挥集体智慧,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规范科学地整理和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和成果,并给予鼓励,让学生真正尝到评价的激励和喜悦,建立积极的健康心理。

加强对评价评价机制的研究和探索,形成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协调和完整。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功能,有利于学生不断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利于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有利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及时解课程的实施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评价的过程和评价结果还应有利于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的目标和教育的发展方向,共同推进课程实施。评价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会在具体过程中遇到各种的问题和挑战。就要抛弃我们习惯的“评价就是考试”、“评价就要区分”、“评价就有好坏”的旧评价,就要树立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成功体验的新的评价理念。

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技能的训练及培养:

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老师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主阵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要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参与学习活动、在小组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如何有效地展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与创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恰当地运用形成性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挖掘英语学习潜力,发展英语学习能力。小学阶段,英语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这四会的能力。

在多年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本人就英语听、说、读、写教学进行了形成性评价的探索和尝试,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果。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听懂的总比会说的多。“听”是人们交际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学生学会说英语的前提首先是听。尤其是对初次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应该首先让他们多听、学会“听”。为了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多元化评价.

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也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用所学过的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一年级学生也会用“Good morning ,MissHuang.”“Hello”来与我打招呼。

小学英语教学必须要满足青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适合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情感丰富、记忆力和想象力强的特点,在口语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排除学生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鼓励学生多说、常说、大胆说,使他们在说的过程中有安全感和成就感。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说错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教师对学生的这些错误不应大惊小怪,更不应采取粗暴的方法批评。

根据目前大班额教学的特点,我们提倡先集体、后个别的练习方法。集体练习可以是全班、一行、一排、男生、女生等多种形式进行;个别练习可采取按座位依次快速练习和先提问后请个别学生答相结合。自愿、主动举手和教师指定学生做相结合。个别与集体相结合可使练习的人次多,练习的面广,使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交际性得以体现,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

英语是一种很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同时进一步熟悉课文。我们发现:在“读”这一方面,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激发起学生的朗读热情,通过对朗读的评价,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推动学生开口习惯的养成。比如: 教学中,学生读完课文后,我注意引导学生自评、同桌评、小组评,我也参与朗读评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提高了朗读质量。有时, 我们将师评、互评、自评等多元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和表演课文。这样,学生就会形成主动学习,课堂也会反映出学生的个性。

现在的学生贪玩,喜欢上英语课,但不喜欢写作业,对写作业缺乏耐心,再加上各科作业多,书写普遍差。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情况

纳入了重点评价范围。而在“写”这一能力的培养上,我们更侧重书面批语的评价方式,如给写得好的孩子用上:“Good!”“ Very good!”的评语。同时,我还采用积累评价的方式,给连续十次得到Very good!的学生,奖励一个小奖品;对于作业质量好的还可在班上传阅,让学生们互评,并从中学习好的书写. 通过互相学习,学生们会更喜欢书写,为了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他们也会加倍努力。

总之,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育评价的过程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开展好形成性评价的各项活动,把它更好的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去,通过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当然,在开展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活动中,我们不可盲目地陷入为评价而评价的怪圈中,只有在重视形成性评价的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等各种有效的评价方法,才能促进英语教育教学的更好发展。

7.怎样设计跨技能听说活动,帮助提高学生在语境下的英语英语交流能力?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而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使设计的教学活动尽可能的为训练重点、难点知识服务,为学生能更好语言实践服务。

这次展示课我上的是5BModule3 Unit 1 Signs 的第一教时,主要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标志,懂得应该遵守各种标志,做个懂礼貌、遵守各种规则的好少年。语言学习上能用三种不同的英语句型表达同一标志所示的意思,并用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It means … 进行问答、交流、询问,并用can’t, mustn’t和shouldn’t 三种不同的语气进行表达。根据这些目标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这些活动。首先让学生观看并欣赏一首儿歌,通过多媒体画面,给学生创设一个在公园的生动的语言场景,为后面的语言学习做一个铺垫,创造一英语学习的氛围。接着我运用再构的文本引入sign这个新单词,在学生认识、会读、理解这词的基础上,出现许多学生在公园里经常看到的标志,并引入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It means… 这个新句型,让学生进行跟说,问答操练。然后,在学生问答到最后一个标志时,对学生说可用Don’t… No… You can’t… 这三种不同的句型来表达同一个标志的意思,并让学生注意三种句型的不同句型结构,并出示一些标志让学生说给同桌听。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介绍,You can’t … 的句型还可用mustn’t, shouldn’t来表达不同的语气,并通过对子活动进行操练。课文的学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先通过观看、听、回答问题,训练学生的听力;然后通过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最后通过阅读填入所缺单词,复习巩固所学单词、句型。

以下是对这节课的反思:

成功之处:

(一)创设各种语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语言训练活动情景

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儿歌,创设了一个英语学习的良好环境,为后面的新知识引入也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用机械的方法来操练词汇句型,学生也完全可以靠死记硬背掌握,但却很难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而创设一种自然、真实的生活情境,设计形式多样的语言交际活动,如在商场购物、在街上问路、医生看病、公园玩撒等,能帮助学生摆脱枯燥的机械性重复训练,提高学生记忆单词、句型的效率。同时,学生通过特定的语境,不仅可以记住词汇的意义,还可以掌握词汇在句子中的用法。这样的做法符合学生学习和掌握词汇、句子的感知及心理认识过程。

因此,我通过Mary和John两个在公园里看见了许多标志这段再构文本为新知识、新句型的引入、操练,创设了语言环境,使学生产生了想说的欲望,通过问答训练,让学生理解了新句型意思,语用功能,并在问答中训练了学生用英语进行询问及表达的能力。

(二)由易到难,扎实操练,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根据学生现有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表达能力采取由易到难的操练方式,能充分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发掘他们英语学习的潜能,让各个知识层次的学生的语用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我班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我把新句型的操练分成了好几个步骤,先让学生操练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在学生都能问答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换成What does this sign say?,不必再花时间操练,学生基本都会说了,在此基础上,再分两步练三种不同的句型和三种不同的语气表达,学生都能正确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现有教材,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语用能力不仅包括说的能力,也包括听的能力,因为语言交际活动主要由听说来完成。而听的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必须靠长期的训练才能习得。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的体力训练。而教材中对话、故事是相当好的听力材料,因此,本节课中我设置了听课文回答问题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检查学生对所学单词、句型是否理解,对课文是否理解,并通过他们的回答来进行证实,也训练了学生的应答能力,效果也较好。

不足之处:

由于本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活动没有很好开展,如在训练用can’t, mustn’t, shouldn’t 来表达不同语气时,没有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不同语气,真正理解句子的不同语用功能,由于采用了对子活动,学生也没有全部运用这三种句子。还有在课文操练时,由于时间较少,学生也没有很好的朗读、表演。也没有时间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新句型。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还要多考虑学生的操练时间、运用时间,给予学生更多运用、体验的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功能。

10.评价改革与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关系?

一、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应试教育单一、片面的评价标准。

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直接影响着教育行为和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受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影响,只重学科成绩,以考分决定学生前途,以学生考分评价教师,把分数与教师的业绩直接挂钩,教师与学生被绑在同一条船上,“荣辱与共”,“风雨同舟”。这样,势必误导师生为分数而拼搏。学校为提高知名度,扩大生源,实行快慢班、重点班与非重点班,进行分类教学。这样学生心理上产生压抑感,剥夺了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剥夺了差班教师享受平等劳动取酬的权利,这些教师往往付出多,收获少。这种单一、片面的评价标准,不能公正评价师生的真实能力,也不利于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严重违背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扭曲了基础教育的办学宗旨,造成学生智育目标狭隘化、德育功能表面化、体技能力缩水化。同时造成了教师工作的疲劳化与职业倦怠化。这一教育的虚假现象扼杀了学生成长阶段的创造力,束缚和禁锢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和能力发展的空间。

针对这一越来越让人困惑的现象,弥阳中心校尝试并逐步跳出这一怪圈:

1、改变偏重结果性评价为兼顾过程的评价。

一次考试成绩,只是检测某个阶段教学效果的结果性评价。在某一特定阶段中(比如一个学期),教师的日常表现、业务成长、工作状态等过程,学生的习惯养成、个性生成、能力习得等进步成长过程,是无法全部在结果性评价中体现的。在2010年弥阳中心校教职工代表会上,作出了小学品德、科学实行开卷考试的决议,其中品德科目,小学生日常综合素质评定占50%,期末开卷考卷面占50%;科学科目,学生实验课开设评分占50%,期末开卷考卷面占50%。弥阳中心校各个完小的学生就不用背综合科了,也不用背实验结果了。因为人的品德的生成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修炼的过程,并不是谁能背书谁的品德就好;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不是谁背实验结果厉害谁的能力就强。

2、评价体系改革做到“两个取消”,实现以教师评价引导学校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本真回归。

取消教师年终考核评价按成绩排定名次的做法,正确看待考试结果,实行“粗线条式”考核评价。给教师尊严,为教师减压,让学生在减轻课业负担后获得更多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和特长

的时间。

取消小学主副科评价的差别,为学生全科发展打基础。评价教师时小学各科目地位平等,分值同等。让每个学生在每个科目上都有收获,让学生获得更广阔、全面的发展空间。

3、教师评价目标多极化,方法多样化,重塑一个科学合理的,切合实际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评价体系。

目标多极化:初级目标是通过评价度量,兑现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中期目标是利用评价特有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职工在评价中成长;最终目标是围绕评价核心,有意导向教师育人效果,引导教师在管和教的实践中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品德、性格、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成长进步,这是教师评价的最终目标。

方法多样化:提倡评价教师分数之外的素质,学校管理者要找到更多恰当的衡量教师道德、能力和水平的“高度”的尺子。这个“尺子”就是评价方法。比如完备地收集过程管理中每个细节的痕迹材料,教师常规工作过程的评分就有了依据。也可采用学生测评、年级组互评等方式来评价教师的道德声望和能力水平。

4、建立学校新的评价体系,应有综合指标评价。一是正向指标,如班级成长率、能力生成率等;二是负向指标,即差生率、违纪违规率等,并建立严密的日常监督机制。建立弹性学制评价,让学生以自己的特有素质,选择一个具有个性化的课程组合,这样一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能保证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虽然这会给学校带来很多的复杂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复杂而放弃对教育理想的追求,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行。

5、转变师生、家长和社会的评价理念。我们通过多次集中培训、出黑板报、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和新课程的有关知识。还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意见和看法,转变师生和家长的评价理念。为使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还深入发动,大力宣传,争取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使全社会对教育规律和人的全面成长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新的教育价值取向。

1、思想引领,更新观念是转变教育价值观的根本保证。

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走出应试教育怪圈。教育质量是校长的立校之本,教师的立身之本。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端正对教育质量的认识。教育质量包括显性质量和隐性质量。显性质

量,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与升学率,只要不是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和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得到的高分数或高升学率,都应看成是质量高的主要标志之一。隐性质量,就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各种素养,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身心素质、道德品质、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人格魅力等。所以,学校质量的高低,不能不看分数,又不能只看分数;不能不看升学率,又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真正做到了“显隐结合”,才是质量较高的学校。其次,要抓住提高质量的关键。必须明确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只有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向课堂要效益,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有保障。

2、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理念。

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推进课改,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要走出三个误区:一是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淡化考试,甚至不要考试;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放松文化课的教学;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让学生有课业负担;认为素质教育高不可攀,教师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行。二是措施上的误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加强活动类课程教学,而没有意识到要着眼于课堂,着眼于学科课程教学中贯穿和渗透素质教育,在活动类课程中,又只侧重文体活动,对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三是关系上的误区,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必要的考试检测、合理的学生课业量对立起来,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降低教学质量的要求。

3、适应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学管理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学校的教学管理应该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变重数量管理为重质量管理;二是变只重管理“教”为也重管理“学”;三是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四是变重“务实”管理为“虚实”结合;五是变重行政管理为重“人本”管理。

4、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的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新课程实施。

校本教研的基本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和新课程实施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建立校本教研工作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践能力,深度推进课程改革。

5、认真探索教学常规,实施全程质量管理

教学常规是符合教学过程规律的,相对稳定的工作步骤、方法及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在着重抓好学科教学工作常规的同时,辅之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活动,开辟学校的教改和实验等,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实施素质教育,应秉承“一安全、二健康、三快乐”的宗旨,还给学生美丽的蓝天和自由成长的空气。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张扬学生个性与特长。因此,要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德智体美劳教育,开发学生自治自理,让学生动起来,拓宽学生视野;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在参与中进步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首先,有益的、传统的、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大家知道,弥阳中心校为几个乡镇学校撤并而成,要发展素质教育,必须整合资源,遵循“扬弃”原则,什么样的学校真正算好学校?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能否经得起“素质”的检验?中心校找到了答案,确立了一批典型。菜花、铺田、新村、牛背、太平、章保、弥东等小学一直坚持素质教育,活动课丰富多彩,开展得轰轰烈烈。菜花、章保等小学有歌咏、葫芦丝、呼啦圈、跳绳、舞蹈、鼓号、篮球、乒乓球、跆拳道、轮滑、象棋、手工、绘画、书法、校园之声广播员、英语口语训练等多门类的十余种兴趣小组,且长期坚持毫不动摇。牛背、新村小学学生以少先队为主阵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校内外都讲普通话,有的父母吵架或去赌钱,子女用普通话劝架,用普通话讲道理,弄得父母都不好意思吵架或赌钱了,他们互相监督校内外的表现,及时反映给中队或大队部,老师指导学生,避免学生管理学生出现偏差或失误,让学生在管理中学当干部、会当干部、当好干部。通过典型示范,镇内学校的互相交流与学习,至2007年底,全镇学校面貌一新,弥东小学形成了“班级文化”和“读书走廊”为主的文化特色,菜花小学形成了以手工、舞蹈、剪纸和“感恩”为主的个性特色;章保小学形成了以葫芦丝、跆拳道、校园之声广播等为主的文体特色;铺田小学形成了“感恩、孝道”和“个性化班级”为主的学校特色,牛背、新村小学形成了以少先队为主阵地、学生自主管理的学校特色。

其次,不一定非要“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深水区”不一定摸得到石头,看准了就要大胆出手。2007年10月17日,弥阳中心学校召开一年一度的教职工代表会。在职代会上,教职工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有重大的突破。不过,当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观点、新方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让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一、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实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语文的人文性 《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注重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工具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方式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深层次的内蕴,是潜能,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点、扩大视野、净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工

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有,也无法存有。反过来,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没有依附性的。 四、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要想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生活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否则,就会走入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教学误区。人的一生的几个学习阶段的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 小学阶段应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小学语文尤其要偏重于工具性,着重于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训练。而人文性仅仅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辅助手段,潜藏于语文文本之中。 五、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语言的积累 积累,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言的积累,应从两方面入手:(1)重视课内积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小学生除了继续掌握一些常用的生字、生词以外,对于一些精彩的课文或片段,要熟读成诵。另外要逐渐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使学生在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历来有争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这是目前指导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最权威的、最法规的观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执行。问题是:课堂上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你呢?这一直是困饶许多教师的棘手问题。张卫其老师以下的这个教学片段会给我们很好的回答。 张老师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对重点句“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地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先抓住重点词“一次有一次”,让学生感受表层意思:次数多,并随机指导朗读。在学生感受了次数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一次又一次”,挖掘其背后的人文特性。 “从‘一次又一次’中你还感受到什么呀?”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马上体会到,这次数多的背后,深藏着李博士抽取骨髓的艰难,青年的顽强毅力,坚强的意志 ──此时张老师有引导学生谈了流出的骨髓所代表爱心,希望,友谊,生命──最后当学生的理解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再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表达抒发自己的感受,声情并茂。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根本性质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方。人文性是那巍峨挺拔的山峰,而工具性就是登商那山峰的一级一级的阶梯;人文性是那广袤无垠的大海,而工具性就是抵达那光辉彼岸的船。我们不能机械地脱离一方去谈另一方,因为没有脱离人文性而单独工具性,也没有脱离了工具性的抽象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的。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落实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张老师的这一段教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另外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人文性不只包括思想教育,而且包含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体验。 上帝在细部。一句无心的话,一个忽略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一种惯常的态度──课堂中的微不足道的细末之处,往往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丝毫的细节决定着课堂的效率与质量。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我们知道,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其内容,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而应是在教师的引导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浅谈语文课程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 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 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2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

开语言的交流。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 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二、 “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

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南康市第四小学刘玉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语文具有工具性,它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大脑思维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更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然而,语文又是具有人文性的,它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丰富和陶冶着人的思想个性和感情的重大任务。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凸显出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牢牢把握这两个方面的任务。 简言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但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学习中又是和谐统一的。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 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防止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呢? 一、学习新课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是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前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也正是它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观念下,教师的教学策略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立足于学科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认知向重情感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教书向重育人转变。 在新的教学观阳光里,师生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这种“解放”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分享彼此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修订稿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着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这一切无不反复地告诉我们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具体讲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1、砥砺品德,完美人格 我们的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里周总理艰苦朴素的品质,《诚实的孩子》里列宁诚实知错就改的品德,《你们想错了》里方志敏清贫一生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这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2、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点思考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一点思考 台山市第一中学黄珍巧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句话,近十年来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语文课堂从教学目标设计到语文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变化而来的是语文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以及很多人对语文教学将何去何从的疑惑和思考。“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统一?这个问题是我参加工作几年来一直思考的。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理解,以及对语文课堂如何才能统一二者的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关语文性质的论述是这样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打破了一直以来的“语文是重要的工具”的说话,成为新课标以及教学大纲中最引人深思的一个关节点。这个提法因涉及语文的基本特点,故从课程目标到教学方式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了一线教师和专家们的广泛讨论。由新课标引发的对语文科目的从新审视,对新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的探讨,我们并不陌生,十几年里各种论证分析,浩如烟海。然而,作为一名新教师,这又是个不可绕开的教学问题,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1.语文性质的新提法对教学的影响 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从表达来看,二者孰轻孰重本无明确指出。然而,从部分教师的课堂设计看,却偏重于“人文性”并以此为“潮流”。在《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一书中,严华银先生就列举了多个教学案例,而回顾现实生活,这样的情况也时常可见。 偏重“人文性”主要体现为:一、教师在教学策略上有意淡化文章词句篇等基本知识,突出文本的思想内涵,更甚者,将文章作为引子,拓展延伸至政治、伦理等社会层面的问题;二、在教学方式上,打破原来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文章思想内涵进行探讨。淡化的教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安徽芜湖庄华涛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目前我们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全国着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指出:不要脱离语言文字奢谈所谓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生发出来的)。因此,“读”这一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充分地读,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比如,有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马上就问:“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答曰:“难受。”教师又问:“酸甜苦辣哪一种?”学生答曰:“酸!”教师肯定:“对!酸!”其实,笔者认为,文本中表现出的不单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b3645802.html,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谢潇然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19年第10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那到底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呢?在语文课堂上又如何实现二者的统一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符号,是人脑的思维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保证。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 人文性 语文的“工具性”作为符号的工具属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人文情感。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正确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在学会使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应用符号表达思想感情,做一个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有思想的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贡献。这就意味着它还要具有深层次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文化特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价值、文化传统、道德、情感、人性、人存在的意义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朗读感悟中,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朗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应一。”课堂阅读是一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走近文本,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诵读。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着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这一切无不反复地告诉我们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具体讲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1、砥砺品德,完美人格 我们的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里周总理艰苦朴素的品质,《诚实的孩子》里列宁诚实知错就改的品德,《你们想错了》里方志敏清贫一生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这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2、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的所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08-11-23 00:00:00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摘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观点。在具体教学中落实二者的统一,是中国语文教育迈向成功的保障。 关键字: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自从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确定以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始终存在不同的意见,主要有:语文即语言文字;语文即语言文章;语文即语言文学;语文即语言文化。从人们对“语文”名称的不同见解看,说明人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在不断的加深,展现了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过程中正在逐渐深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1)单就语文课程的本身考察,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同样,人的联想和想象也是通过语言作触媒才生发和展开的。一个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与其语言驾驭能力总是成正比的。第二,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吸收信息的工具。人类凭借语言实现了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生活空间,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第三,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人类几千年来汇聚而成的文化,一般都是以语言的文字形式表现、记载和传承。(2)就整个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3)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的基本功。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我们知道,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其内容,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而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信丰县教研室曾晓红 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问题,引发过大家激烈的争论;而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又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疑,这种提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事实上,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下面几个方面: 1、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绝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落实这一层面。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鲜活的文本之中,要使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绝对离不开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不能自成体系,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蕴涵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教学来硬生生地以抽象的方式灌输人文性的内容。 3、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

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发挥语文课程应有的功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 4、“山重水复疑无路”——问“统一”?我们的课统一了吗?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但是当我们欣欣然踏进语文课堂时,却在实际的操作中产生了几许疑惑,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何在呢? 请看下面案例: 案例1:人教版第十一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生:红叶似火、对答如流、骨瘦如柴…… ……

浅议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

浅议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摘要】: 课程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转变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本文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语文课程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工具性人文性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内容发生了变化,我们教师作为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具体实践者,必须也要及时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那么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转变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明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够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其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总是以语言来表情达意;语言体现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结果。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是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但是语文作为工具又不同于一般工具,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人文性。语文课应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领悟、理解、吸收其丰富的人文滋养,并进而内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与中介作用。语文就是个人与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就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与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就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就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就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就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就是学习的工具,就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与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她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就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与思想观念的内容,它就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就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就是花,草就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您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着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就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就是雨。”这一切无不反复地告诉我们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具体讲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1、砥砺品德,完美人格 我们的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她们健康的心灵,完善她们的人格。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就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里周总理艰苦朴素的品质,《诚实的孩子》里列宁诚实知错就改的品德,《您们想错了》里方志敏清贫一生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这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2、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就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的所在。如《草原》、《五彩池》的自然景美,《威尼斯的小艇》的异国风情美,《在金色的海滩上》中小女孩的心灵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

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与看法

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与看法 11本文1 皇姝玥 1117034207 摘要:经过21世纪前10年的课程改革,人们渐渐认识并熟悉了工具性、人文性这两个词,对这两个词的概念也逐渐清晰。我们知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在践行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同时兼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这是我们教育亟需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在学习《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通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由书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语文课程的人文语文性则意味着,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言语生命价值的过程,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言语生命的积极互动过程。 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定义上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言语智慧,还要让学生得到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滋养,让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

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只有当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两者相得益彰时,我们才可以有力而全面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为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种特性是缺一不可的呢?我们知道,要想使学生掌握字、词、句并且对一篇文章真正的有所理解的话,就要使他们对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那么就绝不能停留在落实单纯的语言文字这一层面上。我们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似乎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倾向,那就是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我认为这两者在语文课程教育中都是不可取的! 由此,我想提一下日本的语文教育。我认为日本的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了起来。日本的语文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二战之前,日本的语文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可以说和我们传统教育观念是非常相像的。但在1947年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则强调了语文的学习要基于儿童生活经验,要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语言学习。在日本的语文课上,无论是阅读课、听说课、还是写作课,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被重视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被鼓励的,学生的个人见

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的“语”,就是指口头语,“文”就是指书面语。人们的交际,一般是通过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的,因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工具在于运用,能力重在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无疑应以学生练习为主,也就是以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条原则。语文训练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字、词、段、语法、修辞、逻辑等。但切忌零敲碎打,死记硬背,肢解文章、架空分析。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性,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语文训练离不开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判断、分析、推理、创新的思维能力。语文训练要联系社会生活,符合实际需要,切不可陷于“应试教育”的误区,大可不必用怪题、偏题、难题为难学生,甚至难倒像王蒙那样的作家。人文性是语文的鲜明特征。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不仅如此,人文教育也是世界语言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即教学生学会做人,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实行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语文课文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它既反映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蕴涵现代文化的精华,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其中,作为“人学”的文学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人文性。随着大纲的更新,高中语文教材也进行了重编。课文的人文性更为突出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格外引人注目的是文学作品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所占比例高达60%。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不可能截然分开。部分老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存在偏差。要纠正这些偏差,在教 学中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反思,正确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本质内涵。在实 际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努力追求了然于胸、挥洒自如的艺 术境界。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认识偏差纠正偏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