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中国远远不是一个农业强国。虽然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中国的农村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才能解决当今中国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文试论述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三农问题;现代化;实现途径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基础牢固的农业,就不可能有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农民的小康生活,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解决好农业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全党乃至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城市化的进程发展迅速。但中国的农村却没有得到相应地发展,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

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一种从旧的模式转变为新型模式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农业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因而现代农业应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的、可持续的农业。”①很显然,中国农业离现代农业的距离是很大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农业随着经济、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面貌,发展水平也大相径庭,农民的收入情况和经济条件也很迥异。例如东三省的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状况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就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良好的适合农业发展的环境,再加上东北地区工业发达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现代化设备,因此东三省地区农业发展先天条件优越后天设备先进,很快地很好地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但是,中国西南、西北等偏远地区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现代化机械设备少,那里的大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一户人、一头牛、一把锄头的传统耕作方式,导致人力投入大反而农业产量少,农民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仍旧保持着贫穷的面貌。因此,中国的农业需要实现现代化迫在眉睫。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中国农业现代化从建国后就一直在进行,但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农业做出相应的让步或是政策上的倾斜,导致中国农业没有得到适时地发展。这导致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滞缓与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

而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的三农问题却成为了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笔者的老家,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柴家门乡鸡儿嘴村为例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由于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而出现的城市吞并农村,工业侵蚀农业的状况。

甘肃省会宁县是个县级市,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甘肃省的历史文化名城,红军三主力1936年于此会师,也是中国的教育名县、以“会宁三苦精神”而闻名全国。由于这里旅游资源和教育资源丰富,而白银市又是矿产城市,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都相对比较快,而会宁县也一直是甘肃省重点开发的旅游县。但是,正是由于会宁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柴家门乡鸡儿嘴村离会宁县城仅仅八公里,由于城镇化发展,城市扩建的的需要,这里耕地被挖、被占现象严重;地底被挖空、农业用水缺乏;农民流入到城市或乡镇中求生存,留守现象比较突出,务农人员越来越少;农民的民房被占相应的得到了一笔对于他们来说是巨额的补偿,但是他们的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地提高,黄赌毒的现象比较严重。在笔者今年回家省亲时,发现村里的耕地已经盖起了商品房和房改房,耕地被占的现象非常严重。整个乡镇被化为两片,一片是工业区一片是商品房还有两个大水库。而农村青年多

外出打工,好吃懒做的多,勤劳刻苦的少;有的青年已经成为了富二代而逐渐被金钱和毒品腐蚀,攀比现象很严重;而在村干部中腐化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农村的基层选举中,贿选的比例很大。这些都给会宁县柴家门乡鸡儿嘴村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健康的影响。

当然,会宁县柴家门乡鸡儿嘴村的例子不能推而广之,但是作为国家贫困县中发展速度较快的的代表县之一,从会宁县的例子可以窥探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畸形发展、片面强调GDP、不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政治不民主等问题。古语有云:“窥一斑可见全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发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中国三农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只是阻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当然,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大的工程,农业现代化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取得成绩的同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扶助农村的行动应该开始了。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必须要面多的问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农业的水利设施建设,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产和收成。在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目前主要是缺乏投入和缺少良好有效的管理机制。众所周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共性就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水利建设更是如此。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吸引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就显得很重要。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吸引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这需要工业的机械支持以及城市的资金调入。另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后,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维护和管理,在我国,就有很多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和缺乏维护管理,不仅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反而成为了威胁农田安全甚至是农民人身安全的隐患,因此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全面管理,是确保农业基础设施长期发挥作用的关键,这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来确保资金的到位,设施的建设和后期的维护保养。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国际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 理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农业。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经济结构、经营管理、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现代化。其追求目标是: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加工增值率,实现农区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包括培育优良品种,使动物、植物、微生物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用现代方法去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及各环节上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采用现

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从2000年9月起,总局党委组成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专题组,分成7组到9个分局和部分农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垦区各方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分别在北京与哈尔滨两地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顾委专家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权 威性。 2000年11月6日,《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这次论证会得到了省政府和农业部、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开发银行的关怀和支持。出席论证会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研究员卢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委员李里特,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于新华,水利部松辽委副总工程师、规划研究室主任李金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杨志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外经贸部WTO农业谈判组组长程国强,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 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信乃诠等专家和学者。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中国远远不是一个农业强国。虽然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中国的农村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才能解决当今中国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文试论述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三农问题;现代化;实现途径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基础牢固的农业,就不可能有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农民的小康生活,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解决好农业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全党乃至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城市化的进程发展迅速。但中国的农村却没有得到相应地发展,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

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一种从旧的模式转变为新型模式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农业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因而现代农业应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的、可持续的农业。”①很显然,中国农业离现代农业的距离是很大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农业随着经济、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面貌,发展水平也大相径庭,农民的收入情况和经济条件也很迥异。例如东三省的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状况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就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良好的适合农业发展的环境,再加上东北地区工业发达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现代化设备,因此东三省地区农业发展先天条件优越后天设备先进,很快地很好地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但是,中国西南、西北等偏远地区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现代化机械设备少,那里的大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一户人、一头牛、一把锄头的传统耕作方式,导致人力投入大反而农业产量少,农民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仍旧保持着贫穷的面貌。因此,中国的农业需要实现现代化迫在眉睫。

农业现代化论文终稿

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与研究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面发展的阶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研究农业现代化问题,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提供方向。 关键字: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模式 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稳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因此,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1.1 概念的界定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上对现代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归纳起来,形成了五大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以伊斯顿、阿尔蒙德、阿普特和亨廷顿等为代表的政治学方向;二是以罗斯托、弗兰克、格尔申克隆和库兹涅茨等为代表的经济学方向;三是以帕森斯、列维、勒纳和穆尔等为代表的社会学方向;四是以英克尔斯和麦克勒兰德等为代表的人文学方向;五是以布莱克为代表(体制比较研究)制度学方向。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党的十三大对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作了新的概括和表述,提出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完善、提升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体系。 进入近现代以来,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前进发展的方向。作为现代化主要内容之一的农业,也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但各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农

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现代化

浅论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高炳淼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南药学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对全球生产力的深刻影响,全球农业生产出现了农业现代化趋势,发达国家由于科技进步、资本供给的充足,以及与农业相关联的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普遍实现了现代化。中国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农业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但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却滞后了许多,出现了农业经济与城镇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二元经济模式,影响中国经济的整体进步,那么中国农业现代化将如何展开? 本文试从世界范围内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独特国情决定了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及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现代化通常是指某一事物的发展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我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宏伟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跨世纪的发展主题。在四个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仍是最基础的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科技的现代化则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以现代科技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合理开发应用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经营管理、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产品商品率的现代化,并得以持续发展。其本质应包括:(1)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机械化;(2)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生物工程化; (3)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专业化;(4)农业生产设施和生态环境的现代化、优良化。 1世界范围内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 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各国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各有特色。一般认为,在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大体有三种类型:(1)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为代表。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陈定洋 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从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和做好规划引领等方面入手,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升级生产领域,由人工走向智能。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在

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升级经营领域,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一些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始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营销和品牌化运营,预示农业经营将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定制农业营销方式将广泛兴起。所谓定制农业,就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而专门生产农产品,满足有特别偏好的消费者需求。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升级服务领域,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

现代农业体系

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 ?字号 ? ? ? 评论邮件纠错 2016-05-19 08:21:00来源:中国粮食信息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重要讲话,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认真落实,把构建“三大体系”作为“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加快建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构建三大体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十二五” 农业发展实现了“保供增收”两大目标,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增幅连续6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业形势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000061,股吧)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实现更大提升,任务十分艰巨。 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显著标志。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

耕地保护与利用_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耕地保护与利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王春龙 [摘要]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都对耕地的保护与利用工作重视不够,还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而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问题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包括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内的各项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应对耕地保护与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耕地 保护与利用 农业现代化进程 基础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09)—02—0033(03) [作者]王春龙 博士研究生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上海市 200433 笔者近日专门赴湖南省邵阳县、河南省沁阳市、安徽省无为县、江西省安福县等地的一些乡村就中国当前广大农民的耕地保护和利用问题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所到之处的农民在保护和利用耕地方面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 一、调查地在耕地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耕地保护不力 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滥建开发区、圈地盖厂房外,我们所到的农村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有关侵占耕地的问题。 (1)擅自占用耕地修建房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的支农惠农力度在不断加大;广大农民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也与日俱增,农民的经济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住新房,特别是建新楼房正被相当多的农民提上议事日程。于是,许多农民把原来的旧房废弃或者拆掉,再盖新房。改善住房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本来是件大好事,无可厚非,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但问题是,他们的新房不是盖在刚被废弃或拆掉的旧房的原址上,而是另择宅基地,耕地往往成为他们宅基地的首选。关于擅自占用耕地建造房屋的问题,在我所调查的地区几乎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地方的农民把只允许他们承包耕种的国家土地视为其私有土地,随意处置,占用耕地建房显得毫无顾忌。在湖南省邵阳县有一个村庄,近三年来村民共建造房屋15幢,其中建在自家农田里的有12幢,在农田所建房屋占建房总数的80%。在江西安福县有一个村庄,近三年共修建房屋10幢,而且全部建在农田里。在安徽无为县有一个农民,在农田盖了一幢三层小楼,另外还在旁边盖了两座小平房,然后再在四周修建围墙,总共占了将近一亩农田。这种情况在河南等北方地区似乎不太严重,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不仅如此,他们建房所占用的耕地往往又都是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利条件好、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于是出现这样的景况:一方面,原来的村子因农民大量搬进村外的新房而成为“空心村”,原有旧房及宅基地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大批农田甚至稳产高产田被占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2)在耕地上开砖瓦窑。国家早已明文规定,禁止在耕地上开砖瓦窑,禁止在建筑领域使用实心土砖。但这在我们所调查的地区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一些地方的农民为了盖房仍然在耕地上开砖瓦窑,他们先是在耕地上挖一个大坑,制作砖瓦坯,然后在旁边建一个窑烧制砖瓦。砖瓦烧制成品后,这块耕地基本就废弃了,要想复耕难度极大。这不仅侵占耕地,还严重污染环境,村庄常常笼罩在从窑中排放出来的浓浓烟雾中。这种情况在南方比较普遍。在湖南省邵阳县有一个村,在不同的耕地上建有3座砖瓦窑,所占耕地被废弃,而且已达数年之久。在

略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施障碍及实现路径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l期(总第103期) 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 he ngzhO H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1,2010(Sum。10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略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施障碍及实现路径 盂治刚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处,河南郑州45001I)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关系着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通过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实施障碍;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1—0103—02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施障碍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能否实现关系着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系着全面建没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I k装备农、I k、Jf J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uI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其主要内涵包括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资源环境优良化。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施障碍主要有:1.农业生产条件与环境日益恶化。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足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和微观利益,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急剧恶化的自然环境,令我国农、№发展前景堪忧。目前我国耕地面积锐减,沙漠化趋势严重。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十流失而积、水蚀面积和被污染农田面积日益扩大,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业,卜产环境日益恶化。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当前,我国农业,1-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我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我国农户约2亿个,除数量有限的国有农场和极少数农村实行规模经营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 3.农业大量富余劳动力存在,劳动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第■产业发育不完全,乡镇企>l kx寸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步减弱等原因,造成我国农村仍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存在。同时,由于地理环境恶劣、经济条件差、教育基础薄弱等原囚造成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妨碍L r现代农业要素对传统农业要素的替代,影n向了农业技术特别是体现现代农业重要特征的机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进步。 4.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目前我国城市化率约为45%左右,城市化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偏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因素,并引起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阻碍第_二产业正常发展,使农村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二是影响T业的能量积聚,难以对农业形成强大的支持力。三是难以有效地形成经济中心,从而使农业发展缺乏推动力。四是以 收稿日期:2009—12—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07J C820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孟治刚(1979一),男,河南洛阳人,管理学硕士,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处讲师。 103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代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自1978年中国率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基本摆脱了短缺状况。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了目前的5亿吨以上,已经实现了总量大体平衡,丰年略有节余。(2)农村废除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实行了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和村民自治的社会体制。(3)基本上废除了由政府统一定价、实行国家计划收购、配给性销售的农产品流通体制。除粮食外,其余的农产品目前都已实行由市场定价、自主流通的体制。(4)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已有1.2亿劳动者在乡镇企业中就业,乡镇企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的65%以上。(5)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绝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5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而且使农民生活从温饱迈向了小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

位。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亩,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耕地的32%、美国的10%、法国的28.5%、加拿大的4.8%、澳大利亚的3%。今后xx年,我国的耕地还要继续减少。耕地不断减少将把我国粮食生产推到越来越狭窄的空间中,这给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2)耕地质量退化。耕地质量退化是影响粮食产出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料表明.我国21%的耕地缺少有机质,51.5%缺磷,24%缺钾,14%磷钾俱缺,土壤有机质小于0.6%的农田达11%;在微量元素方面,钾、锰缺乏的耕地面积已占70%左右。此外,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灌溉水污染、酸雨等已开始对粮食产量增长构成威胁。(3)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很难实现规模经营,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农业的比较优势弱。据统计,1978年一xx年,我国主要农产晶收购价格上涨速度都大大快于国际市场,上涨幅度均超过1倍以上,最高达到10倍。这就使国内市场的几种主要农产晶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农业的收益急剧下降,农业比较优势减弱。(5)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我国人多地少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国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有继续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

中国农业:坎坷的产业现代化进程

中国农业:坎坷的产业现代化进程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中国家,农业在国民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农业发展的规模和程度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业。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既面临着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又面临着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压力,还面临着开放市场后接受国际市场竞争的考验。所以有专家提出的“中国农业已经到了不可维持的地步”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要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农业转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上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现实表明,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到了攻坚破难的关键阶段,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的挑战多于机遇,压力将长期存在,产业的发展将会是一个坎坷的进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在产品供求关系、生产目标、增长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显著变化,使我国农业面临着新的与挑战。现阶段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WTO的冲击、整体对农投资趋降、农业经济的制度瓶颈以及“农业自身三大难”问题。加入WTO,农业是受到冲击最大的部门,入世之后,给我国农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短期内直接增加主产区的压力。更深层次看,这个冲击则表现为对农业体制

的冲击,如果不及时实现包括农业行政体制、市场主体以及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创新,解决我国农业在竞争中的体制劣势问题,我国农业将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第二个方面是对整体农业投资趋降,国内农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困境。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投资主要来源于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及国家财政投入。“九五”以来,农户资金向非生产领域转移,农户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下降,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的投资呈下降趋,而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有限,造成农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困境。第三个方面是农业经济体制的不适应,我国农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这些调整和创新对中国农村的进步、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农产品供给走出短缺局面,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农村制度环境的变化,市场体制逐步深化和完善,农业由资源约束转向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重新定位和农业国际化趋势的即将全面来临,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农业经济制度,有相当一部分由于自身的缺陷、或过去改革的不彻底、或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率已趋于零,逐步成为了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最后就是“农业自身三大难问题”——农业利润太低、农民负担沉重以及农村人口难减。在这样一些多层次、多方向的困难的影响下,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毕业论文 面对新阶段新形势,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从农业发展观念、运作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五,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摘要:在当代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大格局下,农业现代化可用一个高度概括的综合指标来描述:本国主要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要降低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要实现这个指标,须经土地集约化、生产企业化改造。土地集约化和生产企业化改造。需要的大量资金,单靠农业自身的微薄积累以及政府有限的农业补贴难以成功,必须依靠本国已经富余的工商资本的引进。农耕地及农宅地的资本化改革是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动因。农耕地资本化就是变土地租赁制为土地产权制,为现时农民颁发土地产权证;农宅地资本化就是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将农宅房(地产)迁移纳入城市房地产开放轨道,从而不仅减轻农宅房迁出地补偿资金的负担,而且可为迁入地(城市)增加房地产开发用地指标,并缓解业已存在的城市空置房的压力。土地集约化为种植业企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现代化农业企业的指标可概括为五化:产品技术现代化、生产规模化、生产设施现代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产品质量标签化,本文就为实现上述“五化”所需的政策调整作了建设性的讨论。 关键词:中国;土地集约化;生产企业化;农业现代化;农耕地资本化;农宅地资本化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001-05 收稿日期:2014-11-05 作者简介:缪炳良(1960―),男,江苏张家港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及种子营销工作。Tel:(025)86566044;E-mail:miao.bingliang@https://www.doczj.com/doc/4e3596344.html,。1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指标与路径 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梦想。早在196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50年过去了,如果说中国在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上已有所建树的话,那么在农业方面,离现代化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落后的农业不仅拖了我国整体现代化的后腿,而且已经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协调运行,因此,该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但是这种反哺不仅仅是多年以来实行的政府农业补贴,而是同样要以政策为推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将工商资本与管理导入农业,从而不仅使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而且通过资本纽带,将工、农业融入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从而从体制上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平稳地向前发展。 现代化的指标是动态的,我国政府和学者在不同时期对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我国农业现代化历程的回顾和展望

我国农业现代化历程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序 ——广东学习论坛第五十六期 时间:2008年10月18日 早在上世纪70 年代,周恩来总理即提出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 。改革开放之初,这一主张再次得到重申,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此后,在若干中央的文件中和会议上,不时发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号召。特别是2007 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更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2008 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又重申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任务。不大了解内情的人难免会感到困惑:之所以一次再次地重申和强调,是否因为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过慢? 事实上,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一直在不断提高,只是提高的速度还很不尽人意。要对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首要的是区分农业现代化(或现代农业)的常规内涵以及它的时代内涵。各个国家不论其国情如何不同,农业现代化的一些基本规律一定是共同的,存在着若干基本的必备要素。只不过具体的实现及表现形式会有差异。而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又必然会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回顾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曾先后经历过两次大的“弯路” ,声誉受到

损害 20 世纪50 年代起,我国在急于求成思想的支配下,照搬苏联的“集体农庄”模式,违背农民意愿,脱离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实际,推行集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组织形式,直至普遍建立“人民公社”。这样拔苗助长,想加快农业规模化,结果适得其反。 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曾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当时,“1980 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成为一条重要的政治口号。然而,以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机械化节余下来的劳动力无处安臵,以及农业经营体制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等条件,这样的目标完全不切合实际, 只能是无结果而终。 这两次大的折腾,严重挫伤了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损害了农业现代化的声誉。使公众和农民对农业现代化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更减少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资金投入。但多年来,农业一直处在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的地位;农民收入也十分有限。在农业现代化的投资主体始终不明确的情况下,仅靠这些年来主要由国家财政出资陆续建起的几个试点县和百余个农业现代化试点乡、村,相对于大陆的近3000 个县、80 万个行政村而言,无疑只是沧海一粟,不可能取得全面和显著的进展。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已取得的主要进展 用常规现代化农业的标准衡量,就必备条件而言,除水利化是长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法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法 数统学院侯雁峰201021259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经济,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与世界现代农业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字:中国;农业现代化;方法 一、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搞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仅是我国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因此,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在此基础上,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土地流转是“三农”工作的“牛鼻子”,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土地流转。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站在推进现代农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把握有利时机,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二、加快农业科技发展 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完成对现有农业科技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学科设置的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强化科研与开发、推广队伍建设,逐步形成队伍精干、管理有序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要大力扶持重点农业科技院校,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农业科技人员,并适度干预市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地区、学科配置,形成合理、有序的农业科研队伍结构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