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学(全)

公共管理学(全)

公共管理学(全)
公共管理学(全)

1.1 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1.1 公共管理及公共行政

的概念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

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的效率意识不强。

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更强调责任。

第四,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第五,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

1.1.2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1.1.3 公共物品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

1.2 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1.2.1 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1.2.2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

1.2.3公共管理范式“新”在何处

1.3 什么是公共管理学

1.3.1 对作为一个学科的公共管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解

一是将公共管理学等同于公共行政学;

二是把公共管理学当作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是将公共管理学看做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

1.3.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学问。

1.3.3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第一,公共管理学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法和司法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

第二,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第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焦点转变为“外部取向”,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使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学中没有的或不被重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

第四,公共管理学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

第五,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

第六,公共管理学更具现实性。

1.3.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研究途径

不同的研究途径或方法

2.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

(2)比较分析

(3)实验分析

(4)案例分析

1.4 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

1.4.1 公共管理的起源与演变

专业专职的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

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1.4.2 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

首先,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

其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即政府干预的模式)也是不同的。

几种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

(2)欧洲或莱茵模式

(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1.4.3 21世纪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1.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

转轨时期政府的公共管理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首先来自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方面;

其次,政府必须进行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推进行政-政治体制改革;

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下依赖于能否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廉洁奉公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2.“入世”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

(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

(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3)“入世”对公务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 2 章公共组织理论

2.1 公共组织概述

2.1.1公共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即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

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

2.1.2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人员7.权责划分

2.组织目标8.规章制度

3.职能范围9.团体意识

4.机构设置10.组织设计

5.职位设置11.支持硬件

6 .权力与职权12.技术和信息

2.1.3 公共组织的类型

1.财务—会计标准分类

2.公共权力标准分类

3.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

2.2 公共组织的结构

2.2.1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成反比关系。

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尖形结构

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扁形结构

2.2.2 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

科层组织是现代组织结构的主导形式。

1.直线结构

特点:单一垂直领导,结构简单,领导隶属关系明确,每一层级的个人或组织只有一个直接领导。

2.职能结构

相关部门在水平方向依职能不同进行分工,再分别对下级部门实施领导。

3.直线—职能结构

各级部门间既有垂直领导关系又有水平领导关系。

4.矩阵结构

以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来履行工作任务,垂直领导与水平领导是并重的。

2.2.3 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

1.纵向结构

也称层次结构,反映了行政组织内若干层次中特别是上下层次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

宏观——中央和地方

微观——行政组织内部

2.横向结构

又称分部结构,反映的是同级行政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关系。按职能划分

按地区划分

按服务对象划分

按行业与产品类型划分

2.2.4 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

1.首长制与委员制

2.层级制与职能制

3.集权制与分全制

4.完整制与分离制

2.3 公共组织的过程和行为

2.3.1 组织权力及其运作

1.权力的来源

权力是一个组织中的个人或部门影响他人以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

权力的来源可分为纵向权力来源与横向权力来源。

纵向权力体现了组织来源的特征,因而权力来源因所处职位高低而不同。

高层管理者中层领导低层成员

2.权力的运行

权力可划分为自上而下的权力、自下而上的权力和横向权力。

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的目的是控制下属。

自下而上的权力运行的目的是控制上级。

横向权力运行的目的是控制处在左右的同级成员或部门。

3.组织授权

组织授权包括外部授权和内部授权。

外部授权指组织间的授权。

内部授权指上级把权力委派给下属,让下属更加自主地完成任务。

2.3.2 组织冲突与协调

1.组织冲突

组织冲突指组织间行为的“不合辙”。

可能因组织目标、过程、顾客、领域等因素的不相适应而引发。

(1)目标与顾客的冲突

(2)功能与领域的冲突

(3)目标间的冲突

2.组织协调

(1)水平协调

(2)垂直协调

3.组织合作模型

主要特征:实行小团体控制;发展具有高参与性质的组织文化;竞争以时间为基础,是效率的竞争;成立自我管理团队等。

2.3.3 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

1.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关于指挥与控制的传统观念”

Y理论——表明个人目标可以与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2.公共行政人员行为

“成人发展模型”

“文化行为模型”

“政治行为模型”

3.公共选择理论与组织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假定组织中的个体是“经济人”。

“搭便车”问题

与利益是排他性的组织相比,具有相容性利益的组织更有可能实现组织集体目标。

2.4 公共组织环境

2.4.1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

2.4.2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

1.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3.文化环境

4.技术环境

2.4.3 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1.公共组织生命周期

(1)产生(创业)阶段

(2)集体化阶段

(3)规范化阶段

(4)精细阶段

2.组织变革过程

环节:1.对危机的感知;

2.变革方向的确定

3.变革

4.监督调整

“政府再造论”——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制

3.组织变革趋势

一是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特征及内部个体作用的变化

二是着眼于组织结构的变化

一是着眼于组织功能的变化

第3 章政府改革与治理

3.1 治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与“善治”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3.1.1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

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按照网络涉及的对象和作用的范围,可分为:

1.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是对国际合作网络的管理。

特点:

(1)治理的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

(2)治理的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

(3)治理的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

3.1.3 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

2.民族国家的治理

特指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对政府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的管理。

众多权威交叠共存构成了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结构。

合作网络的三种表现形式:

(1)政府间合作网络

(2)政府项目执行网络

(3)公私合伙网络

3.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是对社区合作网络的管理。

社区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在很多情况下,社区治理是政府部门主动建构的结果。

公共服务的社区化是一股世界性的潮流。

3.1.4 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

1.可治理问题

2.合法性问题

3.有效性问题

4.责任性问题

3.2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

3.2.1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

1.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概况及特点

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源地之一

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摇篮

新西兰、澳大利亚

欧洲大陆各国

2.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首先,经济和政治因素起了决定的作用;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一个推动力;

再次,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催化剂;

最后,传统的官僚体制的失效和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是另一个动因。

3.2.2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1.政府职能的优化

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

3.分权

4.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

5.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6.机构的重组

3.2.3 治理的新模式

休斯

哈伯德

费利耶——四种模式:

效率驱动模式

小型化与分权模式

追求卓越模式

公共服务取向模式

彼得斯

3.2.4 对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评价

作为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替代物,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是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中出现的一次重大突破或一次深刻变化。与旧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模式更具现实性和生命力。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新公共管理取向及实践模式有着其内在的缺陷或局限性。

3.3 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3.3.1 历次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

8.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999底启动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进行这项改革,着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转变政府职能。

3.3.2 历次机构改革的成就、经验、教训

3.3.3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势

1.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2.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3.试点城市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方案

第4 章政府间关系

4.1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4.1.1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1.政府间关系的词源

2.国内学者对政府间关系的理解

(1)政府间关系

(2)府际关系

3.政府间关系的定义

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懂得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4.1.2 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进展

1.国外政府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2.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4.1.3 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网络途径

政府间关系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三种: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地方自治模式和网络模式。

这三种分析途径各自反映了不同时期政府间关系的主要特征。

网络模式的特征

1.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相互依赖与分权

3.策略活动与合作

4.2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4.2.1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

从整体上看,西方政府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集权到分权,再由分权走向集权,又由集权走向分权两个起伏的阶段。

4.2.2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式

1.拉焦尔模式

拉焦尔根据分权的程度将政府间关系的类型分为: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行政权转让。

2.赖特模式

分离模式、下位包含模式、相互依存模式。

3.罗斯构想

相互依存、地方单方面依存于中央、中央单方面依存于地方、相互独立。

4.松村歧夫模式

垂直式行政控制模式、相互依存模式

5.罗茨模式

官僚体制、市场方法、网络管理

4.2.3 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

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

4.3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4.3.1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控制模式

特征:

第一,政府间的结构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层次隶属关系;

第二,政府间的权力分配上,实行中央高度集权;

第三,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

4.3.2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网络模式的端倪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

(1)准层级的压缩

(2)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的影响

2.地方分权改革

(1)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的权力下放

(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

3.横向联系的扩展

(1)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

(2)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典型案例

(3)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

4.3.3 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1.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的必然性

(1)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政府的生存环境;

(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也必要要求地方适度分权;

(3)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政府事务的日渐交织也推动着政府间关系做出适应性调整,推动政府间横向合作的发展。

2.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的措施

(1)简化政府间的层级结构

(2)地方的合理分权

(3)加强横向合作

3.走向一种网络模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

首先,政府组织结构建立在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网络组织之上;

其次,政府间的关系将从单向依赖走向相互依赖;

最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密切。

第5 章政府作用

5.1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

5.1.1 国外学者关于政府作用问题的争论

5.1.2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

1.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2.宏观经济的调控者

3.外在效应的消除者

4.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

5.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5.1.3国家神话和市场乌托邦

国家神话:片面夸大国家或政府的作用,认为政府能完全弥补市场缺陷,消除市场失灵,政府能够解决好所有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而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市场乌托邦:片面夸大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机制本身能够解决好各种经济问题,政府的干预只能使问题恶化,因而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5.2 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作用

5.2.1 “强政府”或“弱政府”

转轨时期政府的作用:

政府更多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包括促进市场机制的形成——“强政府”

尽量减少政府的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弱政府”

5.2.2 转轨时期我国政府角色定位的前提条件

价格机制的形成方面

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方面

宏观调控的建立方面

应合理确定转轨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及方式,以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5.2.3 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八大角色

1.加强市场法制建设,创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

2.深化企业制度改革,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3.培育和完善各类市场,形成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

4.依靠宏观调控手段,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5.参与某些经济领域的资源分配,充当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6.制定并实施分配与在分配政策,形成收入与财产公平分配机制;

7.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8.转变职能和精简机构,实现政府自身的革命。

5.3 政府失败论

5.3.1 政府失败问题的提出

5.3.2政府失败问题的表现、类型与成因

1.公共政策失效

(1)社会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追求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

(2)即使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大家利益比较一致的情况,但现有的各种公共决策体制及方式因其各自的缺陷也难以达到最优化或理想的政策。

(3)信息的不完全、公共决策议程的偏差、投票人的近视效应、沉淀成本、先例等对合理决策的制约。

(4)政策执行上的障碍。

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1)公物品的估价或评价上的困难。

(2)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缺乏竞争机制。

(3)政府机构及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

(4)监督机制的缺陷。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被称为内在效应或内部(在)性。

内部性可以用来解释政府扩张及低效。

4.寻租及腐败

当政府干预市场时,就会经常形成集中的经济利益和扩散的经济费用,政府干预带来了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

在现代寻租理论中,一切利用行政权力大发横财的活动都可以称为寻租活动;租金则泛指政府干预或行政管制市场而形成的级差收入。

5.3.3 政府失败的纠正及防范

1.改革公共政策体制及政治制度

2.用市场力量改进政府效率

5.3.4 政府失败论的启示

(1)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限度问题。

(2)必须随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变革及时进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

(3)必须在政府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

(4)必须加强公共决策和政府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尽快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5)反腐败必须釜底抽薪,从体制及制度的创新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消除寻租及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条件。

第10章第三部门管理

10.1 第三部门及其管理研究的兴起

10.1.1相关概念辨析

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其组织特征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10.1.2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

1.公共管理学:为“治理”开辟新领域

2.政治学:社群主义兴起

3.社会学:从关注“公民社会”开始

4.经济学:寻找资源配置的第三种选择

5.人类学:独特的视角

10.1.3第三部门研究的主题

1.第三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

2.第三部门的管理机制研究

3.第三部门的案例研究

4.第三部门的其他主题研究

10.1.4 研究第三部门的方法

1.分类法

2.文献分析法

3.案例调研法

4.定量分析法

10.2 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

10.2.1西方第三部门的崛起

西方第三部门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教会的慈善传统和行业协会的兴起。

第三部门的发展规模与政府对社会干预的政策选择密切相关。

10.2.2 西方第三部门崛起的原因

1.政府改革的需要

2.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赋予了第三部门新的社会价值

3.第三部门从传统的慈善、公益领域转向现代公共领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第三部门自身的不断成熟

5.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

6.学术研究对第三部门发展的推动

10.2.3 西方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问题

1.无法摆脱公共部门固有的禀性

2.缺乏独立自主性

3.不公平竞争

4.追求自身利益

5.成为利益交易的场所

6.国际活动能力有限

10.2.4 西方第三部门的作用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机会

3.提供公共物品和弥补政府缺陷

4.增加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5.培养人们的互助协作精神

6.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监督、协调作用

10.3 轨迹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

10.3.1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轨迹

20世纪80年代以前

改革开放为我国第三部门拓展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10.3.2 我国第三部门的功能

1.分担政府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2.对社会资源进行公正、合理、高效率的配置

3.促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

4.净化社会风气

10.3.3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活动能力

2.缺乏资金、人才等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

3.法律法规不健全

4.缺乏对第三部门权威、常规性的监督机制

5.公众对第三部门的认同度不高

10.3.4 推进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思考

1.政府对第三部门的重新定位

2.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明晰化

3.健全第三部门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4.“官办”社团的改革

5.鼓励民间组织的发展

6.培养公众的志愿精神和互助品质

7.积极参与“全球结社革命”

第12章公共管理伦理

12.1 公共管理伦理概述

12.1.1 伦理与公共管理伦理

1.伦理

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公共管理伦理

公共管理伦理或以公共管理系统或以公共管理者为主体,是针对公共管理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公共管理伦理与个人伦理的不同:

(1)主体不同

(2)影响不同

(3)约束方式、依靠力量不同

(4)评价标准不同

3.公共管理伦理的构成

(1)观念形态

(2)实践形态

(3)准则评估形态

12.1.2 公共管理伦理的思考方式和类型

1.一个思考框架

库珀将人们进行伦理思考的方式划为四个层次:

(1)情感表达层次

(2)道德规则层次

(3)伦理分析层次

(4)后伦理层次

2.公共管理伦理的类型

(1)体制伦理

(2)政策伦理

(3)职业伦理

12.1.3 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

1.引导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

4.选择功能

12.2 公共责任

12.2.1 公共责任的本质与特征

1.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

(1)客观责任。

具体形式: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2)主观责任。

我们自己的情感和信仰的责任

2.公共责任的内容和特征

广义的公共责任是指国家公共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对国家的权力主体负责,必须提高自身职责的履行,来为国民谋利益。

狭义的公共责任是指国家的公务人员违反行政组织及其管理工作的规定,违反行政法所规定的义务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公共责任的特征:

(1)公共责任是一种义务

(2)公共责任是一种任务

(3)公共责任是一种监督、控制和制裁行为

3.公共责任的自律与他律

在公共组织中保持负责任的行为一般有两种一般方法:

(1)外部控制——他律

(2)内部控制——自律

12.2.2 公共责任与公共管理伦理

1.公共管理伦理的一般原则

从制度的角度看,公共管理伦理就是要追求公正。

公正形式:

(1)交换公正

(2)分配公正

(3)程序公正与规则公正

(4)权利与义务的平等

(5)应该重新审视那种认为同等对待就是公平对待的假说

2.公共管理伦理的责任冲突

(1)权力冲突

(2)角色冲突

(3)利益冲突

121

3.公共管理伦理的选择

公共管理伦理的选择实际上就是用什么标准证明行政行为的正确或公正。

公共管理伦理的选择模式:义务论行政选择模式、目的论行政选择模式、本质论行政选择模式

公共管理伦理选择应具有社会性

12.3 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伦理建设

12.3.1 建构负责任行为的要素

1.个人道德品质

2.组织制度

3.组织文化

4.社会期待

12.3.2 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

1.现阶段公共管理伦理失范的表现

(1)权力交易

(2)渎职失责

(3)权钱交易

2.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

(1)加强公共管理伦理教育

(2)强调公共管理伦理立法

(3)发展公民社会对行政活动的干预和监督

12.3.3合理有效的公共管理伦理体系的形成

1.公共管理伦理的制度规范与公共管理伦理的理想信念的协调互补;

2.确定公共管理伦理的最低要求和公共管理伦理的理想追求;

3.把公共管理伦理作为公务员任职、升降、奖惩的必要条件。

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

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讲导论 1.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 Who?——谁来管理? 公共管理者——人(公务员、公共事业举办者、公共事业工作人员等) 政务性管理人员:上级考核选派,民主选举的决策型高级管理人员 业务性管理人员:通过考试招聘等途径任用的执行型专业管理人员 公共管理者——机构 政府机构 非政府公共机构(事业单位) 非营利组织(公共事业组织、企业化的公益性组织) What?——管什么? 从管理领域来看,要管经济、管社会、管政治 从具体公共事务内容来看,要管理10个方面的公共事务:国家发展战略、公共政策与决策、法律和行政程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公职人员、公共财政(公共预算、政府采购等)、国土和其他公共资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公共项目、公共信息、各项公共事业、政府绩效 从与私人部门的比较来看,要根据公共管理的要求和特点管理公共部门自身: (1)不同的结构——权利责任的清楚与模糊:公共机构组织效率的管理 (2)不同的激励——客户和资金:公共激励机制的管理 (3)不同的背景——长期连续性与届内任期短期性:决策体制管理

(4)不同的目的:利润与大众福祉:公共部门的公共性管理 Why?——为什么管? 市场失灵:看不见的手看不见了路 政府失灵:看得见的手只看自己的手指 外生性失灵——不完全信息决策 内生性失灵——非公共利益行为 体制性失灵——投票悖论、组织间关系、时滞 传媒和舆论失灵:非正式组织行为、无政府主义行为、奴隶思想 How?——怎样管? 角色与知识的运用,三个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两类知识,新问题 2.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的作用 作为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案例教学法中,知识是双向流动的,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不仅学生能够获得知识、真理和智慧,教师也能获得教学经验,开拓教学视野,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以及联系案例运用理论的能力 3.公共部门管理和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 政治权威——经济权威 多元制衡——自主性 公共利益——私人利益 法的支配——意志支配 政府——市场

公共管理综合考研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集

公共管理综合考研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集 一、一、概念题 1新公共行政学(华南理工2019年研) 答:新公共行政学是指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是以弗雷德里克森等人为代表,它强调一种民主取向的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青年行政学者对传统行政学提出挑战而形成的“新”理论。它强调公共行政学以公平与民主作为目标及理论基础,主张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关联;重视人性和行政伦理研究,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以及灵活多样的行政体制研究,反对把行政学固定在“预算、人事管理、组织与管理”一类的“组织内部”的研究,要求拓展行政学的研究范围;主张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从公共组织中存在的分配、整合、边界交换、社会动机四种作用过程来理解和改善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厦门大学2020年研;东北大学2019年研;南京大学2018年研;华侨大学2018年研) 答:公共组织是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主要指国家或政府组织(广义的公共组织包含第三部门组织)。广义上的公共组织是所有不以营利为目的,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狭义上的公共组织是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具体如下:①公共组织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强制性;③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④公共组织具有明显的政

治性;⑤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⑥公共组织具有独占性或非竞争性。 3新公共管理(中央民大2020年研;中山大学2018年研;湖南师大2016年研;华中师大2013年研;华南师大2013年研) 答:新公共管理是指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管理范式。新公共管理的前提假设是:通过引入自由市场的竞争运行机制,政府能像私人组织一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效率。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通过行政改革进行自我解构,全面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塑造企业型政府。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新公共管理的特点主要有:①即时的专业管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控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 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4企业家政府(中山大学2019年研) 答:企业家政府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且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企业家政府理论由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提出。传统政府官僚体制的危机催生了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出现,传统官僚体制所带来的组织僵化、效率低下、非人格化等问题迫使公共管理者寻求政府改革的出路。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和改革政府的十项原则包括:①掌舵而不是划桨;②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③注重引入

陈振明等著《公共管理系统学(第二版)》2017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第二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版。 1.组织的含义。 P28: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部门化和专业化) P38: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是指一个组织成员之间受教育和培训的差异程度,专业方向和技能、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等方面的差异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部部门与部门之间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3.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P38: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是指组织结构中纵向垂直管理的层级数及层级之间的差异程度,这就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单位或部门的数量。 4.完整制。 P45: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完整制下的组织实行分工协作,以取得协同一致的效果。优

点: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缺点: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 5.公共组织的变革要实现的目标。 P56:一是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即公共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在提高适应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公共组织及其人员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的更新,提高工作效率。三是使公共组织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或更好地完成公共事务管理的任务。 6.组织变革的环节。 P:57:一是对违纪的感知,即组织成员意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二是对变革方向的确定,即通过分析环境变化,确定组织变革的目标及方案。三是变革,即变革方案的实施,对变革所影响到的成员进行沟通,推行新的组织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四是监督调整,即根据变革进程调整相关措施,并将变革成果固定下来,实现新行为模式的“在化”。 7.全球治理的概念。 P66:全球治理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其特点主要包括:①治理主体是世界围的公共行动者。②治理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

公共管理学(2014版)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 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与公共利益。 2.市场失灵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理论上的假设前提条件过于苛刻,现实中是不可能全部满足的。由于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在公共物品领域,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无法实现效率—帕累托最优,即市场失灵就是巿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3.非政府公共组织 国外有称之为“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等,是指承担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除政府组织以外的其他所有公共组织,主要类型有公共事业组织、公共企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民间自治组织。 4.电子政府 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政府的精髓在于利用现代信息和技术,构建一个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政府服务体。 二、简述题 1.公共管理部门存在的原因。 公共管理部门是在社会公共物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存在的意义有:(1)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体系的存在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客观需求。公共管理职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必然要求。(2)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体系的存在也是当代各国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市场机制自身并不足以实现所有的经济职能,离开公共部门的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行。(3)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体系的存在,尤其是其存在状况还与特定社会的自治能力密切相关。在现代国家,社会自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公共权力组织的职能社会化进程以及非正式的公共组织的发达程度。 2.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的关系。 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者或公共组织影响其他个体或组织的能力。公共责任是指公共组织的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公共责任是伴随公共权力产生和存在的,在赋予公共权力时,实际上对公共权力的作用目标、作用范围、作用方式、作用内容都有较具体的规定,这就是与公共权力相对应的公共责任。公共责任与公共权力相对应,即拥有多大的权力必须相应课以多大的责任。公共管理者应该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公共责任,否则将失去公共权力或受到相应的处罚。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整理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四、简答 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 3)东亚 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 答: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权力过于集中;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3、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答: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论述题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第四,就人事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 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的多。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 管理包 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其它体制不同点有哪些? 答: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 式是不 同的:(1分)a,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 自由经济政策,(1分)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 自我负责原则(3分)b,由于爆发经济危机,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1分) c,2 0世纪7 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 主义思潮由此兴起(1分) d,80年代以后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1分) 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 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不同的:(1分)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1 分);欧洲或莱茵模式(1分);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1分)3、案例分析: 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 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 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 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

公共管理学阶段练习三

第三部分(第7~8章) 一、名词解释 1、政府投资——各级政府用于形成资本性资产的专门性投资,它包括固定资产的新建、扩建或改建。 2、财政贴息——投资者在政府鼓励的基础产业和公共部门进行投资而获得的利息补贴和投资补贴,补助金从中央财政支付。 3、财政投融资——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有偿的手段广泛地筹集资金并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投资,而产生的有关资金集中和资金运用的活动。 4、政策性金融——以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的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的金融制度、体系及其相应的业务活动。 5、项目融资——以项目本身的资产和项目未来的收益作抵押来筹措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是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或贷款。 6、BOT开发模式——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在规定的特许期内,授权项目发起人为特许权的项目设立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管理、经营和维护。特许期满,项目公司将特许项目的设施无偿归还国家。 7、社会机会成本——因这部分资源由微观经济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微观经济部门的效益损失。 8、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政府用于增加社会福利的某些支出项目可以减少公众有关的支出,从而使得公众实际可支配的收入趋于增加。 9、公共支出的收入效应——政府给社会某些成员以补贴,用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但不改变任何商品的价格,从而直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10、公共支出的替代效应——政府的某项公共支出导致了该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下降,社会成员用于该项的支出会随之减少,从而可以产生支出的节余,并用于其他商品的购买。 11、公共管理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公共管理过程加以判断和评定,并由此对公共管理绩效作出结论的过程。 12、社会指标——观测各部分人口的社会情况与长期变化趋势的统计数字。

公共管理学综合练习3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自测练习三(8-9章) 一、填空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标准主要包括经济、_效率__、效果、_公平__和责任等五个方面。 2.绩效评估的指标包括_费用指标__、_时效指标__、数量指标、结构指标、质量指标等。 3.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过程一般包括的三个基本功能活动是:绩效评估、绩效衡量__和_绩效追踪__。 4.公共部门绩效,尤其是政府绩效主要包括经济绩效__、_社会绩效_、政治绩效三个方面。 5.公共管理责任是指_公共管理主体_根据法律、政策、道德等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公共管理客体所承担的_义务_。 6.公共管理责任表现于对公共管理客体要求的回应性__、对政策制定的弹性,以及对行为结果的_负责性_等特征。 7.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表现于行政监督权、_行政监察_、审计、行政复议_等职能的发挥。 8.在公共管理责任的司法控制机制中,对于政府来说,诉讼责任和_侵权责任_是最重要的控制机制。 二、单选题 1.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核心是(A.)。 A.绩效评估 B. 绩效追踪 C. 绩效衡量 D. 绩效反馈 2.大规模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始于(A)。 A. 20世纪70年代初期 B.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C.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D. 20世纪50年代初期 3.目前,对于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应用最持久,最广泛,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国家当属(C)。 A.美国B.奥大利亚C.英国D.荷兰

4.公共管理伦理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社会组织的普遍重视的时间是(C)。 A.19世纪末期 B. 20世纪初期 C. 20世纪末期 D. 21世纪初期 5.职业道德立法是公共管理伦理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明显标志,而(A)则是职业道德立法领先的国家。 A.美国B.加拿大C.德国D.法国 三、简答题 1.以用户满意原则评估公共部门的绩效,需要公共部门如何去做? 见教材P295 2.如何评估公共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见教材P291 3.如何进行公共管理伦理的建设?见教材P315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完善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见教材P295 2.试分析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效率至上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并论述解决的对策。见教材P289——290 3.阐述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见教材P319 五、案例分析 1.根据所给的案例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2.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 3.字数要符合答题要求,一般不少于400字。

公共管理学(复习整理)

公共管理学 P8—9: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学科,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研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研究方向是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一文所确定的,其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1926年怀特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1927年威洛比的《公共行政原理》这两本教科书的出版为标志。在1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换,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 P10—11:波兹曼在《两种公共管理概念》一文中说:在70年代末的美国大学生中,几乎同时出现了两种明显不同的公共管理途径:一种是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简称为“P-途径”;另一种是来自于商学院并受传统公共行政学影响的“商业途径”,简称为“B-途径”。 P11:普雷斯曼和韦尔达夫斯基所发起的政策执行研究把焦点集中在政府的项目而不是如传统行政学那样集中在机构上。 P14:凯特尔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公共管理学的代表性著作,将公共管理途径的特征归纳为:①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②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③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④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⑤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 P24:美国学者戴维·H·罗森布鲁姆在《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一书中认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有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管理途径(包括传统的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 公共管理学更多的以经济学为基础,因此,经济学途径已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P29:在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中,出现行政权力扩张的趋势,形成了“行政国家”。P67: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微观环境、中介环境和宏观环境。

公共管理学-黎明版

公共管理学 第一部分:简答 1、组织理论发展脉络 答:第一阶段: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泰罗(Frederick W.Taylor)的职能组织理论 法约尔(Henri Fayol)的组织过程理论 厄威克和古利克的组织设计理论 韦伯(Max Weber)的组织结构理论 主要观点: ①、忽视人的主动性研究组织的内部结构、制度规章和设计原则被称为是“图纸设计”,“组织信条”具有静态性 ②、内部取向,忽视组织环境 第二阶段: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梅奥(E. Mayo)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组织行为动力理论 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组织激励理论 主要观点: ①、关注组织成员的需求,注意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②、关注组织内部的群体及其对组织目标的影响 ③、关注组织目标与成员目标的协调 ④、关注组织管理的伦理性 ⑤、具有一定动态性 第三阶段:科学决策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的组织平衡理论 西蒙(Herbert A.Simon)的组织决策理论 主要观点: ①、组织活动包括两部分:决策和作业。而决策又比作业更为基本,因为决策先于作业。传统理论,缺陷就在于忽视决策(或者仅把决策视为高层的行为),专注于作业。 ②、在组织中,各个层次皆有决策。组织运行的实质是通过向其成员提供决定前提来影响成员的决策,使成员都把实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四阶段:系统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本尼斯(Warren Bennis)的组织发展理论 费德勒(Fred E.Fiedler)的组织权变控制理论 卡斯特(F.E.Kast)和罗森茨维克(J.E.Rosenzweig)的系统与权变控制理论 主要观点: 关注环境与组织的互动“内适应”与“外适应”结合。 第五阶段:管理文化时期的组织理论

公共管理学综合练习三

公共管理学综合练习三 得分评卷人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主要活动领域有哪些? 2、公共政策评估的功能是什么? 3、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公共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那几个阶段? 5、国家预算的管理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得分评卷人 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如何理解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得分评卷人 三、案例分析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银川出租车集体停运带来的警示 近日,由于银川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把国家规定的出租车报废年限由8年改为5年,造成全市6800辆出租车集体停运。在这种情况下,银川市政府又不得不收回成命,表示继续执行原有的出租车管理的有关规定。政府草率出台相关政策,在实践中碰壁后又不得不宣布刚出台的政策废止,这样的做法何能取信于民,以后的政令还有权威性吗? 政府要取信于民必须说到就一定做到,做不到的绝不说。毕竟,言行一致是诚信的重要内容之一。商鞅之所以能一诺千金,是因为他在许诺时相信自己有兑现的能力。银川市政府的尴尬之处正因为它所说的无法兑现。无法兑现的硬要说,说了又被迫收回,这样做了以后,又怎能保证以后出台的新政令畅通无阻? 银川市的这个规定之所以无法实现,首先在于它违背了国家的有关规定。我们不否认地方政府有制定某些法规的权力,而且这样做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落实中央的各种精神。但地方政府在这样做时必须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是否符合中央或上一级政府的法规和政令。地方政府的规定要依据上级的规定,不能任意突破;二是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银川市的这个规定显然违背了这两个原则。银川市经济水平并不高,出租车司机收入有限,让他们缩短汽车报废期,提前更换新车,当然难以接受。在发达地区,出租车报废期可以缩短,但在落后地区要突破国家的规定任意缩短报废期就难以办到。这难免会引起出租车司机的停运行为。当然,我们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正当。出租车司机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不应以停运威胁政府。不过,事出有因,政府还应更多考虑自己的原因。 类似事件近年来还有不少。有政府出台的规定无法实施的,也有政府的诺言没有兑现的。政府说过的一定要做到,出台的有关政策也必须有理有据。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在出台政策或法规时就必须使决策科学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精心整理).doc

复习题 1、 西方为者对公共管理概念的理解主要在(D )方面存在差界。 A. 悖理主体 B.管理客体 C.悖理方法 D.研究途径 2、 现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有哪两种学术途径。 (A ) B. 政策途径和政治途径 D.法律途径和政治途径 现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D ) B. 个人与集体的相对性 D.国家职能的演变 原有行政管理的政治统治职能已经难于包容全部的国 B. 管理权与所冇权 D.行政与政治 5、 新公共管理主义的主要特点是(C ) A. 外部取向 B.内部取向 C. 关注行政过程 D.关注LI 常管理 6、 行政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在(A )提出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A. 政治和行政二分法 B.科学悖理 C. 政策科学 D.行为科学 7、 政治和行政二分的观点强调行政悖理的(A ) A.利益性 B.公平性 C.效率性 D.政策性 8、 ( C )将政治和行政重新融合,标志着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开始向现代公共管理理论 A.政策途径和管理途径 C.管理途径和法律途径 3、 与传统社会的公私概念不同, A.不同群体的集合状态及规模 C.个人与集体的占冇状态 4、 从19批纪末20世纪初开始, 家职能,出现了( D )的分离。 A.主权与治权 C.立法与执法

转变。

9、提供何种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如何提供这些公共物品和服务等问题,都取决于(D )过程。 A.市场竟争 B.政策决策 C.计划安排 D.公共选择 10、与公共管理研究的B-途径不同,P—途径强调(B )。 A.管理的相似性 B.绩效和项目 C.战略规划 D.组织机构 11、依据公共组织所拥有的公共权力大小分类,可将公共组织分为(C ) A.疏远型组织、功利型组织和服务型纽织 B.疏远型纽织、功利型纽织和道徳型纽织 C.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和非强制型公共组织 D.功利烈组织、道德烈组织和服务型组织 12、功利型组织是以(D )为基础的组织。 A.激励的作用 B.劝导和感召 C.强制性权力 D.实在性奖励和非实在性奖励 13、非营利组织与“公企业”或“公共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B ) A.是否以志愿提供公共利益为组织宗旨 B.是否以非营利为纽织宗旨 C.是否以志愿投入资金为组织宗旨 D.是否以志愿消费公共产品为组织宗旨 14、公共组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法制原则,即要求公共组织的(D )要依法配置,其活动也要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 A.主体、客体、权力 B.职能、机构、人员

公共管理学阶段练习一

公共管理学练习题(网络学院) 第一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事务——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2、公共物品——是指物品和劳务的利益由社会成员共同享有而不能被一个人单独享有。 3、公共管理——是指社会公共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4、公共权力——用于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力。公共权力是由社会共同需要产生的,其基本目的在于维持、调整和发展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 5、公共管理学——一门研究社会公共组织以及社会其他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原则、规律和方式的科学。 6、实践抽象法——对公共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一些比较稳定、定型化的思考方式和操作程式,加以总结、概括和抽象,形成一定的公共管理理论。 7、实体分析法——从公共管理主体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公共管理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它把公共管理主体作为实体来看待,分析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8、政治创租——是指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创造“租”,并诱使私人企业向他们“进贡”作为得到这种“租”的条件。 9、社会问题——是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实状况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它是在社会发展中产生,并与社会公众总体利益相关,需要社会予以重视和解决。 二、简答题 1、公共事务有哪些特征?

答:第一,公益性,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全体公众;第二,非营利性,不以营利为目的;第三,规模性,公共事务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公共事务范围叫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第四,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要求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满足统治阶级的要求。 2、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公共管理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第一,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公共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第二,作为公共管理客体的社会公共事务表现不断扩展的趋势。第三,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第四,公共管理的职能是调节和控制。第五,公共管理体制和手段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 3、公共权力有哪些主要作用? 答:第一,公共权力要维持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第二,随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公共权力对某些变化了的社会基本秩序作出调整,以克服社会内部的一般矛盾与冲突,防止其向对抗方向转化;第三,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公共权力还会推动和引导原有的生活秩序向一定的方向演化。 4、社会问题成为公共管理问题的条件是什么? 答:社会问题只有在属于公共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才成为公共管理的对象。社会问题要成为公共管理问题的五个前提条件是:(1)它首先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无中生有、主观臆想出来的。(2)它必须是一种能察觉的、可认知的状态。若问题是潜在性的,未被人们发觉,尤其是未被决策者所发觉和认识,即使是已经客观存在,也不能作为公共管理的对象。(3)它必须是与一定社区内所有人相关(直接或间接地)的状态。社会问题应是绝大多数人所普遍关注的问题。(4)它是一种有必要在当前或今后加以解决的状态。因为为所有人或大多数人所关注,就必须迟早解决,以维护公共利益和满足公共需要。(5)它的解决将有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或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这样才符合公共管理的目的和宗旨。 5、公共项目有哪些特点? 答:公共项目是依据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具有下列特点:(1)把特定的公共管理活动划分为必要的行为步骤或阶段,以便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2)必须仔细考虑每个步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特定的结果之间的关系。(3)明确每一步的实施者和责任者,也即为完成该项目而组织起来的管理人员应当有清楚的分工与责任。(4)有明确的时间表,包括每一步骤所需要的时间及完成期限。(5)经常检查资源分配与预先规划是否相符合。 6、进入20世纪末科层制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一、关键术语 1、公共管理学6 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2、新公共服务理论76 “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管理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3、公共组织85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责公共责任。 4、事业单位108 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实际承担者。 5、人力资源216 人力资源(human resouce,HR)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者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人们的总和。 6、公共预算255 公共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以及政府的资金筹集、使用计划及相关的一系列制度等。 7、政务信息存储308 政务信息存储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继加工之后的重要内容或环节,是指将加工处理后政务信息资源(包括文件、图像、数据、报表、档案等)按照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按照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将其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的过程。 8、公共危机管理340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实施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行为的总称,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9、经济手段382 经济手段是公共管理主体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信贷、利率、税收、工资、奖惩等经济杠杆和方式,通过调整经济利益关系而实施管理的方法。 10、公共管理监督433 公共管理监督就是指种类主体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11、效绩标准473 绩效标准指的是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解决的是要求补评估做得怎样、完成多少的问题,也就是在各个指标上所应达到的具体的绩效要求。绩效标准不仅要包括基本标准,还要有卓越标准,这样才能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12、公共部门改革497 公共部门改革是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它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13、政府职能530

公共管理学整理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公民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行政学之研究》的发 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公共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公共行政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威尔逊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方学后来逐步演变为:公共财政学 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威尔逊 13.威尔逊提出行政研究建立的基础为:管理 1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韦伯 15.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的基础为:合理---合法型权利 16.韦伯认为,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的那些人发布命令的权力为基础的权力属于:合理 ---合法型权力 17.韦伯认为,以古老的传统、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以及对其下属行使权力的人的地位的 合法性为基础的权力属于:传统型权力 18.韦伯认为,以对个人的明确而特殊的尊严、英雄主义或典范的品格的信仰为基础的权力 属于:魅力型权力 19.对科层制组织中的部门划分、职位设计及其相应的权力基础的基本要求是:知识性原则 20.对科层制组织中的行政管理人员资格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职业化原则 21.对公职人员在科层制组织中所从事的活动及其性质的一个基本要求是:非人格化原则 22.对科层制组织中岗位权力的限度以及岗位权力的运用的一个重要规定是:法定管辖范围 原则 23.对科层制组织中各职位之间以及相应权力之间的关系规定的原则是:公职等级制和权力 等级化原则 24.对科层制组织所完成的任务的性质以及能力要求的规定原则是:执行能力原则 25.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行政科学中,不管是公共还是私营,最基本的善就是: 效率 26.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行政大厦得以建立起来的价值基石为:效率 27.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公共行政的目标和标准是:效率 28.在等级制组织中,每位成员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此现象称为:彼德现象 29.新公共管理运动肇始于:英国 30.1988年英国出版的《提高政府管理:下一步》报告的核心思想是:政府职能代理化 31.英国公共服务代理化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88年出版的:《提高政府管理:下一步》 32.被视为自1979年开始的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有关公共部门产出和绩效测量与评估工 作高峰的是:《追求卓越》 33.新公共管理范式建立的学科基础是:经济学

庄序莹版公共管理学后三章知识点

第十章 名词解释 1、绩效:是指一系列的结果,其内容是综合性的、多元化的,主要为评估相关主体提供客观依据,以使主体行为不断加以完善。就公共部门而言,绩效是衡量其满足公众需求,管理公共事务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公共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成绩、效果、效率等一系列能力。 2、标杆管理:是一个认识和引进最佳实践,以提高绩效的过程,标杆管理是一个过程—即一系列的行动、步骤、功能或活动造成一个结果:对最佳实践的识别和引进,以改善绩效。 3、生产效率:或称办事效率,是指生产或提供特定水平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所需投入的数量,即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平均成本。 4、分配效率:亦称配置效率,是指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或反映了社会公众的不同偏好序列。 简答题 1、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绩效预算制度、绩效采购制度、绩效人力资源制 度。(1)绩效预算制度合理的绩效预算制度应该为独立决策权的实施提供适宜的空间和环境,使公共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得到整合优化,并能够大大激发部门追求绩效目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绩效采购制度实行绩效采购制度关键在于制定绩效责任制和赋予采购人员一定的灵活性。(3)绩效人力资源制度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仅是为了控制劳动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掘各种人才的能力和潜力。 2、绩效管理的特征 (1)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强调结果的重要性(2)推行顾客至上理念,以服务社会和满足公众需求为最终目的(3)实行分权式管理,为各部门完成绩效目标创造条件 (4)建立责任机制,为绩效管理过程中责任落实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3、绩效管理的优越性 (1)对于公众来说,作为公共利益的享受着,实行绩效管理的公共部门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各种公共物品的期望(2)站在公共部门的角度,实行绩效管理可以使它在公 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①财政压力得到有效缓解②公职人员的数量和质 量有了明显改变(3)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绩效管理理念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 学科在理论和时间上的先进性①在理论上,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缺少绩效管理的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不完整的学科②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上,如果 没有绩效管理,公共政策和项目就无法进行绩效评估,公共部门就不会从成本—收 益的角度去考虑公共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 4、绩效管理的四大目标:4E 4E是指: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 (1)经济对经济的通俗说法就是指节约,即在产出质量和数量既定的情况下,追求成本的最小化(2)效率效率的定义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关系。 效率分为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两种类型。(3)效果亦称效益或效能,是指资源使 用所产生的具体结果。(4)公平就公共部门而言,从公共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整个 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 5、绩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组织目标不易确定许多公共部门制定的目标往往不能完全达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针对性、实践性、可行性。(2)建立绩效指标的困境有些制约因素应该 引起重视:第一,绩效指标的量化问题。第二,即便做到了量化要求,所选择 的绩效指标是否恰当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3)人员配备问题绩效量测内 容的决定和绩效评估的实施都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但在这两方面也会引发一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行政管理专业)》考点手册【圣才出品】

模块一公共基础部分——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考点一:公共管理概述(见表1-1)★★ 表1-1公共管理概述 【例·单选】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主要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2014年真题] A.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和管理能力的公共性 B.管理事务的公共性和管理对象的公共性 C.价值取向的公共性和社会伦理的公共性 D.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和管理参与的公共性 【答案】D 【解析】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①利益取向的公共性。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社会公共组织所实施的公共事务管理,其基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②公共参与性。公共管理是

一种以公共权力机构为主体,非政府的其他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以及公民共同参与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例·单选】对内维持社会秩序,对外维护国家安全的功能,是公共组织的()。[2013年真题] A.社会功能 B.政治功能 C.政策功能 D.行政功能 【答案】B 【解析】以政府机构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主要具有经济、政治、社会几方面的功能。其中,政治功能主要是指公共部门防御外来的入侵与渗透,镇压敌对阶层的反抗,制止和打击不法分子的各种破坏活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建立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的系列政治功能。简而言之,它是一国政府对内维持社会秩序,对外维护国家安全的活动。具体来说,它是由民主建设、社会治安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活动共同构成的。 【例·简答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011年真题] 答:各类公共部门存在的基本目的,就是为其服务对象提供市场所不能或只能以对整个社会不利的方式提供的种种公共产品与服务。为此,不同的公共组织必须根据各自的特点而分别承担一定的社会经济功能。就当代各国政府而言,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确保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即促进经济建设与发展是它们的基本功能。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组织所承担的经济功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环节对市场机制的不足进行干预与补充: (1)限制垄断和促进竞争。 (2)界定和维护财产权,克服外部性。

公共管理学简答题整理

二、简答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A.公共政策途径 B.企业管理途径(p25) 2.公共服务的内容有哪些? 公共服务包括通过公共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而提供的: 【1】基础公共服务 【2】经济公共服务 【3】公共安全服务 【4】社会公共服务(p6) 3.公共管理的特征有哪些? 【1】将私人企业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但要在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2】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但并不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3】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与政府管理并不是等值概念。 【5】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二、简答题 1.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原因有哪些? a.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复杂化和公民需求多样化的需要 b.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c.人们对政府职能认识转变的促成。 2.现代国家政府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总统制政府【2】内阁制政府【3】委员会制政府 3.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有哪些? A.满足多元化的公共需求 B.满足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 C.提高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 D.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E.促进公共道德建设简 1、市场机制的缺陷 【1】市场不能消除垄断和非公平竞争 【2】市场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 【3】市场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4】市场不能解决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化问题 【5】市场不能确定和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二、简答题 1.公共安全管理的特征是什么? 【1】主体的多样性 【2】处置的时效性 【3】过程的阶段性 【4】手段的强制性 【5】技术的专业性 2.简述公共危机管理的四个阶段 【1】灾害减除【2】防灾准备【3】灾害应急【4】灾后恢复 二、简答题 1.公共服务与民生的关系有哪些?(P186-P187) 1.民生是公共服务的根本目的与内容 2.公共服务是保障和发展民生的途径和载体 3.民生与公共服务统一于公共管理主体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有哪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