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信息化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信息化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信息化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信息化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信息化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范彬彬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日本政府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制定信息化战略和信息化计划,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不断扩散,有力推动了信息化发展。从与世界头号信息化大国美国以及信息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韩国的比较中可以看到,日本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与其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日本信息化发展缓慢根源于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赶超时代结束后先进国病蔓延以及日本式经营、日本式经济体制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等因素。从产业层面上分析,阻碍日本信息化发展的原因还包括软件产业发展模式、风险投资落后、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滞后等因素。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性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面临美国率先进入信息化社会并以信息化带动美国经济发展、实现10年长期繁荣的挑战和压力,日本政府及时提出IT立国,制定了IT基本法、日本IT战略等,全面推动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深入研究日本信息化的发展及其成效和经验教训,对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重视人才培养,以信息化带动经济发展,实现信息化时代的经济赶超。【关键字】:信息化通信网络软件

目录

序言

一、日本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现状

(二)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

(三)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1.计算机软件领域

2.网络建设现状

3.网络服务现状

4.广播电视服务

(四)电子商务的发展

(五)IT技术研发和应用

(六)IT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公立学校的IT教育

2.IT专家的培养

(七)从E-Japan转向U-Japan

二、日本信息化的国际比较及其相对落后的原因

(一)日本信息化发展的国际比较

1.IT硬件制造业比较

2.IT技术的国际比较

3.从IT产业市场规模、及从业人数上比较

4.电脑和网络普及率的国际比较

(1)电脑普及率的国际比较

(2)宽带网的国际比较

5.电子商务的国际比较

6.信息服务业国际比较

(1)软件产业国际比较

(2)广播服务的国际比较

7.IT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

(二)日本信息化相对落后的原因

1.长期经济停滞

2.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3.日本式经济体制在信息化发展中的不适应性

4.日本政府对策的滞后-法规政策制定方面落后于美国

5.风险投资落后―日本风险资本市场、风险投资观念的落后

6.软件开发发展缓慢-基础研究落后

7.赶超时代结束后先进国病蔓延

三、日本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教训

1.政府在信息化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

(1)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

(2)带头搞好政府信息化建设

(3)推动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

2.IT技术和IT产业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3.信息化必须全面带动经济发展

4.制度变革对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

5.IT硬件及其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至关重要

6.扩大信息化投资、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发展的保障

7.IT人才培养是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四、日本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

2.加大IT产业研发投资力度

3.加大IT人才培养的力度

4.加快宽带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5.尽早建立信息化评价体系和监测支持系统

6.吸取日本软件行业发展的不足的经验教训

7.以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实现信息化时代的经济赶超

序言

信息化概念是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提出的。综合所见资料,公认“信息化”一词起源于日本。信息化的思想是1963年1月由日本社会学家梅倬忠夫发表的《信息产业论》中首次提出的,但有关社会现象,则更早就受到了西方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信息化"的概念是1967年由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提出的,其基本定义是:人类社会是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信息化社会,国家经济发展应由以实物生产为核心的工业社会向以知识获取和出售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社会转变。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克服了两次石油危机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在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贸易收支黑字大国、经常收支黑字大国、资本输出大国和海外债权大国。然而,石油危机的冲击暴露了日本经济的脆弱性和局限性。为此,在向资源、能源节约型经济转移的同时,日本政府根据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1980年正式提出“技术立国”战略,确定了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的方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发展重点转向耗能小、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大的电子通信业等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由此,“技术立国”代替“贸易立国”,成了日本经济发展的新战略。1996年,日本电子和通信产业产值首次超过建筑业,一跃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为日本由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

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性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面临美国率先进入信息化社会并以信息化带动经济发展、实现10年长期繁荣的挑战和压力,日本政府及时提出IT立国,制定了IT基本法、“e-Japan战略”〔日本IT战略〕和“e-Japan计划”〔日本IT计划〕,全面推动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深入研究日本信息化的发展及其成效和经验教训,对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现状

信息通信产业是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与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发展相似,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使整个社会产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之中,大日本信息通信产业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市场分额看,2003年度信息通信工业的市场价值为1260000亿日元,比2002年度增长6.3%,占所有产业市场总价值的12.7%。从附加价值生产额看,2003年度信息通信业创造的实际GDP达689380亿日元,占实际GDP总额的10%以上。从就业规模看,2002年从事信息通信产业的人数达364万人,占所有产业就业人数的6.8%,是排在零售业(631万)、建筑业(496万)之后第三大就业部门。从实际GDP的增长速度看,1995–2002年度,信息通信产业年均增长7.1%,大大超过了GDP年均增长的1%,在所有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从生产率提高看,1995–2003年度,信息通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高3.5%,超过其他工业部门的0.2%,在所有的产业中增长提高的幅度最大。

(二)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

制造业一直被视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支柱,尤其是IT1制造业的实力,更是日本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日本经过不懈努力,已于20世纪80年代在计算机设备制造方面完成了赶超美国的目标。在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开发、市场占有率方面,日本也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随着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的广泛应用,IT制造业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根据日本总务省2005年《信息通信白皮书》的统计(参见表1-1),日本在计算机硬件生产领域的投资基本稳定在10兆日元以上,以计算机硬件制造的应用技术为后盾,日本计算机产业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优势;从产出方面看,除2002年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产出略有减少外,2000年以来各年的产出都超过了11兆日元。

1注:IT和IT这两个英文单词通常被用来表示信息通信技术(包括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日本总务省在《2005年信息通信白皮书》中开始用IT代替IT。为此,本文也以“IT”代替“IT”。

表1-1 2000~2003年度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投资和产值

(单位:10亿日元)

(三)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1.计算机软件领域2

日本是全球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和消费国,在金融、电信、交通管理、电子政务等领域有丰富的解决方案与运行管理能力,嵌入式软件代表了日本数字化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根据表1-2的统计,2003年度,计算机软件市场营业额达98800亿日元,虽略低于2001、2002年度的水平,但比2000年度增加17.3%,基本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计算机软件方面的设备投资也一样,2003年度为72310亿日元,虽略低于2001、2002年度的水平,但与2000年度相比也增加了19.8%,总体上也是持续增长的态势。在国际软件市场上,日本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产品与服务需求国。近年来,受少子、高龄化和软件人才不足的影响,日本的软件业纷纷将业务从国内向外转移,其软件外包市场潜力巨大。

表1-2 2000~2003年度计算机软件的投资和产值

(单位:10亿日元)

2.网络建设现状

截止到2004年底,日本全国光纤网的安装率已经超过84%,比上一年提高4个百分点,覆盖了日本全国95%以上的城市。其中,ADSL〔宽带〕在人口超过5万人的城市分布率为100%,在5000-10000人口的城市分布率为92.3%;FTTH〔超高速宽带〕在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分布率是93.1%,在5000-10000人口的城市分布

2软件业一直被日本官方作为信息服务的一部分进行分类。

率为11.6%。宽带网包括FTTH,DSL,CATV,FWA(Fixed Wireless Access,固定无限接入),日本宽带网速度最快,费用最低,宽带网费占每个家庭收入的0.8%,被ITU (国际电器通信联合会)综合评定为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日本网络的建设的水平和普及率很高,只是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3.网络服务现状

在通信网络服务方面,截至2004年底,日本共有13090家电信运营商,其中有9111家运营商提供互联网服务,这一数字比上一年增加2.8%。日本通信服务分为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两种方式,前者包括固定电话和ISDN,后者包括移动电话和PHS。根据2005年《信息通信白皮书》统计,2005年3月末,日本固定电话用户为516300万户,比上一年增长0.1%;移动电话用户达8700万户,比上一年增长6.7%。从图1-1可以看出,固定通信方式增长速度较慢,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相比之下,移动通信服务则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另外,日本在可实际运用的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系统的标准化和开发方面进展迅速,自2001年10月在全世界率先开通WCDMA(第三代无线移动技术)业务以来,到2004年3G用户数量已达到3035万,比上一年增长81.8%,占所有移动通信用户的34.9%;进入2005以后,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加(参见图1-2)。

资料来源:[日]总务省:《信息通信白皮书》,2005年版。

资料来源:[日]总务省:《信息通信白皮书》,2005年版。

在计算机互联网服务方面,截止2004年底,全国互联网用户已达到7948万户,比上一年增长2.8%;人口普及率达到62.3%,比上一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宽带网用户为1866万户,比上一年增长36.5%,呈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宽带网用户中,DSL的使用者达到1333万户,Cable用户数达到287万户,FTTH 用户达到243万户,其合计占互联网用户的71.4%。从互联网新用户增加的情况看,DSL新增用户2003年1-3月为137.7万户,而2004年10-12月减少为52.2万;相比之下,同期FTTH的新增用户则从9.9万增加至40.1万户。由此可见,DSL的普及率高、使用普遍,已开始走下坡路,而高速FTTH普及率提高很快,今后的市场前景也最有光明。另外,从因特网的接入方式看,因特网的使用者不仅可以通过电脑上网,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各种不同的终端接入因特网。1999年初,日本领先于世界率先开始了手机上网服务,到2004年底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已超过7880万户,手机上网用户占手机用户总数的比例已超过3/4。此外,“汽车上网”也将逐渐普及,2002年丰田公司制造的新款汽车“WILL CYPHA”首次搭载了与该公司研制的“G—BOOK”系统相对应的车载信息系统,通过无线宽带网为使用者提供信息服务,驾驶员也可用它进行导航。

4.广播电视服务

通讯广播大致分为地面广播、卫星广播、有线电视等多种宽带传播方式。日本地面广播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日本拥有127个地面商业广播站,全国90%的家庭能看到4个频道以上的电视节目。在卫星广播方面,1996年6月CS(通信卫星)数字广播开通,2000年12月BS(广播卫星)卫星数字广播开通,以此为基础,卫星广播发展迅速。其次,在有线电视方面,2004年民间有线电视公司的用户达1788万户,比上年增长8.1%,有线电视的覆盖率达到35.9%。在有线电视数字化方面,日本更是走在世界前列。日本通过广播卫星和通

信卫星传播数字电视内容,双管齐下,有力促进了数字电视播送的普及。2003年12月在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三大城市开始运行地面数字电视广播,2011年广为普及后,将停止模拟信号广播。

(四)电子商务的发展

日本企业使用互联网已十分普及,2004年企业互联网使用率已达98.1%,比2000年提高8.8个百分点;互联网的个人用户中也有89.1%的人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可见,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服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企业通过互联网络开展电子商务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企业(B-B)的电子商务交易,二是企业对消费者(B-C)的电子商务交易。根据2005年《日本信息通信白皮书》的统计,在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方面,有42.8%的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采购,有27%的企业实现了网上销售;在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交易方面,有28.9%的企业正在提供B-C的在线服务,18.9%的企业计划实施B-C在线服务。另外,对于手机上网的用户,已有9.1%的企业对其提供了电子商务服务,还有25.6%的企业计划提供电子商务服务。随着用手机上网的普及,企业电子商务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IT技术研发和应用

在研究开发投入方面,2003年度日本政府在科学技术上的投入为168042亿日元,比2002年增加0.8%;工业领域的研发投入达到123227亿日元,其中信息产业为45565亿日元,占37.0%。另外,企业、大学以及一些非赢利组织和公共团体在信息通信领域的投入为24921亿日元。

在研发成果方面,截至到2004年底,日本在信息通信领域注册的专利有18550件,比2003年增加4.8%。2004年7–9月,在信息通信领域注册的专利达13271件,相当于美国同一时期注册专利数的40.1%,为欧洲的2.3倍。由此可见,日本在信息通信领域研发投入的资金规模巨大,研发成果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位,这有利于日本信息通信技术保持世界最高水平和竞争优势。

随着IT技术研发的进展,IT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日本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图1-3可以看出,日本在信息采集、商场、通信、娱乐/影视节目、金融交易等方面都广泛应用IT技术,其中信息采集方面应用IT技术获得很大进展的部门占42.9%,有一些进展的占46.2%,合计占89.1%。

资料来源:[日]总务省:《信息通信白皮书》,2005年版。

(六)IT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公立学校的IT教育

日本公立学校包括实行国民义务教育的中小学和一部分国立、公立大学。2003年,全国公立学校平均每8.8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计算机互联网连接率达到99.8%,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公立学校都已联机上网。在全部学校中,有71.5%的学校建立了速度超过400kbps的高速Internet网连接,其中67.4%的学校配置了局域网。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化〔IT〕教育水平,日本政府加强了对教师计算机教学技能的培养,2003年公立学校93.0%的教师都会操作计算机,其中有60.3%教师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

2.IT专家的培养

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公司事务中的使用和普及,使企业迅速建立起提供各种电子商务的高效率的信息系统。因此,培养和挽留精通IT技术的专门人才,就越来越重要了。只有确保一定数量的优秀的IT人才,才能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使企业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新环境中继续保持和提高竞争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日本政府特别重视和鼓励IT人才的培养,各大学普遍开设了IT课程,加强了IT教学。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与有关方面的联合调查,2003年,在IT相关领域有15,706人次获得了硕士学位,1924人获得了博士学位。

(七)从E-Japan转向U-Japan

日本政府为了推进快速形成先进的信息通信网络社会,于2000年制定颁布了IT基本法,奠定了IT政策的法律基础。其后,日本内阁下设的IT战略本部提出了旨在确保2005年实现世界最先进的信息化国家的“e-Japan战略”〔日本IT战略〕,希望能全面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E-Japan战略堪称是日本擅长的技术和基

础设施的应用和实践,其基本理念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使国民能够充分、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通过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e-Japan战略”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有利的信息化环境,2005年实现3000万家庭宽带上网,1000万家庭超宽带(30MbIT/s-100MbIT/s)上网。由于日本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该项目标在2003年已提前实现。不过,目前宽带的实际使用却不尽人意,DSL、Cable 和FTTH的实际使用只分别相当于设施能力的30%、11%和5%,即宽带网的利用效率还很低。

今后,日本信息化发展将进入第二阶段,其重点是加强IT的应用及普及,2010把日本建设成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社会,使日本成为高度发达的信息化大国,实现任何人随时随地可以以任何方式无限制地上网。日本MIC(IT战略本部)在

E-Japan的基础上制定了U-Japan1战略(日本全面网络化战略)。U-Japan战略提出了UbiquITous Network(无所不在的网络)的概念,它所描绘的IT环境,是一个人们能随时随地地通过适合的终端设备上网并享受服务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同时满足如下四个要求:第一,“ubiquITous”无处不在,无论在何处使用,也无论是使用模式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是有线上网还是无线上网,都能为用户提供完善、丰富的宽带接入手段,能提供永远在线的宽带接入;第二,“universal”普及,IT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服务,能使任何人〔包括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都可以方便地使用网络资源,积极地参与到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中去;第三,“users-oriented”面向用户,网络服务是用户主导型的,这种服务能够面向使用者,以人为本,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体现现代科技的人文关怀;第四,“unique”独特性,强调积极的创新精神,为大众提供展现活力和个性的舞台,在人类无限创造力的推动下,不断创造新的服务模式和商务形态。“u-Japan”计划着力发展的是UbiquITous Network,无限的网络通过低廉的收费实现人与人的交流和物与物的流通,从而使IT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从“e-Japan”战略到“u-Japan”战略,看上去只是一个名词的改动,但其中却蕴含了整个战略框架深刻而实质性的变化。如果说原先的“e-Japan”战略主要是着眼于技术的话,“u-Japan”战略则是对社会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把社会问题作为技术发展的导向,从社会的各类应用需求去考虑未来信息社会的构架,这是从“e-Japan”到“u-Japan”的重要变化之一。其次,“u-Japan”战略显现出日本信息化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数码内容产业乃至与信息化相关的社会问题等的高度整合,融为一体,这乃是实现日本全面网络化的关键。这也正是“u-Japan”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区别于“e-Japan”战略的根本标志。

1 U取自英文单词“ubiquITous”,ubiquITous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为“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

二、日本信息化的国际比较及其相对落后的原因

〔一〕日本信息化发展的国际比较

1.IT硬件制造业比较

首先,从日本、美国和韩国IT硬件的生产增加情况看1(参见表2-1),美国IT制造业的产出在2000-2002年虽然略有下降,但2003年一跃增至5295.9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3.4%;韩国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2003年达156.26万亿韩元,比2000年增长106.0%。相比之下,日本IT制造业的产出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3年为161250亿日元,比2000年下降24.7%。

表2-1 2000-2003年美国、韩国和日本IT制造业产值比较

2.IT技术的国际比较

根据2005年《信息通信白皮书》关于IT技术的国际比较,IT技术分为三个领域,即新一代网络技术、通用通信技术和安全保障技术。其中,新一代网络技术包括量子通信技术和加密技术、内容/语义路由技术、高速无线LAN和PAN技术、新一代无线IP网络、固定及移动通信中的公共核心技术、光纤交换机路由技术等;通用通信技术包括实时网络机器人、家庭网络、高清晰技术、移动设备技术、语音识别理解技术、RFID(无线射频电子标签技术)标签数据管理系统等;安全保障技术包括IP跟踪技术、特殊传感网络、网络构建、操作自动化技术等。

根据2005年《信息通信白皮书》对日本、北美、欧洲、亚洲在上述的三个领域所进行的比较(参见图2-1),日本在FTTH、新一代移动电话、实时网络机器人、高分辨率的图像技术、家庭网络技术、移动设备技术和高清晰图像CDN技术方面超过美国,具有明显优势。至于IP跟踪技术、网络构建和操作自动化管理、生物认

1选取美国和韩国作比较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化大国,韩国是近年来世界上信息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证体系、数字版权管理体系、内容开发技术、高速无线PAN和LAN技术、新一代无线IP网络和XoIP技术,则是美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另外,在语音识别理解技术、RFID标签数据管理系统、光纤交换机路由技术和固定及移动通信中的公共核心技术方面,美国和日本的技术水平基本上持平。

3.从IT产业市场规模、及从业人数上比较

如图2-2所示,2002年美国和日本的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同时经历了自1995年来的首次下降,伴随着2003年的经济复苏,美日两国信息产业的市场规模又同时

出现新的增长;韩国自1999年以来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从就业人数比较看,2003年美国信息行业从业人员达到814万,日本是360万,韩国是98万;其中美国和日本自2000年以来IT从业人数逐年下降,而韩国这一数字则一直是持续增加。

4.电脑和网络普及率的国际比较

(1)电脑普及率的国际比较

1993年,在美国开始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时,日本拥有的电脑仅为650万台,只相当于美国5300万台的12.3%。1995年,美国已有317.9万台电脑上网,而日本上网电脑仅为9.7万台,只相当于美国的3.1%。1999年,日本的电脑普及率为29.5%,也大大低于美国的48.3%;日本上网人数为1830万,只相当于美国9400万的19.5%。

(2)宽带网的国际比较

2001年,日本经济规模虽然占世界第二位,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率却仅居世界第二十位,不仅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韩国和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不过,日本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率提高很快,2002年已经提升到世界第十位。根据ITU2004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日本的宽带网因其速度快、费用低,被综合评定为世界第一(参见图2-3)。当前,日本拥有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而且费用最低的宽带网,日本网络的建设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世界瞩目。

宽带网建设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IT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推广、普及和扩散。从宽带网的用户数量看,2003年美国为2715万户,日本为1492万户,韩国为1118万户,中国为1052万户,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同年,宽带网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是韩国,为23.3%;其次是香港18.8%,加拿大14.7%;日本为11.7%,排在世界第7位。从上网方式的国际比较看,2004年美国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仅占32.2%,韩国为66.9%,而日本则高达78.8%。可见日本在手机上网方面发展迅速并且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5.电子商务的国际比较

从企业用户电子商务的国际比较看,2004年,在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方面,美国有68.6%的企业进行网上采购,34.4%的企业进行网上销售;韩国则有44.5%的企业进行网上采购,22.2%的企业进行网上销售;相比之下,日本企业的上述比重分别为42.8%和27.0%。可见,与美国和韩国相比,在日本在开展电子商务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另外,根据日本总务省2005年《信息通信白皮书》的统计:2004年,互联网用户中有网上购物经历的比例日本为89.1%,略高于美国的89.7%和韩国的86.1%;其中,通过手机上网实现网上购物的人数日本占18.1%,低于韩国的31.4%而高于美国的14.7%。由此可见,网上购物在这三个国家已经十分普遍,其中通过手机上网购物在韩国比较流行,其次是日本和美国。

6.信息服务业国际比较

(1)软件产业国际比较

软件产业是当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OECD各国近年来以平均11%以上的增长率快速发展。根据日本总务省2005年《信息通信白皮书》的统计(参

见表2-2),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国,自2000年以来软件产业的设备投资虽然逐年减少,但产出基本保持不变;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软件生产国,软件产业设备投资和GDP2000-2002年都呈增加趋势,2003年虽然都有所下降,但仍都超过2000年的水平。韩国软件产业的设备投资和GDP自2000年以来都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其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美日两国。

表2-2 2000~2003年美国、日本、韩国软件产业投资与GDP比较

资料来源:[日]总务省:《信息通信白皮书》,2005年版。

(2)广播服务的国际比较

从总体上看,日本广播服务水平排在世界前列〔参见表2-3〕。2004年,日本有线电视普及率为48.6%,低于美国(68.9%)和德国(56.8%)的普及率,高于韩国〔45.5%〕、法国〔14.7%〕和英国〔14.2%〕的普及率;日本卫星广播电视的家庭普及率为24.1%,低于德国(37.6%)和英国(28.8%)普及率,高于美国〔16.8%〕和法国〔11.9%〕的普及率。

7.IT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

根据OECD的统计:2002年,OECD各国研发投入占GDP之比日本为3.12%,明显高于韩国的2.91%、美国的2.67%和欧盟各国的1.93%;在研发投入中,IT高科技领域所占比重日本是40.5%,虽明显低于韩国的51.4%,但却略高于美国的39.4%

和欧盟各国的39.6%。由此可见,日本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有利于日本保持IT领域的竞争优势。

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从2003年教育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日本是4.65%,低于韩国的7.06%(在OECD所列的国家中排第一位)和美国的6.97%。从高科技领域人数看,根据OECD的统计,2003年日本是636547人,每千人从业人员中有9.9个专职研发人员;上述人数美国分别是1261227人和8.6人,欧盟各国分别是1002171人和5.9人,韩国分别是141917人和6.4人。可见,日本高科技领域专职的研发人员总数虽然少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每千人从业人员中的专职研发人员数却高于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日本IT人才方面的这种优势,无疑是其IT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二)日本信息化相对落后的原因

如前所述,日本是世界上最先提出信息化概念的国家,也是对信息化社会最先做出官方解释的国家。而且,以世界一流的制造业技术为后盾,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也并不落后。然而,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日本虽然在某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总体说来,与欧美各国乃至与韩国相比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与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日本信息化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1.长期经济停滞

日本信息产业之所以发展相对缓慢,首先是因为受日本经济衰退和长期停滞的影响。1992-2000年,日本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只为0.1%,个人住宅投资和企业设备投资则分别为-3.1%和-0.2%,都是负增长。另外,泡沫经济崩溃后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大量增增加,使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结果,不仅出现了银行“惜贷”即银行不肯轻易贷款的现象,而且在经营效益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也不敢贸然贷款,从而导致企业设备投资增加缓慢,企业生产能力基本上没有什么提高。企业设备投资增加缓慢,必然通过压迫信息化投资而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化乃至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2.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在经济赶超和重化学工业的发展中,日本确实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赶超时代的结束,日本经济已全面迎来了工业化的成熟阶段。从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看,日本必须调整其现行的产业结构。在这方面,日本政府和企业虽然已有所认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与美国相比,依然还有很大的差距。20世纪90年代,美国利用冷战结束后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时机,通过压缩军费开支,把军事技术转用于民用生产,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相比之下,90年代以来日本政局不稳,政权更迭换频繁。因此,在80年代“技术立国”的基础上,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虽然又提出了“技术创造立国”的战略和口号,但在发展信息化方面没有拿出有效的措施,

致使新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面临重重阻力,进展迟缓。所以,在美国已顺利实现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折时,日本还仍然在工业化社会踏步不前。

3.日本式经营和日本式经济体制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不仅实现了高速增长,而且全面形成了日本式经营和日本式经济体制。日本式经济体制包括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内工会、系列关系、承包生产、内部交易、法人相互持、主银行制度和间接金融等。上述以封闭性、内部性、不完全竞争性为主要特征的日本式经济体制,不仅是日本市场经济和企业经营的重要特点,而且是日本经济和企业经营的重要基础。70年代日本基本上完成了赶超欧美的任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80年代中期前后又成为世界工厂。由此,日本式经济体制一时备受赞誉,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认可。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国家这个“单位”对于现代生产力发展来说显得过于狭小,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无论哪个国家,要想把所有门类和层次的产业部门都容纳在本国国民经济的框架下,都越来越不可能了。日本封闭性的赶超型经济体制既不利于国际分工,又妨碍了本国技术创新的开展。因为相对封闭的产业结构、企业承包生产和系列内交易等,都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日本信息化的发展举步维艰。其次,日本内部性、封闭性的市场经济,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易于形成垄断,妨碍公平竞争。另外,日本式经营中的“终身雇用制”减少了IT劳动力的流动性,而高的IT劳动力流动性乃是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基础的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前提。总而言之,在工业化时代对日本经济赶超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日本式经营和日本式经济体制,已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其中存在着阻碍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4.日本政府对策的滞后-法规政策制定方面落后于美国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一直苦于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经济危机,当时处心积虑的事是如何摆脱长期经济停滞,客观上忽视了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折。美国新经济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带动的结果,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之所以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乃是与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美国政府从战略高度制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经济政策,是使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1993年2月克林顿总统上台后,把实施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其施政的首要目标之一。美国政府大力推进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结果,为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进而为新经济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当时,日本政府虽然也认识到发展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无论在制定法规政策方面,还是在制定信息化战略、信息化政策方面,都落后于美国。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和企业在扩大信息化投资方面也是力不从心、力度不够。直到新世纪之初,日本政府才真正提高了对发展信息化的认识,采取了得力的IT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因此,尽管近年来日本信

息化建设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相对落于美国。

5.风险投资落后―日本风险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观念的落后

所谓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是指在高风险的情况下,向处于起步阶段或发展初期并且具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项目进行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和高收益的中长期投资,它不需要任何资本抵押和担保,一般通过企业上市或收购、兼并来获得回报。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风险投资业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到90年代初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风险投资国,与美国不相上下。然而,由于90年代的长期经济停滞,又与美国拉开了距离,未能有力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日本风险投资再次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大都附属于大银行和大的证券公司,他们为了规避高风险,一般倾向于风险企业发展后期的大规模投资,而对于风险企业发展初期的投资则不肯贸然参与。从实际的统计情况看,1995年,日本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发展初始期、扩展期、成熟期的投资,分别占其投资总额的3%、55%、22%和19%;相比之下,美国风险投资公司的上述投资比重分别是23%、36.7%、7.4%和22%1。可见,美日两国对风险企业的支持显著不同。美国的风险投资有利于培养初创期的风险企业的成长,而日本的风险企业在创业初期却很难得到投资方面的支持。其次,在投资方向上,日本的风险投资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转向民生用品和建筑业,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增长缓慢。相比之下,90年代美国的风险投资则主要集中于高科技企业特别是软件开发业和通讯业,繁荣的风险投资业促使美国在IT领域跃居世界第一(参见表2-4和表2-5)。

年。

1992年,venture economic

1998年,PWC,《Money Tree Survey Report 1999》

1本部分的资料基于抽样调查展开的,日本的数据来自因特网对于33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调查,美国133家风险投资公司的数据来自B. Elango, Vance H fried, Robert. D. Hisrich, Amy Polonchek, “How venture capITal firm differ”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0, 1995, P157-179.

资料来源:James w Botton,《Venture Japan》, Prolus Publishing co.1992。

6.软件开发发展缓慢-基础研究落后

与以计算机为首的硬件产业相比,日本软件行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从发展过程看,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通过许可证协议,把主要的计算机系统开发商和美国的大公司进行了一对一的配对,最初是日立和RCA配对,接着是日立和IBM 配对,NEC和Honeywell配对,东芝和GE配对,等等。这样,日本一开始就把主要系统集成商的平台纵向分割成几个相互不兼容的平台,并且局限于客户化软件开发。这种定制化的软件开发虽然比较容易外包出去,也减少了客户转移到新平台的可能性和相关成本,但这种高度分割化、纵向集成化和专业化的软件开发模式,却不利于软件开发商投资通用平台、阻碍了基础软件方面的研发。结果,PC和通用软件市场就被日本以外的其它公司尤其是美国软件制造商垄断所垄断,日本的基础软件基本上依靠外国特别是依靠美国的一些公司。另外,日本在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采用了"软件工厂"的模式,将软件当作工厂的产品,视其为可循环生产过程的产物。这种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企业对软件开发产生了偏见,不够重视,缺乏创新。这种偏见被系统集成商所利用,因为他们发现这种保守的策略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利可图的。即由于客户轻易不会更换新系统,系统集成商就将现有系统作为套住客户的工具,从而制约了开发者不断创新的动力。这种封闭的、自私的软件策略,严重阻碍了成功独立的软件企业的形成。结果,日本就没有一个单独的计算机平台能够流行,从而丧失了美国那样的软件发展的最好时期。

不过,近年来,日本一些企业已看到了自己在软件开发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重视软件开发,开始寻求利用全球软件市场的优势,试图以其硬件方面的技术实力,来寻求新的软件发展模式,比如利用开源软件等。

7.赶超时代结束,先进国病蔓延

随着赶超时代的结束,自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后,就不可避免的患上了先进国病。其主要表现,就是企业和国民都失去了赶超时代的那种旺盛的学习向上精神和创业奋斗精神。骄傲是落后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日本人陶醉于高速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卓越成就之日起,就逐渐失去了其传统的

学习精神和奋斗精神。当然,不能说日本人现在已经不学习或不奋斗了,但是,无论是与以往比,还是与其他正在赶超中的国家比,日本人的学习精神和奋斗精神都是今非昔比了。这种倾向在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人力资源是信息化建设是战略性资源,而学习精神和奋斗精神则是造就无数优秀人才的基础和前提,进而是确保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因此,伴随先进国病蔓延,由于日本人学习精神和奋斗精神的衰弱,日本就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人才优势,从而制约了日本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三、日本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教训

1.政府在信息化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

日本政府在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甚至可以说日本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政府主导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日本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定信息化法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发展计划,为信息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二是搞好政府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发展其中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三是采取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推动公共领域、企业和家庭信息化的发展。

(1)制定信息化法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发展计划

为给信息化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日本政府制定了信息化发展的法规、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如提出“IT立国”的战略,制定了“IT基本法”、修改和完善了相关的法律和规定,为信息化发展建立了日臻完善的法制环境。

在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方面,“e-Japan”战略以及“e-Japan”计划和“u-Japan”计划,都是既有目标又有措施而且非常鼓舞人心的信息化战略和建设规划。其中,“e-Japan”计划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U-Japan”计划着力发展UbiquITous Network和相关产业,希望由此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在2010年实现“日本全面网络化”。

(2)搞好政府信息化建设

1994年,日本政府制定《行政情报化推进基本计划》,正式拉开了政府信息化的序幕。截至2001年底,所有的政府机关都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84%的市、区政府和61%的村镇政府设立了网页。以此为基础,日本政府的专门网站

(www.e-gov.gn.jp)为大众提供了快捷而高效的一站式服务,政府的情报公开和信息化服务有了很大的发展。截至2004年3月,政府部门已有13000种办公程序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占全部办公程序的96%。政府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使国民更为方便地了解到政府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而且简化了各种行政手续,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这样,广大企业和各事业部门就从政府信息化中享受到了信息化的好处,看到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 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 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 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 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 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 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 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 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 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 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 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 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 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

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 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 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 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 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 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 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 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 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 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现代冷链物流的现状及对策

现代冷链物流现状研究及对策 所属院校山东交通学院 指导教师 团队成员 填写日期2013年 3 月23 日 现代冷链物流现状分析及对策 作者: 指导老师: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济南250023)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更新和管理思想的发展,冷链物流也在不断的发展。冷链物流是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冷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冷链物流的发展不仅受国际宏观环境的影响,也受国内经济体制等自身因素的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冷链物流需求增幅加快,冷链物流过程逐步规范,冷链物流企业逐步发展,冷链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冷链经营主体出现问题,冷链设施不完善,食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冷链物流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与整合。为推动我国冷链物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应加快推进冷链物流保障体系建设,制定规范的冷链物流产业政策;建立冷链物流安全监控信息网络平台;制定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以推动冷链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冷链物流封闭化运作,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系统。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冷链物流的现状以及针对现状实施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冷链物流现状对策 目录 1.冷链物流的概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冷链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冷链物流的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冷链物流发展状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外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内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冷链物流未来发展的方向.............................................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结题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概述

目录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 (1) 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1中国应抓住日本产业升级带来的机会(财经 2011-11-18) (3) 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及经验(海南金融 2011年5期) (4) 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之日本经验借鉴(南方都市报 2010-05-12) (5) 中日产业经济结构对比(现代商业 2010年27期) (8) 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中立信永税务师事务所 2008-05-02) (9) 日本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瞭望 2008年3期) (12) 日本社会管理创新情况 (13) 日本社区管理特点分析及比较(干部学习网 2012-01-13) (13) 日本的公民社会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11-18) (15) 日本严格人口登记制度助力社会治安(世界博览 2011-01-19) (17) 日本如何消解底层社会(中国危机治理网 2010-07-20) (19) 日本经验:优良的社会治理与相对的平等(东北亚论坛 2010年19期) (20) 日本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3期) (22) 认识日本的“中流社会”(瞭望 2007年14期) (25) 日本产学研合作情况 (27) 山东大学与日本小松公司产学研合作交流会举行(山东大学 2011-12-01) (27) 山东大学与日本熊本大学互设办公室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国广播网 2011-02-05) (28) 日本Universe株式会社考察杨凌合作项目(陕西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 2010-05-31) (28) 早稻田大学与省环保技校合作以日本产学研模式助日企落地(南方日报 2010-03-12) (29) 立法与政府推动:日本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和启示(科学时报 2009-11-12) (30) 日本产学研环境访问团考察龙泉市(龙泉市招商引资办公室 2009-06-17) (34)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参加中日产学研合作论坛(日本新华侨报 2008-10-24) (34)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 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 从经济高速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然呈现出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与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特征,这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为适应现实条件变化和未来发展环境,日本提出要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结构具有变企业之间的单向关系为双向互动关系、变“制造中心”为“制造+服务”等一系列特征。这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一、英国的崛起 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 (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 (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 (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 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 (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 (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 (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 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 (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 (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冷链物流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冷链物流市场现状与发 展趋势预测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报告编号:15A3A97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A3A97←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冷链是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易腐产品从采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及销售的整个过程中都不间断地处于一定地适宜条件下,尽量降低货物质量的下降速度,最大程度地保持货物最佳质量地一整套综合设施和手段。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一种专业物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在低温条件下的物流现象。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5年版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认为:目前,我国肉类、速冻食品、冷饮业和乳品业的增长必然带来冷链物流的增长。我国的肉类食品厂3000多家,年产肉类7000万吨,产量以每年6%左右的速度递增;速冻食品厂2100多家,年产量超过1200万吨,以每年15%的幅度递增;冷饮业6 000多家,年产量200多万吨,产量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递增;乳品业1500多家,产量800万吨,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水产品产量5000万吨,每年以7%的速度递增。我国因冷链问题造成每年约有1200万吨水果、亿吨蔬菜的浪费,损失高达1000亿;凸显发展冷链物流体系的必要性。《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 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受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未来将保持年均25%的高速增长,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4700亿元。2015年的规划目标需要冷库用制冷压缩机万台,按每台10万元计算,2014-2018年冷库用制冷压缩机市场规模约为23亿元/年。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常 杪1,杨 亮1,王世汶2,松原乔1 (1.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教研所,北京 10008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积极改善环境质量,目前在环保治理技术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环保产业经历了高速增长扩张期、稳步发展期、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文章分析了近年来日本环保产业发展呈现出的新变化及特点,并结合其产业发展的经验及教训,为快速发展的我国环保产业提供了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环保产业;日本;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16)01-0060-06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日本目前定义的环境产业所包括的范围广泛,相当于我国的节能环保及新能源产业。具体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对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等四大领域。日本由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自于政府投入,虽然国内没有大型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公司,但环保装备制造业非常发达。本文以环保产业中的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重点,解析了日本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旨在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日本的环保产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分水岭为2000年前后。1 2000年前的日本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环保事业的发展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末的工业源污染集中治理阶段;20世纪80~90年代生活源污染集中治理与提标改造阶段;2000年以来大规模集中建设期结束后的综合环境质量改善阶段。日本环保产业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为推动日本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1.1 工业污染集中治理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是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主要需求的“公害对策阶段”。此期间日本迎来了经济的高速成长期,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经历了以“四大公害病”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为应对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本政府加速环境立法,加大了环保投入,推进产业 注:本文由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流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集成及效益评估”(2014ZX07510) 资助。 感谢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基金(No.GCZX20150004)对本文的支持。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 - XXXXXX 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 目 大国崛起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贸103班 XXX 国际商务系 XXXXXX XX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经济,政治,文化 一、中国的现状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 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 二、各大国崛起的历程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大国崛起——英国

中国当前与日本80年代对外投资的比较及启示

未经允许请勿引用 经济预测分析 第 17 期 国家信息中心2015年5月25日中国当前与日本80年代对外投资 的比较及启示 内容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开始大规模对外投资。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是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 版图中不断升级的过程。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外 部环境与当时的日本具有一定相似性,比较这两个时期中 日经济的发展,对加快我国对外投资步伐、推动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正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阶段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自贸区战略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由资本净输入国变为资本净输出国。 1、对外贸易难以继续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国对外贸易的世界份额快速提升,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外向性提高,贸易顺差逐年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外汇储备大国,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经济规模跃居全球第二;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当前,我国外贸已进入低增长的新常态,进出口规模占GDP比重在2006年达到63%的高点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参见图1)从未来世界经济走势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看,外贸将难以继续发挥以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与此同时,巨额的贸易顺差既造成了中国外汇储备额的迅猛增长,也引发了不少贸易摩擦,更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始实施,活跃的海外投资日渐成为中国经济新亮点,并形成新的增长潜力。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 中国出口占GDP比重中国进口占GDP比重中国进出口占GDP比重 图1 中国进出口占GDP比重变化情况 2、对外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大规模净资本流入,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气势恢宏的书。花一周时间读完,仔细品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惊喜,感悟在两三年之后再次接触这几个大国的沿革变迁,确实好的书多次读每次都是不同感觉;惊喜在我好久不读历史书了,这次读这本书竟然发现我在半年之后,还是对这些历史有着较充分的兴趣,半年前读了本关于宋代的简约介绍的历史书。《大国崛起》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海洋时代上出现的各个强国发展的精华,让我再次感受的强国的不易。 葡萄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许多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走向全球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德国,在这个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 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人均数据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强大的战略,我有个简单的体会: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今天,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天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霸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现状分析资料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流通领域中的食品质量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冷链和冷链物流的概念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发现冷库建的多起来了,专业的冷链物流公司也逐渐涌现出来。这是我国物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即物流领域的细分化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冷链物流今后发展的商机巨大。 中国物流市场是一个高度分散的市场。全国有超过50万家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市场的分散和设备的不足,致使这些物流商无一够格能提供全国范围的冷链配送服务。因此,大多数易腐食品的物流都是由生产商、加工商和零售商自己操作的,这极大地妨碍了冷链市场的成本效益。另外,由于大量小规模的服务提供商充斥市场,加上对市场的认知不够,客户一般无法得知在哪里能找到冷链物流服务公司,也无法知道真实的市场价格应该是多少。由于用户通常会寻求在物流操作上压缩成本,他们往往会选择便宜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而事实情况是,严格的温度控制操作从来都不是廉价的。 冷链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活动,在这些活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训练

有素的专业人员,包括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维护工程师、农业专家和物流运输的监管者。由于中国市场的不发达,这样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举例来说,预冷是冷链当中最关键的环节,但在中国几乎没有农业经营者有此相关方面的技能,而且也缺乏专家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这使得大多数农业经营者甚至没有意识到预冷的重要性。同时,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际技能之间也存在着断层,这可能会限制冷链产业的未来发展。 冷链物流不仅是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卫生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在社会需求强有力推动下,许多企业涉足冷链物流,我国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成为专业物流领域较为活跃的部分之一。 我国是食品、药品的产销大国,冷链物流市场相当广阔。果蔬、水产品、速冻食品、冰淇淋、奶制品和一些药品、生物制品都需要冷链物流。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冷链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入冷链系统的大多数商品,还没有进入温度控制的状态下流通。有资料显示,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没有进入冷链物流系统。由此带来了生鲜商品的大量损耗,特别是食品和药品的安全问题。因此说,中国发展冷链物流意义重大,潜力巨大。 近几年,我国物流业总额呈现加快增长态势,冷链物流的市场需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白雪洁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 摘要:从高速经济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虽然其通常意义上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早就实现。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呈现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独特性,这些特征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未来适应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日本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要重塑沙漏型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启示 产业结构调整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都必然经历的过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力量既有来自于产业自身的内部力量,也有政府产业政策等外部推动力量。合理化与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产业结构高级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合理化又贯穿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整个过程,简言之,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实现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产业竞争力不断强化的过程。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从其战后的经济发展开始,就以顺畅地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多个产业发展的“奇迹”,从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也持续了数十年。但到20世纪80年代,在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日本却没能继续以往的成功而一度陷入泡沫经济的漩涡之中。9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一方面承受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阵痛,一方面酝酿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1997年5月,日本政府抛出了《实现经济结构变革及创造的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重点培育的十余个新兴成长性产业,即医疗福利、文化生活、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及物流、环境、经营活动支援、海洋、城市环境整治、宇航、新能源及节省能源、人才培养等。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KZXB10063)。 作者简介:白雪洁(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随着15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展开,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相对孤立的格局由此打破,而大国崛起的旅程也由此真正地揭开序幕。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在近现代,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大国的兴衰发展史无疑对而今中国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不妨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经济是基础。大国崛起都是以经济强盛为基础的,没有经济的支撑很难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稳坐世界霸主的位置,成为日不落帝国,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殖民领土,让18世纪的英国真真正正完成了大国崛起,成为世界的中心,世界市场就以英国为中心初步建立论。亚当斯密的《国富》将自有资本和自由竞

争的理念将英国经济真正推向世界的中心,此后的百年自由经济理念在世界经济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德美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德国、美国借此发展军事以及政治,促进国内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大危机后,政府干预政策让美国迅速从经济萧条中缓过气来,得以筹备战争,也因此大发战争横财,在二战后成为西欧各国的大债主牢牢把握着欧洲经济的命脉,从此,美国发展为超级大国,且至今从未被超越。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大国的关键一项。中国曾经的闭关锁国,让中国远落后于西方,之后一系列对经济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要发展的中国首先经济必须要抓起,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在中国现今国情上说,这些成果相比于发达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而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展,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有望取得更辉煌的成果。总之,由于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强盛的根基,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稳定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而这政治稳定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组织运行有序,

浅析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及发展

滨江学院 文献综述 题目浅析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及发展 院系滨江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二O一一年月日

文献综述 1.论文题目:浅析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及发展 2.来源:自选材 3.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从传统的单一向现代的多样化、快捷化转变,不但要求生鲜农产品新鲜、卫生、安全、营养,而且还要求品种多样,配送迅速及时。从而促使生鲜产品物流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使冷链物流急骤升温。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冷链各个环节都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造成物流成本高的局面。按照国际标准,食品的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而我国产品由于运输过程中的低效率、高损耗,整个物流费用占到产品总成本的70%以上。这迫切要求我国发展冷链物流。 4.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冷链物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它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型态。冷链物流具有协调性高、全程温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本文在综合分析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并对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进行了评价。 5.研究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涉及农业现代化建设,涉及农民的根本利益。农产品的流通不畅通,将会导致市场经济混乱,农民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同时,城市居民也会有钱无处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流通销售模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跨地区保鲜物流方式。因此,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保障消费安全意义重大。 6.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6.1国内对冷链物流的研究 我国对冷链物流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冷链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不同的机构或学者从自身需要出发给出的冷链定义,在定义所包含的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别。

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

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 【摘要】主导产业的衰退往往会导致地区经济陷入发展困境,长远来看,培育新兴产业是振兴衰退地区经济的根本途径。战后,日本九州地区结合区位优势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经济重新崛起。九州地区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给我国衰退地区的产业转型,尤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产业衰退产业转型启示 战后的日本为了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目标,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了不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特定时期的主导产业,都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例如需求萎缩、资源枯竭、替代产品的出现和比较优势发生转移等,原有的主导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消失,成为衰退产业。曾经对战后日本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产业,如钢铁、煤炭、石油化学、造船等,由于发展环境的变化先后步入衰退产业之列。主导产业的衰退不仅会导致失业问题,而且可能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产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陷入发展困境。 本文以战后日本九州地区主导产业的衰退及其转型为案例,分析其替代产业的培育政策及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九州地区产业转型的经验对我国衰退地区产业转型,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借鉴意义。 一、战后日本九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兴衰 本文以工业产值在日本工业中的比重变化为主要依据来概括九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兴衰。 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九州地区就发展成为以钢铁、煤炭、化工、造船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基地。战后,日本为了恢复经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集中发展煤炭、电力和钢铁等几个基础工业。50年代朝鲜战争的爆发和日本经济恢复的需要,促使日本的煤炭需求快速增长,价格不断上升,九州地区的经济因此得到迅速恢复,到1960年九州工业产值在日本工业中的比重已占4%。 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的重心由“经济恢复”转向“经济振兴”,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转为扶持资本密集型产业,基础产业、原材料产业逐步让位于新兴的加工业。这一时期,日本政府逐渐弱化对九州钢铁工业的支持;同时,日本的能源结构由“煤主油辅”变为“油主煤辅”,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池田内阁于1961年7月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6篇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6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1):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光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好处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能够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以前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应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效率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用心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崛起读后感(2): 此刻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我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

日本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及启示

日本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及启示 人们常说日本"鹦鹉学舌,剽取仿造","缺乏独创精神",世界技术革新的项目长期与日本无缘.但是,从1962年起,日本选择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此后,日本在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方面渐露锋芒,在照相机,电子表,磁带录像机等产品开发方面称雄世界,到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与美欧国家并驾齐驱的科技大国,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一,高新技术: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关键 日本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公里,人口1.23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然资源小国".除山林,原野,沼泽,湖泊外,砂石土壤取之不尽,其他资源却十分贫乏.按照一般的比较优势理论,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和资金有限的国度内,日本只能发展劳动密集性工业,如纺织业.但二战结束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用了大约30年的时间赶超了20年的科学技术差距,创造了全世界15%左右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日本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它采取了符合本国国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总体来说,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建立了富有特色的科技体制.一是确立产(指产业)学(指大学)官(指政府科研机构)合作体制.战后日本逐步形成了以民间企业为主,以大学,政府研究机构为辅,以市场经济的竞争活力为主要动力,以政府部门的政策作为引导的富有特色的科技体制.以民间为主体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是日本科技体制最为突出的特点,民间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全国研究开发人员总数的61%,经费占80%左右.二是通过科技政策引导和推进科技发展.日本的科技发展,特别是科技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连美国也不能与之相比,其关键就在于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技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加强对科研活动的引导和控制,日本确立了科技体制改革三条原则: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市场竞争来推动高新技术的开发;遵循科技自身发展的规律,以此来确定科技发展方向和部署科技力量;以政府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领域. 2,重视民间企业技术开发力量.民间企业是日本技术开发活动的主体.这些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追踪世界尖端产业领域的发展动向,迅速开发新产品.在日本,研究开发经费中政府的负担比例仅为21%,其他部分则由民间部门来负担.因此,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民间企业的作用,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民间企业扩大研究开发投资,发挥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同时,十分重视中小企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日本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企业的99.4%,职工人数占全国企业的81.4%.中小企业的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日本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此,日本政府专门创办了中小企业大学,从事中小企业技术人员的自动化,微电子技术,工业设计等方面的培训.此外,各地也都建立了各种技术研修制度,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培养那些从事尖端技术开发的骨干技术人员,把技术转移到本地区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研究开发型企业所需要的软件人员上.日本人普及教育的程度比较高,1948年日本全国普及初中教育,1976年普及高中教育,目前高中毕业生有40%能升人大学.日本总人口中1/3受过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日本还十分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有1/3的总经理是经过大学培养的科技人员, 40%的企业骨干(车间主任以上)是由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担任的.除了常规的教育外,日本有许多鼓励大学(特别是国有和公立大学)加强同工业合作的计划.科研人员总数为68万人,仅次于美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