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高校师资队伍的最佳结构

试论高校师资队伍的最佳结构

试论高校师资队伍的最佳结构
试论高校师资队伍的最佳结构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务结构

论文摘要:综述了10年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师资结构的研究工作。集中讨论了师资队伍构成的定义和师资群体素质结构的优化指标问题。指出了我国大学师资队伍构成的定义与国外的有差别。提出了师资群体素质结构的最优结构和比例或分布没有统一标准,也不应该刻意攀比的观点。

自从我国大学扩招以来,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就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其意义正如文献[1]所阐述的那样:“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位开发人力的科学家、专门家。教师是高校第一生产力,是决定大学教育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因素,要办成一流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

关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从近10年来的研究文献看,已经有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文献[1]( 0年)通过对国外、国内的师生比指标和职称结构指标的历史发展进行分析与对比,得出了我国生师比及师资职称结构比均应进行调整的结论。文献[2](1999年)设计了测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教师的最佳平均年龄为35~40岁,而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最佳平均年龄分别为30、35和40岁。

文献[3]( 1年)探讨了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内涵和优化的要求。师资结构的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素质结构,二是群体素质结构。就群体素质结构而言,又可分为五个方面:年龄、学历、能级、学缘和学科。按照文献[3],这五方面结构的优化目标分别为,正态分布的年龄结构(峰值在36~50岁,均值40岁),尽可能高的学历结构(研究生学历的占80%〈科研为主型学校〉、60%〈教学为主型学校〉或30%〈专科类学校〉),合理的能级结构(有高级职称比例占60%〈科研为主型学校〉、40%〈教学为主型学校〉或30%〈专科类学校〉),理想的学缘结构(纯本校培养的在30%以下),交叉相融的学科结构。

文献[4]( 2年)运用比较法对中美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配备及任用、培养进行了分析比较。美国的师资配备早有规定:高校师生比1∶16,师职比为2∶1。我国的师资结构上的差距主要在教授偏少、高学历教师偏少。文献[5]( 5年)也比较了美国和我国近年来高校教师的队伍建设。美国高等院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大体呈3种模式:综合性大学为倒金字塔式或葫芦状,4年制学院为卵型模式,两年制社区学院为金字塔形式。美国高校招聘教师时一般要求应聘者具有博士学位,但一部分专业性很强的院校,如建筑、新闻、舞蹈、戏剧等,具有硕士学位者亦可。个别人有特殊经历,如当过部长、大使、总统助理等退位后愿当教师的,即使没有博士学位,也有被聘为教授的可能性。此外,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留本校毕业生当教师。非常有效地避免了“近亲繁殖”现象。

文献[6]( 5年)比较分析了多国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与我国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相比,可以发现3方面的差异:国外高校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占了很大的比重;国外高校专职教师的聘任既公开又严格;国外高校专职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远比我国的高(除学历外,还要求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及附加条件)。

文献[7]( 9年)讨论了德国高校教学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针对以科研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弊端之一——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影响了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设立了工作重心为教学的教授岗位,推进教学工作的专业化。对于高校中工程技术学科而言,还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