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介绍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介绍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介绍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介绍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介绍

浏览跳转:城市建设总体战略目标总体发展战略都会区规划布局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综合交通

一、城市建设总体战略目标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目标包括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与城市规划战略目标。

1.1 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等城市功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巩固、提高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与作用,使广州在21世纪发展成为:一个繁荣、高效、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

1.2 城市规划战略目标

以区域共同发展与生态优先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保持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利用广州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机遇,采取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南拓北优、东进西联”,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促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增长,并保持社会稳定。

应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形势,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引导建设项目空间布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加强中心镇、村建设,提升全市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政府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及基础设施供应,提升城市的发展潜质。

加强政府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结构,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

制定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的规划实施策略,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1.3 城市规划实施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的经济驱动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力,城市建设的主体日益多元化,其特点是自下而上主动寻求局部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单纯的市场经济驱动,往往造成对整体环境和社会的压力。

为寻求社会、经济、环境的均衡发展,城市政府必须通过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若干重要资源实施控制,以实现自上而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控制和调节。

必须尽快完成城市规划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程,改变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传统的行政主导的规划管理疲于应付市场冲击和挑战的情况。转向用宏观规划政策指导城市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依靠法制体系主动引导市场力量的新局面。

战略规划不等同于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它是超时限地从土地供应、生态容量、设施支持等着手进行城市研究,因此才有可能真正从总体上系统地研究和提出城市土地、生态和基础设施的容量与承载力,明确发展的极限和控制的关键。

规划试图通过制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综合交通三个方面的规划政策来实施战略目标。

1.4 规划目标

应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形势,统筹广州市域7434平方公里的整体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市域的要素市场、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体化。

适应广州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加强政府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城市不断增长的工业、办公、商业、住房、道路、绿地及其他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合理确定城市容量、土地使用强度,控制人口密度,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统筹兼顾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城市交通和市容景观的要求。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结构。改善并严格控制城市水源与森林等生态保护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整治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物污染源,搞好污水、固体废物、危险品及危险装置的处理和防护工作,提升广州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等。保护具有本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在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广州市的文化品质。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特别是要建成一个大容量、环境上可接受、既节省能源又安全便捷的客货运输系统,以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制定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的城市规划实施策略,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总体发展战略

2.1 城市与区域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东岸广深(香港)城市带、西岸广珠(澳门)城市带作为区域发展主轴,构造了一个“人”字型的发展构架。应当共同发展为开放式的“区域组合城市”,城市之间优势互补,保持经济优势与发展潜力。

广州市正处于珠江三角洲两条发展主轴的交汇点,在“人”字的焦点上;同时还是7条拓展轴的辐射源。要再创新优势,充分发挥华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广州对整个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为加强广州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必须首先强化广州市直接吸引区——广佛都市圈的规划发展的协同。

2.2 广州市域

本规划将全市划分为五个片区,即都会区、花都片区、从化片区、增城片区、南沙片区。

都会区:原城市规划发展区,增城的新塘和永和两镇,番禺沙湾水道、东涌镇以北的广大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区,本规划称都会区。

花都、从化、增城、南沙等城镇与中心城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远,应该在规划结构上明确其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形成有相当规模的综合发展区——片区,但应强化它们在区域内的优势和功能特色。

南沙片区,应依托深水港建设临港工业区,主要发展高科技工业和资金密集型对外加工业,适当发展重工业,协调发展商业、旅游业和转口贸易业。规划将本区域建成一个以港口产业、外向型加工业和三高农业为主的片区。

增城片区,广汕公路以南的城镇以发展外向型工业为主,以北的城镇以发展三高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行政区划整合可以将国家与地方扶持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效应扩散到增城,从而推动增城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花都片区,交通区位优势显得十分突出。可以依托新机场发展成为广州地区的物流中心和与航空交通联系紧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基地。

从化片区,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和优越的旅游资源。可利用其独有的环境及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和三高农业。

十一世纪的广州必须确立“生态优先”的建设战略思想,寻求一种既能应对发展挑战又解决环境问题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广州市域丰富的地形地貌,“山、城、田、海”并存的自然基础,构建“山水城市”的框架,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冲突,减低对自然生态体系的冲击。构筑生态廊道,保护“云山珠水”,营造“青山、名城、良田、碧海”的山水城市。

三、都会区规划布局

3.1 发展方向

传统的城市格局使城市空间发展捉襟见肘,目前环境、交通、土地存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

行政区划调整解决了城市向南发展的政策门槛,使广州有可能从传统的“云山珠水”的自然格局跃升为具有“山、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为建设生态安全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广州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通过控制和引导解决,要采用有机疏散、开辟新区、拉开建设的措施,力争优化结构、保护名城,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城市形象。

规划确定东、南部为都会区发展的主要方向,确定都会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

南拓: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议展览中心、生物岛、大学园区、广州新城等将布置在都会区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区域。

北优:北部是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应优化地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由于新白云国际机场在花都,在保证贯彻“机场控制区”规划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客流中心、物流中心。

东进:以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重整东翼产业组团,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

西联:西部直接毗邻广州市直接吸引区——佛山、南海等城市,应加强广州同这些城市的联系与协调发展,加强广佛都市圈的建设,同时对西部旧城区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名城,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

3.2 城市结构

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珠江呈枝状蜿蜒流过广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沿江发展的城市景观。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沿沙湾水道发展带,与广州旧城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以及沿地铁二号、三号线、四号线等多条用地发展轴交汇形成多中心网络型发展形态。

3.2.1两条城市功能拓展轴

东进轴:规划以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心商务区拉动城市商务中心功能东移,形成自中心城区、珠江新城、黄埔工业带向新塘方向的传统产业“东移轴”。该区目前尚有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有良好的交通及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开发已经有相当的基础。

南拓轴:地铁四号线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定线,串联了一批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区,从广州科学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园区到广州新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新港,可以提供约200平方公里区位优良的城市用地储备。规划确定该发展轴线为“南拓轴”。其中:广州大学园区:45平方公里;广州新城:112平方公里;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54平方公里;南沙新港:60平方公里。

3.2.2 三条沿江城市发展带

未来广州要进一步确立珠江作为城市空间景观发展的纽带,将城市发展从注重沿路商业发展为主转向沿江生活环境提升为主,把珠江和广州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珠江成为令人向往、富有特色的城市生活场所。结合广州城市沿江发展独特景观,重塑珠江“母亲河”形象,形成“江城一体”的适宜人居住的富有滨江城市特色的山水人情城市,再造美丽江城。规划提出三条沿江发展的城市空间方案。

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约432平方公里;

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约163平方公里;

沿沙湾水道发展带,约184平方公里。

3.3.3 两个转移带:

白云山西侧“北部转移带”,是广州市旧城传统商业贸易功能疏解和发展的继续,必须采用严格控制下的低强度开发。作为旧城功能的补充,发展全市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开发低强度的居住区。

海珠区——市桥“南部转移带”,是旧城人口的主要疏解地区。由于传统的商贸功能仍旧要依赖旧城发展,因此城市传统的两个增长方向仍然会有一定的发展惯性,必须加以积极引导。

3.3.4 三个大港

航空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航空中心、国家级航空枢纽港。

深水港南沙新港的建设将提高广州市的对外辐射功能,提升广州市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城市功能。

信息港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园区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广州创新人才和信息汇集的核心区,将建设成为迎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信息港”。

3.3.5 四个大型物流中心

北部结合新白云国际机场、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优势,发展北部物流中心。南部结合南沙新港、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建设,发展南部物流中心。西部基于广佛都市圈的长远发展,考虑在芳村发展西部物流中心。东部利用黄埔港、新沙港等设施,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发展东部物流中心。

3.3.6 公共中心建设

公共中心建设:以天河新城市中心区为全市的中心商务区,各片区地区性中心、组团中心和大型社区服务中心共同形成多级的公共中心体系。

中心体系分为三级:CBD地区:以天河体育中心周围和珠江新城为硬核,环市中路、东风路、琶洲为核缘,承担全市商务办公、金融贸易等功能。地区中心:旧城中心、广州大学园区、广州新城、白云新城、东部产业区中心、市桥、南沙。组团中心:芳村、大沙、海珠、新塘、大石。

3.3.7 生态绿地系统

白云山与珠江是广州最重要的城市空间和景观构成要素,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一山一水,并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脉络。生态绿地系统以广州市果树保护区、番禺北部农业生态保护区为“都市绿心”,以白云山脉、珠江水脉、生态绿脉为基本生态要素,形成绿心、楔形山体绿地、农业生态控制区、结构性生态控制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水网相结合的绿心加楔形嵌入式生态系统。

四、城市生态环境

广州北依白云山,南临珠江。“云山珠水”为广州2000多年的发展提供了长盛不衰的地理基底,创造了富有岭南特色的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快速经济增长、快速城市化打破了广州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削弱了区域生态系统对城市活动的支持能力,威胁着发展的可持续性。如何从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和生态环境系统整体高度,达成城市发展与区域生态的协调,形成区域城乡生态的良性循环,是现在与未来广州城市发展面临的任务之一。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和保障。在维持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支撑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建构合理、稳定的自然生态体系,引导区域及城市用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是战略规划生态环境专项研究工作的重点。

4.1 生态建设战略目标

建构与城市建设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城乡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保障、促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把广州建设成最适

宜创业发展、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创造条件。

建立区域生态平衡,为广州市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区域性生态保障。维育森林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水、土地资源,增强自然的生态服务功能。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保护并实现生物多样性。

控制城市连片发展,培育必要的城市组团、生态隔离带,改善与保护城乡发展环境。

加强生态恢复,切实治理、控制和防止水、空气和噪声等环境污染。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政策体系,实现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

4.2 生态结构的战略选择

4.2.1 自然特征:山、城、田、海

山——北部山林地区

城——中部平原城市化地区

田——东南部农田水网地区

海——东南部海域地区

4.2.2生态结构

基于区域与城市生态环境自然本底及其承载能力,选择适合于区域与城市的生态结构模式。

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构筑“区域生态环廊”、建立“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

维护“山、城、田、海”的自然生态特征,塑造了广州“山水城市” 的生态格局,负山、通海、卧田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最基本生态特征,规划因此在“云山珠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从大区域出发建设“山、城、田、海”的山水型生态城市基本构架。

构筑“区域生态环廊”:在广佛都市圈外围通过区域合作建立以广州北部连绵的山体,东南部(番禺、东莞)的农田水网以及顺德境内的桑基鱼塘,北江流域的农田、绿化为基础的广州地区环状绿色生态屏障——生态环廊,从总体上形成“区域生态圈”。

而且东北部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至环廊内,而接南海的珠江水系则自珠江口向西北直入环廊,使山水相互融合贯通。为建成“区域生态环廊”,广州必须严格保护北部地区的九连山余脉——桂峰山、三角山、天堂顶、帽峰山、白云山等一系列山地丘陵和植被,必须严格保护整个珠江水系及其沿岸地区,以及沙湾水道以南地区的沙田耕作区、江口、滩涂湿地。

建设“三纵四横”生态廊道: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城市无限制蔓延,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维持生态系统良好的结构,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规划在广州市域形成三纵四横的七条生态主廊道,构成广州市域生态格局。

“三纵”即三条南北向生态主廊道,自西向东依次为:西部生态廊道南起洪奇沥水道入海口,穿过滴水岩、大夫山、芳村花卉果林区,北接流溪河及北部山林保护区;中部生态廊道南起蕉门水道入海口,经市桥组团与广州新城之间生态隔离带、小洲果园生态保护区,向北延伸至世界大观以北山林地区;东部生态廊道南起珠江口,经海鸥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生态隔离带至北部山林地区的。东部生态廊道和西部生态廊道基本沿市域东西行政边界,主要作用是保护广州市域城市发展。中部生态廊道则位于旧城发展区和新城发展区之间,主要作用是在旧城和新城发展区之间形成一条南北向的生态隔离带。

“四横”即四条东西向生态主廊道,自北向南依次为:“江高——新塘生态廊道”,沿华南路西北段与规划的珠三角外环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向东延伸至新塘南岗组团东北部山林地区;“大坦沙——黄埔新港生态廊道”,以珠江前、后航道及滨江绿化带为主,顺珠江向东西延伸;“钟村——莲花山生态廊道”,西起大石、钟村镇西部的农业生态保护区,经以飞龙世界、香江动物园、森美反斗乐园为基础的中部山林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向东经化龙农业大观、莲花山,延伸至珠江;“沙湾——海鸥岛生态廊道”,沿沙湾水道和珠三角环线及其以南大片农田。

五、城市综合交通

5.1 规划指导思想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密切结合土地利用,积极构筑以机场、港口、铁路为龙头,以“双快”交通体系(高快速道路与快速轨道线)为骨干的安全、舒适、高效、快捷的都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适应、促进并合理引导城市空间拓展与未来的持续发展,强化广州作为交通枢纽、物流、客流中心的地位,充分发挥华南经济中心、国际商贸中心的作用。

5.2 交通发展目标

高起点、高标准地改造和建设广州空港、海港、铁路及枢纽,使之成为广州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的龙头。建立基于高快速道路交通系统及快速轨道交通服务系统的“双快”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对城市空间拓展、区域及枢纽间联系、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重要支持。通过缩短时空距离,加强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强化中心城市的影响与地位。

确立公交优先的原则,更加积极地发展以轨道公交为骨干、多层次、高效、服务优良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吸引并满足旅客运输的需要。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应对小汽

车进入家庭的发展趋势。

强调通过新技术的运用(TSM-交通系统管理、ITS-智能交通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维护并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设施与公共交通设施。妥善处理交通与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生态化交通系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并改善行人步行系统与步行环境,在以生活、休闲、商贸功能为主地区确立“行人优先、人车分流”的交通原则,构筑绿色、休闲、人本交通空间。

5.3 交通政策区划

绿色、休闲、舒适的完善改造区:包含广州老城区、天河新区、各区域中心的密集建成区。政策要点:倡导绿色、休闲、人本的交通思想。重视行人交通的需要,并通过建设完善的步行系统为整个城区提供良好的交通空间,改变机动车交通带来的环保问题。

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生活。以公交优先作为交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以大运量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系统,积极完善轨道公交与常规工交的高效衔接换乘体系,优惠对公交的使用,引导并鼓励居民出行向公交方式转变。采取交通管理、交通需求管理以及交通控制等手段,加强动静态交通管理,挖潜提高设施服务能力。

适时推动对机动车交通管理的有关管理限制政策,改善环境及生活质量。改造与整合现有交通枢纽及物流中心,优对外化客货运输系统,释放更多的城市空间,改善内部交通。

公交发达、方便的引导控制区:包含广州东部产业带,番禺新城区(南部)等计划优先发展的新型城市功能区。政策要点:优先发展大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强化区域间的高效联系。并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通过适于公交优先的道路系统,建立轨道交通与周边地区常规公交的发达、便捷换乘,大力发展区域组团的中心地带,同时将步行系统完善导入,构筑沿轨道交通走廊发展的网络状城市结构体系。

合理引导机动车的行驶,通过在地区周边提供专门的汽车专用道、综合换乘枢纽,满足机动车交通需要。同时辅以绿色生态走廊,保证城市交通与环境的协调性及可持续发展;政府通过预先控制轨道沿线土地,并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带动沿线、沿站地区土地开发,通过集中有序地规划将社区建成适宜居住的城市组团,实现TOD发展模式。

规划完善的交通体系,促使发展区的交通建设处于引导与管理监控之下,保证与土地利用的开发协调。高效、快捷的协调管理区:包含非优先发展区、交通枢纽地区及南沙、花都周边地区、从化、增城地区与其他地区。

5.4 交通发展策略

5.4.1 空港

大力发展新白云国际机场,将新机场发展成为设施一流,服务优良的华南地区空运中心、国家级枢纽机场。通过完善的高快速道路、轨道交通、铁路、客货流中心等设施,强化新机场对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服务,促进地区发展。

发展建议:

加快广州新机场建设;加快建设机场高速公路、机场快轨线。

5.4.2 海港

大力发展南沙新港区,逐步疏靖内港,建立以南沙新港区为龙头,以新沙、黄埔港为辅助的广州港区新格局,并通过高效、优质的服务,提高广州港区竞争力,努力将广州港区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的航运中心,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广州向海港型城市转变,带动广州实现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职能。

发展建议:清理、调整内港,实现土地置换;完善外港,加速南沙港区建设的论证;强调高效、优质的服务;在已完工的航道基础上,拓展新的业务,加大对航道的维护及管理投资。

5.4.3 铁路

积极发展城市北部和南部铁路客运站,以缓解流花、天河火车站的紧张局面,建设东北及西北联络线、南部支线,实现广州市域国铁的客货分流,利用市域客运线大力发展市郊列车,强化铁路对区域发展及空港、海港等枢纽的有机联系,强化广州作为华南地区铁路中心枢纽职能。

发展建议:尽早作出发展城市北部和南部铁路客运站、限制流花火车站客运规模的战略决策;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提高设施与管理水平,挖掘市区铁路现有潜力,发展东部市郊列车;确立对南部港口铁路货运支线的立项研究,实现对南沙及南沙港区的重要支持;尽早确定东北及西北货运联络线的选线,争取早日实现市域国铁客货分流。

5.4.4 城市快速轨道

优先发展城市快速轨道线,建立以南北快线为核心,常规线路为基础,市郊铁路、城际快轨为辅助的便捷、高效的都会区轨道交通运输网,形成支持并引导城市发展的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SOD(Service 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结合常规公交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向公共交通依赖型转变,推动城市空间拓展与人口疏散。

发展建议:建议近中期优先考虑的重要项目:

尽快完成地铁2号线建设。——向南发展的支撑:尽快完成地铁2号线中心区段建设以及大学城延长线的论证与建设。

地铁3号线(中心区~番禺市桥~广州新城)的论证与建设;机场快轨线的论证与建设,形成由机场快轨线、三号线构成的联系机场与南部地区的快速客运联系;

地铁4号线(科学城~广东奥林匹克中心~琶洲会展区~官洲生物岛~新造大学城~广州新城~南沙)的建设论证与开展,促进TOD发展模式的形成。

——向东发展的支撑:城市列车(广州站~新塘);建议远期优先考虑的重要项目:

——旧城核心线路的屏蔽:连接地铁1号线芳村站与黄埔市郊铁路南岗站的南部线;4号线向南部南沙新城的延伸线。

——与周边的联系:通过良好的换乘枢纽,与城际快轨实现高效联系,通过缩短时空距离,加强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5.4.5 高快速道路

在都会区继续发展并完善环形放射(旧城区)加方格网状(新发展区)的高快速道路系统,强化区域间与枢纽间高效交通联系,适应机动车客货运输的需要,支持并促进城市空间的拓展。

同时,努力形成沿高快速道路的交通生态走廊,尽量减少高快速道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在新发展区沿边缘布设高快速道路,并同发展区外围的客货换乘集散枢纽结合,实现对区域服务。

发展建议:在未来相当长的地时间里,仍应将增加、改善道路供给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内容。建议近中期优先考虑的重要项目:

——对城市发展区的支持尽早建设广珠东西线,依靠两条南部高速干线支持城市空间的拓展;改造金山大道为高速公路,建立南部地区东西向的高效联系;改造番禺迎宾快速路,统一全线快速路标准,支持南部地区发展;适时建设番禺中、西部快速干线,东部沿海观光快速干线,满足南北交通需求的增长。

——改善旧城区交通加快北二环、华南北路、同和路、沙太路的改造,实现北部地区外来交通的战略性东移,缓解机场路走廊交通紧张局面;

改进与完善内环路及环城高速公路的交通衔接,疏解对外交通,保证市区交通的畅通;

在旧城区,结合内环路建成后交通格局的变化,深入开展以内环路为核心的中心区交通改善研究。继续改造旧城道路,打通断头路,并通过对道路的改造带动沿线城市景观的根本

性改善;

积极发展静态交通设施,强化旧城区道路交通动静态管理,提高运输与使用效率。在天河及番禺等新发展地区,大力发展并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是天河地区次支路网及沙湾水道以北地区主干道网的建设,做好开发新城的用地控制;

结合大石、钟村、南村、新造地区路网规划与建设,完善该地区的规划控制及引导。

深化规划新城地区各种交通方式协调一致的交通道路网络。

——强化大区域交通联系将东莞沿海快速干线接入北二环高速公路;广园东路向东拓展至新塘、东莞,并分支延伸至增城荔城;珠三环高速公路。

——强化枢纽交通联系机场高速公路,强化机场与整个地区的交通联系。

建议远期优先考虑的重要项目:海鸥岛跨海大桥(连接东莞沿海快速干道)的论证与建设,改善对市区过境交通的分流,对南部交通的服务;建设南沙高速公路支线,形成对南沙新港区的发展支持;花都山前大道向南经炭步至佛山的高(快)速道路,中间联系北二环、华南路、广肇及佛开高速公路,强化区域交通可达性。

5.4.6 物流中心

依靠广州发达的空、海、陆、铁等重大交通设施,大力发展服务于广州与周边地区的北部物流中心、东部物流中心、南部物流中心、西部物流中心,强化广州中心城市职能,形成对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吸引与辐射。

发展建议:开展广州物流研究,确定东部生产物流中心、南部物流中心、西部物流中心的选址;结合机场及花都铁路设施,发展北部物流中心,并与其它交通有机联系。

5.4.7 客流中心

在城市旧城区边缘、新发展区外围,结合高速快速道路、轨道交通线建设一级客流中心。

发展建议:继续广州公路客运站场建设,建立功能明确,层次分明的对外客运体系;优先发展花都与新机场客运中心,西部芳村客运中心,南部海珠与新客港客运中心,完善水、陆、空客运体系的协调。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2)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3) 1 回顾与挑战 (15)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5)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7) 1.3机遇与挑战 (26) 结语 (42) 2 目标与定位 (43) 2.1城市发展目标 (43)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3) 2.3城市规划目标 (45) 3 发展战略 (47)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7)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6)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71)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8)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3) 4 空间与特色 (101) 4.1城镇体系 (105) 4.2 空间结构 (109) 5 实施策略 (150)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4)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9)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4)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5)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型生态城市的目标,以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时解决了当时条件下城市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战略性问题,

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新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本细则。 本市城市规划区即本市行政区,含市辖各区和各代管县级市的全部区域。 第三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工作,组织实施本细则。 市辖各区、特定管理区的城市规划部门,受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业务上受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 市、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各建制镇或者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负责建制镇或者开发区规划工作。 建设、土地管理、房屋管理、环境保护、市政、公安消防、文化、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协同实施本细则。 第四条城市规划区按密度分区进行规划控制。不同密度分区内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应当符合所在密度分区的规划控制指标。 (一)市区城市规划密度分区除特别控制区外分为4个密度区:密度1区:市中心区内环路以内,番禺区市桥镇中心,花都区新华镇中心。 密度2区:广园路以南、华南大道天河区段和广州大道海珠区段以西与新窖南路以北的地区,以及芳村区芳村大道的如意坊大桥至鹤

洞大桥段以东地区和黄埔区的广深铁路以南、茅岗路以东、石化路以西、港前路以北的城市副中心地区。番禺区市桥镇、花都区新华镇除密度一区以外的其他地区、番禺区洛溪、大石、石楼、增城荔城镇、从化街口镇中心区。 密度3区:芳村区的花地河以东及石围塘地区;海珠区的新洲、赤岗、南洲地区;黄埔区、天河区的环城高速路—广深高速公路以南地区及天河区的龙洞地区;白云区的华南大道以南及江高城市副中心地区。番禺区东涌、灵山城市副中心,花都区新华城市副中心。 密度4区:密度1、2、3区以外的规划建设地区(含不可建设区)。 各密度分区的具体范围详见表1—1《广州市市域规划密度分区图》。 (二)特别控制区: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区,华侨新村、天胜村、东皋大街、昌华大街、新河浦、农林上路、西关大屋等具有传统风格和地方特点的民居保护区,沙面近现代建筑保护区,上下九路、第十甫路、北京路、长堤大马路、长洲岛、芳村区聚龙村古民居建筑群、番禺区眉山寺、番禺区沙湾紫坭鳌山群庙、番禺区留耕堂、番禺区宝墨园、番禺区石楼镇贞寿之门、番禺区龙津桥、番禺区陈氏大宗、番禺区大魁阁塔、花都区洪秀全故居等历史文化街区和保护区,城市传统中轴线、珠江广州河段两岸、新城市中轴线、城市广场等城市空间景观保护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海珠果园保护区、芳村花卉保护区、城市公园、水源保护区等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珠江新城、二沙岛、领事馆区、白云新城、黄村地区、新机场地区、大学城、番禺区大夫山森林公园、番禺区滴水岩保护区,番禺区大刀沙、番禺区观音沙、番禺区海鸥岛、番禺区沙湾水道、从化温泉自然保护区与旅游度假区、花都区芙蓉嶂水库、水源林保护区与芙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2003-10-30 [摘要]在评析历次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和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调整;南通市 一对南通历次城市规划的总体评析 1.有关近代张謇对南通城市发展规划实践的评价 1895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新辟了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同时在旧城区南部开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等,改变了老城过去“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廓、十字长街的城市形态格局”。由此,南通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环绕的“一城三镇”的城镇组团体系。城镇之间以河道及公路相联,在城市功能发挥上成为一个整体。张謇这种朴素的田园城市模式的规划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唐闸地区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从事土布生产的熟练工人,在交通方式为水运和步行的年代就近于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布局纺织企业是比较合理的;其二,位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地区,是历史上海盐集散中转码头,水运条件较为优越;其三,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救国、地方自治”,通过兴办实业来获取教育经费,以唤起民众救国救家;其四,避免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可以保护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从他的故居选址及周边环境建设可窥见张謇的传统风水意识以及与现代环境意识的交融。 我国著名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提及“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时认为:“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只是基于城市观念,还是集城、镇、乡地区整体共同发展的观念,是谋求城乡关系、工农商关系协调发展并带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世纪。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周边地区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钟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建学校,起到了建设南通卫星城镇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张謇的规划实践过早地分散了城市功能,给南通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了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到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度等。虽然张謇的这种城市规划实践可与霍华德(E. Howard,1898年)在《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的思想相比拟,但两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英国城市规划学者霍华德建议围绕大城市建立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矛盾,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和清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而当时南通城区规模很小,社会经济状况亦十分落后,陆路交通也很不便,在城市经济集聚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张謇就把城市的诸多功能分散,将3个不同的功能组团布局在城外9公里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符合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1949年—1978年的南通总体上是建设生产型的城市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千呼万唤始出来! 昨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正式公布,未来近20年,羊城如何发展,有了清晰脉络。 整个草案亮点颇多,赶紧来看看。 城市使命:“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 长极、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城市目标:至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兼具实力、活力、魅力的美丽宜居花城; 至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至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富裕文明、安定和谐、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人口规模:2035年,常住人 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区域协同:加强与香港、澳门全面深度合作;推进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优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布局、强化与深圳、东莞的科技合作等。 城市结构:以山水城田海为基地、以珠江水系为发展脉络、

以生态廊道下相隔离、以交通骨架为支撑、聚焦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强化多点支撑、构建枢纽型网络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 主城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 副中心:南沙区全域。是广州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也是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门户。 外围城区:花都城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城、番禺南部城区、从化城区和增城城区,是承接主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和外围综合性服务地区。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第一层级:城市级主公共服务中心,共2处。 第二层级:城市级次公共服务中心,共12处,分别是白云新城、白鹅潭、天河北部、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广州南站、市桥、蕉门河、新华、空港、知识城、荔城、街口。 第三层级: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共23处。 第四层级: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约80处。大美珠江 滨江绿化带面积增加40%,控制沿江建筑高度与开敞空间。实现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房屋建筑重要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工作的通知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房屋建筑重要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工作的通知各区建设局,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为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贯彻执行《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保证工程质量,现将房屋建筑重要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要分部(子分部)工程的范围: (一)桩基础、天然地基、处理地基等工程; (二)主体结构工程; (三)建筑节能分部工程; (四)建设、监理单位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根据有关规定以及工程特点确定的涉及结构安全、重要使用功能、关键部位的其他分部(子分部)工程。 重要分部(子分部)工程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分段验收。 二、验收准备工作

(一)分部(子分部)工程完工后30个工作日内,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验收标准、规范全面检查工程质量,整理工程技术资料,填写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申请表一份,将申请表和工程技术资料提交监理单位。 (二)监理单位在5个工作日内按照有关规定对工程实体进行检查,审核工程技术资料,由总监理工程师在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申请表签署意见。 (三)监理单位通知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参加验收,在验收5个工作日前通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督员到场实施验收监督。 三、验收工作内容 (一)审查工程技术资料; (二)实地查验工程质量; (三)对分部(子分部)工程的实体质量和质量管理等做出全面评价,填写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一式四份和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纪要一式四份并加盖有关单位公章。 四、验收监督 重要分部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单位主持,相关参建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技术负责人参加。勘察、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单位技术、质量部门负责人应参加地基与基础重要分部工程的验收。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单位技术、质量部门负责人应参加主体结构、节能重要分部工程的验收。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重点地区业主自有产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重点地区业主自有产权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电费补贴暂行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房产地产权属管理 【发文字号】穗建市政[2015]1370号 【发布部门】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5.12.09 【实施日期】2016.01.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重点地区业主自有产权的城市景观照明 设施电费补贴暂行办法》的通知 (穗建市政〔2015〕1370号) 各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各有关企业(业主):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州市重点地区业主自有产权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电费补贴暂行办法》印发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广州市照明建设管理中心反映。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5年12月9日

广州市重点地区业主自有产权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电费补贴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升本市城市景观照明工作的管理水平,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城市景观照明工作,保障景观照明效果,建设美丽广州,根据《广州市城乡照明管理办 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86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结合本市城市景观照明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重点地区包括珠江前航道两岸、新城市中轴线两侧一线地块、本市城市景观照明专项规划划定的重点区域,以及其他经市政府批准的需要设置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区域。 业主自有产权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是指未列入市(区)财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由建(构)筑物的业主或管理单位作为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自行建设和维护管理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 第三条重点地区业主自有产权的城市景观照明设施的电费补贴工作,适用于本办法。 第四条城市景观照明设施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申请电费补贴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城市景观照明设施满足相关技术标准,并且其规划设计方案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同意; (二)景观照明设施建设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三)安装有独立电表,可精确计量景观照明用电电量;

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2012—2015探索集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初稿) “技术决定企业成败,管理决定企业盈亏”。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应站在企业全面经营管理的至高点,洞察全局,高瞻远瞩,全面系统地规划企业发展愿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制定企业经营管理方针、中长期和各年度经营目标;有计划、有目标、分步骤、全面系统地部署和导入企业规范化管理。通过对公司的全面了解和诊断,在此对本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及2012年度相关战略措施、行动计划作如下规划和部署安排。 第一章公司企业经营理念提炼 一、企业使命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生活、绿色环保的再生资源,在体育器材、拓展器材、体育设施、体育电子商务和其它体育产业的开发方面孜孜以求,让体育健康人民的生活。 二、企业愿景(四个“一流”) 做一流企业、创一流品牌、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世界一流的体育产业综合经营和产品的提供商。 三、企业核心价值观 诚信、团队、创新、感恩:信守承诺,执着追求,创造客户价值、注重员工成长。 1、诚信——忠心诚实、言行一致、守信用;热忱服务、视‘公司’的利益为‘己’ 任;不损人利己、不搬弄是非、不营私舞弊、不弄虚作假。

2、团队——相互信任、相互补合、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分工协作、目标一致、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不分家、总揽全局、服从于公司的整体利益。 3、创新——解放思想、放眼未来、敢于领先、标新立异;既要能他人所不能、 更要能自己所不能;要敢于打破常规(把今天运用得好的东西、在明天或后天打破、去寻求更好),不断地挑战他人和自己的辉煌业绩、寻求更高的“创造价值”。 4、感恩——相互敬重、相互爱护;司兴我荣、司衰我耻;以司为校、爱司如家; 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赠一份喜悦、献一份爱心、尽一份责任。 四、企业精神(执行力文化) 执行是金,结果第一;全心投入,追求卓越! 五、市场拓展理念(五“高”) 高技术保质量,高质量保信誉,高信誉创市场,高价值促发展,高素质做保障。 六、服务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创造客户价值,一切为了顾客满意。 七、管理理念 高质、高效、低耗、务实、争先。 (强化执行能力、平衡激励约束、追求高效和谐、注重员工成长、倡导自我管理) a)高质——即高素质、好品质:品质是企业的生命,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向客户提供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为己任;同时,通过对本公司职员工的内外部培训,打造一个高素质的工作团队,以保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b)高效——即高效率、高绩效:通过对公司内部业务流程进行重整,以精简的 工作流程、精良的制造工艺,组织精益生产,达到高效率;以高素质的工作团队追求高绩效。以高效率追求高待遇,打造一个“有理性、有爱心、有目标、有坚

广州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

广州市城市更新局2017年1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更新总体目标与策略 (4) 第三章更新规模控制 (7) 第四章更新功能引导 (7) 第五章更新强度指引 (14) 第六章空间管控指引 (15) 第七章专项控制指引 (18) 第八章近期重点工作与更新时序指引 (29) 第九章规划实施机制 (3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有效引导和有序推进全市城市更新工作,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护与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改善城市面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经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审核通过的广州市2014 年12 月“三旧”地块标图建库数据库动态调整和核查梳理分类成果(以下简称城市更新用地)及其需要整合连片的范围。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5-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本规划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文)、《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34 号,2015)、《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配套文件的通知》(穗府办〔2015〕56号)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三旧”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粤府办[2009]122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三旧”改造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粤建规函〔2014〕1972号)的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城市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修正版)等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依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广州市“三规合一”规划》、《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等相关规划进行编制。 第五条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握城市发展和建设规律,坚持城市工作“五个统筹”,按照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四个结合”和城市更新“注重安居乐业第一;承接历史文脉,绝不毁无价之宝;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有序更新”的四项要求,着力构建和完善城市更新长效机制,把城市更新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重要战略和公共政策长效推进。 第六条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发挥城市更新作为统筹城市整体发展战略抓手的重要作用,

广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统一实施

附件2 广州市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系统管理平台 操作指引 第一章系统总体流程

第二章租赁单位 2.1单位注册 ◆注意事项: ①未注册帐号的企业,需先在广东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https://www.doczj.com/doc/4d3051802.html,/goweb/?sx=qzjx) ②通过上述地址进行登陆,系统会自动跳转到广州起重机械系统(网办系 统)(https://www.doczj.com/doc/4d3051802.html,:8020/loginIndex.jsp),企业需选择一 种单位类型,每家企业只能注册一个单位类型的帐号 如:同一家企业,不能同时注册两个租赁单位的帐号 ③当企业同时是租赁单位、安装单位时,注册的单位类型为租赁单位帐号 ④企业登陆系统后,需完善企业信息、人员信息、资质信息 ⑤企业信息确认无误后提交,企业方可办理相关业务 ◆资料附件: ①营业执照 2.2产权备案(省平台已备案)

◆主要业务流程: ①网上申报“产权备案”登记--②自动通过。 ◆流程说明: ①已在省起重机械平台备案的广州设备,输入设备的产权备案编号,直接获取省平台该设备数据,然后完善,保存递交无须审核。 ◆资料附件: 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申报表 申报单位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委托办理需提供法人委托书和被委托人身份证) 设备产权证明材料(购置合同、发票或相应有效凭证) 产品出厂合格证 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起重机械制造监督检验证 设备最近一次的安全检测报告或使用登记牌 建筑起重机械主要部位的彩色照片 产品使用说明书中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页和带附着的最大安装高度示意图

2.3产权备案(省平台未备案) ◆主要业务流程: ○1网上申报“产权备案”登记--○2网上提交“电子档资料”- -○3各 区站受理,监督站初审--○4监督站复审--○5通过--○6网上报印 “备案证”。 ◆流程说明: ①未在省平台备案的新设备,需走上述流程,线下提交“纸质资料”,监督站进 行初审,复审。 ②初审或复审其中一项不通过的,直接将信息退回给企业。企业修改完善后需 重新走上述流程 ③通过后产生产权编号、最后打印产权备案证。由企业在网上进行打印 ◆资料附件: 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申报表 申报单位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委托办理需提供法人委托书和被委托

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年2月

目录 综合报告 第一章规划的问题 在优良条件下逐步边缘化的湖州 (6)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边缘化 (7) 二、交通区位的边缘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核心产业的边缘化 (12) 四、经济联系的边缘化:大城市的阴影交汇区? (12) 第二章战略的核心思辨 如何从边缘化的现状实现追赶? (14) 一、边缘化的现状所意味的区域强力竞争 (15) 二、边缘化过程中湖州自身的失败何在? (18) 三、落后和追赶:“发展机遇期”的重要意义 (18) 四、湖州复兴的突破口:后发优势 (21) 五、小结 (24) 第三章发展的整体战略 整合资源、创造条件、系统优化、后发致胜 (24) 一、功能定位(发展战略目标) (25) 二、实现功能定位的配套策略 (29) 三、小结 (30) 第四章发展战略的空间落实(一) 市域综合交通网络和空间结构规划 (31) 一、市域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31) 二、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和开发控制指引 (31) 三、市域、市区城镇体系和人口城市化规划 (31) 第五章发展战略的空间落实(二)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33)

一、走向“太湖时代”的湖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备选方案 (33) 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33) 第六章城市发展的时序控制 (34) 专题报告

综合报告

规划的目的是实施。因此,从终极蓝图式规划到过程式规划、从目标式规划到情境式规划(scenario planning),城市规划在努力走近发展的客观现实。这些首先在国外城市规划界提出的改变,在中国由计划经济逐步转为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尤其具有现实的相关性:静态地对未来某个时点发展状态的设想或定义,只是在构筑海市蜃楼,即便其无比美好也只是幻象;只有在系统思索和规划了发展的合理过程之后,才可能获得对未来的恰当预见。这样的规划,一方面不再只是理想的终极蓝图,另一方面,它在提出合理的规划目标的同时,也同时提出一整套的实施方案,是一套关于发展的一揽子的政策建议(a package of policies for development)。本规划努力成为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的“发-展-战-略”的规划,一个基于对发展道路、发展情境的深入研究而提出的能够对地方发展的实践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 2012年3月30日《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获国家住建部批复,按照住建部要求,《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总规》)成果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 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 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完整版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

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场景分析 基于对现状发展的不同解读和对未来发展的不同预期,分别编制了三条发展战略链,形成低、中、高三个不同的战略场景(即战略实施体系)。 低线战略场景——依托区域内部的整合和集聚起步,合力做强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心城市,进而遵循极化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占据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地位——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区域发展的过程,最终成为富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区域,成为具有全国战略地位的枢纽城市。 中线战略场景——针对外资的持续涌入与愈发激烈的城市竞争以及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与有限的财政收入这种双重矛盾,实施一点突破战略,以都市核的核心空间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外部资源的有效导入,打破目前武汉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

编写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 (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 目录 第一节术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建筑高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建筑间距..........................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建筑退让间距......................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建筑工程外部附属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节居住建筑天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节骑楼..............................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节建筑场地竖向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本标准与准则用词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术语 建筑工程 指新建、改建、扩建各类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以及原状维修工程。 城市居民自住建筑工程 指城市非农业人口居民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兴建的仅供自己居住的建筑工程。 建筑场地 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用地。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 1.4.1 指一定地块内建筑工程规划建设的总建筑面积,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建筑面 积的总和。具体计算方法应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 执行。 1.4.2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可以分为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和自然计算的 总建筑面积。 容积率 指一定地块内,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与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1.5.1 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包括: (1)地面以上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上的架空层、避难层、屋顶梯间和电梯机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2)以下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下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库、设备用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 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 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保护历史传统文脉。重点保护与修复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四地”特色的空间载体。凸显现代特色风貌。以珠江文化生态带、传统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为重点,打造传统与现代呼应的城市名片。统筹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多元、包容、创新精神的文化创意之都。 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优化公共中心体系。全面提升“花城”、“绿城”、“水城”魅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市”。 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高标准、高起点推进镇村规划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全域覆盖。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健全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从粗放到集约,强化组团发展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各组团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促进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协调互动,完善城市功能组团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职住相对平衡,强化紧凑集约发展,构建舒展的紧凑型多中心网络型空间结构。 重点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分流外来人口,提升人口素质。优化用地开发强度,引导居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的相对平衡,保障城市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 继续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十字方针,促进城市空间发展从拓展增长走向优化提升,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 一、一个都会区 是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地。重点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医疗健康、商务与科技信息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优化布局区域及城市高端功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提升都会区用地效益和环境品质。 二、两个新城区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完整版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规划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5)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6)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0)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4)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58)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59)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型生态城市的目标,以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