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与分析

测量与分析

测量与分析
测量与分析

1.1概述

在软件开发中,测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管理的需要。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没有对软件过程的可见度就无法管理;而没有对见到的事物进行适当的量化,就难于通过适当的准则作出判断、评估和决策,也无法进行优秀的管理。

软件测量(Software Measurement)是按照一定的尺度用测量项给软件实体属性赋值的过程。它强调对软件实体属性进行量化的过程性,简单说就是对软件开发项目、过程及其产品进行数据定义、收集以及分析的持续性过程。

软件测量用于理解、预测、评估、控制和改进软件过程。

1)理解----获得对过程、产品、资源等的理解,是评估、预测和改进活动的基础;定量的理解才是对事物本质的了解,才能做到真正“心中有数”。

2)预测----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可以对项目进行估算和计划;历史数据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和计划。

3)评估----产品的质量、过程改进的效果等需要通过数据的比较得出,历史数据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和计划。

4)改进----根据得到的量化信息,确定潜在的改进机会。测量本身不会改进过程,但它为我们提供了对计划、控制、管理和改进的可视性。

1.测量项的选取和描述

选取具体的测量项是制订测量分析计划的重要工作。可供测量的软件属性有很多,根据测量目标侧重点不同,常按项目、过程、产品三类进行区分,见下表。

表1-1测量项分类

测量项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数据可能会模糊真正想要了解的东西,要根据组织和项目的测量目标,分析具体需要哪些信息支撑,并综合考虑测量的成本,选取测量项。

下面以GQM(Goal-Question-Metric)方法为例。

GQM方法是以产品的商业目标为导向,通过一系列步骤转化为可执行的测量指标。因此,这是一种自顶向下的目标驱动的方法。主要步骤是:(1)确定测量的目标;

(2)提出能够满足目标的问题;

(3)确定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测量项。

例如:

(1)目标为:掌握项目是否按计划实施?

(2)实现目标需要回答:

问题1,项目进度是否发生了偏差?

问题2,项目工作量是否发生了偏差?

(3)回答上述问题需要测量:

里程碑实际到达时间;

任务包完成的数量,各种任务的实际工作量等。

选定了测量项后,就要对测量项的具体采集和分析的规程进行描述。1.2策划测量分析

制订和维护测量分析的计划是CMMI共用实践2.2的要求,也是实际开展测量分析活动的前提。

1.入口准则及输入

制订测量分析计划的前提条件是软件开发计划、质量保证计划、配置管理计划等策划中存在对项目、产品、过程等进行监视和控制的要求。所需要的输入包括:软件开发计划、质量保证计划、配置管理计划、软件研制的其他要求等。

2.主要活动

【活动1】测量分析人员根据项目开发计划、组织需求、项目特点等,识别和标识本项目的信息需要,定义测量目标并排列优先次序。一般优先级为高的组

织需求信息必须选择;优先级为中的项目需求信息通常应该选择,当项目周期小于1个月或估计产品规模小于1000行代码时,测试执行情况、监控实施情况可以裁剪;优先级为低的其他信息根据关注程度决定是否选择;推荐的测量项无法满足项目需求时,可增加新的信息需要和对应测量目标。

【活动2】测量分析人员根据项目测量目标定义测量项;至少要说明基本测量、派生测量、采集存储规程、分析规程、决策准则等,要满足可沟通、可重复的要求;

【活动3】测量分析人员为测量分析活动安排资源,包括人员、工具、设备等。

【活动4】测量分析人员编制项目测量分析计划文档。

【活动5】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评审测量分析计划,必要时加以更新。评审人员一般包括:项目负责人、项目质量保证组、软件测试组、软件工程组、项目配置管理组以及需要提供和使用数据的其他相关人员。当包含新增测量项时,应请EPG成员参与评审。

3.出口准则及输出

制订测量分析计划完成的标志是测量分析计划通过评审,输出的工作产品为测量分析计划和评审意见。

1.3实施测量分析

实施测量分析是按照计划采集测量基本数据,然后计算、汇总,了解和分析项目的各种属性是否符合预期的过程,一般是周期性进行的。

1.入口准则及输入

实施测量分析的前提条件是测量分析计划通过评审,计划中任一测量项的测量时机到达。其输入为测量分析计划和实际采集的测量数据。

2.主要活动

【活动1】测量分析人员依据《测量分析计划》,在采集时机到达时,按照

测量项的采集规程从相应数据源采集客观的测量数据,对数据进行检查,检查可参照1-2表,如发生遗漏要及时补充采集;最后将采集的原始数据录入项目测量信息记录表。

表1-2测量数据检查单

【活动2】软件工程组、测试组、质量保证组和项目配置管理组等人员应按基本测量要求、提供真实、客观、有效的测量数据。

【活动3】测量分析人员将采集到的测量数据转换成相应指示器的值,如散点图、趋势图、条形图,分析判断项目所处的状态,形成易理解的分析意见。

【活动4】项目负责人评价该分析结果是否有助于决策,采集分析的成本与提供的效益是否匹配,认为该分析无益或成本过高时,可组织相关人员评审,更新采集分析规程或测量项和测量目标等。

【活动5】测量分析人员每次执行数据分析后,将该次分析使用的项目测量信息表作为项目记录纳入配置管理,如对上次已存储数据进行了变更需要说明原因(如项目开发计划改变了估计值)。

【活动6】对所有采集数据和分析结果的检索使用,须经项目负责人批准。

3.出口准则及输出

完成本时刻测量计划规定的所有活动,测量结果录入项目测量信息表并纳入配置管理。

1.4报告测量分析结果

测量分析的结果应及时报告给项目管理人员,以便发现问题和采取措施,实际过程中,测量分析的结果是项目监督与控制过程的重要输入。

1.入口准则及输入

报告测量分析结果的前提条件是按测量分析计划规定的分析时机到达并实

施了分析。其输入为测量分析计划和依据测量采集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

2.主要活动

【活动1】项目过程中,可在项目例会时,测量分析人员将阶段测量分析的结果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当测量值超出计划阈值时,按要求分析偏差情况及采取纠正措施。

【活动2】项目里程碑到达时,测量分析人员将该阶段的测量分析结果统计汇总,提交项目跟踪与监控人员使用,并负责对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解释。

【活动3】在项目结束的时候,测量分析人员对项目过程中收集到的所有测量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并评估测量数据对测量目标和信息需要的支持程度、信息需要对项目绩效和组织过程改进的支持程度、测量项实施的难度等,提出测量分析意见建议,形成测量分析报告提交EPG,帮助维护组织信息需要和测量目标;

3.出口准则及输出

测量分析报告完成的标志是项目相关人员已了解项目测量分析情况,项目跟踪与监控人员根据分析结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输出为测量分析结果通报的记录,如例会内容记录。

1.5推荐测量项

推荐的测量项按内容和优先级进行如下划分,见表1-3.

表1-3 推荐测量项分类

测量分析与改进

4.6测量、分析与改进 4.6.1总则 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是公司进行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动力。通过测量、分析与评价公司绩效,来支持公司的战略制定和战略部署,促进公司战略部署与日常运营的紧密结合,推动绩效管理的改进和创新,从而加快公司的发展速度,增强企业实力。 4.6.2测量分析和评价 4.6.2.1提要 依据公司战略部署及内部管理制度,有效收集、整理相关数据与信息,对公司战略规划、日常运营管理、过程绩效进展情况实施监测,并且坚持持续测量、分析与改进的原则,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图表4.6.2.1-1 监测流程图

4.6.2.2.1建立自上而下的绩效测量系统,收集、整理并应用相关的数据信息,监测公司整体绩效及日常运营管理 公司建立了财务、客户和市场、内运营部、学习与发展四个维度的绩效测量与分析体系,并从公司战略层、职能部门层、执行层(项目部)三个层面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公司的日常运作和组织整体绩效,实行监测。 1、公司层:公司领导通过战略管理委员会、各种战略发展研讨会及各部门提供的各类分析报告,结合相关方信息,对公司战略绩效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为战略决策和战略的修订提供充分的依据。 2、职能部门层、分公司:各职能部门、分公司通过分管副总、安全

分析报表、质量分析报表、职能部门例会,部门、分公司季度、年度绩效考核等进行绩效监测。各业务管理部门及时收集各条业务线对应的绩效数据信息,同时通过网络、办公平台、调研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外部市场、标杆、竞争对手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各种形式的季度、年度报告、报表等。 3、项目部层:通过各项目部项目经理、监理单位、建设单位、项目部例会、监理例会、工程进度计划表、施工日志、办公平台和施工管理系统,月度评比考核等形式对项目部执行层进行绩效监测。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目标,每个施工工序确定了相应的关键过程、特殊过程及重大危险源、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通过对各类报表对基础绩效数据进行补充,再按任务、效率、质量、费用等分类进行有效整理后,形成了公司绩效数据信息的各种报表。 各级绩效监测指标最终汇总至总工办,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对未完成.目标的,依据纠正预防措施进行改正,对于完成目标的进行分析总结,以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进而持续运行公司的发展战略。具体相关指标信息见下表。 图表 4.6.2.2.1-1 公司绩效数据信息监视测量一览表 序指标测量分析责任关键指标输出结果数据来源部门号类型方法 频次房建施工产值市政施工产值公路施工产施工总值施工统月施工生产 月产值(万科统计表计报表机电施工产元)值自营项目产财务值1系统财务

三线摆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过程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

三线摆测物体的转动惯量 7.预习思考题回答 (1)用三线摆测刚体转动惯量时,为什么必须保持下盘水平? 答:扭摆的运动可近似看作简谐运动,以便公式推导,利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刚体转动定律均可导出物体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公式。 (2)在测量过程中,如下盘出现晃动,对周期有测量有影响吗?如有影响,应如何避免之? 答:有影响。当三线摆在扭动的同时产生晃动时,这时下圆盘的运动已不是一个简谐振动,从而运用公式测出的转动惯量将与理论值产生误差,其误差的大小是与晃动的轨迹以及幅度有关的。 (3)三线摆放上待测物后,其摆动周期是否一定比空盘的转动周期大?为什么? 答:不一定。比如,在验证平行轴定理实验中,d=0,2,4,6cm 时三线摆周期比空盘小;d=8cm 时三线摆周期比空盘大。 理论上,22010002 [()]04x gRr I I I m m T m T H π=-= +-> 所以2 2 000()0m m T m T +->= 〉0/T T > 1<,并不能保证0/1T T >,因此放上待测物后周期不一定变大。 (4)测量圆环的转动惯量时,若圆环的转轴与下盘转轴不重合,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答:三线摆在扭摆时同时将产生晃动时,这时下圆盘的运动已不是一个简谐振动,从而运用公式测出的转动惯量将与理论值产生误差。 8.数据记录及处理 表 1 待测刚体的有关尺寸数据的记录及简单计算 g(重力加速度)= 9.793 m/s 2 m 0(圆盘) = 380 g m 1(圆环) = 1182 g m 21(圆柱)= 137 g m 22(圆柱)= 137 g x(两圆柱离中心距离)= 4.50 cm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 1目的 本规定具体明确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恰当的统计特性,并根据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来评估所使用的量具或设备的测量能力是否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由控制计划规定的量具或测试设备并指出其相对应的关键特性。 3 术语或缩语 3.1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用一个评价人,使用相同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上的同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所得到的测量变差。 3.2再现性Reproducibility:是用不同的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上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得的平均值的变差。 3.3重复性和再现性(GRR):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联合估计值。 3.4Cg:检具能力指数。 4 程序 4.1流程图 4.2 职责 4.2.1 质量保证部负责对本工作规定的建立,保持和归口管理。 4.2.2 使用部门按控制计划要求,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上报质量保证部批准,使用部门准备样件,实施,提供报告。质量保证部负责结果评价。 4.2.3 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员培训。

4.2.4 量具使用部门归档保存相应记录。 5 测量系统分析: 5.1 根据客户的要求来确定MSA,现场使用的计量器具,用于大众产品用Cg值来评估,用于通用的产品的用GRR来评估,其余的产品根据客户要求来定,客户无要求的采用GRR分析。 5.2 计量仪器的MSA,采用GRR来分析。测量仪器按对应的测量产品来做评估,但对同一大类的产品,同一种工艺允许只选取一种零件作为代表性的来做GRR分析。 5.2.1 CMM的MSA,可从控制计划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零件进行,项目包括位置尺寸、几何尺寸进行GRR分析。 5.2.2 齿轮测量中心的MSA,可根据齿轮加工特性,选取对最终的齿轮精度有影响加工工艺(如插齿、剃齿、珩齿、磨齿、成品)进行GRR分析。项目选取:周节累积误差、相邻齿距误差、平均齿向角度误差、平均齿形角度误差。 5.2.3 圆柱度仪的MSA,在控制计划中涉及到使用圆柱度仪的根据加工特性可分为车加工、磨加工和零件特性分为轴类和盘类,对其分别进行圆度、圆柱度和母线平行度的GRR分析。 5.2.4 轮廓仪的MSA,根据加工特性,可在控制计划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如倒角、R圆角、距离等进行GRR分析。 5.2.5 粗糙度仪的MSA,按控制计划中规定的项目(Ra、Rz、Rt),每一类评定标准选一种公差小的,分别进行GRR分析。 5.2.6 卡板的MSA,进行GRR分析。 5.3对在控制计划中出现的万能量具,由使用部门按控制计划组织MSA,对同一类万能量具用于同一大类的产品、同一工艺、同一精度允许只选取一种作为代表性的来做GRR分析分析方法,根据客户要求分为GRR和Cg。 5.4 对带表检具全部实施MSA,但对一台多参数专用检具,允许只对最小公差的检测项进行MSA。分析方法根据客户要求分为GRR和Cg。周期为检具六个月。 5.5对卡板、塞规等专用量具,首次使用前由使用部门按控制计划组织MSA,分析方法为计数型。对同一大类的产品、同一工艺、同一精度允许只选取一种作为代表性的来做GRR分析评估。 5.6专用量检具首次使用前应进行MSA。对用于SPC过程控制点的专用量检具需定期做MSA,原则上参照检定周期。 6. MSA的实施方法: 6.1 计量仪器、带表检具及万能量具的GRR实施方法和结果评估。 6.1.1带表检具及万能量具由使用部门组织并确定三位测量者,并从过程中抽取有代表性的10个零件(选定的零件应考虑到零件加工过程中可能波及的范围),同时做好标记。每个测量者代号(A,B,C)测量10个零件三次,并分别记录在JJ/SQC-69“测量系统分析数据采集卡”输入电脑,电脑需计算的数据有: 测量者A,B,C各自的对各零件的第一至第三次的测量值及其对应的极差(最大值--最小值)R; 计算测量者A,B,C各自的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测量值总和与平均值、、,以及极差的总和与平均值、和。 计算各零件测量值的平均值Xp。 计算极差的值和、、的极差,以及零件平均值Xp的均值和极差Rp。 计算重复性,即由量具变化而造成波动的变差EV,系数K1按每测量者重复测量次数而定。系数K1见附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计算再现性,由于测量者变化而造成波动的变差A V,系数K2按测量人数而定。式中,n为零件数量,r为测量次数。系数K2见附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计算重复性与再现性,GRR。

测量系统分析报告(MSA)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1.目的 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确保测量数据的质量。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用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分析管理。 3.职责 3.1质管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的归口管理; 3.2公司计量室负责每年对公司在用测量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 3.3各分公司(分厂)质检科负责新产品开发时测量系统分析的具体实施。 4.术语解释 4.1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2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4.3稳定性(Stability):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 得的测量平均值总变差,即偏倚随时间的增量。 4.4重复性: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由同一位检验员,采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4.5再现性: 再现性(Reproductivity) 是指由不同检验员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6分辨率(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4.7可视分辨率(Apparent Resolution):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的大小,如卡尺的可视分辨率为0.02mm。 4.8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等级大小。用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将制造过程变差(6δ)(或公差)划分的等级数量来表示。关于 有效分辨率,在99%置信水平时其标准估计值为1.41PV/GR&R。 4.9分辨力(Discrimination):对于单个读数系统,它是可视和有效分辨率中较差的。 4.10盲测: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中,检验员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也不知道所

网络测试与分析报告

《网络测试与分析》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网络测试与分析 学生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刘广聪

2016 年 12 月 31 日

一、网络测试基本理论问答 1、在网络综合布线中,双绞线的接线图测试有哪几种常见的测试方法? 答:接线图测试主要是检查线路的连通性,检查安装连接的错误。主要内容包括端端连通性,开路(open),短路(short),错对(cross),反接(reverse),串绕(split)。接线图测试常用的测试方法有:端端连通性,开路测试、短路测试、对错测试、反接测试、串扰测试。与线序有关的故障:错对,反接,跨接等通过测试结果屏幕直接发现问题。与阻抗有关的故障:开路,短路等使用HDTDR定位。与串扰有关的故障:串绕使用HDTDX定位。 2、简述传输时延和时延偏离的基本概念。 答:传播时延是指一个信号从电缆一端传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它也与NVP 值成正比。在确定通道和永久链路的传输时延时,在1MHz~100MHz的范围内连接硬件的传输时延不超过2.5ns。所有类型通道配置的最大传输时延不应超过10MHz频率测得的555ns。所有类型的永久链路配置的最大传输时延不应超过在10MHz频率测得的498ns。 延迟偏离是在电缆里传播延迟最大的与最小的线对之间的传输时间差异。同一电缆中的各个线对之间由于缠绕比例不同,造成了长度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传输时延的差异。对于同时使用多个线对的传输数据协议,当信号通过不同的线对的到达时间相差过大时,就会造成数据丢失。一般要求在100米链路内的最长时间差异为50纳秒,但最好在35纳秒以内。 3、简述采用DTX网络测试仪测试线缆长度的基本原理。 答:采用DTX网络测试仪测试线缆长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时域反射计(TDR)的测试技术。DTX测试仪就是采用这一技术进行长度测量。测试仪从铜缆一端发出一个脉冲波,在脉冲波行进时如果碰到阻抗的变化,如开路、短路、或不正常接线时,就会将部分或全部的脉冲波能量反射回测试仪。依据来回脉冲波的延迟时间及已知的信号在铜缆传播的NVP(额定传播速率) 速率,测试仪就可以用NVP乘以光速再乘以往返传输时间的一半计算出脉冲波接收端到该脉冲波返回点的长度。 NVP=信号在电缆中的传输速度/光在真空中的速度*100% NVP是以光速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如69%。NVP的值会随着电缆彼此的不同略有差别,具体的NVP值可以从电缆的生产厂家公布的规格中获得。NVP通常取值在69%左右。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知道,使用TDR技术测量出的长度为绕线的长度(并非物理距离),绕对之间长度可能有细微差别(对绞绞距的差别)。

图像分析基本原理及分析过程

图像分析基本原理及分析过程 概述 在生物及医学研究中,对图像的判读与分析特别是对显微镜下微观图像的观察研究从来都是重要的研究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分析图像的方法也从眼观尺量进入到了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的阶段。计算机软件的发展速度呈加速前进,采集图像的设备也不断更新,这使得我们能有更多的手段来分析测量复杂的生物图像。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CCD数码相机来采集图像。使用功能比较强大的图像分析软件来进行图像分析测量。相比之下,在不太久远的十来年前使用的图像分析仪及单色的图像采集摄像机已经过时了。而图像分析的手段也比以前丰富。简单地引用以前的分析方法未必就是最佳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需要我们依据软件及相机的情况设计与研究目标相适应的分析方法。 分析测量图像绝不仅仅是一个软件使用的问题,而是从实验设计开始,就要综合考虑研究目标、样品制作方法、拍摄方式、选择视野等各方面因素,最后才是通过软件实现最有效的图像分析测量。一个完整的图像分析过程应该包括: 1.明确需要测量分析的对象。 2.使用适当的方法拍摄下这个对象,包括进行适当的染色及取样,采集到突出显示的测量对象的照片。 3.分析照片上的图像元素,确定能反映测量对象的图像图形 4.测量照片上的图形的测量参数,进而得到测量对象的测量数据 5.对测量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图像分析的最佳效果,是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可以自动地判断测量目标,准确分析测量出目标对象的数值。由于生物图像的复杂性,软件往往作不到这一点。此时只能退而求其次,采取抽样统计,手工选择等方法进行近似的测量。测量方法本身有时候也能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一、把研究目标转换到图像分析问题上。 在丁香园混了好几年了,虽然很喜欢与大家讨论图像分析的问题,但是却经常对一些求助视而不

人体测量实验分析报告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2

3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专业课程:人机工程学 指导老师:邹涛老师 学生姓名:肖宇奇 学生学号:1912150102

4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一、手的作业区及手的形态分析 一、实验内容: a. 时间:2017年3月2日 b. 地点:中南大学新校区建筑与艺术学院 c. 实验对象:产品设计1501班12名同学 d. 试验原理:根据对人的肢体的测量,计算人手的作业区 e. 实验步骤: i. 依次测出肩宽、指尖距、指根距、臂长、前臂长; ii. 数据整理 iii. 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二、测量方法: a. 测量工具:马丁测量仪 b. 测量时需要几人配合,以减少误差; c. 被测者身体自然舒展; 肩宽:1、高举双手,找出肩胛骨靠近上臂的窝点,做好标记; 2、手臂自然下垂,测量量表及之间的距离。 指尖距:双手水平自然舒展,与肩同高,用仪器的两端对准手中指指尖,测出距离。 指根距:双手水平自然舒展,与肩同高,用仪器的两端对准手中指指根,测出距离。 臂长:双手自然下垂,从肩窝点到中指指尖的距离 前臂长:手臂自然下垂,找出并标记肘部窝点,抬伸前臂与正臂成90度,测出窝点到中指指尖的距离。

5 三、测量原始数据: 共计人数:12 (男: 6 女:6 ) 编号 性别 肩宽 指尖距 指根距 臂长 前臂长 N X X X X X 1 男 36 186 166 76 38 2 男 31 174 158 71 37 3 男 30 177 162 73 39 4 男 29 173 159 71 37 5 男 31 178 160 79 36 6 男 33 182 166 75 37 7 女 22 168 151 65 33 8 女 22 159 144 68 30 9 女 22 160 144 69 31 10 女 21 160 145 69 32 11 女 19 160 145 70 30 12 女 20 161 146 70 32 四、数据分析、实验运用、实验结论 a. 均值和标准差分析 男、女、班级 均 值 标准差 百分位(90%) 备 注 肩宽 26.3 5.6 26.3±9.24 指尖距 169.8 8.5 169.8±14.0 指根距 153.8 8.0 153.8±13.2 臂长 71.3 2.9 71.3±4.7 前臂长 34.3 3.0 34.3±4.9 b. 直臂抓握分析

测量与分析

1.1概述 在软件开发中,测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管理的需要。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没有对软件过程的可见度就无法管理;而没有对见到的事物进行适当的量化,就难于通过适当的准则作出判断、评估和决策,也无法进行优秀的管理。 软件测量(Software Measurement)是按照一定的尺度用测量项给软件实体属性赋值的过程。它强调对软件实体属性进行量化的过程性,简单说就是对软件开发项目、过程及其产品进行数据定义、收集以及分析的持续性过程。 软件测量用于理解、预测、评估、控制和改进软件过程。 1)理解----获得对过程、产品、资源等的理解,是评估、预测和改进活动的基础;定量的理解才是对事物本质的了解,才能做到真正“心中有数”。 2)预测----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可以对项目进行估算和计划;历史数据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和计划。 3)评估----产品的质量、过程改进的效果等需要通过数据的比较得出,历史数据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和计划。 4)改进----根据得到的量化信息,确定潜在的改进机会。测量本身不会改进过程,但它为我们提供了对计划、控制、管理和改进的可视性。 1.测量项的选取和描述 选取具体的测量项是制订测量分析计划的重要工作。可供测量的软件属性有很多,根据测量目标侧重点不同,常按项目、过程、产品三类进行区分,见下表。 表1-1测量项分类

测量项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数据可能会模糊真正想要了解的东西,要根据组织和项目的测量目标,分析具体需要哪些信息支撑,并综合考虑测量的成本,选取测量项。 下面以GQM(Goal-Question-Metric)方法为例。 GQM方法是以产品的商业目标为导向,通过一系列步骤转化为可执行的测量指标。因此,这是一种自顶向下的目标驱动的方法。主要步骤是:(1)确定测量的目标; (2)提出能够满足目标的问题; (3)确定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测量项。 例如: (1)目标为:掌握项目是否按计划实施? (2)实现目标需要回答: 问题1,项目进度是否发生了偏差? 问题2,项目工作量是否发生了偏差? (3)回答上述问题需要测量: 里程碑实际到达时间; 任务包完成的数量,各种任务的实际工作量等。 选定了测量项后,就要对测量项的具体采集和分析的规程进行描述。1.2策划测量分析 制订和维护测量分析的计划是CMMI共用实践2.2的要求,也是实际开展测量分析活动的前提。 1.入口准则及输入 制订测量分析计划的前提条件是软件开发计划、质量保证计划、配置管理计划等策划中存在对项目、产品、过程等进行监视和控制的要求。所需要的输入包括:软件开发计划、质量保证计划、配置管理计划、软件研制的其他要求等。 2.主要活动 【活动1】测量分析人员根据项目开发计划、组织需求、项目特点等,识别和标识本项目的信息需要,定义测量目标并排列优先次序。一般优先级为高的组

工程测量专业调研报告

工程测量专业调研报告

工程测量专业调研报告 一.调研的目的 为了使我校的工程测量专业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根据教育部示范校建设的文件精神和工程测量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我校工程测量专业教学团队结合国家对示范校建设的要求,走出校门,深入生产一线,了解测量相关企业对中职工程测量专业学生的需求,进行了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为制定我校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二.调研的概况 《1》调研的内容 (1)工程测量人才能力需求;(2)我们学院的课程有哪些不足之处;(3)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正的地方;(4)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技能;(5)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技能;(6)毕业生适应工作情况及对教学改革的建议; 《2》调研的对象 (1)从事测绘生产的项目负责人、生产一线的测量技术人员;(2)参 加顶岗实习的在校学生;(3)工程测量专业的毕业生。 《3》调研的方式 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参加顶岗实习的在校学生和从事工程测量专业的毕业生。 三.调研结果分析 (1)测绘专业就业实际情况 测绘专业属工科类专业,测绘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行业,从总体来讲

是一个服务性行业,专业技术含量较高,传统测绘外业成分比较大,工作比较艰苦,属于艰苦行业之列。测绘专业是比较好的专业,属于朝阳产业的组成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来分析。第一,开设测绘专业学校的数量快速增加。目前高等学校是社会上需要什么,学校培养什么,从全国高校开设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学校数量来看增长非常快,从1985年的30所左右发展到目前的230所,地理信息系统被称为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专业。第二,测绘专业毕业生需求比较强劲。从教育部2005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测绘类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一级学科里名列前茅,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第三,随着高新测绘技术的发展,外业工作比例在降低,作业强度在减轻,总收入相对较高。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移动定位等现代高新科技不断深入社会各个领域,测绘工作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构建“数字省市”的重要基础。因此,作为朝阳产业的测绘事业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2)工程测量的专业前景与人才需求分析 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测绘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根据调研和走访,目前社会上急需的测量人才,而目前能够培养测量人才的院校全国来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本科院校,另一类是专科院校。本科院校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不够,特别是在管理、实际测量知识的应用上深入的不够,即不能满足生产单位对复合性人才的要求;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应以拓宽的知识面,加大管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培养复合性测量人才,满足生产单位的需求。因此我校要加大管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培养出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强,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复合性测量人才。

地形测量技术经验总结分析报告完成版 (1)

地形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实习地点:周口店 实习时间:2011年8月7号——8月31号 指导老师: 组号:6组 班级:测绘x班(101209) 编写人:xxx(101209) 一、完成任务情况: (1)1、任务来源: 为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更好的掌握测量技能、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院领导安排我院09级测绘专业学生到周口店进行地形测量实习,指导同学们顺利完成对地形图的施测任务。 2、测区范围: 每个小组由抽签决定本小组的测区位置,我组测区范围南起长沟峪煤矿医院(K07)、北至长沟峪煤矿公交站(K09),西起长沟峪煤矿、东至周口河(Z01),测区为400mx400m总面积为平方公里的区域。 3、遵守的技术要求: 首级控制测量等级为一级导线测量,图根导线测量等级为四等,高程控制测量等级为四等水准测量。 4、规范和图示: (1)以测绘出版社出版的《工程测量规范》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城市测量规范》为遵守规范,以《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GB/T16819-1997)》为遵守图式。 (2)施测单位、工作起止日期、实际完成的工作量: 1、施测单位: 以小组为单位,测绘2班6组。 2、工作起止日期: 实习工作起始时间为2011年8月6日,结束时间为2011年8月30日。 3、实际完成的工作量: 我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首级控制测量,图根控制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和相关内业计算。

最终完成了我组所分配的400mx400m的测绘区域的聚脂薄膜成图任务。 二、利用资料情况: (1)、利用资料的施测单位、时间: 使用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绘制的,《1:10000周口店地学实习基地地形图》一张。(2)、坐标系统、采用仪器、观测方法、实测范围: 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此地形图采用1954年北京大地坐标系,运用航拍技术和方法成图 三、水准和首级控制测量: (1)、坐标系统和起算数据: 我们采用的坐标系统为80国家平面直角坐标系。起算数据为K01点的坐标数据,为x=,y=.00m,z=。 (2)、图形布置、点位设置及其数量: 图形布置是在测区内形成一条由K01至K15的闭合导线,K10处延河岸向两侧各引一支点分别为Z01和Z02。从K01到K09控制点延周胜路路设置,K10与两支点设置在周口河岸,K11与K12设置在两座山头,K13到K15设置在大车路边,首级控制点共有17个。 (3)、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 首级控制测量使用了J2全站仪一套,采取每个控制点均设站观测的复觇导线,通过测回法和方向观测法进行观测,每站水平角均观测两个测回。计算方法是以闭合导线来进行计算的,首先根据水平观测角来计算出角度闭合差并平差。再根据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和改正好的转折角值计算其余各边的坐标方位角,第三是根据坐标方位角和边长进行坐标增量的计算,第四是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最后根据起始点坐标依次计算出各导线点的坐标。控制点的高程是通过三角高程测量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得到的,此处需要检验往返所测高程的较差,然后通过平均高差中数和平均水平距离进行控制点的高程误差配赋。在四等水准测量中,我们是采用S6正像水准仪和5、6号水准尺进行施测,我们所测的点为从K01到K10,再直接到K13,再通过K14、K15返回K01点。在测量过程中,采用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因控制点相距较远,均在控制点中间加设转点,并保证两控制点之间为偶数站,然后观测时保证每次读数均在水准尺30cm以上,且所读数据符合如下技术要求 计算是通过观测得到的高程进行高程误差配赋。 (4)、精度情况:方位角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 平面控制测量计算得到的角度闭合差fb=8″较差限差。我们所做的四等水准测量的全长闭合差为fh=<,在限差内。

GJB5000A测量与分析过程说明

GJB5000A-2008 II级体系文件 测量和分析过程域过程说明 二〇一〇年一月

目 次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职责 (1) 3.1软件高层管理者(资质认可领导小组) (1) 3.2软件项目经理(软件研制负责人) (2) 3.3软件质量控制组 (2) 3.4软件开发组 (2) 3.5软件配置管理员 (2) 4 测量与分析过程域说明 (2) 4.1构成 (2) 4.2流程 (2) 4.3其他说明 (3) 5 测量与分析过程实践过程 (3) 5.1策划测量与分析活动(SG1) (3) 5.1.1 确定测量目标(SP1.1) (3) 5.1.1.1确定测量目标步骤 (3) 5.1.1.1.1 信息需要和测量目标文档化 (3) 5.1.1.1.2 排定测量目标的优先级 (4) 5.1.1.1.3 评审和更新测量目标 (4) 5.1.1.1.4 提供反馈 (4) 5.1.1.1.5 维护测量信息和测量目标追溯性 (5) 5.1.1.2工作产品 (5) 5.1.1.3 职责分配 (5) 5.1.2 指明测量项 (5) 5.1.2.1 指明测量项的步骤 (5) 5.1.2.1.1标识备选测量项 (6) 5.1.2.1.2 定义测量项规格 (6) 5.1.2.1.3评审、更新测量项 (6) 5.1.2.2工作产品 (6) 5.1.2.3 职责分配 (6) 5.1.3指明数据采集和存储规程 (7) 5.1.3.1 指明数据采集储存规程步骤 (7)

5.1.3.1.2 指明数据源的采集和存储方法 (7) 5.1.3.1.3 创建数据采集机制和过程指南 (7) 5.1.3.2 工作产品 (7) 5.1.3.3 职责分配 (8) 5.1.4 指明分析规程 (8) 5.1.4.1 指明分析规程步骤 (8) 5.1.4.1.1 指明要进行分析和准备的报告 (8) 5.1.4.1.2 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8) 5.1.4.1.3 数据分析和结果交流的管理 (8) 5.1.4.2 工作产品 (8) 5.1.4.3 职责分配 (9) 5.2测量结果的提供 (9) 5.2.1采集测量数据 (9) 5.2.1.1 采集测量数据步骤 (9) 5.2.1.1.1 获得基本测量项的数据 (9) 5.2.1.1.2 产生导出测量项的数据 (9) 5.2.1.1.3 数据完整性检查 (9) 5.2.1.2 工作产品 (10) 5.2.1.3 职责分配 (10) 5.2.2 分析测量数据 (10) 5.2.2.1 分析测量数据步骤 (10) 5.2.2.1.1 初始分析 (10) 5.2.2.1.2 测量结果评审 (10) 5.2.2.1.3 分析结论提炼准则 (11) 5.2.2.2 工作产品 (11) 5.2.2.3 职责分配 (11) 5.2.3 存储数据和结果 (11) 5.2.3.1 存储数据和结果的步骤 (11) 5.2.3.1.1 明确存储对象 (11) 5.2.3.1.2存储数据及存储数据检查 (11) 5.2.3.2 工作产品 (11) 5.2.3.3 职责分配 (12) 5.2.4 交流结果 (12) 5.2.4.1 交流结果步骤 (12)

重砂测量与分析报告

永乐—平江地区重砂矿物测量与分析 我选择永乐幅及平江幅典型样品统计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综合研究,对贵州雷山县永乐—榕江县平江地区自然重砂矿物组合及其地质意义有了初步认识。 1区域地质、地貌概况 贵州雷山县永乐—榕江县平江一带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江南造山带(王砚耕, 1984),位于雪峰山金、锑成矿带中。出露基岩地层自下而上有青白口系下江群番召组、清水江组、平略组、隆里组及南华系长安组、富禄组、大塘坡组、南陀组。番召组及隆里组下部以变余细粒砂岩为主,夹板岩。番召组上部、隆里组上部及平略组以板岩为主夹少量变余砂岩。清水江组以板岩为主,夹变余凝灰岩及少量变余细粒砂岩。南华系以变杂砾质岩(变质杂砾岩、砂砾岩、含砾板岩等)为主,有少量变余砂岩及板岩。均为区域变质岩,变质程度为低绿片岩组。番召组和清水江组分布于永乐幅,平略组、隆里组及南华系分布于平江幅。清水江组、平略组分布面积大,南华系面积小(图1)。 图1重砂统计区位及区域地质略图

(据区调院1∶50万及1∶5万地质图编制) 1—茅台组; 2—南沱组; 3—富绿组及大圹坡组; 4—长安组、富绿组及大塘坡组; 5—隆里组; 6—平略组; 7—清水江组; 8—番召组; 9—马叶组; 10—煌斑岩; 11—角度不整合界线; 12—整合及侵入界线; 13—断层线; 14—重砂统计区1∶5万永乐幅有少量橄榄金云火山岩(煌斑岩)侵入体,物探推测可能有隐伏花岗岩。主要矿产是热液型锑矿(伴生金矿)及铅锌矿,重砂测量圈定有锑、铅锌、辰砂及白钨矿等矿物异常,水系沉积物化探圈定有Sb、Au、Pb、Zn、Hg、As等元素异常。区内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向,以长条状褶皱为主,断层、节理、劈理均比较发育。构造变动经历了加里东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新构造运动以区域隆升为主。地貌类型属弱—强切割侵蚀构造中山及低中山,树枝状水系发育,山坡陡峻,沟谷中普遍有基岩出露。 2典型样品的挑选原则 为探寻自然重砂矿物组合的地质意义,依据不同地质背景,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分类统计是必要的。本文挑选典型代表的原则为: (1)全分析鉴定的样品,它反映该件样品所有的重矿物种类、特征及其含量。 (2)采样位置在小溪源头,矿物从基岩风化再搬运距离大多<1km,最远仅2km ±,机械磨损小,重砂矿物组合及特征接近于附近基岩本来的重矿物面貌。 (3)每件样品的物源补充区严格限定在特定的岩石地层单位分布范围之内,在地形地质图上由明确显示的分水山脊界定样品所在处,溪谷汇水范围不跨越统计的岩石地层单位界线。因此,除热液矿物,再变质矿物及氧化次生矿物外,统计结果可以反映相应地层单位的重矿物组合及重矿物特征。 3统计结果 按前述原则,在1∶5万永乐幅及平江幅选择了79件样品进行统计。统计了各件样品的重矿矿物含量、特征及重砂矿物在统计样数中的出现率,由于篇幅所限,仅将出现率列如表1。共有30种矿物。出现率>50%的有电气石、锆石、褐铁矿、钛铁矿、白钛石及锐钛矿6种, 20%~50%的有磁铁矿、金红石、锰矿、绿泥石及黄铁矿5种,皆属比较常见的矿物。其余为不常见的矿物。褐铁矿、电气石、锆石、金红石、白钛石及锐钛矿是不同地层区普遍存在而且含量较高的矿物。钛铁矿在不同源区均有发现,但在番召组及清水江组分布区最为常见而且含量普遍较高。磁铁矿在隆里组及南华系分布区常见,平略组及番召组分布区偶见,清水江组分布区未见。黄铁矿、锰矿及绿泥石在不同地层分布区均有,但含量普遍较低。板钛矿、赤铁矿、雄黄、辰砂在各地层分布区零星见及,刚玉、石榴石、辉锑矿偶见于番召组及清水江组分布区。 4重砂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 根据重砂矿物特征及地质背景,对其物源初步分析如下: (1)褐铁矿、白钛石和锰矿(主要是软锰矿)具半金属光泽、油脂光泽、土状光泽,粒径变化大,它们是由含铁、含钛、含锰的矿物或岩石氧化形成的次生矿物,虽然分布普遍,但不能指示原岩的具体特性,物源不定。 (2)绿泥石普遍为粒状,在不同地层分布区普遍存在,来自基岩地层。它们主要是粘土矿物经区域变质而成的。 (3)黄铁矿呈碎屑状、棱角状,常保存部分晶面或完整晶体,在不同地层分布区普遍存在,它主要来自地层当中,亦有来自后期热液成因者。野外观察及岩矿鉴定在岩层中常可见沿层稀散分布的黄铁矿晶粒,许多石英脉中有黄铁矿,锑、铅锌矿脉及其围岩蚀变带中也常见黄铁矿。

工程测量专业调研报告

工程测量专业调研报告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工程测量专业调研报告 一.调研的目的 为了使我校的工程测量专业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根据教育部示范校建设的文件精神和工程测量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我校工程测量专业教学团队结合国家对示范校建设的要求,走出校门,深入生产一线,了解测量相关企业对中职工程测量专业学生的需求,进行了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为制定我校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二.调研的概况 《1》调研的内容 (1)工程测量人才能力需求;(2)我们学院的课程有哪些不足之处; (3)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正的地方;(4)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技能;(5)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技能;(6)毕业生适应工作情况及对教学改革的建议; 《2》调研的对象 (1)从事测绘生产的项目负责人、生产一线的测量技术人员;(2)参加顶岗实习的在校学生;(3)工程测量专业的毕业生。 《3》调研的方式 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参加顶岗实习的在校学生和从事工程测量专业的毕业生。 三.调研结果分析

(1)测绘专业就业实际情况 测绘专业属工科类专业,测绘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行业,从总体来讲是一个服务性行业,专业技术含量较高,传统测绘外业成分比较大,工作比较艰苦,属于艰苦行业之列。测绘专业是比较好的专业,属于朝阳产业的组成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来分析。第一,开设测绘专业学校的数量快速增加。目前高等学校是社会上需要什么,学校培养什么,从全国高校开设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学校数量来看增长非常快,从1985年的30所左右发展到目前的230所,地理信息系统被称为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专业。第二,测绘专业毕业生需求比较强劲。从教育部2005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测绘类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一级学科里名列前茅,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第三,随着高新测绘技术的发展,外业工作比例在降低,作业强度在减轻,总收入相对较高。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移动定位等现代高新科技不断深入社会各个领域,测绘工作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构建“数字省市”的重要基础。因此,作为朝阳产业的测绘事业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2)工程测量的专业前景与人才需求分析 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测绘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根据调研和走访,目前社会上急需的测量人才,而目前能够培养测量人才的院校全国来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本科院校,另一类是专科院校。本科院校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不够,特别是在管理、实际测量知识的应用上深入的不够,即不能满足生产单位对复合性人才的要求;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应以拓宽的知识面,加大管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培养复合性测量人

测量和分析过程 XX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培训教材

密级:内部公开 文档编号:BCI-MA-PROC-CLHFXGC 版本号:V1.0 测量和分析过程 XX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XX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对本文件享受著作权及其它专属权利,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将该等本文件(全部或任何部分)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或进行修改后使用。

文件更改摘要

一、目的和背景 (1) 二、范围 (1) 三、术语 (1) 四、角色与职责 (1) 五、读者 (2) 六、主要活动 (2) 6.1流程图 (2) 6.2策划测量和分析 (2) 6.2.1 入口准则 (2) 6.2.2 输入 (2) 6.2.3 工作程序 (3) 6.2.4 出口准则 (9) 6.2.5 输出 (9) 6.3制定测量计划 (9) 6.3.1 入口准则 (9) 6.3.2 输入 (9) 6.3.3 工作程序 (9) 6.3.4 出口准则 (10) 6.3.5 输出 (10) 6.4实施测量和分析活动 (10) 6.4.1 入口准则 (10) 6.4.2 输入 (10) 6.4.3 工作程序 (10) 6.4.4 出口准则 (12) 6.4.5 输出 (13) 6.5测量和分析监控过程 (13) 6.5.1 入口准则 (13) 6.5.2 输入 (13) 6.5.3 工作程序 (13) 6.5.4 出口准则 (13) 6.5.5 输出 (13) 七、引用文档 (14) 八、使用模版 (14)

一、目的和背景 测量和分析(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MA)的目的在于开发和维持度量能力,以便支持对管理信息的需要。通过测量和分析,对组织产品和服务提供各环节的指标进行监控,客观了解组织各部门的过程和产品的实施情况;识别组织的薄弱环节,为组织过程改进和产品改进提供定量信息;并为公司管理决策提供定量信息。 组织/项目应依据本过程: 策划测量和分析,使测量目标和测量行为与信息需要和目标取得一致;实施测量和分析活动,收集分析测量数据,提供结果。 二、范围 适用于组织和项目的测量和分析。 三、术语 无 四、角色与职责

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计划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测量系统中的量检具选配,是做控制计划时进行的,普遍的选配原则是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或被测特性制造过程变差的1/10——这个变差一般要等初始能力研究之后才得到,因此在做控制计划时,用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比较普遍)。按此普遍原则选配的测量系统,是否满足再现性(操作者)和重复性(量具)10%以下的要求,需要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的结果: 1、双性在10%以下表明此测量系统可用于此过程的分析;数值分级大于2可用于过程控制。 2、若双性在10%到30%之间,不能用于过程分析;数值分级大于2可用于过程控制(等于2为计数型数据)。 3、若双性大于30%不能用于过程分析,数值分级小于2,不能用于过程控制。 过程策划的目的是开发出能力充分、稳定产品的过程,以生产出符合图样要求(其中含有顾客的要求)的产品。当过程能力不充分、不稳定时,最起码要能将合格、不合格的产品能分辨出来(数值分极等于2)。按“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这个量检具选配原则,从我们进行的MSA结果来看,按此原则来选配量检具,数值分级大于2机会很多。因此这次我们要进行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首先,了解各生产线有多少个特性满足按“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这个量检具普遍选配原则来选配量检具的。 其次,是对特性分类——初步分为轴类和孔类两大类,在此基础上按公差值大小分档,暂分三档:如≥0.2;0.1~0.2;0.01~0.1。 再次,量检具也按用途进行分类(轴用类和孔用类)和分辨力分档0.02:0.01:0.001或0.0001。 最后选轴类同一分档公差值内最小的特性,用同档次分辨力的轴类量检具(或孔类同一分档公差值内最小的特性,用同档次分辨力的孔类量检具)进行量检具的双性研究。 为了完成上述工作,请大家完成下面表1、表2的内容填写。

测量和分析过程

密级:内部公开 文档编号:NTT_MA_CLHFXGC 版本号:V1.0 测量和分析过程 惠州市新中新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惠州市新中新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对本文件享受著作权及其它专属权利,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将该等本文件(全部或任何部分)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或进行修改后使用。

文件更改摘要

一、目的和背景 (1) 二、范围 (1) 三、术语 (1) 四、角色与职责 (1) 五、读者 (2) 六、主要活动 (2) 6.1流程图 (2) 6.2策划测量和分析 (2) 6.2.1 入口准则 (2) 6.2.2 输入 (2) 6.2.3 工作程序 (3) 6.2.4 出口准则 (8) 6.2.5 输出 (9) 6.3制定测量计划 (9) 6.3.1 入口准则 (9) 6.3.2 输入 (9) 6.3.3 工作程序 (9) 6.3.4 出口准则 (10) 6.3.5 输出 (10) 6.4实施测量和分析活动 (10) 6.4.1 入口准则 (10) 6.4.2 输入 (10) 6.4.3 工作程序 (10) 6.4.4 出口准则 (12) 6.4.5 输出 (12) 6.5测量和分析监控过程 (13) 6.5.1 入口准则 (13) 6.5.2 输入 (13) 6.5.3 工作程序 (13) 6.5.4 出口准则 (13) 6.5.5 输出 (13) 七、引用文档 (13) 八、使用模版 (14)

一、目的和背景 测量和分析(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MA)的目的在于开发和维持度量能力,以便支持对管理信息的需要。通过测量和分析,对组织产品和服务提供各环节的指标进行监控,客观了解组织各部门的过程和产品的实施情况;识别组织的薄弱环节,为组织过程改进和产品改进提供定量信息;并为公司管理决策提供定量信息。 组织/项目应依据本过程: 策划测量和分析,使测量目标和测量行为与信息需要和目标取得一致;实施测量和分析活动,收集分析测量数据,提供结果。 二、范围 适用于组织和项目的测量和分析。 三、术语 无 四、角色与职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