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讲:语文课堂教学应变机智和各文体教学要点2

第七讲:语文课堂教学应变机智和各文体教学要点2

第七讲:语文课堂教学应变机智和各文体教学要点2
第七讲:语文课堂教学应变机智和各文体教学要点2

第七讲教学应变的机智和各类文体教学要点

教学目标:了解语文课堂教学应变的机智,增强语文课堂调控能力;掌握各类文体教学要点。教学重点:掌握语文课堂教学应变的基本要求,掌握各类文体教学要点。

教学难点:掌握语文课堂教学应变的基本要求,掌握各类文体教学要点。

教学课时:2节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应变的机智

一、教学应变的机智

大凡有经验的老师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任凭课堂教学事先如何周密设计,课堂上总会碰到许多“偶发性”的问题或者意外的情况。面对着这些问题,倘若处理不当,将会使课堂教学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会导致师生对抗。巧妙地因势利导地处理好这些突发性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应变机智。

“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

“不管理论可能是多么完美,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仍然需要一种从这一个联系到并过渡到另一个中间项的媒介,这个媒介的核心便是主体的判断力——实践机智。”——康德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是我们的常规任务。我们去听一节课,如果较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好,那就是一堂好课,但总觉得那还不是精彩的课。而听特级教师的课,我们却常常会醉心于他们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演绎,折服于他们或妙趣横生、或鞭辟入里、或幽默风趣、或润物无声的精妙的教学艺术,为他们高超的教学机智而拍案叫绝。可见,只有拥有丰富教育机智的教师,才会将课堂演绎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小世界——既有晴空万里,也有月明星稀;既有电闪雷鸣,也有和风细雨;既有浪花点点,也有激流涌动,这才是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的课堂。那么,什么是教学机智?

(一)教学机智的界定与特征

1.机智、教学机智的界定

汉语中“机智”是由机灵和明智两个词合并而成。机灵是指个体思维和动作的反应迅速、敏捷,是思维的开阔性和动作的灵活性的总和;明智则指在一定的情境下行为是否恰当。

在汉语的解释里机智便是指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下,为了达到其目的而做出迅速敏捷的判断和恰当行为的一种能力。

理解:

首先,因为机会稍纵即逝,机智暗含了一种“当机立断”的意义。

其次,机智是一种与人或与事相契合的智慧。机智必是牵动周围,导致峰回路转。判断机智关键在于是否“在适当的时候,在适当的地方,对适当的人作出适当的行为”。

再次,在动态过程中,机智往往有一种“动、转”的意义,只有灵活的“变动、转折”才能与情境中人、事更好的配合,所以,机智通常表现为一种灵活的“转合”。

教学机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教育大辞典》

教学机智是在复杂、微妙的教学情景之下迸发的“变”,通常是在突如其来的“意外”激发之下的快速反应。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课即时变化,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意外情况做出迅速判断并果断处理,促进教学进入新境遇的能力。

教学机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身心特点及其个体差异等方面的情况,有高度的灵活性,能随机应变地对突发事件作出敏捷、果断而准确的判断。

二是指教师有高度的智慧,能巧妙、精确、发人深省地对学生实施引导、启示和教育的行为。

2.教学机智的特征

观察的机敏性

处理的果断性:要求教师面对异乎寻常的突发事件要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策,当机立断,决不能优柔寡断。否则,就会坐失良机,难于产生教学机智。

生成的实践性: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即席创作,它既不是教师备课时的奇思妙想,也不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之外的妙手偶得,而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着眼于问题解决,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瞬间作出的当时情境下最佳的行为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把教育机智与所谓临机一动扯在一起是荒谬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它仅仅属于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又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巧妙的“变动”,正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操作的即时性:当某一事件突然发生时,教师必须反应敏捷,迅速采取有效对策予以处理。

(二)教学机智运用下的教学应变

1、教学机智与教学应变

教学应变是指对教学突发情境作出的灵活处理。教学机智是教学应变基础;教学应变是教学机智的必然结果。

2、三三要求

(1)教学应变“三不”基本原则

不搞事件扩大化;不伤害师生感情;不影响课堂教学

(2)教师应变的三大主要能力

当怒不怒的自控力;准确快速的判断力;审时度势的应变力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尴尬”分类

1.外来因素: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往往会受到外界某些偶然因素的干扰,如异物飞进教室、他人闯入教室找人、室外噪音干扰等等。面对来自外界的干扰,教师一般应采取的应变策略有:借题发挥、有意忽视、将计就计、因势利导、自然转移等。

2.学生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上所出现的、影响和干扰教学进程的行为,它既包括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迟到早退、做小动作、打瞌睡、吵闹、恶作剧等行为,又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逆反心理、羞怯心理及对问题的错误理解和回答等行为。对课堂问题行为,一般应采取的应变策略有:目光注视、身体逼近、短暂沉默、欲擒故纵、婉转评价等。

学生质疑问难: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当代青少年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思考问题不轻信、不盲从,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在课堂上,他们往往会突然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离奇古怪的问题。有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未深入思考,确实不懂;有些问题的提出,则是学生故意为难教师。这类突发事件虽然一般不具有破坏课堂纪律的性质,但处理不好则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一般可采取启发诱导、幽默反击、切磋讨论、旁敲侧击、延缓回答等应变策略。

3.教师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尽管教师课前认真准备,考虑再三,仍然难以避免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施教失误。教师自身失误主要有:

(1)口误,即教师口头语言的失误,如读错字音、用词不当、忘词“卡壳”等。

(2)笔误,即教师板书失误,如书写错别字、漏字、多字、漏写标题等。

(3)教法失误,即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脱离学生实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4)教态失误,即教师巧妙处理自身的失误,一般可采用妙语补失、顺水推舟、坦诚相告、将错就错、自嘲解围等应变策略。

四、教育应变的机智基本要求

机智应变既不会与生俱来,又不会无缘无故突然发生,更不是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而言,它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学习,掌握理论

教师的机智应变是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经验升华,是教育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经验熔铸的合金。教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育科学、理论的掌握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才有可能具备应变的机智技能。语文知识浩如烟海。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完善知识

结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

2.勇于实践,积累经验

教师的机智应变是建立在一定教学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学经验越丰富的教师,就越能在教学中随机应变、游刃有余;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在突发事件面前就会手足无措,甚至火上浇油,扩大事态,造成恶果。因此,教师要勇于实践,善于积累教学经验,为机智应变奠定坚实基础。

3.忠于职守,热爱学生

教师忠于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是机智应变之“源”。无数事实证明,那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教师确实能将教学机智发挥极至。因为这些教师能经常意识到自己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意识到自己对学生应尽的义务,从而在课堂上遇到各种问题时,能从教育利益出发,顾及学生的心理,选择对学生最适宜和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4.教学民主,豁达宽容

教师应变的机智基础之一是教师的教学民主思想,是教师豁达宽容的态度。教师教学民主,学生才能敢于各抒己见,积极求索;教师豁达宽容,才能密切师生关系,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免于言行失常。

5.沉着冷静,处惊不变

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无论哪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上都要做到沉着冷静,不慌不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语),以自信乐观的心态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教师要准确分析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言语和行为,遇事不慌,以不变应万变。

6.因势利导,化险为夷

一般而言,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会影响和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可为教学的发展提供契机。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借题发挥,因势利导。而这一切均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真正了解的基础之上。

五、教学机智锦囊

1.处理教与学的矛盾

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

2.语言

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3.课堂突发事件

以静制动,排除干扰

避实就虚,巧妙点拨

借题发挥,巧妙嫁接

前后联系,借机解围

机智幽默,自我解嘲

实事求是,以诚待人

各种文体教学要点

各类课文,大致可分为常用文体、文学作品、文言文、知识短文四大类

一、常用文体教学

常用文体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观察、思维等能力的基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着眼点。常用文体的教学应强调其实用性,突出其基础性,加强其实践性,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思想内容(不同的文体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其思想内容),掌握结构特点,体味语言艺术。中学语文常用文体一般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一)记叙文阅读教学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记叙文是以情感人的文章体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最大。

记叙文教学的要点:

1.记叙文教学的内容

(1)把握记叙文的文体结构特点

记叙文一般以线索来结构文章。

掌握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应着重把握:

记叙的线索:时间、空间、情感、事理、逻辑等记叙文的四要素:时、地、人、事(原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文章的结构方式: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结构

结构上的连接: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段落与层次

(2)把握记叙文的思想内容(记叙文的思想内容是含蓄的,分析时,要通过对所写人物或事件的分析来揭示)

以叙事为主的,应着重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以理清思路,把握重点,揭示主题。(分析: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分析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感情)

以记人为主的,应着重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态度,从而揭示主题。(分析:人物的外貌、言语、行动、心理;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

以状物为主的,应透过文章所描摹的“物” ,挖掘作者所寄托的“志” ,以领会主题。以写景为主的,应辨析融于景物中的“情” ,以提炼主题。

不少的记叙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交织在一起。分析思想内容时就要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或事件,抓住状物、写景在文章中的作用,深入的剖析,明确其主要内容。

(3).体味记叙文的语言形式,如:记叙文的语言特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记叙文基本语言形式(叙述性语言)、其它语言形式(描写、说明性语言;议论、抒情性语言)记叙文以叙述性语言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结合描写说明性语言(生动、具体、明了)和议论抒情性语言(具有“点睛”之功力)。所以具有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特点。

体味记叙文的表达艺术,要求抓住精彩篇目和段落,反复诵读,涵泳体味。

记叙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1.比较法;

2.思路教学法;

3.情境教学法

(二)说明文阅读教学

说明文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传播知识为目的,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说明文按内容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用途分为实用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是喻人以知的文章体裁。

1.说明文阅读教学主要内容(四要):

要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如果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文本 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就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是“人民大会堂”,也指出其特征“雄伟”。

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要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括)——分 (具体)”式、“总 概括——分 具体——总 概括”式、“分 具体——总 概括”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主要采用空间顺序介绍。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由大自然的现象到物候对农业的影响这样的逻辑顺序。

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要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说清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要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另外要重视具有修辞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更具体、更全面。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2.说明文常用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方法,注意加强直观性和可感性。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利用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等进行直观教学;运用启发式谈话;联系生活实际,读写结合;恰当使用多媒体手段。

(三)议论文的教学

议论文运用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逻辑的方法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晓人以理的

恩文章体裁,其思想内容往往以论点的形式表现出来。议论文的思想内容是辨证的,分析时,要引导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以理清作者思路。

1. 议论文教学的内容

A. 找出论点,分析论据

议论文要素:论点(作者的看法和主张)、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B. 把握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基本结构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这也是议论文的论证过程。

掌握议论文的结构特点,主要是把握其逻辑结构,理清论点、论据间的逻辑关系,以找到理解思想内容的途径。

论证的逻辑结构:总分、并列、层进、对照

论证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归谬法、例证法、引证法

C. 掌握议论文的语言

语言基本特点:准确、周密、鲜明、逻辑性概括性强。

语言表达方式:以议论性语言为主,结合记叙、描写、说明、抒情。体味议论文表达艺术,要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概念准确,判断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方式,把握其语言特点,培养深刻的洞察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议论文教学的方法:

读(语感法);列写提纲;讨论法。

(四)应用文教学

应用文是指有一定惯用格式、一定语言风格,直接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一种文体。

教学要求: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格式和语言(准确、平实、得体、简练);加强写作训练。

常采用范例教学法。

常用文体教学要点及示例总纲

二、文学作品的教学

文学作品是文学家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描绘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或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样式。

1、文学作品教学的作用

A.文学作品的语言生动丰富,是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B.文学作品教学不仅是文学教育,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

C.文学作品形象性强,情感丰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情感教育、品德教育、审美教育的绝好凭借;

D.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充满想象,可有效培养、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创造能力。

2、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

A.情感因素与理智因素并重

B.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

C.重视朗读训练,强调语言教育

3、文学作品教学的内容

A.把握各种文学式样的基本特征: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主要指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式样,具有明显的虚构性。式样不同,特点也不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其基本特征。

B.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即是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主要指:立意美、形象美、结构美、形式美、语言美,等。

C.加强课内外的衔接与沟通文学作品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然归宿。

(一)诗歌的教学

1.诗歌教学的内容:

A 组织学生朗读、吟诵,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欣赏语言和谐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B 通过诗歌的意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再现情境)通过诗歌语言特;

C 点和表现技巧的分析,提高学生锤炼语句能力和诗歌欣赏水平。(分析结构艺术;分析语言、表现手法等)

2.诗歌教学的方法主要方法:重视朗读,反复吟诵

A. 读讲结合(各种类型的诗歌)

B. 以读为主(抒情色彩强烈的诗歌)

C. 以讲为主(内涵深刻语言难懂的诗歌)

(二)散文的教学

1.散文教学的内容:

A. 掌握散文的形式美(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不同风格散文的不同线索)

B. 分析散文的意境美(领会散文的意境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C. 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特色,学习散文的;表达技巧)。

2.散文教学的方法:A. 抒情讲读法;B. 品味诵读法;C. 欣赏分析法。

(三)小说的教学

小说是一种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1.小说教学的内容:把握情节线索; B.分析人物形象;A. C.分析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小说教学的方法A. 讲述法(精要恰当,重在帮助理解)B. 比较法(在比较中鉴赏)

C. 讨论法(重在培养分析能力)

D. 问答法(解决疑难,训练某种能力)

(四)剧本的教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剧本是戏剧文学作品。剧本教学以欣赏为主要任务。

1. 剧本教学的内容

A. 结合课本讲解戏剧文学的基本特点,提高阅读剧本、欣赏戏剧的基本能力(矛盾冲突尖锐、人物语言个性化、时间地点人物集中);

B.指导学生分析戏剧情节结构,把握戏剧矛盾冲突,理解戏剧主旨;

C. 指导学生分析剧本的语言(对白、独白、旁白,台词为主)。

2. 剧本教学的方法:朗读法比较法读写结合法表演评论法

常用文体教学要点及示例总纲

三、文言文的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一)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1.认识作用:文言文记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习文言文,是掌握汉语的精髓,有效地了解、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途径。

2.借鉴作用:文言文语言简练生动,立意深远、结构严谨,对阅读写作具有借鉴作用。

3.教育作用: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思想性、科学性强,内容丰富充实,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作用。

(二)文言文教学的内容

1.字、词、句教学(目的是疏通文意)字:识字,认读词:实词,虚词句: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2.翻译训练:直译为主,方式灵活多样翻译要求:信:译文内容忠于原文达:译文表达流畅通顺雅:译文语言优美生动。

3. 古代知识的学习包括:文体知识文学知识(作者、背景、文学地位等)古代文化

知识 ( 典籍文物制度、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科学发明等 )

4. 思想内容的学习正确理解、分析、评价古代作品,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获得思想、审美教育。

(三)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诵读法:传统而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法。

2.串讲法:按顺序讲解词句,串通文意。(方式:读(原文)----讲(讲解词句)----串(串通文章))

3.答疑法:重在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4.点睛法(即点评):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作中肯、准确的评讲。

5.自译法:通过阅读原文和注释,完成对课文的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章摘要: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依课本结构编排,分八个单元,分别罗列各个单元的基本知识点。本资料着重突出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辅佐以基础的字词句知识。对于复习、应考,本份资料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编者按】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罗列了各个单元的基本知识点,既有基础的字词句知识,又包含了大量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方面的内容,且以后者为主。对于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与复习、应考来说,本份材料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我们来看看吧。(一)第一单元 1、多音字 (1)假:假装、假日 (2)好:问好、好奇 (3)发:发现、白发 (4)晃:晃眼、摇晃 (5)朝:朝向、朝霞 2、学写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3、阅读:找出文中描写的字句或段落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

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找出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金色的草地》一文,找出描写草地可爱、蒲公英有趣的字句。 4、体会句中词语的妙用,以及传达的情感 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终于都爬上了”(终于:突出了爬山之路的艰辛,以及爬上山后的喜悦) 5、写作:记叙课余活动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6、古诗积累 《小儿垂钓》 (诗的后两句写出了小孩子垂钓时的专注神态,绘形绘神,跃然纸上)(二)第二单元 1、引用人物语言的几种方式。 (1)平铺直叙式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2)语言在动作之前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强调话语) (3)话语分隔式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合理利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合理利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8-02-08T16:23:16.68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12月作者:蔡春丽[导读]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内容提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突破难点情景创设课堂外延提高素质一、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突破难点。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学重点、难点,因时代的差异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有限,若仅借助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乏味的文字分析是不会很有效果的。有些教学内容,涉及的问题广,距离现实生活遥远、教学难度大,且不易被学生接受。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不易观察、不易理解到的事物用模拟的方式,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就会使教学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使用现代化的声光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及时得到事物的信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重点,突破文章难点,我在实践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铺路搭桥。 二、为学生创设情境,产生共鸣 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入神”,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学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最终让学生在通过学之后,在思想和情感上达到与文章的“神”的统一,亦即为共鸣,也只有学生的“心”与文章的“神”得到共鸣,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我们知道许多文章内蕴深刻,情感深沉,意境深邃。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心神都投入到文章特定的氛围情趣之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深层意义。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手段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而应用电教媒体极易出现这一效果。语文课上巧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教学《黄果树瀑布》、《黄山奇松》等一类写景文章时,尽管文词优美,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很难将那些优美景物与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学生眼中只有枯燥的文字符号,因而教学中就更谈不上对孩子们美的熏陶与感染了。课堂上运用课件播放了优美的风景图片,并配以优美的乐曲,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真正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再转入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兴趣盎然。 比如我在上《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我让同学们观看黄果树瀑布的图片,同学们看着图片,畅所欲言,把自己看后的感受说了出来。比如有学生说到:我看到了瀑布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真是雄伟壮观。有的学生谈到:我看到的黄果树瀑布就像一匹很宽的布匹,从天上悬挂下来。还有的学生从“银雨洒金街”想到了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并有感而发:作为一个黄果树小镇上的居民,多么幸福啊。通过感悟,通过朗读,黄果树瀑布“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特点已经深深地刻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 在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时,我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凝神谛听。等放完后,我让同学们说说你刚才仿佛去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同学们说到:自己仿佛到了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听到了雄浑的交响乐。听着这种气吞山河的声响,仿佛自己就是瀑布的一分子,浑身充满了活力,并且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了。说到这里,我觉得老师也不用再补充什么了,同学们都品味到了。整个一堂课,气氛活跃,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了优美的情境中,此时,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多媒体拉进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扩大学生的知识量,课堂外延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课外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语文真正与生活融合!”在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方面,多媒体课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媒体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写作平台。 《黄山奇松》这一篇课文中,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三大名松,文章结尾写道:“黄山松千姿百态”。在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欣赏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外,还出示了一组其他黄山松的图片,同学们边欣赏边瞪大了眼睛,有的同学根据它们的姿态,自己给他们取了名字,有“卧龙松”、“壁虎松”、“竖琴松”“孔雀松”等。我抓住这个契机,“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俨然一副小作家的样子。那么你们有信心与作家比一比吗?能把它们的样子写得像‘迎客松’、‘陪客松’一样生动形象吗?”同学们兴趣盎然,一个个跃跃欲试。在第二天批阅他们的小练笔时,我发现有的孩子这样写道:孔雀松如绿色孔雀昂首挺立,一丛松枝向一方伸展,犹如孔雀翘首,后面几枝似孔雀的翅膀和尾羽。它正欲展羽翼,似乎要与谁比美。有人还写过这么一首诗呢。“松如孔雀向南飞,棋石峰前浴早晖。头翘屏开迎过客,身披绿翼翠微微。”称它为“孔雀松”,真是名副其实。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教学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极大地拓展时空,不仅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而且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加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 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论文: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教学模式,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过多地追求新奇,大量堆砌图片和声像资料,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那样也会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多媒体教学流于程式化。在新时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握时机,切实有效的发挥多媒体的功效,该出手时才出手,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语文课在多媒体这一全新教学手段的辅助下越来越精彩。 关键字:多媒体语文教学有效运用

正文: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深入,教学环境的逐步改善,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与更新,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就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多媒体以其巨大的魅力和独特的作用被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是广大师生耳目一新、津津乐道,并成 根据《语文课堂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应扩宽学生学习的途径和运用知识的领域,注重科学、轻松的学习和现代技术的运用,是学生能够在不同内容的学习方面和学习方法的运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及在整合归纳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语文基本知识和实践的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它以其丰富多彩的信息,生动活波的知识界面,化静止为动态,;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以直观生动的表现力,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单一模式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不仅满足了小学生的求知欲望,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极大地增加了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成为当今小学课堂上普遍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 一、

小学语文文体知识要点

小学语文文体知识要点 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四个方面的常识。 一、记叙文 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文的分类 (1)从内容及表达方式分:①简单记叙文、②复杂记叙文 (2)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二、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 1、说明文的分类 (1)从说明对象(内容)分:①实体事物说明文、②事理说明文、③科学小品文 (2)从语言表达方式分:①平实说明文、②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文的特点:(1)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3)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三、应用文 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

格式、篇幅短小、简明通俗的实用文体。 1、应用文的种类 (1)书信类:一般书信、专用书信(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介绍信、公开信、证明信、申请书、建议书、倡议书、聘请书)、电报、汇款 (2)笔记类:日记、读书笔记 (3)公文类:通知、通报、报告(调查报告、科学报告)、请示、计划、总结、会议记录 (4)宣传类:广告稿、演讲稿、板报、新闻、通信、产品说明书 (5)告示类:启示、海报 (6)礼仪类:请柬、祝辞(贺信、贺电)、唁电、唁函 (7)契据类:条据(收条、借条、领条、欠条、请假条、留言条等)、合同(协议书)、公约 (8)传志类:传记、地方志、家史(校史、村史) 四、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1、议论文的分类 (1)按内容目的分:①一般性政论文、②评论、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④读后感 (2)按论证方式分:①立论文、②驳论文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好语言艺术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好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三、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其熏陶。 四、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 五、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 前黄初级中学王娟娣 [内容摘要] 本文就当前普遍开展的多媒体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为了能更充分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先进作用,只有通过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从而开创语文教学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利与弊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本文将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行阐述,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多媒体。 一、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1、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 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 多媒体教学中所体现的艺术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因为多媒体教学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的,那么它所传递的内容就不是单一的,除了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还有其它的方面,比如音乐的欣赏,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都能传递信息,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

小学语文作文知识点汇总

小学语文作文知识点汇总 一、基础知识 作文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它体现出每位同学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一般说来应做到: 一、思想健康,中心明确。二、内容具体,条理清楚。 三、语句通顺,意思连贯。四、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五、善于观察,想象丰富。六、书写工整,格式正确。 除了平时留心观察事物,认识和抓住事物特点,自觉积极地积累写作素材外,还必须具备审题、确定中心、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编写作文提纲和修改文章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1、审题。 只有准确地审清题意,透彻理解题目的意思,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写起来才能保证不偏题,不致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里教给同学们三种审题方法: (1)分析法: 先把题目按词拆开,然后一个词一个词琢磨,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校园新事多》可分解为“校园”、“新”、“事”、“多”四个词,我们就能写发生在校园里的新鲜的事,至少要写出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2)比较法: 根据所给题目,自已拟几个相似的题目进行比较,弄清它们的写作范围和要求。如写《我和老师》,可自拟《我的老师》、《我爱您,老师》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确定写作重点。 (3)设问法: 先提出几个问题,并考虑好其中的重要问题,然后对照题目对假设的问题进行条理清楚,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回答。如《她变了》,可提问:变之前她是怎样的?她变的原因是什么?她变后是怎样的?有哪些人说她变了? 另外,对于特殊的题目要仔细推敲,弄清真正的意义。如《温暖》,就不能专写天气温暖,而应体现互相帮助或得到关怀爱护的感受。 2、确定中心 中心就是文章的灵魂。教给大家确定中心的方法;

巧用多媒体教学 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巧用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山西路小学刘素娥摘要 :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练习说话突破难点演示过程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科技产品、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越来越多地进入教育领域。电化教育是当前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活动,是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育过程的一项重要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具有的环境,使视觉等多种感觉并用,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学生的时空,提高和加宽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度和范围,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各种电教器材,充分调动学生视觉等感觉器官,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求知欲,使他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这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特别重要。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兴趣。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经历的孩子们来说,要他们面对一大堆的抽象符号去理解、体会,可真是件苦

事!怎么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动力。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在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中从事学习和思考,那该多好啊!有一次,我听同行上课,他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发现学生聚精会神。这才是我认识到电教媒体的效果。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被动。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选择一些适当的时候,放一则故事、一幅幻灯,播放一段录像或一首音乐。以“声”激趣,以“画”激趣,以“境”激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荷叶圆圆》一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描写了夏天小池塘里的美丽荷叶,小伙伴们都喜欢荷叶,把荷叶当成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习本文,能让学生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荷叶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动态的池塘荷叶,学生看到生动美丽的动画,都忍不住发出了呼喊“哇!”然后我将画面定格在一片荷叶上,让他们观察荷叶的形象,由此展开对荷叶的认识。根据荷叶的特点,学生便很容易了解小伙伴们为什么把荷叶当成“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设想自己能把荷叶当成什么,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

语言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初探

语言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初探 摘要】: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 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形象性激励性趣味性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 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的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 不伦不类。因为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 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 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 话。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说过:“讲到最典 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使用听众如临 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 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 三、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 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 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无奇,尽量 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 学生能从?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我曾听同事说,她听 过一节语文课由于老师的语言平平、毫无生气,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 下像被霜打了的茄子,有的甚至在下面大呼“催眠曲”,所以,教师应当使自己的 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 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 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 学效果。 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 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 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 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我认为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使用中又有其内在的差别。含蓄、温故知新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影响 [摘要] 把多媒体引入语文教学,使用同样的课件,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教学经验、教育理念在教学组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与教师的素质比较起来,后者永远是最关键的。同时,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多种因素中,比如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责任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任何先进的多媒体都无法代替的。 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的讲话中强调:“语文教学要跟信息社会、信息交流接轨”。现在已进入信息社会,语文课怎么教,怎样利于信息交流,已经提到教改的日程上,信息与语文有着密切关系。语文教学改革,要考虑有利于信息社会的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一)网络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并有效的运用,为语文造课件,其产生的美,会让浪漫的心灵走向睿智、博大。语文“使人及人的世界更美好”,让语文教学环境更美。多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教学情境、浓厚的课堂教学气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信息量;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让语文思想更美。如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诵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诵读资源比较多,但从教学资源的感染性、吸引力的角度来选择,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片断可谓绝佳:鲍国安所演的曹操站在高山之巅,面向大海,目光深邃,胸襟开阔,高声吟诵《观沧海》。此景、此情、此神韵,是教师一般性

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陈双老师

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陈双老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小学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乐学宫主寄语: 阅读理解想要拿到满分,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也需要掌握阅读理解知识点,就如同英语学习中的“语法”。在阅读专题课程中,提到过阅读理解的“三剑合一”,将“阅读理解知识点”比喻成“武当太极剑”。希望孩子们能够明白掌握了阅读理解知识点,就如同拿上了一把武当太极剑,举重若轻,以柔克刚,从而轻松搞定阅读。 看了下面的内容,你会发现原来小学语文知识点是如此简单。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一、记叙文的定义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记叙文的顺序 (1)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 (2)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先把结局说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

(3)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 (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 (2)有时会 起到解释说明。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结构紧凑。 四、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我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双方的距离。 (2)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的叙述;不受我个人听觉和视觉的限制。 (3)第二人称:像在和作者或者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五、记叙文的线索 (1)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如《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就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 线索来写的。 (2)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如《一定要争气》,重点记叙了童第周在中学读书和在欧洲留学两个时期的事。 (3)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 章一般用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叙述时要写清每个地点上的事情。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不仅按参观顺序来写,而且以参观者每到一处的踪迹开头。点明参观的地点,再抓住每一处所见所闻具体描述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提炼与转化 封丘县居厢乡乡中王晓晨【摘要】: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语文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日益迫切地呼唤语言艺术大师。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师语言语文教学 【正文】: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 语文教学是把课文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每一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原本可以讲得很生动有趣的课文,但完全由于教师不善于口头表达,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死板。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试着把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归纳为规范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四个特征。 1、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的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因为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5-04-17T14:45:38.6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4月总第203期供稿作者:何道全 [导读] 让学生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形象的事物。 何道全湖北郧县安城中学442500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又能培养能力、开阔视野,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关键词:多媒体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它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记忆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又能培养能力和情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改变学与教的方式 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教育中应用最广的。这是一种把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媒体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来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操作的信息技术。它使传统的说教模式变成了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为学生尽可能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因此,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并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进行探究、发现。 二、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习兴趣 多媒体,这一凝聚着高科技的产品,如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让学生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形象的事物。只有那些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他们会对语文课感兴趣,而大多数的学生则难以做到这一点,因而难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可自从应用了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的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则充分调动了全班所有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他们对语文课感兴趣时,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了,也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节课很快就会过去,他们就会憧憬着下一节课的到来。语文课堂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枯燥无味了,而变成了人人喜欢的课堂。 其次,语文课堂包罗万象,需要老师旁征博引。例如上《趵突泉》时,学生根本没有去过趵突泉,我就应用多媒体展示趵突泉的风光纪录片及图片,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乐意学习本文。 再次,多媒体为语文课堂节约了时间,真正做到了向45分钟要效益。例如在出示课堂练习时,不再是一题一题的抄在黑板上,而是在课前老师精心设计,课中鼠标一点,题目就出来了,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增加了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环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如:在讲到《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查找了人类探索月球(或者太空)的相关材料,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向同学们展示,从而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再者还可将互联网引入课堂,通过网上浏览既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理解。 四、多媒体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的冲突。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爱好将本文中的景物、人物乃至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都一一呈现给学生。固然学生是得到了直观的感受,但学生对人物及景象的印象却固定在了那特定的人物景象上,自身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就遭到了扼杀。 2.多媒体的操作与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冲突。语文教学最讲究个性化,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如果遇到需要朗诵时即便加入录音,需要板书处则直接通过屏幕来展示,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却不见了教师朗诵的激情,缺少了情绪的感染;不见了教师流畅的书写,少了文字本身给学生带来的感染力。 3.多媒体制作的程序化与语文教学灵活性的冲突。多媒体的制作如果细化就不可避免地限制了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学过程只能根据已制作好了的多媒体亦步亦趋,无法做太多的更改,可以说,多媒体制作的教学流程越细致,课堂教学受到的束缚就越大。毕竟,教学是个多边的活动,教师不能完全预设教学流程,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流程去制约变动的教学过程。而多媒体介入过多,教师成了多媒体的工具,而不是多媒体成为教师的工具。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误入多媒体教学误区,只有根据不同的文本需要,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

小学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 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 1、作者 2、文章标题及含义 3、文中重点问题 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 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 6、评价主要人物 7、文章情节 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 (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 ★《山中访友》 1、作者:李汉荣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 (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 1、作者:郭枫 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 (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2)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 );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 );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 );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4、中心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5、写作方法: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多媒体已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本文将对如何将多媒体充分利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分析与探讨。 标签:语文;多媒体教学;课堂活力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增大,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会。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进行学习,对于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深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多媒体对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活力的思考。 一、多媒体教学开启学生的情感之河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必要因素,既要增强情感因素,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感知教材中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而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展示直观的教学情境,能够把语文教学的文字语言生动地转化为图像,这是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独特的优势,充分借助声音、画面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子,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多媒体营造创新氛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教学特别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有效实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作为教师就需要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利用一些手段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应用多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感知、思考、研究,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降低教学难度,有效突破重难点内容 多媒体最大的優势是能够化抽象为形象,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有图、有画的教学背景,有效降低教学难度,成功突破重难点内容。语文教学,虽然形象性极强,但每个教师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内容,是单靠自己的语言难以形象展示的。这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就可以有效攻克这一难关,让学生能够理解、化解重难点内容。对于设计一些较有想象的内容,多媒体展示能够打开学生的想象大门,把学生带进一个广阔的想象世界;通过学生的情况与多媒体展示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更好地自我评价,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于逻辑性较强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能够很好地展现相关推理、判断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