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高二选修5教学案:第二章_第二节_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_word版有答案

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高二选修5教学案:第二章_第二节_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_word版有答案

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高二选修5教学案:第二章_第二节_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_word版有答案
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高二选修5教学案:第二章_第二节_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_word版有答案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春雨贵如油”“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思考探究:上述谚语主要反映了我国哪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分别对应我国的哪些地区?

提示:干旱。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台风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源地:菲律宾群岛以东太平洋洋面(西太平洋)。

(2)移动路径:

①西移路径: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

②西北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

③转向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3)影响范围:

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广东、海南、福建、台湾、浙江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2.危害

(1)构成因素:主要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2)强风危害: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3)暴雨:巨大洪涝灾害。

(4)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二、寒潮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时间分布:9月到次年的5月,其中3~4月最强。

(2)空间分布:

①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②侵入路径:

西路: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

中路: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东路:从北方直接南下。

2.危害

(1)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

(2)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通讯中断。

(3)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等。

三、旱灾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空间分布:形成了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2)时间分布:持续时间长,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2.危害

是我国范围最广、历史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影响工农业生产、城市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对比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

灾害

路径

灾害

名称

台风寒潮→

天气

系统

气旋冷锋

成因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

发展的热带气旋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

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

等现象

源地西北太平洋北方大陆和冰雪洋面

时空

分布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闽、

浙、台等省区

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

青藏、台湾、海南外的大部分地区过境

时天

气变

气压下降,降雨量增多,风速增大,

台风眼经过时,会带来短暂晴朗天

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主要

危害

主要由狂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

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强烈的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

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

很大的影响

益处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带来的低温,是天然“杀虫剂”;

带来风资源;带来大范围雨雪天气,

缓解干旱

二、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拓展提升]

我国干旱区不是最严重的旱灾区

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半干旱区常常“十年九旱”。所以,不同的区域,旱灾的特点不尽相同。在这里的关键是“灾”字的理解与含义。所谓“灾”应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的事件。而西北地区的受灾体稀少,甚至有的地方基本没有受灾体,形成不了多大的破坏,所以干旱不等于旱灾。

———————应用体验不可少——————

1.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1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度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2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台风转向点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________。

A.5~6月B.6~8月

C.8~10月D.10~11月

(2)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________。

A.5~6月B.6~7月

C.9~10月D.10~11月

(3)图2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

解析:本题考查台风形成移动规律及危害。第(1)题,图1中左侧纵坐标为纬度,右侧纵坐标为经度。实线上各点为纬度,虚线上各点为经度。读图可知8月前台风转向点不断向西北移动。8月后则向东南移动。第(2)题,由题干知图2中台风的移动路径为西北移。再读图1,可知6~8月台风移动路径为西北移为主。第(3)题,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空气强烈旋转上升,形成狂风和特大暴雨,在沿海形成巨浪,淹没低地。

答案:(1)C(2)B(3)狂风;暴雨;风暴潮。

2.(全国丙卷)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下图示意河南省各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

解析:河南省该时段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可结合图示从南、北部的差异上回答,原因主要从南、北方气候的差异上分析。

答案: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原因:[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水旱灾害;南部(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

[教材问题提示]

P34思考提示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这是由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特点决定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特点:①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②范围广。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③频率高。

④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例如,1951~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⑤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⑥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加重灾情。

P35思考提示 1.影响中国的台风源地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其移动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二是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三是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2.我国经常受到台风影响的地区:影响范围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广东、海南、浙江、台湾、福建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P38思考提示我国的降水大多是夏季风带来的,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加上冬无储备水源,春季又是农业用水量大的季节,因此我国多春旱。

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6年5月7日以来,江西抚河流域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造成抚州、宜春等6市19县(市、区)24.7万人受灾,2人遇难,紧急转移安置与需紧急生活救助人数1.3万人。

思考探究:试分析我国东部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提示:①我国东部地区处于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②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水流缓慢;③围湖造田,湖面缩减,蓄洪能力差;④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湖库,泄洪能力弱。

——————基础知识要记牢———————

1.中国洪涝分布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多,高原和山地少。

2.五个洪涝多发区

(1)两广大部、闽南和台湾;

(2)湘赣北部地区;

(3)苏浙沿海和闽北地区;

(4)淮河流域;

(5)海河流域。

3.洪涝的危害

发生频次高、危害范围广、损失严重。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我国洪涝灾害多发、严重的原因

二、暴雨洪水分布与副高位置移动

1.正常年份

时间副高位置雨带位置图示春末、5

月份

北纬15°~20°华南(A)

夏初、6

月份

北纬20°左右长江中下游(B)

7~8月

北纬25°~30°华北(C)、东北(D)

9月份副高南退雨带随之南退,北方雨季

结束

2.异常年份

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北方干旱;当副高季节性北移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干旱。

三、中国的主要洪水灾害

类型时空分布成因分析影响

暴雨洪水4~9月。东部季风区各

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

降水集中,多暴雨;地

势低平,排水不畅;人

类活动不合理

①范围最广,时间最长,

危害最大;②易导致涝

灾发生

融雪洪水4~5月融雪洪水,7~8

月冰川融水。主要分布

在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

随气温升高,积雪、冰

川融化形成洪水

对农业影响较严重

冰凌洪水初冬和初春。河流从低

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

段,黄河上游的宁夏、

内蒙古河段和下游河口

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初冬时下游河段先冰

冻,初春时上游河段先

解冻,从而引起上游河

水越过下游冰面,溢出

两岸,形成洪水

对交通影响较严重——————方法技巧很重要———————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思路分析

(1)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即水系特征(水系形状、流域面积等)、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地势低洼)。

(2)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方面考虑。

以长江流域为例:

——————应用体验不可少———————

我国淮河流域频发洪水,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抗洪救灾。据此回答1~2题。

1.淮河多水灾的原因是()

①支流多②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③流域内落差小④气候异常⑤暴雨频繁⑥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⑦河道弯曲狭窄⑧湖泊淤积

A.②③④⑥⑦B.①③⑤⑦⑧

C.①③④⑤⑥D.②③④⑦⑧

2.下列治理淮河水灾的措施,正确的是()

A.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的水道联系

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水道排泄洪水

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入江水道

解析:1.B 2.D第1题,淮河支流众多,流域内落差小、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湖泊淤积,蓄洪能力低,因而多水灾;随着雨带的推移,淮河南北支流进入汛期的时间是错开的。第2题,针对淮河水患特点,上中下游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3.(全国卷Ⅱ)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读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解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特点、河流水文水系特点、城市靠近海洋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天气现象(台风)等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排洪通道少,且易受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教材问题提示]

P40思考提示 1.表现:东部损失大、西部损失小;平原损失大,山区损失小。

2.成因:东部季风区季风环流不稳定,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易引发洪灾;社会经济原因: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繁荣,经济密度大;平原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工农业区,人口稠密,一旦受灾,损失严重。

一、选择题

读中国多年平均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 mm 的日数分布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

B.干旱半干旱地区没有洪灾发生

C.东北地区没有洪灾是因为降水较少

D.平原地区较山区洪涝少,山脉东坡和南坡较多

2.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在每年的()

A.4~9月B.5~11月

C.7~8月D.6~8月

解析:1.A 2.A第1题,从图中看,降雨量大于等于50mm的日数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地区较少。暴雨可以导致暴雨洪水,因而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相关性。洪水的成因还有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西北地区易发生融雪洪水,东北三种洪水均可发生。平原洪水多于山区。第2题,受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在每年4~9月。

长江流域是我国洪灾多发区。据此回答3~4题。

3.一般来说,发生下列条件中的哪些情况,长江流域会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灾()

①上游与中游干支流水位同时进入汛期或汛期因延长而重叠

②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弱

③因泥沙淤积或围湖造田造成干流排水不畅,湖泊调蓄能力减弱

④长江流域的面积扩大,中下游湖泊众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4.下列哪项措施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或减轻长江流域内发生特大洪灾()

A.加强流域内的用水管理B.修筑河堤

C.加强全流域内的绿化D.围湖造田,发展农业

解析:3.A 4.C第3题,中下游湖泊众多,可以发挥湖泊对长江径流的调节能力,减轻洪涝灾害。第4题,加强全流域绿化,可以使入河泥沙量减少,增加河道泄洪能力。修筑河堤仅能防御洪水,不能从根本上减轻洪灾。

5.读我国部分地区降水示意图,若图示地区降水持续多日,最易发生洪涝的地区是()

A.江汉平原B.四川盆地

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解析:选C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强度最大的区域位于珠江流域,以大雨和暴雨为主,因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的进退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D.用水季节变化

7.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

A.人口稀少B.经济落后

C.平原地形D.高原和盆地

解析:6.A7.C夏季风由南向北推进,降水区域也由南向北推进,若夏季风推进速度异常,则往往造成南北此旱彼涝的现象。东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且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因而旱涝灾害严重。

二、综合题

8.读我国台风和寒潮影响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什么特点?A地是否受台风或寒潮的影响?为什么?

(2)从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为什么寒潮对我国南部地区影响较小?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了我国受台风影响的主要地区是东部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因此台风灾害是东部沿海比西部内陆重、南方比北方重。从图中台风影响范围可以看出A地不受台风影响,但可能受寒潮影响。第(2)题,受东西向高大山脉的阻挡,寒潮很难深入南部,所以南部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

答案:(1)沿海重、南方重。图中A地在台风影响范围之外,不受台风影响,但可能受寒潮影响。因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地形的影响,形成冷空气通道,分流的寒潮能长驱南下,影响A地。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脉多东西走向,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加之我国南北跨度较大,所以寒潮对我国南部地区影响较小。

9.(浙江自选模块)“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使种植的柑桔遭受冻害。图1为冬、春季节微风晴夜江南丘陵山谷出现的气温分布模型,a、b、c、d代表等温线,且数值a>b>c>d。图2为江南丘陵山谷一次超强寒潮过境的微风晴夜测得的不同地形部位气温变化过程曲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春季江南丘陵山谷地形中通常最早出现植物发芽、开花的地方是()

A.甲B.乙

C.丙D.丁

(2)江南丘陵地区大量种植柑桔,柑桔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图2中,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 ℃/10 m计算,则该山谷种植柑桔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

A.24 m B.40 m

C.6 m D.60 m

(3)为预防遭受“冷湖”冻害,你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地形条件种植柑桔?

解析:第(1)题,山谷地形中植物发芽、开花最早的地方应是气温最高的地方。根据四条等温线数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a>b>c>可知,甲、乙、丙、三地的气温都低于d,而丁地的气温在c~d之间,即丁地气温最高。故选D。第(2)题,已知柑桔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从图2中可读取谷底部的最低气温约为-11.4 ℃,根据“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 ℃/10 cm可计算出山谷种植柑桔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24 cm。故选A。第(3)题,由上面两题可以看出,柑桔应种植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地方,因此要选择在山地阳坡、坡的中部,或者是向南开口的小盆地中,避开山谷的底部。

答案:(1)D(2)A

(3)南坡(阳坡);坡中部;向南开口的围椅状小盆地。(任答两点)

2019届高中三维设计 地理通用版: +选修6 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1.(2017·全国卷Ⅲ)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解析:人为砍伐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经济作物之后,植被种群密度下降,树种单一,涵养水源功能和蒸腾作用减弱,所以湿度下降。 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2.(2016·全国卷Ⅰ)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如图)。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殖过程中会造成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层土壤盐碱化,进而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居民生活;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可造成海域污染和海水富营养化,危及海洋生物生存。 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3.(2016·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 000 m以上的地区,其采挖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每年采挖过程中大量草地被践踏和碾压,采挖结束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泥土和土坑。 简述大规模采挖冬虫夏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提示,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 000 m以上的地区,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很难恢复;采挖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对其他植被破坏严重;每年采挖过程中大量草地被践踏和碾压,加剧草场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采挖结束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泥土和土坑,导致土层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答案:(生态环境脆弱,破坏易,恢复难。)植被破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层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分涵养能力下降;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加剧;鼠害等生物灾害易发。 4.(2014·全国卷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

高中地理选修3试题大全

高二下学期强化训练1 命题人:范庆 1.旅游的主体是()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服务业 D.休闲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按游览区域划分,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和全国性旅游三种具体形式。 B.国际旅游一般可分为跨国旅游与洲际旅游两种形式。 C.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观光型旅游和度假保健型旅游。 D.我们国家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按旅游目的划分多属于观光型。3.艾菲尔铁塔举世闻名,不仅是因为其结构及造型的独特性,属于当时建筑的奇迹,还由于它打破了埃及胡夫金字塔保持了大约4500年的人类最高建筑物的纪录,这反映了旅游资源的()特性。A.历史文化属性 B.非消耗性 C.美学属性 D.位置相对稳定性

4.下列旅游资源中属于山水组合景观的是() A.丽江古城 B.黄果树瀑布 C.吉林雾淞 D.神女峰5.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从旅游资源的形成角度来看属于()A.火山地貌景观 B.花岗岩地貌景观 C.砂岩地貌景观D.山水组合景观 6.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功能。下列地区不可能成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是() A.地中海 B.加勒比海 C.东南亚 D.喜马拉雅山 7.现代,在城市外围人口密度较小、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涌现出休闲度假村、农家乐等新的旅游形式,它们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与城郊独特的构造地貌有关 B.主要依托于比城市温凉的气候条件 C.因为一些名人在城郊留下了墨迹、赋诗、名联等而增加了知名度D.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8.安徽天柱峰虽然美学价值相当高,但是游人却很稀少,反映了我国旅游资源哪个分布特征() A.分布广泛 B.旅游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习题

一、选择题 错误!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D。青藏高原 解析:选C.题中的四大地形区中,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同时又是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发育有热带植被景观。 2012年清明节假期期间,上海某公司职员组团到云南西双版纳游玩,当地少数民族的各种民俗风情,使旅游团成员大开眼界……据此回答2~3题。 错误!该旅游团成员在云南西双版纳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活动,属于人文旅游资源中的() A.风土民情 B.文物古迹 C。建筑遗址D。旅游商品 3、旅游团成员看到的下列景观,充分反映出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是() A。傣族的竹楼掩映在热带丛林中 B.溶洞中石钟乳垂天而下 C。现代化的旅游宾馆突兀在丛林中 D。夜晚的篝火晚会上跳起现代歌舞 解析:云南西双版纳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风情独特,其风情习俗和民间节日是人文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同胞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其饮食起居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如在这样的地区出现现代城市文明的一些事物,明显的不协调. 答案:2、A3、A 错误!峨眉山、张家界、九寨沟,作为旅游区,其共同的优势条件是() A。旅游环境的承载量大B。丰富的人文景观 C.便利的交通条件 D.奇丽的自然风光 解析:选D。四川峨眉山、湖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都是著名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奇丽的自然风光吸引大批游客. 错误!下列我国的世界遗产中,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是() ①九寨沟②周口店北京人遗址③泰山④武陵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word教案

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课标解读 1.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2.举例说明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运用图表归纳法,概括我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说明其价值。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翠华山是秦岭终南山的一条支脉,位于秦岭北麓,山体大致呈南北走向,整个山体与秦岭山脉一起由一条东西向的深大断裂带与北边平坦的关中平原相隔。 2001年3月16日,翠华山被中国国土资源部授予“陕西地质灾害国家地质公园”的称号,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思考:从地址构造角度看,为什么翠华山会出现这样的地貌?导入新课——我国的旅游资源。 ●教学流程设计

1.(1)山岳风光 ①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 (2)水域风光:如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杭州西湖、苏州无锡太湖、台湾日月潭等。 2.人文旅游资源 (1)文物古迹与古代工程建筑:如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苏州园林建筑、敦煌壁画等。 (2)风土民情:如汉族的春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1.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地域辽阔,自然环境绚丽多彩;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1.状况:1985年加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45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位。 2.分类?????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3.开发与保护 我国的世界遗产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开发时要加强对它们的保护。 2.若要开发我国的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应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 开发过程中,不能只考虑从经济上去开发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考虑对它们的保护。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选修5教学案:第二章 第四节 中国的生物灾害(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选修5教学案:第二章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含 答案) 虫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 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 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 而积之…… 思考探究:上述材料记录了我国哪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 提示:蝗虫灾害。 ——————基础知识要记牢——————— 1.蝗虫 (1)特点:群聚群迁;集群庞大;远距离迁飞。 (2)危害:在迁飞过程中,蝗群片刻工夫就会把一大片庄稼吃成光秆,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3)分布:我国历史上蝗灾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沿海滩涂,黄、淮、海河的沿岸滩地,河北、山东的低洼地区。 (4)防治: 化学防治:包括飞机喷药、地面喷药和撒放毒锌等方法。 生物防治:包括牧鸡食蝗和微孢子虫灭蝗等方法。 2.水稻螟虫 (1)特点:是我国南方水稻的主要害虫。近年来,水稻螟虫在我国的发生范围正在扩大,暴发频率增高,危害不断加重,而且有向北方扩散的趋势。 (2)危害:从幼虫起就能钻入稻株的叶鞘和茎秆中,取食营养物质,造成水稻枯鞘、枯心,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大面积死亡。

(3)防治: ①农业防治:包括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②生物防治:主要措施是放养水稻螟虫的天敌。 ③化学防治:主要措施是喷洒农药。 3.黏虫 (1)危害对象:黏虫危害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棉花、甜菜、白菜等。 (2)危害:黏虫危害严重时,可将农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3)发生与分布: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四次大规模黏虫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南到东北的广大东部地区,在西北、西南地区也时有发生。 (4)防治: ①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等。 ②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和利用天敌等。 ③化学防治:措施主要是喷洒农药。 4.松毛虫 (1)危害对象:松毛虫是危害我国森林的主要害虫。 (2)特点:危害大,每年松毛虫成灾面积约200万公顷,减少林木产量300万立方米。 (3)危害: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农作物虫害形成的原因 二、我国的蝗灾 水、旱、蝗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农业自然灾害,蝗虫的发生、分布与旱涝关系密切,具体如下图所示:

高中地理 人教版 选修3 第二章 第三节 我国的旅游资源

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 [学习目标]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 (1)山岳风光 ①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 (2)水域风光:广西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杭州西湖、苏州无锡太湖以及台湾日月潭等。2.人文旅游资源 (1)文物古迹与古代工程建筑: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苏州园林建筑、敦煌壁画等。 (2)风土民情:汉族的春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思考 1.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除山岳风光、水域风光外,还有哪些资源?举例说明。 答案生物景观。如青海湖鸟岛、扎龙丹顶鹤保护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 二、我国的世界遗产 1.状况:我国于1985年加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到2019年已有55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位。 2.分类 (1)世界自然遗产。 (2)世界文化遗产。 (3)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3.开发与保护 我国的世界遗产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开发时要加强对它们的保护。 思考 2.泰山作为我国的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具有哪些价值? 答案泰山山体巨大,主峰突起,与周围平原、丘陵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雄伟壮丽的形象,同时还蕴涵着奇、险、秀、幽、旷等美的形象;泰山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过程中,经历了地壳

剧烈的抬升与沉降,并经深度变质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地层和岩石,其岩层年龄在20亿年左右,是重要的地质科学研究基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泰山经历了2 000多年的帝王封禅活动和历代文人游山朝圣,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探究点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壮丽,大自然千姿百态,景象万千,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人类社会活动的遗迹,人文旅游资源比比皆是。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在自然旅游资源中以哪些最为重要? 答案在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中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 2.为什么我国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答案我国辽阔的疆域、复杂的地貌、多种气候类型等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为种类繁多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提供了地理基础。从地形上看,地形复杂多样,尤其是山区面积广大,形成许多名山;从气候上看,气候复杂多样,气象万千,形成了如吉林雾凇、黄山云海等旅游资源;从水文上看,长江、黄河等源远流长,形成了如长江三峡、壶口瀑布等旅游资源;从生物上看,生物种类繁多,形成了如黄山奇松、大漠胡杨等旅游资源。 3.为什么我国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答案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三皇五帝”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众多时期,每个时期都留下了众多的文明古迹;我国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形成了风采各异、各具特色的风情习俗、民间节日以及各具特色的建筑等。所以,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及分类 (1)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二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_23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比较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区别。 ●课标解读 1.运用图解法,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内涵。 2.运用表格归纳法,概括并掌握旅游资源的类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近几年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大陆不断扩大赴台旅游开放区域和组团旅行社的数量,台湾则将大陆组团人数从10人降至5人(即可成行),在台湾停留时间从10天延长至15天,台湾旅游成了炙手可热的字眼。台湾的旅游资源主要有阿里山、日月潭、花莲、西子湾等自然景观,还有中正纪念堂、101大楼、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台湾青山绿水,风光无限,不愧为“祖国的宝岛”。思考:台湾日月谭属于哪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它向我们展示了哪些主要美景?导入新课——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教学流程设计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2.通过案例分析区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3.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1.旅游资源的内涵。(重点) 2.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 区别。(重难点) 3.旅游资源的特点。(重点) 旅游资源的内涵 1.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形成条件 3.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1.有人说“旅游资源是指凡能达到娱乐目的的一切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这种说法不全面。“凡能达到娱乐目的的一切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只强调 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 游 资 源 分类概念内容意义 自然旅 游资源 又称自然景观,是在自然 界中通过自然过程而形 成的、具有旅游吸引力的 各种自然要素和现象 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 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 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 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 要意义 人文旅 游资源 又称人文景观,是在人类 社会中通过历史过程而 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 值;或者是当代人建造 的、具有旅游价值的各种 设施 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 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更多地表现在教育性(知 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 的意义 2.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什么联系? 【提示】很多旅游资源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①在自然景观中,为便于游人观赏,要修建交通、住宿、观赏、餐饮等建筑;②前人观赏自然旅游资源时往往留下文化艺术景观(碑刻、字画等)。例如,我国西湖湖面广阔,三面环山,在湖光山色之中,经过历代的人工修建,形成了“断桥残雪”“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曲院风荷”等著名景观。西 旅游资源的特性

高中地理选修3试题大全

高二下学期强化训练1 命题人:范庆1.旅游的主体是()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服务业 D.休闲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按游览区域划分,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和全国性旅游三种具体形式。 B.国际旅游一般可分为跨国旅游与洲际旅游两种形式。 C.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观光型旅游和度假保健型旅游。 D.我们国家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按旅游目的划分多属于观光型。 3.艾菲尔铁塔举世闻名,不仅是因为其结构及造型的独特性,属于当时建筑的奇迹,还由于它打破了埃及胡夫金字塔保持了大约4500年的人类最高建筑物的纪录,这反映了旅游资源的()特性。 A.历史文化属性 B.非消耗性 C.美学属性 D.位置相对稳定性 4.下列旅游资源中属于山水组合景观的是() A.丽江古城 B.黄果树瀑布 C.吉林雾淞 D.神女峰 5.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从旅游资源的形成角度来看属于() A.火山地貌景观 B.花岗岩地貌景观 C.砂岩地貌景观 D.山水组合景观6.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功能。下列地区不可能成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是() A.地中海 B.加勒比海 C.东南亚 D.喜马拉雅山 7.现代,在城市外围人口密度较小、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涌现出休闲度假村、农家乐等新的旅游形式,它们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与城郊独特的构造地貌有关 B.主要依托于比城市温凉的气候条件 C.因为一些名人在城郊留下了墨迹、赋诗、名联等而增加了知名度 D.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8.安徽天柱峰虽然美学价值相当高,但是游人却很稀少,反映了我国旅游资源哪个分布特征?() A.分布广泛 B.旅游资源的分布和交通状况密切相关 C.旅游游点或旅游区呈明显的片状或带状分布 D.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 9.下列风景不属于1985年中外游客评选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是() A.万里长城 B.承德避暑山庄 C.张家界 D.苏州园林

2020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二) 地 图

课时跟踪检测(二)地图 一、选择题 我国沿海地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学校附近开展实 地高程测量,按一定等高距绘制了下面的等高线(单位:m) 地形图,并在图中按相同比例绘出学校的范围。据此完成1~ 2题。 1.该地理兴趣小组采用的比例尺最可能是() A.1∶200 B.1∶20 000 C.1∶200 000 D. 2.图示信息反映了() ①测量区域地形以丘陵为主②图中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③在学校可能看到海上日出④河流上游比下游流速快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1.B 2.D第1题,一般中学的面积较小,长宽多为几百米,结合图示学校面积,可判断比例尺采用1∶20 000最合适。第2题,测量区域海拔大约在50 m以下,以平原为主,①错误;图中河流流向大体自西向东流,②错误;图示学校东方为海洋,且学校与海洋之间没有障碍物阻挡视线,则③正确;图示河流上游等高线较下游密集,则上游地势落差大于下游,河流流速上游比下游快,故④正确。 如图示意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状况。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a、b、c、d四处村落冬季采光较好、气温较高的是() A.a B.b C.c D.d

4.下列河段最利于泥沙沉积的是() A.①~②河段B.②~③河段 C.③~④河段D.④~⑤河段 5.图中陡崖() A.最大相对高度可能为120 m B.底部海拔可能为11 m C.易形成落差较大的瀑布 D.下方地势平坦,适合布局交通线 解析:3.A 4.A 5.B第3题,据图可知,a位于山丘的阳坡,冬季采光条件好;并且a位于山脊的东侧,受冬季风的影响最小,气温较高;b位于西侧的山坡上,光照条件差,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c位于山顶,海拔高,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d位于北侧山脊,受冬季风影响大,海拔较高,气温低。第4题,①—②河段位于河口地区,地势低平,水流最缓,最利于泥沙沉积。第5题,据图可知,图中陡崖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30 m,底部海拔在0~30 m,计算可知陡崖最大相对高度小于120 m;底部海拔可能为11 m;陡崖位于山脊附近,没有河流发育,因此不易形成瀑布;陡崖处多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不宜布局交通线。 2018年11月3日,突发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体阻断了金沙江。如图示意金沙江某段河流及附近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6~8题。 6.山体滑坡之前,河流①②段() A.①处流向②处西南流向东北 B.①处流向②处西北流向东南 C.②处流向①处西南流向东北 D.②处流向①处东北流向西南

高中地理选修三样题

北京市地理学科新课标 选修模块三测试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关于旅游资源的正确叙述是 A.自然景观都是旅游资源 B.人文景观都具有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C.文物古迹在建造之初就具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D.有吸引力,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2.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旅游资源的是 A.旅游饭店B.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C.桂林山水D. 蓬莱阁的海市蜃楼 3.下列我国的世界遗产都属于自然遗产的是 A.苏州古典园林、青城山—都江堰、庐山国家公园 B.黄龙风景名胜区、苏州古典园林、长城 C.北京故宫、庐山国家公园、平遥古城 D.黄龙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4.吉林有“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的说法,这说明观赏雾凇要A.选择观赏位置B. 选择观赏角度 C.把握观赏时机D. 把握观赏季节 5.图1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分别描述了庐山和泰山两大风景名胜区的特点。据此回答6~8题。 6.游客登上泰山之巅,有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因为 ①选择了合适的登山路线②在特定气象条件下观赏的感受 ③泰山周围是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④选择了合适的观赏位置,以情观景 A.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欣赏旅游景观要 A. 把握观赏时机 B. 选择观赏位置 C. 抓住景观特点 D. 移情于景 8.庐山和泰山作为旅游资源,在构造上其共同成因是 A. 由沉积作用形成 B. 火山喷发而成 C. 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 D.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块山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是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风景优美,被誉为人间仙

2019届高中三维设计 地理通用版: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测试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大孤山铁矿所在的矿区,距离鞍山十几千米,因丰富的铁矿储量被称为“十里铁山”。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大孤山从一座海拔近300 m的山变成了海拔-300多米的大深坑。下图为大孤山铁矿遥感图。读图完成1~2题。 1.这种“人造天坑”的形成出现在() A.采集渔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D.环境文明时期 2.该地质奇观形成的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有() ①植被破坏②水土流失③地面塌陷④地震 ⑤水污染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解析:1.C 2.C第1题,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第2题,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从而易引发水土流失;采矿坑周围容易引发地面塌陷;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易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近几年北京市雾霾天气严重,有的年份霾天达到124天,集中在1~3月和10~12月。读图,回答3~4题。 3.北京市() A.春季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

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 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 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市治理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 B.减小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 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解析:3.B 4.D第3题,材料中信息说明冬季雾霾天数多,夏季雾霾天数少,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随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所以空气中污染物质含量小,雾霾天数少;冬季降水少,再加上燃煤取暖,空气中污染物质排放量大,雾霾严重;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区域传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而非燃煤排放;环境污染与工业发展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如果重视环境保护,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治理污染,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就不会造成严重污染。第4题,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之一,故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2018·淄博期中考试)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5~7题。 5.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6.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 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三维设计】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 随堂基础巩固复习 湘教版必修3

[随堂基础巩固] 1.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疏松的沙质地表、多大风的天气、干旱的气候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大增加 解析:荒漠化是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人类不恰当的活动会加速土地退化。 答案:D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据此回答2~3题。 2.目前造成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 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②大风频繁③降水较多,水蚀作用强烈④过度放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②③ 3.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 ) A.全球变暖B.臭氧空洞 C.土地生产力丧失D.砍伐树木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了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及其荒漠化造成的危害。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频繁。荒漠化造成的最直接危害是土地退化、生产力丧失。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臭氧空洞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氟氯烃化合物造成的,砍伐树林是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答案:2.A 3.C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4~5题。

4.P地与Q地相比,P地 ( ) A.年大风日数少B.年降水量少 C.年降雪日数少D.沙尘暴日数多 5.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 A.防风固沙B.改变气候类型 C.保持水土D.改变植被类型 解析:第4题,P地位于贺兰山东侧,由于受山地阻挡,年大风日数少,且由于距海较近,加之地形的抬升作用,年降水量多。第5题,草方格沙障是利用作物秸秆固沙的工程措施,改变地表状况增加摩擦力从而削弱风力。 答案:4.A 5.A 6.读我国各省区荒漠化分布图(图甲)和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图(图乙),回答问题。 图甲 图乙 (1)从荒漠化成因分析,荒漠类型多样,自然过程形成的荒漠属于________,受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荒漠属于________________。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沙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1.现代旅游的发展特点[4]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关系: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旅游交通 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 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娱 ※3.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 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 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总体促进文化繁荣)特色和吸引力○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 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 低了旅游质量 4.有关“旅游业”的几种正确评价[4] ○1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2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3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4旅游扶贫工作的重心是开发式扶贫。 第二章旅游资源 5.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 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b.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 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高中地理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学习目标]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形成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掌握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掌握旅游资源多样性的表现。 、旅游资源的内涵 、 型01 口主学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

每年的阳历四月是我国傣族的传统节日一一泼水节。节日期间,人们穿着盛装,互相泼 水祝福,并进行拜佛、赛龙舟、文艺会演等活动,吸引八方游客前来观赏。据此回答1?2题。 1 .傣族的泼水节属于() ①旅游活动②旅游资源③具体的资源④抽象的资源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泼水节”属于节庆活动,没有具体的物质存在形式,因此它属于旅游资源,且 是抽象的资源。 2 ?参加“泼水节”的旅游活动属于() A.游览观光 B.度假休闲 C.科考探险 D.宗教朝觐 答案A 解析人们去参加“泼水节”,体验“泼水节”的欢乐气氛和独特的傣族风情,是对远 方风土人情的崇拜,因此游客大多是为观光而来。 平遥古城是中国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中国县城的原型,它是由完整的城墙和街 巷、店铺、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据此完成3?4 题。 3 ?旅游资源的本质特性是() A.多样性 B.可创造性 C.非凡性 D.永续性 答案C 解析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只有那些在同类中具有非凡性特点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成为旅游资源,非凡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大。 4 ?平遥古城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并非出于旅游目的而建,随着时代的变迁,具 有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这体现了旅游资源的() A.可创造性 B.永续性 C.非凡性 D.多样性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选修5教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如今可以“去武汉看海”“到杭州观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铁赏水帘洞景”。暴雨过后,积水成涝,已然不是新闻,2016年5月10日早晨,广州2小时雨量达81.4 mm。根据广州市三防办通报,全市多个区域交通受到影响。天源路,华南植物园路段,地铁站外水浸已过腰;由于路面排水问题,马路水流进了长湴地铁站。 思考探究:(1)城市内涝带来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提示:交通受阻、低洼地被淹、造成人员的伤亡等。 (2)城市内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过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或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 ——————基础知识要记牢——————— 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减轻作用:科学防治可以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 (2)加剧作用: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以及战争等,会加剧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1)不合理的开山筑路、修渠建库、乱砍滥伐引发泥石流。 (2)大型水库蓄水可能诱发地震。 (3)通过河流及人工排污渠道向沿海海域输入过多的营养物质形成“赤潮”。 (4)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易发生暴雨灾害。 (5)化石燃料消耗的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各种气候异常与海平面上升等现象。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过度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图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 ②加固了防洪大堤 ③开辟了运输线 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若图示为某地区城市化前后地面径流变化曲线,则表示城市化后的曲线和城市化对灾情产生的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 .a 放大 B .b 放大 C .a 缩小 D .b 缩小 解析:1.C 2.B 第1题,a 、b 两条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a 曲线起伏和缓,说明径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全套资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及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认识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课时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3课时,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复习1课时。 第一节现代旅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难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旅游活动自古就有。根据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1)古代旅游: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时间:1840年~1950年 标志: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2.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 图1.2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农业旅游的真实写照。农业旅游又称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交叉行业。 图1.3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远景。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1.你还知道哪些旅游项目?选择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绍。 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健身旅游、公务旅游、修学旅游、科研旅游等。 2.发挥你的想象力,策划设计一些新的旅游项目。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既包括范围的扩大(如极地地区),也包括覆盖面的扩大(如乡村地区)。每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旅游地。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既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 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评价同步备课学案 中图版选修3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评价 [学习目标定位] 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基础上进行的深入性研究工作,是对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①潜力进行评定,包括旅游资源的②特色、③规模、④价值、⑤开发条件等进行科学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一、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 1.旅游资源的特色:是评价该地区旅游资源对旅游者⑥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资源可行性开发的决定条件之一。 2.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1)艺术、美学和观赏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⑦观光方面。 (2)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⑧文化旅游和科学考察方面。 (3)根据某一旅游资源的⑨功能,就可确定其所在地的开发方向。 3.旅游资源的组合、结构和规模 只有在一定地域和时间内,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协调地⑩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和?规模,才能获得较高的开发效益。 思考 1.在资源价值相同的情况下,孤立的景点与景观群的景点比较,哪种旅游价值大?景点多是不是一定游览价值大? 答案单个孤立的旅游景观,即使有特色,开发价值也并不一定高。只有在一定地域内,多种类型旅游景观协调布局和组合,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结构模式,才能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获得较高的开发效益。 二、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 1.环境容量状况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前提下,旅游资源所在地容纳?旅游者数量的能力。 (2)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所在地的?规模、景象艺术特征、内容、游程、布局、环境质量、功能及?自然要素。 2.环境质量状况

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幽静舒适等条件是对旅游资源所在地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 3.社会经济环境 (1)内容:一个地区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整体形象。 21数量与素质、当地居民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容(2)考察角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 忍的最大限度等。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区位条件 22吸引力。 (1)地理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可增加旅游资源的○ (2)交通条件:决定着旅游资源所在地的“○23可进入性”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规模、档次和○24难易程度。 2.客源市场条件 25旅游者类型。 (1)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所针对的○ (2)正确估计旅游资源与客源地的○26距离,旅游资源最有吸引力的○27特色,旅游资源所在地的28接待能力与交通运输能力。 ○ 30服务设施条件等。3.其他开发条件:包括○29投资条件、施工条件、现有的开发条件和旅游○ 思考 2.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与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优越的位置和便捷的交通,能够提高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增加游客数量。地理位置偏远的旅游景区,路途交通费用过多,耗时过长,出入不畅,会增加旅游者的心理顾虑,游客相对较少。 探究点旅游市场开发条件评价 探究活动莫干山近年以“民宿”开发而蜚声中外,“民宿”是指利用农民空闲房屋,为消费者提供配套乡野休闲、养生的新型酒店模式。莫干山民宿旅游起步于2007年,受政府政策鼓励,逐步形成了以吸引高消费人群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某民宿经营者说:“目前来乡里居住及游玩的多数来自大城市,以家庭及情侣为主,他们不仅来吃农家饭,还喜欢和我们聊天,喜欢下田上山体验农活。”2015年,莫干山已有民宿200多家,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下图示意莫干山的位置。分析莫干山“民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