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的词类处理

谈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的词类处理

谈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的词类处理
谈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的词类处理

第32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7月 Vol. 32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0 ──────────

收稿日期:2009-12-24

作者简介:郭万青(1975-),男,山东宁津人,硕士,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先秦文献暨文法训诂。 -4-

谈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的词类处理

郭万青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的词类处理特色鲜明,有许多与众不同、令人称道的地方。他认为现有词类系统是客观语言实际与人们主观意志结合的产物,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的客观实际,也反映了汉语学者对汉语词类的主观认识,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终极真理。他的“词的归类”一节,给出了一种具体的给词归类的操作流程——“四步法”。这是一部巧妙处理了汉语词类问题的现代汉语教材。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类系统;归类 中图分类号: H 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4-0004-04

The Part of Speech in the Book Xiandai Hanyu Gailun

GUO Wan-q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Xiandai Hanyu Gailun by Shao Ai-ji and Feng Shou-zhong is good at handling the part of speech.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xisting language system is the combination of objective language reality and subjective will of people. They reflect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Chinese. And they show that the Chinese scholars’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is not perfect. The section Word Classification in the book gives specific procedure- four step approach. This is a good material which handles the part of speech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skillfully.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grammatical system; classification

词类问题一直是汉语研究中难于处理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汉语词类如何划分,汉语实词能不能再划分类别,在整个20世纪一直在讨论着,并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形成两次大范围的讨论。讨论的结果虽然明确了一些问题,不过仍没有最终统一的结论,这对《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存在着一些灵活处理的空间。近读邵霭吉、冯寿忠的《现代汉语概论》,觉得它特色鲜明,与众不同,有许多令人称道的地方。这是一部巧妙处理了汉语词类问题的现代汉语教材。

一、关于词类系统的主观性

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指出:“划分词类,建立语法系统,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是词的语法功能。第二是词的语法意义。第三是语法分析的需要。”[1,p228]这“第三是语法分析的需要”说的是划分词类的目的,反映的是划分词类建立词类系统的学者的主观意志,把它视为划分词类、建立

词类系统的要素,听来十分新鲜。我们读过许多《现代汉语》教材,印象比较深的有七种: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2]

、胡裕树《现代汉语》[3]、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

室《现代汉语》[4]、邢福义《现代汉语》[5]、张斌《新编现代汉语》[6]、冯志纯《现代汉语》[7]、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8]。这七本教材似乎都没有明确地这么说。

划分词类的目的,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东西,与划分词类、建立词类系统有关吗?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的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说,各种语法书上的词类系统都是综合考虑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并基于语法分析的需要而划分出来

的。它们是客观语言实际与人们主观意志结合的产物。”

[1,p228]

因此,可以认为,把“语法分析的需要”视为建立词类系统的要素,指出现有各种词类系统的主观性因素,是编者对汉语词类问题冷静思考的结果。

汉语有词类的分别是肯定的。从这一方面说,词类的存

郭万青:谈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的词类处理

-5-

在是客观的。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各种书上的词类系统,都是人们的一种认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种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具有客观性的一面,也具有主观性的一面,而不是纯客观的,不是终极真理。几十年来,一直有人在强调词类的客观性这一方面,而忽视了词类系统的主观性一面。而如果过分强调词类的客观性,忽视词类系统的主观性,其结果就使人觉得汉语的词类只能有一种分类法,汉语的词类系统就只能是某一种模样。就有人觉得他自己的分类是“不二法门”,别人的意见都不值得考虑。也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分类,就觉得别的分类都有问题、都不科学。

其实,正是因为我们所见到的各种词类系统都具有主观性的一面,所以它们才都是各有差别的。如《现代汉语》教材,黄廖本、北大本、张斌本等教材有“区别词”,而邢福义本、冯志纯本没有;北大本有“状态词”,而别的教材没有;邢福义本、张斌本有“拟音词”,而别的教材没有;张斌本有“加词、关系词、辅助词”,而别的教材没有。这是为什么?如果词类系统都是纯客观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呢?这类“此本有,别本无”的状况告诉我们,汉语的客观事实虽然是相同的,但是依据这些事实建立汉语词类系统的语法学家的心目中的“语法分析的需要”不一样:他们有人觉得建立“区别词”一类是语法分析所必要的,有人觉得把“区别词”从形容词中独立出来没有必要;有人觉得建立“状态词”一类对于语法分析十分必要,有人觉得“状态词”还是留在形容词中更好;有人觉得“叹词”和“拟声词”性质相同,实际上都是“拟音词”,有人觉得“叹词”和“拟声词”意义不同,要从语法分析的角度认定它们是不同的词类,如此等等。各种词类系统中词类数目的多少和词类名称的不同,都源于建立这些词类系统的专家学者的“主观认识”的差别和他们对“语法分析的需要”的不同理解。

关于词类问题的主观性因素,吕叔湘先生等早就有过论述。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说:“区分词类,是为的讲语法的方便。”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指出:“区分词类是为了讲语法,我想这句话并没有说错。”又说:“不能离开分类的目的来谈词类的分别,因为一切分类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9]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又指出:“为什么要给词语分类?回答是主要为了讲语句结构。”“即便拿形态发达的语言来说,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句结构这句话仍然是对的。”[10]

理解了现有语法系统是人的主观意志与汉语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看待现有的各种各样的词类系统,就能有一个新的认识:无论是《马氏文通》的词类系统、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的词类系统、“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词类系统、《中学汉语教学语法提要》的词类系统,还是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胡裕树《现代汉语》、北大《现代汉语》、邢福义《现代汉语》、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冯志纯《现代汉语》、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的词类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的客观实际,也反映了这些教材编者对汉语词类的主观认识。这些词类系统,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千秋,也都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终极真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觉得“状态词、区别词”有立类的必要,就认为没有建立“状态词、区别词”的词类系统是错误的;反之,也不能因为我们觉得“状态词、区别词”留在形容词内好,就认为建立“状态词、区别词”是错误的。由于现有的各种词类系统不是终极真理,所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现有的系统还会不断完善,并且还会有新的不同的词类系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关于划分词类的标准

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说:“各种语法书上的词类系统都是综合考虑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并基于语法分析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1,p228]这就意味着汉语词类并不是仅仅依据“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与其他教材的讲法不同。

胡裕树《现代汉语》说:“分类的基本根据是词的语法功能。”[3,p284]北大本《现代汉语》说:“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分出的类。”[4,p279]张斌《新编现代汉语》说:“划分词类的标准,就汉语来说,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6,p284]其他教材也大体上这么说。学术界基本上也是这种观点,朱德

熙《语法答问》说:“划分词类的根据只能是语法功能。”

[11,p11]

可是,只凭“语法功能”就能划分出汉语的这些词类吗?我们表示怀疑。比如“代词”,它就不是依据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否则,代词“我、你、他、她、它、这里、那里”的语法功能完全同于名词,凭什么不把它们划归名词?代词“这么着、那么着、怎么着、这么样、那么样、怎么样”的语法功能基本上同于动词或形容词,凭什么不把它们划归动词、形容词?还有代词“多么、这么、那么”等的语法功能完全同于副词,凭什么不把它们划归副词?事实说明,只凭语法功能不能划分出代词,代词不是凭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再说,“叹词”和“拟声词”的语法功能基本相同,凭什么把它们分为两类?它们都是模拟声音的词,两者的区别实际上只在于:叹词所模拟的声音表示人的感叹、哀怨、惊喜等情绪,拟声词所模拟的声音不直接表示人的这些情绪。

汉语词类划分的症结在哪里?邢福义《汉语语法学》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词类问题是最大的‘老大难’问题。问题的症结,说穿了,有两个:第一,语法书里的词类系统是先验性的;第二,对词类系统的阐述是护卫性的。”[12,p293]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事实就是,在语法学家的头脑里先有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这些词类,然后才自圆其说地说它们是根据一个什么标准划分出来的。这是中国特色的讲法。西方语法讲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词类,可是他们并不讲这是根据一个什么统一的

第32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7月

-6-

标准划分出来的。据史有为《词类:语言学的困惑——相对性词类模式试探》:“印欧语,例如英语,其词类所采用的划分标准显然是前后不一的。名、动、形三类采用了范畴标准,也即概括了、集中了的形态标准。这确实是一种词法的即形态学(morphology )的分类。而介词、连词、数词、副词以及叹词,采用的基本是句法功能标准,因为这些词缺乏构形形态。代词则采用了话语功能、语义和部分形态的混合标准。这说明英语的词类划分缺乏内部标准的一致性。”[13,p115]

在早期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也不讲“划分词类的标准”这个问题。马建忠在《马氏文通》没有讲,因为他所参照的“泰西葛郎码”就没有讲,《马氏文通》只是说“必须相其句中所处之位乃可类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也没有讲划分词类的标准,因为他继承了《马氏文通》并参照了《纳氏英文法》,他的词类是“依句辨品,离句无品”。20世纪30年代以后,汉语语法学界开始讨论词类划分的标准,一时间,众说纷纭,有王力的“意义标准”说,方光焘的“广义形态”说,高名凯“形态标准”,有《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词汇·语法范畴”标准,有朱德熙的“语法功能”标准。朱德熙《关于划分词类的根据》指出:“划分词类的基本根据应该是词的语法功能”。朱德熙《语法答问》说:“划分词类的根据只能是语法功能。”到现在,各种教材、专著,大都持“语法功能”标准,似乎凭“语法功能”就能划分出汉语这么十几种词类似的。

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放弃了仅凭“语法功能”划分词类的做法,也放弃了自己另给出一种新的与众不同的词类系统的做法,而以一节《汉语词类系统简述》来讲述汉语语法学创立100年来最具代表性的继承有序的4种词类系统,然后依第4种即《中学汉语教学语法提要》词类系统,向学生讲述。这个系统是对前三种词类系统的合理继承和发展,是近百年汉语教学语法的结晶,从1988年至今,中小学语文教育一直在采用这一词类系统。2004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词性标注,采用了这一词类系统,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词性标注,也采用了这一词类系统,这说明这一系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可接受性。选用这一系统,减少了再拿出一种无法十全十美的新系统的麻烦,保持了高校学生所学的词类系统跟中学所学的系统的延续性,对于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大有好处,对于今后他们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权威辞书、开展进一步的科研也大有好处。我赞同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的这一明智的选择。

三、关于词的归类的“四步法”

许多《现代汉语》教材都讲到“词的分类和词的归类”。例如胡裕树《现代汉语》指出:“分类是以全体词作对象的,得出来的结果是词类;归类是以个别词作对象的,得出来的结果是词性。”[3,p298]冯志纯《现代汉语》也说:“词类是对全体词进行分类的结果。词性是给个别的具体的词进行归类的结果。”[7,p19]邢福义《现代汉语》指出:“对于一个一个具体的词,观察其语法特征,考究其词类属性,从而判定它们应该归入哪个词类,这就是词性判别的工作。”[5,p282]邢福义所谓“归入哪个词类”就是词的归类。

以上教材都讲到了词的归类,但都没有具体讲述词的归类的操作流程。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设有“词的归类”专节,并给出了一种很具体的操作流程——“四步法”,我觉得是很有特色、很有实用价值的。由于这种操作流程不见于别的教材,所以在此略作介绍。

词的归类“四步法”又称“‘读音和词汇义·语法功能·语法意义·结论’四步法”[1,p247]。第一步是“考察词的读音和意义,确定词的同一性”[1,p242],这一条最重要。朱德熙《语法答问》指出:“划分词类只能在确定了词的同一性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他指出,词的同一性“指的是在不同的句法环境里出现的几个词到底应该算同一个词,还是算不同的词的问题。”邵冯本很注重“词的同一性”的认定,认为这是给词归类的基础。比如“公房”,读音为ɡōn ɡf án ɡ,意义只有一个,即“属于公家的房”,那肯定是一个词;“公派”,读音为ɡōn ɡp ài ,意义为“由国家派遣”,那也是一个词。但“公道”则不一样,它有两种读音、两种意义:读ɡōn ɡd ào 时,意义为“公正的道理”,是一个词;读ɡōn ɡdao 时,意义为“公平、合理的”,则是另一个词。如果笼统地把“公道”视为一个词,那就会得不出结论,或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再如“火星”,读音只有hu ǒx īn ɡ一个,但意义有两个,一个意义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另一个意义是“极小的火”,这两个意义相距很远,它代表了两个词。如果把“火星”当作一个词,那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再如“编辑”,读音为bi ānj í,有两个意义,一是“对资料或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另一个意义是“做编辑工作的人”,这两种意义有一定的联系,但义位不同,也应视为不同的词。如果把它们混为一谈,混在一起进行归类,也得不出正确妥当的词性。

“四步法”的第二步是“全面考察在特定意义上的这个词的语法功能”[1,p243]。词类是综合考察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语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给词归类的时候,必须全面考察在特定意义上的这个词的语法功能。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指出:“‘词的语法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做句法成分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大小,如它能做什么成分,不能做什么成分,主要做什么成分,次要做什么成分,常做什么成分,不常做什么成分,等等;二是它跟别的词的组合能力,如能否受‘很’修饰、能否受数量词组修饰、能否带‘着、了、过’等。”[1,p228]

“四步法”的第三步是“综合考虑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

郭万青:谈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的词类处理

-7-

功能,判定词的语法意义”[1,p244]。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指出:“人们总结出来的词的语法意义,包括表示名称、表示动作、表示性质、表示数目、表示单位、表示介引、表示连接等等。语法意义是人们对词类本质属性的归纳和揭示,在划分词类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1,p228]

“四步法”的第四步是“综合考虑词的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得出结论”[1,p245]。由于首先确定了词的同一性,接着又综合考虑了这个词的语法功能、语法意义,所以“结论”是呼之欲出的。比如:

宽敞(ku ān ·ch ǎn ɡ):宽阔、宽大。

语法功能:①作定语,如“宽敞的教室”、“宽敞的房子”;②作谓语,如“教室宽敞”、“房子宽敞”;③作中心语,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很宽敞”、“十分宽敞”;……

语法意义:表示事物的一种性质。 结论:形容词。

教室(ji àosh ì):学校里进行教学的房间。

语法功能:①作主语,如“教室宽敞”、“教室很大”;②作宾语,如“打扫教室”;③作中心语,受数量词组修饰,如“三间教室”;……

语法意义:表示一种事物的名称。 结论:名词。

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给出了这种词的归类“四步法”,笔者认为是一种创新,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现代汉语理论极为有用。当然,邵冯本的词类处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他只字不提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重叠”,不知是何原因,对别的教材所讲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重叠”问题,应如何分析他没有讲清楚。他也不讲词的“兼类”,他可能认为词可以没有兼类,而不讲兼类了,别的教材所讲的兼类该如何处理,他也没有说明。词的“活用”也没有讲。汉语里有些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作“动词”、“形容词”用,如“总算夫妻了一场”的“夫妻”,“很阳光”中的“阳光”,应该让学生知道这里的“夫妻”、“阳光”已经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了。另外,教材前面把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同页下面却又出现“物量词”[1,p235]的说法,这“物量词”跟“名量词”是什么关系,是异称,还是什么?如果不说,别人只能糊涂。教材《后记》中说要出修订版,希望在出修订版时纠讹改错,更上层楼。

[参考文献]

[1] 邵霭吉,冯寿忠.现代汉语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9.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7.

[3] 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4]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重排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 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 冯志纯.现代汉语(下册)[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

[8]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 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A].胡裕树.现

代汉语参考资料(下册)[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234-275.

[10]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1] 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2]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13] 史有为.词类:语言学的困惑——相对性词类模式试探

[A]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和探索(五)[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13-129.

(责任编辑、校对:宋春淑)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2009-04-29 21:52:36) 标签:古代汉语教育分类:文言文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汉语的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的“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的意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的“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这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的现象叫做词类的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的现象,如“铁了心”的“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扬子晚报》2003年9月15日B12版)中的“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是名词,朝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是动词“朝拜”。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左传?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史记?商君列传》 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聊斋志异.妖术》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韩愈《原道》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报任安书》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说苑?贵德》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徐珂《冯婉贞》 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庄子?盗跖》 三、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这种词类活用现象。译为“使(让,叫)……。”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专项训练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专项训练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者不同的一个选项。 1.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范增数目.项王 B. 云青青兮欲雨. C.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 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1999年上海卷) 2.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 C.规.行矩.步D.草.行露.宿(2000年春季上海卷) 3.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春华.秋实 B. 袖.手旁观 C. 穷.形尽相 D. 夏雨雨.人(1998年上海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中的“饵”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斗.折蛇行 B.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C. 其一犬.坐于前 D. 予分.当引决(1996年上海卷) 答案:1.D 2.A 3. C 4.B 解析:1.题干和 D 项是使动用法,A、B、C三项是名词作动词。2.题干和 B 、C 、D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A 项为使动用法。3. 题干和C项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另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4.题干和B项都是名词作动词,另三项是名词作状语。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1999年上海卷)

古代汉语练习题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练习(词类活用) 班级:姓名:学号: 一、简答: 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斩一首者爵一级B.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C.曹人凶俱,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D.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裂裳衣疮,手往善药 B.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C.范增数目项王D.诸侯宾至 3.下列各句含宾语前置现象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楚君之惠,末之敢忘 C.除君之恶,唯力是视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4.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组分析错误的是() A.子重使太宰伯州犁待于王后(动宾)B.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连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D.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偏正) 5.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B.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手谒,人见平

C.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7.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8.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9.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拜将) 10.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柳子厚墓志铭) 11.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铭) 12.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 13.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 14.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15.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16.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黄冈竹楼记)17.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 18.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1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0.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五、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胜者,阳城人也《涉世家》 2、诸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 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楼之大观也《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4、4、号为楚《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特殊用法 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驻扎名作动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造册名作动 3、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成为帝王名作动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名作动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名作动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名作动 7、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作动 8、扣弦而歌.唱歌名作动 9、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做诸侯名作动 10、驴不胜怒,蹄.之用蹄踢名作动 1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标记名作动 1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名作状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一天天一月月名作状 1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朝廷上名作状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名作状 16、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1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一样的礼节名作状 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名作状 19、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遗憾矣。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动作名 2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收入动作名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使动用法 22、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银财宝动作名 23、将军身披坚.执锐.坚硬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作名 2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而人之力所罕至焉。危险僻远的地方形作名 2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疏远形作动 26、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作动 27、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形作名 28、大王必欲急.臣。使……着急形使动 29、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形使动 30、子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生动使动使……长肉名使动 3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使……昂贵抬高形作使动 32、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使……往东名使动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形意动 3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以……为病(担心)名意动 35、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意动 36、夫人将启.之。为……打开城门为动用法 37、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为……而死为动用法 38、非伤.亡簪(zān)也。为……伤心为动用法 39、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为……作序为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词随文而异现象较为常见,古代汉语中尤为突出。《马氏文通》在初创词类之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的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所以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词类活用的问题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经注意到了,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加以系统论述,是在近人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此后,这个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法学界对“词类活用”说给予了新的关注,学者们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指出应该对众多的活用说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分析本用、活用、兼用等各种现象。 应当承认,现今通行的“词类活用”说本身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用类别不清、活用范围不明、词类活用的滥用以及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模糊认识。词类活用现象是古籍中的常见现象,本文在辨正了部分词类活用滥用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类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及判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与词的兼类现象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现象 1.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 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举证的最古

的意义。如果没有通过古文字文献资料而深入地探求词的本义,刻意造成解读上的偏差甚至错误。例如: 《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的“前”,有的教材将其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前”,金文作,字从止舟,象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广雅·释诂》对“前”的意义解释得非常明确,曰:“前,进也。”又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前”的古文字形体和众多的文献书证均可证明“前进”乃“前”的本义,是古代的常用义,“前”原本就是个动词。既然如此,就不应视其为名词用如动词。 “军”为“屯扎、屯兵”之义,而许多教材则释为“名词用如动词”。军,金文中从车从勹(音同包,包围),本义为用战车环绕为营垒。上古车战,军队驻扎时以车自围。《说文·车部》:“军,圜围也。”《广雅·释言》:“军,围也。”古注多训“军”为“屯”。如《国语·晋语》:“军于庐柳。”(韦昭注:“军犹屯也。”);《战国策·齐策》:“军于邯郸之郊。”(姚宏注:“军,屯也。”);《吕氏春秋·权勋》:“以军于秦周。”(高诱注:“军,屯也。”)。可见“军”的本义为“屯扎”,本身也是个动词,不应视为名词活用如动词。 又如“饭”为“吃饭”之义,有的论著将其释为名词用如动词。饭,旧读上声,动词,表示“吃饭”。《说文·食部》:“饭,食也。”段玉裁注:“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典籍中多用其本义,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

师说中的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 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 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 为师)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 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 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 人)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 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 系,相当于“这些”、“那些”)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 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 “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 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 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的”。)(不是“取消句子 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 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 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 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⑤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 表示宾语前置)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 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 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③词类活用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 称代词,他们)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人称代词,他们的)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 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 词,他们的) ⑧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 感叹,多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 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 词,道路、途径)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 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 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 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 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 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 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 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 动,受,被)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用匣子装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⑩质于秦。质:做人质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⑤友风而子雨 ⑥幕天席地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问:见识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

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一、文言句式 课标《考试说明》规定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等。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四)变式句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非常有帮助。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因此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译文:天刚亮时,在竹林里躲避哨兵,(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中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呢?

古代汉语_语法: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的内涵及类型 (一)定义:古汉语中,各类实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比较固定的,每一个词属于哪一个词类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古汉语中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有的时候可以临时改变它们的基本功能,由甲类词用作乙类词,也就是说,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情况,叫做“实词的活用”。 (二)活用与兼类的不同 词的兼类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可充当句子中的不同成分,是固定性的。词的活用指某种词性的词在句子中因特定的上下文环境临时的改变它的基本功能,是临时性的。 (三)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1、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2、使动用法3、意动用法 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肘,用肘关节捣。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君,符合国君之道,以国君之道行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用手提着。 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东,向东进发。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前进。

三、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 “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这就是“使动用法”的实质。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王我”是“使我为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肉骨”是“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 《史记·晋世家》:“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国异姓”是“使异姓立国”。 2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 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所指,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例如: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帝。“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 3、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重要差异之一。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对现代人来说,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莫过于词类活用。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类,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如何分析词性 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学会判断词性,对分析词类活用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例如: 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周:周代。泉府:钱府。官:官府。售:卖出去。 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你看什么呢?”汉郑玄注“与”为“及也”,解为连词。这样“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连为一句,意思就不通了。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如理解为连词,“收不售与欲得”连为一句,“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下面把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例如: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功”受形容词“大”修辞,在句中作“有”的宾语。“义”前边是否定副词“不”,正说明“义”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或补语常常不用介词,例如: ①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游天都》)——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 ②西门豹簪笔磬折。(《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把笔插在头发上,象磬一样弯着腰(恭敬地站在那里)。 以上是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汇中的名词活用

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汇中的名词活用 1.表比喻:拿用作状语的名词或名词词根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行动的特征,来描绘动作行为的特点、状态,使动作行为更具体、更形象。 词汇如下:板结板实板硬板正板滞被覆笔立笔挺笔直壁立冰冻冰冷冰凉冰清玉洁冰释冰消瓦解波荡波动波谲云诡蚕食草菅人命潮涌川流不息鼎沸鼎立鼎峙鹅行鸭步粉碎风驰电掣风传风发风流云散风起云涌风行蜂聚蜂起蜂拥辐辏辐射鼓胀瓜分龟缩鬼哭狼嚎鬼使神差海涵狐疑虎踞龙盘虎踞龙蟠虎视虎跃龙腾火炽火急火热火烧火燎火烫箕踞鲸吞鸠集狼奔豕突狼吞虎咽鳞次栉比龙飞凤舞龙盘虎居龙腾虎跃龙争虎斗笼罩虏获脉动蔓延奴役漆黑棋布钳击泉涌雀跃蛇行神差鬼使神出鬼没鼠窜鼠窃狗盗鼠窃狗偷水深火热梭巡兔脱土崩瓦解尾欠尾随尾追席卷星罗棋布星散星移斗转星移物换荫蔽蝇营狗苟鱼贯鸢飞鱼跃云集云散云谲波诡云散风流云消雾散云游蜇居栉比鳞次拳曲犬牙交错油煎火燎油滑表示对人的态度:敌视仇视 2.表动作的方式、工具和材料:用名词或名词词根作状语说明动作进行的方式或动作得以完成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词汇如下:伴读伴发伴生伴宿伴随伴同伴舞伴游辈出笔答笔伐笔耕笔记笔录笔试笔受笔算笔谈笔战鞭策鞭笞鞭打鞭挞冰镇兵谏步行仓储彩绘彩排彩喷彩印漕渡漕运册封册立车裂车载斗量敕封敕建敕造刀耕火种刀削面电陈电传电镀电告电灌电函电焊电贺电汇电解电离电疗电烫毒害毒化恩赐恩准耳闻耳闻目睹耳提面命风闻歌讼歌舞升平根除根究根绝根植根冶光照海运海葬函告函购函授函售函索河运火化火葬伙耕后顾口传口服口试口授口算口述口译口占口诛笔伐力避力持力促力挫力荐力戒力克力拼力求力图力挽狂澜力行力战力争力争上游力主垄作卵生马革裹尸毛纺面陈面呈面访面访面洽面商面试面授面谈面叙面议目测目睹目见目录目送目验目语囊括炮击畦灌枪毙枪击枪决枪杀枪战肉搏筛选舌耕舌战身教身受身体力行手工手记手书手写树葬水葬水磨水运水疗胎教胎生铁打图解团拜团聚信汇刑拘刑辱刑讯刑侦雪藏言传言传身教言教言喻油饰油印字斟句酌钟鸣鼎食 3.表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 板书晨炊晨练春耕春花秋实春困秋乏春训春游道听途说道不拾遗冬藏冬储冬眠冬运冬泳冬贮耳语风餐露宿釜底抽薪海底捞月海归后继后起后行虎口拔牙虎口余生家访家居家种效游露宿露宿风餐露营南征北战内定内耗内讧内控内退内外交困内应内应外合盆浴盆栽庭审土产土葬翁中捉鳖宵衣旰食雪中送炭夜不闭户夜战野炊野营野战夙兴夜寐左右逢源 4.表原因:动作的发生是由作状语的名词或名词词根所表示的事物引起的。 词汇如下:病故病弱病逝病退病休仇恨仇杀风干风化水肿水蚀锈蚀 5.表依据:名词或名词词根所表示的事物,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所表示的动作得以进行的依据。 词汇如下:法办法定法冶势不两立势在必行义不容辞义无反顾 6.表目的:名词或名词性词根所表示的事物,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所以进行的目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复习进程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特殊用法 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驻扎 名作动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造册 名作动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成为帝王 名作动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名作动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游水 名作动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称王 名作动 7、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 名作动 8、扣弦而歌. 唱歌 名作动 9、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做诸侯 名作动 10、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踢 名作动 1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标记 名作动 1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一样 像回声一样 名作状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一天天 一月月 名作状 1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在朝廷上 名作状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往上 往下 名作状 16、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乘船 名作状 1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用对待兄长一样的礼节 名作状 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当面 名作状 19、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遗憾矣。 活着的人 死去的人 动作名 2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 收入 动作名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 使动用法 2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银财宝 动作名 23、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硬的盔甲 锋利的兵器 形作名 2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力所罕至焉。 危险僻远的地方 形作名 2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 疏远 形作动 26、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形作动 27、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旧交情 形作名 28、大王必欲急.臣。 使……着急 形使动 29、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变绿 形使动 30、子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生 动使动 使……长肉 名使动 3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使……昂贵抬高 形作使动 32、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使……往东 名使动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形意动 3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以……为病 (担心)名意动 35、吾从而师. 之。 以……为师 名意动 36、夫人将启. 之。 为……打开城门 为动用法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是哪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参看例子)。 例1: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异之: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例2: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犬:名词做状语。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1.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史记〃扁鹊列传》) 2.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3.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报任安书》) 4.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禇少孙《西门豹治邺》) 5.遍体鳞伤、风驰电掣。 6.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攘鸡》) 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齐 桓晋文之事》) 10.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 语〃颜渊》) 1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 1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二、请在下列四组成语中,用字下加点的方法,标出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中“尊”的活用情况相同的词语。 1.含糊其辞正襟危坐聊表寸心赏心悦目 2.自圆其说轻车简从光宗耀祖骇人听闻 3.同心同德前倨后恭食不果腹明火执仗 4.严阵以待荷枪实弹回肠荡气怡情悦性 三、请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将文中包含词类活用的句子全部摘录出来,并略作说明。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於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第九》

现代汉语(二)词类..

三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等名称的词,能够用数量短语修饰而一般不用否定副词“不”、“没”修饰。 1. 名词的语法特征 ①名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例如: 人都来全了。 文章不是这样写出来的。 昨天我在图书馆看了一天书。 大会现正在向各位代表征集意见。 ②名词一般可以用数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桶)水(一道)闪电(两件)衣服(两个)孩子(三瓶)啤酒 ③名词前一般不能加副词,但少数几个副词可以加在名词前面。例如: 商店里光人。 书店里净新书。 ④名词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共同组成介词短语,例如: [用毛笔]写字 [向朋友]致意 [从那天]开始 [给老人]看病 [在国内]征集 2. 名词的类型 ①一般名词 一般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一般名词不受“不”、“没”等副词的修饰,在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 根据名词前面出现的量词,可以将一般名词分为个体名词与集合名词。 个体名词可以计个体量,前面可以受个体数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棵)树(两盘)磁带(三头)牛(八辆)卡车(九朵)玫瑰 集合名词不能计个体量,只能用集合量词修饰。例如: (一批)衣物(一些)马匹(一些)青年(一部分)群众(一部分)船只 ②抽象名词 抽象名词是表示抽象概念意义的名词。例如: 作风道德境界气氛风尚思想心灵灵感 党性友谊观念想法原因内容形式政治 文化社会革命欲望力量交际裨益师资 修饰抽象名词的量词限于“种”、“点”、“类”等,例如: (一种)观点(一种)境界(一点)灵感(一点)裨益

个别抽象名词可以受动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场)革命(一次)苦头(一阵)痛苦(一番)斗争 ③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名称,一般不用量词修饰。例如: 中国北京香港渤海泰山长城 太阳火星地壳国务院葡萄糖酸钙 李白鲁迅钱学森诺贝尔爱因斯坦 中文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央电视台 ④时间名词 时间名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例如: 春天秋天春节元旦清明中秋早晨晚上 今年明天周末来年来日刚才今天昨天 课外目前开端开始现在星期天 时间名词是名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 时间名词与量词短语的组合能力较差,少数成员不受数量短语的修饰。 时间名词除了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外,主要语法功能是作状语。例如: [昨天]我已经检查了三遍啦。 医生建议他[目前]先进行外科治疗,消除炎症。 [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 他[晚上]不到十点钟就睡觉 表示时间的词都是时间名词吗? ⑤处所名词 处所名词是表示地点的名词。 处所名词常用在“在”、“到”、“往”等词的后面,并且能用疑问代词“哪儿”提问,用指示代词“这儿”、“那儿”指代。例如: 近处远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周围附近 学校食堂教室会议室图书馆故宫南京济南 ⑥方位名词 方位名词是表示方向和位置关系的名词。 根据构成成分的不同,方位名词可以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两类。 单纯方位词: 东南西北前后左右里外中内间旁上下合成方位词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A、前加型:在单音节方位词前面加上“之”“以”所组成。 之上之下之前之后之里之外之内之中之间 之东之南以上以前以外以内以东以西以北 B、后加型:在单音节方位词后面加上“边”“面”“头”所组成。 上边左边东边南边前边外边里边旁边东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