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寡人之于国也 (2)

寡人之于国也 (2)

寡人之于国也 (2)
寡人之于国也 (2)

年级:班级:学生姓名: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一、复习目标:

1.复习课本,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掌握相关作文素材

二、<知识链接>

1.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开创了我

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内容分为“风”“雅”“颂”: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也就是叙述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比方

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借物咏物

2.古代文化常识: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三、导学与检测:

自主复习,

梳理字词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

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 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 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 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

(2) 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 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 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 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 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

(2) 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

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思维拓展《氓》中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

四、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②。’”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④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①豫:快乐,愉快。

②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见《论语-宪问》。尤,责怪,抱怨。

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的人。

④以:按照

1、给下面句子断句并翻译。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五、

【素材清单】

《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诗。诗歌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何告示、无处申冤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令人深为感动。

【素材激活】

1、《诗经·卫风·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上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情感故事。诗人们曾千百次用以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会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是女主人公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所得出的痛苦的经验教训。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慰、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她所经历的一切,是由封建时代男子在婚姻上占支配权所造成的。难能可贵的是女主人公最后表现出自己的清醒与坚强,还可以给当今婚姻中受欺凌的女子以很好的启示。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婚姻与爱情”“自尊自爱” “男女平等”“追求与放弃”“责任”“承诺”“爱情”“悲剧”“对比”等写作话题中。

从《氓》中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恋爱中的甜蜜和婚姻中的苦恼、悔恨。人们常说:“有爱情没有婚姻是不幸的,有婚姻没有爱情是痛苦的。”恋爱与婚姻不同,恋爱是把最美的东西给恋人看,说话有礼貌,讲修养,倾其所有,投其所好。而婚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一走进婚姻的殿堂,很多人的劣根性就慢慢地暴露出来了,什么办事拖拉、言而无信、懒惰、邋遢、不善家务等等。我们希望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既有爱情,又有婚姻。

从《氓》中我们还可以读到女主人公对未涉婚姻少女的谆谆告诫,也是对自己盲目恋爱的忏悔——“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涉世不深的少女切勿深迷于所谓的甜言蜜语的爱情,陷入得越深,越难以自拔,对自己的伤害也就越大。而应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出发,学会自尊自爱。

《氓》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温柔、坚强、敢爱敢恨的美丽妇女形象。青年时期,大胆追求爱情;被始乱终弃后,认真总结痛苦的生活教训,对负心人强烈愤慨,态度鲜明,矢志决绝。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是负心汉,忘记了自己的承诺,忘记了作为男人的责任。从这一反面教员中,我们要明白爱就是一生的承诺,就是以性命相托。

其他话题也可如上进行思考与整理。

【运用范例】

1、悲剧是把美撕碎给人看,鲁迅如是说。氓妇正是用自己沉痛的人生经历把少女时代最美的梦想——爱情无情地撕碎,血淋淋地展示给世人:鲜嫩的桑叶必然会枯黄飘零,忠厚的丈夫会变得无比残暴,昨天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明天就会“不思其反”,爱情之美转眼就会随风而逝。

我敬佩这种撕碎,这种展示,就像敬佩德国每年都在全国展示反映纳粹暴行的图片。敢于正视并反思自己悲剧人生的,一定拥有坚韧强大的心灵;敢于直面并批判自己民族悲剧历史的,一定是个清醒自信的国家。正视悲剧,促人成熟。

与之相比,《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秦香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西厢记》都太缺少这种彻底,这种决裂,这种沉痛,虽不无善良,却失之怯懦。它们,不敢逼视人生的悲剧,就像日本不敢坦然面对历史一样。在文化性格上,在民族心态上,它们都还未成年。

在人生废墟上的反思,得出的往往是高峻的智慧。(高中生优秀作文《人生废墟上的反思》)

六、

2、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求婚时道貌岸然地“抱布贸丝”,表现出一副忠厚老实相;新婚时又信誓旦旦地许下“及尔偕老”的诺言;后来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成为无情无义的负心汉。这一极不负责任的反面人物形象一直被人们唾弃。

爱默生曾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科尔顿也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对责任的追求。”

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人,应该为责任活着。(《生命因责任而精彩》)

3、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曲《关雎》,唱出了多少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东风恶,欢情薄,几年离索,错,错,错。”一曲《钗头凤》,又激起了多少离散爱侣离别时的感伤之情。而“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相思之苦以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切肤之痛又表现得如此深切缠绵,淋漓尽致。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检测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检测卷★★★★★ (总分100分:填空题56*1.5ˊ翻译题4*4ˊ) 填空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古今异义:黄河)内凶.(古今异义:荒年),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样)。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更)多,何也(为什么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古今异义:请允许我)以(用)战喻。填然(拟声词词尾)鼓(词类活用:名作动,敲鼓)之,兵刃既(已经)接,弃甲曳(拖着)兵(兵器)而走(古今异义:逃跑),或(古今异义: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有的人)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只、不过)不百步耳,是(这)亦走也。”(句式:判断句)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句式:状语后置句)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尽、完)食也。数罟(密网)不入洿(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古今异义:供养活人)丧(词类活用:名作动,办丧事)死(词类活用:动作名,死人)无憾(不满、怨恨)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词类活用:名作动,种植)之以桑(句式:状语后置),五十者可以(古今异义:可以凭借)衣(词类活用:名作动,穿)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通:“毋”)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错过、耽误)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词类活用:形作动,认真从事)庠序(学校)之教,申(反复陈述)之以孝(孝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之义,(句式:状语后置)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句式:状语后置)。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不王.(词类活用:名作动,称王)者,未之有也。(句式:宾语前置)“狗彘食(吃)人食(食物)而不知检(约束、制止),涂(通:“途”)有饿莩(饿死的人)而不知发(开仓赈济)。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年成)也。’(句式:判断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句式:状语后置),曰:‘非我也,兵也。’(句式:判断句)王无罪(归罪)岁,斯(古今异义:那么)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题: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兴办学校的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或顶着东西了。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情况,从来都没有过。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和(用兵器)杀死别人,(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算是)费尽心啦。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比较过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邻国的百姓不减少,我的百姓不增加,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争打个比方。咚咚地敲响战鼓,枪尖刀锋已经接触,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凭借跑五十步来笑跑一百步,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碍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②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 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 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③,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④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⑤有饿莩⑥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 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注】①凶:谷物收成不好,指荒年。②加:更,再。③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密网不入深池。④庠序:古代的乡学。⑤涂:通“途”,道路。⑥莩:同“殍”,饿死 的人。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不可胜食也胜:超过 B.勿夺其时夺:违背 C.然而不王者王:称王D.王无罪岁罪:归咎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0.依据文本,下列不属于孟子的思想与主张的一项是() A.加强军备,使百姓高枕无忧。 B.让利于民,使百姓休养生息。 C.重视教化,使百姓通情达理。D.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國也 原文繁體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hào)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1]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shèng)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 ū)池[2],魚鱉不可勝(shèng)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shèng)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shèng)食,材木不可勝(shèng)用,是使民 寡人之于國也插圖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 ì)之畜(xù),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简体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è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2],鱼鳖不可胜(shè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è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 èng)食,材木不可胜(shèng)用,是使民 寡人之于国也插图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作品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夹杂。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多义词辨析 【王】然而不王者:读 wàng,名作,动称王; 梁惠王曰:读 wáng,名词,君王; 【食】谷不可胜食也:动词,吃 狗彘食人食:名词,食物 【时】不违农时:名词,季节 无失其时:名词,机会、时机 【以】请以战喻:介词,用 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 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然】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 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词语古今异义 【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再,副词 今义: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今义:兵器 古义:战士,士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逃跑 今义:行 【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尽 今义: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 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 古义:种植,动词 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同意认可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有的……有的……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小编整理了关于《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希望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这篇文章和内容,也更好的了解关于孟子的事迹和思想等资料,希望《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和裨益,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分享吧!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仅供各位参考,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15)曰:“王好(hào)战(16),请(17)以战喻(18)。填(19)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è)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ēng)(37)食也。数(cù)罟(gǔ)(38)不入洿(wū)(39)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ā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49)矣。鸡豚(50)狗彘(zhì)(51)之(52)畜(xù)(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á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ì)(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65)。 “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ǎ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73)也。’王无(74)罪(75)岁,斯(76)天下之民至(77)焉。”[1] 字词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10)亦然:也是这样。 (11)察:考察。 (12)政:当权者。 (13)无如:没有像……。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情景默写

高一语文必修三情景默写之《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解答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对比手法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提出的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子进一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是:,,; ,,; ,,。” 8.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什么看法? ,。 9.梁惠王认为自己对老百姓已经尽心尽力的原因:, ,;。10.《寡人之于国也》中,形象生动的描写士兵败走的情形的句子是:。 11.《寡人之于国也》中,描写战争交战时情形的句子是: ,。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自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我们高一语文集备组在校领导帮助和督促下,进行“学会学习,习惯学习,乐于学习”教与学模式的实验。实验的构想是以系统而长期的量化评价带动学生自主积累,自我检测,自我探究;以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把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做到对不同体裁的文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深入理解,把握,逐步养成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感受学习的快乐,进而乐于主动地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对教师相关教学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教师具体深入地研读文本,并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程序,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求,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自主、探究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过程。所以教师备课的密度或曰含金量其实是加大了。现在有一个词很热,叫“煮课”,很形象地概括了教师课前活动的特点。把文本琢磨透,选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才能满堂皆活。我选择文中三个关键短语作为切入点,以此步步推进,是个很好的设想。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往往是不尽相同的,这里面没有固定一律的标准,只要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并把握其精华,只要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就是最佳的选择。既是探究,总要有所收获(亦即生成)。课堂生成的质量高低与教师的设问、引导、点拨是分不开的。这节课有几个地方很让人为之眼睛一亮。比如,该章最后孟子列举当时的虐政并批评惠王的罪岁,我的启发使学生能想象出孟子说话时的语气及表情,进而对孟子的刚正与浩然之气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如对孟子仁政思想作评价,我的启发使学生能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视角做较为合理的评析。这样的生成多了,课堂也就有了张力与活力。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我还是非常重视诵读的。曾经有人批评过,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课堂上居然没有读书声。我一直主张,让语文课回荡着琅琅书声,是语文教学返朴归真的基本途径。尤其是诗歌、散文的教学,就更离不开这“琅琅书声”。个读、齐读、分角色读、背诵,诵读方式多样,这是很值得大家借鉴的。当然,如何让诵读更合理、更精到,还里面还有很多需要斟酌的地方。肯定如上几点并不是说这节课就已经完美无缺了。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着打造精品课堂的愿望,我想提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1、教师的阅读视野与文本素质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教师独立解读文本的素质如何提高。教师解读文本要突破两点:一是深度,一是宽度。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而教师自身若不具备高于学生若干倍的自主、探究能力,恐怕是不敢也不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的,因为,一旦学生思维的闸门洞开,课堂将呈现很大的开放性,此时教师如果在广度与深度两方面没有充足的准备,那么往往就会捉襟见肘,就只能用左一个很好右一个不错等鼓励性的词语来润滑课堂。鼓励性原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原则,但绝不是逢人伸拇指,你好我好大家好,毕竟是吹牛式的广告。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探究”并不不能都是正确的,所以需要教师明确的时候,教师还须“终极裁度”。教师的阅读视野宽阔,会为教师独立解读文本提供一个自如的平台。道理很简单,“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江面浩瀚,才能任舰船逍遥飞渡。由于种种原因,为数不少的教师阅读视野是不够开阔的,有的甚至远远下于优秀的学生。单就“新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学生课外应读书目(30本)而言,别说学生,究竟有多少教师全部读过?能读过内容简介或压缩本的可能就算很不错了。有的语文教师缺乏汲水充电的意识与动力,课外阅读量小得可怜,基本是守着上大学或进修时的那点老本儿在“勉强支撑”。不知王小波,没读过周国平,与米兰·昆德拉更是无缘,与其谈尼采、谈康德、谈荣格、谈海德格尔、谈罗伯·格里耶、谈陈寅恪、谈弘一法师,统统没兴趣,因为“从没听说过这些人”。如果不是教材选了卡夫卡、贝奈特、清冈卓行、海子等人的作品,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_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二) 一、教学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六、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二.孟子及《孟子》介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三.预习检测:1.正音练习。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ǎo)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斯\天下之民\至焉四.分析课

文第一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①凶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②加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五.分析解读二三段。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或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直A直不百步耳只不过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C 理直气壮正确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E直上载公子上座径直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六.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教师加以指点。七.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河东凶亦然。或百步而后止,弃甲曳兵而走,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孟子对曰:“王好战,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总算尽心了。河内—带遇到饥荒,我就迁移那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呀, 我也用同样的办河东遇到饥荒,里的老百姓到河东一带居住,又搬运那里的粮食到河内来;我国的百法。我看邻国的政府,都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但相邻各国的百姓没见减少,姓没见增多,为什么呢?”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地一敲响,两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 有的跑了军士兵的刀枪—接触,丢盔卸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百步之后停下来,五十步之后停下来。那些跑五十步的人耻笑跑一百步的人,这怎么样?”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梁惠王说:“不应该,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嘛!”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要盼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增多。”细密的鱼网只要不到大的池塘里去捕粮食就吃不完。“种庄稼不耽误农业的时令节气,捞,鱼鳖就吃不完。砍伐树木按照一定的时间有计划地进入大山森林,木材就会用不完啦。安葬死者没有顾虑了。老百姓木材用不完,这就会使老百姓供养活人、粮食和鱼类吃不完,对自己终身的生养死葬不担忧,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剌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翻译鸡、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衣服了。“在一家五亩住宅的场地上栽种桑树,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能够吃上肉了。—家百亩的耕狗、猪的饲养,足以不受饥饿之苦了;认真地办好学校的地,不要去妨碍他们按时耕种的时机,几口之家,头发花白的老人不再背着或者顶着沉拿孝愤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地给老百姓讲,教育,老百吃着香味可口的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穿着丝织衣服、重的东西艰难地步行在道路上。姓不再忍饥不再受冻,照这样为王如果还不能使天下人归顺的,是没有的。1 / 2 “诸侯贵族家的猪和狗吃掉老百姓的粮食却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 ‘这不是我的过错呀,是由于年成不好懂得去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百姓饿死了,国王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而是刀的过错啊。和拿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再说:啊。'这种说法,国王不要归罪于年成好坏,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归顺你了。”内容分析都苦于劳动力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只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文章有破有立,笔锋犀利,极富说服力。文章在写法上颇具特色:.善于运用比喻加强驳论的力量。用同样是临阵脱逃,只是跑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差, 1这个问题让对方自则何如”,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 一、《寡人之于国也》: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寡人 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则强调: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 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斯天下之民至焉。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渔业方面 的);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纺织方面的);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牧业方面的);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 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兴办教育)。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⑴孟子认为刚开始时实行王道的措施有哪些,⑵有何结果呢?⑴“不违 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 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⑵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行王道以后又有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措施:“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效果: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措施: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效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措 施: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效果: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措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效果: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用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意。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也应该是君王的态度。最后一段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 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6、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的奢侈浪费行为)与“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的对比强调要施 仁政。 7、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与“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比喻,一 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孟子借此要强调要除暴虐,那么才会 出现“天下之民至焉”的大好局面。 8、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 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五十步笑百步。 二、《劝学》: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 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 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 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6、《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 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的境界。 8、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9、《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 臾之所学也”。 10、《荀子?劝学》中“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 这里出现。 1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 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 文中对应的语句是:学不可以已。 1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1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 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 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 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 《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2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 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1、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 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3、“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 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24、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2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 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默写测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察邻国之政,。,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不违农时,。,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 5.,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7.百亩之田,,;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高考默写中的《劝学》 1(10 年江苏卷) (2)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 。 2(10 年陕西卷) (1)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10 年福建卷) (2)吾尝终日而思矣,。 4(10 年安徽卷) (1)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5 (09 年全国卷Ⅱ) (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 6(09 年江苏卷) ⑵,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09 年天津卷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09 年福建卷) 故木受绳则直,。 9(09 年安徽卷)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10(09 年四川卷) 荀子《劝学》说:“;。”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1(09 年ft东卷) (4)故不积跬步,。 12 (08 全国卷Ⅱ) (1)登高而招,,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13.(08ft东) (4)君子生非异也,。 14(08 广东) (1)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15 (07 全国Ⅰ) (1)木直中绳,,其曲中规。,不复挺者,。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6 (07 安徽)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17 (07 四川)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06 北京) (1)《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劝学》理解性默写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