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52828131.html,

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作者:杨志和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23期

摘要: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存在封闭性、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等问题,本文提出了

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模式,改变过去单一的学校单一的培养模式,对教学单位、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和教师队伍等合作教育全要素进行全面的改革,使人才培养处于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中,使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全方位融人实际的科研、生产过程之中,从而构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成才,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11-02

一、引言

随着国家产业快速转型升级,急需大量的优秀人才。但目前应用型、综合型和创新性人才总量和质量与国家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人才需求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有责任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高校教育局限于校内,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往往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产学研合作协同推进,统筹国家、区域和地方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个背景下,高等院校意识到,必须走出去,与企业和市场对接。目前,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单位,产学研合作始终围绕着工程实践与人才培养两条主线展开,校企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实现从以往课堂学习模式向主动参与工程项目,从实际经验工程中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教学模式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口号,加大力度促进校企合作。在政府的号召下,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发起“产学研联合工程”,促进校企进行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能更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克服脱离社会情况,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从而促进高校各项改革。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有效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湖南理工学院作为岳阳市唯一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在《湖南理工学院中长期规划方案》中明确提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从结合内容来划分,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从结合推进的组织看,可分为大学或研究所推进型、企业推进型、政府推进型等模式;从结合功能藕合的强弱关系看,可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和共建实体等模式;从组织边界角度看,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从结合的时间长短看,可分为临时性结合、契约型结合、一体化结合。 技术转让模式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技术秘密等。例如,上海某集团公司受让上海涂料研究所的涂料技术成果,使用其“上涂牌”及其丰富的研发人力资源和成套设备。 技术转让模式比较传统,也比较成熟,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只有约1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受让模式。其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技术成果,企业不会受让,而比较成熟、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高校、研究院所倾向于自行实施转化,或成立关联公司进行转化。 如果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是普通实施许可,则可能存在市场竞争激烈、附加值低的风险。例如某医药公司以普通许可方式受让一项新药品成果,投人了几百万元申请药品许可证并组织生产,因市场上同类技术产品过多,难以打开市场局面,每年的销售收入只维持在100万元,无法收回成本,亏损比较严重。 另外,在调研中还发现约2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咨询与服务”的合作模式,在技术创新中获得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种模式操作比较简单。 技术开发模式 技术开发包括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是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其特点:一是将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

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的基本结构范文

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的基本结构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了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 以各自拥有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开拓等一系列开发、经营活动。这也是企业界、学术界、技术开发领域为了共同实现创新目标而形成的合作交流活动。产学研合作是基于创新而进行的合作, 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融合。 基于产学研创新的分析,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所采取的不同合作方式、合作类型的标识。显然这种标识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一个复杂系统, 也是产学研结合研究中的一种范式。 产学研结合的主体要素是直接参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动性因素, 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参与者。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是产学研结合中不可或缺的3 类主体, 这3 类主体的角色各不相同: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创新知识的源泉和人才的主要输出者, 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造者; 企业是科技的主要输入者, 是技术创新的的主体,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现者。但由于以上3 类主体的目标存在着不一致, 因此需要政府出面充当推动、沟通、调和和监督的角色, 这样产学研结合的主体要素就包括: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和政府。 产学研结合的环境要素是指构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之环境系统中的诸要素。它包括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等。

产学研结合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就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 科技的进步, 教育的变革, 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就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而言,产学研联合是一个开放系统, 一方面, 主体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另一方面, 主体要素结合的方式, 结合的紧密程度, 结合的持久性, 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要素的影响。从产学研结合系统结构中, 能清晰看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 , 如图1所示。 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虽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研究有很多, 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产学研创新模式的科学分类,按照不同视角, 对产学研创新模式进行区别和划分,确立产学研不同模式的组织建制与实施方略, 对于促进产学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1 产学研合作的阶段划分 确定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 对产学研合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是必要的。按照产学研合作时间、方式、核心内容可将产学研合作划分为6 个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张丽果,巩稼民,刘继红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西安710121 摘要: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了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项目驱动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并建设了多样化的实践环境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经过部分专业的实践,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理念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工业竞争能力[1,2]。我国确立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4]。同时,我国地方高校约占整个高校的90%,工程人才培养又约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半左右[5]。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6]。 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5,7,8]:1)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传统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学科研脱节,科研干扰、弱化本科教学问题。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越高,投入本科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越少,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亟待强化。 4)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5)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5]。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承担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1 本文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TS12509)”、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践行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3BZ42)”和“高等学校基于“教研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3BY69)”、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研究成果。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发表日期:2010年5月17日共有4260 位读者 产学研结合模式,从结合内容来划分,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从结合推进的组织看,可分为大学或研究所推进型、企业推进型、政府推进型等模式;从结合功能藕合的强弱关系看,可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和共建实体等模式;从组织边界角度看,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从结合的时间长短看,可分为临时性结合、契约型结合、一体化结合。 (1)技术转让模式。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技术秘密等。例如,上海某集团公司受让上海涂料研究所的涂料技术成果,使用其“上涂牌”及其丰富的研发人力资源和成套设备。 技术转让模式比较传统,也比较成熟,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只有约1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受让模式。其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技术成果,企业不会受让,而比较成熟、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高校、研究院所倾向于自行实施转化,或成立关联公司进行转化。 如果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是普通实施许可,则可能存在市场竞争激烈、附加值低的风险。例如某医药公司以普通许可方式受让一项新药品成果,投人了几百万元申请药品许可证并组织生产,因市场上同类技术产品过多,难以打开市场局面,每年的销售收入只维持在100万元,无法收回成本,亏损比较严重。 另外,在调研中还发现约2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咨询与服务”的合作模式,在技术创新中获得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种模式操作比较简单。 (2)技术开发模式。 技术开发包括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是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其特点:一是将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开发风险较高,且主要由企业承担;三是所取得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比较明晰,一般为双方共有或由研究方享有。在技术开发中,研究方在乎发表科研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企业比较在乎技术成果转化及其价值的市场实现,各自追求的有所不同。 技术开发模式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一是企业有较强的经济实力,高校、科研机构有较强的研究实力;二是知识产权归属明晰,利益分配合理,风险共同承担,产学研各方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有机结合;三是合作各方有较好的合作基础,相互信任且沟通有效。 根据对上海部分科技企业的调查结果,“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是产学研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裴红霞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缺少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创造能力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很有必要。 从诺贝尔奖来看,英国剑桥大学拥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拥有40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出一个诺贝尔奖。8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的华裔,除了2位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其他6位均在美国读完中学和大学。百年历史的清华、北大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拿不到诺贝尔奖就矮化我们的教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考试分数高但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振聋发聩!当今教育前所未有地被提高到全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领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应试教育”倾向仍没有根本好转,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在中西教育比较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从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传统教育对比看:从《孔子讲学图》中可以看出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着老师的点拨,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是唯师、唯书、唯上。从油画《雅典学派》中看出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明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培养出的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批判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_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1期 12 刘智运,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教授。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刘智运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 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改革势在必行。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方向,其核心就是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今天,在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21世纪,对人才素质及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走出一条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着理念、内容、制度、技术等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有四个,即: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在这四方面下工夫。高校必须在深刻认识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深入思考,制订出适合学校发展且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创新人才的方案,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使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 二、明确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要求,也是大学人才观的集中反映。从组织管理角度看,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始于目标,也终于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

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只有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国家将对特级建筑企业的资质进行重新审查,这将为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校和企业发展壮大的很好机遇。这样就会调动产学研合作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资源的协调统一。高校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此来获得报酬作进一步的科研;企业也有对高新技术迫切的需求,以此来提升企业的创新实力。但是现在的现实是:许多研究成果往往在发表论文和获得奖励后就束之高阁。笔者以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高校要多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一、国外产学研的做法 1.国外高校产学研现状[1,3] 在美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与大学合作的方式有:一是单一的工业企业对大学研究计划提供资金,进行合作,该企业有权在大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制工作;二是公司联合对大学研究计划提供资金,联合研制,共同取得成果;三是设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许多大学设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为了加强跨学科与高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80年代又在大学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四是工业和大学联合建立实验室并共用。 在这些合作研究中,大学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对某一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技术和工艺规程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要有利于加强工业界的竞争力,具有综合性,同时把基础科学交流知识作为重点,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吸收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参加研究工作。这种合作机制能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工业界。 在美国,大学已经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孵化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这种新知识、新技术的集中体现,科研成果和科技发明能够通过政府、高校与产业的有效合作迅速进行产业化,真正成为经济繁荣的“发动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与商业化,不仅能够促进新知识发现、刺激技术创新、提高生活质量、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而且为美国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美国政府、企业和高校十分重视技术转让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根据美国大学技术管理人协会的统计,1980年美国颁布BAYH-DOLE法案以来,大学技术转让为全国经济作出了300亿美元的贡献,并每年提供25万个就业机会,市场上超过1000种产品来自于大学科研成果。在美国高校技术转让过程中,政府从宏观上进行控制,创造宽松的法规政策环境,高校则不断调整自身,努力开拓与外界的联系,共同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企业愿意采用新技术,高校也想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双方都盼着与对方结合。 2.我国建筑类高校得到借鉴和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让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科研积极性提高很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在电子信息领域,高校“孵化”的高新企业日渐增多,有些已在国内居有品牌地位。但是在建筑界,高校的“孵化”作用却是很少的。美国高校通过技术转让所创造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我国建筑类高校技术转让提供的借鉴和启示主要有:一是严把科研立项关,鼓励具有专利的项目研究,将科研成果与专利结合起来;二是高校应该主动与企业联合,建立校企中心,将科研与工程紧密结合。解决工程中的科研问题,解决科研中的应用问题,避免那种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的现状;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除政府法规和政策外,高校应该有详细的技术转让规定,以保护科研工作者在技术转让中的利益不受侵害;四是利用高科技产品,参与建筑市场的竞争,抢占市场的份额。 二、国内产学研存在的问题 1.零散自发 目前的校企合作,基本上都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往往是某个教授或某个课题组与地方企业合作,合作的前期主要局限于提供实验材料、提供部分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消除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本文探讨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对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而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就是创新。传统的以“制度”为本位,以“管理”为本位,以牺牲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的“整齐划一性”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家长、教育职能部门、媒体等方面的高度关注,媒体和家长加紧了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出“声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压力进一步“加码”。消除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培养模式单一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这种单一培养模式的长期存在,一方面造成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整体结构上“千校一面”,另一方面则是人才的“千人一面”。传统的“专人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突出表现为学生知识面较窄,在理论知识层面表现出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在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差,实际动手能力差、团结协作观薄弱,不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2.教育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亟待创新[1]。如教学模式有待打破统一框架;教学方式有待改变灌输模式;在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方面,学校停留在“一刀切”的量化评价阶段,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操作能力。 3.专业设置与学分制缺乏柔性 在专业设置上,部分学校急于“求大求全”,对一些专业的设置和建设缺乏分析、调查和研究,出现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学分制管理方面,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无论是学年制,还是学年学分制,从教与学的主动权来看,主动权还在教师、在学校身上,学生必须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统一的课程,按统一的年限修完学业。 4.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传统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导”作用被放大,学生主体地位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早已习惯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丢笔记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方式。学生所要求掌握的都是“结论”,唯书、唯师、唯上,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和禁锢,久而久之学生会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陷入理论与知识脱节的泥潭。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可称为人才“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环节,可谓“静态环节”,在这一环节应包括课程设置、专业结构及知识结构合理的比例搭配;第二个环节是指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环节”,可谓“动态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通过体制、制度的建立,借助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

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一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概念------------------------------------------------------------------------------------- 2 1.1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 ------------------------------------------------------------------------------------ 2 1.2产学研的三个主体------------------------------------------------------------------------------------- 3 1.3产学研的形成雏形。---------------------------------------------------------------------------------- 4 1.4涌动的科技-------------------------------------------------------------------------------------------- 5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 7 2.1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 7 2.1.1 政府指令型结合模式。 --------------------------------------------------------------------- 8 2.1.2、政府推动主导型模式。-------------------------------------------------------------------- 8 2.1.3、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 9 2.1.4、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 10 2.1.5、市场需求主导型模式。------------------------------------------------------------------- 10 2.1.6、共建型合作模式。------------------------------------------------------------------------- 12 2.2国外产学研的合作模式------------------------------------------------------------------------------ 12 2.2.1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 12 2.2.2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 13 2.3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及----------------------------------------------------- 15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 ---------------------------------------------------------------------------------------------- 17 3.1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分类------------------------------------------------------------------------------ 17 3.1.1单元型合作机制 ------------------------------------------------------------------------------ 17 3.1.2 紧密型合作机制 ------------------------------------------------------------------------------ 18 3.1.3 股份型合作机制 ------------------------------------------------------------------------------ 18 3.1.4 跨越型合作机制 ------------------------------------------------------------------------------ 18 3.2 产学研合作机制内涵分类-------------------------------------------------------------------------- 19 3.2.1 合作动力机制--------------------------------------------------------------------------------- 19 3.2.2 盟友选择机制--------------------------------------------------------------------------------- 20 3.2.3资源投入机制 --------------------------------------------------------------------------------- 20 3.2.4 利益分配机制--------------------------------------------------------------------------------- 21 3.2.5 盟友退出机制--------------------------------------------------------------------------------- 22 3.2.6 风险管理机制--------------------------------------------------------------------------------- 23 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办法-------------------------------------------------------------- 24 4.1制约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 ----------------------------------------------------------------- 25 4.1.1在体制和机制上缺乏制约因素,造成合作行为短期化和形式化 ------------------ 25 4.1.2合作双方研究理念上各不相同,技术创新不能形成合力---------------------------- 25 4.1.3 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 26 4.1.4大学评价机制僵化,则难以满足企业创新需求 ---------------------------------------- 26 4.2 解决产学研的原因。-------------------------------------------------------------------------------- 26 4.2.1产学研合作机制要注意的几个点 -------------------------------------------------------- 26 4.2.2基于政府视角 --------------------------------------------------------------------------------- 27 4.2.3基于企业视角 --------------------------------------------------------------------------------- 28 4.2.4 基于高校视角--------------------------------------------------------------------------------- 29 五感情纽带机制 ------------------------------------------------------------------------------------------------ 32 5.1感情纽带机制的流传。------------------------------------------------------------------------------ 32 5.2感情纽带机制的在实践中运用 -------------------------------------------------------------------- 32

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应强化和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有很多,分类方法也很多。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分为:企业拥有自主独立的研发机构;联合多方在企业共建研发平台;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公共服务平台;在科研院所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 模式一:企业拥有自主独立的研发机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具有独立的研发能力,产学研合作多是从市场需求出发,以产业化重大项目为牵引,和科研院所合作,聚焦突破关键技术。如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企业为主导,利用企业在产品工程化、市场化方面的经验和高校、科研院所在学科、人才、试验平台等方面的基础优势,围绕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如上汽集团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在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电机、电池、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推出了面向市场的产品。上海石化和复旦大学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合作攻关双轴拉伸聚丙烯(BOPP)等高档专用料,不仅取得了一系列基础理论突破,并开发出性能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的专用料,部分替代了同类进口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效果来看,这一模式是比较成熟和理想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但现实情况是,多数企业并不具有独立的研发机构,更不要说自主独立的研发能力了。企业自主的研发能力建设将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的发展重点。 模式二:联合多方在企业共建研发平台。由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在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或研究院等研发平台,为产学研各方提供一个相对固定的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各方人才、技术、信息的交流和融合。如宝钢集团先后与上海交大、东北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8所院校开展了战略合作。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企业设立多方合作的研发平台,企业具有主导权,但科研院所有了一定的决策参与权。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从结合内容来划分,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从结合推进的组织看,可分为大学或研究所推进型、企业推进型、政府推进型等模式;从结合功能藕合的强弱关系看,可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和共建实体等模式;从组织边界角度看,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从结合的时间长短看,可分为临时性结合、契约型结合、一体化结合。 技术转让模式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技术秘密等。例如,上海某集团公司受让上海涂料研究所的涂料技术成果,使用其“上涂牌”及其丰富的研发人力资源和成套设备。 技术转让模式比较传统,也比较成熟,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只有约1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受让模式。其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技术成果,企业不会受让,而比较成熟、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高校、研究院所倾向于自行实施转化,或成立关联公司进行转化。 如果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是普通实施许可,则可能存在市场竞争激烈、附加值低的风险。例如某医药公司以普通许可方式受让一项新药品成果,投人了几百万元申请药品许可证并组织生产,因市场上同类技术产品过多,难以打开市场局面,每年的销售收入只维持在100万元,无法收回成本,亏损比较严重。 另外,在调研中还发现约2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咨询与服务”的合作模式,在技术创新中获得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种模式操作比较简单。 技术开发模式 技术开发包括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是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其特点:一是将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开发风险较高,且主要由企业承担;三是所

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近年,区校一体化作为一种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在我国迅速地发展起来,由点对面的模式成长为面对面的模式。区校一体化作为一种知识集聚、人才集聚的资源集聚现象,有着特定的演化机理。区校一体化只有嵌入本地网络,通过本地化过程,才能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标签:区枝一体化:互动: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产学研合作所展开的技术创新成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历史较短,如何突破传统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点对点合作模式,建立多个企业与多个学校的区校一体化合作新模式,仍然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区校一体化模式的形成及在我国的实践 (一)区校一体化模式的形成 区校一体化模式的产生源于作为产学研合作发源地的美国。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商界和政府部门为了利用大学的研究力量,开始把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研究型大学周围。从那时起,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建,在一些大学周围便形成了高新技术密集区,被人们称为“研究园区”或“工业同区”,统称“科技工业园区”。因此美国区校合作模式的发展也就源于美国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利,类型:第一,大学科技同区与高校的合作模式。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1951年在特尔曼教授的倡议下,斯坦福大学于硅谷兴建的“斯坦福研究园”,此举将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和高新技术企业结合起来,不仅增加了校方的经费收人,更重要的是加快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促进了硅谷的崛起,我们也将这种模式称为“硅谷模式”。第二,企业组建的高技术同区+高校的合作模式。如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围绕波士顿128号公路新建了上千家企业。可以这样说,没有MIT,就不会有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由州政府主持组建的高科技园区+高校的合作模式。如北卡罗来纳州由政府组建的“三角研究园区”与三所著名的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杜克大学)的合作。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区校一体化合作模式中,以斯坦福研究园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硅谷是美国的第一个科技工业同区,是美国现代高技术工业的摇篮,今天它已

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协同创新”能够让资源按照任务进行汇聚,通过对跨行业、跨领域的知识体系和资源仪器进行整合,发挥每一个成员单位的优势性资源,即不需要重复进行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又无障碍的自由进行任务分配,让每一个任务都有专业的人去做,是未来产学研合作的主体模式。 标签:协同创新、产学研 一、绪论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无障碍聚合,打破原资源所属单位所有制的壁垒,彻底释放“人员尤其是专家、技术人员,物质,技术”等创新要素,从而让要素因事可以自由汇聚使用。 协同创新是打破原有机制体制的全新的组织机构,其关键是形成以政产学研用为纽带的研究机构为重心,以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化创新新模式,通过对跨行业、跨领域的知识体系和资源仪器进行整合,发挥每一个成员单位的优势性资源,各个成员单位之间不必重复建设,可以进行资源互补,同时合作推进技术的推广和市场化,在各自的意向客户范围内开展产业推广活动,使得创新的思路可以在多元的空间进行拓展,从而引领未来的技术变革。协同创新的本质是将优势资源依据项目进行自然聚集,这种聚集应该是有机和和谐的,而不是简单的相加。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模式 (1)校校协同创新模式。 高校与高校之间进行联合创新,可以让高校在坚持本校专业化的同时,实现跨界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多元化创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最优路径[1]。因为每所高校对本校的专业、学生培养、教改等方面有很多兼容的地方,而每一所高校,由于办校历史、所在地域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又兼具各自学校的特色,在师资、课程、科研攻关能力、教育信息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可以进行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协同。 (2)校院(所)协同创新模式。 科研院(所)有更多的目标明确,现代化的科研设备及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和专业化知识储备的科研人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既可以深化科研院所的理论知识储备,为科研院所培养后备的科研人团队,也可以让高校有途径接触科研院所的高精尖设备,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双方的合作空间大。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均是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机构,有利于协同创新各种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开展协同创新工作的时候,高校要和科研院就项目进行完善的规

最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 制的研究

一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概念-------------------------------------------------------------------------------------- 3 1.1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 3 1.2产学研的三个主体 ------------------------------------------------------------------------------------ 4 1.3产学研的形成雏形。 --------------------------------------------------------------------------------- 5 1.4涌动的科技 ------------------------------------------------------------------------------------------- 5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 8 2.1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 8 2.1.1 政府指令型结合模式。 -------------------------------------------------------------------- 9 在建国初期,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摸索中国家。对产学研合作还没有固定的模 式。那个时期生产力缺乏,生产水平低下,国防问题和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有 待解决。然而国家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国家稳定,国民的温饱得以解决 国家才能稳定发展,才有精力去解决国家存在的其他问题。因此我国在短期内 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国防事业的相关方案。如在国防上致 力于“两弹一星”的研究。所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范围在当时显得比较的 局限,或者说比较受限于政府。政府集中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的力量主 要在发展国防事业和粮食问题。在这过程中政府对产学研合作起到了决定性的 作用。或者说政府强制性的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每一个合作都 是按照政府的指令去执行,在当时合作带有一定的政治元素。这样的合作模式 却我国在这三个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政府直接下令企业、高等院校和科 研院联合使得三者没有了选择权,即失去了研究方向的选择权,也失去了对合 作者的选择权。但在当时却也是时事所迫。 ----------------------------------------------- 9 2.1.2、政府推动主导型模式。------------------------------------------------------------------ 9 2.1.3、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 10 2.1.4、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 10 2.1.5、市场需求主导型模式。----------------------------------------------------------------- 11 2.1.6、共建型合作模式。 ----------------------------------------------------------------------- 12 2.2国外产学研的合作模式----------------------------------------------------------------------------- 13 2.2.1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 13 2.2.2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 14 2.3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及---------------------------------------------------- 15三产学研合作机制 ---------------------------------------------------------------------------------------------- 18 3.1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分类----------------------------------------------------------------------------- 18 3.1.1单元型合作机制----------------------------------------------------------------------------- 18 3.1.2 紧密型合作机制----------------------------------------------------------------------------- 18 3.1.3 股份型合作机制----------------------------------------------------------------------------- 19 3.1.4 跨越型合作机制----------------------------------------------------------------------------- 19 3.2 产学研合作机制内涵分类-------------------------------------------------------------------------- 20 3.2.1 合作动力机制-------------------------------------------------------------------------------- 20 3.2.2 盟友选择机制-------------------------------------------------------------------------------- 21 3.2.3资源投入机制-------------------------------------------------------------------------------- 21 3.2.4 利益分配机制-------------------------------------------------------------------------------- 22 3.2.5 盟友退出机制-------------------------------------------------------------------------------- 23 3.2.6 风险管理机制-------------------------------------------------------------------------------- 24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办法--------------------------------------------------------------- 2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