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分析

刘效龙1,张世全1,2,冯长春

1

(1.北京大学城市与经济地理系,北京100871;2.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郑州450016)

摘要:综合运用分形、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级钟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

得出结论:①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趋于“扁平化”,首位城市郑州的垄断性较弱;城市在不同规模类型间的转移过程中,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转移概率低,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转移概率高,中等规模城市数量增长缓慢;城市个体位序的变化相对较小,

城市规模发展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和连续性;②城市规模分布依然以省辖市为基础,在省辖市与周围县市的空间互动上,开封和平顶山对周围县市有显著的极化作用,郑州和新乡对周围县市产生了极化作用但不显著,

其余省辖市与周围县市未形成紧密的空间互动关系。关

词:分形维数;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级钟;空间自相关;LISA 聚集图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11)03-0029-06

收稿日期:2011-01-21;修回日期:2011-04-28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06BAJ05

A04)

作者简介:刘效龙(1986-),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

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E-mail )kuailemengzi@gmail.com 。城市群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发展

[1]

,增强城市群对区域的辐射带

动作用。中原城市群位于京广和陇海两大城镇发展轴的交汇处,是实施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载体。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优化我国城市体系和地域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是城市体系三大结构(规模结构、

空间结构和职能结构)之一,反映了城市人口在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中的分布状况。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群整体功能的发挥与竞争力的提升,研究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对把握城市群的发展阶段和优化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较为发达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研究较多[3-8]

虽然有学者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等级进行了研

[1,9]

,但多是从规模等级的整体层面进行考察,忽视了整体演变趋势下城市个体的变化。本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对象,运用分形和全局空间自相关理论分析城市规模等级时空演变的整体特征,并采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级钟理论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城市个体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整合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中原城市群位于河南省中部,包括郑州、洛阳、开

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省辖市和巩义、

登封、偃师、沁阳、新密、孟州、舞钢、辉县、荥阳、卫辉、汝州、长葛、禹州、新郑14个县级市、33个县和340个建制镇(图1)。

考虑数据获取与处理的方便,在分析城市规模等级的时间演变时,以9个省辖市和14个县级市为对象,采用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的市区非农业人口指标;在分析城市规模等级的空间演变时,

以全部56个县、县级市和省辖市为对象,采用《中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中的非农业人口指标。

2

城市规模等级的时间演变分析

2.1

城市规模等级的整体演变趋势

城市规模等级的整体演变趋势可以借助城市规模

分布分形维数的变化进行分析[10-11]

。常用的齐夫

(Zipf )分布和帕累托(Pareto )分布中的参数被证明具有分形维数的意义,并且可以证明二者的实质是一样的

[12]

。Zipf 分布的公式[7,13]

:P r =P 1r -q 。

(1)式(1)两边取对数得,ln P r =ln P 1-q ln r 。

(2)

式中:r 为城市规模位序;P r 为第r 位城市的规模;P 1为最大城市的规模;q 为Zip f 维数。

当q =1时,最大城市与最小城市的规模之比恰好为区域内的城市数目;当q <1时,城市规模分布比较集中,中间位序的城市比较发育;当q >1时,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分散,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强。

当大城市发展快于中小城市时q 增大,城市规模分布趋于分散;当中小城市发展快于大城市时q 减小,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

[13]

本研究计算了1996—2008年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维数,

结果如下。1996—2008年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维数均小于2,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双对数回归模型的相

第30卷第3期2011年6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30No.3Jun.2011

图1中原城市群城镇空间分布

Fig.1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ities in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s

关系数R2均在0.92以上,相关性较好,且R2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分形特征越来越明显(表1,图2),但分形维数值较低,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弱。具体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①1996—1999年分形维数不断减小,首位城市垄断性减弱,中小城市的发展快于大城市,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②2000—2003年分形维数不断增大,首位城市垄断性增强,大城市的发展快于中小城市,城市规模分布趋于分散;③2004—2008年分形维数减小,并逐渐接近于理想值1,表明该阶段中间位序的城市发展较快,首位城市垄断性减弱,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并逐渐向理想分布状态转变。总体来看,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趋于“扁平化”,由于中原城市群正处于初期集聚发展阶段,城市规模等级分布的“扁平化”趋势削弱了首位城市郑州的核心领导地位,城市群缺乏强有力的组织者来整合内部各城市的发展。

2.2城市在不同规模类型间的转移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1985—2008年间城市在不同规模类型间的转移,利用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进行分析。

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是将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分为若干类型,通过统计城市在不同类型间的转移次数和转移概率来研究城市规模的动态变化。根据城市规模与城市体系平均城市规模的关系,可将所有城市划分为5种类型:①小于均值的0.5倍(I型);②介于均值的0.5 1倍之间(II型);③介于均值的1 2倍之间(III型);④大于均值的2倍(IV型);⑤研究初期(1985年)没有设市但在以后的发展中晋升为城市的(0型)。1985—2008年间中原城市群城市在不同规模类型

表1中原城市群城市

位序与规模双对数回归(1996—2008年)

Tab.1Regressive results

of rank-size double logmarithm in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s during1996—2008

年份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分形维数q 1996y=-1.1048x+5.35670.94291.1048 1997y=-1.1007x+5.38280.94511.1007 1998y=-1.0980x+5.40360.94731.0980 1999y=-1.0941x+5.42170.95111.0941 2000y=-1.0946x+5.43290.95141.0946 2001y=-1.0964x+5.46260.95391.0964 2002y=-1.1340x+5.54040.95511.1334 2003y=-1.2245x+5.65220.92451.2245 2004y=-1.2024x+5.69160.94501.2024 2005y=-1.1905x+5.67590.93831.1905 2006y=-0.9831x+5.49580.96980.9831 2007y=-0.9961x+5.53540.97250.9961 2008y=-0.9961x+5.55150.97400.9961

间的转移可表示为一个5?5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表2),矩阵的对角线元素表示一个初始状态类型(0、Ⅰ、Ⅱ、Ⅲ或Ⅳ)在下一年份仍保持相同状态的概率,非对角线元素表示城市在不同规模类型间的转移概率[6]。

表2左栏第二列(n)表示城市在研究期间分别处于不同初始状态(0、Ⅰ、Ⅱ、Ⅲ或Ⅳ)的总数量,第三至第七列分别表示从初始状态(0、Ⅰ、Ⅱ、Ⅲ和Ⅳ)转移为每列所对应类型(0、Ⅰ、Ⅱ、Ⅲ和Ⅳ)的总次数;右栏给出了城市在不同规模类型间的转移概率。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①对角线上的概率值较高,均在0.83以上,说明

·

03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30卷

图21996,2008年中原城市群位序规模双对数散点图

Fig.2The scatter dot of rank-size double logmarithm in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s(1996,2008)

表2中原城市群在不同规模类型间的转移矩阵(1985—2008年)

Tab.2Marlkov transition probability matrix in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s duying1999—2008

ti/ti+1n0型Ⅰ型Ⅱ型III型Ⅳ型0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

0型9378150000.83870.1613000

Ⅰ型243023760000.97530.024700

Ⅱ型52004480000.84620.15380

Ⅲ型88002833000.02270.94320.0341Ⅳ型510002490000.03920.9608

各类型的城市在下一年保持相同类型的概率较高;②城市在不同规模类型间的转移以向紧邻的上一类型转移为主,即0型→Ⅰ型,Ⅰ型→Ⅱ型,Ⅱ型→Ⅲ型,Ⅲ型→Ⅳ型,较少出现由高等级向低等级的转移,不存在跨级转移情况;③城市在向紧邻的上一类型转移时,从0型→Ⅰ型和Ⅱ型→Ⅲ型的概率较高,分别为0.1613和0.1538,也就是说处于0型的城市在下一年转为I型城市的平均概率为0.1613,处于II型的城市转为III型城市的平均概率为0.1538;而从Ⅰ型→Ⅱ型和Ⅲ型→Ⅳ型的概率较低,仅为0.0247和0.0341。1985—2008年城市转移矩阵换算过程中Ⅰ型和Ⅱ型城市的平均人口分界规模为16万左右,Ⅱ型和Ⅲ型城市的平均人口分界规模为64万左右,与现行大中小城市的分界规模较为接近,说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小城市转为中等城市(Ⅰ型→Ⅱ型)的概率较低,由中等城市转为大城市(Ⅱ型→Ⅲ型)的概率较高,中等城市的数量增长缓慢,城市规模等级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人口向小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特征。

2.3城市个体位序的变动分析

城市规模等级分形维数仅能反映城市规模等级的总体变化特征,掩盖了城市个体位序的变化情况。为了分析城市位序等级的时变规律,英国学者Batty提出了等级钟理论,即把位序等间隔的若干同心圆作为等级钟面,由位序为0(最高位序等级)的圆心开始,向外依次等间隔递减位序等级,直至设定的最低位序(最外层同心圆);同时根据研究的时间跨度将钟面均匀划分为若干等面积的扇面;利用设定的时间点与相应的位序等级,在位序等级钟面上绘制出位序等级钟时变线———表示位序随时间变化、由钟面中心区域向外伸展的一条连续的螺旋线。他还提出了等级距离钟的概念,即如果某城市i在t-1时刻的位序为r i(t-1),在t时刻的位序为r i(t),则定义该城市在该时间段内的等级距离为[14-15]

d i(t)=r i(t)-r i(t-1)。(3)那么,该时间段内全部城市(N)的平均等级距离为

d(t)=∑

N

i=1

r i(t)-r i(t-1)N。(4)本研究绘制了中原城市群1996—2008年的城市位序等级钟,并计算了该时期中原城市群23个城市的平均等级距离(图3)。

从图中看出,1996—2008年间中原城市群内前8位城市的位序变动较小,其中前4位的郑州、洛阳、平顶山和新乡的位序没有发生变动,呈同心环式排列,开封和焦作、许昌和漯河的位序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互换,焦作和漯河的位序分别超越了开封和许昌,发展势头良好;后15位城市中汝州、新密和偃师的位序呈现不断上升之势,孟州的位序则不断下降,其余城市的位序波动较小。从平均等级距离的变化可以看出,1997—2003年城市平均等级距离变化较大,这主要是孟州的位序急剧变化导致的,2003年后平均等级距离出现减小趋势。总体来看中原城市群城市个体的位序,尤其是省辖市的位序变化较小,城市规模的发展呈现出很强的路径依赖和连续性特征。

3城市规模等级的空间演变分析空间上相邻的城市在发展中往往表现出相关性,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格局。本研究采用市域非农业

·

13

·

第3期刘效龙,等: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分析

图3中原城市群城市位序等级钟(左)和平均等级距离钟(右)

Fig.3Rank clocks(left)and distance clocks(right)for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s

人口指标对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空间分布格局的

演变进行研究。

3.1城市规模等级的整体空间分布格局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测度城市规模等级的整

体空间分布格局,常用的统计量为全局自相关系数,计

算公式[16]

I(d)=∑n

i=1

∑n

j=1

W ij(X i-X)(X j-X)

S2∑

n

i=1

∑n

j=1

W ij

。(5)

式中:X=1

n ∑m

i=1

X i;S2=1

n

∑n

i=1

(X i-X)2;X i为城市i的

规模(本研究采用非农业人口规模);W ij为空间权重矩阵。若I(d)为正且显著,表明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城市趋于集中分布;若I(d)为负且显著,表明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城市趋于分散分布;若I(d)接近期望值-1/(n-1),表明城市在空间上随机分布,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格局。

利用ARCGIS9.2和GEODA0.9.5i软件,计算了1999—2008年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表3)。

表3表明,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均为负值,且绝对值较小,说明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的整体空间分布比较分散,没有表现出空间集聚的现象。

3.2城市规模等级的局部空间分布格局

要进一步考察城市规模等级的局部空间分布格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LISA集聚图是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城市规模与周围邻接城市平均规模的关系,LISA集聚图将所有城市划分为4类,即高高(H-H)、高低(H -L)、低高(L-H)和低低(L-L)。H-H表示某一城市的规模和周围城市的平均规模均较大,L-L与H-H 的含义相反;H-L表示某一城市的规模较大,但周围城表3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的全局自相关系数(1999—2008年)Tab.3The global Moran’s index of city-size

in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s during1999—2008年份全局自相关系数z_score p_val

1999-0.0989-1.18330.057

2000-0.1134-1.34080.020

2001-0.1115-1.34050.037

2002-0.1103-1.42790.029

2003-0.1072-1.33230.031

2004-0.0969-1.08700.096

2005-0.0994-1.16830.075

2006-0.0921-1.12650.102

2007-0.0987-1.24610.063

2008-0.0989-1.19380.052

说明:期望值E(I)均为-0.0182,显著性水平α设定为0.05。

市的平均规模较小,中心城市对周围城市的人口具有集聚效应,L-H与H-L的含义相反。H-H和L-L表明具有较高的空间正相关,城市分布具有集聚性和相似性。H-L和L-H则表示空间负相关,城市分布具有分散性和异质性[16-17]。

对中原城市群1999,2008年城市规模分布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系数进行计算,并绘制LISA集聚图(图4)。

虽然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的整体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但局部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对比1999年和2008年城市规模分布的LISA集聚图可以看出:①不存在H-H型的县市,说明城市规模较大的县市未在空间上形成集聚,城市的发展相对孤立。1999—2008年间中原城市群内城市规模排名靠前的县市始终是省辖市,城市规模分布的变化以省辖市为基础,规模分布的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省辖市对周边区域的聚集和辐射作用都不显著;②L-L型集中主要是分布在城市群西南边缘的嵩县、洛宁县和栾川县,地形以山地为主,交通欠发达,历来是河南省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③L-H型包括中牟县、原阳县、获嘉县和荥阳市,均分布在郑州和新乡的周围。虽然郑州和新乡与周围县市相

·

23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30卷

图4

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LISA 集聚图(1999,

2008年)Fig.4

The LISA cluster of city-size distribution in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s (1999,2008)

比未表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但从L -H 型县市的空间分布态势上可以推测出郑州和新乡对周围县市的人口产生了极化作用;④开封和平顶山1999和2008年均为H -L 型,对周围县市具有明显的极化作用。

以上分析说明,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的分布依然以

省辖市为基础;在省辖市与周围县市的空间互动上,平顶山和开封对周围县市具有明显的极化作用,郑州和新乡对周围县市产生了极化作用但不显著,其它省辖市与周围县市的发展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因此

中原城市群是典型的“弱核多极式”城市群[1]

4结论与建议

目前中原城市群依然处于初期集聚发展阶段,对其

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发现具有以下特

征。(1)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趋于“扁平化”

,首位城市郑州的垄断性较弱,对城市群发展的辐射牵引能力较差,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核心领导城市;小城市

向中等城市的转移概率低,

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转移概率高,

中等规模城市数量增长缓慢;城市个体位序的变化相对较小,城市规模发展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和连续

性。(2)城市规模分布依然以省辖市为基础,

在省辖市与周围县市的空间互动上,开封和平顶山对周围县市有显著的极化作用,郑州和新乡对周围县市产生了极化作

用但不显著,

其余省辖市与周围县市未形成紧密的空间互动关系。

针对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特征和

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提出以下规模等级结构的优化措施。(1)提高首位城市郑州的垄断力,将郑州培育成为城市群整合发展的引擎和组织力量。郑州应积极实施

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强化自身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战略地位,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城市竞争力,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2)积极培育中等城市,优化城市规模等级结构。针对

中原城市群中等城市数量增长缓慢的现状,

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选取条件优良的小城市,破除规模发展的体制与政策障碍,将其发展为中等城市,形成城市群内人

口和产业新的增长点,优化城市规模等级结构。(3)完

善省辖市与周围县市联系的交通、

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依托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和新—郑—漯(京广线)产业发展带,拓展省辖市的发展空间,增强省辖市对周围县

市的辐射和带动力,以形成更为紧密的空间互动关系。参考文献:

[1]王发曾,刘静玉.中原城市群整合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秦耀辰,苗长虹,高建华,等.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潘玉娟,陈忠暖.珠江三角洲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变动研

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2):42-45.[4]李立勋,温锋华,许学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规

模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J ].热带地理,2007,27(3):239-244.

[5]许波,纪慰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研

究[J ].城市问题,2001(2):7-9.[6]蒲英霞,马荣华,马晓东,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

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

J ].地理研究,2009,28(1):161-172.

[7]许爱霞.山东省城市规模分布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

发,2006,25(1):67-70.[8]王厚军,李小玉,何兴元,等.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体系

等级规模结构[J ]

.生态学杂志,2009,28(3):490-496.

[9]丁志伟,刘静玉,刘勇,等.基于分形理论的中原城市群

规模序列和空间结构研究[J ]

.河南科学,2010,28(3):346-350.

[10]姜常梅,赵明华.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描述[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1):61-62.[11]

陈彦光.分形城市系统标度·对称·空间复杂性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2]那伟,刘继生.吉林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J ].人文地理,2007,22(5):50-54.[13]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

测算方法[J ].地理研究,1998,17(1):82-89.[14]Batty M.Rank Clocks [J ].Nature ,2006,444:592-

·

33·第3期刘效龙,等: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分析

596.

[15]刘妙龙,陈雨,陈鹏,等.基于等级钟理论的中国城市

规模等级体系演化特征[J ]

.地理学报,2008,63(12):1235-1245.

[16]Anselin L.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

[J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5,27(2):93-115.

[17]吕韬,曹有挥.“时空接近”空间自相关模型构建及其

应用—

——以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为例[J ].地理研究,

2010,29(2):351-360.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City-Size Distribution in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s

Liu Xiaolong 1,Zhang Shiquan 1,2

,Feng Changchun 1

(1.Department of Urb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Depart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16,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city-size distribution in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s ,us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fractal ,

Markov transition probability matrix ,rank clocks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concludes that ,(1)The city-size distrtibution is growing “flat ”,and the monopolistic power of primacy city (Zhengzhou )is still weak ;Markov transition probability matrix shows that transition probability from small-cit-ies to medium-cities is low ,while probability from medium-cities to big-cities is high ,resulting in slow-growth in the number of medium-cities ;The ranks of cities change slowly ,and distribu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shows path-de-pendency and continuity ;(2)The city-size distribution in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s bases on these cities gov-erned by province.Kaifeng and pingdingshan have a significant polarization-effect on the surrounding counties ,and

so do Zhengzhou and Xinxiang (but not significant ),while other cities governed by province do not form close spa-tial-interaction with their surrounding counties.

Key words :fractal dimension ;Markov transition probability matrix ;rank clock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LI-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

SA cluster

更正

本刊2011年第30卷第2期中第146页上图3的图例有误,现将图例中的“灾致耕地、生态建耕、耕地(变化量)”

更正为“灾毁耕地、生态退耕、林地变化量”

。另外,根据第一作者最近的要求,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改为“王军”,其联系方式为wangjun@lcrc.org.cn 。

对文中的错误给读者造成的不便,本刊致以歉意!

本刊编辑部

·

43·地域研究与开发第30卷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_刘东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3-0343-05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 刘 东 勋1,2 (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 2.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 摘 要:中原地区正处于经济崛起的腾飞初期,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是中原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以大工业、大市场建立发达的专业化协作体系则是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为此,必须构筑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统一的劳动市场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 关键词:产业结构;比较优势;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1.1 1997年以来全国产业升级和地域分工格局正在悄然变化 买方市场形成、加入WTO以后我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比较优势位势发生变化,产业升级势在必行。1997年以来,中国告别了建国以来长期的短缺经济状态,全面形成了买方市场态势,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在长期高增长的推动下,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普遍提高,收入分配分层化日趋明显,新的、更高档次的产品需求不断升级,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 外向度大的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西移相伴而生,中部地区接纳东部地区产业西移的条件基本成熟。中国的生产地域分工呈现着极大的不平衡现象,产业升级势头主要发生在外向度较高、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2]。与这种地区性产业升级相伴随的是东部地区的产业外移,其地理指向比较明显的是中部地区和部分较为发达的西部地区,与此同时,这些中西部地区经过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已经具备了接纳上游产业的条件[1]。 河南的市场化水平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河南属于比较典型的中部地区,但市场化转型较为积极主动,已经完全具备了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市场化程度。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关于中国各大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估中,郑州市名列前茅。 1.2 中原城市群概念的提出和中原崛起战略 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和首位城市的首位度偏低。美国出版的《世界城市》一书认为城市化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中从事非农业的工作。其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都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河南省2001年非农业人口比率仅仅为17.2%①,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首位城市郑州市的首位度(首位城市的人口数/该地区城市人口总数)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也处于非常低的地位,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 河南省的城镇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必须靠城市群的整体带动。中原城市群的范围包括郑州、洛阳、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开封、济源九城市。城镇体系尚未正式形成,各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能力较弱。与东南沿海相比,小城镇建设由于乡镇和村办企业的落后而显得明显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原城市群之间的协调,以中原城市群落体系实施带动中原崛起的战略决策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1.3 产业结构特征是研究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关键 城镇群落体系的关键在于其内部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主要表现为城市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较强,并在很多方面共享一些经济基础———如劳动力市场、公共城际交通体系、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相关的市场中介组织网络体系、区域金融市场、高校和科研机构、信息交流与发布平台等。如何才能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增强内部协作?现在划入的九个城市是否有内在的激励,关键在于其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将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2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制造业的结构特征 根据各地市的统计年鉴中有关的统计数据,可以计算出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平均每个从业人员的人均资本拥有量,可以像通常的做法那样定义为资本密集度或人均资本)、产出与资本比例(平均每元固定资产净值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一年中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创造的工业增加值)。 2.1 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九地市的分布特征 第25卷第3期2005年5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5,No.3 May.,2005 ①《河南统计年鉴2002》(表4-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收稿日期:2004-10-09;修回日期:2005-01-10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重点产业群的选择和建设问题研究》(2004CJJ013)和河南大学河南省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基金联合资助。

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实 验 报 告

成员: 一、实验背景 曾经,市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成为市民的骄傲。然而,据2010年市水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的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五十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还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但对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这一因素几可忽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的湖泊被填,用以养殖或者建造城市用地。 客观地说,湖泊的大面积缩小和消亡,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市的各大湖泊几乎均受波及。特别是面积较大的湖泊,在这一阶段面积剧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转化为人工精养鱼池,如东西湖、汊湖等;有的则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东湖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逐渐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设,旧城的改造和城市的兴建,使得土地的价值不断上升,道路的规划和商品房、工厂厂房的兴建,在巨额利益趋势下,填埋湖泊的惩罚已经不被人所重视,填埋的湖泊特别是一些被污染了的湖泊上长起了繁华的街市,大量的湖泊在城市的喧嚣中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 二、实验意义 湖泊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湖泊的消亡将对陆地水文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它的主要危害是加剧洪涝、干

城市群

城市群 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概念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城市群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 —1—

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并不一致,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从概念的起源看,城市群是从大城市演化而来的。戈特曼首次以Megalopolis来为城市群命名,而更重要的在于:一是超越了19世纪以来城市社会学对Megalopolis的道德批判语境和价值态度,使一种针对城市群的客观和理性研究成为可能;二是为这个概念赋予了全新的质的内涵和意义,揭示出当今城市从传统的单体城市向城市共同体转型发展的新模式与新形态。进一步说,Megalopolis既是传统大城市概念的进一步延展,也是人类城市发展的当代模式与最新形态,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这种新型大都市不再是单体城市而是一个城市共同体。就此而言,也可以说“大都市就是城市群”。[1] —2—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提要]近年来,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正悄然崛起。本文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区域内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构建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新格局。 关键词: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历程 2003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概念,明确界定了中原城市群的范围。2004年2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突出抓好中原城市群建设,完成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建立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这一期间,由省发改委牵头,河南省编制了《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同年3月被写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9月,政府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自此,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探索一条通过建立城市群区内合理的机制体系,对于推动中原地区参与国内新一轮的区域竞争和协作,带动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本文以2010年数据为例分析河南九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中原城市群总体经济实力不强。(表1)从表1可以看出,郑州作为中心城市,其各项经济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处于第一梯度;洛阳各项经济指标紧随郑州之后,而焦作、许昌、平顶山、新乡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洛阳,在本文中,将这五个城市同时列为第二梯度城市;漯河和济源两市经济实力相比第二梯度城市又下降一个层次,开封经济实力也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本文将这三个城市列为第三梯度城市。本文认为,虽然郑州发展水平稍高一些,但是从表1中可以看出,总体来说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实力都不强。 (二)中心城市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小。本文首位度的计算是把郑州和洛阳两市的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表2) 城市首位度是指用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指标。目前在我国,首位度已经演变为国家或区域中规模最大的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的比值。根据表2的数据,按照公式S=P1/P2(其中S为常数,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P2为第二位城市人口数),可以计算得到郑州的城市首位度为1.32。按照位序-规模法则,两城市指数的标准值应是2。比较后可以看出,郑州的城市首位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增强人口聚集能力。 (三)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中原城市群自提出至今,除了郑汴一体化,几条城际公交开通外,中原城市群没有实质性进展,似乎比中原城市群发展原规划进展要慢了很多。在一体化发展方面,中原城市群传统的行政区经济思维定式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层面有所反映,各种体制性、政策性和设施性障碍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城乡差别最难平衡的一个区域,如何解决二元社会平衡问题,是中原经济区创意规划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中原城市群来说,长期以来各区域在产业选择、布局及环境保护设施、法规等方面,均没有纳入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统一管理的轨道。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和建设,城乡在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二元化现象,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 区域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我们从区域不均衡测量出发,对河南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差距进行专题研究。我们用泰尔熵系数分解法把河南省地区差距分解为各个经济区内部及它们之间的差距,再用基尼系数阐述产业结构对地区差距变化的影响,以阐明河南省地区差距演变的结构性因素。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的经济差异,主要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等诸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里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探讨河南省分地区差距的情况。 由于GDP是一个关于区域生产规模的概念,所以用GDP(包括各产业增加值)作为基础数据构造某个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是合适的。 以下采集的基础数据,均来自1995—2005年的《河南统计年鉴》、《河南省、市地、县国内生产总值历史资料汇编》以及《河南五十年》等相关资料。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构成 (一)对组内与组间差距的泰尔熵系数分解

运用泰尔熵系数(Theil Entropy coefficient),可将河南省经济发展变化的总体差距进行分解,从而看出总体中的各个组(如四大经济区内、四大经济区之间)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值及变化趋势。 计算得到1996年—2005年间河南省及四大经济区以及各经济区之间的泰尔熵系数,反映了1996年以来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情况。 分析看,1996年—2000年间,河南省的经济差异、中原经济群的经济差异和四大经济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是趋于缩小的;但在2001年以后差异是扩大的;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豫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一直都是比较小的。 (二)经济区域之间的差异贡献率测算 表1是我们测算的1996年—2005年四大经济区内部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从中看出,河南省整体差异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由于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引起的;三分之二的差异是由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而其他三大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不明显。这也就是说,中原城市群内部各省辖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对河南省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较为

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成员: 实验背景 曾经,市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成为市民的骄傲。然而,据2010年市水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的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五十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还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但对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这一因素几可忽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的湖泊被填,川以养殖或者建造城市用地。 客观地说,湖泊的大面积缩小和消亡,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市的各

大湖泊几乎均受波及。特别是面积较大的湖泊,在这一阶段面积剧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转化为人工精养鱼池,如东西湖、汉湖等;有的则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东湖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逐渐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设,旧城的改造和城市的兴建,使得土地的价值不断上升,道路的规划和商品房、工厂厂房的兴建,在巨额利益趋势下,填埋湖泊的惩罚已经不被人所重视,填埋的湖泊特别是一些被污染了的湖泊上长起了繁华的街市,大量的湖泊在城市的喧嚣中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 二、实验意义 湖泊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湖泊的消亡将对陆地水文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它的主要危害是加剧洪涝、干旱、风沙以及土地沙漠化等灾害,进而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湖泊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面对日益萎缩和消失的湖泊,我们应该具有一种责任感,树立保护湖泊的意识。本次实验就是从自身的专业知识出发,运用RS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对湖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分析和输出,分析湖泊数量和面积的变化以及湖泊面积减少的驱动力,希望对市湖泊的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以真实的数据警醒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湖泊,保护水资源。 三、实验方案 1、数据准备与处理 本次实验所用到的主要数据有:1980—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市行政区划边界SHP 文件,75年?2010年气温、降雨等气象数据,市社会经济因素数据。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波段合成、影像纠正、影像拼接和影像裁剪四个部分,最终结果是得到各个年份的市遥感影像图。波段合成就是用ERDAS勺layer stack功能模块将包含于每幅影像中的四个tif文件合成为一幅img影像;影像纠正是利用A0I裁剪的原理去除合成后影像的彩色条纹边缘部分,有些影像边缘较纯净,则不需要进行这一步骤;彫像拼接是将每个年份的四幅img影像通过erdas的 mosaic功能拼接得到一整幅图像;在影像裁剪之前,首先要将市行政区划边界SHP文件转化为img格式,利用mask功能用边界影像在各年份的拼接影像中裁剪出属于的行政区划的部分。

2018年中原城市群分析报告

2018年中原城市群分 析报告 2018年4月

目录 一、中原城市群政策推出的背景 (5) (一)中原城市群概要 (5) (二)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 (6) 1、内部发展不平衡 (6) 2、产业结构落后 (7) 3、城镇化水平低 (7) (三)政策连续发力,交通枢纽和城镇化新模式成亮点 (8) 1、十年政策,稳中有变 (8) 2、交通枢纽和新型城镇化 (9) 二、中原城市群将实现内外部发展协同 (10) (一)内部发展协同 (10) 1、借力交通,连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同心圆 (10) 2、“一核四轴四区”协同发展 (12) 3、核心区城市的产业协同功能 (13) (二)外部发展协同 (15) 1、区位优势+交通网络=周转中心=规模化产业+就业机会 (15) 2、城市群建立方位出口,对接京津冀、成渝、长三角 (16) 3、城市群经济互动带动内部轴线城市快速城镇化 (18) 4、“一带一路”政策明确提及,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18) 5、进出口贸易大力受益于“一带一路” (19) 三、中原城市群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前景 (20) (一)交通网络铺设推动城镇化,高铁带动沿线房价 (20) (二)人均购买力稳步增长,产业新城兴起 (23) (三)城镇化带来人口净流入,房地产需求增加 (25)

(四)住宅地产存在上升空间,品牌集中度不强 (26)

中原城市群政策推出的背景。中原经济群具有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粮食和人口数量庞大、历史文化深远的特点,该地区地处内陆腹地,承接东西,贯通南北,是我国重要的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发挥着联系东西南北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作用,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其内部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落后等问题。所以,近十年来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战略规划区域,以交通枢纽为核心,推动中原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 中原城市群将如何实现内外部发展协同。内部协同方面,中原城市群将以郑州这一区域内核心城市为依托,沿交通线形成建立郑汴洛工业带,将郑州的核心资源优势与开封洛阳的工业基础优势结合,形成郑汴洛大都市圈,从而加强对整个中原城市群的辐射作用。外部协同方面,中原城市群将以郑汴洛都市圈为核心,向北对接京津冀区域,向西对接成渝都市圈,向东对接长三角,向南对接珠三角,凭借中原的周转中心和交通中心优势,将外部资源内部化。同时,中原城市群将积极利用一带一路的机会,利用郑州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地位,促进经济外向化、交流国际化。 中原城市群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前景。首先,中原城市群内部交通线的完善,有利于区域内部产业和人口沿交通线聚集,在原有郑州核心城市格局上,扩大都市圈范围,从而推荐区域地产行业发展。此外,中原城市群的交通和人力资源优势,将吸引产业新城落户,从而带动地区经济成长和城镇化水平上升,使人民购买力提升,使房地产投资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 作者简介:王建鑫(1983-),河南焦作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区划分也日益凸显,作为我国中部重点开发区域,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逐渐被提出,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中原经济区规划》,那么在新形势和新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审视中原城市群也将是一个新的内容。城市群的规模结构一方面指的是其内部不同层次的城市,另一方面是不同大小的城市,即质和量不等的城市的组合。分析规模结构可以了解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等级关系,及城市的规模特征。 标签: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 1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1.1分析方法 本文将采用城市首位度(二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城市规模的分级分析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分形分析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规模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1.1.1城市首位度 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二城市指数来表示,它表示城市群中城市发展要素在其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理论上一个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为2时,表明该城市群等级规模较为合理,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合理;而首位度超过6就说明要素在最大城市过于集中,城市群处于一种失衡的发展状态。 二城市指数法(二城市指数S=P1/P2;四城市指数S=P1/(P2+P3+P4);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P4……+P11),其中P1,P2P3……P11为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比较简便,而且容易理解,但具有片面性。为了避免研究问题片面化,再用四城市指数法和十一城市指数法来计算和分析。理想状态的城市群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都为1,可以通过对比,看出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度。 1.1.2城市规模的分级分析 城市规模(City size)通常指城市人口的数量。以人口数量为准,将中原城市群内所有城(县)市划分为超大城市(超过200万)、特大城市(100—200万)、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和小城市(20万以下)五个等级。然后总结出各个等级中原城市群城市的数量,得出分级特征。

中国人口时空变化分析

一.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 二.全国人口空间分布规律 (2) (一)人口空间分布 (2) (二)人口面积洛伦兹曲线 (4) 三.全国人口时序变化特征 (4) (一)全国人口时序变化 (4) (二)人口预测 (5) 三.全国人口空间变化规律 (6) 四.全国人口变化的空间相关性 (9)

1949——2009年中国人口时空变化分析 杜洋1,毛宇飞1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1949-2009年中国各省区人口统计数据的研究,获得中国人口时空变化规律。利用GIS技术和洛仑兹曲线,探究人口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人口数学模型研究中国人口的时时序变化规律同时对人口进行合理的预测;引入水文学中的变差系数和偏态系数两个参数,探究全国人口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包括人口重心变化和人口平衡性变化;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内相关关系探究人口变化的空间相关性。 关键字:人口时空变化 一.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北纬53°30′—北纬4°东经135°05′—73°40′)、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计划生育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0-2009全国统计年鉴,以及全国1:500万矢量化地图。 二.全国人口空间分布规律 (一)人口空间分布 根据2009年全国各省市人口总量及行政区域面积,计算出各地的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人口总量/行政区域面积),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疏,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别很大,其中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是上海,人口密度最高达3046.3人/平方千米,西藏人口密度最低,为2.4人/平方千米,上海人口密度为西藏人口密度的1269.292倍。 平原、盆地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少。东部的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为我国人口高度密集区,人口密度多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而广大西北内陆人烟稀少,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天山南部人口十分稀少,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 经济中心和重点开发区人口密集。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大于10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多为区域经济中心,如北京、天津以及上海,分别是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全国经济排名中占有领先的地位。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最全)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建成的城市群三个将成世界级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中西部居多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e2725484.html,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作者:王建鑫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13期 作者简介:王建鑫(1983-),河南焦作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区划分也日益凸显,作为我国中部重点开发区域,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逐渐被提出,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中原经济区规划》,那么在新形势和新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审视中原城市群也将是一个新的内容。城市群的规模结构一方面指的是其内部不同层次的城市,另一方面是不同大小的城市,即质和量不等的城市的组合。分析规模结构可以了解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等级关系,及城市的规模特征。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3198(2014)13 0007 02 1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1.1分析方法 本文将采用城市首位度(二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城市规模的分级分析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分形分析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规模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1.1.1城市首位度 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二城市指数来表示,它表示城市群中城市发展要素在其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理论上一个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为2时,表明该城市群等级规模较为合理,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合理;而首位度超过6就说明要素在最大城市过于集中,城市群处于一种失衡的发展状态。 二城市指数法(二城市指数S=P1/P2;四城市指数S=P1/(P2+P3+P4);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P4……+P11),其中P1,P2P3……P11为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比较简便,而且容易理解,但具有片面性。为了避免研究问题片面化,再用四城市指数法和十一城市指数法来计算和分析。理想状态的城市群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都为1,可以通过对比,看出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度。 1.1.2城市规模的分级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及时空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及时空变化分析 [摘要] 目前,修武县的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已结束,通过这次土地大调查,摸清了修武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情况,本文通过对比分析1996-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介绍了近年来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与趋势分析,并就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土地利用调查时空变化 0 引言 土地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一个国家立国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它不仅体现在数量结构的变化,更是空间格局的变化,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时空变化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掌握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对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政策、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修武县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介于东经113°08′17”-113°32′03”,北纬35°07′39”-35°28′32”之间,隶属焦作市。东邻新乡市获嘉县与辉县市,南和武陟县接壤,西与焦作市区毗邻,北靠山西省晋城市与陵川县。县域东西宽约36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全县辖3镇、5乡、223个行政村,总面积为668.03平方公里。 2各类土地分布及利用情况 (一)土地利用现状成果 根据修武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统计结果,目前修武县土地总面积为66803.66公顷,其中耕地24964.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39%;园地318.83公顷,占总面积的0.48%;林地26106.82公顷,占总面积的39.08%;草地2635.06公顷,占总面积的3.94%;交通运输用地1712.48公顷,占总面积的2.56%;水利及水域设施用地1865.81公顷,占总面积的2.79%;其他土地1200.61公顷,占总面积的1.8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999.12公顷,占总面积的11.97%。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林地和耕地是面积最大的地类,说明修武县仍是一个传统的、以农业、林业为主的地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比例11.97%,说明修武县城镇化率未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土地利用分布情况分析 在耕地分布中,南水北调以南地区主要为水浇地,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

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实 验 报 告 成员:

一、实验背景 曾经,武汉市内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武汉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成为武汉市民的骄傲。然而,据2010年武汉市水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武汉的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五十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还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但对武汉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这一因素几可忽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的湖泊被填,用以养殖或者建造城市用地。 客观地说,武汉湖泊的大面积缩小和消亡,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武汉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武汉市的各大湖泊几乎均受波及。特别是面积较大的湖泊,在这一阶段面积剧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转化为人工精养鱼池,如东西湖、杨汊湖等;有的则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东湖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武汉市逐渐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设,旧城的改造和城市的兴建,使得土地的价值不断上升,道路的规划和商品房、工厂厂房的兴建,在巨额利益趋势下,填埋湖泊的惩罚已经不被人所重视,填埋的湖泊特别是一些被污染了的湖泊上长起了繁华的街市,大量的湖泊在城市的喧嚣中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 二、实验意义 湖泊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湖泊的消亡将对陆地水文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它的主要危害是加剧洪涝、干旱、风沙以及土地沙漠化等灾害,进而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湖泊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面对日益萎缩和消失的湖泊,我们应该具有一种责任感,树立保护湖泊的意识。本次实验就是从自身的专业知识出发,运用RS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对湖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分析和输出,分析湖泊数量和面积的变化以及湖泊面积减少的驱动力,希望对武汉市湖泊的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以真实的数据警醒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湖泊,保护水资源。 三、实验方案 1、数据准备与处理 本次实验所用到的主要数据有:1980--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武汉市行政区划边界SHP文件,武汉75年~2010年气温、降雨等气象数据,武汉市社会经济因素数据。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波段合成、影像纠正、影像拼接和影像裁剪四个部分,最终结果是得到各个年份的武汉市遥感影像图。波段合成就是用ERDAS的layer stack功能模块将包含于每幅影像中的四个tif文件合成为一幅img 影像;影像纠正是利用AOI裁剪的原理去除合成后影像的彩色条纹边缘部分,有些影像边缘较纯净,则不需要进行这一步骤;影像拼接是将每个年份的四幅img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本专题有“城市体系”和“城市群”两部分组成,介绍了世界与中国的城市体系划分以及城市群的特征、形成条件及意义。 2、地位与作用: 本专题是在上个专题介绍城市个体内部空间特征基础上,探讨城市之间空间关系,前后存在互为因果关系,城市群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后,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城市集聚现象,也是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为下一个专题“城市化”学习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城市体系分类方法,列举出不同等级的典型城市。 2、根据“中国城市的体系等级层次系统表”和“中心地模式图”,学生归纳出不同等级城市数量。 3、阅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布图”等系列图表,说出城市群的特征和有利条件。 4、阅读“世界六大城市分布图”和“世界人口密度图”,分析出世界的六大城市群共同优越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为案例,学生在对我国最大城市群中的城市分类中,知道城市体系分类方法以及对应的典型城市。 2、通过阅读“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布图”和“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等级体系图”以及相关资料,懂得读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 3、学生以课前小组合作形式通过书籍、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世界重要城市群的经济、人口、交通等相关资料,提高其地理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重视、关心城市发展意识,提高学习城市地理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城市体系及其划分、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特征、意义 2.难点:中心地理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案例教学——“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 【背景思想】“城市体系”划分级别多,知识琐碎、枯燥,对于我国唯一的世界级城市群,又是生活在该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上海的学生,教材却只是以专栏的形式作了简单介绍,教师以此地为例来让学生学习身边熟悉的城市等级,更能体现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理念。 2、图表教学 【背景思想】“城市群”这一部分知识图表资料多,可以通过读图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强化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空间关系。 3.多媒体教学:在重点和难点环节探讨活动中运用幻灯片演示辅助释疑。 五、教学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长三角地区这几年建造好和正在建造的世界级桥梁雄姿 东海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润扬大桥 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崇启大桥效果图【背景思想】学生们在了解时事地理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可引导学生思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2期 摘要: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总结国内外学者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的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律,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对城市群发展具有的共性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量变与质变特征进行了综合表述。最后,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提出了宜采取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城市群;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开发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资源要素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不断向各级规模的城镇集聚,许多小城镇升格为城市,中小城市演化为大城市,大城市演化为特大城市,城镇的规模与数量和城镇的空间密度不断增加,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经济中的城市群体化现象也越来越显著,城市群体化的作用越来越大。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大批城市群,城市群已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同时有关城市群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城市群的规划建设也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而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只有对所要研究或要规划建设的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或对策与措施。 1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 国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研究起步较早。以戈特曼的研究为例,他通过分析生产要素对区域人口、产业、空间及城市生活方式等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过程,把纽约都市圈的形成和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孤立分散阶段(1870年以前)、城市间弱联系阶段(1870—1920年),大都市带的雏形阶段(1920—1950年)和大都市带的成熟阶段(1950年以后)。比尔·斯科特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中心(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阶段)、多中心(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关系)。美国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工业化以前的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工业化的成熟期、工业化后期等四个阶段。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刘荣增将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发展、过渡发展和相对成熟三个阶段;王成新、姚士谋综观国外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区域差异,将城市群发展大体划分为初始、发育、稳定和成熟四个阶段。方创琳等将城市群按发育程度把我国城市群分为发育雏形阶段城市群,如呼包鄂城市群;快速发育阶段城市群,如武汉城市群;发育成熟阶段城市群,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趋于鼎盛阶段城市群,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育鼎盛阶段城市群。张京祥认为城市群空间的形成和扩展,经历了多中心孤立城镇膨胀阶段、城市空间定向蔓生阶段、城市间的向心与离心扩展阶段和城市连绵区内的复合式扩展阶段等四个阶段。官卫华、姚士谋将城市群按发展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区域阶段、城市群阶段、城市群组阶段、大都市带阶段。还有将城市群按发展水平分为四个等级:高级发展阶段、中等发展阶段、初级发展阶段、发展前期阶段。 以上可见,虽然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划分视角,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却包含着以下几个共同点:①城市群的发展必然是由低级到

全国各区域经济区的等级分类及其点评

全国各区域经济区的等级分类及其点评 目前全国获批的区域经济区越来越多,已经达到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几乎每个省都在说拥有自己的“特区”,然而现在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很多所谓的“特区”已经不“特”了,下面我从我自己了解和查到的情况来把全国的获批及即将获批的区域经济区的等级分下类,并且适当地排下名次,也让大家知道现在我们的“特区”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有什么样的政策。 第一梯队:国家级新区 1.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2008年常住人口202万人。2008年3月17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获得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复。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本着科学、审慎、风险可控的原则,可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在有利于土地节约利用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加大土地管理改革力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土地收益分配、增强ZF对土地供应调控能力等方面的改革试验。 2.上海浦东新区(占地面积520平方公里[另外一种资料上写的是面积约为1700平方公里,可能是包括南汇区的],人口268.60万,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给予的支持政策是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先权。2009年8月12日,批复在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上海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并明确

做大做强国际贸易,成为国家和上海有关政策的先行先试区域,今年外高桥将在外汇管理政策方面先行先试,推进跨国公司外汇收付汇结算集中管理,开展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以保税仓单质押为主的物流银行和航运保险等业务 点评:浦东新区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之所以我把滨海新区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就目前来看,滨海新区得到的政策比浦东的还强一些,滨海新区最大的优势就是金融先行,积极申请OTC市场的城市不在少数,深圳、北京、上海、重庆等地都递交了相关申请,竞争非常激烈,而OTC市场落户滨海新区也就说明了中央对滨海新区的重视程度是最大的,滨海新区的发展潜力也是有目共睹的,目前全国经济增长的两面旗帜就是天津和鄂尔多斯,自从北京改变自身定位,把北方经济中心让给天津后,天津就迎来了建国后史上最大的发展机遇。环渤海经济圈将很可能会走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前面。虽然天津曾经因为毗邻北京而在某些方面发展受限,但现在它已经摆脱了曾经的束缚,可以预见的是天津在未来5到10年都将引领全国的发展速度。 而上海浦东新区得到的是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和国家贸易先行先试权,可以说它排名第二毫无疑问。自从浦东新区向国家要的不是具体的经济奖励而是先行先试权后,全国各地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浦东新区的成功也为其他地区做出了示范作用和引发其他地区的跟进。而其他土地,行政改革先行在这两个新区都只能算是附带的先行权,就不一一叙述了。 第二梯队:国家级新区 3.横琴新区(横琴新区主要包括面积达106.46平方公里的横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