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内涵及意义

简单地说,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就是指小学科学课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具体地说,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是指小学科学课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

2、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前提,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理性地思考教学,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主要凭借。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A、与文本对话

(一)与课程标准对话:全面理解课程标准精神、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课标的独特理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设计应体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

1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应表现在教学的各个阶段

2、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

教师勇敢地退下来,适时地走进去

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尽量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而实现一箭多雕。

4、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有头脑的发展.

所以,我们强调,科学探究的重点是思维训练(各个阶段)

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内容(课内、课外;课前、课后)、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时间、空间、结论等方面的开放。

6、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评价

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课堂中评价以口头评价、激励卡评价为主)

重申:师对生的评价以激励、引导为主,同时倡导评价延迟,但必要时应适时指出学生的错误。

设计应落实课标中的教学建议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对事物、现象充满好奇(特别对新奇的事物和现象)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情景创设、形象描述);敢想、敢干但经验不足(营造氛围,精选内容,大胆放手,加适时指导)、争强好胜(尊重差异、多表扬少批评)。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活动(课内、课外)
亲历活动是指学生经历科学活动,包括科学考察、测量、实验、探究、制作乃至课题(科学小论文)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各种科学活动的时候,他们的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真正地做到动手动脑学科学。所以,科学教师应当用丰富多

彩、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活动。
这些活动应该符合下列条件:
(1)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如让学生养蚕、种花等,在日复一日的照料、观察、测量、记录等科学活动中,学生们逐渐知道了一些科学知识,掌握了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技能,同时也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注意选择儿童比较熟悉的、能够操作的、易于引起他们直接兴趣的活动。
(3)因地制宜。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开展亲历活动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资源进行积极开发和利用。
(4)注意安全,防范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亲历活动时间有长有短,可能在课堂上进行,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安全,及时给予提醒和忠告。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课强调学生亲身的经历,强调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1)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活动的机会
在活动中,年幼的儿童需要教师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但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教师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从事包括活动的设计、执行、交流和评价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渐地由说明者、讲述者、指导者转向服务人员、咨询人员和提供帮助的人。
(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材料要简单,能为每个学生开辟一条有趣探究之路;材料要丰富,让学生有可能通过多样的学习路子去探索

(3)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
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判断学生学得好与不好,不仅要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及问题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创设问题和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性提问的能力。
(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
(5)指导学生制订行动计划,并选择方案实施。
(6)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出结论。
a.个人思考和集体研讨相结合。
b.要善于抓矛盾,启迪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讨论研究。
c.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创造良好的研讨氛围。
(7)对活动的反馈与调控要适当
5、(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

、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教师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关键有三点:
其一,教师不是权威,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伙伴,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的宝库。

其二,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其三,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换言之,科学教师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把科学结论硬性灌输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妙趣横生的科学世界,在规定的课时里全部奉献给学生。那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首先,他是一个向导,他引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地点可以是课堂,更应该到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所以,科学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的那些时数,而要重视引导学生课外的学科学用科学活动。同时,科学教师也是一个学习伙伴,他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这个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他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例如,电磁铁的磁极与线圈绕向和电池正负级接法的关系)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科学课教师要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为满足这种新的更高的要求,应该具备更多的学习指导策略,以便针对性、有变通性、及时地解决问题。科学教师对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具体指导策略有:
教师要悉心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把握好以下几点:
①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 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
②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

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③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④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⑤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 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
⑥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和体验的机会。
7.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实际生活在一个信息环境中。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天地,它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手段和工具。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以下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
①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②计算机软件。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用文字处理和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软件,也可以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开发自己的软件(课件)。
③网络。包括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布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注意:首先不要为用而用,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与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我们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去替代他们应该亲身经历的探究自然的过程,这点对小学生尤其重要。

(二)与教材对话(教学内容分析及重难点的确定):

通览全局,整体把握;以“科学探究”视角解读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研读本课教材,理清本课的主要内容、结构、与前后的联系,分析教材的

思维、推理的逻辑路线,把握编者的设计意图、重点难点、时间分配。

B、与学生对话(学生基础分析)

奥苏伯尔:“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人的知识在脑中是呈网状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已有经验:原有认识(可能是错误的)、儿童的生活世界、现实发展水平、 (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

平时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发展情况,如认知能力、知识基础、言谈举止、行为表现、情绪情感、态度等,积累这些方面的感性认识,并分析总结每个儿童的变化发展规律和主要特征。
分析当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状况。
分析学生对于本课的认知基础。
分析与本课相关联的学生的生活经验。
分析学生学习本课的能力水平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综合以上分析,思考学生的学习基础与需求。
只有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教学活动才有开展的可能与意义。

C、与课程资源对话(教学资源的初步准备设想):

思考儿童个人生活经验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儿童家庭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儿童学校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儿童社会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书刊、教师用书、他人的教学设计、网络等媒体的课程资源。
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确定本课的课程资源。

学生准备(学具准备、课前搜集资料、课前实践等)

教师准备(演示用实验材料、课件、挂图等)


D、与自己对话(怎样组织教学——教法和学法的初步确定)

考虑自己的基础,努力作到扬长避短。

考虑组织教学过程和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意外表现。

考虑怎样凸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利用教材实现1 1﹥2的效果。

完成上述对话后,就可以根据学生、教师的实际和教材编者的意图确立教学目标了。

说明:与课程标准和与学生对话的过程应持续保持在平时,真正撰写教学设计时主要考虑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学资源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

三、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改为要素)具体内容


(一)课题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三)学生基础分析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书写要领

教学目标编制要把握四个基本的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或师生共同体)

由于课程标准检验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直接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课程标准的陈述必须从

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2、目标一般分领域、分层次陈述(三维或四维目标)

3、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

科学探究(会、能够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感受、意识等)

科学知识(知道、认识、理解等)(课标50页附录)

4、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5、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6、目标还应该是可操作、可评价的。

符合要求的教学目标陈述
科学探究:学生能够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程度、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把自己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告诉其他同学;并愿意倾听别人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科学知识:在认识材料的活动中,知道某些常见材料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教师准备)

(七)教学过程(含教法设计、学法设计、多元化发展性评价设计、趣味型拓展活动设计等,通常还附有对应的设计理念)

(八)教学反思留空:实践表明,无论教师课前如何周密设计,在“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中都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未及的情况发现,自然教师必须另做灵活性处理,而这一过程,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倡导教师在课后写出教学反思,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供经验、教训。




漫谈小学科学(自然)课的导入
漫谈小学科学(自然)课的导入
作者:fnxjadm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7 更新时间:2009-5-21 9:51:21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小学教研室 刘俊军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教学行为。这一行为,被广泛实施于上课伊始。精心设计的小学科学(自然)的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欲望和求知欲望,为他们顺利进入科学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节科学(自然)课的成败。笔者归纳了以下,比较适应小学科学(自然)课的导入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 开宗明义导入:这种导入就是在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前

开门见山地明确学习任务、途径、方法的教师行为。例如,在进行《寻找动物和植物》一课时,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交代:“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的动物和植物吗?(想!)那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校园的植物区(或校外的XXX)去寻找!只是我们怎样观察、带什么观察、小组成员怎样分工才能尽深入了解可

多的动物和植物需要我们先来确定以下,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吧!在教师简短的交代后,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二、 实验导入:实践表明,新鲜、惊奇的实验现象,很容易引

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究兴趣。例如在进行《空气的成分》一课的教学时,可以首先问学生:“你们说,蜡烛在水中能燃烧吗?”(不能!)“老师有办法让蜡烛在水下燃烧”,教师边说边演示:将一根粘在玻璃片上的蜡烛点燃,然后在上面罩上一个玻璃杯并把这个“装置迅速放入水中。蜡烛在水中燃烧的现象马上会和他们已有的”蜡烛不能在水中燃烧“的生活体验产生剧烈的碰撞,脑海中肯定会产生“蜡烛为什么会在水中燃烧?”、“这种现象说明什么?”一类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探究就开始了。

三、利用电教手段导入:对于学生从未见过或不常见事物现象,学生很难一下子进入探究过程;这时候,运用电教手段导入就最恰当不过了。如在教学“日食”时,教师可以边说边播放关于日食的影象资料。看着太阳由圆到缺又由缺到圆的现象,学生关于“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问题便可油然而生;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还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的猜想也必定会同时在脑海闪现——学生的探究开始了!

四、 游戏导入法: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导入法最容易叫

他们接受,在玩中进入科学探究不仅不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反而会使他们情趣盎然。例如某教师在进行《玩小车》一课的教学时是这样导入的:

老师演示:用一条线两端分别系在小车和一个重物上,车放在有坡度的板子上,重物在桌子边上垂下,带动小车运动。

师:好玩吗?

生:好玩。

师:小车是靠什么力运动起来的?

生:靠小车前边重物的拉力。

师:假如让你也按这个方法,一条线两端分别系在小车和一个重物上,玩小车,你想改变哪些条件,怎样玩。

生:1、改变重物的重量。2、木板上放一个布。3、改变小车的重量。4、改变木板的坡度加或减垫板。5、改变绳子的长短。6、改变木板的上下坡。7、在跑道面上放沙子。8、在跑道面上放不同的布、9、改变跑道面的粗糙度。10、改变车轮的大小。11、选用不同的车模。(每种玩法都要具体化)

师:真不错,一会儿就想出了这么多种玩法,这么多种玩法你们想试试吗?

生:想试。

师: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可以根据你的某些想法玩一玩。

话音刚落,孩子们便根据本组的想法尽情地玩起来。很显然,这种在教师有意识地引领下的玩,对孩子们掌握影响小车快慢的因素是非常

有利的。

五、 竞赛导入:根据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

我们还可以用组织竞赛的方式导入,竞赛后再适时组织对竞赛结果及原因的判断、分析。这样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例如某教师在组织《杠杆》一课的教学时,就是采用了组织学生竞赛的方法:教师首先将两个同样的铁钉钉在同一块木板上,并且没入木板的深度相同,然后,请两个力量悬殊的同学进行“起铁钉”比赛,比赛中,教师指定力量小的同学可以使用教师提前准备的工具(条状“起子”和一个可用做“支点”的铁块);另一个力量大的同学只能用手。结果,比赛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果不仅使“大力士”愤愤不平,也使大部分同学感到惊讶。很自然的,学生在惊讶和由惊讶带来的问题及对竞赛结果的判断分析中,开始了“寻根究底”的探究活动。

六、 再现式导入:大家都知道,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凭借他们

已有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的参与。因此,在有些探究活动开始前,利用“引领学生回忆、模拟、展示等方法再现生活原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某教师在组织《水与生命》一课的教学时,就是以首先让学生汇报(或展示)自己平时感受到(或收集到)的水与生命(人、动物、植物)紧密相连的例证(或图片、资料)导入的。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对水与生命的紧密联系更加清晰,对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更加浓厚。

导入的方法很多,除了上述几种,还有练习导入、幽默导入、布障导入等许多方法,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新颖的导入方法是不难设计的;但我们必须强调,任何形式的导入毕竟都只是个“引子”,或者说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前奏”,所以,我们在设计导入时一定要注意导入的时效性,切不可挤占本应属于学生的探究时间。




科学知识:在认识材料的活动中,知道某些常见材料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教师准备)

(七)教学过程(含教法设计、学法设计、多元化发展性评价设计、趣味型拓展活动设计等,通常还附有对应的设计理念)

(八)教学反思留空:实践表明,无论教师课前如何周密设计,在“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中都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未及的情况发现,自然教师必须另做灵活性处理,而这一过程,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倡导教师在课后写出教学反思,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供经验、教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