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1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相关规范(标准)确定无损检测内容后,施工单位应办理检测委托,填写《检测委托书》,并依据委托书的要求,实施委托检测,并确定检测部位,作好受检产品、材料、配件等受检部位的识别标记。

2在检测过程中如有与检测相关的变更,施工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检测组,检测组根据变更对检测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3检测准备和实施

3.1检测人员按照每一类检测对象,依据委托书、检测标准、作业指导书等技术资料,编制工艺卡,确定检测技术参数,。

3.2检测组成员应做好设备、仪器、材料、工具及防护用品的准备,并负责就检测条件(如检测时间、水源、电源、通风、照明、脚手架、安全围护等)与施工单位及时联系,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3.3检测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及时作好检测原始记录。

3.4在进行射线检测前,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检测区域内的安全标识和围护,并在施工单位工程部办理入场手续和射线作业许可证(票),检测人员应将此证(票)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4检测结果

4.1检测人员第二天必须根据标准规范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及时填发检测报告,作好各种原始记录。

4.2检测责任师对检测数据及评定结果进行校核,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结果有误时,应及时更正,必要时重新检测。

4.3因检测工作量大等原因不能及时填写检测报告时,可先填写《检测结果通知书》,不合格需返修部位以《返修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

4.4如有不合格部位的工件应按有关验收规范、标准或技术要求进行扩探,并以《扩探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

5底片质量;

5.1所有底片上,定位和识别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5.2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应符合AB级要求:2.0-4.0之间。

5.3底片本底灰雾度D0<0.3。

5.4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应符合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要求。

5.5底片评定范围内不应存在干扰缺陷影像识别的水迹、划伤、斑纹等伪缺陷影像。

5.6资料的归档:所有检测工程结束后,检测报告和底片图纸及各种原始记录应整理交公司存档,若用户需要,也可交用户保管,底片保存期为7年。

5.7随时接受并积极配合业主、监理、施工单位、质量监督部门进行的监督检查,并提供所需的检测资料和相关材料。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焊缝射线人员具备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工艺和验收标准等内容。

本规程依据JB/T4730-2005的要求编写。适用于本公司板厚在2~30 mm钢制压力容器及壁厚T≥2mm 钢管对接焊接接头的X射线AB级检测技术。满足《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50、GB151 的要求。检测工艺卡内容是本规程的补充,由Ⅱ级人员按本规程等要求编写,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

2.引用标准、法规

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6357-199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放护标准》

JB/T7902《线型象质计》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一般要求

3.1射线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考

核并取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3.1.1检测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校正视力≮1.0。评片人员还应辨别出400mm距离处

高0.5mm、间距0.5mm的一组印刷字母。

3.2辐射防护

射线防护应符合GB18871、GB16357的有关规定。

3.3胶片和增感屏

3.3.1胶片:在满足灵敏度要求的情况下,一般X射线选用T3或T2型胶片。

3.3.2 增感屏:采用前屏为0.03mm、后屏为0.03~0.10mm的铅箔增感屏。.

3.3.3 胶片和增感屏在透照过程中应始终紧密接触。

3.4象质计

3.4.1 底片影像质量采用Fe线型像质计测定。其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7902的规定。象质计型号一般按下表4选定。但对透照外径≤100mm钢管环缝时采用JB/T4730附录F的专用象质计。

3.4.2 底片的象质计灵敏度选用

按透照厚度及不同的透照方法选择表1至表3中要求达到的象质丝号。

3.4.3 透照厚度W: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多层透照时, 透照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焊缝两侧母材厚度不同时,以薄板计。

表1 象质计灵敏度值-单壁透照、象质计置于源側(AB级)

3.4.4 象质计的使用

象质计一般应放在工件源侧表面焊接接头的一端(在被检区长度的1/4左右位置),金属丝应横跨焊缝,细丝置于外侧。当一张胶片上同时透照多条焊接接头时,象质计应放置在透照区最边缘焊缝处。

3.4.5 透照外径≤100mm小径管焊缝时可选用通用线型象质计或JB/T4730附录F的专用象质计,金属丝应横跨焊缝放置。

3.4.6当射线源置于圆心位置对焊缝做周向曝光时,每隔90度放一个。若透照区为抽查或返修复照,则每张底片上应有象质计显示。若同时还透照纵焊缝,则纵缝透照区的远端也应有象质计显示。

3.4.7象质计置于胶片侧时,应在象质计上适当位置放置铅字“F”标记。

3.5散射线屏蔽

背部散射线及无用射线应采用常规方法屏蔽。为验证背部散射线的影响,在每个暗盒背向工件侧贴一个“B”铅字标记(高13mm厚度1.6mm)。若在底片的黑色背影上出现B的较淡影象,就说明背散射防护不良,应予重照。但若较淡背影上出现较黑的影象,则不作为底片质量判废依据。

3.6标记

透照部位标记由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构成。

3.6.1定位标记

焊缝透照定位标记包括搭接标记和中心标记。局部检测时搭接标记称为有效区段标记。当铅质标记用数字表示时,可不用中心标记。

3.6.2识别标记

识别标记包括产品编号、焊缝编号、底片编号和透照日期。返修部分还应有返修标记R1,R2…..(其数码表示返修次数)

3.6.3标记位置

标记一般应放置在距焊缝边缘至少5mm以外,所有标记影像不应重叠, 且不应干扰有效评定范围内的影像。

3.6.4搭接标记除中心全景曝光外,一般放于射线源侧的工件表面上,但对于曲面工件环缝,且焦距大于曲率半径时,必须放于胶片侧。

3.6.5透照(余高磨平)封头拼缝时应在焊缝两侧放置定位标记,以利于焊缝定位

定位标记

3.7观片灯和评片要求

观片灯的亮度至少应能观察最大黑度为4.0的底片,且观片窗口的漫射光亮度可调,并备有遮光板,对不需观察或透光量过强部分屏蔽。

3.7.2评片要求

评片应在评片室进行。评片室应整洁,安静,温度适宜,光线应暗且柔和。

3.7.3 评片人员在评片前应经历一定的暗适应时间。底片评定范围为焊缝及两恻5mm宽的区域。

3.8黑度计

采用TD-210型黑度计和仪器自带的黑度片。黑度计误差应大小不超过0.05mm。

3.9表面要求和射线检测时机

3.9.1 检测前对接焊接接头的表面应经外观检测并合格。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应不不掩盖或干扰缺陷影象,否则应对表面作适当修整。

3.9.2 射线检测应在焊后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后24小时方可检测。

4.检测技术

4.1 透照布置,透照方式

容器局部检测部位应优先选择焊缝交叉部位以及开孔区将被其他元件覆盖的焊缝,拼接封头,拼接管板,拼接补强圈的对接焊缝。应根据工件特点和技术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的透照方式。在可实施的情况下应选用单壁透照方式,当单壁透照不可实施时方可采用双壁透照方式。

4.1.1 小径管环向对接焊接接头的透照布置及透照次数按JB/T4730.2-4.1.4和4.1.5条规定。

4.1.2 周向曝光

源置于圆筒形容器环焊缝的中心,一次曝光检测整条环焊缝,焦距F为D/2+2(mm),当胶片长300mm时,L3或Leff选用260mm。

4.1.3 透照方向

透照时射线束中心应垂直指向透照区中心,需要时也可选用有利于发现缺陷的方向透照。

4.1.4 一次透照长度

一次透照长度应以透照厚度比K进行控制。AB级检测技术纵向对接焊接接头K≤1.03,环向对接焊接接头K≤1.1。整条环向对接焊接接头所需的透照次数可参照JB/T4730.2附录D的曲线图确定

4.1.5射线源至工件表面的最小距离F≥10d×b2/3或按JB/T4730.2-4.3条规定选用。

4.2曝光条件

4.2.1 应根据每台X光机、胶片和增感屏制作曝光曲线表,以此作为曝光范围,曝光量一般应≥15mA.min。

4.2.2射线能量的选择

X射线机允许使用的最高管电压应符合JB/T4730.2-4.2.1条的要求

按胶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采用手工冲洗。

4.4底片的质量

4.4.1 底片上, 定位和识别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且不得掩盖受检焊缝的影像。

4.4.2 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2.0≤D≤4.0。

4.4.3透照小径管或其他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AB级最低黑度允许降至1.5。

4.4.4 底片上的象质计灵敏度应符合有关规定。

4.4.5底片上黑度均匀部位(邻近焊缝的母材金属区)应能清晰看到所要求的金属丝影像,且长度不小于10mm 。专用像质计至少应能识别二根金属丝。

4.4.6 底片有效评定区域内不得有胶片处理不当或其它妨碍底片准确评定的伪缺影像。

4.5质量分级

4.5.1 根据对接焊接接头中存在缺陷的性质、数量和密集程度,其质量分为Ⅰ、Ⅱ、Ⅲ、Ⅳ级。

4.5.1.1 Ⅰ级对接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和未焊透。

4.5.1.2 Ⅱ级、Ⅲ级对接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焊透和未熔合。

4.5.1.3 对接焊接接头中缺陷超Ⅲ级者为Ⅳ级。

4.5.2 圆形缺陷的质量分级

圆形缺陷用圆形缺陷评定区进行质量分级评定,圆形缺陷评定区为一个与焊缝平行的矩形,其尺寸见表5。圆形缺陷评定区应选在缺陷最严重的区域。

4.5.3长宽比小于等于3的气孔、夹渣、夹钨等缺陷定义为圆形缺陷,它可以是圆形、椭圆型、锥型或带尾巴等不规划形状。

4.5.4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或于圆形缺陷评定区边界线相割的缺陷均应划入评定区内。将评定区内的陷按表6换算成点数,按表7的规定评定对接焊接接头的质量级别。

表5 缺陷评定区

4.6 综合评级

4.6.1 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圆形缺陷和条形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

4.6.2 综合评级的级别如下确定:对圆形缺陷和条形缺陷分别评定级别,将两者级别之和减

一作为综合评级的质量级别。

4.6.3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熔化焊环向对接焊接接头按JB/T4730.2/6.1~6.1.9条射线检测质量分级评定。

4.7射线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

4.7.1射线检测记录

射线检测现场原始记录及检测位置图由Ⅰ、Ⅱ级检测人员按规定填写并签字认可。

4.7.2 底片评定记录由Ⅱ级人员初评、复评并签字认可。

4.7.3射线检测报告

射线检测报告应准确、完整,并经Ⅱ级以上相应责任人员签字认可。

4.7.4射线检测报告资料和底片由档案室存档,至少保存7年。7年后,若用户需要可转交用户保管

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焊缝超声检测人员具备的资格、仪器、探头、试块、检测技术方法和质量分级等。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厚度为6mm~30mm钢制承压设备全熔化焊的超声检测。不适用于铸钢及奥氏体钢焊缝,外径小于159mm的钢管对接焊缝,内径小于或等于250mm或内外径之比小于80%的纵向焊缝

检测。

本规程按JB4730的要求编写,符合《容规》和GB150等要求。

检测工艺卡是本规程的补充,由Ⅱ级人员按本规程等要求编制,其检测参数规定的更具体。

2.引用标准、法规

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JB/T9214-1999《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系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

JB/T10061-1999《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通用技术条件》

JB/T10062-1999《超声探伤用探头性能测试方法》

3.检测人员

3.1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经理论和实践考试

合格,取得相应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

3.1.1检测人员每年应检查一次身体,其矫正视力不低于1.0。

4.探伤仪、探头和试块

4.1探伤仪

采用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器,其工作频率范围为0.5 MHz~10MHz,仪器至少在荧光屏满刻度的80%范围内呈线性显示。仪器应具有80dB以上的可调衰减器,步进级每档不大于2Db,其精度为任意相邻12 dB的误差在±1dB 以内,最大累计误差不超过1dB.。水平线性误差不大于1%,垂直线性误差不大于5%。

4.2探头

4.2.1晶片面积一般不应超过500mm2,且任意一边长原则上不大于25 mm 。

4.2.2单斜探头声束轴线水平偏离角不应大于2度,主声束垂直方向不应有明显的双峰。

4.3仪器和探头的系统性能

4.3.1在达到所检工件的最大检测声程时,其灵敏度余量应≥10dB。

4.3.2直探头的远场分辨力应大于或等于30 dB ,斜探头的远场分辨力应大于或等于6dB 。

4.3.3仪器和探头的系统性能应按JB/T9214和JB/T10062的规定进行测试。

4.4超声检测的一般方法

4.4.1扫查覆盖率

检测时探头的每次扫查覆盖率应大于探头直径的15%。

4.4.2探头的移动速度

探头的扫查速度不应超过150mm/S。当采用自动报警装置扫查时,不受此限。

4.4.3扫查灵敏度

扫查灵敏度不得低于基准灵敏度。

4.4.4采用机油、浆糊、甘油和水等透声性好,且不损伤检测表面的耦合剂。

4.4.5检测准备

4.4.

5.1所确定检测面应保证工件被检部分均能得到充分检查。

4.4.

5.2焊缝的表面质量应经外观检查合格。所有影响超声检测的锈蚀、飞溅和污物等都应予以清除,其表

面粗糙度应符合检测要求,否则应做适当的处理。

4.5系统校准和复核

4.5.1校准应在标准试块上进行,校准中应使超声主声束垂直对准反射体的反射面,以获得稳定和最大的反

射信号。

4.5.2仪器校准

每隔三个月至少应对仪器的水平线性和垂直线性进行一次测定。测定方法按JB/T10061的规定

4.5.3新购探头测定

新探头开始使用前应对探头进行前沿距离、K值、主声束偏离、灵敏度余量和分辨力等主要参数的测定。

测定方法按JB/T10062的有关规定进行,并满足其要求。

4.6仪器和探头系统的复核

每次检测前均应对扫描线、灵敏度进行复核,遇到下属情况应随时对其进行重新核查:

4.6.1校准后的探头、耦合剂和仪器调节旋钮发生改变时;

4.6.2检测人员怀疑扫描量程或灵敏度有变化时;

4.6.3连续工作4小时以上时;

4.6.4工作结束时。

4.7工作结束前仪器和探头系统的复核

4.7.1 每次检测结束前,应对扫描量程进行复核。如果任意一点在扫描上的偏移超过扫描读数的10%,则扫描

量程应予以修正,并对上一次复核以来所有的检测部位进行复检。

4.7.2 每次检测结束前,应对扫查灵敏度进行复核。对距离一波幅曲线的校核应不少于3点。如曲线上任何一点幅度下降2dB,则应对上一次以来所有的检测结果进行复核,如幅度上升2 dB,则应对所有的记录信

号进行重新评定。

4.8超声检测技术等级选择

超声检测技术等级分为A、B、C三个等级。一般选择B级或按设计图样规定。

4.9试块

4.9.1试块应采用与被检工件相同或相近似声学性能的材料制成,该材料用直探头检测时,不得有大于φ2mm

平底孔当量直径的缺陷。

4.9.2采用标准试块为CSK-ⅠA、CSK-ⅡA、CSK-ⅢA 。其形状和尺寸应分别符合标准要求。

4.9.3检测曲面工件进行检测,如检测面曲率半径R小于或等于W2/4时(W为探头接触面宽度,环焊缝检

测时为探头宽度,纵焊缝检测时为探头长度),应采用与检测面曲率相同的对比试块。

5.检测面

5.1当检测母材厚度小于46mm承压设备焊缝时,一般采用一种K值探头,利用一次反射法在焊缝的单面双侧

对整个焊接接头进行检测。

5.2检测区域的宽度是焊缝本身,再加上焊缝两侧各相当于母材厚度的30%的一段区域,这个区域最小为

5mm, 最大为10mm。

5.3探头移动区应清除焊接飞溅、铁屑、油垢及其它杂质。检测表面应平整,便于探头的扫查,其表面粗糙

度Ra值应小于6.3μm,一般应进行打磨。

5.4采用一次反射法检测时,探头移动区应不小于1.25P;

P=2TK 式中;P—跨距,mm T—母材厚度,mm K—探头K值

5.5采用直射法检测时,探头移动区应不小于0.75P。

5.6探头K值(角度)

斜探头的K值(角度)选取可参照表1的规定。条件允许时,应量采用较大K值探头。

表1 推荐采用的斜探头K值

7.2曲面工件(直径小于或等于500mm)对接焊缝的检测

7.2.1 检测面为曲面时,可尽量按平板对接焊缝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对于受几何形状限制,无法检测的部位

应记录。

7.2.2纵缝检测时,对比试块的曲率半径与检测面曲率半径之差应小于10%。

7.2.2.1根据工件的曲率和材料厚度选择探头K值,并考虑几何临界角的限制,确保声束能扫查到整个焊接

接头。

7.2.2.2探头接触面修磨后,注意探头入射点和K值的变化,并用曲率试块作实际测定。

7.2.3应注意荧光屏指示的缺陷深度或水平距离与缺陷实际的径向埋藏深度或水平距离弧长的差异,必要时

应进行修正。

7.2.4环缝检测时,对比试块的曲率半径应为检测面曲率的0.9~1.5倍。

8.超声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的存档

8.1超声检测记录

超声检测现场原始记录及检测位置图由Ⅰ、Ⅱ级检测人员按规定填写并签字认可。

8.2超声检测报告

超声检测报告应准确、完整,并经Ⅱ级以上相应责任人员签字认可。

8.3超声检测记录和报告等资料交档案室保存。保存期不得少于7年。7年后,若用户需要可转交用户保管。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磁粉检测人员资格、所有设备、器材、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等内容。

本规程按JB4730的要求编写。适用于本公司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表面、近

表面缺陷的检测。满足《容规》和GB150的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非荧光湿磁粉的连续磁化技术。检测工艺卡内容是本规程的补充。由Ⅱ级人员按本规程等要

求编制,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

2.检测人员

2.1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2.2检测人员未经骄正或经骄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每年应检查

一次,不得有色盲。

3.磁粉检测设备、工具和材料

3.1设备

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8290的规定。

3.1.1提升力

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 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0.5mm)。

3.1.2标准试片

压力容器一般使用A1-30/100型标准试片,用于检测磁粉检测设备、磁粉和磁悬液的综合性能了解被检工件表面有效磁场强度和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向是否正确。

3.1.3 标准试片的使用方法

A型标准试片适用于连续磁化法,使用时,应将试片无人工缺陷的面朝外。使试片与被检面接触良好,可用透明胶带将其平整粘贴在被检面上。但不得覆盖试片上的人工缺陷。试验时边磁化边施加磁悬液,以人

工缺陷清晰显示来确定磁化规范。

3.2磁粉及磁悬液

3.2.1磁粉:磁粉应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低剩磁,并应与被检工件表面颜色有较高的对比度。磁粉粒

度和性能的其他要求应符合JB/T6063的规定。

3.2.3磁悬液:一般悬浮介质为水。磁悬液的浓度的测定采用磁悬液的浓度测定管进行。一般浓度应控制在

10-25g/L的范围内或按制造厂的推荐。

3.2.4磁悬液施加:磁悬液施加可采用喷、浇等方法,不宜采用刷涂法。

3.3磁粉检测程序

a)预处理;b) 磁化;c) 施加磁悬液;d) 磁痕的观察与记录;e) 缺陷评级f) 退磁;g) 后处理。

3.3.1.磁场强度选择采用磁轭磁化工件时,用A1-30/100型标准试片实测结果来确定磁场强度和方向是否正

确。

3.4被检测表面的制备

被检测区域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油脂或其它粘附磁粉地物质。表面的不规则状态不得影响检测结果

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否则应作适当的修理。

3.5检测时机:

焊接接头的磁粉应在焊后进行;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后至少24小时后进行。

3.6磁化技术

3.6.1采用连续磁化方法。在通电磁化的同时,施加磁悬液,持续磁化时间为1-3秒,停施磁悬液至少1秒

后才可停止磁化。为保证磁化效果应至少反复磁化二次,

3.6.2磁化方向:

采用纵向磁化(磁轭法)被检工件的每一被检区至少进行两次独立的检测,两次检测的磁力线方向应大致

相互垂直。

3.6.3磁轭的磁极间距应控制在75mm~200mm之间,检测的有效区域为两极中心连线两侧各50mm的范围

内,磁化区域每次应有15mm的重叠。

3.7磁痕显示的分类和记录

3.7.1磁痕显示分为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伪显示。

3.7.2长宽比大于3的缺陷磁痕,按条状磁痕处理;长宽比小于等于3的缺陷磁痕,按圆形磁痕处理。3.7.3缺陷磁痕的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线或母线的夹角大于等于30度时,作为横向缺陷处理,其他按纵向处理。

3.7.4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磁痕在同一直线上且间距小于等于2mm时,按一条磁痕处理,其长度为两条缺陷

磁痕之和加间距。

3.7.5长度小于0.5mm的磁痕不计。

3.8.缺陷磁痕的观察

3.8.1缺陷磁痕的观察应在磁痕形成后立即进行。

3.8.2缺陷磁痕的评定应在可见光下进行,工件被检处可见光照度应不小于500lx。

3.8.3当辩认细小磁痕时,应用2-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3.8.4缺陷磁痕的显示记录可采用照相、可剥性塑料薄膜等方式记录,同时应用草图标注。

3.9 磁粉检测质量分级

3.9.1下列缺陷磁痕不允许存在:

3.9.1.1 任何白点和裂纹;

3.9.1.2 紧固件和轴类零件不允许任何横向缺陷显示。

3.9.2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质量分级

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质量分级见表1。

表1 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质量分级

等级

线形缺陷磁痕

圆形缺陷磁痕

(评定框尺寸为35×100mm)

不允许

d <1.5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1个

不允许

d ≤3.0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2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