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国荣:再思中国哲学

杨国荣:再思中国哲学

杨国荣:再思中国哲学
杨国荣:再思中国哲学

杨国荣:再思中国哲学

摘要:中国哲学既包含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也具有自身的独特形态。与之相联系,在如何对待中国哲学的问题上,涉及两个方面:其一为认同,其二是承认。认同意味着肯定中国哲学所内含的哲学之为哲学的一般品格,承认则以揭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为关注之点。中国哲学的衍化过程,同时涉及"思"与"史"的互动,而当我们把中国哲学不仅理解为既成之"史",而且也界定为处于生成过程的开放之"思"时,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便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以上两个方面的统一,既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成为"有哲学"的历史,也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成为"有历史"的哲学。中国哲学在近代以来的衍化过程中,同时又面临"中西"之辩,"中西"的背后,实质上则是"古今"问题。中国哲学的研究,需要超越"以西释中"或"以中释中"这一类"中西之辨"而走向"世界哲学"的视域。在中西会通、古今交融的过程中,中国哲学的发展将同时融入世界哲学之中,并呈现世界性的意义。

宽泛而言, 理解中国哲学与理解广义的哲学无法分离, “何为中国哲学”与“何为哲学”也构成了在逻辑上彼此相关的两个

方面。在面向智慧的多样探索中, 哲学同时又呈现不同的形态, 中国哲学作为哲学的特定形态, 也内含自身的特点。与之相联系的是认同与承认的互动。认同以肯定中国哲学的普遍性品格为指向, 承认则侧重于把握中国哲学的独特形态。从具体的进路看, 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同时涉及史与思以及中西古今的关系, 后者也是中国哲学在今天延续和发展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以智慧为把握世界的形式, 哲学首先相对于知识而言。知识的特点在于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 然而, 现实的世界在被“分”而“知”之以前, 本身是统一的整体, 对现实的世界真切理解, 需要跨越知识的界限, 回到其整体、统一的形态。同时, 知识主要追问“是什么”的问题, 这种追问更直接地涉及事实的领域, 并与事实层面的“真”相关联。哲学则不限于事实层面上“是什么”的追问, 而是同时以美、善等多方面的价值领域为关注对象, 这种广义的价值关切, 构成了哲学之为哲学的规定性之一。

从形式层面看, 哲学具体展开为运用概念的理论性活动。徳勒兹在《何为哲学》(What is philosophy) 一书中指出, “哲学是涉及创造概念(creating concepts) 的学科”[1], 诺齐克也提到, 哲学家总是偏爱推理[2], 而推理的过程便包括运用概念进行论证。这些看法从形式的层面, 注意到了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虽然没有philosophy意义上的“智慧”这一概念, 但是很早就有了关于性与天道的探索, 这种探索后来被概括为性道之学, 并与专门之学相区别。专门之学主要以“器”和“技”为追问对象, 性道之学则更多地表现为对形而上之“道”和人自身存在的思考。在超越以分门别类的方式从事技术、器物层面的研究这一点上, 性道之学和智慧的追问无疑具有相通性。历史地看, 儒家讲道器之辨, 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3]。这里的“器”是经验领域的对象, 与之相对的“道”则不限于经验层面、无法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去把握。道家肯定“技进于道”, 其中的“技”也主要与经验之域相联系, 所谓“技进于道”, 则意味着对世界的理解应从经验领域的“技”, 提升到“道”的层面。“器”与“道”之辨、“技”与“道”之别, 都包含着对知识性或经验性探求与“道”的追问的区分。

从形式层面说,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比较注重直觉、体验, 这

种看法当然并非毫无根据, 但从更普遍的层面看, 中国哲学

同样未离开运用概念的过程。从中国哲学不同学派的区分中, 便不难注意到这一点。众所周知, 中国哲学从先秦开始, 便

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而学派的区分往往基于其核心的概念。以先秦的儒家和墨家而言, 《吕氏春秋》已提到, “孔子贵仁”, “墨翟贵兼”[4]。“仁”和“兼”即属儒、墨两家的核心范畴, 正是这种核心范畴, 赋予儒、墨以不同的思想品格。从学派内部来说, 其不同人物之间的区分, 也与基本概念的运用难以分开。儒家之中有孟、荀的不同进路, 而其思想的分野, 便与

他们运用的不同概念, 如性善、性恶等相联系。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 从“道器”到“理气”, 从“有无”到“体用”, 从“心性”到“知行”, 等等, 中国哲学所运用的概念展现于不同的方面。同样, 先秦的名实之辨, 魏晋的辨名析理, 佛教传入之后的名

相辨析, 等等, 这些思想衍化和传承都与概念的运用相关联。

以上考察从正面或肯定的方面表明, 中国哲学在形式层面和实质层面上, 都与哲学之为哲学的一般品格之间具有相通性。从反面或否定性的方面看, 同样可以注意到以上的相通性。所谓反面或否定性的方面, 主要关乎哲学可能出现的不同偏

向。中国哲学衍化过程中出现的某种偏向, 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可能出现的偏向, 每每呈现相通性。前面提到, 哲学从形式层面来说, 表现为运用概念的活动。然而, 如果把注意之点仅仅集中于运用形式层面的概念之上, 而对哲学之为智慧之思或性道之学所具有的内在特点缺乏充分的关注, 便可能使哲学等同于语言分析, 这一趋向在20世纪初以来的分析哲学中, 便表现得十分明显。尽管分析哲学包含很多值得重视的内容, 但就总的进路而言, 它往往限定于语言中而或多或少悬置了智慧的追问这一实质层面的哲学品格。历史地看, 这种趋向在中国哲学中也不难注意到。中国哲学之中很早就存在注重名物训诂的进路, 从汉代的经学到清代的学术都可以看到这一点。这一路向在关注名物训诂的同时, 往往与性道之学彼此悬隔,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与前面提到的分析哲学以语言分析为主要内容而疏离智慧之思, 具有相通之处。在时下的中国哲学研究中, 也经常可以看到追溯语义的趋向, 如谈到某一概念, 便动辄回溯相关语词的原始语义, 其具体方式包括考察金文、甲骨文(如果有该字) 中的构字形态、本来涵义, 等等。语义回溯当然不失为理解中国哲学某些概念涵义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但是如果整个研究过度依赖于这种语义分析和语义追溯, 甚而由此将研究的方式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则显然容易导致类似分析哲学的问题。

在实质的层面, 如前所述, 哲学以智慧追问作为其进路, 而

智慧的探索与严密的概念辨析和逻辑的推论又难以分离, 智慧的追问如果脱离了概念的辨析和逻辑的论证, 往往可能导向思辨化, 在今天现象学的某些研究趋向中, 便可以看到这

一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也每每存在类似的倾向。以道家的考察而言, 其中一些哲学概念如“无”常常被置于现象学的视

域之下, 与之相联系的是所谓“无之无化”这一类探究, 这种

讨论常常显得玄之又玄, 看似高深莫测, 实质近于概念游戏。中国的艺术有烘云而托月的表达方式, 在借用和引申的意义上, 哲学研究领域中的“烘云”可以视为思辨的渲染, “托月”则

应表现为哲学真实意义的展示。然而, 在脱离了概念辨析和逻辑论证的研究中, 往往有“烘云”而无“托月”:思辨的渲染固

然常常浓笔重墨, 但真正的哲学意义却难以使人了然。这种趋向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哲学的思辨化趋向, 它与前面提及的形式上的偏向相反相成, 从实质的层面表现了中国哲学研究中的某种歧途。要而言之, 从正面说, 中国哲学具有哲学的

普遍性品格;从反面看, 它也内含哲学可能导向的某种限度

或某种偏向, 后者从反面或者否定性的方面表现了中国哲学所具有的普遍的哲学品格。

当然, 中国哲学既包含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 也有自身的独特形态。从实质的方面看, 不管以智慧之思为形态, 还是表现为性道之学, 哲学都关乎天道和人道。但比较而言, 中国哲学更多地关注人道这一层面, 往往由人道而把握天道, 即使是考察天道, 也每每为了给人道提供某种形上的根据。同时, 哲学都关切真善美, 并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但相对地看, 在中国哲学中, 真与善之间的统一得到了较多的肯定,

儒家讲“仁智统一”, 便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沟通真和善的趋向。与之相联系, 中国哲学很少在纯粹理性意义上追问普遍必然的知识如何可能这一类的问题。

从形式层面的推论方式和表现形态看, 可以区分形式的推论和实质的推论、形式的系统和实质的系统。形式的系统和实质的系统的区分是冯友兰提出来的, 从这一区分着眼, 则如一般所注意到的, 中国哲学比较注重实质的系统, 而相对忽略形式系统。就前面提及的推论方式的分别而言, 形式推论主要是基于命题之间的逻辑蕴含关系而展开的, 实质的推论则更多地根据相关对象实质的关联, 它所关注的, 也主要是对世界的实质层面的说明。关于实质推论的形态和意义, 当代的一些哲学家, 如塞拉斯、布兰顿都有所讨论。相对来说, 中国哲学更注重实质的推论, 而不是形式的推论, 在中国哲

学的具体论辨中, 也常常可以看到这一点。如孟子曾认为, “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 从单纯的形式层面看, “恻隐之心”在逻辑上并不蕴含“人”的概念。但是从实质层面看, 按照儒家的理解, “恻隐之心”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相应地, 如果缺乏这种规定, 便不成其为人。这种推论, 显然更多地侧重于实质的层面。从推论的意义看, 这里同时可以对实践意义上的有效性(practical effectiveness) 与逻辑意义上的有效性(logical validity) 作一区分。逻辑意义上的有效性一方面表现为命题的可讨论性和可批评性, 另一方面又体现于前提与结论、论据与论点等关系, 并以论证过程之合乎逻辑的规范和法则为其依据。实践意义上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 则以实践过程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来确证, 并主要通过是否有效、成功地达到实践目的加以判断。中国哲学更多地注重推论的实践效果, 墨家在谈到论辩时, 便认为其目的主要在于“明是非之分, 审治乱之纪, 明同异之处, 察名实之理, 处利害, 决嫌疑”[5]。这里所说的明是非、审治乱、处利害、决嫌疑所指向的, 都属论辩的实际社会效应。对推论、辩说的如上理解, 从形式的方面构成了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

有关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 这里还可以简单地考察所谓“内在超越”的问题。“内在超越”在晚近逐渐成为论说中国哲学的

常见概念。按照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一方面注重“超越”, 一方面又以所谓“内在”的方式实现超越。对中国哲学的这种理解无疑需要再思考。“超越” (transcend) 这一概念本来源于西方, 便首先与宗教, 特别是基督教的语境联系在一起。严格意义上的“超验”同时表现为无条件的、绝对的、无限的规定, 按照基督教的理解, 惟有上帝才具有这一意义上的超越性。“超越”在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如康德那里也曾被提到, 大致而言, 康德哲学对“超越”或“超验” (transcend) 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 延续基督教的传统。康德所说的三种理念, 便包括超越意义上的上帝, 这一视域中的超越相应地仍具有宗教的意义;其二, 侧重于认识论。这一意义上的“超验”同时表现为“超验”, 它超越感性及现象界, 并不同于先验(transcendtal) :先验虽先于经验, 但并不超越于经验, 超越(transcend) 则既先于、又超越于经验。以上视域中的“超越”, 同时呈现“彼岸性”, 此岸之人则无法由“此”及“彼”:从本体论上说, 人不能成为上帝;从认识论上看, 人不能由感性领域的现象达到超越感性的物自体。以上论域中的超越与内在(imminent) 构成了彼此相对的两极:相对于“超越”的无条件性、绝对性、无限性, “内在”更多地展现了有条件、相对、有限的一面。

在中国哲学中谈所谓“内在超越”, 其蕴含的前提是将中国哲学宗教化和超验化。然而, 从现实的形态看, 中国哲学既不同于追求彼岸意义上无条件、绝对、无限者的基督教, 并相应地没有唯独上帝才具有的超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 也并不注重康德意义上感性与理性、经验和超验的区分, 从而不存在超越感性这一意义上的超验。

从中国哲学的实际情形看, 它所注重的, 不是由“此”及“彼”的“超越”, 而是在现实世界或此岸中人的自我成长、自我提升, 这里涉及的首先是人禽之辩、圣凡之别, 而非超越和内在的关系。对中国哲学特别是其中的儒家而言, 在现实世界中, 人一方面通过自身的修养, 不断地超越自然(禽兽) 的层面, 由“野”而“文”,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另一方面又由此进一步趋向于道德上的完美性, 逐渐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由“凡”而“圣”。“圣”不同于“神”, “圣”是“人”之完美者, 它与超越意义上的“神”不可相提并论。不难看到, 无论是由“野”而“文”, 抑或由“凡”而“圣”, 都表现为人自身的成长、提升, 它与由“此”及“彼”意义上的所谓“超越”, 表现为完全不同的进路。如果用超越或“内在超越”这一类概念去理解中国哲学, 无疑将模糊以上的重要差异。

可以看到, 中国哲学内含自身的独特品格, 需要从其自身系统出发去加以理解, 仅仅以“内在超越”这一类范畴谈中国哲学, 往往既无法把握中国哲学的本来形态, 也难以理解中国哲学自身的内在特点。

前文所述表明, 中国哲学既包含哲学之为哲学的品格, 又有自身的特点。与之相联系, 在如何对待中国哲学的问题上, 也涉及两个方面, 其一为认同, 其二是承认。

所谓认同, 就是肯定中国哲学中内含哲学之为哲学的一般品格, 并注重从中国哲学的特殊表述方式以及中国哲学特有的概念、命题中, 揭示其蕴含的普遍哲学意义。以“命”这一中国哲学的概念而言, 其中既涉及必然性或必然的趋向:“制天命而用之”[7]中的“命”, 便有必然之意;又与偶然遭遇的相涉:“节遇之谓命”[8]中的“命”, 即内含偶然之维。与“命”的以上二重涵义相应, 中国哲学对“命”的讨论, 也关乎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在中国哲学中, “命”同时又与人的存在相涉。孟子曾指出:“莫非命也, 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 正命也;梏桎死者, 非正命也。”[8]在此, 一方面, “命”

展现为某种具有必然性的一般趋向, 站在将要倒塌的墙之下, 便有危险;违反法规, 便将受到惩处, 等等, 这是一般的存在趋向, 懂得以上趋向, 便不应故意站在危墙之下, 也不应有意触犯法规。所谓“尽其道而死者, 正命也”, 也就是顺乎命所蕴含的普遍趋向;“梏桎死者, 非正命也”, 则是无视这一点,

从而“死于非命”。对中国哲学而言, “命”作为必然趋向, 为人自行选择合理的存在方式提供了根据;“命”作为偶然的遭遇, 则非人能左右:人在何时何地将有何种遭遇, 这既无法事先

预料, 也非人能完全控制。以命解释社会变迁和个人的境遇, 既关乎必然与偶然的相互作用, 也涉及人的力量及其限度, 后者同时关乎人的自由。可以看到, “命”这一概念固然呈现独特的中国哲学形态, 但其中又蕴含着必然、偶然以及人的自由等普遍的哲学内涵。

以上考察从一个方面表明, 在中国哲学的研究过程中, 应关注其独特概念中蕴含的普遍内涵, 而非自我划界、自我悬离、自我隔绝, 以特殊拒绝普遍, 使中国哲学游离于哲学这一共同体之外。“认同”所肯定的, 便是以上方面。与“认同”相联系,

需要将前述“性道之学”所内含的哲学意蕴, 以现代可以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 使之成为在世界哲学的视域中可以理解、讨论、批评的对象, 并进一步参与世界哲学的建构。

相对于“认同”, “承认”更侧重于把握中国哲学所具有的个性特点。以智慧为指向, 哲学同时表现为对智慧的多样化、个性化追求, 中国的“性道之学”作为智慧之思的独特形态, 同样包含内在的个性品格。在考察“性道之学”时, 需要特别关注其中哲学问题的具体内涵、表达的特定形式、讨论时所运用的名言和概念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和意味, 等等。所谓“承认”, 既意味着哲学可以取得多样的形态, 也意味着充分地注意以上的独特性。质言之, 它要求在肯定智慧探索的多样性的同时, 揭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

在中国哲学的研究过程中, “认同”和“承认”不可偏废。一方面, 需要把握中国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品格, 另一方面, 又应当揭示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特定表现形态。认同和承认的统一, 可以视为对待中国哲学的合理取向。

中国哲学的衍化过程, 同时涉及“思”与“史”的互动。构成中国哲学具体内容的不同学说和观念在成为哲学史的对象之前, 首先表现为哲学的理论或出现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原创思想, 这些理论和思想凝结、沉淀于哲学史中的多样文本, 逐渐获得历史的品格。从先秦, 到两汉、魏晋、隋唐、宋明, 直到现代, 每一时代所形成的中国哲学, 都首先是那个时代的哲学理论, 尔后才融入哲学的历史。与之相联系, 中国哲学呈现双重性:一方面, 作为历史中的系统, 它具有既成性:凝结于不同历史文本中的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明等哲学系统, 都同时表现为已完成的哲学形态。另一方面, 中国哲学又具有生成性:中国哲学的历史衍化过程, 同时也是新的哲学形态不断生成的过程, 今天, 这一过程并没有终结, 中国哲学依然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放性。

从研究的角度看, 这里涉及把握中国哲学的不同进路。与中国哲学的既成性品格相应, 对中国哲学的考察, 应以哲学史或历史为视域:从先秦到汉唐、宋明、近代, 中国哲学的整个演化的过程, 包括不同哲学家、哲学流派的传承变迁、思想沿革, 都需要作出历史的考察。另一方面, 中国哲学又具有生成性, 后者具体表现为哲学理论的持续建构, 中国哲学的这种理论性同时规定了对其理解需要有哲学理论的视域:正

由于哲学史上的这些学说、体系本身是当时哲学家建构的哲学理论、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智慧之思, 因而对这些体系的理解, 离不开对哲学理论本身的深入把握。换言之, 哲学史的梳理, 不能撇开哲学理论本身的研究, 这两者之间不应截然地划界。如果缺乏哲学的把握方式, 那么中国哲学之为哲学的理论品格, 便很难得到真正揭示。从更广的视域看, 与后一进路相联系, 考察今天的中国哲学, 无法回避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建构的问题:当我们把中国哲学不仅理解为既成之“史”, 而且也界定为处于生成过程的开放之“思”时, 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便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以上两个方面的统一, 既意味着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成为“有哲学”的历史, 从而不同于单纯的思想史, 也意味着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成为“有历史”的哲学, 从而不同于疏离传统的思辨构造。五

近代以来, 西学的东渐以及与之相关的中西之辩, 逐渐成为考察中国哲学的基本历史背景。从思想演化的角度看, “中西”关系的背后, 实质上是“古今”关系。“中西”是一个地域性的观念, 执着于“中西之辨”, 便难以摆脱带有地域性的理论视野, 而当我们仅仅局限于地域性的观念时, 则容易徘徊于“以中释中”和“以西释中”之间。“以西释中”往往引向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裁套中国哲学, “以中释中”则意味着将中国哲学本身凝固化、绝对化并使之限定于这种被凝固化的形态之中。

从中国哲学本身具有生成性并不断面向未来这一角度看,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的问题。在观念的层面, “古今”关系中的“古”, 可以看作是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本身的历史延续, “今”则表现为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延续中形成的新

的理论形态。这种历史背景和历史延续在当代的表现形态涉及中西哲学的交汇。在中西哲学的交汇中所形成的理论形态一方面关乎多方面的哲学智慧和哲学资源的运用, 另一方面在其形成之后, 又构成反观以往哲学的前提。这一意义上的“今”, 既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概念, 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而古今的互动则同时取得了“以今释古”的形式。此所谓“以今释古”,也就是从今天所达到的哲学理论出发考察以往哲学。广而言之, 研究哲学应从今天达到的理论思维成果出发, 同样, 考察以往的哲学(包括中国哲学的历史) , 也需要基于

今天达到的理论思维成果。以中西哲学的交融为前提, 以上论域中“以今释古”的内在意义, 在于以融合中西为哲学视域理解历史中的哲学。

从中国哲学的演进看, 每一时代事实上都有每一时代的“今”:先秦有先秦之“今”, 两汉有两汉之“今”, 魏晋、隋唐、宋明也

都有自身之“今”。在隐喻的意义上, 一定时代的“今”, 可以视为那个时代的理论资源以及运用这种资源进行创造性研究

而形成的某种理论形态。佛教传入之后, 佛教的一些理论观念曾构成了此后各个时代之“今”生成的思想资源。相对于以往不同形态的“今”, 现时代之“今”的特点就在于同时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对现时代之“今”的这一特点, 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从容面对, 而无需执着于“中西之分”、“中西之辨”。事实上, 如何从“中西之辨”、“中西之分”这种带有地域性的视野进一步转向更广背景下的哲学思考, 关注于理论本身的古今延续和转换, 乃是今天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看, 中西哲学之间目前可能存在某种不对称或不平衡。就本然而言, 二者的相遇既是中国哲学面临的背景, 也是西方哲学需要面对的问题。而通过中西哲学的交汇在理论上形成当代之“今”, 则应当是中西哲学共同的历史使命。然而, 当中国哲学以不同方式关注西方哲学时, 西方的主流哲学却基本上将中国哲学置于视野之外, 其所理解之“今”, 也并没有在实质的意义上包含中国哲学的资源。在未来的哲学演进中, 当西方的主流哲学家真正意识到东方哲学包括中国哲学内含不可忽视的哲学智慧之时, 其理解的哲学之“今”,

也将相应地包含中国哲学的理论资源, 而中西哲学则由此可

在更广的意义上成为哲学之思的共同资源。

从“古今之辨”的角度去理解中西哲学, 同时蕴含着“学无中西”的观念。“学无中西”由王国维在20世纪初明确提出, 这种观念在今天依然有其意义。就哲学之维而言, “学无中西”同时可以理解为“世界哲学”的视域。这里所谓“世界哲学”, 并不是某种单一的哲学形态, 而更多地指哲学的世界意义。从实质的层面说, 每一种真正的哲学, 都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历史地看,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便包含世界意义, 孔子、庄子、老子的哲学也内含同样的意义, 今天在回溯这些哲学系统时, 揭示其中具有普遍的世界性意义的内容, 无疑也是题

中应有之义。当然, 在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的哲学传统尚彼此隔绝的时候, 这种世界性的意义往往难以真正彰显, 但

在历史进入世界历史之后, 哲学的世界意义便开始逐渐敞开。从今天的哲学衍化看, 通过创造性的思考而形成的哲学思想, 同样具有世界意义。这种世界意义同时又是通过多样的形态表现出来, 在这里, 哲学的世界意义和哲学的多样形态乃是

并行而不悖。

揭示或展示中国哲学的世界性意义, 相应于前面提到的哲学

的普遍性品格;以不同的形态展示这种世界意义, 则与哲学的多样性、特殊性、个体性一致, 就此而言, 世界性与多样性的如上统一, 从另一侧面体现了认同与承认的一致。与之相联系, 中国哲学的研究, 需要超越“以西释中”或“以中释中”这一类“中西之辨”, 走向“世界哲学”的视域。如前所述, 中国哲学的延续、生成在当代并没有终结, 而中西会通、古今交融, 则赋予中国哲学的当代生成、延续以新的形态。中国哲学的这种生成、延续, 同时融入世界哲学之中, 并呈现世界性的意义。

注释

(1)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What is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Graham Burchell and Hugh Tomlins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p.5.

(2) R.Nozic, The Nature of Rational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xi.

(3) 《易传·系辞上》。

(4) 《吕氏春秋·不二》。

(5) 《墨子·小取》。

(6) 《荀子·天论》。

(7) 《荀子·正名》。

(8) 《孟子·尽心上》。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外国哲学专业陈嘉映现代西方哲学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外国哲学专业陈嘉映现代西方哲学考博参考书-考 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共招生12人,有7个专业,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二、考试的科目 三、导师介绍 陈嘉映:男,1952年(壬辰年)生于上海,后随父母迁居北京。当代著名哲学家,讲解风格深入浅出。主要学术成就有:专著包括《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语言哲学》《无法还原的像》《哲学科学常识》《思远道》《泠风集》《从感觉开始》等,译著有《哲学研究》《存在与时间》《哲学中的语言学》等。 叶峰,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63年11月生,福建福州人。198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200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数学哲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种自然主义的(也是物理主义的)、严格有穷主义的、唯名论的数学哲学。目前主要关注自然主义的表征、指称和逻辑理论,以及当代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与属性二元论之争。

夏年喜:1965年2月出生于湖北潜江。教授、硕士生导师。自1987年7月以来,一直在首都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逻辑、语言哲学、逻辑哲学。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基于自然语言的知识表达和推理系统”(2004年立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语言逻辑系列研究”(2006年立项)和北京市十一五规划项目“逻辑语义学研究”(2006年立项)。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捌九叁,二肆壹,二二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

哲学考博-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外国哲学考博考试内容参考书录取人数真题资料-育明考博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外国哲学考博 复习资料参考书辅导课程报考分析 一、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招生专业及人数 学院招生人数(约)招生专业招生类别及人数 001政法学院招生总数12人 公开招考12人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2中国哲学 010103外国哲学 010105伦理学 010106美学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0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非定向7人 定向1人 委培4人 2014年政法学院复试分数线:外国语不低于55;专业课不低于70;总分不低于210。(PS:育明考博课程咨询电话400-668-6978扣扣:547.063.862交流群:105.619.820有售各院校真题)二、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外国哲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 专业招生人数初试考试内容复试考试内容 010103外国哲学约2人 ①1001英语或1002日语 或1003俄语 ②2506现代西方哲学 ③3116西方哲学史基础 ①考生报考材料综合评定 ②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 质考核; ③外语口语、听力测试; ④专业水平面试; ⑤部分院系加试笔试; ⑥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专业 综合科目。 复试说明: (1)报考材料评定分数作为录取参考,不计入复试成绩; (2)思想品德考核结果作为录取参考,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3)同等学力加试成绩作为录取参考,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4)面试成绩或复试总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成绩折算方式:初试复试成绩各占50% 三、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外国哲学考博参考书(部分) 专业名称参考书 010103外国哲学《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招生录取数据统计 年份招生专业招生人数招生方式录取类别及人数 2012年 共有13个招生 学院,57个博士 127人 普通招考100人 硕博连读27人 非定向98人 定向5人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1页共1页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 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是北京市政府于建国初期创建的第一所高等院校,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北京市按照国家“211工程”标准建设的市属重点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1984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是我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 二、首都师范大学参考书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退出了统考,实行自主命题。它的考试科目包括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74教育学基础综合。其中政治和英语是全国统考,专业课774教育学基础综合是自主命题,没有指定参考书和大纲。774教育综合的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根据历年的试题和大纲,向参加教育学考研的同学推荐以下书籍: 一、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 二、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儒德、陈琦 三、中外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 《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 四、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裴娣娜 因为教育学考研专业课的分数占300分。所以我强烈建议刚开始备考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的同学们从教材开始,而且教育学考研强调的就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回到教材中才能达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水平。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看书的方法和技巧,第一遍的目标是了解,可以快速浏览;第二遍的目标是理解,需要精读,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勾画,做标记,可以笔记;第三遍的目标是掌握,需要在第二遍精读的基础上,对不理解的内容各个击破;第四遍的目标是运用,需要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前牵后联,完善笔记。·考研英语5500词汇班·2015考研英语复试班·考研政治精品辅导班·凯程考研数学精讲辅导·考研英语强化住宿班·凯程考研专业课

中国哲学论文1

收稿日期:2008-04-23 作者简介:刘笑非(1977—),女,山东曲阜人,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① 参看陈来《明嘉靖时期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中国学术》(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学林出版社,2003年。 ② 参见吴锺逸《阳明传习录传来考》,《哲学研究》(第5辑),[韩]高丽大学校哲学会,1978年,阳明学最初传入朝鲜是在1521年。  2009年第6期总第213期 齐鲁学刊QILU  JOURN AL N o .6G ene ral N o .213 退溪性理学与阳明心学的联系 刘笑非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48) 摘 要:李退溪是韩国儒学中继承朱子学传统的大师。虽然李退溪在捍卫朱子学的正统地位的同时竭力批判阳明心学,但是根据本文的考察,不论在学术渊源上还是在学术思想上,都可以看出李退溪与阳明心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术渊源上,李退溪所推崇的《心经附注》与曾经影响阳明所著《朱子晚年定论》的《道一编》都是出自程敏政;在学术思想上,无论在心性论方面还是在工夫论方面,退溪哲学对朱子哲学的某些拓展都可以看作是李退溪对阳明心学的某些问题的回应。 关键词:李退溪;王阳明;朱熹;《心经附注》;心性;工夫 中图分类号:B 312;B 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09)06-0015-06 李退溪是韩国李朝著名儒学代表人物。中国的程朱学于高丽末叶的朝鲜初期传到朝鲜半岛,被称为“新儒学”、“性理学”、“宋学”、“程朱学”等。在程朱学传入后,朝鲜半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并吸收了程朱理学,并加以研习和拓展,他们著书立说,聚徒讲学,逐渐形成了具有朝鲜特色的程朱理学研究传统。在此过程中,李退溪“集大成于群儒,上以继绝绪,下以开来学,使孔孟程朱之道焕然复明于世” [1](第四册,P 16), 被誉为“海东朱子”。退溪一生服膺 朱子之学,曾倾注半生心血编纂《朱子书节要》一书,为朝鲜半岛后世学者研习朱子哲学奠定了基础。 当退溪在朝鲜半岛极力推广朱子哲学的时候,在中国,作为与程朱理学抗衡的阳明心学也经由阳明的弟子们的大范围讲学活动而成为当时的显学① 。而且,当时集阳明思想之精髓的《传习录》也传入了朝鲜半岛②。在对待阳明心学的态度上,李退溪竭力维护朱子的正统地位,在其著作中对阳明本人及心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曾为此写过《传 习录论辩》、《白沙诗教传习录抄传因书其后》两篇论文,专门针对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进行批判。他的批评主要针对阳明心学里禅学的成分,他说:“陈白沙、王阳明之学皆出于象山而以本心为宗,盖皆禅学也。”[1](第二册,P 335)这与退溪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异端学说的一贯做法有关,他尤其排斥佛教是因为他认为“东方异端之害,佛氏为甚,而高丽氏以至于亡国”[1](第一册,P 188)。但是,综观退溪的性理学,不论是从学术渊源上看,还是从学术思想上看,它与阳明心学的联系都是不可忽视的。 一、学术渊源———《心经附注》与《道一编》纵观退溪的一生,有一本书是不能被忽视的,那就是对其学术造成极大影响,并奠定了其性理学基础的《心经附注》。退溪在其晚年所作的《心经后论》中说:“滉少时游学汉中,始见此书,于逆旅而求得之,虽中以病废而有晚悟难成之叹,然而其初感发兴起于此事者,此书之力也。故平生尊信此书亦不在 四子《近思录》之下矣。”[2](第三册,P 236)可以看出,退 15

2019年首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2019年首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 试流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随着考研大军不断壮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对于准备复试的同学来说,其实还有很多小问题并不了解,例如复试考什么?复试怎么考?复试考察的是什么?复试什么时间?复试如何准备等等。今天启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复试相关内容,让大家了解复试,减少一点对于复试的未知感以及恐惧感。准备复试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对你的复试很有帮助啊! 院系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建于1954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师范,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市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六十多年来已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二十余万名,是北京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点100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点141个,专业学位类别14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培育学科4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民政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语委科研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4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成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探究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与教师教育学术研究,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及教师教育理论体系。首都师范大学整合全校教师教育资源,组建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实体化的教师教育学院。这不仅是学校“高水平学科群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积极响应“京津冀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探索教师教育新机制的重要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年考研真题---754马原

考试科目代码754 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分150 2014年真题754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怎样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简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 3、怎样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4、简析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5、为什么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辩证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2、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3、资本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商品流通中产生。 4、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二者不存在什么差别。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2、为什么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2013年真题754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怎样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 2、简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简述劳动对资本隶属关系的演变。 4、简析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特点。 5、简析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存在就是被感知。 2、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3、商品和货币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4、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述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试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2012年真题754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2、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简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产生及其危害。 4、简述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关系。 5、简述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差异。

2020-2021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硕考研招生情况、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

2020-2021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硕考研招生情况、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 一、专业介绍 教育管理专业系大学教育系的专业课程之一,是现在教育专业和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领域之一。主要培养普通中小学(微博)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源于文革后恢复的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80年代中期从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专业课程。这个专业主要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 本专业主要培养普通中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源于文革后恢复的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80年代中期从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专业课程。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和运用能力。 二、首师大教育管理考研招生情况 初试科目 三、首师大教育管理考研参考书目 1、初试参考书

2、复试参考书 四、首师大教育管理考研复试分数线(近三年) 五、首师大教育管理专业课考试分析 (一)考试概括 笔试科目:917教育管理学 试卷满分150分,笔试时间3个小时(180分钟) 考试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二)考试题型 简答题6*1590分 论述题2*3060分 合计8题150分 整体题量不大,正常复习的比较扎实,书写速度正常,不会出现写不完的情况。 (三)历年真题变化 1.总分、时间:固定(150分、180分钟)

2.题型:固定,简答题、论述题 3.题量:固定,8道(简答题6道、论述题2道) 4.分值:固定,简答题15分,论述题30分 六、2018年333教育综合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学习 2.教育要素 3.无关变量 二、简答题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观察法的特征 三、论述题 1.用一个案例论述良好师生关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作用 2.论述同辈群体生活对于学生成长的作用 3.试论述当代中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样教育学生 四、材料分析题 1.有人认为人工智能能够做高考数学题,中小学生就没有必要学习语文数学地理等 学科,对于这一说法进行评价和分析 2.有人认为未来人工智能能够代替教师,对这一说法进行评价和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考博英语真题考试内容复习资料分数线-育明考博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哲学专业考博考试重点 一、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招生人数及报考统计(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年份招生方式及人数公开招考报名人数报录比复试分数线2013年公开招考(14人)70人5:1 外语>=50 专业课>=70 2014年公开招考(12人)60人5:1 2015年公开招考(12人)68人6:1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共有5个博士招生专业: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中国哲学010103外国哲学010104逻辑学010105理论学,各个专业竞争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2、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计划招生人数为6人。 3、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考博历年缺考率平均在20%左右。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张老师叩叩:772678537) 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试内容复试内容 010102中国哲学2016年1人 ①1001英语或1002日语或 1003俄语 ②2046中国哲学史 ③3196西方哲学基础 ①考生报考材料综合评定; ②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 ③外国语口语、听力测试; ④专业水平面试; ⑤部分院系加试笔试; ⑥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两门本专业硕 士学位主干课程。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6:1左右(竞争较激烈) 2、本专业有2个研究方向:01中国古代哲学(白奚)02儒家哲学(陈鹏) 3、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4、复试说明:(1)报考材料评定分数作为录取参考,不计入复试成绩;(2)思想品德考核结果作为录取参考,不合格者不予录取;(3)同等学力加试成绩作为录取参考,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4)面试成绩或复试总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5、成绩折算方式:初试复试成绩各占50%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

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好考吗,如何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

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好考吗,如何制定复习计划 凯程首师大教育学老师给同学们系统介绍首师大教育学考研难度,首师大教育学备考规划,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学考研机构! 一、从题型来看,重点考查主观题,无客观题。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生考试非统考的第一年,与统考最大的不同就是题型上的变化,教育学考研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四种类型。参加13年考研的学生也都发现了,非统考的试题题型大部分都没有选择题,各个院校基本延续了统考前的出题规律,参加2016年首师大教育学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应该都有这个心理准备。 二、从考查范围来看,侧重教育学原理和中外教育史 与教育学统考试题分值分布不同的是,首师大2013年教育学试卷从整体来看,教育学原理和中外教育史在整张试卷中占的比重较大,教育学原理100分,中外教育史占120分。所以,对于参加首师大2016年教育学考试的同学来说,也特别注意这个命题特点。 三、从考查内容来看,重基础,同时与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相结合 从试卷的内容来看,大部分是一些基础内容,像是名词解释中“课程标准”、“教育行动研究”等都是平时凯程教育学老师在上课时强调的重点,只要平时能够认真复习,基本上都能信手拈来。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虽然总体很简单,但是它的材料分析题还是很“fashion”的,因为740教育学试题在重基础的情况下,也关注到了当前的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前沿问题。最后一道材料分析题算是整张试卷中最有亮点的一题,材料是美国教授沃特·芬伯格致奥巴马的一封信“请让教育松口气儿”,在复旦大学“教育改革的哲学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沃特·芬伯格也有关于教育改革的主题发言。解答这个题的关键在于要熟悉教育基础理论和当前教育改革热点,只有把基础知识打牢才能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 复习安排: 初期学习阶段2015年1月-6 月 第一轮学习,将教育学基本知识串联起来,务必在 6 月之前对 教育学有总体的理解,树立整体框架,如果是跨专业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许志晋、刁永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许志晋、刁永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共招生12人,有7个专业,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二、考试的科目 三、导师介绍 许志晋,男,汉族,1962年7月5日生于吉林省乾安县,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导。曾任原吉林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学科带头人、硕士点负责人、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自2001年9月合校以来,任教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作为访问学者,于2002年9月至2003年11月国家公派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程、科学与技术政策”研究所留学。 刁永祚:博导,专著:1.消费主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都市消费与经济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北京市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

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捌九叁,二肆壹,二二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

考博资料-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 【海翔智库独家提供】 (查询不到2016年及之前的简章和招生专业目录,请参考2017信息)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招生信息 首都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生招生方式包括硕博连读、普通招考两类。其中硕博连读仅招收已获取我校2017年硕博连读生资格的在读硕士研究生。我校2017年拟招收博士研究生160人左右,招生人数含硕博连读生。教育学院招17位博士

教育实行“普通招考” 1、初试 科目:外国语及两门业务课时间:2017年3月25-26日。 2、资格审查 参加“普通招考”的考生须在2017年3月24日进行报考资格审查,届时考生需出示以下证件: 1、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人员需出示最后学位、学历证书原件; 3、应届硕士毕业生需出示学生证和应届毕业生证明信原件,证明信需由考生所在院校研究生院(部、处)提供并加盖公章; 4、同等学力人员需提供学士学位、学历证书原件、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硕士课程成绩单,成绩单需由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也可从本人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并加盖公章。 5、凡国(境)外单位获得学历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 对资格审查合格的考生当场发放准考证。 3、复试

达到学校与院系复试分数线要求的考生参加复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1)复试内容: ①考生报考材料综合评定; ②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 ③外国语口语、听力测试; ④专业水平面试; ⑤部分院系加试笔试; ⑥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 (2)复试方式、比例: 我校采取差额复试,具体差额比例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在复试前确定。 (3)复试提交材料: 考生需在复试前将以下材料提交至报考院系,具体事宜另行通 知。 ①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②报名登记表(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打印并签字,登记表中信息经考生签字确认后,不得更改); ③两份专家推荐书(网上下载空表后请专家填写); ④最后学位、学历证书复印件(在境外获得的学位、学历证书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 ⑤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原件或复印件均可,若提供复印件须将论著的版权页一同复印); ⑥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人员还需提交硕士学位论文;硕士课程成绩单(由所在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也可从本人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并加盖公章。下同。); 应届硕士毕业生还需提交硕士课程成绩单及学生证复印件(复印信息页及注册章加盖页);被录取后,需查看硕士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原件并补交硕士学位、学历证书复印件; 同等学力考生还需提交硕士课程成绩单。

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经验帖

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经验帖 我们把考研的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基础期、强化期、冲刺期。下面来依次进行介绍。 一.基础期(三月--六月) 英语: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为英语,英语一定要尽早开始准备。 单词作为英语的基础,一定要每天进行背诵,反复进行背诵。也可以下载手机软件利用一些碎片时间进行背诵。我基础阶段背单词的实践每天大概是一小时左右,使用的书是朱伟的恋恋有词?词组贝多芬。恋恋有词可以更着朱伟的视频来看,一天保证一小时或者2小时。看视频的时候也要记得做笔记。 基础阶段不太建议过早的接触真题,真题毕竟有限,而且难度较大,过早的接触真题会由于自己的实力不足导致的分较低。 专业课:基础阶段要求把专业课的信息进行搜集,包括目标院校的基本情况、招生情况、报录比、是否接受调剂、能否找到本专业的老师的联系方式或直系的学长学姐。跨专业考研,有个引路人真的很重要。辅导班新祥旭的一对一课程就够了,老师完全根据学生情况备课辅导,针对性很强,对于独立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很有必要。资料方面一定要掌握目标院校给出的官方的参考书籍、真题、笔记资料等。此阶段只要求对专业课有个基础的了解,主要是以泛读为主,对大致内容有所了解。 二.强化期(七月到十月) 英语:每天背单词至少一小时,做真题,可以从2000年开始做,

做完一定不要只在乎正确率,要去分析每道题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出题人的真正目的还有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可以选择自己分析,也可以跟着课程听老师分析,因为我是在新祥旭辅导的,每次和老师上完课一定要自己总结,分清楚题型以及错误原因:比如逻辑题、细节题、推理题。一定要先做再看视频课。 作文保证一个月至少2篇大作文,2篇小作文,写完之后可以让老师帮忙改一下哪里有需要改的语法等问题。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后可以接着改,一直改到整篇作文没有错误为止。作文一定不要要求长难句,简单句整篇没有错误的一样是高分。 专业课:专业课的书籍再过一遍,结合真题,这个阶段可以把真题做一遍,如果没背会的话可以看着书写,但尽量保证是正确答案,因为接下来会直接背写好的答案。 可以在此阶段排除掉一些不适合自己读的,太难或者太简单、是否适合应试、是否可以帮助正确理解的专业参考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进行背诵。 政治:刷完1000题 三.冲刺期 英语:一小时单词,可以结合真题单词进行背诵 真题再做一遍方法结合上个阶段。 至少会背且默写一篇大作文一篇小作文的通用模版 专业课:理解、背诵,可以进行口述。可以通过真题找出规律,有些人物和思想以前没有考过大概率也不会出。对重点人物分析背诵就可

2019年首师大教师教育学院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2019年首师大教师教育学院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 试资料及经验 随着考研大军不断壮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对于准备复试的同学来说,其实还有很多小问题并不了解,例如复试考什么?复试怎么考?复试考察的是什么?复试什么时间?复试如何准备等等。今天启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复试相关内容,让大家了解复试,减少一点对于复试的未知感以及恐惧感。准备复试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对你的复试很有帮助啊! 院系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建于1954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师范,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市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六十多年来已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二十余万名,是北京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点100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点141个,专业学位类别14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培育学科4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民政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语委科研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4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成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探究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与教师教育学术研究,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及教师教育理论体系。首都师范大学整合全校教师教育资源,组建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实体化的教师教育学院。这不仅是学校“高水平学科群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积极响应“京津冀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探索教师教育新机制的重要

首都师范大学参考书目

外语学院 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参考书目 一、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简介 我校日语专业始创于1954年,是我国高校开设最早的日语专业之一。师资队伍实力较强,教学科研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主编了建国后全国第一部《日汉词典》,主办全国唯一的日语核心期刊《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6名,其中博士5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9名。现为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单位。 主要成果有:专著10部、译著30部、论文120余篇,并有教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该专业于1986设立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共计招收学生近200余名。现设有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区域国别研究以及商务日语四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并能胜任涉外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 二、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简介 我校阿拉伯语专业始创于1954年,是我国高校开设最早的阿语专业之一。师资队伍较强,教学科研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该专业学生在历次全国高校阿语考试和竞赛中多次获得第一名。该专业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3名、其中博士3名,在读博士3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6名。3名教授分别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阿拉伯语分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科研成果有:专著8部、译著50余部、论文100余篇。该专业目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科研项目和教育部一般项目各1项。 该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正式批准设立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硕士点。现设有阿拉伯语语言学、阿拉伯文学、区域国别研究以及商务阿拉伯语四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在阿拉伯语言、文学、文化以及区域国别研究方面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并能胜任涉外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 三、朝(韩)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简介 朝(韩)语专业始创于1952年,是我国高校开设最早的朝鲜(韩)语专业之一。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其中博士5名,硕士生导师7名。在教学和科研上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本专业在学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共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编撰教材6部,并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全国知名的朝(韩)语专家姜信道教授编著的《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2020音乐学(初等教育、师范)本科专业招生简章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2020音乐学(初等教 育、师范)本科专业招生简章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2019音乐学(初等教育、师范)本科 专业招生简章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 京市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学校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专业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六十多年来已培 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二十余万名,是北京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点100个,博士后流动 站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点141个。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是北京市一所集小学教师培养、小学教育研究和小学教育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性学院。本科专业设 有小学教育、美术学(初等教育,师范)、音乐学(初等教育,师范) 专业。其中小学教育专业,在5个方向上招生。在“初等教育学”、“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6个专业30多个方向上招收硕 士研究生。在“小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小学课程与教材”、 “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等方向上招收博士研究生。小学教育专业2007年首批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2014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 培养计划;2017年获批北京市属高校首批一流专业。2018年初等教 育学院成为国家师范认证打样单位,首批通过二级师范专业认证。 学院拥有一支学科分布多元、学缘结构合理、对小学教育颇有研究的师资队伍。学院设有“初等教育研究所”、“科技教育中心”、“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研究与培训基地”、“中小 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初等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儿童生命 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小学教育协调发展中心”等研究机构,多次承担国家和北京市重大课题。学院拥有首都师范大学附属 小学、北大附小、清华附小、人大附小、中关村一小、黄城根小学、北京小学等120余所小学教育实践研究基地,覆盖北京市各区县。

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

当代中国十三位着名哲学家 当代中国十三位着名哲学家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叶秀山,1935年阴历6月4日生于江苏扬中县,祖籍江苏镇江,于上海读小学、中学。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迄今四十余年。现任哲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主攻西方哲学史,尤以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为主,兼及美学,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学沟通问题。平时喜好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书画、戏曲。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 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

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 主讲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 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 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国内任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大学兼任教授。 饶宗颐,字国庵,又字伯濂,伯子。号选堂。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安。父亲饶锷,为潮州大学者,着作甚富。幼承家学,未冠整理其父遗着'潮州艺文志',于一九三七年刊登'岭南学报',以此知名。一九三五年之一九三七年,应中山大学之聘任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协助叶恭绰编'全清词钞'。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无锡国专教授。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头华南大学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总编纂。一九四九年迁居香港。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及教授职。一九六二年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汉学儒莲奖'。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作学术研究。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敦煌写卷。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应新加坡大学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七二年

(NEW)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17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 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17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17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17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17 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教育管理 2校长负责制 3教师聘任制 4教育决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研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2中央集权型教育管理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3学校领导者应扮演好哪些角色?

4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应抓好哪些基本工作?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期望理论及其在教师管理中的运用。 2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阐述你对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设想。 四、案例分析题(40分) 案例:两类班级,两种管理 四川成都温江区公平镇中学开办两类“班型”:一类叫“普通班”,是学校为完成政府交给的义务教育任务而设,每年的学杂费是250元;另一类叫“封闭班”,招收外地务工经商人员的子女,实施封闭式管理,每年学杂费是3500元左右。为了保障“封闭班”学生的安全,学校规定“封闭生”未经允许不得私自出校门。但是总是有些顽皮的“封闭班”新生混 在“普通班”学生中,溜出学校打电子游戏等。为此,学校决定借助不同颜色的校服来加强管理。规定“封闭班”学生每天都穿红色校服,“普通班”学生每天都穿蓝色校服。 学校“双色校服”的管理措施引起了部分学生及家长的争议。“封闭班”学生家长支持学校的做法,认为这有助于加强对“封闭生”的严格管 理。“普通班”学生家长则认为学校的做法一方面容易给“普通班”的孩子

首都师范大学12年中哲真题附加答案

12年中哲 一名词解释 1神道设教 “神道设教”的提法,出自《周易》的观卦彖辞“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从这里看,神道是“天之神道”,表现为四季循环等自然秩序。圣人制立敬天祭祖的礼仪,将天之神道彰显出来,意义在于实现人道教化。换言之,“神道设教”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中介,它一方面要符合天道之“固然”,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人道之“当然”。天道之“固然”是无形之理,“神道设教”是有形的显现,人道之“当然”则是以神道显现天道的根本目的。 2 性无善恶 告子提出的人性论。根据《孟子》记载,告子主张“性无善恶”的依据是:“生之谓性。”所谓“性”,就是与生俱来的食、色两种本能:“食色性也。”食是生存的本能,色是生殖的本能,无所谓善恶,善恶都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而且,食、色二欲是任何动物都有的本能,把人性降低到动物本能的水平,这在尚不知道“人猿同祖”而视人为“万物之灵”的古代中国,当然是对人性的一种亵渎。是难以成立的。 3为道日损 出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 为道日损是说:领悟道越多,行为越接近自然(少了人为的欲念)

为道的意思是领悟道,损的意思是减少.不过领悟道的话,减少的不是知识,而减少的是杂乱的欲念。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他注重理性思维这一点是对的,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也是对的。老子的错误在于把理性思维绝对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义,甚至陷于排斥感性知识的错误) 4知难行易 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学说。、为了破除旧的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的勇气,孙中山提出:“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提出,有着思想解放的作用,他重视“行”的意义,认为先行而后知,但他又提出知行分任说,割裂了知和行的统一。同时,孙中山所理解的“行”,主要是科学研究活动,是对实践活动的狭隘理解,不能正确说明人的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5慎独 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风的最高境界。意思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君子要严肃地面对自己。要面对自己才需要真的勇气,才是真的严格要求。君子,不会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