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复习重点

生理学复习重点

生理学复习重点
生理学复习重点

生理学复习提纲:

1.生物体活动有三大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自我繁殖)

2.能引起兴奋的刺激的条件:一定的强度,一定的持续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兴奋性: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机体都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4.

1)阈刺激: 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反应的最小刺激量(强度,时间)

2)阈强度: 产生兴奋的最低刺激强度

3)时间阈值: 产生兴奋的最低刺激时间

4)基强度: 阈刺激里的最小值

5)时值: 2倍基强度时的时间阈值

5.人体对外环境变化的反应包括两个方面:①运动功能按一定方向路线进行一系列活动;②内脏系统作相应的调整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三种调节方式有一个共同的作用方,即反馈控制(闭环)

6.体内的正反馈调节:排尿反射,血凝过程.

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有两种:细胞的静息电位,可兴奋性细胞的动作电位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接近K+平衡电位.以膜外电位为0,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

3.极化状态:细胞在静息时膜外侧带正电,膜内侧带负电的状态;极化状态加大称为超极化;反之称为去极化。

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动作电位可向周围扩布. 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通常称为可兴奋性细胞。

5.生物点产生机制的膜学说:细胞各种生物电现象的表现,主要是由于某些带电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所造成的。

6.细胞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细胞内外钾离子的不均衡分布(细胞内高K+)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7.

1)动作电位产生机制:Na+通道由备用状态(m通道关闭,h通道开放)进入激活状态(m开放,h开放),Na+内流,细胞

膜去极化→达到峰电位→Na+通道进入失活状态(m开放,h关闭),K+通道开放,K+内流,产生复极化→负后电位→正后电位.

2)负后电位: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附近,暂时阻碍了K+外流.

3)正后电位:由于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8.出膜刺激电流→正电荷在膜内侧堆积→膜去极化; 入膜刺激电流→正电荷在膜外侧堆积→膜超极化

9.

1)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时,使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

界值。

2)阈刺激:能使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最小刺激量。

3)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同一细胞上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改变而改变。10.局部反应:阈下刺激(<阈刺激)时,膜电位的反应(变化)。①不是“全或无” ,可随剌激的增加而增大;②电紧张性扩布,不能远传;③无不应期,持续时间短,可以总和。

11.总和:几个阈下刺激所引起的局部反应的叠加。包括时间性总和空间性总和. 意义:使局部兴奋有可能转化为可远距离传导的动作电位。

13.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播,称为传导; 兴奋在细胞间传播,称为传递

14.局部电流学说:在兴奋部位产生的电位差刺激相邻部位,在二者之间产生的局部电流,使相邻部位去极化,达到阈值便在相邻部位产生兴奋。特点:a. 双向性;b.不衰减性(全或无)

15.兴奋在神经有髓鞘纤维,机制同上,但呈跳跃式传导.

16.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兴奋传至神经末梢(除极相)→轴突膜上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Ach囊泡向轴突前膜内侧靠近, 通过胞吐作用, 将Ach释放至突触间隙→Ach扩散到终板膜, 与Ach受体结合→受体蛋白质构型变化,

→终板膜对阳离子(Na +, K + 等, 以Na + 为主) 通透性增加, Na +

内流引起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膜电位EPP →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使终板膜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 程度达到阈电位时, 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传遍整个肌细胞膜, 完成 N-M 之间一次兴奋传递。

特点:①化学传递:单向;时间延搁;易受药物或环境的影响;② 1 对 1 (N-M)传递,可靠; ③终板膜电位(EPP)具有

17.电突触:结构基础:低电阻通道,离子通透性好特点:①低阻,②双向,③潜伏期短,几乎不存在突触延搁 意义:使功能相似的细胞能同步活动

18.肌小节是肌细胞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的单位。肌管系统包括横管系统和纵管系统.肌原纤维包括粗肌丝和细肌丝. 19.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间滑行,使相邻的Z 线相互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表现为整个肌细胞或整块肌肉的收缩。

20.兴奋-收缩偶联:结构基础是三联管,耦联因子是Ca 2+

.

动作电位沿肌膜和横管系统传播→激活膜上L-型Ca 2+通道→引起终末池膜上Ca 2+ 释放通道 (RYR)开放→Ca 2+

顺浓度

梯度扩散至肌浆→使肌浆中 Ca 2+浓度↑→ Ca 2+

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肌肉收缩。

【肌细胞兴奋后:Ca 2+泵将Ca 2+由肌浆中泵入纵管腔中,解除Ca 2+

与肌钙蛋白结合,导致肌肉舒张。】 21.

1)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其长度缩短,整个过程张力不变。 2)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肌肉有收缩的张力。 22.

1) 前负荷:收缩前加上负荷,使肌肉初长度加大;影响初长度,而初长度影响肌肉 收缩时产生的张力. 2) 后负荷:收缩时加上负荷,不能增加初长度,但阻碍肌肉收缩。出现先等长收缩,后等张收缩 1.神经系统的主要细胞组成是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一般包括胞体,轴突,树突. 1)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2) 转运代谢物质, 参与血脑屏障;

3) 修复, 吞噬, 再生及导引支持功能; 4) 构成髓鞘, 绝缘功能;

5) 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6) 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维持合适的神经递质

浓度

2.

3突触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突触前膜去极化→Ca +

进入末梢 → 前膜释放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

生改变 →Na +(K +)通透性↑→突触后膜去极化→EPSP /主Cl - (K +

)通透性↑→突触后膜超极化→IPSP. 4.突触的可塑性包括:

1) 强直后增强:高频刺激后,Ca2+大量进入突触前膜,末梢内各种Ca2+缓冲系统发生Ca2+暂时饱和,胞浆中Ca2+暂

时过剩, Ca2+-CaM 依赖性蛋白激酶被激活,促使突触囊泡分泌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电位持续增强的现象. 2) 习惯化:重复给予温和性刺激,使突触前末梢Ca2+通道逐渐失活,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减弱甚至消失.

3) 敏感化:重复给予有害性刺激,使突触前末梢Ca2+内流增加,递质持续释放,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发生易化. 4) 长时程增强(LTP):突触前末梢在短时间内接受快速重复的刺激→释放谷氨酸→结合并活化AMPA 受体→抑制

NMDA 受体向细胞外运输Mg2+ → Ca2+和Na+持续进入突触前末梢, Ca2+激活Ca2+-CaM 依赖性蛋白激酶→AMPA 磷酸化而持续活化.引起突触后膜持续较长时间的EPSP 增强(持续时间比强直后增强长),表现为潜伏期短,幅度增加,斜率增大.

5) 长时程抑制(LTD):突触前末梢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接受低频刺激→突触后神经元胞质内Ca2+少量增加

→Ca2+-CaM 依赖性蛋白激酶脱磷酸化→AMPA 受体下调,表现出对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 5.中枢(中间)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单线式联系,2)辐散与聚合,3)连锁状与环状

6.反射中枢部分传递的特征:单向传播,中枢延搁,可总和,兴奋节律发生改,有后放电现象,对内环境变化可产生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7.后放电:神经中枢的环式连接中,由于正反馈或负反馈的存在,即使最初的刺激停止后,传出通路上放电现象仍可持续一段时间的现象.

突触后抑制的机制:

1)引起Cl-外流,前膜发生去极化,使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小. 2)引起K+外流,前膜发生超极化,动作电位复极化加快;

3)通过G蛋白偶联机制,抑制前膜递质的释放过程,使其对胞内Ca2+升高的敏感性降低.

9.

1)本体感觉,深部触觉(精细触觉):先上行后交叉半离断后伤侧丧失;

2)痛觉,温度觉,轻触觉(粗略触觉):先交叉后上行半离断后健侧丧失.

10.丘脑核团的分类:

1)第一类(感觉接替核):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 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区。

2)第二类(联络核):接受第一类核团和其他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但不直接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

大脑皮层某一特定区域。

3)第三类(主要是髓板内核群):丘脑的古老部分,没有直接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纤维,但可以间接地通过多突触

11.躯体(体表)感觉代表区在中央后回,投射规律:

?躯体感觉的投射是交叉性的,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投射区有一定的分野;总体安排是倒置的,但头面部内的各代表区安排是正立的.

?投射区域的面积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面积无关。

?感觉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为感觉柱,由皮层细胞纵向柱状排列形成,一个感觉柱兴奋的同时可抑制临近感觉的兴奋.

12.本体感觉代表区主要在中央前回(4区); 内脏感觉代表区在相应水平的体表感觉区;

视觉:枕叶;听觉:颞叶;嗅:边缘叶前底部区;味觉:中央后回

13.运动单位:由一个 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14.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全部骨骼肌和内脏反射的抑制(消失或减弱),血压↓,外周血管扩张,发汗现象不出现,直肠和膀胱中粪尿积聚。修复时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复杂的反射后恢复.

15.高位中枢正常情况下表现为易化伸肌反射,抑制屈肌反射:

1)屈肌反射:在脊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皮肤接受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关节的

屈肌收缩,伸肌驰缓。意义在于保护机体.

2)对侧伸肌反射:刺激程度加大时,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意义在于

维护姿势

16.

17.牵张反射:

19.去大脑僵直:切断大脑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造成了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加强,使易化区的活动占有明显的优势,以致肌紧张过度增强而出现去大脑僵直。分为:

1).α僵直:直接或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前庭脊髓束)提高α神经元的活动,引起僵直.

2).γ僵直:首先提高γ神经元的活动(网状脊髓束),使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从而引起α神经元的活动而引起僵直.

20.随意运动:

大脑,基底神经核,皮层小脑设计运动→中央前回4区,运动前区6区整合信息→脑干,脊髓传导→运动神经元执行.

21.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

1)绒球小结叶(原始小脑):控制躯体平衡和眼球运动;

2)旧小脑:接受脊髓和三叉神经的传入,参与进行过程中的运动调节(易化或抑制);

3)新小脑:与大脑构成回路,参与运动的设计. 接受外周传入冲动,参与运动的执行.

22.基底神经节的功能:主要与大脑皮层构成回路,参与运动的设计,参与随意运动的调节,参与自主神经(植物神经)调节.

23.大脑皮层的传出通路主要有锥体系,椎体外系.

24.植物神经系统:管理机体植物性功能的神经系统 (支配与管理内脏、心血管、内分泌腺等的功能)

25.多数器官受交感和副交感的双重支配(少数器官无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主要地质为Ach和去甲肾上腺素.节后纤维的递质均为Ach(交感为N型受体,副交感为M型受体).

26.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8.奖赏和惩罚在激发和抑制行为动机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9.EEG形成机制:EEG是大量皮层神经元同时发生突触后电位多形成的,由于椎体细胞在皮层整齐排列,顶树突相互平行并垂直于大脑皮层表面,当发生同步电位时易形成强大的电场.从而表现为皮层电位.

30.

32.大脑半球的一侧优势:指人类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的现象。左侧半球在词语活动功能上占优势,右侧半球在非词语性认识功能上占优势。

33.(二级记忆)遗忘发生的条件:1)条件刺激久不强化引起谁退和抑制;2)后来信息的干扰.

34.刺激→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与海马环路的神经元活动有关,经重复运用)→第二级记忆(与脑内蛋白质合成,突触的建立有关,持续)→第三级记忆(永久?)

35.丘脑损伤主要引起顺行性失忆(遗忘新进发生的事). 36.

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成为强化)。

消退抑制: 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逐渐减弱,以至最后完全不出现。

1.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细胞与外界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指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2.血浆pH:7.35-7.45

电解质的主要生理功能:1)维持晶体渗透压;2)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3)维持组织细胞的兴奋

血浆蛋白的功能: 1)运输功能;2)缓冲功能;3)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4)参与生理止血功能;5)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3.等渗又等张的溶液: 0.85%NaCl 溶液, 5%葡萄糖溶液| 等渗不等张的溶液: 1.9%尿素溶液 4.白细胞的功能:

5.生理止血过程:小血管收缩→受损处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的止血栓→纤维蛋白原形成血纤维,与血小板一起构成凝血块&同时,血浆中出现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血凝过程蔓延至局部外.

快反应Na+通道开放(0期除极)→快反应K+通道开放并迅速失活(1期快速复极)→慢反应Ca2+和慢反应K+通道开放(2期平台期)→慢反应Ca2+失活,K+继续外流(3期快速复极末期)→4期静息期.

9. 自动节律性(自律性):心肌能够自动地、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特性)。自律性来源于自律细胞心脏传导系统: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交界, 希氏束, 浦氏纤维.------其中窦房结自律性最高,生理情况下,整个心脏的活动总是按照自律性最高的组织所发出的节律性兴奋进行.

10.窦性心律:由窦房结作为起搏点的心律. 其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制(其频率高于潜在起搏点的频率)抑制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

11.心肌细胞间通过润盘(缝隙连接)连接,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相互通讯,同步作用. 12.房-室传导延搁的意义:避免房室同时收缩,保证心室收缩前有较多血液充盈. 13.影响心肌细胞传导的因素

? 传导速度∝心肌细胞的直径 ? 0期除极的速度与幅度

? 静息电位或舒张期电位水平

? 阈电位水平

? 邻旁(前缘)部位细胞膜的电位水平

14.心肌细胞兴奋性的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整个收缩期+舒张早期)→保证心脏不会发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着

15.

?期前收缩:心室发生在下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的收缩.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

16.心肌收缩的特点:①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依耐性;②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③不发生强直收缩.

17.影响心肌收缩的因素:

1)心肌收缩的前负荷为心室肌初长度∝收缩前进入心室的血量∝静脉回流量;

2)心肌收缩的后负荷∝大动脉血压(射血时阻力)

3)供氧量,pH,胞内Ca2+浓度等可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收缩力.

18.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19.正常人安静时的心律为60-100次/min.

20.射血过程:心房收缩期→等容收缩期(房室瓣和主A瓣均关闭)→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房室瓣和肺动脉瓣均关闭)→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依靠心室肌收缩和舒张,引起房室压和容积变化,推动血液流动. 依靠瓣膜的活动,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

21.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a波(心房收缩)→c波(心室收缩,瓣膜关闭上凸)→X降波(心室射血,心底下移)→v波(静脉血入心房)→Y降波(房室瓣开放,心房血进入心室).

22.

第一心音:反应心室收缩能力,

第二心音:反应主动脉, 肺动脉压力的高低, 第三心音:发生在快速充盈期

第四心音(心房音):发生在心室收缩期前

23.

?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输出的血量

?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心率

?心指数 = 心输出量 / 体表面积(m2)

24.Starling机制:在一定范围内, 心肌初长度愈大, 其收缩力愈大→搏出量↑

25.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27.血流量: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血流量Q =血压△P/阻力 R

28.血压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与大气压作比较). 产生原因: 血管内血液的充盈; 心脏的射血力量(动力),外周阻力.

29.

?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达到的最高血压值?舒张压: 心舒末期血压下降的最低值?脉压 = 收缩压 - 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30.

?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心率↑→舒张压↑ >收缩压↑→脉压↓

?大动脉壁弹性差→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失血(或扩管引起血管容积↑)→循环血量↓→体循环平均压↓→回心血量↓→心输出量↓→动脉血压↓

31.动脉脉搏可以沿着动脉管璧向外周血管传播,这一在空间上传播的波动称为动脉脉搏波。

动脉脉搏波传播的速度比血流速度快,受动脉管璧结构的影响。一般动脉管璧的可扩张性愈大,脉搏波的传播速度就愈慢。

32.中心静脉压: 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反映回心量和心脏机能的状况

影响因素:1)心脏射血能力; 2)静脉回流速度(受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引起的胸内压的变化影响.)

33.

?体循环平均压高→静脉回心量↑

?心脏收缩力量越强→ 心室排空越完全→心舒期室内压越低,对静脉回流有利

?行走时, 降低下肢静脉压, 减少血液在下肢部分的潴流

?吸气时, 胸内压↓→腔静脉和右心房跨壁压↑→容积↑,压力↓→有利于血液流入右心房;

34.微循环: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 功能: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35.微循环血流通路:

37.血液-组织液间物件交换的途径:扩散,胞饮作用,滤过(顺浓度差)和重吸收(逆浓度差).

滤过的动力 - 重吸收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38.淋巴液生成和回流的生理意义:

–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 细菌及其它异物

39.

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Ach,N1受体)→节后纤维(NE,β1受体)→cAMP↑→心肌收缩.

心迷走神经:节前纤维(Ach,N1受体)→节后纤维(Ach,M受体)→cGMP↑→心肌舒张.

40.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对心脏作用是相颉颃的,大多数情况下心迷走神经作用比心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

右侧:①交感节后纤维主要支配窦房结→心率↑.②迷走神经→主要影响窦房结→心率↓

左侧:①交感节后纤维主要支配心房心室肌→心肌收缩力↑②迷走神经→房室传导速度↓

41.缩血管(交感):

大A较少,微A最密(调节血管阻力);②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分布极少,静脉也较少;③ 皮肤分布最密,内脏次之,脑血管最少.

安静时,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地发放低频冲动→交感缩血管纤维的紧张性活动→血管平滑肌维持一定程度的收缩;当活动紧张性↓时→血管平滑肌收缩程度↓ →血管舒张

42.舒血管(交感,副交感):

1)平时无紧张性活动,只在机体激动,恐慌,准备做强烈肌肉活动时,才发挥作用。此时,机体多数器官在交感缩

血管纤维作用下血管收缩,而骨骼肌在交感舒血管纤维作用下舒张,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

2)副交感舒血管纤维的活动只起调节器官组织局部血流的作用, 对循环系统总的外周阻力影响很小.

43.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中上部.

--支配心脏的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以及支配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平时都有紧张性活动。

?正常人安静时, 心迷走紧张占优势, 心率不太快;

?运动时, 心交感紧张占优势, 心率加快.

?吸气时→胸内压↓→腔静脉和右心房跨壁压↓→心房容积↓→心房压↓→利于静脉血回流→??????心迷走紧张↓,心交感紧张↑

44. 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血压↑→血管壁被动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下降→心律减慢,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动脉血压↑.

45.化学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缺O2, PCO2↑, H +

↑→刺激化学感受器→呼吸加快加深→心律加快,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压与流量↓↓ 46.心肺感受器.

心室, 肺循环血管中压力↑→血容量↑→心脏,血管壁受到较大牵拉刺激→心血管效应,肾活动调节→调节血压. 47.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与心脏,去甲肾上腺素(NE)主要作用于血管.

48.血管紧张素II 的作用:刺激心交感紧张,促进肾对Na+重吸收,刺激小动脉收缩,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吸Na+泌K+).

1.呼吸过程: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

2.从支气管至小支气管, 软骨组织减少, 平滑肌组织相对增多;

3.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动力

4.

腹式呼吸:膈肌→扩大胸腔垂直径

胸式呼吸:外肋间肌→扩大胸腔前后径,左右径 呼气:主要呼气肌:内肋间肌,腹肌 5.

平静呼吸: 呼气时, 只有吸气肌舒张, 无呼气肌收缩 用力呼吸: 呼气时, 有呼气肌收缩 6.

吸气过程中: 胸廓扩大→Palv↓< Patm , 气流↓ 呼气过程中: 胸廓缩小→Palv↑> Patm , 气流↑

7.胸内压Pip < Patm = 0: 有利于肺扩张,促进胸腔大静脉中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8.肺表面活性物质:DPL(1种脂蛋白)→减少液-气界面, 使表面张力↓→肺回缩力↓→利于肺扩张. 肺泡体积越小,其弹性回缩力(肺通气的阻力)受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越大.

9. 顺应性CL:一单位外来压力△P(cmH2O)所引起的肺容的变化积△V(L). CL=△V/△P.

弹性阻力越大,肺扩张度越小,顺应性越小;

10.肺的非弹性阻力:1 )流速越大,阻力大; 2)口径越小, 阻力越大 11.

哮喘者: 呼吸道阻力↑, 选择深缓呼吸(流速↓) , W 气道阻力↓ 肺硬变者: 弹性阻力↑, 选择浅快呼吸, W 弹性阻力↓ 12.

肺总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

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 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余气量: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

时间肺活量:一定时间内所呼出的气量占呼出气量(VC)的百分数. 每分通气量= 潮气量 ? 呼吸频率 13.

解剖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在口鼻和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内,不能参与肺泡与血液间物质交换的气体所占的容积.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14.气体交换的动力是气体的分压差.通过扩散的方式实现.CO2扩散速率使O2两倍)

分子量

扩散距离气体溶解度温度扩散面积分压差扩散速率????∝

15.呼吸膜:肺泡与毛细血管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 其面积与通透性都会影响气体交换的效率.分为肺泡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三层.

16.通气/血流比=每分肺泡通气量/每分肺血流量(心输出量)=0.84 (正常人安静时)匹配最合适,气体交换效益最高

17.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两种: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主要)

O2主要和血红蛋白(Hb)结合.----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 Hb氧含量/Hb氧容量(血中Hb能结合O2的最大量)

CO2主要以HCO3-盐(需碳酸酐酶催化,主要)和氨基甲酰Hb(无需酶催化)的形式运输.

18.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H+和 CO2 的影响: 波尔效应:pH降低或Pco2↑时,Hb对O2的亲和性降低.

?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亲和性越低.

?2,3 二磷酸甘油酸 (2,3-DPG ) 的影响:浓度越大亲和性越低.

19.呼吸节律基本上起源于延髓或低位脑干。

20.

肺扩张反射:肺扩张→抑制吸气, 促使吸气→呼气;(阻抑吸气过长过深,促使吸气及时转入呼气)

肺缩反射:肺缩很小→抑制呼气, 促使呼气→吸气(不参加平静呼吸运动的调节,阻止呼气过深,防止肺不张等) 21.长管呼吸→解剖无效腔增大→肺泡通气量↓→肺泡中Po2↓,Pco2↑→血中Po2↓,Pco2↑→刺激化学感受器→呼吸加快加深,潮气量↑.

22.

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适宜刺激:流速慢, Po2↓, Pco2↑, H+↑【脑脊液中 H+;血液中浓度】

(H+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血中的CO2扩散入脑脊液最终转变为H+的作用.)

23.

CO2对呼吸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是维持正常呼吸的重要生理性刺激

血液中[H+ ]↑→呼吸加强; [H+ ]↓→呼吸抑制(作用途径与CO2相似, 但对外周化学感受器刺激作用较大, 因为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1.肾脏的泌尿功能:①排除机体大部分代谢产物, 以及进入机体的异物;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浆渗透压;③保留体液中重要的电解质,排出过剩的电解质, 尤其是H+.

2.肾素:近球细胞分泌,调节醛固酮分泌, 调节小血管口径和血量以及血液中的Na+,K+浓度

3.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分为皮质肾单位和髓质肾单位.

5.

?近球(球旁)细胞分泌颗粒内含肾素

?间质(球外系膜)细胞:肾动脉狭窄时, 间质细胞→含肾素的颗粒

?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Na+含量的变化, 将信息传至近球细胞, 调节肾素的释放.

6.肾血液供应的特点:

①供应很丰富, 而且分布不均匀, 血管阻力小.: 有利排泄, 供应充分能量, 储血库作用

②血液流经两次动脉(入球V,出球V)和两套毛细血管网(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肾小管毛细血管网)

③直小血管呈“U”形, 血液在其升降支流动方向相反, 流速慢, 在尿浓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7. Bayliss反应:肾血流量在一定的血压变动范围内(80~180mmHg)保持不变的现象, 在去神经支配的肾脏或离体肾脏中都存在,这表明它是一种自身调节.

8.尿的生成过程分三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滤过液体的重吸收;分泌.

9.肾滤过膜结构(三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 由粘多糖细纤维构成 (2~8nm多角网孔);肾小囊内层上皮细胞.

1)机械屏障:主要由基膜构成,决定滤过分子的大小.血细胞和直径>7nm的血浆蛋白不能通过滤过膜

2)静电屏障: 在滤过膜各层表面覆盖有薄的带负电的唾液蛋白(酸性糖蛋白)层

10.肾小球滤过的动力: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液交替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越靠近入球小动脉,有效滤过压越大.出球端有效滤过压=0.

11.

?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血浆流量的比值

12.影响滤过的因素: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有效滤过压,肾小球的血流量.

13.重吸收: 小管液(进入肾小管的原尿)中的成份经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回到管周围血液中的过程.

?全部被重吸收的物质: 葡萄糖, 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大部份被重吸收的物质: Na+,Cl-,水等重要物质;

?部份被重吸收的物质: 尿素(有重要生理作用);

?完全不重吸收的物质: 肌酐

14.重吸收:

15.近端小管具有等渗性重吸收的特点;此段对水的重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或水份过多无关

16.分泌:

17.溶质形成渗透压, 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份的力量;溶质浓度高, 渗透压大, 妨碍肾小管重吸收水份, 尿量↑

18.内髓部的组织间液的渗透压, 是由于:① 内髓部集合管扩散出来的尿素,② 升支细段扩散出来的NaCl

19.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①通过逆流交换, 使肾髓质的溶质不被血流大量带走;②将重吸收的水份送回体循环

20.抗利尿激素(ADH)释放的有效刺激主要是:①血浆晶体渗透压↑;②循环血量↓

ADH主要作用: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21.醛固酮的作用:保Na+排K+;保水

22.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 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若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十五、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十六、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到动脉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十七、搏出量:一侧心室每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十八、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十九、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分×平方米。 二十、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成人约4-12cmH2O。 二十一、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十二、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最大的量。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升女性约为2.5升。 二十三、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被加工、分解的过程。 二十四、吸收: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二十五、能量代:生物体物质代过程中所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 二十六、基础代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的能量代。 二十七、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二十八、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的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二十九、视力:是指眼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三十、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围。正常人颞侧和下侧视野较大,鼻侧和上侧视野较小。白色视野最大,绿色视野最小。 三十一、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三十二、牵涉痛:是某些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三十三: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能特异的特殊蛋白质,能特异性结合神经递质、激素等化学物质,并引发特定的生理效应。

大学生理学复习重点

内部资料,请注意保密,切勿外传。 生理考试题型:A型选择题+问答题或论述题 问答题: 1.试述生理止血的过程。 2.试述血液凝固的途径及过程。 3.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4.试述胃液分泌的调控。 5.决定胃排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胃排空是如何调控的? 6.试述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因素。 7.试述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8.试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9.试述甲状腺分泌的调节。 10.糖皮质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 11.胰岛素有哪些重要的生理作用。 选择题仅为重点复习方向,不保证一定出,请注意复习尺度: 1.生命最基本的表现是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3.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4.下列哪种过程属于主动转运过程 5.关于Na+泵,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6.阈强度指的是 7.神经细胞在产生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8.静息电位大小接近于 9.阈电位是指 10.下列关于局部兴奋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11.神经-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12.美洲箭毒能使肌肉失去收缩能力的机制是 13.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14.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 15.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 16.下列哪种血型的人难以找到供血者? 17.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 18.肝素的主要功能是 19.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 红细胞不凝,此人血型为 20.父母一方为A型,另一方为B型,其子女可能的血型为 21.等容收缩期时 22.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力最高时是在 23.心脏的工作细胞是 24.心室肌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25.心室肌细胞做东典韦3期复极因-----而产生 26.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27.患者的动脉血压降低,中心静脉压增高表示 28.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重点及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组织、器官、系统概念 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不同组织有机组合构成器官 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 2.标准的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部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一些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学业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其作用称为远距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广泛又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有些激素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局限,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 1.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 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有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为多边形,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称内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者称间皮。 主要功能为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等。 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核圆,位于中央,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处。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椭圆形并位于细胞近基底部。分布于胆囊、胃、肠粘膜和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等处。 大多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在肠粘膜的柱状细胞之间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以润滑和保护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梭形、锥形、柱状和杯状细胞组成,以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因其上皮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等,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侧面观貌似复层,实为单层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粘膜。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5.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为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中间层为多边形和梭形细胞,表层为数层扁平鳞状细胞,故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凡在最表层形成角质层者,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不形成角化层者,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粘膜。 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受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6.变移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层数和形状可随所在器官容积的大小而改变。主要分布在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 5.结缔组织包括哪些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6.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特点 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胞体可呈圆形、锥体形、星形、梨形等。 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短,分支多,分支上可见大量的树突棘。 轴突的形态细长,分支少,每个神经元只有1个轴突。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如何形成 在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在安静状态时,由于细胞膜上存在的非门控的钾通道持续开放而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同时细胞内液的K+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液,因而在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K+外流,导致膜内正电荷减少,而膜外正电荷增多,这就形成了

生理学复习重点复习课程

生理学复习提纲: 1.生物体活动有三大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自我繁殖) 2.能引起兴奋的刺激的条件:一定的强度,一定的持续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兴奋性: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机体都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4. 1)阈刺激: 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反应的最小刺激量(强度,时间) 2)阈强度: 产生兴奋的最低刺激强度 3)时间阈值: 产生兴奋的最低刺激时间 4)基强度: 阈刺激里的最小值 5)时值: 2倍基强度时的时间阈值 5.人体对外环境变化的反应包括两个方面:①运动功能按一定方向路线进行一系列活动;②内脏系统作相应的调整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三种调节方式有一个共同的作用方,即反馈控制(闭环) 6.体内的正反馈调节:排尿反射,血凝过程. 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有两种:细胞的静息电位,可兴奋性细胞的动作电位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接近K+平衡电位.以膜外电位为0,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 3.极化状态:细胞在静息时膜外侧带正电,膜内侧带负电的状态;极化状态加大称为超极化;反之称为去极化。 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动作电位可向周围扩布. 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通常称为可兴奋性细胞。 5.生物点产生机制的膜学说:细胞各种生物电现象的表现,主要是由于某些带电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所造成的。 6.细胞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细胞内外钾离子的不均衡分布(细胞内高K+)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7. 1)动作电位产生机制:Na+通道由备用状态(m通道关闭,h通道开放)进入激活状态(m开放,h开放),Na+内流,细胞 膜去极化→达到峰电位→Na+通道进入失活状态(m开放,h关闭),K+通道开放,K+内流,产生复极化→负后电位→正后电位. 2)负后电位: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附近,暂时阻碍了K+外流. 3)正后电位:由于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8. 出膜刺激电流→正电荷在膜内侧堆积→膜去极化; 入膜刺激电流→正电荷在膜外侧堆积→膜超极化 9. 1)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时,使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 界值。 2)阈刺激:能使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最小刺激量。 3)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同一细胞上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改变而改变。10.局部反应:阈下刺激(< 阈刺激)时,膜电位的反应(变化)。①不是“全或无” ,可随剌激的增加而增大;②电紧张性扩布,不能远传;③无不应期,持续时间短,可以总和。 11.总和:几个阈下刺激所引起的局部反应的叠加。包括时间性总和空间性总和. 意义:使局部兴奋有可能转化为可远距离传导的动作电位。 13.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播,称为传导; 兴奋在细胞间传播,称为传递 14.局部电流学说:在兴奋部位产生的电位差刺激相邻部位,在二者之间产生的局部电流,使相邻部位去极化,达到阈值便在相邻部位产生兴奋。特点:a. 双向性;b.不衰减性(全或无) 15.兴奋在神经有髓鞘纤维,机制同上,但呈跳跃式传导. 16.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兴奋传至神经末梢(除极相)→轴突膜上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Ach囊泡向轴突前膜内侧靠近, 通过胞吐作用, 将Ach释放至突触间隙→Ach扩散到终板膜, 与Ach受体结合→受体蛋白质构型变化,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 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若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三十三: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的特殊蛋白质,能特异性结合神经递质、激素等化学物质,并引发特定的生理效应。 三十四、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三十五、激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传递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Ⅱ、填空题(借鉴以往的考试试题,预判分析) 1.当细胞受剌激时,膜电位减小,产生去极化,达到某一个临界值时就产生动作电位。这一能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它是导致Na+通道开放的关键因素。 2.观察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时,若主、次侧均不凝集为O型血。 3.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主要受体液渗透压和血容量的调节。 4.肺每分通气量等于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乘积。 5.胆碱能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阿托品。 6.眼的调节主要包括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和眼球会聚的调节。 7.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所致;呆小症是由于胎儿或出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 8.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并分泌雌激素、孕激素、抑制素和少量的雄激素。 9.物质跨膜转运的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10.静息电位值接近于钾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超射值接近于钠平衡电位。 11.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有晶状体前凸、瞳孔缩小和视轴汇聚。 1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动脉血压、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 13.体内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有唾液、胃液、胰液和小肠液。 1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生理学复习重点(大题加名词)

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消除率:两肾在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成为该物质的清除率。视野:用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的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生物传递的化学媒介。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过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被称为球-管平衡。 管-球反馈:由小管液流量变化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被称为管-球反馈。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电位的波动被称为动作电位。 阈值: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阈值。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动脉血压:指动脉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强。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萎缩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又称黑-伯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缩反射两种表现方式。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的安静时约为(125ml/min) 兴奋性: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阈电位:能引起细胞膜中的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血沉(ESR):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香率(简称血沉)。 微循环:是指循环系统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部分。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胃肠刺激:由存在于胃肠粘膜层、胰腺内的内分泌细胞的旁分泌细胞分泌,以及由胃肠壁的神经末梢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刺激。 血红蛋白氧容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容量。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基础代谢率(BMR):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被称为内环境的稳态。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壁的电位差。负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为 3.5L,女性为2.5L。潮气量、补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元能合成并分泌一些天津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

生理学重点笔记

生理学重点笔记 一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 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什么结构 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

生理学考试重点

生理重点 -------11临床11班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 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 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 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3)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 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4)出胞和入胞 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荆楚理工学院 大一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绪论 1.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所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机体的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 4.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同化,异化),兴奋性(兴奋,抑制)、生殖。 5.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体液占成年人体重的60%。 6.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内环境是细胞新城代谢的场所。 7.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稳态。 8.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神经(最重要)、体液(激素)、自身调节 9.正反馈:凝血女性分娩排尿 负反馈:体温血压 10.血压低时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减弱,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加强,血压升高 细胞的功能 1.细胞膜的功能:屏障物质转运信号转导 2.膜的结构:致密带透明带致密带 膜的成分:①膜脂质(作用:屏障作用流动性稳定性), ②膜蛋白(分表面蛋白和整合蛋白)③糖类钠通道是整合蛋白 3.膜的液态镶嵌模型 4.细胞膜的转运形式: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出胞和入胞 5.单纯扩散: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浓度差的驱使下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6.单纯扩散:CO2、O2、NO、N2、尿素、脂肪酸 7.异化扩散:有些非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膜蛋白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8.异化扩散包括通道转运(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和载体转运 载体转运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 9.载体转运的特征:①顺浓度梯度进行②饱和性③特异性④竞争性抑制 10.正常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3个Na+外流,2个K+ 11.入胞中固体为吞噬,液体为吞饮 血液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2.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 正常男性40%~50%,女性37%~48% 男性高于女性 3.血量占体重的7%~8% 如果一个人60千克,则血量为 4.2~4.8L 4.血液的比重:和血浆相比血细胞的比重大 5.渗透压:指同业中的溶质吸收水分子的能力

生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性 1、什么叫兴奋性?(P3) 2、哪些是可兴奋细胞? 3、通常被认为是发生兴奋的客观指标——动作电位 第三节机体功能的调节 1、有哪三种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哪一种是最重要的?三种方式各自的特点(最重要是前 两种调节方式)(P4) 2、正负反馈的作用?(P6)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P9) 1、转运的层次结构(分类) 被动转运(不耗能,顺浓度差)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通道——离子 载体 主动转运(耗能,逆浓度差) 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膜电位的概念?及两种表现形式?(P16) 2、静息电位与K+的电位相当,可用其表示。 3、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起码知道上升支——Na+内流;下降支——K+外流)(P19) 4、阈电位的概念(P20) 5、阈值(也称阈强度)的概念?衡量细胞兴奋性常用的指标——阈强度(P23)

第四节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兴奋—收缩偶联的因子——Ca2+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1、内环境的概念(P31) 2、 3、血浆渗透压分哪两类?及其各自的作用?(P3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1、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P36) 基本原料——蛋白质和铁; 成熟辅助因子——维生素B12,叶酸,内因子; 调节因子——爆式促进活性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 第三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阶段(P42) 2、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因子——FXII; 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因子——FIII; 第四节血型与输血 1、ABO血型的分型(题目千变万化,考试时自己推算)(P45) 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1、哪些是工作细胞?哪些是自律细胞?(P49) 2、心肌的生理特性4个 兴奋性经历了哪几个时期?(P53) 自动节律性正常起搏点的位置——窦房结 传导性浦肯野纤维网最快和房室结区细胞最慢及其各自的意义(P56)收缩性自身特点(及与骨骼肌的不同处)(P57)

最新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水势: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2、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3、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吸附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4、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从体内散失到大气的过程。 5、蒸腾速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6、小孔扩散规律:当水分子从大面积上蒸发时,其蒸发速率与蒸发面积成正比。但通过气孔表面扩 散的速率,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 7、必需元素: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 8、单盐毒害:任何植物,假若培养在某一单盐溶液中,不久即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 9、平衡溶液:植物只有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的溶液中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溶液叫平衡溶 液。 10、生理酸性盐:植物对各种矿质元素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若供给( NH4 ) 2SO4,植物对其阳离子的吸收大于阴离子,在吸收NH4的同时,根细胞会向外释放氢离子,使PH 下降。 11、生理碱性盐:供给NANO3时,植物吸收,NO3-而环境中会积累,NA+,同时也会积累OH- 或HCO3-,从而使介质PH升高。 12、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能,同化CO2和H2O,合成有机化合物质,并释放O2的过程。 13、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无机磷酸和ADP合成ATP的过程。 14、光补偿点:随着光强的增加光合速率相应提高,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叶片的光合速率等 于呼吸速率,即CO2吸收量等于CO2释放量,表现光合速率为0。 15、co2补偿点:随着CO2的浓度增加,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 16、光能利用率: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 ,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 17、集流运输速率:是指单位截面积筛分子在单位时间内运输物质的量,常用g/(m2.h)或g/(mm2.s)表示。 18、代谢源与代谢库:是产生和提供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是消耗或积累同化物的器官和组织。 19、呼吸作用:是指一切生活在细胞内的有机物,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为简 单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0:、有氧呼吸:是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1、呼吸速率:每消耗1G葡萄糖可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克数。 22、呼吸商: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放出CO2的量与吸收O2的量的比率。 23、EMP途径:细胞质基质中的已糖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步骤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24、抗氰呼吸:在氰化物质存在下,某些植物呼吸不受抑制,所以把这种呼吸称为。 25、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中,电子经过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传递到氧,伴随ATP合酶催化,使ADP和磷酸合成ATP的过程。 26、呼吸跃变:当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首先是降低,然后突然升高,然后又降低的现象。

大学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生理学重点知识必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机体内环境。 3.兴奋:活组织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反应。 兴奋性:刺激引起生物电和其它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4.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5.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6.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7.反馈:效应器活动作用于本身或本系统的感受器,感受器发出的继发性冲动维持或校正反射活动,有正反馈和负反馈。 二、问题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 有3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其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而短暂。 2.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即体液调节。 其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差。 第二章细胞生理 一、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不小于阈值)刺激时,其膜电位所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迅速的、短暂的倒转和复原。也称为神经冲动。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3.绝对不应期:细胞在发生兴奋的一段短暂的时间,兴奋部位对继之而来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兴奋,称为绝对不应期。相当于锋电位的持续时间。 4.相对不应期: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对原来的阈刺激仍不发生兴奋反应,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反应,这一时相称为相对不应期。 5.超常期:用略低于阈值的刺激即可引起兴奋,由于处于轻度除极状态,距阈电位较近,相当于后除极的后期,易于达到阈电位的水平,这一时期称为超常期。 6.低常期: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由于处于后超极化状态,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需要较大的刺激强度才引起兴奋,这一时期称为低常期。 7.跨膜信号转导:指外界信号(化学分子、光、声音等)作用于细胞膜表面受体,引起膜结构中一种或多种特殊蛋白质构型改变,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靶细胞功能改变。 8.兴奋-收缩偶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中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9.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生理学复习重点(重新整理)

阈值:又称阈强度,是指能使细胞产生反应即动作电位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足以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血细胞比容:血(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 血型:是指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类型,把血液分成的类型。 每搏输出量:指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时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又称每分输出量。 血压: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通常指动脉血压。 肺泡通气量:是指静息状态下单位时间内进入肺泡的气体总量。其计算公式为: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为0.84。 分节运动:是以小肠壁环行肌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它的作用在于使食糜和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进行化学消化;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此外,它还能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与淋巴回流。 食物氧热价:指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能量。 食物热价:1克营养物质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呼吸商:又称气体交换率,指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或摩尔数之比,即指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和吸收的O2的分子比。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通常为1min)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的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明适应:突然进入明亮环境后,视觉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叫明适应。 暗适应:突然进入暗环境后,视觉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称暗适应。 牵涉痛:因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痛。 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的动物,称为去大脑动物。去大脑动物出现全身肌紧张性亢进、四肢强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直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器官、组织或细胞而产生生理作用,但是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能产生效应的必要条件,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卵巢周期: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上、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称卵巢周期。 简答题: 需要膜蛋白参与的物质跨膜转运方式有哪些:异化扩散,主动转运, 何谓静息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的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跨膜电位差。产生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 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若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十五、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十六、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到动脉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十七、搏出量:一侧心室每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十八、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十九、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分×平方米。 二十、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成人约4-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笔记复习重点剖析

绪论 1、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植物生命活动:植物体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形态建成及信息传递的综合反应。 3、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细胞生理、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和逆境生理。 4、历程:近代植物生理学始于荷兰van Helmont(1627)的柳条试验,他首次证明了水直接参与植物有机体的形成; 德国von Liebig(1840)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奠定了施肥的理论基础; 植物生理学诞生标志是德国von Sachs和Pfeffer所著的两部植物生理学专著; 我国启业人是钱崇澍,奠基人是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关系 1、束缚水:存在于原生质胶体颗粒周围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中被牢固吸附的水分。 2、自由水:存在于细胞间隙、原生质胶粒间、液泡中、导管和管胞内以及植物体其他间隙的水分。 3、束缚水含量增高,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自由水含量增加,植物的代谢加强而抗逆性降低。 4、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①水分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②水是植物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反应物质;③水是植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的介质;④水分能够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⑤水分能有效降低植物的体温;⑥水是植物原生质良好的稳定剂;⑦水与植物的生长和运动有关。 5、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渗透性吸水和吸胀吸水。 6、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7、水的偏摩尔体积:指加入1mol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8、水势:溶液中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9、水通道蛋白调节水分以集流的方式快速进入细胞的细微孔道。 10、溶质势:由于溶质颗粒与水分子作用而引起细胞水势降低的数值。Ψs = -icRT。 11、衬质势:细胞中的亲水物质对水分子的束缚而引起水势下降的数值,为负值。Ψm 12、压力势:由于细胞吸水膨胀时原生质向外对细胞壁产生膨压,细胞壁产生的反作用力——壁压使细胞水势增加的数值。Ψp 13、Ψw = Ψs + Ψm + Ψp + Ψg + …。 14、吸胀吸水: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以及原生质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亲水性物质与极性的水分子以氢键结合而引起细胞吸水膨胀的现象。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15、植物根系由表皮、皮层、内皮层和中柱组成,吸水途径有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16、主动吸水:仅由植物根系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分为伤流和吐水。 17、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8、被动吸水(主要方式):通过蒸腾拉力进行的吸水。枝叶的蒸腾作用使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力量称为蒸腾拉力。 19、植物蒸腾作用是产生蒸腾拉力并促进根系吸水的根本原因 20、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1)内部:导管水势、根系大小、根系对水的透性、根系对水吸收速率;(2)外部: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