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0年代后中国电影

90年代后中国电影

90年代后中国电影
90年代后中国电影

1992年,观众人次持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体制不得不开始了改革。改用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方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参照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进口大片的制片方还承担了宣传的费用。尽管这样的分账比例似乎对制片方较为不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国外尤其是美国制片方依旧从中国的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1994年底,广电部终于批准这一建议,允许每年从国外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俗称“10部大片”。华纳公司的《亡命天涯》因为内容不涉及任何敏感问题,票房与口碑也不错,于是有幸作为首部进口分账大片,在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的57家电影院率先公映。好莱坞从此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旅。从此中国电影开始了“狼来了”的激烈竞争。在引进分账大片的头几年,

由于天生的“亲民性”,电影院普遍倾向于开在人流量大、周围综合设施完备的商业区,但这些商业区通常都是房地产大鳄们的“地盘”。记者了解到,前几年,许多地产商十分乐意与影院“联姻”,一方面电影院能吸引客流量、拉动其他业态的消费,另一方面,影院可以大幅提升商场的整体商业形象。

除非你能像卡梅隆那样有本事从中国得来13亿多元票房,即便只能拿走13%,那也还有近两亿元的收成。如果票房本就有限,所得比例又这么小,就不值得折腾一回了。所以很多国外片方对中国市场望洋兴叹,一些试过水的也犹如哑巴吃黄连,苦在心里头。

除了分账片,引进片还有一种操作方式,被业界称为“批片”。这些影片通过“版权买断”的形式由中影进出口公司在海外购入,国外片商只进行“一锤子买卖”,不参与中国票房分账。引进片的“政策风险”是第一大难题。面对严格的审查,很多片商都频频遭遇“不通过”厄运,那买片的钱就算是打了水漂儿了。即使审查通过,由于在发行布局上不得不听从老大哥中影或华夏的安排,影片的宣传规模、拷贝数量、放映时间上的种种不确定性,都会使影片票房成绩产生不可控后果。

记得曾经有一部日本引进片《我的机器人[21.580.61%股吧研报]女友》,因为在中国公映时间拖后,观众多已在网上看过了此片,造成在中国的票房仅收回不足120万元,惨烈收场。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承诺“将在现在每年进口10部左右影片的基础上提高到20部”。在严峻的条件下,国产电影开始绝地反击。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创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大宣传市场化营销模式,中国电影市场化之路初见曙光。

当年首次采取了许多国产影片从未有过的营销宣传方法,强大的宣传攻势,带动了空前的观影热潮。电影《英雄》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拉开了商业大片的帷幕,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 新的营销的方法与当时旧权威形成抵触,有了一些坏的评论,在全面推进产业化后的次年即2004年,国产影片票房就首次超过进口大片,以后年年如此

本片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评审团大奖即银熊奖,而影片《十七岁的单车》正是王小帅用自己独特的目光对成长故事这个创作母题新的演绎。表现了一种被权力压制下的残酷的青春

美国《时代》周刊年度(1995)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尽情的歌颂青春与热情

第四十七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虽然是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但却栩栩如生,将时代背景下人物的生活及生存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主人公的命运最终让是发人深省……

全年平均每天新增4.2块银幕;故事片产量达526部,位居世界第三;国内市场票房超过百亿元;全年观影人次约2.84亿

假如你去看A电影,电影院给你一张B电影的票,拿着B电影的票你可以去看A电影,但这样一来,票款算到了B电影头上,A票房就差了。这就是所谓的偷票房

在这些更方便更廉价更丰富的替代内容的激烈竞争中,还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惜重金、不惜时间、不惜越来越大的交通成本去电影院,让中国电影票房连续7年来年平均以30%以上的幅度高速增长,确实是一个奇迹

“现在各种档期都十分拥挤,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很多电影拍了之后根本没有机会走向院线,因此需要新的通道,而网络恰恰帮助电影缓解了燃眉之急。此外,网络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大银幕的不足,有利于挖掘新人,促进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新导演、新演员能够…接棒?,就不会出现三部贺岁大片同时消费葛优的不正常现象了。”

随着近年来国内视频行业竞争的愈加激烈以及视频网站购买影视剧版权的价格的“水涨船高”,很多视频网站为了打造差异化的内容并建立竞争优势,开始在微电影领域暗自发力;由于传统电影在审查、拍摄、发行等众多环节中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和成本,而微电影则可快速成片,在以网络为主的播出平台上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这就无形中给企业节省了很大一部分费用并且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放眼目前全世界最活跃的电影市场,中国的屏幕数与投资数是世界上唯一呈上升趋势的地区,而合拍片可以作为国产影片直接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优厚条件,也使得越来越多优秀的国外制作人希冀与中国合作。

年代国产经典老电影全集

年代国产经典老电影全集 80年代国产经典老电影全集《自豪吧母亲》 《他爱谁》 《他们在相爱》 《海之恋》 《第二次握手》 《最后八个人》 《丹凤朝阳》 《戴手铐的旅客》 《白莲花》 《奸细》(1980) 《残雪》(1980) 《不是为了爱情》(1980) 《枫》(1980) 《丹心谱》(1980) 《白蛇传》(1981) 《名剑》(1980) 《诸葛亮吊孝》(1980) 《越剧胭脂》(1980) 《元帅之死》(1980) 《雪花和栗子球》(1980) 《舞厅》(1980) 《透过云层的霞光》(1980) 《山狗》(1980) 《塞外夺宝》(1980) 《亲缘》(下)(1980年) 《亲缘》(上)(1980年) 《见面礼》(1980) 《盜禦馬》(1980) 《阿凡提》(1980) 《屠夫状元》(1980) 《新兵马强》 《潜网》 《年轻的朋友》 《苦果》 《她从雾中来》 《春归红楼》(1981) 《第三个被谋杀者》(1981) 《端盘子的姑娘》(1981)

《知音》2(1981) 《智截玉香笼》(1981) 《归宿》(1981) 《姑娘的心愿》(1981) 《邻居》(1981) 《鹿鸣翠谷》(1981) 《剑魂》(1981) 《海神》(1981) 《路漫漫》(1981) 《钟声》 《子夜》1981 《孔雀公主》 《第三女神》 《刀光虎影》 《仇侣》 《R4之谜》 《赵钱孙李》(下集) 《赵钱孙李》(上集) 《张铁匠的罗曼史》 《今夜有暴风雪》(1982)《大雁北飞》(1982) 《布谷催春》(1982) 《彩色的夜》2(1982) 《彩色的夜》1(1982) 《大海在呼唤》(1982) 《红象》(1982) 《骆驼草》 《十六号病房》 《没有航标的河流》(1983)《流泪的红蜡烛》(1983)01 《你在想什么》(1983) 《锅碗瓢盆交响曲》(1983)《流泪的红蜡烛》(1983)02 《飞虎》(1983) 《何处不风流》(1983) 《道是无情胜有情》(1983)《被控告的人》(1983) 《包氏父子》(1983) 《搭错车》(1983) 《经理室的空座位》(1984)《家庭琐事录》(1984) 《碰海人》(1984) 《南拳王》(1984)

中国电影百年,100部佳片

中国电影百年,100部佳片 一百年的电影,一百部的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夜空中寻找一些最亮的星星并不容易,难免有所遗漏,因为灿烂的星空很容易让人们的目光迷失,但谨以这样的方式向中国电影,和中国那些真诚对待的电影工作者们致敬! 这个帖子的内容出自《看电影》杂志为中国电影百年所出的一部增刊,这个评选是《看电影》编辑部综合中国电影工作者、电影学者、影迷网络及邮件投票结果最终整理而成的,虽然尽力照顾了方方面面的题材、风格、类型、影响力等等的因素,但它一定带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不公正性。实际上任何一种形式的评选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偏颇的,因为人类的价值观和角度本身就是千差万别,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所看重的价值也会有所变化,这也是电影永远具有新鲜的无穷魅力的原因。 100、《一个字头的诞生》 导演:韦家辉(1997年) 如果说六十年代中期的张彻开创了香港电影的英雄时代,那么九十年代之后,特别是徐克的《黄飞鸿》之后,香港电影则基本上进入了解构英雄或曰“反英雄”的时代,《一个字头的诞生》可以看作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本片尤其强调了“选择”的重要,影片对黑帮人物的诠释是完全颠覆性的,而全片的手法也完全是颠覆性的,无论运镜、剪辑、音乐、结构全部不循章法,而又表现出极高的技巧性和令人称绝的创意,可谓鬼才之作。 本片站在彻底的严肃的对立面上,彻底嘲弄和解构了一切黑帮英雄片中曾有过的庄严。然而在这个两段式影片的结尾,韦家辉却又令时光倒回从前,提出了一个相当严肃的命题:你眼下的行为,正决定着你的未来,尽管命运无法把握,但结局却可能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99、《十三太保》 导演:张彻(1970年) 张彻逝世于2002年,他留给世人的,除了他一生倡导的“阳刚”二字,还有由他开创的中国暴力美学一派,如果说《独臂刀》是张彻电影精神的代表,那么《十三太保》则是张彻电影美学的代表。 本片亦是狄龙和姜大卫登上银幕最初的作品之一,这两位形象气质各异的小伙子为张彻提供了新的灵感,而本片中也正是狄龙的一段借鉴京剧《太平桥》的死亡之舞,以及姜大卫的五

80年代中国电影的特点

80年代中国电影的特点 一个看似简单然而意味深长的事实是,只有被放置到社会事件的语境当中,物理时间才有可能获得价值。80年代也因“拨乱反正”的政治议程而被视为一个意义完整的“新时期”的历史段落。“新时期”的到来,通常也意味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一种写实的因而也是更加真实的现实主义开始踏上归途。借用现实主义的术语来说,电影更为“忠实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民众的情感与日常经验。 80年代电影的第一个定焦镜头无疑就是“文革”反思。然而矛盾的是,批判“文革”的电影所袭用的恰是“文革”时期的电影。《泪痕》这部电影就是这样。影片的主人公一位市委书记总是出现在端正的特写与近景镜头里,而那些不法分子则总处在倾斜的角度上。这部粗糙的影片作为一个相当明显的例证,说明了一种矛盾,一面是80年代被看做文艺疏远政治的时期,另一方面所强调的又是文艺参与政治议程的功能,这样的关系也体现在那些更为精致的故事之中。 影片《巴山夜雨》获得了80年代第一个金鸡奖。它的叙事基本上是在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空间里完成的。在一艘客轮上,两位便衣警察秘密押送一位诗人,而住在同一间船舱里的人物,则有青年工人、农村姑娘、女教师和一位要去江上祭奠儿子的母亲。恰如“同船过渡”的寓言所示,不同身份的人在同一个空间里结成了某种共同体。尽管两位警察阴冷的表情给这部“故事片”增添了不少悬疑气氛,但叙述的旨归却是预先规定了的,并不会出现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当诗人在某地被释放后,两位警察也被证明是该共同体中情非得已的成员。尽管《巴山夜雨》已放弃了《泪痕》所钟情的那种简陋夸张的善恶相争模式,但是回应政治诉求仍是同样的要务。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县委书记形象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青天情结,后者则用诗人的角色成就了一次“归来者”的询唤。 80年代第二个金鸡奖的影片《邻居》,则更像是“文革”之后开始职业生涯的第四代导演的自我陈述。片中的人物是一个极具隐喻意味的机构,一所“建工学院”的教职工。影片描述了他们困窘的物质生活和低落的情绪,尤其为人称道的是,电影的镜头并未回避主人公们逼仄的居住空间和拮据的经济收入,似乎不加修饰地呈现了一个拥挤、凌乱甚至有些阴暗的环境。但在同时,这些语言和画面的现实也必将在叙述结构中得到修饰和解决,从而将故事中的现实处理成了现实中的意外。在结尾处,一个伟大吸引人的形象——建工学院的党委书记,重新回到政治生活中来帮助主人公们迁入新居。 80年代电影界的另一个热点,是关于娱乐片的探讨。电影的娱乐功能自“左翼电影”开始受到压抑,“十七年”及文革时代被压至最低点。改革开放初期,娱乐片作为“题材样式多样化”中的一类片种出现,以其数量上的不可觊觎和质量上的差强人意引起电影界的争论。这场争论在80年代似乎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但观众对电影娱乐功能的需求却日益增强。 娱乐片对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冲击是以武打形式发起的。1980年张华勋导演的《神秘的大佛》是国产片中较早的一部武打片,它以寻宝为主题,在其中穿插凶杀搏斗情节,情节曲折且富于传奇性,作为开端作品,导演为影片确立了伸张正义、弃恶扬善的文化价值框架。影片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中老一代批评家梅朵的意见基本代表了当时对此类影片的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百家讲坛之五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演讲人:高二十一班田圆圆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 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11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中国电影从诞生到今天,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其中间展现了中国人聪明智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我将此次讲坛容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一)襁褓中的中国电影:(二)30年代的中国电影:(三)在废墟中歌唱的中国电影:(四)建国后中国电影的30年:(五)新时期的中国电影艺术:(六)九十年代中国电

中国电影发展史评

【文献综述】 中国电影发展史评 【摘要】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变化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益的驱动,电影开始到来.而在初期电影制作活动主要集中在法国,英国,美国.随着战争的爆发,各种文化的侵入,及后继越来越多的文化及科技的交流,中国的电影业也开始慢慢崛起,从1905年,丰泰照相馆第一次尝试拍片<<定军山>>开始,中国电影才真正的诞生. 中国电影在经历多个时期后,逐渐变得成熟。在五代导演的努力下,中国电影事业逐渐发展壮大,并渐渐走上国际化。中国的电影产业也逐渐趋于正规。虽并不完全成熟,但但在世界电影上已开始斩露头角。中国的电影史是一段不仅代表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现代史的记录者。 【关键词】 工业革命电影诞生定军山发展史记录者 【中图分类号】J905 一·中国电影的诞生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以公开售票的方式,放映了其摄制的最早一批电影短片。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电影是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广泛多样的休闲活动背景之下的产物【1】。电影是人类历史的代言人,他和历史互相介入【2】。中国电影的发轫,几乎和世界同步。在其诞生的第二年既1896年,便传入了中国。不过中国自制电影,却始于1905年。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平摄制了戏曲片《定军山》。自此,中国电影产业及艺术正式拉开了序幕【3】【4】。 二·中国电影发展初期状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压力和民族文化转型的艰巨任务。在这样条件下诞生的中国电影,势必发展的深度及广度有限。而在当时,世界电影拍摄,制作等方面都还不完备。然而,电影作为一种娱乐项目,势必有利可图,电影公司经营者中既有海外侨民,也有留学归国人士,而占据主体的是国内从事小说写作和戏剧业的人士,电影数量也在慢慢增多。 2.1)1905《定军山》掀开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页。在此后十几年的发展中,叙事短片,喜剧短片等各种类的短片拍摄为长故事片的出现打下了基础。1913年拍摄的《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标志着中国叙事电影的开端。1921年开映的《阎瑞生》开启了中国长故事片的试制,随后出品的《海誓》,《莲花落》,《好兄弟》等长故事片,涉猎了侦探片,爱情片,伦理片等多个片种。上海影戏公司“商务印务馆”影戏部和“明星”公司成为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制片机构。 2.2在数部片中,1923年出品的《孤儿救祖记》比较好的满足了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等方面等方面的要求,且表现出比较明确的民族意识,因此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5】。至一九二五年前后,中国电影达到第一个发展高潮。这一时期的创作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成就【6】。 三·建国前中国电影的发展 3.1)1930年,“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的一体化经营,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产业化进程达到了新阶段。

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电影作品

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电影作品 (2006-08-02 10:44:45) 转载 分类:生活总在别处 一篇发表在《大众电影》上的旧文,就算普及电影史知识。 不过如今看看觉得自己的选择难免偏执,黑白片多了些几乎占了一半,而把《悲情城市》排出在外就是自己的大失误了。昨夜又看《悲情城市》,感觉到好电影真正的力量。 以下是原文—— 什么是电影的影响力?电影不同于其他所有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事物,电影作为一种涉及人文、社会、历史、宗教等多个重大领域,集强大视听功能于一体,利用最为形象与直接的语言与人沟通交流的一种媒体形式,其可能的影响力之广之深之远可谓无所能及。电影的影响力给电影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电影创作新的可能性,它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还有我们自己。它开创新的电影风格并使之成为潮流,它直接促成了新的文化思潮、新的时尚潮流。以此为标准,我们从1905年至今创作的中国电影中选取了10部,这就是我们评出的中国电影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十部电影作品。 1,《神女》 《神女》是中国无声电影的高峰之作,一方面源于其内容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精湛的艺术质量。这是一部重视电影的视觉艺术因素,运用得也相当成功和影片。在这部影片中,银幕的视觉形象不仅作为一种形象化的叙事手段出现,而且本身也具有较强的电影美感。《神女》的视觉造型虽保留了早期电影的基本风格,但与此时的大量影片比,仍透露出一种真实,朴素的清新气息,吴永刚很注意环境和人物造型的融洽自然,反对脱离剧情和人物片面追求造型的形式美。同时他又很注重画面造型与电影的剪接和蒙太奇的运用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简洁鲜明的画面形象成为影片叙事和表现中的有力手段。并且还在某些地方大胆试用了一些不做完整的空间交待的处理方法,尝试直接以最有表现力的画面展开段落,造成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影片对于光影、构图等手段的某些有明显戏剧性目的的应用,也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影片创造的一种真实朴素而又凝炼鲜明的视觉风格,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八十年代国产电影

八十年代国产电影(394部) 2011-08-15 23:40:25 00116号病房(1983) 002405谋杀案(1980)003508疑案(1981) 004R4之谜(1982) 005阿龙浴血记(1986) 006阿潭正传(1988) 007哎哟,哥哥(1987) 008爱情啊,你姓什么?(1980) 009爱情与遗产(1980) 010八百罗汉(1985) 011八卦莲花掌(1987年)012八仙的传说(1985)013巴河镇(1985) 014巴山夜雨(1980) 015白桦林中的哨所(1982) 016白莲花(1980) 017白蛇传(1981) 018白雾街凶杀案(1985) 019半张订婚照(1980)020绑票(1987年) 021包氏父子(1983) 022北国红豆(1984) 023北京故事(1987) 024背叛师门(1980) 025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 026被跟踪的少女(1986) 027被控告的人(1983) 028笔中情(1982) 029边城(1984) 030镖王(1986) 031波斯猫在行动(1986)032不该凋谢的玫瑰(1981)033不该发生的故事(1983)034不是为了爱情(1980) 035布谷催春(1982) 036彩色的夜(1982) 037残酷的情人(1986) 038残雪(1980) 039茶馆(1982) 040豺狼计划(1989) 041车水马龙(1981) 042陈奂生上城(1982) 043闯江湖(1984) 044城南旧事(1982) 045城市假面舞会(1986) 046迟到的春天(1980) 047赤橙黄绿青蓝紫(1982) 048仇侣(1982) 049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 (1987) 050垂帘听政(1983) 051春归红楼(1981) 052春眠不觉晓(1980) 053蹉跎岁月(1982) 054搭错车(1983) 055打工皇帝(1985) 056大刀王五(1985) 057大渡河(1980) 058大海在呼唤(1982年) 059大桥下面(1983) 060大雁北飞(1982) 061大侦探(1988年) 062代号213(1984年) 063戴手铐的旅客(1980) 064丹凤朝阳(1980) 065丹心谱(1980) 066当代人(1981) 067到青山那边去(1987年) 068道是无情胜有情(1983) 069等到满山红叶时(1980) 070第二次握手(1980) 071第三女神(1982) 072第十个弹孔(1980年) 073电梯上(1984) 074喋血黑谷(1984) 075东方剑(1982) 076东陵大盗(1987) 077都市里的村庄(1982) 078杜十娘(1981) 079端盘子的姑娘(1981) 080多彩的晨光(1984) 081峨眉飞盗(1985) 082恶梦醒来是早晨(1980) 083二子开店(1987) 084法庭内外(1980) 085烦恼的喜事(1982) 086飞虎(1983) 087飞来的女婿(1982) 088飞来的仙鹤(1982) 089非法持枪者【1989】 090翡翠麻将(1987) 091愤怒的航空港(1989年) 092风尘女侠吕四娘(1988) 093风流女探(1988) 094风雨下钟山(1982) 095枫(1980) 096疯狂歌女(1988) 097拂晓前的爆炸(1984) 098福星高照(1985) 099父子关系(台湾)(1986) 100富贵逼人(1987) 101富贵再逼人(1988) 102富贵再三逼人(1989) 103戈壁恩仇录(1988) 104哥儿们折腾记(1983) 105哥们儿发财记(1988) 106鸽子迷的奇遇(1986) 107姑娘的心愿(1981) 108孤岛情报战(1985) 109古堡小夜曲(1987年) 110瓜棚女杰(1985) 111寡妇村(1987) 112怪侠(侯耀文主演) (1989) 113关东大侠(1987) 114关东女侠(1989) 115归宿(1981) 116锅碗瓢盆交响曲(1983 年) 117孩子王(1989) 118海神(1981年) 119海市蜃楼(1986) 120海之恋(1980) 121寒夜(1984) 122好事多磨(1980) 123何处不风流(1983) 125黑盗(1989) 126黑楼孤魂(1989) 127黑炮事件(1985) 128黑炮事件(1985) 129黑色诱惑(1988年) 130嘿,哥们儿(1987) 131红牡丹(1980年) 132红象(1982) 133红衣少女(1980) 134红与白(1987) 135花开花落(1980) 136花园街五号(1984) 137哗变[1989] 138画中仙(1988) 139荒雪(1988) 140荒原杀手(1988) 141皇亲国戚(1983) 142黄河之滨(1984) 143黄山来的姑娘(1984) 144黄土地(1984) 145黄土坡的婆姨们(1988) 146黄英姑(1980) 147回头一笑(1981) 148家庭琐事录(1984) 149奸细(1980) 150间谍战与女色无关 (1989) 151剑魂(1981) 152姣姣小姐(1986) 153街上流行红裙子(1980) 154今夜星光灿烂(1980) 155今夜有暴风雪(1984) 156金猴降妖(1985) 157京都球侠(1988) 158经理室的空座位(1984) 159精变(1983) 160井(1987) 161敬礼,我的教官(1987) 162飓风行动(1986) 163开枪,为他送行(1982) 164看见你就笑(1981) 165客从何来(1980) 166孔雀公主(1982) 167恐怖夜(1988) 168哭笑不得(1987) 169苦果(1981) 170快餐车(1984) 171快乐的单身汉(1983) 172蓝盾保险箱(1982) 173蓝鲸紧急出动(1985) 174蓝色档案(1980年) 175雷场相思树(1986) 176雷雨(1984) 177良家妇女(1985) 178良宵血案(1988年) 179猎场札撒(1985) 180邻居(1981年) 181流泪的红蜡烛(1983) 182柳菲的遗书(1988) 183龙女(黄梅戏)(1984) 184庐山恋(1980)

中国电影史

名词解释: 1.《孤儿救祖记》:1923年明星公司摄制,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其主题是“善恶有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和主张平民教育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混合体。它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对“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郑正秋:是中国第一代导演的象征。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奠基者。其导演代表作是《姊妹花》,其编剧代表有《难夫难妻》、《劳工之爱情》、《火烧红莲寺》、《女儿经》。他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可以概括为创立社会伦理片模式,奠定教化电影传统。 3.费穆:费穆将电影形象和生活形象叠加起来,呈现出来鲜明的个人色彩,可被概括为“感时忧国”的士大夫精神,标志着中国文人电影的存在和特征。他的主要作品有《城市之夜》、《香海雪》、《孔夫子》、《世界儿女》等,其代表作《小城之春》被公认为民族电影的典范。 4.孤岛电影:1937年11月12日,上海被日军占领,只有租界区尚未被占领。这样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时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止,上海便形成了一个被人们习惯称为“孤岛”的时期。 特点:除了少数反映社会现实与影射抗日的影片之外,绝大多数的创作都是以迎合市民观众为主要目的的商业电影。代表作品:《木兰从军》、《花溅泪》、《孔夫子》等。 5.革命的抒情正剧:“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革命正剧。它的基本特点是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这类影片要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在塑造人物方面强调典型化。它多吸收和借鉴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传统,多是以戏剧冲突为基础的戏剧式电影。革命的抒情正剧在十七年有很大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那个时代的要求和反映。 6.“三突出”创作原则:“三突出”是对“四人帮”一伙制造的所谓样板戏的经验总结,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它强制规定一切文艺创作都要按“三突出”的框框办,这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政治上是为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服务的。 7.样板戏电影: 样板戏电影的拍摄是在京剧“样板戏”的基础上反复演出并总结出“三突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从1969年开始到1972年为止,8个样板戏全部拍摄成样板戏电影。包括《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海港》。它以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任务为主要任务,并形成了一套电影语言,总结出四句话的“经验”,即“敌远我近,敌明我暗,敌小我大,敌俯我仰。” 评价:样板戏电影是中国文革时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非正常呃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电影样式。 8.第六代: “第六代”在电影业内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习惯上把第五代导演之后的中青年导演统称为“第六代”。既有学院派的第六代—即1989年从电影学院入学,1993年左右登上影坛的那批中青年导演,如张元、王小帅、路学长、娄烨等,也有同期出现的其他导演,如“中戏三杰”的张扬、施润玖、金琛。还有后来的贾樟柯以及以演员身份入行做导演的姜文等。甚至包括了一批拍摄纪录片的导演,如吴文光等。第六代的称谓不像第五代导演一样,有众人都比较认可的、十分清晰的划分标准。如今人们称呼的第六代,只单单是因为时间上的分别,也被叫做“新生代”。代表作品有《小武》、《三峡好人》、《昨天》等等。

中国电影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电影发展史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对现代电影的原理有很大的启发。但是,真正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狂流》剧照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再到立体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立体像(3D),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

30部九十年代经典电影介绍

30部九十年代经典电影介绍 1.生死时速(Speed) 出品年代:1994 导演:简·德·邦特 Jan de Bont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 基努·李维斯 Keanu Reeves 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 短评:基努·李维斯在本片中一反奶油小白脸的形象,摇身一变,一个好莱坞新派硬汉。 导演的银幕处女作把传统的好莱坞动作片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新片中,既传统又有创新,故事情节始终围绕着爆炸一线,然而镜头却着力表现“速度”这一概念。从公交客车到市内地铁,“速度”一词紧紧地被导演奉为“天规”,在高强度的动作场景转接中,速度无疑起到了烘托情节紧张曲折的作用。而日后影后桑德拉·布洛克也不是花瓶,在本片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本片给人留下最深刻的两段情节:在机场两辆大巴同速救人和最后两位主演在飞出地面的地铁车厢中拥吻的场景。

2.狮子王(The Lion King) 出品年代:1994 导演:罗杰·阿勒斯 Roger Allers 罗伯·明科夫 Rob Minkoff 主演(配音):罗温·艾金森 Rowan Atkinson 马修·布鲁德里克 Matthew Broderick 乌比·戈德堡 Whoopi Goldberg 短评:在想本片的短评时,硬是让老衲愣了好一会儿。关于这部电影,一般性的赞誉已经足够多的了,老衲花了不少时间来组织语言。 技术制作在好莱坞不是什么新鲜事,3D动画取代2D动画也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就是在九十年代这个关口,迪士尼以毕生的2D动画功力精心打造了这部史诗般的《狮子王》。与其说是迪士尼的巅峰之作,不如说是整个好莱坞2D动画电影乃至世界2D动画电影的巅峰之作,并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狮子王》这股热浪随后席卷世界各地。此片配置了27种不同语言,在46个国家和地区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欧洲、拉美和非洲的20多个国家,该片成为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英语影片,《狮子王》现在是电影史唯一进入票房排名前十名的卡通片,总票房收入现已超过7亿5千万美元! 老衲没有经历过默片时代,卓别林大师离我们很遥远;老衲没有经历过“黄金时代”,英格丽·褒曼、格蕾丝·凯利离我们很遥远;老衲也没有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科幻潮,《2001太空漫游》《人猿星球》《星球大战》离我们很遥远;但唯独,老衲在童年见证了一部2D动画电影殿堂级神作,不能说此生无憾,但也算不枉童年一番。

中国老电影目录(八十年代)

2010-01-01 09:54:43来自: 上士(不能一肚子文化,却越来越疲软) 祝福(1956) 一件提案(1954) 小白兔(1954) 智取华山(1953) 一贯害人道(1952) 龙须沟(1952) 陕北牧歌(1951) 新儿女英雄传(1951) 走向新中国(1951) 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 吕梁英雄(1950) 鬼神不灵(1950) 和平保卫者(1950) 儿女亲事(1950)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大全 千万里追寻你(2000) 情人假日酒店(1999) 生态养殖(1999) 最后的猎鹿人(1999) 北侠欧阳春(1999) 二亮浪漫曲(1999) 给您道喜啦(1999) 眷恋(1999) 流泪的野樱花(1999) 男妇女主任(1998) 竞选村长(1998) 愁眉笑脸(1998) 丑汉和他的俊媳妇(1998) 塬上的太阳(1998) 无言的界碑(1998) 农村鼠害防治(1998) 世纪约会(1997) 旭日惊雷(1997) 白山黑水(1997) 灯塔世家(1997) 金色的草原(1997) 撼天雷(1996) 红盖头(1996) 红月亮(1996)

半个世纪的辉煌(1996) 毕业交响曲(1996) 喜莲(1996) 征服死亡地带(1996) 走入险区(1996) 青年刘伯承(1996) 如血黄昏(1995) 女警神威(1995) 霹雳神鹰(1995) 生死警探亡命匪(1995) 太阳有耳(1995) 天国逆子(1995) 挑战者(1995) 铁血情仇(1995) 主仆历险记(1995) 张鸣岐(1995) 月亮跟着星星走(1995) 浴血追杀情未了(1995) 敌后武工队(1995) 风流女杰(1995) 和爱一起长大(1995) 九香(1995) 狂情丈夫(1995) 魔鬼部队(1995) 警官崔大庆(1995) 跨国劫杀(1995) 浪子街(1994) 留村查看(1994) 木兰传奇(1994) 没毛狗(1994) 金客.商客.镖客(1994) 花旗小和尚(1994) 婚外恋者的奇遇(1994) 火狐(1994)THE SPARKLING FOX 飞天蜈蚣(1994) 复活的罪恶(1994) 傍晚她敲开我的门(1994) 痴男怨女和牛(1994) 这辈子不欠你(1994) 真假幽默大师(1994) 斩虎屠龙(1994) 追捕野狼帮(1994) 小飞侠(1994) 小鸟(1994)

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大事年表

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大事年表 1990年:《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编导吴文光。他的早期作品还有《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四海为家》。 1991年:《望长城》,总编导刘效礼,由此,纪录片和专题片开始分家;《藏北人家》,编导王海兵,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并入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电视节;《沙与海》,编导康健宁、高国栋,获28届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奖;重编更名为《生活》,入展1995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993年: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开播,代表作有:《摩梭人》、《德兴坊》、《茅岩河船夫》、《远去的村庄》、《毛毛告状》、《不平常的心》等;《生活空间》开电视纪录片每日定期播出栏目之先河;《最后的山神》,编导孙增田,获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大奖;《两个孤儿的故事》,编导高国栋,获日本福冈亚洲电影电视节纪录大奖;《远在北京的家》,编导陈晓卿;《人·鬼·人》,编导高国栋,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纪录片"大奖;《茅岩河船夫》,编导宋继昌,获第5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短片大奖;《深山船家》,编导王海兵,获1993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并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 1994年:《普吉和他的情人们》,编导范志平、郝跃骏,入展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瑞典第15届NAFA国际民族学电影节、英国皇家人类学电影节、葡萄牙第7届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995年:《峨嵋女尼》、《二娘》、《马班邮路》,编导梁碧波,获第2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回家》,编导王海兵,获19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入围法国FIPA国际影展;《圆明园的画家生活》,编导胡杰。 1996年:《远去的村庄》,编导王小平,获上海国际电视节大奖,法国第10届国际电视节唯一获得提名的亚洲纪录片,片比达110:1;《冬天》,编导梁碧波,获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短纪录片奖、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摄影奖、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最佳摄影奖;《山洞里的村庄》,编导郝跃骏,获法国1996 FIPA长篇社会报道评委会特别提名、挪威第17届NAFA国际民族学电影节、德国格廷根1996国际民族学电影节、英国第5届皇家人类学协会电影奖提名;《八廓南街16号》,编导段锦川,获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1997:《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编导孙增田,获爱沙尼亚国际影视人类学电影节大奖;《三节草》,编导梁碧波,获第20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节特别奖、入围1998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入围1998爱沙尼亚国际电影节、

90年代后中国电影

1992年,观众人次持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体制不得不开始了改革。改用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方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参照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进口大片的制片方还承担了宣传的费用。尽管这样的分账比例似乎对制片方较为不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国外尤其是美国制片方依旧从中国的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1994年底,广电部终于批准这一建议,允许每年从国外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俗称“10部大片”。华纳公司的《亡命天涯》因为内容不涉及任何敏感问题,票房与口碑也不错,于是有幸作为首部进口分账大片,在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的57家电影院率先公映。好莱坞从此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旅。从此中国电影开始了“狼来了”的激烈竞争。在引进分账大片的头几年, 由于天生的“亲民性”,电影院普遍倾向于开在人流量大、周围综合设施完备的商业区,但这些商业区通常都是房地产大鳄们的“地盘”。记者了解到,前几年,许多地产商十分乐意与影院“联姻”,一方面电影院能吸引客流量、拉动其他业态的消费,另一方面,影院可以大幅提升商场的整体商业形象。 除非你能像卡梅隆那样有本事从中国得来13亿多元票房,即便只能拿走13%,那也还有近两亿元的收成。如果票房本就有限,所得比例又这么小,就不值得折腾一回了。所以很多国外片方对中国市场望洋兴叹,一些试过水的也犹如哑巴吃黄连,苦在心里头。 除了分账片,引进片还有一种操作方式,被业界称为“批片”。这些影片通过“版权买断”的形式由中影进出口公司在海外购入,国外片商只进行“一锤子买卖”,不参与中国票房分账。引进片的“政策风险”是第一大难题。面对严格的审查,很多片商都频频遭遇“不通过”厄运,那买片的钱就算是打了水漂儿了。即使审查通过,由于在发行布局上不得不听从老大哥中影或华夏的安排,影片的宣传规模、拷贝数量、放映时间上的种种不确定性,都会使影片票房成绩产生不可控后果。 记得曾经有一部日本引进片《我的机器人[21.580.61%股吧研报]女友》,因为在中国公映时间拖后,观众多已在网上看过了此片,造成在中国的票房仅收回不足120万元,惨烈收场。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承诺“将在现在每年进口10部左右影片的基础上提高到20部”。在严峻的条件下,国产电影开始绝地反击。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创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大宣传市场化营销模式,中国电影市场化之路初见曙光。 当年首次采取了许多国产影片从未有过的营销宣传方法,强大的宣传攻势,带动了空前的观影热潮。电影《英雄》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拉开了商业大片的帷幕,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 新的营销的方法与当时旧权威形成抵触,有了一些坏的评论,在全面推进产业化后的次年即2004年,国产影片票房就首次超过进口大片,以后年年如此 本片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评审团大奖即银熊奖,而影片《十七岁的单车》正是王小帅用自己独特的目光对成长故事这个创作母题新的演绎。表现了一种被权力压制下的残酷的青春 美国《时代》周刊年度(1995)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尽情的歌颂青春与热情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试题1

中国电影史试题 第一题、名词解释(25分)。 1、影戏(5分):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实际上形象的反应 当时电影创作特点和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大多披着社会教化功能的外衣,创作原则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在环境中重指示性轻再现性,迎合市民欣赏趣味。 2、左翼电影(5分):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 3、国防电影(5分):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4、十七年电影(5分):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5、软性电影(5分):1933年3月,刘呐鸥、黄嘉谟等人创办了《现代电影》月刊,刘呐鸥批评当时的国产电影是“字多影少”。黄嘉谟提出电影应该“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刘呐鸥先后在《现代电影》发表文章,指责左翼电影是“内容偏重主义”的“畸形儿”,认为是“充满枯燥而生硬的说教”,主张电影应“丝毫不代副思想”。发表《硬性影片和软性影片》,说“电影是软件,所以应当是软性的”。代表作《花烛之夜》、《化身姑娘》等。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1.萌芽和尝试阶段(1896年至1931年) 中国电影事业,是从输入和放映西方电影起步的。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电影在世界上正式诞生的第二年,随着帝国主义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侵略,西方电影也输入了中国。这年的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揭开了中国电影放映的序幕。此后几年,放映西方影片,从上海到北京,逐渐遍及大江南北,深入内地。这种情况,尽管是帝国主义商品输出和文化侵略的产物,但毕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种新的娱乐形式,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 1905年秋天,北京琉璃厂丰泰照相馆,试拍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影片拍摄的是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影片虽然只是几个片断。长度只有三本,但当年60岁的谭鑫培,以其精湛的表演和饰演黄忠的英雄气概,使影片的试拍获得了成功。 1913年,郑正秋和张石川编导了影片《难夫难妻》。此片虽为短故事片,却是我国拍摄故事影片的开端。从影片内容来说,也接触了社会现实生活,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表现了一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此后,张石川又导演了影片《黑籍冤魂》,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因吸食鸦片而家破人亡的悲剧,反映了当时鸦片流毒的灾难。这时,中国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短片,较有意义的是反映辛亥革命的《武汉战争》和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 有声电影产生以后,很快传到了中国。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试制了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转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摄制了故事影片《雨过天晴》,天一公司摄制了故事影片《《歌场春色》等,片上发音的试制获得了成功。尽管在这些影片的摄制中,借助了法国、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力量和技术设备,但毕竟宣告了中国有声影片的诞生。 2.进步电影的艰难成长阶段(1931年至1949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存在着两种文化,也存在着两种电影。随着中国 电影的诞生,一方面文艺上的“鸳鸯蝴蝶派”便渗入电影界,拍摄了大量低级、庸俗的影片;一些公司,还掀起了竞拍不伦不类古装片的风潮;武侠神怪片也大肆泛滥。这是由于投机商人、官僚买办、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电影造成的恶果。中国电影游离于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之外,影响和阻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加强了对电影事业的领导,电影发生了由脱离现实到反映现实的转变。进步的、民主的、革命的电影工作者,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以“明星”“联华”“、艺华”等影片公司为阵地,拍摄了以反帝反封

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一)

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一) 【内容提要】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对象、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分析了“新生代”导演身份叙事的特性。这里的身份叙事特指“新生代”导演在“代”际影响下所具有的边缘文化身份和焦虑心态在其电影中的表述,包括叙事对象和叙事主体的边缘身份的相互指认。处于电影创作边缘地带的“新生代”导演在书写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身份意识输入其创作过程。 【关键词】身份叙事/作者表述/90年代中国电影 身份(identity)是后殖民批评家用来描述自我和“他者”属性的术语。赛义德认为,“人类身份不是自然形成的,稳定不变的,而是人为建构的,有时甚至是凭空生造的”。斯图亚特·霍尔则认为,“文化身份反映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它总是由记忆、幻想、叙事和神话建构的。文化身份就是认同的时刻,是认同或缝合的不稳定点,而这种认同或缝合是在历史和文化的话语之内进行的”①。可见,被建构的身份是用以描述历史和文化领域中的差异和误读、确认各种文化符码归属的概念。这里的身份叙事指中国的“新生代”电影导演确立被社会认可的“真正的自我”或“真正的我们”的过程的叙事。 20世纪90年代处于创作初期的“新生代”导演,在资金、创作、被认可度等方面均处于边缘地位,他们笼罩在传统电影特别是“第五代”导演“影响的焦虑”之中,导致大多数处于“地下”状态的“新生代”导演对传统电影持批判态度。“新生代”导演对传统电影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误读”,他们的书写是彰显其“身份”的叙事,其作品也可视为作者隐秘的精神自传。鉴于独特的文化身份,“新生代”导演身份叙事具有双重内涵:第一重是叙事的对象。“新生代”导演身份叙事的对象大多是游离于社会边缘的或社会底层、缺少职业或文化归属感的人群,换言之是缺少身份认同的“游荡者”。正是由于缺少“身份”,他们才需要不断地寻求某种身份认同,但实际上这又是一个社会拒绝他们所认同的身份、而他们又拒绝社会赋予他们的身份的一个互逆过程。第二重是叙事的主体。新生代导演自己处于这种谋求身份认同的尴尬处境中,因此关于他者的言说既是努力确证自我身份的方式,又是有关自我身份缺失的言说。本文以《小武》、《长大成人》、《苏州河》三部影片为个案,分析充满灰暗和自恋的边缘生态中“新生代”电影作者关于自我的身份叙事,从叙事对象、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三个层面分别予以论述。 一、边缘人物的自恋絮语 边缘人物是“新生代”导演书写的主要对象,如果认识到作者和他们的书写对象之间在“边缘性”上那看似遥远、实则紧密相连的精神渊源,那么其独特的叙事对象就不妨看作是“新生代”电影作者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书写工具。阿尔都塞认为:“所有意识形态的结构——比如奉独一无二的绝对主体之名把个体询唤为主体——都是映照,即都是镜像结构。而且它是一种双重映照:这种镜像结构复制由意识形态所构成,而它又确保了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②“新生代”导演在叙事对象上的选择可以理解为他们以叛逆和差异的姿态显现的书写策略,是从边缘身份向中心进发的集体策略。 1.观望中暴露的暴力意识 作为极富代表性的身份叙事样本,贾樟柯的《小武》将对象聚焦在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物,以偷窃为营生的小武成为影片中被社会和权力机构支配的对象。影片中小武首先是作为“被看”的对象出现在观者视野中,作者从他的偷窃“手艺”、对爱情的期望、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疏离关系以及最后被警察抓住等方面加以描绘。如法国影评人让·米歇尔·西蒙所说:“作为一个边缘人,小武的故事是一连串有关当下中国现状各种信息的曲折事件,是一次主人公的失望之旅,同时也是从边缘(既是社会的也是电影的)观察集体状况的精彩体现。”③从影片的各处细节中可以发现导演急于表达极为私人化的“生命经验”。作者使用了纪实性手法,对人物和环境保持着一种观望的距离,在这种观望的态度中,导演将目光投射在那个北方小县城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