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羌药谱

中国羌药谱

中国羌药谱
中国羌药谱

中国羌药谱《尔玛思柏》序

2013-04-18 19:45:12 作者:谷运龙来源:中国羌族文化信息网浏览次数:66 网友评论 3 条

更多0

去年冬天一个寒冷的夜晚,天上飘着绮丽的雪花,我们一行人正在坪头村(一古老羌寨)的一间乡野别墅里闲侃之时,一位素不相识的小伙子在一位朋友的陪伴下来到我们中间,还未落座就从纸袋里掏出沉甸甸的两本书放在茶几上,他按捺不住心里的狂喜,告诉我们这两本书就是吾之民药的药谱。这把我们都愣在那里。

我移目小伙子,四十开外,小平头,方形脸,神清气明,神彩飞扬,带着一股乡野之纯朴和爽朗,完全不像一位从事医药研究并能写出此书的先生。他却口若悬河地不管我听与不听,在意不在意地向我灌输他搜集这些方子的艰难、艰辛、尴尬和所忍受的不被理解,然后又讲到他成书以后的喜悦以及出书的窘迫。他的这些话语真真切切地透出一个民族骄子的如虹气势,再现着这个民族的坚韧和刚毅。这就是李荣贵先生。

对于羌医药这一块,我一无所知,只以为那是一种繁复而又深沉的药物理论的系统化、精妙化,既宏似天宇,又阔如大海,高不可及,深不可究。如吾之人只可闻之,且敢入之。但这套书就摆在了我的面前,闪射出月光般的光芒,散发出高山峡谷,宏川秀水的碧丽清明,让人顿然心清气爽,心旷神怡。不仅如此,还让我心旌摇荡,心驰神往。这就是《尔玛思柏》给我的第一感觉,初恋般的甜美。

这个民族是应该出一部药学大典的民族。

一是因为她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之一,古老到所有民族中从古贯穿至今,只有她仍然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上。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而言,一路走来,除了人种的特别优秀,体质的特别健壮,心理的特别愉悦以外,还要有博大的仁爱、无私奉献和精深的文化内涵。我想任何一个民族都逃不脱生老病死的生存规律,任何一个人一生都少不了病疾的纠缠和折磨。但生

存总是第一要务,要生存,必须和影响、破坏生存的所有外部和内部的因素作斗争,因此免不了和病魔厮杀,厮杀的武器除精神本身以外,就只有依靠药物。时间逾久远的民族受到的威胁会越多,面临的生存危机会越严重,遇见的疾病也会越复杂。自然而然地他们应对的措施也就会越多,他们抗争的办法也就会越好,他们取得的效果也就会越佳。这是时间的馈赠,这是教训的叠加,这是经验的重复,这一切,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医药提供了必然依据。

二是因为她是在夹缝中生存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轮回中,这个民族逐渐被外在力量所挤压,甚至到了连同由她生发出去的民族也挤压她,致使她的生存空间极其有限。如由蒙古以南的居延,蒙古人南下称雄必须先占领居延,以此作为驿站,进攻中原,汉族人要攻打蒙古也必先占居延方可用兵。再如西边的甘肃、青海均在西藏和中原之间,每每战争均夹于中,脱不得身。这些地方少不了连年战争。战争带来的是什么?是伤亡,是疫疾,是迁徙,是对于战争的强加。唯一办法是积极的治疗,保全性命,以至于生存下去,将种延续。这一切都不得不让人们在抗击伤病中寻求医治的药物,发明奇特的药方,药的运用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

三是因为她是在迁徙中保留的民族。经年的战患,让这个民族的生存面临严峻考验,生存空间受到全面的挤压,人们不得不在痛苦和饥饿中去寻找自己能够立足的地方。于是,这个民族以其坚韧和不屈去征服漫漫征程。在这长年的跋涉迁徙中,要战胜伤寒,医治溃烂,没有药,没有药方行吗?

幼时,家乡有一治病高手,人们视为神,桂姓,凡人们有刀伤枪伤以至于车祸、脓肿、恶疮,均会去他处医治。去必治、治必康,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成人时,汶川有一羌医接骨高手,名曰蔡光正,形象飘逸,深情坚定,过目不忘。只要是骨伤方面的伤病到得他处,妙手拿捏,十分到位,敷以草药,效果甚佳,远近闻名。

这个民族是应该有好药相伴的民族。

从昆仑山一路南下,祁连山,唐古拉山,岷山,邛崃山,这些山脉纵贯、横亘在中国的西部,不仅成为中国文明的母床,而且给中华文明送去源源不断的清泉。神秘、雄伟、久远、深沉,这个民族就是从这一列列山脉,一座座山峰,一条条巨川,一片片草原中穿越过来的。在那些巍峨的山峰上盛开着雪莲花,在那些绵延的山岭中潜藏着红景天,在那些鲜美的花草中隐匿着虫草、贝母,在那些沟谷中红毛五加、大黄、羌活、细辛、黄连等不绝地生长。哪怕在田边地角,也有自然而生的泡参、益母草、车前草等药物。树上有熊、麝,地下有羚、鹿,水里藏羌活鱼,土里埋猪苓菌,金、银、汞等矿藏,更是深藏于大山深处,这一切都生于自然中,生态间。如今,这个民族虽仅存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县、理县、松潘、绵阳的北川、平武,贵州的石纤县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但其生存的环境都十分生态自然环保,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遭到任何的侵扰和污染。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生态,这样的垂直高差,何不产好药呢?

药材好,药才好。

综上所述,这个民族早应该有一部属于自己民族医药的药物典籍,但为什么迟迟没有呢?原因自然众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个民族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或者说是在战乱和迁徙中丢失了自己的文字,因此,难以记载并汇集成书。值得庆幸的是,他们通过释比口传心授把民族医药的精神,包括医药的一些东西传承下来了,尽管丢失了许多,但毕竟还留存了一部分。

李荣贵先生的《尔玛思柏》共编纂药物近600种,相关附方2000多个。著书从科目名、中药名、拼音、地方名、药用部位、羌药名、羌文、学名、性味、归经、中药效用、羌药效用、尔玛优氏布姆(羌医)附方、生长、生态环境、羌区主产区域十四个方面依次排列,不仅将羌药物名称与中药名称对比,还将羌药药效、用途与中药药效、用途比较,让羌药在对比中显出它的独到和独特。特别是在尔玛优氏布姆附方上下足功夫,将能搜集到的民间附方均列其间,让不同的附方显示不同的药效,使其知一方或两方者读之方可知之甚广。

民族医药的尊贵价值在于它不同的用药方法和不同的配方,甚至不同的服用形式,这些都来源于对药物不同的理解和认同,只有对药物的深沉理解和对病源的准确把握,才会达到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奇效,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就不胜枚举了。《尔玛思柏》也有很多这方面的配方,这些配方与中药配方相去甚远,效果却十分独到,是这个民族医药和医术的精髓体现。

实际上,现在的羌医是越来越受到更多的挑战了。羌医固守于很狭小的一隅都显得力不从心,就更难以在更大的空间上闪烁光芒。究其原因:一是羌医本身的局限。医者大都居于民间,难以形成规模,就是小有名气,也难声名远扬,形成辐射的广告效应,知者甚寡,当然从者就更少;二是缺乏传承的载体和途径。一门科学,哪怕是一门技术的传承都需要有它的传播渠道和载体,如学校、医院、协会等等。目前,羌医在这方面是不具备条件的。三是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羌医没有系统的医学理论,谁也不能给自己的医药、药方配以完全的理论诠释,更谈不上内科、外科、小儿科、妇科等的系统学说,这也给传承造成理论上的盲点。

民族医药最大的局限在于未能与时俱进。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回避不了的,各种疾病的异变(以前的病变我们不知道,就从这些年新出现的病),如禽流感、SARS等新疾,闹得全世界都惊恐不已,西医既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予以攻克,却未见哪一个民族医师可以在短期内开出药方,培育出疫苗,这不得不让人哑然。羌药在这方面也不列外。所以,也有一个与世俱进的问题需要我们这个民族如李荣贵、李荣发、蔡光正等医药知识分子去攻克,更有一个政府如何在民间和医药之间搭建一些研究平台,让他们能够在进行医疗的同时也作一些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羌药才会与时俱进,羌药才会与病同行,羌人才会有病能用羌药医治。

不知是什么原因,在序写一本书时,总会想到我们这个民族。想到这个历史悠久,苦难深重而又坚韧奋进的民族的时候,就又总少不了说说这个民族的话,哪怕这些话离书太远,

不成其为序,也总想说,说了以后,心里便舒坦了,舒坦得如大病而愈。今天的舒坦的确是因为荣贵先生的《尔玛思柏》,他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疗伤的药方,填补了一个民族心灵期许很久的空白。

于是,我由衷地向李荣贵、李荣发先生、著羌文、羌语的付天文先生、王正平先生,向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农科院,山西省农科院土肥站李彩萍女士,茂县人民政府说声:谢谢!感谢你们为《尔玛思柏》所做的和所给予的一切。

2011年春节

1、尔玛思柏—羌药

2、尔玛优氏布姆—羌医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 医药股的投资机会归根结底是由流行病学数据来指引的,因此密切跟踪人口疾病谱的变化是自下而上分析医药股的第一出发点。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概述一下中国大陆居民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发病率及其构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正在发生着的变化。 根据对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其构成的统计来看,在中国大陆由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占比越来越重,从1990年的22%增长到了2008年的27%;其次是心脏病,致死人数占死亡人数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6%上升到了2008年的近20%。脑血管病致死占比虽然由1990年的第二位降低到2008年的第三位,但致死人数占比仍高达19.62%。呼吸、消化、损伤和中毒等致死占比较大的疾病导致死亡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致死人数占比则由1990年的1.74%上升到2008年的3.34%,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就恶性肿瘤来看,总计每十万人死亡率由1973-1975年间的83.65上升到了2004-2005年间的134.8。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肺癌成为死亡率攀升最快的恶性肿瘤病种,每十万人中就有30多人死于该种疾病。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死亡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唯有食管癌死亡率呈下降状态。

再来关注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情况。循环系统疾病成为患病率最高的病种,每千人就有85.5个患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人,其中高血压病人54.9个、心脏病患者17.6人、脑血管病患者9.7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患者患病率位居第二,达到每千人31个患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占到每千人10.2个。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病率位居第三,为每千人24.5人,其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呼吸系统患者发病率排第四,为每千人14.7个,患病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然而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第一致死恶性肿瘤病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患者增长很快,每千人患病率由1993年的3.1上升到了2008年的12.9,其中患糖尿病的病人由每千人1.9飞速上升至10.7人。

疾病谱变化

咱们身体越来越棒 人均寿命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6 0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从1949 年的2 0 0 0 0 / 1 0万下降到2 0 0 8年的2 6 8.0 1 / 1 0万。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曾是旧中国传染病肆虐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200万人饱受血吸虫病煎熬。“头大肩膀拢,肚子像水桶,骨瘦如柴棍,短命早进坟。”这是民间对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描述。目前,晚期血吸虫病发病已经基本绝迹。 我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1962年彻底消灭了天花,此后,又成功消灭了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在总体上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有效控制了麻风病、血吸虫病、疟疾等曾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由1 9 9 2年的4 0%上升到2 0 0 5年的9 4%, 乙肝病毒携带者由1.3亿人下降到7 0 0 0多万人。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防治成果稳固发展。 天花没了乙肝少了 “山高高,草茫茫。女人生崽,有命喝鸡汤,没命见阎王。”以前,中国农村孕妇,甚至一些城市妇女,习惯请来“接生婆”在家中分娩,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民间有着“儿奔生,娘奔死”之说。分娩引起的大出血、产褥期感染,成为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 如今,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到医院生孩子, 国家给予医疗保险和补贴,全国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超过90%,孕产妇死亡率大大降低。 生孩子不再“儿奔生,娘奔死” 国家的繁荣带动了医学技术的昌盛, 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许多一样的病症, 往往不再是细菌、病毒等感染所致。 失明:过去失明是往往因为感染沙眼医原体所致, 如今更多的是因为寿命延长而致的老年性白内障和糖尿病并发的白内障所致。 心脏病:过去,心脏病以链球菌引起的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如今,因为人们营养过剩, 引起高血脂导致的冠心病为主。 肾脏疾病:如今,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的肾脏疾病越来越多, 而因为感染链球菌引起的肾小球肾炎越来越少。 慢阻肺:现在靠烧柴火做饭、取暖的人口少了,而营养改善了,因此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总发病率有所减少。但值得警惕的是, 因吸烟和工业现代化引起的环境污染带来的慢阻隔肺病人越来越多。 一样的病症不一样的病因 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按部就班, 中国人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动力和压力:经营的运行风险、业绩的考核评比、职场的升迁,人们在如履薄冰的小心中透支着自己的精力, 考验着心理承受力;庞大的烟民数量、不停的商务应酬等,在无规律与不良的生活方式中, 紧张焦虑、头昏脑胀等过去不被关注的亚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通过运动、旅游、丰富的文娱活动等多种方式,放松身心,医学专家也不断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争取把70%的亚健康人群拉回到健康队伍中来。 亚健康受到人们关注健康生活方式防御慢性病 囊中不再羞涩的国人, 刚刚品尝生活富足的甘饴时, 却发现现代生活带来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及肿瘤等慢性病。 目前,13亿中国人中,9 0 0 0多万人的体重超出健康标准,未来10年将有2亿人 严重超重。中国糖尿病发病率京沪两地已经超过了10%, 而改革开放之初,这个数字还不 足1%。中国目前仅城市的糖尿病人数就超过了 4 0 0 0万。上世纪8 0年代,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为

2020年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课件)

2020年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课件)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0)器质性精神障碍(00)阿尔茨海默(Alzhe imer)病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09)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0)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1)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20)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21)偏执性精神障碍 (22)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23)感应性精神病 (24)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29)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30)躁狂发作 (31)双相障碍 (32)抑郁发作 (33)持续性心境障碍 (39)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40)癔症 (41)应激相关障碍(42)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43)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50)进食障碍 (51)非器质性睡眠障碍(52)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60)人格障碍 (61)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62)性心理障碍(性变态)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 (70)精神发育迟滞(71)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72)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 (73)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74)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 (75)广泛性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80)多动障碍 (81)品行障碍 (82)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 (83)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84)儿童社会功能障碍 (85)抽动障碍 (86)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行为障碍 (89)其他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精神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国家癌症中心: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负责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收集、质量控制、汇总、分析及发布工作。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由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3年,本次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4年登记资料。 报告主要发现 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肿瘤发病率为278.07/10万(男性为301.67/10万,女性为253.29/10万),中标率(中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为190.63/10万,世标率(世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为186.53/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1.58%。 胂瘤死亡率为167.89/10万,中标率为106.98/10万,世标率为106.09/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2.00%。 恶性肿瘤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人口结构后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缩小,但趋势并未改变。各地区中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按发病例数排位,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的第1位。

恶性肿瘤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人口结构后,中部地区死亡率高于东、西部地区。各地区肿瘤年龄别死亡率趋势相似,主要恶性肿瘤死因大致相同,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在各地区均为主要恶性肿瘤死因。 报告数据来源和质量控制 截至2017年8月30日,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共收集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49个登记处提交的2014年肿瘤登记资料,其中县级以上城市160个,县及县级市289个。根据质量控制标准纳入339个登记处,其中东部地区140个,中部地地区112个,西部地区87个。覆盖人口共288243347人(包括男性146203891人,女性142039456人),占全国2014年年未人口数的21.07%,其中东部地区164062330人,中部地区81477272人,西部地区42703745人。 恶性肿瘤发病总体情况 据估计,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万例),平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肿瘤发病率为278.07/10万(男性为301.67/10万,女性为253.29/10万),中标率(中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为190.63/10万,世标率(世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为186.53/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1.58%。胂瘤死亡率为167.89/10万,中标率为106.98/10万,世标率为106.09/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2.00%。

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0)器质性精神障碍 (00)阿尔茨海默(Alzheimer) 病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09)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0)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1)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20)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21)偏执性精神障碍 (22)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23)感应性精神病 (24)分裂情感性精神病(29)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30)躁狂发作

(31)双相障碍 (32)抑郁发作 (33)持续性心境障碍 (39)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40)癔症 (41)应激相关障碍 (42)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43)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50)进食障碍 (51)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52)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60)人格障碍 (61)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62)性心理障碍(性变态)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 (70)精神发育迟滞 (71)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

(72)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 (73)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74)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 (75)广泛性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80)多动障碍 (81)品行障碍 (82)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 (83)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84)儿童社会功能障碍 (85)抽动障碍 (86)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行为障碍 (89)其他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精神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90)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91)待分类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92)其他心理卫生情况(99)待分类的其他精神障碍

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0)器质性精神障碍 (00)阿尔茨海默(Alzheimer) 病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09)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0)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1)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20)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21)偏执性精神障碍 (22)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23)感应性精神病 (24)分裂情感性精神病(29)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30)躁狂发作 (31)双相障碍 (32)抑郁发作 (33)持续性心境障碍 (39)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40)癔症 (41)应激相关障碍 (42)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43)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50)进食障碍 (51)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52)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60)人格障碍 (61)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62)性心理障碍(性变态)(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 (70)精神发育迟滞 (71)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 (72)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 (73)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74)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 (75)广泛性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80)多动障碍 (81)品行障碍 (82)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 (83)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84)儿童社会功能障碍 (85)抽动障碍 (86)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行为障碍 (89)其他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精神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90)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91)待分类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92)其他心理卫生情况(99)待分类的其他精神障碍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 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0)器质性精神障碍 (00) 阿尔茨海默(Alzheimer) 病(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 碍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09) 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0)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1)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20)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21) 偏执性精神障碍 (22)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23) 感应性精神病 (24)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29) 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3)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30) 躁狂发作 (31) 双相障碍 (32) 抑郁发作 (33) 持续性心境障碍 (39) 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40) 癔症 (41) 应激相关障碍 (42) 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43) 神经症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50) 进食障碍 (51)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52) 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

制障 碍、性心理障碍 (60) 人格障碍 (61) 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62) 性心理障碍(性变态) (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 (70) 精神发育迟滞 (71) 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 (72) 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 (73) 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74) 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 (75) 广泛性发育障碍 (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80) 多动障碍 (81) 品行障碍 (82) 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 (83)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84) 儿童社会功能障碍 (85) 抽动障碍 (86) 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行为障碍 (89) 其他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精神障碍 (9)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90) 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91) 待分类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92) 其他心理卫生情况(99)待分类的其他精神障碍【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变化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有何变化?分析社会因素和现代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 寄生虫病流行状况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也是其公众福利及社会文明的一种重要指标。因受地理、气候、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寄生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极大地危害民众健康及生命,影响社会的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支持重大寄生虫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到了20世纪末,由于多方面原因,这条战线正面临多种寄生虫病继续流行而专业队伍明显萎缩的严峻局面。 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中央人民政府又将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及钩虫病写入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由于政府重视、基层群众参与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40多年来,我国以薄弱的经济基础、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上述五大寄生虫病的研究与防治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 血吸虫病 经过40余年的防治活动,该病在418流行县(市)中已有310县(市)(74 )得以阻断传播或有效控制I1]。肆虐于大部分省(区、市)的疟疾,上世纪50年代前的年发病数达3 000余万例,危害人群生命,破坏农业生产;至90年代,主要流行区已控制在云南、海南两省,

报告的年发病数仅数万例。淋巴丝虫病流行于16省(区、市),历史累计病人3 1OO万,其中慢性病人540万(含终身残废如象皮腿等)。至1994年,我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阻断淋巴丝虫病的传播。“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获2000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致病性强、病死率高,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初就采取有效措施消灭传播媒介(白蛉)、根治病人,至60年代初即控制了该病在华东、华北以及华中多省的流行。与此同时,我国寄生虫学界紧密结合防治需要,在重大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治疗药物、诊断技术、媒介及防制手段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上述寄生虫病的流行范围和受威胁人口数均超过任何一个流行该类疾病的国家,如此成绩又是在国家经济尚不发达,投入较少的条件下取得的,因而更显其可贵。 即使我国在最重要的几种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多种流行广泛的寄生虫病的防治尚未真正开展起来。 为了查清全国情况,以制定我国新时期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简称寄研所)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牵头进行了一次国内外没有先例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以期查清情况,为寄生虫病防治更上一层楼提供依据。 2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尽管在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增进人民健康、保护生产力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血吸虫病继续流行于7个省的108个县,主要在湖沼地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2004年10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第一部分背景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

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见图1)共抽取71971户(城市24034户、农村47937户), 243479人(城市68656人、农村174 823 人)。为保证孕妇、乳母、婴幼儿和12岁及以下儿童的调查人数,以满足各组样本量的要求,在样本地区适当补充调查人数,本次调查总计272023人。 本次调查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四个部分,其中膳食调查23463户(城市7 683户、农村15780户)、69205人,体检221044人,血压测量153259人,血脂测定94996人,血红蛋白测定211726人,血糖测定98509人,血浆维生素A测定13870人。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 中国精神疾病 - 诊断标准编码:0x.xx1 器质性智能损害痴呆) 器质性智能损害(痴呆痴呆分类: 诊断标准: (0)器质性精神障碍第 5 位和第 6 位编码表示是慢性进行性的智能损害综合征,包括记忆,思维,定向,理解,计算,学习能力, 语言,及判断等认知功能障碍,偶尔以情绪控制和社会功能的衰退为前驱症状,意识清晰.常影响日常生活.应注意社会功能不佳(如保持或寻找工作的能力下降) 不应成为诊断智能损害(痴呆)的主要标准,因这些功能减退的表现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症状标准】 (1)记忆减退,最明显的是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受损; (2)以思维和信息处理过程减退为特征的智能损害,如抽象概括能力减退,难以解释成语,谚语,掌握词汇量减少,不能理解抽象意义的词汇,难以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判断力减退; (3)情感障碍,如抑郁,淡漠,或敌意增加等; (4)意志减退,如懒散,主动性降低; (5)其他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如失语,失认,失用,或人格改变等; (6)无意识障碍. (7)实验室检查:如 CT,MRI 检查对诊断有帮助,神经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严重标准】日常生活或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 6 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假性痴呆(如抑郁性痴呆),精神发育迟滞,归因于社会环境极度贫乏和教育受限的认知功能低下,或药源性智能损害. 【说明】 (1)智能损害的总体严重性应以记忆或智能损害程度予以考虑,按"就重原则"其中哪项重,就以哪项表示; (2)智能损害过程可叠加出现谵妄发作.如果伴发意识障碍(如谵妄)时,应推迟智能损害的诊断,因意识障碍本身完全可引起思维,记忆及其他高级功能的损害.必要时可作出意识障碍叠加于智能损害的双重诊断. 编码:0x.xx2 分类: 诊断标准: (0)器质性精神障碍第 5 位和第 6 位编码表示 器质性遗忘

中国人口健康:现状和趋势

中国人口健康:现状和趋势 一、人口健康观的发展和健康素质的提出 (一)人口转变过程中关注人口健康成为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与此同时,全球社会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入,呈现下面五个发展趋势。 1、从关注“疾病”到关注健康:健康的社会内涵得到更充分的认识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无病或不虚弱。”(WHO,1948)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一举冲破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揭示了健康问题三维联系的本质。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年又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例如: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它不能被给予,但每个人都应得到帮助;为实现健康必须确定和认识需求并设法满足需求;健康是强调社会与个人资源的一个积极的概念;生殖健康促进侧重于在健康方面实现公平;生殖健康促进行动旨在减少现有健康状况的差异,并确保平等的机会与资源,以便使所有的人达到其最完美的健康状态,而这点必须平等地适用于妇女及男子;等等。这些对健康概念的发展与完善,是与发展的概念,尤其与人类自身发展的概念并行不悖的,是对社会发展内涵的极大丰富。 2、生殖健康概念已被各国政府所认同,并逐步从概念化向操作化方向过渡 自1994年埃及开罗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和1995年中国世界妇女大会后,生殖健康概念已逐步被各国政府决策者所接受和采纳,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生活质量为主题的生殖健康需求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一些国家已开展生殖健康服务来满足人们对生殖健康日益增长的需要。展望21世纪,发展中国家如何根据自身国情来提供全面与适宜的生殖健康技术与服务,以促进人类社会质量提高和人的福利全面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3、人口结构的变动促进人类健康生存终身的追求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世纪。目前(2002),据估计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6.29亿。到2050年这一数字预计会增长到20亿。全球老年人口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比例的上升伴随着少年儿童人口(15岁以下)比例的下降。到2050年,在人类历史上世界老年人口的数量将首次超过少年儿童人口的数量。我们要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健康,更优的老化,更美的生活(better health,better aging,better living),这需要卫生保健体系适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应对残疾和疾病的双重负担。因此,在整个生命进程中促进健康,制订和开展旨在促进老年人健康、自主和保障能力的政策和计划,已经成为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制订的全球行动计划的优先内容之一。 4、生命科学发展为人口健康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20世纪是人类社会生命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健康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生命科学发展的三个重要趋势也为人口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首先是在分子水平上学科整合,分子医学(Molecular Medicine)正在崛起和系统生物学(Systematic Biology)正把生命科学引向宏观综合方向,从而真正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与机制;其次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交叉重组,相互融合,生命科学成为各学科交叉发展和共振共鸣的交会点;最后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健康促进、保健、治疗、预防与预测的新技术日新月异。着眼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走向将更强调人的全方位健康,上述领域的突破将为人口健康的提高带来福音。

中国社会精神病人救助体系

中国社会精神病人 救助体系

中国社会精神病人救助体系 摘要:正常人因社会纠纷乃至家庭矛盾而被送入精神病院,“被精神病”威胁到个体安全,也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因此,我们应探讨符合当前形势下的精神病人的救助体系,以更好的为精神病人提供救助。能够经过描述性研究、文献评阅、层次分析方法来进行验证,完善。精神病人救助体系包括多个方面: 医疗护理救助、经济救助、社区救助、家庭救助、法律救助等,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精神病人的救助体系的建立是中国当前形势下必不可少又是迫在眉睫的,建立完善、简洁、有效的救助体系,不但是精神病人的福音,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建立和谐国家重要的一环。 关键字:救助体系; 精神疾病; 精神病人 一.有关精神病人的现状 1.精神病的定义 自进入21 世纪后,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又一焦点,精神疾病的社会负担也越来越重,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 国,精神卫生法还未出台,精神病人的救助还不成系统,同时精神病人的救助体系的研究也比较少,因而精神病人的救助体系的研究也是迫在眉睫的。何谓“精神病人”? 精神病人是一组患有精神疾病、在精神疾病发作期,控制自己的思维、行为和情感,严重影响到社会功能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的弱势群

体。由于患有了精神疾病,很多患者出现辍学、失业、婚姻的破裂、生活来源的缺乏,同时再加上内心的自卑、社会上部分歧视性的言语,越发加重了精神病人的病情,甚至出现严重的肇事、伤人、自残等行为,增加了精神疾病的社会负担、家庭负担。 2.精神病人的分类 按精神疾病的不同,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脑器质性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功能性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等。 3.精神卫生的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约有4. 5 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每年有100 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达1 000 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的前10 位疾病中有 5 个属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近11%。 年初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 亿人以上,总患病率为13. 4‰,其中,三分之一的精神病患者有攻击意识,重症人数逾 1 600 万,另外,还有约600 万癫痫患者; 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中国每年有25 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大约200 万以上。神经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

中国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通过调查,可以得知中国人当下健康的状况,从而得知我国群众的健康情况。下面我准备了中国人健康调查报告,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人健康调查报告篇1 第一部分背景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

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0)器质性精神障碍 (00)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09)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0)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1)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20)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21)偏执性精神障碍 (22)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23)感应性精神病 (24)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29)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30)躁狂发作 (31)双相障碍 (32)抑郁发作 (33)持续性心境障碍 (39)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40)癔症 (41)应激相关障碍 (42)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43)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50)进食障碍

(51)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52)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60)人格障碍 (61)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62)性心理障碍(性变态)(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 (70)精神发育迟滞 (71)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 (72)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 (73)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74)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 (75)广泛性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80)多动障碍 (81)品行障碍 (82)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 (83)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84)儿童社会功能障碍 (85)抽动障碍 (86)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行为障碍 (89)其他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精神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90)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91)待分类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92)其他心理卫生情况 (99)待分类的其他精神障碍

2019年整理--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

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 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xx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二、调查方法与内容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见图1)共抽取71971户(城市24034户、农村47937户),243479人(城市68656人、农村174823人)。为保证孕妇、乳母、婴幼儿和12岁及以下儿童的调查人数,以满足各组样本量的要求,在样本地区适当补充调查人数,本次调查总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序致谢引言 (0)器质性精神障碍 , 第5位和第6位编码表示 , (0)器质性精神障碍 , (00)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 ,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 (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09)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10)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11)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10)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 (20)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 (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 (20)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 (21)偏执性精神障碍 , (22)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 (23)感应性精神病 , (24)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 (29)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 (30)躁狂发作 , (31)双相障碍 , (32)抑郁发作 , (33)持续性心境障碍 , (39)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 , 心境障碍的第5位编码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 (40)癔症 , (41)应激相关障碍 , (42)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 (43)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 (50)进食障碍 , (51)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 (52)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 , (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 (60)人格障碍 , (61)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 (62)性心理障碍(性变态)

疾病谱变化挑战未来中国医疗决策

疾病谱变化挑战未来中国医疗决策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3-06-14 一项由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HME)等机构的学者,联合对中国的疾病负担进行了全面评估,其研究表明,城市化、收入增加和老龄化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突增,为中国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成为(2010年)导致中国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者称,该疾病负担分析将为政策制定者应对中国疾病谱变化提供思路。 论文6月8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杂志[Lancet 2013 Jun 8;381(9882):1987-2015]。 研究者发现,在1990年,中国的健康状况与包括越南和伊拉克等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非常类似。当时,导致中国健康损失的主要疾病是COPD、下呼吸道感染、卒中、先天性畸形和新生儿脑病。20年后, 这些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2010年,中国人健康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卒中、缺血性心脏病、COPD、腰背疼痛和道路伤害。 研究者使用“对1990年和2010年20国集团(G20)中中国和其他18个国家的全球疾病、损伤及危险因素负担研究2010(GBD2010)”结果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人的主要死因为:卒中(170万人死亡)、缺血性心脏病(948700人死亡)和COPD(934000人死亡)。2010年中国寿命损失年龄标准化率低于G20所有新兴经济体,仅略高于美国。2010年,中国健康寿命损失年龄标准化率为G20中最低。健康预期寿命和预期寿命排名,中国分别居于第10位和第12位。 评估结果还显示,在中国,新生儿相关原因、传染病和儿童伤害所致寿命损失年在1990~2010年期间大幅下降。几乎一半的健康寿命损失年由精神和行为异常、物质滥用和肌肉骨骼疾病所致。在伤残调整寿命年中,健康寿命损失年的比例由1990年的28.1%上升至2010年的39.4%。2010年,影响伤残调整寿命年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癌症(肺癌和肝癌)、腰背痛和抑郁症。膳食因素、高血压和烟草暴露是影响中国伤残调整寿命年的主要危险因素,就2010年伤残调整寿命年年龄标准化率而言,环境空气污染排名第4(在G20中位居第2),室内空气污染排名第5(在G20中排名第3)。 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杨功焕说:“烟草是在中国排名前三的健康风险因素之一。自1990年以来,吸烟导致的死亡数在中国增加了近30% 。强有力的烟草控制措施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研究者建议,减少不良饮食、高血压、吸烟、胆固醇和空腹血糖的人群暴露,与控制环境和室内空气污染一样,都是中国公共政策调整的优先事项。这些变化需要政府联动反应以改善基层医疗服务,并需要多部门联合行动应对关键风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