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体系是指通过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的体系。德育课程

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道德教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教授道德原理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人文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教授人文知识和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敏感性。

3. 社会实践课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

任意识和公民素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培养积极的心理

品质,提高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主能力。

5. 家庭教育课程:通过家庭教育课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家校合作,形

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德育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多年的德育实践证明: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把认知性教育、体验性教育、隐性教育有机贯穿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构建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德育课程体系,才能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一、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体系——启德 在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中,我们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来讲,就是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组织了骨干教师队伍认真编写了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德育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每册安排18个德育实践活动;编制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段达标要求与序列训练方案》,对加强学生实践教育、养成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体验性德育课程体系——立德 体验教育是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设定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体验性德育课程我们设置了学习形态、生活形态、实践形态、情境形态等四大板块13个小板块的体验性德育内容,每个板块都有具体规范要求。例如:学习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我们完成了语数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及实施建议的编制,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体验性德育课程实施难度较大,能效相对较低,需要教师事先做许多准备工作;直接体验比间接体验更多情绪性,难于使学生作出理性的思

考和整体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 三、构建隐性课程体系——冶德 隐性德育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中,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我们通过精心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发掘校园精神文化、崇尚社会进步文化,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完美人格 素养。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功能,在设计中要重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防止、克服其消极影响。 认知性德育课程、体验性德育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实践中是相互交叉的,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同时也是各有利弊的。只有合理重组认知性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和进程,灵活发挥发挥体验性德育课程特有的功能,有意识的构建隐性课程,才能使德育更具实效性。

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近年来,德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和健康成长,建设一套完善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1. 德育课程的意义 德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 社会责任感。通过德育课程的开展,学生将能够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德育课程的目标 德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和道德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 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形成健康的人格,具备独立思考、负责任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3. 德育课程的内容 德育课程的内容应包括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等方面内容。道德 教育应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绪管理能力;公民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益的一员。 4. 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提倡实践教学。通 过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 5. 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衔接

德育课程应与学科课程相互衔接,形成有机整合。德育课程可以在其他学科课 堂上开展相关活动,如在语文课上进行道德小故事讲述,在数学课上进行公平原则的讨论。通过与学科课程的无缝衔接,增加德育课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6. 德育课程的评估方式 德育课程的评估方式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表现。除了传 统的笔试和口试,还应采用观察记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估,全面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和成长变化。 7. 德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德育课程的开展离不开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德育教育培训, 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应加强对德育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资源的研发,提供给教师丰富的教学工具和资源支持。 8. 学校德育文化的构建 学校德育课程的建设需要与学校德育文化的构建相互配合。学校可以通过建立 明确的德育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营造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中接受养育。 9. 学生家庭的参与和支持 学生家庭的参与和支持对于德育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沟 通和合作,增强家庭对德育课程的认知和理解,共同致力于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培养。 10. 德育课程的实践案例 这里可以举例介绍一些学校成功实施德育课程的案例,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 总结:通过对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可以看出,构建一套完善的德育 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根据德育课程的意义、目标、内容、教学方法、

中学五自德育课程体系

中学五自德育课程体系 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德育课程作为学生德 育教育的核心,对于塑造学生优秀的品德和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中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全面提升,五自德育课程体系应运 而生。 五自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以下五个关键组成部分:自理、自信、自尊、自强和自律。这五个要素共同形成了中学生健全德育体系的核心。 首先,自理是五自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自理意味着学生应具备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习惯。这方面的培养应当从日常生活中入手,通过教授学生自我照顾、自我整理和资源管理的技巧,让学生能 够在各个方面做到井然有序。 其次,自信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信是指 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清晰的认知,并且有信心去面对挑战和困难。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机会,通过发展他 们的才能和技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 第三,自尊是五自德育课程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自尊是指学 生对自己的价值和身份感到满意和尊重。通过塑造正面的教学环境和 培养学生的尊重他人的能力,学生能够建立起自信、独立和自尊的良 好心态。

自强是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关键目标之一。通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能够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坚 韧的态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应该对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并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和改进。 最后,自律是五自德育课程体系的最终目标。自律是指学生能够自 觉遵守纪律和规则,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德育教育,学生能够 形成顺应自愿,并自觉执行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中学五自德育课程体系是为中学生全面发展而设计的德 育课程体系。通过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信、自尊、自强和自律能力, 学校能够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 好的基础。这一体系的成功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为 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共3篇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 系构建共3篇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1 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德育课程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今,在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更加需要强调多元性教育、全面性教育、实效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以培养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一、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德育课程 “五育”均指文、史、哲、政、经这五个学科,它们被认为是教育的基础。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德育应该是与技能育、知识育、科技育、文化育、体育育五育相融合、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合理组合的一种教育。德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多元教育、全面教育、人文教育。 多元教育: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道德是不可以传授的。但是,教育和学习可以使它生长、增强和高涨。”多元教育是对单一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它是体现德育教育真正多元化的方式之一。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例如:道德讲座、德育实践、德育游戏、德育小组活动等。通过多种渠道来传达德育理念,培养学员的道德意识,是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全面教育:注重道德素养和行为修养的传授 全面教育是指:通过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生活和修养上的指导和培养。在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和行为修养的传授。如何了解素质教育中的“素质”?道德素养是高职院校德育最基本的要求。在德育课程中加强道德素养的讲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观念是否正确,使其有意识去铸造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教育是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剖析和阐释,以及对人性、生命、价值等方面的认识,教育和培养学生拥有人性的文化体验、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通过人文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想,让学生成为有自我思考能力的人。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该教育他们不仅要关注个人的成功,同时也要在意整个社会的成长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1、主观原因:教育机制不完善,教师素质需要提高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一直受到了许多主观和客观原因的

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1、具体德育模式: 学校实施“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模式下的德育教学。即:一个中心--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两个方面:学校和家庭教育;一个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学校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每个年级组制定自己授课计划和配档表,规定在一定时间段的完成目标,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台阶式提高。我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班队会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2、德育课程建设: 德育课程的开设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就学生成长而言,在德育方面需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以达到国家提出的德育工作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 我们坚持以德育创新发展为主线,在全面实施国家德育课程的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现状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层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采取“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教育模式,我校在原有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有开发了德育校本教材《》,针对学校、学生及教师自身实际,力求做到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节特色德育课都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富有弹性的教育空间,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成为了一种自然、愉快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关爱中健全人格,在课程化的德育课堂与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中学会做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

的实效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随意性问题,构建了以拓展性实践活动为主,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系统而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通过德育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语文课中,通过分析课文中事物和人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教育。音乐、美术课通过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美好道德情操的熏陶。传统文化课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的好教材。数学、科学课可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教育。 全面梳理整合三级课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德育课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进行梳理,把相关内容进行了跨学科横向整合,采取以“执教国家课程教师为主、专职地方课程教师为辅,整合授课和单独授课”相结合的原则,落到平时教学中。目前,共整合了168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三年级《人与自然》中的“低碳生活伴我行”一课,我们就与德育活动课程“三节三爱教育”“争做环保小卫士”以及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保护环境,我们在行动”主题相结合,实现了地方课程整合化。 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了保证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得到有效落实,学校采取“国家课程学校化,长课和短课相结合,课

德育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德育课程体系实施方案德育课程体系实施方案范文 德育课程体系实施方案1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扎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和谐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德育在学校工作和学生成长中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 在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即由简单的纪律约束性德育转变为引导发展性德育;由教师单向灌输转变为师生双向活动;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德育转变;由学校封闭式向社会开放式转变。立足目标小一点,内容实一点,距离近一点,切入深一点,方法新一点,手段活一点,开展好德育工作。 二、工作内容: 1、养成教育。以新《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 2、道德品质教育。即以明理、诚信、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家庭、爱学校、爱劳动、爱科学、爱祖国”的意识,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3、遵纪守法教育。即从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起,加强对学生的有关法律法规、道路交通安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 三、德育主题操练目标: 1、低年段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课内外相结合,说教与训练相结合,规范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 2、中年段以学会学习,诚实守信为重点,教育学生自觉学习,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加强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3、高年段以挫折教育、感恩教育为重点,磨练学生意志,正确面对各项挫折,结合关爱留守子女,教育学生不忘恩情,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老师、社会,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立志成材。

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构想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落实《纲要》精神结合新课标要求,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在德育课程方面稍作尝试。 一、德育活动课程的特征及功能 德育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程的一种。德育活动课程是与德育学科课程相对应的是德育的一个途径。德育活动课程可表述为:为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政治、思想、法制和道德方面的素质而设计和组织的活动课程。 传统的德育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个部分,以固有知识教材、教师和课堂为中心来组织课程。这不仅不符合德育的基本规律,也不能担当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征重任。尤其对于小学生、初中生来说,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或抽象思维逐渐形成的阶段,他们的德育课程应该是主要由活动组成。同德育学科课程相比,德育活动课程有如下鲜明特征: 1.实践性。学科课程重在认识。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同其他课一样,教师讲得多,引导得少,学生听得多,行得少,从而造成灌输和死记硬背,久而久之还形成学生逆反心理。而实践性的德育活动课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符合德育规律,尤其符合小学、初中学生的特点,从而使教育富有成效。 2.学生主体性。以学科为中心的德育课程没有给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充分的条件,学生的自主活动受到限制,面而德育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主要由学生组织开展的,在活动中最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3.经验的活动性。学科课程把系统的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已有知识经验传递给学生,活动课程则是把经验以活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一种经验既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个体,也可以以活动的形式重组。 显然活动性的经验更能适合中小学生的特点。 虽然德育活动课程还有其他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特征。但同学科德育课程比,学习的实践性、学生主体性、经验活动性是它的三个基本特征。 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构建德育课程体系1、构建德育课程目标体系 一是确定学生品德行为发展目标:团结、助人、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尊师、孝敬、勤奋、节俭、遵纪、守法、公平、正义。 二是确定学生价值观发展目标:自我观、亲情观、友情观、幸福观、集体观、国家观。 2、构建德育课程内容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德育的主要内容,进行6个方面的教育,即(1)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心、荣誉心、责任心、合作心、奉献心”等“六心”的意识和精神,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并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进行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3)进行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等时代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创新的精神。(4)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良好品质。(5)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法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6)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尊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发扬优良革命传统。 3、构建德育课程实施体系

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体系 提要:德育课程建设是个尚需深入研究的课题。作者针对传统德育课程的缺陷,比较中外德育课程的得与失,提出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这一新的课程体系由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程、气氛意义上的德育课程、隐性的认识性德育课程和隐性的活动性德育课程组成。 在培养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的德育中,各种教育因素、各种教育力量、各种教育影响以及各种教育形式是各成系 统并各以整体的形式发挥其全息整体教育 作用的;同时,各个系统又是以特定方式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对学生发生综合性的教 育作用的。因此,我们认为,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德育课程的改革问题:1.根据系统论与全息论关于整体系统与全息联系的观点,我们提出以体立德、以智启德、以美冶德等方法与途径;2.实施家庭、学校与社会全息对应的整体教育与整体德育;3.发挥全面参与

社会整体生活的德育作用;4.建立由两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与四类非正规的、隐性的课程组成的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即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与气氛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以及前两类德育课程中“隐性的”或“潜 藏的”德育“课程”。 一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第一个组成部 分是认识性德育课程。认识性德育课程也称理论性德育课程,它是通过有关思想、政治与道德的知识、观念与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去促进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与道德理想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德育课程相类似,或者说是从这些课程“原型”中脱胎而来的。但是,无论在目的与任务、内容与途径、过程或规律、原则与方法乃至效果的测试与评定等方面,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知识性德育课程有着很大的 不同。 从欧美国家德育课程发展史看,从学校

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体系 (杭州大学魏贤超) 提要:德育课程建设是个尚需深入探究的课题。作者针对传统德育课 程的缺陷,比较中外德育课程的得和失,提出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 这一新的课程体系由熟悉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 的德育课程、气氛意义上的德育课程、隐性的熟悉性德育课程和隐性 的活动性德育课程组成。 *** 在培养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的德育中,各种教育因素 (体智德美劳各育)、各种教育力量(家庭、学校、社会)、各种教 育影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以及各种教育形式(活动教学、 学科教育和环境中的体制和气氛的教育功能)是各成系统并各以整体 的形式发挥其全息整体教育功能的;同时,各个系统又是以特定方式 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对学生发生综合性的教育功能的。因此,我们认为,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德育课程的改革新问题:1.根据系统论和全息 论有关整体系统和全息联系的观点,我们提出以体立德、以智启德、 以美冶德等方法和途径;2.实施家庭、学校和社会全息对应的整体教 育和整体德育;3.发挥全面参和社会整体生活(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德育功能;4.建立由两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和四类非正规的、隐性的课程组成的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即熟悉性德育课程、活动性 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程”和气氛意义上的德育“课程” 以及前两类德育课程中“隐性的”或“潜藏的”德育“课程”。 一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熟悉性德育课程。熟悉性德 育课程也称理论性德育课程,它是通过有关思想、政治和道德的知识、观念和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育)去促进学生道德熟悉、道德观念和道 德理想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这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