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

科学老师:刘鑫

年级:四(三)班

教案背景:

空气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背景,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解释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概括。

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知道空气的存在,还知道人呼吸需要空气,但由于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学生并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使学生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2. 能根据吹气球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 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4、通过比较,小组交流。让学生尝试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感受到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杯子、食品袋、报纸、盛有水的水槽、粉笔、气球、吸管、注射器、塑料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体验,聚焦主题

1. 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游戏: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用手捏紧鼻子,闭紧嘴巴,你不能坚持的时候就停下来。

2、谁来说说为什么停下来?(生答:发闷、难受……)

3、为什么会这样呢?(生答)

4、小结:是啊,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中,正因为有了空气,呼吸才顺畅,生命才能延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板书:空气)

【意图:通过猜谜语、做游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空气是客观存在的,对生命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即将要探究的目标内容。】

二、证实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1、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1)谈话: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要研究它就得先把它给找出来。同学们可以看到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器材(食品袋、,吸管,气球、注射器,),你想选用什么来找到空气呢?(a同学自己选)

(2)学生上讲台做实验,师旁边观察指导并引导其它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要求汇报。

【设计意图:直接点明探究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感受空气的存在;引导选择实验器材激发学生思考。】

2、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空气无处不在,在袋子中、杯子中……

那么你觉得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引导学生发现: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学生发现了空气具有流动性、有弹性,教师临时改变下面内容的顺序)教师相机板书:性质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三、观察实验,在现象中认识性质

师:空是无色无味而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也像我们的桌子、椅子、文具盒等占有一定的空间吗?我们一起来了探究探究吧!

师讲实验一: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

1、学生猜测。

2、实验验证。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先让学生注意:(1、纸团要塞紧,以免杯口朝下时掉下来。2、压入水中时要慢并竖直。

3、提起杯子时,动作也要慢,并要把杯子和杯口的水擦干净,然后才取出纸团。)

3、学生积极主动上讲台参与,师旁边观察,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其操作过程,验证猜想结果。

4、回归问题。

教师先提问纸团:“为什么杯子浸在水里,你们的纸团没有浸湿呢?”再引导学生认识:水进不去,是因为被杯子中的空气挡住了。我们虽然看不见杯子中的空气,但是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板书:占据空间

6、如果我们想让杯子里的纸变湿,有什么好办法吗?同学们思考,讨论。

【借助有形的、可见的物体,让学生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并进一步透过实验现象认识空气的占据空间的性质。通过分析纸变湿和没变湿的原因,加深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的认识。】

师:实验不仅有趣还让我们学到了知识,同学们还想继续做实验吗:

实验二:同学们请看老师这儿有个装在瓶子里的气球,想请个同学上来把它吹大,谁来试试?

1、学生尝试。

2、引导学生解释气球吹不大的原因。(联系前面纸团的实验)

3、总结:在这里,我们又一次证明了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4、谈话: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把这个气球吹大?

5、学生思考、交流。(把瓶子戳几个洞、插根吸管……)

【实验二进一步证明了实验一的结论,而且是在认识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后的实际应用。】

四、再次动手,研究其他性质。

1、空气除了这些性质还有其他性质吗?我们利用身边的材料试一试,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2、将两只充满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你发现了什么?说明空气还有什么性质?(有质量)

3、我们另一只充满气的气球解开,让气球的口对着一位同学,猜想会有什么发生?(请那位同学说一下感受)师引导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板书流动性),

4、师出示一只充满气的塑料袋。问:这袋子里装满了什么?(生答)我们来压一压,会有什么感受?(几个同学一组,提醒:不能太有力)(生反馈:有弹性并板书:有弹性))

五、总结延伸,作业布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有关空气的什么知识?(生答)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用知识,大家有继续实验的冲动吗?(生答)那么请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证明饼干、砖头、羽经绒被里是否有空气?有信心吗?(生:有)老师期待你们的结果,下课休息!

【由于前面的活动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空气真实的存在,并占据一定空间,学生很自然想到在水中来证明空气的存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培养其动手能力】

五、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空气的性质,空气有哪些性质?

2、对于空气,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六、思考

1、空气确实存在,它有质量吗?

2、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空气?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原有的浅略知识为基础,指导他们用实验,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将学生的生活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相结合,有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解释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但由于时间紧准备不够充分,实验没有做到全员参与,有少部份学生显得无事可做,在以后的教学上要加以注意。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只是学生在做实验中急于想动手操作,没听清老师的注意事项,课堂纪律比较混乱。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 2018年9月 教学进度表

单元天气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 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 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 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 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 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 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 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 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 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 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4. 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5. 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6. 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笫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7. 带读提示语。 8. 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9. 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乂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千金小学施小红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的传播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

科学空气的性质教案23

色头小学教学设计 年级四科目科学课时一课时教师课题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2.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3.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2.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3.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 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或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 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或二次修改 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学生演示)(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 (2)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 (3)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 ①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 科学老师:刘鑫 年级:四(三)班 教案背景: 空气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背景,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解释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概括。 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知道空气的存在,还知道人呼吸需要空气,但由于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学生并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使学生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2. 能根据吹气球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 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4、通过比较,小组交流。让学生尝试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感受到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杯子、食品袋、报纸、盛有水的水槽、粉笔、气球、吸管、注射器、塑料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体验,聚焦主题 1. 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游戏: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用手捏紧鼻子,闭紧嘴巴,你不能坚持的时候就停下来。 2、谁来说说为什么停下来?(生答:发闷、难受……) 3、为什么会这样呢?(生答) 4、小结:是啊,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中,正因为有了空气,呼吸才顺畅,生命才能延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板书:空气) 【意图:通过猜谜语、做游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空气是客观存在的,对生命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即将要探究的目标内容。】 二、证实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1、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1)谈话: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要研究它就得先把它给找出来。同学们可以看到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器材(食品袋、,吸管,气球、注射器,),你想选用什么来找到空气呢?(a同学自己选)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科学教案小学教科版(上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身体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常见植物的基础上,对植物的各部分进行细致的研究。再加上学生对植物比较熟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进行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并不困难。本单元在整套教科书的总体编排上还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单元,能为后续研究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繁殖等问题打下探究技能与知识的铺垫。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紧密联系。《植物的身体》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后面几课通过细致观察、对比实验等方法对植物各个器官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本单元从整体上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部分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单元、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第1课:观察辣椒植株 教学准备: 课件、辣椒的挂图、辣椒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 2.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问:我这有一些辣椒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 (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辣椒,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一课时《空气的性质》。 一、教材 本课教学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背景为基础,指导他们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对“空气的存在、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的性质。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2)、愿意与同学交流,拥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认识空气的性质。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了解空气能被压缩。 四、教学准备: 教学组织形式: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材料准备:黑袋子、玻璃杯、纸团、矿泉水瓶、水、水槽、排球、皮球、注射器、橡皮,多媒体课件、圆珠笔笔芯、小木棍、注射器、土豆、湿纸团,水火箭、气筒等。 五、教学过程

为了真正达成课时目标,体现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 在课前准备好充满空气的黑色塑料袋放在礼品盒中。 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你们想知道黑色袋子里装了什么吗?接着让学生来摸。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猜测。 之后我给出肯定的答案:黑色袋子里装的是空气。我提出问题:既然空气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那么你们凭什么说袋子里装了空气呢?那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呢? 我出示注射器提问学生:你们能用这只注射器或者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学生演示实验方法并说明。 小结: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板书:空气是存在的) 【意图解析】情景导入的小活动增加了空气这一主题的神秘感,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空气探究的兴趣。我提供了明确的研究任务给学生,既规范了学生的课堂行为,又为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打开了一扇大门,学生会为了目标的实现,费尽心思,挖空脑袋去证明空气的存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下是本课的重点,我将会花2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 2、引入本课的主题(耗时2min) 空气虽然无处不在,但同学们对空气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空气的性质。(板书:空气的性质) 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的确存在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空气:当解开充满气的气球并将口对着自己时有什么样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说说对空气的印象。并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吗? 我会适当提示学生结合水的性质与空气作比较,水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且易流动的物体。然后请学生作答。 得出结论:和水相似,空气也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质。(板书) 3、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耗时4min)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气泡从水中往上冒,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学生会提出自己的假设,A空气不溶于水,B空气比水轻C空气自己会动等。刚刚有同学说空气比水轻,那么空气有没有质量呢?学生提出假设,可能有的说没有,理由是我们没有感觉到周围的空气压在身上;可能有的提出反对意见,说有质量,是因为空气比较轻我们感觉不到。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二、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三、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四、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案 一、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 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第二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 第三单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的听力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最新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 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 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 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 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 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 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 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 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 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 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 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围绕“生命世界”、

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骨骼》 1、骨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瞧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瞧、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就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就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与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1.人体骨骼图、硬纸板, 2.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动物骨,3、骨骼模型、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就是如何造房子的不?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2.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就是由钢铁建成的,而就是由骨骼构成的。 提问:关于骨骼,您们想知道些什么? 【评析】通过建筑工人造房子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从而引入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那就就是人的骨骼。以这样的情境揭示课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学生联想到骨骼的作用。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引导学生探究:人体骨骼的结构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您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您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您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不?您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瞧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瞧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评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说出骨头数,还应该说出骨头的位置,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四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备课 一、教材分析: 1.本册教科书遵循《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基础的、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较三年级的要求有所提高。打破“知识切块”式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植物的身体》《动物王国》《材料与生活》《我们的家园–地球》《水循环》《研究与实践》等6个单元,共23个课题。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2、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本册教科书共23课,其中第22、23课是活动课。从知识内容分为五部分 (1)、植物身体:从学生对植物的已有认识经验入手,带领学生遵循“整体感知---个体研究——综合整理”的认知程序,认识植物的器官及作用,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包括1、2、3、课) (2)动物王国:单元按照个体--—类群的思路编排,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昆虫、鸟类、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4、5、6、7课)(3)材料与生活:从木头陶瓷金属玻璃和塑料等常见的材料入手,探究材料的性能,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的两面性。(包括8、9、10、11、12课) (4)我们的家园——地球: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有什么遗迹地球上各种物质存在形式以及人类认识地球的艰辛,学会使用测力计。(包括13、14、15、16课)

(5)水循环:指导学生认识水的三种存在方式及其三种形态的相互转变。(包括17、18、19、20、21课) (6)探究与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积极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学设想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科学教案 课题: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教学设计 1、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难点:能用网状图表示影响天气的因素。 教学准备 教师: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学生: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教学过程 导入

师:(播放中央电视台气象预报的音乐)听过这个音乐吗?哪里听过?让你想起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心身边的天气。揭题:《我们关心天气》 教授 (一)我们知道的天气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思考图中各种符号表示的意思。(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知道了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所以会说出多种天气现象,如晴、晴到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雷阵雨、雾、冰雹、风……)4.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学生适当的补充) 5.根据黑板上的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6.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可以用哪些词和句子描述?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