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

以有线电视利用为中心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通过有线电视播放、自由播放、村内电话、调频广播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并以计算机和多功能传真等作为补充,传递农户和农协之间的发货和销售信息;

农产品电子商务由企业运作,形式多种多样,有利用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和综合性网上超市的规模、品牌优势销售农产品的,也有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和农产品网上商店。

六韩国韩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新型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为农民和公众提供新的农业技术信息。农业土壤环境信息系统为农民提供详细的原始土壤图的制备、土壤详图数据库、稻田和早地土样分析等信息。农场信息技术系统主要向农场主、农户发布作物生长条件、农场全方位技术、害虫预测信息、农业标准设备的设计规划、特殊地点农户实用技术和农村生活等信息。农场生产环境信息系统提供实时天气预报信息。牲畜出口产品管理系统提供畜产品价格动态分析信息。农民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开发和提供农业管理项目。此外,韩国农业电子商务也极为发达。

第二节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起步、普及、发展和提高阶段。

起步阶段(1979-1985):解决农业领域中的科学计算和数学规划问题。1981年,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

普及阶段(1986-1990):主要以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信息管理为主,农业专家系统成为热点,农业模拟研究相继开始。

发展阶段(1991-1995):农业专家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列入863计划的重点课题,专家系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获得应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益。

提高与综合应用阶段(1996年以后):信息资源共享、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很快,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专家系统、精准农业与3s技术、农业虚拟技术等正逐步得到应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突出表现在组织体系得到基本完善,基础平台初具规模,决策支持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电子政务凸显成效等六个方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将彻底改变传统农业时空变异大、可控性差、稳定性和定量化程度低等弱质局面,必将带来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因此,推进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二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建立专门的农业信息系统,必须由政府支持启动,这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建立这一系统应包括如下内容: 1·覆盖全国县市和乡镇,以保证信息的系统性,同时满足全国农户与乡镇决策的需要。

2·乡镇设立专门的计算机网点,县城设立专门的集中信息网站,并有专门的信息员,负责录入信息和提供信息咨询。

3·每村固定兼职信息员,负责统计与上报等工作。

4·信息系统以服务为宗旨,并由政府直接管理,以保证运作的规范性、真实性和服务性。

5·为保证信息的系统性与高效性,政府应对与国民经济和城乡居民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产品制定大类和细类,将这些产品的拟种植面积与待收获的产量和相应的市场价格及供求行情作出预测,在规定的6·其他信息,诸如国际市场相关行情的信息等等。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1农业数据库方面当前我国比较有影响的几种农业系统的数据库有:

(1).中国农业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2).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目前拥有180种作物、37万份种质信息、2000兆字节,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遗传资源信息系统之一。

(3).其他专业性数据库等陕西省棉花气象数据库、象山县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山东果树数据库、湖北省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检疫性植物种传病毒数据库、青海省农作物品种管理数据库系统、昆虫标本数据库管理系统、小麦遗传资源数据库、水稻褐稻虱数据库管理系统、台湾农业数据库、小麦抗条锈病数据库、肥料试验数据库、黑龙江省高梁育种基础材料数据库、花生优异种质资源数据库、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化风险数据库、农田虫情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水稻品种抗瘟性数据库管理系统、野生植物资源信息检索数据库、向日葵有害生物数据库。

2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和加工农业系统管理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信息处理系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包括作物生产管理、灌溉管理、农业环境监测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家禽养殖管理等不同领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数字化发展。

199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发的棉花生产管理系统,将播种期、密度、施肥量、化学调控结合起来,可以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提出不同的棉花生产优化方案,在山东、河南等地示范推广3.5万多hm,每公顷增产皮棉125kg。

1988年,四川省开发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收集了全省1949——1987年主要农业生产数据,具有全省粮食总产量预测、农村产业结构动态评估和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模型。

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机中心为我国广大农村研制开发了一套集成化管理软件“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由帐务管理子系统、农经指标统计汇总子系统和经营管理子系统组成。目前该系统已经在江苏、山东、北京等地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1999年,浙江大学农业遥感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和杭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在市环保局的支持下,利用GIS技术、RS技术,开发了“杭州地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3农业专家系统方面专家系统在各示范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安徽省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发出粘虫测报专家系统。正在研制的有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预测专家系统、麦蚜测报专家系统等。“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开发出虫害预报专家系统FIP、北京农业大学开发出作物病虫预测专家系统、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应用(VP—EXPERT)开发出冬小麦条锈病预测专家系统。

我国专家系统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合作,研制了“砂姜黑土小麦施肥专家咨询系统”。

90年代,国际上举办了多次有关农业专家系统的会议,我国专家系统的研究更是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农业专家系统。如小麦高产技术专家系统(余华等, 1996),水果果形判别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刘禾等, 1996),基于规则和图形的苹果、梨病虫害诊断及防治专家系统(王爱茹等, 1999),以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专家系统的设计(李道亮, 1999)、生态农业投资项目外部效益评估的专家系统(范大路, 1999)、基于作物生长特征的作物栽培专家系统(柴毅, 1999)、基于生长模型的小麦管理专家系统(曹卫星等, 1999)等,这些农业专家系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我国“863”支持下研发的农业专家系统统计:

甘肃示范区:小麦、玉米、马铃薯、黄瓜、茄子、番茄、西瓜、辣椒、百合、特菜、葡萄、病虫害预测预报、植保、养猪、农业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4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最早在1988年研究开发了我国农业领域第一个“中国食物供需平衡决策支持系统”,对于研究我国中长期事物发展战略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其中的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在大量数据和复杂关系的处理与运算过程中显著提高了整体项目的研究效率。

我国已开发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ES)有:中国农电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县(市)农业规划预测系统、小麦

玉米品种选育专家系统、小麦计算机专家管理系统、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柑园专家系统等,不少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5精确农业与3s技术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制出“适合于农场规模化经营的精准农业养分信息管理技术和精准农业变量平衡施肥技术体系”,在实验区内氮肥利用率提高10%—15%,小麦和玉米增产15%左右。

由上海精准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在上海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位于上海农工商集团农工商现代农业园区内),以优质水稻和出口蔬菜为试验研究对象,取得了大量数据。如土壤环境信息采集项目,在全球定位系统的支持下,已经完成了关于土壤信息的二十几个因子的基础数据收集和分析。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项目,取得了示范基地水稻产量图。

烟台市科学技术的广泛普及,起到了良好的“酵母”效应,激发了广大农民自觉研究探索精准农业的热情,从中涌现出一支民营科技劲旅。目前,烟台市民营科技机构已达1100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现已研制开发科技成果450多项,年创收益96亿元。

RS在我国林业中的应用更是令人瞩目,“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在两年

第三节甘肃农业信息发展及存在问题一甘肃省农业信息发展现状1甘肃农业信息化发展基本状况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明显提高(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省上投资3000万元,地方出资100万元,以推广“金塔模式”,建立1个省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87个县级信息采集发布平台和4461个村级信息服务点为主要内容的“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已由省政府正式启动。省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已初具规模,“甘肃农业信息网”互联网站、省农牧厅机关局域网和农业部卫星指挥调度系统甘肃小站等项目基本建成。作为打造“数字白银”重要内容的白银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开。作为全国“三电合一”六个试点

市之一的酒泉市的项目建设正在进行。

(2)、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不断完善,信息服务水平稳步提高通过实施“三电合一”工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和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等,累计完成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甘肃农业信息网”、省农牧厅机关局域网、农业部卫星指挥调度系统甘肃小站及延伸至部分市县乡村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点。

(3)、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信息利用越来越方便快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 解决了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打电话的问题。

2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取得成效(1)、农业网站群正在逐步扩大,信息资源的利用进一步提高“甘肃农业信息网”、“甘肃新农村网”、“甘肃兴农网”、“甘肃农业网”、“甘肃农业经济网”、“甘肃新农村商务”、“甘肃扶贫网”、“甘肃科技信息网”、“甘肃动物防疫网”、“甘肃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以及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定西五市和金塔、甘州、凉州、徽县等部分县区建立的农业信息互联网站成为领导决策的助手、农技推广的能手和农民致富的帮手。

(2)、农业信息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的进一步得到综合利用,而且信息网络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已完成农业技术、政策法规、科技信息、农业专家、视频资料、农业项目等8个专业数据库建设。2021年投资2.1亿元建设“甘肃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工程”,可实现1分钟内预警信息发布到农村,2分钟内预警信息显示到乡镇的电子显示屏上,10分钟内预警信息到达灾区60万用户手机,24小时内灾情信息和实时视频画面送到中国气象频道和省应急指挥中心。

(3)、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信息服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100%的省级农业部门和地(市)级农业部门、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6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化管理或服务机构,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甘肃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特点1 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农业信息化模式不断创新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创新模式,开辟新途径,探索出“金塔模式”、“平凉农民信息之家”、“白银神农通”、“金昌家家e”、“黄羊川模式”、“酒泉三电合一”等模式。

2 电话信息开辟了新的服务空间,农业信息支撑能力得到有力保障“*****”“三农”服务热线于2021年4月在全省正式开通。包括政策法规、种植业、植物保护、畜牧业、蔬菜信息等12个专家组、200多名省级座席专家,每天在*****呼叫中心轮流座席,实现了农民与专家“点对点”、“一对一”互动交流。

三、甘肃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1 以电话通信畅通工程为载体,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将会得到全面提升我省的通信市场移动电话拥有量已超过固定电话,农村信息市场比较复杂,存在着信息资源粗放增长与有效供给不足、网络技术不断演进与现实网络结构层次偏低、信息终端智能化需求与农民操作期盼简化等矛盾共存的现象。因此,下一步要从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搭建好适合农民需求的电话特别是手机信息平台,以电话应用带动下的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农业订单、农业信息服务、农资物流配送的农业信息流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其中,系列1为2 多平台、多渠道、多终端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局面开始形成2021年文化部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21年中组部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21年信息产业部的“综合信息服务工程”等,这些工程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建设了覆盖范围广、不易受地形地貌影响和全国联网的优点,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四、甘肃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1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从甘肃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来看,集中表现为:一是信息资源分散,信息集成共享度不高。二是网站建设水平还不够高, 缺乏及时性、准确性、权威性。三是信息时效性差。四是信息形式较单一。

2垄断使用,低效服务,农业信息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一些政府部门由于缺乏信息服务意识,对所掌握的农业信息不公开、不主动发布,一些部门存在信息私有思想,政务公开、信息共享的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各自为战,一盘散沙,资源分散,联合不力,有效整合不够,没有资源共享,没有力量集中,难于形成整体的资源优势,制约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和进一步的开发。同时,部分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和农户对信息的利用意识也有待提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工作重点不明、工作切入点不准、信息定位模糊等的问题。

3服务不到位,缺乏专门培训,农民信息需求与信息能力矛盾仍较为突出农业信息利用极不对称是个带有共性的问题,一部分农民的封闭性较强,信息观念滞后。不捕捉市场信息,不了解农业科技信息,对信息需求不强烈,尤其对网络等新生事物仍坚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

大多数农民虽然有着较强烈的信息需求,由于信息能力偏地低而无从下手,导致他们种的种不到点上,卖的卖不到好价钱,买的买不到便宜好货,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甘肃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对策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农业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为主要目标,积极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颈。

2加强本省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先进信息技术作业要以国家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建设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如河西地区,发展数字农业,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计算机自动控制、模拟等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逐步实现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田间管理和精准收获等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3以培训促应用,努力提升农民信息应用能力由于我省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直接限制了对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造成农民们信息利用能力低,要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业

协会、农村经纪人的特殊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增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名词解释信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

信息技术:是指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软件和通信技术的总称。

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农业信息:是指人们利用农业生产资源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等活动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等地总称。

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农业信息的获取技术(如遥感技术)、处理技术(如数据的并行处理技术)、模拟技术(如作物生长模拟)、自动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等。

农业信息系统:一般由农业生物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农业技术知识信息和农业经济信息等四个信息子系统构成。

农业信息学:农业科学与信息科学相互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学科。可以定义为:以农业科学为基本理论基础,以农业信息为对象,以信息技术支撑,研究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科学和技术。

信息再生:指运用信息技术和科学方法对本原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产生出新的信息的工作过程。

数据库:存放数据的仓库(顾名思义/不准确的含义)尽管数据库技术已发展成熟,但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严格的定义。

数据库系统:基于数据库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数据模型:是数据特征的抽象,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模型是它的核心与基础。数据模型描述数据的结构,定义在其上的操作以及约束条件。它从概念层面上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征、动态特征和约束条件,为数据库系统的信息表示与操作提供一个抽象框架。

关系模型:用关系表示(不需用指针)实体和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关系模型。

农业专家系统:也叫农业智能系统,是一个拥有大量权威农业专

家的知识、经验、资料、数据与成果构成的知识库,并能利用其中的知识模拟农业专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尽心判断、推理,求得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答案的智能程序系统。

农业模拟模型: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农业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其与环境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

系统分析法:是把将要研究的目标当做一个统一的整体,并把这个整体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揭示影响子系统的各项因素及相互关系,并进行数量化描述,以此为基础,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判断和加工,选择出最优的因素组合,优化系统或设计新系统。

精确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的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农业物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

电子商务:广义上讲,电子商务是电子工具再商务活动中的应用。

狭义上上讲:电子商务是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应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葛洪活动的总称。

物联网: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农业信息化:其内涵应包括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科技与教育信息化、农业产业经营信息化。

简答1、信息有哪些主要性质特征真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层次性、对性习惯、价值性、共享性、寄载性2、什么是信息量?如何度量信息量?信息量是指从N个相等可能事件中选出一个事件所需要的信息度量或含量,也就是在辨识N个事件中特定的一个事件的过程中所需要提问“是或否“的最少次数. 信息的度量是利用概率来度量信息。

3、农业信息有哪些主要特征?1,农业生物的自身特性:农业生产的种子、种苗、种禽等原材料.都是由农业自身提供的.这些农业生物有机体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性和自然再生产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掌握农业生物信息,符合农业生物自然再生产的规律.2,农业依赖环境的特性:农业生物依赖农业环境而生长、发育、繁衍后代.光、热、水、气、风、霜、雨、雪、土壤质地以及地形地貌等环境信息,对农业生产经营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3,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季节性.按农时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要求掌握农时信息,提供农时信息.4,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农人们按照农业生物适地适生的信息.做到因地制宜的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5,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农业生物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农业生产是遵循生物体生命周期规律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为此,人类应掌捏农业生物的生命信息,生命周期的连续信息,以获取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6,农业生产的系统性:农业生产是生物、环境、经济、技术和人类共同参与活动的系统工程,各方面的信息同时存在,相互渗透,共同作用,推动或制约整个系统的运行. 7,农业生产的分散性:我国农付地域宽广,由几亿农民从事农业,产生信息的信源分散;

将信息传输至信宿.也同样分散.要在广大农村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和传输信息,其难度较大.4、农业信息收集有哪些主要途径?主要有两类途径:

(1)关系途径:沿着各种与信源相关的事物进行收集,如人际关系。

(2)技术途径:利用各种技术直接或间接收集信息,如网络技术等。

5、农业信息收集有哪些主要方法?收集信息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人工收集法和技术收集方法,1. 人工收集法:信息收集者人工地进行收集,如实验、考察、手工查阅文献等。

2. 技术收集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自动收集,包括计算机技术、

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感、卫星技术等等。

6、简述农信息整理加工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

基本要求:应符合真实、标准、及时、合适、有效等要求。

基本内容:

(1)原始信息的汇集、筛选、分析、鉴别(2)信息变换、载体结合、信道选配(3)信息分类、排序、编码、录制、储存(4)信息再生、转化、进入终端显示、利用等7、简述数据额模型的三要素。

(1)数据结构——描述数据额的静态特征,包括对数据结构和数据间联系的描述、通常按照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层次结构——层次模型网状结构——网状模型关系结构——关系模型(2)数据操作——描述数据的动态特征和,一组定义在数据上的操作(包括操作的含义、操作符、运算规则及其语言等),主要操作:检索和更新(插入、删除、修改)(3)数据的约束条件——完整性规则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必须满足这组规则。约束条件的主要目的是使数据库与它所描述的现实系统相符合。

8、简述E-R数据模型。

E-R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模型,它结构简单,语义表现力丰富,描述力强,同时又能方便的转换为其他经常使用的网状、层次或关系模型,所以,再数据库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9、简述数据库系统的开发流程。

目前信息系统开发经常采用周期法,该方法将整个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预先规定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按一定准则顺次完成。AMIS的开发可采用生命周期法,其开发过程分为下图所示的六个阶段,即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系统技术方案分析、系统实施、系统评价与维护。同时,再每个阶段都进行及时讨论和信息反馈。

10、简述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流程。

包括知识获取,即从农业领域专家收集整理归纳有关的专业知识

和经验、数据,并经农业专家系统开发人员消化、整理、归纳写成一条符号表示的形式;

确定知识表示和推理方法;

建立知识库;

编写推理程序,然后调试、运行和修改等步骤。

11、写出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多重比较的程序。

DATA A; DO I=1 TO 5; DO J=1 TO 10; INPUT X @@; OUTPUT; END; END; DROP J; CARDS; … PROC ANOVA; CLASS I; MODEL X=I; MEANS VLSD; RUN. 12、简述3S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在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原理:直接接触目标物,在距地物几公里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者电子光学仪器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者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形成数字影像。该影像传输到地面,经过各种校正后,进行影像分类、翻译,最后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地理信息技术原理: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等支持下,对有关空间数据进行获取、存贮、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的技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共24颗卫星,其中3颗备用,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轨道面对地球赤道面的倾角为55°,各轨道平面升交点赤经相差60°,相邻轨道上卫星的升交距相差30°,轨道平均高度约*****km,均为近圆形轨道,运行周期11h58m。

13、地物空间数据矢量化的方法有哪些?矢量结构是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来表达点线面等地理实体。获取方法:(1)手工数字化法;

(2)手扶跟踪数字化法;

(3)数据结构转换法。

(栅格数据结构:栅格结构是以规则的阵列来表示空间地物或现象分布的数据组织,组织中的符复合数据表示地理要素的非几合属性特征。获取方法:1手工网格法2扫描数字化法3分类影像输入法47数据结构转换法。)14、简述农业模拟模型的研制步骤。

(1)模型选择与系统定义。弄清研究目的、研究水平和研究对象。

(2)资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