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的基础知识及分类

方剂的基础知识及分类

方剂的基础知识及分类
方剂的基础知识及分类

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肤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为寒邪束缚涩而不畅。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临床常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等为主组成方剂。

代表方剂:

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

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薷散

麻黄汤

〖方源〗《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甘草炙,一两[3g]杏仁七十个,去皮尖[6g]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

〖方源〗《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九味羌活汤

〖方源〗《此事难知》作者:元·王好古“易老解利法: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方”。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6g]细辛[2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3g]

〖用法〗上九味,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脉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缓;脉沉而不解者,先缓而后急。九味羌活汤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有神。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痠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小青龙汤

〖方源〗《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6g]干姜三两[6g]

甘草三两,炙[6g]桂枝去皮,三两[9g]半夏半升,洗[9g]五味子半升[6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止嗽散

〖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各9g]

甘草炒,十二两[3g]陈皮去白,一斤[6g]

〖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6~9g)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

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香薷散

〖组成〗香薷一斤[9g]白扁豆微炒厚朴姜制,各半斤[各6g]

〖用法〗上为粗末,每三钱[9g],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随病不拘时。〖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

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主治〗阴暑。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剂,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证,症见发热,头痛,有汗,微恶风寒,口渴,咽痛,咳嗽,舌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常用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等为主组成方剂。由于温热病邪为患,具有发病急,传变快,易于壅结成毒的特点,加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多致肺失宣降。故此类方剂,每常配伍清热解毒或宣肺利咽之品。

代表方剂:

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银翘散

〖方源〗《温病条辨》:“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组成〗连翘银花各一两[各15g]苦桔梗薄荷牛蒡子各六钱[各6g]

竹叶荆芥穗各四钱[各4g] 生甘草淡豆豉各五钱[各5g]

〖用法〗共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也。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

脉浮数。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桑菊饮

〖方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6条:“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55条:“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3g]连翘一钱五分[5g]

杏仁桔梗苇根各二钱[各6g]薄荷八分[2.5g]甘草生,八分[2.5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源〗《伤寒论》:“发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麻黄四两,去节[9g]杏仁五十个,去皮尖[9g]

甘草二两,炙[6g]石膏半斤,碎、绵裹[18g]

〖用法〗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

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剂,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的表证。此时既要解表,又虑正虚,必须邪正兼顾。若单纯解表,则正虚而不堪发散,单纯补虚,则易于补而留邪。人体之虚,又有阴阳气血之不同侧重,故常以解表药分别配伍益气、助阳、滋阴、养血药物组成方剂,使表证得解,正气不伤。

代表方剂:

败毒散参苏饮

败毒散

〖方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败毒散治伤风、瘟疫、风湿、头目昏暗,四肢作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或恶寒咳嗽,鼻塞声重。

〖组成〗柴胡洗,去芦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各一两[各9g]

甘草半两[5g]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6g),入生姜、薄荷煎[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汤剂,水煎服。〖方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主治〗气虚外感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参苏饮

〖组成〗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汤洗姜汁炒前胡茯苓各三分[各6g]

木香枳壳麸炒桔梗陈皮炙甘草各半两[各4g]

〖用法〗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热服,不拘时。

〖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弱。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二、泻下剂

寒下

寒下剂具有泻除宿食、燥屎、水饮与荡涤实热的作用,适用于无形邪热与有形积滞互结所致的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胀痛拒按,身热不恶寒,或潮热汗出,舌苔黄腻,脉数而有力之里实证。常以苦寒[或咸寒]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

代表方剂: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方源〗《伤寒论》,本方主治证候,在《伤寒论》原书中凡十九条,《金匮要略》中一条,适应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化热,与胃肠饮食糟粕互结成实所致之里热证为主治重点。

〖释名〗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12g]厚朴八两,去皮、炙[15g]

枳实五枚[12g]芒硝三合[9g]

〖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先煮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是因硝、黄煎煮过久,会减缓泻下作用。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鞕,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功用〗急下存阴,峻下热结。

温下

含义:温下剂是以温里散寒药与泻下通便药配伍组成,具有攻下冷积的作用,主治脏腑间有寒冷积滞的里寒实证。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寒邪非温不化、积结非下不去的情况下,必须用温下法(温散寒结、下其里实)。

用药规律:常用泻下药配伍温里药组成方剂,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若暴病邪盛,寒实壅积,又当以辛热峻下药巴豆为主,猛攻急下,代表方如三物备急丸。若宿冷久积,虽下利久不止,而实积仍在者,温下之时,还必须配合甘温益气之品。

代表方剂:

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大黄附子汤

〖方源〗《金匮要略》,《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一》: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炮三枚[9g]细辛二两[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方歌〗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

冷积内结成实证,攻专温下妙非常。

〖主治〗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功用〗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温脾汤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

〖组成〗大黄五两[15g]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二两[各6g]

干姜当归各三两[各9g]

〖用法〗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主治〗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润下

润下剂,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之证。症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有身热,口干,腹胀或痛,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代表方剂: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

〖方源〗《伤寒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金匮·五脏风寒积聚》记载之麻仁丸,条文基本相同,药物组成与用法同,但枳实量用一斤,且未注炙与不炙,主治亦同。

〖组成〗麻子仁二升[500g]芍药半斤[250g]枳实半斤,炙[250g]

大黄一斤,去皮[500g]厚朴炙,去皮一尺[250g]

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250g]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煎服)。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

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主治〗脾约证。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逐水

含义: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本类方剂具有攻逐水饮的作用,能使体内积水通过大小便排出,从而达到消除积水肿胀的目的。

用药规律:常用峻泻逐水药如芫花、甘遂、大戟、牵牛子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十枣汤、舟车丸。

注意事项:本类方剂多有毒性,逐水之力峻猛,虚人慎用。

代表方剂:

十枣汤舟车丸

十枣汤

〖方源〗《伤寒论》:“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释名〗仲景以十枣命名,全赖大枣之甘缓,以救脾胃,方成节制之师也。(《医方论》)

〖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用法〗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现代用法:上3味等分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方歌〗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恙。

〖主治〗

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 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功用〗攻逐水饮。

舟车丸

〖方源〗刘河间方录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原书立方者的意图:“河间舟车丸治一切水湿盅腹,痰饮癖积,气血壅满,不得宣通,风热郁痹,走注疼痛及妇人血逆气滞等证。”

〖释名〗方名舟车,是谓此方峻下逐水之力峻猛,能使水热壅实之邪,有如“顺水之舟,下坡之车”,畅通无阻,顺势而下,故名舟车丸。

〖组成〗黑丑研末四两[120g]甘遂面裹煨芫花大戟俱醋炒,各一两[各30g]

大黄二两[60g]青皮陈皮木香槟榔各五钱[各15g]轻粉一钱[3g]

〖用法〗共为末,水糊丸如小豆大,空心,温水下,初服五丸,日三服,以快利为度(现代用法:研末为丸,每服3~6g,每日一次,清晨空腹温开水送下)

〖方歌〗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朝芫花槟木香,

青皮橘皮轻粉入,泻水消胀力量强。

〖主治〗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大小便秘,脉沉数有力。

〖功用〗行气逐水。

攻补兼施

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之证。其主要表现为腹满便秘而兼气血不足或阴津内竭者。此时不攻则不能去其实,不补则无以救其虚,惟有攻补兼施,邪正兼顾,方为两全。故本类方剂,常用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与补益药如人参、当归、生地黄、玄参等组成。

代表方剂:黄龙汤

黄龙汤

〖方源〗《伤寒六书》:“治有患心下鞕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庸医不识此证,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便用热药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胃中燥屎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曰逐饮汤药而利也,宜急下之,名曰结热利证。身有热者,宜用此汤;身无热者,用前六乙顺气汤。”

〖释名〗《张氏医通》云:“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乌能兴云致雨,或者以为因虚用参,殊不知参在群行剂中,则迅扫之威愈猛,安望其有补益之力欤?”

〖组成〗大黄[9g]芒硝[6g]枳实[9g]厚朴[9g]

甘草[3g]人参[6g]当归[6g]

〖用法〗以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煎之后,再入桔梗煎一沸,热服为度。(现代用法:上药加桔梗3g 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芒硝溶服)

〖方歌〗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三、和解剂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剂适用于邪在足少阳胆经,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

由于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既要透解半表之邪,又要清泄半里之邪,还要防邪深入,所以常用柴胡或青蒿与黄芩相配为主,佐以益气扶正或行气分利之品,使邪尽去而无后患。

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小柴胡汤

〖方源〗《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半夏半升,洗[9g]

甘草三两,炙[9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二次,分二次温服。]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功用〗和解少阳。

蒿芩清胆汤

〖方源〗《重订通俗伤寒论》(作者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徐荣斋给予重订,今存何廉臣校订本):“和解胆经法,俞氏经验方。”

〖组成〗青蒿脑钱半至二钱[4.5~6g]淡竹茹三钱[9g]仙半夏一钱半[4.5g]

赤茯苓三钱[9g]青子芩一钱半至三钱[4.5g]生枳壳一钱半[4.5g]

陈广皮一钱半[4.5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三钱[9g]

〖用法〗水煎服。

〖方歌〗蒿芩清胆碧玉需,陈夏茯苓枳竹茹,

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主治〗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调和肝脾

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的病证。其证多由肝气郁结,横犯脾土,或因脾虚不充,肝失疏泄,而肝木乘脾,以致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以及手足不温等证。常用疏肝理气药如柴胡、枳壳、陈皮等,与健脾药如白术、茯苓、甘草等配伍组方。

代表方剂:

四逆散逍遥散

四逆散

〖方源〗《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组成〗甘草炙[6g]枳实破,水渍,炙干[6g]柴胡[6g]芍药[6g] 各十分

〖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主治〗

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脉弦。

2.肝脾不和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逍遥散

〖方源〗《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逍遥散,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烦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

〖释名〗王子接曰:“逍遥,说文与消遥通,庄子逍遥游经云:‘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

〖组成〗甘草微炙赤半两[4.5g]

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各9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方歌〗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调和寒热

调和寒热剂,适用于寒热互结于中焦,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证。常用辛温药与苦寒药如干姜、生姜、黄连、黄芩、半夏等为主组成寒热并用的方剂。

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方源〗《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组成〗半夏半升,洗[12g]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擘[4枚]甘草三两,炙[9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表里双解

凡以解表药配合泻下药或清热药、温里药等为主组成,具有表里同治作用,治疗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表里双解剂。

表里同病有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里俱热、表里俱寒、表里俱虚、表里俱实等。对于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如仅用表散,则在里之邪不去;仅治其里,则在外之邪亦不解;此时必须考虑使用表里双解剂。

代表方剂:

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

大柴胡汤

〖方源〗《金匮要略》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斤[12g]黄芩三两[9g]芍药三两[9g]半夏半升,洗[9g]

生姜五两,切[15g]枳实四枚,炙[9g]大枣十二枚,擘[4枚]大黄二两[6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鞕,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者。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防风通圣散

〖方源〗《宣明论方》共15卷,首载《内经》所记各病,次列诸风热杂病17门,每门各有总论,治法多用凉剂。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各6g] 甘草二两[10g]

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各12g] 滑石三两[20g] 荆芥白术栀子各二钱半[各3g]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防风通圣丸,除滑石外,余药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另将滑石粉碎成极细粉包衣,打光、干燥)。

〖方歌〗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证。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源〗《伤寒论》30条太阳病变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组成〗葛根半斤[15g]甘草二两炙[6g]黄芩三两[9g]黄连三两[9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方歌〗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功用〗解表清里。

四、清热剂

清气分热

清气分热剂,主治热在气分。邪入气分,一般是指表邪已罢,里热渐盛,所以有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脉洪大等证,实即《伤寒论》的阳明经证。邪在气分的治疗,以清热保津而立法,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与苦寒质润的知母等为主组方;对于热病之后,气分余热不清、气阴两伤者,除用石膏之外,并用清热除烦的竹叶,与益气养阴的人参、麦冬等配伍。代表方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代表方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白虎汤

〖方源〗《伤寒论》:“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释名〗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主,虎啸谷中冷,金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

〖组成〗石膏一斤,碎[50g]知母六两[18g]甘草二两,炙[6g]粳米六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

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功用〗清热生津。

竹叶石膏汤

〖方源〗《伤寒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组成〗竹叶二把[6g]石膏一斤[50g]半夏半升,洗[9g]麦门冬一升,去心[20g]

人参二两[6g]甘草二两,炙[6g]粳米半升[10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清营凉血

清营凉血的方剂,具有清营透热,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邪热传营,热入血分诸证。入营之证见有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或外布隐隐斑疹等;入血之证见有出血、发斑、如狂、谵语、舌绛起刺等。本类方剂的组合,入营、入血均用犀角、生地以清营凉血为主,其中由于入营邪热多由气分传来,故配用银花、连翘、竹叶促其透热转气。入血邪热每多迫血妄行而致出血、发斑;而且络伤血溢每易留瘀;热与血结亦可成瘀,故配用丹皮、芍药等,既能散瘀,又能凉血,以止血而不留瘀。清营的代表方为清营汤;凉血的代表方如犀角地黄汤。

代表方剂: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方源〗《温病条辨》“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

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组成〗水牛角[30g]生地黄五钱[15g]元参三钱[9g]竹叶心一钱[3g]

麦冬三钱[9g]丹参二钱[6g]黄连一钱五分[5g]银花三钱[9g]

连翘二钱,连心用[6g]

〖用法〗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方歌〗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

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主治〗热入营血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犀角地黄汤

〖方源〗《千金方·卷十二·呕血第六》“犀角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方”。

〖组成〗水牛角[30g]生地黄八两[24g]芍药三两[12g]牡丹皮二两[9g]

〖用法〗上药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

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主治〗

1.热入血分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或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2.热伤血络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清热解毒

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疫、温毒或疮疡疔毒等证。若三焦火毒炽盛,症见烦热,错语,吐衄,发斑及外科的疔毒痈疡等;胸膈热聚,可见身热面赤,胸膈烦热,口舌生疮,便秘溲赤等症。本类方剂常以黄芩、黄连、连翘、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泻火药物为主组成。若便秘溲赤,可配伍芒硝、大黄等以导热下行;疫毒发于头面红肿者,可在清热解毒药中配伍辛凉疏散之品,如牛蒡子、薄荷、僵蚕等;热在气分则配伍泻火药;热在血分则配伍凉血药。

代表方剂:

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凉膈散仙方活命饮

黄连解毒汤

〖方源〗《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前军督护刘车者,得时疾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余思作此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莲三两[9g]黄芩、黄柏各二两[各6g]栀子十四枚,擘[9g]

〖用法〗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方歌〗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

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为。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功用〗泻火解毒。

普济消毒饮

〖方源〗《东垣试效方》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补遗·头大》“头大,此邪热客心肺,上攻头目为肿盛,俗云大头天行病。头目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不利,舌干口燥,治用试效方普济消毒饮子”。

〖组成〗黄芩、黄连酒炒,各五钱[各15g]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一钱[各3g]

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柴胡、桔梗各二钱[各6g]僵蚕、升麻各七分[各2g]

〖用法〗上方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

〖方歌〗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蓝根侣。

升柴马勃连翘陈,薄荷僵蚕为末咀。

〖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凉膈散

〖方源〗《局方·卷之六治积热》凉膈散治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颌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组成〗川大黄、朴硝、甘草,各二十两[各9g]山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十两[各5g]

连翘二斤半[18g]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

〖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仙方活命饮

〖方源〗《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

乳香没药各一钱[各3g]金银花[25g]陈皮各三钱[9g]

〖用法〗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

〖方歌〗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

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一切痈毒能溃散,溃后忌服用勿差。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清脏腑热

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适用于邪热偏盛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本类方剂是按所治脏腑火热证候不同,分别使用不同的清热方药。如心经热盛,用黄连、栀子、莲子心、木通等以泻火清心;肝胆实火,用龙胆草、夏枯草、青黛等以泻火清肝;肺中有热,有黄芩、桑白皮、石膏、知母等以清肺泻热;热在脾胃,用石膏、黄连等以清胃泻热;热在大肠,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等以清肠解毒。

代表方剂:

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苇茎汤

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

导赤散

〖方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治小儿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

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

〖释名〗王子接:小肠—名赤肠,为形脏四器之一,禀气于三焦,故小肠失化,上为口糜,下为淋痛。生地入胃而能下利小肠,甘草和胃而下疗茎中痛,木通、淡竹叶皆轻清入腑之品同生地,甘草则能从黄肠有形之热邪,入于赤肠,其浊中清者,复导引渗入黑肠,而令气化,故曰导赤。

〖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

〖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症见小溲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龙胆泻肝汤

〖方源〗《医方集解》“此足厥阴少阳药也”。

〖组成〗龙胆草酒炒[6g]黄芩炒[9g]栀子酒炒[9g]泽泻[9g]木通[6g]

当归酒炒[3g]生地黄酒炒[6g]柴胡[6g]生甘草[6g]车前子[6g]

〖用法〗水煎服。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泻白散

〖方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又名泻肺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炙草一钱。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各15g]甘草炙,一钱[1g]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方歌〗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施。

〖主治〗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功用〗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苇茎汤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苇茎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60g]薏苡仁半升[30g]

瓜瓣半升[24g]桃仁三十枚[9g]

〖用法〗咀,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方歌〗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

肺痈痰热兼瘀血,化浊排脓病自宁。

〖主治〗肺痈。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清胃散

〖方源〗《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治因服补胃热药,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火痛,此足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 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 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 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 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 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薄(辛、甘、微苦)者升味厚(酸、苦、咸)者沉 3. 性味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 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 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 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 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 ,“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 ,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 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管 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 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 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 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中药性能的理论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 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 气厚(热、温)者浮 味薄(辛、甘、微苦)者升 味厚(酸、苦、咸)者沉 3.性味 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 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 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 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 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 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 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 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 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方剂的基础知识及分类

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肤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为寒邪束缚涩而不畅。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临床常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等为主组成方剂。 代表方剂: 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 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薷散 麻黄汤 〖方源〗《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甘草炙,一两[3g]杏仁七十个,去皮尖[6g]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 〖方源〗《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九味羌活汤 〖方源〗《此事难知》作者:元·王好古“易老解利法: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方”。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6g]细辛[2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3g] 〖用法〗上九味,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脉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缓;脉沉而不解者,先缓而后急。九味羌活汤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有神。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痠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十三)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

1.以下哪一种是中药的四气: A 寒、热、平、淡 B 酸、辛、苦、咸 C 升降浮沉 D 温凉沉降 E 寒热温凉 2.淡味药的作用是: A 行气活血解表 B tiao和补益 C 燥湿清热 D 软坚通便 E 通利小便3.酸味药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B、收敛、止泻C、收敛、止汗D、燥湿、通泄E、以上都不是 4.五味中具有渗湿利尿作用的药物是: A、甘味B、咸味C、辛味D、苦味E、淡味

5.性味苦寒的药物大都具有: A、祛风除湿B、芳香化湿C、清热燥湿作用D、利水渗湿作用E、祛除寒湿作用 6.有收涩作用的中药,一般为( )味。 A.甘 B.辛 C.酸 D.苦 7.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这种配伍关系称为: A 相须 B 相使 C 相杀 D 相恶 E 相反 8.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这种配伍关系: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 9.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这种配伍关系称为: 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 10.中药煎药用水,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选取的水质若不好,可先煮沸放冷后可用来煎药 B、药材倒入容器内,第一煎加水应man过药物3-5厘米处 C、煎药过程中,若水不够可随时加水 D、煎药之前宜先用冷水泡药 E、一般复方药泡药需要30分钟到1小时

11.下列药物不需要先煎特殊煎煮的药物() A、贝壳类B矿石类C泥沙多的药物D质轻量多的植物药E对咽喉有不良刺激的药物 12. 归经是指药物对()的选择性的治疗作用。 A、病邪 B、脏腑 C、疾病 D、证候 13. 在方剂组成中,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称为()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14. 用阴阳属性概括以下属阳的药味是()()()()()

疾病及手术操作的分类编码

疾病及手术操作的分类编码 疾病、手术操作分类编码应按卫生部“卫医[2001]286 号”文件执行,首页中的出院诊断按国际疾病分类(ICD 一10)编码,手术操作按(ICD 一9 一cM 一3)编码。 (一)编码人员要求 1、必须掌握国际疾病分类(ICD—10)、(ICD 一9 一CM 一3)的编码原则和编码技能。 2、接受过国际疾病分类(ICD 一10)和手术操作分类(ICD 一9 一CM 一3)培训。 3、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 4、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 5、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经常和临床医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二)编目工作要求 1、建立国际疾病分类(ICD —10)和手术操作(ICD —9 一CM 一3)系统库。 2、掌握国际疾病分类(ICD 一1 0)每章节的编码规则、注释和定义。 3、每份病案首页中的出院诊断和手术名称必须按要求编码并签名。 4、对疑难病、少见病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确保编码 的准确。

5、对主次诊断不清,手术名称不正确、诊断术语不全或遗漏,应及时通知医师修改、补缺后再编码。 6、掌握各种术式的内涵,对新术式应用扩展码加以补充,以弥补(ICD 一9 一CM 一3)原着编码的不足。 7、编目的准确率大于95% 。 8、在编码中要结合第一卷核对,重点看第一卷中包括与不包括的注释及指示性说明,采用多编码方法,保证编码的准确性、完整性。 (三)编码的原则 遵循(ICD —9 一CM 一3)、(ICD —10)编目的总规则: 1、单一编码和多编码:医院各种报表均采用单一编码,对于因其他目的使用疾病分类的情况一般采用多编码方法,要求必须对3 个疾病诊断和2 个手术操作名称进行编码。 2、编码级别:(ICD 一9 一CM 一3)、(ICD 一10)有类目、亚目和细目之分,如有亚目、细目者必须编码至亚目或 细目(对于开放性闭合性骨折的细目必须使用),(ICU 一10) 前3?4位数有统一要求,3位数编码是核心分类,5—6位数可根据需要而扩展。 3、星剑号编码系统:星剑号双重分类涉及统计编码的选择,由于剑号编码是明确的病因编码,要严格选择剑号编码为统计编码,星号编码是附加编码,要求一起使用,剑号 编码在前,星号编码在后。

肿瘤地疾病分类ICD编码方法

(C00-D48) 第二章肿瘤 ●做好本章编码必备的三要素: 1.相关编码容的医学基础知识 2.详细透彻地了解编码规则 例如: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原位癌 转移癌 3.大量的临床编码实践 第二章肿瘤 ●肿瘤的相关基础知识 ●(一)名词 1、肿瘤的定义: 是人体组织细胞的一种病理性增生 2、恶性肿瘤: 细胞在不同程度上类似原发组织的不成熟幼稚阶段,不完全或根本不具备细胞在正常时所具有的功能、代类型和解剖特点。细胞以浸润性方式生长,并可以通过淋巴、血液、浆膜腔转移。

3.良性肿瘤: 细胞不以浸润性方式生长且生长缓慢,有完整的被膜,细胞不转移。 4.原位癌: 癌细胞局限于起源的表浅部位,细胞没有基底膜的浸润,但有恶性改变。 第二章肿瘤 5.原发癌与原位癌的区别 原发癌:浸润基底膜并有转移 原位癌:浅表性、非浸润基底膜、非转 移,恶性度较低。 第二章肿瘤 6.肿瘤的动态: 恶性(原发、继发)、原位、动态未定或 性质未特指、良性 7.继发肿瘤: 从原发部位转移而来 第二章肿瘤 8.性质未特指:(性质未肯定) 肿物未做病理检查,临床上诊断为肿瘤

9.动态未定(行为不定或交界恶性): 通过病理组织学的检查,肿瘤处于良恶性之间,即瘤细胞的良恶性转化方向不明确。 肿瘤处于良恶性之间 第二章肿瘤 肿瘤的动态未定与性质未特指的区别: (1)动态未定通过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处于交 界恶性,即瘤细胞的良恶性转化方向不明 确。 例如:膀胱移行性乳头状瘤 (2)性质未特指因未做病理学检查,肿瘤的组 织类型不明确,动态也不明确。 例如:膀胱肿物 第二章肿瘤 10.肿瘤的组织形态: 显微镜下看到的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和类型 例如: 小细胞 大细胞 鳞状细胞

ICD-10疾病分类知识及问答

疾病分类知识及问答 疾病分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解剖部位、临床表现和病理等特性,将疾病进行排列分组,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组合。 ICD-10:国际疾病分类 疾病分类是一个类目系统,根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一定的规则把疾病分门别类,建立标准确立疾病条目。(疾病分类实际上也是一种分组,有时一个组别可以包含若干种相同或相似性质的疾病,有时仅单纯地包含某种疾病)。SNDO:疾病和手术标准命名法。 疾病和手术标准命名法是一个双重分类系统,每个疾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表达疾病的发生部位,另一部分表示疾病的原因。手术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表示手术操作的部位,另一部分表示手术操作方式。 疾病(诊断)和操作SNDOMED(医学系统命名法)的每个术语(词条)均有一个编码与之对应,而且还容纳了多个国际性编码系统和资料,如ICD-9,ICD-10,ICD-O,ICD-9CM等,交互检索功能强,该系统适用于信息的计算机存储和自动编码,已逐渐成为临床病理学界统一的语言。 疾病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按照所设定的方案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ICD-10分类系统的特点: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适用性、可操作性。 ICD-10不是标准疾病命名,但是是标准疾病分类。 ICD-10由三卷组成,第一卷为类目表,第二卷为指导手册,第三卷为字母顺序索引。 强烈优先分类章:第十五章妊娠、分娩产褥期。 一般优先分类章:第一章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第二章肿瘤;第五章精神和行为障碍;第十六章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第十七章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 最后分类章:第十八章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 类目:指三位数编码,包括一个字母和两位数字。 亚目:指四位数编码,包括一个字母、三位数字和一个小数点。 细目:指五位数编码,包括一个字母、四位数字和一个小数点。 残余类目(剩余类目):指含有亚目标题“其他”和“未特指”字样的亚目。残余类目是分类那些不能归类到该类目其他特指亚目的疾病。在ICD-9中,这些疾病特定分类在.8和.9,因此也称.8和.9为残余类目。在ICD-10中,这些疾病绝 (.8特指,.9大多数还是分类在.8和.9 ;但也有例外,如K86.1其他慢性胰腺炎。 未特指) 双重分类(星剑号分类系统):指星号和剑号编码,剑号表明疾病的原因,星号表明疾病的临床表现。 疾病分类编码的查找方法分为3个步骤。首先要确定主导词;其次是在第三卷索引中查找编码;最后是在第一卷中核对编码。对于肿瘤的编码操作,由于它具有两个编码,所以要两次操作。 主导词的选择:1、疾病的主导词主要是由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表现担任,常常被置于诊断术语的尾部。。2、疾病的病因常常可以作为主导词,但细菌、病毒虽然是病因,却不能作为主导词,此时还要以临床表现为主导词。3、以人名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 -方剂学 第八单元 补益剂

方剂学第八单元补益剂 一、A1 1、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酸软,梦遗滑精,不育的病因为 A、肝肾不足 B、肾阳不足 C、下元虚衰 D、阴虚火旺 E、气虚两虚 2、患者婚后久不孕育,全身痩削,阳痿遗精,两目昏花,腰膝酸软,治疗宜用的方剂是 A、左归丸 B、肾气丸 C、右归丸 D、龟鹿二仙胶 E、六味地黄丸 3、地黄饮子主治 A、肾阳不足证 B、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 C、真阴不足证 D、阴虚火旺证 E、肝肾阴虚证 4、地黄饮子的功用是 A、补益肝肾,开窍化痰 B、补肾助阳化气 C、滋阴填精,益气壮阳 D、温补肾阳,填精易髓 E、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5、地黄饮子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A、巴戟天、山茱萸 B、五味子、白茯苓 C、石斛、官桂 D、菖蒲、远志 E、生地黄、牡丹皮 6、加味肾气丸由肾气丸加什么药物组成 A、鹿角胶、牛膝 B、车前子、杜仲 C、杜仲、牛膝 D、肉桂、人参 E、车前子、牛膝 7、有“纯甘补阳”之称的方剂是 A、左归丸

B、肾气丸 C、右归丸 D、六味地黄丸 E、地黄饮子 8、功用为“温补肾阳,填精益髓”的方剂是 A、左归丸 B、右归丸 C、肾气丸 D、六味地黄丸 E、一贯煎 9、肾气丸由六味地黄丸加下列哪个选项的药物组成 A、泽泻、茯苓 B、知母、黄柏 C、丹皮、桂枝 D、附子、桂枝 E、炙龟板、附子 10、下列不属于一贯煎组成药物的是 A、当归身 B、北沙参 C、生地黄 D、川楝子 E、熟地黄 11、左归丸的功用是 A、滋阴补肾,涩精止遗 B、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C、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D、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E、填精补髓,滋阴降火 12、左归丸组成中含有而右归丸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 A、枸杞子 B、龟板胶 C、鹿角胶 D、山茱萸 E、菟丝子 13、六味地黄丸中的君药是 A、茯苓 B、黄芪 C、熟地 D、山药 E、山茱萸 14、六味地黄丸和大补阴丸两方组成中均不含有的药物是

肿瘤的疾病分类ICD编码方法

第二章肿瘤 (C00-D48) 第二章肿瘤 ●做好本章编码必备的三要素: 1.相关编码内容的医学基础知识 2.详细透彻地了解编码规则 例如: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原位癌 转移癌 3.大量的临床编码实践 第二章肿瘤 ●肿瘤的相关基础知识 ●(一)名词 1、肿瘤的定义: 是人体组织细胞的一种病理性增生 2、恶性肿瘤: 细胞在不同程度上类似原发组织的不成熟幼稚阶段,不完全或根本不具备细胞在正常时所具有的功能、代谢类型和解剖特点。细胞以浸润性方式生长,并可以通过淋巴、血液、浆膜腔转移。

第二章肿瘤 3.良性肿瘤: 细胞不以浸润性方式生长且生长缓慢,有完整的被膜,细胞不转移。 4.原位癌: 癌细胞局限于起源的表浅部位,细胞没有基底膜的浸润,但有恶性改变。 第二章肿瘤 5.原发癌与原位癌的区别 原发癌:浸润基底膜并有转移 原位癌:浅表性、非浸润基底膜、非转 移,恶性度较低。 第二章肿瘤 6.肿瘤的动态: 恶性(原发、继发)、原位、动态未定或 性质未特指、良性 7.继发肿瘤: 从原发部位转移而来 第二章肿瘤 8.性质未特指:(性质未肯定) 肿物未做病理检查,临床上诊断为肿瘤

9.动态未定(行为不定或交界恶性): 通过病理组织学的检查,肿瘤处于良恶性之间,即瘤细胞的良恶性转化方向不明确。 肿瘤处于良恶性之间 第二章肿瘤 肿瘤的动态未定与性质未特指的区别: (1)动态未定通过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处于交 界恶性,即瘤细胞的良恶性转化方向不明 确。 例如:膀胱移行性乳头状瘤 (2)性质未特指因未做病理学检查,肿瘤的组 织类型不明确,动态也不明确。 例如:膀胱肿物 第二章肿瘤 10.肿瘤的组织形态: 显微镜下看到的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和类型 例如: 小细胞 大细胞 鳞状细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