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语文教案:《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思

最新语文教案:《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思

最新语文教案:《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思
最新语文教案:《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思

最新语文教案:《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

课文出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分析主人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案例:

课前,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自己的理解都批在书上或写在练习本上。

一开课,赵老师用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导语把大家引入了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师:小说塑造人物通常从那些方面来写呢?

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下边大家就从这些方面看看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3、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

4、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生:由第4自然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十分机敏、干练。

生:4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愧疚和自责。

……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

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

反思: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

没觉出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

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

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陈大伟教授指导下,我们观课主要观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一

堂成功的课现在竟也有了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

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

说中的人物,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学生的回答是他课前已分析出来的,那么这堂课的这个

环节相当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

直在倾听。他们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难怪课上看到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

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

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

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

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第四,还有个资料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有资料。我们上

课研讨的问题资料上都有,学生看了就行了,为什么要听老师总结

重复呢?难怪课上不听的同学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资料。我们还是

没真正关注学生啊。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

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

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不要

只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从自己的眼光来定,而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为好。

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

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看来,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并不容易。2、作者为什么幻想那么

一个深不可测的洞?

明确:人们把江河湖海天空大气看成了无底洞。城市的废物和污水

排放到海洋里去,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漂流得无影无踪,那就是把

大海看做深不可测的洞了。人们把废气排向大气中,以为这样一来

就可以飘散得无影无踪,那就是把大气层看做是深不可测的洞了。

这样的洞承担着城市的清洁工作,城市的一切污物将由它们来妥善

解决。

人们通常处理垃圾的方法,都源于一种苟且心理,作者幻想出这么

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正是集中表现了人们的幻想,讽刺了人们的

幻想。作者假想有这么一个洞,既可以用来表现人们的幻想和可笑,也可以警醒世人:不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3、难点探讨:

①在小说的结尾,那奇特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

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

洞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

扔进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来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

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人

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还有废物和污水。还有

日记

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要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

②想一想,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保护环境,善待自然――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

的惩罚

五、研讨赏析:想象的技巧。

1.科幻小说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你对本文作者的想象如何评价?

作者的想象丰富,生动。情节联翩而至,丰富多彩,生动有趣。那

一串跌宕起伏的情节链足以让人动心了。

作者的想象合情合理。每个情节都很自然,最后小石头飞来,也合

情理,垃圾既然没有消除,有朝一日自然会造成环境污染。

2.作者的想象世界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想象应有一个基本情节,一个大的框架。有了框架,才能进一步想

象许多具体的细节。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无非是发现一个深不可测

的洞,人们用来倾倒垃圾,最后垃圾飞回来了。想象的关键是构想一个基本点,构想一套基本情节,有了这两个“基本”,想象的翅膀就可以展开了。

从这篇科幻小说的想象世界中,我们还可以悟出,单有基本情节还成不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故事,必须进一步想象具体的细节,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加以想象,就能想象出一系列具体细节。如:怎么让洞出现呢?村里人会有哪些反映?城里人知道了又有哪些动静呢?如何测量洞的深度?这个洞怎么成了城市垃圾箱……

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情节,然后充分展开,用具体的情节去加以充实。

3.请同学把自己读过的科幻小说介绍给大家,说说其想象的独特之处。

七、作业设计:

1、学生归纳文中的

成语

黑咕隆冬颤颤巍巍深不可测陆陆续续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争先恐后反反复复闻风而来无所不知镇定自

若寸步不离

小心翼翼无所不至众目睽睽震耳欲聋

源源不断经久不息胸有成竹不容置疑

扫兴而归满头大汗异口同声源源不断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心安理得万无一失

逍遥法外慷慨大方一视同仁任劳任怨

雨后春笋接连不断得意洋洋微不足道

2、展开合理想象,为小说结尾续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