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上册(必修)第二单元《大气》中的第三节《大气的运动》。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即“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是一节承上启下的内容。第一部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本节大气运动的基础,也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分析局部地区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这两部分内容是学生分析思考下一节“全球性大气环流”形成的理论基础工具。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第二单元前两节课的内容复习回顾,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及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通过对板图、板画和书中图示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能力。通过海陆风、山谷风等的反馈练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②掌握“三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及其作用下的风的方向,进而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主要采用新旧知识联系法、比较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等教学方法,多种方式巧妙灵活运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读图方法,对教材中的案例、图示进行分析,也可以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相关交流、讨论,形成共识,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树立运动的发展的观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城市风的分析,培养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并使学生能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指导今后的实践活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确定重点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因为它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理论基础。通过板图、板画,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且跟踪反馈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分析热力环流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现阶段学生物理的水平确定“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对风向的影响”为本节课的难点。通过书中图示和板图,再结合物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这部分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各种作用力对风向的影响,进而掌握分析方法,识记结论。

三、说教法

新旧知识联系法、比较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等教学方法,多种方式巧妙灵活运用。

四、说学法

以自主学习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相关交流、讨论,形成共识,得出结论。

五、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本课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的很多地区都有风雨雷电等复杂的天气现象,并且每次天气变化都伴随着热量和水汽

的输送,这些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那么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呢?又是怎样运动的呢?(二)讲授新课

1、大气运动的成因及分类

回顾前面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前两节的知识,根据高低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多少的不同,引导学生分析: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②大气运动的成因

③大气运动的分类

接着从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入手,运用图示揭示大气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即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空气密度也随着发生变化,形成了近地面和空中某一高度上的高低气压。在近地面和某一高度的同一水平面上形成气压差,空气在水平方向上运动形成了风。

讲热力环流时,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热力因素形成同一水平面的高低气压;二是高低空的气压分布和气流状况。教师可在讲述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列举几个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较密切折例子,如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加深学生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讲“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时,首先明确气压梯度与气压梯度力两个概念,指出他们有大小和方向的不同。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在平行等压线分布图中,大小方向不变,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也对风向产生影响,可以用图示展示影响结果。高空中的风就是受到这两个力的作用,始终按照二者的合力方向运动,当二力平衡时,风向不再偏转而是平行于等压线运动。

在近地面,大气运动要考虑摩擦力(与风向相反)的作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用板图展示受三个力作用下风的运动方向。

最后在实际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引导学生观察等压线分布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到,在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下,等压线出现了闭合中心。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低气压的气流在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气压的气流在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三)课堂反馈与提高

让学生自己画出山谷风、海陆风的图示,以及南半球的低压、高压中心的气流方向。(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了大量的图表,展示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教师点拔,再通过练习巩固提高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各种综合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五)布置作业:

1)

A.不同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B.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

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D.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

2)

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

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D.风向就是风的来向

4)

A.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C.与等压线平行

D.指向低压并与等压线斜交

5)

A.左前方

B.右前方

C.左后方

D.右后方

7)

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C.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只减小风速,不影响风向

D.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速风向起主要作用

9)

A.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B.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高

C.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低

D.空气总是由气压低的地方流向气压高的地方

10

境况是()

A.飞机在顺风飞行

B.飞机在逆风飞行

C.风从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六、说板书设计

中间布置标题,左侧布置第一部分“热力环流”,右侧布置第二部分“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中间布置板画,突出理解记忆。

2020届 二轮 专题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 专题练

专题练(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高考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3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B.正午 C.日落前后D.午夜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积云是由空气对流上升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因此,积云的外形特征与空气对流运动的特点紧密相关。由于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相间分布,气流上升地方的高空形成积云,气流下沉地方的水汽不易凝结,高空无积云,故积云常出现间隔团块状。C对。连续层片状、鱼鳞状和条带状的云,都在空中大面积连续分布,不符合空气对流运动下积云的特点。A、B、D错。第2题,积云是下垫面受热使空气产生对流运动形成的,热带雨林地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空气对流运动最显著,因而积云出现频率最高。D对。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分布纬度较高,主要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空气对流运动弱。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主要受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空气对流运动较弱。B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地处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虽然气温较高,但空气对流运动比热带雨林地带弱。C错。第3题,一天中日出前后地面温度最低,近地面气温最低,导致空气对流运动最弱,上升气流到达的高度最低,因此积云的云底高度最低。A对。正午、午夜和日落前后的温度一般要高于日出前后,因而对流运动相对较强,其形成积云的云底高度也相对较高。B、C、D错。 答案:1.C 2.D 3.A (2019·辽宁抚顺一模)下图为晴天我国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图,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二 大气运动

专题二大气运动 强化练 时间:45分钟分数:90分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北京丰台区二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时节,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B.我国江南地区草长莺飞 C.“雪龙号”科考船前往南极考察D.美国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 2.“夜来霜”的形成原因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2019·北京海淀区查漏补缺]读图,回答3~4题。

3.如果图中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正确的叙述为() A.丙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在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下会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4.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丙、丁两地中,丁地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①气候温暖湿润 [2019·北京卷]下图为北半球某日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推断,()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6.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A.冬至B.小满C.夏至D.立秋 [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模拟]下图为某地某一时刻气压场

分布与天气系统剖面图(仅考虑大气状况)。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示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暖气团在此天气系统形成过程中占主导 B.①处的气压高于②处 C.此时③处多阴雨天气 D.④处此时吹偏北风 8.控制以下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与上图可能相似的是() A.春季华北的沙尘暴天气B.夏季浙江的台风 C.我国北方地区秋高气爽的天气D.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2019·泄露天机押题卷]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读我国某地区温度垂直剖面(单位:℃)示意图,完成9~11题。 9.图中气温垂直分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越高,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 B.海拔越高,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 C.纬度越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 D.纬度越高,受冷空气影响越强 10.导致甲处等温线凸向低纬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D.距海远近 11.下列城市中,逆温层厚度最大的是()

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案

题目: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3课时)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本节是以后更深入学习大气知识的必备基础,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规律、影响大气的各种力的特点还很陌生,对于 此节应图文结合给学生讲清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 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 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 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 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学难点:“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板图演示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空气 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在A 地 形成了低气压,在B 地形成了高气压。我们把AB 之间的等压线气压值画出来,假如是这样的:

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相差2百帕,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的距离也是 相等的,那么这二百帕就是AB之间单位距离的气压差,我们 称之为气压梯度。简而言之,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 压差。 板书: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 教师:两地之间有了气压差,空气就要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的力我们称之为水平气压梯 度力。(把这个力在图上画出来)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 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教师:我们假设同样是AB两地,距离不变,但是等压线比以前密集了,那么相同距离之间的气压差比以前变大了,也就是说气压 梯度比以前变大了,那么这时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 区的力也变大了,由此得出结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的 疏密有关,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板书: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教师: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假如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话,风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吹向低压。水 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就越大。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 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 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读图能力培养和课后活动的教学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是训练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也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很好途径,教师不能忽视这一教育功能,应该充分利用此图达到训练的目的,另外本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因此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能放任学 生自由阅读,潦草而过。 关于风的形成和风的方向的教学分析 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知识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难点知识,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该使学生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这个运动的过程,教材中用一幅图像加以表示。这种风向只会出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既改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学生了解, 学生只要知道结论即可。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的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引导学生判读教材提供的图像“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

2020届 高考地理 大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

二轮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2019·天津市七校期末)“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现象。左图是我国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右图示意穿堂风的形成。据此完成1~2题。 1.“穿堂风”形成的原理和右图近地面气流运动的方向是( ) A.热力环流原理由北向南 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由南向北 C.热力环流原理由南向北 D.温室效应原理由东向西 2.为了使房屋背后的山林夏遮荫、冬挡风,最适宜栽植的地带性植被是( ) 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D.针阔叶混交林 答案 1.A 2.C 解析第1题,由题中材料可知,因堂屋北侧的山林和南侧的石质地面热力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和夜晚受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白天,南侧的石质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北侧的山林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故选A。第2题,落叶阔叶林冬季已落叶,挡风作用弱,A不符合题意;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的地带性植被,我国不存在地中海气候,B不符合题意;针阔叶混交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D不符合题意;四川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叶终年不落,树冠茂密,能起到夏遮荫、

冬挡风的作用,C正确。故选C。 (2019·天津市七校期末)2018年1月3日,名为格雷森的“炸弹气旋”袭击了美国东部。“炸弹气旋”是在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形成的气旋,其中心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超过24百帕。该类气旋爆发强、发展快,会带来强烈的暴风雪和降温,威力如同炸弹,故被称作“炸弹气旋”。下图为“美国东部1月3日降雪量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降雪量( ) A.最低值出现在伊利湖东南岸 B.从阿巴拉契亚山脉向两侧递减 C.最大值出现在东北沿海 D.布法罗少于亚特兰大 4.“炸弹气旋”格雷森( ) A.生成于热带洋面B.属于温带气旋 C.中心盛行下沉气流D.东南侧盛行偏北风 答案 3.C 4.B 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伊利湖东南岸降雪量大于6英寸,不是最低值,A错误;该区域的降雪量最大值并非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也没有呈现出从阿巴拉契亚山脉向两侧递减的特点,B错误;图示降雪量最大值出现在东北沿海,C正确;图中的布法罗降雪量介于3~6英寸之间,亚特兰大的降雪量小于1英寸,因此布法罗多于亚特兰大,D错误。故答案选C 项。第4题,由材料分析可知,“炸弹气旋”是在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形成的气旋,由其所在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天气系统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度洋面上,由于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

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第二章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1、大气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2.两大过程 (1)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 (2)保温作用: 4.意义 [点睛]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2、热力环流 3、大气水平运动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 (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风暴潮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地形以什么为主 :风暴潮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1)风力较大;(2)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即向岸风 或迎岸风)。风暴潮一般对沿海平原地区危害更大。 4、风向 (1)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 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2)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近地面风: 北半球高空风: (3)风向的运用 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②判断南北半球: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风向在水 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③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 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2.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风力 (2)等压线稀疏————风力 3.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 4.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 (3)低气压过境时, 高气压过境时, (4)低气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 ,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

大气运动基本特征

大气运动基本特征(复习) 重点: 一、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主要有哪些? 气压梯度力(G)、地心引力(g﹡)、摩擦力(F)、地砖偏向力(A)、惯性离心力(C)、重力(g) 1.气压梯度力——当气压分布不均匀时,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 方向:垂直等压线高→低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即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 2.地心引力——地球对单位质量空气的引力 3.摩擦力(850hpa以下考虑)——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到的净粘滞力称为摩擦力。 4.惯性离心力:在转动坐标系中引进的一个视示力,其大小与向心力相等而方向相反。 5.地转偏向力的定义——由于地球自转而使空气运动方向发生偏离的力。 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始终是垂直的,只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速度大小,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偏向运动的右方,南半球则偏向左方。(南左北右) 6.重力——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称为重力。(极大赤小) 二、大气运动遵循那些定律? 答: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 连续方程(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散度,即单位体积内流体的净流出量。净流出时散度为正,净流入时散度为负。 速度散度→流体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的变化率。 当速度散度﹥0时,体积增大,辐散;当速度散度﹤0时,体积减小,辐合。 连续方程的意义:空气块在运动过程中体积增大则密度减小;体积缩小则密度增大。热力学能量方程的意义: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加入系统的热量与系统对环境作功之差。三、个别变化(全导数)和局地变化(偏导数)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个别变化:是气块在运动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称为温度的个别变化(率)。 局地变化:是固定位置上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称为温度的局地变化(率)。 联系温度的局地变化等于温度的个别变化、平流变化和对流变化的代数和。 四、大气运动系统的分类——根据系统的水平尺度的大小来分 地转平衡——是指水平地转偏向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平衡。 静力平衡——是指垂直方向气压梯度力和重力相平衡。 大尺度运动系统的基本特征(中高纬) 1.准水平性: w << u, v 2.准静力性 3.准地转性 4.准定常性:速度场随时间变化缓慢 P坐标系 在上升运动时 w>0 而ω<0;下沉运动时 w<0 而ω>0 位势

专题2 大气运动规律

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考情报告]高考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考查,一是利用具体生产生活现象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二是利用相关等温线图考查气温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高考对热力环流的考查,常结合自然或社会环境变化,以示意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大气环流及其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20·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间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B.4~5月 C.7~8月D.10~11月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C(2)A(3)C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个环节,如图所示: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气温及气温日变化的因素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② ③ ④洋流→同纬度,暖流流经地区的气温高于寒流流经地区 (2)影响气温变化(日变化、年变化)的因素

大气运动规律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归纳】 一、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分析 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分析天气、气候现象的基础,此部分内容涉及知识点很多,在这里我们应重点突破以下知识: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 依据上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得出: 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②判断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气流由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流向等压面下凹的地方。 ③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多晴朗天气,等压面下凹的地方多阴雨天气。 常见的热力环流: 2.大气环流形成、分布及影响 (1)把握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性质及对降水的影响 近地面不同纬度地区因大气运动状况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其分布及与降水带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3)理解大气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大气垂直上升,空气温度下降,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如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降水丰富;大气垂直下沉,空气温度上升,天气晴朗,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气流,因温度下降,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如受南北半球的西风带、东亚的东南季风、南亚的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多降水。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气流,因温度上升,水汽不易凝结,受其影响,天气较干燥,如受极地东风、信风控制的地区降水较少。(如果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带来充沛的降水,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沿海) 二、常见的天气系统判读及应用 1.冷锋与暖锋的对比分析 (1)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如我国北

高考地理热点专题复习第一篇高频考点聚焦专题二大气的运动规律

【考点精要】 1. 逆温现象及影响 逆温与生活中许多天气现象密切相关, 如大雾天气的产生、灰霾的加重等,在城市及工 业区上空,甚至会造成光化学烟雾等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解答逆温问题时,要抓住“逆”这个关键字眼,从对大气运动影响入手分析。对流层的 温度一般上冷下热,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 或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 0.6 C,即高空的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理论温度, 这就是逆温现象。其存在会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 大气层稳定,阻碍空气垂直运动 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不易扩散,出现大雾、灰霾等天气。 2.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实践与生活中的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常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如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节能减排;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 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增加昼夜温差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对大气受热的原 理(有关辐射与波长等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其次,要结合“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对其中 每一个环节的具体产生机理与作用、每个环节的先后顺序有深入掌握,如下图所示: 3. 热力环流解题技巧 应对热力环流考点的考查, 需建立近地面气温、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分布、 等压面的凹凸 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及天气状况等这五大要素的对应关系, 做到已知其中任一要素的具体 情况,会推导出其他各要素的具体状况。 女口:近地面气温高T 近地面气压低T 近地面等压面 下凹T 气流上升T 天气阴。 4. 大气环流的基本规律 (1) 气流方向与冷暖性质:气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则性质暖湿(例如:中纬西风 性质暖湿,受其影响,大陆西岸气候温和湿润) ;气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性质一般较干 (例如:极地东风冷干,低纬信风热干。但在大陆东岸,由于是迎风海岸,会带来降水) 。 (2) 低压带上降水多,高压带上降水较少。 (3)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热力气压带,稳定;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 动力气压带,不稳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夏季大陆上形成的热力低压中心切断了副 热带高压带;冬季大陆上形成的热力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 (4) 季风影响的范围内,季风取代了原有的风带。 (5) 严格来讲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6) 大气环流是由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两大部分组成。它对近地面的影响,主要是通 过地面七个气压 带、六个风带和季风来影响的。因此,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带内气 流状况,掌握季风成因、分布及特点,是运用大气环流规律分析气候成因的关键。 5. 常见天气系统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1) 常见天气系统相关知识的内容可通过对气团、气压、气旋、锋面、季风之间的关 系进行分析来加 以掌握。 (2) 判断锋前和锋后,要以锋线所在位置为参照点,结合锋面的移动方向来确定。 专题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专题检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浙江十校联盟)科学研究发现,北极地区的候鸟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的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可以起到降低北极气温的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与鸟粪降低北极地区气温相关的环节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增强 答案 D 解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选D项。 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此地的()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故选B项。 (2019·北京西城区一模)下图是四个城市的纬度及气压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城市() A.①气温年较差较小B.②盛行东北信风 C.③比②更接近内陆D.④可能位于海岛 答案 D 解析图中四城市①的纬度高,气压年变化大,位于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A项错误。②位于盛行西风带,B项错误。③夏季气压较低,冬季气压较高,年变化幅度比②小,更接近沿海地区,C项错误。④气压年变化幅度很小,可能位于海岛,D项正确。 4.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 解析结合纬度,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①,位于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A项正确。②地可能位于温带荒漠区,缺少植被,B项错误。③地可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多,C项错误。④地可能在热带的海岛上,年均降水量多,D项错误。 (2019·四川成都七中二诊)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日两个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据此完成5~7题。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Sports teaching design of atmosphere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 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养 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 的基本技能。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大气 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是训 练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也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 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很好途径,教师不能忽视这一教育功能,应 该充分利用此图达到训练的目的,另外本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 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 因此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能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潦草而过。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知识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 难点知识,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直接 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该使学生

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 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 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 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 向与等压线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这个运动的过程,教材中用一幅图像加以表示。这种风向只会出 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 力既改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 左篇。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学生了解,学生只要知 道结论即可。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水平 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引导学生判读教材提供的图像“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注意 的问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当空气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如果只受到两 个力的影响,二力平衡风向如何表示,这部分内容注意引导学生 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如能够提供学生动画演示有助于学生 理解地转偏向力如何逐步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最终达到二力平衡,使风向达到稳定。在近地面的风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 力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需要学生了解,但三力达到平衡后的风向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教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专题强化训练B卷

专题二大气运动 (B卷) 一、选择题 图1、图2分别表明了1960-2010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经度和纬度迁移规律。读图回答1~2题。 1.1960-2010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迁移规律是( )

A.整体向南迁移 B.整体向东迁移 C.波动向西北迁移 D.波动向东南迁移 2.近50年来,下列我国各地地理事物变化可信的是( ) A.天山雪线上升 B.黄河汛期延长 C.华北针叶林面积扩大 D.秦岭山麓可种植甜菜 解析:第1题,读图1和图2可以发现≥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波动向西北迁移,故选C。第2题,≥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波动向西北迁移体现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可知天山雪线上升,故选A。 答案:1.C 2.A (2017·成都模拟)读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山地可能是( ) A.大兴安岭B.雪峰山 C.长白山D.太行山 4.下列关于该山地年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坡降水量平均变化速率小于西坡 B.东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持续增加

C.东西坡降水量800 m附近差异最大 D.西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递减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山地降水量超过1 000 mm,属于湿润地区,应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故选B。第4题,因东坡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西坡,故图中虚线为东坡,实线为西坡。东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速率大于西坡,故A错;两侧山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特点,故B、D错;在海拔800 m附近,两坡降水量差异最大,东坡约为1 750 mm,西坡约为1 350 mm。故选C。 答案:3.B 4.C 季风指数是某一地区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值越大表示季风现象愈明显,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季风的强弱程度。读图完成5~6题。 5.1895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南旱北涝B.南涝北旱 C.南北皆涝D.南北皆旱 6.20世纪末东亚冬季风指数明显减小,其原因可能是( ) A.温室效应加剧B.海陆热力差异减小 C.冬季风减弱D.夏季风减弱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季风指数越大,表明季风现象愈明显。在1895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指数较距平指数低,说明夏季风势力较弱。夏季风势力弱,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长,我国易出现南涝北旱现象。故B项正确。第6题,冬季风指数明显减小,说明冬季风势力减弱,其原因可能是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冬季气温不太低,冷高压势力弱,故A项正确。东亚冬季风指数与亚欧大陆气温相关性强,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关性弱,故B项错误;冬季风减弱是冬季风指数减小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冬季风指数减小与夏季风减弱相关性较弱,故D项错误。

(完整word版)大气运动知识点.doc

. 第二章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大气还大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大气作用: ⑴ 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使夜晚不太冷 ⑵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使白天太不太热 削弱作用表现在: ⑴ 反射 ⑵ 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线。氧气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⑶ 散射:空气中微粒和水汽起散射作用。日出前天已经亮,日落后天没完全黑。 结论:晴天时,昼夜温差大。阴天、雾霾天气、雨雪天昼夜温差小。 例 1 、农村秋末制造浓烟抵御寒冷空气,增强大气的逆辐射。 3、影响光照(太阳辐射能)的因素:海拔、天气、纬度 例1 、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的原因: 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且日照时间长,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丰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成为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但是大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弱,且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低,热量不足。) 例2 、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大气稀薄,使太阳能丰富 例3、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能最不丰富地区的原因:多阴雨天气。 二、热力环流 D C

1、形成过程:同水平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水平面的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风) 气温差越大,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2、高压与低压是同水平面相比较而言的 3、气压值大小顺序B>A> D> C 4、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同时气压越低。同水平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5、低压控制近地面,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高压控制近地面,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 三、几种特殊的热力环流 1、热岛效应:城郊风 ⑴ 市区建筑物密集,人口多,城市尾气多;树木少,所以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⑵ 绿地和河流能调节气候,降低气温。 2、海陆风 ⑴ 夏季海风凉爽湿润,冬季海风温暖湿润 ⑵ 夏季陆风炎热干燥,冬季陆风寒冷干燥 ⑶夏季陆地气温高,冬 季海洋气温高。

第一部分 专题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

[限时规范训练]单独成册 (总分:90分)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山东青岛一模)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 30 C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 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1?2题。 1?“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 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2?“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 S1 , S C 解析:第1题,气温是热量的体现,绿洲、湖泊气温低于周边沙漠戈壁,说明绿 洲、湖泊热量少于周边沙漠戈壁。第2题,由“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 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可知,大气层出现了逆温层,则C图符合题意。 答案:1.B 2.C (2017长春质量监测二)2016年9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一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进入白露后,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该日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3?4题。

3.“露从今夜白”这种地理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 A .北京 C . 西安东京 郑州 4.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 A .冬季风增强,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多次降温 B. 天气晴好,夜晚地面辐射增强,一夜冷过一夜 C. 极地高压不断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显著 D .此季节多气旋活动,多降水天气,使气温不断降低 解析:第3题,“露从今夜白”说明从白露开始,夜晚气温降低,出现露水的现 象。图中北京处在低压槽位置,气压低,对流运动旺盛,地表水汽不易凝结,故 A 项错误;西安和东京位于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夜晚降温快,水汽易凝结, 但西安位于内陆地区,大陆性更强,夜晚气温下降更快,水汽更容易凝结,西安 比东京更容易出现 “露从今夜白”的现象,故B 项错误、C 项正确;此时郑州不 如西安昼夜温差大, 夜晚降温不如西安快,故 D 项错误。第4题,过了白露后, 我国开始进入秋季, 冬季风的势力开始增强,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多次降温, 故A 项正确;天气晴朗不一定会造成一夜比一夜冷的现象,故 B 项错误;我国 秋季气温降低主要受亚欧大陆高压影响,故 C 项错误;白露以后,我国降水量 逐渐减少,故D 项错误。 答案:3.C 4.A

大气运动知识点

第二章 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大气还大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 大气作用: ⑴ 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使夜晚不太冷 ⑵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使白天太不太热 削弱作用表现在: ⑴ 反射 ⑵ 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线。氧气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⑶ 散射:空气中微粒和水汽起散射作用。日出前天已经亮,日落后天没完全黑。 结论:晴天时,昼夜温差大。阴天、雾霾天气、雨雪天昼夜温差小。 例1、 农村秋末制造浓烟抵御寒冷空气,增强大气的逆辐射。 3、 影响光照(太阳辐射能)的因素:海拔、天气、纬度 例1、 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的原因: 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且日照时间长,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丰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成为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但是大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弱,且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低,热量不足。) 例2、 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大气稀薄,使太阳能丰富 例3、 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能最不丰富地区的原因:多阴雨天气。 二、热力环流 C D

1、形成过程:同水平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水平面的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风) 气温差越大,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2、高压与低压是同水平面相比较而言的 3、气压值大小顺序B>A>D>C 4、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同时气压越低。同水平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5、低压控制近地面,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高压控制近地面,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 三、几种特殊的热力环流 1、热岛效应:城郊风 ⑴市区建筑物密集,人口多,城市尾气多;树木少,所以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⑵绿地和河流能调节气候,降低气温。 2、海陆风 ⑴夏季海风凉爽湿润,冬季海风温暖湿润 ⑵夏季陆风炎热干燥,冬季陆风寒冷干燥 ⑶夏季陆地气温高,冬 季海洋气温高。 4、山谷风

2020最新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 大气运动原理 常考点二 大气运动练习

常考点二大气运动 (2018·包头期末)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下图,完成1~3题。 1.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2.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 A.ab B.bc C.cd D.ad 3.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答案 1.D 2.B 3.C 解析第1题,高原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D对。气压带与风带在大陆上被切断,A错。高原面与海洋表面高差大,距离远,B错。高原表面植被少,季节变化影响小,C错。第2题,夏季高原面升温比周围大气升温快,气压较低,风由周围吹向高原面。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B对。ad表示冬季风,A、C、D错。第3题,该高原季风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关键原理热力环流与气压带、风带 (2018·佛山模拟)某考察团队为了研究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对我国某大型水库进行了湖陆风的观测。该人工水库三面环山,特殊的地形条件使水库附近还受到山谷风的叠加影响。下图为“8月16日15时该水库附近的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1~3题。 1.该考察区域( ) A.位于长白山山麓 B.西北部的海拔最低 C.西南部地势起伏小 D.属于暖温带湿润区 2.图示时刻,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B.西北风 C.东南风D.西南风 3.考察发现,此时库区的局地风速北侧大于南侧,其主要原因是( )

第一部分--专题二--大气的运动规律

[限时规范训练]单独成册 (总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山东青岛一模)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 ℃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1~2题。 1.“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 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2.“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 解析:第1题,气温是热量的体现,绿洲、湖泊气温低于周边沙漠戈壁,说明绿洲、湖泊热量少于周边沙漠戈壁。第2题,由“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可知,大气层出现了逆温层,则C图符合题意。答案:1.B 2.C (2017·长春质量监测二)2016年9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进入白露后,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该日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3~4题。

3.“露从今夜白”这种地理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北京B.东京 C.西安D.郑州 4.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冬季风增强,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多次降温 B.天气晴好,夜晚地面辐射增强,一夜冷过一夜 C.极地高压不断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显著 D.此季节多气旋活动,多降水天气,使气温不断降低 解析:第3题,“露从今夜白”说明从白露开始,夜晚气温降低,出现露水的现象。图中北京处在低压槽位置,气压低,对流运动旺盛,地表水汽不易凝结,故A项错误;西安和东京位于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夜晚降温快,水汽易凝结,但西安位于内陆地区,大陆性更强,夜晚气温下降更快,水汽更容易凝结,西安比东京更容易出现“露从今夜白”的现象,故B项错误、C项正确;此时郑州不如西安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不如西安快,故D项错误。第4题,过了白露后,我国开始进入秋季,冬季风的势力开始增强,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多次降温,故A项正确;天气晴朗不一定会造成一夜比一夜冷的现象,故B项错误;我国秋季气温降低主要受亚欧大陆高压影响,故C项错误;白露以后,我国降水量逐渐减少,故D项错误。 答案:3.C 4.A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专题

专题二大气环境及其运动 1.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厚度最大圈层是地幔,厚度最小圈层是地壳 B.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组成 C.地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地震波中的纵波能够通过地球内部的所有圈层,横波则不能 2. 读右图,回答2—4题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①B.②C.③D.④ 3. 利用人造烟雾可以防御霜冻,因为人造烟雾能使 A.①减弱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增强 4.下列地理现象能反映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是 A.晴朗天空呈蔚蓝色B.白天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C.阴天时,昼夜温差小D.春季多沙尘暴天气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第5~6题。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无烟的微火] 5.“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原因是()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B.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C.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D.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加强 6.“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 ①“烟气”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 ②“烟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对地面有明显的保温作用 ③“放火作煴”,将地面直接烤暖④“放火作煴”,将大气直接熏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8.下列关于热力状况对等压面的影响关系图,正确的为()

9.图1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a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图中b是使风力偏转的地面摩擦力 ③图中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图中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10.读风向示意图,当风速稳定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等压线数值①<②<③B.a是地转偏向力 C.此风形成于南半球D.该风形成于高空 11.右图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字母依次是 A.abcd B.abdc; C.badc D.cbad 12.右侧等压面是某地某日高空的气压状况,则 A.A地多晴朗天气 B.A地气温比C地高 C.近地面气流由A流向C D.四点气压最低的是A 13.北半球一飞机向西飞,飞行员左侧是高气压,右侧是低气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风从南侧吹来B.飞机顺风飞行 C.飞机逆风飞行D.风从北侧吹来 14.读图,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o N附近 B.乙点位于30o N 附近 C.①地是冷性气流 D.②地盛行西风 15读三圈环流图,回答15—17题。 甲乙 60o ①② 图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