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赵绍琴教授辨治慢性肾病的学术经验

赵绍琴教授辨治慢性肾病的学术经验

赵绍琴教授辨治慢性肾病的学术经验
赵绍琴教授辨治慢性肾病的学术经验

---------------------------------------------------------------最新资料推荐------------------------------------------------------ 赵绍琴教授辨治慢性肾病的学术经验赵绍琴教授辨治慢性肾病的学术经验彭建中北京中医药大学本文所论慢性肾病定义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慢性肾系病。

这类疾病是世界公认的难治病。

业师赵绍琴教授辨治本病经验丰富,方法独特,效果显著,兹为介绍。

理论探讨 1 慢性肾病非虚论:

传统观点认为慢性肾病属于肾虚,在中医理论中确有肾主虚论,但此论仅仅针对肾主生殖发育而言,而西医的肾是泌尿排泄器官,二者不可混同。

从临床角度看,这类疾病大多始于外邪侵袭,又每因外感因素而复发或加重,确属病由邪生。

邪久留于体内,病愈久,邪愈深。

其临床表现:

心烦急躁,夜寐梦多,便干溲赤,面浊舌红,苔腻脉数,综观脉舌色症,均属热盛邪实。

据此分析其尿蛋白阳性、镜下血尿等,可知其为热伤血络所致。

至慢性肾衰阶段,其血肌酐、尿素氮的升高,更属邪蓄成毒,蕴郁血中之象。

故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确定为热郁血分络脉瘀阻。

1 / 10

至于一些患者表现出神疲乏力以及贫血貌等,可视为邪实阻滞、气血失运所致,正所谓大实若羸之象,不可便认为虚而用补法。

针对慢性肾病热郁血分的基本病机,确定以凉血化瘀为基本治则,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可获预期效果。

2 慢性肾病忌食蛋白论:

尿蛋白持续阳性是慢性肾病的重要特征。

在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以致诱发低蛋白血症和水肿。

对此,西医学主张患者进食大量高蛋白食物以弥补蛋白的流失。

长期以来,丢蛋白补蛋白就成了医患共同恪守的饮食原则。

临床表明,进食大量高蛋白食物会加剧蛋白从尿中流失。

有鉴于此,赵师从 70 年代初就采取了限制蛋白饮食的方法配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并总结提出了丢蛋白忌蛋白的饮食原则。

限制蛋白的摄入能够减轻肾脏的负担,有助于消除尿蛋白。

国际上直到 80 年代才有类似的报道,并从实验和临床方面得到了证实。

3 慢性肾病宜动不宜静论:

传统的治疗慢性肾病的临床方案要求患者以休息静养配合洽疗,轻者减少活动,重者绝对卧床。

这种方法沿用已久,其利弊为何,从未有人探究。

赵师立足临床辨析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热入血分络脉瘀阻,

---------------------------------------------------------------最新资料推荐------------------------------------------------------ 若长期卧床静止就可能加重其瘀阻的程度,甚至诱发肾萎缩或加速其发展。

根据中医的恒动观分析,生命在于运动,坚持适度的运动以利气血流通,减轻络脉瘀阻,增加肾脏血液灌流,对于肾脏功能的恢复是十分必要的。

临床表明,坚持以步行为主的运动有利于消除尿蛋白、减轻水肿、增强体力,改善肾功能,是赵师治疗慢性肾病综合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

4 慢性肾病可遗传论:

西医学认为慢性肾炎属于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但对其与遗传的关系尚未进行深入研究。

临床发现,相当多的肾病患者有家族史。

母子、母女和兄弟姐妹同患肾病的情况较为常见。

有陈姓姐妹七人中有四人先后患慢性肾病。

追踪其祖母死于肾病。

赵师依据大量临床事实提出慢性肾病可遗传论,并指出,正是这种遗传因素决定了慢性肾病患者的特异性体质。

这一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为什么慢性肾病大多数表现为血分郁热。

其血热体质得之于先天,再感外邪而发病。

3 / 10

赵师的这一观点,为深入研究慢性肾病的病因病机提供了新的思路。

5 慢性肾功能损害可逆论:

西医学认为慢性肾病一旦发展到肾功能衰竭就不可逆地进行性恶化,直到死亡。

赵师在临床上治疗了大量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效果显著。

有的病情发展得以延缓,能保持长期稳定;有的肾功能得以恢复,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还有已依赖血液透析的病人经过治疗逐渐延长透析间期,最终停止了透析。

据此,赵师认为慢肾功损害是完全有可能恢复的。

他采用内服中药、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使患者的肾功能部分地得以恢复,充分显示了中医药学的巨大潜力。

治疗方案 1 药物治疗:

针对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确定以凉血化瘀为主,佐以疏风胜湿、疏调三焦。

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是热郁血分、络脉瘀阻,故以凉血化瘀为基本治则。

其病多因外邪屡犯深入血分,致湿热蕴郁三焦不利,故又当辅以风药辛散通行,疏风胜湿,佐以疏调三焦以助运化而通水道临床常用药物举例:

凉血化瘀:

生地榆、炒槐花、赤芍、丹参、茜草、小蓟、白茅根、凤

---------------------------------------------------------------最新资料推荐------------------------------------------------------ 尾草、鬼箭羽。

疏风胜湿:

荆芥、防风、白芷、独活、苏叶、柴胡、葛根、白蒺藜、蔓荆子。

疏调三焦:

焦三仙、水红花子、大腹皮、槟榔、使君子、雷丸、大黄、杏仁、枇杷叶。

临床常用加减法举例:

腰痛较重:

丝瓜络、桑枝、独活。

确属肾虚腰痛选用杜仲、川续断、补骨脂。

血尿或镜下血尿:

干荷叶、藕节、白茅根、小蓟、云南白药、三七粉。

浮肿较重:

冬瓜皮、茯苓皮、大腹皮、浮萍草。

确属气虚水肿者重用黄芪 30~100 克。

肝热梦多;柴胡、黄芩、川楝子、胆草。

阴血不足:

旱莲草、女贞子、生地黄。

皮肤瘙痒:

白藓皮、地肤子、草河车。

5 / 10

恶心呕吐:

半夏、黄连、苏叶、灶心土。

喘憋胸闷:

桑白皮、地骨皮、葶苈子。

咳嗽痰多;苏叶子、前胡、杏仁、浙贝母、枇杷叶。

临床处方举例:

肾炎 1 号:

主治慢性肾炎尿蛋白持续阳性,舌红苔腻根厚,脉濡滑数者:荆芥、防风、生地榆、赤芍、丹参、茅芦根、焦三仙、水红花子、大黄。

尿毒 1 号:

主治尿毒症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舌红苔腻垢厚,脉弦滑数按之有力:

荆芥炭、苏叶、生地榆、茜草、丹参、白藓皮、地肤子、草河车、大黄、灶心土、黄连。

依法遣药,随证加减,法为定法,方乃活方,可称上工。

2 饮食控制:

饮食控制是治疗慢性肾病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药物治疗取得预期疗效的重要措施。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忌食一切高蛋白食物,动物性蛋白食物如鱼、虾、肉、蛋、

---------------------------------------------------------------最新资料推荐------------------------------------------------------ 奶及其制品,植物蛋白如豆类和豆制品等均在禁忌之列;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蒜苗、韭菜、葱、姜、蒜、大料、胡椒、咖喱、香椿、香菜等;③忌食一切营养滋补品、滋补药以及高热量食物;④宜食新鲜蔬菜、水果和饮茶。

上述饮食宜忌各有其意义。

忌食高蛋白食物在于减轻肾脏负担以利其修复;忌食刺激性食物和营养补品目的在于防止增热上火,以免加重病情;新鲜蔬菜和水果含有人体必需的维生素,饮茶有助于肾脏排泄,故皆于肾病有益,然也不可太多,贵在适度也。

3 运动锻炼:

坚持适度的运动锻炼对于慢性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增强体力,促进气血流通,防止和减缓肾脏萎缩,对于受损肾脏的修复和肾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运动的形式以步行为主,体力强者可急如竞走,体力弱者可缓如散步。

选择空气清新的场所进行步行锻炼,每日早晚各 1 次,每次不少于 1 小时。

循序渐进,逐渐增量,持之以恒,必见功效。

治验举例例 1、肾病综合征验案:

张某,男, 22 岁。

1988 年患肾病综合征,用激素、环磷酰胺等无效。

7 / 10

因进食大量高蛋白而致加重。

1990 年 12 月初诊,尿蛋白++++,高度浮肿。

舌红苔腻脉象滑数。

证属热入血分、络脉瘀阻。

治以凉血化瘀方法。

药用:

荆芥、防风、白芷、独活、生地榆、炒槐花、丹参、茜草、茅芦根、大黄。

服上方两周后尿蛋白开始下降,三月后尿检转阴,浮肿全消。

随访至今未复发。

本案患者治疗中能严格忌口,坚持锻炼,故得根治。

例 2、氮质血症验案:

褚某,男, 29 岁。

1991 年秋体检时发现尿蛋白阳性,血肌酐 3.1mg/ dl,尿素氮 37mg/ dl, B 超示双肾轻度萎缩。

确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

经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口服氧化淀粉等,未见好转。

后按中医肾虚证治疗,服用六味地黄丸等补肾剂半年余,病情有所加重,血肌酐 3.4mg/ dl,尿素氮 41mg/ dl。

1992 年 8 月初诊,心烦梦多,便干溲赤,脉象弦细滑数,舌红苔白根厚,尿蛋白++。

证属热郁血分、络脉瘀阻。

---------------------------------------------------------------最新资料推荐------------------------------------------------------ 治以凉血化瘀方法。

方用荆芥炭、防风、白芷、生地榆、炒槐花、丹参、茜草、茅芦根、大黄,并嘱其严格控制饮食,坚持步行锻炼,每日不少于 3 小时,如此调治半年,复查肌酐、尿素氮恢复正常,尿蛋白;

B 超表明双肾较前有所增大。

例 3、尿毒症验案:

包某,男, 28 岁。

1992 年 11 月发现尿毒症。

1993 年初来京作血液透析。

1993 年二月初诊时,每周行血透三次,已三月余。

透前血肌酐 6.7mg/ dL,尿素氮54mg/ dL。

证见尿少,下肢浮肿,便干,神疲乏力,呕恶肤痒,面色晦暗,舌淡苔腻垢厚,脉象弦滑数,按之有力,血色素 5g/ dL。

证属邪蕴成毒,深入血分,急投凉血化瘀,清泄邪毒之剂。

荆芥炭、防风、佩兰、藿香、生地榆、炒槐花、丹参、茜草、白藓皮、地肤子、草河车、大腹皮、槟榔、大黄、灶心土,并嘱其严格控制饮食,坚持运动锻炼。

药后呕恶肤痒已止,尿增肿消,便通力增。

在患者密切配合下,两周后开始延长透析间隔,由开始的每周三次逐渐减为每周二次、每周一次,至 1993 年 10 月完全停透。 1993 年 12 月复诊,停透67 天,面色较润泽,二便如常,

9 / 10

自觉有力。

近查血肌酐 2.3mg/ dl,尿素氮 27mg/ dl,血色素 10.3g / dl。

遂拟下方:

荆芥、防风、白芷、生地榆、炒槐花、丹参、茜草、焦三仙、水红花子、大黄、大腹皮、槟榔,患者携方返里。

1994 年 3 月,有患者同乡来京就医于赵师,告知包某近况甚佳,已能下地干活,身体较前强壮,仍在依法治疗。

临床当依法遣药组方。

高尿酸血症及慢性肾脏病营养

高钾血症的饮食治疗 高钾血症是慢性肾脏病常见并发症,一般多见于尿量减少的肾脏病患者或慢性肾脏病的中晚期,而肾功能正常的慢性肾炎患者在予以激素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存在低钾风险,因此并不是所有慢性肾脏病患者均需要低钾饮食。慢性肾脏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生化检验结果,了解自己有无高钾血症,从而决定是否限钾饮食。如果确实存在高钾血症,可参考以下降钾技巧: 1少吃含钾高的食物; 几乎所有坚果类,菌藻类、豆类、深绿色蔬菜以及部分水果含钾较高;干果蜜饯、腌制食品、调味酱、饮料都是富钾食物,应尽量避免(食物钾含量见下表1); 2 绿叶蔬菜应先浸于大量清水中半小时以上,再在水里焯一下后再炒或凉拌; 3不论肉汤还是蔬菜汤均含含有高量的钾,避免食用汤或汤泡饭; 4 限量食用水果,每天不超过半斤,避免高钾水果 5 淀粉类主食含钾量低,对于需要低钾低蛋白饮食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者来说是不错选择;全谷类比稻米和小麦粉含钾量量高,但对于糖尿病及其他代谢相关性疾病可适当选用; 6勿食用以钾代替钠的低钠盐、无盐酱油等; 7避免饮用运动饮料、果汁、咖啡等饮料,水是最好的选择; 8慎进食中草药,许多中药可引起高钾。 附:食物钾含量表

蔬菜类水果类坚果类豆类主食类

高尿酸血症 营养治疗原则为“三低一高”,即低嘌呤或无嘌呤膳食;低能量摄入;低脂低盐膳食;摄入水量高(如果排尿正常),以使每天尿量在2000ml以上为宜。 1限制嘌呤:急性期应采取低嘌呤膳食,选取几乎不含嘌呤的食物,每天摄入的嘌呤量限制在150mg之内,禁用含嘌呤高的食物。牛奶和鸡蛋属于嘌呤含量较低的优质蛋白,膳食中应以此类食物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对于慢性期或无症状期,适当放宽嘌呤摄入,但仍禁食含嘌呤较多的食品,限量选用嘌呤含量较少的食品。 2限制能量: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应限制能量,适当减重。 3适量蛋白质: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按标准体重0.6~0.8/(kg.d)体重计算,具体可在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动物蛋白可选用牛奶、鸡蛋;选用肉类、禽类、鱼类等时可将肉类经煮沸弃汤后食用;每天肉类限制在100g以内。 4适当限制脂肪:因其可减少尿酸排泄。尽量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如肥肉、带皮禽类;避免煎炸食品。 5足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多供给蔬菜、水果等食品(根据血钾水平选择合适蔬菜水果),保证充足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能促使组织内淤积的尿酸盐溶解)。 6供给大量水分:如果排尿功能正常,没有明显水肿,应多喝水保证尿量以促进尿酸排泄,肾功能不全时水分适量。 7禁止饮酒(酒能够造成体内乳酸堆积,而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禁用刺激性食品。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2)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湿邪在表,宜用辛温芳香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以祛除表湿,如: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因其头痛乃湿邪夹风邪上攻所致,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如果无头痛症状,说明未夹风邪,可以去羌活。本条之湿热证,从临床表现上看,是以湿邪为主,湿重于热,热象不显。因湿为阴邪,故薛氏在自注中称其为“阴湿伤表之候”。 【原文】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3)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热并重的证治。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出独异,更加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而即清胃脘之热者,不欲湿邪之郁热上蒸,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此乃阳湿伤表之候”。由薛氏之自注可以看出,本条与上条均属湿热表证,故恶寒,发热,身重等“外候与上条同”。但与上条不同者,是本条有汗出,且其虽有汗出而肌肉关节疼痛不为汗解。这说明是湿热郁蒸,阻滞气机,虽有热蒸湿动而汗出,但湿邪并不能从汗而驱,故肌肉关节疼痛不得解。本证为湿困肌肉,因胃主肌肉,故薛氏称之为“湿邪初犯阳明之表”。所谓“阳湿”,是指本证与上条有所区别,上条是湿邪重,属

中医古籍大全:(眼科奇书)

中医瑰宝苑 眼科奇书 -------------------------------------------------------------------------------- 前言 《眼科奇书》系清代渝州(今重庆市)李氏家藏秘本,著者不详。李氏对此书珍若拱壁,私不轻以示人。蜀东长寿县有孙奉铭者,与李氏相契十余年,始得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暂借—观,遂命其子、侄分而抄之。后则按书立方,治眼无不奏效。据孙侄本端氏云,此书抄得后久未付梓,直至1923年,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周松荣见此书而称赞之,并捐资在渝州印送一千六百本;次年,又由张小林捐资印送一千本,李学林捐资印送一千五百本,本书始得流传。曾有述古老人,恐《眼科奇书》之名涉于奇异而不纯正,因更名为《眼科宜书》,但因本书效奇方奇,后世仍多沿用其本名。1934年,蜀东长寿人安仁又在渝州复印二千本,厥后再未付梓。 《眼科奇书》的内容,一是论奇:认为外障是寒、内障是气,与世俗目不因火则不病、内障多肝肾不足之论相悖。二是方奇:治外障用四味、八味大发散等辛温峻剂,治内障则主以枳壳、摈榔、郁金、香附等破气之药,与世俗寒凉攻补之方迥异。三是量重:麻黄、细辛、蔓荆子、藁本均用至一两,生姜、黄芪曾用至一斤,闻之令人膛目。四是效奇:孙奉铭曾谓按书立方,屡试屡验。现代试用于临床,本书方药确有奇效。至于方多温热,可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地理等特殊条件有关,虽立论偏颇,却纠正了目不因火则不病等偏见。通观全书,对眼科的理论与临床确有价值。对其药量之畸重,宜临近斟酌,减量用之即可。 由于时过境迁,旧刊原本几不复存,今人欲读此书而不可得,诚为憾事。为使本书能够广泛流传,我们特将河南省图书馆珍藏的武昌广雅书局1924年石印本,参考国内流传的数种手秒本、油印本,予以点校刊出,供同道参阅,并藉以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工作中,为振兴中医眼科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我们的点校方法是: 一、以广雅书局石印本为底本,参考河南中医学院馆藏手纱本、衡阳市中医院李熊飞等校勘的油印本(以下简称李勘本)、河南中医学院刘振武氏手抄的《限科宜书》本(以下简称刘抄本)、以及荆小俦(音仇)整理的《眼科奇书》(以下简称荆整本),进行点校。 二、书中夺字、错字及少数难懂的字、词、句,均一一加以校注。凡需校注之处,均在其右上方附以角码,按角码顺序注于该页之末。 三、1934年安仁重印《眼科奇书》时,书前有广传眼科奇书弁(音遍,序文)言一篇,是研究本书历史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特据李勘本补入。 四、原本无眼科奇书说明一节,今据李勘本补入。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 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 ☆☆☆) 1.☆☆☆☆☆黄帝内经 2.☆☆☆☆类经明·张介宾 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 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 6.☆☆☆三指禅清·周学霆 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 8.☆☆望诊遵经清·汪宏 9.☆☆辨舌指南曹炳章 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 11.☆☆☆☆本草备要清·汪昂 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 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 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 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 17.☆☆☆医方考6卷明·吴崑 18.☆☆☆医方论清·费伯雄 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 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21.☆☆☆☆☆伤寒论汉·张仲景 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 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 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 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 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 29.☆☆☆☆☆瘟疫论明·吴有性 30.☆☆☆☆温热论清·叶桂 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 32.☆☆☆☆温病条辨清·吴瑭 33.☆☆☆湿热条辩清·薛雪 34.☆☆☆时病论清·雷丰 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 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

果糖与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症及肾脏病的关系

果糖与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症及肾脏病的关系——章友康郑法雷教授 发表者:郭兆安(访问人次:1443) 章友康郑法雷 果糖广泛存在于甘蔗、甜菜、蜂蜜和大多数水果中,谷物中也含有少量果糖。果糖比蔗糖甜,是所有单糖中最甜的一种,故人类食用果糖的历史源远流长。上世纪70年代,美国突破了生产果糖的技术瓶颈,开始了工业化化的果糖生产,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如制造糖果、糕点和饮料等[1-2]。此后,随着果糖的产量以每年递增的速度迅猛发展和高果糖谷物糖浆(hing fructose corn syrup,HFCS)广泛应用,果糖摄入量也随之增加,特别在发达国家,甜饮料、快餐等发展大幅度增加了果糖摄入。故不少作者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近35年肥胖、代谢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大幅度增加与果糖摄入过量时间呈平行关系[3-5]。研究表明,果糖具有潜在地诱发血尿酸、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升高等作用,也有少数临床研究提示果糖与肾脏病有相关性。因此,果糖的不良作用,已引起肾脏病学者关注。 一、果糖的体内代谢特点 果糖含6个碳原子,是一种单糖,与葡萄糖是同分异构体。果糖的体内代谢主要特点:(1)当果糖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葡

萄糖转运蛋白(GLUT)5结合后,能顺利地被吸收(尽管慢于葡萄糖的吸收),并通过GLUT 2、GLUT5和(或)其他转运蛋白进入细胞内。在肾脏,GLUT2和GLUT5 2种转运蛋白绝大部分表达于近端曲管上皮细胞。(2)果糖在肝、肾和小肠内被特异性果糖激酶作用下,生成1-磷酸果糖。1-磷酸果糖在特异性的1-磷酸果糖醛缩酶(醛缩酶B)的催化下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甘油醛。(3)果糖代谢途径中关键酶果糖激酶(fructokinase)与糖酵解的己糖激酶(hexokinase)不同,无负性反馈的抑制,所有进入细胞的果糖迅速被磷酸化,从而可导致细胞内磷酸化减弱和ATP耗竭,导致短暂蛋白质合成障碍和形成多量AMP。(4)ATP耗竭活化嘌呤代谢酶的活性,AMP经脱氨酶形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后经黄嘌呤氧化酶作用由次黄嘌呤、黄嘌呤最终分解为尿酸,从而伴随细胞内尿酸升高和高尿酸血症的产生.(5)甘油醛通过甘油醛激酶的磷酸化而生成3-磷酸甘油醛。该产物与磷酸二羟丙酮经糖酵解途径氧化分解或逆行经糖异生而合成糖原。(6)醛缩酶催化的反应产物,如磷酸二羟丙酮在肝脏经磷酸甘油脱氢酶作用下可产生3-磷酸甘油,最终可生成三酰甘油[2,6]。 从果糖代谢和生化反应中可看到,过量的果糖可导致高尿酸血症、细胞内尿酸升高和高三酰甘油等,并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人们开始认识到果糖“不甜”的另一面[1]。

湿热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病 (2013-06-26 10:44:34) 转载▼ 标 分类:皮肤病 签: 健 康 皮 肤 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 病 (附验案4则)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其立法为祛湿,清热,解毒。主治湿热并重,毒邪为患之病症。治湿宜给以出路,治热宜宣散清泄,治毒宜泻火解毒。择甘露消毒丹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效,治疗皮肤病,尤其面部皮肤病证属湿热、毒邪为患者,疗效满意。 1.痤疮 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柴某,男,26岁。2010年5月19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1年前,面部散在出现粉刺,能挤出白色分泌物,未引起重视,不久,丘疹演变成脓疱、囊肿,用多种中医药物,疗效不显著,非常苦恼,现来我中医门

诊求治。现症:前额、双颊、颈部均可见丘疹、脓疱、渗出、囊肿,下颌部尤重,口渴,胸闷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厚腻,脉濡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用:滑石15g(包煎),黄芩10g,桑白皮10g,茵陈10g,川贝母5g(研末服),石菖蒲10g,藿香5g,白蔻仁5g,连翘10g,射干5g,生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d。第3遍煎液局部湿敷,2次/d。 二诊(2010年5月26日):上方用7剂,渴止,脓疱消退,二便通畅。上方去滑石、射干,继续口服。 三诊(2010年6月9日):上方又用14剂,面部丘疹大部分消失,囊肿明显回缩,胸闷腹胀除,二便通畅。上方去藿香,继续口服。 四诊(2010年6月23日):上方又服14剂,除面部留有瘢痕外,他症悉除。又拟消痕汤:白芷10g,丹参10g,蒲公英20g,丝瓜络10g,夏枯草10g,猫爪草10g,当归10g,炙甘草5g。水煎服及局部湿敷一个月,瘢痕基本消失。 按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复感湿邪,湿热蕴而化毒,上蒸于面。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滑石利尿通淋,清热,收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茵陈煽情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结节消肿;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藿香芳香化浊;白蔻仁化湿行气,温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12.第十二章 细胞骨架

第十二章细胞骨架 (cytoskeletons) 细胞骨架概况 1.细胞骨架概念: 为真核细胞胞质中的蛋白质构成的纤维系统,对细胞的形态维持、细胞本身的运动及细胞内部物质的运输有着重要作用。 2. 细胞骨架组成: 微丝(microfilaments, MF) 微管(microtubules, MT) 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s, IF) 第一节微管 (microtubule,MT 一、微管是由微管蛋白组成的中空小管 1.微管蛋白(tubulin)α、β亚基 2.微管蛋白异二聚体组成13条具有极性的原丝 3.微管蛋白的级性结构: 增长端(快速生长端) 缩减端(慢生长端) 二、微管结构具备多变性 1.微管的分布式样在细胞间期和分裂期有明显的不同 2.微管的抑制剂: 秋水仙碱(colchicine):阻止聚合 紫杉醇(taxol):稳定微管, 对抗解聚 三、微管组织的动力学不稳定性— 不停地解聚和重聚合 (一)微管的组装 1. 微管蛋白微管 2.低温、可以使微管解聚 3.微管成核阶段困难: 成核中心位点 ―种子‖ (二) 微管的极性 1.(+)端:即正端或(快)增长端, 生长和缩短都快的那端 2.(-)端:即负端或缩减端, 在动物细胞中一般朝向中心体 三)微管的动态不稳定性 ?微管的动态不稳定性对细胞形态的发生有重要作用,细胞极性的发生与微管的定向生长有关 微管的抑制剂

?秋水仙素: 可与微管蛋白分子紧紧结合,阻止微管蛋白分子间的聚合 ?紫杉酚: 可与微管紧紧结合,使之稳定 均可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 四、管蛋白转译后的修饰标志微管的―分子钟‖ α-管蛋白的修饰: 赖氨酸乙酰化 C末端去酪氨酸化 微管结合蛋白 微管结合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MAPs) 脑中主要有两类: 高分子量的:MAP1,MAP2, 低分子量的:tau蛋白 α-微管蛋白特殊赖氨酸的乙酰化和α-微管蛋白C末端酪氨酸的切除可提供MAPs的特异性结合位点 微管-依赖性动力蛋白:驱动蛋白、动力蛋白及其功能 1.神经轴突的快速运输: 驱动蛋白(kinesin) 胞质动力蛋白(dynein) 2.微管与细胞器在细胞内分布的关系密切: 内质网膜上有驱动蛋白 高尔基体上有胞质动力蛋白 六、微管组织中心(MTOC) 1.动物细胞:中心体 中心体基质中的γ-管蛋白 2.植物细胞:高等植物无中心体,但仍有 MTOC 3.霉菌、藻类:纺锤体-极体 γ微管蛋白 1.以环状结构存在于微管组织中心 围核物质(perinuclear material) 中心体基质(centrosome matrix) 2.与微管聚合的起始密切相关 γ-管蛋白与α/β-管蛋白相互作用 七、纤毛和鞭毛运动 (一)组成与运动功能 1.组成:真核细胞中微管构成的稳定结构 2.结构:质膜包围,轴丝 轴丝:9x2+2, 二联体 侧臂(动力蛋白臂)

肾内科常见病首查思路讲课教案

肾内科常见病首查思 路

紫癜性肾炎 青年男性,慢性病程,紫癜伴肾脏损害,肾脏方面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明显镜下血尿,24h尿蛋白、SCr未查,血压升高,诊断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明确。高血压考虑肾性高血压可能性大,但患者BMI>28,存在肥胖的因素,原发性高血压不能除外。肾穿一方面可以明确紫癜性肾炎的分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另一方面可以鉴别高血压的病因。鉴别诊断上,需除外可同时有紫癜表现和肾脏受累的疾病,包括:1)结缔组织病: SLE、SS、RA、系统性血管炎;2)冷球蛋白血症,目前无太多证据,做相应的筛查以除外。 肾病综合征 老年女性,慢性病程。肾脏方面的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血白蛋白低、水肿、高脂血症、血尿少、血压升高、血Cr正常,肾病综合征诊断明确。肾外方面脑梗塞病史、早发高血压家族史。患者NS继发因素:1)肿瘤进行血清学肿瘤指标筛查,血尿蛋白电泳、免疫电泳。2)CTD 进行免疫学指标的筛查。其他继发因素:如乙肝、肥胖相关、糖尿病无阳性提示,可能性不大。若排除上述继发因素则考虑原发NS,膜性肾病可能性大,需行肾穿明确病理类型。合并症方面:1)高血压,患者血压最高达170/90mmHg,无头晕头痛自觉症状,有早发高血压家族史,考虑原发性高血压可能性大。2)脑梗塞,嘱患者带MRI结果,请神经科会诊协助治疗。并发症方面:做血栓栓塞方面的检查,包括D-Dimer、双肾静脉、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给与低盐低脂饮食,补钙、利尿、调脂、抗凝,监测肝肾功、出入量和体重。2)给与足量激素,泼尼松片 60mg qd po,CTX 0.2g qod iv的治疗。 糖尿病肾病、(CGN/NS)、慢性肾功不全急性加重 中年男性,慢性病程,近期急性加重。综合其临床表现,肾脏方面:1)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镜下血尿,高脂血症,B超示双肾大小正常,皮质略薄;2)近一月,SCr明显升高,未进行特殊治疗,SCr缓慢下降,病史中无过敏、血容量不足的表现。肾外方面:1)2型糖尿病,DM视网膜病变,DM家族史;2)高血压,早发高血压家族史,血压控制不理想;3)BMI〉28,肥胖;4)打呼噜,不除外OSAS。诊断方面:考虑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可能性大,复查24h尿Pro,白蛋白。

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 作者:王庆文, 刘志红 作者单位: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 刊名: 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年,卷(期):2012,92(8)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6条) 1.胡大一;丁荣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 2010 2.Kanbay M;Solak Y;Dogan E Uric acid in hypertension renal disease:the chichenn or the egg 2001 3.Hsu CY;Iribarren C;McCulloch CE Risk factors for end stage renal diseases:25 year follow-up[外文期刊] 2009(4) 4.乐伟波;梁少珊;邓康平1126例中国汉族成人IgA肾病患者长期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1 5.Kawashima M;Wada K;Ohta H Association between asymptomatic hyperuricemia and new-onse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Japanese male workers:a long-term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C 2011 6.Moe OW Posing the question again:does chronic uric acid nephropathy exist[外文期刊] 2010(3) 引证文献(3条) 1.徐莎婷.荣誉.吴杨.陈俭波.欧阳建军当归拈痛汤及其拆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尿酸值、IL-1β、TNF-α、COX-2的影响[期刊论文]-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9) 2.缪桂华.张宁.舒海洋.张琪林.刘晶.罗蔚锋不同剂量尿酸保护性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对炎性因子、肾、关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期刊论文]-医学研究杂志 2014(4) 3.马媛.王媛.李文.芦文丽天津市某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人群的血尿酸水平分析[期刊论文]-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4(3) 引用本文格式:王庆文.刘志红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华医学杂志 2012(8)

中草药功效大全 药学典籍

中国药学典籍

?中草药功效大全?? 收集整理/陈智健(1980年出生于江西玉山,中国医科大学中医理论博士,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于法国尼斯Centre Antoine-Lacassagne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生,参加“面向21世纪病理学教学建设成果及应用”教学课题的工作,承担和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病理诊断专业特长:西医结合治疗脾胃、心系,肿瘤等疾病) ) A字头 【艾叶】理气血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除湿杀虫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胎动不安,心腹冷痛【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主治阴虚心烦失眠, B字头 【巴戟(ji)天】补肾阳,壮筋骨,去风湿,主治子宫虚冷,风寒, 腰膝酸痛? 【巴豆】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水肿,外用治疗喉风 【八角】健胃,行气,促进消化,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百部】润肺止咳,杀虱杀虫 【百合】润肺止咳,养阴消热,清心安神 【柏子仁】养心安神,止汗,润肠。用于虚烦失眠,心悸怔忡,阴虚盗汗,肠燥便秘注意事项: 便溏及痰多者慎服. 【板蓝根】(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细菌性感染,败血症,肺炎、肠炎、血痢、咽炎等 【白芍】扩张动脉,降血压,护肝,阴虚发热,养血,盗汗? 【白术】健脾益气,止汗,脾胃虚弱 【白前】主冶肺气壅实之咳嗽痰多;气逆喘促;胃脘疼痛;儿疳积;跌打损伤 【白果】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 【白芷】去风,燥湿,消肿,止痛,解热,降压,平肝 【白笈】补肺,止咳化痰,止血生肌,主治矽肺,肺结核,气管炎,百日咳 【白茅根】补中益气,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治热病烦渴,肺热喘急,胃热哕(yue)逆 【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半边莲】利水消肿,解毒,治黄疸,水肿,臌胀,泻泄,痢疾,蛇伤,疔疮,肿毒,湿疹,癣(xuan)疾,跌打损伤肿痛,用于大腹水肿,面足浮肿, 痈肿疔疮,蛇虫咬伤,晚期血吸虫病腹水 【槟榔】苦辛温,归胃大肠经。驱虫消积,行气利水。 【斑蝥】破血消癓,功毒蚀疮,引赤发泡。用于癓瘕肿块,积年顽癣,瘰疬,赘疣,痈疽不溃,恶疮死肌。 【北沙参】肺燥干咳,虚劳嗽血,胃级不足,津伤口干,风寒作嗽肺胃虚寒者忌服。

温病学(13.4)--薛生白《湿热病篇》习题答案

薛生白《湿热病篇》答案 一、填空题 1.但热不寒 汗出胸痞 舌白 口渴不引饮。 2.阳明 太阴 3.中气实 中气虚 4.藿香 香薷 羌活 苍术皮 薄荷 牛蒡子 5.恶寒无汗 身重头痛 湿在表分 6.恶寒发热 身重关节疼痛 湿在肌肉 不为汗解 7.滑石 大豆黄卷 茯苓皮 苍术皮 藿香叶 鲜荷叶 白通草 桔梗 8.柴胡 厚朴 槟榔 草果 藿香 苍术 半夏 干菖蒲六一散 9.寒热如疟 湿热阻遏膜原 10.发热 汗出胸痞 口渴舌白 湿伏中焦 11.藿梗 寇仁 杏仁 枳壳 桔梗 郁金 苍术 厚朴 草果 半夏 干菖蒲 佩兰叶 六一散 12.舌根白 舌尖红 湿渐化热 余湿犹滞 13.辛泄佐清热 14.脘中微闷 知饥不食 湿邪蒙绕三焦 15.藿香叶 薄荷叶 鲜荷叶 枇杷叶 佩兰叶 芦尖 冬瓜仁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6.E。答案分析:《湿热病篇》第21条说:“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宜六一散一两,薄荷叶三、四分,泡汤调下即汗解” 六一散加薄荷叶即为鸡苏散。六一散加青黛则为碧玉散,六一散加朱砂、灯芯草则为益元散。 17.E。答案分析:章虚谷认为“湿热在里,必当清热利湿,今以暑湿闭于腠理,故以滑石利毛窍”。 18.A。答案分析:阳湿伤表的表现有“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说明有出汗表现。阴湿伤表的表现为“恶寒无汗,身重头痛”腠理暑邪内闭的表现为“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风寒表实证,风寒郁表也无汗出。 19.B。答案分析:本条乃邪在中焦,热重湿轻证,故用白虎加苍术汤治疗。薛生白云:“白虎汤仲景用以清阳明无形之燥热也,胃汁枯涸者,加人参以生津,名曰白虎加人参汤;身中素有痹气者,加桂枝以通络;热渴、汗泄、肢节烦疼者,亦用白虎加桂枝汤;胸痞身重兼见,则于白虎汤加入苍术以理太阴之湿;寒热往来兼集,则于白虎汤加入苍术以理太阴之湿;寒热往来兼集,则于白虎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书目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将民国之前的中医名著几乎全部囊括其中,除少数著作外,大多为繁体竖排,封面设计素雅,采用锁线装适合长期保存,校勘严谨,实为中医古籍的最佳版本。这套丛书启动于八十年代初,大多出版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有少数书如《黄帝内经太素》直到近年才出版。这套丛书的校勘者大多是中医学院成立前打下的中医底子,其功底绝非现在一般的所谓“教授”所能比,现在很多都已经作古,这套书也就成为了绝唱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85年--05年)发布书目: 1、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难经校注 3、医学读书记 4、金匮要略语译 5、世医得效方 6、圣济经 7、研经言 8、针灸易学 9、血证论 10、金匮玉函经二注 11、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2、外科精义 13、伤寒总病论 14、问斋医案 15、外科证治全生 16、辨证录 17、幼幼集成 18、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19、本草蒙筌 20、类证治裁 21、医学指归 22、医灯续焰 23、妇科辑要:胎产心法 24、形色外诊简摩 25、疡科会粹

26、医学纲目 27、针灸大全 28、松峰说疫 29、外科证治全书 30、幼幼新书 31、王旭高临证医案 32、疡医大全 33、金镜内台方议 38、伤寒瘟疫条辨 34、刘涓子遗方 35、名医别录:辑校本 36、千金宝要;孙真人海上方 37、赤水玄珠全集 38、医方考:附《脉语》 39、吴鞠通医案 40、妇人大全良方 41、简明医彀 42、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43、难经语译 44、难经本义 45、温疫论 46、良方集腋 47、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48、伤寒论校注 49、伤寒六书 50、厘正按摩要术 51、明医杂著 52、本草从新 53、子和医集 54、杨氏家藏方 55、活人书 56、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57、伤寒论语译 58、病机汇论 59、本草崇原集说 60、经穴解 61、本草衍义 62、诸病源侯论校注

糖尿病肾病的护理查房教学文稿

糖尿病肾病的护理查 房

一.病史汇报:患者张思成,男性,79岁,退休工人,入院时间:2015.04.22,供病史者:本人 现病史:患者现精神尚可,双下肢轻度浮肿,生命体征平稳,血糖波动较大,入院第二晚睡前血糖3.1mmol/l, 检查结果:全腹部CT:双肾多发性囊肿、胃窦间质瘤可能。超声心动图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电图正常。血红蛋白107g/l,肌红蛋白1200ng/ml, Cr102.7umol/l,Bun12.71mmol/l,磷酸肌酸激酶489u/l,尿蛋白1+。 既往史:T:36.7℃ P:80次/分 R:20次/分 BP:130/60mmhg 患者既往糖尿病、高血压20余年,3年前有白内障手术史,无食物和药物过敏史,患者曾因糖尿病、高血压多次入住内分泌科,给予降糖降压治疗,血糖血压控制一般,7年前无明显诱因下体检时发现肾功能异常,肌酐160umol/l,明确为慢性肾衰,后不正规治疗,入院前在外院查肌酐170.9umol/l,同时查CT 示:胃小弯占位性病灶,建议行胃镜进一步检查。故此次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入院。入院时神志清,精神可,眼睑及双下肢轻度浮肿,躯干及四肢散在暗红色斑片。 二.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知识 1.概述 糖尿病肾病: (DN ) 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晚期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2.病因 ①.遗传因素 2.肾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3.高血糖症 4.高血压 3.分期 一期:以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和肾体积增大为特征。但没有病理组织学损伤。当血糖控制后可以部分缓解。是可逆的。 二期:该期尿蛋白排出率正常但肾小球已出现结构改变。 三期:又称早期糖尿病肾病期。 四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或显性糖尿病肾病。 五期:终末肾功能衰竭。 前3期为DN早期,适当治疗可控制病情进展;4期和5期分别为DN的中期和晚期,如病情进入这两期不管临床如何治疗都不能阻止病变的进展。 4.临床表现 (1)蛋白尿:可为早期的唯一表现。期间蛋白尿呈间歇性,逐渐发展为持续性,尿液镜检可发现白细胞和管型。 (2)水肿:糖尿病性肾病患者早期一般没有水肿,少数病人在血浆蛋白降低后,可出现轻度水肿。当24小时尿蛋白超过3克时,水肿就会出现。明显的水肿仅见于糖尿病性肾病迅速恶化者。

中医妇科学试题集

总论 一、概念解析 第一章至第六章 1、月经 2、初潮 3、绝经 4、并月 5、居经 6、暗经 7、避年 8、激经 9、天癸10、妊娠11、临盆12、恶露13、试胎14、弄胎15、经水出诸肾16、冲脉隶于阳明17、胞脉、胞络18、子宫为“奇恒之腑”19、肝司血海20、冲为血海 二、填空 1、医学巨着《》为妇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在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专篇论述妇产科疾病的着作是代的《》分别为、和三篇。以狼牙汤沥阴中以蛇床子裹成锭剂纳阴中等开创了、的先河。 3、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4、 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妇产科独立分科。 5、 代的《》提出的特殊月经现象有、、等。 6、《女科正宗》说“有子之道也。” 7、金元四大家之一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妇人胎产论》提 出、、。这是后世治疗妇科病少女着重肾经中年妇女着重肝经绝经期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根据。 8、朱丹溪认为产前“当清热养血” 提出安胎圣药是。 9、清代所着《达生篇》提出的六字真言是、。 10、《傅青主女科》的主要学术观点为、、。 11、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经不调》中指出“调经之要贵在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1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 13、最早记载优生知识的书是时代的《》内容有、、。 14、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之前之后呈型为一空腔器宫腔内

呈覆以粘膜。成年子宫长约宽约厚约上部较宽上端 隆起部分为其两侧为与相通。 15、每次月经来潮出血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第一天两次月经的第一天间隔时间称为一般为。周期不应少于也不应超过。 16、正常经期一般持续天正常的月经总量为。 17、月经的产生是、、、协调作用于的生理现象。 18、冲脉经络循行起于下出于上行于其外行者经与交会沿腹部两侧、上达环绕。因胃为水谷之海冲脉又与胃经之穴相交会 受后天之谷精微的供养与肾经相并又受先天肾气的资助先天之与皆汇于冲脉对妇女生理起着重要作用。 19、任脉通过经络与全身阴脉会于主一身之为之海凡都属任脉所司。 20、冲、任、督三脉同起于一源而三歧皆约于借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通。 冲脉主任脉为带脉主督脉为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正常的生理现象。

薛生白习题及答案

第十二章薛生白《湿热病篇》 一、填空题 1.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湿热证提纲中指出:“湿热证,始恶寒,后,,, 。” 2. 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中气虚则病在。” 3. 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则病在阳明,则病在太阴。” 4. 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等味。” 5. 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 证,,,。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6. 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 证,,,,。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 7. 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 宜、、、、、、、等味。” 8. 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 、等味。” 9. 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 证,,,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10. 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证,初 起,,,。宜藿梗、寇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11. 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 宜、、、、、、、、、、、 、等味。” 12. 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 证,,,,。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13. 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14. 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证,数日 后,,。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15. 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 宜、、、、、 、等味。” 二、选择题 型题 (一)A 1 16.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治宜选用()。 A、六一散 B、碧玉散 C、益元散 D、导赤散

最新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精品收藏)

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

论》《湿热病篇》 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

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的认识

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的认识 薛生白用药独具巧妙之处在于将熄风止痉药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认为熄风止痉药物既可走肌表分消湿热,又可疏肝解郁,还可活血通络,一药四用。故其选用地龙和诸藤,同时发挥熄风止痉、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之功,值得认真学习研究。 清代名医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他所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后、鉴别等方面都做了精辟的阐述。笔者通过对方名、病机、诊断、治法、方义、鉴别六个方面的分析,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引起同道对该条文的重视,从而促进临床诊治湿热病水平的提高。 方名:薛氏4号通络熄风方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曰:?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遂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但书中并无具体明确的方名,笔者恩师已故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将其命名为?薛氏4号方?。命名为?薛氏4号方?,一是能体现方剂的归属,二是能体现方剂的具体出处。李士懋教授根据该条列举的三个主要症状?口噤、四肢牵引拘急、角弓反张?,而后将其进一步命名为?薛氏4号通络熄风方?,体现了该方的功效,达到了见叶知秋、纲举目张的效果。 病机:湿热中阻、气郁化火、肝风内动

湿热的病变中心在中焦脾胃。若因过食辛辣油腻、醇酒损伤脾胃,或由于外感湿热病邪留于脾胃,形成中焦脾胃湿热证。中焦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中焦湿热留恋不解,气机郁结闭阻,势必影响三焦和肝胆生理之相火(或称为少火)之正常流通,少火郁结而成病理之相火(或称为壮火或贼火)。病理之相火妄动,则热极生风,从而导致筋脉拘急形成肝风内动证。肝风窜入阳明经则出现牙关紧急、口不能张开,肝风窜入太阴经则出现手足拘挛、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若风助火势,风火相煽,风火上炎,扰乱神明,则神识迷乱。若风火上炎,有升无降,常度尽失,则气不得返,还可形成神志昏迷之厥证。故薛生白对《湿热病篇》第四条自注道:?盖三焦与肝胆同司相火,中焦湿热不解,则热甚于里,而少火悉成壮火。火动则风生,而筋挛脉急,风煽则火炽,而识乱神迷。身中之气,随风火上炎,而有升无降,常度尽失,由是而形成尸厥,正《内经》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暴厥’者是也。外窜筋经则成痉,内并膻中则为厥。内外充斥,痉厥并见。正气犹存一线,则气复返而生;胃津不克支持,则厥不回而死矣。所以痉之与厥,往往相连?,?此条乃湿邪夹风者。风为木之气,风动则木张,乘入阳明之络则口噤,走窜太阴之经则拘挛?。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该条的病机高度概括为湿热中阻、气郁化火、肝风内动,甚则神迷尸厥。 诊断:根据但见一症便是原则并结合舌脉 湿热中阻、气郁化火、肝风内动,甚则神迷尸厥,临床可表现为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神识迷乱、尸厥不醒等。根据笔者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