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 语文教育初等教育(文科)

总学时数:108学分

学分:5学分

编制单位:中文系文学教研室

编制时间:2007年10月10日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课程性质:高等师范院校三年制(类)语文教育专业基础课,为主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

文科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它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系统经典中

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文学的掌握和运用,

增强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育学生的现当代文化品

位和现代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

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课程地位: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文科方向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任务:(1) 介绍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情况和基础知识,吸收已有的成果,反映学术界普遍达成的共识。

(2)本课程内容分为《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部分,

分大学二年级上、下学期学习。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学史知识和作

品选两部分,所选的作品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名

篇。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

(3) 中国现当代文学应该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它是一个开放的

整体,文学作品、文学史和文学史精神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三个

层面,它应该包括大陆文学、港澳文学和台湾文学三部分

(4) 学生要尽量多地阅读文学作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写三

篇作品评论,进行精读精评,还应该学习一些文学理论著作,完成对

现代和当代文学的系统宏观的概貌、具体作家作品的思想精神的评

价,对面和点两方面的统一把握。

(5)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以讨论式、提问式的方

法。

(6)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条件时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教

学,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过程的生动性。

二、总体教学目标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兼具理论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并带有师范专业的特色。开设本课程,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概貌,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演化的脉络,探讨它的历史规律,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评价文学现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鉴赏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现当代文学修养,陶冶自己的理想、情操和美感。通过对文学思潮、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的分析,系统而又简明扼要地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分析、鉴赏作品的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高中(中专)阶段的《语文》课程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的生活阅历以及一定的阅读量。本课程是中文系的文秘新闻专业和社会科学系的小学师资培训专业的必修课程。

五、教学内容及其目的、要求、任务

绪论(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起止时间。

2、理解:“现代文学”的概念。

3、运用:现代文学精神对今天文学的影响。

4、分析:文学的“现代性”特点。

5、综合:现代文学的特点。

6、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面貌。

(二)教学内容

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

2、学习现当代文学的意义

3、学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特点;

(2)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现代化”最深刻并具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2)掌握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2、重点、难点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建议

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结合。中国现代历史与文学史的结合。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里,对现代文学思想精神的介绍。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进行一次现代当代文学作品阅读分析摸底训练。

第一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革命文学论》、周作人的《人的

文学》。

2、理解:几个重大文学团社的主张。

3、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4、分析:新文学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5、综合:新文学的精神本质。

6、评价:分析评价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成就和历史意义。

(二)教学内容

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团社的蜂起;

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掌握革命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外国文学的介绍及其影响;

(2)、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

(3)、新文学团社的涌现;

2、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文学革命;

难点:分析评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四)教学建议

对于这一章节,教师注意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现代文学理论知识,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内容,辅以自学。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1、“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性质、内容和历史意义;

2、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主要贡献;

第二章鲁迅(1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鲁迅的贡献;

2、理解:现代知识分子的呐喊和失败;

3、运用: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特征;

4、分析:《狂人日记》里“吃人”问题的演变;

5、综合:《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6、评价:“现实能请鲁迅走开吗?”“鲁迅的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和方向”等观点;

(二)教学内容

1、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2、《呐喊》、《徘徊》的现代性开拓;

3、《阿Q正传》里的“精神胜利法”;

4、《狂人日记》里对“吃人问题”的反思;

5、《伤逝》里知识分子启蒙的失败和绝望;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了解《呐喊》和《徘徊》的创作思想,掌握《狂人日记》和《伤逝》的知识分子形象和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2)、分析《伤逝》里的女性形象和妇女解放的问题。

2、重点、难点

重点:在中国当时的环境里知识分子启蒙精神的失败和绝望,现代知识分子觉醒期的呐喊;

难点:《狂人日记》里的先锋性;

(四)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以讨论式、提问式的方法,先确定基本议题,由学生找资料,形成观点,然后在课堂上安排几个代表做专题发言,让几种观点相互碰撞,最后教师总结,提出自己的意见,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1、对鲁迅的精神本质“反抗绝望”的理解;

2、阿Q悲剧的深刻意义;

3、从《狂人日记》里看“吃人”问题的提出,历史上的吃人传统;

4、吃人问题的反思——对人性黑暗的批判;

5、从《伤逝》的子君来看女性的解放问题;

任选一题,写成论文,要求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第三章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抒情小说的特征;

2、理解:“多余人”形象的内涵;

3、运用:自我暴露的心理描写在当代小说里的运用;

4、分析:《沉沦》的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5、综合:郁达夫的早期小说的特征;

6、评价:小说里性心理的描写与评价;

(二)教学内容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的小说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了解郁达夫留学生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了解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为人生”的创作思想;

2、重点、难点

重点:“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征,“被社会抛弃的人抛弃社会的人”的心理轨迹;难点:《沉沦》里的色与欲的描写和颓废气息,感伤的、抒情的浪漫主义特色;(四)教学建议

以学术论文《潮湿的灵魂——郁达夫留学生小说初探》为资料,进行概括赏析。(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1、怎样理解《沉沦》里的主人公的变态畸形行为;

2、分析《银灰色的死》里的人物形象;

第四章早期的散文和诗歌(6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郭沫若的《女神》;

2、理解:周作人的“言志派”散文;

3、运用:冰心的“爱的哲学”在作品里的体现;

4、分析:赏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5、综合:现代律诗和现代象征诗的特征;

6、评价:闻一多和李金发的诗歌特色;

(二)教学内容

1、周作人、冰心的散文创作;

2、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了解现代格律诗和现代象征诗的诗歌理论;

(2)、掌握闻一多、徐志摩和李金发的诗歌特色;

2、重点、难点

重点:周作人和冰心的散文创作;

难点:具体的代表诗歌作品的赏析;

(四)教学建议

以点带面、具体作品的赏析与理论创作相结合。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1、以《弃妇》为例,说说李金发诗歌创作的特色;

2、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

3、阐述闻一多诗歌理论的“三美”内容;

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1937)

第五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三十年代的文艺思潮(2课时)(一)教学目标

1、记忆:“左翼”文学;

2、理解:无产阶级文学论争;

3、运用:“左翼”文学在今天的意义;

4、分析:30年代的主要文艺思潮;

5、综合:30年代文学发展的精神面貌;

6、评价:“左翼”的成就和贡献;

(二)教学内容

1、无产阶级文学论争与“左联”的成立;

2、30年代的文艺思潮论争;

3、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特点;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了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2)掌握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3)熟练掌握革命文学论争的两方:创造社、太阳社——鲁迅、茅盾;熟练掌握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时间、地点、性质、主要刊物《北斗》、《萌芽》以及解散的时间;

2、重点、难点

重点:左联的成就和贡献;

难点: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四)教学建议

让学生听王富仁教授在2006年1月关于左翼国际研讨会上的闭幕词录音,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认识有新的思想和精神。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结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对左联五烈士作品进行赏析。

第六章老舍(6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老舍的重要文学创作;

2、理解:老舍的民间创作立场;

3、运用: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的探索;

4、分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

5、综合:《骆驼祥子》里的男权思想;

6、评价:《骆驼祥子》里的虎妞形象或对以前传统的观点进行评价;

(二)教学内容

1、市民文学的代表

2、《骆驼祥子》的文本解读

3、堕落的命运——祥子和虎妞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了解老舍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索;

(2)掌握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2、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悲剧与个人悲剧的关系;

难点:虎妞形象的分析;

(四)教学建议

老舍的小说代表了中国的市民文学,以《骆驼祥子》为代表进行深刻而丰富的解读,学生提问题,教师回答的方式进行。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1、阅读《月牙儿》和《四世同堂》,了解作品的文化反思特点;

2、写论文《我眼里的虎妞》;

第七章沈从文(6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微笑文学;

2、理解:“闻杜鹃及悲哀”在《边城》里的体现;

3、运用:作者的文学世界与人的世界;

4、分析:翠翠悲剧产生的原;。

5、综合:作者创作里“人性”的决定因素;

6、评价:人为和自然的冲突构成了人物的悲剧;

(二)教学内容

1、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与人的世界;

2、哪些因素酝酿了《边城》;

3、翠翠和翠翠生活的世界;

4、这个世界,有它的悲哀;

5、用文字包裹伤痕,在困难中微笑;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了解作者能够把人性负面的因素转化为人性正面的文学的伟大力量;(2)从一个小女孩的故事提到民族审美的问题;

2、重点、难点

重点:作品的悲剧性分析;

难点:乡野与都市对立的世界;

(四)教学建议

通过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最后由教师总结。也可以结合沈从文的其他作品进行。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1、从翠翠的爱情选择上,谈谈爱情追求与传统伦理的矛盾冲突;

2、从翠翠的爸爸妈妈的爱情悲剧看“殉情”;

第八章曹禺(6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曹禺戏剧创作的贡献;

2、理解:《雷雨》里的矛盾冲突是作品的灵魂;

3、运用:《雷雨》中八个人物的立体性;

4、分析:伟大的作品总是给人以光明,周冲形象的力量;

5、综合:对人性挖掘的深度就是作品的深度,“乱伦”问题的揭示;

6、评价:永远说不清楚的《雷雨》;

(二)教学内容

1、《雷雨》里的命运观问题;

2、《雷雨》里的周朴园心里有没有爱;

3、蘩漪的独特性——恶魔性因素的问题;

4、《日出》和《北京人》;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了解作者对现代戏剧的贡献;

(2)了解《雷雨》里的人物性格和由性格及其发展的人物命运;(3)掌握《雷雨》、《日出》折射出的人性的沉沦与挣扎;

2、重点、难点

重点:周朴园心里有没有爱——婚姻悲剧的问题;

难点:蘩漪形象的复杂性——恶魔性因素;

(四)教学建议

《雷雨》是一部充满世界性因素的作品,人性太丰富就说不清楚,正因为说不清楚,才成为一部说不尽的伟大艺术作品。建议用两节课的时间勾勒出作品的人物关系以后,让同学演出第四幕剧。这样能更好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戏剧文学的特征。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1、周冲人物分析——乌托邦的问题;

2、结合西方关于命运的戏剧谈谈《雷雨》里的命运问题;

3、周萍身上的“赎罪”问题;

第三编第三个十年(1937年------1949年9月)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理解:抗战以来的文学论争及其理论焦点;

3、运用:抗战文学运动的特点;

4、分析:《讲话》在今天的意义;

5、综合: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

6、评价:《讲话》对今天的正负影响;

(二)教学内容

1、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

2、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抗战以来的文学论争及其理论焦点;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了解1939年初关于民族形式、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

(2)“战国策派”的历史观和文艺观;

(3)《讲话》的背景、基本内容和时代意义;

2、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的处理时间、地点、性质、会刊《抗战文艺》和成立会上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讲话》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难点:七月诗派的主要特色:以战斗的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

(五)教学建议

以学生自学为基础,了解当时的文艺概况;教师梳理出线索,加深理解记忆;

(六)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1、什么是“民族形式”的论争?

2、“战国策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3、谈谈《讲话》在今天的影响。

第十章张爱玲(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张爱玲小说的本质;

2、理解:《金锁记》里人物的变态行为;

3、运用:张爱玲作品对今天文学创作的影响;

4、分析:《金锁记》里的的七巧和长安的形象;

5、综合:民间的视觉和人间的创造观点;

6、评价:“虚无的人是感受不到真正的爱情的”的观点来看《倾城之莲》里主人

公的爱情;

(二)教学内容

1、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

2、先锋与世俗:《金锁记》;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了解小说的魅力:传奇性故事以及梦魇般的氛围和人性;(2)了解殖民地场所特有的东方色彩;

2、重点、难点

重点:张爱玲的小说是古今中外、大俗大雅的结合;

难点:乱世里的苍凉梦魇,女性之间的敌对性和残性;

(四)教学建议

结合张爱玲的影视作品,对张爱玲热的现象进行分析;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1、分析《金锁记》里曹七巧的形象;

2、从《倾城之恋》分析“虚无的人感受不到真正的爱情”的观点;第四编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一章当代文学绪论(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

2、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开放性和整体性;

3、运用: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层面;

4、分析:当代中国文学没有经典的作品和经典的解释;

5、综合:中国当代文学三个层面的结合;

6、评价:文学作品、文学史和文学史精神三方面的结合;

(二)教学内容

1、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

2、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层面;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开放性特点;

(2)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性特点;

2、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层面;

难点: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词:多层面、民间文化形态、潜在写作、无名与共名;

(四)教学建议

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分析为辅进行。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词

第十二章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6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和大致分期情况;

2、理解:文学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3、运用:三个时期的大致特征;

4、分析:潜在写作的价值和意;。

5、综合: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6、评价:知识分子战斗精神传统在当代文学的体现;

(二)教学内容

1、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发展概况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2)掌握中国当代文学三个发展阶段的概况;

2、重点、难点

重点:1949年——1978年、1978年——1989年和90年代的文学发展概况;难点:为什么第二阶段是以1978年为标志的;

(四)教学建议

着重对文学史上重要创作现象的介绍,了解文学史的背景和创作主流方向;(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自己对80年代文学创作的看法;

2、为什么说90年代的文学创作是站在碎片里的创作;

3、说说对“启蒙责任”、“文人意识”和“重建文学自身的立场”的理解;第十三章迎接新时代的到来(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潜在写作;

2、理解:《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3、运用:用潜在写作的观点理解当时被剥夺了写作权利的作家的作品;

4、分析:新时代里的不同的声音;

5、综合:新文学传统的转型;

6、作家和时代的复杂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转型;

2、潜在写作的开端:《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掌握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了解沈从文的手记式散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的文体特点和内涵;

2、重点、难点

重点:“文学新方向”的确立,作家和时代的复杂的关系;

难点:潜在写作,知识分子对新时代的感受和思考的独立的声音;

(四)教学建议

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赏析,来把握当时复杂的文学形势;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从《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里分析沈从文的思想感情和文体特点;

第十四章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赵树理的创作精神;

2、理解:当代农村文学创作的情况;

3、运用: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4、分析:《锻炼锻炼》里的干部形象;

5、综合:“老百姓爱看,政治上起作用”追求是赵树理的创作力量;

6、评价:从《锻炼锻炼》里看作者民间立场的表达;

1、民间文化形态与农村题材创作;

2、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锻炼锻炼》;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把握“民间”的文化概念;

(2)了解当时农村小说的创作,能够解读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重点、难点

重点《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难点:赵树理的“老百姓爱看,政治上起作用”的问题小说,《锻炼锻炼》里表现的“有些基层干部是混进党内的坏分子”的了解;

(四)教学建议

教师主讲和学生讨论的方式相结合,通过作品来分析当时的文艺理论观点;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1、分析《锻炼锻炼》里的杨小四的形象;

2、谈谈《锻炼锻炼》里看作者的民间立场的表达;

第十五章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百合花》(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茹志娟小说创作的特色;

2、理解:抒情小说的意义;

3、运用:“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的含义;

4、分析:“我”在作品里穿针引线的作用;

5、综合:女性视角的特色;

6、评价:“被子”是性爱的象征吗;

1、战争文化规范与小说创作

2、战争小说与人性美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了解作者独特的美学风格,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

(2)掌握作品里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2、重点、难点

重点:最残酷的环境里的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的感情。诗化小说里感情的爆发力和内蕴力;

难点:英雄首先必须是能够站起来的人,作家回避对英雄形象的正面塑;,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

(四)教学建议

在学生精读作品的基础上,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把几个影响比较大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后讨论;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

1、小说里“我”第一叙事角色的作用;

2、对“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的理解;

第十六章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红豆》(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记忆:知识分子的心灵搏斗掠影。本章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讲述现代历史题材

的叙事模式的三种模式:茅盾的《子夜》模式、李劫人的《死水微澜》模式和路翎的《财主的女儿们》;

2、理解:作者复杂的创作目的;

3、运用:女性知识分子身上的爱情和事业;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名称 操作系统原理 二. 学时与学分 学时共64学时(52+12+8) 其中,52为理论课学时,12为实验学时,8为课外实验学时 学分 4 三. 先修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 《IBM—PC宏汇编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四.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如下目标: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技术,包括现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操作系统进程管理机制、现代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 2.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3.具备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为以后从事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如:设计、分析或改进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提供必要的软件基础和基本技能。 4.为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课程打下基础。 五. 适用学科专业 信息大类各专业

六.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主要内容: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及实现技术,重点论述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讨论现代操作系统采用的并行处理技术和虚拟技术。本书以Linux系统为实例,剖析了其特点和具体的实现技术。 理论课学时:52学时 (4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 ?绪论4学时 ?操作系统的结构和硬件支持4学时 ?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4学时 ?进程及进程管理8学时 ?资源分配与调度4学时 ?存储管理6学时 ?设备管理4学时 ?文件系统6学时 ?Linux系统8学时 七、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2版),庞丽萍阳富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2月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及其哲学问题》教学大纲

《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及其哲学问题》教学大纲 第一讲自然科学与哲学 1、从自然科学对哲学的作用和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说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关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从自然科学对哲学的作用来看,也就是哲学的根和源的问题:(一)自然科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1、哲学是从非哲学开始的。这里哲学是指科学的哲学,不是指某些“意识形态的哲学”。同任何知识领域一样,哲学不能从它自身产生出来,哲学从具体科学开始。2、自然科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1)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突破,向哲学提出了新的问题,要求予以解决;而哲学则由于充分认识到向自己提出问题的现实基础,从而正确地解决由于自然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2)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自然科学是产生哲学的土壤,为哲学提供丰富的养料。(3)科学的哲学只有吸取新的自然科学成就,才能战胜各种非科学、反科学的哲学。(二)脱离自然科学的哲学是贫困的哲学。自然科学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1、每一代的哲学思想无不打上自然科学发展的印记。 2、自然科学的进步必然要改变唯物主义的形式。 3、倾听科学实践的呼声,对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作出新的科学概括。从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看:1、自然科学的产生离不开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需要哲学的向导。2、科学的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起促进作用。3、蔑视哲学是错误的。 4、自然科学要关心哲学问题。 5、哲学不是自然科学的“裁判官”。 6、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检验科学真理的标准是科学实践,而不是哲学。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给科学开路的。 9、哲学鼓励百家争鸣。10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现代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同自然科学相结合。 2、为什么说自然科学的进步必然要改变唯物主义的形式? 唯物主义的内容、范畴、概念,要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增添新的内容,甚至改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自然科学发生了巨大的革命,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也发生了变革。相对论揭示了时空之间以及时空与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革新了牛顿的时空观,而且也革新了仍然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恩格斯的时空观。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的其他概念、范畴,诸如因果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认识论的许多问题,都同前人的许多命题、思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领导科学教学大纲

领导科学 Leadership Scineces 课程代码:ZHO34009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教学时数:45/6 学分设置:3 修读性质:必修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简介 领导科学是以提高效能为研究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基础理论学科,它既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又研究人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之一。从应用性上讲它研究的对象是领导活动,其任务是揭示领导活动的规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主要是掌握领导科学对实践理性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本课程是使学生掌握领导的学科规定性。领导在个体素养与群体结构,领导活动的根本机制,领导决策,战略实施,领导方式、方法等知识,从而使学生在管理和实践活动中,增长领导才能,为今后从事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领导科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准确认识领导的含义和特征,深刻领会领导的本质和价值,正确把握领导活动的要素和规律,全面掌握领导的内容和职责,科学预见领导的前景和趋势,加深对现代领导规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运用领导规律,应用领导知识,培养和提高现代领导技能。 三、课程内容 第1章领导概述(3学时) 掌握领导的概念,认识领导的特点、明确领导与管理的区别;理解领导的基本职能、领导的地位与作用、领导活动的基本内容等。 1.1领导的概念与特点 1.2领导的本质 1.3领导与管理的辨识 1.4领导的职能 1.5领导在社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1.6领导内容

第2章领导理论(6学时) 了解领导理论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明确每一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领导理论,认识每一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为开展有效的领导奠定理论基础。 2.1领导特质理论 2.2领导行为理论 2.3领导权变理论 2.4其他领导理论 第3章领导生态:三边互动(3学时) 明确领导活动的过程、三边的关系;掌握领导者、被领导者及领导环境的概念、类型、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了解领导活动的内部环境——组织的概念、类型与功能等。 3.1领导过程与领导生态 3.2领导者 3.3被领导者 3.4领导环境 第4章领导者的职位、权力与责任(3学时) 掌握领导者职位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权力的基本构成、权力与权威的关系、领导者应承担的基本责任;明确权力的获取与丧失等内容。 4.1领导者的职位 4.2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权力 4.3领导者的责任 4.4未来领导者面临的挑战与任务 第5章领导体制与领导结构(3学时) 认识领导体制与领导结构对领导活动的影响;明确领导体制的作用、内容与类型;掌握领导组织结构的类型与变革趋势。 5.1领导体制 5.2领导结构 第6章现代组织领导者的角色定位(6学时) 明确领导者在组织中承担的各种角色,掌握扮演好各种角色所需要的技能,提高领导者的领导水平。 6.1关于组织领导者角色的几种理论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 总学时:68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12 一、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操作系统内部工作过程与结构及相关概念、技术和理论,并作为实例介绍目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工作原理。在各章节中会介绍当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各部分功能及实现作为实例,以求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能够融会贯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地位和特点,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系统在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和调度时常用的概念、方法、算法、策略等。 二、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总结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原则为:理论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演示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例如讲练结合法、实验法等)。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操作系统引论 1、教学内容 任务1 操作系统概述 任务2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任务3 操作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对操作系统形成初步的认识,对操作系统中的概念有整体的了解。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掌握操作系统类型和功能、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定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的分类、基本特征和功能 教学难点: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4、复习参考题 ⑴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⑵OS有哪几大特征?最基本得特征是什么? 第二单元操作系统原理基础 1、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三年制专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共48学时。考试课。3学分。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达到能够运用所学的管理学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管理学理论的演变过程;管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技巧与方法;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组织文化与决策过程。 3.熟练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与功能。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 先修课程:无 教材名称:《管理学原理》,王春利、李大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参考资料:《管理学》,邢以群,浙江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管理学原理》,杨文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管理学》,徐国华,赵平,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三、课程内容 绪论 1.管理的定义 2.管理的性质 3.管理学的结构和内容 第一章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发展以及对管理学的贡献;西方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霍桑实验;人际关系理论阶段:X理论、Y理论、Z理论;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过程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与案例学派、权责理论学派;中国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国外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重点:霍桑实验;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与案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难点:X理论、Y理论、Z理论。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了解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掌握各历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Operating Systems)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201313 学分:3学分 总学时:51学时(其中实验 9 学时) 适用对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信息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操作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系统的开发模式、开发方法和操作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参与系统软件分析和开发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使用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51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2学时,上机实践教学9学时。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5 hours, Lab 0 hour) Main Points: Short history,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Objectives, Functions, Multiprogramming, Real-Time System, Batch system, Time-sharing system, 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Chapter 2 Computer-System Structures ( 1.5 hours , Lab 0 hour)

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一、课程简介 《组织行为学》主要涉及到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基本层次,即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层面。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对这一领域的概念和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包括人格差异、激励、领导、团队冲突和组织沟通等内容。课堂活动包括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主题演讲、阅读、自我评估、延展性的讨论、视频观看和分析,以及从学生视角进行的个体或小组展示,因此学生也会学习到如何把这些专题内容进行整合,并有效地应用于多元化的组织情境中去。此外,今天的企业组织通常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构成的,这一课程的另外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发展必要的智力能力和行为技能,这些将有助于提高他们有效地处理各种工作环境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动时产生的问题。 This course will cove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t three levels—the individual, 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s. In the class, students will develop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and theories in this field, including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motivation, leadership, group conflict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etc. Course activities include case analyses, role plays, lectures, readings, self-assessment tools, extensive discussions, video watching and analysis, and students’ presentations (individual and group), so they will also learn how to integrate these topics and effectively apply them in pluralistic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In addition, business today is conducted with and through people from various cultural backgrounds. Another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 and the behavioral skills that will increase their effectiveness in dealing with problems that arise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people from difference cultures in a variety of work settings.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人: 李灿平、郭亚莎制定(修订)时间: 2006年 7 月所在单位: 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本章简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以及发展历史。同时讨论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1.1 操作系统的概念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操作系统以及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重点: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掌握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1.2 操作系统的历史 本节按器件工艺介绍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本节重点:多道程序系统的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理解多道程序系统概念。 §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 本节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的类型、特点及适用的对象。 本节重点: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上述三大操作系统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1.4 操作系统功能 本节简单介绍操作系统的五个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用户接口。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功能。 §1.5 计算机硬件简介 本节简单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自修。

§1.6 算法的描述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有关过程所用的描述算法。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本书所采用的描述算法。 §1.7 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本节介绍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系统管理的观点,用户界面观点和进程管理观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三种观点。 第二章操作系统用户界面 本章主要讨论操作系统的两个用户接口,并以UNIX系统为例,简单介绍用户接口的使用操作方法。 §2.1 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介绍作业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作业及作业组织(结构)。 本节重点: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作业的基本概念,了解作业的组织。 §2.2 作业的建立 本节介绍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和作业的建立过程。 本节重点:联机输入方式和Spooling系统,作业控制块PCB和作业的四个阶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理解Spooling系统,掌握作业建立的过程内容。理解作业的四个基本阶段。提交、后备、执行以及完成阶段。 §2.3 命令控制界面接口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命令接口界面。介绍命令接口的两种使用方式。讨论联机方式下操作命令的分类。 本节重点:命令接口的使用方式。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命令接口的作用和使用方式。了解联机方式下操作命令的分类。 §2.4 系统调用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提供给编程人员的唯一接口,系统调用。同时讨论系统调用的分类。 本节重点:编程人员通过系统调用使用操作系统内核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和系统调用的处理过程。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系统调用的分类、理解系统调用的功能、掌握系统调用的处理过程。 §2.5 UNIX用户界面 本节简单介绍UNIX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以及UNIX系统结构。同时讨论UNIX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的分类功能和使用方法。 本节重点:UNIX系统的特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UNIX系统的发展史,掌握UNIX系统的特点,理解UNIX系统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的功能。 第三章进程管理 本章详细介绍进程和线程管理的有关概念和技术。 §3.1 进程的概念 本节介绍进程的基本概念。通过程序的并发执行,引出进程具有并发性特征的概念。同时讨论进程的各式各样的定义以及作业和进程的关系。 本节重点:进程的特征。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程序的并发执行,掌握进程的特征。 §3.2 进程的描述 本节介绍进程的静态描述以及进程上下文结构。 本节重点,进程的上下文结构。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进程的静态描述内容,掌握进程控制块PCB的作用和进程上下文结构。

《管理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Management】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管理学》是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它是人类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是现代许多前沿科学成就的具体运用。 (二)本课程的任务 该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是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主要课程,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素养,同时,结合实践,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的方法,并会用管理思维去分析实践。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管理及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管理活动的规律性,确立现代管理理念,培养和提高从事管理工作的必要的理论素养和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管理和管理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在各个时期管理思想的特点。掌握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管理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和研究管理理论的新思潮和新特点。 教学内容 理解 管理的含义 理解 管理者的含义和操作者的区别 理解 管理职能以及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 运用 管理职能分析管理实践 理解 管理技能的含义及管理技能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运用 管理角色分析实际问题

第二章 管理科学的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在各个时期管理思想的特点。掌握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管理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和研究管理理论的新思潮和新特点 教学内容 理解和概括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理解泰勒、法约尔、韦伯的管理理论 理解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理解和应用人性理论 理解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容 运用权变理论 第三章 管理环境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组织环境与管理环节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的内容,熟悉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的不确定分析法,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方法,运用环境分析方法分析某一个具体组织。 教学内容 理解管理环境的内涵 区分管理环境的分类 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具体组织的管理环境 运用环境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分析具体组织的环境特点 区分影响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不同因素 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分析具体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的特点 理解SWOT分析方法的原理 运用SWOT 分析方法对具体组织的环境特点进行分析 第四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伦理道德的概念,识别管理伦理问题的五种类型,列举伦理道德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伦理道德与管理学的意义,识别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与表现。 教学内容

安全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安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Security Operation System 课程编号:TX104060适用专业:信息安全 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学分数:3 总学时数:48 实验(上机)学时:8 考核方式:院系考 执笔者:赵锋编写日期:2010年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安全操作系统》是面向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它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特点是概念多、较抽象和涉及面广,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又往往难于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学会操作系统的安装与一般维护,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论 1、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的特性和主要功能。 2、理解:操作系统的主要类型,UNIX命令行格式,分时概念。 3、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时和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主要操作系统产品系列。 第二章:进程管理 1、掌握:进程定义,临界区概念,进程的状态及其变化,进程的同步与互斥。 2、理解:多道程序设计概念,进程的组成,进程管理的基本命令,信号量和P、V操作及其应用。 3、了解:进程间的通信。 第三章:作业管理 1.掌握: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的功能,先来先服务法、时间片轮转法、优先级法。 2.理解:调度级别,性能评价标准,UNIX常用调度命令。 3.了解:Shell命令执行过程,其他调度算法。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 1、掌握:用户程序的主要处理阶段及相应概念,分页和分段的概念,虚拟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Theory &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System 课程编号: 讲授对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离散数学》、《FoxPro》、《数据结构》、《操作系统》 采用教材:《数据库系统概论》萨师煊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总学时:72 授课:64 上机:8 学分:4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为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等众多学科提供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是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等学科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数据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语言及数据库设计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具有开发和设计数据库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发和设计大型信息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要求 1、理论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内容 1、数据库系统概述 2 、数据模型 3 、数据库系统结构 4 、数据库管理系统 5 、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 (二)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数据库管理技术的进展情况、数据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以及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 学习本章的重点在于将注意力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把握方面,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 (一)课程内容 1 、关系模型 2 、关系数据结构 3 、关系的完整性 4、关系代数 (二)学习目的和要求 1、需要了解的:产系统数据库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关系数据库产品的发展 沿革;关系演算的概念; 2、需要牢固掌握的:关系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牢 固关系数据结构及其形化定义;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的概念。

“领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领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王艳执笔人:张立新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领导科学 课程编号:203021 英文名称:Leadership Science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 0 学分:3 开设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先修课程:管理学(管理类)(202021)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领导科学》是管理学领域一门新兴的重要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领导的基本规律、领导环境、领导力、领导决策、领导艺术、领导体制和领导文化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决策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领导素质教育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 获得必要的领导学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探索领导学基本规律的一般方法; 2. 懂得领导科学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领导科学基本素养 3.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己将来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 了解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兴起;

2. 掌握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3. 了解领导科学的研究范围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 掌握领导科学的特点; 5. 掌握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重点: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难点:领导科学的研究范围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领导的本质及其基本要素 1. 了解领导的含义; 2. 理解领导与管理的关系,理解领导环境对领导的影响; 3. 掌握领导的本质; 4. 了解领导者的含义、特征,领导者权力与职责,了解追随者的含义、特征及其对抗权的来源,了解领导环境的含义、特征与构成; 5.掌握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领导环境的类型。 本章重点:领导的本质; 本章难点:领导与管理的关系,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领导环境与领导的关系。 第三章领导智慧与领导理论 1. 了解:中国传统领导智慧产生的时代背景; 2. 理解: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的基本内容; 3. 掌握: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的基本特征。 4. 了解:西方领导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5. 理解:西方领导理论学派的各种基本观点; 6. 掌握:西方领导理论的新发展。 本章重点:领导行为理论与领导权变理论; 本章难点: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的特征,西方领导理论的最新进展。 第四章领导体制 1. 了解理解领导体制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2. 理解领导体制演变和变革的根源及趋势;了 3. 了解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 4. 掌握领导体制的结构和类型; 5. 理解我国领导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领导体制的类型;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

学分:3 学时:54 适用专业:计算机类专业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本课程讲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原理,主要偏重于操作系统功能与结构的理论分析,对于其中的重要部分辅之以实验,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和实现这些功能的体系结构和重要算法;对深入了解计算机的使用、计算机工作的原理以及应用软件的设计和运行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提高软件设计水平和计算机应用的技术等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与教学计划中前后课程的关系 前导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等。 后续课程: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等。 二、教学方法 1、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借助PPT课件展示必要信息。 2、在一种操作系统环境下,通过演示相关的命令以及运行前期准备的程序代码来辅助学生理解实际系 统的构造机理。 3、教学过程中,在相应章节安排必要的实验。 4、随课堂内容布置并批改课后作业。 5、实验教学环节:结合一种实用的操作系统平台实施相关实验,强化实验课程教学,重视学生的实际 动手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实际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教学时数及分配: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教学周为十八周,每周3个学时,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12学时。 《操作系统》课程的课堂讲授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进程的概念、进程的描述与控制、进程的同步与通讯以及进程管理的常用算法;处理机调度的策略和处理死锁的方法;存储器管理的方案和分配算法;文件系统的运行机制及关键的数据结构;设备与系统的结合方式,设备驱动程序的结构及加载机制。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进程的概念,并以进程管理为主线,协调组织计算机内的硬软件资源。结合进程的管理分析存储管理机制、系统调度机制、文件存储和访问机制以及设备驱动机制。 五、教材编选原则及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选择教育部组编教材或权威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中部分内容进行充实和调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