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目管理中知识转移情境模型的研究

项目管理中知识转移情境模型的研究

项目管理中知识转移情境模型的研究
项目管理中知识转移情境模型的研究

项目管理中知识转移情境模型的研究

程铁信,陈美,王红芹

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384)

E-mail:tiexincheng@https://www.doczj.com/doc/4213563513.html,

摘要:本文从项目管理的资源、技术、文化、战略、组织关系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项目知识转移的情境因素,建立了适合项目管理知识转移的情境模型。在模型中,把将要进行转移的知识分为三种知识形态,随后用基于主情境模型树的评估方法来评估知识转移过程中主客情境模式的相似程度,用知识转移成功率衡量知识转移的结果,最后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转移,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0

1.引言

1984年,PMI开始着手开发项目管理标准与知识体系,经过十几年10000多个PMI的成员和20多个其他的专业组织的努力,1996年PMI出版了PMBOK。在PMBOK(2004版)中,明确指出为了有效的完成项目管理的工作,项目管理团队需要的五类专业知识领域: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标准和规则;项目环境的知识;一般管理知识和技能;软件技能或人际交往技能。IPMA同样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即:IPMA的知识体系ICB(国际项目管理资质标准)。2005年,PMRC出版了《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对于项目管理也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1]。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90年代初进入中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与组织加入到了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相关研究表明,目前知识管理的瓶颈主要存在于知识转移阶段,大量的资源花费在效果欠佳的知识转移活动中[2]。而关于知识转移,不同的学者存在不同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知识转移是技术或技能在不同组织部门之间的流动[3],以及组织内部最佳实践的转移[4]。Gilbert和Cordey-Hayes[5]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组织持续学习过程的一部分。Wiig[6]以系统化的观点来定义知识转移,他认为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获得、组织、重构、储存、记忆、重新包装等活动,而要做好这些活动,组织需要提供支持知识转移的基础设施能力与设计激励制度去激发员工、团队、部门、或企业单位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而合作。O'Dell和Grayson[7]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循环的流程,组织通常会把焦点放在创造、辨识、搜集和组织最佳实践与内部知识上,这些活动可以让组织了解现在有什么知识以及知识位于何处,但了解组织最佳实践或知识的存在并不足以确保知识的转移,所以还要进行后续的活动,去分享、修正和使用这些最佳实践或知识于新的情境,甚至创造新的知识,只有这样知识转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疏礼兵[8]在总结了十几位学者对知识转移的定义后,归结如下:当知识接收者认知到缺乏某种知识时,通过与知识提供者的互动和各种媒介取得所需知识,并加以吸收、应用、发展与创新的过程。

在知识转移阶段中对于知识转移模型的研究主要有:Szulanski等人用交流模型来研究组织内的知识转移,他们认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是从知识的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信息传播过程,并将知识转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实施阶段、调整阶段和整合阶段[4];Nonaka根据知识创新活动的特点,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将知识转移划分为四个阶段,他认为从隐性到隐性这个阶段,是知识创新活动最为关键的阶段[9-10];在国内,耿新基于知识创新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创新观点的“IDE-SECI”模型,他认为Nonaka

的SECI模型虽然对知识在企业内的动态演化作了很好的解释,但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力量。因此,他从知识的分类与分布角度出发,以SECI模型为基础,引入了外部知识输入的因素,提出了知识创造的IDE—SECI模型[11];徐金发,许强等人对企业知识的转移进行研究时,发现企业知识的发展与转移依赖于企业特定的情境,并从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环境、技术和运营五方面构建了知识的情境维度,分析情境与企业知识转移的互动关系,提出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模型和相应的两种情景模式[12];王开明对知识的转移与扩散过程和机理进行了研究,他从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知识转移的成本(发送成本、接收成本、管理成本)和知识转移的动力和激励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无论是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在转移过程中都有成本发生,成本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知识本身,而且还取决于接收者的天赋和后天的知识积累,知识的转移能否实际发生,关键在于接收者能否获得足够的动力和激励,而动力和激励最终来源于产出的增加及其分配[13];张雄林,和金生等人也在Nonaka的SECI模型基础上提出“知识发酵”模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群体成员大量的个人思维活动,相互反复激发、评价、修正,逐渐形成新的知识[14]。

以上对知识转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企业组织内,而对项目管理知识转移的研究还相对欠缺。在研究知识转移过程时,对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也只是从理论上界定,并未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因此无法得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无法决定它们对于特定转移过程的作用,缺乏实际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项目管理知识的特点得出影响项目管理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然后提出适合项目管理知识情境的知识转移模型,并采用基于主情境模型树的相似性评估方法(HCMT)来定量分析模型中的情境因素,采用知识转移效率衡量知识转移的结果,最后结合案例进行了讨论。

2.基于情境的项目管理知识转移模型

2.1 项目管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Davenport和Prusak指出,不管有没有对知识转移进行管理,知识转移永远都存在[15]。随着对知识转移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学者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常荔从知识链的角度来分析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16];王开明从成本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13];林莉通过对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进行分析,提出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17];还有一些学者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将知识转移看作是一个类似信息发送的过程。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以及项目管理知识的特点来看,本文认为在项目管理中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有:资源、技术、文化、战略、组织关系等五方面,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项目管理知识转移的因素

影响因素主要变量参考学者

资源设备资源、知识存储量、知识传

递方式nin(1999);Szulanski(1996);Grant(1996)

能力团队成员的专业技术、经验、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能力Buckley&Carter(1999);Hansen(1996); Grant(1996);Szulanski(1996);Simonin(1999)

文化知识与文化的匹配性、社会文化

和制度的距离AKostova(1999);O’Dell&Gayson(1998);Simonin(1999);Baum &Ingram(1998); Dixon(2002)

战略国家宏观政策、领导对项目的重

视程度、成员对项目的个人态度

Tan(1996);Kostova(1997);杨君琦(2000);徐芳(2003)

组织关系组织结构、组织角色、组织之间

的关系和交流Hansen(1999);Sabherwal(1999);Simonin(1999);Schjulz(2000); Szulandki(2000);Gupta&Govindarajan(2000)

2.2 项目管理知识转移的情境模型

情境是与知识、知识活动等相关的条件、背景和环境等,既包括相关的物理、社会等外部环境,也包括知识主体的认知、经验、心理等内部因素,它是客观、普遍存在,但与知识和知识过程紧密相关。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本文认为以上影响项目管理知识的主要五个因素构成了项目管理的知识情境,称为项目知识的情境范围,它主要影响着项目管理团队的行为、决策和技能,进一步影响团队成员有效的使用和发挥知识的能力,最终决定项目所拥有的知识,但项目的知识并不是以项目的边界为边界,知识的嵌入性,意味着项目的知识情境决定项目可以运用的知识范围,如果把以上五个因素看成五个情境维度,则它是由上述五个情境维度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

本文就基于以上五个情境维度来建立基于项目管理情境的知识转移模型。图1中的五边形构成了项目知识的情境范围,其中每条边代表一个情境维度。处于项目情境范围内的知识,既包括项目现在拥有和运用的知识,也包括将来可以接受和使用的知识,而项目情境范围外的知识转化为项目知识的可能性不大。由此,我们划分出知识的三种形态。

资源

图1 知识的情境模型和三种知识形态

第一种形态是处于项目的知识包内,这种形态是很容易被识别和运用的知识,并且可以成为项目的能力;第二种形态是处于知识包之外,情境范围之内,这种形态的知识,虽然目前没有被识别和发现,但具有转化为项目能力的可能性,如果能成功的转化并正确的使用这种形态的知识,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项目的竞争优势;第三种形态是处于知识的情境范围之外,这种形态的知识与项目目前所拥有的知识不相符合,转化为项目的知识的可能性不大。

2.3 知识转移情境模型的相似性评估

情境具有差异性,同样的知识活动在不同的情境下,其特点和结果会不同,不同的管理组织团队拥有不同的情境模式,若能把情境模型中情境维度定义为一些具体、明确的要素,对解决在知识转移中遇到的一些特定问题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采用基于主情境模型树的相似性评估方法(similarity measurement method based on Host Context Model Tree,记为HCMT方法)[18],来评价两个情境模型的相似性,即计算两个情境模型间的相似度。假设知识接受者的情境模型为主情境模式KC1,比较对象为知识拥有者的客情境模式KC2。基于项目管理情境的知识转移模型中的主情境模式的模型树C1如图2所示。

图2 情境模型树结构图

在情境模型树中情境模型的不同要素之间所构成树状层次结构,在情境模型树中,没有父结点的情境要素称为该模型树的根节点,没有子节点的情境要素称为该模型树的叶结点。HCMT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主情境模式KC1与客情境模式KC2转化为树状结构形式,通过计算KC1中各节点与KC2中对应叶节点间的相似度,最后得到KC1根节点与KC2中对应节点间的相似度就是KC1和KC2之间的相似度。如图2所示,C1为根节点,C11、C12、C13、C14、C15为叶结点,即为以上五个情境维度(资源、能力、文化、战略、组织关系)。情境模型树的叶结点由若干属性确定,如图中C11叶结点(资源)由P111、P112和P113(设备资源、知识存储量、知识传递方式)三个属性来确定,而叶节点属性的属性值可以看作是该属性在此节点中的重要程度,即在此节点中所占权重,可以用德尔菲(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在计算模型中节点间相似度时,由于叶结点是由该节点的属性值确定的,而根节点由各叶节点以及它们的权重构成,所以叶节点和根节点的相似度的计算方法不同。

在计算情境模型中情境要素的相似度时,如果主情境模型的情境维度少于客情境模型的情境维度,说明客情境模型中的其它维度在当前情况而言,其重要性不是很高,可以不考虑,只计算对应节点的相似度即可;如果主情境模型中的情境维度多于客情境模型的情境维度,对于在客情境模型中没有的情境要素的权重采用赋空的方法处理,然后计算对应节点的相似度。

若U为主情境模型树C1中某叶结点,'

U为客情境模型树C2中与U对应的节点,树C1中叶节点属性集}

,...,

,

{

2

1L

P

P

P

P=,树C2中叶节点属性集}

...

,

{'

'

2

'

1

'

L

P

P

P

P=,其中L为该叶节点属性的个数。本文采用余弦系数法来计算树C1和树C2中对应叶结点的相似度:

∑∑

==

=

=

L

k

L

k

k

k

L

k

k

k

UU

P

P

P

P

S

11

2'

2

1

'

'

(1)

树C1和C2根节点的相似度为:

=

=

N

j

j

UU

j

C

C

S

w

S

1

'

2

1

.(2)

式中

j

w为主情境模式KC1中第j个叶结点的权重,∑=1

j

w;

j

UU

S'表示第j个叶节点U和'U的相似度;N为模型树中叶结点的个数。

2.4 知识转移效率的定量分析

当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下应用知识时,可以根据情境的相似度,找到与其类似的情境模式,从而较容易的共享和重用这些知识,但最终知识转移的优劣并不是由情境模式的相似度来确定,而是由知识接受者最终获得此类知识的主体数所定,情境模式的相似度只是一个前提条件。

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假设在时间0=t 时,知识拥有者(拥有客情境模式)向知识接受者(拥有主情境模式)传播知识,在时间T t =时,知识转移完成。此过程中知识接受者最终获得此类知识的人数为*

N ,知识转移的持续时间为T ,可得t 时刻单位时间所获取知识主体数t n 的微分方程: 0

)0()()(2112222112'=+???????

?+?==R N N T N N dt t dR t R βδβ (3) 在初始条件0)0(=R 下解微分方程得:

()???????=+?+t N

N

N N

e t R 221122211221

121)(δβδββ 所以最终知识接受者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人数为:

可得:

t N N e N N t R ????

????+?=221122112')(δββ (4) 其中,)(t R 表示知识接受者最终获得知识的人数占该单元总人数的比例;1N 、2N 、12β、2δ为参数,且为正的实常数,其中1N 和2N 是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受者各自拥有的人员总数;12β为接触率,是知识拥有者的一个知识传播者在单位时间内接触知识接受者中人员的数目;2δ为遗忘率,由于人的学习能力具有遗忘特性,每个人在获得某一知识后,过一定时间就会遗忘,2δ就表示在知识接受者的知识获得者中,单位时间内因遗忘而使知识获得者变为知识学习者所占的比例;0)0(=R 为微分方程的初始条件,即在0=t 时,知识接受者中拥有知识拥有者知识的人数为零。

由于整个知识转移过程的持续时间是T ,则∫=T dt t R t R 0')()(,有)(2*t R N N =,

)(T t =则在时间T 内平均每单位时间获得此类知识的人数:T

N n *=?。 3. 案例分析

在一个项目管理软件(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 ,简称P3)培训项目中,培训时间为3天,培训人员(知识拥有者)为3人,项目组人员(知识接受者)为10人,所有的培训讲师都熟悉软件P3的使用,每个培训人员在单位时间(天)内可以接触3个项目人员。此情况属于知识情境模型中的第二种知识形态,不是项目现在拥有的知识但将来可以转化为项目的知识。

在培训项目中,以上五个情境维度中的C 11(资源)要素,在主情境模式KC 1中的属性值}3.0,5.0,2.0{=P ,在客情境模式KC 2中的属性值}2.0,2.0,6.0{'=P ,

表2 C11结点的相似度

情境 C 11的属性值

相似度 主情境模式 0.2 0.5 0.3

客情境模式 0.6 0.2 0.2 0.685

主情境模式KC 1中五个情境要素的权重}1.0,3.0,2.0,3.0,1.0{=w ,由式(1)计算得C 11叶节点的相似度685.01=S ,同理可得其它叶节点的相似度886.02=S ,986.03=S ,901.04=S ,623.05=S ,最后由式(2)得主情境模型树KC 1中根节点的相似度8018.0=S 。从计算结果来看,主情境模式KC 1与客情境模式KC 2之间的相似度较大,此次知识转移的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培训会很成功,但最终知识转移的效率应由项目组人员能熟悉软件的人数来决定。

该培训项目培训时间T 为3,知识拥有者1N 为3人,知识接受者2N 为10人,12β为3,假设项目人员的均遗忘率2δ为0.06。把以上数据代入式(4),得t e t R 96.0'9.0)(?=,最后可得项目人员(知识接受单元)最终能获得此类知识的人数84.8*

=N 人,接近9人,平均每天获得此种知识的人数3=?n 人,这说明在这个知识转移的过程中,知识转移的效率还算很高,知识转移的很成功。 4. 结论

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可以提升项目管理能力,提高项目成功率,增加组织项目管理的成熟度。研究发现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处于知识管理链条的基端,而情境因素又在知识转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同的项目都处于不同的情境,形成不同的知识情境范围。本文首先根据项目管理的特点来确定影响项目管理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抽化出适合项目管理知识情境的知识转移模型,并利用情境模型树的相似评估法来评价知识转移双方情境模式的相似程度,得知情境模式的相似程度是有效进行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而最终知识转的效率是通过知识接受者获得知识的主体数来衡量。

参考文献

[1]钱福培等编.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Kuhan.O.Abecher.A Corporate memorie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industrial practic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J].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1997,(8):923- 954.

[3]Gupta, A. K. & Govindarajan, V. Knowledge flows and the secure of control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 (4): 768-792.

[4]Szulanski.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pecial issue),1996,(17):27-44.

[5]Gilbert, M. & Cordey-Hayes, M.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Technovation, 1996, 16: 301-312.

[6]Wiig, K M. Integra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J].Long Range Planning, 1997, (3): 399-407.

[7]O'Dell C. & Grayson, C. J. Knowledge transfer: discover your value proposition[J].Strategy & Leadership, 1999, (2):10-15.

[8]疏礼兵.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9]Nonaka.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 New York: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

[10]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 - Creating Compan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1]耿新.知识创造的IDE-SECI模型——对野中郁次郎“自我超越”模型的一个扩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 (5):11—15.

[12]徐金发,许强.企业知识转移的情景分析模型[J].科研管理,2003, (2):54-60.

[13]王开明等.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2-7.

[14]张雄林,和金生等.项目管理中的“知识发酵”[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4-27.

[15]Thomas H Davenport.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 New York: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16]常荔等.基于知识链的知识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01,(5):122-127.

[17]林莉.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及应对策略分析[J].科研管理,2004,(4):29-32.

[18]潘旭伟.集成情境知识管理中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A Study on a Model of Knowledge Transfer Context in

Project Management

Cheng Tiexin, Chen Mei, Wang Hongqin

College of Management, Tianjin Polytechnic of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echnology, culture, resource,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project team were considered as the contextual factors to analyze the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transferring. A suitable context-based model in which the project knowledg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tterns was established. The method of measurement based on Host Context Model Tree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similarity of the contexts in the knowledge transferring model, and the result of knowledge transferring was measured by the efficiency of knowledge transferring. Finally, a case was analyzed in detail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model.

Key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transferring, Project management

作者简介:程铁信:男,1973.2,博士,副教授,研究兴趣:项目管理、知识管理、供应链管理。

项目管理9大知识体系与5个具体阶段

工程管理9大知识体系与5个具体阶段 驱动21世纪新型商务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有人答曰:工程管理。的确,工程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之快已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美国Fortune杂志甚至预言,工程经理将是21世纪的首选职业。让我们共同走近工程管理。 “金字塔工程”到“北极星导弹计划” 论起工程管理的起源,其实很早。古代诸如金字塔、长城等著名的伟大工程工程的成功,都得助于当时对工程工程进行的严密和科学的管理。20世纪60年代初,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倡导下,将工程管理的概念引入了我国,并在当时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试点应用,将这种方法命名为“统筹法”。之后,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所,还牵头成立了“中国统筹法、优选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改革开放后,工程管理在水利、建筑、化工等领域开始被大量地应用起来。2000年底,联想在“天麒”、“天麟”两款计算机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结合业务对工程管理的需求,配合工程管理相关理论、方法编制软件方案,使该工程在8个月的时间内便全部完成,并达到了国际上PC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 现代工程管理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美国的Booz-Allen Lockheed 公司首次在北极星导弹计划中运用了PERT技术。同一时期,美国的Dupont and RamintonnRand公司创造了CPM方法,用于研究和开发、生产控制和计划编排,结果大大缩短了完成预定任务的时间,之后它们分别被称为“计划评审技术”和“关键路径法”。现代工程管理科学便是从这两项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融合了后来发展起来的WBS 工作分解技术、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技术和EV挣值分析技术,形成了一门关于工程资金、时间、人力等资源控制的管理科学。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曼哈顿计划等都是采用工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而取得成功的经典案例。 9大知识体系与5个具体阶段 早期的工程管理主要关注的是成本、进度(时间),后来又扩展到质量。最近十几年间,工程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涵盖9大知识体系、5个具体阶段的单独的学科分支。9大知识体系包括: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_张晓燕

第19卷 第1期2007年2月研究与发展管理R &D MANAGE MENT Vol .19No .1Feb .2007文章编号:100428308(2007)0120028206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 张晓燕 1,2,李元旭1(1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21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135) 摘 要: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激励的内容也从促进作为劳动力的人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促进作为知识载体和源泉的人更积极地生产和转移知识.按照企业知识基础观的线路,论述了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认知与动机障碍,并引入了一个社会心理学理论———拥挤效应,即内在和外在激励间的相互作用,来阐明内在激励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转移;内在激励;拥挤效应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202208;修改日期:2006212225. 作者简介:张晓燕(1974—),女,博士,讲师;李元旭(1966—),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代替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产生和转移被认为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实质性来源.从经济学上讲,企业内部单元和个人间的知识分享会减少必须从外部购买知识时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因为分享知识意味着提高技能、平等合作和增加投资回报以及减少企业不得不依赖外部资源所可能导致的经济和财务上的风 险[1].当知识转移到企业的其他单元和个人,他们不用重新经过那些耗费成本的过程,可以避免犯相似的错误,在学习曲线上行进得更快.对企业来说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高,企业就会通过现存知识的杠杆效应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由于知识的隐性特征(据研究,80%的知识是隐性知识)增加了知识转移的难度.并且对个人而言,个人因为拥有有价值的知识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和地位,一旦与他人分享,就会影响其知识优势,降低其对组织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个人收益.知识经济时代激励机制面对作为知识源泉和载体的人必须要克服知识转移过程中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知识的隐含性带来的转移难度问题. 1 隐性知识特征与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 按照公司知识基础观的线路,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文件、电子媒介和其他人工制品有效率地转移,并且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专利和版权除外).但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知识是显性的;“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讲出来的多”[2] .隐性知识则是被个人获得和存储并且难以被分离出来进行转移和交易的知识,它的转移需要更多的人际交往和培训技术,比如:指导和讲故事.知识的隐性特征最初是由Polanyi 定义的,他认为这种知识特性是由一系列 规则组成的惯例,而这些惯例并不为使用它们的人所知[2].在关于知识的著作中,知识的隐性和 不可编码性、不可传授性,和复杂性联系在一起[3].更狭隘一点的概念则仅关注不可编码性和不可传授性,但同时也承认复杂性和知识隐性的相互作用.在分析公司资源时,知识的隐性应该得 到特别的关注,因为它是公司获得独特竞争优势的有效来源[4].隐性知识的优势在于它的不可

[隐性,实证,机制]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分析

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您整理了《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分析》一文,希望能更好的帮助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取代了原材料等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而隐性知识能否有效转移对知识管理至关重要。2000年以来,在Cross等人的倡导和影响下,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逐渐引入知识管理领域。基于社会网络模式的知识转移研究打开了一个新视野,学者们发现组织中的社会网络状况会影响组织的知识转移,尤其是组织中隐性知识的转移。 当前研究主要从网络特征因素和知识转移主体的内驱力角度分别探讨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但是,客观存在的网络结构特征如果不依赖知识转移主体则难以对知识转移活动发生作用,而知识转移主体的主观行为也会受其所处网络结构的调节和约束。本文结合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知识转移主体的内驱力研究隐性知识转移机制,以IT行业为调研对象,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在知识转移动机及组织文化环境调节作用下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并探讨了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1 概念模型与假设 隐性知识转移不是从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中简单得出的行为,它的发生受到一些因素的调节,不仅需要社会网络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还需要知识发送者有意愿和动机以及双方有接触的机会和一定的传接能力,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无法进行。本文提出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解释变量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以及基于知识转移内驱力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综合考察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①分析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是否受组织文化环境和知识转移动机的调节;②考察社会网络结构特征是否通过知识吸收能力影响隐性知识转移效果。其中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包括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结构洞和网络规模;调节变量为组织文化环境和知识转移动机;中介变量是知识吸收能力。初步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网络密度指社会网络中的组织成员彼此之间联系的程度。成员之间的接近程度以及联系频繁程度决定了网络密度。Szulanski(1996)在研究组织各部门间知识流动时发现,部门间如果不预先存在一定的联系或关系,知识在部门间的扩散和转移就难以发生。 网络密度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知识转移动机调节实现的。密度大的网络中成员之间存在频繁的互动,形成一种强关系,成员会过于依赖现有网络中的联系,从而形成同质性网络,即成员观点相似,获得大量重复的信息,这使得成员之间区别度不高。然而,企业内部又具有竞争性,能够脱颖而出的员工才具有竞争优势,员工必须在网络中显示自己更高的个人成就感、声望来提高在企业中的地位,因此只有员工具备了强烈的知识转移动机,才能更加有效促进隐性知识转移。Scott(1995)等人研究指出,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选择在组织内相互合作,主要是源于Maslow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会交往、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三个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假设: H1:在知识转移动机强的情况下,网络密度越大,越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第一章绪论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包含了许多内容,它是对项目管理专业知识的一个总结,正如法律、医药和会计等其它专业一样,这一知识体系也有赖于那些实践者和学者们对它加以应用和提高。整个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不仅包括那些已经被求证过的理论知识和已经被广泛加以应用的传统经验,而且还容纳了新的理论知识以及还没有被充分应用的先进经验。 本章将对几个关键术语进行定义和解释,并且给出全文的梗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 1本文的目的 1. 2什么是项目 1. 3什么是项目管理 1. 4与其它管理方式的联系 1. 5相关的工作 1.1本文的目的 本文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向大家介绍已经被普遍认可、接受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普遍认可"意味着在此所介绍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大多数时候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讲都是适用的,这意味着大家对于这些理认和实践的价值用途已达成了广泛的一致。但是,“普遍认可"并不是说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 或者应该适用于所有的项目。什么是对项目适用的,这应该由项目管理工作组做岀决定。 作者也希望为大家探讨项目管理提供一本专业(术语)的通字典,项目管理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因此在各种项目的实际运作中有大量相同类似的工作,但所使用的术语却很少相同。 本文为任何对项目管理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考,主要适用于:(当然也不局限于此) ?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的其他人员 ?项目的客户和其他项目涉外人员 ?项目经理的主管 ?有下属参与项目工作的部门经理 ?进行项目管理和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 ?项目管理及相关领域的顾问和专家 ?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培训师 由于本文在内容上还不够深刻和广泛,因此仅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考。附录E所讨论的是对项 目管理应用的扩展,附录F给岀了有关项目管理上的进一步的信息采源。 本文也被项目管理研究院采纳,作为其学科专业发展计划的常用教材,包括: ?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 ?项目管理教育等级认证 1. 2什么是项目 需要组织来实施完成的工作。所谓工作通常既包括具体的操作又包括项目本身,虽然,这两者有时候是相重叠的。但具体操作与项目有许多共同特征,比如: ?需要由人来完成。 ?受到有限资源的限制。 ?需要计划、执行、控制。 具体操作与项目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具体操作是具有连续性和重复性的,而项目则是有时限性和唯一性 的。我们因此可以根据这一显著特征对项目作这样的定义--项目是一项为了创造某一唯一的产品或服务的 时限性工作。所谓时限性是指每一个项目都具有明确的开端和明确的结束;所谓唯一是指该项产品或服务与同类产品或服务相比在某些方面具有显著的不同。 各种层次的组织都可以承担项目工作。这些组织也许只有一个人,也许包含成千上万的人;也许只需 PROJECT MANAGEMENT TEACHING MATERIAL 1项目管理教材(中文版本)要不到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一)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一) 摘要: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激励的内容也从促进作为劳动力的人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促进作为知识载体和源泉的人更积极地生产和转移知识。按照企业知识基础观的线路,论述了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认知与动机障碍,并引入了一个社会心理学理论——拥挤效应,即内在和外在激励间的相互作用,来阐明内在激励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转移;内在激励;拥挤效应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代替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产生和转移被认为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实质性来源。从经济学上讲,企业内部单元和个人间的知识分享会减少必须从外部购买知识时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因为分享知识意味着提高技能、平等合作和增加投资回报以及减少企业不得不依赖外部资源所可能导致的经济和财务上的风险。当知识转移到企业的其他单元和个人,他们不用重新经过那些耗费成本的过程,可以避免犯相似的错误,在学习曲线上行进得更快。对企业来说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高,企业就会通过现存知识的杠杆效应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由于知识的隐性特征(据研究,80%的知识是隐性知识)增加了知识转移的难度。并且对个人而言,个人因为拥有有价值的知识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和地位,一旦与他人分享,就会影响其知识优势,降低其对组织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个人收益。知识经济时代激励机制面对作为知识源泉和载体的人必须要克服知识转移过程中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知识的隐含性带来的转移难度问题。 1隐性知识特征与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 按照公司知识基础观的线路,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文件、电子媒介和其他人工制品有效率地转移,并且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专利和版权除外)。但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知识是显性的;“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讲出来的多”。隐性知识则是被个人获得和存储并且难以被分离出来进行转移和交易的知识,它的转移需要更多的人际交往和培训技术,比如:指导和讲故事。知识的隐性特征最初是由Polanyi定义的,他认为这种知识特性是由一系列规则组成的惯例,而这些惯例并不为使用它们的人所知。在关于知识的著作中,知识的隐性和不可编码性、不可传授性,和复杂性联系在一起。更狭隘一点的概念则仅关注不可编码性和不可传授性,但同时也承认复杂性和知识隐性的相互作用。在分析公司资源时,知识的隐性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它是公司获得独特竞争优势的有效来源。隐性知识的优势在于它的不可编码性可防止它被竞争对手无意识地模仿。隐性知识之所以被保护得很好是因为外界很难评估它的性质。因此,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知识越是隐性,越具有产生独特竞争能力的潜力。因此,不考虑知识转移的成本,知识隐性这一特征的存在一定会为广泛利用知识带来收益。 1.1隐性知识转移存在的认知障碍 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速度是有限的(如吸收、积累、应用知识的能力),因而知识转移存在着一定的认知障碍,目前学者们大量研究的知识转移认知方面的障碍有:接受者的吸收能力和发送者的教授能力、组织背景以及知识特点。其中认为知识的特点是最重要的决定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并进行了验证。Polanyi最早提出了知识具有不可去除的隐性部分并且隐性成分越多就越难以转移,随着隐性知识人工制品成分减少,转移成本则大量增加。Teece(1997)建立了技术的隐含性与转移该项技术到国外所需的等价货币费用之间的直接联系。Galbraith(1990)提出由于技术的隐含性增加了转移该项技术的时间,同时也增加了该项技术转移后在目的地真正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时间。前面探讨的都是技术性知识的转移,Simonin还增加了有关营销知识转移的实证研究,并给出了知识隐性特征和转移的预期容易度之间一个负相关的关系,他总结说:知识的隐性特征对知识转移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2隐性知识转移存在的机会主义障碍

系统集成知识点归纳总结

系统集成知识点归纳总结 软件工程: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 软件需求的分析方法(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设计约束) 1)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是面向数据流的分析方法,(分层的)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描述加工逻辑的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 定树是SA的工具 数据流图描述了对数据的处理流程,用来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数据字典在需求分析阶段建立,通常作为数据流图的补充说明 数据字典最重要的作用是作为分析阶段的工具。在结构化分析,数据字典的作用是给数据流图上每个成分加以定义和说明 E-R 通常在需求分析后建立的实体关系模型,可用于描述数据流图数据存储及其之间的关系 需求分析阶段会用到层次方图,用例图,IPO图,不会用到N-S图IPO图:模块的输入输出,处理内容,模块的内部书库和调用关系N-S盒图,程序流程图,PAD图用于表示软件模块的执行过程,而E-R 图不适用 软件需求说明书是需求分析阶段最后的成果之一,包含数据描述功能描述,性能描述,不包含系统结构描述 SRS(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软件需求说明书 的编制是为了使用户和软件开发者双方对该软件的初始规定有一个共

同的理解,使之成为整个开发工作的基础。包含硬件、功能、性能、输 入输出、接口需求、警示信息、保密安全、数据与数据库、文档和法 规的要求 一个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包含可行性分析和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 程序流程设计在详细设计和实现阶段,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在概要设计,并在概要设计说明说进行说明 详细设计:程序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人机界面设计 软件设计包软件的结构设计,数据设计,接口设计和过程设计 结构设计:定义软件系统各主要部件之间的关系 软件测试的对象包括源程序,目标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 软件的完全测试是不可能的原因:输入输出量太大,输出结果太多以及路径组合太多,测试依据没有同统一的标准 软件测试可以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白盒测试:根据程序内部结构进测试,对程序的所有逻辑分之进行测试,逻辑覆盖属于典型的白盒测试,,在进行动态测试时,需要测试软件内部的结构和处理过程,不需要测试产品功能;在进行静态测试时有静态结构分析法,静态质量度量法,代码检查法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梳理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梳理 十大理念 PMP考试需知的理念 考试中,凡是不符合这些理念的答案一般都是错误的。 (1)同时关注结果和过程 项目管理既要看结果,同时也要关注过程,好的过程才能产生好的结果,如果光有好的结果,没有好的过程,那么这个结果不会持久。必须熟悉和理解项目的过程和程序。 (2)以干系人管理为中心 传统项目管理强调的是管理项目范围、时间和成本三重约束,现代项目管理强调的是满足项目关系人的需求和期望并最终使关系人满意。干系人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往往还互相冲突,项目管理团队需要在这些冲突的需求和目标之间取得平衡,排出优先级,并设定清晰明确、各方均能理解并认同的项目目标。在项目开始前,应尽量识别所有的干系人并弄清楚所有的工作。干系人应当尽早参与到项目中来,参与团队建设,并帮助识别和管理项目风险。在计划项目和沟通管理计划是,应当考虑他们的需求。

(3)不要镀金 镀金是指在得不到补偿的情况下为客户做一些计划范围之外的锦上添花的事情以取悦某些干系人。PMI的理念是要求项目中的所有工作完全按照项目计划进行,坚决避免范围蔓延。如果确认有必要的工作没有包含在项目计划中,正确的做法是提出对于项目计划的变更请求。项目计划的基础是清晰明确地定义项目的范围基准,包括范围说明书和WBS。项目中所有的角色和职责必须明确分配到具体的个人,并与项目范围紧密联系起来,以避免团队成员因分工不明而无法顺利开展工作或多做工作。 (4)避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有点类似爱屋及乌的感觉。PMI理念认为项目经理和技术专家在工作内容上有本质的差异。项目经理同时需要有项目管理知识,项目实践能力和领导沟通的个人素质三方面的因素才能胜任。 (5)预防胜于检查 防患于未然的代价总是小于纠正错误的代价。项目经理应该学会预防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如果每天都在解决问题,你就不是一个好的项目经理。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该提前制定计划来预防这些问题。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三版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整理(个人整理)

一、项目整体管理: 五个项目过程组 启动过程组——制定项目章程 计划过程组——制订项目管理计划 执行过程组——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 监控过程组——监控项目工作、整体变更控制 收尾过程组——结束项目或阶段 “章计指控整结” (1)制定项目章程:(启动) 协书环组论章程 (2)制订项目管理计划(规划) 章环组过得计划 (3)指导与管理项目执行(执行) 项管环组批更,交绩数请项文

(4)监控项目工作(监控) 项目分析技术包括:回归分析;分组方法;因果分析;根本原因分析;预测方法(时间序列、情景构建、模拟等);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储备分析;趋势分析;挣值管理;差异分析。 项管环组进成预,绩息确请报项文 (5)实施整体变更控制(监控) 项管环组请报,批更日志项文 (6)结束项目或阶段(收尾) 项管验交组资产,产服成果组产更 工具和技术记忆口诀:章项引专,专信会指监多分,专会整结更分。 制定项目章程:引专 制订项目管理计划:引专 指导与管理项目执行:专信会 监控项目工作:专信分会(分析技术)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专更会(变更控制工具) 结束项目或阶段:专分会(分析技术)

二、项目范围管理: “规需定,贱人制” 规——规划范围管理 需——收集需求 定——范围定义 贱——创建WBS 人——确认范围 制——控制范围 (1)规划范围管理(规划) 项章环组范需管 (2)收集需求(规划) 群体创新技术:头脑风暴法、名义技术小组、德尔菲技术、概念/思维导图、亲和图、多标准决策分析等。 群体决策技术:一致同意(Unanimity )、大多数原则(Majority )、相对多数原则(Plurality )、独裁(Dictatorship ) 范需干管章登册,需求文件跟矩阵 (3)定义范围(规划) 口诀:范章需组范书文

项目管理九大知识体系和五大阶段

驱动21世纪新型商务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有人答曰:项目管理。的确,项目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之快已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美国Fortune杂志甚至预言,项目经理将是21世纪的首选职业。让我们共同走近项目管理。 “金字塔工程”到“北极星导弹计划” 论起项目管理的起源,其实很早。古代诸如金字塔、长城等著名的伟大工程项目的成功,都得助于当时对工程项目进行的严密和科学的管理。20世纪60年代初,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倡导下,将项目管理的概念引入了我国,并在当时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试点应用,将这种方法命名为“统筹法”。之后,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所,还牵头成立了“中国统筹法、优选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改革开放后,项目管理在水利、建筑、化工等领域开始被大量地应用起来。2000年底,联想在“天麒”、“天麟”两款计算机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结合业务对项目管理的需求,配合项目管理相关理论、方法编制软件方案,使该项目在8个月的时间内便全部完成,并达到了国际上PC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 现代项目管理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美国的Booz-Allen Lockheed 公司首次在北极星导弹计划中运用了PERT技术。同一时期,美国的Dupont and RamintonnRand公司创造了CPM方法,用于研究和开发、生产控制和计划编排,结果大大缩短了完成预定任务的时间,之后它们分别被称为“计划评审技术”和“关键路径法”。现代项目管理科学便是从这两项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融合了后来发展起来的WBS工作分解技术、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技术和EV挣值分析技术,形成了一门关于项目资金、时间、人力等资源控制的管理科学。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曼哈顿计划等都是采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而取得成功的经典案例。 9大知识体系与5个具体阶段 早期的项目管理主要关注的是成本、进度(时间),后来又扩展到质量。最近十几年间,项目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涵盖9大知识体系、5个具体阶段的单独的学科分支。9大知识体系包括: ·集成管理在项目分析中,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把各种能力综合起来并加以协调利用。 ·范围管理定义项目的边界,着眼于“大画面”的事物。例如项目的生命周期、工作分工结构的开发、管理流程变动的实施等。 ·时间管理要求培养规划技巧。有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应该知道,当项目出现偏离规划时,如何让它重回规划。 ·成本管理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培养经营技巧,处理诸如成本估计、计划预算、成本控制、资本预算以及基本财务结算等事务。 ·人力资源管理着重于人员的管理能力,包括冲突的处理、对职员工作动力的促进、高效率的组织结构规划、团队工作和团队形成以及人际关系技巧。 ·风险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作决定。风险管理模式通常由三个步

基于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分析 [摘要]结合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与知识转移主体的内驱力建立隐性知识转移的概念模型,以IT行业为实证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知识转移动机和组织文化环境对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结构洞和网络规模在隐性知识转移中的调节机制以及知识转移主体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并为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知识转移内驱力隐性知识转移结构方程模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取代了原材料等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而隐性知识能否有效转移对知识管理至关重要。2000年以来,在Cross等人的倡导和影响下,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逐渐引入知识管理领域。基于社会网络模式的知识转移研究打开了一个新视野,学者们发现组织中的社会网络状况会影响组织的知识转移,尤其是组织中隐性知识的转移。 当前研究主要从网络特征因素和知识转移主体的内驱力角度分别探讨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但是,客观存在的网络结构特征如果不依赖知识转移主体则难以对知识转移活动发生作用,而知识转移主体的主观行为也会受其所处网络结构的调节和约束。本文结合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知识转移主体的内驱力研究隐性知识转移机制,以IT行业为调研对象,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在知识转移动机及组织文化环境调节作用下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并探讨了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1概念模型与假设 隐性知识转移不是从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中简单得出的行为,它的发生受到一些因素的调节,不仅需要社会网络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还需要知识发送者有意愿和动机以及双方有接触的机会和一定的传接能力,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无法进行。本文提出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解释变量——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以及基于知识转移内驱力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综合考察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①分析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是否受组织文化环境和知识转移动机的调节;②考察社会网络结构特征是否通过知识吸收能力影响隐性知识转移效果。其中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包括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结构洞和网络规模;调节变量为组织文化环境和知识转移动机;中介变量是知识吸收能力。初步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网络密度指社会网络中的组织成员彼此之间联系的程度。成员之间的接近程度以及联系频繁程度决定了网络密度。Szulanski(1996)在研究组织各部门间知识流动时发现,部门间如果不预先存在一定的联系或关系,知识在部门间的扩散和转移就难以发生。 网络密度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知识转移动机调节实现的。密度大的网络中成员之间存在频繁的互动,形成一种强关系,成员会过于依赖现有网络中的联系,从而形成同质性网络,即成员观点相似,获得大量重复的信息,这使得成员之间区别度不高。然而,企业内部又具有竞争性,能够脱颖而出的员工才具有竞争优势,员工必须在网络中显示自己更高的个人成就感、声望来提高在企业中的地位,因此只有员工具备了强烈的知识转移动机,才能更加有效促进隐性知识转移。Scott(1995)等人研究指出,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选择在组织内相互合作,主要是源于Maslow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会交往、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三个较高层次的需

注塑产品动态装配模型的集成知识模型研究

文章编号:1001-4934(2004)02-0009-05 注塑产品动态装配模型的集成知识模型研究 索庆栋,汤礼伟,娄臻亮 (上海交通大学塑性成型系,上海200030) 摘要:基于MBR(基于模型的推理)技术,建立了注塑模具动态装配结构模型;基于RBR(基于规则的推理)技术,应用面向对象的规则模型(OOR),建立了动态装配规则的知识表示模型。最后,该文将两种知识表示模型集成,建立了完整的知识模型,为整个系统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结构模型;动态装配规则;集成知识表示 中图分类号:T P391.7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 ct:In th is paper,a dynamic assembly configuration of inject ion produ cts is established b ased on model based reason(MBR).Based on rule based reason(RBR),a rule representat ion model is founded by Object Oriented Ru le Model(OOR).Finally,a knowledge model is set up by integrating t he tow models,and it establish es th e solid foundation of t he follow ing research for t he assembly analysis. K ey W or ds:assembly configurat ion model;dynamic assembly rule;the integration of k nowledge represent at ion 0 引言 在基于知识的注塑模集成设计系统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注塑模具结构设计的过程也是一个各子系统装配的过程。因此,装配在该设计系统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对装配技术研究很多[1~5]。但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模架和模具其它零部件或子系统的装配。本文将知识处理技术引入到注塑模装配中,提出基于知识的注塑模具动态装配技术(在下简称动态装配)。动态装配技术能有效的支持模架零部件之间的装配、模架和模具其他零部件或子系统的装配,它的含义如下: 基于知识的注塑模具动态装配是一个随着设计展开而逐步进行的过程,它将模具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和相关规则保存在装配知识库中,在模具装配时动态地调用装配知识库中的知识,对模具中的标准件和非标准件进行自动装配,提高模具装配的效率。 1 注塑模具动态装配结构模型 动态装配特征结构模型的基本要素包括注塑模具零部件集、装配约束等。 1.1 注塑模的零部件集和分类 根据基于功能分解的层次法,对注塑模的零部件集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注塑模的零件可以分为定模部分和动模部分两大部分,其中,动模板是与工作件中型芯镶块进行装配的零部件。动模部分也包括了一些子装置如侧抽、顶出等。 1.2 装配约束 装配约束知识是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配合关系的描述,它体现了产品的功能,是装配知识中 收稿日期:2003-11-11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015111004)作者简介:索庆栋(1978~),男,硕士研究生。9 模具技术2004.N0.2 万方数据

SECI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SECI 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一、下表是 SECI 模型中场的分布: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社会化 起源场 外部化 对话场 显性知识 内部化 行动场 组合话 系统场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文献调研,同时借鉴国外和国内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研究目标确定为探索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运用基于SECT 模型的学习案例来进行隐性知识的传递,并通过考察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现状,来考察隐性知识的传递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的影响,为提高当前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现素质教育提供新的依据。 第一个阶段是“社会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例如:我们在刚开始学习网页设计的过程中,不用说话,仅凭观察、模仿和实践,就能够学会。在这个环节中,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多听多学,尽量多观摩老师作品,多与别人讨论,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勇于将自己得想法说出来。 第二个阶段是“外部化”,知识的外化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表达为清晰语言的过程 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 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即表现为我们个人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总结传授给其他人)。 第三个阶段是“组合化”,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通过TO FROM

诸如文档、会议、电话记录或者信息技术技术之类的工具或形式对明晰知识(如 数据、历史资料)进行筛选、补充、组合、分析等,可以产生新的知识。例如:学校的正规教育和培训所实现的知识创新,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够产生 新的结论。 第四个阶段“内部化”,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含知识。这是我们在传统学习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模式。 野中将“场”定义为:“知识创造、共有、活用所共有的环境”。场源于日语 中的哲学词汇,既是指物理的场所,如办公室、商务会馆等;也可以指虚拟的场所,如电子邮件、电话会议等;还可以指精神场所,如共享经历、观念和理想;它甚至还可以指某种人际关系或人们之间的共同目标。 如表所示,场与知识的4种转换模式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相对应,在所有的转化过程中共存在着起源场、对话场、系统场、行动场4种类型: 1、创发场:是个人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作用的场所,主要指与顾客接触的 场或是企业内高阶主管的走动管理、在休息室内的闲聊等,彼此分享经验、随兴 想法等隐含知识之场所。这一个场实现了隐含知识的群化,就像学校采取的班级 授课制中,学生们能长时间地聚到一起,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学习、交流,这 无形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知识交流氛围。 2、对话场:是集体成员之间、面对面地相互作用的场所。例如项目小组透 过这种场,成员之间经由对话,将个人之隐含知识,转化成形象的语言或概念。这个场为知识的外化提供了基础。在小组中个人会通过思考尽可能准确地将知识 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且个人间隐含知识的相互作用,将更好地促进语言化的表达。与创发场相比较,对话场中的创意更多。对话场能促进知识创造的关键在于,将 经过筛选的具有特定知识和能力的人集中在了一起。 3、系统场:是集体成员之间、虚拟环境下的相互作用场所,基本上由小组 成员或部门内,或是公司各部门之间、群体之间的明晰知识,相互结合、移转、共有、编集,也可以经由网络和电子邮件之沟通解决个别的疑问。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全)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PMBOK GUIDE) 第4版 声明 作为项目管理协会(PMI)的标准和指南,本指南是通过相关人员的自愿参与和共同协商而开发的。其开发过程汇集了一批志愿者,并广泛搜集了对本指南内容感兴趣的人士观点。PMI 管理该开发过程并制定规则以促进协商的公平性,但并没有直接参与写作,也没有独立测试、评估或核实本指南所含任何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本指南所含任何判断的有效性。 因本指南或对本指南的应用或依赖而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任何人身伤害、财产或其他损失,PMI 不承担任何责任,无论特殊、间接、因果还是补偿性的责任。PMI 不明示或暗示地保证或担保本指南所含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也不保证本指南所含信息能满足你的特殊目的或需要。PMI 不为任何使用本标准或指南的制造商或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担保。 PMI 出版和发行本指南,既不代表向任何个人或团体提供专业或其他服务,也不为任何个人或团体履行对他人的任何义务。在处理任何具体情况时,本指南的使用者都应依据自身的独立判断,或在必要时向资深专业人士寻求建议。与本指南议题相关的信息或标准亦可从其他途径获得。读者可以从这些途径获取本指南未包含的观点或信息。 PMI 无权也不会监督或强迫他人遵循本指南的内容,不会为安全或健康原因对产品、设计或安装进行认证、测试或检查。本指南中关于符合健康或安全要求的任何证明或声明,都不是PMI 做出的,而应由认证者或声明者承担全部责任。 前言 本指南取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 3 版。自第 3 版发行以来,项目管理协会(PMI)收到了数以千计的关于改进 PMBOK指南第 3 版的宝贵建议。这些建议都已经过审阅,并适当地采纳到第 4 版中。 根据这些建议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本身的发展,PMI 的志愿者对PMBOK指南第 3 版进行了更新。 PMBOK指南第 3 版更新项目的章程是: 1.修订本标准以避免与 PMI 的任何其他标准存在矛盾。 2.确保本标准概念连贯、语句清晰;确保术语定义恰当,且与其他出版物中的术语保持一致。3.研究生命周期在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修订或扩充。 4.检查项目管理的 5 大过程组和 44 个过程,确定是否需要合并、删除某些过程或增加某些新过程,以使本标准更清楚、明确。 5.确保对知识领域的更新与标准小组所定义的过程、输入和输出保持一致。 第 3 版与第 4 版的主要差异概括如下: 1.所有过程名称都采用动宾结构。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文章编号:1000-8934(2004)02-0062-03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施琴芬 崔志明 梁 凯 (苏州大学科研处,江苏苏州 215006)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特点、知识转移的特点和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指出人和技术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两个重要维度。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移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叠代过程,“专家咨询模式”存在N 重互动关系。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移是隐性知识价值化的必要路径,也是惟一途径。 关键词:隐性知识;转移特征;模式分析中图分类号:G 3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10-08 基金项目: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BR2002014) 作者简介:施琴芬(1963-),女,江苏苏州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技术预见;崔志明(1961-),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预见、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梁 凯(1976-),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科技哲学。 人类社会经过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 “信息革命”曾给予人类社会思想和行动的无限冲击,然而“知识革命”引起了人类社会深刻的变革。日本著名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Nonaka )曾高度概括了知识时代的特征:在变动的经济环境中,惟一可确定的是环境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从这个框架看,人类社会要求我们挑战传统的认知结构所基于的假设,强调通过人员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冲破知识传递与转移中的种种壁垒,达到“青蓝互哺”的可逆双赢氛围。 众所周知,知识是哲学反思的对象,也是经济学聚焦的中心问题。哲学主要研究知识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问题,而经济学则研究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的价值化问题以及知识如何被用来更有效地创造最大价值的问题。在新经济时代和可以预知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知识的利用和转移途径正在或者即将发生重大的调整与改变。知识转移是一种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组织或者整个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精简人员使得中层管理人员的缺省对组织的知识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聚焦的根本问题是他们的离去带走了大量的隐性知识,企业流程再造的失败揭示了流程再造仅靠显性知识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恰恰印证了人类的本质不是基因,但是基因决定了人类的本质哲学思想。 1 隐性知识的特点 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 olanyi )在其 1958年出版的哲学思想著作《个人知识》 (Pers onal K nowledge )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The T acit K nowledge )对隐性知识和隐性认识进行了比较系统 的探讨和分析。他认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会 的及与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隐性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感知与判断,人们聚集感知到的事物能被明确的认识,但是人们不能完全清晰的表达出来,所有理解都基于人们的内心留住(indwelling )即个人的心智模式。波兰尼曾经满怀感慨地说:看着今天以漫无休止的努力用显微镜和化学、用数学和电子学仿制着清一色的与二百年前那位半文盲的斯特拉迪瓦作为日常工作制作出来的相似的小提琴,这情景真的有点使人伤感。隐性知识不是主观的,它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结合,隐性知识的主体行为遵从某些启发性前兆(intimations ),并与某种隐藏的现实建立联系,其行为的细节可以被视为逻辑上不可言传的,即隐性知识的默会性和个人性。正如康托尔关于 连续统一的“不可罗列性”定理这样的“集论” (men 2genlehre )中存在着种种美丽的定理,G.H.哈尔迪认为,一旦掌握了所用的语言,对它们作出证明是极为容易的,但在定理的意义变得明朗之前有必要作出相当多的解释。康托尔的证明跨越了一个逻辑鸿沟,否则就会造成像范特荷甫和考尔贝在不对称碳原子的问题上或巴斯德和李比希在把发XI AO 看成XI AO 母的生机功能的问题上所造成的分裂一样。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 )认为隐性知识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 2 6第20卷 第2期2004年 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 ol.20,N o.2 Feb.,2004

系统集成知识要点

第一章信息化基础知识 1.国家信息化体系6要素 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2.新概念 N网融合:电信网、互联网、电视网、物联网、智能电网 云计算: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增加,新的使用方法和交付模式,通常提供的是动态易扩展的虚拟化资源。 物联网: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基础和核心还是互联网。物联网是利用无线射频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的网络。其关键的三项技术为:传感器技术、无线射频技术、嵌入式技术。 IPv6: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的新一代IP协议,每个人将拥有多个IP 地址。 3.电子政务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2C 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G2E 4.十二金 党的工作业务系统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提出 5.ERP 特点:1.是统一的集成系统;2.面向业务流程的系统;3.模块化可配置的; 4.开放的系统。 功能:1.财会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2.生产控制管理;3.物流管理(销售管理、库存控制、采购管理);4.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的辅助决策、招聘管理、工资核算、工时管理、差旅核算)。

6.CRM简介 CRM的要点:(客户、关系、管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增加客户忠诚度,以达到企业最大利润。 CRM的核心:认清目标客户,哪些是潜在客户,哪些是要流失的客户;开发一个新客户比维护老客户要花费更高的成本。 7.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安全认证体系、信用体系、在线支付体系、现代物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服务体系、运行监控体系。(九大体系) 8.商业智能 将组织中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组织进行合理有效的业务经营决策。 提供的决策分三个层次:操作层、战术层、战略层。 商业智能的实现:数据报表、多维数据分析、数据挖掘。 商业智能的主要功能:数据仓库、数据ETL、数据统计分析输出(报表)、分析功能。 9.数据库与数据仓库 数据库为实现数据捕获而设计,数据仓库为实现数据分析而设计。 10.RAID的特点: RAID0也称为Stripe(条带化),它把连续的数据分散到多个磁盘上存取,代表了所有RAID 级别中最高的存储性能。其磁盘利用率是100%,但它不提供数据冗余。 RAIDIO利用了RAIDO较高的读写效率和RA/DI较高的数据保护和恢复能力,其磁盘利用率为1/m(m为镜像组内成员盘个数)。当m=2时,RAIDIO的磁盘利用率最大,即50%。若RAID组内成员盘个数为n( n≥3),则RAID5磁盘利用率为(n-1)/n。当n=3时,RAID5的磁盘利用率最低,即66.67%。 若RAID组内成员盘个数为n(n≥4),则RAID6磁盘利用率为(n-2)/n。当n=4时,RAID6的磁盘利用率最低,即50%。 综上分析,RAID5、RAID6的磁盘利用率都随着RAID组内成员盘个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