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席慕蓉新诗赏析《蒙文课──内蒙古篇》

席慕蓉新诗赏析《蒙文课──内蒙古篇》

席慕蓉新诗赏析《蒙文课──内蒙古篇》

斯琴是智慧哈斯是玉

赛痕和高娃都等于美丽

如果我们把女儿叫做

斯琴高娃和哈斯高娃其实

就一如你家的美慧和美玉

额赫奥仁是国巴特勒是英雄

所以你我之间

有些心愿几乎完全相同

我们给男孩取名奥鲁丝温巴特勒

你们也常常喜欢叫他国雄

鄂慕格尼讷是悲伤巴雅丝纳是欣喜

海日楞是去爱嘉嫩是去恨

如果你们是有悲有喜有血有肉的生命

我们难道就不是

有歌有泪有渴望也有梦想的灵魂

(当你独自前来我们也许

可以成为一生的挚友

为什么当你隐入群体

我们却必须世代为敌?)

腾格里是苍天以赫奥仁是大地

呼德诺得格专指这高原上的草场

我们先祖独有的疆域

在这里人与自然彼此善待曾经

在上苍最深的爱是碧绿的生命之海

俄斯塔荷是消灭苏诺格呼是毁坏

尼勒布苏是泪一切的美好成灰

(当你独自前来

这草原可以是你一生的狂喜

为什么当你隐入群体

却成为草原的梦魇和仇敌?)

风沙逐渐逼近征象已经如此显明

你为什么依旧不肯相信

在戈壁之南终必会有千年的干旱

尼勒布苏无尽的泪

一切的美好成灰

壹、创作背景

真诚和纯情,是席慕蓉在纯真情感受压抑的年代里,撩动人心的主要两根弦,一如她自己所说:“诗人能写出触动人心的诗,多半不会是因为他在诗中放进了许多伟大的字,而是因为诚实。”“平日,我们用语言将自己禁锢起来,然而,我深爱的诗人在他的诗里将我的心灵释放。”

《席慕蓉诗话》从《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长红的销售成绩,到前年(一九九九)《边缘光影》出版二个月即三印的情形看,读者对她的诗的青睐,即是相当程度的接受及肯定她此种写作的态度和风格。但长久以来,大家对于席诗内容的关注,较多是在青春、爱别离的主题上,因而有了所谓的“席慕蓉现象”,“席慕蓉”几乎等于是凄美、浪漫、纯情的代称,毁誉也因此瀰天盖地而来,于是席诗中故国家乡之愁、之思、之情的声响(《七里香》中《隐痛》、《高速公路的下午》、《乡愁》、《植物园》、《命运》、《出塞曲》、《长城谣》、《狂风沙》),即在此声涛响浪之中隐现而不彰。而席慕蓉也“在掌声最热烈的时候”、“在似乎最不该结束的时候”,“决定谢幕”,在诗坛上近四年未再有诗集刊行。

虽然如此,但对于她极爱的写诗,仍是“安静地等待着,在灯下,在芳香的夜晚,等待它来到我的心中。”(《一条河流的梦》)因此乡愁的余响仍旧飘荡在心,流泻在诗文书画当中,因为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于是“长城外的清香”,“出塞歌的调子”依然不时在诗人的鼻际耳畔缭绕响起,直到一九八九年,诗人四十七岁的那一年。

诗人偿愿地首次踏上“敕勒川,阴山下”,那片魂牵梦系,“风沙的来处”的大地,曾经“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的诗人,在那里找到了这个名字的所有的知识,在那里寻得了自己深婉柔情背后,那股苍茫悲凉的血脉,于是诗人的关情更真诚、更笃实了,她说:

永生的苍天请赐给我们

忍耐和等待的勇气求你让这高原上的

每一颗草籽和每一个孩子都能知道

枯萎并不是绝灭低头也绝不等于服从

他们也许可以掠夺了所有的土地

却永远不能占领我们仰望的天空──《高高的腾格里》

因此《乡愁》不再是“一支清远的笛”,也不再是“一碰就是一次锥心的疼痛”,而是“背负着忧愁的大雁”,是“一首喑哑的诗”,是深遂而沉痛的关情。这也是本诗《蒙文课》不同于席诗前期乡愁作品的创作基调所在,而身为蒙族一员,作者对其文化的孺慕及传承之使命,是近年来其作品一大特色,故而本诗从初稿到修订稿经过了二年半的时间,在审慎的琢磨中,亦可得见作者情感挹注之深厚。蒋勋《给席慕蓉》:

而你,妇人

依靠着穹庐

当然是要

引吭高歌的罢

贰、篇章结构

本诗藉教授蒙文的语言学习形式,来表达作者对人心共善同美的特质与群体相残互敌的冲突之间的矛盾,所引生的沉痛感慨。语言学习是虚,寄托沉痛是实。诗分九段,笔者将其分为:第一部分:一至四段;第二部分:五至七段;第三部分:八、九两段等三个部分来说明分析。其中四、七“当你独自前来”两段,虽是插语,却是全诗主题的最好注解。以下试说之:

第一部分:一、二两段以蒙文、汉文取名的材料两相对照,“斯琴高娃”之于“美慧”,“哈斯高娃”之于“美玉”,“奥鲁丝温巴特勒”之于“国雄”,从孩子的取名用意中,得见即使民族不同,文化有异,文字语言俱殊,但美善的心灵是一致的。第三段再以爱、恨、悲、喜等情感上异名同质的材料,对比见意,进一步说明爱、恨、悲、喜的情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有渴望也有梦想的灵魂”所同有,也不该因民族、文化、语言、文字的迥异,而被撕裂、扭曲。“我们难道就不是”一句激起了文势,作者的愤然,喟叹及吶喊迸然而出,因此第四段于语言学习外兀然接入,申诉着在同样美善的心灵下,相同爱恨悲喜的情感中,人与人是可相通相感,甚至“可以成为一生的挚友”,但“为什么”个人隐入群体后,这美善心灵,这真情实感却也随之隐没,而代之以仇恨,而敌视彼此。这陡然一问,看似突兀,却是作者愤然,喟叹及吶喊的情感下自然的衔接,不仅为全诗带来冲击人心的沉痛,这一声“为什么”的浩问,也为原本平波静浪的温缓文势,激起了巨浪惊涛,回响久久萦绕心中,诗读至此,读者终于在蒙汉语的解释当中,窥见作者如此选材、剪裁、布局、安排的诗旨用意所在。当然,课还未上完。

第二部分:前一波的余响犹在,进入下一段落时,情绪当然就无法像开始那般地舒缓。因此第二部分第五段开始,蒙文课的重心回到了作者天苍苍,野茫茫的塞外故土,使得之前的余响散于苍天茫野。身为蒙族的成员之一,作者基于对故土家乡的深情和深爱、自傲与自豪,当然会不吝于着墨描绘那片苍天与草原,之前巨浪惊涛的文势,又在蒙汉语解释的平顺声调中复归温缓,但在温缓的语调中,作者以诚挚且骄傲的神情,歌颂着“先祖独有的疆域”及那片“碧绿的生命之海”,并自豪的说着:“在这里人与自然彼此善待”。于是在“曾经”的怀想中,读者也被引入“呼德诺得格”美丽的草原中,而心中也渐沦起了欣喜的小涟漪。就在一片敬意、骄傲、赞诵的氛围中,作者以高反差的手笔,将情绪急转直下,以微颤的声调

说着:“俄斯塔荷是消灭苏诺格呼是毁坏/尼勒布苏是泪一切的美好成灰”,使张扬乍换为呜咽,欣喜忽变为悲凄,骄傲突转为哀怜。“消灭”、“毁坏”是对昔日辉煌及骄傲的残酷,“泪”、“灰”是对昔日辉煌及骄傲的哀悼。读诗至此,心绪的落差,又不得不令人释卷有思。然而这辉煌的湮没,骄傲的失守,难道是人的美善不再,情感断熄了,才使得“消灭”与“毁坏”相偕而来吗?这个问题作者又以突接之笔,回答了问题,同时又抛出了问题。她说:“当你独自前来/这草原可以是你一生的狂喜”,来到“呼德诺得格”,仰望“腾格里”,依然令人狂喜莫名,不管是蒙,是汉,是中,是外,可见并不是美善不再,情感断熄了。然而美善情感依旧的人,“为什么当你隐入群体/却成为草原的梦魇和仇敌?”这天外一问,再次呼应第四段那一问,同样地对文势也起了波澜的效果,但较之于第四段敌对的沉痛,此问更有前潮未退,后浪蓄能进翻之势,其悲痛慨叹更是有进无退啊!

第三部分:悲痛慨叹的有进无退,使作者愤慨难平的心绪推到极致,因而不再苦口婆心歌诵美善,鄙薄丑恶,转以反笔展现群际敌对后,风沙滔天,干旱千年的景象,来唤醒那些“依旧不肯相信”会风沙滔天,干旱千年的敌对者。作者此层的转进,对敌对争斗者堂皇的理由──“民族大义”,“公理正义”,“为民除害”等,背后所裹藏的可鄙私心及可笑意识,有了一定的卸妆效果。使得百姓成哀鸿,江山变焦土,不再成为堂皇理由下,应然甚至是必然的牺牲。是以作者关注于人与人同有的美善心灵及真情实感,期望能代群体与群体间无谓的敌对与争斗,以使人际与群际间的矛盾无奈,少一些历史性的浩叹。否则,漠视人类同有的美善心灵及真情实感,轻忽敌对争斗,这“显明征象”的恶果,一味地追求文化的优越,种族的优秀,而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话,草原何能长碧,苍天怎能恒青,终会干旱千年,风沙漫天,“一切的美好/成灰”。于是作者在八、九两段以反笔切入,简笔描绘,意象欲出,透过此意象,以显深沉的寄语,并使前文抒寄的沉痛感慨有了照应与归结,全诗于余意不尽中收束,留予人一记重击后隐隐的伤痛。

通篇而论,全诗以缓而疾的节奏,咏叹着沉痛的悲音,首尾一体,结构严整,选材奇出,剪裁精当,造语平易,文势起伏有致,段落照应明晰,而第三部分八、九段反笔叙述,在意象营造上凸出明朗,是一精彩之收笔。

另“用韵”是席诗的一大特色,本诗亦无意外。

第一段“慧”、“丽”相叶,“玉”重韵。

第二段“雄”、“间”、“同”、“雄”同用鼻音韵、重韵。

第三段“伤”、“恨”、“命”、“魂”皆是鼻音韵,“喜”、“爱”用“i”收尾。

第四段“来”、“体”、“敌”相叶。

第五段“地”、“待”、“海”用“i”作收,“天”、“场”、“经”鼻音韵作结。

第六段、第七段“灭”、“坏”、“泪”、“灰”和“来”、“喜”、“体”、“敌”皆以“i”收尾。

第八段“近”、“明”、“信”亦皆是鼻音韵。

第九段“南”、“旱”相叶,“泪”、“灰”同韵。

综观全诗韵脚,以“ㄧ”、“ㄟ”、“ㄝ”、“ㄞ”等以“i”收尾者,和“ㄥ”、“ㄣ”、“ㄢ”、“ㄤ”鼻音韵者为主,这样的运用方式,与全诗“悲凄”、“沉痛”、“伤感”的基调是相一致的。而错落有致的韵脚,也使得全诗节奏徐疾得宜,以致作者的情绪律动豁然而出,如六、

七、八、九等四段,作者以高密度的叶韵,使情感由低缓而高昂,来传达内心激昂的愤慨,沉重的悲痛,读来令人心潮翻涌不已,此即是本诗节奏音韵安排最具特色处。

参、修辞技巧

本诗主以“排比”方式来介绍蒙文,透过“○是○”的对照说明形式,来铺陈作者的旨意。如前三段即藉此以说明语言文字虽然不同,但求美向善的心灵是一致的,爱恨悲喜的情感是同样的,以为第四段的冲突矛盾做铺陈。

而四、七两段“设问”、“类叠”的形式,为全文起了波涛之势,也为诗旨起了点睛之功。而“当你独自前来……为什么/当你隐入群体……”的重复运用,也为所抒发的沉痛感慨有了更加发酵的效果。

八、九两段以“示现”的方式,展现出一幅敌对未除,一切美好终必成灰的景象,使全诗有了警醒之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