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学-4-2-1

针灸学-4-2-1

针灸学-4-2-1
针灸学-4-2-1

针灸学-4-2-1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30,分数:30.00)

1.治疗血热型月经不调的针灸处方是

?A.中脘、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太冲

?B.膈俞、太溪、交信、足三里、归来

?C.血海、三阴交、足三里、胃俞、命门

?D.关元、血海、三阴交、太溪

?E.关元、血海、三阴交、足三里、脾俞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2.治疗落枕属风寒袭络型,可在基本处方上再加

?A.风池、合谷、肩井

?B.肩井、肩外俞、风市

?C.肩外俞、风府、天柱

?D.风市、风池、风府

?E.风府、肩井、风池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3.治疗气血不足型眩晕,宜取

?A.百会、大椎、肾俞、命门

?B.百会、足三里、中脘、内关

?C.百会、阴陵泉、太溪、太冲

?D.百会、足三里、脾俞、胃俞

?E.太阳、头维、悬颅、上关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4.治疗痫病在夜间发作者可在基本处方上加

?A.肝俞

?B.太冲

?C.太溪

?D.照海

?E.肾俞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5.下列治疗实证哮喘较好的穴位是

?A.肺俞、膻中、列缺、尺泽

?B.肺俞、足三里、列缺、膻中

?C.脾俞、肺俞、太渊、丰隆

?D.太渊、列缺、肺俞、丰隆

?E.列缺、脾俞、足三里、胃俞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6.下列不能治疗肝郁型月经不调的是

?A.行间

?B.地机

?C.血海

?D.曲池

?E.三阴交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7.治疗血热内扰型崩漏,除针刺主穴外,还可加用

?A.脾俞、足三里

?B.行间、血海

?C.肾俞、太溪

?D.中脘、足三里

?E.丰隆、阴陵泉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8.治疗漏肩风属太阳经者,可在基础处方的基础上加

?A.尺泽、阴陵泉

?B.承山、手三里

?C.昆仑、后溪

?D.手三里、阳陵泉

?E.曲池、阳陵泉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9.关于皮肤针的操作,错误的是

?A.强度要均匀

?B.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叩刺强度

?C.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

?D.滚刺筒可在肘关节处滚动

?E.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垂直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10.热痹的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可再加

?A.肾俞、关元

?B.大椎、曲池

?C.内关、合谷

?D.膈俞、血海

?E.阴陵泉、足三里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11.肝阳暴亢型中风可在基本处方上再加

?A.足三里、气海

?B.太溪、三阴交

?C.丰隆、合谷

?D.太冲、太溪

?E.风池、完骨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12.用于治疗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的头穴线为

?A.额中线

?B.顶中线

?C.顶旁1线

?D.顶旁2线

?E.枕上正中线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13.治疗痛经经验要穴是

?A.归来

?B.地机

?C.太冲

?D.次髎

?E.水道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14.下列穴位不是针刺治疗面痛的基本处方穴位的是

?A.攒竹

?B.下关

?C.合谷

?D.太溪

?E.内庭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15.针灸治疗面瘫的基本处方为

?A.阳白、四白、颊车、地仓、翳风、列缺

?B.阳白、四白、颊车、地仓、翳风、颧髎

?C.颊车、地仓、翳风、颧髎、大陵

?D.阳白、四白、颊车、地仓、翳风、颧髎、合谷

?E.翳风、颧髎、合谷、太冲、丰隆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16.患者胃脘胀痛,痛连胁背,暖气。苔薄白,脉弦,针灸宜选

?A.中脘、上巨虚、内关、公孙

?B.天枢、足三里、梁丘、合谷

?C.中脘、足三里、太冲、期门

?D.天枢、上巨虚、中脘、胃俞

?E.内关、期门、京门、足三里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17.用于治疗下肢和躯干瘫痪的头穴线为

?A.额中线

?B.顶中线

?C.顶颞前斜线上1/5

?D.顶颞后斜线上1/5

?E.枕上正中线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18.行痹的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可再加

?A.膈俞、血海

?B.阴陵泉、足三里

?C.大椎、曲池

?D.肾俞、关元

?E.风池、百会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19.下列各项中除外都能治疗落枕

?A.后溪

?B.悬钟

?C.委中

?D.外劳宫

?E.阿是穴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20.治疗腰痛的基本处方为

?A.委中、阿是穴、大肠俞

?B.陵泉、肾俞、委中

?C.照海、委中、阿是穴

?D.秩边、环跳、委中、阿是穴

?E.大椎、环跳、委中、阿是穴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21.痿证以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微肿而麻木不仁,或足胫热感,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症,针灸治疗选穴在基本选穴的基础上,再配

?A.脾俞、胃俞、章门、中脘

?B.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C.阳陵泉、大椎、内庭

?D.大椎、尺泽、肺俞、二间

?E.内关、合谷、脾俞、胃俞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22.治疗耳鸣、耳聋取中渚、侠溪是属于

?A.辨证配穴

?B.临近配穴

?C.局部配穴

?D.循经远取

?E.以上都不是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23.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行间、太冲、太溪

?B.内关、中脘、丰隆

?C.气海、血海、足三里

?D.肝俞、肾俞、太溪

?E.合谷、曲池、太阳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24.治疗风热头痛除基本处方外,下列穴组当选

?A.曲池、合谷、大椎

?B.风门、大椎、风池

?C.合谷、三阴交、内庭

?D.足三里、三阴交、丰隆

?E.足三里、膈俞、血海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25.胃脘痛虚证取其募穴、合穴应是

?A.中院、上巨虚

?B.天枢、足三里

?C.中脘、足三里

?D.天枢、上巨虚

?E.足三里、委中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26.血海属足太阴经穴,有养血凉血之功,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时庄配伍。

?A.曲池

?B.三阴交

?C.风门

?D.膈俞

?E.合谷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27.下列不宜穴位注射的是

?A.支气管哮喘

?B.胃下垂

?C.痢疾

?D.阳痿

?E.孕妇的下腹部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28.耳穴皮质下位于

?A.耳屏内侧面

?B.轮屏切迹处

?C.三角窝后1/3的上部

?D.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

?E.对耳屏内侧面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29.三棱针刺法中,常用于刺络泻血治疗中暑的穴位是

?A.少商

?B.耳尖

?C.曲泽

?D.十宣

?E.合谷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30.下列耳穴定位中有误的是

?A.“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10区

?B.“胰胆”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11区

?C.“肝”在耳甲艇的后下部,即耳甲12区

?D.“口”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即耳甲1区

?E.“三焦”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区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二、B型题(总题数:20,分数:20.00)

?A.杨继洲

?B.皇甫谧

?C.王维一

?D.徐凤

?E.李时珍

(分数:1.00)

(1).《针久甲乙经》的作者是(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作者是(分数:0.50)

A.

B.

C. √

D.

E.

解析: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E.阴跷脉

(分数:1.00)

(1).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分数:0.50)

A. √

B.

D.

E.

解析:

(2).被称为“血海”、“十二经之海”的经脉是(分数:0.50)

A.

B.

C. √

D.

E.

解析: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太阴肺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阴脾经

(分数:1.00)

(1).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的经脉是(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

(2).环唇内的经脉是(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

?A.石门

?B.睛明

?C.神厥

?D.乳中

?E.囟会

(分数:1.00)

(1).禁针穴是(分数:0.50)

A.

B.

C. √

E.

解析:

(2).禁灸穴是(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

?A.仰卧位

?B.俯卧位

?C.侧卧位

?D.仰靠坐位

?E.俯伏坐位

(分数:1.00)

(1).适宜于侧头、胁肋、侧腰、臀部、四肢侧面腧穴进针的体位是(分数:0.50)

A.

B.

C. √

D.

E.

解析:

(2).适宜于头顶、后头、项、肩、背、上肢的部分腧穴进针的体位是(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

?A.捻转泻法

?B.捻转补法

?C.提插泻法

?D.提插补法

?E.平补平泻法

(分数:1.00)

(1).针刺得气后,在得气处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速度快,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轻、速度慢,属于(分数:0.50)

A.

B. √

C.

E.

解析:

(2).针刺得气后。在得气处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速度快,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轻、速度慢,属于(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

?A.长蛇灸

?B.隔姜灸

?C.隔附子饼灸

?D.隔豆豉饼灸

?E.隔胡椒饼灸

(分数:1.00)

(1).痈疽发背,恶疮肿硬不溃、不敛,疮色黑暗者宜选用(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

(2).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选用(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

?A.留罐法

?B.走罐法

?C.闪罐法

?D.刺络拔罐法

?E.针罐法

(分数:1.00)

(1).能加强刺血治疗作用的拔罐法是(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

(2).能起到针罐配合作用的拔罐法是(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

?A.前神聪穴与悬厘穴连线

?B.百会穴与曲鬓穴连线

?C.百会穴与曲鬓穴连线

?D.颔厌穴与悬厘穴连线

?E.率谷穴与曲鬓穴连线

(分数:1.00)

(1).标准头穴线颞前线的头部定位(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

(2).标准头穴线颞后线的头部定位(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

?A.运动功能障碍疾病

?B.感觉功能障碍疾病

?C.冠心病、支气管哮喘

?D.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肝胆疾病

?E.功能性子官出血、阳痿

(分数:1.00)

(1).顶颞前斜线主治(分数:0.50)

A. √

B.

C.

D.

解析:

(2).顶颞后斜线主治(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

?A.对耳轮下脚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4区?B.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5区

?C.耳轮结节处,即耳轮8区

?D.三角窝前1/3的上部,即三角窝1区

?E.角窝前1/3的下部,即三角窝2区

(分数:1.00)

(1).耳穴内生殖器的位置(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

(2).耳穴外生殖器的位置(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

?A.对耳轮体

?B.三角窝

?C.耳舟

?D.耳甲艇

?E.耳甲腔

(分数:1.00)

(1).与躯干相应的耳穴在(分数:0.50)

A. √

B.

C.

D.

E.

(2).与心肺相应的耳穴在(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

?A.神门

?B.三角窝

?C.风溪

?D.耳尖

?E.内分泌

(分数:1.00)

(1).过敏性疾患首选(分数:0.50)

A.

B.

C. √

D.

E.

解析:

(2).安神止痛要穴是(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

?A.血虚型头痛

?B.外感头痛

?C.气滞血瘀型头痛

?D.偏正头痛

?E.顽固性头痛

(分数:1.00)

(1).皮肤针重叩可治疗(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

(2).耳背静脉点刺出血可治疗(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分数:1.00)

(1).复溜的五行属行为(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

(2).大敦的五行属行为(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

?A.长强

?B.命门

?C.水沟

?D.素髎

?E.哑门、风府

(分数:1.00)

(1).督脉与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是(分数:0.50)

A.

B.

C. √

D.

E.

解析:

(2).循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是(分数:0.50)

B.

C.

D.

E. √

解析:

?A.列缺

?B.内关

?C.曲池

?D.太冲

?E.内庭

(分数:1.00)

(1).风寒型面痛,在基本处方上加(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

(2).气血瘀滞型面痛,在基本处方上加(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

?A.风府

?B.承山

?C.风池

?D.天柱

?E.肩外俞

(分数:1.00)

(1).属督脉穴,针之可疏通项背部经气的是(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

(2).治疗落枕病及少阳经者,可在基本处方上再加(分数:0.50)

A.

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 作者:石学敏, 申鹏飞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刊名: 上海针灸杂志 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年,卷(期):2010,29(2) 被引用次数:8次 参考文献(2条) 1.Bisognano JD;de Leeuw P;Bach DS Improved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Cardiovascular Structure after Baroreflex Activation Therapy(TM)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Results from European and United States Trials of the Rheos (R) System 2009(06) 2.Baroreflex Hypertension Therapy improves cardiac structure and arterial compliance 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results from European and United States Trials of the Rheos System 2009(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玥.王舒人迎穴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 2.夏秋芳.XIA Qiu-fang人迎穴考证及现代临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 3.申鹏飞.卞金玲.孟志宏.石学敏.SHEN Peng-fei.BIAN Jin-ling.MENG Zhi-hong.SHI Xue-min捻转补法针刺人迎穴干预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的效应观察[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 4.迟玉花.葛宝和.CHI Yu-hua.GE Bao-he人迎穴的针刺临床应用[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0) 5.邢瀚.张春红人迎穴临床研究近况[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10,26(2) 6.郭芳.GUO Fang人迎穴临床应用探要[期刊论文]-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2) 7.李华东.李红.Li Huadong.Li Hong按揉配合针刺新人迎穴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研究[期刊论文]-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0,01(12) 8.刘向东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气血两虚型面瘫48例[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 9.卫彦.孙忠人.寇吉友.郭莹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12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6,22(2) 10.戢杨.吴沅皥.赵锦声赵锦声针刺人迎穴治疗头面部功能障碍医案2则[期刊论文]-新中医2008,40(4) 引证文献(8条) 1.张丽丽.张春红.王舒针刺降压临证举隅[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13(6) 2.张春红.邢瀚.乔波石学敏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期刊论文]-中医杂志 2011(20) 3.李会娟.申鹏飞针刺降低血压变异性[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 2011(1) 4.张春红.卞金玲.杜宇征针刺治疗高血压60例[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 2010(8) 5.刘丽伟.杜宇征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伴耳鸣及先天性高脂血症1例[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12(1) 6.李美罗.李垠和.吴焕淦.常小荣.刘慧荣.王晓梅灸法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概述[期刊论文]-环球中医药 2012(2) 7.乔波.张春红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的近代研究概况[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 2011(6) 8.王莹.李阳.郭琳近几年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通览[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13(9) 引用本文格式:石学敏.申鹏飞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 2010(2)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本学期我对针灸课程的学习已经完成。通过对新编教材的学习,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在对诊法和灸法的简介一课中,我体会到她们的重要性,所以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首先,上篇针灸理论中,熟记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中的该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临床主要穴位的主治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了解非重点穴的主治及操作。其次,在中篇的针灸技术中,了解针法、灸法的起源和概要;在刺灸法各论中,了解针具灸具分类、构造、规格、样式、检查、保养等,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手法、体位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再次,在针灸应用中,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熟记特定穴的运用,了解掌握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最后,以参考资料辅助自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期末,我对这本针灸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摘录了课程的重点,总结了重点。以下为按学习过程的顺序简要介绍本学期所学内容及归纳总结: (一)一、绪言部分。1、针灸学的发展简史。2、针灸学的对外交流。3、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刺灸法总论。1、针具与刺法的源流。2、灸法的起源与发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三、刺灸法各论。1、毫针刺法。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2、毫针刺法的练习。 a、指力练习 b、手法练习 c、自身练习3、毫针的选择和消毒。4、体位的选择,以仰卧位和俯卧位为主。5、毫针刺法a、进针法,有单手、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双手又分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b、进针的角度和深度。6、行针手法。行针包括提插、捻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其中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行针方法。7、得气。此步骤很关键,它关系到针法疗效好坏;医者得气则其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患者得气会有酸麻重胀之感,亦有“雷霆乍惊”“如鱼吞钩而浮沉”之反应。8、毫针补泻手法,主要以捻转补泻合提插补泻为主,兼以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操作手法;复式手法可见于烧山火、透天凉。9、留针与进针,留针实践根据病人情况而定,虚者宜补,时间可稍长些,实者宜泻,时间稍短些;临床上留针通常不超过30min。出针补者为快出,用干棉球按针孔直至无出血现象,泻者出针为摇大针孔,无须铵压针孔。 10、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临床上若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情况,医者不能慌张,应按照有关处理方法进行应对。11、针刺注意事项。 四、灸法。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其种类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针器灸,其他灸法有灯火灸和天灸等。其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书中以详细介绍。 五、拔罐法。现代常用玻璃罐和抽气罐。其吸附方法分为火气法(闪火、投火、滴酒、贴棉法)、水吸法、抽气吸法。要使拔罐得到疗效,还可以施用几种行罐方法,如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等。 六、其他针法。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等。 (二)一、经络总论。重点介绍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的功能及分布,简要了解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作用。然后了解了经络的相互作用关系。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针灸学: 2.经络系统 3.十二经脉: 4.砭石: 5.“阳脉之海”: 6.经气: 7.“一源三歧”: 8.十五络脉: 9.经络学说: 10.“六合”: 11.“气街”: 12.五输穴: 13.“肺系”: 14.募穴: 15.“陷下则灸之”: 16.“感觉阈”: 17.隔姜灸: 18.平刺: 19.四总穴” 20.艾炷灸 二、判断题 1.《针灸大成》记载了361个经穴。( ) 2.《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3.唐代初期,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科,有“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 )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上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5.经脉循行中与耳有联系的经脉有2条。( ) 6.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 7.下合穴中,三焦下合委中,胆下合穴为阳陵泉。( ) 8.丰隆穴的定位: 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 9.十二经脉皆有“标”部与“本”部。( ) 10.胎位不正首选至阴穴。( ) 11.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并深入内脏。( ) 12.肺经的五输穴是少商、太渊、鱼际、经渠和尺泽。( ) 13.八脉交会穴中,公孙通带脉,而内关通阴维脉。( ) 14.火罐法是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皮肤上。( ) 15.大肠经的郄穴是手三里。( ) 16.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不经过手(足)掌部。( ) 17.拇短、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取阳池。( ) 18.瘀血腰痛的配穴为膈俞、次髎。( ) 19.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故有“阴脉之海”,“血海”之称。( ) 20.中风的中经络型的针灸治法为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主穴选内关、水沟。( ) 三、单项选择题 1.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 2.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 3.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熟的石块、沙石进行局部地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且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草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灸治原料。

2017年基层大专 《针灸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针灸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 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 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 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 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 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 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 答案: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 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 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答案:至阴、丰隆 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 3.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 4.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温和灸、、。 答案:回旋灸、雀啄灸 6. 退热要穴为_________穴;去湿要穴为_________穴。 答案:大椎;阴陵泉 7. 肝经与肺经的终止穴分别为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 答案:期门;少商 8. 针灸治疗原则中清热温寒具体操作原则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针灸学 十二经脉 循行 灵枢 原文 加 彩图 (经典图文并茂)

1、LU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前廉,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 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2、LI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 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 阳溪(经)、偏历(络)、温溜、 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 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 巨骨、天鼎、扶突、 禾髎、迎香。

3、ST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外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 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 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 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 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共45穴,左右合90穴。 4、SP足太阴脾经,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 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 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共42穴,左右各21穴。

学习针灸学的感悟

学习针灸学的感悟 在本学期,我选修了实用针灸学这门课程,转眼五周过去,这门课程也即将结束。回顾这段学习生活,我学到了很多,也感受了很多。 在第一节课开始前,蔡老师交给了大家一套实用性很强,而且饶有趣味的手部保健操,这套保健操总共有10节,通过手部不同部位相互的击打,刺激手部不同的腧穴,打击各种经络,预防不同部位的疾病。这就让我们近距离了解了中医里面的经络学说。在第一节课上,蔡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整个中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中医学只是我们熟悉和了解的内容,同时我们已经在大二上学期修习了中医学这门课,但蔡老师仍然强调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作为中医治疗的一种特殊疗法,针灸疗法也遵从中医的基本理论。蔡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了解到了中医的思考方式,以及对疾病的不同看法。在今后的学习以及工作中,这种思维方式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的。中医在预防疾病和治疗慢性疾病方面有独到之处,虽然我今后的学医生活主要是朝着西医的方向前进,但多了解中医的治疗思想和治疗方法对以后的学习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我想,正是因为中医思想和理论在中医中的指导作用,老师才会在讲解针灸学之前,着重强调它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几节课上,蔡老师先后为我们介绍了经络学说,腧穴,十四经脉,针灸法,针灸治疗,耳针治疗,拔罐治疗等。从这几节课上,我们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了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临床治疗等部分。因其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等优点,几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针灸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针灸疗法大约诞生于新石器时代。针刺疗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还可以从原始的针刺工具加以论证。距今2千多年以前的古书中,经常提到原始的针刺工具是石器,称为砭石。砭石治病,最初主要是用于刺破脓疡,进而作为刺络泻血之用。砭石实物的发现,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灸法也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期。灸法的发现同寒冷环境的生活习惯关系密切。原始社会栖息在北方的人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乳食的生活习惯,容易患腹部寒痛、胀满等症,非常适于热疗。因而经过长期的积累经验,发明了灸法和熨热疗法。此后,经过历朝历代医家的不懈研究,针灸学有了今日的风貌。 由于是选修课,蔡老师并没有让我们死记硬背各个腧穴,而是着重强调了一些对我们身体健康重要的穴位,例如健康按摩三大穴位:风池、百会、合谷。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风池穴是治疗感冒风邪的特效穴位,是治头项强痛時的常用穴;百会穴在头顶上,是手足三阳、督脉及足厥阴众多经脉交会处,是重要穴位之一,可治百病;合谷穴则是治牙痛、肠胃病、面部五官疾病的常用穴,应用范围广泛。同时老师还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即利用调节虚实和平阴阳的作用,使经络运行血气顺畅,刺激脑部,使其产生脑内吗啡,达到抑制缓解疼痛的目的,不但可以抗御病毒,还可以传导感应等生理功能的正常。针灸治病,要善于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为机体某一部分出现的局部病证,往往又是整体疾病的一部分。此外,针刺和艾灸虽然同属于外治,但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不尽相同。补泻手法不同,治疗效果也不相同。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300多种

针灸学期末复习 重点穴位 位置 主治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联络喉咙】: 中府(肺之募穴){横平第1肋间,旁开6寸}→ 尺泽(合穴){肘横纹上}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急症→ 孔最(郄穴){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太渊线}→ 列缺(络脉;八脉交会穴:通任脉){腕掌侧远端横纹1.5寸。简便取穴:虎口平直交叉}头项寻列缺→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 鱼际(荥穴){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出}→ 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点刺放血:咽喉肿痛,昏迷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 商阳(井穴){食指末节桡侧}咽喉肿痛,热病,昏迷。可点刺放血→ 合谷(原穴){第2掌骨桡侧中点。简便取穴:拇指指间关节横纹,另一双拇、食指指蹼缘}面口合谷收。外感病。镇痛要穴。孕妇禁用→ 阳溪(经穴){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鼻烟窝”}→ 偏历(络穴){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曲池连线}→ 手三里{肘横纹下2寸。阳溪曲池连线}→ 曲池(合穴){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清热要穴,隐疹→ 臂臑{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 肩髃{肩峰外侧缘前段与肱骨大结节凹陷之间。简便取穴: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凹陷}→ 扶突{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一般不用电针,引起迷走神经中枢反应→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胆道蛔虫症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四白{眶下孔}→地仓{口角旁开0.4}→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紧时咬肌隆起}→ 下关:闭口→头维{入发际线0.5,头正中旁开4.5}→ 人迎{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 梁门{脐上4寸,旁开2寸}→

针灸学 重点穴位,特殊穴位总结

督脉 1. 取穴要点 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 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 至阳---第7胸椎棘突下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 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百会---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水沟---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 2. 主治 腰阳关---虚证实证皆可 命门---虚证为主 至阳---治疗黄疸、呃逆等 大椎---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清热解表,治疗感冒,头项强痛配哑门、风府哑门---暴喑配廉泉,注意操作方法(平天柱) 风府---注意操作方法(平风池) 百会---治疗中气下陷,头痛配头维、神庭、印堂、风池,失眠配四神聪 水沟---急救要穴 印堂---疏风解表配迎香 3. 督脉的经脉循行路线(包括交会穴) 任脉 1. 重点穴位 中极(治疗实证、膀胱募) 关元(治疗虚证、小肠募)补元气虚(比较:气海补气虚) 神阙 下脘 中脘(胃募、腑会)关注:配足三里;配丰隆;配上脘、鸠尾(胸三针) 膻中(心包募、气会)关注“宗气” 天突(主要作用:降气)关注具体针刺操作方法 廉泉(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承浆(流口水)

手太阴肺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中府 尺泽(与太渊比较) 孔最 列缺 太渊 少商 3. 特定穴 五输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原穴:太渊 络穴:列缺 郄穴:孔最 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任脉) 八会穴:太渊(脉会) 募穴:中府(肺) 手阳明大肠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商阳 合谷(与复溜/太冲/风池等配穴使用的病症) 阳溪 手三里 曲池(三种体位的取穴方法,对于血证的治疗,对于热证的治疗)臂臑 肩髃(两种取穴方法) 迎香 3. 特定穴 五输穴: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原穴:合谷 络穴:偏历 郄穴:温溜

中医学毕业论文:针灸学经典理论的思维特点

针灸学经典理论的思维特点 中医学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特色的基础。对《黄帝内经》所构建的针灸经典理论的深入理解,除在临床上实践体验外,尚有赖于思维方式的研究。本文着重分析针灸疗法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中所蕴涵的主要思维成分,并探讨对部分针灸理法的认识理解。 一、阴阳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思维方式,贯穿于针灸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是影响针灸基本理论内容形成的最大因素,也是针灸理论中反映最为明显、充分的认识方法。对经脉关系和作用的理解至关重要。在哲学研究者眼里亦是如此,“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根基。整套中医理论和中医学说史,离不开阴阳二字。” 阴阳学说的根本思想是整体的对立统一,形式是一分为二,活动特点是消长循环。经络的基本理论框架是阴阳,以阴阳划分经脉,不仅仅表示脉的分布区域有别,而且使得经脉之间建立起阴阳对应关系,阴脉阳脉构成经脉的整体。脉行气血,而脉分阴阳,所行之气依其脉的阴阳属性而有阴气阳气之别。脉气周行全身,无处不到,实际已经作为全身之气的代表或总括,阴脉之气和阳脉之气被视为身体整体之阴气和阳气。由此在理论上就解决了针刺经脉腧穴能够调整(机体)阴阳的原理/机制。实际上,对经脉进行阴阳的划分,就已经暗含经脉以阴阳的调整作用为整体自身调节的动力,可以说经脉的阴阳划分是

说明机体自身调整功能的基础。在阴阳理论影响下建立起诸多经脉理论内容,如经脉的作用,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十二经脉的连接方式及其循行走向,经别理论,表里关系,经脉数目。 马王堆古脉书中经脉与脏腑的关系尚未完全建立,经脉之间尚不能因脏腑关系形成关联,但由于有阴脉阳脉的划分,阴阳关系就成为经脉关系的基础,即阴阳对应体现为阴脉阳脉的对应,阴脉阳脉代表脉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即体表分布上的表里关系。《黄帝内经》中经脉与脏腑两种理论相互融合,使得经脉间的关系首先体现为脏腑关系,即脏腑的表里关系。经脉的阴阳对应关系也因此常常被视为基于脏腑角度的表里关系。 分析经脉的分布特点,经脉对称分布于肢体内外侧,内外侧的相对区域本身构成一种区域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以阴阳而言就是太阴对应阳明、厥阴对应少阳、少阴对应太阳。实际上,经脉的阴阳划分及命名,就是按照阴与阳的程度对应关系,它反映阴阳两方相反相成的关系,从阴阳经脉名称,就可直接意会肢体内外侧的经脉存在区域对应的关系。 经别理论说明表里关系,本质是阴阳对应关系。但对经别的解释,一般着眼于经别的循行“沟通”了表里两经,并以此“加强”了脏腑联系。然而,经别的循行等具体内容只是一种形式,无非是借以表达:肢体内外侧相对区域具有治疗效应的相关性这样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早已简单地体现为经脉的阴阳划分。与此类似的还有阴阳跷脉。《黄帝内经》中有一种仅用于针灸疗法的诊脉法,即人迎寸口脉法,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针灸学 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 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方向)、中医学类专业(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类专业(运动医学方向)、护理学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查和期终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50%,其中考查主要包含作业、点穴及针灸操作技能考查等形式。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包含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及技能目标,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经络理论,熟悉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分布及与脏腑的联系,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和所属经脉,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熟悉灸法、拔罐法和三棱针法等常用刺灸法的操作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能根据针灸理论进行处方配穴,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学习针灸理论、技能和经典,能够应用针灸经络的理论和方法观察事物、认识生命、诊疗疾病,培养良好的中医认知悟性和用针灸学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树立优良的职业素养及人文情怀。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医各专业(除外针灸专业)的限选课,该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的针灸临床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图表幻灯归纳,适度组织讨论;腧穴及刺灸法学习中安排学生操作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能。针灸治疗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运用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的诊治。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一)导学 【目的要求】 1.了解针灸学的概念。 2. 了解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从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理解掌握针灸学“诊-疗-防”一体的诊疗体系。 4. 引发对针灸经络学科现代探索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 1.从针刺麻醉实例说起,讲授针灸学的意义、针灸的治疗作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现代研究的困惑; 2.从一个真实的针灸临床案例(PBL案例)说起,讨论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帮助学生基于经络建立起对疾病的发生机制、“诊-疗-防”一体的针灸诊疗体系、经络与生命健康的关系等整体概念,加深对针灸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针灸学》试题A卷

《针灸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可携带文具可携带文具和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经外奇穴 2、骨度分寸法 3、灸法 4、行针 5、阿是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针刺印堂采用进针方法____________。 2、经络系统包括、、、和十二皮部。 3、太溪穴位于、外关穴位于。 4、常用的火罐法包括、、和。 5、.三棱针古称_________,常用的三棱针刺法包括、、和 刺络法 6、.针具高压消毒在_____kPa大气压,_______高温下,保持______分钟。 7、合谷穴的定位在,血海穴的定位在。 三、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______ A《内经》 B《素向》 C《灵枢》 D《针灸甲乙经》 2、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______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 3、胸剑联合至脐中的骨度是______ A 7寸 B 6寸 C 8寸 D 10寸 4、腘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是______ A 13寸 B 14寸 C 16寸 D 15寸 5、口角旁开0.4寸,向上直对瞳孔的腧穴是______ A颊车 B颧髎 C地仓 D承泣 6、前正中线、脐上4寸的腧穴是______ A梁门 B中脘 C上脘 D膻中 7、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的腧穴是______ A太溪 B昆仑 C三阴交 D阴陵泉 8、刺法古称______ A砭刺 B艾灸 C针灸 D针砭 9、捻针法的角度一般应掌握在______ A 90o左右 B 270o左右 C 180o左右 D 360o左右 10、行痹配穴是______ A合谷、太冲 B风门、列缺 C膈俞、血海 D肾俞、三阴交 四、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腧穴的主治特点有______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特异治疗 E双向治疗 2、针刺深度应考虑哪些因素______ A年龄 B体质 C病情 D部位 E季节 3、行针基本手法有______ A提插法 B弹法 C捻转法 D刮法 E摇法 4、灸法的作用有______ A温经散寒 B扶阳固脱 C消瘀散法 D防病保健 E解毒杀虫 5、施灸的禁忌有______ A病情禁止 B部位禁止 C穴位禁止 D睛明 E承泣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 手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针灸学学习感悟

针灸学学习感悟 对于大学知识的学习,和高中确乎颇有不同。在以前,虽说每学期都有新的课程,但科目总还是不变的。而如今,每一学期都是新的几门课程,这就时常让自己陷入了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的困境。于是,我们便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到了期末了,这门课也才开始入门了。 其实,细细想来,这也是很正常的。就医学来说,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终身学习才是一个医者智慧的源泉。因而,一个医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便是学习的能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古语便道出了杏林之法门。 从整体上讲,中医虽有理论指导,但由于今人与古人在认知上的差异,对于初学者,中医还是比较抽象的,缺乏一定的直观性和系统性。在基础课程中,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课程,由于是编者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摘录整理出来的信息,其系统性还是比较强的,有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比较容易让学生从整体把握。但是,对于中药学、方剂学和针灸学等,这些课程的脉络精髓就隐含在看似枯燥的药物、汤头和经络腧穴之中。但这些精髓又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若是硬是将其用文字表述出来,往往会使读者茫然不知其解。唯有通读方剂,才可知晓配伍之精妙,唯有概览针灸,方能领会金针之奥义。因此,在不同的课程中,确乎需要自己变通方法,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单就针灸学来说,其知识是比较零散的。而且刚才也提到,只有先把这些看似杂乱的经络腧穴做了大概了解之后,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所在,进而才能成系统,成理论。若是起初就妄图在其中找寻脉络框架,无异于缘木求鱼,必然毫无所获,且易误入歧途。 针灸学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而重复是记忆之母。大量的重复无疑是记忆的最佳手段。虽说如此,但机械式的重复难免会索然无味,让人失去耐心。所以,在记忆时,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来辅助记忆的。 对于经脉的循行,我们不妨将其整理成卡片,或是准备记忆手册,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时时重复,强化记忆。同时还要理解文意,在身体上找到经络大致循行路线,如此亦可协助加深理解。经过大量的重复之后,能够所背所记,不假思索,信手拈来的程度,这便达到了可以永久记忆的条件了。 对于腧穴,首先要解决的是它的归经和定位。掌握好这两项后,才能更好的掌握其主治特点。对于定位来讲,最有效的方法莫如点取,若是能够点取准确,其基本定位也就掌握了,而且不至于枯燥,在此基础上再对其定位的描述稍加温习,便没有什么问题了。再来说归经,任督二脉的穴位归经自是简单,不必细说。十二正经在四肢的分布也都是比较有规律的,在定位大致清楚地条件下,再对归经稍加记忆,掌握也不是难事。对于背胸部的经脉分布,也是颇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在腹部正中旁开2寸,胸部正中旁开4寸,基本都属胃经;腹部正中旁开4寸,基本都属脾经;腹部正中旁开0.5寸,胸部正中旁开2寸,则属肾经;在背部,就是正中旁开1.5寸和3寸两条膀胱经侧线了。 接下来是对腧穴主治的记忆。腧穴主治不外三条——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掌握好了腧穴定位,其近治作用也就不在话下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对于归经明了后,腧穴的远治作用也便有了大致的方向。而对于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就需要单独记忆了。 在对经脉的循行,腧穴的定位、归经和主治大致了解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以加强记忆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需要变换各种方式,以调动大脑的兴奋性,保持较高的记忆水平,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为此,我们可以对腧穴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细说来,在纵向比较上,可以经脉循行为依据,纵向总结比较每一经的腧穴,在这个过程中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在掌握十四经脉循行的基础上,以十四经脉循行体表部位为主

针灸学大学真题试卷

针灸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本题60个小题,每小题1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被称为《针经》的著作是( ) A:《难经》 B:《素问》 C:《灵枢》 D:《针灸甲乙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作者是 ( ) A:皇甫谧 B:王惟一 C:杨继洲 D:徐凤 E:李时珍 3.“阳脉之海”是指( )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以上都不是 4.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主要是由于( ) A:表里经之间的相互联系 B:依靠络脉联系 C:腧穴主治的相对特异性 D: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于头面 E:阴阳经通过任督二脉相互联系 5.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的经脉是 ( )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少阳胆经 6.督脉的别络的分布特点是( ) A: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 B:阳经别络走向阳经,阴经别络走向阴经 C:散布于胸胁 D:别于鸠尾,散布于腹部 E:别于长强,散布于头 7.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大体分布规律是( ) A:阳经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胸腹 C:头、胸、腹 D:头、胸、腹、胫 E:脑 8.手少阳三焦经循行( ) A:至目内外眦,人耳中 B: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9.阿是穴是指( ) A:经外奇穴以外的穴位 B:经穴以外的穴位 C:病变局部的穴位 D:病变部位中心的穴位 E:与病变有关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 10.下列特定穴中除哪项外基本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 ) A:八脉交会穴 B:五输穴 C:十二络穴 D:八会穴 E:原穴 11.以下不属于指寸法定位的是( ) A:中指同身寸 B:拇指同身寸 C:横指同身寸 D:手指同身寸 E:一夫法 12.参照动植物命名( ) A:光明. B:腕骨 C:天井 D:攒竹 E:日月 13.十四经穴也称( ) A:经穴 B:天应穴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4.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为( ) A:9寸 B:8寸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5.足阳明胃经的主干线止于( ) A:足大趾 B:足次趾 C:足中趾 D:足四趾 E:足小趾 16.下列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符合原文的是( ) A:起于大趾内侧端 B:上踝,循胫后 C:循股内前廉 D:人腹,属脾络胃

针灸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针灸学考试重点 (考试必备) 整理:机密下载《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针灸专着《针灸甲乙经》收录349个腧穴。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明堂三人图”,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北宋王惟一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元代滑伯仁着《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清代李学川 361个腧穴。 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 . 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 8条,故称~。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 ~。 ~。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分类:十四经穴;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 2、原穴、络穴(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络穴为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 3、郄穴(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和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4、背俞穴、募穴(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俞穴”;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5、下合穴(为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6、八会穴(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7、八脉交会穴(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八个腧穴, 8、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分为三种: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针管进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