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中关于人的精气神魂魄

黄帝内经中关于人的精气神魂魄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天之在我者德也”,就是说不同的天德,即不同的天体运行轨道会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天道的能量对人的影响大多是隐性的,它们悄悄地来到地球上,不为大多数人所感知。“地之在我者气也”,就是说不同的地气,即不同的地理、地区也会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气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比如到了某个新地方,有人会水土不服,这就是地气不同造成的。另外,有的人到了某个地方后疾病会加重,有的换个地方病情会减轻,甚至多年的顽疾都会消失。总之,天德可以说是生命之性,地气可谓是生命之根。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一句则是说由于天之德下流与地之气上升、天德地气上下交感,才使万物得以化生。

精:“生之来谓之精”。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根据“精”的来源、功能和作用又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为生殖之精,禀承於父母,为人体生长与生育的基础,是最原始的生命物质。后天之精是生命运化过程中,与外界物质、能量、信息进行交换,再由人体内脏加工提炼,逐渐累积而来,并可贮存於脏腑。“精”尽管存在“先天”、“后天”之别,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先天之精”要依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后天之精”则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而且它们还共同储存于人的两肾之中,形成所谓“肾精”。精具有参与人体生殖繁衍、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生髓化血、濡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等生理功能。

气:气的含义很广,简而言之,气为万物之联系,一切生命现象均被视为“气”活动的结果。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以生者也”。“气”是一种极微小而且处在活动状态的精微物质,它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气的正常运动是人体

健康的标志。中医认为气的生成与肾、脾胃、肺等脏腑器官有密切相关,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生理功能。人之气可分为两类,一是与生俱来的,如精气,神气;一类是后天的,如营(荣)卫宗气。后天之气,由人的饮食生成。气还受人情绪影响,《黄帝内经》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忧则气泻,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神:“两精相搏谓之神”。
男女交媾,阴阳两精上下交感而产生的生命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力,叫做神。自然界里面的哪一种现象人们最不好控制,山川河流人类都经过洪荒的时代,对人类有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我们大禹治水,部分改造了世界、改造了自然。其实,最难于控制把握是生命,钱再多也挽回不了生命。每个生命当中都有很多生理机能活动,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来说,最难于把握、控制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形体活动,应该是内在的精神思维活动。我们常常有这么一句话: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解放前的英雄共产党员们可以被关进监狱、被灌辣椒水等等,但是改变不了他们的革命意志,这就是神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有这些精神活动里面,瞬息万变,更难于控制琢磨的是谁?是心神。
中医经常说人有三宝:精气神。正所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医生要医病,更要医人,医人的关键就在医神。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也应该十分重视养神、调神。

魂:“随神往来谓之魂”。
魂魄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应该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中医理论、古代传统文化之根来说,魂藏于肝,肝应于春,而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萌发向上的季节。所以“魂”是人的下意识、不自主的而又积极萌发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必须是在神的控制之下才能清晰、条理又理智地活动。具体地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听课,有的人上课前打算好了一定要好好听,可是听着听着心思不自觉地就不在这儿了,看他身体坐在那里,可神没了,在没有提醒他之前,他走神了、跑神了。这个思维活动,就是没有在神的控制之下,它大多是没有条理的。更严重的就会发生梦游症。这就叫:没有随神往来。但是有些人思维不敏捷,说的时候跟不上,这叫魂少了。所以我们看《黄帝内经》对人的思维活动的描述是非常准确,换一种说法可能就不能完全表达它的含义。

魄:“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魄藏于肺,肺应于秋,秋是万物收获的季节,大量的劳动成果需要得到保护并保证能够及时、充分、尽量地供应人体的各种需

求。魄能够稳定人形、神的活动,帮助人达到形神合一,以更好地应对每天面临的各种情况,这就是魄,它“并精而出入”。简单来讲,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充分调和而发生作用就会产生魄。人的体魄强壮,遇到突发的恶劣环境,有非常强的抗御能力。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我们会说某某人讲话有魄力,是说什么?是说他说话掷地有声、说实话,是说他心口合一、形神合一。这样他对外来的突发事件就能从容应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魄。魄它往往和胆联系在一起叫胆魄。反过来讲,做事没有魄,就是精气不够,这叫“没有金刚钻,非要拦瓷器活”。魂魄比较特殊,和意、虑、思不一样,虽然通过后天发挥作用,但是先天就已经具备了。“以后为基,以父为抵……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魂魄必具。”魂魄二者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共同保持人后天的正常身心运动。

心:“任物者谓之心”。
所谓“任物”,任者,担任、接受;物,外界事物。也就是说当某人愿意与外界事物时,就能对其产生一定的认知,称为心能任物。人能够感知到外界事物的存在,这靠谁来反映呢?心。心是接受外界事物的器官,心理是心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藏神,心主神明。

意:“心有所忆谓之意”。
心一动,有了一时的意念或回忆,这就形成了意。意是回想、联想,总是由某些事物或思想、情绪等引起,是人与外界环境接触后形成的一时的想法、念头。人们曾经会有过各种各样的想法、念头,很多都和其它许许多多的想法、念头一样,可能过去就过去了,只是一时的,是“心有所忆”。

志:“意之所存谓之志”。
意多了、想法多了,把它们沉淀下来,“存”在那里了,也就是牢牢记住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想法、志向,这种内在的心理变化就叫“意之所存谓之志”。志就是意的保存和停留,是由意念而产生实现这种意念的决心。人们过去一时的想法、念头,就这样被固化下来,成了“志”。

思:“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有了想法、志向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反复思考、权衡利弊,为实现志向而考虑到各方面的情况及其变化规律,这就叫“思”,是“因志而存变”。《类经》中说:“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从一时的想法、念头,到被固化下来成为“志”之后,人们会对它们进行更多的思考,为了实现它们而辗转反侧。

虑:“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在思考过程中,往往需要做出由此及被、由近及远的推理,这是一个选择并决定未来行动的目的和方法的过程,是“因思而远慕”,这就是“虑”。与下定

决心后的“思”相比,这时的思维已经比过去更深入了一步,成为了“虑”。

智:“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因虑而处物,是在深思远虑的基础上,由推理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事物进行正确安排处理的过程,叫做智。《荀子?正名篇》说:“知而有所合谓之智。”

总之,精、气、神、魂、魄表述的是一种能量的流动。意、志、思、虑、智描述的是人的一个完整的思维意识过程,是后天形成的。它们共同影响着人的意识思维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