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术中TEE的临床应用

术中TEE的临床应用

术中TEE的临床应用
术中TEE的临床应用

术中TEE的临床应用

目前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术前诊断主要是依靠TTE、超高速CT(Ultrafast tomographic computer, UFCT )和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其中,又以TTE为主要术前诊断技术。只有少数病人术前进行了TEE检查,主要为大血管病变、人工瓣瓣周漏等,但都不能代替术中TEE检查。术中TEE在左房血栓尤其是左心耳内的血栓、主动脉夹层破口、瓣膜结构和功能、赘生物的探查方面意义较TTE具有明显优势。美国Duke大学报道154例瓣膜成形术研究结果显示对19%的患者,术中TEE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预定的术式或麻醉计划。我们在临床应用中也发现术中TEE检查常能提供术前TTE很难获得的信息,而对术中心功能的实时监测代替了部分右心导管的功能,减少了右心导管的使用频率,提高了麻醉医师对循环的管理水平。而对手术效果的实时评价更是让外科医师做到了心中有数,避免再次手术给病人带来痛苦。目前术中TEE主要应用于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术前诊断和术后手术效果评价等方面,而随着术中TEE的普及,必将有更多的应用领域,以下着重介绍目前术中TEE的应用状况。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

1. 左心整体功能早在1983年,Beaupre等首先报道用二维TEE监测心血管麻醉和术中患者左心内径的改变,以估计前负荷的影响。他们将用TEE所获的左室短轴面积变化与用飘浮导管所测肺小动脉嵌顿压变化和热稀释法所测结果同步进行比较,发现91%的患者从左室短轴面积的改变所计算的每搏量与热稀释法所测结果一致。目前新的超声技术如自动边缘识别系统(ABD),可连续显示每一心动周期中瞬时心腔面积及面积的变化速率,为术中自动监测左心功能提供了新的方法。

TEE测量心排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取食道下段四腔心和两腔心切面,手动描记或采用心内膜自动描记法描记左室腔的心内膜。Simpson法计算出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收缩末容积(LVESV),两者相减即为每搏量(SV),SV乘以心率即得CO,SV÷LVEDV×100%即为射血分数(EF)。另一种方法为取主动脉瓣口,二尖瓣瓣口或右室流出道的血流频谱,计算时间速度积分,乘以各瓣口的截面积即得每一心动周期跨瓣的血流量,也即SV,再乘以心率即可得CO。两种计算结果均与血管造影和热稀释法相关良好。但第一种方法测得的CO的绝对数值明显小于血管造影测得的数值,其原因主要在于超声对左室长轴的低估。而对EF的测量各种方法数值接近,其相关性良好。除了以上两种EF的计算方法外,还可取胃底左室乳头肌短轴水平测量舒张末面积(EDA)和收缩末面积(ESA),计算短轴缩短率(FAC),FAC=(EDA-ESA)/EDA,FAC数值的大小可以反映EF的变化。另外,在术中连续从不同的切面观察到心室的整体收缩运动和局部室壁运动也有助于粗略地判断心室射血功能。

2. 舒张功能近年来,对舒张功能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入,舒张功能异常是心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舒张功能的异常常早于收缩功能的改变,及早发现舒张功能的异常变化对于心脏病患者的转归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舒张功能的异常主要表现在左室舒张末压的升高,麻醉监测主要通过肺毛楔压的增高来反映。但漂浮导管本身的缺陷限制了它的使用,而且因为是间接反映,影响因素多,可靠性降低。TEE主要通过测量二尖瓣、肺静脉的血流频谱来反映舒张功能的变化,与核素检查等相关性良好。舒张功能的异常在血流频谱上主要表现为舒缓的减慢、左室充盈的假性正常和左室充盈的限制阶段。血流频谱的不同变化不仅可反映心肌缺血、心衰,而且其中的二尖瓣E峰减速时间在众多独立的致死影响因素中是最好的预后指标。

3. 前后负荷前负荷的定义为心肌收缩之前遇到的负荷,对左室而言即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心室舒张时的容积在心腔内形成一定的压力即左室舒张末压(LVEDP)。麻醉中应用PCWP反映左室充盈即缘于此。但当左室顺应性下降或存在二尖瓣返流时PCWP就不能反映真正的前负荷。TEE取胃底乳头肌短轴切面动态观察可以准确地反映前负荷,并能及时反映药物、体位改变、出血等对前负荷的影响。后负荷指

心室射血时所面对的阻抗,即心室壁的张力,TEE可通过计算左室壁的应力来反映后负荷,但此法较复杂且未见与漂浮导管测量的外周血管阻力相关。

二、手术效果即刻评价

即刻评价各种心血管手术的效果是术中TEE最主要的价值之一。美国麻醉学会和心血管麻醉学会在全面总结以往术中TEE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有关专家意见,于1996年制定了术中TEE操作指南。该指南根据术中TEE的价值大小及有关专家意见,将术中TEE应用分为三类。第一类术中是已经被证实TEE应用价值最大,为指南所推荐。主要包括:1) 患者存在急性持续性威胁生命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手术;2) 瓣膜成形术;3) 需体外循环的先心病手术;4) 肥厚性心肌病左室流出道疏通术;5) 心内膜炎可能累及瓣周组织或术前诊断不明确的手术;6) 病情不稳定的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或血管撕裂;7) 主动脉夹层可能累及主动脉瓣;8) 心包开窗术;9)术后ICU应用对病情不稳定、血流动力学紊乱、怀疑瓣膜病变或血栓栓塞等。第二类术中应用有价值,但证据不如第一类充足,也为专家所推荐;包括1)术中会加重心肌缺血或梗塞的手术;2) 术中可能加重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手术;3) 瓣膜替换术;4) 室壁瘤手术;5) 心脏肿瘤摘除术;6) 术中探查异物;7) 术中探查气栓;8) 心内血栓摘除术;9) 肺动脉血栓摘除术;10) 疑诊心脏创伤的手术;11) 疑诊急性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胸主动脉破裂的手术;12) 主动脉夹层可能未累及主动脉瓣的手术;13) 探查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主动脉栓子来源;14) 心包切除术、心包积液的探查或评价心包手术;15) 心脏移植或心肺移植术中探查吻合口;16)术中插管和有关操作的定位和功能监测;第三类是目前尚无证据证实其术中TEE的价值,故其应用价值不明确,但也许以后会得到证实。主要包括:1) 术中评价心肌灌注,冠状动脉解剖,或血管桥的通畅性;2) 其它心肌病所手术(肥厚梗阻型心肌病除外);

3) 病情不复杂的心内膜炎的非心脏手术;4) 矫形外科术中栓子监测;5) 胸主动脉损伤手术的术中评价;

6) 病情不复杂的心包炎;7)术中评价胸膜肺部病变;8)术中评价中心静脉和肺动脉导管放置部位;9)停跳液灌注的术中监测。

三、TEE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应用

由于TEE检查可在ICU病人床旁进行,操作简便迅速,即刻得到有关心脏解剖、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从而可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目前TEE已用于ICU中危重病人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为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效果的评估提供确实可靠的证据。

在危重病人中应在具有明确适应证时方可考虑进行TEE检查。其适应症包括:(1)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而急需明确诊断的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返流、修复瓣膜功能失调;(2)感染性心内膜炎;(3)低血压和血容量的具体评价;(4)病情危重状态下左、右室功能评价;(5)心源性栓塞的病因诊断;(6)明确低氧血症者有无经未闭卵圆孔的右向左分流;(7)胸痛的鉴别诊断,特别是对主动脉夹层和心肌梗塞后并发症的鉴别;(8)心包积液、心包占位性病变及纵隔出血的诊断;(9)胸部外伤时心脏的并发症诊断等。

TEE通过检测左心室舒张末面积(EDA)、左室面积变化率(FAC)、二尖瓣和肺静脉血流频谱和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等指标,可对不同原因的低血压进行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见表3。

表3 低血压病因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

注:FDA为左室舒张期面积,FAC为左室面积变化分数,PVF为肺静脉血流频谱,E/A为二尖瓣血流频谱E 峰与A峰的比值,SWMA为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TEE对呼吸困难和引起急性左心衰的多种病因的诊断和及时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包括缺乏心电图改变的心肌梗塞或心肌缺血、乳头肌或腱索断裂所致的急性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多种情况。对急性呼吸困难者进行TEE检查,还应注意是否存在其它疾病,如主动脉夹层、创伤性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急性主动脉瓣返流和肺动脉栓塞等。

四、超声新技术在术中心血管超声监测中的应用及前景

一、术中经食管三维超声(3D-TEE)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是能够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最简便、易行的影像学技术,其实时性、精确性、可重复性受到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的重视,已经成为心脏结构和功能监测的重要手段。

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2D-TEE)不易被手术人员直接理解,需要有相当经验的超声医师采集图象并将多角度采集的2D图象在大脑中整合为三维印象,提取手术需要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定性、定位、定时、定量诊断信息,再用准确的语言传达给其他手术人员,这样就造成了术中信息流动的瓶颈,不能适应复杂心脏外科手术紧张、高效的特点。

为了能够给手术提供更加快捷、直观的三维心脏超声图象,国内外重要的心血管病中心纷纷开展

3D-TEE的术中应用研究。然而,我们必须对3D-TEE技术在术中的价值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2D-TEE相比,目前尚无临床证据表明术中3D-TEE对检出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显著增加。术中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在三维空间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有助于观察者形成三维的印象,更利于同心脏外科医生进行沟通。

同2D-TEE相比3D-TEE具有如下优点:①成像形象直观,容易被手术医生所理解。②可以提供常规二维切面所没有的视觉角度,如从心房面观察房室瓣膜启闭的动态立体结构。③对获得的三维图象进行任意角度的解剖二维切面,更有助于观察心脏、大血脉情况。④可用于心室容量和射血分数的三维测量。⑤全麻下图象不受吞咽的影响,人工控制呼吸频率,可显著缩短3D-TEE的图象采集时间,提高图象质量。

目前术中经食管3D-TEE有重建3D-TEE(图37)和实时3D-TEE(图38)两种形式,所谓重建3D-TEE,是在心电和呼吸门控下旋转扫描采集序列2D-TEE图象经过像素插补形成三维体数据。其成像角度大、图象分辨率较高。但在术中重建3D-TEE有两大技术局限:①图象采集受心律的影响,例如房颤的患者采集三维图象比较困难。②不能快捷地获得心脏功能信息,术中实时心脏功能监测比较困难。

实时3D-TEE由面阵探头(图39)直接采集三维体数据,目前由于受到探头技术的限制,成像角度较窄。

对术中超声心动图而言,实时3D-TEE的真正有价值的突破在于其三维体数据有较高的时间精度和同步性,在实时三维体数据的基础上可显示任何一个二维切面图像,将使经食管解剖二维成像成为现实。

不论是何种图象采集方式,所采集的三维体数据必须经过快速的滤波、显示、分割等图象处理才能获得有价值的解剖和功能信息,见图41。

目前,术中实时3D-TEE尚未完全摆脱探头体积的限制,今后若能真正突破三维多普勒的数据采集和显示的难题,实现三维血流多普勒成像和三维组织多普勒成像,将极大地拓展术中超声心动图的应用空间。

前者可推动心脏和大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后者可用来显示心肌组织运动的多普勒信号,心脏激动的起源、传导顺序,分析术中心率失常的类型,传导途径等,有希望用来观察或预报术中室颤、三度传导阻滞等严重的术中心律失常。

二、术中心腔内超声(OR-ICE)

近年来,心腔内超声(ICE)得到迅速发展,和心导管技术一起成为监护和介入性治疗一体化平台;

在迅速发展的微创心脏手术中,术中ICE也将发挥诊断、监护和辅助介入治疗等多种作用。进一步的发展方向还包括三维超声、心肌造影、组织多普勒、心肌活检等方面。此外,由于ICE探头直径仅5mm左右,见图42,使得ICE还能对10公斤以下患儿的进行术中经食管超声监测。

一般认为,ICE需要X线引导来放置探头,目前已出现一种与漂浮导管类似的ICE探头,其放轩不需要X线的引导,从而使术中手术床旁ICE检查成为可能,麻醉医生将有机会参与某些由ICE辅助进行的心脏介入治疗。

ICE通常在右心导管检查时使用,在术中ICE探头可经静脉送入右心,因此ICE测定右心功能可能有一定的优势,Spencer等用ICE在犬右心室梗塞模型观察到右心室扩张和右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早期ICE 的探头频率大于10MHz,穿透力低,给监测左心功能带来一定困难,随着低频探头的开发,ICE可能成为ICE和手术室连续监测心功能的手段。

对于心血管手术而言ICE的价值在于:①术中监测心腔和大血管内各种导管和支架的形态和位置,图43为ICE监测心导管放置过程。②术中辅助精练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减少迷宫术的消融损伤。③指导术中心内占位病变的活检,以制定下一步手术方案。④精确地测量主动脉瓣环径。⑤介入治疗中并发症的监控。

心腔内超声探头在右心房内可显示卵圆窝、主动脉、左房,所以在穿刺房间隔时可避免误穿主动脉或穿刺针过深穿破左房,图44显示ICE指导下的房间隔穿刺过程。

ICE可应用于微创心脏外科引导封堵器放置来治疗房、室间隔缺损,术中ICE可以随时显示封堵伞、房、室间隔缺损、导管的形态结构和位置,术后即刻评价封堵的效果,以及排除残余分流,图43显示ICE指导下封堵器的放置。

ICE还可用于精确测量主动脉瓣环径,瓣环径是影响主动脉瓣人工瓣置换手术效果的重要参数,ICE 可在主动脉阻断之前从右侧心腔获得比经胸超声更准确的瓣环径和满意的主动脉瓣长轴图象,但是在主动脉瓣环径的测量精度方面ICE与TEE基本相等。

参考文献

1.Frazin L, Talano JV, Stephanides L, et al. 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Circulation 1976;

54: 102.

2.Hisanaga K, Hisanaga A, Nagata K, et al. A new transesophageal real-time two-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ic system using a flexible tube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c Jpn soc Ultrason Med 1977; 32; 43-44.

3.Souquet J, Hanrath P, Zitelli L, et al. Transesophageal phased array for imaging the heart.

IEEE Trans Biomed Eng 1982; 29: 707.

4.Lecharny JB, Philip I, Depoix JP. Oesophagotracheal perforation after intraoperative

transoes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in cardiac surgery. Br J Anaesth 2002 Apr;88(4):592-4

5.Zalunardo MP, Bimmler D, Grob UC, Late oesophageal perforation after intraoperative

transo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Br J Anaesth 2002 Apr;88(4):595-7

6.Sheikh KH, de Bruijn NP, Rankin JS, et al. The utility of transesopageal echocardiography

and Doppler color flow imagin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valve surgery. JACC 1990; 15: 367-72.

7.Schmidlin D, Bettex D, Bernard E, et al. Transo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in cardiac and

vascular surgery: implications and observer variability. Br J Anaesth, 2001 Apr;86(4):497-505 8.Beaupre PH, et al. Intraoperative detection of changes in left ventricular segmental wall

motion by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Am Heart J 1984; 107: 1021

9.张树彬, 主编超声心动图学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 1996 年2月, 第一版.

10.Practice guidenlines for perioperative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A report by the

Amerticna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nd the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Anesthesiology 1996; 84: 986-1006.

11.张运, 主编介入超声心动图学

12.Smith JS, Cahalan MK, Benefiel DJ, et al. Intraoperative detection of myocardial ischemia in

high-risk patients: electrocardiography versus two 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Circulation 1985; 72: 1015-21.

13.Erbel R, Rohmann S, Drexler M, et al. Improved diagnostic value of echocard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infective endocarditis by transoesophageal approach. A prospective study. Eur Heart J 1988;

9: 43-53.

14.Poelaert J, Schmidt C, Van Aken H, et al. A comparison of transo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ic

Doppler across the aortic valve and the thermodilution technique for estimating cardiac output.

Anaesthesia. 1999;54:128-136.

15.Poortmans G, Schupfer G, Roosens C, et 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ic evalu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2000;14:588-598.

16.Schmidlin D, Aschkenasy S, Vogt PR, et al.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area relations as assessed

by transo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ic automated border detection: comparison with conductance catheter technique in cardiac surgical patients.Br J Anaesth 2000 Sep;85(3):379-88

17.Mugge A, Daniel WG, Frank G et al. Echocardiography in infective endocarditis: reassessment

of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vegetation size determined by the transthoracic and the

transesophageal approach. JACC 1989; 14: 631-638.

18.Daniel WG, Mugge A, Martin RP et al. Improvement in the diagnosis of abscesses associated with

endocarditis by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N Engl J Med 1990; 324: 795-800.

19.Chambers J, Jackson G, Jewitt D; Limitations of Doppler ultrasound in the assessment of function

of prosthetic mitral valves. Br Heart J 1990; 63: 189-94.

20.Flachskampf FA, O’shea JP, Griffin BP, et al. Patterns of Normal Transvalvular Regurgitation

in Mechanical Valve prostheses. JACC 1991; 18: 1493-8.

流式细胞术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的临床应用 一、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这是FCM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最早的一个领域。首先需要把实体瘤组织解聚、分散制备成单细胞悬液,用荧光染料(碘化吡啶PI)染色后对细胞的DNA含量进行分析,PI可以与细胞内DNA和RNA结合,采用RNA抑制剂将RNA消化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的与DNA结合的PI的荧光强度直接反映了细胞内DNA含量的多少。由于细胞周期各时相的DNA含量不同,通常正常细胞的G1 / GO期具有二倍体细胞的DNA含量((2 N),而G2/ M期具有四倍体细胞的DNA含量((4 N),而S期的DNA含量介于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因此,通过流式细胞术PI 染色法对细胞内DNA含量进行检测时,可以将细胞周期各时相区分为G1 / GO 期,S期和G2/ M期,并可通过特殊软件计算各时相的百分率,DNA含量直接代表细胞的倍体状态,非倍体细胞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 1、发现癌前病变,协助肿瘤早期诊断 人体正常组织发生癌变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而癌前细胞即处于量变过程中向癌细胞转化阶段。人体正常的体细胞均具有比较稳定的DNA二倍体含量。当人体发生癌变或具有恶性潜能的癌前病变时,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伴随细胞DNA含量的异常改变,FCM可精确定量DNA含量的改变,作为诊断癌前病变发展至癌变中的一个有价值的标志,能对癌前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作出估价,有助于癌变的早期诊断。有资料证实,癌前病变的癌变发生率与细胞不典型增生程度有密切关系,增生程度越重,癌变发生率越高。随着细胞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DNA非整倍体出现率增高,这是癌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在肿瘤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FCM在肿瘤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认可,DNA非整倍体细胞峰的存在可为肿瘤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FCM分析病理细胞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敏感度高等优点,已被用在常规工作中。肿瘤细胞DNA倍体分析对病人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作用,异倍体肿瘤恶性病变的复发率高、转移率高、死亡率也高,而二倍体及近二倍体肿瘤的预后则较好。FCM不仅可对恶性肿瘤DNA含量进行分析,还可根据化疗过程中肿瘤DNA分布直方图的变化去评估疗效,了解细胞动力学变化,对肿瘤化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医师可以根据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分布情况,依据化疗药物对细胞动力学的干扰理论,设计最佳的治疗方案,从DNA直方图直接地看到瘤细胞的杀伤变化,及时选用有效的药物,对瘤细胞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 3、FCM在细胞凋亡和多药耐药基因的研究中的作用 研究如何用药物诱导癌细胞死亡。通过对细胞体积、光散射、DNA含量及特异性抗原基因(如bcl-2, Fas等)测定分析出细胞凋亡情况。如可用Annexin V结合PI或7- AAD双染色法进行细胞凋亡分析。在凋亡的早期阶段,胞浆膜磷脂的不对称性丧失,导致膜内侧磷脂酞丝氨酸(PS)从细胞膜内层暴露于外层,从而可被PS特异的Annexin- V探针所标记。PS转移到细胞膜外不是细胞凋亡特有的,也可发生在细胞坏死中。但在凋亡的早期细胞膜是完整的,而细胞坏死时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由于碘化丙锭(PI)或7-AAD对细胞膜完整的活细胞和早期凋亡细胞是拒染的,而对膜完整性被破坏的晚期凋亡细胞或坏死细胞可以染色。因此,Annexin- V结合PI或7-AAD进行双染色可以用于检测活细胞、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正常活细胞不会被染色,凋亡细胞可被标记上Annexin-V,坏死和凋亡晚

流式细胞术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得临床应用 一、在肿瘤学中得应用 这就是FCM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最早得一个领域。首先需要把实体瘤组织解聚、分散制备成单细胞悬液,用荧光染料(碘化吡啶PI)染色后对细胞得DNA含量进行分析,PI可以与细胞内DNA与RNA结合,采用RNA抑制剂将RNA消化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到得与DNA结合得PI得荧光强度直接反映了细胞内DNA 含量得多少。由于细胞周期各时相得DNA含量不同,通常正常细胞得G1 / GO 期具有二倍体细胞得DNA含量((2 N),而G2/ M期具有四倍体细胞得DNA含量((4 N),而S期得DNA含量介于二倍体与四倍体之间。因此,通过流式细胞术PI染色法对细胞内DNA含量进行检测时,可以将细胞周期各时相区分为G1 / GO 期,S期与G2/ M期,并可通过特殊软件计算各时相得百分率,DNA含量直接代表细胞得倍体状态,非倍体细胞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 1、发现癌前病变,协助肿瘤早期诊断 人体正常组织发生癌变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得漫长过程,而癌前细胞即处于量变过程中向癌细胞转化阶段。人体正常得体细胞均具有比较稳定得DNA二倍体含量。当人体发生癌变或具有恶性潜能得癌前病变时,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伴随细胞DNA含量得异常改变,FCM可精确定量DNA含量得改变,作为诊断癌前病变发展至癌变中得一个有价值得标志,能对癌前病变得性质及发展趋势作出估价,有助于癌变得早期诊断。有资料证实,癌前病变得癌变发生率与细胞不典型增生程度有密切关系,增生程度越重,癌变发生率越高。随着细胞不典型增生程度得加重,DNA非整倍体出现率增高,这就是癌变得一个重要标志。 2、在肿瘤得诊断、预后判断与治疗中得作用 FCM在肿瘤诊断中得重要作用已经被认可,DNA非整倍体细胞峰得存在可为肿瘤诊断提供有力得依据,FCM分析病理细胞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敏感度高等优点,已被用在常规工作中。肿瘤细胞DNA倍体分析对病人预后得判断有重要作用,异倍体肿瘤恶性病变得复发率高、转移率高、死亡率也高,而二倍体及近二倍体肿瘤得预后则较好。FCM不仅可对恶性肿瘤DNA含量进行分析,还可根据化疗过程中肿瘤DNA分布直方图得变化去评估疗效,了解细胞动力学变化,对肿瘤化疗具有重要得意义。临床医师可以根据细胞周期各时相得分布情况,依据化疗药物对细胞动力学得干扰理论,设计最佳得治疗方案,从DNA直方图直接地瞧到瘤细胞得杀伤变化,及时选用有效得药物,对瘤细胞达到最大得杀伤效果。 3、FCM在细胞凋亡与多药耐药基因得研究中得作用 研究如何用药物诱导癌细胞死亡。通过对细胞体积、光散射、DNA含量及特异性抗原基因(如bcl-2, Fas等)测定分析出细胞凋亡情况。如可用Annexin V结合PI或7- AAD双染色法进行细胞凋亡分析。在凋亡得早期阶段,胞浆膜磷脂得不对称性丧失,导致膜内侧磷脂酞丝氨酸(PS)从细胞膜内层暴露于外层,从而可被PS特异得Annexin- V探针所标记。PS转移到细胞膜外不就是细胞凋亡特有得,也可发生在细胞坏死中。但在凋亡得早期细胞膜就是完整得,而细胞坏死时细胞膜得完整性被破坏。由于碘化丙锭(PI)或7-AAD对细胞膜完整得活细胞与早期凋亡细胞就是拒染得,而对膜完整性被破坏得晚期凋亡细胞或坏死细胞可以染色。因此,Annexin- V结合PI或7-AAD进行双染色可以用于检测活细胞、凋亡细胞与坏死细胞。正常活细胞不会被染色,凋亡细胞可被标记上Annexin-V,坏死与

右心导管术徐仲英

第60章右心导管术 一、右心导管检查的目的 1.测定肺动脉压力和计算肺动脉阻力,判断有无肺动脉高压以及肺动脉高压的 程度及性质,为手术或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2.协助超声心动图完成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了解其分流水平、 分流量及心功能状态; 3.测定肺毛细血管嵌顿压,结合左心室压等测量判断心功能情况; 4.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提供血流动力学依据和术后评价治疗效果; 二、右心导管检查的适应证 1.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估测收缩压>50mmHg); 2.超声诊断不明确的肺血多先心病,需协助诊断或鉴别诊断; 3.分流性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前需判断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性质; 4.心力衰竭需测定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判断心功能情况; 5.心脏移植前后判断心功能及全肺阻力情况; 6.可行介入治疗的左向右分流性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 未闭等)介入治疗前后; 三、器材准备 1.导管导丝:右心导管术常用的导管包括5-6F端侧孔导管、猪尾导管、端孔导 管、Swan-Ganz导管、其他气囊-漂浮导管等。一般仅用导管就能完成右心导管术、但有时需导丝配合完成,常用的导丝为150cm长、0.035英寸或0.038英寸的普通直头导丝、“J”型头导丝或普通泥鳅导丝。 2.静脉穿刺针、5-6F静脉或动脉鞘管。 3.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心电图、压力变化。 4.血气分析仪:用于及时测定取血样本的血氧饱和度。 四、操作步骤 1.术前准备:右侧腹股沟区备皮,建立静脉通路,婴幼儿及不能合作儿童需请 麻醉师协助进行基础麻醉。 2.静脉穿刺:于腹股沟韧带下方2cm、股动脉内侧0.5cm处局部麻醉下采用 Seldinger穿刺法穿刺右股静脉,穿刺成功后将J型导丝送入穿刺针内,并循导丝插入血管扩张管及外鞘,随后撤去导丝插入血管扩张管、将外鞘保留入股静脉内,并用肝素盐水冲洗鞘管。如有特殊情况(如下腔静脉肝段缺如)穿刺股静脉不能完成检查者,可穿刺右侧颈总静脉或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 3.导管操作及各部取血测压:将右心导管经鞘管插入,依次将导管头端送至下 腔静脉近端、右房下部、上腔静脉近端、右房上部、右房中部、右室中部、右室流入道部、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每到一个部位、取血1-2ml 立即送去做血气分析、测定氧饱和度;随后接压力器测定各部压力情况,实际操作中我们只要求记录右房中、右室中、主肺动脉的压力。如无动脉通道及导管至主动脉异常通路,需在测压的间隙,用5ml注射器扎股动脉取1-2ml 动脉血测定血氧饱和度。 4.连续测压:测压状态下将导管头端由主肺动脉缓慢、匀速拉至腔静脉,记录 主肺动脉-右室间有无收缩压差或压力阶差移行区;或在肺动脉远心端至近心端缓慢、匀速拉动导管,测定左、右肺动脉与主肺动脉间有无压力阶差存在,一般收缩压差在10mmHg以上,表明有血流动力学意义。

流式细胞技术临床应用及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流式细胞技术临床应用及研究 1 流式细胞技术临床应用及研究流式细胞技术是激光为光源,集流力学技术,电子物理技术,光电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细胞荧光化学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为一体的新型技术仪,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处于快速直线流动状态中的细胞或生物颗粒经行快速的,多参数的,定量分析和分选技术称为流式细胞技术(FCM)[1]。 其中生物颗粒包括大的免疫复合物,DNA,RNA,蛋白质,病毒颗粒,脂质体,细胞器,细菌,染色体,真核细胞,杂交细胞,聚集细胞等,所检测的生物颗粒理化性质包括大小,细胞形态,胞浆颗粒化程度,DNA 含量,总蛋白含量,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酶活性学。 由于融合了单克隆抗体技术,定量细胞化学和定量荧光化学,流式细胞技术作为一门生物检测技术已经日臻完善,流式细胞或在生物学,免疫学,胞瘤学,血液学,病理性,遗传学,临床检验等学科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将为医学科学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生物分析原理将悬浮分散的单细胞悬液,经特异荧光染料染色后,放入样品管,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悬浮在样品管中的单细胞悬液形成样品流垂直进入流式细胞仪的流动室,沿流动室的轴心向下流动,流动室轴心至外壁的鞘液也向下流动,形成包绕细胞悬液的鞘液流,鞘液和样品在喷嘴附近组成一个圆 2 柱流束自喷嘴的圆形孔喷出,于水平方向的激光束垂直相交,相交点成为测量区。 染色的细胞经激光照射后发出荧光,同时产生光散射。 1 / 6

射频消融术

手术简介 心脏射频消融术(catheterradiofrequency ablation)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经导管向心腔内导入的射频电流损伤范围在1-3 mm,不会造成机体危害。射频消融术目前已经成为根治阵发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方法。基本设备包括X光机、射频消融仪及心内电生理检查仪器。 手术适应证 一、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房室间存在着先天性“旁路”,导管射频将旁路“切断”,心动过速或预激波将不再存在。 二、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房室结形成“双径路”,电流在适宜条件下,在两条径路形成的折返环快速运行,引起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慢径,只保留快径,心动过速就不再具备发作条件。 三、心房扑动(房扑):房扑是心房存在大环路,电流在环路上不停地转圈,心房跳动250-350次/分,心室一般在150次/分;导管射频可以破坏环路,造成双向电流阻滞,从而根治房扑。 四、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房速是左心房或右心房的某一局部有异常快速发放电流的“兴奋点”或者在心房内有小折返运动;电生理检查标测到异位“兴奋点”或折返环,进行消融得到根治。 五、室性期前收缩(早搏):主要用于临床症状明显的单源性的频发室早;常常由于心室“兴奋灶”引起;标测到异位兴奋灶消融,室早即可消失。 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包括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和疤痕性室速等。特发性室速常见于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人群,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心动过速频繁发作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其发生是由在右或左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间隔上的一个“兴奋灶”快速发放电流,导致心动过速。通过导管找到“兴奋灶”,发放射频电流消融,室速可以治愈。束支折返性室速和疤痕性室速多见于扩心病、冠心病和先心病外科手术后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病人发作时可以出现晕厥、抽搐,往往需紧急抢救。束支折返性室速是电流在心脏的左、右传导束支及左、右心室之间折返环路(“转圈”),导管电极找到并发放射频电流阻断环路;疤痕性室速是由于心脏纤维疤痕组织间的存活心肌细胞产生的折返环路,发放射频电流阻断环路,心动过速同样得到根治。导管射频消融可以根治室速而不能根治心脏病;消融不成功或室速发作有生命危险时,需植入心脏埋藏式除颤器(ICD)预防猝死。

流式细胞术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马洪星1 张春斌2 汪晶冰1 庞玉军1 张丽岩2  (1.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检验科,163001 2.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教研室)中图分类号: R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34(2003)04-0145-02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单细胞定量分析的一种新技术,它借鉴了荧光标记技术、激光技术、单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具有极高的检测速度与统计精确性,而且从单一细胞可以同时测得多个参数,为生物医学与临床检验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和强有力的手段。目前,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已经广泛使用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在细胞生物学、肿瘤学、血液学、免疫学、药理学、遗传学及临床检验学等领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1]。 一、流式细胞仪检测的原理[2,3] 流式细胞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激光系统、流动系统、信号处理及放大的系统、计算机系统。当待测标本被制成单细胞悬液,经染色后进入流动室,流动室充满流动的鞘液,鞘液压力与样品流压力是不同的,当两者的压力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鞘液裹挟着的样品流中细胞排成单列逐个经过激光聚焦区。若将细胞中感兴趣的部分特异性地标上荧光染料,那么这些染料将在细胞通过激光检测区时受激发产生特定波长的荧光,通过一系列信号转换、放大、数字化处理、就可以在计算机上直观地统计染上各种荧光染料的细胞各自的百分率。选择不同的单克隆抗体及荧光染料,可以利用流式细胞仪同时测定一个细胞上的多个不同的特征,如果对具有某种特征的细胞有兴趣,还可以利用流式的分选功能将其分选出来,以便进一步培养、研究。 二、流式细胞仪在免疫学中的应用[4] (1)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淋巴细胞是正常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最重要的一大细胞群,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末梢血淋巴细胞发育成为功能不同的亚群。各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发生异常时,就能导致机体免疫紊乱并产生病理变化。FCM可以同时检测一种或几种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将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CD19+、CD16++56+)区分开来,并计算出CD4+/CD8+的比例,可通过对患者淋巴细胞各亚群数量的测定来监控患者的免疫状态,指导治疗。 (2)感染及其疗效观察:由于T淋巴细胞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承担着重要功能,因此当感染发生时,T淋巴细胞各亚群的变化往往能很敏感地反映感染的状态和程度。当病毒感染发生时(如乙型肝炎.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CD8+细胞增多,对CD8+T细胞测定有助于对感染的诊断、治疗效果的动态观察。 (3)流式细胞仪可以对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后的患者进行监控。当患者CD3+、、CD25+持续增加提示已开始发生排异,CD4/CD8持续下降,表明有感染发生,当其比值小于012时必须停用免疫抑制剂。 (4)免疫性疾病分析:SL E患者的淋巴细胞变化可以反映该病的活动情况和器官侵犯程度,活动或非活动性伴有多系统疾病,但无肾脏损害的患者可出现CD4/CD8T比值增高,伴有严重肾脏损害的SL E患者可出现低CD4+。高CD8+的现象。 (5)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HA),根据血细胞的细胞膜所缺乏的糖化肌醇磷脂(GPI)所连接的蛋白,如DFA(CD55)与MIRI(CD59),来确诊此病,比传统的血清溶血试验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6)HLA群体分析:FCM运用HLA-B2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检测抗原,其敏感性较传统的微量细胞毒实验大大提高,有助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辅助诊断。 (7)AIDS中的应用:用于CD4+细胞的绝对计数(CD4+阳性细胞是HIV病毒特异侵染细胞),另外还可以监测病程和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免疫状态,估计预后。 三、FCM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 (1)细胞周期分析 在细胞周期内,DNA含量随时相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通过荧光探针对细胞进行相对DNA含量测定,可分析细胞周期各时相细胞的百分比,周期动力学参数以及DAN异倍体。 (2)可利用与钙离子特异结合的荧光染料和激发光谱或发射光谱是p H值依赖荧光染料进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测定和细胞内p H值测定。 四、FCM在肿瘤中的应用 (1)肿瘤诊断 DNA非整倍体的出现是癌变的一个重要标志。细胞的增值能力大小也可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因此临床上可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和DNA倍体分析。辅助肿瘤诊断,包括监测癌前病变、肿瘤的早期诊断、交界性肿瘤诊断和肿瘤细胞学诊断等各方面[5]。 (2)肿瘤预后估计 异倍体肿瘤恶性度、复发率、转移率和死亡率都较二倍体肿瘤高。已有文献报道,在乳腺、结肠、直肠、前列腺和膀胱肿瘤中,异倍体和/或较高的S期比率都是不良的预后标志。同样地,在肺癌、头颈部肿瘤、卵巢癌、肾癌、子宫内膜癌、黑色素瘤和白血病中,亦有类似发现。因此在病理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等指标基础上,用流式细胞仪监测肿瘤

右心导管检查术

右心导管检查术 1.目的 是将心导管插入周围静脉后,沿静脉送至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以了解上述各部位的压力、血氧含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三尖瓣膜病变部位及程度,以明确诊断,确定手术和治疗 2.适应症 2.1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2.2风湿性瓣膜病者施行人造瓣膜替换术前。 2.3缩窄性心包炎者。 2.4术前需了解肺动脉压和肺动脉阴力者。 2.5需动脉内溶栓或栓塞治疗者。 3.禁忌症 3.1急性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或动脉内膜炎者。 3.2急性心肌炎和风心病活动期.. 3.3严重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者。 3.4黄中毒和未纠正的电解质紊乱。 3.5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者。 4.用物 手术器械:同静脉切开,带针芯的穿刺针(16或18号),2ml注射器、10ml注射器,心导管;成人常用6F~8F,儿童用4F~6F; 血氧含量测定装置,除颤器,心电图机;2%利多卡因,急救药(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可拉明),造影剂(76%泛影葡胺)。 5.病人准备 5.1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清检查的目的及易发生的问题。 5.2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做好心理护理,必要时于术前一日晚给予镇静剂。 5.3根据检查的需要备皮,一般为双上肢或双侧腹股沟。 5.4需行造影术者,术前一日行碘过敏试验(30%泛影葡胺1ml静脉注射)。 5.5全麻患者术前当日晨禁食,水。 6.方法 6.1患者平卧于血管造影手术台上,连接心电监护仪,建立静脉通道,选择易穿刺的血管,常规消毒皮肤。 6.2行静脉穿刺后,将心导管顺血流方向缓缓送入右心房一右心室一肺动脉—左、右肺动肺——直至肺小动脉的末梢,然后逐步将心导管抽出。在抽出过程中,依次在肺微血管、肺动脉,右心室以及腔静脉处测量压力并记录,同时采血行血氧含量的测定。 6.3撤出心导管。 6.4静脉穿刺处压迫止血15分钟后加压包扎,以防渗血。 7.注意事项 7.1手术中随时保证心导管内输液通畅,避免血液凝固,在采血及测压后尤需注意。 7.2送心导管手法宜柔和,尽量避免刺激静脉。 7.3导管进入心腔内,应密切监护,如有心律失常应及时处理。 7.4心导管在心腔内不可打圈,以免导管在心内扭结。导管在肺小动脉内存留时间不应超过10分钟。 8.护理

流式细胞术及其应用教程

流式细胞术及其应用教程 The course of flow cyt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 课程简介 该课程包括理论和实习两部分,理论课程重点介绍与流式细胞术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其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的应用。内容包括流式细胞术的基本原理、流式细胞仪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血细胞分化发育过程、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血液学、肿瘤学及科研工作中的应用。通过理论授课使研究生能够掌握上述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进展,达到提高研究生流式细胞术应用水平、拓展研究生思路、开阔眼界,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实习内容包括标本制备、仪器的调节与质控、淋巴细胞亚群分析、HLA-B27检测、胞膜、内抗原检测、红细胞CD55、CD59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分析、DNA倍体分析及细胞因子检测。通过实习使研究生进一步熟悉流式细胞仪的使用程序,操作规程,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高帮助。 This course includes in lecture teaching and practice lesson. The lecture teaching will be focused on flow cytometric basic theory, structure,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application in clinic and research. The practice lesson will be focused on sample preparation, instrument setting, analysis of lymphocytes, HLA-B27,extracellular antigen and intracellular antigen, analysis of CD55,CD59, DNA ploidy analysis and cytokine detection.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流式细胞术及其应用教程 二、总学时数:38学时,2学分 理论课18学时 实验课20学时 三、授课对象: 博士生、硕士生,专业不限

心导管检查术护理.阮爽

心导管检查术护理 【疾病相关知识】 心导管检查将是通过心导管插管术进行心脏各腔室,瓣膜与血管的构造及功能的检查,包括右心导管检查与选择性右心造影,左心导管检查与选择性左心造影,其目的是明确诊断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的部位与性质,病变是否引起了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程度,为采用介入性治疗或外科手术提供依据。 【适应症】 1.需作血流动力学检测者,从静脉置入漂浮导管至右心及肺静脉。 2.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有心内分流的先心病诊断。 3.心内电生理检查。 4.室壁瘤需了解瘤体大小与位置以决定手术指征。 5.静脉及肺动脉造影。 6.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7.心肌活检术。 【禁忌症】 1.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肺部感染等。 2.严重心律失常及严重的高血压未加控制者。 3.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 4.有出血倾向者,现有出血疾病者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5.外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者。 6.严重肝肾损害者。 【常见护理问题】 焦虑与疾病有关 潜在并发症穿刺部位出血,局部血肿块。急性肺水肿,心律不齐,休克等。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必要时手术前夜口服地西泮5mg,保证充足的睡眠。 2.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超声心动图等。 3.根据需要行双侧腹股沟及会阴或上肢,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区备皮及清洁皮肤。 4.青霉素皮试及造影剂碘过敏试验。 5.穿刺股动脉者应检查两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记,以便于术中,术后对照观察。 6.训练病人床上排尿。 7.指导病人衣着舒适,术前排空膀胱。 8.术前不需禁食,术前一餐饮食以六成饱为宜,可进食米饭,面条等,不宜喝牛奶,吃海鲜和油腻食物,以免术后卧床出现腹胀或腹泻。 术中配合

流式细胞术样品制备技术(完整)(推荐文档)

流式细胞术样品制备技术 流式细胞术对细胞的分析检测必须基于单细胞的基础上,这是流式细胞术的基本要求。因此就必须把实体组织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在应用FCM技术中,制备出合格的单分散细胞是流式细胞术样本制备技术中重要的一环。它要求这种分散细胞方法既要使细胞成为单个细胞,又能保持细胞的固有生物化学成分及生物学特性。 流式细胞术样品制备大致可分为下面五个步骤:①取材:取手术或活检组织必须具有代表性,如取手术肿瘤组织,必须取瘤细胞生长旺盛部位;组织等标本必须在取材后保持样本的新鲜;一般在室温1个小时之内处理好样本或及时用固定剂或低温对组织进行保存;②对细胞的待测生物化学成分进行荧光染色;③按照厂家提供的软件程序对样本进行获取、检测和存储;④再依照软件提供的程序对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分析;⑤检测分析结果在生物、医学上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1节样本单细胞悬液的制备方法 一新鲜实体组织样本的制备 FCM对单细胞快速进行各种参数分析必须基于单细胞基础上,根据各种组织成分的特点,可选择不同的分散细胞方法,以期达到单细胞产额高、损伤少的目的。尽管标本制备已形成了标准化的程序,但实际操作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实体组织分散为单个细胞过程中,解离的方法可能瞬间地或持久地影响细胞的性质、形态、结构、功能等。所以,在对各种不同组织进行分散选择方法时,应尽量减少对细胞的这种影响。目前常用的分散组织细胞的方法有如下3种。 (一)酶消化法 1 作用原理: 对实体组织分散的作用原理主要有3方面:①可以破坏组织间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②可以水解组织间的粘多糖等物质;③可以水解组织细胞间的紧密联结装置的蛋白质物质。酶消化法是实体瘤、培养细胞分散为单细胞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酶类试剂有:蛋白酶类——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链酶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等,都能解离组织中的细胞。胰蛋白酶能水解脂键和肽键;胶原酶能降解几种分子类型的胶原;溶菌酶能水解糖蛋白和肽的糖苷键;弹性蛋白酶能消化连接组织的糖蛋白和弹性蛋白的纤维。不同酶对细胞内和细胞间不同组分有特异作用,可根据分散组织类型来确定使用的酶类。 2 注意事项: ①酶需要溶解于适当的溶液中,而这些溶液不致于造成酶效价降低;②要注意酶的使用浓度和消化时间;③要注意酶活性的PH值。如胃蛋白酶在碱性环境中失去活性,胰蛋白酶在中性溶剂中活性不佳等;④要随时注意影响酶活性的其它因素,如酶的生产批号等。 3 方法学程序 (1)将适合于酶消化的组织置于离心管中; (2)将选好的酶溶液1-2ml加入盛有被消化组织的试管中; (3)一般消化20-30分钟(恒温37℃或室温),消化期间要间断振荡或吹打; (4)终止消化,收集细胞悬液,以300目尼龙网过滤,除去细胞团块,以低速成离心除去细胞碎片;

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 50新医学2009年1月第40卷第1期 新技术与临床 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510080)王业松孙爱娇 [摘要]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消融术)是在心内电生理检查的基础上,对引起心萎 律失常的关键部位进行精细标测,然后通过导管输入一定能量的射频电流,使靶点 及邻近的心 肌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消除心律失常.该文件对消融术进行了简介,并介绍 了房室折返萎 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等常见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频消 融治疗.霉 [关键词]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电生理检查射频电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1引言 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消融术)始于1981 年,Scheinman等首次经导管应用直流电消融房室交界区获得成功,Gillette等于1985年将直流电技术用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消融获得成功. 虽然直流电导管消融术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 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所致的并发症多且严 重,包括冠状窦和心室游离壁破裂,心包填塞,心

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等,因 此阻碍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自1981—1987 年,全世界消融术累计数还不足1000例.人们积 极致力于寻求新的消融能源,以减少并发症.1987 年Borggrefe等应用射频电流消融人的房室旁路获得成功.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消融术在全世界快速发展并在临床广泛应用.我国自 1991年起先后有上百家医院开展了这项技术,治疗病人逾万例,成功率为95.6%,复发率为 2.7%,并发症发生率为1.8%,病死率0.06% (与操作有关的).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消融术的认识,本文对其作一介绍. 2定义 消融术是在心内电生理检查的基础上,对引起心律失常的关键部位(即靶点)进行精细标测, 然后通过导管输入一定能量的射频电流,使靶点及邻近的心肌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消除心律失常.射频电流是一种高频交流电,其频率为100, 1000kHz.导管在心内膜放电时,所产生的损伤局限于心内膜下,一般不会引起疼痛.射频电流的热效应可引起组织细胞的一系列变化,最终造成局部组织的凝固性坏死,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影响损伤区域大小的因素包括放电的功率,时间,局部组织的温度以及电极头的几何形状. 3基本设备 进行消融术的心导管室的基本设备包括可旋转 c型臂x线心血管造影机(配有录像,图像采集, 记录,回放系统),多道心电生理记录仪,射频消融仪,电生理刺激仪;抢救设备包括监护设施,心脏直流电复律除颤器,心脏临时起搏器,心肺复苏的必要设备,可移动式心脏监护仪,心包和胸腔穿刺引流设备和抢救药品等.另外必备的是分别用于标测和用于射频消融的电极导管.标测和消融的导 管不同于普通的电极导管,导管尖端电极表面积为 27mm,明显大于普通电极片,故均称为大头导管.近年来新的消融导管问世,在弯曲度,形状, 尺寸及操纵特性方面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以满足不同解剖部位射频消融的需要J.

流式细胞术的临床应用

一、诊断性指标

如图1所示,图(左)白血病细胞成为一个单一的群体,很难区分原始或病态的白血病细胞和成熟的细胞。但是通过CD45和(SSC)设门法之后(图右),看到图(左)无法区分细胞被分成了五群。在这五群中,成熟细胞CD45表达的荧光比较强。A门里是淋巴细胞,B门里是单核细胞,C门里就是粒细胞群,D门里是原始细胞,一般CD45表达较弱。一些细胞碎片、红细胞和转移来的瘤细胞,由于不表达CD45,可能位于D门、D门偏下或者E门的位置。CD45结合侧向散射光之后能把白血病细胞找出来,减少了其它细胞的干扰。对D门里的白血病细胞做进一步的分型,就能准确看到白血病细胞群免疫分型的表达情况。 图1 3.白血病的特异性标志 免疫表型分析主要是根据细胞的特异表面标志,把白细胞分成T细胞、B细胞和原始细胞。 T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般表达的分化抗原有胞浆内的cCD3、抗TCRαβ、抗TCRγδ、CD2、CD5、CD8 、CD10和CD7;B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般表达的分化抗原有胞浆内的cCD79a、CD22、CD19 、CD10和CD20;髓系白血病一般表达的分化抗原有胞浆内的cMPO、CD117、CD13、CD33、CD14、CD15和CD64;NK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般表达的分化抗原有CD16、CD56和CD57;红白血病一般表达的分化抗原有GlyA和CD36;巨核细胞白血病一般表达的分化抗原有CD41、CD42和CD61;一系列非特异标志在不同的白血病中可能都有表达,尤其是表达在早期的造血干组细胞上,一般表达的分化抗原有CD34和HLA-DR。 其中,对T淋巴细胞白血病来讲比较特异的是胞浆内的CD3,当胞浆内CD3出现阳性的时候,高度怀疑是T淋巴细胞白血病。对于B淋巴细胞白血病来讲,胞浆内的CD79a和CD19是比较特异的,cCD79a最具特异性。cCD3和cCD79a分别表达于早期T细胞和B细胞。cMPO是髓系特异标志。 如图2所示为B-ALL的表达图。白血病免疫分型采用的是CD45和侧向散射光的设门方案,通过CD35和侧向散射光设门可以准确地找到一群CD45表达较弱的白血病细胞,也就是D门里的细胞。把D门的细胞再做进一步的分型,发现表达CD19、CD10和HLA-DR。这是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型分析。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4-07-22T09:25:05.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张宏波1 宋金龙2 张勇 [导读] 结合相关文献[5]以及实践治疗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最佳温度应控制在60至105摄氏度可让热能集中于肿瘤中心位置。张宏波1 宋金龙2 张勇3 (1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济南 250117) (2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济南 250117) (3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山东邹城 273500) 【摘要】目的对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九月间收治的19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采取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共27个肺部恶性肿瘤)经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后显效5个,有效15个,病情无变化4个,病情恶化3个,总有效率为74.07%。结论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对病灶进行有效的控制且手术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197-02 肺部恶性肿瘤即为肺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相关统计表明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提升且男性占有比例更高,肺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且与吸烟存在密切的关系。肺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小细胞肺癌(SCLC)或燕麦细胞类以及非小细胞肺癌(NSCLC)类 [1],两种类型肺癌治疗方式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准确的判别[2]。我院对2011年7月至2013年九月间收治的19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采取了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九月间收治的19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为51至79岁,平均年龄为(63.7±4.5)岁。本组患者均接受了病理学诊断并确诊为肺部恶性肿瘤。本组患者中原发性肺癌为11例,转移性肺癌8例。上述患者共存在肿瘤27个,其中直径在5cm之内的有23个,直径在5至8cm之间的有4个。 1.2方法 在手术进行之前先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从而对患者的凝血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进行充分的掌握。另外对患者的HIV抗体水平以及乙肝病毒抗体水平进行测量。将患者送入CT室以后将构建静脉通道,同时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压等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连续监控。对患者实施麻醉术。手术进行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电图情况、血压情况以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观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来调整实际手术体位。利用多层螺旋仪多患者进行扫描来关注患者肿瘤位置以及病变乏味,在体表进行标记从而确定穿刺方向并对肿瘤和穿刺点的距离进行控制。在进行穿刺过程中注意保护动脉、静脉以及神经可从上缘刺入。对穿刺深度进行控制防止血管与气管受到损伤。穿刺完成后在CT引导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以CT扫描为参考当RFA 电极针处于预定位置时可结合瘤体直径开放长度的差异化再次进行CT扫描并对电极覆盖情况进行观察。若肿瘤直径在5cm以上可对靶点进行分次消融,而对于直径为5cm以下的肿瘤科仅通过电极针进行一次性覆盖来对病灶进行控制。当穿刺结束后在进行热凝固治疗,功率调节为150w,温度最低为95摄氏度,最高不超过105摄氏度,以特定顺序加入生理盐水来预防患者出现组织碳化。在肿瘤消融之后再对针道进行消融来预防种植转移。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可给予患者适量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对患者的出血症状进行控制。 1.3疗效判定 肿瘤完全消退为显效;肿瘤消退50%以上为有效;肿瘤消退不足50%病情无变化;肿瘤增大25%以上病情恶化。 2.结果 表1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疗效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4.07%。 3.讨论 肺癌早期症状主要包括了咳嗽、咳血、胸闷、气急等,其中最为典型的症状便是消瘦。当患者出现肺癌转移时将会出现胸痛,当病情严重时将会出现呼吸困难、咽下困难以及声音嘶哑[3]。肺癌与吸烟以及家族遗传都存在密切联系,在肺癌治疗过程中提早诊断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方式包括了核磁共振、X线胸透、CT检查、纤支镜检以及痰脱落细胞检查。 在肺癌治疗过程中手术治疗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本研究中19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共27个肺部恶性肿瘤)采取了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74.07%,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法[4]治疗效果更优。 射频消融治疗主要是通过高热能对肿瘤组织进行破坏,通过电极产生的射频波让组织中的极性分子和离子摩擦并将温度升至一定范围内在短时间内杀死肿瘤细胞。结合相关文献[5]以及实践治疗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最佳温度应控制在60至105摄氏度可让热能集中于肿瘤中心位置。该方法需要对温度进行严密控制,要保证消融温度无论是在消融靶区中央还是周边区域都达到要求从而让肿瘤彻底消融,当消融高出70%肿瘤靶区以上时才能真正发挥治疗效果。患者在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反应性充血等症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给予控制。综上,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贡桔,陆志俊,王忠敏.CT引导下射频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11(05):123-126. [2]孙彬录,阙丹.非小细胞肺癌的介入治疗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1,32(02):2312-2314. [3]殷伟强,何建行,刘君.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肺肿瘤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4,56(04):317-319.

流式细胞术的工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集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流体力学、细胞化学、细胞免疫学于一体,是对快速直线运动状态中的细胞、生物颗粒或液体中的大分子物质进行多参数的、快速的定量分析和分选的一种技术。它可测量细胞大小、内部颗粒的性状;可检测细胞表面和细胞浆抗原,细胞内DNA、RNA 含量等;可对群体细胞在单细胞水平上进行分析,并能在短时间内检测分析大量细胞,以及收集、储存和处理数据,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能够分类收集(分选)某一亚群细胞,分选纯度超过95%。随着各种相关技术的发展,流式细胞术已成为日益完善的分析细胞学和肿瘤标志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1 流式细胞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流式细胞仪主要分为科研型(又称大型机、分析型)和临床型(又称小型机、台式机)两类,科研型的仪器功能齐全,分析灵活,但操作较繁琐,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临床型的仪器易于操作,稳定性好,分析速度快,适合在临床实验室中应用。流式细胞仪主要由 以下五部分构成:① 流动室及液流驱动系统;② 激光光源及光束形成系统;③ 光学系统;④ 信号检测与存储、显示、分析系统;⑤ 细胞分选系统。其主要技术指标有分析速度、荧光检测灵敏度、前向角散射(FSC)光检测灵敏度、分辨率、分选速度等。 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是将待测标本制成单细胞悬液,经特异性荧光染料染色后放入样品管中,在气体的压力下进入充满流动的鞘液;当鞘液压力和样品压力的压力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在鞘液的约束下细胞排列成单列由流动室的喷嘴喷出,形成细胞柱经过激光聚焦区,与入射的激光束垂直相交,经特异性荧光染料染色的细胞被激光激发产生特定波长的荧光;仪器中一系列光学系统,如透镜、光阑、滤片和检测器等,收集荧光、光散射、光吸收或细胞电阻抗等信号;计算机系统进行收集、储存、显示并分析被测 定的各种信号,对各种指标做出统计分析[1]。 科研型流式细胞仪还可以根据所规定的参量把指定的细胞亚群从整个群体中分选出来,其分选原理是把液滴形成的信号加在压电晶体上使之产生机械振动,流动室即随之振动,使液柱断裂成一连串均匀的液体。一部分液滴中 流式细胞术的工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Working Principl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low Cytometry [摘 要]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可对单细胞进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的新技术。随着其分析技术和方法的日臻完善,流式细胞术在医学临床及科学研究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流式细胞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概括介绍,并对其在肿瘤学、血液学及免疫学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工作原理;临床应用 Abstract : Flow cytometry is a new kind of technology which can analyze single cells by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quick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nalyzing techniques and methods, flow cytometry has be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linical medicin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flow cytometry synoptically and summarize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oncology, hematology and immunology, etc. Key words: flow cytometry; working principle; clinical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R459.5;R446.11+3 [文献标志码] B doi:10.3969/j.issn.1674-1633.2011.03.033[文章编号] 1674-1633(2011)03-0091-03 吴晓娜,蒋红兵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 设备科,江苏 南京 210006 WU Xiao-na,JIANG Hong-bing Equipment Department,Nanjing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06, China 收稿日期:2011-01-06 修回日期:2011-03-09作者邮箱:naiadsnowal@https://www.doczj.com/doc/4211493600.html, 2011年第26卷 03期 VOL.26 No.03 临床工程CLINICAL ENGINEERING 9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