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

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

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
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

《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

一回顾初读师:通过朗读预习,我们整体感知了一下全文,我们在预习的时候应该把课文里的重点字词圈画出来。现在我们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课件)

a.拜谒(y e )濡(r U )缕变徵(Zh 1 )淬(CU i)火

b.忤(WU )视图穷匕(b i)见(Xi a n)八创

(ChU a ng)

c.箕(j i)踞扌甚(Ch e n)之偏袒(t a n)陛(b i)下

d.拊(fu)心瞋(Chen)目樊於(yu)期怒叱(Chi)生:答案:a

b.匕(b 1 )见C?扌甚(Zh e n)之d.樊於(WU)

师:很不错,看来大家预习得很认真,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单

元提示没有。

(学生开始阅读“单元提示)生:简介背景。准备“信物” O

准备武器。配备助手。

怒叱太子。易水送别。勇刺秦王。壮志未酬。

师:这篇叙事性的作品跌宕起伏,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把握叙事脉络呢?

(师生合作,完成板书。)

板书:情节段落概述开端:1?2段行刺原因

发展:3-9段行刺准备

高潮:10-17段行刺秦王

结局:18段行刺失败,

师:很好,全文围绕着“刺”字展开,读来感觉惊心动魄,荡气回

肠。

师:看来大家预习的是比较充分的,下面我再来介绍几种文言阅读方

法。

板书:点读析读美读

二细节点读

师:点读就是点出每部分重点的字词句。

师:现在请大家朗读开端部分,边读边圈画疑难字词句看看哪些字词句影响了你的翻译,可以提出来。

(学生朗读文章,选取学生质疑问难。)

生:荆卿曰:“微太子言3臣愿得谒之。"“微^是什么意

思?

师:这个字在我们初中时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见

过,在哪一句中见过呢?

生:“微斯人,吾谁与归?”师:是啊,“微”是什么意思

呢?生:如果没有。

师:在学习中遇到疑难字词句,可以使用“回归课文法去联 想,温故知新嘛。

生:“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怎么翻译呢?是不是秦王购 买了千斤金?

先可以肯定的是,你翻译对了 "金千斤^,这是一个定 语倒装句,比如初中我们学过的《陈涉世家》中有“比至陈,车 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5这样的句子,怎么翻译?

生: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

士兵。

师: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所以翻译时注意 要把后

面的定语放回前面来。如果是这样秦王可以购买千斤铜和万户的封地 吗?很明显,动宾不搭配啊。我们是不是可 以考虑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介词“以” 师:为什么?生:因为千斤铜和万户的封地不是购的对象,是

购的方 式。介词“以^就可以表示“用^的意思。

师:联系前面一句话,“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

家^怎么翻译?

生: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铜和一万户的封地买 他的头

颅。

师: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这种句式就叫状语后

了,因此叫状语后置句。

≡,因为状语本来要放到谓语前面去的,现在放到谓语

后面

师:

生:“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穷”字是贫穷的含义吗?

师:“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 “穷”形容没有出路,十分失意,成

语“穷当益坚”就是处境越不好,意志应当越坚定的意思。

教师提供背景介绍:(出示课件)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 “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师:现在请大家朗读发展部分,边读边圈画疑难字词句。(学

生朗读文章。选取学生质疑问难。)生:“秦之遇将军,可谓深

矣。”这里的“遇”是“遇

到”的意思吗?

师:“遇到”用到这里不通,注意,“遇”在今天有名词的意思“待遇”,那么,用到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生:对待

师:对,还有这个意思,这样前后翻译起来就顺畅了。

师:现在请大家朗读高潮结局部分,边读边圈画疑难字 词句。

(学生朗读文章。选取学生质疑问难。)

生:芾可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乃这一句怎 么翻

怎么读?

生:箕(j 1)踞(JU )

师:%居”是的意思,那么,“箕踞是怎么“坐”的

呢?"箕是一个名词,他的意思是什么?

生:簸箕

师:那名词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可以是什么用法呢?生:活用 作状语师:对,我们可以把“箕踞”翻译成“像簸箕一样地坐”, 其实呀,就是古人席地而坐,把两腿像八字形分开这样的一种动作。

(坐在凳子上,模拟这个动作。)

生:(大笑)

三理性析读

师:下面我们来“析读,在单元提示中,我们注意 到还有 这样的要求:

(出示课件,学生朗读)在欣赏叙事艺术的同时,品评人物, 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

(出示课件)自主,合作,探究,说一说本文哪些地 方写人

物写得特别好,请你结合具体的字词句和艺术手法来 说一说刻画人物 好在译?

师: 先“箕踞”这两个字,

何处?

生:我特别欣赏樊於期。师:你欣赏他的什么,能不能用文章

中的句子说明?生:我欣赏他的刚烈气质,你看,樊将军仰天太息

流涕,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个仰天洒泪的动作充分表明樊将军这个大丈夫内心的痛苦,用流泪这个动作更衬托出他的刚烈。

师:以柔衬刚,倍增其刚,说得好,还有吗?生:樊於期乃前

曰:“为之奈何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

也3乃今得闻教!,,这个U?J"字和u i?j,的意思是,快步上前。

他看到了希望,报仇心切溢于言表。“偏袒扼腕”和"遂自刎”,这

几个动作更是将樊於期的刚烈气质表现了出来。他在苟且偷生与成就大义之间,做出了选择。

师:樊於期义勇刚烈,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确实令大家

佩服,但是荆轲要想得到他的头毕竟是一件难度很大

的事,荆轲是怎么做到的呢?

板书:樊於期:义勇刚烈,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生:荆轲很善于揣摩樊於期的心理,他说的三句话既合情又合理。

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

将军之首5金千斤5邑万家,将奈何巧妙指出了樊於期的处

境:杀父之仇;亡家之恨。

生: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

如厂指明了此行目的并不为自己,这就打消了樊於期的顾虑。

生: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扌甚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矣。将军岂有意乎?”最后荆轲提出了计划,有了前

面情感的铺垫,这个理性的抉择就显得不是那么无理和唐突了。

板书:手法:对话

荆轲:擅于辞令,很有智谋。

师: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刻画人物特别好呢?生:“刺秦”这个情节中刻画人物特别好。

师:荆轲刺秦王,“刺秦”是全文核心。生: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

师:正面描写谁?

生:通过荆轲的语言' 神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荆轲的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轲“取一奉一发一把一持一扌甚一逐一提”,这些荆轲的语言' 神态' 动作描写使人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生:不只是正面描写表现荆轲,还有侧面描写师:侧面描写谁?作用是什么?生: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反衬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 “尽失其度”,“不知所为”,反衬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反衬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师:侧面描写的方法可以渲染这种紧张的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板书:手法:正面、侧面描写

秦王群臣:狼狈不堪

荆轲:有勇有谋

四情感美读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有理有据,并且能够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进行美读。

(课件)自由选择情节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感情、

语气

(一男生主动站起来读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

(学生鼓掌。)

师:如果二位在朗读的时候,能加上动作,就更加精彩

TO

(学生笑。)

生:让张X读。(张X是舞蹈特长生)师:(也笑了)这个动作不是可做可不做,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舞蹈动作,是你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是自然而然的一种行为。

(学生笑。若有所思。)

五评价鉴赏,适度延伸

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评价鉴赏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高思维层次的能力要求。特别是评价文

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要树立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看到文章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文章的历史局限性,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种行为呢?我们又该如何全面评价“荆轲“这个历史人物呢?这是对自身能力的拓展和延伸,这也是对自己的更高要求,请大家做一个“思想者”,课下在以上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六结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总是想,虽然荆轲所穿越的波浪已经流逝,但是荆轲幻化成的反抗精神,诚信品质,悲壮的气质仍然使我们震撼,虽然他的结局以悲剧告终,但,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就让我们记住荆轲吧,下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