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要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首先,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地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美的薰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其次,美育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语文固然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但语文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念以及负载人类文明成果也是显示了其鲜明的人文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堂更应是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活力的磁场。课文一旦离开了美,必将显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应有的魅力。第三,课堂美育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不仅包括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同样包括美的素质,即正确感知、判断、理解美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师更有必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要接触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增强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伪、善恶与美丑的能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优秀的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不是纯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加以选择、概括和再创造,塑出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对其中的艺术形象必然会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反应,引起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快和陶冶。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审美教育这一神圣使命。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文学作品的内涵极其丰富,能引起人们美感的方面很多,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1、指导学生“朗读”,显示作品的语言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春》一文中“春风图”的描写,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速度、节奏、语调上加以指导,让读者感到耳畔似

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仿佛感觉到春天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更能表现作品的美。如鲁彦《听潮》,通过对大海潮落、潮起、潮涨三个阶段不同潮声的朗读,体现作者对大海的溺爱的感情,体现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的力量;又如冰心的《纸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设身处地与作品的脉搏一起跳动,与作者的感情进行沟通,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2、指导学生“析文”,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如《爱莲说》一文,可指导学生抓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句子进行赏析,启引学生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志行仪态等方面去感知形象,使学生意会到莲高洁可爱的品格,由此对莲所象征的有坚贞气节的君子产生敬仰。又如《春》一文中“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等词语的描写,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像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等词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天图充分展现出来。对事物的形象进行分析,在审美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

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感受。

3、指导学生“感悟”,体味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美。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体验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通过对无名战士的外貌描写,表现出这位负了伤并遭受饥饿折磨的战士跟痛苦与死亡进行顽强斗争的精神。接着通过卢进勇送他吃青稞面时的“呆滞”的神情和“不,不……没用了”的语言描写,通过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时的“抖抖索索地打开”、“小心翼翼地数着”的动作描写和数完后“脸色舒展开”、“发出一种喜悦的光”的内心描写,进一步写出了无名战士的伤势过重和生命的垂危,又体现了他对火柴的极度珍惜,从而刻画了一个对党无限忠诚的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这样指导学生抓住语感的“感悟”,就使学生感知到小说刻划的红军战士的高火形象,理解到红军战士的精神美,受到红军战士长征精神的感染。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此美育效果的作品非常多。《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以松骨峰战斗、战士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与一位战士的谈话三个典型事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杜甫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文中,杜甫高唱“安得广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由个艰辛的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类似的处境,这种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拨动

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激发起学生们积极向上的愿望。《驿路梨花》展示了边疆青少年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这些闪耀着美的火花的思想情感,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的涵育、思想境界的陶冶、人格结构的美化有着巨大的作用。这正如中国传统典籍中对于乐教思想的认识一样:“乐于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亦”,“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亦速”。学生通过对作品思想美的体味,获得人生的启迪和顿悟,增强自身思想与道德的涵养,从而实现人自身的美化。

以上是从课堂教学重点中,从教材处理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然,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还有许多,如进行丰富多彩、生动健康的课外教育也能收到很好的美育效果。此外,教师除了处理好教材,潜心发掘美育资源外,也要注意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做义章,力图使方法科学、实用、审美化。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以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美好的形象去熏陶感染学生。

可见,在语文教育中贯穿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而又切实可行的。随着语文教育的深入改革,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内容提要: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适当的满足,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这种欲望得到满足,学生就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情感求知欲积极性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进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因此,情感教育是一个过程,同人的其他心理领域的发展一样,既有赖于专门的教育,又要经过一个产生、培养、形成的过程。所有教师都是情感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则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缺乏必要的情感,上课时喜怒不形于色,讲课时缺少激情,而只是把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解,挑

断作者感情发展的流程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语文课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造成了极大影响。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极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而语文教师只有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人格,充分展示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中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之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老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吸引力作用。这种吸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二、教师的情感具有调节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多种能力,目前的高中教学已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时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尽管如此,高中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因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智育,轻美育的不良现象。在此,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中生开 展审美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开展审美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工作文明程度的重要

标志。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亚里士多德曾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其特殊年龄阶段具有不成熟和可塑性的特点,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审美的误区,存在明显的弱点。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甚至美与丑的标准模糊,产生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有的把“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视为美。第二,过分注重外在美,不善于追求内在素质。认为外表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最时尚,刻意修饰外在服饰,把许多传统的美好东西则视为已经过时了。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1、社会因素。由于目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商品经济大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模糊,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极容易盲目追求一些形形色色的丑恶的东西。2、家庭因素。长期以来,有些家庭缺乏审美教育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审美意识低,缺乏正确的审美教育方式,尤其是“特殊家庭”更容易抹杀孩子的审美萌芽,缺乏爱心,容易丧失以“爱”为美,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良好的审美环境。3、学校因素。虽然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健康成长应伴随宽松的学习环境,受文学、艺术等的熏陶。但高中学校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音、体、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人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们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这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以培养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在学校众多的美育活动中,课堂美育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而在课堂美育中,语文教学又是具有举足轻重的美育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注意语文课在文化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却忽略了语文课的美育作用,只把它当成智育、德育的手段,而很少注意它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的独到价值。可以这样说,人类对美的信息的获得,对美的欣赏的视线,对美的创造的完成,对美的观念的确立,都与语文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语文课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与美学有关,语文课自然也就有了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语文课可以培养人正确认识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而艺术美又包括文学美、绘画美、雕塑美、音乐美等多种形式。 先说自然美,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徐霞客的《游黄山记》中认识了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劲松,也从徐霞客的《黄山记》看到了大自然中黄山的鬼斧神工之趣,从而认识了黄山的自然之美。《与朱元思书》中春江的清流幽谷,《风景谈》断壁残磨的“桃林小景”、《岳阳楼记》洞庭湖阴雨季节的浊浪排空和晴日的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不同的自然景物,给与我们不同的自然美,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或诉诸于视觉——线条、形状、色彩,或诉诸于听觉——冷冷作响的清流、婉转悦耳的鸟鸣,或诉诸于味觉、嗅觉——暗香浮动、清香扑鼻、芳草诱人。而这些感受,让人由自然而社会,在流连忘返之后,既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感受到美的意蕴。如《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自然美景之后,顺手带过“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事务者,窥谷忘返”,说明自然景物让忙于事务的人也会在自然中得到心灵净化。可见自然美,不仅是“人化”,而且也会“化人”,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变得高尚。由洞庭阴晴变化,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就是自然美景的崇高升华了。 再说社会美。人是社会的核心。社会美的核心是人。无论是人的劳动,人的自由创造,还是进步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呈现着一定的社会美、劳动之美、自由创造之美、悲壮之美等等。而学生通过社会美洗涤了心灵,得到启迪,从而在美的感受中受到熏陶。如《愚公移山》不仅表现人征服自然的劳动之美,更是崇高和壮美的体现,“以子子孙孙无穷匮”的精神与自然斗争。而社会美有的是以丑的形态出现,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就是一个丑恶的形象。审美就是认识丑、鞭挞丑,而人们在对丑的批判中达到灵魂的净化。科学美也是语文课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美育就是用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对人进行审美观念与美的价值的教育,使人完美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具体表现在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急剧成熟的时期,也是政治思想、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美育作为一种情感动力系统,能把追求真善美的动力化为内部学习动机。语文教学在进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蕴含着多姿多彩的“美”。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必须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下面我就语文教学谈谈课堂美育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导语美育 语文课堂教学,导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导语实质上是情感的激发,它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得到教育。导语很象自然中的催化剂,其作用是巨大的。如教学《难忘寄园情》,我们用这样的导语:哺育过你、教诲过你、使你得以茁壮成长的人,将永远留在你的记忆里,请看,谢稚柳先生通过对少年读书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他对老师何等深切的怀念之情!请读一读这篇课文,它将告诉你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向你展示一幅怡然自乐的乡村图景,引你遐想,使你沉思。这样充满激情的导语,就会把学生

带入特定美的意境中去,使审美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导语进行美育。 二、利用音响美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声情并茂,感情细腻的好文章不少。这些文章单凭老师的讲解或让学生读读议议,是难以唤起学生美的形象,也难以理喻其中特有的艺术情趣。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好音响进行教学,就能在课文和学生内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更美更广阔的艺术境界中去,因为这是由音乐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情感世界。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育者,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古诗《敕勒歌》,利用音响,美妙动听的音乐会把学生到生机勃勃的大草原上,在那里,天广地阔茂草无边,时有风力,牛羊隐现,诗文的美感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利用插图美育 插图把抽象的东西化为能直接感观的色彩艺术,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众多,形象逼真,它为教材增添了优美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刘庆云 内容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是德育的必要补充;同时能开拓学生的智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潜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寓审美教育于教学之中。本文就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审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引起语文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它运用教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让学生来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品质,从而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更具特点,更有实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必要的。 同时,通过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从长期文化发展史中筛选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们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语文教学活动富有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极有利于美语的施行。 根据自己半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我总结出了关于审美教育的几种方法和途径,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要在渗透上下功夫,将美育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去。用审美的观点,从分析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社会美,挖掘科学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美的氛围里入境、品情、悟理。在吸收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 一、展示教师美,诱发审美情感。 创造美的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审美教育的前提。我们知道,情感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先导作用。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独特的形象感染人。试想一个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又怎能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又有什么美育可言?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呢?首先,教师要有亲和力,尤其要讲究语言美。标准、流畅、富有感染力而又不乏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诱发美的情感。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02372725.html,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作者:王曼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3年第06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进行生命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花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一般来说,生命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一般是指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就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升,展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指关于所有生物的生命的教育。学校的生命教育则侧重于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从而让学生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珍惜和尊重生命,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充满爱心,使他们获得人格上的全面发展。 2 生命教育缺失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2.1 认识片面,缺乏思考。人可以通过聆听、阅读、思考等多种渠道来了解生老病死、体验生命个体之间的情感、感悟生命的精神价值。而有些学生由于受方方面面的影响,认识事物比较片面,缺乏思考。在和这些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两个较为极端的表现,一是由于家庭成员溺爱所导致的自恋和自私。他们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周围的人都应该让着他们,而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可以不必付出什么。还有一种是由于与他人相比较所导致的自卑和怨恨。他们认为,自己啥都没有,什么事也干不成;更有甚者,抱怨父母给自己一个有遗憾的家庭,抱怨自己人生的坎坷、社会的不公,产生仇视人生和社会的情绪。这两种极端思想往往把自己的生命囚禁于生理的状态,而不去想应该怎样发掘自身潜能来回报家庭和社会。 2.2 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有些孩子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凡事都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要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自私自利,觉得周围的人让着自己是应该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这是否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依然固执己见,将自己困在狭窄的圈子里。往往缺乏与人相处时协作、共事的经验,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能力较差,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内心矛盾无法控制时,就容易引发冲动。 2.3 轻视责任,缺乏担当。有些学生比较任意,并不计后果,动不动就“拼命”。他们往往只强调自己的权利,却忽视自己的责任和公共道德。当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怎么对不起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否对不起他人,没有一点儿反省与担当。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审美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美育教育中学语文 中国语文教学在经历了近3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具备了完备的内容和形式。然而,时至今日,语文教学在目标和方法上越来越显示出其游离性和陈旧性。于是,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了几十年语文,字都写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一、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

“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始终贯穿的教育内容,它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可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给学生美的滋养和熏陶,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观 当前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的一种倾向是重视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了教他们如何做人,为了获得好的分数和升学率,集中于客观知识的传授面忽视共他方面的教育。这种现象是当今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固然,我们应看到语文在实用推广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更应注意语文教学现实功利性的负面影响,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行为、思想的可塑性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外,更应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健康心理的培养,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语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立国立人的依靠。中国语言文字的背后是人性美、人格美。在青少年时期,让学生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乃至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少年记忆”往往给人一生带来影响,是每个人最长久的记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的双重性: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因而,语文教学不光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鲜活的文字对学生进行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性情的陶冶和人格个性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格和心理素质。 三、贴近现实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里有限的篇目,而应力图使学生走近形形色色的生活,体悟不同的人生,让学生在自已身边的广阔生活天地里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和生活,学会做人,培养对真、善、美生活的热爱,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所以,为了学生以后的生存、社会的需要和民族的发展,应尽量把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内容,使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大胆创新,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努力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

[语文教学,小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为学生创造审美意境,将学生带入审美意境中去,让学生们感受美,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渗透在小学教学的每一个学科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无论是描写祖国美丽河山的,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都蕴含着“美”的元素。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带入到有声有色的意境中去,让他们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下面,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帮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 “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之类,就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内容。在教材中有写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的《大地》;有写雄伟奇丽的天山景物的《天山景物记》;有写生机蓬蓬的春天秀色的《春》;有写艳如处子的茶花的《茶花赋》;有写丹心似火的枫叶的《香山红叶》;有写梅雨潭迷人的《绿》;等。每一篇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唤起学生美的感情,使其甘之若饴。通过文章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帮助学生深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发他们的审美发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二、帮学生学会欣赏“人物形象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除散文作品外,大量的是以人物形象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作品。在这条文学作品的长廊中,作家们留下了不少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有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作为审美典型,对学生有强烈的审美教育作用。如迂腐可怜的孔已己,麻木不仁的闰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不愿做亡国奴的韩麦尔,追求虚荣享受的路瓦裁夫人,守财奴葛朗台,悭吝鬼泼留希金……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无一不强烈地震撼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人物形象美”的这种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感染启迪、净化升华学生的思想、心灵,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点燃他们为美好理想而献身的感情火花。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通过“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高度赞扬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朴实的热忱的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学者形象。表现了作者深沉挚着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它属于人文学科,除了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感情熏陶。每一位初中生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情感必然成为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世间没有真正不需要友爱和感情的学生,饱含真情的语文教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使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关键词]初中生情感教育微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向来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课堂教学更是声情并茂,起伏跌宕;而优化课堂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却不太容易。情感是语文教学中课堂活跃的重要因素。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① 要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就必须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现在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情感教育作些探讨。 一、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应有正确地学生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首先,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②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并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可以成才的,更要相信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说说教师的积极情感对语文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古人言:

亲其师而信其道。充分说明了教育效果与师生感情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爱等积极情感必然能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等积极的态度,和愿意同老师接近的交往倾向。教师愉快、乐观的情绪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也快乐起来,让学生感到与老师的交往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从而乐于与老师交往,喜欢听你的课。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语文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我喜欢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微笑着给学生讲课。记得,有位学生曾对我说过:“老师,你微笑着走进教室的那天,我最专心,最认真,我喜欢你的微笑。”从那时起,我便时常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哪怕心情不好,我也微笑。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爱我的学生。我会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语文课堂外,永远以微笑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学语文。 二、情感教育应以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语言为基础。 首先,语文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③。想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不善说话的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无形中,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大有助于语文教学。 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要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首先,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地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美的薰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其次,美育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语文固然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但语文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念以及负载人类文明成果也是显示了其鲜明的人文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堂更应是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活力的磁场。课文一旦离开了美,必将显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应有的魅力。第三,课堂美育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不仅包括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同样包括美的素质,即正确感知、判断、理解美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师更有必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智力发展水平,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美育是点亮语文课堂的有效方法,渗透美育的语文课堂更加丰盈灵动。 一、引领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中的形象美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东头的古井,附近是络绎不绝的担水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营造美的氛围。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反复朗诵,品味语文课文中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触摸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盲童流连于花繁叶茂中的绮山丽水的画卷。触摸一词,写出了盲童对触摸春天的感触。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三、细读默念,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观潮》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杭州真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四、读好书好读书,审美观悄然而生 一本好书能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五、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美文创作 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呢?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采用如下三个步骤:一是指导观察;二是启发讨论;三是完成创造。如让学生以发现生活中的美为题进行作文写作,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模板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之一,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体会。 1、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感觉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美学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美学理论水平高,审美能力就强。现在学生审美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学校普及美学理论知识。诚然,美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美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这个责任,应该为普及美学知识作出贡献。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并不影响本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在语文教学中,以何种形式传授美学知识呢?在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是的学习,传授美学理论知识也要通过的学习来传授。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美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切人点、适当地讲授美学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唤起人类最珍贵的感情——敬重;能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确立人生价值观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语文课文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教育时,要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视了这一点,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计好教学程序,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诱导学生感受人格美。 2、利用课文体裁、语体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在这里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形式美是文章的外在美。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审美能力。语文课文在体裁和语体运用上,蕴含着各种不同的形式美资源。例如:记叙文中的形象美,说明文中的科技美,议论文中的思辨美,应用文中的庄重美,各具特色,是语文教师进行形式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掘发现形式美,再指导学生写作创造美的方式进行形式美教育。例如:卫生管理应用文的教学,一般人都认为应用文没有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难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_《浅析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题目: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作者: 地址: 联系电话: 邮编: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摘要:“语文是百科之母”路以体现语文的重要性,它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必须有一套重要的教学方法。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作综合研究,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㈠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教学,在任何时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方法有它独特的特点:其一,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应是:第一,坚持启发式。启发式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的。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既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第二,坚持最佳组合。现代教学方法一般认

为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种高度概括的教学任务对选择教学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意义。对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应注意它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实践性和迁移性。第三,坚持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㈡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特点。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它主要惟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1、讲授法,它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又可分为讲述法,讲解法和讲演法三种。主要用于导语、批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分,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写作例文等。夸美纽斯曾将教师比喻为知识的溪流,学生就是水槽,当教师讲授时,嘴里发出知识的溪流,要求学生立即像水槽一样装住知识,一点也不让它流掉,教师的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评价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评价 摘要 本文通过如何进行语文教育审美观的训练、怎样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学审美教育评价三个方面予以论述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信心,从而塑造健康、向上、和谐的审美观。语文素材中蕴含了许多美的因素,教师的责任在于发掘这些因素,并通过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并将这将其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渴望和探索热情;语文教学是培养其审美能力最普遍的手段。具体地说,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即:审美感知力、鉴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其职能经历了一个从工具性、思想性到审美性的一个过程。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审美性是首当其冲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前言 审美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其关键在于“育好人”,这集中地体现在“教”与“学”两个层面。教师的一切教学过程,尤其是语文课教学,都与审美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中没有用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一些文质兼美、思想内容深邃、有很高美学价值的资源在“教”的过程中,显得生硬呆板,不利于形成生动活泼、和谐新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正处于审美观的形成时期,语文教学渗透

审美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信心,从而塑造健康、向上、和谐的审美观。 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观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在《是“育人”,非“制器”》的学术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如果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①语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有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素材中蕴含了许多美的因素,教师的责任在于发掘这些因素,并通过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并将这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渴望和探索热情。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包含多层面的内涵。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还有,如《荷塘月色》的淡雅,《天山景物记》的壮丽,《海燕》的激昂,《茶花女》的低回;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涉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 (一)美读 首先弄清什么是美读。美读就是有感情的诵读,是体会语文美的有效手段,并对美读展开必要的作用分析。“诵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语言的过程,这是一个“倾听”的过程,,一个品味优美、流畅、凝练语言的过程”。②因此,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传统意义上,所谓朗读的“声情并茂”,就是审美的一个层面。美读,就是通过口、耳、眼等感官,让自己的思想和心情全部渗透到文本当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愉悦、激发审美创造并陶冶情操。通过美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元素,通过声音的韵律美把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表现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美读主要是通过声音,将教材信息转化为真切的感知,进入课文的情境,当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和想象,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读课文时便会收到美的效果和难以忘怀的记忆。如在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课文,尤其是那番对“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暗淡是梦里的光辉”诗歌朗诵,使学生好似进入画境之中。通过指导学生运用低沉的语调朗诵课文,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那种诗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界创立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创新教育”等模式。这类模式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关键是他们在教育过程中都能使其教育活动首先成为一种带有审美性质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因此,美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作用重大,意义深远。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具有愉悦性、和谐性和创造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教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陶冶情操,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 语文学科既是人文学科,又是工具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其独具的性质、功能、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特

殊的价值。语文审美教育以文学为对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就是为追求真、善、美而出现的美学现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学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范例,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沉淀深厚的语感内涵,辨析、获取、习得、再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17—18世纪)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席勒认为,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 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孔子把“乐”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孔子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把“乐”看作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见子发展了孔子的理论,对音乐教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他说:“乐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他充分肯定了音乐的重大作用。 在我国近代史上,教育家蔡元培更市美育的倡导者。他任教育总长时,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育并行的方针。他曾经指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之间”,“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