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城市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城市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城市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城市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y of Public Space in Urban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Area

学科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研究生:卢杰

指导教师:洪再生教授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天津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天津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中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大量的高铁建设带动了城市高铁客运站地区的城市建设。高铁带来城市空间形态和用地结构改变的同时,引发了对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的各种问题的思考。纵观我国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建设现状,存在着空间尺度失衡、交通组织较差、缺乏地域特征及人性化细节设计等一系列规划设计问题。随着人们不断提高对高质量生活的诉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品质将更加受到重视。同时,高铁的发展也对公共空间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于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这一特殊类型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的意义。

本文以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力求丰富和深化城市高铁客运站地区的研究,完善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理论体系。作者首先分析梳理了公共空间和高铁客运站地区的相关概念,对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进行了界定。通过对国外高铁地区公共空间的案例深入研究,总结其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开发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本文将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分为广场型公共空间、绿化型公共空间、交通型公共空间和滨水型公共空间,并对其重要属性以及组成要素和设计要点进行了分类阐述。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天津西站地区公共空间的深入调研分析,总结了西站地区公共空间在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公共服务方面的表现,发现西站地区公共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改进策略。最后,提出了具有普遍适应性的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包括政策引导、空间组织、场所营造和防灾减灾策略,并提出分别针对每种类型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本文力求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期为我国的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可参考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高铁;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areas. While contributing to the change of urban space pattern and land using structure, it has also raised new deliberation on the problems in the public space construction in high-speed rail station areas. By looking closely into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public space construction in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area, we may find a rang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such as unbalanced spatial scale, unreasonable traffic organization, lacking of regional character and humanized detail design. With people pursing of the higher quality life, public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quality will attract more attention. Mean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raises new demands for the public space construction. Thus, this research is of great realistic and theoretical mean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public space in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area as research object, striving to enrich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in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areas, improv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y system in these areas. Firstly, the writer analyzes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public space and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area, and defines the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area public space. By carrying a deep research on some foreign cas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area public spac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 This paper conducts a segmentation of public space, namely, square public space, green public space, transportation public space and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elaborates on the important property , composing elements and design key points of public space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theory research, by the survey of public spaces of Tianjin West station area,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a peculiar analysis on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 spaces, making a summary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unction layout,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public service aspects. Then proposes th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public spaces in Tianjin West station area. At last, this paper proposes generally applicable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ies for the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area public space, which includes policy guidance, space organization, place-making and disaster-preventing, and puts forward design strategies for each kind of public

space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scientificity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e research, so as to provide helpful and referable strategy method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area public space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high-speed railway;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area; public space; planning; design; strategy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2.1国外研究现状 (3)

1.2.2国内研究现状 (4)

1.3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6)

1.3.1研究目的 (6)

1.3.2研究对象 (6)

1.4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6)

1.4.1研究方法 (6)

1.4.2技术路线 (7)

第二章公共空间研究理论基础及案例分析 (8)

2.1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内涵和界定 (8)

2.1.1公共空间的内涵 (8)

2.1.2公共空间的分类及原则 (9)

2.1.3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的界定 (10)

2.2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研究基础理论 (12)

2.2.1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12)

2.2.2环境行为学理论 (13)

2.2.3 HST-TOD理论 (14)

2.2.4城市触媒理论 (17)

2.3国外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案例分析 (18)

2.3.1东京新宿副都心地区公共空间 (18)

2.3.2巴黎拉.德方斯高铁站域公共空间 (20)

2.3.3开发建设经验总结 (22)

第三章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特征 (24)

3.1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的组成 (24)

3.1.1广场型公共空间 (24)

3.1.2绿化型公共空间 (24)

3.1.3交通型公共空间 (25)

3.2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 (26)

3.2.1关键的心理平衡作用 (26)

3.2.2突出的交通疏散功能 (26)

3.2.3集中的地域文脉展现 (27)

3.2.4重要的低碳生态功能 (27)

3.3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要素 (28)

3.4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要点 (29)

3.4.1公共空间的功能性 (29)

3.4.2公共空间的地域性 (31)

3.4.3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32)

3.4.4低碳生态设计 (33)

第四章案例研究—以天津西站地区为例 (34)

4.1天津西站地区概况 (34)

4.1.1项目概况 (34)

4.1.2功能定位 (34)

4.1.3用地规划 (35)

4.1.4公共空间概况 (35)

4.2天津西站南广场评价分析 (37)

4.2.1基本概况 (37)

4.2.2现状调研与分析 (38)

4.2.3总体布局和与周边用地关系分析 (43)

4.2.4调研问题总结 (44)

4.3天津西站南广场的改进策略 (45)

4.3.1提升广场功能定位,服务地区城市职能 (45)

4.3.2整合周边公共空间,打造合理步行系统 (46)

4.3.3改善人车流线组织,增加周边路网密度 (46)

4.3.4改善服务设施,体现人性关怀 (47)

4.3.5完善商业业态,增加广场活力 (48)

4.4西站地区滨水空间改进策略 (48)

第五章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50)

5.1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开发政策引导 (50)

5.1.1落实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实施管理 (50)

5.1.2建立社会资金参与的激励制度 (50)

5.2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原则 (53)

5.2.1功能复合的原则 (53)

5.2.2整体设计的原则 (53)

5.2.3辐射周边的原则 (54)

5.2.4高效集约的原则 (54)

5.3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组织策略 (55)

5.3.1一体化空间组织策略 (55)

5.3.2本土化场所营造策略 (57)

5.3.3系统化防灾减灾策略 (59)

5.4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62)

5.4.1广场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62)

5.4.2绿化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67)

5.4.3交通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70)

5.4.4滨水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74)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77)

6.1结论 (77)

6.2展望 (77)

参考文献 (79)

附录 (81)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83)

致谢 (84)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我国已进入高铁时代

交通发展对于城市发展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

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人口的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各城市之间

的联系日趋紧密,从而对

高效、快捷、低能耗的交

通运输方式产生迫切的

需求,高铁由此应运而生。

近年来,我国高铁事

业发展迅猛,第六次提速

后,主要客运等干线上运

行的高速动车组部段已

经达到300~350km/h 。

2008年,我国正式发布了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2008年调整)》(如图1-1)在原有的“四横四纵”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高铁客运专线的覆盖面积,将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专线,以及建成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3个城际快速客运线路,计划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

1.3万公里[1]。“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继续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到“十二五”末,我国将基本建成以“四横四纵”的高铁线路为基本骨架的快速铁路网系统,总运营里程达4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达到1.8万公里左右,其中时速200~250km 的高速铁路1.13万公里,时速300~350km 的高速铁路0.67万公里,几乎覆盖全部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2]可想而知,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高铁客运站及其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将成为各大中城市的重点,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结构、空间形态等也将形成一种新的模式。作为出行效率最高的出行方式[3],高铁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图 1-1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资料来源:铁道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

2)城市建设面临新问题

由于高速铁路车站的强大集

聚能力,城市一旦连接到高速铁路

网络就会产生一种催化作用。高铁

在时间和空间上缩短了城市之间

的距离,以城市为中心的“一小时

经济圈1”将覆盖更大的范围(如

图1-2)。高铁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刺

激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周边地区资

源、技术、资金、劳动力的吸引过

程,通过对这些发展要素的聚集效应,不断扩大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原有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升华:由于对物流、人流和交通流的大量聚集,从而对站区的城市交通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周边交通流线布局的优化,对站区公共空间的规模、形态、功能等的优化。第二是对城市空间格局和形态的影响:高铁的空间集聚效应提高了周边土地的价值,形成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模式。同时,客站地区各种商业、金融、信息、服务产业的聚集以及与周边便捷的公共交通换乘,也可为站区内的城市活动吸引更多的人流,增强地区的活力,从而形成高密度、综合多功能的TOD 土地利用模式,促进城市向紧凑型、低碳型发展。第三是对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据有关数据统计,在城市的主要排碳部门中,城市交通部门的碳排放占到了13.1%,是仅次于能源业和工业的第三大排碳部门。由于高铁的高效率、低能耗,使其能够在降低排放的同时满足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高铁可以有效制止城市公路的无序蔓延,以高铁为先导的公共交通体系可以合理的促进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促使城市集约型向心发展,改变城市功能结构,为城市转向低碳发展模式打下基础。

3)高铁发展对公共空间提出新的要求

公共空间被称为城市的增长机器,它的数量和品质通常被看做衡量城市建

设水平和宜居水平的重要标志。“每逢一个世界,都发现属于它的空间的空间性2”海德格尔的这句话也适用在高铁客运站地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中。随着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成熟,城市会对公共空间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物

1又叫“一小时都市圈”或“一小时生活圈”。指以主城为核心,在交通一小时可通达的范围内,形成

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具备竞争优势的地区。

2 海德格尔《筑居思》

图 1-2 以北京为中心的高铁交通时间圈 资料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4a2254686.html,/

质与精神的载体,形象与风貌的展厅,高铁地区大量的人员流动,使得公共空间在于展示城市风貌上的作用更加凸显,高铁客运站地区的公共空间的形态与品质更能直观体现城市特色形象与魅力。同时,高铁地区高度集约化用地特征、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密集化的产业、交通和人员流动对于公共空间布局的整体性、功能的复合性、空间的可达性、交通疏散的合理性、景观环境的生态性和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高速铁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关于对它的研究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高铁地区的城市形态研究和城市设计研究上,而较少涉及公共空间的研究。另一方面,国内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虽说不胜枚举,然而研究对象多是整个城市尺度内的公共空间,对其问题和策略的研究也是停留在城市整体的大框架内,但是在某个特定区域特别是高铁客运站地区层面对公共空间进行的研究较少。本文把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进行分类和界定,阐述其重要属性,提出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原则,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铁和公共空间相关理论体系。

2)现实意义

在我国大规模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重复建设和大跃进式的发展思想影响下,往往忽视了对于建成环境的使用状况的评价,从而导致对于问题的产生反思不够,对建设经验总结不足。作者在实地调研分析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高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和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希望通过对天津西站地区公共空间的调研评价,总结公共空间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同时,对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的研究,能够对今后公共空间设计的优化和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具有较高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火车站地区空间结构研究

舒茨(Schütz,1998),波尔(Pol,2002)根据可达性把高速铁路车站的影响分成了三个区域。分别为一级(primary),二级(secondary)和三级(tertiary)发展区,一级发展区是在5~10分钟到达车站的区域;二级发展区是使用合适交通方式可以在15分钟内到达的区域;三级发展区为到达高铁车站需耗时超过15分钟的区域。

安德烈(Andre ,2000)在研究火

车站地区空间结构时,采用了空间

圈层分类的方法,他把车站周边地

区分成的三个圈层为:车站中心区、

合理步行区和汽车外围区。再分别

将每个圈层中的土地利用分成三

类,一共形成9种类型,分别为:

“车站中心区再发展区(station ce

ntered redevelopment)、车站中心

区扩展区(station centered expansi

on)、车站中心驱散区(station cent ered scatteration);合理步行再发展区(station walkable redevelopment)、合理步行扩展区(station walkable expansion)、合理步行驱散区(station walkable scatteratio n);汽车外围再发展区(automobile oriented redevelopment)、汽车外围扩展区(aut omobile oriented expansion)以及汽车外围驱散区(mobile oriented scatteration)等。”[4]

2)高速铁路车站地区土地利用研究

贝尔托里尼(Bertolini ,1996)认为节点价值和城市功能集聚所产生的场所

价值决定了节点间交通流的程度。通过橄榄球模型(如图1-3)(rugby ball mod el )的分析,贝尔托里尼将车站区分为五种:可达性车站(Accessible station lo cations );依赖性车站(Dependent station locations );局势紧张的车站(Tense s ituation );节点功能为主的车站(More node than place );场所功能为主的车站(More place than node )[5]。

1.2.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针对高铁站地区以及高铁与城市关

系的相关研究呈增多趋势,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国内关于高铁站与城市关系方面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是从高铁车站与城市发展,铁路站区的空间形态、高铁车站地区城市设计等几方面进行的,作者将国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汇总,总结详见下表:

图 1-3橄榄球模型 资料来源:《HUGO PRIEMUS 》,2006

表1-1 国内研究理论总结研究范围研究人研究成果

1.3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1.3.1研究目的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有:

1)依据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对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进行概念界定、分类和要素整理,明确其重要属性和设计原则问题。

2)对现有公共空间进行实例评价研究,通过实地走访、参与性观察、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找出问题所在同时提出可能的优化建议和策略。

3)根据前两项的成果,提出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的规划组织策略和公共空间场所设计策略,用于为今后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1.3.2研究对象

本文以城市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包括我国城市中新建和改建的高铁客运站地区的公共空间。并以国内外典型高铁客运站地区的公共空间为案例研究对象,总结实践开发建设经验。以天津西站地区公共空间为评价研究对象,通过评价分析研究找出不足的地方,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改进策略。

1.4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

通过对现有相关书籍、文献等资料的大量搜集和仔细研读,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对研究对象的相关的理论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查阅了大量实际工程项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使后续的研究能够立足现实并解决实际问题。

2)参与观察法

为了使评价更客观、准确,作者到公共空间中体验和观察,并通过现场拍照记录、对使用者活动规律和行为特征的观察,从而发现公共空间在满足使用者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3)问卷调查法

本文研究需要大量的第一手基础资料,在资料获取过程中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的设计针对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采用问题分类的方法,便于对数据的分类统计和问题分析,现场调查过程中还采用了随机访谈法。

1.4.2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论文研究框架图示如下:

第二章 公共空间研究理论基础及案例分析

2.1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内涵和界定

2.1.1公共空间的内涵

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国内外学者对公共空

间从功能、产权、物质形态等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界定方式,现将主要的理论总结如下表:

经过对以上公共空间不同定义的分析,总结城市公共空间应具有以下特点:

1)公共空间是由建筑实体围合界定而成的空间体,同时具有空间体的形态

特征(围合、界面、比例等)。

2)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决定了

其作为城市公众日常生活和交往

活动的场所,其本质是面向城市

所有居民的开放性和可达性。

3)公共空间不仅为公众提供

公共活动的功能,并且承载着多

种城市职能,同时,公共空间必

须担负城市形象的展示橱窗功能。

图 2-1本文对公共空间概念的界定 表 2-1 不同学者对公共空间的定义

最早提出公共空间的概念,公共空间指我们社会生活中能够形成舆论的一个领

为居民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空间场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而居民的活动特征是多样化且多层次的,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与类型同样应该是多样化的。因而不管何种类型的公共空间,都应当具备以下特征:①开放性,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是指公共空间物质形态的开放性特征。其二,是对使用群体的开放;②多样性,打造公共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和种类的多样性,从而适应人们多层次的、复合化的社会生活需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城市中的某些户外空间,如大型商场周围附属的空间,或大型建筑前的空地等,虽然也属于公共活动空间,但其是作为建筑内部或附属的私有空间,不具备承载城市职能和居民社会活动的功能,故不在本文研究的公共空间范畴之内。(如图2-1)

2.1.2公共空间的分类及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综合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进行分类,对公共空间进行分类的目标是突出其本质特征,从而便于进行研究。分类的原则主要有:按公共空间的产权属性、使用方式、区位等级、功能特征、形态特征、开放程度等进行分类。见下表:

表2-2 公共空间的分类

2.1.3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的界定

2.1.

3.1高铁概念界定

按照国际铁道联盟的定义,高速铁路是指运行速度在200km/h以上的铁路。目前通用的标准是速度在140km/h以下的为常速铁路,速度在110~200km/h的为准高速铁路,速度在200~400km/h称为高速铁路,400km/h以上的称作超高速铁路[3]。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提到的铁路高速客运线路和城际快速客运系统都属于高速铁路的范畴。高铁与普铁在速度、设站和发车频率上均有所差别,如表2-3所示:

表2-3普通铁路与高速铁路特征对比

特征普通铁路高速铁路

2.1.

3.2高铁客运站地区范围界定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是一个定性的、模糊的概念。高速铁路客运站地区以高铁站场为核心,包含周围一定面积的服务区和辐射区。一般情况下,这个区域该如何界定是比较复杂的问题。

1)利用数值模型确定范围

根据国外的理论研究,高铁客运站地区空间结构可以车站为中心,基本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是受高速铁路影响最直接的包含交通核在内的服务区。第一圈层规模可根据人步行可达性最大合理半径来确定。因此,根据人体步行舒适的距离即500m作为第一圈层的半径,计算等到第一圈层的面积为0.8km2。如果按照步行平均时速5km再乘以步行最长合理时间10分钟计算,那么得到的合理面积约为1.5km2。对于第二圈层面积的确定,国内外学者通用的是认为在3~5km2之间为比较合理。事实上,第二圈层是第一圈层功能的补充和延伸,二者是涵盖的关系。第三圈层是车站的间接影响区域,它的功能布局、空间结构与高铁站的相关性更小,是更接近于城市常态的区域(如图2-2)。本文研究的是高速铁路客运站地区的公共空间,故第一圈层,因其受到高铁客运站的直接影响作用最为明

显,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该区域内。

2)结合实际影响因素确定范围

①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总体规划体现了城市的总体结构布局,城市铁路总体布局也体现在总体

规划中。高铁站的位置、与中心城区的距离等因素决定了高铁客运站地区的发展方向,和城市中心区的距离决定了用地范围和铁路线的关系。

②与现状道路和自然界限的关系

高速铁路用地范围和现状地形地貌以及现状道路交通有重要的关系,在选址

定位的基础上,地区的自然条件对用地有决定性的影响,山体和水体是划分用地范围最主要的边界之一;另外,现状道路作为高铁客运站地区规划的基点也常常用来作为客运站地区的边界。

③与用地功能结构布局的关系

客运站地区功能结构布局对客运站地区的用地范围也有很大的影响,客运站

地区用地在以某个功能为主导的条件下,用地范围的大小有重要的关系;另外,周边结构对站区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高铁客运站地区的范围确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高铁客运站不同的类型

和城市空间的差异性都会对高铁站区的范围产生影响。因此,仅靠理论数值模型来确定高铁客运站地区的范围是不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的。研究工作中必须将现实情况和影响因素考虑在内。

2.1.

3.3高铁客运站地区的公共空间界定

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城市区域和城市空间概念的组

图 2-2 高铁站周围的圈层效应

资料来源:参考《高铁新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绘制

合,而是两者通过一定的相互关系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完整、特殊的概念,主要体现在:

1)在高铁站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2)公共空间的概念构成具有复合性特征。公共空间设计中各种要素受到高铁客运站地区和公共空间的双重影响,设计中必须将两者的要求结合考虑。

3)公共空间的研究可以对高铁客运站地区和公共空间的发展同时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一是能够促进加强高铁站及其周围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另外,能够推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完善和提升。

综上所述,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可以界定为,在高铁客运站与城市公共空间互动关系基础上的具备构成的复合性、影响的双重性的综合性空间整体,是承担地区交通、商业、文化、景观、生态、人防疏散等多重城市职能的公共空间,是能为公众提供各种公共活动和社会服务的外部空间场所。

2.2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研究基础理论

2.2.1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外部空间设计》是芦原义信有关城市空间设计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在书中综合了当时世界范围内著名的空间理论,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一套空间理论体系。书中提到了外部空间的要素、设计手法和空间秩序建立等具有启发性的设计手法。芦原义信从外部空间的尺度入手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建筑高度(H)与相邻建筑之间距离(D)的比例关系来量化空间的尺度并加以衡量。理论认为,以D/H=1为参照值,该值是空间质的转折点。也就是说,当D/H比1逐渐增大时,空间逐渐呈空旷感;相反,随着D/H的值比1减小,空间给人紧迫感,而当D/H=1时,建筑高度与距离之间比例关系比较匀称,给人均衡、舒适的感觉。

此外,芦原义信还提出了外部空间的模数(20~25m),称为外部模数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为打破大型空间中的单调,可按照每20~25m对空间进行重复形成节奏感,也可利用材质的变化或地面高差的变化来避免空间的单调。也就是说,距离与空间质感的关系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

空间的层次与序列也是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要方法。一种方法是让人看到全貌,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另一种方法是采取一点点感知空间的方法,给人以期待。组织复合的空间序列,要根据用途和功能确定空间领域,如外部的——半外部的(半内部的)——内部的、公共的——半公共的(半私密的)——私密的等空间序列,这些序列处理手法可以使身处其中的人感受到空间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某市港闸区高铁新城陈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市港闸区高铁新城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一、项目背景及目的 市港闸区位于市城区北翼,是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和外资集聚高地,也是中心城沿江北拓的重要功能板块,随着宁启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在建的沪通铁路,未来的港闸区依托站、西站的区位交通优势将显著提高。同时,港闸区在经历了前期产业快速发展阶段后,也面临着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发展诉求,北翼新城、五水商圈的崛起为地区的转型已经升级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基于此,桥地区作为港闸区对接西站的桥头堡,成为承接西站辐射的核心功能地区,特开展本次概念性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以期对该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研判,打造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功能节点,明确后续发展功能及导向。 二、项目围 本次概念规划设计围为 东至城北大道,南至通 扬运河-城北大道,西至 九圩港,北至沪陕高速, 面积约14.6平方公里。 三、项目容 1、背景认知 对区位、交通、产业的 上位规划、相关规划等背景 情况进行梳理总结。 2、资源禀赋分析 从现状用地、开发动态、产业用地绩效、公共设施服务、综合交通支撑、滨水生态环境、市政廊道等多维视角分析基地近年来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本项目发展的潜力和限制条件,从区域层面和经济发展导向分析确定项目的核心资源和关键发展要素,作为支撑后续发展策略的依据。此外,包括资料收集和整理、现场踏勘等。

资料收集和整理:上位规划、既有规划、各专项规划、“十三五”规划梳理以及相关政策研读等。 现状踏勘:用地现状、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生态绿化、公共服务、道路交通、重大市政设施的调研。 3、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 基于市经济、社会演进特征和发展策略,结合案例,综合分析本规划区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地区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地区发展总体定位。 4、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 落实目标理念,明确基地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控详层面),基于用地布局方案,合理确定基地用地规模结构。 5、开发容量 协调规划区域与其它城市组团间的空间关系,建立区域协同、弹性高效的空间结构,明确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 6、生态环境 梳理基地水系和绿地网络,以有利于环境塑造、有利于土地升值、有利于管理操作为目的,明确合理的生态空间结构。 7、综合交通 结合沿江、沿海发展战略和沿海大通道建设,重点研究地铁站点、静态交通等,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综合交通体系;关注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 8、公共空间与整体空间意向 构建合理的公共空间网络体系,明确公园绿道格局。对景观性道路、城市重要干道的道路空间、道路两侧景观、道路对景等提出设计控制要求。确定空间景观结构,提出景观风貌分区及特色,对区主要轴线、节点、高度分区、特色区域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地区天际线,统一地区建设风貌。 9、规划实施保障与分期开发建议 梳理已建、已批和未利用地,充分考虑项目的近、远期发展需求,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四、项目工期: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并向采购单位提供规划编制成果。 五、项目成果: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案例分析.doc

文献综述 1前言 高铁新区的研究是城市对外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对外交通又往往与城市公共交通结合 ,这种引导城市发展的结合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航空等交通方式中 ,铁路客运方式以其运最大、速度快、安全性高、运输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城市对外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 ,其通达性虽高于航空客运方式 ,但仍旧较低 ,宾客流多需要其他

通达性高的客运方式进行集散 ,所以铁路客运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亦多为主导交通方式。而近年来铁路的发展带动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对铁路站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高速铁路新区能否带动城市新的发展仍旧是我们所探时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实行国家城市发展政策方面的“自利性” ,地方政府的调控的偏差 ,产生了对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建设与发展的轻视性和盲目性并存的思想。此外 ,我国还未有建成的高铁新城案例 ,有关高铁新城基本处子规划和理论研究阶段。 2相关理论 2.1高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正在快速推进的高铁建设将在2010—2014年进入全面收获时期 ,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 ,旨在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 ,进一步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 ,为高铁通道上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 ,高铁将对城市发展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放大效应 ,加速放大城市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 高铁的建设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十分明显 ,它将城市自身竞争力优劣势放大 ,一方面它能够通过集聚作用稳固城市现在的等级地位 ,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时间距离的缩短促进新的城市网络形成。这两方面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区域内的各个城市 ,带来城市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关系 ,同时区域内各城市的关联地区将显得更加交迭。因此 ,如何趋利避害 ,成为沿线城市在自身竞争力优劣势均被放大的前景下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点。 (2)扩张效应 ,延伸城市功能的辐射范围 高铁建设的一个明显的功能就是提供更高的可达性和连接程度 ,形成地理学理论中所谓“时空转换”。一方面同样距离用更少的时间;另一方面 ,相同的时间到达更大的范围或者更远的点。由此一来 ,高铁的建设 ,将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 力 ,带动其一小时经济圈之内新城节点的发展 ,总体上提高沿线城镇群的经济规模和竞争力。 (3)第三产业效应 ,促进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安全规划策略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安全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广场、公园、滨水空间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将安全规划的理论引入到对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中。最后提出了一些安全规划的设计方法,力求从源头上消除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安全因素。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开放空间安全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ity public open space square, park, waterfront space of the existing unsafe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safety planning theory to the to the design of the public open space.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ecurity planning design method, and strive to eliminate from the source of urban public space not safety factor. keywords: urban public space of open space security pla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广场、公园及滨水公共空间等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同时也是市民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城市设计者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时,大都只考虑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而忽视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而城市的这些公共空间却时常存在着碰撞,擦伤,溺水等意外事故,甚至常常同犯罪问题联系在一起。因而将安全规划理念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来,迫切的需要得到我国城市规划人员以及管理者的重视。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 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 §10.1概述 §10.2商业区 §10.3城市中心 §10.4城市广场 §10.5城市设计 §10.1概述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广义概念:可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 –交通 –商业交易 –表演 –展览 –体育竞赛 –运动健身 –消闲 –观光游览 –节日集会 –人际交往 –…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开放空间 ?街道 ?广场 ?停车场 ?居住区绿地 ?街道绿地 ?公园 ?…… –专用空间

?运动场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 一、构成要素 1、自然要素?a?a气候、地形、水体、植被等 2、人工要素?a?a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 环境绿化、水景、城市照明 环境设施和小品 3、人文要素?a?a交往环境、风俗习惯 二、造型要素 1、实质要素?a?a点、线、面、体、色彩、质感 2、虚质要素?a?a焦点、轴线、界面 尺度、光、时间 §10.2商业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三、中心商务区 四、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 五、购物市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集市贸易(零售和批发) ?市场、商店和商业街 ?商业区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内容: –现代城市商业区是各种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以商品零售为主体权及与它相配套的餐饮、旅宿、文化及娱乐服务。 –商业区内一般有大量商业和服务业的用房,如百货大楼、购物中心、专卖商店、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商业办公楼、旅馆、酒楼、剧院,歌舞厅、娱乐总会等。 ?分布 –商业区的分布与规模取决于居民购物与城市经济活动的需求。 –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心和分区中心的地段,靠近城市干道的地方。 ?商业建筑分布形式: –沿街发展 –整个街坊 三、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 –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是城市经济、金融、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集中地。 ?一般只是在工业与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a2254686.html,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作者:王艺霖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写的《回归公共空间》一书,研究了 30 年间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的发展和转变,并提出了适合当代都市公共空间设计的PSPL调研法。结合课文分析PSPL调研法,解读其中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关系,以及城市生活与空间质量的关系。阐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数据。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此课题的研究为我们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中心;公共空间;PSPL调研法;公共生活 本文以哥本哈根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利用PSPL调研法对我国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景园林师、城市设计师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哥本哈根公共空间的变化 本文分析丹麦哥本哈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建设,随着二战以后工业增长迅速,城市发展水平和速度都越来越快。市中心的规划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建筑杂乱、交通混乱、环境影响等。这些问题与民众要求的高水平生活愿望相差较远。1962年在众多意见和争论中,斯 特勒格步行街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建成。 (一)减少机动交通 中世纪的街道格局仍然保持在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古老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及机动交通工具的激增,导致一系列影响城市交通的问题。比如市中心步行环境迅速恶化,所有的广场都被用来当做停车场。而斯特勒格步行街的建立,改变了这一状况。为了不占用步行者的空间,城市广场从被汽车占领变成人们的活动空间。机动交通工具的减少,这就说明人们的公共空间就越多,城市的魅力也就越能被人们所感受到。 (二)增加步行系统 哥本哈根的交通政策一直是鼓励人们步行。步行是最保护环境、最便宜也是最低噪音的交通方式,街道可以容纳更大的交通容量。步行不仅意味着一种交通方式,它更代表着锻炼身体,散步和场地空间的增多。步行中有着很多的乐趣,城市能够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此。另一个关键是城市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变的。当更少的机动车辆出现时,街道和步行广场是增多的。在城市的其他地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每当一项成功的措施被执行后,人们

高铁站区建设,中心城区发展的引擎

高铁站区建设 ——城市中心区发展的引擎 1.引言 高速铁路客运站不仅是城市对外的枢纽,更是城市发展的引擎,其高可达性的优势对商业、商务办公、娱乐中心等有较强的集聚性。因此,对高速铁路客运站周边地区(简称高铁站区)商业的规划与开发将使未来火车站枢纽产生更有公共性的附加功能价值,使综合交通枢纽地区成为集多种城市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组团,更使城市中心区域组织快速更新换代,带动城市中心区发展。 2.背景介绍 随着世界信息和通讯技术(ICT)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基本特征。长距离城市之间的往来显得更为紧密,于此相关联的交通出行也对应 的发生了新 的变化,表 现出平均交 通出行距离 增加,出行 频率和交叉 移动增多等 特征。城市 之间的旅行、 “十一五”铁路网规划

区域之间的旅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机场、高速铁路车站等交通枢纽地区的建设也成为城市规划者们关注的焦点。 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将进一步加快通过建设客运专线、发展城际客运轨道交通和既有线提速改造,形成以客运专线为骨干,连接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快速客运网络。这标志着我国也将进入高速时代。 我国目前已有的高速铁 路为:京津城际、石太客运 专线、长吉城际铁路、胶济 客运专线、沪宁高铁、武广 客运专线、郑西高速铁路、 温福线、汉宜线、京沪线、 福厦铁路,成灌高铁、、沪宁 城际铁路、广珠城际铁路、 海南东环铁路、京沪高铁等。 到2020年,计划用6万亿修建5万公里高速铁路。从2010年起至2040年,用30年的时间,将全国主要省市区连接起来,形成国家网络大框架。 3.三圈层理论 根据Schutz,Pol等人结合高铁站点周边地区开发的案例研究,提出了“三圈层”结构模型。将高铁站的影响区域划分为:核心区/第一圈层(primary development zones),布置交通枢纽、商业、商务、贸易、办公设施等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800m以内;影响区/第二圈层(secondary development zones),扩散影响区布置居住和公共服务用地混合功能,半径约1500m;外

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调研之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调研之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调研之 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被人们誉为城市生活的“起居室”和“客厅”,目的是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维护、改善生态环境,保存有生态和景观意义的自然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体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组织城市空间中人的行为、文化、游憩的职能;改善交通、便利运输,并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而在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研究更是举足轻重。 关键词:城市设计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的开放空间,主要面向全体市民开放使用,供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有人为建造的公园、道路停车场等。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 城市公共空间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社会,它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100多年,中国传统的公共空间是不同于西方的公共空间的,我国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以线型的街道为主,而可以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较为缺乏,人们仅在庙的前庭举办庙会或者节庆等公共活动,同时,在交通便利

的码头和桥头等地形成公共开放的集市,但这几类公共开放空间并不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公共空间理念传入我国,我国对公共空间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位。从1949年到1987年,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为恢复阶段、发展阶段、动荡阶段、停滞阶段和再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处于恢复阶段,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中小城市纷纷进行了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城市公共空间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也步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接着到“大跃进”和大调整时期,公共空间的发展受到了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到“文革”时期,公共空间的发展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但是局部的一些新的公共空间的建设还在进行和发展中。进入21世纪,城市慢慢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也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城市公共空间是展示一个城市形象和面貌的窗口,其形态和构架代表不同城市的品位和特点,其设计给人带来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美的享受,特色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一种富有神韵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同时增添了城市的魅力。第一,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市民的爱市意识往往因为城市公共空间而增强。可以说,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一个重要场所。第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环境友好、生态优先的战略原则需要被贯彻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当中,建设者需要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和使用功能,保护建设地块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优化空间的生态,打造一个健康的城市。第三,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提升周边地区的房产和土地资源的价值,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对整个城市来说,多创造一点公共开放空间就等于多增加一点投资,从而使城市建设具有更高的回报率。 从广义上,城市公共空间可被划分为城市街道空间、城市广场空间、建筑环境空间三种类型。其一,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满足交通需求,恢复街道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的景色。其二,城市广场空间设计:城市广场可以分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休憩广场、交通集散广场等类型。

广州南站高铁区域城市设计及产业规划研究教学提纲

广州南站高铁区域城市设计及产业规划初步研究 杨宝民米韶莹 作者简介 杨宝民,深圳新摩尔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商业地产总 裁班主讲教授。 米韶莹,诺丁汉大学建筑学硕士,祈福地产集团设计部副总经理前言 高铁广州南站区域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规划于2010年完成编制。广州南站地区整体规划设计范围36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4.5平方公里。 早前规划定位为华南地区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以商务、商贸为主导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前调整后的规划定位变成:华南商贸中心,枢纽乐享活城·岭南魅力之窗,面向珠三角、辐射南中国的现代化综合新城。 作者依托深圳新摩尔商业管理公司服务长沙、长春和青岛高铁区域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以及土地一级开发顾问服务的经验,对广州南站区域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初步的建议,希望今后能够在番禺区委区政府支持下深入研究番禺区的产业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 一、高铁广州南站产业规划建议 广州南站地区建成后,该地区将容纳35万人,其中居住人口14.4万人,就业人口20.6万人。 整体城市设计将南站地区分为南站核心商贸区、西部商务办公区、东部生活服务区、3个村镇综合发展区,提升广州南部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地区服务职能,形成以车站商务为核心的活力新城。 广州南站规划范围约36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

图1广州南站区域规划图 番禺区政府提出广州南站地区重点发展商业贸易、商务服务、专业会展博览和休闲旅游四大主导产业

图2番禺区政府提出的产业规划布局图 广州南站产业规划需要突出自己的高铁卫星城特点,突出生态型商务办公,让更多的番禺居民就近工作,减轻广州主城区的交通压力。 广州南站产业规划需要结合番禺产业基础,与老城区产业有所区别,要服务周边的卫星城,特别是东部区域的镇区。 作者结合调研,提出广州南站产业规划的具体意见。 (一)服装产业规划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东拥有3万多服装企业,形成了26个服装产业集群,服装产量占全国服装产量的4分之一,仅流花商圈就拥有34个服装专业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和流通基地。 2006 年广东省服装总量为 461406 万件,同比增加 9.83%, 占全国比重 27.14%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和商品集散地 , 其服装产业紧紧依托着以珠三角地区为主的产业基地 , 连续多年保持着中国最具规模的产业优势,年产值 350 多亿元的广州纺织服装业 , 有力地促进了广东服装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华南以及泛珠三角地区服装业的发展。 2013年广州服装产业年产值达到2000亿元亿元以上。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1、概述 一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观光旅游、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也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既可以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也可以增强城市软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1)展示城市形象、特色与文化的窗口 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特征分布格局代表了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品位。优美的空间景观给人以丰富的艺术感染和享受,而特色鲜明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特有的归属感与亲切感,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富有历史内涵的公共空间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强化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认同。城市公共空间在创造了宜人的空间环境的同时,往往形成地域景观鲜明地场所,成为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的“橱窗” 。

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的社会生活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源泉。过去的社会生活积淀形成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地方性社会生活方式特征形成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当代城市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这些文化因素投影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这些表象的特征可以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承载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舞台 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表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及公共空间产生的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又是前者的内容。公共开敞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和休憩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舒适的开敞空间给人的身心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可以增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南通港闸区高铁新城陈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南通市港闸区高铁新城陈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一、项目背景及目的 南通市港闸区位于南通市城区北翼,是南通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和外资集聚高地,也是南通中心城沿江北拓的重要功能板块,随着宁启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在建的沪通铁路,未来的港闸区依托南通站、南通西站的区位交通优势将显著提高。同时,港闸区在经历了前期产业快速发展阶段后,也面临着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发展诉求,北翼新城、五水商圈的崛起为地区的转型已经升级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基于此,陈桥地区作为港闸区对接南通西站的桥头堡,成为承接西站辐射的核心功能地区,特开展本次概念性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以期对该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研判,打造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功能节点,明确后续发展功能及导向。 二、项目范围 本次概念规划设计范围 为东至城北大道,南至 通扬运河-城北大道,西 至九圩港,北至沪陕高 速,面积约14.6平方公 里。 三、项目内容 1、背景认知 对区位、交通、产业的 上位规划、相关规划等背景情况进行梳理总结。 2、资源禀赋分析 从现状用地、开发动态、产业用地绩效、公共设施服务、综合交通支撑、滨水生态环境、市政廊道等多维视角分析基地近年来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本项目发展的潜力和限制条件,从区域层面和经济发展导向分析确定项目的核心资源和关键发展要素,作为支撑后续发展策略的依据。此外,包括资料收集和整理、

现场踏勘等。 资料收集和整理:上位规划、既有规划、各专项规划、“十三五”规划梳理以及相关政策研读等。 现状踏勘:用地现状、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生态绿化、公共服务、道路交通、重大市政设施的调研。 3、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 基于南通市经济、社会演进特征和发展策略,结合案例,综合分析本规划区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地区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地区发展总体定位。 4、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 落实目标理念,明确基地内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控详层面),基于用地布局方案,合理确定基地内用地规模结构。 5、开发容量 协调规划区域与其它城市组团间的空间关系,建立区域协同、弹性高效的空间结构,明确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 6、生态环境 梳理基地内水系和绿地网络,以有利于环境塑造、有利于土地升值、有利于管理操作为目的,明确合理的生态空间结构。 7、综合交通 结合沿江、沿海发展战略和沿海大通道建设,重点研究地铁站点、静态交通等,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综合交通体系;关注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 8、公共空间与整体空间意向 构建合理的公共空间网络体系,明确公园绿道格局。对景观性道路、城市重要干道的道路空间、道路两侧景观、道路对景等提出设计控制要求。确定空间景观结构,提出景观风貌分区及特色,对区内主要轴线、节点、高度分区、特色区域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地区天际线,统一地区建设风貌。 9、规划实施保障与分期开发建议 梳理已建、已批和未利用地,充分考虑项目的近、远期发展需求,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四、项目工期: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并向采购单位提供规划编制成果。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目录 摘要··················································abstract·············································· 1绪论················································ 1.1课题背景··········································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1.3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1.3.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1.3.2城市公共空间性质与功能·························· 1.4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与属性·························· 1.4.1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体验城市的主要领域············ 1.4.2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资源······················ 1.4.3城市公共空间是拥挤性公共物品··················· 1.5城市发展·············································· 1.5.1城市发展需要········································ 1.5.2城市规划实践的需要·································· 1.5.3学科发展的需要······································

高速铁路火车站区域及商业物业地开发与经营

高速铁路火车站区域及商业物业的开发与经营 杨宝民 作者:深圳市新摩尔商业管理公司总经理 清华大学商业地产总裁班客座教授 杨宝民 前言 2005年杨宝民系统考察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站点商业物业,从日本大阪的新干线难波城到京都火车站购物中心,日本不仅形成了轨道交通综合体开发成熟体系,而且非常善于利用高速铁路带动周边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因此,我们深感高起点开发我国高速铁路站点物业的重要性迫切性。 通过2011年深圳新摩尔公司中标服务青岛高铁北站土地一级开发和城市设计的经验,今后高铁站前的长途汽车站和批发市场,酒店,写字楼以及商务公寓可以作为交通枢纽综合体统一规划设计,地下空间和地上立体设计。 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高速铁路火车站点的商业物业,而且要充分利用并规划好周边8公里土地的商业价值, 完善高速铁路经过城市的商业布局,充分发挥高速铁路的连带作用。 本文以长沙高速铁路站点物业及周边8公里区域作为研究案例,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商业经济的知识,重点阐述商业定位和周边城市规划与商业规划的新思路;运用总部经济理论,探讨在长沙依托新火车站建设我国长株潭CBD的可行性,介绍长沙高铁东部新城规划的总体思路和长沙大河东发展战略。 对即将兴建的京沪高速铁路等21个站点,我们重点分析区域经济特色和重点

站点的商业规划特色,介绍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利用高速铁路兴建机会,顺利实现商业布局的转型和城市经营的升级换代,高起点规划高速铁火车站点周边5公里半径的整体开发,科学安排站前商业综合体开发,充分发挥高速铁路对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火车头作用。 一、高速铁路开发及其对重点城市区域经济的影响 1.武汉—广州高速铁路对长沙区域经济的影响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以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 关键词:公共景观开放空间空间活力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 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 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 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第四章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清楚地将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区别于其它。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和秩序,不论是设计或管理,公共空间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脊梁一般,有“纲举目张”之效。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即规划区为公众开放的空间,按所有权可分为:

政府所有和其他开发商所有。 政府所有部分包括公园、广场和绿地、区内的步行道系统用地和其他公众可使用的设施(如公交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开发商所有部分包括建筑退后红线及底层墙面退后红线外的部分及建筑室内的公众通道或空间。 二、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为了将购物、居住、休闲、观景等城市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特制定如下原则:1、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创造大型的开放空间,强

调地标性,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2、组织空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 3、创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并提供文化表演的活动空间。 4、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联系区内外各街坊和功能区,并以此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 5、运用绿化种植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塑造街道的个性。 第二节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1、综述 1)基本要求:满足交通需要,恢复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夜景。 2)街道空间类型: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活动路径、视线走廊的主要载体,性质明确的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根据交通特征,城市的街道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车行为主导、人车都是主导、人行为主导的线性街道空间。每一种街道空间对应不同的景观界面,他的建筑尺度、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 自从人类开始住在紧凑的社区里,城镇就出现了,并且一路向繁华大都市发展,于是,城市公共空间诞生了。所谓的城市公共空间指的是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总和。这些空间关系根据不同的规模和等级以几何形式连接着。从狭窄的街道,早期的市场和港口到后期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百货商场,甚至是大都会的开敞空间,它们全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比如古罗马的集聚广场、巴黎的塞纳河、温哥华的格兰威尔岛、纽约的中央公园、上海外滩等等。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公众普遍性。市政公共资源共享化是所有的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标志,同时,分享本身也具有重要意义。最具创造性的方向就是使城市公共空间满足大多数市民的希望与需求。在不断加大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人口在短短几十年中迅猛增长,导致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人们在人群中却感受到潜在的孤独感等问题接踵而至。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城市公共空间能够提供令人愉悦的环境和设施,人群就会成千上万的涌来,只为找寻一种归属感,去分享,去沉浸其中。作为一个重要的介质,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具有归属感的社交休闲场所。因此,在改造和设计公共空间的过程中,想要有效解决逐渐拥挤的城市外部空间环境问题,直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大都会与自然的关系将是首要任务。 随着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对户外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变得更为重要。任何一个公共空间都是一个由众多小空间组成的组合空间;它的人性化设计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空间的质量与气氛。与此同时,所有的公共空间都是有形的物质空间,所以一个考虑到人类行为心理的人性化空间环境一定会是一个既满足功能需求,又满足人的感官要求,并且把重点放在使用者的行为以及心理感受上的空间环境。因此,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高效的、合理组织的、尺度宜人的、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也是各种物质和文化因素的集合和共生。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必须尽可能的体现现代选择和宽容的概念,使之对功能,尤其是正在消失的物质特点和文化内涵无害,并且要十分小心对待宗教底蕴,在上述各项关于遵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生态学、科技、技术创新使空间因为拥有自己的充满生命力的景观和公园而鲜活。城市现代化的各个阶段都将反映科技与技术在当时的发展水平以及时代的美学意识。在尊敬文脉、强调地区文化内涵的同事,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掌握时代的各个特征,合理运用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理念,以使被创造出来的空间环境人性化并组成当代的景观文化。运用改良的空间物质环境积极的推进这个社会意识的进步发展并通过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发现城市空间的功能特点,与文化和市民的性格特征形成对话并为以后的传统继承提供多种选择。创造更舒适的公园和广场空间 广场空间从来都不过时。他们常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古希腊、罗马城、中世纪城镇、以及后来的省级村和现代大都会都是如此。在这里,你看四周的风景,同时也成为别人的风景,在这里,人们来此购物亦在此售出,在这里,即可闲庭信步又可谈古论今。成功的广场空间为市民提供司机相宜的活动空间,驱走仲夏的热,温暖早春与晚秋的凉。这样的好地方可谓是凤毛菱角。 林荫口袋广场是城市中舒适的林憩空间。位于纽约市市中心懂53号街的佩雷公园是闹市中逃离喧嚣的最佳场所。在闷热、潮湿、不通风的夏季,这个小公园便成为了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在午餐时间,这里常常满是小贩和白领们。佩雷公园小而私密——仅是一个建筑场地那么大。虽然皮领着高层,但它并没有令人感到狭窄。浓荫密布的皂荚树为这个公园搭建起一个花园屋顶。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像挪威枫树这样枝叶茂密的树种投下大片的阴影,使这个公园成为一个oppressive hole。公园的端墙是一个人工瀑布。这个人工瀑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 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 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