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建立我国信用体系

如何建立我国信用体系

如何建立我国信用体系
如何建立我国信用体系

如何建设我国信用体系

摘要: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且尚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已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用社会信用体系启示

一、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

1、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在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有17部,涉及信用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和使用等各个环节。其中比较重要的法律法规有:《公平信用报告法》、《消费者信用保护法》、《平等信用机会法》等。

在美国,约有五分之三的信用法律法规集中于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另外五分之二属于规范金融机构向市场投放信用信息的法律。

2、成熟的市场主体

(1)信用产品的生产者——信用服务机构

大致可分三类:①从事个人信用信息服务的信用服务机构。目前美国有3家大的征信机构,即Trans Union、Equifax和Experian。②企业资信服务机构。主要是指对各类企业进行信用调查、信用评估的信用中介机构。邓百氏是其代表。③为企业融资服务的评级机构。主要指对国家、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债券及上市公司进行评级的信用评级机构,例如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

(2)信用产品的消费者

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居民个人在申请消费信贷、申领信用卡和求职等活动中都会使用信用产品。②企业、银行、保险公司、零售商、房产商和雇主等都要使用信用产品,是信用产品消费的主体。③政府也从信用服务机构购买信用信息,如联邦政府每年向邓百氏公司购买企业税务等信用信息。

4、建立了全方位的失信惩戒机制

在美国,对失信者的惩戒是信用制度的关键部分。美国失信惩戒机制的核心是把失信者或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失信行为,扩大为失信方与全社会的对立,从而对失信者产生强大约束力和威慑力

5、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运作模式

美国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完全以民营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主体的模式,所有信用服务机构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完全处于竞争状态。政府鼓励市场竞争,但也并不是一味放任不管,而是注重积极引导。一方面通过制定法律,来维护信用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来推动信用市场的快速发展。

二、美国经验对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

1、加快立法

目前我国在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要把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起来,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2、加快培育信用市场主体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信用服务机构。现阶段应努力打造一批实力强大的信用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政府应为这些机构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政府相关部门的信用信息要对这些机构

开放。

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信用产品的消费者。银行、信用卡发行机构和商家等既是信用交易的主体,又是信用交易的媒介和载体。

3、加快建立对失信者的惩戒机制

由于我国失信惩戒制度的确失,导致目前社会上有不少失信行为,因此,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失信惩戒制度,尽快形成行政性惩戒机制,采取记录、警告、处罚、取消市场准入,甚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手段,依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同时,应借鉴美国经验,通过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推动信用产品的广泛使用,把失信者对交易双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逐步形成社会性惩戒机制,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制约。

4、加快引导和培育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

扩大信用产品市场需求,是建立现代信用体系的市场基础,当前引导需求、创造需求是十分紧迫的工作。目前我国对信用产品的使用较为有限,政府相关部门应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要创造法律条件,使信用评级结果的使用成为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5、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从美国经验可知,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扩大社会信用需求的关键。政府、企业和个人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增强懂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观念和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努力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的社会观念。

参考文献:

[1] 陈新年,曹文炼:美国信用服务体系发展状况及对我国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J],

经济研究参考,2005(8):37-44

[2] 董才生: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8(11):

39-42

[3] 刘袁胜:社会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6

[4] 杨德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建与金融风险防范[D],黑龙江大学,2005年12月

[5] 喻启红,王玲,师军: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及借鉴[J],金卡工程·经济与

法,2009(12):266

[6] 张芸: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北金融,2008(10):50-5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