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莎士比亚悲剧命运观 - 副本

莎士比亚悲剧命运观 - 副本

莎士比亚悲剧命运观 - 副本
莎士比亚悲剧命运观 - 副本

摘要

本文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为研究对象,以“命运观”为线索,旨在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分析,对不同人物类型进行解读,从而在人物研究中分析总结莎士比亚的命运观,从而认清人与命运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待命运的态度。

绪论重点介绍了从人物角度分析命运观的理由,第一章则是从莎剧命运观的形成背景与表现形式的角度分析命运的实质,第二章则是对剧中不同人物进行分类:从而分析他们身上体现的不同命运观,第三章一方面运用了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的部分观点,证明人力与命运同时存在、同时对人生发生作用、而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占有决定性地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则分析了人对命运的能动性,说明了人如何正视自己、面对命运。

关键词:命运;莎士比亚;人性;命运观。

绪论从剧中不同角色研究命运观本文从莎剧中的人物角色角度探讨莎士比亚的命运观,从中以小见大,并以《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著名悲剧为阐释对象,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悲剧更能反映作者的命运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提到:“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自古以来,人们总在为苦难而哀叹,为美好而欢笑,但在我看来,这种哀叹要比欢笑深沉的多,因为人们在对苦难哀叹时,一方面包含了对受苦者的同情以及对灾难的不满,这是人性上的一种正义,另一方面,人们在哀叹时会思考渺小的个体与所谓的“命运”的关系,可能有人从神秘学的角度把命运理解成一种冥冥之中的力量,在干涉世界的走向与整体的行为,也有人会从科学角度对苦难灾害进行分析,总期望找出所有的、客观的苦难发生的原因,总之,无论如何思考都离不开对人与命运的关系的思考。而喜剧很多时候只是给观众一种情感上的愉悦,使得观众并未对事件本身进行深入思考,所以对人与命运的探讨也显得不足。而把悲剧是说成是“天灾”还是“人祸”,这其中已经不自觉地包含有命运观了,因为悲剧往往以人遭受苦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便会反映出作者的面对苦难的态度,也就会不自觉的反映出其命运观。第二,之所以是通过研究剧中人物的言行来分析命运观,是因为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言论、表情等来表现其内涵,很多人物的一段话便可单独构成一段精彩的戏剧,所以通过剧中人物对于命运的态度便可反映作品的命运观。这其中有完全信服于命运,比如《麦克白》中麦克白夫妇对于女巫的话深信不疑,这才触动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权势的欲望,按照已经预知的“命运”的步骤行动,才有了后来的谋害国王、夺权篡位、滥杀无辜、引起反抗、兵败身亡等情节;也有对于命运感到迷茫的,比如《哈姆雷特》那段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哈姆雷特纠结在其中,既富有哲理性,又富有揭露性,是人物自我内心的剖析,也是作者世界观的体现。这些不同的态度都反映了不同的命运观。

所以在正文里将会分析四大悲剧中不同的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总结,并以此反映出人物对于命运的态度,即命运观。

第一章莎剧中“命运”的范畴

我们一直在说“命运观”,那么,到底什么是命运呢?最通俗的说法是命运是一种生命的经历,命指生命,运指经验,即历程过去、现在、未来。在古代中国,古人认为“天”能致命于人,即为“受命于天”,所以命运被认为是天命运数,像汉代班固的《白虎通·灾变》中提到:“尧遭洪水,汤遭大旱,命运时然。”在西方基督教里,则有“上帝先定说”,认为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由上帝他老人家已经决定好的。命运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很难清晰界定,但其基本意义不变,命运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经历和变化。在本文中,命运所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生命存在和所面对现实的困惑,并且试图给这种困惑找到合理的解答,而不同的人对于其自身的不同理解和认知,则是解答命运问题的关键。所以命运问题说到底,是解释人如何生存、如何存在、为何存在的问题。命运问题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莎士比亚对于人的探究和理解。

第一节莎士比亚命运观的形成

莎士比亚命运观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受到古希腊悲剧命运观念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双重影响,所以在分析时应以古希腊悲剧思想为基础,并结合人文主义进行比较分析,重点分析其时代背景与莎士比亚表达思想的关系,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对莎士比亚命运观进行全面分析。

从其社会背景来看,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政治上,玫瑰战争削弱了旧贵族的权力,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的权威,基本上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场面;经济上,旧的社会生产关系逐渐为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商业繁荣,农业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经济上的繁荣使资产阶级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普遍欢迎,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在文化上,文艺复兴要求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通过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宣扬人文主义精神,而戏剧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合乎逻辑的表现,在当时人们看来,人本质上是他自己最富有戏剧性的历史主人公。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比如人们过于追求私欲,忽视道德等。虽然资本主义有了快速发展,但在当时封建势力仍占统治地位,总是极力扼杀新生力量。

这些背景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莎士比亚的、政治色彩浓厚的戏剧,他的悲剧也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比如在《哈姆雷特》中,奸王克劳迪思为了权力杀兄娶嫂,这无疑反映了道德的沦丧,还有剧中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与以克劳迪斯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进行斗争,哈姆雷特想要重整乾坤,拔除国家的黑暗,但事与愿违,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正义与自由的力量无疑是薄弱的。

宗教改革对莎士比亚命运观的影响也很大,加尔文先定论认为,认为生命个体是没办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得救与否都有上天决定,正如《奥赛罗》中的凯西奥所说:“好,上帝在我们头上,有的灵魂必须得救,有的灵魂就不能得救。”1他表达的就是带有加尔文色彩的先定论思想。先定论一方面捍卫了传统的命运观,凸显上帝对世界的主权,另一方面他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做的任何努力都是白费的,从而引起了巨大争辩,这一争辩在莎剧中也有所体现。

第二节莎剧中命运的体现

命运的力量在莎剧中有许多表现类型,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繁细,下文会对不同命运的表现形式进行总结。

1、神怪鬼魂。这在莎剧中有很多地方体现出来,像《哈姆雷特》中,第一幕的第一、四、五景,就通过写先王鬼魂来向主人公和读者揭露出克劳迪斯弑兄篡位的阴谋,而正是鬼魂向哈姆雷特诉说真相,才引出后文哈姆雷特装疯卖傻、故意安排戏剧试探奸王反映、误杀普罗纽斯、遣送到英格兰、进行决斗、同归于尽等一系列事件,可以说如果没有鬼魂,悲剧就不会发生,哈姆雷特就仍会被蒙在鼓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这根本不可能,可是莱辛在《汉堡剧评》第十一篇中说:“一点也不假,整个古代都相信鬼魂的。因而古代的剧作家有权去利用这种信仰。假如上演这些作家之中某一位作家的剧本时,我们看到死鬼回到人间,我们就根据我们自己更进一步的见解来批判它,那是很不公平的。”而我们说鬼魂和巫术在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事实上他的悲剧中的鬼魂和巫术场面在情节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神怪之力还体现在《麦克白》中,三个预言命运的女巫就是神怪之力的体现,她们是命运的代言人,预言着麦克白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诱惑着麦克白,使他的行为心理逐渐趋向欲望的控制,比如她们说:“大喜,麦克白!恭喜你,格拉姆斯伯爵……考陶伯爵……你以后要

1

成为君王。”2这些话无疑引诱了麦克白,激发了他的野心,导致了后来“命运”中的弑君篡位。

2、偶然事件。为何说偶然事件也能算命运的一种呢?这是因为,偶然事件虽然是由人为产生的,但是由于这是无意而为之,所以人力是无法阻止偶然事件的发生的,而在这些偶然事件发生后,可能会导致误会、矛盾等的加深,推动了命运走向与悲剧的产生,所以偶然事件实际上也起到命运的作用。比如《哈姆雷特》中王后偶然间喝下本来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导致中毒身亡;哈姆雷特与王后对话时误杀大臣波洛涅斯,才有了后来奥菲利亚的发疯与意外死亡、雷欧提斯的比剑复仇;《麦克白》中麦克白派三名杀手杀班柯父子,弗里恩斯侥幸逃脱后杀手不愿意追,导致后来讨伐麦克白,导致其死亡。这些情节都是偶然事件的体现,却对整个人物的命运产生了影响。

3、自然状况。自然状况对全剧的走向、人物命运的走向起的作用不大,但是自然天气、星宿排列等的变化暗示了悲剧的命运,这与中国古代的“夜观天象,乃至天下大事”有共同之处,这在《李尔王》中最为突出,该剧中几乎每个人物都说到冥冥神力的作用,比如像葛斯特罗对近来灾害天气表示担忧,说:“最近这一些日食月食果然不是好兆。”3,这在后文也有所体现:国家破裂,老国王蒙羞,他与儿子受挑拨,最后自己双眼被挖等等。可以说日食月食恰好就是后文人物悲剧的写照。还有最著名的就是李尔王在荒野上狂呼时,周围电闪雷鸣,这恰恰是他的内心的真实写照:愤怒、迷茫、后悔、伤心、失望等情绪:李尔:吹吧,风啊!胀破了你的脸颊,猛烈地吹吧!你,瀑布一样的倾盆大雨,尽管倒泻下来,浸没了我们的尖塔,淹沉了屋顶上的风标吧!你,思想一样迅速的硫磺的电火,劈碎橡树的巨雷的先驱,烧焦了我的白发的头颅吧!你,震撼一切的霹雳啊,把这生殖繁密的、饱满的地球击平了吧!打碎造物的模型,不要让一颗忘恩负义的人类的种子遗留在世上!4

李尔:尽管轰着吧!尽管吐你的火舌,尽管喷你的雨水吧!雨、风、雷、电,都不是我的女儿,我不责怪你们的无情;我不曾给你们国土,不曾称你们为我的孩子,你们没有顺从我的义务;所以,随你们的高兴,降下你们可怕的威力来吧,

2麦克白第一幕第三景

3李尔王第一幕第二景

4

我站在这儿,只是你们的奴隶,一个可怜的、衰弱的、无力的、遭人贱视的老头子。可是我仍然要骂你们是卑劣的帮凶,因为你们滥用上天的威力,帮同两个万恶的女儿来跟我这个白发的老翁作对。啊!啊!这太卑劣了!5

第二章剧中不同人物所代表的命运观

第一节女性代表的命运观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仍是重男轻女的,但是他作为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却从共同人性的角度看到了女性的可贵。所以我们会发现在莎剧中女性的角色不可或缺,她们往往是悲剧构成的一部分,而悲剧的开展也往往是由女性和男性共同推动的,像《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奥赛罗》中的奥赛罗和苔丝德梦娜、《李尔王》中的李尔王与他的三个女儿、《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妇,这证明了女性的作用必不可少。

我把四大悲剧中能体现显著命运观的女性分为两类:第一类选择了爱,她们往往既多情而又单纯,有着专一而热烈的爱,却经常因此而走向悲剧,经受痛苦。像《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她依恋、顺从,别人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在父亲和恋人的对立世界中,迷失了理智的奥菲利亚也迷失了方向。恋人厌恶她、唾弃她,父亲和兄弟也不理解她、埋怨她,她的生命已没有了内容。最后,她满身盛装,自溺在一条铺满鲜花的溪流里。还有《奥赛罗》中的苔丝德梦娜,她崇拜奥塞罗的经历,心痛其遭遇,她爱得坦诚,明朗,自信,她确信她的倾心相恋一定会获得等倍的回报,所以她始终如一,忠贞不二,对奥塞罗从不疑心,坦坦荡荡。但是苔丝狄蒙娜以为她的爱情固若金汤,她以为他爱的那个人也始终与她始终如一,她的悲哀在于她没有看到被猜忌蒙了心之后的奥塞罗的改变。导致最终含冤而死。还有《李尔王》中的考狄利娅也是如此,这里不再细说。第二类追随了欲,她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干出违背道德法律的事,不仅坑害了其他人,最终也恶有恶报,比如《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为了追逐权势,怂恿并与麦克白合谋杀掉国王邓肯,当上王后,还有《李尔王》里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为了权力,对老父亲李尔王不好,削减其护卫队,逐他出门,后来因为小女儿来替老父讨公道而害怕危及统治,不念父女姐妹之情,兴兵讨伐自己的父亲与妹妹,最5

后却也因别人偷袭而丧命。

人文主义者提出“自由与平等”的口号:自由意味着人有按照自己意志行事的权利,平等意味着人人都有按照自己意志行事的权利。基于这种思想,男女之间应该恢复正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女性应该拥有把握自我命运的权利。但这种权利的实现必然遭到来自传统力量的阻碍。莎氏悲剧中的女性正是在反抗的同时,赢得了自我人格和行为的独立。所以上文的女性无论最终选择了爱还是欲,其实都是在追求自由,打破当时所谓“男尊女卑”的观念。可见,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角色的命运观大都是反抗不平等的命运,追求自己的自由幸福(尽管有对有错),而她们反抗命运的方式则有以下几种:

第一、追求自我幸福。苔丝德梦娜在追求自我幸福的过程中,反抗的不仅仅是父亲,而是整个社会。因为西方社会有种族歧视的传统,有色人种被认为是低贱的、卑劣的,异族通婚更是为世不容。但是苔丝德梦娜却宣示“我爱摩尔人”,并与之私奔,这是男性白人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他们故意扭曲苔丝德梦娜行为和意志的正确性。勃拉班修说她定是被“妖法蛊惑”;伊阿古说她的行为只是“意志默许下一阵情欲的冲动”6,“当他的肉体使她餍足之后,她就会觉悟到她选择的错误”。7这样,苔丝德梦娜纯洁的爱情被玷污了,她“生动活泼的独立性被沉重的男性环境所窒息”。然而,她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至死不渝。她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并非情欲的动物,她有能力也有权力对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负责。苔丝德梦娜反抗的坚韧性正是在世俗的强大压力下才显得更加可贵。8第二、维护自我尊严。李尔在退位之前,向三个女儿提出这样的要求:每个人都要表达对他的爱意,说得好,就可以得到一片广袤的土地;说得不好,则一无所有。爱成为换取权力、财富的工具,情感的纯洁性、神圣性丧失了。李尔王是一个国王,是权威和意志的象征。他的话无论正确与否,都是社会法则。认同他,可以获得生存的权利,但势必丧失自我,成为社会赞许控制的奴隶:反抗他,获得自我尊严及人格独立,却要失去物质利益,生存受到威胁。这样,自我尊严受到挑战。顺从还是反抗?考黛利娅的姐姐们选择了前者,她们用虚伪的语言将真实的自我掩盖起来,花言巧语、虚情假意的说爱父亲,但实际却与之相反。考黛利娅选

6奥赛罗第一幕第一景

7同上

8

择了反抗,在外力以权威的名声逼她就范时维护了自我的尊严,她坚持认为:“不幸得很,我的心我不能把它放在嘴上,我爱父亲,按着做女儿的本分不多也不少。”9最后导致李尔王大发雷霆,自己一无所有。

第三、改写自我命运。黑格尔说:“巫婆们所预言的正是麦克白自己私心里的愿望。”我认为,更确切地说,应该是麦克白和他夫人“私心里的愿望”。因为,麦克白夫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权力欲的野心家,她在听到这个预言后,比麦克白更兴奋,更激动不已。三个女巫是魔法和巫术女神赫卡忒的仆人,实际上只是一个上等魔鬼,是上帝与命运女神的对立面,是邪恶的力量。麦克白和他的夫人并没有直接反抗命运,指责命运的不公平,但当他们屈从于内心原始的欲望,按照女巫的预言行事时,他们已经在与命运作对,对权力的原欲引导他们一步步走上岐路,背离命运的安排。而最终无论对错,麦克白夫人都体现出强烈的、想要改变命运的意志力,并最终成功当上王后。

总之,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的角色无论是追求爱的还是追求欲的,她们所表达的都是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抗争,只不过区别在于:追求爱的,如苔丝德梦娜、考黛利娅、奥菲利亚等,都是为了守护爱,以最直接的方式与命运和社会抗争,然后直接被毁灭;追求欲的,如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麦克白夫人等,都是通过毁灭别人和爱来达到抗争的目的,虽然她们最后受所谓的命运的力量,自我毁灭。

第二节男性代表的悲剧观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男性,不能以简单的追求爱或欲来划分,因为他们的性格复杂,可以说是拥有最真实的人性。他们既拥有能让人为之钦佩的优秀品格,也有让人哀叹、最后毁灭了自己和他人、造成了悲剧的人性弱点。正因为如此复杂,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不存在这种“高大上、伟光正”的十全十美的英雄形象。比如哈姆雷特,他既是一个正直、善良、高尚的青年,重整乾坤,为父报仇,惩恶扬善,而且也很聪明: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但是同时,优柔寡断的性格又毁了他,他顾虑太多,,没有在奸王祈祷时把他杀死,接着又误杀了波乐纽斯,反替自己招来了被放逐的命

9

运。正是这种软弱,使他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因此,在下文分析时,我会对这些男性人物特点进行总结,从不同性格的角度分析其所代表的命运观。

1、肯定人的力量,追求人性的光辉。由于受到当时人文主义的影响,莎剧中的悲剧式英雄人物也都有人文主义的气息,他们都在心里追求真善美,渴望自由,并对黑暗有抵触心理,他们特别肯定人性的力量,赞美人性的光辉,对“人”的爱可谓至深(无论是对人广泛的爱还是对具体的人的爱)。像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最有名的就是他说的那段赞美人的话:“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0奥赛罗非常爱苔丝狄蒙娜,当他率军去塞浦路斯岛时,在海上遇到了风暴。他到达岛上时,苔丝狄蒙娜已经先行到达,奥瑟罗满怀激情地说:“我看见你先比我到这里,真使我又惊又喜。啊,我的心爱的人!要是每一次暴风雨之后,都有这样和煦的阳光,那么尽管让狂风肆意地吹,把死亡都吹醒了吧!让那辛苦挣扎的船舶爬上一座座如山的高浪,就像从高高的天上堕下幽深的地狱一般,一泻千丈地跌下来吧!要是我现在死去,那才是最幸福的;因为我怕我的灵魂已经尝到了无上的欢乐,此生此世,再也不会有同样令人欣喜的事情了。”11李尔王在受到长、次女的虐待以后,在暴风雨之夜出走,看到了下层人民的艰难处境,开始对受苦的人民表示普遍的同情,“可怜的衣不蔽体的穷人,不论你们在哪里,都在忍受无情风雨的袭击,你们头上没有屋顶遮蔽,腹内饥饿,衣衫褴褛像凿着窗洞,你们把自己保护起来吧!我过去照顾你们太不够了!豪华的人应受些教训,暴露你自己一下,感受一下穷人所感受的。”12这说明李尔在苦难中有所觉悟,说明李尔从一个封建暴君向一个仁慈君主转变,这是人性的复苏。这些人物都有对“人”这个概念的爱,这是一种对以前的“天”的概念的否定,他们肯定人的力量,而正是因为重视人,所以他们才会发挥自己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自己的幸福与尊严。从这一方面看,他们起码是部分地否定命运的,否定命运中对人的束缚,但是不否定命运对人的作用,只是认为人也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爱和自由,而不是传统的、要求以神为中心的基督教学说,他们追求

10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景

11奥赛罗第二幕第一景

12

爱、否定所谓的“神”“命运”的命运观,这与文艺复兴的意义相符,Renaissance 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救出来。所谓“再生”,依牟宗三的理解,就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这正是他们追求“爱”的命运观。

2、粗心大意,冲动鲁莽。这往往是男主角走向悲剧的自身原因。像李尔王,他是一个封建暴君,刚愎自用,要求人家对他绝对服从,绝对忠诚,绝对孝顺,却不能辨别忠奸,因而把他的长、次女高纳里尔和里根看成是自己可以终身托付的人;而对于说出真实思想的小女儿考狄利娅却恶毒地咒诅,甚至跟她断绝父女关系,最后才导致被长、次女抛弃,痛哭于荒野。奥赛罗也是如此,他缺乏一双锐利的眼睛,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被一个伪装老实的卑鄙小人伊阿古所蒙蔽,以致怀疑自己妻子的贞操,竟至于杀死自己的妻子。当伊阿古的罪恶被揭露以后,奥瑟罗的精神全崩溃了,他面对苔丝狄蒙娜的尸体痛苦地喊着:“让我再看看你的脸吧,薄命的女郎!像你的衬衣一样惨白!我们在天庭对簿的时候,你这一副脸色就可以把我的灵魂赶下天堂,让魔鬼把它抓去。你的全身冰冷,我的恋人!正像你的贞操一样冷若寒霜。啊,该死的,该死的奴才!魔鬼啊,把我从这天仙一样的美人面前鞭逐出去吧!让狂风把我吹卷、硫磺把我熏烤、沸汤的深渊把我沉浸吧!啊,苔丝狄蒙娜!苔丝狄蒙娜!”13他确信苔丝狄蒙娜已经死了之后,终于用剑自吻,“我在杀死你之前,曾经用一吻和你诀别;现在我自己的生命也在一吻里终结。”14他们虽然重视人,但是由于过分重视自己的感受,忽视了他人的意见,丧失了理智,缺乏对基本事物的判断力,这是他们人性中最大的弱点。也往往是自我毁灭的人性方面的原因。这也反映出莎剧的一个命运观:成也人性,败也人性。莎士比亚一方面肯定人性的光辉,这在上文中已经提过,另一方面,虽然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美好,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性不是绝对的美好,相反,人性的弱点也是致命的,如果过分强调人性的力量而忽视理性的价值,很可能导致自我毁灭,因为人性主要强调自我的感觉,而自我的感受往往是孤立的、片面的、排外的、易于被利用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李尔王经受不住大女儿、二女儿的花言巧语,武断的把国土进行分割,他过于理想化,没有从理性的角度传

13奥赛罗第五幕第二景

14

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退路,完全信任对方,最后导致自己被驱逐,走向了灭亡。奥赛罗也是过于武断冲动,受到小人的挑拨,看到听到所谓的“事实”就大发雷霆,认为妻子背叛了自己,一气之下杀死妻子,酿成悲剧,假如他能保持理性,听一听别人的话,悲剧就可避免了。所以人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推动命运走向,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人性与理智的关系,才会酿成悲剧,这也是所谓的“人为的”命运吧。

3、追求自己的欲望、不顾道德法律。如果说上文的人物只是对人性处理不当,那么过分强调人性以至于危害他人和社会就是对人性的严重误解。他们把人性与内心的私欲等同了,经受不住对权势等的诱惑,最终走上不归路,像麦克白,听到女巫的预言后,野心和对权势的欲望逐渐膨胀,加上麦克白夫人的怂恿,“是男子汉就应当敢作敢为;要是你敢做一个比你更伟大的人物,那才更是一个男子汉。”15他的内心在君臣伦理与权势野心中挣扎,“这个邓肯本性仁慈,从来没有过失,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的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喇叭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弑君重罪。”16;而且他也想到了他自己所得的荣誉,“我们还是不要进行这一件事情吧。他最近给我极大的尊荣;我也好容易从各种人的嘴里博到了无上的美誉,我的名声正在发射最灿烂的光彩,不能这么快就把它丢弃了。”17但是最终他的野心和奸恶终于战胜了他的善良的天性,不顾一切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莎剧的命运观中,人物一步步走向悲剧,命运和人性的弱点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像麦克白,尽管女巫预言了命运,但是如果麦克白能像同僚班柯那样,忠君爱国,坚决抵制诱惑,那么预言就不会成真,悲剧也不会发生。可惜的是,正是对权势的欲望野心过于强大,人性的弱点充分暴露,才印证了女巫的预言,悲剧也随之发生。与麦克白相同的、野心和欲望过于强烈的还有莎士比亚的叔父克劳狄斯、奥赛罗的手下伊阿古等,这里不再细说。所以莎剧的命运观中同样强调了人性弱点的破坏作用,要想避免悲剧,所谓的“预言”“鬼神”“偶然事件”等我们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可以正视自己的弱点,人性和理性并重,这样便可最大限度的防止不良诱惑对内心的侵袭,避免悲剧的发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悲剧命运观中对人性的看法:第一是赞美人性的15麦克白第一幕第七景

16同上

17

光辉,歌颂人们追求爱、幸福、和谐、自由等,但是要注意的是,有时人性过于理想化的时候,往往最脆弱,易于被外界的黑暗破坏打败,而且越是纯真善良的人性,越如纯净水一般,容易被侵蚀、变污浊,走向悲剧。第二,人性都是有漏洞的,甚至有时由于过于追求人性中的欲望,无视道德法律,给他人带来灾难,而这恰恰推动了命运的走向,如果处理好人性,就会生存,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会毁灭。

第三章悲剧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命运与人性的双重作用

在以往对于莎士比亚悲剧命运观研究时,不少研究者要么是认为是存在一种外在力量,冥冥之中支配了人物的行为和命运走向,无论是偶然还是必然都是这种力量已经安排好的,像1818年哈兹里特在《莎士比亚与弥尔顿》中写道:“莎士比亚作品的感情和他的人物描写有同样的性质……人的心灵被当作好运的玩物,背运的俘虏;它被扯在命运的转轮上,在不宁静的兴奋状态中。感情处于一种放射状态。岁月溶解为瞬间,每一刹那又布满命运的作用。”18像他们认为莎剧中的每个人物都被系在命运的转盘上,尽管他们奋力抗争,但是每个抗争还是具有命运的力量;另一部分人认为是内在力量的作用,人物的命运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像赫伯特·伟辛格在《神话与仪式性对莎士比亚悲剧的影响》中指出莎士比亚的命运观受古希腊命运观的影响越来越少,并发生转变,命运受外部力量的影响慢慢减弱,受内部力量的影响慢慢居于主导地位。

但是我认为,外在力量与内部力量都只是构成命运悲剧的一个方面,二者都对情节的推动起一定作用,但是我们无法说哪种力量是占绝对地位的。以前的分析者之所以认为二者不能共存,只强调某一方的作用,我觉得是因为他们把莎剧生活化了,即用世俗、现代生活的观点去分析戏剧,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觉得天意弄人,有时会觉得人定胜天,这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歧,在现实中当然是不能共存的。但是在戏剧中,我们更应该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人物与命运的关系,而不是从世俗的角度。

从审美角度而言,命运与悲剧的存在是为了给人一种正义感与怜悯感,正如18

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一文中指出:“‘当问题在于某一事物是否美时,我们就并不想知道,对于我们或对于别的任何人说来,是否有东西依赖或者能够依赖于对象的存在,而只注意我们在纯粹的关照中怎样评价它。’19换言之,审美活动是超脱和独立与实际需要的。”20由此可见,审美经验与世俗经验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从审美角度分析悲剧中,为什么不能摆脱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观点,而认为二元论是真实存在的,即外在力量与内在力量共同作用、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呢?

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就会看到,莎剧中的外在力量与内在作用共同导致了悲剧的产生,比如《麦克白》中,虽说女巫的预言在全剧中得到应验,仿佛正是因为她们说麦克白当上国王,麦克白就一定会篡位。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麦克白本身就是有野心的,如果他自己没有野心,忠于君主,是不可能受到诱惑最终堕落的,这一点我们可以把他与班柯作对比:女巫说麦克白会当上国王,麦克白因此堕落、杀君篡位,班柯随然也有预言说自己的儿子会称王,但他并没有因此产生非分的想法,比如替儿子扫清障碍、怂恿儿子将来做王等等,相反他说:“您要是果然完全相信了她们的话,也许做了考特爵士以后,还渴望想把王冠攫到手里。可是这种事情很奇怪;魔鬼为了要陷害我们起见,往往故意向我们说真话,在小事情上取得我们的信任,然后在重要的关头我们便会堕入他的圈套。”21所以即使女巫说班柯会做王,我相信在他的信念下,这种诱惑也多半不会成功。再像《哈姆雷特》中,尽管是鬼魂的出场揭露了阴谋。拉开了复仇的序幕,但是最后比剑身亡、同归于尽的结局的出现还是有哈姆雷特性格本身的因素在里头,如果他够隐忍,完全可以忍辱负重采用对自己伤害最小的方式报仇,而不是在奸王面前表演话剧引起怀疑,又答应比剑最后导致自己周围的亲朋好友受伤甚至死亡,自己也不幸去世。所以外在力量与内在力量都推动了悲剧的产生,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们做片面的分析,因为这也有漏洞。

比如如果只承认外在力量的作用,我们在分析诸如鬼神、预言、偶然事件时可以很好的下结论:这些都是外在的力量。但是分析到人物本身时,如果仍承认外在力量的绝对作用的话,那么这相当于间接承认承认外在力量对人物性格言行

19康德:《判断力批评》,第一卷第二节;转引自卡瑞特:《美的哲学》,1931年英文版,第110页

20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第二章第一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21

的决定作用,这时就引出两个问题:如何证明这种绝对力量的存在?外在力量影响人物内心的方式是什么?这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难道我现在想的是“上天”让我想的么?我做的一切都是“上天”安排我做的么?如何证明我想的做的是由“上天”决定的呢?这样一来,如果我能证明这些命题,要么说明人力能直达“上天”,证明上天是存在的,可是这样一来,就无疑表明人的内在力量决定性作用,与原命题相悖;要么证明不了,也无法说明外在力量对内在力量的决定作用。证明内在力量是唯一的时候,情况也是如此,尽管顺利说明了人物性格的作用,但是那些偶然事件等又作何解释?因为许多事情的发生,并不是人主动去做的,也不能说明人物通过自己的有意识的内在活决定命运,因为无意识的活动或者说是无意的活动都不是人能控制的,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所造成的全部后果。这么说来,那些意外事件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所以我们会发现,外在与内在力量,二者缺一不可。

综上,我认为,一方面,命运或者说成是外在力量,是悲剧的不可抗力,人为无法改变,他们对悲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剧中人物的性格缺陷存在,才导致他们做出许多符合性情却导致自己毁灭的行为来,人物的性格或者说是内在力量也对悲剧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前文对悲剧中材料引用够多,也做过分析,这里就不再举例了。总之,悲剧正是由命运和人性的双重作用而产生的。

第二节发挥人对命运的能动性因素

在上一节中已经谈论过人性与命运的关系,所以我们会发现,剧中悲剧人物其实都是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但是由于他们的人性弱点,最终造成了悲剧。由第二章对不同的人物类型做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虽然我们无法改变所谓的“命运”之类的,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弥补自己人性的不足,从而减少发生失误的可能。从这一点看莎士比亚的命运观,可以发现:基于文艺复兴的背景,要求人们发现人本身的美,莎士比亚作品中也不可避免的渗透了这样一种思想:认识人自己。只有认清了自己人性中的有缺点,才能加以改正,避免很多错误。像我们在看奥赛罗因气愤鲁莽而杀死苔丝狄蒙娜时都会在心中产生这样一种念头:要是奥赛罗知道自己的鲁莽所造成的后果,说不定就会冷静下来,悲剧也不会发生了。在看哈姆雷特第一次想刺杀奸王但因优柔寡断而丧失良机时,也会觉得,

如果哈姆雷特发现自己的缺点所造成的后果,肯定会果断的杀掉奸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莎剧在让我们目睹、感受悲剧的同时,也不免让我们有一种发现并纠正人性弱点的冲动,这就是他的命运观,即正视自己弱点并改正。

我们也会发现,莎剧的作品中也涉及了由于经济发展思想自由化的弊端:人的私欲过度膨胀。所以有很多人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野心,不惜破坏道德法律,伤害他人,最终造成了自己和他人的悲剧。而且,莎剧中的追求私欲的反面角色,无论自身多么有权势、隐藏得多么深、多么的耍小聪明,最终都会被人发现、事情败露,自己也走向毁灭。所以莎剧中也暗含“天人报应”的思想,即以破坏和毁灭他人正当利益与社会正常秩序为手段来追求欲望的人,最终都会遭到“审判”,这也在告诫我们,人有欲望是正当的,但是必须以不伤害他人正当利益、破坏社会正常秩序为前提,否则“欲”就会转化为“恶”,最后也会毁灭自己,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麦克白夫人、伊阿古、李尔王大女儿二女儿等人的身上得到验证。

最后引用斯马特的一句话:“在命运面前,我们并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只要能控制自己,也就能控制命运。”综上所述,在莎剧的命运观中,为了发挥人本身对命运的作用,我们既要认清自己的人性,分清优劣,同时更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因为过度追求欲望而蒙蔽了自己的心,从而走向悲剧。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2、【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上海译文出版社孙大雨译 2006年

3、张敏莎士比亚的命运观简析--以《哈姆雷特》为阐释对象苏州大学学位论

文 2012年

4、杨振喜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麦克白》悲剧性分析时代文学 2009年

5、权红梅试论莎士比亚中的女性命运主线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5

卷第8期 2003年8月

6、耿梅英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百度文库

7、李锦文评莎士比亚戏剧:人文主义的四大悲剧新浪博客 2011年

8、叶倩悲剧世界的终极力量说与莎士比亚的审美性解读宁夏大学学报第33

卷第2期 2011年3月

古希腊命运观的发展

古希腊命运观的发展 古希腊文学作品中,戏剧是成就较高的一种文学。其中悲剧的成就又远远高于喜剧。悲剧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树立了正统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取材于神话传说,是奴隶主贵族教化臣民的工具。但是,在悲剧里具有一条鲜明的发展线索,那就是人类命运观的发展,从不得不顺从到奋起反抗的过程。 在希腊悲剧中,命运似乎构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命运成为了主宰一切人甚至是神的根源。在希腊悲剧主人公的背后,总有某种既不依赖于人,又不依赖于神的神秘力量,这种无形的,然而又发挥着巨大作用的神秘力量,就是所谓的命运,故也把希腊悲剧划归为命运悲剧。 根据亚里士多德定义:“悲剧是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戏剧的效果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所谓“命运”,其实质是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古希腊人限于思想及科学水平,无法认识。不同的悲剧作家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不同的作品对命运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念发展与内涵的变化。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杰作《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仅存的第一部。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埃斯库罗斯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敢于为人类幸福而反抗众神之主宙斯的形象——普罗米修斯。他对人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并深深地同情着生活在愚昧中的人类,于是他给人类带去了知识,带去了火种,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将人们带入文明之城。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却惹怒了宙斯,宙斯下令将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让他终日 暴露在烈日和风雨下,任他喊叫,仿佛世界所有的角落都充满了这位为人类文明进步而牺牲自己的勇士悲怆的呼喊。 这部作品非常明确地塑造了悲剧的意义。在这里面,不管是人还是神都是不容反抗的,神的力量不容超越,而人的力量微乎其微,面对命运,人只能顺从。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剧本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自己却毫无所知。为了平息忒拜国内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示,俄狄浦斯千方百计寻找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结果发现凶手就是他自己。悲痛万分的王后伊俄卡斯忒自尽。俄狄浦斯百感交集,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王》说明了希腊人对命运力量的敬畏,然而却开始了抗争。即使俄狄浦斯知道自己的命运,他也在尽可能的避免悲剧的发生。故事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悲剧,说明人类的自信心不够提升,对命运与神的力量仍有遵从与恐惧。 在《美独亚》的故事里,身为科尔喀斯公主的主人公美狄亚,为了爱情,抛弃富贵与权势,孤身与伊阿宋私奔。而伊阿宋利欲熏心,竟然背信弃义,抛妻弃子与科任托斯公主结婚,国王也欲立即将美狄亚母子驱逐出境。当婚姻破裂、无路可走之时,美狄亚并没有选择死掉,不但没有死掉,还将有一番惊天地的作为。美狄亚,这个遭受屈辱,性如烈火的女子,由爱而恨,不得不采用残忍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权利和意志的不可侵犯,她不但用巫术要了新娘和国王的命,更深知儿子是作为父亲的生命、权力、和财产的体现,她要绝后,给伊阿宋致命的打击。最终, 在极惨烈的尸体叠尸体的场面里,美狄亚的尊严和人格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这部作品里,人的力量被大大提升。命运的抗争意识不断加强。主人公美狄亚面对命运并没有选择屈服,不仅淋漓尽致地向丈夫、国王、公主进行了报复,而且自己能够全身而退。在这部戏剧之中,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类开始意识到面对命运的不公,人是有能力进行反抗的。人的自信心也在不断提高。 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这三部作品可以看出,希腊悲剧中命运观念的转变。从开始相信命运,相信命运的安排,认为命运是不可抵挡,不可反抗的力

论古希腊的悲剧精神

纵观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大团圆式的优美结构充满了读者的视野,无论是包公戏中的善恶、忠奸分明,还是戏剧中的窦蛾恨终得雪怨总得偿,都充斥着农耕文明下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式的因果循环和“善恶有报”的理想和期待,尽管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对人生进行思考的悲剧意识的萌芽,但总体上还是被包裹在“大团圆”的外壳之下。在西方悲剧理论真正渗入中国的创作之后,真正有意识的悲剧创作才成为可能,若干具有悲剧性宏大结构和巨大魅力的文学作品才开始走进人们的阅读视野。与此同时一些悲剧性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呈现出了它们独特的由痛到快,先痛后快的巨大吸引力,使得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再囿于特定文学视角,而更多的渗透了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对具体的悲剧性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 一、古希腊悲剧精神形成溯源 对于古希腊式悲剧精神的诞生根源和产生土壤,可以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去探寻。古希腊人生活在海洋流域,浩淼无边的茫茫大海中“没有彼岸”和看不到彼岸,或者说无法回归的渔猎生活的现实造就了古希腊人的海洋文明。在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历史条件下,古希腊人创造了悲剧历史发展中的三种悲剧类型:由于无法挽回和无法改变的神定的因素或者主体的“小过失造成大悲剧”的命运悲剧、由于人物自身性格原因导致的不可避免的“性格决定命运”的性格悲剧、以及由于人本身的降生是无来由的和人的生存环境是人所无法选择的所造成的生存悲剧。悲剧最早来自于酒神狄奥尼索斯崇拜的祭祀活动,而酒神崇拜涉及到生命周而复始的循环:出生,死亡。再生。这本身就是人类渴求生存,抗拒死亡的意志表现。是人类对于生存状态的抗争,是人类对于自身文化的价值肯定和终极关怀。这种悲剧精神渗透在古希腊人的文学创作中,由此出现了众多的悲剧作家。这些悲剧作家以他们的悲剧意识和人性关怀创作了一系列隽永深刻的悲剧作品,尤其以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为代表。悲剧的本质是矛盾冲突,没有了矛盾冲突。悲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古希腊悲剧通常表现出一种抗争,如普罗米修斯对神旨的违逆、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美狄亚对丈夫的报复等。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悲剧是令人同情和怜悯的,但由于他的斗争是朝向一种正义的目标,显示了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战胜还要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这就成了悲剧人物最终必然走向悲壮命运的悲剧美的来源。这种精神上的胜利和战斗的过程远远超越了结果,是永恒的人类精神的映射。正是在与这种类似主宰着整个人类的力量的斗争中,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才在悲剧人物的身上发现了自己所蕴藏的全部能量。因此在欣赏悲剧性文学作品的时候,人们在产生恐惧、悲伤等强烈的痛感的同时,更会感到怜悯和同情,如此强烈又复杂情绪强烈地刺激着欣赏者的感官,使读者悲伤之后得到更强的顿悟和重获新生的愉悦之感。 对古希腊悲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亚里士多德曾以《俄底浦斯王》来佐证他对悲剧性质的解释——“过失说”,俄底浦斯王无论如何的正直善良,关爱自己的国民,都无法逃脱先天的神定的命运,由于无心的过失而导致了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的巨大悲剧性。黑格尔也用《安提格涅》来辅助他对悲剧性质的解释——“冲突说”和“永恒正义说”,代表亲情的安提格涅和代表国法的克瑞翁之间产生了无法调和的冲突,具有合理性的双方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暴露了自身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于是必然遭到毁灭或者两败俱伤的命运,进而造成了巨大的悲剧性冲突。黑格尔提出的“冲突说”成为了黑格尔对于悲剧理论的最大贡献,并促使悲剧理论进一步的系统化和完善化,进而逐渐形成了真正的近代悲剧的理论形态。而到了现代,恩格斯和马克思对悲剧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了他对《封,济金根》的结论,认为济金根的悲剧是由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实际上不能实现”的冲突而造成的。恩格斯的悲剧理论在现代悲剧理论中极具代表性,它广泛

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观

投降or抗争?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观 【摘要】命运问题是人类历史长空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古希腊人认为在人与神之上还有命运主宰一切,它既支配人,也支配神;古希腊神话中既有对命运的抗争,又有对命运的妥协,而且最终是要表现人作为个体在命运前的渺小与无所作为,传扬的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在古希腊神话中人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命运的体现就是“神谕”。一道神谕能决定凡人一生的历程和生死,人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那些著名传说里的悲剧性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个个都是历经苦难,九死一生,一生下来就注定了在恶瘴累累的路途上颠簸。 【关键词】古希腊神话命运观悲剧俄狄浦斯普罗米修斯 【前言】命运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命运往往被描述为主宰人和神的神秘的力量。而古希腊神话大多写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在主人公背后,往往存在着某种无形的、不可抗拒的、不依赖于人和神的神秘力量,影响着主人公生命的走向,就是所谓的命运。因此,客观地讲,神话中的命运观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人与命运的冲突,反映的是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冲突。而本文,将从俄狄浦斯和普罗米修斯两人中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走向 【正文】古希腊神话故事传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悲剧故事便是俄狄浦斯,在得知他将杀父娶母的神谕后就开始了与命运不屈的抗争:他远离义父母,开始流浪,结果途中误杀生父;因解开斯芬克斯之谜被拥立为王,而娶的前国王遗孀正是生母。命运于是开始疯狂报复:可怕的瘟疫袭击忒拜城,祸因在于有人杀父娶母。俄狄浦斯不顾一切捉拿元凶,救民于水火结果他刺瞎双眼,自我流放他乡。这一方面表明他对命运的蔑视,另一方面有力谴责了命运的不公正、命运的邪恶。在英雄与命运这场悲壮的较量中,我看到了人的伟大,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俄狄浦斯中体现的人与命运的抗争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 1、俄狄浦斯虽然集英雄人物的勇敢、无私、智慧于一身,但对于自身的命运,他始终是无知的。在对外部世界的关系上,他处于被欺骗的地位,他始终想要离真相近一些,即使隐约预感到结果的可怕,他还是不顾劝阻,用自己的智慧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谜底,却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和自己的生身母亲结婚,他成为和他同住的儿女的父兄,他生母的儿子和丈夫,他父亲的凶手和共同播种的人。俄狄浦斯刺瞎双眼有着双重寓意,一方

莎士比亚-sonnet-18-29-66的中文翻译及评析

18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总体上表现了一个思想:爱征服一切。他的诗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赞颂了人的尊严、个人的理性作用。诗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用可感可见的物质世界,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人文主义的命题。 诗的开头将“你”和夏天相比较。自然界的夏天正处在绿的世界中,万物繁茂地生长着,繁阴遮地,是自然界的生命最昌盛的时刻。那醉人的绿与鲜艳的花一道,将夏天打扮得五彩缤纷、艳丽动人。但是,“你”却比夏天可爱多了,比夏天还要温婉。五月的狂风会作践那可爱的景色,夏天的期限太短,阳光酷热地照射在繁阴班驳的大地上,那熠熠生辉的美丽不免要在时间的流动中凋残。这自然界最美的季节和“你”相比也要逊色不少。 而“你”能克服这些自然界的不足。“你”在最灿烂的季节不会凋谢,甚至“你”美的任何东西都不会有所损失。“你”是人世的永恒,“你”会让死神的黑影在遥远的地方停留,任由死神的夸口也不会死去。“你”是什么?“你”与人类同在,你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朽。那人类精神的精华——诗,是你的形体吗?或者,你就是诗的精神,就是人类的灵魂。 诗歌在形式上一改传统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四四三三体,而是采用了四四四二体:在前面充分地发挥表达的层次,在充分的铺垫之后,用两句诗结束全诗,点明主题。全诗用新颖巧妙的比喻,华美而恰当的修饰使人物形象鲜明、生气鲜活。诗人用形象的表达使严谨的逻辑推理变得生动有趣、曲折跌宕,最终巧妙地得出了人文主义的结论。 二十九首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热情地歌颂爱情,诗人在创作这首诗 时,充分发挥了十四行诗的长处,采用了“先抑后 扬”手法,层层推进,波澜起伏,道出了诗人的思想 感情发展变化过程,开头四句这样写道: 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 eyes , s 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 , And trouble deaf heaven with my bootless cries , And look upon myself ,and curse my fate , 从这四句我们可以读出,一开始诗人悲悲切切地 唱出自己的悲惨处境“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 men’ eyes (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慨叹自 s )

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

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 ——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被后世尊为悲剧典范。这出“命运悲剧”通过描写正直善良的英雄俄狄浦斯在与命运的斗争中遭到无可避免的毁灭,歌颂了具有独立意志的人的勇于斗争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眼中命运的无可捉摸、难以抗拒。 命运观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概念,它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支配人的神秘力量,是前定的个人、民族或国家的走向和完成。在古希腊神话中,女神摩伊拉便是这种神秘力量的化身。在俄狄浦斯出世之前,神谕便指出他将来必定杀父娶母的命运,于是无论是他父母还是俄狄浦斯本人,从一开始就尽力去逃脱这种命运。然而俄狄浦斯所做的每一项努力,非但没有使他逃离这种厄运,反而一步步走向命运的最终结局。作者并没有指出这种命运的原因,在他看来,神谕决定一切,命运是神秘的、不可解释的。 剧中的俄狄浦斯是正义勇敢的英雄,他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整个忒拜城;他失手杀死了老国王,并不是出于有意;他娶自己的亲生母亲,是全忒拜城人民的意愿。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在俄狄浦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他并没有刻意犯下罪过,相反他一直在逃避预示他命运的神谕。善良的他为了保护自己的父母离开了科任托斯,为了拯救城邦竭力追查凶手,知道真相后为了保全城邦,他有戳瞎双目请求流放。纵观整部戏剧,俄狄浦斯并没有过错,只是悲剧的宿命使他始终无法逃脱。 本剧故事情节按照两条线索进行发展。开始忒拜城产生瘟疫,民众向俄狄浦斯乞援。为了拯救忒拜,俄狄浦斯必须找出凶手,将其清除。所以,整部戏剧以俄狄浦斯追查凶手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然而在追查杀害拉伊俄斯的凶手的同时,暗含着俄狄浦斯寻找自我的过程。从为了拯救忒拜,神示要求清除污染开始,就暗示着俄狄浦斯就是忒拜城祸根,标志着俄狄浦斯开始追查凶手即是开始一步步查明自己的身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进行。在后来报信人和牧人的证实下,俄狄浦斯终于追查到凶手就是他自己,他就是那个逃不开弑父娶母的悲剧命运而要被清除的污染。这时,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合二为一,寻找凶手的过程即寻找自我的过程。 剧中使用了大量的双关语,既表达了人物的思想,又预示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方向,暗中隐藏着悲剧命运的线索和脉络。如当忒拜发生瘟疫,人民前来乞援时,俄狄浦斯回答说:“我了解你们大家的疾苦,可是你们虽然痛苦,我的痛苦却远远超过你们大家。你们每人只为自己悲哀,不为旁人,我的悲痛却同时是为城邦,为自己,也为你们。”此语是俄狄浦斯表明他为整个城邦和全体人民担忧,但同时无意中也暗示了自己就是悲痛的根源,故事的最后他的痛苦将远远超过所有人。又如当俄狄浦斯得知神示下决心要追查出杀害老国王的凶手时,说:“这不仅是为一个并不疏远的朋友,也是为我自己清除污染;因为,不论杀他的凶手是谁,也会有同样的毒手来对付我。”这句话无意中道出了他与老国王“并不疏远”的关系。“不论它是单独行动,还是另有同谋,他这坏人定将过着悲惨不幸的生活。”他的诅咒预示了自己最终的不幸命运。 《俄狄浦斯王》一开始就设下“谁是杀害忒拜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这一悬念,当俄狄浦斯下定决心惩罚杀人凶手时发誓:“假如他是我家里的人,我愿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来自于莎士比亚对于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莎士比亚不愧为语言大师。莎士比亚对英语的纯熟运用竖立了由中世纪英语过渡到伊丽莎白时代近代英语的一座里程碑。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独特的语言创造能力和普于操纵及发展语汇意义的能力。他的作品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比喻,一词多义形成的戏剧性俏皮滑稽的双关语,对俗语、但语、行话和切口画龙点睛式的运用,生动而极富生活气息,特色突出,对近代英语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者早就注意到莎士比亚语言中的这种现象。因此,他们对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关系,莎士比亚语言的结构,语法,修辞,用词特色.时r} t`} :}}言特点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成为中国莎士比亚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多年来对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成果却疏于总结。为此笔者在占有较全面资料的前下,拟对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做一个较为<2 };地梳理,弄清中国莎学研究在这一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凸显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对中国莎学乃至世界莎学所做出的独特贡吠。 歌德昏经说过:莎北比亚是用生动的字眼来感染人的。作为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文坛上的戏剧巨子,莎士比亚使中世纪的典雅华丽语盲特色与都铎王朝以来聚积的新语言相结合,一切生活范围内的丰富语言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精致入微地描绘了适合于剧情的人物性格和诗歌中奔放而又细腻的情感特征。 劳允栋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中比较典型的语言现象,表现为词类转换,即古英语中屈折词尾已经大量消失,词类间基本消除了形态区别的标志,使许多词类可以转换使用;形容词在意义上的绝对化,使原有的性质概念转化成具有这种性质的事物的概念;性质形容词主、被动意义的自由转化;莎氏作品中常见的混合式形容词;副词作形容ip-J,或取代形容词;形容词的级、名词、代词、关系代词、动词、独立分词、虚拟语气、介词、句子等18个方面指出了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差异之处。。赵毅衡指出:莎士比亚作品是形象语言的宝库。形象语言技巧是一种修辞手段。比喻、夸张不一定有形象,甚至很可能完全没有形象。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早期静态为多,后期动力性为多;早期堆砌排列为多.后期以形象

论古希腊人的命运观-以古希腊三大悲剧为视角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论古希腊人的命运观-以古希腊三 大悲剧为视角 目录 摘要………………………………………………………………………………Abstract …………………………………………………………………………前言………………………………………………………………………………1古希腊悲剧的内涵 1.1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 1.2希腊悲剧命运观的意义 2古希腊命运观在三大悲剧中的演变

2.1埃斯库罗斯与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2 索福克勒斯与其《俄狄浦斯王》 2.2欧里庇得斯与其《美狄亚》 3 古希腊命运观的演变成因 3.1 生存方式的变化 3.2 民主政治的成熟 3.3 人本主义的形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命运是人类一个永恒的命题,各个时代的命运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当时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对命运做出了杰出的思考,并成为人类思想上一朵齐丽的花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古希腊人的命运观与古希腊悲剧有着紧密联系,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有一个发展和嬗变的过程,因此,本文主要从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为出发点,去探寻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在悲剧中的体现,同时,寻求对当代社会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命运古希腊悲剧文学 前言

“命运既是哲学上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文学上的一个重要母题,它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现,从古到今不少人对其探索,其中古希腊人对“命运”做出了杰出的思考,其意义也超出了自己的时代,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在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品中有着重要体现,这是由于三大悲剧作品都体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命运观,也称之为“命运悲剧。它表现出的是人或神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下的“无望”,主要是围绕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展开。 所谓“命运”,是指客观规律的必然性。而人与命运的冲突不过是人与外部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命运”面前,有的人选择接受,如在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有的人选择逃避,如在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底浦斯;而有的人选择反抗,如在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希腊人的命运观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些变化主要是随着生存方式的改变、民主政治及人文主义精神的形成等而变化的,从总体上我们可以得知,古希腊人逐渐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且开始积极地肯定自我的能动性。 前人对古希腊悲剧作品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是对命运问题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很浅的层次,本文的写作将悲剧作品与命运观相结合,总结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特点,挖掘其思想价值,能够有新的发现与探讨。 1古希腊悲剧的内涵 悲剧,古希腊语意味“山羊之歌”,是由于它的产生与祭祀酒神有关,古希腊悲剧的内容,基本取材于神话和传说,在古希腊时期,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人们的认知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原因,在面对大自然和生活中无法解释和无法把握的问题上,便以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控制着,而这种力量便是所谓的“命运”,但是,他们依然对生活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在生活中思考着人生的本质,随着对人生问题思考的深入,就越意识到生活中的邪恶、不公正,于是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愿望寄托在文学之中,悲剧文学的另一方面是美的领域,文学家用文学作品去照亮生活中的黑暗,虽然悲剧带来的光亮闪烁不定,它总是以牺牲一定的条件让人得到安慰,但是它却是不可缺少的,对悲剧作家们最是如此,因为他们要用悲剧的力量去描述那些无法解释的东西。 1.1古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 古希腊悲剧文学往往以命运问题为题材,悲剧作家们在自己作品中诠释着对命运的认知,悲剧是古希腊最负盛名的艺术形式,它也称为“命运悲剧”,从最早的荷马史诗到三大悲剧家的作品,“命运”是构成古希腊悲剧作品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重要线索,它反映了人与命运的冲突,突出人的意志与命运冲突过程中所发生的悲剧,它是希腊悲剧中最具魅力的因素。“命运悲剧”指的

浅议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中的戏剧观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代表了人类戏剧艺术的巅峰。几百年来,他的戏剧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并对中国的戏剧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十分明确地谈到的,是戏剧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熟悉他作品的读者都知道,他爱把世界或人生比喻为舞台。把世界或人生比作舞台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又把舞台比作人生。强调戏剧是人生或时代的缩影。莎士比亚把戏剧视为人生的“一面镜子”,把现实生活看作戏剧的本源,这是在时代精神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之下,通过创作实践和学习古代名家的见解形成的看法。世界是舞台,舞台时人生的反映,这无疑是莎士比亚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他的不朽巨作能够如此真实与丰富的根由所在。 联系莎士比亚的各种剧作,我们可以认为莎士比亚对于两个相关的问题相当明确:(一)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戏剧艺术是最贴近人生现实的。(二)戏剧是空间艺术,需要三维空间的条件。他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见解,一方面是因为近代黎明的到来产生了生活和思想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新型世俗戏剧出现了并引发了具有反映论倾向的新的戏剧观念。随着近代黎明的到来,出现了世俗的、非教会的文化思想;新兴市民、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潮对莎士比亚的影响极大。莎士比亚相信“人性论”,然而他决不是抽象孤立地描绘人性本质,而是展示具体的、处于某种情景之中生活着、行动着的人们,因此也是处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感受、唱和或斗争着的人。他也有理想的“爱”或“忠贞”等德性的化身以及“邪恶”的体现者,但总能给他们足够的“生命力”,使他们活跃起来。 一、关于“人”的新观念 生活在近代黎明的莎士比亚,看到了人的复杂性。人的性格往往是多侧面的,而不仅是简单的“更好”、“更坏”、与“一般人一样”。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不只是受一种激情或愿望所支配;他的反面人物,如夏洛克,可以有引人同情的方面。莎士比亚又看到了人性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可以发展的、变化多端的。莎士比亚看到除外在环境、生活遭遇和黑暗势力等影响外,人还有内心世界,埋藏着往往连本人都不知道的“恶”的种子。而这,一遇适当的气候、情景,就会滋长、膨胀起来。人的精神世界常有复杂微妙、深不可测的意识被动。莎士比亚看到了一种令他吃惊的现象:人可以用某种完全不符合自己本质和愿望的言行作为“面具”,来演示内心的肮脏和邪恶。这一切都可以包含在“反映自然”之内。 二、同“人”的观念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善与恶的新标准。 莎士比亚在第十四首十四行诗里表明:“真美善,就是我全部的主题,“真美善,变化成不同的辞章;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景象。 他在各种戏剧里是根据这种真美善的标准塑造理想人物,写他们同假恶丑的抗争。“真美善”的提法有如“人性”的提法一样,是抽象的,但在莎剧与诗中也并不抽象,而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对于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的理想与要求。十四行诗中的“爱友”之美,他对朋友的友谊与崇拜,若按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标准来看,则纯粹是世俗的、亵渎神灵的,因为那种友爱超过了对“神”之爱。又比如苔丝德梦娜的爱情向往,使她根据“心灵慧眼”的选择,和黑皮肤的异邦人私奔,这在新兴的资产阶级是美德,而贵族布拉邦德则认为是莫大的逆行。莎士比亚不可能清楚,他的人文主义理想,比如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和谐等,只能是为一小部分人,而不是一切人宣扬争取的,其实质上个人主义的。它有反对封建的进步性,却可以发展变异为极端的自私自利或自我扩张。 三、关于世界的崭新观念 恩格斯说过:“数千年来的传统的中世纪的思想方式的范围也随着旧的狭隘的故乡界限而一起崩溃了。在人的对外的和对内的实现面前,都展开了无限广大的视野。”当时人们还相信“超自然”,在那以外是真正看的到的大自然,因此地球之外还有巨大无垠的宇宙;地球之上,又有多少邦国社稷、登记阶层、崇高卑下和极乐极悲啊!难怪莎士比亚的剧院就起名“环球”,在入门处以赫库力斯背负地球的形象作为标志。莎士比亚戏剧不局限于一个地点、一个行动,不截然划分悲喜的界限,总是广阔复杂地反映现实,塑造有世界性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这完全不是偶然的。 四、关于时间和时代的崭新的感觉与观念。 莎士比亚对于时间的感受极其敏锐,他决定了戏剧的形式和运用时间的手法。他对时间的观念和感受是和时代意识密切相联的。他的剧作第一个特点是反映时代精神,人类、民族大跃进的欢乐奔放的进去精神、极大的能动性和冒险性以及要求迅速发展的心情。第二个特点是在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上升的历史过渡阶段的大动荡、大骚乱,各种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乃至战争,各种悲惨惨酷的社会现象以及人民的重大灾难,都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大悲剧和问题剧中表现得极为充分和惊人。第三个特点是出现于文艺复兴末期、英国16、17世纪之交人们的怀疑、彷徨的情绪和思索的精神。 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剧作家,以超人的艺术天赋“忠实地撰写自然”,从而使其悲剧成为“真实地反映人生”的“完美典型”。从现代艺术的视角来看,莎士比亚对传统戏剧的超越更体现在他对人类自身心灵世界的关注。 浅议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中的戏剧观 唐山师范学院左春雷李景峰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陈翼龙 135

比较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命运观

比较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命运观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是被恩格斯称为“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的挨斯库罗斯,“戏剧艺术”的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埃斯库罗斯作品的翘楚是《俄瑞斯忒特》,是至今唯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三连剧。《俄瑞斯特斯》三部曲中的人物都被复仇神所控制,一环扣一环地将自己投放在血腥的家庭谋杀之中。这里的命运似乎是神的力量,因为复仇的最初原由是阿伽门农为了出征而杀女的事件,于是引起一系列的家庭悲剧。《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对普罗米修斯来说,命运就是宙斯,由于他盗火给人类,又拒绝说出宙斯的秘密,因此受到宙斯的严酷惩罚,最终牺牲了自己。对宙斯来说,命运却是一个他不知道的秘密,这个秘密是冥冥中注定他被推翻的下场。从这两部剧来看,埃斯库罗斯的命运观具有两个因素,即神和某种神秘力量,它们支配着人和神的生命以及行为。然而,埃斯库罗斯并不消极悲观,在他看来,善与恶、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是相互包含的关系。 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代表是《俄底浦斯王》,被认为是希腊悲剧的典范。剧中,命运是一种超乎人类和神之上的抽象观念,是一种不可知但绝对邪恶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将正直、善良、勇敢的俄底浦斯投入杀父娶母的深渊。他细致淋漓的刻画了其中的人物性格,体现了他对人的创造力合求索精神充满信心,他与前人不一样的是,在人、神的天平上加重了人的比重。他强调了人文精神,他认为人应该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决心,表现出自己像神一样,有生活经历和聪慧的心智。在索福克勒斯心目中,命运虽是不可抗拒的,其正义性、合理性却是可以怀疑的。 欧里庇得斯则将社会因素与人的因素放进命运的观念中。《美狄亚》中,造成美狄亚悲惨下场的是伊阿宋的忘恩负义与男性文化对女人的蔑视,这种可见的男性社会力量,形成了作为女人的美狄亚的悲剧。他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尽管三位悲剧家的命运观念不尽相同,但他们对命运的抗争却是一致的:悲剧主人公用不同的方式,面对落到头上的不公的命运,意志坚定、竭尽所能的进行了英勇的反抗,而在这种激烈的冲突中,显示了人的不甘屈服的精神,产生一种令人震撼的悲剧效果。

莎士比亚_sonnet_18_29_66的中文翻译与评析

18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总体上表现了一个思想:爱征服一切。他的诗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赞颂了人的尊严、个人的理性作用。诗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用可感可见的物质世界,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人文主义的命题。 诗的开头将“你”和夏天相比较。自然界的夏天正处在绿的世界中,万物繁茂地生长着,繁阴遮地,是自然界的生命最昌盛的时刻。那醉人的绿与鲜艳的花一道,将夏天打扮得五彩缤纷、艳丽动人。但是,“你”却比夏天可爱多了,比夏天还要温婉。五月的狂风会作践那可爱的景色,夏天的期限太短,阳光酷热地照射在繁阴班驳的大地上,那熠熠生辉的美丽不免要在时间的流动中凋残。这自然界最美的季节和“你”相比也要逊色不少。 而“你”能克服这些自然界的不足。“你”在最灿烂的季节不会凋谢,甚至“你”美的任何东西都不会有所损失。“你”是人世的永恒,“你”会让死神的黑影在遥远的地方停留,任由死神的夸口也不会死去。“你”是什么?“你”与人类同在,你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朽。那人类精神的精华——诗,是你的形体吗?或者,你就是诗的精神,就是人类的灵魂。 诗歌在形式上一改传统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四四三三体,而是采用了四四四二体:在前面充分地发挥表达的层次,在充分的铺垫之后,用两句诗结束全诗,点明主题。全诗用新颖巧妙的比喻,华美而恰当的修饰使人物形象鲜明、生气鲜活。诗人用形象的表达使严谨的逻辑推理变得生动有趣、曲折跌宕,最终巧妙地得出了人文主义的结论。 二十九首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热情地歌颂爱情,诗人在创作这首诗 时,充分发挥了十四行诗的长处,采用了“先抑后 扬”手法,层层推进,波澜起伏,道出了诗人的思想

感情发展变化过程,开头四句这样写道: 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 eyes , s 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 , And trouble deaf heaven with my bootless cries , And look upon myself ,and curse my fate , 从这四句我们可以读出,一开始诗人悲悲切切地 唱出自己的悲惨处境“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 men’ eyes (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慨叹自 s ) 己生不逢时,身世凋零。幸福已离他远去,即便是“cries (哭喊)”也是“bootless (无用的)”,不过是“trouble(麻烦)”“deafheaven(聋耳的苍天)”,真是叫 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诗人只有“curse my fate(悲 叹时运不济)”。接着四句诗人更进一步吐露自己 心中的自卑: Wishing me like to one more rich in hope , Featured like him ,like him with friends possessed , Desiring this man’s art and that man’s scope , With what I most enjoy contented least , 诗人羡慕人家“rich in hope(前程远大)”“Featured ,

古希腊人的命运观

观《俄狄浦斯王》,品古希腊人之命运观 希腊悲剧常常以表现人的努力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下的无望作为主题,因此又被称为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一般主要写主人公的个人意志和命运的人冲突。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俄狄浦斯王》展现出的命运观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源于自身无视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夸大了主体性的作用,过分相信理性。他承认自己有罪,又认为自己无罪。他将自由意志、勇敢智慧、信仰与诚实、民主、正直、信守承诺等看做世界的终极尺度希望通过穷尽世界的奥秘,摆脱悲剧性的处境,寻找到人的解放、自由幸福。在俄狄浦斯看来,只要自己用自由意志反抗这一厄运,只要遵循了一切世俗化的价值规定,就可以摆脱悲剧性的处境。然而,人企图通过主体的力量走出封闭性自我,就如同用自己的手托起自己的身体一样不可能,人性中的魔性也势必在这种精神的迷雾中显现。她的遭遇表明,人越是企图通过理性与自由意志摆脱杯具性的处境,就越是制造了更大的灾难。人越是企图自我拯救,就越是陷入毁灭与虚无的深渊。人越是企图揭开所有的谜底,就越会变的无知。可见,对于那些企图以理性与自由意志执着的追求自己所肯定的价值和穷尽世界的无限与永恒的英雄们,悲剧的命运是注定的。 二、“杀父娶母”的悲剧,人为?天意! 俄狄浦斯这个悲剧的不幸儿,似乎从他还没成型之前就注定了他今生的悲剧。或许说,要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他就不应该出现在这个世界。从《俄狄浦斯王》这场戏剧我们可以看出: (一)、古希腊人是敬畏命运的,命运总是变幻无常无法预测,许多人因此而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无力承载命运的重轭,他们或许蒙蔽双眼及时行乐,或许犯下错误却像逃避惩罚。俄狄浦斯的父亲在知道自己被诅咒缠身之时,他选择的是逃避。逃避与妻子的璧合,若不是一场醉酒,就不会有这场悲剧的存在,换言之,俄狄浦斯就是一场醉酒交合后产物,不带感情,不被喜

浅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浅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时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父亲是伦敦附近史特拉福的一名地主,而童年的莎士比亚在家乡的学习文学及拉丁语。直至1582年后,他移居伦敦当演员及剧作人,并于1589年左右发表他的第一部剧作《亨利六世第一部》(Henry VI, Part 1)。1594年莎士比亚成为宫内大臣剧团(Lord Chamberlain's Company)(即以后的国王剧团)的股东及演员,1599年他获得环球剧院的主权,令他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剧坛人物。莎士比亚共写了38个剧本,他的戏剧大致可分为三种:历史剧、喜剧和悲剧。他在历史剧中呈现英国的历史,尤其是蔷薇战争时期,这类剧本显示他能使庞大复杂的历史资料在舞台出现;他的喜剧所采文体颇广,有的着重闹剧成分,有的是浪漫喜剧,也有些内容较为严肃,称为阴沉喜剧;但莎士比亚最伟大的还是在于他的悲剧,而他在悲剧上也采用了广泛的题材和手法。在我看来从某个角度而言,莎士比亚是当时最成功,最富商业价值的剧作家,而属于他的伟大天才表现在他的悲剧上。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压迫与无奈,或许更甚至是我们内心中邪恶与善良的战争。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斯》,其中,《哈姆雷特》在莎翁37个剧本中,最受剧场与学术界的厚爱;《奥瑟罗》是莎翁悲剧中结构最严谨的剧本;《李尔王》被20世纪评论家认为是莎翁最伟大的悲剧;《麦克白斯》则是四大悲剧中节奏最紧凑凝练的作品。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我们看到其特点是允许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交叉,悲剧中也可以有喜剧成分,是一种平民艺术,没有古典悲剧的清规戒律,让人可以更深切地感受悲剧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命运安排,人性的复杂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点,没有人可以消灭悲剧,我们只能从悲剧中看到未来的光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四大悲剧中的一出讲述天伦相残的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莎翁作品。在作品中,哈姆雷特有着年轻人的热血沸腾、踌躇满志、放荡不羁,又怀着孝顺与叛逆,正义与偏激,宽容与仇恨的矛盾人性。在作品中年轻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发现自己的叔叔是毒害生父国王的凶手,而自己的母亲则在父亲过世不到两个月,便与国王的弟弟结婚。羞耻与哀悼,仇恨与宽容正在他的心中激荡着,他为叔叔的恶毒而愤怒,为母亲的婚姻而感到羞耻,为自己的父亲而感到悲伤,为世间的明争暗斗而感到疯狂,这些都把他推向不能自拔的困境,使他一步一步走上复仇之路,不惜装疯卖傻、抛弃爱情、甚至到最后牺牲生命。仇,是复了;亡灵,是安息了,但深爱他的女子却永远离他而去;自己的性命也在这场复仇的战争中牺牲了。 我们或许还不能理解,是什么样的仇恨才会把一个人逼到如此地步,甚至致使一个人陷入疯狂与绝望;我们或许不能明白,为什么亲如手足的兄弟会为了权力与金钱而手足相残;我们或许不知道,是怎样强烈的爱可以使人付出一切,包括生命与灵魂;我们或许……但我们知道在莎翁的作品中,虚构的人物总有现实的模板,文学的作用便是将现实反映出来。人性的弱点与光辉都融入了哈姆雷特之中,我们看到的哈姆雷特是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哈姆雷特是虚构的、是夸张的,但却让我们知道掩藏在灵长动物的躯壳之下我们都有着一扇黑暗之门,一旦潘多拉的宝盒打开了,毁灭的不仅是我们自己本身也会是我们身边原本的美好生活。悲剧是人类掌握的最美妙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艺术的结晶,它在虚构中为我们的现实敲响了警钟,人性是复杂的,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但人性的光辉却是我们终其一生追寻的梦想。 《奥瑟罗》是莎士比亚在1604年所写的四大悲剧之一,与《哈姆雷特》不同的是,在《奥瑟罗》中莎士比亚更注重描写的是人性的嫉妒这一弱点。莎士比亚在《奥瑟罗》中创造出奥瑟罗与埃古全然不同的两种人物典型,全剧并围绕在家庭﹑嫉妒两大主题中发展,在莎翁的笔下,嫉妒便是人心最大的弱点。

论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命运观

论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命运观 ——命运悲剧与社会矛盾 【摘要】公元前六世纪中叶,雅典工商业迅速发展,刺激农业发展,社会生活日趋复杂,政治生活日益活跃。简单的酒神颂歌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由此演变为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是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物,反映其生活和愿望。所以尽管大多取材于神话,内容带有命运观念,但是却反映了当代的社会生活和斗争。公元前五世纪,是希腊悲剧的繁盛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便是在此时期涌现,所以本文将就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作品探讨古希腊命运悲剧与社会矛盾之间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悲剧命运观奴隶主民主政治三大悲剧家 一、古希腊命运观与希腊悲剧 古希腊人信奉神,认为神是无所不能的,但是除了神之外,还有命运的控制,神也对之无可奈何。故而,命运是古希腊文学中的永恒主题。 古希腊悲剧兴起于公元前六世纪,于公元前五世纪。满足了古希腊繁盛时期对文化的要求。主要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虽然是以神话的形式表现并且带有一定迷信色彩,但却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无论是神与神还是人与神,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斗争的反映。命运的主题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古希腊流传至今的三大悲剧家的作品中体现了人与命运的关系演变史,不仅体现了古希腊人的认识逐步提高,也体现了奴隶主民主制度的兴衰。 二、社会矛盾嬗变与三大悲剧家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如是说。 这也就是说,一切文艺必应反映现实,模仿现实。古希腊悲剧不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主政治生活,更揭示了现实的必然性。 (一)社会现状与社会矛盾。 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公元前五世纪处于奴隶主民主政治的转型期,古希腊悲剧正是这一阶段发展繁荣。民主制最兴盛的时期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前444-前429),兴建大型剧场,发放津贴,戏剧由是成为雅典公民政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古希腊人对于奴隶主民主制度与社会的探索也体现在古希腊悲剧中。 (二)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莎士比亚悲剧命运观 - 副本

摘要 本文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为研究对象,以“命运观”为线索,旨在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分析,对不同人物类型进行解读,从而在人物研究中分析总结莎士比亚的命运观,从而认清人与命运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待命运的态度。 绪论重点介绍了从人物角度分析命运观的理由,第一章则是从莎剧命运观的形成背景与表现形式的角度分析命运的实质,第二章则是对剧中不同人物进行分类:从而分析他们身上体现的不同命运观,第三章一方面运用了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的部分观点,证明人力与命运同时存在、同时对人生发生作用、而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占有决定性地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则分析了人对命运的能动性,说明了人如何正视自己、面对命运。 关键词:命运;莎士比亚;人性;命运观。

绪论从剧中不同角色研究命运观本文从莎剧中的人物角色角度探讨莎士比亚的命运观,从中以小见大,并以《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著名悲剧为阐释对象,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悲剧更能反映作者的命运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提到:“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自古以来,人们总在为苦难而哀叹,为美好而欢笑,但在我看来,这种哀叹要比欢笑深沉的多,因为人们在对苦难哀叹时,一方面包含了对受苦者的同情以及对灾难的不满,这是人性上的一种正义,另一方面,人们在哀叹时会思考渺小的个体与所谓的“命运”的关系,可能有人从神秘学的角度把命运理解成一种冥冥之中的力量,在干涉世界的走向与整体的行为,也有人会从科学角度对苦难灾害进行分析,总期望找出所有的、客观的苦难发生的原因,总之,无论如何思考都离不开对人与命运的关系的思考。而喜剧很多时候只是给观众一种情感上的愉悦,使得观众并未对事件本身进行深入思考,所以对人与命运的探讨也显得不足。而把悲剧是说成是“天灾”还是“人祸”,这其中已经不自觉地包含有命运观了,因为悲剧往往以人遭受苦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便会反映出作者的面对苦难的态度,也就会不自觉的反映出其命运观。第二,之所以是通过研究剧中人物的言行来分析命运观,是因为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言论、表情等来表现其内涵,很多人物的一段话便可单独构成一段精彩的戏剧,所以通过剧中人物对于命运的态度便可反映作品的命运观。这其中有完全信服于命运,比如《麦克白》中麦克白夫妇对于女巫的话深信不疑,这才触动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权势的欲望,按照已经预知的“命运”的步骤行动,才有了后来的谋害国王、夺权篡位、滥杀无辜、引起反抗、兵败身亡等情节;也有对于命运感到迷茫的,比如《哈姆雷特》那段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哈姆雷特纠结在其中,既富有哲理性,又富有揭露性,是人物自我内心的剖析,也是作者世界观的体现。这些不同的态度都反映了不同的命运观。 所以在正文里将会分析四大悲剧中不同的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总结,并以此反映出人物对于命运的态度,即命运观。

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是一个充满着文明的神圣国度。在这个时期,文学,艺术,思想等都蓬勃发展,也成为后来西方文化的源头。我最感兴趣的,要数古希腊的悲剧了。 所谓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剧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在我心目中,悲剧相对于其他体裁给人的感觉更加深刻,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悲剧通常是将人们珍惜,有价值的东西毁灭,通过这种方式来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而古希腊的悲剧,则是悲剧的起源。 一般认为,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在祭祀中,合唱队会表演歌舞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这种歌舞被称为“酒神颂”,悲叹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尘世遭受的痛苦并赞美他的再生;关于悲剧的词源,现代英语“悲剧”为“tragedy”,来源于古希腊语“tragodie”或“tragodia”,这个字Tragos加上ode构成,等于山羊加上歌,就是“山羊歌”,因为酒神颂的合唱队披着山羊皮扮演半羊半人的角色。公元前560年,僭主庇西士特拉妥为了讨好农民,把农村中盛行的酒神祭典搬到雅典城中,举行祭典时的表演就是悲剧的前身。在奴隶主民主制时代,雅典领袖利用这种群众性最广泛的表演形式来进行宣传教育。伯里克理斯发放观剧津贴,改建露天剧场,在每年春季举办盛大的戏剧比赛,使剧场成为当时自由民的政治讲坛和文化生活的中心之一。希腊悲剧就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在题材方面,悲剧逐渐由酒神颂扩大到神话和英雄传说的范围,它保留了酒神颂的合唱队形式和抒情诗的特点,剧中的对话采用诗体。悲剧的形式是逐步发展完善的。最初的酒神颂是由歌队提出问题,由作者扮演回答者临时口占作答。这个回答者就是第一个演员。第一个悲剧诗人据说是忒斯庇斯,他在公元前534年左右又采用了一个演员,把酒神颂化为悲剧。这是雅典城第一次上演悲剧。根据亚里斯多德的定义,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到不幸,演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中的确贯穿着命运观念,这种观念的产生是因为希腊人把不可理解的社会发展趋势和个人遭遇归因于命运的捉弄。因此人和命运的冲突,实际上是以迷信的方式反映了人和社会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