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5-8单元复习训练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5-8单元复习训练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5-8单元复习训练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5-8单元复习训练题

必修一5—8单元复习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的是()

A.建立无产阶级的司法和立法机构B.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D.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2、巴黎公社的昙花一现和十月革命的一举成功说明了()

A.资本主义逐渐被社会主义取代是新世纪的必然趋势

B.俄国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C.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执政能力弱于法国的临时政府

D.俄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落后具有革命的优越性

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从此,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原因是(1)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2)看到了私有制是社会主义不公的根源(3)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断言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运动的必然规律(4)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A.(1)(2)(3)(4)

B.(2)(3)(4)

C.(3)(4)

D.(1)(2)(3)

4、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基本原因是()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5、恩格斯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运动中去。”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不想创立科学理论B.只想创立科学理论

C.用科学理论去武装无产阶级D.创立科学理论,赢得学术界认同

6、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它是我们熟悉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方法;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主要在于它()A.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D.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7、《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巩固苏维埃政权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8、在一部苏联电影中出现过这样的镜头:两个农民受全村委托,外出买了一批粮食,运回村子途中被红军查获,他们开了一张收条给农民,然后把粮食全部没收。这部电影应是()A.《莫斯科保卫战》B.《攻克柏林》

C.《列宁在1918》D.《战争与和平》

9、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相同之处是()

A.都属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下发生的

C.都建立过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0、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11、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2、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13、下图是中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该组织系统最早形成于()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78年

14、我国人口特别少的33 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络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 位人大代表的名额,由此可见()

A.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C.人民当家作主是包括我国所有少数民族人民在内的当家作主

D.少数民族人民可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5、“文革”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他说: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吸取“文革”教训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④推进城乡基层民主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17、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主要表明蒋经国()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希望完成国家统一

C.希望两岸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利益

D.希望两岸同胞团结反对外敌入侵

18、在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给该评论加一个适合的标题()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提到“主体地区是十亿人口,台湾是近两千万,香港是五十万……社会主义是在十亿人口地区的社会主义,这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不行。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材料反映的政策最初是针对哪一问题提出的? ()

A.香港、澳门的问题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D.台湾的问题

20、据新华社报道:“2008年11月7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了包括空运、海运、邮政与食品安全4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众期盼已久的三通。”提出大陆与台湾“三通”问题的历史根据是()

A.20世纪40年代的内战遗留问题

B.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

C.美国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

D.台独势力造成

21、下列有关新中国外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边倒”的政策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新中国的企图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C.新中国以安理会五个成员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22、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A.“不结盟”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独立自主D.求同存异

23、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体现的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独立自主和不结盟24、1954年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台声明规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之间关系,并感到如果这些原则运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实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同年的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也同意以这些原则指导两国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如果这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以上材料反映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处理中国与印度、缅甸的关系

①有利于和平协商和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维护地区和平

②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平等、和平地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5、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B.立足于可能发生较大的世界战争,制定灵活外交政策

C.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6、“弱国无外交”这一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已离我们远去。六十年的外交实践证明,正

确的外交政策的制定是取得成就的关键。下列外交成就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 ①④②③

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③④②①

27、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 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 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 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8、下图为“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示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D.中国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29、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在该条约影响下

A.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B.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C.美国对苏联全面冷战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

30、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应指

A.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B.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C.防止法西斯势力的进攻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

31、下列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美国领导建立的军事政治组织②它的建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③它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④两极格局瓦解后其规模逐渐缩小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2、“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北约成立D.德国分裂

3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欧国家之间维持了60多年的和平局面,其主要原因有①经济一体化发展②政治联合加强③法德实现和平④民族矛盾消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34、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 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 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 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D. 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35、1956年前后,日本加入了关贸总协定、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这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使日本走上了外向型经济的道路B.使日本成为政治、经济大国

C.恢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环境D.使日本摆脱了经济瘫痪状态

36、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这表明欧洲①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开始谋求联合③抵制超级大国的控制④经济地位的提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7、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以苏联一极的坍塌而结束。从美苏竞争的结局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A.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得人心B.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C.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科技的竞争D.单极世界的梦想不符合世界潮流

38、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下列表述能支撑以上观点的有①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②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③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表明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④苏联解体后形成多个力量中心使世界相对稳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9、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欧洲共同体两极瓦解一超多强不结盟运动

B.欧洲共同体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C.欧洲联盟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D.欧洲联盟两极瓦解华约解散亚太经合

40、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到1996年年中,全世界已有101个区域经济圈,其中60%以上即69个是在90年代以后建立的。导致“区域经济圈”在90年代以后大量建立的政治因素是

A.两极格局瓦解B.中国改革开放

C.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多极格局加强

41、2008年8月8号,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战争爆发后,欧盟轮值国主席、法国总统萨克奇赶赴莫斯科斡旋,与俄总统签署了和平解决冲突的“六点协议”,此事最能说明欧盟A.正逐步成为多极格局中的一极B.靠拢俄罗斯,疏远美国

C.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D.成为政治军事化组织

42、《四月提纲》中,列宁之所以提出了和平夺权的方式,原因是()

A、布尔什维克党已掌握了彼得格勒等大城市苏维埃的领导权

B、临时政府继续进行战争,人命普遍不满

C、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武装,临时政府反革命性尚未充分暴露

D、布尔什维克党的威信空前提高

43、普列汉诺夫曾经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并称“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这表明他()

A、正确分析了俄国当时的国情

B、赞成俄国革命实现向第二阶段的过渡

C、认为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D、认识到俄国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44、“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主要指()

A、资本主义工业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B、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尚未建立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

D、第一国际未能起到领导作用

45、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产党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各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②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向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46、“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以上是北伐军歌的歌词,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北伐战争的时代新特点有:①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大联合②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③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④革命志士前赴后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7、《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本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

A.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B.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任务D.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48、下面是周恩来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你认为这次会议应该是()

A.第26届联大B.中苏建交谈判C.日内瓦会议D.亚非会议

49、据华商报消息,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

最近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

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

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见右图)分别

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

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

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对此现

象理解正确的有:①做好农村民主理财,是保证

村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基础

性工作②此现象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③五合章”能成功使用是民主理财小组认真负责行使自身监督权力的结果④五合章”现象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50、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当中,美国政府要求新中国有息偿还在中国的部分资产。中美双方进行了持久艰苦的谈判。结果,至1979年中方无息归还了美国被冻结的在华私人资产和政府资产,美国政府将1979年10月1日宣布解冻我国被冻结在美国的全部资产。对这一事实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新中国外交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体现了新中国“另起炉灶”、“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体现了新中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D.体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曲折历程

5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B.欧共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D.发展中国家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52、著名油画家董希文在1952年创作了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后来,该作品经历了两次大的改动,其中一次改动就是在画作中去掉刘少奇的画像,换上董必武的全身像。这一次改动可能发生在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B.“三反”“五反”运动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53、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

A.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B.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

C.实现统一是台湾各党的迫切要求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54、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接纳赤色中国的人的抨击。这一记载反映的是()

A.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美国欲提出“双重代表权”

B.二战结束时期,美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安排上的考虑

C.中国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

D.在联合国接纳中国的问题上,苏联与美国的外交策略斗争

5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愁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乡愁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的“愁”指的是什么? 试分析其原因。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你所学指出这种“愁”最终的结局。

(2)材料二中作者的“愁”指的又是什么? 试分析其历史原因。结合所学谈一谈,当前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推动解决作者的“愁”?

5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6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

材料二

材料三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以上材料均摘自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政治影响?

参考答案:ABDCC;CDCBB;CABCA;DABDB;CCABB;BDBBA;CBABC;CCCCA;CCCAA;CDCBB;CCCA

55、【答案要点】

(1)作者的“愁”指的是台湾被日本割占。

原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直接原因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思想感情:为台湾的被割占悲痛不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企盼祖国实现统一;忧国忧民的感情:等等。

最终结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被收回。

(2)作者的“愁”指的是台湾与大陆分离。

原因: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占据台湾;美国的干涉。

条件:改革开放以后,大陆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

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和澳门得到成功的实践;国际上“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广泛的承认。

56、【参考答案】

(1)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性减弱;通过联合,摆脱超级大国政治附庸的地位;通过联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力量不断增强;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影响:西欧、日本在政治上日益摆脱美国控制,严重动摇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冲击了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促进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淄川中学高2016级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治天下,立七 十一国”。材料中的“封建”,准确的说指() A、委任官职 B、严密监视 C、进行分封 D、将他们变为地主 2、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 母”,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的热议。影响今天中国人观念行为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3、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的结 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建立了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B、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4、秦朝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琊等郡, 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B、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烟台是齐郡郡守的封地 D、齐郡无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 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 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个阶段。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到“家天下” B、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C、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 D、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6、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7、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A、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B、地方势力的削弱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和宦官专权 8、《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 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生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选拔人才 9、隋唐时期,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 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高考历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2.(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第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第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4.(2008上海历史)“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5.(2008江苏历史)“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6(2008上海历史)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 7、(09年北京卷).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0、(09年上海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1(09年天津卷)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2(09年浙江卷)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3(09年江苏卷)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4(09年江苏卷)“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 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5(09年广东卷B)“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 王位继承制度 B. 分封制度 C. 三公九卿制度 D. 郡县制度 16(09年广东卷B)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7(09年广东文基卷)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B.明C.汉D.秦 18(09年海南卷)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19(09年海南卷)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 20(2008海南历史)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21(2008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22、(2008江苏历史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材料中的“封 建”,准确的说指() A、委任官职 B、严密监视 C、进行分封 D、将他们变为地主 2、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 会的热议。影响今天中国人观念行为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3、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的结构,王室之下,有几 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建立了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B、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4、秦朝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琊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B、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烟台是齐郡郡守的封地 D、齐郡无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 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 民治这三个阶段。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到“家天下” B、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C、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 D、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6、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7、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A、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B、地方势力的削弱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和宦官专权 8、《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 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生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选拔人才 9、隋唐时期,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 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10、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治国,孝道是政府和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 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之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征辟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刺史制 11、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号颇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 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 A、地方的封疆大吏 B、中央朝廷的重臣 C、皇帝的内侍人员 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一历史必修一1--4单元试题

BCBCB DBCAB ACCDA BDCAC CAABB CCABA 三亚华侨学校南新校区第三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5分。) 1西周的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箭靶上面有各种兽头,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大夫的是虎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从中可知西周实行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2、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实行三公九卿制 D修筑了长城 3、在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表明宋代 A.皇权渐趋衰弱 B.地方权力削弱 C.君主专制加强 D监察制度完善 4、《哈佛中国史》中写道:“蒙古人将原来的金、宋两朝的领土分为九个行政单位,另外还有三个涵盖了大草原及同纬度的北方地区。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北京及其周边……其余的领土被分为八个区域。”对这“八个区域”进行管辖的是 A.侯国 B.郡县 C.九州 D行省 5明朝在中央机构中废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专制统治 D 增强六部权力 6、《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文化的等多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政治制度”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 B.皇帝制度 C.郡县制度 D行省制度 7、“据统计,当时希腊共有300多个城邦,其中90%左右的小邦都是弹丸之地,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几十平方米或更小。”这段材料能够说明希腊城邦的特点是A.小国寡民 B.独立自治 C.封建保守 D彼此隔绝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③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 3、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专项训练

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题专项训练 1.清代某机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善隐然执政之府矣。”这一机构是()A. 中书省 B. 枢密院 C. 三司 D. 军机处2.《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 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终呈不得休息。”这 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中央集权B.皇权专制C.世袭传承 D .政务繁忙 3.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 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宗法制 A. 在西周以后走向消失 B. 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C. 是国家政治制度核心 D. 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4.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由此可知 A. 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 B. 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 C. 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D. 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朝建立后,朝廷上对于如何治理地方曾爆发过激烈的争论,丞相绾等言:“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则议曰:“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 B. 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 C. 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D. 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6.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 举制”的变化。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与其搭配正确的是 ( ) A .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 .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 .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 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 适应军事需要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 巩固皇权 8.漫画中的情景(“你虽然有才,但毕竟是次子,认命吧” )是受中国哪种制度的 影响( ) A. 察举制的影响 B. 科举制的影响 C. 分封制的影响 D. 宗法制的影响 9 .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10 .宋朝许多著名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对 于他朝整日缠身于冗杂政事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一现象体现了宋代 A .重文轻武的治国传统 B .官僚制度发生变化 C .藩镇割据局面的结束 D .士人深受理学影响 11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 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C. B. D.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

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了()①幽王荒淫无道②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③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④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 ④ D.①②③④2.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 制 D禅让制 3.下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 是 (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 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4.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立志效法古代名君 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5.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 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6.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 ①分工明确②互相配合③互相牵 制④皇权集中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 ④D.①②③④ 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8.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下有关表述错误的有( ) A.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B.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C.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D.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 9.《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课程目标: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 【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

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2018-2019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座号:____ 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西周的制度丰富多彩,在借鉴夏商制度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制度。下列哪一制度充分显示出西周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官制 D.郡县制 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3.《史记·殷本纪》载:(商代)“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表明当时()A.王位世袭制不复存在 B.宗法制尚未完全确立 C.分封制造成国家分裂 D.郡县制已经开始推行 4.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的问题。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 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河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河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各自为政,分段治理 5.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诸侯国之间已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 B.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 C.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 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

6.《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材料中的“秦制”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法律制度 C.中央集权制 D.皇帝制度 7.司马迁《史记》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说明秦朝“郡县制”() A.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 B.强化了皇权专制主义制度 C.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D.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国,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明实行中外朝() A.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唐之于汉的“变动”体现在() A.皇帝制度的确立 B.郡县制的实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10.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发生变化,常常出现“君主近臣,代起执政(执行政令)”,结果削弱了本朝原有中枢机构的职权。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①秦朝设置三公九卿②西汉设置中朝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1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的行省制度 D.明朝的内阁制度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卷 时限:90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 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2.公元前782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了( ) ①幽王荒淫无道②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③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④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一种字体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巧妙地组合成一个装饰性强的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该字体是() 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楷书 4.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

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5.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 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6.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 ( ) ①分工明确②互相配合 ③互相牵制④皇权集中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 )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西 周 分 封 制 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 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 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 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积极 性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 周成为强国 局限 性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 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 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 周 宗 法 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 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 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 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 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秦朝中央背景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措施 中 央 确立皇帝 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题

2014-2015学年度???学校8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 A.枢密院把持国家军事决策权B.中央权力机构发生重大变化 C.通过分散相权扩大统治基础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解决 2.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各种不同含义。《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 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材料 中“中国”指的是 A.内陆地区 B.周天子的直辖区 C.中原地区 D.华夏族的诸侯国 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风俗 B.贡赋 C.秩序D.礼仪 4.下列历代措施中,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作用的有 A.秦朝全面实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宋朝用分权办法加强地方控制D.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5.两位唐朝学者发表对“秦国统一天下,但享国十五年即亡”的看法。萧瑀认为“秦并六国后,罢诸侯置太守,故二世而亡”;柳宗元认为秦之亡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对萧、柳两人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过于暴虐无道而导致速亡 B.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废除封建体制而导致速亡 C.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分封,柳则肯定秦实行分封 D.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郡县,而柳未否定秦行郡县 6.(2011广东梅州模拟)为加强君主专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御史府内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 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D.尚书台都察院内阁 7.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练习题

1.公元前480年左右,雅典有公民2.5~3万人,面积只有北京的七分之一大。雅典城邦的这一特点直接导致() A.城邦小国寡民B.公民参政素质较高 C.公民珍视个人自由D.公民有较多机会参与城邦公共事务 2.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判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B.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C.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3.修昔底德曾说:“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民主,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对修昔底德关于雅典社会的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雅典社会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②修昔底德不赞成所有人之间的平等③雅典的民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④雅典社会是以消除不平等为目的 A.①②③B.②C.③④D.①②③④ 4.伯利克里说:“在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精神使我们信服。”这段话表明古希腊() A.保护希腊人合法权利B.尊重希腊公民个人意志 C.遵循法律至上原则D.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5.丹尼斯·舍曼等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说希腊人开始倡导理智主义,那么他们也是最先压制它的人。简言之,他们是这样一个民族——在人类可能会尽力为之的事情上,他们既向别人展示了何以成功,也向别人展示了何以失败。”这段话显然是在描述古希腊() A.不够完善的民主制度B.小国寡民的城邦结构 C.粗糙暴烈的法律体系D.狂热殖民的经济生活 6.《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到:“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粗糙体制”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体制B.“粗糙体制”“精致体制”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C.“粗糙体制”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D.“粗糙体制”和“精致体制”没有本质的区别7.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有些方面也有着相似之处。中国古代哪个机构的职能与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职能最为相似() A.唐朝的刑部B.宋朝的枢密院C.元朝的中书省D.清朝的军机处 8.《希腊哲学史》中写道:“(城邦)一旦制定了法律,它就作为共同条例公诸于众,平等地不偏不倚地对待所有的人。……它又是城邦一致协议而规定的,以此规范每个公民的生活。”这表明古希腊法律() A.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意愿B.是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 C.限制了城邦公民的自由权利D.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9.某同学为“古罗马的法律”的课题作了一个幻灯片提纲,你认为其中哪一项有误,应该修改() 10.下列历史现象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A.爱琴文明→西方文明→希腊文明B.爱琴文明→希腊文明→西方文明 C.西方文明→爱琴文明→希腊文明D.希腊文明→爱琴文明→西方文明 11.古代雅典,每年均依据公民大会表决通过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由此可知雅典公民() A.消极行使民主权利B.努力维护社会公平 C.可能滥用民主权利D.积极防止权力集中 12.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A.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B.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前三单元测试题

实验高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年级*月份月考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09.7·宁夏学业水平·1)依照周朝礼制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诸侯只能用六排,大夫用四排。实行这种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满足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的欲望B.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C.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D.推动周朝文化事业的发展 2.(2014.12·重庆学业水平·1)《礼记·礼运》篇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制度是 A.选贤任能的首领禅让制度B.宗法关系为核心的分封制度 C.防止官员贪腐的监察制度D.皇权至高无上的专制制度 3.(2015.12·甘肃学业水平·1)下图为“颖川赖氏族谱”。族谱又称家谱,它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以历史的眼光看,家谱具有 A.宗法制的特征B.礼乐制的遗风C.禅让制的传统D.分封制的痕迹 4.(2008.7·宁夏学业水平·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5.(2014.6·西藏学业水平·2)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取代封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6.(2015.12·甘肃学业水平·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其中论及的制度变化是 A.分封制→郡县制B .三公制→三省制 C.世袭制→禅让制D .封国制→行省制 7.(2012.12·重庆学业水平·3)东汉后期,民间流行有关于察举制的歌词:“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反映出当时 A.察举制正在向科举制转变B.察举的对象转向贫寒人家 C.政治腐败造成察举严重不实D.察举的方式是以考试来选拔人才 8.(2013.12·重庆学业水平·2)战国时期官僚制萌生,它的特点是:国君可以随时任免官员;官员通常领取实物俸禄;国君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该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