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晶体

分子晶体

分子晶体
分子晶体

《分子晶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3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中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第一课时分子晶体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分子晶体的概念,典型分子晶体,分子晶体的结构,由一个案例延伸出分子晶体的一个物理性质。由于晶体的结构决定其性质,在讲解完结构以后,便于学生理解其性质。

(二)教材分析

本节延续前面一节晶体,以“构成微粒---晶体类型---晶体结构”的认知模式为主线,继续学习微粒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两种本质不同的相互作用构成的分子晶体,着重探究了典型分子晶体冰和干冰的晶体结构特点。并谈到了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与上一章《分子的性质》联系比较紧密,如范德华力、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及影响因素,既有助于理解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又能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使学生对分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特点有里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为后面学习原子晶体做好了知识准备,以形成比较。要求将学过的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应用于建立分子晶体的模型,同

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物质性质特点加以联系,使得前后知识联系呼应,从而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晶体的常识》的学习已经了解到晶体的性质与晶体中微粒的种类,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微粒的排列规律密切相关。这是学习晶体四大类型的第一类,所以学好分子晶体既是对上节课的延伸巩固,又对学习其他晶体做好知识和方法铺垫。

本节内容的知识点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学生掌握起来很难。因此让学生课前先查阅有关资料或是预习课本67页的科学视野,让学生感到分子晶体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借助一些图片、模型,用以帮助学生想象,加深记忆。

(四)设计重点

本节课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个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动力的实践活动方法。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技能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刺激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已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在不同的任务中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自发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最后师生交流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从中可以观察学生的思维活动,分析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倾向。反过来,教师也能将一些学习的方法传递给学生。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探究的欲望。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老师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组织学生探讨和总结问题,老师在每个问题结束之后作以归纳和强化。

(五)设计思路

二、教学设计方案

分子晶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包括以下四点

(1)、使学生通过主动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前沿可燃冰,明确分子晶体的概念.

(2)、理解分子晶体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微粒的堆积方式。。

(3)、知道分子晶体熔沸点高低与晶体结构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关系。

(4)、知道一些典型的分子晶体.

2、能力目标;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2)、通过查阅资料自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子晶体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微粒的堆积方式。

掌握分子晶体熔沸点高低与晶体结构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关系。

晶体的结构决定了晶体的性质(物理性质),掌握分子晶体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微粒的堆积方式,为学习分子晶体性质打下基础。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是由微粒间是何种作用力所决定,因此认真学习分子晶体的结构对掌握其物理性质做好知识准备,且便于我们应用于实际问题,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

难点: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对分子晶体微观粒子的想象。

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但是仅靠语言的描述,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借助模型,图片。其次这是学生接触到得第一类晶体类型,要给学生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模式和方法。在本节课中涉及到的计算题在高考题中常常困扰学生,所以要耐心反复练习。

(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课前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查找有关可燃冰的资料(分组,查阅渠道,每组具体查阅的方向)。布置学习任务,学会利用网络获得资料,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三维想象的综合能力。活动延伸所在希望学生能够多加关注生活中涉及化学的热点问题,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课堂任务:

课后任务:

①引导学生课下结合课本65页的表格及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分子的性质》,总结归纳分子晶体的其他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②自己制作一个分子晶体的模型,培养学生三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下节课展示作品,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更多的同学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体验学习的喜悦,深化对分子晶体结构的认识。

(四)教学用具

本节课需要用到的教学用具有:

(1)课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实现教学目标.

(主要用于生动直观的为学生展示分子晶体的图片、立体结构,在教师讲解过程中便于学生想象理解,加深理解。)

(2)模型:自制的干冰,冰的晶胞模型。

(教师课前利用兵乓球和竹签自制的干冰,冰的晶胞模型。用于激发学习兴趣)

(3)探究学习报告:(表附在最后)

(师生合作完成探究学习过程,用于过程记录,使学生对探究学习有初步了解。)

(六)板书设计

(七)参考文献资料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8

[2]吴晓红.化学微格教学讲义.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2.1

[3]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4] 陈琦、刘儒德主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表

探究学习报告

课题:姓名:合作者:

【我的假设】

【验证假设的原理】

【科学抽象】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晶体结构

第二章晶体结构及常见晶体结构类型 1、名词解释 (a)晶体与晶体常数(b)类质同晶和同质多晶(c)二八面体型与三八面体型(d)同晶取代与阳离子交换(e)尖晶石与反尖晶石(f)晶胞与晶胞参数(g)配位数与配位体(h)同质多晶与多晶转变(i)位移性转变与重建性转变(j)晶体场理论与配位场理论 解:(a)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或晶体是具格子构造的固体。晶体常数:晶轴轴率或轴单位,轴角。 (b)类质同象:物质结晶时,其晶体结构中部分原有的离子或原子位置被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所占有,共同组成均匀的、呈单一相的晶体,不引起键性和晶体结构变化的现象。 同质多晶:同一化学组成在不同热力学条件下形成结构不同的晶体的现象。(c)二八面体型:在层状硅酸盐矿物中,若有三分之二的八面体空隙被阳离子所填充称为二八面体型结构。 三八面体型:在层状硅酸盐矿物中,若全部的八面体空隙被阳离子所填充称为三八面体型结构。 (d)同晶取代:杂质离子取代晶体结构中某一结点上的离子而不改变晶体结构类型的现象。 阳离子交换:在粘土矿物中,当结构中的同晶取代主要发生在铝氧层时,一些电价低、半径大的阳离子(如K+、Na+等)将进入晶体 结构来平衡多余的负电荷,它们与晶体的结合不很牢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其它阳离子交换。 (e)正尖晶石:在AB2O4尖晶石型晶体结构中,若A2+分布在四面体空隙、而B3+分布于八面体空隙,称为正尖晶石; 反尖晶石:若A2+分布在八面体空隙、而B3+一半分布于四面体空隙另一半分布于八面体空隙,通式为B(AB)O4,称为反尖晶石。 (f)任何晶体都对应一种布拉菲格子,因此任何晶体都可划分出与此种布拉菲格子平行六面体相对应的部分,这一部分晶体就称为晶胞。晶胞是能够反映晶体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章教学设计

选修3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章教学设计 东莞市第一中学刘国强 一、本章教材体现的课标内容 1、主题: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了解晶胞的概念,会计算晶胞中原子占有个数,并由此推导出晶体的化学式。 2、主题: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知道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主题:第三节金属晶体 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知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区别。 4、主题:第四节离子晶体 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知道离子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的区别。 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 二、本章教材整体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知识是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以及化学键等知识的基础上介绍的,是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知识的延伸和提高;本单元知识围绕晶体作了详尽的介绍,晶体与玻璃体的不同,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离子晶体,从构成晶体的微粒、晶胞、微粒间的作用力,熔沸点比较等物理性质做了比较,结合许多彩图及详尽的事例,对四大晶体做了阐述;同时,本单元结合数学立体几何知识,充分认识和挖掘典型晶胞的结构,去形象、直观地认识四种晶体,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应多联系生活中的晶体化学,去感受生活中的晶体美,去感受环境生命科学、材料中的晶体知识。 “本章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晶体结构和性质,作为本书的结尾章,与前两章一起构成“原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三位一体的“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结合前两章已学过的有关物质结构知识,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物质的结构及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体系 本单元知识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节简单介绍晶体的常识,区别晶体与非晶体,认识什么是晶胞:第二部分分为三节内容,第二节“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分别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及晶体特性,在陈述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时,以干冰为例,介绍了如果分子晶体中分子问作用力只是范德华力时,分子晶体具有分子密堆积特征;同时,教科书以冰为例,介绍了冰晶体里由于存在氢键而使冰晶体的结构具有其特殊性。在第三节“金属晶体”中,首先从“电子气理论”介绍了金属键及金属晶体的特性,然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描述了金属晶体的四种基本堆积模式。在第四节“离子晶体”中,由于学生已学过离子键的概念,教科书直接给出了NaCl和CsCl两种典型离子晶体的晶胞,然后通过“科学探究”讨论了NaCl和CsCl两种晶体的结构;教科书还通过例子重点讨论了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几何因素和电荷因素,而对键性因素不作要求。晶格能是反映离子晶体中离子键强弱的重要数据,教科书通过表格形式列举了某些离子晶体的晶格能,以及晶格能的大小与离子晶体的性质的关系。

怎样区分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1 原子晶体:相邻原子之间通过强烈的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叫做原子晶体。 (1)原子晶体中,组成晶体的微粒是原子,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共价键,共价键结合牢固,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硬度大,不溶于一般的溶剂,多数原子晶体为绝缘体,有些如硅、锗等是优良的半导体材料。原子晶体中不存在分子,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单质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原子晶体,按各原子数目的最简比写化学式。常见的原子晶体是周期系第ⅣA族元素的一些单质和某些化合物,例如金刚石、硅晶体、SiO2、SiC等。(但碳元素的另一单质石墨不是原子晶体,石墨晶体是层状结构,以一个碳原子为中心,通过共价键连接3个碳原子,形成网状六边形,属过渡型晶体。)对不同的原子晶体,组成晶体的原子半径越小,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即共价键越牢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例如金刚石、碳化硅、硅晶体的熔沸点依次降低。 (2)一般键长越短,熔沸点越高。例如:金刚石(C—C) > 二氧化硅(Si—O) > 碳化硅(Si—C) > 晶体硅(Si—Si) 2分子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构成的晶体。 (1)典型的分子晶体 ①所有非金属氢化物 ②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如:稀有气体、卤素(X2)、氧气、硫(S8)、氮(N2)、白磷(P4)、C60等 ③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如:CO2、SO2、SO3、P4O6、P4O10等 ④几乎所有的酸 ⑤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如:苯、乙酸、乙醇、葡萄糖等 ⑥所有常温下呈气态的物质、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除汞外)、易挥发的固态物质 (2)分子晶体是由分子组成,可以是极性分子,也可以是非极性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弱,分子晶体具有较低的熔、沸点,硬度小、易挥发,许多物质在常温下呈气态或液态,例如O2、CO2是气体,乙醇、冰醋酸是液体。同类型分子的晶体,其熔、沸点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例如卤素单质的熔、沸点按F2、Cl2、Br2、I2顺序递增;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按周期系同主族由上而下熔沸点升高;有机物的同系物随碳原子数的增加,熔沸点升高。但HF、H2O、NH3、CH3CH2OH等分子间,除存在范德华力外,还有氢键的作用力,它们的熔沸点较高。在固态和熔融状态时都不导电。 分子组成的物质,其溶解性遵守“相似相溶[1]”原理,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例如NH3、HCl极易溶于水,难溶于CCl4和苯;而Br2、I2难溶于水,易溶于CCl4、苯等有机溶剂。根据此性质,可用CCl4、苯等溶剂将Br2和I2从它们的水溶液中萃取、分离出来。 (3)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 ①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一般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例如:元素周期表中第ⅦA族的元素单质其熔沸点变化规律为:At2>I2 > Br2 >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教案(人教版选修3)

2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一课时分子晶体 [教材内容分析] 晶体具有的规则的几何外形源于组成晶体的微粒按一定规律周期性的重复排列。本节延续前面一节离子晶体,以“构成微粒---晶体类型---晶体性质”的认知模式为主线,着重探究了典型分子晶体冰和干冰的晶体结构特点。并谈到了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使学生对分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特点有里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为后面学习原子晶体做好了知识准备,以形成比较。 [教学目标设定] 1.使学生了解分子晶体的组成粒子、结构模型和结构特点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了解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知道一些常见的属于分子晶体的物质类别。 5.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体验研究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分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特点 难点是氢键的方向性和氢键对物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从三维空间结构认识晶胞的组成结构 [教学方法建议] 运用模型和类比方法诱导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设计] 复问:什么是离子晶体?哪几类物质属于离子晶体? (离子化合物为固态时均属于离子晶体,如大部分盐、碱、金属氧化物属于离子晶体) 教师诱导:这些物质属于离子晶体吗?构成它们的基本粒子是什么?这些粒子间通过什么作用结合而成的?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板书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分子晶体 二、分子晶体 1.定义:含分子的晶体称为分子晶体 也就是说: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相结合的晶体叫做分子晶体 看图3-9,如:碘晶体中只含有I2分子,就属于分子晶体问:还有哪些属于分子晶体? 2.较典型的分子晶体有非金属氢化物,部分非金属单质,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几乎所有的酸,绝大多数有机物的晶体。 3.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结构与性质

晶体结构与性质 一、晶体的常识 1.晶体与非晶体 得到晶体的途径:熔融态物质凝固;凝华;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特性:①自范性;②各向异性(强度、导热性、光学性质等) ③固定的熔点;④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 2.晶胞--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即晶体中无限重复的部分 一个晶胞平均占有的原子数=×晶胞顶角上的原子数+×晶胞棱上的原子+×晶胞面上的粒子数+1×晶胞体心内的原子数 思考:下图依次是金属钠(Na)、金属锌(Zn)、碘(I 2)、金刚石(C)晶胞的示意图,它们分别平均含几个原子? eg :1.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如蓝晶(Al 2O 3·SiO 2)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不同;又如石墨与层垂直方向上的电导率和与层平行方向上的电导率之比为1:1000。晶体的各向异性主要表现在( ) ①硬度 ②导热性 ③导电性 ④光学性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晶体与非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一定比非晶体的熔点高 B.晶体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C.非晶体无自范性而且排列无序 D.固体SiO 2一定是晶体 3.下图是CO 2分子晶体的晶胞结构示意图,其中有多少个原子?

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 注意:a.构成分子晶体的粒子是分子 b.分子晶体中,分子内的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相邻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 ①物理性质 a.较低的熔、沸点 b.较小的硬度 c.一般都是绝缘体,熔融状态也不导电 d.“相似相溶原理”:非极性分子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分子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 ②典型的分子晶体 a.非金属氢化物:H 2O、H 2 S、NH 3 、CH 4 、HX等 b.酸:H 2SO 4 、HNO 3 、H 3 PO 4 等 c.部分非金属单质::X 2、O 2 、H 2 、S 8 、P 4 、C 60 d.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 2、SO 2 、NO 2 、N 2 O 4 、P 4 O 6 、P 4 O 10 等 f.大多数有机物:乙醇,冰醋酸,蔗糖等 ③结构特征 a.只有范德华力--分子密堆积(每个分子周围有12个紧邻的分子) CO 2 晶体结构图 b.有分子间氢键--分子的非密堆积以冰的结构为例,可说明氢键具有方向性 ④笼状化合物--天然气水合物

半导体结晶学-典型晶体结构及电子材料-06

第五章 典型半导体材料及电子材料晶体 结构特点及有关性质 5.1 典型半导体材料晶体结构类型 5.2 半导体材料晶体结构与性能 5.3 电子材料中其他几种典型晶体结构 5.4 固溶体晶体结构 5.5 液晶的结构及特征 5.6 纳米晶体的结构及特征 2013-12-81

5.1.1 金刚石型结构 硅 Si:核外电子数14,电子排布式方式为 1s2 2s22p6 3s23P2 锗Ge:核外电子数32,电子排布式方式为 1s2 2s22p6 3s23p63d104s24p2 在Si原子与Si原子,Ge原子与Ge原子相互作用构成Si、Ge晶体时,由于每个原子核对其外层电子都有较强的吸引力。又是同一种原子相互作用,因此原子之间将选择共价键方式结合。 电负性:X Si= X Ge=1.8,⊿X = 0, ∴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2013-12-83

为了形成具有8个外层电子的稳定结构,必然趋于与邻近的四个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由杂化理论可知,一个s轨道和三个p轨道杂化,结果产生四个等同的sp3杂化轨道,电子云的方向刚好指向以原子核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的四个顶角,四个键在空间处于均衡,每两个键的夹角都是109°28′。如图5.11所示。 图5.1.1 SP3杂化轨道方向 2013-12-84

每个原子都按此正四面体键,彼此以共价键结合在一起,便形成如图5.1.2和图5.1.3所示的三维空间规则排列结构—金刚石性结构。金刚石型结构的晶体具有Oh群的高度对称性。(对称中心在哪里? 答案 ) 2013-12-85

5.1.2 闪锌矿结构 化合物半导体GaAs、InSb、GaP等都属于闪锌矿结构,以GaAs为例介绍其结构特点。 Ga 的原子序数 31,核外电子排布式 1s2 2s22p6 3s23p63d10 4s24p1 As 的原子序数 33,核外电子排布式 1s2 2s22p6 3s23p63d10 4s24p3 电负性:X Ga =1.6,X As=2.0,电负性差⊿X=0.4 <1.5。 ∴形成共价键(极性共价键) 。 2013-12-86

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教案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三章第三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说出他们的典型代表。 2、能够判断和区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3、理解并能说明晶体结构对其物理性质的影响。 4、能够简单比较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5、掌握干冰、冰、金刚石、晶态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对比,学会对比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分类研究物质的方法在化学中的运用。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晶体常识之后对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两大类晶体的具体介绍。两类晶体的构成微粒间的作用方式对熔沸点的影响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了原子内部的结构特征以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基本概念。并在本章第一节了解了晶体、非晶体、晶胞等知识。为继续学习不同类型晶体的打下了基础。但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释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时,还需要老师引导。 教学重点: 1、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的概念及结构特征。 2、氢键对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3、典型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 1、常见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判断及物理性质比较。 2、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ppt 展示常见晶体的图片 [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晶体常识,知道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生活中的晶体是很多的,可以说是形形色色的晶体。对于一类物质我们通常将其细分成类来研究。晶体可以分为四类。ppt 展示分类。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ppt 展示冰晶体结构、CO2 晶体、I 2 晶体的晶胞。请同学们找出三种晶体的共同点。 根据共同点得出分子晶体的概念。结合导学案介绍构成分子晶体的组成(构成微粒、微粒间作用方式) 【问】分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化学键吗?特例:稀有气体请回忆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的特点,推测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生】结合导学案回忆,范德华力是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比化学键弱得多。因此分子晶体的熔沸点较低。 【师】以干冰、碘易升华的事实肯定学生的推测。ppt 归纳出分子晶体的性质和结够特点。常 见的分子晶体介绍,ppt 归纳,显示周期表中的位置。 生】听讲,填写导学案【师】分子晶体中比较典型的是干冰和冰。ppt 展示干冰的晶体结构。【问】每个晶胞中有几个CO2 分子?多少个原子?每个CO2 分子周围有几个等距紧邻的CO2 分子? 【生】4,12,12 【师】ppt 展示氧族元素氢化物的熔沸点图,发现水偏高。展示冰的结构,分析原因。动画展

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解析

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晶体的概念 2、了解冰、二氧化碳的晶体结构及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类型 3、掌握分子晶体关于熔、沸点等方面的物理性质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通过列举各种晶体及其特征,达到逐个掌握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水结冰密度减小这一学生已知事实的讲解,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内部结构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分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氯键对冰晶体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教学过程 【问题讨论】雪花、冰糖、食盐、水晶和电木(酚醛树脂)这些固体,是否属于晶体?若不是晶体,请说明理由。 雪花、冰糖、食盐、水晶都是晶体。 电木不是晶体。它是高聚物,无固定的熔点。 【阅读】教材P 66碘晶胞、P 70干冰晶胞 这两个晶胞有何共同点? 组成这两个晶胞的微粒都是分子。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板书】第二节——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一、分子晶体 1.定义:只.含有分子的晶体。 【师】1、既然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都是分子,那这些微粒之间存在着哪些作用呢? 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2、据此,可推断出分子晶体有哪些特点?

熔、沸点低、硬度小 【板书】2.分子晶体的特点 有单个分子存在,化学式就是分子式。熔、沸点低、硬度小,易升华。 【师】根据分子晶体的概念,哪些物质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呢? 【板书】3.分子晶体的形成 ⑴所有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⑵多数非金属单质。如卤素(X2)、氧(O2)、氢(H2)、氮(N2)、白磷(P4)、硫(S8)、C60等。 ⑶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如:CO2、P4O6、P4O10、SO2等。 ⑷所有的酸。 ⑸绝对大多数有机物。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分子晶体都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4.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⑴分子晶体不导电。 【师】物质导电的条件是存在自由移到的电子或离子。由于构成分子晶体的粒子都是分子,不管是晶体还是晶体熔化成的液体,都没有带电荷的离子存在。因此,分子晶体及它熔化成的液体都不导电(但碲能导电)。分子晶体溶于水时,有的能导电(如:HCl),有的不能导电(如:CH3CH2OH)。 【板书】⑵分子晶体的溶解性和熔、沸点。 【师】组成分子的分子不同,分子晶体的性质也不同。如在溶解性以及熔沸点上,不同晶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板书】溶解性:相似相溶、氢键; 熔、沸点:氢键、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的极性。 5.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和结构模型 ⑴如果分子间作用力只是范德华力,若以一个分子为中心,其周围通常可以有12个紧邻的分子。如干冰晶体。 ⑵如果分子间还有其他作用力,如存在氢键的分子晶体,由于氢键具有方向性,必然要对这些分子的堆积方而成的晶体的构型产生影响。如晶体冰。 ⑶干冰的晶体模型 【师】提问: 1、与一个CO2分子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O2分子共有多少个? 2、一个干冰晶胞中平均有几个CO2分子? 3、干冰晶体中,CO2分子的排列方向有几种? 答案:1、12个;2、4个;3、4种(顶点一种,三个面心各一种)。

典型的晶体结构

典型的晶体结构 1.铁 铁原子可形成两种体心立方晶胞晶体:910℃以下为α-Fe,高于1400℃时为δ-Fe。在这两种温度之间可形成γ-面心立方晶。这三种晶体相中,只有γ-Fe能溶解少许C。问:1.体心立方晶胞中的面的中心上的空隙是什么对称?如果外来粒子占用这个空隙,则外来粒子与宿主离子最大可能的半径比是多少? 2.在体心立方晶胞中,如果某空隙的坐标为(0,a/2,a/4),它的对称性如何?占据该空隙的外来粒子与宿主离子的最大半径比为多少? 3.假设在转化温度之下,这α-Fe和γ-F两种晶型的最相邻原子的距离是相等的,求γ铁与α铁在转化温度下的密度比。 4.为什么只有γ-Fe才能溶解少许的C? 在体心立方晶胞中,处于中心的原子与处于角上的原子是相接触的,角上的原子相互之间不接触。a=(4/3)r。 ①②③ 1.两个立方晶胞中心相距为a,也等于2r+2r h[如图①],这里r h是空隙“X”的半径,a =2r+2r h=(4/3)r r h/r=0.115(2分) 面对角线(2a)比体心之间的距离要长,因此该空隙形状是一个缩短的八面体,称扭曲八面体。(1分) 2.已知体心上的两个原子(A和B)以及连接两个晶体底面的两个角上原子[图②中C和D]。连接顶部原子的线的中心到连接底部原子的线的中心的距离为a/2;在顶部原子下面的底部原子构成晶胞的一半。空隙“h”位于连线的一半处,这也是由对称性所要求的。所以我们要考虑的直角三角形一个边长为a/2,另一边长为a/4[图③],所以斜边为16 /5a。(1分)r+r h=16 /5a=3/5r r h/r=0.291(2分) 3.密度比=42︰33=1.09(2分) 4.C原子体积较大,不能填充在体心立方的任何空隙中,但可能填充在面心立方结构的八面体空隙中(r h/r=0.414)。(2分) 2.四氧化三铁 科学研究表明,Fe3O4是由Fe2+、Fe3+、O2-通过离子键而组成的复杂离子晶体。O2-的重复排列方式如图b所示,该排列方式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由O2-围成的空隙,如1、3、6、7的O2-围成的空隙和3、6、7、8、9、12的O2-围成的空隙,前者为正四面体空隙,后者为正八面体空隙,Fe3O4中有一半的Fe3+填充在正四面体空隙中,另一半Fe3+和Fe2+填充在正八面体空隙中,则Fe3O4晶体中正四面体空隙数与O2-数之比为2:1,其中有12.5%正四面体空隙填有Fe3+,有50%正八面体空隙没有被填充。 Fe3O4中三价铁离子:亚铁离子:O原子=2:1:4 晶胞拥有8个正四面体空隙,4个O2-离子;所以2:1 一半三价铁离子放入正四面体空隙,即一个三价铁离子,所以为1/8=12.5%晶胞实际拥有4个正八面体空隙,其中已经有一个放Fe3+,另外一个Fe2+占据一个正八面体空隙,所以50%的正八面体空隙没有被填充。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完美版

第六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教学内容: 1.掌握杂化轨道理论、 2.掌握两种类型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 3.了解现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初步知识,讨论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时数:6学时 分子结构包括: 1.分子的化学组成。 2.分子的构型:即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布,键长,键角和几何形状等。 3.分子中原子间的化学键。 化学上把分子或晶体中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称为化学键。化学键可 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第一节共价键理论 1916年,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 靠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学键,得到稳定电子层结构。 定义:原子间借用共用电子对结合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对共价键的形成的认识,发展提出了现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1.1共价键的形成 1.1.1 氢分子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应用量子力学) 当两个氢原子(各有一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靠近,到一定距离时,会发生相互作用。每个H原子核不仅吸引自己本身的1s电子还吸引另一个H原子的1s电子,平衡之前,引力>排斥力,到平衡距离d,能量最低: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H原子的玻尔半径:53pm,说明H2分子中两个H原子的1S轨道必然发生重叠,核间形成一个 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较大的区域。这样,增强了核间电子云对两核的吸引,削弱了两核间斥力,体系能量降低,更稳定。(核间电子在核间同时受两个核的吸引比单独时受核的吸引要小,即位能低,∴能量低)。

1.1.2 价键理论要点 ①要有自旋相反的未配对的电子 H↑+ H↓ -→ H↑↓H 表示:H:H或H-H ②电子配对后不能再配对即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只能和同数目的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成键。如:N:2s22p3,N≡N或NH3 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③原子轨道的最大程度重叠 (重叠得越多,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 1.1.3 共价键的类型 ①σ键和π键(根据原子轨道重叠方式不同而分类) s-s :σ键,如:H-H s-p :σ键,如:H-Cl p-p :σ键,如:Cl-Cl π键, 单键:σ键 双键:一个σ键,一个π键 叁键:一个σ键,两个π键 例:N≡N σ键的重叠程度比π键大,∴π键不如σ键牢固。 σ键π键 原子轨道重叠方式头碰头肩并肩 能单独存在不能单独存在 沿轴转180O符号不变符号变 牢固程度牢固差 含共价双键和叁键的化合物的重键容易打开,参与反应。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学法指导] 在学习中要加强对化学键中的非极性键、极性键、离子键、晶体类型及结构的认识与理解;在掌握微粒半径递变规律的基础上,分析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并在认识晶体的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和抽象性。 同时,关于晶体空间结构的问题,很容易与数学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在综合题的命题方法具有广阔的空间,因此,一定要把握基础、领会实质,建立同类题的解题策略和相应的思维模式。 [要点分析] 一、晶体 固体可以分为两种存在形式: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的分布非常广泛,自然界的固体物质中,绝大多数是晶体。气体、液体和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变为晶体。 晶体是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晶体中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的排列,从而使晶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宏观性质是相同的,而且具有固定的熔点和规则的几何外形。 NaCl晶体结构

食盐晶体金刚石晶体金刚石晶体模型钻石 C60分子 二、晶体结构 1.几种晶体的结构、性质比较 2.几种典型的晶体结构: (1)NaCl晶体(如图1):每个Na+周围有6个Cl-,每个Cl-周围有6个Na+,离子个数比为1:1。 (2)CsCl晶体(如图2):每个Cl-周围有8个Cs+,每个Cs+周围有8个Cl-;距离Cs+最近的且距离相等的Cs+有6个,距离每个Cl-最近的且距离相等的Cl-也有6个,Cs+和Cl-的离子个数比为1:1。

(3)金刚石(如图3):每个碳原子都被相邻的四个碳原子包围,以共价键结合成为正四面体结构并向空间发展,键角都是109o28',最小的碳环上有六个碳原子。 (4)石墨(如图4、5):层状结构,每一层内,碳原子以正六边形排列成平面的网状结构,每个正六边形平均拥有两个碳原子。片层间存在范德华力,是混合型晶体。熔点比金刚石高。

怎样区分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怎样区分分子晶体与原子 晶体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1 原子晶体:相邻原子之间通过强烈的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叫做原子晶体。 (1)原子晶体中,组成晶体的微粒是原子,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共价键,共价键结合牢固,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硬度大,不溶于一般的溶剂,多数原子晶体为绝缘体,有些如硅、锗等是优良的半导体材料。原子晶体中不存在分子,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单质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原子晶体,按各原子数目的最简比写化学式。常见的原子晶体是周期系第ⅣA族元素的一些单质和某些化合物,例如金刚石、硅晶体、SiO2、SiC等。(但碳元素的另一单质石墨不是原子晶体,石墨晶体是层状结构,以一个碳原子为中心,通过共价键连接3个碳原子,形成网状六边形,属过渡型晶体。)对不同的原子晶体,组成晶体的原子半径越小,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即共价键越牢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例如金刚石、碳化硅、硅晶体的熔沸点依次降低。 (2)一般键长越短,熔沸点越高。例如:金刚石(C—C)> 二氧化硅(Si—O)> 碳化硅(Si—C) > 晶体硅(Si—Si) 2分子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构成的晶体。 (1)典型的分子晶体 ①所有非金属氢化物 ②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如:稀有气体、卤素(X2)、氧气、硫(S8)、氮(N2)、白磷(P4)、C60等 ③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如:CO2、SO2、SO3、P4O6、P4O10等 ④几乎所有的酸 ⑤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如:苯、乙酸、乙醇、葡萄糖等 ⑥所有常温下呈气态的物质、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除汞外)、易挥发的固态物质 (2)分子晶体是由分子组成,可以是极性分子,也可以是非极性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弱,分子晶体具有较低的熔、,硬度小、易挥发,许多物质在常温下呈气态或液态,例如、CO2是气体,乙醇、冰醋酸是液体。同类型分子的晶体,其熔、沸点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例如卤素单质的熔、沸点按F2、Cl2、Br2、I2顺序递增;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按周期系同主族由上而下熔沸点升高;有机物的同系物随数的增加,熔沸点升高。但HF、H2O、NH3、CH3CH2OH等分子间,除存在范德华力外,还有氢键的作用力,它们的熔沸点较高。在固态和熔融状态时都不导电。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第七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第一节离子键 一、离子键的形成和特征 1、离子键的形成 电负性I1或Y1(KJ/mol) 电离能很小的金属原子:Na 0.9 496 K 0.8 419 电子亲合能很大的非金属原子:Cl 3.0 -348.8 O 3.5 -141 电负性相差大的元素相遇,一失电子,一得电子,它们之间以静电引力相结合,形成离子键。 ④:阳阴离子间具有静电引力,两原子的电子云间存在排斥力,两原子核间存在相互排斥力,当两原子接近到一定距离,引力=斥力,(此时整个体系能量最低),形成离子键。 2、离子键的特征 ① 本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引力 ② 无方向性、饱和性 只要空间允许,尽可能多地吸引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任何方向,尽可能多)。但总体来说,有一定比例。 二、离子的特性 1、离子的电荷 离子化合物AmBn:A n+,B m- +n﹥+3,很少见 2、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简单阴离子的电子构型,一般与同周期希有气体原子电子层构型相同。 简单的阳离子构型:

3、离子半径 将阴阳离子看成是保持着一定距离的两个球体。 d = r+ + r-单位:pm(10-12m) 规律: ①同一元素: 负离子半径>原子半径>正离子半径 低价负离子半径>高价负离子半径 低价正离子半径>高价正离子半径 例: ②同一周期 从左到右,阳离子:正电荷数↑,半径↓ 阴离子:负电荷数↓,半径↓ ③同一主族 电荷数基本相同,从上到下,半径↑(∵电子层增加) 离子半径↓,离子间引力↑,离子键强度↑,熔、沸点↑,硬度↑ 第二节共价键理论 1916年,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 靠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学键,得到稳定电子层结构。 定义:原子间借用共用电子对结合的化学键叫作共价键。 对共价键的形成的认识,发展提出了现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晶体和晶体结构

第九章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建议课外学习时间:24小时) Ⅰ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三种重要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的形成、本质及其性质。能够用化学键理论判断简单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重点通过价键理论理解共价键的形成、主要特征(方向性和饱和性)、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熟悉杂化轨道理论和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掌握杂化轨道的概念和主要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dsp2、d2sp3、sp3d2)的形成及与典型分子或离子(包括配离子)几何构型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配合物生成、空间构型、稳定性、磁性等方面的基本概念。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概念和要点,能写出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离子)的能级图和分子轨道表示式,并说明物质的一些性质(稳定性、键级和磁性)。 3.了解键参数、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理解分子的偶极矩、变形性及其变化规律。理解分子间力、氢键的产生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无方向性、无饱和性),理解离子的电子构型、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5.从自由电子概念了解金属键的形成和主要特征(无方向性、无饱和性)。会用金属键说明金属的共性(光泽、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 6.理解四种不同类型晶体的特征(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及其与物质熔点、沸点、硬度等物理特性的大致关系。了解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理解晶格能对离子型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 Ⅱ概念、术语和计算公式 一.概念和术语 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 价键理论(电子配对法、VB法)及其要点 共价键的本质及特征 轨道重叠 共价键的类型(σ键和π键)和特征 配位键 孤对电子 键长 键角 键能、解离能 杂化轨道理论及其要点 sp、sp2、sp3、dsp2、d2sp3、sp3d2杂化及其构型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 中心原子和配位原子 外轨配键外轨型配合物的特点 内轨配键 内轨型配合物的特点 形成外轨或内轨型配合物的条件配位键型与配合物的稳定性的关系物质的磁性(顺磁性和反磁性)分子轨道理论及其要点 成键分子轨道和反键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能级 单电子σ键 单电子π键 三电子σ键 三电子π键 键级 多中心键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第2~3章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1、已知下列表中数据,求KCl 晶格能 2、写出氯酸根离子 ClO 3- 的路易斯结构式. Cl 原子的电负性小于O 原子,意味着不存在 O -O 之间的键合. 合理的排布应该如下所示: ClO 3-离子中价电子总数等于26(四个原子的价电子数相加再加1), 扣除3个单键的6个电子,余下的20个电子以孤对方式分配给四个原子, 使它们均满足八隅律的要求. 3、判断 OF 2、XeF 4分子的基本形状. 写出路易斯结构式, 并读出中心原子周围价电子对的总数:中心原子价层有4对电子. 4 对价电子的理想排布方式为正四面体, 但考虑到其中包括两个孤对, 所以分子的实际几何形状为角形, 相当于 AB 2E 2 型分子. E D I S H U U E D I S H -+++?-=∴-+-++ +=?21 )()(2 1 θf θf Cl O O O Cl O O O F — O —

XeF4中心原子价层有6 对电子. 理想排布方式为正八面体, 但考虑到其中包括两个孤对, 所以分子的实际几何形状为平面四方形, 相当于AB4E2 型 分子. 苯、二氧化碳、臭氧、碳酸根分子的化学键(1)、苯分子中的p-p大π键苯分子中碳原子采用sp2杂化,3个杂化轨道分别用于形成3个σ键,故苯分子有键角为120 °的平面结构的σ骨架,苯分子的每个碳原子尚有一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垂直于分子平面而相互平行,6 个“肩并肩”的平行p轨道上共有6个电子在一起形成弥散在整个苯环的p-p大π键,符号为π 6 6(2)、二氧化碳分子里的大π键 分子中碳原子采用sp杂化,形成直线型的分子σ骨架O-C- O ,每个碳原子尚有二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其空间取向为相互垂直且与sp杂化轨道的 轴呈正交关系。形成两套3原子4电子符号为π 3 4的p-p大π键(3)、臭氧中的大π键 分子的中心氧原子采用sp2杂化,形成平面三角形,中心氧原子尚有一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垂直于分子平面,端位的2个氧原子也各有一个垂直于 分子平面的p轨道,“肩并肩” 形成符号为π 3 4的p-p大π键(4)、碳酸根中的大π键分子中碳原子采用sp2杂化,形成平面三角形,碳原子尚有一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垂直于分子平面,端位的3个氧原子也各有一个垂直于分子 平面的p轨道,“肩并肩” 形成符号为π 46的p-p大π键(1)CO 2 、CNS-、NO 2 +、N 3-通式AX 2 ,价电子数16,直线型,2个л4 3 (2)CO 3 2-、NO 3 -、SO 3 通式AX 3,总价电子数24,平面三角形,1个л6 4 (3)SO 2 、O 3 、NO 2 -通式 AX 2 ,价电子数18,V字型, (4)SO 42-、PO 4 3-通式AX 4 ,价电子数32,正四面体(5)PO 3 3-、SO 3 2-、 ClO 3-通式AX 3 ,价电子数26,三角锥型

分子和晶体

分子和晶体 该题型包括判定分子的极性,判定晶体类型和物质的性质,讲明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讲明物质的性质与晶体结构的关系,以及有关晶体结构的运算。前二者大多以小题目显现,后者则以大题目显现,其难度较大。 分子 1.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B A. CO2 H2S B. C2H4 CH4 C. Cl2 C2H2 D. NH3 HCl96上海 2.下列氢化物在液态时,分子间不存在氢键的是 D A.HF B.H2O C.NH3 D.CH401江西 3.下列分子中,属于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D A H2O B Cl2 C NH3 D CCl492MCE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C ) A同主族金属的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98MCE B. 稀有气体原子序数越大沸点越高 C. 分子间作用力越弱分子晶体的熔点越低 D.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易失去电子 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底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要。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晶体,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建成8个笼,每个笼可容纳五个CH4分子或1个游离H2 O分子。按照上述信息,完成第8、9题:

5.下列关于天然气水合物中两种分子极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 两种差不多上极性分子 B. 两种差不多上非极性分子01上海 C. CH4是极性分子,H2O是非极性分子 D. H2O是极性分子,C H4是非极性分子 6.若晶体中每8个笼只有6个容纳了CH4分子,另外2个笼被游离H2O分子填充,则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 B 23H2O D. C A CH4·14H2O B. CH4·8H2O C. CH4· 3 H4·6H2O01上海 7.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所克服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同类型的是 C A.食盐和蔗糖熔化B.钠和硫熔化00MCE C.碘和干冰升华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熔化 8.下列各组物质气化或熔化时,所克服的微粒间的作用(力)属于同类型的是( A ) A. 碘和干冰的升华 B. 二氧化硅和生石灰的熔化 C. 氧化钡和金属铁的熔化 D. 食盐和冰的熔化(广东90.22) 9.F2和Br2的沸点(MCE95.2) ( B )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不能确定 晶体 1.水的状态除了气、液和固态外,还有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65K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无固定形状,不存在晶体结构,且密度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双基知识 几个基概念 化学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极性键: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所形成的共价键 非极性键:由相同元素的原子所形成的共价键 金属键: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较强烈的作用叫金属键。 氢键: 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 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金属晶体 2.常见几种晶体的结构分析(点、线、面、体) (1)氯化钠晶体(2)氯化铯晶体(3)二氧化碳晶体(4)白磷分子的结构 (5)Cn的结构(6)金刚石晶体(7)二氧化硅晶体(8)石墨晶体★巧思巧解 2.四种晶体的比较

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 存在粒子 粒子间作用 熔、沸点 硬度 溶解性 导电性 实例 3.晶体熔、沸点比较 (1)异类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不大于分子晶体 一样地,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力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则熔、沸点越高。 ②分子晶体:关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在同分异构体中,一样地,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③原子晶体: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④金属晶体:金属阳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的电荷越多,则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越高 ★例题精析 [例1]:下列性质中,能够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是:()A.能够溶于水 B.具有较高的熔点 C.水溶液能导电 D.熔融状态能导电 [例2]:下列化合物中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大的是: A.LiI B. NaBr C. KCl D. CsF [例3]:食盐晶体如右下图所示。在晶体中●表示Na+,○表示Cl-,已知食盐的密度为ρg/cm3,NaCl的摩尔质量为M g/mol,阿佛加得罗常数为N,则在食盐晶体是Na+离子和Cl-离子的间距大约是: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第七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序言 第一节离子键 第二节共价键理论 第三节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几何构型第四节晶体的特征 第五节离子晶体 第六节原子晶体 第七节分子间力和氢键 第八节金属晶体 第九节离子极化 第十节混合型晶体

序言: v原子怎样结合成为分子?-化学键?离子键 Link ?共价键 ?金属键 v分子的形状?-分子构型 ?价电子对互斥理论 v分子怎样组成物质材料?-分子间作用力v固体材料的结构? -晶体结构 -无定型结构

价电子(Valence electrons )·····H ·He ::N ··O ·:Cl ·K ·Mg: :Ne :· ·········K ·+ :Cl ·→K +[:Cl:]- ····失或得电子→稳定结构(主族) Loss or gain electrons →octet rule 为什么惰性气体稳定? n s 2n p 6 八电子层结构 ????

化学键—分子中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离子键 1916 年德国科学家Kossel( 科塞尔) 提出离子键理论 一离子键的形成(以NaCl为例) 第一步电子转移形成离子: Na -e ——Na+,Cl+ e ——Cl- 相应的电子构型变化: 2s 2 2p 6 3s 1——2s 2 2p 6 ,3s 2 3p 5 ——3s 2 3p 6 形成Ne和Ar的稀有气体原子的结构,形成稳定离子。

第二步靠静电吸引,形成化学键。 体系的势能与核间距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V Vr0 r0r 横坐标核间距r ;纵坐标体系的势能V。 纵坐标的零点当r 无穷大时,即两核之间无限远时的势能。 下面来考察Na+和Cl-彼此接近的过程中,势能V 的变化。 ,当r 减小时,正负离子靠静电相互吸图中可见:r > r 引,势能V 减小,体系趋于稳定。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优.选)

第一节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填空题(共6题,题分合计36分) 1.如图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按一定规律排列,图1就是NaCl 的晶体结构。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具有 或接近具有球对称的电子云,它们可以被看成是不等径的刚性圆球,并彼此相切(如图2)。离子键的键长是相邻阴、阳离子的半径之和(如图3)。已知a 为常数。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NaCl 晶体中,每个Na +离子同时吸引______个Cl -离子,而Na +离子数目与Cl -离子数目之比为______。 (2)NaCl 晶体离子键的键长为________。 (3)Na +离子半径与Cl -离子半径之比r +/r -__________。 ) 236.25,732.13,414.12(===已知 (4)NaCl 晶体不存在着分子,但在温度达到1413℃时,NaCl 晶体形成气体,并以分子形式存在,现在29.25 g NaCl 晶体,强热使温度达到1450℃,测得气体体积为5.6 L(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则此时氯化钠气体的分子式(化学式)为__________。

(图1)(图2)(图3) 2.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发现C60有重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C60分子是形如球状的多面体(如图),该结构析建立基于以下考虑: (1)C60分子中每个硕原子只跟相邻的3个碳原子形成化学键; (2)C60分子只含有五边形和六边形; (3)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边数的关系,遵循欧拉定理:顶点数+面数-棱边数=2 据上所述,可推知C60分子有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C60分子所含的双键数为3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C60与金刚石相比较,熔点较高者应是____,理由是:______。 (2)试估计C60跟F2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发生反应生成C60F60(填"可能"或"不可能")______,并简述其理由:______。 (3)通过计算,确定C60分子所含单键数。______C60分子所含单键数为_____。 (4)C70分子也已制得,它的分子结构模型可以与C60同样考虑而推知。通过计算确定C70分子中五边形和六边形的数目。C70分子中所含五边形数为________,六边形数为___________。 3.在金刚石的网状结构中,含有由共价键形成的碳原子环,其中最小的环上有_____(填数字)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上的任意两个C-C键的夹角都是_____(填角度)。 4.根据下列数据回答有关问题 (1)以上物质中属于离子晶体的有(填化学式,不同)____________。离子键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