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韩剧看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

从韩剧看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

从韩剧看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
从韩剧看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

目录

引言 (1)

一、韩剧与韩流的兴起背景 (2)

二、韩剧与韩流的兴起原因 (3)

(一)韩国对文化产业的鼓励政策 (3)

(二)文化产品满足国人“心理需求” (4)

(三)在跨文化传播的表现 (5)

三、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分析韩剧与韩流的入侵势头 (6)

(一)“星你”创造出的那些市场效应与效益 (7)

1、韩星身价上涨 (7)

2、电视剧植入广告引发的经济效应 (8)

(二)“星你”创造出的文化效应与效益 (9)

(三)从以上两者看韩剧与韩流的入侵 (10)

1、偶像消费意识——偶像崇拜影响流行消费 (11)

2、商品消费意识——植入广告影响流行消费 (11)

3、旅游消费意识——视觉效果影响流行消费 (12)

结语 (13)

摘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大的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

国也进入以消费文化的生产为主的新时代。在当今的众多文化现象中,流行文化与

我们的生活是联系最紧密的。传播媒介种类的增多,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也趋向

多元化。客观来讲,“韩流”俨然已成为其中最成功,影响力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

文化品牌力量。中国也受到了来自“韩流”的冲击。“韩流”是指韩国流行文化,随

着大量的韩国影视剧作品打入中国市场后,韩剧成为“韩流”的主要魅力发散者,

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打进了中国的思想文化的腹地。

关键词:韩剧流行文化文化传播《来自星星的你》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 ninety's,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background, "globalization" China also entered a new era of consumption culture oriented production. In the various cultural phenomenon in popular culture today, and our life is most closely connected. Increased media types, ways and means of cultural exchange also tend to diversity. Objectively speaking, the "Korean wav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most influential, the most extensive cultural force. China also suffered from the "Korean wave" impact. "Korean wave" refers to the South Korean pop culture, along with the South Korean drama film a lot into the Chinese market, Korean dramas as "major charm divergent Hallyu", played the main role, scored China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hinterland.

Key words:Korean Drama,pop culture,Cultural communication,You come from the stars

引言

西方国家把从小看电视长大的人称作“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电视文化时代的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随即跨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尤其是新长成的90后以及在新世纪环境下的00后更是操控着电脑成长、步入青春期的一代。多样化的群体显示出人们已从单纯的“电视文化时代的人”走向转型和复杂化。受到来自电视机和互联网影响的人们知识面广、感觉敏锐、自信心强且在审美方面具有异端性、独特性等特点。他们对新潮东西感兴趣,习惯于把电视、网络和现实等同起来,喜欢将感兴趣的、新潮

的事物移植在自己的生活中。他们判断事物的价值取向是面向未来的、新潮的、非传统的、不保守的,崇尚那些来源于电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因素给这些人强烈地撞击直至征服感的事物。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轻视、忽视甚至蔑视传统,缺乏明确的是非标准和方向。

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得不到重视,加上传播受阻,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而融入人们生活之中的流行文化以多彩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大放异彩。流行文化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它的生产周期较短,较传统文化而言更加的消费化和商业化。能做到影响中国的影视产业和流行风向的韩剧作为文化产品就拥有以上特点。由于中、韩两国的传统文化的同源性,在当代的文化交流和保护中都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和争议。类似于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申遗,给孔老夫子装一个韩国身份等等从政府等官方渠道侵犯我国的文化等过分的行为举动,是中国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面临的严峻地挑战。但也不只在传统上,文化的跨国性传播是的文化侵略的渠道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了,渗透式的文化侵略更加防不胜防,尤其是来自流行文化。以这种渗透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侵略属韩剧首当其冲。

2005年全国上下风行《大长今》的观看风潮的时候,人们在被大长今的励志故事感动的时候,有少数人在剧中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它在将“针灸”这一中医治疗手段通过一部有影响力的电视剧化为诞于韩国,这也引起了中国人的警戒之心。韩剧一直是韩国的饮食、服饰、旅游等生活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承载体。这些影响大众的文化观念的因素以大众文化娱乐生活的必需品——影视剧的形式传。“韩剧”这一文化产品在中国的好感度使得其倾销的文化理念,尤其是本身没有界线和戒心的流行文化正面临被彻底的被“征服”的危险、被“牵领”困境。这种不同于政治经济方面的文化侵略显得有些独特的韩国的流行文化在九十年代便已进入中国大地,到今天已经发展成熟。面对这种想象,不禁产生“这个来自‘星星’的文化势力到底已发出了多大的光芒”?“中国大地上的文化生活就只靠‘星星’的光芒照射吗?”之类的疑问。

从文化产品品性来讲,韩剧具有商业性、消费性、娱乐性、通俗性、流行性的特征,透过“韩剧”与“韩流”造成的种种文化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形成发生,背后隐藏的秘密。

一、韩剧与韩流的兴起背景

——“X时代”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止,全世界已有15.98亿架收音机,6.61亿架电视机,报纸发行总量平均每日5.02亿份,图书出版每年79.85万种[1]。随着科技力量的发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便都开始迈入信息化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极大的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网络同报刊、影视、广播因信息传播功能被称之为四大媒介。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我国的互联网上网用户数已超过7800万,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03年12月底,国际出入口带宽预计达到20G,网站总数将突破50万个,CN下的域名接近40万个,上网计算机将达到3000万台,互联网用户可能达到7800万人[2]。这些都还是世纪初的数据,现如今,这四大高度成熟化的媒介已成为人类进行文化交流传播的强有力的渠道,并加大了交流传播的速度和信息量,尤其是电视和电脑。

近年来,韩国的影视剧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平台等传播媒介向中国大地铺天盖地而来。在电视机里播的是韩剧,报刊杂志被韩星的花边占据着重要版面,而我们正在蓬勃发展的网络平台上韩流相关势力更是广泛渗入,获得了网民们的高度关心。高的点击量和下载量,使得“韩剧天堂”“韩剧天空”“韩剧在线”等专门的韩国的影视剧网站也相继出现[3]。

二、韩剧与韩流的兴起原因

(一)韩国对文化产业的鼓励政策

——“文化立国”发展文化产业

作为曾经的“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在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在恢复本国经济的同时开始了产业的转型,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地进行培育。

韩国1998年度正式提出并形成“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在文化观光部下设“文化产业局”并于2001年制定“培育韩流文化方案[4]。担任过韩国文化观光部长的南宫镇曾说过一段这样的话,“十九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二十世纪是以经济,到二十一世纪是以文化建构新时代的时候” [5]。将影视产业看作是文化产业中的重点发展对象,在新的政策的大力扶植促进下得到飞速的发展。社会的大量资金和多种资源的投入其中,更加保证了韩剧的高质量制作水准。在当今大媒体的时代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韩剧凭借高

品质高质量迅速打开了的海外市场并且做到长盛不衰。

韩国的历届政府都对文化产业很重视,形成了把韩剧和韩流当做民族自尊心来用心培养的文化氛围。现任韩国总统的朴槿惠也像历届前任一样,将文化兴盛作为本届政府的重要课题。2014年4月,由她主持参加了并邀请作为韩流代表人物的李敏镐以及众多的业界相关人士研究讨论对韩流的发展问题的座谈会。韩剧以及韩流显然是在大韩民国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打造成功的文化品牌和文化想象。

(二)文化产品满足国人“心理需求”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艺作品呈现在接受者的面前时,接受者首先要满足自己的审美期望和审美享受,进而才会进一步理解与体会作品的思想内蕴。在进入较高层次的艺术境界之前,观众一般是先被作品的意趣和形象所吸引[6]。

如今,韩剧本身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文化审美活动的一大主流,甚至成为流行文化的一个代名词。作为文化产品,它通过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的完美结合来满足审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需求。

可什么是“心理需求”,韩剧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那就要谈到韩剧特点了,故事生动感人,情节设置上镜头聚焦在平民百姓的身上,展现出对家庭生活的美满与和谐的期盼,人物语言生活、风趣,给影视文化注入儒家文化精神,用画面演绎出东方民族共同的风情。展现不屈服于困难的“以人为本”的传统道德观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东方文化——儒家文化,因此很符合中国观众的心理观念和伦理需求。

人类社会一直有一个不变的主题,那就是爱与生命,并且延伸出了我们对美的感知与渴望。

韩剧多数走爱情、友情和亲情为主的情感路线。被日常生活和工作所累的观众,将自己的情感,或是希望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事得到情感借代享受和转移。韩剧擅长使用喜剧和悲剧元素,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情感,使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能够达到一种类似于悲、喜转换的效果,获得心理满足感。也可以说,观剧本身就是审美实践活动。

无论是哪一类的韩剧(如所谓的青春偶像剧,都市言情,还是家庭轻喜剧等等)表现出来的本质追求都可归类为“世俗之美”,韩剧的基本内容和它的本身特点让观众从中感受着真挚的世态人情的庸常与无奈,艺术化的“世俗之美”来源于人类现实生活之

中,充满了质朴的爱、质朴的同情与关怀。

例如在《蓝色生死恋》、《我叫金三顺》、《秘密花园》、《继承者》等爱情题材剧中使用的实际上是“白马王子和灰姑娘”一类世俗化的爱情叙事模式,《大长今》、《时尚王》等励志题材则属于“丑小鸭变天鹅”的发生模式,最后的目的是满足观众最朴素的期待视野和最原始的审美欲望。虽然有些人因韩剧的题材和内容的略显单一而对其诟病,称其“狗血”,但这类韩剧中的世俗情感正是无数男男女女所期盼的,因而更容易引起关心与共鸣。

除了情感,还有视觉、听觉等五官的审美需求的满足。近几年在电视和网络上无限火爆的韩剧基本上已从九十年代的流泪虐心的“绝症模式”转变为帅哥美女+各种巧合+虐心=“大团圆”结局的happy ending模式。现代人对五官的刺激性追求已达到了一种痴狂的状态,反映在影视文化产业上,则直接诱发了“男色消费时代”出现,这是个诞生“脑残粉”和“死忠饭”的时代。就拿最近今年上过快乐大本营的韩国男性嘉宾来说李敏镐、金贤重、张根硕、朴海镇、Rain(郑智薰)、super junior组合、EXO组合的一众帅气男星无一不在国内外拥有火热人气和巨大号召力。网络上经常能够看到粉丝们热捧自己偶像的举动,韩星在中国的演唱会、见面会三四分钟就能售罄,呈现出一票难求的火热景象。粉丝们为紧跟Oppa的行程,各种接机举动造成机场瘫痪,包车追赶偶像行程,可以彻夜守在其入住的酒店外头。在偶像生日的时候用感恩的心情为之准备礼物应援寄到韩国,或是在韩国的报纸、巴士和地铁站刊登庆生广告一表爱意的这一类行为似乎成了粉丝们的一般性行为了。

如今韩流明星在中国的圈饭形式众多。凭借自身的靓丽外形条件和自己的影视剧作品的影响力便可而受到追捧,即使韩星们并没有踏出国门,中国的电视荧屏也能被他们攻陷。主演中国电视剧电影(秋瓷炫、全智贤),商品代言活动(朴敏英、张根硕),社交网络也每秒数百计的速度更新着这些被粉丝们奉为“王子”、“男神”、“女神”的周边消息。谁叫Oppa们一个个都帅气逼人、温柔善良、身高八尺、多才多艺呢?

(三)在跨文化传播的表现

知晓中韩两国历史的便可知道,两国不只是同处于亚洲这一地理位置的邻国关系,在历史文化方面韩国自古以来受到来自中国的影响,即儒家文化的影响,致使民族性格的也较为相似。

立足民族,洋为韩用,是韩剧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则。韩剧对民族性与世界性元素的拿捏和处理都十分的得当。它做到了将民族的情感体验包孕在世界文化的关怀之中,同时借鉴现代意识和影像表现手法,容纳并且丰富了我们对共同面临着的世界性文化命题的审美理解。对于人性、爱情、道德、忠诚、伦理,这些古今中外不断地通过各类艺术样式和主题表现和探求的内容,韩剧通过浪漫唯美的故事,多元化的产业运营,以及成熟的对普通人群、普遍情感的表现与关注,这些都是“韩流”能做到从东亚到世界造成文化震荡的重要原因[7]。

像《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至父母亲上书》、《最佳李顺心》这样的家庭伦理剧,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呼唤孝敬父母、夫妻恩爱等最基本的儒家道德思想,十分迎合中国观众的家庭伦理观念。《天国的阶梯》、《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等爱情悲剧,男女主人不离不弃、坚贞不渝的爱情,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典的“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中韩两国社会文化心理的共通性,使中国观众很容易对韩剧思想内容的理解感知。

另外,通过韩剧的影视音乐(OST)和“音乐无国界”这一效应打开他国之门。当年作为手机彩铃的热门榜的《浪漫满屋》、《My Girl》、《我叫金三顺》等热播剧的“OST”(影视原声带)单曲在中国城市里的大街小巷迅速传播流行,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音乐形式。因韩剧的OST的制作采取的是和剧本制作以及拍摄进度同步,由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根据电视剧内容和人物量身定制,再由唱功卓越的歌手演唱的模式。“OST”对电视剧起到了辅助的作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剧情的进行节奏。好的OST能够做到令观众不论时间地点,像一首好的电影主题曲对于好电影的作用一样成为标记和关于剧情记忆之门的一把万能钥匙。现如今,热播韩剧的插曲每每发布都能轻松占据各个音乐门户网站的上位圈,已成为是一份十分走俏的文化产品。

三、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分析韩剧与韩流的入侵势头

《来自星星的你》是2013年12月末韩国SBS电视台播出的由张太侑导演,朴智恩编剧,金秀贤、全智贤等人气演员主演,由爱奇艺和乐视网引进通过网络平台播出的热播韩剧。讲述的是一个从外星来到地球的神秘男人都敏俊,在地球生活了400年(朝鲜时代—2014年)之后,与国民女演员千颂伊两人相遇相爱,并克服种种危险守护了爱

情的浪漫的故事。这部剧的播出使得全中国甚至是整个亚洲地区都陷入了“星星”的魅力之中。

该剧在韩国播出时首播时的15.6%成为2013年迷你剧(仅16集)的最高首播收视率,到全剧的完结一直维持着收视第一的记录。最高收视率有28.1%,而网络最高收视率则高达73.4%(主要是在中国地区取得的成绩),双双位居2013年迷你剧首位。中国地区的网络播放量就超过了30亿,成为了第一部百度指数破300万的电视剧,获得了“中国拥有社交媒体以来最被热议的电视剧”的称号。不仅登上了美国《华盛顿邮报》头版和《华尔街日报》首页[8],在新兴和传统的传媒平台也受到了高度关注,热度更是波及“两会”。

韩国首尔大学一教授在去年发表的论文“中国电视观众消费品位指导”中因“低学历,低收入观众喜欢看韩剧”的观点引发'亚洲星星迷'在韩国报纸刊登题为“亚洲星星迷正名行动”的整版广告"事件,该教授之后发表对韩剧粉丝公开致歉声明。这一冲突事件在让人觉得略显荒唐的同时又值得深思。中韩俩国站在韩剧的输出国和输入国的各自的立场之上,虽处在同一利益线上但是在某些方面是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该剧集的热播引发了一系列的“星你”现象,由主流电视台聚集名导、名编剧、名主演的特别企划带来了特别的效应,是又一次成功的、成熟的韩流来袭。

(一)“星你”创造出的那些市场效应与效益

来自爱奇艺的消息,《来自星星的你》自上线开播以来,连续打破收视纪录,在点

击量轻松突破10亿大关。在这疯狂的点击量和访问量之下,这次购买了《星星》版权的主要是爱奇艺和乐视两家网站,实现了“名利双收”、市场效应与效益的双赢。在该剧播放后,除了电视剧自身的植入广告外中国的商品广告也在想方设法搭上这只飞天的“火箭”。包括香奈儿、迪奥、万达、雅诗兰黛、三星、华润怡宝、韩后、天梭、高德地图等在内的多家广告商在爱奇艺上对该剧进行了广告投放[9]。爱奇艺在这次之后开始走起了“爱韩流、爱奇艺”的品牌营销定位。

《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掀起的新一轮的韩剧热潮,一时间,从学生到时尚白领甚至到演艺明星都成为欲罢不能的“韩粉”,剧中男一号外星人都敏俊的饰演者金秀贤再一次彻底征服观众。

1、韩星身价上涨

(1)啤酒配炸鸡套餐流行;

全智贤在剧中提到了韩国的“初雪”文化,“初雪的日子,应该吃炸鸡配啤酒”,于是便时兴起了“啤酒配炸鸡套餐”,全国上下不知新开张了多少家炸鸡店。

(2)“Line”进入中国;“Line”是由韩国互联网集团NHN的日本子公司NHN Japan 推出的社交软件。《来自星星的你》剧中全智贤和金秀贤的每一次对话,都会出现Line 的对话框引起了“星星迷”们的关心,掀起了一股下载热。Line的制作公司还专门根据剧中热门角色推出会话表情,赢得二次人气。

(3)男女主人公的穿衣风格引起奢侈品牌服装大卖,以及代购、高仿、定制大受益;《来自星星的你》剧中不少剧服都出自于奢侈品品牌,剧中女主角每一集都会变换穿着,体现了时髦、大气的着装品位。《来自星星的你》属于时装偶像剧一类,担任女主角的全智贤出道之前就是时装模特,在她身上的套上Celine、Chanel、川久保玲、Gucci、、Lavin、DSquared2、Chloe、Jimmy Choo等售价过万的奢侈品牌的衣装,怎能不引起一般百姓的赞叹和追捧。在淘宝的搜索窗口输入关键词“来自星星的你”,能出现了2.72万件产品记录,更有网店月成交高达2159件。

(4)《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一书火了;金秀贤在剧里的枕边书《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它的多次出场使得它在亚洲国家热销。在国内出版中文版的新蕾出版社说,因为《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这本书确实受到粉丝追捧,目前已紧急加印,除平装版外,还会再版精装版。

(二)“星你”创造出的文化效应与效益

《来自星星的你》女王千颂伊引发各种时尚风潮。仅从发带这一头饰来看,全智贤在剧中总共更换了13款发带,并且款款时髦而精致,与发型本身搭配及千颂伊这一人物的整体造型也完美契合,使其成功俘虏外星人。

《来自星星的你》走俏,教授、啤酒和炸鸡等名词成为人际交往的通关密码,有关主演金秀贤和全智贤的消息占据了大半个朋友圈,一时间,似乎每间公司在宣传产品时都希望搭上“都教授”和“千颂伊”,营销词中似乎少了炸鸡与啤酒就落伍了。湖南卫视在宣传《妻子的秘密》的时候,也采取了搭顺风车的策略来吸引关注度。微博等社交网站的话题量更是达到5千多多万的讨论量,“来自星星的你”百度贴吧五百多万的发帖量,“来自星星的你”、“千颂伊”、“都敏俊xi”、“都经纪人”、“都敏俊救我”、“啤酒炸鸡”等文化热词随着剧集的热播出现。微信平台为微信用户推出“啤酒炸鸡”下“初雪”的暖心服务。

“星你”的其他演员也都进入了中国市场。加入到广告代言,综艺节目参演,电视电影拍摄之中。(如:全智贤、朴海镇、刘仁娜、安宰贤等)

当“星你”成为2014年国家两会文化产业类热议焦点,作为经济、文化现象同时进入两会代表的视野,从中央到社会百姓都积极参与相关讨论。在4月中旬更是与美剧《纸牌屋》作为2014的省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探讨的是在全球的电视剧市场机制下中外的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逆差问题。

作为,电视剧文化的直接的相关者,江苏卫视最近推出了一档与韩国文化相关的综艺节目——《带你看星星》。金秀贤凭借其新“亚洲男神”的超高人气成为接受该节目的第一位嘉宾,节目组将其作为打响该节目的头号冲锋炮。

(三)从以上两者看韩剧与韩流的入侵

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已然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经过1980年的市场导入阶段,到1990年进入到高速成长期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但是中国电视剧产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仍然较弱,与我们这样一个传统的电视剧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在创作、策划、拍摄、发行销售再到播出各个环节探寻都需要提升。

有人说,中国电视剧的真正的繁荣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5年的这一段,之后产量虽多,但由于作品良莠不齐,鲜有精品问世。自2005年起,中国的电视剧市场更

多的是“韩剧的天下”了。

由于各种文化势力自然而然的相互渗透、相互抵触、相互融合生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对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甚至正在逐渐减弱。当下的流行文化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瞬间,如今已不只是青少年阶层受到的其严重的影响。

将韩剧在国内的收视与在中国的收视作比较,网络、微博的话题量,淘宝同款和韩国代购的大热,“星你”话题在各大媒介上的活跃等现象看来,电视剧作为多样信息的传播媒介,从诞生之初就有着易得性强、受众数量庞大、视听兼备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们接收息、寻求娱乐、感受生活的主要媒介。

“得粉丝者得天下”,在韩流汹涌下,女神男神纷至沓来,深深吸引住一大批粉丝,粉丝追星的狂热之举推动了韩国文化产业之外其他产业的发展和输出。从当年的《大长今》促使韩国料理在中国生根,再到韩国电子产品、服饰再到影视作品的拍摄基地走红,“粉丝经济”的背后是韩国政府的努力。韩国一直致力于将系列影视剧和居家产品、IT 产品、化妆品、电子产品等打包打入中国市场。由于媒介的属性和特质使得表现于作品中一切形式内容得以轻松,易懂,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人们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于之中。观众在感受电视剧的同时,因为画面中的人物、事件、地点而受到慢性的、非强制的意识植入。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偶像消费意识[11]——偶像崇拜影响流行消费

韩剧的主演大多选取的是俊男靓女,很多主人公成为了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明星。最近tv-N的“请回答系列”突破三大放送社的防线在跨年龄观众群和网民中赢得收视和口碑,除了剧情的不落俗套,更是加入了小清新和复古的元素,让不管有没有经历过90年代的人都能有一种回忆到、感受到青春以及青春力量。男女主角并无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无惊天动地的家世,但他们时而犯二让你笑得抽疯,时而横冲直撞又让你一秒泪崩,他们追逐着90年代最红的偶像明星,会在晚饭后守候在电视机的面前观看自己偶像主演的电视剧,全国上下更是因青春题材的《最后的胜负》而迷上张东健、沈银河这对善男信女。现在更有《蓝色生死恋》中的宋慧乔、宋承宪、元斌,《巴厘岛的故事》中的赵寅成、苏志燮、河智苑,《宫》中的朱智勋、金桢勋、尹恩惠等。不只是在韩国,如今都已成为“韩流”的中心人物;偶像的行为、言语、衣着都可以成为其崇拜者追捧和效仿的对象。韩剧作为一个“偶像制造”的大本营,在成功的制造明星以后,便会利用

偶像的示范性作用,大力挖掘偶像的商业潜力,开发偶像消费市场。总之,韩国的“长腿偶吧”和“男神女神”们支撑起了“偶像之国”的称号。以《花样男子》和《城市猎人》走红的韩国男星李敏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9年凭借影视剧《花样男子》窜红的他,迅速成为了广告商眼中的宠儿。接拍的广告几乎涵盖了移动通信、饮料、化妆品、服装和金融等所有领域,在韩国首尔的明洞及大学路这样的繁荣地带的商铺几乎都是李敏镐代言的品牌。2011年的《城市猎人》是他在整个亚洲地区的人气再次上涨,以天价接拍了summer的品牌。凭借《继承者》这一新作累积的人气,登上了2014年的马年春晚。各方面的表现都显示出其成功地占据中国的市场份额,实现了其市场开发的偶像价值。

2、商品消费意识——植入广告影响流行消费

韩剧将“一源多用”的模式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文化观念植入的同时利用优越的场景设置和人物细节将商品观念植入其中。韩国是个时尚产业与娱乐产业高度结合的国家,韩剧是时尚的重要风向标之一,因此剧中出现的服饰或饰品风格或生活方式,都会引来效仿。电视剧中韩国人前卫时髦的穿着打扮、精致美观的家居摆设和琳琅满目的时尚消费用品,通过引人入胜的画面感做到无一不刺激着每个观众的消费欲望。韩剧的流行,果然带动了其他的韩国商品进驻市场进而缔造更多商机,无论是手机数码、服饰箱包、化妆品、食品饮料、电玩动画、电影、音乐等等,甚至整形技术,也不难理解为何各大城市的韩国料理店、服饰店、文化城,韩式家庭取暖,韩式设计,韩国整容技术受到人们如此的青睐,藉由韩剧这一媒介文本,渐渐打开市场,影响到国人。所以,三星才会花费巨资将三星手机、电脑、相机、电器植入拍摄,当主人公们拿起他们的手机通话,打开他们生产的冰箱的们拿出牛奶,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举着他们品牌的相机春游拍照的时候所有的花费都会得到口碑和销售额上的切实的回报。最近推出的三星的galaxy系列5代的言人便是“星你”的“都教授、二千CP”,又会有无数的小粉丝们会带着想与偶像用同一款手机的心理或是好感进行非理性的消费呢?

3、旅游消费意识——视觉效果影响流行消费

韩国旅游发展局是韩国政府于1962年成立的,现已成为韩国旅游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对外旅游方面一直采取针对不同市场设定不同策略以吸引海外游客并活用韩流文化素材,开发多种韩国旅游产品,在2近年来为吸引访韩游客更是积极制定多样的景点套

餐。

韩剧的拍摄地点的选取十分讲究,这不仅是追求诗化剧情的需要,更是把旅游业与影视剧结合的一种商业策略,接受拍摄场地的植入性赞助,达到双赢。《蓝色生死恋》的拍摄就选在风景优美的束草。剧中俊熙和恩熙骑车嬉戏的田间和他们生离死别的海边,给每个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制作公司将《咖啡王子一号店》的拍摄地保留了下来,以咖啡店的形式继续经营,供人休闲参观。《天国的阶梯》中经常性出现的乐天游乐场中的旋转木马和滑冰场,《冬季恋歌》的裴勇俊与崔智友约会的白桦林,《on air》中釜山的海和观光胜地海云台,《My Girl》中周幼琳作导游工作的济州岛和橘林、在首尔一定要去的63大厦等等。因韩剧的影响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缔造了了不起的观光收益。现在中国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人都有出国看看的念头和经济能力。韩国的影视业的带动让韩国成为了热门出游地,各个旅行社和航空公司推出多种入韩旅游套餐。最近韩国旅游发展局也在中文网站上为中国的“星星粉”推出了《来自星星的你》拍摄地景点特辑,遍布韩国八道的拍摄地成为朝圣之地。

结语

中国流行文化继续发展需要一个动力,更需要一种影响力来保持中国流行文化的独立性。在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当我们被问及时却默默无语,与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骄傲地大谈阔论一个现象形成明显的反差与对比。我们会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而感到骄傲,但当它延续到现代,本应该生成演变出一种属于现代的新的文化形式,如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流行文化。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别国的“一枝独秀”的现象是因为恪守文化稳定性或保守性,有一点是我们必须看到并引起重视的,那就是自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受了强烈的撞击与动荡。这其中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中国届时成为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而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争斗又往往只是声势浩大的论争与批判。中国的有志之士开始了寻找新的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方法,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到最后也并未培育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现在又有狂热的欧美和日韩的冲击与“洗礼”,中国文化不知何去何从,也正是这种迷茫与彷徨,导致了当代中国人流行信仰的缺失和无归属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影视文化产业上的困顿现状恰恰显示出中国文化产业体系的不完整和流行文化的不成熟。

新世纪下,我们采取的对待外来文化的是开放性的政策。当外来的文化找到途径融入我国社会,例如韩流通过韩剧这种恰当的形式向他国渗透,这一类的渗透潜伏的方式会让人们的心境归于平和和无动于衷。在文化氛围日趋开放和多样性并存的今天,我们不能在精神上迷失、固步自封、无主见,而是应该继承和更新一切有利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成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经济上成为大国的同时,成为文化上的强国。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地屹于世界东方,坦然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

参考文献:

[1]金初高.世界广播近20年来发展趋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8年第05期

[2]陈琼.高级别、高水准酝酿高期望——互联网大会凸现三大看点[J].互联网周刊.2002年第

41期

[3]张玲.韩国影视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吉林大学.2007年

[4]田凯.韩剧与韩国制造[J].广告大观.2005年11期

[5]翁燕.韩国家庭剧在中国流行的文化心理探因[J].鄂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04期

[6]周晓萍,论韩国青春偶像剧的艺术魅力,《扬州大学》,2007年

[7]刘志平,从韩剧看中韩文化趋同性,《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06期

[8]《来自星星的你》;百度百科,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8853505.html,

[9]来自星星的你原来是中国视频网站炒热的?,网易财经,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8853505.html,,

2014-02-28

[10]《盘点“来自星星的你”引发的7个经济学效应》,中金在线,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8853505.html,

[11]许建,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韩剧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CCTV-电视批评,http:

//https://www.doczj.com/doc/418853505.html,

致谢

现在论文的写作已经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活也进入了尾声。在这大半年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一边在认真地做着相关的毕业论文的准备,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最后的回顾。回顾这四年来的学习生涯,回想起始终陪伴自己的同学,以及教我各类各科知识的老师们,以及在这校园里发生的有关青春和梦想的故事,又有了很多的不舍和愁绪。离开校园,就意味着自我的再一次成长,就意味着自己将进入社会这个大群体,在“社会”中经历,学习,成长。

都说“饮水思源”,本人在芙蓉学院的学习以及生活,将会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而赠与我这笔财富的正是我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是我应该感谢的人。但细细想来,不论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这次的毕业论文,最最感谢的是我的老师何忠东副教授。她在三年级时担任了我们班的古代汉语的任课老师,那是便有“何老师是一个治学严谨,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对待学生亲切友善,是个诲人不倦的好老师”的想法。因为了不起的因缘再次成就我我俩的师生情分。老师在这次的论文指导中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并帮助我加强对选题的理解。老师平时课时繁忙,工作量较大,但总是认真严谨地审核我的稿子,并给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在她的帮助下,才疏学浅的我才最终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她的行为和品性是我所敬佩的,在我以后的职业生活里,我希望我也能成为一名这样的好老师。

如何认识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如何认识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的影响浅论 对于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来说,这段侵略史对中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它打破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却又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它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却又在无意中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它摧残了中国的经济文化,却又。。。。。 一提到这段侵略史,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愤怒不已。我们痛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所作所为,谴责着帝国主义所犯得罪行。即便如此,对于这个问题也应该从各个方面辩证的来看,因为凡事都具有两面性。 首先,在经济方面: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外,主要是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种种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商品的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资本主义卷进中国的市场。主要的表现有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中国进行商品的倾销和输出,逐步的操控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是中国成为了西方大国的附庸。导致中国沿海城市虽相对繁荣,但却是畸形的发展,中国的农村经济濒临破产,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当然这些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不过帝国主义侵略,在无意中打破了中国原本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中国的部分人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等等,中国也被迫的工业化合现代化。在自然经济被打破后,以国外在华的企业为先,民营近代企业和洋务企业紧随之纵,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开始诞生,近代经济开始兴起。 其次,在军事方面: 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并且朝廷腐败无能,高官为个人利益与洋人相够勾结,消极应战。资本主义侵略者凭借其先进的武器,以少胜多。与清政府签订多条不平等条约,使得清政府银库亏空,百姓生活负担加重,民不聊生。不仅如此,侵略者还大肆屠杀中国的人民,侵占中国的领土,划分其势力范围,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性。不过,这也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从今天的角度去看,如果我们在鸦片战争中取胜了,把我们的封建王朝再延续上一段时间,恐怕目前的状况还要更为糟糕。从近代来看,一些西方列强依靠巧取豪夺,凭借武力崛起,他们的帝国大厦是建立在弱小民族的财富和白骨之上的。而中国基于自己长期遭受外来势力侵略的历史教训,坚持走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和平发展,使自己壮大。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利益交融,不能指望靠损害他国的利益来谋求自身的发展。这种发展思路,也许可以得计于一时,却不能得计于长远。 在政治方面: 帝国主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外交,操纵中国政府和内政,把中国的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并且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起义,并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姓名:李聪颖学号:2013300930023 跪着觉醒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属于近代的历史在中国的历史长卷上留下了浓重的灰色。它是屈辱与反抗,血与泪,爱与恨相互交织的一段记忆。在这段记忆中,西方列强的侵略无疑是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却也让这个沉浸在美梦中无法自拔的民族在血泊之中跪着觉醒。 ●难以估量的巨大伤害 毫无疑问,西方列强发动的商业入侵,军事袭击,资源掠夺,文化移植使封建的旧中国千疮百孔。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正阳门箭楼被侵略者的炮火毁于一旦。时隔四年,清政府重修正阳门,工程估价用银四十万九千九百一两二钱九分,这笔帐比起辛丑签约赔偿外国的四亿五千万两白银来算得精细多了。挨了打,赔了银两之后,再去修复洋人打坏的城楼,历史在无情的捉弄着我们这个民族。 姑且不谈炮火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硬伤”,在经济和文化带来的内伤就已经难以估量了。 从19 世纪40 年代起,即鸦片战争后,来华商船增多,为了维修船舶,外国商人投资擅自设立船坞料和劳动力,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厂等。从此,外商企业在主义经济在华产生。19 世纪60 年代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开始在中国投资经营轮船公司,如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英国外国侵略者还把持了中国海关管理权,逐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从70 年代后期起,外国侵略者非法对华资本输出,在通商口岸开办各种工厂,设立银行等。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它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使列出合法化,此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由于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总的来说,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是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并且剥夺中国海关主权,随后开设洋行,开展垄断性的经营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开设工厂,银行,修铁路----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版图书、发行报刊以控制思想舆论。控制了出版权就等于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思想舆论,可以通过出版物宣扬西方文明的先进,丑化中国,为列强的侵略活动和干涉中国内政提供借口。但这些出版物也传播了大量有关西方政治、学术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信息,对中国人了解世界、促进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力图控制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培养它们的代理人。利用教育活动宣传、推广宗教本是基督教的传统手法,而伴随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它们兴办教育又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西方传教士除自己办学外,还积极插手中国人办的新教育。为了协调行动,更好地影响和控制中国教育,传教士还建立起教育的全国性组织。西方传教士首要任务是控制中国的教育改革,使它的发展方向符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文化的语意十分丰富,各界学者对其界定不同,“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1。”H.H,Stern(1992:208)提出的文化的广义概念(Culture with a big C)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笔者此处采用第一种划分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部分典型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器物文化 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2 1阎苹《中西文化面面观》,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第5页 2同上,第6页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很多生活方式都被我们所吸收。中国随地可见的西餐厅,欧式的装修风格等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西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快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1对西方饮食文化吸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洋快餐就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西式快餐文化很快在青少年之间展开。牛排、意面等西式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就餐方式也受到了欢迎,“刀叉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以葡萄酒、威士忌为代表的洋酒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伴随着西方的酒文化为人民的休闲带来了新的体验。 1.2对西方服饰文化的吸收 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开放,女性内衣的出现,标志着女性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对从思想到身体的自由发展的渴望促进了整个西方服装业的迅猛发展。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被引进了中国,带动了中国服装的改革,服装样式不再是解放初期的“伊凡诺夫”式

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以往的对华政策,既不是政治上的孤立,也不是经济上的制裁,而是采取文化上对中国的侵蚀,妄图宣传自己的思想,减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影响政治经济等方面。中国人大都没有意识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盲目的崇洋媚外,中国许多的优良传统正在逐步消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有可能重蹈古埃及在文化上被灭族的覆辙。因此本小组针对这一社会状况对部分社会群众采取抽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进一步可观的了解外国文化在中国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有多大。从而有针对性地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借此改变这一现状,积极地弘扬民族文化,并有选择的吸收外国的有益文化,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化能长久的屹立于世界之林,长生不衰。 一、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青少年比较重视传统节日,但是同样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十分热衷;在影视文化上,绝大多数青少年更加偏好国外的作品;在饮食文化上,中国传统食物明显占有优势。 有76.8%的青少年知道春节的来源,而知道圣诞节来源的则有80.5%,可以看出青少年对本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还是比较了解和重视的,但同时又看出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还略小于对外国节日的关注。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政府对本国文化的宣传不如外国,青少年对外国文化的好奇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46.7%的青少年认为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仅有11.0%的人认为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浓,而这其中仅有11.1%的女同学认为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浓。女同学大都比较感性,因此判断也比较准确,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休闲选择、充裕的休闲时间、良好的物质条件、外国节日的入侵、国民的春节的无所谓的态度、对春节的开发得不充分等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 54.9%的青少年有时过圣诞节,18.3%的青少年每年都过圣诞节。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外国文化虽然远不是主流文化,但是其影响却在不断地加大,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认为春节和圣诞节有趣的分别有22%和20.6%,而37.6%的青少年却认为无论是春节还是圣诞节都很无聊。圣诞节与春节各有千秋。这在数据上由很明显的显现,此时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渡过圣诞节的方式多种多样,19.5%的青少年选择逛街;31.7%的青少年选择在家陪家人;15.9%的青少年选择去看电影;31.7%的青少年选择与朋友聚会; 26.8%的青少年选择睡觉;还有26.8%的青少年选择其他方式过圣诞节。虽然圣诞节传入中国,但是明显的中国化了,带有明显的中国色彩,而不具备浓厚西方色彩,这对抵制外国文化的入侵有积极作用。 同圣诞节相比,除了传统的方式(如守岁等)外,还有其他方式来渡过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其中52.4%的青少年会选择传统方式;18.3%的青少年选择逛街;52.4%的青少年选择看电视;34.1%的青少年选择睡觉;19.5%的青少年选择其他方式。这里不难发现,最传统的方式还是得到保留,外国文化的冲击并不大,同样,逛街这种方式则是明显是西方传来的。

浅谈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浅谈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引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这期间近乎可以说是中国的一段屈辱史。帝国列强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迫使着中国一步步走上了丧失领土与主权的不归路。但同时,列强的入侵也打开了中国对外的大门,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各方面都给中国带来了一番新气象。 在中国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出现的经济形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深,其在中国的势力不断增强,与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关系,即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束缚着又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阻碍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相互勾结依赖也相互矛盾。总之,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马克思在谈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 曾提出了殖民主义具有双重历史使命的著名论断, 即“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 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 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中国。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对帝国主义列强来说,实在是不小的诱惑。于是他们纷纷将贼手伸向了天朝。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惨烈失败而告终,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为代价。于是法国联合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下《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95年,日本“不甘示弱”,大举入侵中国,于是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诞生。1901年,八国联军浩浩荡荡侵犯国土,大肆掠夺压榨中国人民。这些自称为“西方文明传播者”的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地暴露了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的不文明的野蛮本性。 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政治影响 消极影响:一系列非正义的侵华战争的发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具体表现在领土完整遭破坏,使中国长期不能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海关行政权的丧失,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外国公使驻京和在中国驻军,使中央政府处于列强外交和刺刀的监视之下。与此同时,列强通过中国内部的妥协派贵族大臣如琦善、耆英、伊里布等人逐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义和团等中国人民的反抗,又扶植、收买奕 、文祥等满族贵族为代理人,导致国家主权被破坏殆尽,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积极影响: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动摇了在中原大陆上持续上千年的封建社会根基,促使其逐步解体。有压迫即有反抗,在列强的虎视眈眈下,国内涌现了大批有志之士,尝试推 翻封建基础,实行君主立宪,虽未成功,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列强用军舰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大肆掠夺的同时也打破了清王朝一直以来愚昧的闭关锁国状态,开始了对外开放的新篇章。总理衙门的设立,便是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的标志。 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经济影响 消极影响:他们发动战争侵略中国,残害中国人民,却还要中国人民去承担其战争费用。他们通过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要求交纳各种莫须有的费用。其中,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签订的《马关条约》为最,列强规定中国应支付的赔款额高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近10亿两之巨!迫不得已,中国政府只能举借外债,主要是以关税和盐税为担保。帝国主义列强就此直接控制了这两项税收,等于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此外,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兴办银行,开采矿产,修筑铁路,利用特权,控制通

为何中国如此易被西方文化侵略

为何中国如此易被西方文化侵略 有一件事情让我感到奇怪,当我第一次翻开《中国文化要览》时,看到的几近全是古时中国的文化。不禁想问,这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是缺失的空白一片吗? 代序里便阐明了古典文化的价值所在。我们深知中华文化的深厚与源远流长,毕竟这上下五千年延绵不断积累下来的东西,最后被留于史籍保存下来的大都精华。在道德建设上,我们被冠以“礼仪之邦”之名,我们拥有为世人所熟知的孔孟庄作为文化先驱,我们有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作为现代各项发明的奠基,中国无疑是优秀的。时间却在流走,一日一日如同沙漏,但这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却是能以黄河波涛来形容。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文化空白的时代,我们好像没有什么新世纪值得弘扬的文化出现,所以大批的外来文化涌了进来,填补这一长的可怕的文化空缺。 中国缺少创新的文化。当我们谈及美国文化的时候,也许一大半都是这几十年写进书里的,墨水也还没干,不像我们,即便是刻在石头上的字迹也快被磨去了。我们知道乔布斯,他带领了一种美国文化,就叫创新。当我接触到他的产品时,那时是用一个“哇”字就说明了一切。我感叹美国科技的先进,和精简,却又让我有种它很内敛的感觉。这无疑让我想到我们的古物,中国人自古喜欢造方方正正的东西,越大越好,显得越气派越好。我们的鸟巢,是高科技产品,制造理念很早外国人就想出来了,只是觉着成本太高。我们做事却是不惜任何代价,当然这也是向世界宣扬我国经济强大的好方法。美国的文化注重实用,贴近生活,而且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中国文化喜欢讲排场,外人看着十分壮观,但没有人会觉得离不开她,包括中国人自己。我们过多地重视了面子而忽略了实质性的东西。这是中西人观念上的差异,当然引导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 当我们走在路上的时候,大街上闪耀着一个个被咬了的苹果,青年人排着老长的队熬夜等待iphone的发布。我们爱穿印着英文的衣服,崇拜西方那些奔放的歌星,喜欢学着他们竖起手指,我们也爱自由。美国的文化确实好,我们感到了他们的优秀,就像他们也喜欢学习孔子的治国之道一样。很多人叫嚷着这是赤裸裸的文化侵略,但这不是别人的错误。谁好,谁更让人心动,我们就愿意跟随着他。 说到这里,我自己似乎都对我们的文化略失了信心。但反过头来想想,我国这历经千年冲刷的古典文化,一点也不次于西方。光是思想,就有着种种演变,有过争吵,有过平凸,文字书卷不计其数。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民俗,礼乐兴国,婚葬形式,紧凑而严肃。光是文字的发展,就延绵数载,方正变换,不计其数。敢问有哪一个国家,能把字写得如此放纵,却不失高雅。我总会看见外国人的手臂上刻着汉字,这便也是一种传承。中国的典籍,音乐,建筑,任选其一便能写出堪比莎士比亚一生著作的书。问题却是,怎样弘扬。 我记得那年看《珍珠港》的时候,我便对美国人爱国的精神所吸引。他们的坚韧与顽强,正义感让人激动的想哭。我记得里面有一幕当日本人突袭将港口几乎炸为平地的时候,几个飞行员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架上飞机,进行反攻并炸毁了日本几架飞机。然而事实却是当年珍珠港遭遇空袭时,美国根本没有任何反击的机会,他们根本都没有反应过来。这就是美国如何宣扬他们的文化。他们能把国耻转变成伸张正义的爱国精神与正义感。像《兄弟连》,《太平洋战争》,都是美国以电影,媒体的形式告诫世界他们是一个顽强不可侵犯的强国,更是弘扬兄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西方风俗影响 ?中国节日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有些地方越来越受西方风俗影响尤其是受西方节日文化影响,中国的年轻人,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这种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 ? ?母亲节,父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 ?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 ?传统节日原来有一整套的仪式和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很多节日仪式的片段在不断的遗失,比如春节贴对联是为了避邪;吃饺子是为了送走旧的时辰,迎来新的时辰;互相拜年,表达了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但现在这些程序虽然还在,但缺少了仪式的凝重感和虔诚感。 ?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 ?七夕VS情人节? ? ?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是不

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了古老的历史。?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 ? 我们的传统节日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 ?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 ? ?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班级:数学学号姓名: 关键字:西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渗透、文化需求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例如“摩登”,“可乐”等等。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那么西洋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中国开始渗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过西洋节呢?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说我们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们还是要从历史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一开始中间派掌权,开始推行所谓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中间派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于是激进派开始上台,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

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主义列强在中国披着宗教外衣,以传教为名,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进行文化渗透,以此为更长久的利益铺路。其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积极影响: 过去的中国闭关锁国后来却能够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所以西方列强的入侵的同时也传播西方文化、科学知识,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在列强不断入侵破坏中国主权时,民国朝野皆不断提出修约以回收主权。这表明中国人已逐渐接受西方思维.不得不承认,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社会而言,不仅仅意味着伤害,他们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动摇了这个时代的根基,却没有彻底.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同类型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这些书籍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据有一定的影响。而后,洋务运动又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将各省书院和过多的祠庙改为学堂,鼓励私人办学,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允许自由创办学会、报馆;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游历、留学。之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真正掀起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巨浪。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民主与科学。它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使中国文化真正融入了近代的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 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文化的语意十分丰富,各界学者对其界定不同,"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H.H’Stern(1992:208) 提出的文化的广义概念(Culture with a big C ) 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笔者此处采用第一种划分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部分典

型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器物文化 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1 2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很多生活方式都被我们所吸收。中国随地可见的西餐厅,欧式的装修风格等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西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快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1对西方饮食文化吸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洋快餐就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西式快餐文化很快在青少年之间展开。牛排、意面等西式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就餐方式也受到了欢迎,“刀叉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以葡萄酒、威士忌为代表的洋酒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伴随着西方的酒文化为人民的休闲带来了新的体 1阎苹《中西文化面面观》,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第5页 2同上,第6页

验。 1.2对西方服饰文化的吸收 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开放,女性内衣的出现,标志着女性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对从思想到身体的自由发展的渴望促进了整个西方服装业的迅猛发展。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被引进了中国,带动了中国服装的改革,服装样式不再是解放初期的“伊凡诺夫”式 鸭舌帽,立领“哥萨克”式小偏襟衬衫,“娜塔莎"式大花“布拉吉",灰布卡其列宁装或70年代深灰深蓝的色彩。牛仔裤、喇叭裤、夹克衫、皮大衣、西装等都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将中国服装从千篇一律中解放出来。到现在,不仅服装样式流进了中国,西方的奢侈品牌也进军了中国的市场。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2年1月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达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3西装作为正式场合的服饰现在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规则。我国服装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中英文演讲稿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大家好,十分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使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种文化的交融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文化的交融的趋势也愈加明显。 下面就以下影响作出说明: 1:节日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越来越习惯于过“洋节”了,相对于中国的七夕节,西方的情人节更显得浪漫,当我们感叹于春节越来越索然无味时,圣诞节也悄悄开始受到国人的追捧。还有我们能准确的说出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的日期,但我们有些人却忘记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阳节是哪一天。 2:食品 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美食,中国的年轻人们往往更喜欢在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西餐厅里消费,以至于在中国每一个大大小小大的城市里都会闪现这些店的身影,而且生意也异常火爆。 3:电影 面对日益火爆的中国电影产业,相对而言,国人还是比较喜欢看好莱坞大片,惊险的的动作,富有悬念的情节,利用高科技的手段,都能满足国人的胃口,而国产电影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原因: 1: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势在必行 2: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他们所带来的文化也逐渐被国人接受和模仿 3: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思想大开放大的结果 我们应该怎样做? 文化交融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不过在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请不要忘记发扬和弘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The western cultural impact on China Hello, Everybody !today I am very pleased to be here with you together and discuss something about western cultural impact on China, we know that ou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world into a global village, all kinds of culture mak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 series of changes,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trend has been increasingly obvious. The following influence explanation: 1 festival: We all know that Chinese increasingly accustomed to the section ", "the relative Chinese qixi, western valentine's day, when we are more romantic sportsperso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and vapid quietly started compatriots. And we can say the dates of Thanksgiving, April fool's day, but our Halloween, some people forgot our traditional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chung yeung festival which day is. 2: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 relative to the Chinese young people tend to prefer KFC, McDonald's, hut in

近代外国侵略对中国造成的积极影响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领先地位,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在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落后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也开始了面向世界的近代化过程,尽管这一过程在起初是痛苦和被动的。究其原因,外强侵略无疑是始作俑者。 在此说明,西方列强的侵略的确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但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尽管它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也尽管西方列强在侵华的时候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其主观动机还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 从1840年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以及以后签订的各种条约,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灾难和耻辱,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却是有利的,它是中国开始了解世界,开始反思自己在世界上的命运,并不断做出努力,这一切都始于外国侵略,加快了中国步入世界的时间,虽然其中的辛酸痛楚难于言说,留下了惨痛的回忆和教训,但也为中国人敲响了入世的警钟,对于中国走向世界却起了加速的作用!那么,在此,我就对外国侵略对中国造成的积极影响简单谈一谈。 政治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这催生出中国人民主意识的产生。从以前任人唯’满”,只听圣旨,到后来汉人也渐能参政议政,甚至成为重要官员,甚至产生’内阁”(尽管名不副实)。这其中,洋务运动是代表。这项运动,直接推动了当时中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教育方面的近代化!更为重要的是,这推动了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浪潮!起码这代表着中国正式进入了工业化的革命。这是中国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做出的主动反应,虽然它由于各方面原因失败了,但是它造成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却不可磨灭。同时,西方先进的政治民主制度传入中国,像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进行民主政治改革,最终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直至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社会之前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西方列强的侵略,一方面使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另一方面,使得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首要的矛盾,人们并不甘心受外强欺负,所以社会的两大矛盾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圭寸建 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 盾的凸显,并成为主要矛盾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更加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虽然这其中发生过有悖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如孙中山前期政治思想的’排满”,后改正;袁世凯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等),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 忾,一致对外的趋势已然形成。梁启超在总结了明末思想家顾炎武的话语后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一个缩影。将此影响深远的话展开,不是天下兴亡,各族有责”吗?他以此来 唤醒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爱国心”。不过值得强调的是,儒家思想的传统天下观”把天下”意为国家”,而梁启超反对儒家思想的传统’天下观”,认为领土、政府、人民、主权是组成 近代国家的四大要素。在此只是暂且用天下”代指国家”。梁启超的这一国家”概念在内涵 上的根本转变,其思想视野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他在吸收大量西方新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近代民族国家观。这就反映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中国人在觉醒,他们的政治思想意识正逐渐同世界接轨。 经济方面: 西方列强侵华,从开始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到后来的以资本输出为主一方面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大批破产,灾难;另一方面,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作为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虽然其主观目的是经济侵略,但客观上又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及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也造就了中国■ 最早的产业工人,营理方式和经营理念也随之更新。西方所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18853505.html,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 作者:罗素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7年第03期 西欧和美国具有事实上相似的心理,溯其源有三:一、希腊文化;二、犹太教及其伦理; 三、现代工业主义——这本身就是现代科学的产物。……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上述三者没有起过积极作用,除了希腊间接地影响过中国的绘画、雕塑和音乐。尽管有地理和经济环境的相似条件,中国人与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的思想观念之间却很少共同之处;把一切都归结为经济因素起作用的人,会难以对中国与埃及和巴比伦之间的差异作出解释。气候和经济条件可以说明部分问题,但不可能说明整个问题。也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恰好在平常年代临世的卓绝人物的个性,比如像魔西、穆罕穆德和孔子那样的人物。 中国最早的贤哲是老子,道家的创始人。他与孔子同一个时代(按传统说法),比孔子年长,但他的哲学在我看来远更有趣。他认为,每一个、每只动物和每件事物,都具有某种与他、她或它相宜的行为准则;应当遵循这一自然的法则,也应鼓励别人这样做。“道”即“道路”,但多少带有一种神秘的意味,正像在《圣经》里的这句话:“我即道、真理和人生。”我想他认为,死亡是由于离开“道”的结果,倘若我们都严格按自然之道行事,我们就会像天体一样永生。庄子比他的老师更有趣。他们两人都倡导自由哲学,都鄙视政府以及对自然的任何干预。这两位贤哲身上已经有了中国特色的幽默、节制和含蓄。 有一天,我在北京遇见一位中年人,他对我说,他对政治理论抱着学术性的兴趣。由于初来乍到,我便信以为真,但后来我发现他是一省之长,而且早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界人物。中国诗歌明显地缺乏热情,这也是由于克制含蓄的缘故。他们的古乐,有一些是很美妙的,但乐音轻微,只能勉强听见而已。他们的艺术讲究雅致,他们的生活追求合理。莽撞的武夫不会受到称赞,无节制的热情不会受到赏识。 这一古老的文化与欧洲文化相接触会产生什么结果呢?目前中国已有一股获得西方知识的巨大热情,不纯粹是为了增强国力、抵御外侮,许多人把学知识本身当作一件好事。中国有崇尚知识的传统,但是过去却只向经典文学索取知识。现在大家都意识到,西方知识更有实用价值。 应当说,我们文化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而中国文化的显著长处则是人生目标的合理观念,这就是人们希望看见逐渐结合的两点。 老子把道描写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我想人们会从这几句话里领会到富于沉思的中国人所持的人生终极观念;应当承认这与大多数白人确定的人生观念是大为不同的。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 转自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 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

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回望中国近代,思索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它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苦难与灾祸它也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换句话说,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胁迫着中国在负出巨大牺牲的前提下艰难地走向近代化。 1. 消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的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发展最终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完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中国资金大量外流,加剧了中短缺;帝国主义国家贷款给中国军阀官僚,造成军阀混战,中国局势动荡不宁,使中国的经济建设缺乏和平安正常进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利用特权,与中国民族企业争夺市场,民族企业。中国近代化趋势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2 、积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使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结束,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的危害,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 政治上,分为内政、外交、司法、领土四个方面:中国内政混乱,最高统治者实际上是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人民的工具而已。在百余年间,清政府成为傀儡,袁世凯充当走狗,各大军阀依托资本帝国主义势力钩心斗角,蒋介石为巩固实力而靠向美国......这种窝里斗无疑让危难中的中国雪上加霜。弱国无外交,中国与外国人打交道,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对外一致妥协、退让。例如资本帝国主义把持中国海关,安排全部的高级职员,最重要的是其涉及与外国人交涉的各种事务。中国近代司法因“领事裁判权”而崩溃。外国人再华一切民事、刑事诉讼,均由领事询明办理,令其可以在中国横行不法,中国政府却无权干预。近代中国的领土丧失了独立性,变得四分五裂。侵略者通过武力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强设中国租界。 经济上,不仅是那数不尽的赔款,更有那无法估量的财物被抢被毁。例如,中英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中日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白银,辛丑条约四亿五千万两......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的圆明园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却于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洗劫,成为一片废墟;掠夺完民脂民膏后,对所有房屋一律烧毁,对所有不能搬运的文物亦一律焚毁......另外,资本帝国主义还开办银行,对中国进行商业投机,并操纵汇价、滥发纸币;控制现代交通运输,航运亦占绝大部分;开采矿山,依仗特权,低价收购开矿权,以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加快发展其资本主义经济。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文化上,资本帝国主义主要通过奴化教育和宗教扩张来实现侵略的目的。外国侵略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