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一、名词解释

1、天人相应

2、形神共养

3、移情易性

4、以宣消郁

5、精神内守

6、、忌口

7、温补

8、发

物9、清补10、烊化11、吹药疗法12、熨敷疗法13、气功14、调神15、调身16、入静17、调息

二、填空题

1、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有,,,,,。

2、人与相应。

3、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和于,饮食,起居,不妄。

4、秋季应以收养之道为主,人们应卧起。

5、善医者先医其,而后医其,而后医其。

6、情志相胜是以规律为理论依据,用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

7、通过达到的“神净”,为养神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8、养生莫若养。

9、补益类食物分为、和三类。

10、秋季阳收阴长,燥气袭人,食宜。

11、清补类食物适用于或需要进行补养和调护者。

12、寒性食物易损伤,脾胃虚寒患者应慎用。

13、习惯上,在因某种原因而不宜食用某些作物时,称为。

14、外感病证宜饮食,忌。

15、煎药以为佳,忌用容器,以免发生沉淀和化学反应。

16、煎药之前,应先用冷水将药材浸泡分钟,左右,以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17、煎药应注意火候掌握好时间。一般先用,待水沸后再改用。

18、一般药物,第一煎煮沸后再煎分钟,第二煎煮沸后再煎分钟;解表发散类药和芳香性药物,其煎煮时间应经一般药减少。

19、一般药,宜在进食后小时服用。

20、解表类药物应温服,服药后应并进,以达到发汗驱邪的目的。

21、单纯为通便而服用润下药,应于服用。

22、温里类药多辛温香燥,易伤津液,服药后若出现咽喉疼痛、舌红、咽干等症状时,为,应及时停药。

23、清热类药多苦寒,易伤。

24、理气活血类药,易于影响胎原,孕妇慎用或禁用。

25、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药。

26、膏药,古称,又称硬膏,是以膏药敷贴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27、熨敷疗法具有、、等功用。

28、我国传统的运动锻炼强调、和的协调统一,是具有特色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

29、气功是一种以改善人体整体机能为目的的锻炼法。

30、静功的特点是练功时不做肢体运动,以为主,也叫“内功”。

31、调息主要有和两种。

32、“意守”是指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把意念集中到或。

三、选择题

1、春季养生应重在

A、养阴

B、养阳明媚

C、养血

D、阴阳并养

E、上都不是

2、阴虚患者多

A、喜凉

B、喜热

C、畏寒

D、喜冷饮

E、渴喜热饮

3、养生的首务是

A、养神

B、健体

C、节欲

D、节食

E、养性

4、移情易性是指

A、排遣情思,改易性格

B、排遣情思,改易思维

C、排遣情思,改易心志

D、排遣情思,转移情绪

5、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

A、怒胜喜

B、思胜悲

C、恐胜思

D、悲胜怒

6、“意守”的方法是指

A、将注意力专注于机体

B、将注意力专注于机体某部

C、将注意力专注于外界的某一特定事物

D、将注意力专注于机体某部或外界的某一特定事物

7、清补类食物有

A、鸡蛋

B、银耳

C、猪肉

D、羊肉

E、牛肉

8、以下哪种食物不属温补类食物

A、桂圆

B、核桃

C、甲鱼

D、狗肉

E、羊肉

四、问答题

1、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有哪些基本原则?

2、劳逸适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有哪些?

3、情志护理与养生有哪些基本原则?

4、如何进行情志的自我调护?

5、如何掌握煎药的火候?

6、如何掌握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7、膏药有哪些适用范围?

8、如何掌握清热类药的服法与护理原则?

五、论述题

1、简述中医养生原则中“顺应自然”的基本原理。

2、简述如何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进行护理和养生。

3、论述平和七情的主要方法及其在养生中的意义。

4、简述清净养神的情志护理与养生中的重要性。

5、根据饮食宜忌原则,论述合理选择饮食对养生和护理疾病的意义。

6、简论中药给药规则。

7、简述气功的作用原理。

(完整word版)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 “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 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 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 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 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 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 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中毒超过6h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卷 科室:姓名: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70分) 1、在中医观察舌象的目的中哪项不对:(E) A.判断正气盛衰 B.辨别病位深浅 C.区别病邪性质 D.推断病情进展 E.了解病位深浅 2、春季人体肝气、脾气相对不足,易精神倦怠,嗜睡,应适当控制睡眠时 间,起居方面应遵循:(C)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夜卧早起 D. 夜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3.入秋后,白昼渐短,夜来提前,人身阳气渐内收,阴气渐长,秋季起居 方面应遵循:(A)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晚卧早起 D.晚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4.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病室嘈杂之声不能超过(C) A、60-80分贝 B、20-40分贝 C、40-60分贝 D、40-50分贝 E、50-70分贝 5.普通病室的室温应在(B) A、16~20℃ B、18~22℃ C、20~24℃ D、24~26℃ E、26~28℃ 6、老年患者、新生儿、沐浴者、阳虚证、寒证病人的病房的室温应在(E) A、18~26℃ B、18~28℃ C、20~24℃ D、24~26℃ E、20~28℃ 7.病房的温度最好维持在(C) A、30%-40% B、40%-50% C、50%-60% D、60%-70% E、70%-80% 8、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作用强,并可根据病情变化加减使用的中 药剂型是(D) A.散剂 B.丹剂 C.冲剂 D.汤剂 E、丸剂

9、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有密切的关系,最好选用(B) A、铁锅 B、瓷罐 C、铝锅 D、搪瓷锅 E、不锈钢锅 10、煎中药时,一般第一煎加水量应淹过药面(A) A、3-4cm B、4-5cm C、5-6cm D、6-7cm E、8-10cm 11、煎中药前需将中药用凉水浸泡,一般,根茎种子、果实宜浸泡(E) A、20分钟 B、30分钟 C、40分钟 D、50分钟 E、60分钟 12、煎药的火候应(B) A、先文后武 B、先武后文 C、直接用文火煮沸 D、直接用武火煮沸 E、文武交替使用 13、下列哪味中药需先煎(C) A、茯苓 B、白术 C、石膏 D、甘草 E、大黄 14、下列哪味中药需包煎(A) A、旋覆花 B、陈皮 C、连翘 D、甘草 E、黄芪 15、关于“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 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的说法,出自医家(B) A.徐大椿 B.李时珍 C.张仲景 D.孙思邈 E、朱丹溪 16、中医的四种诊法(D) A、望、触、问、切 B、视、触、叩、听 C、望、触、叩、听 D、望、闻、问、切 E、望、闻、叩、听 17、病情观察的目的哪项不妥(E) A、为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B、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C、及时了解用药反应和治疗效果 D、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并发症 E、及时了解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18、在四季环境适宜避外邪中哪项不妥(B) A、春防风 B、夏防热 C、长夏防湿 D、秋防燥 E、冬防寒 19、中医用药“八法”中不包括:(E) A、清法 B、吐法 C、下法 D、和法 E、热法 20、服用滋补药一般宜在:(E) A、饭后服用 B、饭后二小时服用 C、饭前二小时服用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运用独特地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地一门应用学科. . 辩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地证,从而制定相应地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地过程. .饮食调护:在日常生活和治疗疾病地过程中,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地原则,对患者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地护理和指导. .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四诊地方法,收集患者地病情资料,通过辩证地方法分析归纳,了解疾病地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对疾病做出判断地过程. .灸法: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地一种方法. .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淤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耳穴埋豆法:在耳针治疗地基础上发展起来地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黏贴于耳穴处,给与适当地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地地一种外治疗法. .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地刺激点. .刮痧法:是指用边缘钝滑地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和痧痕地一种治疗方法. .药熨法: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退运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地共同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通经络等作用地一种治疗方法. .熏洗法: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地药气熏洗患处,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地一种外治治疗. .全身药浴法:将药物煎汤滤去药渣,趁热进行全身先熏蒸、后浸渍地一种方法.利用水地温热、按摩等物理作用,借助药液轻清之气,直透腠理,促使气血流畅,温通经络,达到治疗及保健地作用. .正治与正护法:又称逆治与逆护法,是指在疾病本质和现象相一致情况下,逆其证侯性质而治疗护理地一种常用法则. .反治与反护法:是指疾病地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甚至相反情况下地治护方法,即顺从疾病地现象而治护地方法. .同病异护:就是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发展和病机地变化,以及邪正消长地差异,机体地反应性不同,所表现出来地症候不同,治疗护理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地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 .异病同护:指不同地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地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地症候,可以采用相同地治疗护理方法. 第一章绪论 .战国到西汉《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地一部医经典著,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中医理论体系地确立奠定了基础. .《神农百草经》是我国现存地最早地药物学专著,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有影响地一部临床医学巨著.简历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临床辩证施护开了先河,为后续中医护理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地奠基人. .晋王叔和《脉经》,为护士通过脉诊观察病情提供了理论依据.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为中医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方法和技术.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发展和补充了各种疾病地中医护理方法.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开了中国医学伦理地先河.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外感六淫为外因,内伤七情为内因,而饮食所伤、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为不内外因. .金元四大家:刘元素(河间)倡导火热论,为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攻邪派;李杲(东垣),补土派;朱震亨

中医护理养生常识.

中医护理养生常识 1、何谓阴阳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情和想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中医将哲学思辨应用于人体系统的阐述认为人体的组织结构都存在着有关联系。这也是为什么《素问》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解剖位置而言,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阳;四肢末端为阳,躯干为阴;力与精神为阳,体液与温度为阴;就脏腑组织而言,脏贮藏精气,为阴;而腑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为阳。此外,五脏六腑的每一部分又可分阴阳。例如,心阴和心阳,肾阴和肾阳,胃阴和胃阳等。这听起来很复杂,那究竟阴阳和我们的生老病死有什么关系呢?通俗的说,人体各个部分、组织,甚至生理活动都有阴和阳两个对立面,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两者关系协调、达成动态平衡,我们就处于健康状态;如果阴阳不调则可能会引起疾病,而根据阴阳消长的情况,同一疾病又可分为同的病证类型,这也就是中医同病不同治的原因。2、何谓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认为充足的血液不仅供应脏腑组织营养,也保证我们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如果心血或肝血不足会导致心悸、失眠和多梦的症状。而津液则类似西医中所说的体液,如胆汁、肠液、鼻涕、眼泪、汗液、尿液等。那血、津液是如何在我们人体内运行的呢?靠“气”!气在人体

内时刻不停地进进出出,上下升降,对血液的产生和循环,津液的产生、散布和排泄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所以我们说气为帅,气血不畅是百病的根源。如心气不畅,则心血凝滞;肝气不调、血液循行、紊乱则会出现血瘀、血肿、女性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类似的,气虚或气的功能失常也会使津液运行、分布和排泄紊乱。 3、常见体质分类 体质大体可以分为9种。 (1)平和质:肥瘦匀称、毛发润泽、精力充沛,淡红舌、薄白苔,耐寒又耐热,性格平和,情绪稳定。是人体最佳 状态。 (2)阴虚质:形多瘦小,常有手足心热,皮肤偏干或偏油,面色多偏红或有颧红;舌红少苔;或怕热,口咽干燥, 口臭口疮;或性格急躁易怒,情绪激动或敏感压抑;或 睡眠量差。 (3)阳虚质:怕冷不耐寒,一年四季都“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夜尿多,容易水肿;面色偏白,舌体淡而胖嫩,苔 白水滑;容易神疲倦怠,消沉、悲观。 (4)气虚质:面色白,口唇淡;稍活动就出汗,头晕眼花,腹部下坠;冬怕冷,夏怕热,易感冒;性情多柔和,喜 静懒言。 (5)痰湿质:肥胖者多见,腰腹部肥满,肢体沉重倦怠;肤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整体观念 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又相互影响。人体与自然界也有密切关系,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 人体由不同的脏器、器官、组织所组成,它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生理上互相联系,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骨骸等全身各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不仅是靠各脏器自己发挥生理功能,还要靠各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制约作用来维持。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一起来。如头痛一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身影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身脏腑气血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生的影响。又如对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毒的局部侵入,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病有关。 人与自然界关系十分密切,自然界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机能,以致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正常情况下如反应在生理范围以内称为生理的适应性。如反应剧烈,超过了生理范围则成为病理反应,即可产生疾病。所以,我们在辨证施护时必须注意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 昼夜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说明早、午、晚、夜半时人体阳气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与之相适应,病情有慧、安、加、甚的变化。我们在护理上了解这个规律,就知道夜间巡视病房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这条规律确实存在。发现许多心脏病病人在白天,特别中上午,一般病情都比较平稳,但是到了下午,特别是晚上、半夜发病的病人增多。 总之,我们护理病人,不但要全面掌握病情,正确认识疾病,还应重视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体育活动,以促使机体内外的环境统一平衡,增强抗病能力,促使疾病早日痊愈。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一、名词解释 1、天人相应 2、形神共养 3、移情易性 4、以宣消郁 5、精神内守 6、、忌口 7、温补 8、发 物9、清补10、烊化11、吹药疗法12、熨敷疗法13、气功14、调神15、调身16、入静17、调息 二、填空题 1、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有,,,,,。 2、人与相应。 3、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和于,饮食,起居,不妄。 4、秋季应以收养之道为主,人们应卧起。 5、善医者先医其,而后医其,而后医其。 6、情志相胜是以规律为理论依据,用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 7、通过达到的“神净”,为养神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8、养生莫若养。 9、补益类食物分为、和三类。 10、秋季阳收阴长,燥气袭人,食宜。 11、清补类食物适用于或需要进行补养和调护者。 12、寒性食物易损伤,脾胃虚寒患者应慎用。 13、习惯上,在因某种原因而不宜食用某些作物时,称为。 14、外感病证宜饮食,忌。 15、煎药以为佳,忌用容器,以免发生沉淀和化学反应。 16、煎药之前,应先用冷水将药材浸泡分钟,左右,以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17、煎药应注意火候掌握好时间。一般先用,待水沸后再改用。 18、一般药物,第一煎煮沸后再煎分钟,第二煎煮沸后再煎分钟;解表发散类药和芳香性药物,其煎煮时间应经一般药减少。 19、一般药,宜在进食后小时服用。 20、解表类药物应温服,服药后应并进,以达到发汗驱邪的目的。 21、单纯为通便而服用润下药,应于服用。 22、温里类药多辛温香燥,易伤津液,服药后若出现咽喉疼痛、舌红、咽干等症状时,为,应及时停药。 23、清热类药多苦寒,易伤。 24、理气活血类药,易于影响胎原,孕妇慎用或禁用。 25、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药。 26、膏药,古称,又称硬膏,是以膏药敷贴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27、熨敷疗法具有、、等功用。 28、我国传统的运动锻炼强调、和的协调统一,是具有特色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 29、气功是一种以改善人体整体机能为目的的锻炼法。 30、静功的特点是练功时不做肢体运动,以为主,也叫“内功”。 31、调息主要有和两种。 32、“意守”是指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把意念集中到或。 三、选择题 1、春季养生应重在 A、养阴 B、养阳明媚 C、养血 D、阴阳并养 E、上都不是 2、阴虚患者多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正治与正护:就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 称“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就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就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就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 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就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就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 脉与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就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局 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就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 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就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 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就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 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加水方法就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 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中毒超过6h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70分) 1、在中医观察舌象的目的中哪项不对:(E) A.判断正气盛衰 B.辨别病位深浅 C.区别病邪性质 D.推断病情进展 E.了解病位深浅 2、春季人体肝气、脾气相对不足,易精神倦怠,嗜睡,应适当控制睡眠时间,起居方 面应遵循:(C)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夜卧早起 D. 夜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3.入秋后,白昼渐短,夜来提前,人身阳气渐内收,阴气渐长,秋季起居方面应遵循: (A)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晚卧早起 D.晚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4.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病室嘈杂之声不能超过(C) A、60-80分贝 B、20-40分贝 C、40-60分贝 D、40-50分贝 E、50-70分贝 5.普通病室的室温应在(B) A、16~20℃ B、18~22℃ C、20~24℃ D、24~26℃ E、26~28℃ 6、老年患者、新生儿、沐浴者、阳虚证、寒证病人的病房的室温应在(E) A、18~26℃ B、18~28℃ C、20~24℃ D、24~26℃ E、20~28℃ 7.病房的温度最好维持在(C) A、30%-40% B、40%-50% C、50%-60% D、60%-70% E、70%-80% 8、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作用强,并可根据病情变化加减使用的中 药剂型是(D) A.散剂 B.丹剂 C.冲剂 D.汤剂 E、丸剂 9、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有密切的关系,最好选用(B) A、铁锅 B、瓷罐 C、铝锅 D、搪瓷锅 E、不锈钢锅 10、煎中药时,一般第一煎加水量应淹过药面(A) A、3-4cm B、4-5cm C、5-6cm D、6-7cm E、8-10cm 11、煎中药前需将中药用凉水浸泡,一般,根茎种子、果实宜浸泡(E) A、20分钟 B、30分钟 C、40分钟 D、50分钟 E、60分钟 12、煎药的火候应(B) A、先文后武 B、先武后文 C、直接用文火煮沸 D、直接用武火煮沸 E、文武交替使用 13、下列哪味中药需先煎(C) A、茯苓 B、白术 C、石膏 D、甘草 E、大黄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86750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姓名:科室: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70分) 1、在中医观察舌象的目的中哪项不对:(E) A.判断正气盛衰 B.辨别病位深浅 C.区别病邪性质 D.推断病情进展 E.了解病位深浅 2、春季人体肝气、脾气相对不足,易精神倦怠,嗜睡,应适当控制睡眠时 间,起居方面应遵循:(C)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夜卧早起 D. 夜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3.入秋后,白昼渐短,夜来提前,人身阳气渐内收,阴气渐长,秋季起居方 面应遵循:(A)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晚卧早起 D.晚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4.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病室嘈杂之声不能超过(C) A、60-80分贝 B、20-40分贝 C、40-60分贝 D、40-50分贝 E、50-70分贝 5.普通病室的室温应在(B) A、16~20℃ B、18~22℃ C、20~24℃ D、24~26℃ E、26~28℃ 6、老年患者、新生儿、沐浴者、阳虚证、寒证病人的病房的室温应在(E) A、18~26℃ B、18~28℃ C、20~24℃ D、24~26℃ E、20~28℃ 7.病房的温度最好维持在(C) A、30%-40% B、40%-50% C、50%-60% D、60%-70% E、70%-80%

8、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作用强,并可根据病情变化加减使用的中 药剂型是(D) A.散剂 B.丹剂 C.冲剂 D.汤剂E、丸剂 9、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有密切的关系,最好选用(B) A、铁锅 B、瓷罐 C、铝锅 D、搪瓷锅 E、不锈钢锅 10、煎中药时,一般第一煎加水量应淹过药面(A) A、3-4cm B、4-5cm C、5-6cm D、6-7cm E、8-10cm 11、煎中药前需将中药用凉水浸泡,一般,根茎种子、果实宜浸泡(E) A、20分钟 B、30分钟 C、40分钟 D、50分钟 E、60分钟 12、煎药的火候应(B) A、先文后武 B、先武后文 C、直接用文火煮沸 D、直接用武火煮沸 E、文武交替使用 13、下列哪味中药需先煎(C) A、茯苓 B、白术 C、石膏 D、甘草 E、大黄 14、下列哪味中药需包煎(A) A、旋覆花 B、陈皮 C、连翘 D、甘草 E、黄芪 15、关于“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 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的说法,出自医家(B) A.徐大椿 B.李时珍 C.张仲景 D.孙思邈E、朱丹溪 16、中医的四种诊法(D) A、望、触、问、切 B、视、触、叩、听 C、望、触、叩、听 D、望、闻、问、切 E、望、闻、叩、听 17、病情观察的目的哪项不妥(E)

中医护理知识考核

中医护理知识考核 姓名成绩考核时间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3.若见病人面色为白色,是为证、证和证。 8.艾条灸法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功 效。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患者出现戴阳证,运用温热护理法,称之为() A. 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塞因塞用 D.通因通用 2.某些慢性疾病,常常在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换时发作或是加重,如哮喘、痹病 等,护理时则应该在气候或是季节交换的时候采取预防措施,最符合三因制宜中的() A.因人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时制宜 D.因病制宜 3.气肿是指() 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 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 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 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 4.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病室嘈杂之声不能超过()

A.80分贝 B.20分贝 C.60分贝 D.40分贝 5.病人表现为两肋胀痛,少腹不适,病变经脉为() A.手少阴心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太阴脾经 6.听声音可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属阳、属热者,常表现为() A.语声低微,少言沉静 B.语声洪亮而高亢,多言躁动 C.喘息气短,呼吸不相接连 D.呃逆低怯无力,断续不接 7.属于平补类食物的是() A. 猪肉 B.狗肉 C.花生 D.桂圆肉 8.胃肠手术患者不适宜的食物是() A.流质饮食 B.半流质饮食 C.牛奶、豆浆 D.肉类 9.不属于刮痧适应症的是() A.中暑 B.年老体弱 C.腹痛腹泻 D.高热头痛 10.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属 于推拿手法中的() A.推法 B.揉法 C.摩法 D.搓法 三、简答题(共40分) 1.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有哪些基本原则?(15分) 2.何谓热证?热证的主要临床表现? (15分) 3.阐述湿敷的护理及注意事项(10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包括起居指导、情志调适指导、饮食调护指导、中药给药指导、病后调护指导及疾病预防指导等,这些基本知识是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一)生活起居指导 生活起居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理人员根据病情予以相应的指导和护理。其目的是保养患者的正气,调整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增强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一、起居有常 (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合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因此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应根据四时阴阳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指导患者生活起居。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其气候规律一般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改变,以适应自然规律,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祛病延年;若不顺应其变化,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因此在护理中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夏季节应指导患者夜卧早起,适当午睡,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保护阳气不要过分消耗;秋季应早卧早起,以顺应阳气之收,使肺气得以舒展;冬季阴气极盛,寒风凛冽,则需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二)睡眠充足,适当锻炼 “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睡眠不足,易损伤正气。患者应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要督促患者养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作息规律。重症患者则应卧床休息,但要避免昼息夜作,阴阳颠倒。睡前要神志安定,平心静气,用热水泡脚、饮温热牛奶及足底按摩有助于睡眠。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每天都应保持适度的活动与锻炼。适度的活动能使气血流畅,筋骨坚实,提神爽志,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尤其对脑力劳动者,适度的运动更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三)慎避外邪,形神共养 患病之人正气虚弱,易于感受六淫和疫疠之气等外邪的侵袭。在生活起居护理中应遵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原则。指导患者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及时添减衣物,在反常气候或遇到传染病流行时,要注意避之有时,或采取其他方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外邪的侵袭。 在生活起居护理中,既要注意形的保养,更要注意神的调摄。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所谓养形,是指通过适当的休息和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医疗条件,对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进行摄养和护理;所谓养神,是指应用各种方式调节患者的情志活动,使其达到情绪稳定、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劳逸适度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正常的活动可使机体精气充沛而神旺,经络通常,气血调和,肢节滑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护士应指导患者经常参加适度的劳作和运动,但不宜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资料讲解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包括起居指导、情志调适指导、饮食调护指导、中药给药指导、病后调护指导及疾病预防指导等,这些基本知识是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一)生活起居指导 生活起居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理人员根据病情予以相应的指导和护理。其目的是保养患者的正气,调整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增强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一、起居有常 (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合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因此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应根据四时阴阳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指导患者生活起居。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其气候规律一般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改变,以适应自然规律,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祛病延年;若不顺应其变化,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因此在护理中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夏季节应指导患者夜卧早起,适当午睡,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保护阳气不要过分消耗;秋季应早卧早起,以顺应阳气之收,使肺气得以舒展;冬季阴气极盛,寒风凛冽,则需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二)睡眠充足,适当锻炼

“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睡眠不足,易损伤正气。患者应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要督促患者养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作息规律。重症患者则应卧床休息,但要避免昼息夜作,阴阳颠倒。睡前要神志安定,平心静气,用热水泡脚、饮温热牛奶及足底按摩有助于睡眠。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每天都应保持适度的活动与锻炼。适度的活动能使气血流畅,筋骨坚实,提神爽志,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尤其对脑力劳动者,适度的运动更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三)慎避外邪,形神共养 患病之人正气虚弱,易于感受六淫和疫疠之气等外邪的侵袭。在生活起居护理中应遵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原则。指导患者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及时添减衣物,在反常气候或遇到传染病流行时,要注意避之有时,或采取其他方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外邪的侵袭。 在生活起居护理中,既要注意形的保养,更要注意神的调摄。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所谓养形,是指通过适当的休息和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医疗条件,对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进行摄养和护理;所谓养神,是指应用各种方式调节患者的情志活动,使其达到情绪稳定、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劳逸适度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正常的活动可使机体精气充沛而神旺,经络通常,气血调和,肢节滑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

浅议中医护理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

浅议中医护理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现代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加深了护理服务的内涵和拓展了护理服务的范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护理发挥了一定的优势,但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还存在不足,中医护理应满足中医药学科发展,加速培养高质量的中医护理人才队伍,积极探索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寻找中医护理新的发展空间,使中医护理适应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 1 中医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整体观、动态平衡观和对立统一观是中医护理理论的优势。中医护理应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基础护理,脏腑学说指导观察病情,经络学说指导护理技术。在认识逐步提高的基础上,确立了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攻补兼治的中医护理原则。这些重视调动机体平衡和康复能力的中医护理思路和方法,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它融汇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中医一贯重视护理,主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其在养生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证护理上具有自已独特的优势。“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和特点,同时强调了“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观点;提倡“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原则,通过掌握疾病传变途经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突出了中医在病因观察,病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观中的“整体性”相吻合。 2 中医护理现状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弱化和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中医的发展有了一些滞后。但是近年来,在世界中医热的推动下,中医事业蓬勃发展,中医护理有了很大的进展,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2.1 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 目前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西医护士出生,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上,对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低于中医护士。中医护理知识欠缺,知识面窄,影响临床运用,并且当前护士人数短缺,在中医医院的中医护士比例占10%左右。由于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导致了护理人员不能分层次使用。 2.2 中医护理操作开展受制约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辩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如:针灸、推拿、火罐、穴位按压、中药熏洗、坐浴、药熨等,临床效果显著,中医临床护理正在逐步发展。大部分医院在护理管理中沿用传统护理管理制度,与新护理思想的要求不相适应,限制了护理职能的发挥和服务功能的拓展。中医操作在临床上的开展受各方面的制约,护士只是单纯医嘱的执行者,护理工作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工作之下,并且受治疗条例的限制,护士无权自主执行护理操作。现在的各个医院里,针灸、推拿、火罐等这些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操作都由理疗科的执业医师进行,护士也无从操作,影响了专科技能的提升和护理质量的保障,制约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2.3 中医护理的人员培训遇到瓶颈 为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中医院校开设中医护理专业,培养高级护理人才,中医护理的专业教育和在职教育已有一定模式。但是随着中医院层次的逐渐提高,院内急诊,

(完整版)中医护理健康教育

中医护理的健康教育 几千年来,中医为祖国医疗基础理论的形成,为炎黄子孙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它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养护病人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所以,中医的基本理论对于护理工作同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随着医院护理体系的不段发展,对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中医护理所具有的优势和独到之处,有效的融人健康教育之中,使其更好服务患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情志护理 中医学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情志与人健康的关系极大。正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气机调达,营卫调和,经脉通利,心神安和,故有利于身体健康。反之,情志刺激太过、太久,超过机体自身的调

节力度,就要伤害人体正气,干扰气血运行,损伤脏腑功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有“隐曲”者多悲痛、优伤;有“宿怨、深仇”者极易触发愤怒;有“思恋”者多为优郁;女性情感脆弱、细腻,易优郁、悲哀、思虑;男性情感粗放,多大怒、狂喜;婴幼儿多惊恐;青壮年易暴怒、狂喜;老年人多优郁、多虑。根据以上规律,护理应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反应,因势利导,因人施护。例如,根据病人的病情轻重、年龄、性格以及民族文化背景等特点,适当的开展有意的娱乐活动,在活动中循序渐进的引导病患正确认识疾病,配合治疗。同时利用心理学的方法,洞察病人心意的变化,调整情志护理的重点,最终达到提高病人自主的调节情志能力的目的。总之,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方法和特点,在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中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生活起居的护理 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人体的健康非常的重要。中医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要想获得健康,必须“顺四时调阴阳”,生活起居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整理思想指导下,就要求在生活起居方面做适当的节制和安排。例如在环境方面,往往特殊的气味、不安的气氛甚至是严肃的面孔等等,都可以造成病人的神气浮越于外而不能内守,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变化,这些都不利于病人的康复。正如《内经》所云“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医强调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在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反复向病患以及家属说明建立一个舒适、整洁、优美的修养、治疗环境的重要性。 3.饮食的护理

《中医护理与养生》word版

中医护理与养生 (暗含两块内容:中医护理学+中医养生学) 前言 一、“养生论”引入中医护理学 现代护理学重视治疗技术、操作规范、责任制度等等,包括实施责任制护理时往往偏重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忽略了理论宣教的作用。在中医学中,养生是重要的基础理论,养生与护理密切相关。 二、中医护理的优势与前景 1)中医护理发展的简史 地位 中医护理是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护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归属于医学学科门类 I级学科---临床医学 学科专业---护理学 方向分化---中医护理 简史(不同时期不同名人名书的贡献)-代表性 古代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所以护理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紧紧相连,护理学是在人类祖先自我防护本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抗病害斗争和劳动实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中“七分养”的实践就是护理,中医护理学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七分养”的科学内涵。随着祖国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护理学也在不断的总结、研究与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大至经历了以下九个时期: 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 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 最原始的按摩术(四肢的跌仆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 神农尝百草(药物的内服,外敷及动物的内脏、骨骼、甲壳的运用) 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拼挣中,必然会遭到外界的伤害。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学会了用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这是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对四肢的跌仆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起到消肿散瘀止痛作用,形成了最原始的按摩术。为了避免暴雨雷击及野兽的袭击,他们过着“六巢而居”的生活;为了防寒避邪用兽皮或树皮作衣;他们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懂得了哪些动、植物食后可充饥或治病,哪些会致病或中毒等。例如《史记·补三皇本记》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

中医护理发展优势

中医护理发展优势 中医的特点和优势 在理论上融合了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吸收了自然、社会、生物、心理多分学科的成就,从整体、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综合地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自然界蕴藏着丰富的天然药物,临床广泛使用的方药具有开发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的特点;在中医治疗方面,针对人体的多样性,强调辨证论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使个体化辩证与整体调节相结合;在中医养生保健方面,中医诊疗技术及中医药具有延缓衰老、调节免疫、抗疲劳等多重功效易用于基本卫生保健。 在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更加重视中医、发展中医。在各医院、社区、乡卫生院均成立了中医特色科室即中医馆,使中医从中医医院逐步走向各家医院、社区及家庭。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器材、方便易行、创伤小、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深受患者和群众的欢迎。中医护理技术也紧紧围绕现代护理管理模式,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各种疑难症具有更大可发展空间。我院已开展针刺、艾灸、拔罐、按摩、蜡疗、中药热敷、中药药浴、中药火龙疗法等十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丰富了中医护理内容。 中医护理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尚未成立前护理学与中医学是混沌为一体的,在20世纪60年代中医护理学才从医学中另立门户。但早在断简残篇的先秦典籍里及其后的鸿篇巨著中均可寻觅到我们中医护理发展的轨迹。唐代以导尿术的出现标志着护理技术渐臻成熟,对妇孺老的特殊调护方法,说明了护理领域在不断拓展。 中医护理的特点: (1)整体观念 (2).辩证施护 (3).独特的中医护理护理技术与方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体与自然界关系密切,在生理和病理上不断受自然界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病人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日痊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或小肠实热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有口舌生疮外可能还有心胸烦闷的表现,所以在护理中加强局部治疗外,还需加强情志护理防过喜伤心、急躁伤肝及饮食护理选取寒凉清火食物、勿食辛辣温燥之品。以通过泄小肠之火而清心火,清热解毒、导热下行,最终治愈局部病变,调节脏腑功能。 中医治未病 中医早就提出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的预防思想,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强调三分治,七分养,亦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等预防意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了解自身状况,引用中医八纲辨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整理,确立病人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教育。对于一部分由于社会环境、工作、生活压力大、节奏快而不能适应的人群,现代医学检查又没什么问题的亚健康状态,大部分主诉头晕、头痛、食欲低下、情绪紧张、烦躁易怒、睡眠差等一系列症状,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就需要中医中药辩证治疗了:这与长期紧张高压的生活习惯有关,工作环境差而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气犯胃、肝胃不和等,药物可给一些舒肝理气、调养气血、活血化瘀的中药调理,外加饮食调节及情志护理来改善亚健康状态。 中医养生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