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冷战后北约的变化与发展前景

冷战后北约的变化与发展前景

冷战后北约的变化与发展前景
冷战后北约的变化与发展前景

第6卷 第1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 16 N o 112005年2月

JOURNA L OF BEIH UA UNI 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

Feb.2005

冷战后北约的变化与发展前景

邹函奇,房 雨,郑 伟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 要:冷战结束以来,北约一直在试图转换角色,并进行了一系列适应性调整。这种变化使北约的军事色彩有所减少,政治色彩有所增加。面对恐怖主义的威胁,北约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革。布拉格峰会旨在打造一个“新北约”,即确立新使命、吸纳新成员、发展新能力。北约的发展对国际安全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对北约的认识和对策也随之改变。

关键词:北约;布拉格峰会;反恐;东扩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5)01-0094-04

收稿日期:2004-12-02

作者简介:邹函奇(1979—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房雨(1980—),男,吉林白城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专业研究生。

一、冷战后北约的适应性调整

北约是1949年西方国家针对苏联可能入侵而建立起来的集体防御的军事联盟组织,其针对性和排他性特征十分突出。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对西方国家来说,遭受大规模武装攻击的可能性不复存在,因此,不少人认为北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美国需要通过联盟体系维持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欧洲盟国也希望北约继续承担集体防御任务,使欧盟腾出手来建设经济货币联盟。在美欧共同利益的推动下,北约在美国主导下开始更新观念、转变职能,为自己寻找新的角色,进行了长达十年多的适应性调整。

近十年来,北约的适应性调整有两大重点:一是东扩,二是维和。这种调整使北约的

军事色彩有所减弱,政治色彩有所增强。

第一,建立安全关系和和平伙伴关系固定机制,为北约东扩奠定基础。

1994年1月,北约在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

接受了美国的建议,通过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通过该计划,北约与中东欧和前苏联27个国家建立了双边安全关系,其主要目标是加强北约与伙伴国的军事合作和联系,以及在危机处理和维和中的联合军事行动。

第二,确立危机处理和集体防御为北约两大任务,并对军事力量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冷战结束后,北约立即进行了战略审查,并于1992年6月奥斯陆外长会议上第一次决定参与域外维和。会议明确规定,北约将“在个案审查的基础上,支持欧安会发起的维和行

动,包括使用联盟的资源和技术。”[1](P11)

1999

年北约战略概念文件明确规定,在继续保留成

?

49?

员国追求共同安全与互助合作外,“北约将寻求在其他组织合作的情况下预防冲突,一旦危机爆发,将在与国际法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对危机的有效处理作出贡献。”[2](P31)至此,危机处理与集体防御成为北约的两大使命。

为了适应新的使命,北约对军事指挥系统和力量系统一直在进行调整改造,以便增加灵活性。对联盟力量的要求,强调“足够”、“有效转入能力”、“可部署性和灵活性”、“存活能力和坚持能力”,以及多国共同行动的“可协调性”。通过多国联合特遣部队和“防务能力行动”计划,组建更加灵活机动和有效的危机处理力量,推动缩小盟国间技术和能力差距。

二、令人瞩目的布拉格峰会

2002年11月21-22日,北约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首脑会议。这是“9?11”事件后北约在新的世纪召开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也是在美欧裂痕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召开的。此次会议的主旨是“扩大和转型”,主要特点是北约在面对恐怖主义威胁的情况下,突出新使命,吸收新成员和发展新能力。

首先,确立北约的“新使命”。布拉格会议明确提出了北约应在国际反恐行动中发挥中心作用。“9?11”事件后,反恐问题是美国对外政策和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美国总统布什2002年11月18日表示,他参加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北约首脑会议的目的有二:一是谋求盟国对美国对伊拉克强硬路线的支持;二是促使北约转变其使命。为了将北约纳入其全球反恐战略,布什需要通过布拉格峰会寻求北约成员国在反恐问题上更广泛的合作。

其次,批准第二轮东扩计划,吸纳“新成员”,从而使北约成员国从目前的19个增加到26个,将北约覆盖的区域扩展到北欧、东欧和东南欧。“9?11”后的国际形势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此次北约东扩,由于美国对外战略重心转向反恐,希望得到广泛的国际支援。因此,美国在努力推动北约与俄罗斯发展新型合作关系的同时,支持北约组织大规模扩大,以促使北约成为强大的反恐联盟。北约的大步东扩将使其战略空间大大扩展,直逼俄罗斯,欧洲的政治安全版图将为之发生重大改观。

第三,培育和提高北约的“新能力”。

如何提高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能力是对北约未来的新挑战。北约军事战略将从“以威胁为基础的计划”朝“以能力为基础的计划”方向转变。[3]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提高北约的部署能力,行动灵活、机动和协调合作。二是精简目前北约的军事指挥机构规模,以提高军事指挥机构的效果;三是同意推进建立一支2.1万人的北约快速反应部队计划。它将被赋予对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可疑恐怖组织基地实施军事打击的权力,而且不必事先征得这些基地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首肯。

三、北约的发展对国际安全格局的影响

1.北约政治化似难避免

自冷战结束以来,北约战略调整的基本轨迹是从军事—政治轴心向政治—军事联盟发展。“9?11”之后,这一进程不仅没有停止,而且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反恐目标的前提下强化北约的军事能力,而军事力量在反恐中的作用无疑是有限的。随着北约战略重心转向反恐,北约在保留军事功能的同时,其政治功能将会日益重要。二是北约东扩是美国及其欧洲盟国推行共同价值观的需要。三是北约在定位上近年来显现出一种相对淡化意识形态的趋势。它原来纯粹是以制度对立为出发点来制定战略目标的,现在已转向战略目标的多元化,危机处理、维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反恐都是北约的主要任务。

2.北约安全战略从“防御联盟”向“积极干预”转移

北约作为“防御联盟”的传统定位,从科索沃战争特别是“9?11”事件后受到一定冲击,近来已表现出向“积极干预”发展的趋势。美国认为,原来的北约不适应当今恐怖主义的危险和挑战,北约的“防御性干预”的传统指导原则已经不合时宜。目前,美欧均认为,恐怖无国界,反恐无防区,北约未来可在

?

5

9

?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施反恐行动。对于传统的地理区域的限制,北约已表示不再遵守。北约军事能力的增强加上传统地理区域限制的被突破,将使北约的军事力量具备发挥全球性作用的能力。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标志着北约将注意力从关注欧洲大陆内部出现的传统威胁转向了关注来自欧洲和欧洲大陆之外的新威胁;同时,新一轮东扩把中东欧也纳入西方安全体系,这些不仅将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欧洲安全格局,而且对整个欧亚大陆乃至世界安全将产生深刻影响。

3.北约东扩对欧美关系将产生直接影响

冷战时期,西欧盟国处在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前沿,是美国依靠的重点。冷战结束后,西欧盟国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下降。随着北约东扩,中东欧成了美国控制欧亚大陆战略向纵深推进的前沿,美国依靠的重点自西向东转移。北约东扩是美国推进大西洋战略,加强对欧洲的主导地位,进而控制欧亚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从1999年就开始提出建立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美国正是担心欧盟建立自己的独立防务能力而摆脱美国的控制,所以在北约的行动中有意冷落西欧盟国,予以制约。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北约军事干预波黑危机、发动科索沃战争、启动联盟条约第五款支持美国在阿富汗进行反恐战争。应该看到,欧盟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在政治安全上都需要北约,而且反恐和防扩散也是欧洲国家的共同利益。因此,北约仍是美国根据需要可随意使用的工具,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它的控制。

4.北约新一轮东扩威胁俄罗斯国家安全

俄罗斯由于国力下降,无力阻止北约扩张势力范围,对待北约战车大步向自己家门口逼近时反而显得平静而克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俄认同北约东扩。事实上,俄依然认为北约东扩缺乏“客观需要”,认为东扩不会增加北约的安全,也不会增加北约候选国和俄罗斯的安全。俄试图通过逐步“融入”北约,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寻求与北约平等的发言权,促使北约向政府组织方向转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北约东扩对俄国家安全的影响。俄要求北约东扩不要威胁其国家安全,北约对此作出了“承诺”。布拉格首脑会议后,布什立即前往俄罗斯同俄总统普京会晤,对俄进行安抚。

四、北约未来的发展前景

尽管伊拉克战争使美欧分歧空前激化,但是,由于共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共同点大于分歧,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双方在经济上形成了深层次的相互依存关系,使美欧不可能分道扬镳。因此,虽然北约是冷战的产物,但其仍是维系大西洋关系的平台,将在可预测的未来继续存在。现阶段,美欧还想继续保留北约,理由大致有三:

第一,北约是确保西方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安全利益不可或缺的机制,是联系美欧同盟关系的主要纽带和象征。美欧若想在全世界制定符合西方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推行其市场化和民主化改造,都离不开北约盟国共同采取行动。

第二,从美国角度看,尽管冷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但美国明白,欲实现“美国治下的世界”,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借助盟国的帮助,而美国领导下的实力强大的北约是联系和借助欧洲盟国力量的最理想工具。

第三,从北约欧洲盟国角度看,冷战时期,欧洲安全主要靠美国提供保护,为了控制欧洲盟国,美国也有意识地拉开与欧洲的军事差距,希望在欧洲建立一种分工机制,即美国提供军事保护,欧盟“主管”经济,欧安组织负责人权与民主事务。这说明美国与欧洲互相需要,双方为了追求共同的战略利益将继续在北约的框架内进行合作。

新一轮扩大对北约未来的地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北约仍有进一步东扩的可能性。东扩后,北约的战略防线在东部将直接推进到俄西北边界,其南翼也将与孤悬一角的土耳其连成一片,北约战略纵深得到进一步扩大。

北约的东扩也使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颇为严峻。早在“9?11”事件之前,哈萨克斯坦、

?

6

9

?

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中亚四国都已加入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其他一些国家如格鲁吉亚、蒙古等国也都在积极向北约靠拢。北约的势力范围已经延伸到中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界。“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之机插足中亚,阿富汗战争后,美国与北约已经开始靠拢中国的西部。北约第二轮东扩后与俄罗斯已是零距离接触,离中国更近了一步。俄罗斯已经不再反对美国和其他北约成员国的反恐部队进驻中亚,这样美国的军队不仅遍布中亚,而且遍布南亚和东南亚,日本也迅速调整了自卫队的作用和行动范围,将来东亚也可能被纳入到北约的活动范围。如今,中国周边的几乎所以国家都与美国或北约建立了某种形式的政治、军事与安全合作,中国面临的这种国际合围之势显然于己不利。在此情况下,为避免陷于孤立,有鉴于俄罗斯与北约建立新的合作机制的启示,中国在奉行多边主义与多边外交的新思路下与北约开始接触对话。2002年10月10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与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关呈远进行会晤,双方围绕安全领域初步列出了十大议题交换意见。中国正式提出就战略看法、共同安全威胁以及北约在中国中亚邻国的行动与北约举行磋商。这次会晤是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作为最大军事政治集团组织的北约,各自自成立以来的首次接触,在此之前二者没有任何关系。在西方国家眼中,这似乎是铁树开花。[4]美国研究中国问题和北约问题的专家都对此表示“谨慎地欢迎”。

中国与北约之间的接触对话还只停留在加强交流、探讨可能性的阶段上,对话仅仅是发展关系的良好开端和初始阶段,其中存在的分歧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当前双方比较明朗的合作是在国际反恐问题上,那么,台湾问题则可能是重要的分歧所在。对此,我们一方面做出了适度的反应,另一方面与北约求同存异,没有因此拒绝与北约进行接触对话。中国在未来与北约进行接触和对话的同时,应该同时警惕美国及北约在中国要求对台湾实现统一问题上的消极影响,应该有适度的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NAT O,Final C ommunique(Ministerial Meeting) [J].Oslo,4June1992,sect.11.

[2]NAT O,”The Alliance’s S trategic C oncept”, Washington,1999,para.31.

[3]Lord R oberts on:The Sumtnit Ahead;Accession, T rans formation,Capability,speech at the Weltam S onntag F o2 rum,Berlin,4N ovember2002.

[4]陈雅莉.中国秘密和北约接触要求战略对话[J].华盛顿观察周刊,2002(11).

【责任编辑 李虹咣 责任校对 于蓬蓬】

NATO’s Changes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after the Cold W ar

ZOU H an2qi,FANG Yu,ZHENG Wei

(College o f Politics and Law,Northeast Normal Univer sity,Changchun130117,China)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C old War,NAT O has been tying to change its role by making a series of adjust2 ment.These changes have diluted its military identity and increased its political profile.Faced with threat of terrorism,NAT O has to reform itself s o as to adapt to the demand of times.The Prague Summit was meant to build a new NAT O,in other w ords,to identify new missions,to admit new members,and to develop new ca2 pability.NAT O’s transition has greatly in fluenced the global security,and China has correspondingly altered her understanding and countermeasures toward NAT O.

K ey w ords:NAT O;The Plague Summit;Anti2terrorism;Eastern enlargement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1947-l949年,建立美国、希腊海防空军联合作战司令部,镇压希腊人民革命;1950年3月,出兵南朝鲜(同年6月27日,美军正式入侵朝鲜,麦克阿瑟9月15日率部从仁川登陆); 1954-l955年,出动5艘航空母舰入侵我国大陈岛; 1957年,出动海军陆战队人侵印度尼西亚; 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进遏委内瑞拉; 1958年,再次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印度尼西亚; 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14000人,占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1959-1960年,在古巴沿海部署海军防战队,反对古巴人民革命; 1961年,派出海军和喷气式战斗机,在多米尼加近海巡逻,威胁人民起义;1961年,派出雇佣军在吉隆滩登陆,入侵古巴; 1961─1973年,侵越战争; 1965一1966年,出动20000名军队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 1970年,出动1500名海军陆战队,进逼黎巴嫩。 1989年12月20日,向巴拿马发动突然袭击,并予以占领。美军将巴拿马政府首脑、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将军抓到美国,交美国法院审讯、判刑,投入监狱。1990年8月一l991年2月,布什总统以“沙漠盾牌”、“沙漠风暴”为代号,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湾战争。 1998年8月20日,克林顿总统下令对阿富汗和苏丹实行空袭。从1999年3 月24日起对南联盟实行了历时79天的狂轰滥炸。 1999年,悍然空袭南联盟(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2001年,借口911事件,武装入侵主权国家阿富汗。 2003年3月21日,武装入侵主权国家伊拉克。 2006年,美国介入埃塞尔比亚---索马里战争。 1945-2008年63年时间,美国共参加了全球30场战争。 不及持续时间,平均每2.1年卷入或发动一场战争。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许加梅 【内容提要】冷战年代,在对抗中寻求缓和是美苏关系的主题,而控制与合作则是苏联与东欧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美国与东欧的关系是边缘性的,在狭窄的外交空间中寻求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美国的政治目标和东欧的经济目标使得双方关系更加不对称,使得美国与东欧国家关系不能获得重大的突破。 【关键词】美国苏联东欧国家冷战 【作者简介】许加梅,1973年生,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广州510630) 近代社会以来,国际关系的运行一直以国家利益为主要驱动力,国际政治也主要以强权政治为特征。虽然冷战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但是上述的基本原则依然是推动冷战时期国际政治运转的基本动力。战后的国际社会已经摆脱了业已存在了几千年的领土兼并与财富掠夺的血腥状态,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实力竞争为显著特征,扩展力量与影响成为每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目的。美国国务院的一位苏联问题专家曾评论说:“我认为从根本上看,苏联人仍然是想要得到同样的基本东西,即扩展其力量与影响。但是他们在改变得到这些东西的方法。”[1]在以美国与苏联相对抗为特色的冷战时代,美国、苏联以及东欧各国家都在自己的标准下寻求扩展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并在现实的国际背景下追求从这一首要目标演绎出的各种现实利益,在美、苏、东欧多向度的复杂关系中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政策向背。

一苏联和东欧的“唇齿”关系 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尽管苏联号召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由于苏联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所谓的“真正平等”在以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中,不过是一种理想和苏联外交的舆论宣传。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政策依然以自身现实的国家利益为准则。 关于东欧对苏联的重要意义,学术界有众多的观点,而且论述得也比较充分。美国学者林肯·戈登的分析比较全面。他认为:(1)东欧作为防御的缓冲区是重要的军事考虑。(2)东欧也被看作潜在的进攻战略跳板。苏联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将这个地区看作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锋和第一成果,是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榜样。(3)苏联也将东欧看作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提供政治和外交支持的一个国际上国家集团的核心。(4)莫斯科进一步将东欧视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合法化的源泉,认为和前面提到的第一点利益紧密相连。(5)最后东欧一度被看作经济财富的来源[2]。 在冷战的气氛下,东欧不仅是苏联维护欧洲均势,与美国“平分天下”的成功标志,不仅对苏联维护安全与利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苏联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东欧共产党国家实际上是苏联‘另一个自我的缩影’,苏联领导人只有看到东欧适当地反映苏联的影响,他们才会感到满意。”[3]在匈牙利事件后,尼赫鲁问及苏联出兵匈牙利问题,苏联方面的有关回答是:“如果没有对匈牙利的干涉,如果帝国主义势力得逞,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施加压力,这无疑会打破欧洲均势,那将直接威胁和平。” [4]

中俄关系现状与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俄罗斯分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主要大国,是彼此最重要的邻国。所以,中俄关系向来是国际关系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俄关系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未来中俄关系的走向,又必然对国际局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就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中俄关系的现状 无论是双边关系还是多边关系,其状态都很难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它具体反映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之中,并由这些关系表现出来。中俄关系也不例外。 1、中俄政治关系的现状。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尤其是其重返亚太战略和北约东扩,使中、 俄同时感受到美国的威胁和战略逼退,出于共同抵御美国的需要,两国都有加强合作的愿望,政治关系迅速升温。2014年面对由克里米亚问题引起的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罗斯亟需中国的支持。而中国近几年面临的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也离不开俄罗斯的支持。 因此,中俄政治关系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中俄军事关系的现状。军事关系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俄经济关系的现状。中俄经济关系的两大支柱是能源贸易和军火贸易。能源贸易在中俄 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俄关系不断前行的重要根基。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而邻国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恰恰可以为中国提供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另一方面,能源出口是俄罗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中俄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俄欧关系的波动,影响到俄罗斯对欧洲能源的出口,俄罗斯亟需开发新的能源市场。而中国为了降低能源进口的风险,实现能源进口渠道的多样化,也很需要俄的能源供应。因此,中俄能源贸易发 页脚内容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案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威胁着世界安全。 过程与方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认识到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联盟实力对比的变化;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的根源。 【教学重点】 对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的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世界格局虽然尚未形成,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世界格局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特点?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各国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作出了哪些努力?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引导学生回顾:两极格局是如何形成和结束的。教师补充说明: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中的一极消失,两极格局终结。教师过渡:两极格局终结后的世界形势是怎样的呢?学生阅读回答: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教师提问:当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地区冲突、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高科技军备竞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2.学生阅读美军轰炸“南联盟”和占领伊拉克的资料,提问:美军轰炸“南联盟”和占领伊拉克等军事行动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恶劣影响?学生思考回答: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了联合国的基本准则,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受到严重挑战。 目标导学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教师讲解: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拥有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在国际格局中的确占据着优势地位,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与中俄关系的发展

《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期末论文: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与中俄关系的发展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与中俄关系的发展 内容提要:作为当今世界接壤的两大常任理事国,中国和俄罗斯有着密切而有微妙的关 系。尤其是自冷战以来,中俄关系的发展更是受全世界的瞩目,也是中俄双方非常重视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变得更加的微妙而令人难以捉摸,是会朝着美国所鼓吹的“单级”格局发展,还是另有其他国家或联合体异军突起,与美国一争高下?而中俄的关系发展也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头,中俄关系将会何去何从?在“一超多强”的局势下,中俄两国又该如何把握机会,互利互助,为两国的发展共同创造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冷战国际格局两重性中俄关系战略协作 一、战后国际格局的两重性 虽然美国极力鼓吹世界格局“单级”说,并且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由于多方因素的制约,美国并没有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出现美国独大的局面。现下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是:世界处于“一超多强”的状态下,正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首先,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地位和作用是极具影响力的。在冷战时期,尚有苏联还可以和美国一较高下,但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已经没有哪个国家或者联合体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美国在处理国际重大事件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影响国际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极力宣扬并积极构筑由其领导下的“单级世界”,美国独一无二的地位使得他有这个野心也有这个资格提出这样的目标。再加上世界格局中不乏亲美政府和国家,使得美国的野心日益胀大,世界的局势呈现“单级”的趋势,也就是“一超多强”的状态。 但是,美国想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单级”格局,是不可能的。要想称为世界的霸主,必须要有绝对强大的军事能力,有绝对强盛的国力,有足够的震慑力能够让其他国家对其言听计从,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其他很多条件。冷战结束后至今,虽然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所具备的资源和实力,还不足以成为世界的霸主。换句话说,美国还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另外,其他多方势力的逐渐壮大,更使得美国在做出各项决定时不得不考虑更多的因素。苏联虽然解体,但是其基础还在,俄罗斯虽不足以和美国一样并肩成为超级大国,但是其隐藏的实力还是让美国十分忌惮的。并且随着欧盟阵营的逐渐强大,其他发达国家的制约,以及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团结联合,美国想要成为世界的霸主,实力还是相当欠缺的。 当今世界,正在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虽然美国仍旧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经过了次贷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了重创,目前仍在恢复中,自顾不暇;欧洲等发达国家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次贷经济不是很发达,受到的影响相对小很多。这样一来,世界的力量分布相对平衡了一些,“单级”的强度受到了削弱,多极化更加明显。近些年来,由于美国的一些霸权行径,已经引起了诸多国家的不满。反对霸权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极力主张政治的自由,经济的独立,对美国的垄断和霸权表示不满。各种因素正逐渐推动着世界超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冷战后美国外交补充内容

第七讲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外交(补充) 主要内容: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大辩论 三、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四、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议程的变化 五、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六、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战略 七、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及其调整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 (二)世界大战危险减少,然而局部冲突不断,核扩散和武器技术扩散日益严重。 (三)国家间力量平衡和国际关系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四)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同时,各国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国内。 (五)各个国家和民族都面临价值观的重建。 (六)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信息时代,给世界政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对美国有利的主要因素是: 全球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新问题、新趋势,使全球协调机制或全球治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而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在塑造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占据着一定的有利地位; 其他大国中不再有对美国构成直接军事威胁的对手; 近期内发生核大战的危险可以基本排除; 俄罗斯和前苏联东欧集团中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大体认同西方式的民主模式,在经济上引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南非、菲律宾)国内政治进程和外交方针同美国的利益并行不悖; 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的最低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秩序和规范仍然稳固,在理论和实践上没有遇到根本障碍; 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国家主权的相对削弱,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美国文化价值观向其他地区的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对美国不利的国际环境因素主要是: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的政治向心力减弱,政府普遍面临信任危机,社会问题严重; 它们之间的联盟凝聚力下降,经济矛盾突出; 地区动乱增多,民族主义崛起,增加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的危险,造成国际恐怖活动加剧,以及大批难民和移民浪潮; 伊斯兰主义的复兴形成对西方民主模式和文明价值观的强有力抵制; 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东亚各国弘扬本民族文明价值观的呼声相互配合,向西方的人权观和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观提出挑战; 全球经济中的区域集团化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与美国倡导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原则相悖; 生态环境恶化和其他全球性问题加剧,直接影响美国国内社会发展、稳定和平衡。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冷战”后的世界 第15课“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练习 北师大版

第15课“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超级大国——美国 1.超级大国 (1)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美国地位的上升有很大影响。

(2)概况:“冷战”后的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2.美国调整全球战略 (1)核心思想:仍与“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一脉相承,即维护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塑造世界。 (2)具体表现: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出浓郁的霸权主义 色彩。21世纪初以来,美国不断为伊拉克、阿富汗和叙利亚等国际问题所困扰。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与此同时,欧盟、俄罗斯和中国等多强的力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并都根据新形势调整了对外战略,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因此,美国难以建立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知识点2 欧盟与日本 3.欧盟 (1)背景: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西欧只有进一步深化联合才能更强大。 (2)成立:1991年,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会议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共体改称欧盟。 (3)影响:欧盟成员国之间相互依存、不断合作,通过一体化建立的协商合作机制解决了许多矛盾,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从欧共体到欧盟,其发展不仅表明欧洲一体化向纵深迈进,而且更显示出欧盟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 4.日本崛起 (1)经济方面: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居发达国家前列。 (2)政治方面:日本还试图进一步推进其“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军事方面:日本为了加快向“军事大国”迈进,军费支出不断増加,引起周边邻国的不满和警惕。日本国内始终有一股势力不愿承认对华侵略战争的罪行,始终把中国作为潜在的对手和敌人,力图获取日本在东亚的“正常”优势地位。 知识点3 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兴起

冷战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

冷战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 大纲 一、战略的不同层次及不同内容 二、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 1.杜鲁门政府时期的“遏制战略” 2.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3.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的“灵活反应战略” 4.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时期的“现实威慑战略” 5.里根政府时期的“新灵活反应战略” 三、冷战时期美国主要的军事行动与战争危机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3.古巴导弹危机 4.营救伊朗人质事件 5.空袭利比亚 6.入侵巴拿马 7.海湾战争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国家安全战略,指在平时和战时维护、建设、发展、使用和显示国家政治、经济、心理和军事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推进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的科学和艺术 C02:国防战略主要是军事力量的建设 C03:军事战略,指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来达到国家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原理和观点 K01:冷战时期,美国根据国家安全战略和所面临的安全环境,约八年调整一次军事战略,在大约四十年期间,美国共五次制定和调整军事战略,两次从事

力量均势,最终以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 K02:冷战时期,美国主要的军事行动与战争危机包括: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1961年至1973年的越南战争、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980年营救在伊朗的人质、1986年空袭利比亚、1989年至1990年入侵巴拿马以及1991年的海湾战争 正文 一、战略的不同层次及不同内容 战略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谋求不战而胜。国家安全战略的定义是,在平时和战时维护、建设、发展、使用和显示国家政治、经济、心理和军事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推进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这样一种科学和艺术称为国家安全战略;其次是国防战略,谋求先胜而后战,主要是军事力量的建设;军事战略是第三层次,谋求战胜对手,通过军事力量来达到某一目标。美国官方给军事战略所下的定义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来达到国家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军事战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运用并受制于国防战略所能提供的资源。上述三个层次不能错乱颠倒,以军事战略凌驾于其他战略之上必然导致穷兵黩武而失败(如德国、日本),以国防战略作为最高层次也会造成军备竞赛而把国家拖垮(如前苏联)。使用军事力量的得失,不仅要以胜负来衡量,主要是看其是否增进了而不是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即战后的状况要比战前更为有利。错误的军事战略和武力的错误运用,即便暂时获得了军事胜利,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美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游离于欧亚大陆这一世界政治经济重心之外,美国最大的安全忧虑,是欧亚大陆被反美的军事集团所控制。冷战时期,因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基本控制了欧亚大陆核心地带,使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制定与调整,均以对抗苏联为其核心内容。 二、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 冷战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根据国家安全战略和所面临的安全环境,大约八年调整一次。在大约四十年期间,美国共五次制定和调整军事战略,两次从事大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解读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 遏制思想作为二战结束后美国针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对外政策贯穿于战后美国政府的各个时期,虽然每届政府对遏制思想的态度不同、理解方式不同、运用该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遏制思想都毫无疑问地影响了冷战时历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遏制思想的产生 遏制思想是1946年由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首先提出的,但从大的背景而言,遏制思想则是二战结束后初期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凯南自二十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对苏认识之结晶。 从当时大的环境而言,随着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相继投降,美国人在如何处理对苏关系上产生了分歧。副总统华莱士、国务卿贝尔纳斯等人认为战时同盟虽有芥蒂,但是仍旧可以继续,他们主张保持与苏联合作关系,对苏联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国际问题上寻求苏联的合作,通过美苏协商重建战后国际的秩序。而以海军部长福莱斯特、总统军事顾问李海上将、副国务卿格鲁和美驻苏大使哈里曼等人则对苏联战后的意图与行为表示怀疑,认为寻求与苏联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他们主张以实力为后盾,以经济为筹码对苏联施压,遏制其扩张主义倾向,对其采取强硬态度,迫使其遵守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 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美国决策层日益感到需要有对苏联问题熟悉的人进行系统的、理论的分析,并对美国的对苏战略做全面的规划。史密斯学院教授爱德华?威利特、国务院苏联问题专家查尔斯?波伦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情报委员会等众多专家和机构对苏联的行为动机以及美国的对策做了相应的阐述,但都未能切中要害,因而他们的建议未能被决策层所采纳。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乔治?凯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战后初期美国对苏政策的起草者。 1946年2月,时为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的凯南接到国务院的一封电报,要求其对苏联不愿意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凯南便将自己的对苏认识和想法写成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发回国内。该电文分析了战后苏联对世界的看法,解释了苏联行为的内在根源,指出了苏联对外政策的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美国的对策。凯南在电文中指出,克里姆林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行为是俄国传统不安感的产物,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则加强了这些倾向并为其提供了合法的辩护。电文还指出,克里姆林宫的目的在于增强其力量和威望,扩张其势力和影响,与此同时削弱西方世界的力量,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促 使西方大国相互争斗。为此美国应放弃战时的与苏联结盟政策转而采取强硬政策。凯南在八千字电报中的主张与国内的强硬派不谋而合,得到了当权者的青睐,并因此进入了美外交决策层,成为“说话算数”的人。美国著名冷战史专家、耶鲁大学教授约翰?路易斯?盖迪斯对此评论道“很少有一封电报能象它那样深深影响了美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 凯南之所以对苏联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与其家庭出身和其本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凯南1904年2月16日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辛州的密尔沃基,其祖先为苏格兰-爱尔兰移民。他的父亲是家族中最早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员之一,属于中产阶级阶层。用凯南的话说就是生活在一个“既不是剥削者也不是被剥削者”阶层之中。1921至1925年间凯南就读于东部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主攻近代欧洲外交史。虽然凯南在大学时的成绩平平,但他还是出人意料地于1925年通过了国务院的考试,成为了一名职业外交官。因其祖父老凯南的缘故,凯南选择了俄语和对苏研究,并因此长期在海外工作,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他曾在里加、柏林等地工作并进行语言学习训练,使其俄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与白俄流亡者的交谈中,凯南逐渐了解了俄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俄国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3年,凯南应布里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 展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为中俄关系领域的一个实际工作者,我愿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我的工作感受谈一点个人看法和意见。之后,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我大体讲四个部分,一是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二是发展中俄关系的意义和经验,三是中俄关系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前景,四是发展中俄关系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1991年苏联解体后10年时间里,中俄关系在政治和法律定位上连续上了四个台阶:一是1992年12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把双边关系提升到“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二是1994年9月,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三是1996年4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四是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步步升高的政治和法律定位,不仅使中俄关系高潮迭起,也为中俄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自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成果丰硕,势头喜人。可以说,我们两国关系步入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轨道,其重要性、特殊性和成熟性更加凸显。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2

(一)两国建立起完善的高层定期会晤及其他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二)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三)两国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四)两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军事合作(五)两国经济合作稳步上升,经济合作长期滞后的局面逐渐有所改观,中俄关系的物质基础开始增强(六)边境和地方合作日益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七)两国民间交往和合作空前活跃(八)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卓有成效 语言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通晓对方的语言,是读懂对方心灵,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中俄友好合作,提升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水平,继成功举办“国家年”活动后,两国元首宣布在2009年和2010年启动两国“语言年”活动,在两国掀起学习对方语言、文化的新高潮。去年,“俄语年”在中国成功举办,今年的俄罗斯“汉语年”也已拉开帷幕。 二、中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对中俄两国,而且对本地区和整个世界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中俄开展战略协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主要的利益是,中俄两国由冷战时期的对手变成了朋友和伙伴,两国不用再拿出巨大的资源防备对方,而是可以集中力量搞建设、发展自己 第二、两国在国际舞台彼此多了一个有利的支持者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3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学教案 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 一、选择题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 ) A.多极化趋势加强 B.稳定的世界格局已定型 C.经济全球化趋势 D.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2.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长时间的轰炸,这一事 实表明 ( ) A.冷战掩盖下的民族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 B.当今世界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C.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3.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进入新旧交替时期,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多强”是指 ( ) ①美国②欧盟③日本④俄罗斯⑤中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4. 在1970—1980年间,联合国安理会应其成员国要求召开了129次会议,其中有111次会议是不结盟国家提议召开的。在一国一个表决票的联合国大会,不结盟 运动国家所拥有的表决票超过总数的1/2,接近2/3多数,这对联合国大会各项决议的通过与否,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上述材料表明 ( ) A.不结盟运动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B.美苏两极格局趋于瓦解 C.不结盟运动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D.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兴起

5.“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对材料所述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冷战后美国一国主宰世界统治秩序 B.亚非拉国家已成为多极化的一极 C.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仍不太平,10多年间,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1998年8月,美国对苏丹和阿富汗实施代号为“无所不至”的导弹袭击: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科索沃战争;2003年3月,美国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材料二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冷战消失”的标志是什么?“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3)对材料二中“多元化特点的社会”的形成造成威胁的因素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4)面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在世界上获得了全面优势地位,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十多年来,美国凭借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科技实力,利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机会,挟美国在世界高科 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大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建立单极格局,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相比,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更具有欺骗性、侵略性和危险性。 一、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 1、首先,美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明显优势地位驱使美国向全球扩展其霸权 统治。战后国际系统中权力结构的变化,使美国相对权力地位提高,与其他大国之间的权力差距加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欲望空前膨胀,急于谋求建立由它主宰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新秩序”。 2、其次,美国近年来“新经济”的强劲发展,为美国霸权膨胀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1991年3月至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率、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运行最佳期,从而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3、第三,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创造了机 遇。由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超强地位和对于世界经济组织的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中自由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展、资本流动加快、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组织作用加大的机会,增强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在谋求经济扩张的同时,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1、首先,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美国的全 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 2、其次,“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战略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战略 【摘要】:由于二战苏联在乘美国实行战略收缩之机大规模扩充军备和在世界各地扩张,严重危及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全面调整外交政策:增强实力,"遏制"苏联的扩张,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其结果恢复了美国的实力,扭转了美苏攻守态势,加剧了美苏"冷战"气氛,但同时也加深了美国自身的困难。 美国的外交战略面临新的抉择。 键词】:遏制战略,冷战美国外交政策难民政策. 一. 美国遏制战略 一美国遏制战略的重要目标:在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前提下,为美国垄断资本开辟市场、攫取商业利润服务,维护美国经济安全和繁荣 二美国遏制战略的基本手段:针对前苏联、东欧以及西方盟国,诱压结合,综合运用经济遏制或经济援助,以服务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大战略 (一)经济遏制。遏制战略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的大战略,它强调采取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并综合运用国家的各种力量去实现战略目标,其中,贸易管制战略就是遏制战略手段的具体化。贸易管制战略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之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实施的一项重要经济遏制战略。 (二)经济制裁。美国实施的经济制裁战略加剧了前苏联的困难,延缓了前苏联的发展。的。它不像法国和日本那样在重商主义道路上走得很远,美国的商贸一直与开放市场为伍,开放的市场又和政治自由相关联,政治自由则伴有民主,而民主还连同有和平。”[ 三美国遏制战略的实现条件: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在外交上孤立前苏联的同时,迫使前苏联展开军备竞赛以拖垮其经济,从而最终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作为美国外交传统的延续,对经济和商业利益的追求和维护是其重要目标。二是经济手段作为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工具,对美国而言,既保持了其政策的灵活性,又成为了遏制前苏联的有效工具. 二.美国的难民政策与冷战外交 对美国来说,难民政策的核心问题是选择问题,即接纳什么样的人入美的问题。一般而言,难民的流动标志着人心向背。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逃亡,起到了毁损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削弱其凝聚力的作用。接纳难民入美,则可以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加强美国国内的凝聚力,树立美国是“人心所向”的自由国度的形象。因此,利用难民的象征作用、宣传价值,打击共产主义成为美国制订难民政策的指导思想,反共意识形态主导了冷战时期美国对难民的选择。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对共产主义的敌意加深,难民问题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加浓厚。 杜鲁门先是呼吁美国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欧国家推行的“解放政策”是其扩大强权政策的具体表 现。美国企图通过对东欧国家进行敌对宣传. 然而,美国在慷慨接纳古巴难民的同时,却对逃离亲美反共的杜瓦利埃独裁 政权的海地难民表现出冷漠和吝啬。古巴革命胜利后,一方面,美国担心海地成 为第二个古巴从而引起社会主义影响在拉美的扩大;另一方面,美国在拉美的战 略也需要海地的支持。例如,海地在“美洲国家组织”中投票赞成将古巴开除出 该组织,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提供港口和机场供美军使用。考虑到海地在美国 对外战略中的作用以及双方的友好关系,美国没有抨击杜瓦利埃的残暴统治。所 以,在所有前往美国的古巴人都被美国视为“逃避共产主义迫害”的难民的同时, 逃离海地前往美国的人则从未被认为是通过“用脚表态”反对本国独裁政权的人。越战结束后,美国由于国力衰弱,被迫实行战略收缩,转而推行维持强权政 策。总的来说,美国并未始终一致地在难民问题上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说冷战时期美国推行难民政策是“以力假仁”似乎也不为过。

冷战后的中俄关系

冷战后的中俄关系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山水相依的邻邦,两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它们的关系发展如何,不仅对中国和俄罗斯至关重要,而且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产生深远的影响。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不断发展,双方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当今世界上大国关系的典范.在“一超多强”的局势下,中俄两国又该如何把握机会,互利互助,为两国的发展共同创造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冷战国际格局两重性中俄关系战略协作 一.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1989年苏联解体之前,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通过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举行了会晤,会晤结束时发表了《中苏联合公报》,确定了两国关系的性质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和睦邻友好。这是中国在冷战期间同超级大国签署的第一个不针对第三方的联合公报,它标志着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中苏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中苏友好关系并没有得以继续下去。 在俄罗斯独立之初,俄罗斯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倾向明显,俄罗斯并不重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不注重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俄关系一度处于冷淡状态。随后俄罗斯调整了外交路线,逐步实行东西兼顾的外交政策,与中国进行多次外交上的沟通和交涉。叶利钦在其执政期间,曾四度访华,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中俄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的不结盟、不对抗、完全平等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以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 自普京开始执政至今,中俄关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战略协作的内容逐渐充实,合作的强度和深度也逐步增加,虽然在合作的过程中有分歧和摩擦的存在,但合作仍然是趋势所在。 二、当今局势下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 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拥有和平、稳定的国际及周边环境,中俄两国作为两大邻邦,为促进各自的经济发展,更需要两国加强合作与交流。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两国加强双边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有助于弱化西方国家敌视性的对华对俄政策,遏制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径,有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助于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拓展道路。 围绕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问题,目前国内外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第一种,乐观派。以政府官员为主要代表。他们认为中俄关系,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三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三好”(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种:悲观派,以学者为主要代表。从历史上看,20世纪以来的中俄关系不是盟友就是敌人,两国都缺乏发展新型伙伴关系的经验;俄罗斯外交战略虽然既向西看也向东瞧,但战略重点仍放在西方;双方人民缺少牢固的相互信任与彼此尊重。 第三种:谨慎乐观派,代表也多为学者。他们认为中俄两国在双边、地区和国际层面,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两国目前的主要目标都是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所以,在未来20年中俄关系还会平稳地向前发展。这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处于“一超多强”的格局下,并逐渐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中俄两国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对两国,而且对本地区和整个世界都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面出现过并且至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但只要始终坚持政治互信,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中俄关系就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17725564.html,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 作者:王慧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9期 [摘要] 遏制政策是指通过外交手段和一定武力的使用,遏制或限制敌对的或潜在的敌对 力量。历史中有关遏制政策的事例很多,但是与这一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实施的战略。 [关键词] 冷战;遏制政策;美国 历史上,遏制一词常用来指二十世纪后半期,美国针对苏联不断的威胁所实施的政策。然而正是美国实施的遏制政策导致其卷入冷战,同时也包括在朝鲜和越南地区发生的武装冲突。 历史上使用遏制政策的事例包括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欧洲联盟意图遏制法国势力的扩张,以及1975年后中国试图牵制越南和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二战前夕,英国所实施的也是遏制政策。20世纪30年代中末期,英国政府对纳粹德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绥靖政策。然而,希特勒对这一长期的和平解决方案,毫无兴趣。1939年3月15日,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英国企图以绥靖政策来遏制德国在欧洲扩张的筹谋最终失败,德军于1939年9月1日进攻波兰,两天后英国对德国宣战。历史中有关遏制政策的事例很多,但是与这一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实施的战略。 一、冷战时期遏制政策的起源 二战的硝烟消失后,昔日盟友关系的西方大国与苏联的关系也开始恶化。当苏联逐渐巩固对东欧的控制时,英国与美国政府惊恐不已。随着希腊共产主义的胜利,苏联逐渐威胁到土耳其和伊朗。美国和英国政府也开始指责苏联在商讨德国占领区问题上的迟疑,紧张的气氛顿时笼罩着东西方的关系。 二、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 由于乔治·凯南(1904—2005)擅长研究俄罗斯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加入美国的外交团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为了加强对莫斯科的监测,便派乔治·凯南至美国驻苏联大使馆担任 调研参赞一职。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写出长达8000字的调研报告,并将这份报告用加密电报发回国务院,这就是著名的“凯南长电”文件,并于1947年刊登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外交事务季刊上。[1]凯南的“长电”在华盛顿对外与国防决策圈内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并很快得到广泛支持,成为遏制战略的理论基础。凯南认为,由于意识形态和历史原因,使苏联不断扩展。为了实施统治,苏联领导人必须使人民相信除俄国以外的世界都是充满敌意的资本主义世界。苏联不断的领土扩张,是由俄国的历史传统造成的。历史上俄国生活在一个毫无屏障保护的平原,四周又充满了敌对的游牧部族,这使得俄国的统治者在征服找到了安全感。凯南指

21世纪初的中俄关系

第28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1月 Vol. 28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6 ────────── 收稿日期:2005-09-02 作者简介:吴文华(1960-),男,河北迁安人,唐山师范学院社会科学与管理系副教授。 - 48 - 21世纪初的中俄关系 吴文华,钟瑞荣 (唐山师范学院 社会科学与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随着人类进入新的千年,中俄两国关系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达到新的深度;但是,冷静地看,中俄关系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正视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能使两国关系继续深入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将是两国对外政策的主要任务,共同的利益需求和深厚的战略利益基础,将使两国关系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中俄关系;战略机遇期;共赢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1-0048-03 从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算起,中俄关系已有13年的平稳发展。两国携手走进了新世纪,双方关系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近两年中俄关系继续深入发展。2004年,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05-2008)》、《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及关于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市场准入协议;俄罗斯对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给予坚决支持,中国则在北奥塞梯别斯兰人质事件发生后严厉谴责恐怖主义行径,中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2005年7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莫斯科和总统普京签署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8月18日至25日中俄成功地举行了军事演习,标志着中俄两国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务实合作进一步拓展,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到新的水平。 一、中俄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基本轨迹 中俄两国从1992年“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1994年确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平等互信、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到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中俄关系上了四个台阶。 第一个台阶:1992年叶利钦总统访华,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首脑首次访华。双方发表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两国首脑确定:中俄两国关系是“友好国家”关系,是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关系。两国首脑还确定:意识形态上的差别不应成为两国发展关系的障碍;中俄两国发展关系不针对第三国。叶利钦访华以及双方签署的联合声明,标志着两国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俄关系已经高于正常化了的中苏关系。 第二个台阶:1994年1月叶利钦总统致函江泽民主席,建议将中俄两国关系发展为“建设性伙伴关系”,中方积极响应。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与叶利钦总统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关于不将本国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和《中俄国界西段协定》等文件,宣布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如果说,1992年叶利钦访华为中俄两国关系确立了一个合作的基础和基点的话,那么,1994年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为两国关系增添了新的内涵,注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因素。 第三个台阶:1996年叶利钦总统再次访华,将两国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中俄联合声明》中,两国宣布“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而使中俄两国关系迈上了第三个台阶。 第四个台阶:普京任总统后,继续推动两国关系的向前发展。2001年7月16日,普京总统和江泽民主席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结束了十几年来两国之间没有相互关系基本法律文件的状况,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两国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国家关系,标志着中俄关系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目前,中俄两国的关系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1)在政治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上,中俄相互支持对方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一切努力。2004年中俄双方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两国本着平等协商、互让互谅的原则,成功地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表明了中俄高度的政治互信。 (2)在重大国际热点问题和地区问题上相互借重、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