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育与创造力

美育与创造力

美育与创造力
美育与创造力

美育与创造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有些人只会死背书本,不会灵活使用;有些人举止不雅,衣冠不整;有些人自己衣冠楚楚,可就是不懂得保护环境。我认为这和平常缺乏美育教育,自身美育素养低,形象思维水平差,缺乏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审美教育中,使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准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美育能够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很多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法国科学家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我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只靠智育,还要靠美育。因为智育一般都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实行的,而美育则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

自然界本身一方面是有规律、有秩序的“真”的体现,又具有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特征,可见真与美紧密相连。在科学发明活动中,科学家常常因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比如:黄金分割不但体现在数学定理中,也体现在音乐、绘画、生物等方面,它是一种生命的结构,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正因为它真,因而被称为“美线”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能从古老的乐曲中得到灵感,从音乐和声的和谐进而探索到宇宙的和谐,发现了著名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彭加勒说:“发明就是选择,选择不可避免地要由科学上的美感所支配。”以上这些说明在科学研究中美感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创建新的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美育对于人的创造力真的具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在近几年实行了教学研究与实践,得到深切地体会。我以前接过一个四年级的班,班里有个男生,平时总是蔫蔫的,据他班主任介绍,他表现平平,上课不爱回答问题,作文写得一般。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画画得很好,我便将班里黑板报工作交给了他来负责,同时启发他多观察周围环境中美的事物,逐步的,他的自信心增强了,设计的板报色彩明快、内容丰富、不拘一格,经过一学年的耐心培养,这颗小苗茁壮成长,不但绘画水平长进很大,学习成绩也大大提升,骄傲和欣喜的同时,我深刻地感到:教育、鼓励学生去观察美、创造美的同时,学生的自身素质,例如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创造力、自信心等都得到了飞快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增强,心态平和而积极向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质力,使他们在德育、智育等方面也相对应得到全面发展。

我深切体会到,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入手,使学生在美育种得到全面发展,美育能从更高的角度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和理想。教师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美好的闪光点,使这些闪光点得以发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现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同时,也是教师这个职业创造力充分发挥的时候,教学相长,持续得到完善提升。

论艺术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论艺术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本文阐述了艺术教育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论证了艺术教育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积极作用。指出艺术教育能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基础;艺术教育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培 养人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因而,艺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标签: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 艺术教育作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重点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它在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健全的人格心理、活跃的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当前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紧迫,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题,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实践能力、创造性意识的形成都有积极 影响,可见,艺术教育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什么是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艺术教育在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对受教育对象的发展要求是全面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通過艺术学科基本理论与技能教学和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实 施艺术教育,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 创造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提高人的创造力,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必然要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是人的根本特性,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随着信息社会到来,科技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人才的素质备受重视,人的素质有基础知识层次、技能发展层次、思维和能力层次、还有创造性层次。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要来看,对人的素质要求在能力和创造力方面更为重要。 可见,培养创造性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摘要:文艺这一特殊的审美创造活动和运行历程是艺术家通过审美理想的中介,通过物象起源的发见与探索,摸索科学之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形象体系。这不仅是作者内心深处的表达和反映,也是从美学的角度探索科学的渠道。科学的发展也推动着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和走向,更是实现艺术的手段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是科学和美学共同的基础。通过医学、人机工程学等科学领域和艺术、设计的美学原理结合举例分析科学与美学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新事物的认识和学习。审美和求知是人类自在的天性,我们对美的事物的偏好是与生俱来的,知识的习得与此同步。求知也是科学研究的源头,因此,审美与求知从一开始就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学与科学也同样如此。达芬奇的艺术贡献同时也是科学贡献,他的画作运用人体解剖构造,在生理解剖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印象派的莫奈、雷诺阿、德加、塞尚等画家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乃至现在的高考色彩考试,也是以这种色彩规律作为标准,在设计中的rgb三原色也是从科学道路中的三色光摸索演变。上述等等例子可以发现科学和美学有着共同的基础,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他们相同的源头就是自然。 精神分析学阐释下的艺术创作 精神分析是人类心理的理论和精神病治疗的体系,在学术方面可定位为精神医学的一种,创始者是弗洛伊德。他发现了潜意识,因此精神分析确立了科学的地位。除此之外,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学说对西方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艺术家能够将欲望转化为崇高的艺术形式,并通过此种方式使他人了解自己的幻想,进而“让他们与自己共享快乐”。弗洛伊德解释道:“艺术家首要目的是自我释放;然后随着其作品的广泛传播,其他遭受着类似欲望折磨的人也得以从中获得解脱”。换言之,通过艺术家文学家展示幻想的方式,使存在于无意识的种种快乐与满足有了释放的可能。 许多超现实主义者对弗洛伊德的著作都深有所感,弗洛伊德曾说,当我们清醒头脑麻木之后,潜藏在身上的童心和野性就会活跃起来。正是这样的一种想法让超现实主义者宣布艺术作品不能用清醒不惑的理智来创作。曾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西班牙人达利绘制梦幻图画的实验正是如此,他企图去仿效我们梦境之中的奇异的混乱现象。试图表现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这是自己不加选择的,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梦中每一个意念的结果。例如《面部幻影和水果盘》,画面上角的梦幻风景,海湾和波浪,山地和隧道,同时又呈现一个狗头,狗的颈圈又同时是成为跨海的铁路高架桥等等这些海滩上充满神秘莫测的怪形异象正如在梦中一样,部分东西意外清楚地显露出来,而另一些形状则朦胧难辨。画中很多场景是达利居住环境中的一部分,比如像人和动物形态的山石。现实环境中的物体也和光怪陆离的物体一起出现,这和做梦非常相似。并且达利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达利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 除运用精神分析创作的艺术家,如上述的达利之外,二十世纪后半,有研究者企图结合精神分析与艺术,例如借由艺术进行精神病治疗的艺术治疗法。同样的,最初在文学领域尝试的这项方法,立刻广及到艺术领域,在绘画画面中找出潜藏的无意识的艺术史研究陆续出现。例如利用特定事物或身体部位,来找出艺术家的恋物意识,进而解释作品。比如风景画中描绘钟楼或烟囱是代表男性生殖器,而裂缝或洞窟是象征女性生殖器等解释。弗洛伊德之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结构主义为基本,更加有效地发挥作为解释艺术作品的概念。

《美育与德育的教学策略研究》设计论证

《美育与德育的教学策略研究》设计论证新课改中,学科间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任何一个学科都与德育密不可分。美术教学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美术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则是进行德育的有效手段,是完成德育任务的一个重要选择。本文就教学实践中的美育与德育的并行双赢的作法做了详讲。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适合的综合性方法去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和习惯,学生会形成健康的审美个性,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达到学校德育的目的是我们教学的应有之义。美术教育在对学生道德品德形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是美术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则是进行德育的有效手段,是完成德育任务的一个重要选择。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美术教学,一直关注美育与德育的并行双赢,现就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简单谈一谈本人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德育教育是点滴渗透式的,它不能大水漫灌,只有春风化雨式的滋润心灵,只有如沐春风般的温情感化才能易于被学生们接受。美术课不同于思想政治课,它是把美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去浇灌学生的心田。所以更能起到润物无的作用。提到爱国主义,我们在和平时期不可能让学生去保家卫国,去拿起枪来参加战斗,但是在学生的心目中,一直要有对国家的爱,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例如,在欣赏雕塑作品课上,教师在展示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的塑像时,可以补充讲解一下霍去病保家卫国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英雄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理解英雄壮举中欣赏雄浑大气之美并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在欣赏油画作品《狼牙山五烈士》时,让学生们边欣赏画作,边听同学讲他们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抗战中的英雄,感受爱国主义;又如在介绍陶瓷艺术时,一边让学生欣赏图片中不同朝代的美丽的陶器、瓷器代表作,一边渗透这是劳动人民辛苦与智慧 的结晶,这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群众智慧的结晶,使学生们感受到祖国文化的灿烂辉煌,于无声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寓情于具体事物中的点滴渗透式德育效果很好。 二、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从美育角度谈学校的德育工作

从美育角度谈学校的德育工作 摘要: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着诸多困难代写论文。从美育的本质和德育功能角度揭示美育工作的道德教育价值,既有助于为学校德育探寻到新的出路,也有利于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使美育在现代社会发挥其作用。并就如何关注学校美育,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美育;德育;生命教育;素质教育 一、重新审视美育的价值在当代具有非常现实的依据 1.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失衡呼吁人文精神的崛起 当代科技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容易使人们产生一个错觉,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一切。于是在物质主义与工具至上思想的影响下,有用性成为人们评价生活是否有价值的唯一尺度。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人类智能的高度发展,这种发展本应该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得到应有的享受,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高科技武器装备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其实,科学技术能解决的只是“是或不是”、“是什么”等等之类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应该怎样”的问题,不能帮助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应该怎样”的问题是由人文科学来解决的。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现代人缺少的更多是选择的能力,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 2美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目的是培养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教育在科学技术与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本身也被工业化了。工业化的教育按照工业化的流程把人造就成统一的规格,这种教育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忽视了人的心理、情感、意志、行为之间的联系,阻碍了人的潜能的发挥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而是一种全面的心理、情感、意志的开发性的教育,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美育通过审美活动和教育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美的、善的,美育是一种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心理过程各方面的和谐教育,这一点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宗旨是一致的。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_语文论文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摘要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倡导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关键词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一、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最集中的表现。什么是创造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既指思维过程,又指思维产品,也是思维的个性特征。这里的“产品”,即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或者是强调思维产品,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给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越强,_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过去,,对于创造性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 4 个阶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的。第一阶段(约 1869 - 1907 年): 1869 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F . Gallon )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 977 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在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但这阶段没有实验研究。第二阶段(约 1908 - 1930 年):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传记、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的表现。第三阶段(约1931 - 1950 年):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法。第四阶段(约 1950 - 1970 年):此阶段以吉尔福特( G . GUilfo 川 1950 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一次题为《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他指出了以前对创造力研究太少,号召必须加强创造力的研究。 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成为刺激美国加强创造性研究的一个动力。 70 年代之后, 20 余年来,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了。对于创造性的探索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探索富有创造力的人究竟是什么特点。例如,梅肯诺( Mackin -。刘在 1960 年曾分析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师和创造力较差的建筑师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灵活程度、自信心、专心创新程度、勤奋等方面。有些研究者指出,它有创造力的人所以能超过缺乏创造力的人,在于他的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人格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探索有创造力的人的智力过程,一般地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发散思维过程。有不少研究表明创造力或创造性与智力、特别是智力的天赋因素有关系,但不呈现高相关。从以上不同的 4 个阶段和围绕着两个主要方面对创造性探索的结果来看,创造性思维确实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且也有产品,但更重要的是与个性人格特征相联系。,表现出创造力的个性差异,亦即创造性或独创性的智力品质。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属于智力因素),它有 5 个特点及其表现:( l )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独特,且有意义。( 2 )思维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成分。( 3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常称为灵感。这里要指出,中小学生还没有灵感,最多是灵感的萌芽。灵感属于“顿悟”,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有意注意的产物。( 4 )在思维的意识的清晰性上,创造性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 5 )在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上,它是发散思维与辐会思维的统一。我们用以上 5 个方面特点来作为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指标。而创造性人格,则属于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 (D . Wechsler )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

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浅析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张晓宁12181142 摘要:通过分析汉宁森的PH灯,格尔齐奇的chair one等经典家具设计案例,探讨科学与美学的关系。充分认识理解它们在设计生产中的重要性,及如何协调其关系。 关键字:服务;支持;协调 科学是指由权威人、组织和机构经过实践、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数据,并通过一系列技术完善、确认、推荐、宣传、传授和捍卫的一种广泛领域的思维学术。亦指人类为了论证自然现象、文艺学术、宏观发展而造就的一个具有广泛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名词。从美学诞生至今,关于美学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的定义有五种: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我国哲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原天地之美和达万物之理并举为圣人的两大使命。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前者研究美,归于美学领域,后者研究真理,归于科学领域,两者都为人类文化宝库创造了斑驳灿烂的财富。西方早起的哲人也留下相仿的记录。绵延两个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少人都热心研究天文学、数学、物理学,追求达万物之理。他们在观察研究中发现,天体间存在着数学比例关系,构成了宇宙和谐之美。 黑格尔曾经对美学做了这样的界定,他说: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鲍桑葵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说,“正像在一般地谈到现实世界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指科学所揭示的世界一样,在一般地谈到世界上的美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指艺术所揭示的美。”这样一种学术传统,显然非常不利于科学美学的成长和发展,因为它很可能被边缘化,甚至不被所谓正统的美学所承认。的确,科学中的美和美感与艺术中的美和美感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艺术中的美往往是直观的,而科学中的美则是抽象的;艺术中的美感往往停留于感性层面,而科学中的美感则进入理性层面;艺术中的审美经验往往比较“通俗”,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而科学中的审美经验则比较“深奥”,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才能认识和体验到这种美。 科学是服务于美学的。同时美学也离不开科学的支持。 丹麦著名设计师汉宁森被誉为丹麦最杰出的设计理论家。他于1924年设计的多片灯罩灯具是他的成名作品,这件作品于1925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获得很高评价,并摘取金牌,这种灯具获得"巴黎灯"的美誉。汉宁森的一生都保持了“巴黎灯”的精妙设计原则。这种灯具后来发展成为极为成功的“PH”系列灯具,至今畅销不衰。“PH” 灯具不仅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的典型代表,也体现了工业设计的根本原则: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一方面, 从科学的角度,该设计使光线 通过层累的灯罩形成了柔和均 匀的效果(所有的光线必须经 过一次以上的反射才能达到工

美育和德育的关系浅谈

美育和德育的关系浅谈 【摘要】美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德育的主体是道德教育。德育的实施以美育的方式加以辅助会更加有效,同时德育也是美育的灵魂。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美育德育审美观念 在学校的教育中,要始终贯彻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方针,在各门学科中如何渗透德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为五育之一,美育在近年来被重新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成为培养全面合格人才,辅助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个时代人们的在共同生活中,在言行方面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并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和会生活起的约束作用。美育是对有关自然的、艺术的和社会的美的内容进行激发,引导和提高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教育过程,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入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在思想感情方面健康发展。 德育主要借抽象思维的形式来进行,直接诉诸人们的理智,把道德的本原的内容,经过条分缕析,形成一个理论体系。按照逻辑的顺序直接让人们接受某种道德信念。掌握各种判定是非,善恶的标准;美育则主要借形象思维的形式来进行,用一个个完整的美的形象,首先打动人们的情感,然后通过欣赏者自己的思考,由感情上升到理智,从而获得各种情感的体验和道德教育,道德观念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抽象出来,而美尽管也要有“善”的道德内容,却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 美育和德育都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阶级性,不同的民族,由于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观,道德观的不同;不同阶级由于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文化素质的不同,使他们各自的道德观、审美观也不相同;而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迥异,政治、宗教甚至法律手段有别,又使审美观、道德观出现了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当然,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分别都有相同的道德及审美观念。 任何时代,任何阶级都无不把德育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故宫高深宏大的布局,巍峨辉煌的建筑,寺庙端庄肃穆的佛像,狰狞可怖的金刚,这些艺术性的东西,从形式上就给人以至大中正,威严难犯的心理感受。

美育包括科学美吗

美育包括科学美吗 现在教育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仅孩子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就连家长要花大量的资金。在众多的项目中,美育也成为了孩子们必修的知识,它的范围十分广,美育包括哪些方面的知识呢?美育包括科学美吗? 美育包括科学美吗 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 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美育的内容 1、艺术美:音乐和舞蹈,绘画,影剧欣赏,文学; 2、自然美: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美; 3、社会美:以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为对象而感受和体验到的美; 4、科学美:以科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对象所感受到的美。 5、中小学美育的内容包括:艺术教育,如文学、音乐、图画、戏剧、电影、舞蹈等;组织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 美育包括科学美吗?当然包括,审美教育的范围十分广,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发现美的能力,并且创造出其他的美。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审美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不能忽视了。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 [ 发表时间:2006-3-31 12:53:00 来源:中国艺术吧作者: ] 内容摘要:艺术人才是极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因此,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的关键是对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艺术人才培养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人才是极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所谓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同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须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联想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都是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 联想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的正确想象的必然结果。联想思维要遵守三条法则: 1.有接近才能联想 即联想的事物之间必须有某些方面的接近与联系,能在时间或空间上使人脑与外界刺激联系起来; 2.有相似才能联想 即联想事物对大脑产生刺激后,大脑能很快做出反映,回想起与同一刺激或环境相似之经验; 3.有对比才能联想 即大脑能想起与这一刺激完全相反的经验。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联想和想象当然与印象或记忆有关,没有印象和记忆,联想或想象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很明显,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印象或记忆的如实复现。”在艺术的创作的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

科学与美术的整合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对实现“三个发展”,尤其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实施民主性、主体性、创造性、和谐性的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因材施教”中受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加德纳提出语言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一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方面组成的多元智能论,这就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各个智能区的发展可能存在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活动更趋宽泛性,要考虑是否激起学生多个智能区的兴奋,发现开发学习的潜能,整体运用智能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发展。 如何在小学艺术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的教与学成为小学新课改实验中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我们在美术与科学的融合教学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以求使学生的各种智能得到良好发展。 一、多元信息导入,创建多元智能环境 艺术综合课堂性质决定课堂学习信息、内容的多元性。我们将多种艺术学科相关信息重组、相融,形成多元信息融合呈现。根据教学目标,使这些信息以主辅线的形式或显性或隐性,齐头并进,立体安排,以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可能性。教师是引导者,同时也应该是学习信息的提供者。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课堂该有个信息点和信息量的说法。教师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以外,本身就该是一个信息库。在一些设计的信息点上应该集聚多感官的、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即多元的、立体的、融合的信息,而不应该是单纯的一堂课就是一个单方面的信息。多元的信息才能引起多元学习活动。一个足够的信息群才能保证学生更为有效的学习。 这些信息不是简单的堆砌,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我认为课程整合的意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课程融合。只有融合在一起,才显得更为自然。我的建议是先局部融合,然后整体融合。局部融合就是将这些需要整合的信息按相关情况落实信息点。如综合课《美丽的鱼》导入:请你穿上潜水服(教师和学生一齐做模拟表演),带你们到大海里去,(录像,海浪的音效,音乐渐轻成轻音乐)有美丽的鱼游过,鱼的大家庭里正在进行“模特大赛”呢,(换成较强烈音乐)……这里设计“模特大赛”为信息点锁定相关的音乐艺术、美术艺术和科学等多个信息,有机融合,达成了初步的学科整合。整体融合是指整一堂综合课必须纵向考虑,使每门艺术学科信息科学地形成学习线。 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言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科学与美术的整合,提供了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智能环境。学生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作图绘画、编曲欣赏等,利用网络更是能实现各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出能体现出整合课的学习任务,且设计的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二、设计专题学习,促进智能组合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首先应该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智能的组合。我们在设计艺术综合课时,会列出学习活动的前期目标,即主目标,它是由所任学科决定的。如专题课“奇妙的手型”的主目标为用手造型。于是就有一些信息:手语、动物手型、舞蹈手型等。于是又引发了相关信息,手指上有哪些关节(其它科学学科信息):手语信息手型表意,动物手型关联动物音乐,舞蹈手型关联舞蹈与音乐,以森林舞会为背景进行手型造型又关联表演艺术,于是就有了多元的信息形成的以“奇妙的手型”为载体的信息群,分散在各信息点上.为艺术综合提供可能性。这些线有主辅之分:如在上艺术专题课《奇妙的手型》中,各个美术教学信息,如小动物手型、舞蹈手型、给手型化妆进一步体现事物特征,设计成一条主线;其它的化妆舞会的音乐从开始的渗透到乐旬想象,学生创作时的背景音乐,为舞会伴奏等为同一音乐成一辅线:舞蹈导入,舞蹈欣赏,最后回到舞蹈表演前后呼应,亦成一条辅线。音乐辅线也好,舞蹈辅线也好,在课中显性地为主线服务,但同时也有其本身隐性的教学意义,那就是渗透、感受。这经过整体设计过的主辅线横向构成一个立体的信息网,它设计时考虑显隐性的教学功能和主辅信息同时呈现,不是平面的交替的结果.是立体的融合呈现。 因此.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的组合,而基于科学与美术的整合的专题学习与此是相吻合的。 一方面,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往往跨越学科界限,这意味着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这就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也有了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 三、树立新的教育观,鼓励自我发展

关于“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

关于“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 禅城区东方村尾学校校长王树贵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在中小学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但德育的实效性并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传统的德育方式忽视德育与美育的内在联系,德育过程缺乏美育的参与,是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以为,德是美的内核,美是德的表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完全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使之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即是说德育能够变成一个具有审美情趣的东西,如果常规德育实现审美化,那么德育的效果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校试图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探索“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求索德育过程美育化的途径,以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从小知美、懂美、爱美,做美的人,做有道德的人。 一、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 (一)大批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2050年,将挺进中等发达的国家。从现在算起未来50年,我国需要大批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光荣而艰巨。究竟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借鉴无数仁人志士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育人方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二)进城打工人子女也需要“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接受美好东西的滋润。我校地处佛山市禅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工业开发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城区比较落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审美教育欠缺,学生仪容仪表、行为习惯、精神风貌等方面不“美”的地方较多。我们提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旨在利用一切美的因素来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一系列的美育学习和实际活动中培养美的人。 (三)今天研究和实施美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宏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救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问题。因为社会现实是:诚信缺失、浮躁功利、环境污染、精神疾患、艺术低俗、文化枯萎,等等。 微观:把自己的学校搞好,把自己的小环境搞好,为美的社会建设尽一点点绵薄之力。 为了说明今天研究和实施美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有必要提一下鲍姆嘉通和席勒这两个人。 鲍姆嘉通(1714-1762)德国人,20岁就发表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也称作《关于诗的哲学沉思》,最早创立美学教育的理论家。他警告人们忽视或弱化审美教养的可怕后果:导致人的贪婪、伪善、狂暴、放荡,最后会败坏一切美的东西。 席勒(1759-1805),德国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和美学家,其美育代表作是《美育书简》。席勒从美育的独特视角开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先河,在当代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尖锐地批判了所谓现代性所导致的人性分裂和艺术低俗的弊端。他说:“在现时代,欲求占了统治地位,把堕落了的人性置于它的专治之下。利益成了时代的伟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它的脚下”。席勒的这种批判是非常深刻和具有普适性的,即便在今天仍不失其价值。 二、关于这项研究的现状、依据、概念的界定和意义、特点 (一)现状趋势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美学研究的共同特点是,都把教育视为一种艺术,而且大多是教师的言语艺术。 目前教育界对教育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理论方面的专著。如青年学者叶学良在1989年撰写了一部我国先期的教育美学专著——《教育美学》;江西师范大学的何齐宗在其专著《教育美学》中对教学美学的中心问题——“教育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还有《教育美学导论》(钟以俊、焦凤君、1991)、《教育美学》(崔光审、林逢祺、2000)等和一些分学科的美学专著,如《课堂美学初探》(周继尧、1989)等等。但是来自鲜活实践的行为研究比较欠缺。本课题试图紧密结合民办中小学的特点,侧重“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行为实践研究。 (二)理论依据

谈谈艺术课程中的美育与德育教育

谈谈艺术课程中的美育与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美术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位受教育者都希望达到德艺双馨的境界。所谓德,即优秀品德、做好人;所谓艺,即艺术素质高、术业专攻好。 然而,一直以来,在美术教育领域里,一味向专业技艺水准看齐,欠缺或忽略品德教育的倾向十分流行,甚至可以说在多处漫延。课堂内外,时时可见美术教师或耐心或深入的大讲特讲素描、色彩的具体表现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在面对考试时取得高分。这种现象的本身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品行方面出问题的却大有人在。这部分学生只知道追求专业技术的进步,而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却缺少了正确的方向,有的甚至走向了不良误区。针对这种状况,在艺术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将德育教育内容即优秀品德意识融入课堂内外,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个融入德育内容是学生练习最多的石膏人像写生课。当课堂上摆好基础素描石膏头像的时候,教师并不是只单纯的强调形体结构、光感、量感、三度空间的表现等内容,而是先将石膏人物的故事来历介绍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往往会对石膏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从内心上真正认识将要描绘的人物个性、特征,而不是对它一无所知。这时学生所画的作品大都有明显的进步,因为他们找到了石膏像的内在灵魂。 通过画石膏头像写生时可以嫁接德育,在户外写生风景时也是如此。积极有益的审美观念,激发人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通过自然界的壮美秀丽融入心魄,引导对祖国、对集体和美好生活热爱的情操,使之悄然渗入学生的心灵。通过美好风光的赞叹引导学生以仁者的心态画山,写出它的雄浑伟岸,高耸大气,学习山的内涵;以智者的视角画出水的灵动,清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下而能浩瀚澎湃。学生们在画风景时,胸臆间充满了豪迈之气,情感饱满而健康,所以能画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12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教育必须通过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榆林一中北京 所谓创新即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对于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我们可以把其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简要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这三大要素,那么,如何培养现代教育中,学校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呢?我以为,创新型人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培养。 首先,学识广博。从创新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已有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学校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掌握丰富知识的人,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是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但学校在有限的时间内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所以这就有一个优化知识结构的问题,尤其是要突出教会学生具备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的问题。 其次,能力卓然。能力的范畴是很广泛的,对于创新人才,首先是掌握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并且会运用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条件,当然,这还不够,还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创造新思想,有创造性的脑力或体力劳动才会出现创造性的成果,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这就要求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要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培养,一句话,要培养有能力的人。 第三,素质全面。创新需要创造性工作,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一个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需要具备艰苦顽强的工作作风、有时还要富有灵感和灵活性、要有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通过实践我们也发现,在构成创新人才的要素中,还有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存在,它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有决定性影响,这就是“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较高素质的人,而这样的人才也是不健全的。而素质不高的人必然影响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影响其能力的正常发挥,所以,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者:王丽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266 更新时间:2007-8-6 创新是时代的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掌握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培养规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培养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促进个性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一再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决定、主动参与、教育内容必须个性化,并指出“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有人认为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而唯独没有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发

科学美学与机械美

科学美学与机械制造 摘要: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能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理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通过各种审美方式来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从内心深处不知不觉的受到教育的感染和感化。是啊,只有我们不断的追求美,才能使得我们具有爱心,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方式,才能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那么当机械制造碰到“美学”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关键词:美学;机械制图; 往往我们被问到什么是“美”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艺术品,似乎在我们的心中,只有艺术品才被惯有“美”的特权。但是当我们细细一想,便会发现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充满了“美”,即便现在不“美”,他们也在不断的像美发展。 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能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理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通过各种审美方式来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从内心深处不知不觉的受到教育的感染和感化。是啊,只有我们不断的追求美,才能使得我们具有爱心,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方式,才能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那么当机械制造碰到“美学”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也许在人们心里,机械就是一种枯燥的学科,好比一颗枯萎的树木,它不栩栩如生,没有千变万化,似乎只有刚硬的铜铁……而且人们都错了,机械中也存在美,而且这种美,在不断的更新在不断的升级! 一.造型美 对于机械造型美,我们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建筑师,工艺美术家和作家威廉·莫里斯要求艺术能为大多数人服务,为整个社会服务。艺术要与劳动技能结合,劳动产品同时也应该是艺术作品。1977年,在莫里斯等人的影响下,德国一些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创办了“德意志艺术工业联盟”。这个组织在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基础上把艺术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从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在改进产品外观造型上作出显著成效。因此,德国的工业机械产品立即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机械产品造型的重视。从此可见,追求美学对于“枯燥”的机械也是十分重要的。更加直观的造型美的进化,可以从下面2张图中可以看出,第一张是中国七八十年代生产的汽车,而第二张则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生产的汽车,两种仅仅从造型上对比,就能感受到后者那种气势凌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了——这就是“美”给人的直观感受。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结题报告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 结题报告 佛山市禅城区东方村尾学校 (2015年11月 30 日) 摘要 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德育过程缺乏美育的参与,是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德是美的内核,美是德的表象。如何“创新德育工作观念、内容和方法”,构建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生活化、常态化德育体系,使中小学生喜欢德育,是我校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我校近几年开展“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就是试图通过构建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教师、练就美的领导、培育美的学生六个方面,丰富德育的内容,创新德育的形式,探索德育过程美育化的途径和方法,建构美在其中的生活化、常态化的德育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全校师生“美的意识”初步树立,校园“美的文化”有所积淀,师生的精神风貌阳光向上。 实践证明,即使在一所民办学校中也是可以塑造“美的机体和精神”的,只要举办者和管理团队、教师队伍有着正确的教育理念,务实勤勉的教育精神,和美好的教育理想。 一、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 (一)大批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2050年,将挺进中等发达的国家。从现在算起未来50年,我国需要大批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光荣而艰巨。究竟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借鉴无数仁人志士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二)进城务工人子女也需要“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接受美好东西的滋润。 我校地处佛山市禅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工业开发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城区比较落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由于社会、

美德:美育,德育

美德:美育,德育 所谓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所谓德育,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的一种教育。 德育和美育的区别主要在:前者是一种规范教育,注重培养个性对社会的服从;后者是一种解放教育,注重发展个性。前者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后者主要通过诱发、引导实施。但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王国维说:“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把美系和伦理学用之于教育实践的德育与

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德育与美育只能结合,不能分离,也不能互相代替。这是因为: (1)美育的强烈的感染性是一般的理论教育所不具备的一种优势。因为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带有一般理论教育的强制性,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容易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美育本身包含着荣辱感、羞耻心等德育因素,但并不等于德育。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本身虽包含着必不可少的伦理道德的因素、善的因素,特别是对社会美的评判,往往同善恶的道德感紧密相联,但毕竟是以德育为其思想理论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