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

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

体的精神风貌与心灵情感。为了使绘画形象摆脱对客观事物外貌的单纯机械的摹拟,它必须以形写神、状物表意,表现渗透进主体审美理想的内在审美意象。画家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家而不是生理挂图的绘制者,就在于它不但写形,而且传神,不但组合线条,而且寓于情思,不但建构形体,而且融于意蕴。

绘画等造型艺术在艺术传达中所凭借的物质材料,较之其他艺术形态有着特殊的作用。物质材料在形象造型中作为媒介工具的同时,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将直接构成艺术形象的感性形式,成为艺术欣赏中直观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青铜、大理石、花岗岩、黄杨木、象牙等往往因其物质特性的不同,而适宜于塑造不同性格和类型的艺术形象。绘画是视觉的艺术,是光的艺术,其艺术形象的建构又是在二维的平面之中,所以它所凭借的物质材料的特质,便以独特的方式构成发挥主体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艺术传达媒介的色调(色调体现为色块的组合与线和形状的组合),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如果说雕塑艺术更偏重展示人的本质的普遍性、概括性、理想性,那么绘画艺术则更偏重刻划与展示人的本质的特殊性、个性、现实性。雕塑的客观性、物质实体性强,而绘画的主观性、精神自由性强。黑格尔曾说“绘画的基本原则在于内在的主体性”,其见地是颇为深刻的。

那种认为绘画与雕塑只是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其选取的题材、表现的内容是一致的说法,恐怕不符合实际。绘画的取材范围极其广

泛,表现的内容也极为丰富,人物及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自然界的飞禽走兽,林木花草等,即人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人化的自然界,在绘画艺术中都可以得到远比雕塑要更为直接和具体的反映。雕塑因其运用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中的实体造型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主体

审美情感的特殊性,所以它一般不对融合丰富意蕴的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做较为直接地描绘。特别是在肖像雕塑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往往只能间接地或曲折地体现于构成关系之一方的人物的动作、姿态、神情上,而人物活动的关系“场”则不可能直接呈现出来。由于绘画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主体内在审美意象,它虽然没有雕塑艺术之三维空间的实体性,但绘画中的形体建构比雕塑更能自由地支配色彩、线条与形体,所以在某些方面可以造成远比雕塑更近似外貌和切近内在审美意象的艺术效果,引起观赏者如临其景(境)的感受。特别是它能近乎直接地呈现人们活动的关系“场”。与雕塑舍弃不必要的外貌细节不同,它要求以异常具体的、个性化的生活场景,创造某种情感的氛围和精神——心理“场”,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绘画尽管要求细节的具体、个性化,但这并不是说模仿与再现某一具体个性形象就是绘画艺术的主要任务。肖似客观对象的画面,实际上是经由艺术家主观心灵折射了的,它融入了深沉的精神意蕴。二维平面性,使绘画不可能在实际上真切地再现人物的活动及其具体背景,而只能以切近现实生活画面的视觉效果,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的内心冲突以及作为背景的关系“场”,呈现艺术家以情观物所见的世界或凝聚着艺术家审美理想的

心灵画面。因此,在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整个艺术家族所形成的序列中,较之雕塑,绘画是更偏向精神的,是更偏于表现内在主体性的。

对绘画和雕塑中艺术形象的观赏,都与视觉对艺术作品之形体建构的直接具体感受密切联系。观赏者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审美观照,迅速联想到艺术品未曾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那些侧面,靠心理的内部建构形成一心理完形,从而产生精神与情感的愉悦。但雕塑作为三维空间中的实体建构,观赏者可以变换角度从中获取多侧面的艺术感受,其心灵中建构的完形一般多接近于本身是立体的艺术品。而绘画中的形象呈现于二维平面中,观赏者变换角度观赏也只能取得平面视觉感受,心灵中完形的建构更需要充分发挥自由的联想与想象,它可以比较接近艺术品,却与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常常存在较大的距离。同时,雕塑只能凭借艺术形象产生的动势引导观赏者的想象,它给观赏者的自由想象留下了广阔的天地,虽有较确定的导向,但毕竟又较朦胧;而绘画则因其内在的主体性,使人们可以对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进行较为自由的体验,在较明晰的方向引导下,具体地想象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

绘画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特别是强调反映再现现实的文学),都强调内在主体性的原则,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

绘画艺术受艺术传达中形体建构的客观局限,不便于象文学作品那样反映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更自由地表现艺术家内在的审美感受、审美意象与审美理想。尽管东西方的艺术家们都曾追求诗与画结

合的艺术境界,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艺术品中的上乘之作,特别是中国古代,某些风景画与风景诗描绘的画面与融会的意蕴是相似的。马远的绘画作品《寒江独钓》和柳宗元的诗作《渔翁》所创造的艺术美就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画力图追求诗表现主体情感的那种韵味,诗力图追求描绘画所展示的那种画面。但是,绘画毕竟是绘画,文学又毕竟是文学,它们是艺术家族中地两个分支。文学是借助语言这种艺术媒介,呈现与艺术家内在审美意象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生活画面。它既可以集中笔墨描写社会生活中的某一场面甚至某一细节,更能够通过对场面、细节乃至更宽广画面的描写体现流动的社会生活画面。而绘画则只能描绘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画面,虽然这个画面是艺术家选定的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但它毕竟是一个有限的画面。同时,文学对社会生活画面的描绘,是通过语言这种抽象形式实现的,具体的东西说不出,说出的都是词,词是一般,是高度抽象的概括,所以它不能象绘画那样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单就具体可感性而言,绘画远远胜于文学艺术。可见,两者各有特征,各有短长,艺术家可以借此表现审美情感的不同侧面,观赏者亦可从中得到不同的审美感受。

在东西方绘画艺术中有相通的东西,但因东西方各自的文化历史传统不同,在长期的社会和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不同,所以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

首先,西方绘画偏重写实、求真,偏重表现主体以客观的态度感受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中国绘画则偏重表情、写意,沿着内在主体性的方向,偏重表现融于主体审美理想的审美意象。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希腊艺术是古代不可企及的典范,而在古希腊造型艺术中,最高的成就似乎是雕塑与建筑。西方古人以健康发展的人类童年那种天真幼稚又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一方面视宇宙的基本结构是和谐、秩序、比例、平衡,并把它作为形式美的最高理想,构成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象与在艺术传达中所形成的艺术形象的基础;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外进取,崇拜寄身于其中的自然,在艺术传达中往往以对自然的真实模仿作为主体把握现实美的最高理想。二者交汇于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使艺术的“自然摹仿”(作为内在主体性的内容)与和谐、秩序、比例、平衡的形式(作为内在主体性表现的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西方古代艺术鲜明的特点。与此相联系,重视对客观事物形体状貌的描绘,偏重客观的精神——心理建构和艺术传达中物质媒介的建构,也就成了西方古代艺术家们比较一致的审美理想。

绘画艺术中这种写实、求真、讲究形似的艺术特色,这种内在主体性表现的方式,早在希腊的壁画中已见端倪。庞培古城遗址挖掘出来的壁画,就仿佛移三维空间中实体建构的雕象于画面之上。据说著名画家宙可西斯画海伦后,是把现实生活中众多美女的形体特点集于一身,可见其精神——心理中内在审美意象的建构,既渗透了主体的审美理想,又偏于客观。这种文化与艺术传统一直影响到西方近代。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创造中显然突出了清醒的主体意识,但也明显地继承了古代崇拜自然与陶醉于现实的传统,进一步以形似作为绘画的基本原则。达·芬奇认为,圆描(立体雕塑式的描绘法)是绘画的主体与灵魂。当然,西方绘画的审美理想,也并非只强调外形的逼真而否定对客体精神风貌的描绘和对画家审美情感的表现,而是强调以形似的刻划作为前提,在偏于客观的基础上,把客体对象的形似神似与画家的情感表现有机统一起来。西方近代某些绘画作品几乎把这种写实求真的传统推向了极端。恐怕也正是由于此种原因,才必然出现了作为它的对立物的另一极端,运用色彩与线条对艺术家主体的某种审美情感进行抽象的、象征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宗法式的社会伦理观念,对人们精神——心理的建构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勤劳勇敢的中国古人,曾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向外部自然界探寻求索,但这种探索是在不断向内寻求,自觉修身养性,省视自己的精神——心理状态下进行的。因此,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传统,偏重于展示人的内在精神世界,重神韵,讲诗境,求含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景物为情思,主体的内在情感体现得极为鲜明。中国古代雕塑重在实体性建构物中的自由变化和线条的自由流动所产生的那种韵味,并不过分强调立体感、强调肖似客体对象,而强调贴近主观的审美态度。与此种审美——艺术趣味颇为近似,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由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演化为不求形似、传神写心。就绘画反映的对象而言,它以突出神韵为艺术的旨趣;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它以突出主体的情感意趣为艺术的旨趣。相传

晋朝的大画家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基本上照实描绘之后,觉得神气不足,便又在其颊上加了三根毛,于是神情毕现,风采顿时豁亮于画面之上。他故意违背客观的原则于其颊上加了三根毛,追求的正是神韵。宋元之后画家从突出客体的神似又前进了一步,使绘画艺术内在主体性的原则更为鲜明,日渐专求表现意趣,力图使观赏者透过画面形象产生自由联想与想象,从视觉可见的有形画面中去领略画外之旨。总之,中国古代绘画以自由表现画家内在审美意象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骨法用笔”较之“气韵生动”要居其次,再其次才能谈及“应物象形”,“随类赋采”,以及与之相关的和谐、秩序、比例、匀称等等。这种审美——艺术传统所体现的审美理想情调,与西方绘画显然大异其趣,足以见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其次,在平面图形的建构上,西方绘画偏重焦点透视,中国绘画多偏重散点透视。

西方绘画因其突出内在主体性中的客观因素,偏重反映客体对象形态状貌的逼真,因而一般多接近具体感受中的物理学、几何学、光学等基本原理,在画幅中呈现近乎客观外界的由近至远的实景。这种透视方法颇接近于近代的摄影,立体感与真实感极强,人们在观赏画幅时,颇似透过方框似的窗口观照到了自然界中远近排列着的景物。这种焦点透视方法,由于强化审美主体精神——心理建构中理智的因素,它有助于较客观地反映主体心目中的客观世界,因而多为求真意识强的西方画家所崇尚,并形成了西方绘画中贴近反映对象的传统。

中国绘画则旨在表现内在主体性的内容,表现画家的内在审美意象,所以,它一般多不讲固定的视点,而是讲散点透视,视点是一个活的视点,它可以自由地上下、左右、前后移动。宋代郭熙提出的所谓“三远法”,可以看出这种透视方法的系统与理论说明。他指出,照“三远”之中的所谓“深远”,从山前可以看到山后;所谓“平远”,可以从近山看到远山;所谓“高远”,可以从山脚看到山顶。因此,若按此种散点透视法构图,就可以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人物景色全罗致画面之中,这就使画象内在主体性的因素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使所谓偏于再现的艺术中表现的手段也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并非不讲空间效果的艺术,只是它追求的是心灵的空间,是心灵空间建构的真实性。较之西方绘画之传统的焦点透视法,这种移动的散点透视法,更鲜明的呈现了绘画艺术的主观性、精神性原则,使绘画这种客观的主体性艺术,主体之精神心理自由创造的本质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当然,这是中国绘画的长处,另一方面,它在二维平面的造型中过多体现主体的情感意趣,却淡化了艺术形象贴近客观的视觉效果,往往造成艺术欣赏中的困难。倘若观赏者受着实践经验或艺术素养的局限,不能自由地跟踪画家视点的移动,那么,作品中所表现的画家在内在审美意象,就不可能变成观赏者审美——艺术感受中浮想联翩、生气贯注地自由想象,自然也就难于领悟画家所表现的意蕴与画外之旨了。

再次,在平面造型的手段上,西方传统绘画因追求逼真肖似的视觉效果,偏于讲究色彩的团块造型,中国绘画因追求抒情写意的表现效果,偏于舒展线条的自由建构组合。

西方传统绘画偏于客观求真,所以它很讲究色彩的团块造型,相对说来一般不太重视线条。绘画中着重刻划人物外表之凹凸阴暗,从团、块、面、光、质感入手去描绘物象,努力反映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光照下,从某一特定的焦点透视所得到的客观物象,通过对暗部、反光、投影等色彩光感的描绘,使在二维平面中展现的画面,具有较鲜明的体积感、空间感、质感,使物象犹如浮雕一样呈现在人们面前。由此种审美观念所决定,色彩的处理必然处于头等重要的地位。画家以不同比例的色彩搭配,描绘不同的物象并借以抒发主体内心偏于客观的感受,从西方古代到近代几乎都是如此。

中国绘画特别是古代绘画,偏于在类似客观再现的形式中去表现主体的审美情趣,所以它是偏重于运用线条的组合在二维平面中造型的艺术,就是人物肖像画也是偏于靠线条的组合去传达某种神韵,纵算填色的画也是先勾线而后眷色,以线条为主,以色彩为辅。中国画虽属于客观的主体性艺术,但其主旨在于传神写心,抒发画家的胸中逸气,因此,它并不注重形式的逼真效果,而擅长以抽象的线条即有意味的形式表现主体的情感和意境。画家运用精湛的勾线技巧描绘物象,传拟摹写,使每个物象都是一组线条的舒展流动交织,虽不足以显示凹凸立体的形象,却飞动摇曳,生机贯注,气韵生动,富有节奏感,旋律感。这使它与书法在审美特征上颇多相似之处。也与音乐和

抒情诗在审美特征上有某些近似。音乐和抒情诗都是主观的客体性艺术,旨在表现主体内在情感活动的旋律,前者艺术传达过程中主体内在审美意象外化或物化借助的是声响,后者借助的是语言(诗之语言建构的音乐美也是极为重要的)。中国画之线条的流动难道不可以视为主体内在审美情感旋律的外化或物化吗?当然,中国绘画毕竟以二维平面的建构为主要特征,它并非绝对不讲色彩,所谓写意画便是以黑当彩的。齐白石的虾是黑色的,但我们似乎觉得它有透明感;徐悲鸿画的马是黑色的,但我们感觉到的也似乎并非一定是黑色马,有时浮现在眼前的是白马、青马或枣红马。

当然,对于绘画来说,绝对不能以偏于色彩的团块造型还是偏于线条的自由舒展来评判它的优劣,即不能用东西方绘画中的任何一种作为标准去要求另外一种。色彩和线条作为绘画中艺术传达的手段各有千秋,它们在或偏于西画系统、或偏于中国画系统的自由结合中,将会使绘画步入新的艺术境界。总之,东西方绘画艺术虽各有自己的理想与趣味,各有自己艺术传达中物质媒介建构的形式,但都曾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倘若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又不舍弃各自的审美特征,就一定会在各自精神——文化积淀和审美心理习惯的基础上,产生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一流水平的绘画作品。

绘画在其历史的发展与演变中。逐步把对事物外在形象或者形态的模仿描绘,转化为对主体审美情感与意蕴的表现,它的对象逐渐由客观外在的事物转化为审美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象。

中国绘画由于受着偏于主体性表现美学——艺术倾向的影响,几乎一贯以画中有诗,诗画结合,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形与神这对矛盾范畴对立统一的历史发展,决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主要美学倾向。

就其发展的历史特点而论,中国画中唐之前偏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形似中求神似,偏重具象的表现,比较注重写实,通过贴近客观外在事物的所谓写实,达于内在主体性的情感,或者借描绘客观外在事物的形态状貌写其神,或者寓主体审美情感于客观外物(人物、景物)形体的描绘中,以景结情、情在景中。

晚唐以后,中国绘画之总的倾向逐渐转化为轻形而重神,追求于神似中见形似,逐渐从写神到写心,从偏于客观到偏于主观,直抒胸臆,以景抒情。此时,绘画理论中的所谓神,已由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气韵慢慢演化为画家主体的情意趣味。自五代起,水墨画日渐将黑色当作主色,它只是将真实的形象以似与不似的方式勾勒与暗示出来,对真实色彩的摹仿愈来愈不受重视了,已不再追求所谓“随类赋彩”,而逐渐讲究淡施色彩或不施色彩,这即所谓“唐重丹青”。色彩观念淡薄使绘画的所谓摹仿再现功能明显减退,却为主体审美情感的表现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此后中国画逐渐强调线条的表情功能,使之成为了线条及其自由组合的艺术。宋代画家虽就其总的倾向而言

已明显偏于写意,但宋代的画基本上还是形神兼备的。人物肖像画是从“曲尽形神”之妙的追求,经由“白描”中融入表现的意蕴,发展到表意的因素日益突出。山水梅竹画作为文人士大夫画,也是由师法造化,意境壮阔,发展到力图把体现于诗词的审美——艺术理想融入绘画。创造了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奇观的山水梅竹画,直到元代,中国画方“水墨淋漓”,从而典型的写意画似至此才达成熟。

自明中叶后,绘画与诗文创作相配合,在深化的嬗变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颇似近代浪漫主义和近代现实主义的美学——艺术一思潮。徐谓认为,画竹难画风竹哭,追求黑色淋漓、不求形似的艺术表现。李贽主张,画不徒写形。八大山人可以说是在绘画实践中以怪诞的形式离形写心,泻泄主体情感的。石涛强调更使画中有我,要求画家显示自己之面目,发自己之肺腑。郑板桥亦推崇无古至今之画,宣扬“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见《郑板桥集》补遗)如此前后相继,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美学——艺术——绘画思潮。作为它的一种必然的补充,明末清初后,也曾出现了一种颇似近代现实主义的艺术——绘画思潮。方薰等崇尚形似,认为要达于神似须以形似为基础。晁以道也认为,画写物外形,要于形不改。邹一桂甚至尖锐指出,未有形不似反传其神者。控浪漫主义的思潮,绘画沿着突出内在主体性的方向,开始走向强调表现画家的个性自我的一个新阶段。

中国古代绘画,由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至神似中见形似,以至不求形似,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但由于受着中国古代偏于和

谐的精神——心理模式与审美——艺术定势的影响,绘画艺术一直没有冲决古代和谐美的历史范畴,即使到了近代,中国绘画似也并无西方近代那种典型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作品,只是到了现代,由于对审美——艺术中认识理智因素的偏重,或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才出现了类似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的作品。就是这种作品中,也寄寓了西方近代绘画中不曾具有的和谐美的理想。也就是说它受了现代审美理想的影响,又与传统的审美——艺术习惯的文化心理积淀不无关系,因此中国绘画艺术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浓厚的民族特色。

西方古代绘画,遵循是表现再现化的原则,此种偏于反映客体对象的美学思潮,给予整个西方古代以至近代审美——艺术以强有力的影响。也正是此种原因,西方古代绘画一般重焦点透视,重色彩与逼真效果。当然,由于受和谐美理想的影响,这种偏于对客体对象的反映并没有被绝对化。西方古代绘画在早期往往是偏于象征的,物质压倒精神,理念被勉强地纳入具体事物的感性形象里。随着自身的发展和成熟,其物质的建构造型和精神——心理的建构逐渐和谐统一,理念作为主体精神较完满地融于个体的存在中。但这种和谐统一,还只是限于古朴的单纯和静穆,只是杂多的朴素统一。

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到近现代,冲破了古代和谐美的模式和心理定势,把不和谐、不平衡、不对称、甚至形式丑等因素引进了绘画领域。这使其呈现出逐渐以突出个性原则为基本出发点的总体发展倾向。这种倾向又表现为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尽力描绘主体对个别感性事物偶然形态的印象;一是根据画家的主观理想与原望打碎与外在事物的

客观必然联系,描绘由主体心灵重建的“自然事物”。在西方近现代绘画艺术中,精神超溢于物质,它的自主的精神性内容所要求的表现形式,已远远超过了用客观性事物的个体形态状貌所能提供的形式。正是这种矛盾,给近代西方绘画内容与形式带来了一种新的分裂。

在西方近、现代绘画发展的前期,偏重于主体对客体对象的印象,其色彩的使用,线条的组合等等,都要求尽力逼肖具体感性事物的存在形态。尔后兴起的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则越来越偏重于借助色团线条的构形去直接表现主体的情感。这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发展成为印象主义的主观性再现。印象主义绘画,极力反对传统绘画艺术那种观察事物的方式,不主张再现事物的全貌,也不关心是否忠实于客体对象,而是主张描绘主体对客观世界之某一顷刻的印象。在印象派绘画发展到最高峰时,有人还仅仅以彩点作画,在这种画面里明晰的线条全然不见了,远远看上去,画面上不同的彩点似乎在闪烁颤动着,就是在这种闪烁彩点的调合交织中,构成一种富有动态的印象,它给予人的感受亦在似与不似之间,它突出的是主体的印象的真,而不是客观实体形象的真。

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西方现代派绘画由具体表现主义逐渐发展

到抽象表现主义,主张纯粹色、点、线组合的抽象形式,把媒介的组合仅仅看成是一种主体内在情感的表现,从有意味的形式发展为完全为表现而表现的形式。表面上它看起来近乎中国古代的绘画,其实在审美——艺术理想上它们是大异其趣的。中国古代绘画偏重创造一种和谐的意境,而西方现代派绘画所展示的却是主体单一的情绪——情

感,是骚动不安的主体在以情观物中所产生的意象的迭影。这种过分夸大了主体表现因素的客观主体性艺术,是一种相对于理性秩序而存在的自由形式。本世纪初的某些现代派画家,坚决反对印象派绘画那种使物体体块消溶在色彩中的视觉效果,提出要彻底解决绘画中有关体积再现的问题。在他们看来,绘画既要表现主体内在的情感生活,就不能再利用现实世界的时空,因为这种固定、清晰、条理的现有时空,完全限制、窒息甚至扼杀了生命的表现。如果说现代派绘画一开始所讲的再现表现化,还仅仅是对现有事物的变形,那么后来则逐渐演变为抛弃现实感性事物的形态状貌,只以抽象的形式表现。

应该说,西方现代派绘画完全根据画家主体的内在情趣与意象,使二维的画面抽象为带有很大随意性的点、线、面以及色块等形式因素,确实使主体内在情感与意象的表现进入了十分自由的天地。但它对于观赏者说来,画面艺术形象所蕴含的内容却变得十分难于确定与把握。这种现代派绘画未来将向着哪个方面发展?

我们认为,绘画艺术作为一种客观的主体性艺术,一方面它可以沿着那种具象和再现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沿着把物象程式化借以表现艺术家情感的强烈震动和内在精神意趣的道路前进。但这两种倾向应在一种更高的基础上趋于融汇统一。要使这种融合与统一完全复归到否定以至泯灭艺术家主体性上,这显然是根本办不到的。但若在总体上坚持绘画主要作为一种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又因其内在主体性原则,使主体内在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二维画面中,这对于绘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许将是有益的。

秦汉美术绘画艺术的艺术特征

一.秦汉美术绘画艺术的艺术特征,以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秦汉美术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汉代帛画。 秦汉时期是中国绘画繁荣而有生气的第一个重要时期。秦汉绘画继承了战国时期创立的写实作风和表现方法,突破了商周时期的实用性、装饰性和神秘性风格的束缚,显示了这种艺术的明确要求和力量,闪耀出一种近于奔放的自由之光。 秦汉绘画在艺术表现上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其总体风格具有质朴、雄浑、鲜明、奔放的特点。汉代绘画力求抓大貌大势,在处理大场面上有独到的长处。为了弥补其造型能力不高的弱点,在描摹人物时,往往结合情节气氛,同时运用夸张的手法,着力于神情的刻画,使表现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更重要的是从笔调的轻重疾缓、柔劲坚挺变化中,透露出画家心手相应的律动感,流露出充满中国情调的笔意和神采。在着色上,秦汉画家广泛应用了朱、深红、浅红、黄、土黄、丹黄、青、绿、浅蓝、深黑、浅黑、白等颜色,并且充分发挥了色彩的性能和技巧,掌握了对比调和、清淡浓重色调的运用以及渲染平涂的技法。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的体裁在汉代已开先河。 另外汉代绘画在表现动态上如人的舞蹈、云气的动荡和动物的奔驰等方面,都发挥了相当高的水平。 宫殿寺观壁画 汉代帛画 墓室壁画 二.秦汉美术雕塑艺术的艺术特征 主要艺术特点是:形体高大,崇尚写实,手法严谨;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其特点主要体现于俑像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秦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王权的极度威严。 兵马俑 汉代石刻 中国美术简史 姓名:赵蓉 班级:美术学13-2班 学号:1

2018年艺术与审美期末试卷答案参考

?名称艺术与审美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8-05-27 23:59 ?题目数 50 ?总分数 100 说明: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试卷!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0 ? 1 【单选题】(2分) 下列与设计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包豪斯第二任校长迈耶,十分强调设计造型简洁的、廉价的产品,体现了设计的一种朴素的服务的状态 B. 1919年,第一所现代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在英国创办 C. 有些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因素 D.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办者是德国人格罗皮厄斯 2 【单选题】(2分) 中国历史上的心声心画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 A. 艺术反映大自然的真相 B. 艺术表达人的心灵

艺术为宇宙的心声 D. 艺术描摹客观精神 3 【单选题】(2分) 中国当代舞蹈具有独特的面貌,以下不属于导致这种独特面貌的因素是: A. 中国当代舞蹈在建国后开始建设,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无法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 B. 在相对封闭的历史背景之中,中国舞蹈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C. 中国传统舞蹈没有留下鲜活的动态性的资料;在建国初期,要建设中国当代舞蹈,除了关于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字和图像外,没有其他参照 D. 西方现代舞发展出了抽象表现主义风格 4 【单选题】(2分) 美育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B.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 C. 到了20世纪初,胡适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 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 5 【单选题】(2分) 石窟是古代艺术、宗教和文化的宝库,中国古代雕塑有一部分就出自石窟。以下哪一石窟不在中国?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pdf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汪洋恣肆,灿烂辉煌,照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在民族文化的沃野上,中国民俗艺术宛如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含苞怒放,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在人类艺术史上谱写了雄奇壮美的篇章。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不但没有凋谢飘零,反而更加艳丽芬芳,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和真谛。 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袭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民俗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 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含义十分近似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除了包括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之外,还应该包括来自民间艺术家的单独而非共同的创作,并不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和形式。民俗艺术和民族艺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艺术必定是民族艺术,但民族艺术主要是针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所包含的内容自然要广泛得多。 在民俗美学的范畴中,衣食往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现实美,其美学的原始表达无不与其实用功利和象征性联系在一起,而民俗艺术则逐渐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审美精神领域,其审美本质也日益显露和丰富。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 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 中国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俗艺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这种典型而鲜明的艺术特征:

艺术与审美 第八章 舞蹈简体

艺术与审美第八章舞蹈 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 中国当代舞蹈的历史背景 1*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2*中西舞蹈交汇的特点。3*中国舞蹈的现在和未来。 当代中国舞蹈在新中国创立之初的时候,却没有直接的,动态性的参照。国际形势,两大阵营对立,冷战让中国舞蹈不能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仅有的影响就是苏联,但是不过就是十年而已 20世纪初西方创造了现代舞,把舞蹈艺术推向了抽象表现主义的道路 20世纪中期中国创造了中国舞蹈,具有中国当代独特审美样式.两者研究价值等同! 中国舞蹈有很悠久的历史,却没有直接的,动态性的参照。 中国舞蹈的当代的复兴,是处在一个封闭也是被封闭的状态下。 中午到的礼乐结合性 中国舞蹈又不同于其他国家舞蹈之特色。 中国一支舞蹈,就是一个故事。舞蹈表现积极有明确主题,讲究结构完整、突出人物、还具有较强的宣传意味。 讲究技巧,讲究专业能力,注重服装、舞蹈的华丽。 从审美的角度概括中国舞蹈: 礼乐结合性叙事性技艺性 礼乐结合性 礼为天,乐为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互为对应,缺一不可!礼乐结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本之道! 春秋之前,舞蹈《六代乐》

礼是按等级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乐包括乐诗舞,既艺术总和 《史记乐书》: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祭祀天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含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中国舞蹈的叙事性 中国舞蹈编导具有高超叙事能力使中国舞蹈具有特殊艺术特性。 苏联影响虽然只有五年,但是影响深远,这五年,苏联派来了,查普林,古雪夫, 戏剧芭蕾创作主力,

绘画色彩艺术特点-模板

绘画色彩艺术特点 所谓色彩,是人们的眼睛、大脑和生活经验对光的一种视觉效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渐对色彩有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借助个人的推理、想象、分析等,将大自然中常见的、丰富多彩的色彩进行分析和归纳,进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色彩理论,并且广泛的应用于实践。美术创作中对于色彩的关注和应用开始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的画家们发现色彩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随后这种发现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和绘画中。后来从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至印象主义,色彩在绘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以至于整个印象派就是一个研究色彩的画派,并且在美术史上的影响巨大。到了当代,三位色彩大师塞尚、梵高和高更引起了色彩在20世纪的大变革,并且为现代绘画色彩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未来主义、达达艺术等现代绘画思潮和绘画流派,都是在他们三位的色彩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1世纪,人类社会有了全新的面貌,出现了许多全新的艺术形式,色彩的空间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当然绘画色彩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特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一当代绘画色彩的特征呈现 1丰富多元———当代绘画色彩特征之一多元化实际上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代名词,或者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表现,所有事物的多元化,都是来源于经济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也是如此,这种文化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宗教等,都是这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具体到艺术上来说,艺术多元化是指艺术的观念、主张、形式、风格等组织结构多元共存,求同存异的一个局面,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面对视觉图像的发展态势,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我们有困惑,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绘画色彩的多元表现为继承和创新。首先是继承,西方绘画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老一辈的画家们在对西方绘画充分吸收和借鉴之后,逐渐形成了符合本民族欣赏情趣的中国绘画色彩观,如靳尚谊、苏天赐、朱乃正、徐悲鸿等人,无论是写实主义色彩还是“苏派”色彩,都是与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相结合,呈现出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艺术美感。后来的画家们接过前辈们的画笔,如杨飞云、王沂东、陈逸飞、陈丹青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观念,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予以充分的展现,这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色彩的观念和表现。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油画界提出了“建立中国油画自己的色彩观”,将色彩看作是中国绘画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

2018智慧树艺术与审美单元测试答案

目录 绪论章单元测试1 第一章章单元测试2 第二章章单元测试绘画4 第三章章单元测试5 第三章单元测试雕塑5 第四章章单元测试建筑7 第五章章单元测试8 第五章单元测试设计8 第六章章单元测试8 第六章书法8 第七章章单元测试音乐9 第八章章单元测试舞蹈10 第九章章单元测试戏剧12 第十章章单元测试电影13 第十一章章单元测试摄影13 第十二章章单元测试宗教14 第十三章美育14 第十四章章单元测试中华美学精神15 绪论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20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D.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会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审美等层面上,其中,前两者都是功利层面,只有最后一种是超功利层面。 2 【单选题】(20分)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人物与其评语匹配错误? C.柳比歇夫——把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开发的天才; 3 【单选题】(20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C.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智育一般都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而美育则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 4 【多选题】(20分) 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些言论能够证明这一点? B.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C.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5 【多选题】(20分) 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这些新的特点和新趋势,要求我们的生产部门、流通部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级政府官员要有: A.经济的头脑; B.技术的眼光; C.文化的头脑; D.美学的眼光。 第一章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10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 C.恩斯特·贡布里希 《艺术与错觉》的作者是英国艺术理论家恩斯特·贡布里希(学生如只回答贡布里希或冈布里奇,也算对),出版于1960年。该书是西方艺术理论界的名著之一。 2 【单选题】(10分) 符合西方历史上的艺术理念论所主张的观念是? C.艺术呈现客观精神 艺术理念论主张艺术来自对客观的理念或精神的表达,故符合此观念的表述只有C,而A、B、D三项由于都指向主观的因素的表达,因而都是错误的。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人类生命中最为重要、最活跃、最充分直接的 情绪,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古老的艺术,它表现了人肢体运动的艺象美。歌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舞蹈同人类其他进步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表现。舞蹈不是一种仅仅靠身体来表达情意的形式,而是通过与音乐节奏结合组成的种文化艺术,我们的一切情绪如喜怒哀乐都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种既通俗又高雅的艺术。舞蹈表演通过肢体语言的变化、节奏音乐的渲染和情感因素的融入来完成艺术的展现。舞蹈表现人的内在情感、理想、思想等方面,它以内在的心动、情动去驾驭外部的形动。舞蹈和舞蹈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得以产生舞蹈审美。审美特征是体现一部舞蹈作品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准,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紧紧把握住独创性这一点,在选取舞蹈题材和主题上标新立异,同时还需要加入抒情性因素,带给观众生动形象的舞蹈欣赏。 1情感美情感作为一切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早已被人们所认 知。而舞蹈作为艺术中的重要一种,情感自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事实的确如此,舞蹈美千真万确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 美特征之一。许多舞蹈艺术精品充分而有力地证明了这点,例如,舞蹈《红绸舞》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欢欣鼓舞之情;舞剧《红楼梦》表达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真挚、复杂、曲折、悲剧的爱情……不胜枚举。因为情感性的存在,可以让人从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尽情感知舞蹈所蕴含的美感。舞蹈艺术的创造主要是结合人们日常的感进行的创作。它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对其情感进行充分表达。舞蹈艺术情感美的审美特征,要求所有舞蹈创编人员,满怀激情地选择富有情感含量的题材,从而创作出含情量极高的舞蹈作品。由此可见,情感美的审美特征对于舞蹈艺术而言,是何等重要。 2独创美独创美赋予舞蹈作品一个独立可行的空间,无论是题材

绘画艺术的特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5课《绘画艺术的特点》。我主要 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2、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 教学难点: 1、把枯燥的理论讲话,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低位 2、让学生对所讲内容确实的感受体验,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区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具准备 教材,备课本,范画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黑板上有两个词:美术、绘画。 美术是不是就等于绘画呢?说说你的理由? (美术是一个大概念,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到美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绘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画,也有人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人们为什么会将美术和绘画联系得如此紧密呢?这反映了绘画作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整个美术领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绘画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美术形式,你能说出你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吗?请举例回答,并说明为什么最喜欢这些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尽可能多说几种形式。)

大家都知道,美术包括四大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建筑和工艺美术,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绘画艺术有什么特点,怎样去欣赏、分析一幅画。 (二)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绘画艺术的特点 1、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提问:我将会根据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讨论绘画作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 学生回答:……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在平面上创造图像,作品形态是平面的,是绘画作品区别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如:工艺美术,虽然也有平面的作品,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用而不同于绘画的创作目的;摄影艺术作品虽然也是平面形态的,但它是运用机械的技术性和暗室加工完成的记实性图像,而与画家自主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2、绘画的分类: 绘画的种类很多,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分出很多种类。 绘画的种类:(1)工具材料、技法 中国画、油画、版画(根据板材分:木版画、铜版画、纸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根据制版方法和印色技法分:腐蚀版画、油印木刻、水印木刻、黑白版画、套色版画)、水彩、水粉 (中国画:技法,工笔、写意。内容,山水、花鸟、人物) (2)描绘对象 人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军事画、肖像画、风俗画、人体画等)、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 (3)形制与功能不同 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组画、单幅画 注:可以启发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让同学们回答是什么画种: 《梅竹双雀图》《永乐宫道教壁画》(说明一幅画可能同时属于几个种类) 3、绘画艺术的特点:

艺术与审美

艺术与审美 ——浅谈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人类从事绘画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里茹毛饮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人类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在距今两万年前的洞窟里和数千年前的彩陶上,都留下了人类早期绘画的例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等不同,绘画的种类、材料、形式也产生了相异的特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的流派和体系。东、西方绘画,尤其是作为东方绘画代表的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先是从希腊克里特岛壁画,到意大利架上绘画的油画),均走过了辉煌的二千多年历程。 一、东、西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比较 同中国画相比,传统西画要求的是写实,是具象绘画。其发展靠的是科学,如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靠技术、物质材料。 而中国画则要求的是写意,不以写实作为最高标准。意象区别于具象和抽象,既借助具象、也借助抽象;借助写实,又是写意,因此,它靠的是哲学和文学发展。传统西画是力求真实的“再现”外部世界,它运用透视,在二维画面中利用视错觉“真实”地再现三维空间的情景。 而中国画则力求“表现”外部世界,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画面中的世界是画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体,在中国画的画境中,更注重于画家的“心意”和“情景”相融合的“意境”。 在古希腊很早就有人指出:“艺术是对客观自然的模仿”。一直到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在主张艺术是生活的再现。达.芬奇也曾说过:“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在西方印象派出现之前,绘画创作的标准是形似。直到浪漫主义画派出现,才注意到绘画要表现激情。印象派画家虽然已有了表现画家主观世界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再现,即再现客观世界的光色、再现特定瞬间的感觉和印象。直到后期印象派,才开了西方绘画表现的先河。由于后期印象派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各种现代流派应运而生。西方绘画才从“模仿”的认识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而作为东方艺术体系的代表,中国画的发展,则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书法、音乐等有密切的关系。在绘画中渗透了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由于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国画借助自然物象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绘画不以形似为最高标准。 用比较学的观点来看,东、西方绘画体系各有其优势和长处,在世界绘画史上形成了两座艺术高峰,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二、东、西绘画创作理念的比较 首先,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不同、它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必然会出现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人,就是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一点出来,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它各类艺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其它艺术中,没有达到像音乐艺术所达到的那样高的程度。音响结构本身缺乏内容的单义性,这就决定许多音乐体裁中有的同绘画结合,有的同语言结合,有的同舞蹈结合,有的则同戏剧结合。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

舞蹈的审美特性论述

一、舞蹈的动律美 舞蹈通过其特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丰富的艺术情感和认知力,其承载了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鲜明的展现出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这里提及的独特艺术形式实指动律,动律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是区分不同舞种和艺术风格的核心标志。而动律美则是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动律是舞蹈艺术的内在灵魂,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形体动作来展现出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艺术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毫无规律性的形体动作,由于这些动作没有进行艺术处理,所以无法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舞蹈中的节奏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人的形体动作相互的配合,并植入富有韵味的动律美,才成为了舞蹈艺术的核心。简言之,在舞蹈中通过个体的形体动作来营造出节奏感,例如腰、四肢等,与此同时还要在节奏中植入动律才能构成完整而又富有审美性的舞蹈艺术。而动律美则是随着肢体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加以韵化,这里所说的韵化是指舞蹈艺术中以基本的形体动作为基础,再融入多变的动律,把音乐、表情以及动律三者完美的糅合在一起,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舞蹈艺术的动律美不仅要借助人的形体动作来诠释出舞蹈的内涵, 还要舞者对配曲的主题内涵以及其中的思想情感,通过自身的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生动的演绎出来。因此,舞蹈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充分的体现了舞者对外界事物的客观认识,并把这些认知进行加工使其富有美感。舞蹈艺术的动律美是我国每一个民族的舞者共同追求的审美境界,例如藏族的舞蹈艺术,舞者会利用服饰的袖子跟随者肢体动作的转变而勾勒出美的意境,把藏族的文化风以及由内到外的艺术美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试想一下,如果舞者没有充分的理解舞蹈中的美与精神,那么不论舞者的肢体动作和节奏如何的出彩,也难以呈现出舞蹈中审美内涵,这也就不能称为是舞蹈艺术了。另外,动律也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舞蹈的表现艺术,例如在我国壮族极为流行的采茶戏中,舞者就把采茶过程中的肢体动作与全脚等步法相结合,即使是在舞台的表演中也把采茶时的形态摸样形象的营造出来了。 二、舞蹈的整体美 舞蹈造型是舞蹈整个舞台艺术的有形表现,特别是新时期的舞蹈艺术,尤其要结合舞台的灯光、音效、舞美等,使整个舞蹈形成一个整体,通过舞蹈队形的变化,形成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舞蹈造型是遵循一定审美要求的过程,从整个舞蹈构图来看,有分散集中、平衡整齐与多样统一等几种分类:分散集中是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整体风貌,分散的造型使得舞台饱满,而集中造型则起到特写效果;平衡整齐也是新时期舞蹈审美艺术的基本要求,节奏鲜明,动作和谐,舞蹈演员以舞蹈中心进行扩散,保持整个舞台的平衡,使得观众形成稳健协调的观赏效果;多样统一则要求舞蹈艺术具有创新要素,敢于打破常规,形成富有时代意义和个性特点的舞蹈造型,形成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 三、舞蹈的灵魂美 情感要素是舞蹈审美艺术的核心灵魂,有了舞蹈的动作编排和造型设计,更加要突出舞蹈艺术的情感需求,犹如一盏华丽的灯,释放五彩斑斓的光芒。舞蹈艺术在进行舞蹈编排之前,一定要对舞蹈的主题思想进行了解,从舞蹈所要表达的主旨基础上,进行情感的释放和身体的舒展,才能通过自己的动作造型真实的反应舞蹈所要体现的深度和广度。舞蹈什么艺术的情感要素,不是舞蹈者个人的情感要素,而是所有的舞蹈演员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的一种思想或者一宗心情,舞者在进行角色转换以前要进行个人的情感转化,用角色感情来实现舞蹈审美艺术这一创作过程。例如舞蹈《巴黎圣母院》表达的是艾丝美拉达受刑中的苦痛和忧伤,而舞蹈动作使用夸张的艺术形式,通过融入舞者的感情,仿佛自己就是受刑中的艾丝美拉达,悲伤的情感自身体流露出来,才能有效的感染观众。 四、舞蹈的内涵美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是在真正切入到人的生命精神状态之中,准确地把握并开掘人的深层心理变化,深刻地呈现出人的特定生存状态的作品。舞蹈创作的价值领域是审美活动,而这

绘画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绘画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绘画与美术其它门类的根本区别,是作品的平面性。从欣赏角度,绘画艺术具有以下主要的特点: 1.二维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空间 绘画是在二维空间上,依靠明暗和形象结构表现物象的凹凸,造成立体幻象,令观者感到物、象是立体的。并通过物象大小、遮挡关系、透视变化和色彩变化、虚实等手法,造成深远的空间效果。 2.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 长于描绘是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 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如本课图版选印的《有鲑鱼块和柠檬的静物》中,可以感受到所画物象形体质感的逼真性。虽然随着不重形似的中国写意画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兴起,精确的描绘已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商品广告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的效果图仍然体现着绘画这一特点。 与再现性绘画相反,表现性绘画则是着眼于表现主观世界。不仅表现主观心态、思想哲理,还可以描绘幻想、梦境,如《错误的镜子》。有些表现性绘画排除描绘的技术性,但它必须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其艺术魅力,在于形式的独创性,手法的新颖性,造型给人视觉冲击的强烈和形式美感。 3.不同画种的艺术美 各种绘画因工具材料和技法等因素,形成各画种独特的艺术趣味和画家驾驭艺术语言的功力美感。中国写意画,是利用宣纸吸水的敏感性和洇晕墨色的艺术效果,讲究线条要有力透纸背的力度美,用墨具有变化和厚重感,笔墨构成气韵生动。油画,讲究色彩要有浑厚、凝重和丰富、和谐的美感。版画讲究“刀味”、“木味”等和印制的美感。水彩画讲究水、色彩和笔法形成的明快、清丽、水分丰润的艺术美。 4.构图是绘画的基础 构图是对绘画艺术语言进行组织,使之构成一幅完美的画。构图是绘画艺术的基础,也是能否表达作者构思和给人以形式美感之所在。从欣赏的角度来讲,应注意把握绘画构图的以下几方面:

审美与艺术欣赏讲解学习

审美与艺术欣赏

审美与艺术欣赏 通识班级:123班 姓名:周东 学号:20144372 专业:英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选课程:审美与艺术欣赏 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 作者:刘长庚 年份:2010-01-01 出版社:上海人美 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 两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 欣赏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 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 它们。 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 识”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 还是不懂艺术欣赏。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 和“艺术欣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

论的介绍有时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 2.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作者:陈思慧 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 作者:徐放鸣等著 年份:2008年3月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姓名:周晓鸣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学 指导教师:朱寿兴 20070401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 研究生:周晓鸣导师:朱寿兴教授专业:美学 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年级:2004级 中文摘要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无论是从电影理论的讨论,还是从电影生存现状来看,学术界对电影的本体和电影的艺术形态问题,还没有达到本质性的认识,电影艺术的创作实践则在“作者论”艺术电影与“大众化”商业电影之间不断修正,不同的电影观促成了不同的实践和结果,任何的偏离都可能造成了电影与观众关系的错位,造成了电影对大众的无意疏离。因而我们必须对电影审美特征进行再认识,促使电影艺术本体的突显,既保持其艺术品性,又保留其具有娱乐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现代文化价值。 本文立足于电影本体,探析电影媒介的艺术特征。作为电影媒介的影像,具有“实录现实”和“审美现实”的双重特征,是对现实物象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二维平面的影像具有空间转换和时间交替的暗示功能,形成二维平面的三维效果,并转化为四维时间中延续的视觉幻像,形成一种既具有空间性又具有时间性的时空幻觉;影像作为艺术符号,其表意特征在指义的直观、具象性和表义方式的肖似性与抽象性统一、直述义与含蓄意并存。 并将电影与其他艺术样式进行比较以寻求电影艺术之特质。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电影的主要艺术特征表现为银幕时空的复合性和银幕空间的外向性,影像包孕现实的实录性及虚幻的在场性。“以实写虚”表现手法、本真性的表演,具象性、直观性的形象呈现也是电影艺术所具有的特性。电影以其所独具的具像性、直观性、多元素复合性,以及由多级表意生成系统构成的复合审美空间,与影像审美信息的单向性传递,共同决定了电影艺术审美接受活动的被动性、当下性、综合性和流动性的特征。 电影是依靠物质机械、受技术机制影响最深的现代艺术样式,技术因素在电影的美感生成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特写与剪辑技术具有重要的表意功能,能够把事物从日常生活的背景中以特殊的方式突现出来,将物自体变成现象,使世界现象化,产生丰富审美意味的具象。场面调度通过对摄影机机位和拍摄角度的调控,意化现实,使画面具有象征意义和审美内涵;场面调度还可以通过单纯化、特殊化等超常规方式创造出表现性的造型,突出空间的象征意义,丰富画面的内在神韵。在电影作品中,光影技术不仅是叙述工具,还是感觉、气氛的营造者,光线以其特有的象征和表意功能,使影像表现出某些寓意和意韵,使画面哲理化,形成画外之意、韵外之致;声音技巧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通过同期音和非同期音与画面形成对比、对位的关系,表现画面所没有的深层意蕴,产生隐喻、象征艺术效果。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替代了镜头前的表演者,生成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一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绘画的第四课。本课教材分为古代的西方绘画、近代的西方绘画、现代的西方绘画三部分。古代的西方绘画部分主要介绍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近代的西方绘画部分介绍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西方绘画的各种艺术特征。现代的西方绘画部分则介绍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各主要流派的绘画艺术概况。 学生分析:对于我校高中部二年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节课内容并不困难,一方面因为他们都是美术特长生,长时间学习绘画技巧,对于美术语言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于整个西方美术的脉络已经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的发展演变概况。了解西方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和常用艺术语言,能够欣赏和理解古代到现代的西方优秀绘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与交流,通过感受西方绘画的主要成就和优秀传统,欣赏和理解古代到现代的西方优秀绘画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东西方绘画的差异,懂得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及文化交流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的发展演变概况 难点:对于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与方法:探究式教学模式、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 导入:在学习绘画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反复追问着绘画的理想、绘画的观察方法、绘画创作方法、绘画的技巧及语言、绘画的个性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对于绘画该怎样认识它的源头在哪里它的方向又在何处今天我们就将通过对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的分析,进一步的理解绘画艺术。

论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一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

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