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元璋的传说

朱元璋的传说

朱元璋的传说

元朝末年,徐州一带住着一位老风水先生,他的膝下有三双儿子和媳妇,朱元璋的父母在这位风水先生家里打长工,朱元璋的父亲做豆腐,朱元璋的母亲负责缝缝补补。一天,这位风水先生的儿媳问道:“公公,你整天给别人家赶风水,为什么不能给咱家也赶一赶风水,让咱家出个大官,好让咱家也风光风光。”风水先生说:“不行,恐怕咱家承受不住这个风水。”儿媳们说的次数多了,风水先生也动了心,说:“那就试试吧”。风水先生推算了一番后,在一个甲子日的早上,领着三个儿子、牵着牛,套着拖车,来到村边一块盐碱滩上瓮鱼。别人逮鱼都是到水里去,他们爷四个却在盐碱滩上瓮鱼,所以村里许多人都来看热闹。谁知天交午时,从车辙中汪出一滩水,水里有一条一尺多长的红鲤鱼,风水先生将鱼逮到手里,高兴地说:“天助我也,大功告成,可以回家了。”

到家后,风水先生亲自将鱼做熟,端上餐桌,他们爷四个狼吞虎咽地将鱼肉吃光。风水先生命人将鱼头和鱼骨端入后房,让其儿媳们吃,儿媳们说:“老爹真黑心,他们吃完了鱼肉,留下点鱼骨头让咱们吃,谁稀罕。”此时,朱元璋的母亲刚好来后房寻些残羹冷饭,正好,儿媳们就将鱼头和鱼骨倒给了她,让她拿回去吃。朱元璋的母亲高兴地回到自己房中,用醋将鱼头和鱼骨做了做,全部吃下了肚。一会儿,风水先生看到从后房端回来的空盘子,将儿媳们叫到跟前,问道:“你们谁吃了鱼头?”儿媳们不情愿地答道:“我们谁也没吃,而是给了咱家的长工朱家老妈子了。”风水先生大惊失色:“说你们承受不住这个风水,就是承受不住。这个鱼头你们三个谁吃都行,为什么给了朱家老妈子?现在赶快把他两口叫来赶走,否则咱家将有塌天大祸。”吃过鱼头后,朱元璋的母亲恰恰怀了孕,她怀的正是朱元璋。此时,元朝的军师算出天下将出真龙天子,并且算出真龙天子已经坐胎,但是他的母亲吃不到天子山上的土,他的母亲也会难产死掉。于是,元朝皇帝派出一支军队驻扎到天子山,谨防行人出入。

风水先生叫来朱元璋的父母,对他们说:“我给你们一些盘缠,你们赶快走吧,我家不能再收留你们了。”朱元璋的父亲说:“东家,你准备赶我们到哪里去呀?我们到哪儿安家呀?”风水先生说:“走吧,一直往南走,走到茅草三尺的地方,你们就可以安家了。”于是,朱元璋的父亲无奈地套上驴车,拉着老婆,挑着豆腐摊一直往南走去。一天,他们来到凤阳一带,长途的跋涉,已使他们筋疲力尽。突然,看到远处山脚下茅草齐胸高,于是,他们就在茅草里开出一片空地,搭起个窝棚住在了这里。这时,朱元璋的母亲已快临产,朱元璋的父亲便在四周卖豆腐。一天,他挑着豆腐摊来到天子山下,山上驻有军队,很是缺菜吃。于是,他就到山上去卖豆腐。将豆腐摊挑到山顶上,士兵们一看有豆腐吃,马上围了过来,不料一下子将豆腐摊碰倒在地上,豆腐都掉在了地上,那块土正好是能让真龙天子母亲顺产的土。元兵一看豆腐摊倒在了地上,觉得很是过意不去,他们便让朱元璋的父亲把带土的豆腐挑出来,带回家自己吃,不带土的豆腐全部留下,卖给了士兵,并且多给些银两。朱元璋的父亲回到家后,用卖豆腐的钱买了只母鸡,把带土的豆腐简单洗洗,豆腐上带土无论怎么洗也洗不干净,反正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豆腐母鸡一锅炖,朱元璋的母亲吃下后,顺利地产下朱元璋。此时,元朝的军师掐指一算,算出真龙天子已经降生,气得大骂:“把守天子山的十万大军都是饭桶,天子山上的土还是让真龙天子的母亲吃到了。”此时,真龙天子已经降生。他只得让元顺帝发出一道圣旨,对全国刚出生的婴儿格杀勿论。但因朱元璋的父母是外来人口,又居住在茅草丛中,无人知晓,朱元璋又逃过此劫。

等到朱元璋五、六岁的光景,元朝军师又算出:第二天天交午时,真龙天子将出凤阳城

南门。于是,元朝皇帝又派上一支军队把守凤阳城南门。带队军官问军师:“你说的真龙天子到底是什么特征、长什么样子?”军师答道:“此人身穿红袍,脚踏乌靴,头顶青罗伞盖,跨下一匹大青马的便是。”第二天正午,只见一个小孩头顶荷叶,光着屁股,浑身通红,两脚污泥,骑着一根甘蔗,蹦蹦跳跳地出了凤阳城南门,此人便是朱元璋。带队军官一看是个小孩,便毫不介意。过了一个时辰后,军师来问军官是否有如此特征的人出城,军官答道只有一个如此模样的小孩出了城,军师说:“哎呀,正是此人。”于是,马上命军官率骑兵向朱元璋所去的方向追去,朱元璋见后面尘土飞扬,吓得急忙钻进路边的一间废弃土屋里躲避,屋里面到处都是蜘蛛网,朱元璋躲好后,所有的大小蜘蛛都慌忙出来吐丝结网,等元军赶到后蛛网已经结得密不透风。元兵赶到土屋,往里一看,见蛛网完好无损,便料定屋里无人,一直往南追去,朱元璋便又逃过此一劫。以后,朱元璋做了皇帝便允许蜘蛛在皇宫里自由觅食,而不予清扫。

朱元璋的确命大,在他八九岁时,父母双亡,朱元璋只好跟着养母生活。秋季的一天,养母让朱元璋出去拾柴禾。可是,朱元璋出去后,领着一村的小孩做游戏。他们在一个土丘上用土坷垃垒了一座金銮殿,之后,他们开始扮演“做皇帝”的游戏。朱元璋在台上坐着的时候,其他小孩向他拜倒山呼“万岁”,朱元璋在台上坐着四平八稳,没有一点事儿,可是当别的小孩扮演皇帝时,朱元璋每向他磕头时,那个小孩就一头从台上摔了下来。这个故事就叫“土丘称寡”。其中一个叫汤和的小孩被摔疼了,就高声叫嚷到:“你朱元璋什么鸟皇帝,等我长大以后,非把你推翻不可。”这时,朱元璋正在台上,大声喝道;“大胆,给我拉下去砍啦。”两个小孩,拉着汤和走到高粱地里,摘下一片高粱叶向汤和的脖子上划去,一下子划出一道口子,鲜血溅到高粱穗上,从此以后,高粱穗就是红的了。这个故事叫“高叶斩头”。后来,朱元璋诛杀功臣,汤和因小时候被斩过头,才幸免于难。做游戏归做游戏,大人交代拾柴禾的活总得干吧,其他小孩慌着满地跑着去捡树枝树叶,惟独朱元璋原地不动,口中念念有词:“老天爷,老天爷,刮阵旋风吧,把树枝树叶都刮到我面前来吧。”朱元璋话音刚落,平地上果然刮起几阵旋风,把大堆的树枝树叶都刮到了朱元璋脚旁,朱元璋不费吹灰之力就拾满了一大篮柴禾。朱元璋干活又快回到家后又不挨大人吵,其他小孩因完不成拾柴的活计老挨大人的训斥,以后村里的小孩就不再同朱元璋一块做游戏啦。

等到朱元璋十一、二岁的光景,养母也因病故去,朱元璋只好到村里的财主家放牛。据说当年刘伯温望天子气,一路寻访来到凤阳一带,见当地居民为人豪爽,做事干练,谈吐不俗,心中甚是欢喜,料定当地将有非同凡响的人物出现。一天,刘伯温来到朱元璋放牛的山下,远远地望见前方有一团红光升起,正是他渴望以久的天子气。走近一看这团红光是从一个放牛娃身上发出的,此时这个放牛娃正在睡觉,只见他四肢张开,形同“大”字,而他头下枕有一条扁担,正好合成个“天”字,刘伯温走上前去推推这个孩子,想叫醒他,谁知这个孩子一侧身,将扁担移到腰间,用胳膊抱着头继续睡觉,这种形状正好像个“子”字。刘伯温一怔:这人不正是未来的“天子”吗?刘伯温慌忙将这个放牛娃叫醒,一问姓名,此人正是朱元璋。刘伯温记下朱元璋的相貌特征,便又到天下去云游了。后来博学多才、能掐会算的刘伯温弃元投明,死心塌地的辅保朱元璋共创大业,是同他们这次巧遇分不开的。

在财主家里同朱元璋一块放牛的还有另外两个小孩,其中一个便是汤和。一天傍晚在野外放牛时,朱元璋对另外两个小伙伴说:“咱们杀头小牛吃吃,长这么大没吃过牛肉,这一回要吃个过瘾。”便让汤和去村里找口锅,另一个去找把刀找些盐。等汤和两个找来锅、刀和盐后,朱元璋已经勒死了一头小牛,他们用刀砍下牛头牛尾,扒了皮,开了膛,把牛肉切成块,在小溪里洗了洗,投上盐一块放到锅里煮了起来,此时天已黑了下来。牛肉煮熟后,

他们三个大吃起来,平生第一次吃到如此的美味,吃起来真是不要命。等他们吃饱后,汤和两个又将没吃完的牛肉各自送回了家。等汤和两个回来后,朱元璋领着他俩将吃剩下的牛骨、零碎同牛皮一块掩埋了起来。单独留着牛头、牛尾没埋,朱元璋说另有用处。此时天色已快放亮,汤和说:“不好,这口锅是从村里偷来的,天一亮就不好还回去啦。”见此情形,朱元璋念念有词地说道:“老天爷,老天爷,天亮之前就不能再黑一会儿吗?”朱元璋的话音刚落,渐亮的天空果然又暗了下来,汤和趁机把锅还了回去,等他回来后天色才又渐渐转明。这个故事是“临明一阵黑”的来历。等汤和回来之后,朱元璋就同他和另一个小伙伴将牛头钉在山头这边的山缝里,又将牛尾巴对应着牛头钉在山头那边的山缝里,布置好这一切之后,朱元璋又默默祷告一番:“土地爷,土地爷,当我们拽牛尾、牛头时,山头里边给发出两声牛叫唤。”说完之后,朱元璋亲自去试了试,当他一拽牛尾巴,山头里面果然发出两声“哞、哞”的牛叫声,朱元璋又去拽牛头,同样山头里面也发出两声“哞、哞”的牛叫声。一看自己的话应了验,朱元璋同汤和两个小伙伴兴冲冲地跑去叫财主:“东家,东家,不好啦,有一头牛跑到山头里面去啦!”财主一听慌忙跑了出去,来到山脚下一看,只见山头这边露出个牛头,山头那边杵着个牛尾巴,财主一看气笑了:“朱元璋,哪有这么长的牛身子,肯定是你仨把牛杀吃啦,却在这儿装戏法糊弄我。”朱元璋忙说:“东家,不相信你去拽拽牛尾巴,它还在里面叫唤呢。”财主果然走上前去拽拽牛尾巴,又拽拽牛头,山头里面当真发出哞哞的牛叫声,财主也拿朱元璋没辙了。这个故事叫做“杀牛悬尾”。悬尾的那座山叫做惊牛山,后来改称“金牛山”。

财主看朱元璋给他弄丢了一头牛,决定不再收留他,准备将他赶走,朱元璋说:“东家,你赶我走可以,但你总得给我指一条活路吧。”过了几天,他们村刚好来了一家过路打烧饼的,财主说:“我跟这家打烧饼的熟识,我跟他说说,朱元璋你就跟着他过活吧,这样你天天都有烧饼吃啦。”就这样,朱元璋离开财主跟着这家打烧饼的四村游走谋生。在走着的路上朱元璋天真地问:“师傅,你让我跟着你吃什么?天天都吃烧饼吗?”打烧饼的说:“烧饼是用来做生意的,是不能随便乱吃的,要吃只能吃落炉烧饼。”可是,这位打烧饼的师傅技术特别过硬,烧饼烤熟后就是不会从炉上掉下来,只有用锅铲把它抢下来才行。头三天,朱元璋一个烧饼也没有吃到。后来朱元璋对着烧饼炉念念有词地说:“老灶爷,老灶爷,每天烧饼烤熟后你就不能给掉下来几个吗?这样也好叫我解解馋。”朱元璋说过这话之后,真是如有神助一般,每天烧饼烤熟后便会掉下来几个。朱元璋不管三七二十一对这落炉烧饼拿起来就吃,打烧饼的心疼地说:“朱元璋,你不能吃。”朱元璋反问道:“师傅,你不是说让我吃落炉烧饼吗?”打烧饼的没办法,只好看着朱元璋大快朵颐。这样一晃过了两三年,朱元璋在一次卖烧饼的时候出了点事情。事情经过是这样的:这一天他们师徒二人游走来到一座军营前,朱元璋也象他父亲一样打起了军队的主意,可能是太恨元兵的缘故吧,这一次朱元璋吆喝起来不象以往那样:“卖烧饼喽—”,“谁买烧饼—”。这一回朱元璋吆喝起来是中间拖着长音只喊两个字:“烧——饼(兵)”“烧——饼(兵)”。恰好军营里面有几个士兵正在过油炸东西吃,忽然听到外边有人喊叫:“烧——饼(兵)”“烧——饼(兵)”,听到一个“烧”字,过了半天才能听到另一个字“饼(兵)”,几个士兵非常奇怪这是在卖什么东西的,就在那里仔细听了起来,谁知时间一长,一锅油全给熬着了,几个当兵的全给烧死啦。真应了朱元璋的“烧兵”两个字啦。回去以后打烧饼的一看朱元璋烧饼没卖出去一个,反倒烧死了几个当兵的,净给他惹事,决定不再收留朱元璋,准备将他赶走。朱元璋说:“师傅,你赶我走可以,你看我举目无亲,总得给我指一条生路吧。”打烧饼的说:“这样吧,朱元璋,我跟皇觉寺的方丈交情甚好,我跟方丈说说,还是把你送到皇觉寺当和尚吧。今年凤阳一带大旱,饥荒遍地,可是皇觉寺的香火挺旺,来到寺上一定不缺吃穿。”朱元璋一看,当和尚就当和尚吧,总比白白饿死强。就这样朱元璋辞别了打烧饼的师傅来到了皇觉寺。

朱元璋十四、五岁的时候便在皇觉寺出家当了一名小和尚,人常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在寺上朱元璋也就是每天诵诵经,挑挑水,扫扫地,干些杂活。日子过得优哉游哉,倒也舒心快活。就这样一晃过了三四年,有一天,方丈外出有事,临走时交待朱元璋:“朱元璋,我走之后,好好把罗汉堂和大雄宝殿打扫打扫,我回来之前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办好。”朱元璋说:“师父,这件事交给我您就放心吧。”等方丈走后,朱元璋便开始忙活起来,可是当他扫到罗汉塑像跟前,总感到碍事,于是顺手在这名降龙罗汉屁股上打了一扫帚,说道:“给我出去!”说也奇怪,当朱元璋说过这话之后,这个泥胎罗汉真的蹒蹒跚跚走到院里,朱元璋一看,这真不错,泥胎能够自己走出屋外,省得自己出力去搬啦,顺手朱元璋又将伏虎罗汉赶到屋外,后来,一不做二不休,朱元璋将十八个罗汉通通赶到了院子里,最后连大雄宝殿里的如来佛祖都没能幸免,也给赶到了院子里。罗汉堂和大雄宝殿里空空如也,一无遮拦,朱元璋很快就将屋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刚刚打扫完,方丈就从外面回来啦,一看满院子的泥胎佛像,方丈惊呼道:“朱元璋,你怎么把佛像都搬出来啦!”朱元璋拍拍身上的尘土说:“师父,不是我搬出去的,是他们自己出去的。”方丈吼道:“胡说,泥胎又不是活人,它们怎么能会自己出屋!”朱元璋说:“师父,你若不信,我让它们回去就是啦。”于是朱元璋口中念念有词:“一位二位各归本位,一位二位各归本位,都请回屋吧。”朱元璋刚说完,只见泥塑的罗汉佛像真的摇摇摆摆回去一个,摇摇摆摆又回去一个,一会儿工夫十八罗汉和如来佛像全都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方丈一看大惊失色:能让泥菩萨搬家,这样的人不是真龙天子又是什么?!想到这里方丈口中不由得念出了声:“这样的人不是真龙天子又是什么?!”出言不吉,只见晴空响了一个霹雳,一个响雷把方丈劈倒在地。因为泄露天机,老方丈被天雷夺去了性命。就这样朱元璋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走起了他父亲的老路,来到凤阳城马员外家打起了长工。

朱元璋十七八岁的时候成了马员外家的一名长工。马员外嫌贫爱富,对朱元璋不屑一顾。而马员外的女儿马小姐对朱元璋却心有灵犀,一见倾心。据说朱元璋和马小姐是玉皇大帝跟前的金童玉女下凡: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盗贼蜂起,民不聊生,一片混乱。看到下界如此混乱,玉皇大帝就想派一位神仙到下界做皇帝,扭转乾坤,还人民一个清平世界。可是看到如此乱世,没有一个神仙想转世下凡的。正在这时,殿前的金童、玉女打闹到了一块儿,并且金童手中的“日”旗,玉女手中的“月”旗搅到了一起,两个字合成了一个“明”字。见此情景,玉皇大帝灵机一动,下旨道:命金童下凡做皇帝,玉女下凡做娘娘,国号就叫“大明”。因此金童转世成了朱元璋,玉女就转世成了马娘娘。再说朱元璋在马员外家打长工,倒也十分勤快,什么活都抢着干,渐渐地赢得了马员外的好感。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马小姐十分关心朱元璋的冷暖,为了避嫌,傍晚时分,她便派丫环秋香到朱元璋的住处打探他的消息。秋香去不多时,一会儿便惊慌失措地跑了回来:“小姐,不好啦!小姐,不好啦!朱元璋给冻死啦!”马小姐十分吃惊地问:“怎么会冻死?”秋香说:“回小姐,朱元璋的脸上都生虫子啦。”马小姐说:“胡说!大冬天怎么会有虫子。”秋香说:“小姐,不相信你去看看。”马小姐也顾不得那么多体面,便同秋香一起来到朱元璋的住处,一看朱元璋正在睡觉,果如秋香所言,有一条三寸长的小蛇在朱元璋脸上爬来爬去,只见这条小蛇从朱元璋的眼里钻到鼻子里,从鼻子钻到嘴里,从嘴里钻到耳朵里,又从耳朵钻回到眼里。马小姐一看明白啦,这条小蛇是真龙附体,能过五窍的是大臣,能过七窍的是天子。马小姐赶忙同秋香回绣楼抱来一床被子,搬来一把椅子,然后马小姐命秋香上前将朱元璋叫醒,朱元璋一醒,脸上的小蛇也消失了踪影。朱元璋一看马小姐来到了他的房里,慌忙问有什么事吩咐要做,马小姐叫秋香把被子放到床上,又把椅子座北朝南摆好,然后马小姐说:“朱元璋,没什么活要你去做,只是大冷的天怕你冻着,给你送来一床被子,但有一事相求:朱元璋,你必须

娶我为妻,并且要封我为正宫娘娘。如若不然,把你赶出马家,并告你个调戏民女之罪,拿官示问。”其实马小姐作为大家闺秀,生得虽说不够十分漂亮俊秀,却也端庄大方,标致可人,朱元璋对她早已十分满意,只是因为地位悬殊,不敢有非分之想。一看今天这阵势,朱元璋十分高兴地说:“娶你为妻可以,封你为正宫娘娘不是胡闹吗?我现在是一个打长工的穷小子,又不是皇帝,册封一事从何说起。”马小姐说:“天子口中无戏言,即使你现在不是皇帝,那也得封我为正宫娘娘。朱元璋,快坐到椅子上去,现在就开始封我。”朱元璋没办法只好答应,然后朱元璋面南背北往椅子一坐,正色说道:“马小姐听封,我朱元璋不当皇帝便罢,一旦我做了当朝天子,当封马小姐为昭阳正宫,钦此!”马小姐慌忙磕头谢恩。丫环秋香一看这阵势不错,也想讨一个东宫娘娘或西宫娘娘封封,于是秋香上前说道:“朱元璋,你看被子是我给你抱来的,你也得封我,封我个娘娘、妃子什么的。”朱元璋暗想,这样一来,后宫不就为马家所把持了吗,况且他又不喜欢秋香,朱元璋眼珠一转,说道:“秋香,我封你一个比娘娘还大的官职好不好,你就做三宫六院的掌门人吧。”秋香十分欢喜地磕头谢恩。原来这三宫六院的掌门人,就是负责三宫六院的开锁关门的,其职位还是个丫环。

朱元璋解决了婚姻大事后,在他二十出头的时候,便出外投靠了红巾军将领郭子兴,因为朱元璋作战十分勇敢,深得郭子兴的赏识,两年之后,朱元璋便被提拔为将官之职,后来郭子兴战死,朱元璋便取代了郭子兴的位置,成为义军的一方首领,朱元璋在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胡大海等人的辅保下,剿灭了陈友谅,平定了张士诚,最后将元顺帝赶出大都,朱元璋便定都南京,国号大明,他便是明朝第一个皇帝——明太祖。

明·刘伯温《烧饼歌》,全文共计一千九百一十二字,是用隐语写成的“预言”歌谣,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深,难于理解,视为神撰。

据卦撰词,《烧饼歌》是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到“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

烧饼歌(上)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

帝即问以天下后世之事若何。

基曰:“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帝曰:「虽然自古兴亡原有一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才敢冒奏。」帝即赐以免死金牌,基谢恩毕,奏曰:「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方终灭北方终,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竹坚守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见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随作歌三首曰: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北方胡虏残生命,御驾亲征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谏,旧灵遮掩主惊魂。

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

相送金龙复故旧,灵明日月振边疆。」

帝曰:「此时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乱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谁乱者?」

基曰:「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老拣金精尤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网。」

帝曰:「八千女鬼乱朕天下者何?」

基曰:「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救得蛟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难顺当。」

帝曰:「莫非父子争国乎?」

基曰:「非也,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至此天下未已。」

帝曰:「何谓未已?」

基曰:「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卦曰:「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无春,戊子已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

帝曰:「偶遇饥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基曰:「西方贼拥乱到前,无个忠良敢谏言。,喜见子孙耻见日,衰颓气运早升天,月缺两二吉在中,奸人机发去西东,黄河涉过开金阙,奔走梅花上九重。」

帝曰:「莫非梅花山作乱乎?从今命人看守何如?」

基曰:「非也,迁南迁北定太平,辅佐帝王有牛星,运至六百半,梦奇有字得心惊。」

帝曰:「有六百年之国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

帝曰:「天机卿难言明,何不留下锦囊一封,藏在库内,世世相传勿遗也,急时有难,则开视之,可乎?」

基曰:「臣亦有此意。」遂又歌曰:「九尺红罗三尺刀,劝君任意自游遨,阉人尊贵不修武,惟有胡人二八狄。臣封柜内,俟后开时自验桂花开放好英雄,拆缺长城尽孝忠,周家天下有重复,摘尽李花枉劳功。黄牛背上鸭头绿,安享国家珍与粟,云盖中秋迷去路,胡人依旧胡人毒。反覆从来折桂枝,水浸月宫主上立,禾米一木并将去,二十三人八方居。」

帝曰:「二十三人乱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基曰:「臣该万死,不敢隐瞒,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

帝大惊,即问此人生长何方?若何衣冠?称何国号?治天下何如?

基曰:「还是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忧,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娥配土牛。」

帝曰:「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乃此竟有二百余年之运耶?」

基曰:「雨水草头真主出,赤头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总才说。须是川水页台阙,十八年间水火夺。庸人不用水火臣,此中自己用汉人,卦分气数少三数,亲上加亲又配亲。」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夺火灭,亲上加亲,莫非驸马作乱乎?」

基曰:「非也,胡人英雄,水火既济,安享太平,有位有势,时值升平,称为盛世,气数未尽,还有后继。宝剑重磨又重磨,抄家灭族可奈何,阉人社稷藏邪鬼,孝弟忠奸诛戮多。李花结子正逢春,牛鸣二八倒插丁,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无声。点画佳人丝自分,一止当年嗣失真,泥鸡啼叫空无口,树产灵枝枝缺魂。朝臣乞来月无光,叩首各人口渺茫,一见生中相庆贺,逍遥周甲乐饥荒。」

帝曰:「胡人到此败亡否?」

基曰:「未也,虽然治久生乱,值此困苦,民怀异心,然气数未尽也。廿岁力士开双口,人又一心度短长,时俺寺僧八千众,火龙渡河热难当。叩首之时头小兀,娥虽有月无光。太

极殿前卦对卦,添香禳斗闹朝堂。金羊水猴饥荒岁,犬吠猪鸣汨两行。洞边去水台用水,方能复正旧朝网。火烧鼠牛犹自可,虎入泥窝无处藏。草头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儿作主张。二四八旗难蔽日,辽阳思念旧家乡。东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狮,分南分北分东西,偶逢异人在楚归,马行万里寻安歇,残害中女四木鸡,六一人不识,山水倒相逢、黄鬼早丧赤城中,猪羊鸡犬九家空,饥荒灾害皆并至,一似风登民物同,得见金龙民心开,刀兵水火一齐来,文钱斗米无人要粜,父死无人兄弟抬,金龙绊马半乱甲,二十八星问士人,蓬头幼女蓬头嫁,揖让新君让旧君。」

帝曰:「胡人至此败亡否?」

基曰:「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休,炮响火烟迷去路,迁南迁北六三秋,可怜难渡雁门关,摘尽李花灭尽胡,黄牛山下有一洞,可投拾万八十众,先到之人得安稳,后到之人半路送,难恕有罪无不罪,天下算来民尽瘁,火风鼎,两火初兴定太平,火山旅,银河织女让牛星,火德星君来下界,金殿楼台尽丙丁,一个胡子大将军,按剑驰马察情形,除暴去患人多爱,永享九州金满。」

帝曰:「胡人此时尚在否?」

基曰:「胡人至此,亡之久矣,四大八方有文星,品物咸亨一样形,琴瑟和谐成古道,左中兴帝右中兴,五百年间出圣君,周流天下贤良辅,气运南方出将臣,圣人能化乱渊源,八面夷人进贡临,宫女勤针望夜月,乾坤有象聚黄金,北方胡掳害生灵,更会南军诛戮行,匹马单骑安外国,众君揖让留三星,上元复转气运开,大修文武圣主栽,上下三元无倒置,衣冠文物一齐来,七元无错又三元,大开文风考对联,猴子沐盘鸡逃架,犬吠猪鸣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流离散乱皆逃民,爱民如子亲兄弟,创立新君修旧京,千言万语知虚实,留与苍生作证盟。」

刘伯温《烧饼歌》详解

刘伯温的「烧饼歌」是一首甚为准确的预言。这首预言可以在中国传统的历书『通胜』中找得到。它的名为何叫做「烧饼歌」呢?在其中也有提及,话说于公元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内殿里吃烧饼,只咬了一口,便听到内监会报刘基刘伯温进见。太祖心想测试刘基一下,于是便以碗盖著只咬了一口的烧饼,再召刘基入殿晋见。

刘基入殿后,太祖便问曰:「先生心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掏指一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到了这里,相信大家可刘伯温之言而估计得到答案,之后刘伯温继续说道:「依臣所见碗中为一烧饼是也。」明太祖也不得不为之赞叹。烧饼歌当然未完,明太祖眼见他拥有奇门之术,于是便继续向刘基请教明朝以后的国运。

刘伯温说:「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北已平,国事也步入正轨。虽然皇太子是直系血亲所传承下去的,但皇上仍应该慎防以后子孙手足相残,兄弟内斗。还有也要防国土内封侯王爷各据一方,且北方势力将强大,南方之王室,将会被北方侯爷消灭。」

太祖曰:「朕今都城得以坚固守密,何防之有?」

刘伯温曰:「臣见都城虽属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飞入京(指太祖第四子燕王篡位)。」

刘伯温随即作歌三首: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燕王国号永乐)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北方胡虏残生灵,御驾亲征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

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

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日月照边疆。(英宗北狩得还)

太祖曰:「此时天下若何?」

刘伯温曰:「天下大乱矣。」

太祖曰:「朕之天下有谁乱者?」

刘伯温答曰:

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

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

老练金精龙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英宗复辟)

谁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指魏忠贤)(明成祖篡夺江山时,宦官之功劳不小,后来建立了东厂,八千女鬼就是指东厂的宦官)

太祖曰:「莫非父子互争国乎?」

刘伯温曰:「非也!树上挂曲尺(指明朝朱姓),遇顺则止(遇顺治皇帝而明灭),至此天下未已。」

烧饼歌(下)

太祖曰:「何为未已?」

刘伯温曰:

万子万孙层叠层,(万历子孙)

祖宗山上贝衣行,

八侯不复朝金阙,(崇祯)

十八孩儿难上难。(明朝从太祖朱元璋至崇祯皇帝共经历十八位传人,包括其年号及特征,都在刘伯温之预言中。)

刘伯温随即卜卦曰:

木下一头了,目上一刀一戊丁。(李自成乱)

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无春,

戊子己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

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吴三桂)(木下一了就是「李」字,目上一刀指「自」,一戊丁指「成」字,就是说明朝末年李自成自立为闯王,与张献忠等兴兵作乱,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因李自成抢夺其爱妾陈圆圆,三桂大怒之下大开城门引清兵入关,终导政明朝灭亡。)

太祖曰:「偶遭饥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刘伯温曰:

西方贼拥乱到前,无个忠良敢谏言,

喜见子孙耻见日,衰颓气运早升天,

月缺两耳吉在中,奸人机发走西东,

黄河涉过闹金阙,奔走梅花上九重。(崇祯崩于梅山)

太祖问曰:「莫非梅花山有人作乱?朕从今命人看守,又如何?」

刘伯温曰:「非也。」

刘伯温曰:

迁南迁北定太平,佐王佐帝定牛星,

运至六百又得半,梦花有子得心惊。

太祖问曰:「大明有六年之国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国师何不留下『锦囊一封』藏在库内,世世相传勿遗也,急时有难则开视之可乎。」

刘伯温亦有些意,于是又歌曰:

九尺红罗三尺刀,劝君任意自游遨,

阉人尊贵不修武,惟有胡人二八秋。

桂花开放好英雄,拆缺长城尽孝忠。(这里主要说吴三桂将城门打开给北方满人入关,是明亡之因)

周家天下有重复,摘尽李花枉劳功,

黄牛背上鸭头绿,安享国家珍与粟,

云盖中秋迷去路,胡人依旧胡人毒,

反覆从来折桂枝。(历史再次出现,吴三桂再一次作乱,最后给胡人平定了)

刘伯温曰:

水浸月宫主上立,(清字)

禾米一木并将去,二十三人八方居。(八旗军之编制)

太祖曰:「二十三人乱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刘伯温说:「臣罪该万死,实不敢隐瞒真象,明朝共业辗转演变至此,早就灭亡许多年了。」当朱元璋一听大明江山早已灭亡久矣时,极为震惊,并且问刘伯温说:「此人(指灭明朝的人)生长何方,若何衣冠,称何国号,治理天下又如何?」

刘伯温曰:

还有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忧,

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嫦娥配民夫。

太祖曰:「自古胡人无年之国运,乃此竟有二百余年之运耶?」

刘伯温曰:

雨水草头真主出,

路上行人一半僧,(清朝百姓头发一半光头一半扎辫子)

赤头童子皆流血,

倒置三元总才说,

须是川页合成出,(预言顺治皇帝)

十八年间水火夺,

庸人不用水火臣,(预言康熙年号)

此中自己用汉人,(康熙开始学汉语及用汉人)

卦分气数少三数,

亲上加亲亲配亲。

太祖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夺火灭,亲上加亲,莫非驸马作乱乎?」

刘伯温曰:「非也。」

刘伯温曰:

螺头倒吹也无声,

点画佳人丝自分,

一止当年嗣失真。(即雍正在位十三年)

泥鸡啼叫空无口,

树产灵枝枝缺魂。

朝臣乞来月无光,

叩首各人口渺茫,

一见生中相称贺,(指「乾隆」)

逍遥周甲乐饥荒。(指清乾隆时国富民强,且在位六十年,再享三年后驾崩)

太祖曰:「到此胡人败亡否?」

刘伯温曰:「未也,虽然治久生乱,值此困苦,民怀异心,气运犹未尽也。

刘伯温曰:

廿岁力士双开口,

人又一心度短长。(嘉庆年)

时佐寺僧八千众,

火龙渡河热难当,

叩首之时头小兀,(道光皇帝)

嫦娥虽有月无光。(在位三十年)

太极殿前卦对卦。(咸丰的“丰”字)

添香禳斗闹朝堂,

金羊水猴饥荒岁,

犬吠猪鸣泪两行,

洞边去水台用水,

方能复正旧朝纲。(同治)

火烧鼠牛犹自可,(焚毁圆明园)

虎入泥窝无处藏,(虎入泥窝,即清朝末年洋人及略强瓜分中国,英法联军等)

草头加上十口女,(慈禧)

又抱孩儿作主张,(慈禧已控制了光绪)

二四八旗难蔽日,

思念辽阳旧家乡。(指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光绪逃往热河,思念故京)

东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狮,(各国的代号)

分南分北分东西。(各国在华建立势力范围)

偶逢异人在楚归,

马行万里寻安歇,

残害中女,四木鸡,六三人,(外国在华残害百姓)

不识山水倒相逢。

黄龙早丧赤城中,(指光绪之瀛台泣血)

猪羊鸡太九家空,

饥荒灾害皆并至,

一似风登民物同。

得见金龙民心开,(指国父孙中山)

刀兵水火一齐来,

文钱斗米无人籴,

父死无人兄弟抬,(指辛亥革命后中国军阀割据,兵灾连连)

金龙绊马半乱申。(指孙中山于中国尚未统一就在北京病亡)

二十八星问土人,

蓬头女子遇蓬头,

揖让新君让旧君。(袁世凯违反协议,先破坏临时约法,后称帝)

太祖问曰:「胡人至此败亡否?」

刘伯温曰:

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休,

炮响火烟迷去路,迁南迁北六三秋。(中华民国成立后,先有袁世凯称帝,再有张勋复辟,

南北分裂,中国经过了多年的内战,到民国十八年才统一,正是六三一十八之数)

可怜难渡雁门关,摘尽李花尽灭胡。

黄牛山上有一洞,可藏一万八千众,(指台湾约一千八百万同胞)

先到之人得安稳,后到之人半路送,

难恕有罪无不罪,天下算来民尽瘁。

火风鼎,两火初兴定太平,

火山旅,银河织女让牛星,

火德星君来下界,金殿楼台尽丙丁,

一个胡子大将军,按剑驰马察情形,

除暴去患人多爱,永享九州金满□。(指中国未来统一前,两岸将持续对峙一段时间,在一段时日后,将会出现一万民永戴的领袖,来弭平动乱,统一神州。)

刘伯温随后就说出对西元2000年后中华民族之预言,各位且仔细看刘先生为中国日后命运所下之注解:

胡人至此亡久矣,四大八方有文星,

品物咸亨一样形,琴瑟和谐成古道,

早晚皇帝又中兴,五百年间出圣君,

圣君尚问真人出,周流天下贤良辅,

气运南方出将臣,圣人能化乱渊源,

八面夷人进贡临,宫女勤耕望夜月,

乾坤有象重黄金,北方胡虏害生灵,

更令南军诛灭形,匠马单骑安外国,

众将揖让留三星,三元复转气运开,

大修文武圣主裁,上下三元无倒置,

衣冠文物一齐来,七元无错又三元,

大开文风考对联,猴子满盒鸡逃架,

犬吠猪鸣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

流离散乱皆逃民,爱民如子亲兄弟,

创立新君修旧京,千言万语知虚实,

留与苍生作证盟。

朱元璋反贪述评

朱元璋反贪述评 学生姓名:郭海南学号:200602020052 政法系历史学专业 指导教师:王国民职称:副教授 摘要:明初朱元璋为整顿吏治而进行的反贪斗争,在中国历史上是很著名的。他在反贪斗争中,采用思想教育,重视立法,加强监察,提倡俭约等种种做法,对当前我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朱元璋;反贪;措施;反思;经验教训; Abstract:The early Ming emperor to rectify the official to conduct anti-corruption struggl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very famous. His anti-corruption struggle, the us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attention to legislation,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promoting and frugal and many others in the practice, on the current depth of our party has made fighting corruption Reference. Key Words:Emperor; anti-corruption; measures; reflection; lessons learned; 前言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余年,一直旗帜鲜明地将反贪作为其治国的一项基本方略,且建 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贪措施体系。朱元璋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惩治贪官污吏态度最坚决、手段最残酷、效果最明显的皇帝。后代历史学家充分肯定了朱元璋反贪的成效:“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涣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明史·循吏传序》)然而,朱元璋反贪的成效并不仅只如此,朱元璋反贪的所作所为至今仍有其深刻的启迪意义。 一、朱元璋反贪的历史原因 (一)维护明朝统治的需要 明朝建立后,摆在统治者面前的严重问题,1.是吏治的废弛。尽管农民起义给 元末腐败的吏治以猛烈的冲刷,然而这种腐败的习气积弊已深,难以根除。朱元璋 在谈到明初官吏队伍状况时,说“朕今所任认,不才者众,往往蹈胡元之弊。”(《大 诰·胡元制治第三》)2.是残破不堪的社会经济。元末的战乱造成全国经济的凋敝局面, 昔日繁华的江南地区,如扬州也是“百姓稀少,田园荒芜。”显而易见,不解决这两 个问题,巩固政权就无从谈起,同时,这两个严重问题又是相联系的,要解决社会

朱元璋给子孙起名故事

朱元璋在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字的时候全部用木旁,古人给同一个辈分的人起名字用同一个偏旁其实很正常,不过因为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意识他自己的子孙中肯定有重名的~就给26个儿子每个人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比如燕王朱棣的就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这里面又规定,自他孙子辈每五个字的命名,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以偏旁命名。因此明朝的皇帝从名字上一看就知道是朱元璋的第几代后人,也知道他们之间的辈份关系。 同样,其他的王府也有这些规定,比如太子朱标,本来他的名下的辈分表应该是帝系,但是他的儿子被他的叔叔夺了位,所以只传到他的孙子。朱标的20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我们知道的人只有建文帝叫朱允炆,他的儿子叫朱文圭.分别是火和土旁,符合那起名规律。 所以明朝的皇室有很严格的起名字的规则,有些字就有些怪异,不过这样是 有好处的,因为皇帝的名字要避讳,取名字取生僻字有利于把避讳的影响缩到最小,后来在明朝灭亡了后,也许逃避清政府的追杀,可能很多皇族的人放弃了这些起名字的传统,但是的确有很多人保留着的。 因为明朝从第三代朱棣侵占了侄儿帝位,因此明朝帝系均是朱棣之后,因此之后的帝名全是来自燕王谱名的名字。可惜只传到由字辈江山就姓了爱新觉罗。 第一代:明太祖朱元璋1 第二代:太子朱标, 明成祖朱棣3(从3-16帝都属于燕王谱系) 第三代:建文帝朱允炆2, 明仁宗朱高炽4、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爔 第四代:明宣宗朱瞻基5 第五代:明英宗朱祁镇6,明代宗朱祁钰7 第六代:明宪宗朱见深8,朱见济 第七代:明孝宗朱佑樘9 第八代:明武宗朱厚照10,明世宗朱厚熜11 第九代:明穆宗朱载垕12 第十代:明神宗朱翊钧13 第十一代:明光宗朱常洛14,福王朱常洵

朱元璋放牛的故事

朱元璋放牛的故事 金相院寺后面,有一座牛头山,山上有一块牛眠石,石上有一个很大的牛脚印。传说那是朱元璋为结交天下豪杰义士,积蓄起义力量,就扮成放牛的走东闯西,到了福建。 有一天,朱元璋赶着牛来到灵秀山。看到一群放牛的孩子,衣衫破破烂烂,一个个瘦得"洞箫脚、笔管手"。他们缩在一块大石下哭哭啼啼。 朱元璋问他们,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他,因为旱灾,山上的草都枯。孩子们死了。牛没有吃饱,回家又要挨财主的毒打了,还不给饭吃。他们已经二顿饭没吃了,一个个饿得连动也不能动了。 朱元璋听了很同情这些穷孩子,就说:"他不让你们饭吃,我们杀他的牛吃吧!"说完,他一剑把牛头砍下来,割下牛肉,又叫孩子捡来柴草,烧火烤起牛肉来了。 烤牛肉又香又好吃,孩子们一个个吃得肚子圆圆的,直打饱嗝。可是,一个孩子却说:"咱们把财主的牛杀了,回家怎么交代?"听他这样说,孩子们一个个目瞪口呆。 朱元璋就把孩子们叫到一起,教给他们一个好办法。 朱元璋叫一个孩子跑到财主家,对财主说:"老爷,事情不好了。那条大黑牛跑到悬崖上,前脚掉下崖去了,我们小伙伴拉着牛尾巴,怎么也拉不上来,请老爷快去。" 财主听了,急忙往山上跑,来到山上,牛没有了,只剩下一条牛尾巴。孩子们告诉他,牛的前脚掉下崖,他们拉着牛尾巴,想把牛拉下来,谁知把牛尾巴拉断了,牛摔下崖去了。财主跑到崖边一看:山崖下真的有牛头、牛皮。牛摔死了,财主骂骂咧咧回去了。 其实,那牛头、牛皮是朱元璋叫孩子丢下山去欺骗财主的。 据说,这些放牛孩子就跟着朱元璋打出了大明的江山。朱元璋的那头牛,在灵秀山踩出一个大脚印。这脚印至今还在哩。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朱元璋儿时的故事

朱元璋儿时的故事燕赵都市网https://www.doczj.com/doc/491713346.html, 10-08-10 09:35 文/郝军 在藁城的倪家庄,历史上是倪若水故里,有一小白寺,在平分土地时,村民挖掘出了一个高两米宽一米厚一乍的石碑,上面用繁体字镌刻着“行龙寺记”(是明朝万历十七年间由朱善人所重建),石碑背面记录的内容,据说是朱元璋出生的地方,本人喜爱民间故事,便利用空闲,走访几十位耄耋老人,搜集有关朱元璋出生在小白寺的故事。以鄊读者。 一、朱元璋偷小鸡 朱元璋出生在小白寺时,出现了一道划破长空的红光,元朝朝廷怀疑此地可能有人造反,就派政府士兵前去剿灭,当这些士兵来到小白马寺里,看到的一幕:一个衣衫褴褛的娘们,生下了一个骨瘦如柴的婴儿,此时的婴儿不知怎么回事,不哭也不叫,这些士兵便奉命进屋去捉这个刚刚出生的小孩,谁知,头起的那个士兵刚进屋,奇迹出现了,那婴儿却哇哇大哭起来,接着就有成群结队的马蜂团团围住了士兵,看到一窝蜂袭击,士兵便捂着脑袋仓皇逃离。后来人们思考,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当时是秋天,在朱元璋出生的那间破屋一旮旯里,有一个硕大的马蜂窝,那个士兵已进屋,可能触动了那些马蜂的安全,于是这些马蜂以为即将受到侵害,便群起而攻之。吓退了的士兵,便草草了事,就在别村找到一个小孩给杀掉了。 朱元璋小时候,身体孱弱,就象一个萝卜头,走起路来,头重脚轻,摇摇晃晃。他爹四处寻找法子来治孩子的病,朱元璋的身子就是不壮,可到后来,还是朱元璋的慈母找到了,并且治好了孩子的病,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的娘看到孩子用了不少法子也没有扭转孩子那孱弱的身子,于是就找到小白寺里的主持弘一法师,据说弘一法师不仅治病有方,而且还会看虚,在现代人说来,看虚就是找心理医生。面对不见好转的朱元璋,面对殷殷期盼朱元璋娘的目光,弘一法师便在宝座上闭目,手打着木鱼,念念有词,说来事情真蹊跷,后来朱元璋的病竟然给治好了。可他娘在佛前已经许愿:若能治好孩子的病,就让孩子长大以后做和尚。这就是朱元璋为什么进寺当和尚的缘故。 一天,在小白寺附近,来了一个卖小鸭子的商贩,有几个村里人围上来,挑拣着买小鸭子,朱元璋希望自己拿小鸭子玩耍该多好!可他家里穷,没有条件。没想到这个鬼头蛤蟆眼的小家伙,混在人群里,趁那小商贩不注意,就偷偷提溜了两只,他怕鸭子叫唤,让人家发觉了,就把两个鸭子嘴叼住,然后跑掉了,这件事那个小商贩倒没发现,这事让村民给发现了,可他们谁也不声张,就这样朱元璋偷走了两个小鸭子。 二、为什么当地人管牛笛子马蜂叫“朱皇蜂”? 元朝末期,在南方,在安徽,民不聊生,老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行乞逃荒。可就有几个安徽人,北上来到倪若水故里,给人家扛长工揽活,其中有一个女人,人称朱陈氏,已怀有身孕,给一家叫倪长根大户人家揽活,无非洗洗涮涮打扫庭院等杂活,这个倪长根有三个媳妇,一次倪长根在小河边钓鱼时,掉到了一条大鱼,便吩咐他的大媳妇给做道菜,谁知大媳妇做好后,那菜的香味让大媳妇垂涎欲滴便偷偷地吃了一半,谁料二媳妇发现了,趁没人的时候二媳妇把剩下的另一半也给吃掉了,当小媳妇发现时,菜盘里已剩下一堆鱼骨头了,小媳妇一生气便把鱼骨头扔进了泔水桶,佣人陈氏往外倒泔水时发现了鱼骨头,这个贫苦出身的女人那吃过腥味?她就一下子把鱼骨头吃了。等到倪长根盘问此事时,才知道是佣人陈氏吃掉了,吓的倪长根赶忙对管家说:此女人命硬,不可收留。 陈氏离开倪长根家时,备感腹中疼痛难忍,便向西过桥走进了小白寺。 一个小和尚看见一个孕妇手捂着腹部咬着牙一副痛楚的样子,趔趄地走进小白寺,就赶紧去正殿找弘仪法师,弘仪发誓合掌当十,一句“阿弥陀佛”,就吩咐两个小沙弥将陈氏搀扶到行宫,并倒上热水,让陈氏慢慢地喝下去,弘仪法师为她把脉,确诊为喜脉后,就让慧明好好照理,并让另一沙弥弄来一钵粥,喂养着孕妇陈氏。 大约过了一个月左右,正是头秋,朱陈氏倍感肚子难受,口中不断发出呻吟,慧明光心急,也不知道怎么帮忙好,直转圈,时间就这样走着,不慌不忙,悠悠然。到了晚上,此时陈氏却心如煎熬,随着一阵撕心裂肺的喊叫,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了,慧明在寺院里,在一刹那,看见从产房射出一片红光,映红天际。“不好!寺里着火了”有人惊呼道。不一会,几个村民手里拿着家伙来到寺里,准备救火,当明白事情经过后,还心有余悸。 这个小孩出生后,因陈氏在前已生育了七个孩子,故取名八八,父亲姓朱,安徽钟离人,后来这个孩子又叫朱元璋,朱八八出生后,相貌丑陋,不过出现了那道红光划破夜空,却惊动了当朝皇帝,皇帝质问军师这是怎么回事,这位军师望着发光的方向,大呼那个地方出生的小孩将来要造皇帝的反,皇帝便下令将当地的小孩杀掉。

(崇尚品德的故事)生活自立的故事_朱元璋秉公杀婿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贫农之家,小时候为地主放过牛,当过和尚,受尽风餐露宿之苦,对官吏欺压百姓的事感受很深。当了皇帝后,他曾告诫百官说:“我以前在民间时,见到州县官吏多不爱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我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官吏凡是贪污蠹害百姓的,严惩不恕!” 为此,他作出规定:官吏贪污至60两银子以上者斩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当时府县衙门左边的土地庙,成了剥皮的刑场,因此老百姓称土地庙为皮场庙。有的衙门旁边还摆着塞满稻草的人皮,叫当官的触目惊心,警告他们这就是贪官的下场。 当时西北少数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与中原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大不相同。他们因平日大多吃牛肉和羊肉,因此很需要中原的茶叶化解油腻。而明王朝为了加强北方的边防,也很需要西北地区的战马。于是朝廷组织了茶马互市——用中原的茶叶交换西北的战马。茶马互市,对朝廷和西北少数民族都很有利。 为了防止茶马互市出现混乱,互市一律由朝廷主持,不准私人插手。但是一些投机商人和不法官员为了赚钱,不顾法律规定,搞起走私的勾当来。他们把茶叶偷运至西北,高价卖给少数民族,又偷运马匹进入内地,高价在内地贩卖。走私活动越来越厉害,朱元璋大为震怒,下了一道命令:禁止走私行为,如有违反,从重处罚! 谁不知道朱元璋的厉害?谁敢拿自己性命开玩笑?因此禁令一出,投机商人和不法官员都害怕了,不敢继续作奸犯科。只有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还在继续大搞走私活动。别人都偃旗息鼓了,他却正好抓住这个时机,扩大“业务”范围,谋取更大利润。 禁令下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欧阳伦一次派管家周保,押了50辆满载茶叶的大车,运往兰州一带贩卖。打算将卖的钱,换成战马带回内地。 一路上,关口的官员知道是驸马的车队,谁也不敢阻拦,因此车队一路畅通无阻。想不到车队就快到目的地时,却在兰州黄河大桥的桥头出了“岔子”。 原来,负责守桥的小官是个忠于职守、不畏强权的人。车子一到,他立即下令停车检查。当发现车上装的全是禁运的私茶时,便将车队扣押,准备上报,等待处理。押车的管家周保,平日狗仗人势,专横惯了,他从车上跳了下来,指着那个小官的鼻子,大声吼叫起来:“你好大的胆子!这是驸马爷的车队,你也不睁开眼睛看看,难道你活得不耐烦了?” 那个小官并不示弱。他挺起胸膛,坚定地说:“我执行朝廷的命令。就是皇上亲自派来的车队,也要接受检查!” 周保受了顶撞,气不打一处来。他回头一招手,身后立即冲出几十个如狼似虎的家丁,上前揪住小官,一顿拳脚,打得他鼻青脸肿,浑身是伤。车队扬长而去。 小官忍着身上的疼痛,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回家赶写了一道奏章,托人千里迢迢地告到南京朱元璋那里。朱元璋收到奏章,得知有人公然违犯禁令,贩卖私茶,甚至殴打执法官吏,顿时大怒。但将奏章仔细一看,违反禁令的不是别人,竟是自己的女婿欧阳伦。在派员调查核实后,证明奏章上说的全是真话,朱元璋不免感到左右为难。依法惩办吧,欧阳伦就得杀

中国故事富强篇(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 中国故事富强篇(明) 盛世基业 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领义军推翻元朝统治,登上皇位,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经过多年战争,朱元璋终于赶跑了元朝统治者后,中原大地留给他的是一片凋敝。元朝末年的官场腐败、对各路起义军的整顿、中国大地尚未统一,都是朱元璋面临的问题。 朱元璋登基之后,首重农桑、学校,也就是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教育。此外,朱元璋还抓法制建设,在洪武年间形成了一部《大明律》,成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法典。同时,朱元璋还建立各种职能部门,比如说在中央建立了中书省,在地方建立布政使司,还有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军队用卫所进行管理,土地用黄册来进行管理,每个居民发给户帖等。 澄清吏治也是朱元璋重点抓的一项工作。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没有固定的用人制度,一旦进入和平治国时期,随意选拔人才的办法就行不通了,必须要建立制度。人才从哪里得到呢?一个就是从学校培养得到,一个就是通过科举制度得到。在朱元璋登基的前一年,他就宣布国家开科取士,也就是开设科举,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朱元璋延用了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通过乡试、会试、殿试来选拔人才,充实国家的官僚队伍。朱元璋有一个绝活,就是让百姓监督官员。朱元璋下了一个指示,天下各个关口道路一律不得阻挡进京告状的,谁要阻挡,“以邀截实封论处”。也就是说谁要阻挡这些官员进京告状,就如同扣押给皇帝的奏章。朱元璋通过这些措施,来保证官员队伍的清廉。 同时,朱元璋还抓了一些大案和要案。例如洪武十九年的“郭桓案”,郭桓

是户部侍郎,勾结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贪污粮饷。这个案子的动静太大了,《明史·刑法志》和《明史·食货志》记载,经过这个案子的打击和整顿,“天下中等以上人家,破产大半”。因为他们都搅入到郭桓的案子里,有的直接是行贿受贿的参与者,有的窝藏嫌犯,有的通风报信,有的知情不报。朱元璋对这些参与到郭桓案子当中的人,一律实行了严厉打击。 朱元璋在完成统一战争的同时,要巩固内部的秩序,从而发生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胡惟庸案”中,朱元璋处死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中书省。“蓝玉案”中,朱元璋处死了蓝玉及其同党。这两个案子,杀了几万人之多。朱元璋采取了快刀斩乱麻的一系列手段,处死了很多曾经打天下的功臣宿将,换来了明朝初期的迅速安定。 虽然朱元璋治乱世用重典,但是他却也讲宽容。首先,对于被推翻的元朝宗室、官员,只要能支持、认可大明朝,朱元璋就不动他们。其次,朱元璋尽管鼓励百姓告官,但不鼓励百姓之间互相告状,在百姓之间,他提倡“相周相恤”,也就是互相要帮助。而且朱元璋很注重推行教化,一个办法是实行乡饮酒礼,也就是每年到秋收或者是到年初,地方长官召集本地的百姓吃一顿酒,年长者居上,依年龄、次序排座位。在这个场合,要让当地的学生或者是有文化的人来读《大诰》、读《律》,也就是宣讲国家的法令。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方式,让基层老百姓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同时,朱元璋还编制了一个“教民榜文”,贴在大街小巷,教民榜文当中有几句关键的话,要安排人走街串户,定期到处宣讲,这几句话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业,不做非为。”也就是要孝顺父母,尊敬长上,邻里和睦,当父母的要把自己的孩子管好,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这些手段深入基层,使民风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奠

朱元璋放牛读书的故事

朱元璋放牛读书的故事 朱元璋放牛读书的故事 金相院寺后面,有一座牛头山,山上有一块牛眠石,石上有一个很大的牛脚印。传说那是朱元璋为结交天下豪杰义士,积蓄起义力量,就扮成放牛的走东闯西,到了福建。 有一天,朱元璋赶着牛来到灵秀山。看到一群放牛的孩子,衣衫破破烂烂,一个个瘦得”洞箫脚、笔管手”。他们缩在一块大石下哭哭啼啼。 朱元璋问他们,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他,因为旱灾,山上的草都枯。孩子们死了。牛没有吃饱,回家又要挨财主的毒打了,还不给饭吃。他们已经二顿饭没吃了,一个个饿得连动也不能动了。 朱元璋听了很同情这些穷孩子,就说:”他不让你们饭吃,我们杀他的牛吃吧”说完,他一剑把牛头砍下来,割下牛肉,又叫孩子捡来柴草,烧火烤起牛肉来了。 烤牛肉又香又好吃,孩子们一个个吃得肚子圆圆的,直打饱嗝。可是,一个孩子却说:”咱们把财主的牛杀了,回家怎么交代?”听他这样说,孩子们一个个目瞪口呆。 朱元璋就把孩子们叫到一起,教给他们一个好办法。 朱元璋叫一个孩子跑到财主家,对财主说:”老爷,事情不好了。那条大黑牛跑到悬崖上,前脚掉下崖去了,我们小伙伴拉着牛尾巴,

怎么也拉不上来,请老爷快去。” 财主听了,急忙往山上跑,来到山上,牛没有了,只剩下一条牛尾巴。孩子们告诉他,牛的前脚掉下崖,他们拉着牛尾巴,想把牛拉下来,谁知把牛尾巴拉断了,牛摔下崖去了。财主跑到崖边一看:山崖下真的有牛头、牛皮。牛摔死了,财主骂骂咧咧回去了。 其实,那牛头、牛皮是朱元璋叫孩子丢下山去欺骗财主的。 据说,这些放牛孩子就跟着朱元璋打出了大明的江山。朱元璋的那头牛,在灵秀山踩出一个大脚印。这脚印至今还在哩。

朱元璋祖坟传说故事

朱元璋祖坟传说故事 朱元璋祖坟传说故事 1、朱家天子刘家相,改朝换国不换相 明太祖朱元璋,原籍苏州,其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世居苏州,业家为活,家里非常贫穷,后因饿荒迁徙至凤阳,自世人皆以朱元璋为凤阳人也。说起这位皇帝,还有一段风水故事呢。 朱元璋之祖父,惯水性,经常潜入深潭捕鱼,浮沉自如,技术超人,故人呼之下得海。一次,下至潭底捕鱼出来,正遇刘仙师觅龙至潭畔,见直龙结在潭底,因不谙水性,无法下潭猎龙,坐正潭畔,正在凝思,突见一人从潭中浮起,急呼之登岸,询以姓名;下得海则以绰号告,刘仙师闻之,欣喜万状,即与下得海商量,约定某日各携骸至此,共迁深潭龙穴。 既至吉日,二人携骸至潭畔,刘仙师告以潭底某处为西犀牛下海形,某时某刻会开口,嘱其携骸下去,待其开口时,将骸投入牛口内,牛口即必合拢。下得海因所携祖骸没有包好,临时见田中有青菜,乃取菜叶包之,携之下潭,果见潭底一巨石,西东方向,俨然石牛。张口吐唇,牛固喜吃青草蔬菜,瞥见菜包,即抢令之,于是下得海之亲骸即被石牛吞入肚内。石牛食到包后,口唇合拢,下得海无法把刘

仙师之祖骸投入牛口。遂上岸实告刘仙师,高仙师知道此情,但无可奈何,只好将骸分成二包,嘱咐分挂于石牛角上,下得海再入潭底,将骸骨分挂牛角上,返报刘仙师,刘仙师即祝曰:“左角为臣相,右角为臣相,牛口出和尚。 ” 下得海听至牛口出和尚一语,当下愤慨不已,刘仙 师见此情景,迫不得已即改呼曰:“左角左臣相,右 角右臣相,朱家天子刘家相,改朝换国不换相。”下 得海听到“朱家天子”乃息怒,打恭谢恩而回。 后来朱元璋却是当过一段和尚,再后来被拥立为帝,刘伯温为相。国号曰明,经二十二帝,历三百余年,龙气之旺,富贵之盛,可想而知矣。由此观之,风水之事,实非迷信,地灵人杰,谁能不信? 2、平地起坟 徐桢卿所著《翦胜野闻》记载,“ 帝(朱元璋)父 母兄弟相继死,贫不能具棺,与仲兄谋草葬山中,途次便断,仲返计,留帝视尸。忽风雨,天大晦,比明视之,则土裂尸陷,已成坟。”意思是:“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约够一顿饭时,雨过天晴,到山坡下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坡土松,一阵山洪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尸首。”这段记载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就是说朱元

“朝杀而暮犯”:朱元璋反贪为何没有结果

[键入文字] “朝杀而暮犯”:朱元璋反贪为何没有结果 贫贱出身又当过小和尚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伊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大力整肃吏治,开展雷厉风行的严惩贪官污吏运动,杀人之多,用刑之严,开创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之最高纪录,但是最终归于失败。他肃贪力度大却又失败,对于我们今天反腐有什么教训可以借鉴呢? 治吏,定罪从严,“刑乱世用重典” 由于出身最基层受尽了压榨,朱元璋深谙作为“防民之具,辅治之术”的法律的极端重要性,在登基之初他就在《大明律令》的基础上制订颁行《大明律》,接着又亲自编定了《明大诰》。朱元璋立法一为治民,二为治吏,尤其是《明大诰》则着重于惩治贪官,现在来看,我们可以视为“反贪刑事特别法”。“刑乱世用重典”——这是朱元璋极力主张的,他开展雷厉风行的肃贪,刑罚之酷、历时之久、杀人之多,为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所没有的。 综观朱元璋在明初的刑律和反贪实践,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点:一是定罪从严,凡官吏犯贪贿之罪者一律革职查办,绝不宽恕。如果查查朱元璋钦定的案例,会发现连私收一件衣服、一双袜子、一条头巾、四本书的,也定了罪;二是刑罚从重,动辄用死刑,且行刑方法严酷,如墨面文身、剁指、断手、砍脚、凌迟、枭首、腰斩、阉割等五花八门,残忍至极。例如规定贪污60 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四、五万元人民币)的,会被活生生的剥皮,再充以稻草,立于衙门口或挂在街头示众;三是大搞株连,甚至一案株连杀人逾万。搞得朝廷内外草木皆兵。他对贪官是宁可错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以至于无日不杀人。从洪武元年(1368 年)到十九年(1386 年),两浙、江西、两广和福建的行政官吏,竟没有一个做到任期满的,往往未及终考便遭到贬黜或杀头。一时间,在重刑峻法淫威下贪赃枉法风气有所收敛。但是不久腐败案件还是接连冒出来,朱元璋为此感到困惑:为何“朝杀而暮犯”呢? 1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 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甚广,他身上笼罩着重重传奇的迷雾。那你知道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朱元璋出生的传说一本叫做《天潢玉牒》的书是这样讲的:在朱元璋还没出生时,有一天,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麦场坐着,这时候从西北方向来了一个道士,长着长胡子,头戴簪冠,身穿红服,手拿象简。道士坐在麦场中,用象简在手中拨弄白丸。陈氏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东西?”道人回答说:“这是大丹。你若要,给你一粒。”陈氏用手接过大丹,一不留神,竟然情不自禁地把它吞了下去。她吞下大丹后,那个道士却忽然不见了。不久,陈氏就生了一个男孩,就是朱元璋。传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自东南飘来一股白气,贯穿房屋,奇特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历经一夜都没有散去。 另一本叫做《龙兴慈记》的书上说:朱元璋诞生时,本来位于路西的二郎神庙竟然搬了家,搬到路东数十步之外靠近河边的地方。于是,他母亲就抱了新生儿到河中洗澡。这时,水中忽然漂来了一方红罗,他母亲就拿这方红罗做了婴儿的襁褓。后来,那漂来红罗的地方就被叫做“红罗障”。这本书上还附会说:朱元璋诞生时,屋上红光烛天,於皇寺(后改称皇觉寺)僧人远远地望见了,都惊疑是发生了火

灾。第二天早晨一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孩子出生了。 很明显,《天潢玉牒》所说的近于荒诞;;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圣人是因神奇受孕而生的说法。《春秋公羊传》里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应。”但是,以今天的理性视角来看,这种种传说和附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龙兴慈记》里所说的使人想到朱元璋可能是出生在靠近河边的二郎庙,出生后只能在河水中洗浴。他父母没有布给婴儿做衣裳,只能捡一块恰巧从河里漂过来的红布裹在身上。至于朱元璋出生时是不是“白气贯室”、“红光烛天”,都已无从考证。再者,《龙兴慈记》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已经距离朱元璋出生的天历元年(1328年)有二百二十三年之久了,故事辗转相传,必定离事实越来越显然,为了标榜自己是“君权神授”,增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朝廷肯定是乐于传播这些神化朱元璋的传说的,就是在官方编的权威史书《明太祖实录》中,也记载有朱母神奇受孕、朱元璋出生时满室红光等异闻。现存的《明太祖实录》曾经经过两次重修,其可靠程度也一直令人怀疑。借天道神圣来吓唬百姓,加强权威,正是历代统治者常用的手法,清朝官修的《明史》也记载了一些这样的故事,但是它也只是因循旧说而已。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朱元璋智请刘伯温出山朱元璋当上了起义军的主帅以后,兵多将广,急需找个军师。他听说浙江青田有个刘伯温,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书读得滚瓜烂熟,就几次派人去请他出山。可刘伯温这人有个脾气,凡未经自己看准的事,任你怎么说,他是绝对不干的。所以,对朱元璋的几次盛情邀请,他都谢绝了。

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的故事 1、牛钻石壁 朱元璋小时候,曾经给员外家放牛。员外是个尖酸刻薄的人,自己每天吃大鱼大肉,给朱元璋吃的却是野菜馊饭。 每天看到员外吃大鱼大肉,朱元璋心里那个馋啊。一天,朱元璋吃不消馋虫的折磨了,就在放牛的时候,偷偷把一只牛杀了,把肉吃了。 牛肉一吃,朱元璋心想,糟了,交不了差了。员外要是发现少了一头牛,不要了朱元璋的小命才怪。朱元璋想呀想,终于相处了一个办法。他把牛尾巴插进一块大石壁的缝里,然后对大石壁说:“大石壁呀大石壁,等会有人来拉牛尾巴时,你可要夹夹紧,学学牛叫啊。” 朱元璋匆匆跑到员外家,对员外说:“不好了,牛钻到大石壁里去了。” 员外不信,就跟着朱元璋去查看。果然石壁上有一条牛尾巴露在外面。朱元璋说:“老爷你看,整条牛都钻进去了,只有一条尾巴还在外面呢。” 员外将信将疑,抓住牛尾巴就往外拉,可是一寸也拉不出来,里面还发出了“哞,哞”的牛叫声。听到牛叫声,员外于是相信牛是钻到石壁里去了,也就不好责怪朱元璋,只好自认倒霉。 2、天子 朱元璋小时候给员外家放牛,把牛赶到草地后,常常把赶牛鞭枕在头下,四仰八叉的睡觉。 一天朱元璋又四仰八叉的躺在地上睡觉时,来了一位过路人。这位过路人不是别人,正是天上事晓得一半,地上事全晓得的刘伯温。 刘伯温来到朱元璋近旁,见是一位放牛娃在睡觉,四仰八叉的的样子,加上枕在头下的放牛鞭,象煞了一个老大的“天”字。刘伯温有意作弄放牛娃,折了一根狗尾巴草在放牛娃脚板底下挠起了痒痒。 朱元璋脚底下被狗尾巴草轻轻挠着,难受起来,不觉翻了一个身,侧睡在草地上,一双手放到身前,一只脚伸直,一只脚抡到身后。 刘伯温是何等聪明的人,看到朱元璋的这个睡姿,不觉大吃一惊,这不是一个“子”字吗?联想到刚才的那个“天”字,合在一起,正是“天子”两个字。 嗨,你还别说,刘伯温这次出门,正是因为社会混乱,群雄纷争,自己满腹经纶无处发挥,来寻找能安邦定国的人,以发挥他的满腹经纶忙他安邦定国呢。

关于朱元璋废宰相的故事

关于朱元璋废宰相的故事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自古以来皇帝都有宰相辅佐政务,但是到明朝的朱元璋却把宰相废 除了,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朱元璋废宰相的故事,欢迎阅读。 他父亲虽出身于爱尔兰名门,金钱上却相当窘困;至于母亲,只因 结婚对象不合富裕的伯母之意,而被撤销了伯母财产的继承权,一家人 的生活因而显得捉襟见肘。萧伯纳15岁就开始出外工作,最初一年的月薪是5角,职位是事务员。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 宰相自古就是皇上的得力助手,可是到了明代,宰相制却被朱元璋 废掉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历史上,宰相的权力被描述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说明 宰相的权力是很大的。 那么,在明代以前,宰相制为何一直存在着呢? 原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在中央与地方上的关系上,是不断扩 大中央的权力,在中央政权内部,是不断强化皇上的权力。 这是中华民族走向统一和稳定所必需的。

在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状态是有分有合,分分合合,地方势力始 终未被中央政权整合起来,这便需要在中央政权内部联合起来,共同对 付地方势力。 而在元代以后,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终于战胜地方割据势力,实现了 中央集权,使地方势力无力对抗中央政权,即便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 起义,也很快就会结束战乱,走向统一,而不会像元代以前长期处于割 据状态,因而,中央政府能够节省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处理中央内部的 事务。 到了明代,在中央内部强化皇权的任务提上了日程,朱元璋运用强 力手段,开始着手强化皇权。 需要指出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强化皇权在历史从未间断过,并且 是同时进行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侧重点不同,到了明代,主要侧 重于强化皇权。 章学诚指出:“今之博雅君子,疲惫精力于经传子史,而终身无得 于学者,正坐宗仰王氏,而误执求知之功力,以为学即在是耳。” 作为强化皇权的重要步骤之一,就是消弱甚至消灭相权,而只有废 除宰相制,才能彻底消灭相权。 明初连续出任了四位宰相,朱元璋对他们都不满意,但是一直没找 到时机搞掉存在已久的宰相制,到了第四位宰相胡惟庸,终于让朱元璋 抓住把柄。 胡惟庸过于独断,又结党敛财,有人告他谋反,朱元璋趁机逮捕了 胡惟庸和一大批官员,从此不再设宰相,并把原来宰相的权力一分为六,

朱元璋分鱼的故事

朱元璋分鱼的故事 前晚在看电视剧《大脚马皇后》其中有一篇段,君臣同乐的情节,席间有一段故事让我受益匪浅。讲的是,一日朱元璋宴请群臣。兴起之时,朱元璋道“高启朕亲自来分鱼,看你是否能领会圣意。于是朱元璋夹起鱼眼递给李善长丞相并问道高启这该如何解说?高启回答“这叫高看一眼”众人附和到“皇上圣明”。随后朱元璋又夹起鱼尾递向胡惟庸高启曰“这叫委以重任”众人又附和到“皇上圣明”。朱元璋又夹起鱼翅,随问高启这该怎么说?高启曰“这叫展翅高飞”便把鱼翅递向胡惟庸之子胡大鹏,众人再一次附和。朱元璋又夹起鱼腹递给汤和将军,武将出身的汤和接过鱼腹一脸疑惑,着急的问皇上什么意思?高启急忙解说到“这叫推心置腹”众人还是附和。递完汤和后,朱元璋故意问道“鱼屁股在哪里?”高启连忙寻找。朱元璋夹起鱼屁股递给高启,高启接过鱼屁股一脸诧异,众人嘲笑道。谁知机智的才子高启立即出语道“谢主隆恩!各位大人,皇上意思是很明白,把鱼屁股给我是告诉我,必有后福”朱元璋笑了,夸到“不错不错”众人路出难看的笑容。 当朱元璋夹起鱼唇时,高启连忙递过盘子。一旁的李善长立刻问道“这是怎么说啊?”高启微笑道“各位大人,皇上可是实时惦记皇后娘娘,这叫唇齿相依,”一旁的李善长开始奉承,各位附和。一阵附和后,朱元璋夹起一副完整的鱼骨架,并叫道刘老先生。刘基毕恭毕敬的接过鱼骨架。旁边李善长瞪眼望着刘基冷笑,胡惟庸也开始冷笑道“这可是干干净净的鱼骨头,一副空架子”站在刘基旁边的高启立刻开口到“刘老师,刘大人,这可是最高奖赏”朱元璋笑着问道“这怎么讲?”高启曰“皇上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这叫中流砥柱”群臣附和到“皇上圣明” 这场精彩的揣摩心理学,在这片段中表现的可是淋漓尽致。鬼谷子一书中把揣和摩分为两篇来写。古书中其实踹和摩是两个不同阶段的心理分析动词。揣是通过一个人的外表等观察来分析得出的结论,比如某人衣冠楚楚,外表不凡,那我们就可揣测这人非官则贵。通过语言和沟通之后,我们就能猜测出这人的生事以及更进一步的动态分析。所以高启通过朱元璋的夹鱼又根据各位大臣的背景来揣摩朱元璋之意。李善长的地位和功劳,胡惟庸的诡异,汤和的有勇无谋,刘基的清廉以及分量,还有高启的才智在这故事情节中表现的一览无遗。 通过以上故事我们可衍生到企业管理学中的人性分析。从员工个人的社会背景以及沟通中可得出员工的发展历程以及方向。通过揣摩与企业领导层沟通可得出,领导层对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定位和用人之道等等心思变化。揣摩一词更多的是用在人际关系学,以及战争战术和商场上。通过周围的定向环境结合动态分析得出对事物的定向轨迹的发展变化。以此达到知彼知己。以静制动,随事物的变化而了解其发展的方向和归宿,是揣摩的意境。揣摩一词在日常生活之中可理解为察言观色来解释。 虔诚的拜读鬼谷子的学说,让我得出一个规律,那就是任何事情发展都有一个源头和发展轨迹。古语有云“三岁看众生”此言不差。只是我们还没有古人的境界而已。对于中国国学的认知以及理解真是少之又少。惭愧

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

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 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甚广,他身上笼罩着重重传奇的迷雾。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近三十年来,朱元璋出生地之争主要经历了“嘉山说”、“盱眙说”、“明光说”;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盱眙说”开始兴起。 朱元璋16岁之前生活在盱眙。在中国封建帝王史上,唯一出身微贱的皇帝朱元璋少年时代的神话故事,在盱眙农村广为流传,充满传奇色彩。 朱元璋出生 朱家在元朝初年是淘金户,由于缴纳不起官府的金子,丢了房屋田地,逃到泗州盱眙县垦荒。这年,农历十月,一个秋风瑟瑟的黄昏,当一家人走到盱眙境内太平乡二郎庙时,好心和尚收留了朱家人。 是夜未时,小庙红光腾起,直冲霄汉,映红了半边天空。邻居都以为小庙着火,纷纷跑去救火,到了近前,未见有火,只听见屋里传出一阵洪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男孩在破庙中降生了,取名“重八”。重八降生时,找不到一块裹身的布片。万事巧为真。这天早晨朱五四到小河中提水给妻子陈二娘做饭,到河边一看,一块“红罗幛”漂浮在河中,将河水映照成一片红光。朱五四心中大喜,把“红罗幛”从河里捞起,给刚刚出世的孩子当裹身衣。

明万历年间《帝里盱眙县志》记载:朱无璋出生时出现“二郎移庙之异,红罗浮水之奇”的祥瑞之兆。 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篇二朱元璋出生后,由于营养不良,体弱多病,不吃不喝,啼哭不止。一天门外来了一位长老,朱元璋父亲对长老说:“前日贱内生下孩儿,三天三夜啼哭不停,请长老看看吧!”这位老和尚接过孩子说:“莫哭莫叫,为何当初发笑;前路遥远,日月并到,到时候还个哈哈笑。”长老又说:“莫急莫躁,文有文曲,武有武曲,时刻一到,双曲来保,何必哭闹。” 道长说后,孩子不哭不闹了。道长对朱公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要到我的寺院,否则小命难保,你们切记!”朱公说:“一定还长老的心愿。” 1344年朱元璋16岁时,因瘟疫、蝗虫和旱灾夺去父亲、母亲、大哥、大姐一家四口人生命。朱元璋走投无路,次年投靠皇觉寺。一是求得生存,二是完成父亲许下的心愿。 《御制皇陵碑》中记载:“兄弟异路,哀动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礼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此记载证实朱元璋入寺为僧。 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篇三朱元璋十二岁那年,经邻居介绍,给盱眙太平乡孙家岗刘财主放牛。放牛中结识了周德兴、汤和、徐达等小伙伴。就是这几个草根孩子,日后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驰骋沙场,为大明王朝立下了万世战功,荣耀一生。

朱元璋的功过_历史故事

朱元璋的功过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肃清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汲取了元朝末年,权臣作乱,贪污成患的铭心刻骨的教训之后,朱元璋励兵图志,精减税务,大举进行政治改革,以及经济建设,摒弃了元朝末路一些陈规陋习,使得大明王朝仅仅数年的功夫,便焕然一新,奠定了大明二百年基业的基业。 后来,大明天下初渐端倪,已呈现出一幅繁华昌盛的景象,百姓们个个安居乐业,对外敌觊觎之心的国家,善用其人,将大明天下的功勋们,比如一直追随起义的蓝玉,徐达,李善长等卓著功勋的人,封为公爵,侯爷,先抚慰其心后,便懿旨下达,驱除外敌,使得人尽善其长,而将一些文臣置放在自己身边,譬如拥有“后世诸葛亮”之称誉的刘伯温,李善长,还有后来居上的胡惟庸尽摆布在自己的龙架前,垂手听命,岂不闻伴君如伴虎,越是靠的近,那么危险的机会便多了一分,而武将却是天壤之别,因为他们均是九死一生的战场上,获得的崇高地位,自是大受宠爱,如此一来,可就滋长了武将们,嚣张跋扈的气焰,特别是淮西子弟,更有恃无恐,收敛百姓财帛,朱元璋坐镇南京,对于外界的诽言,略有耳闻,他平生多疑,等将军们个个春风得意的回到南京的时候,已处心积虑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厮杀,只是需得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方可全歼,以保证不受波及名声的影响。

要说这一天,春暖花开,一片迤逦,朱元璋像往日一般,游逛在水花相间的后花园,旁边站着正是刘伯温,眼看淮西子弟凯旋而归,朱元璋开口道:“伯温呀!你可知道我心中的忧虑。” 刘伯温正沉浸在鸟语花香的景象之中,被朱元璋如此一问,心中立刻警惕下来,便道:“殿下操劳国事,天天夙夜难眠,还在呕心沥血为大明江山批改奏章,必然心力交瘁,而现在好不容易大将们归来,殿下就越加对他们操心了,臣下能体会殿下的心情。” 朱元璋瞅了一眼刘伯温,只见他语言恭维,丝毫不见异常,又转过话题道:“伯温呀!说实话,这些文臣武将之中,我最看重的就是你,你不爱功名利禄,为了俺们的大明江山可算是费心竭虑,要说这李善长独自独揽大权,一人坐拥左丞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我对他的观察,他实在对我唯命是从,但是性子没有一些男儿的肝胆豪气,略微显得有些羸弱,我想了一晚上,还是你的性格比较适合,不知你怎么想呀?” 刘伯温冷汗直冒,诚惶诚恐道:“皇上,我刘伯温除了安心过晚年之外,并无所求,至于功名利禄,我更是不太感兴趣,况且臣下老矣,不敢当此咨重的地位,望殿下明鉴。” 朱元璋却笑了笑道:“好啦,你也不用如此惊慌失措,我方才只是乞求你的意见罢了,要是你愿意,我不会勉为其难的,哎,我昨天想了一晚,觉得胡惟庸,杨宪两人可堪大任,不知你意下如何?” 刘伯温心知肚明,朱元璋此句旨在试探自己的口风,他苦思冥想之下道:“不,皇上,胡惟庸性子暴烈,做个辅佐大臣适合,做一人

穷朋友与朱元璋的故事

穷朋友与朱元璋的故事 穷朋友与朱元璋的故事公元1368年, 朱元璋登基, 建立明朝.但与他从前交往的一些朋友, 有的还过着苦日子. 一天, 一位穷朋友从乡下來到京城皇宫门前求见明太祖.朱元璋听說是以前的老朋友, 非常高兴, 马上传他进殿.谁知這位穷朋友一见朱元璋端坐在宝座上, 昔日的容颜似乎没有多大变化, 便忘乎所以地直通通地說: "我主万岁! 您还记得我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 有一天我們在芦花荡里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里清煮.还没等煮熟, 大家就抢着吃, 甚至把罐子都打破了, 撒了一地的豆子, 汤也都泼在泥地上.你只顾滿地抓豆子吃, 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 叶子梗在喉咙里, 苦得你哭笑不得, 还是我出的主意, 叫你用青菜叶子吞下去, 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里去......"还没等說完, 朱元璋早就听得不耐烦了, 嫌這个孩提时的朋友太不顾体面, 於是大怒道: "推出去斩了! 推出去斩了! " 后來, 這件事让另外一个穷朋友知道了, 心想這个老兄也太莽撞了, 於是, 他心生一计, 信心十足地去见他小时候的朋友, 当今的皇帝. 這个穷朋友來到京城求见朱元璋.行过大礼, 這个人便說: "我皇万岁万万岁! 当年微臣随驾扫荡沪州府, 打破罐州城, 汤元帅在逃, 拿住了豆將军, 红孩儿挡关, 多亏了菜將军."朱元璋一

听, 不禁大笑, 他认出了眼前的這个是孩提时的朋友, 心中更为此人巧妙地暗示他們小时候在一起玩耍的事而高兴, 於是让他做了御林军总管, 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此故事蕴含的沟通原则称呼问题 这两个朋友称呼不一样,这时候现在朱元璋已经贵为天子,不是以前的放牛娃了,怎能称呼他为朱老弟呢?还有,童年的节,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不堪回首,那抢豆吃的馋相,是很不雅的,被揭丑谁开心嗯?所以这本应该是避讳的事, 而另一个则是用了委婉的话,把童年的丑事说得就像出征打战一样,这自然讨得皇帝的欢心。由此可见,能够正确使用称谓语、禁忌语以及委婉语,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不说不该说的话 如果说了不该说的话,往往要花费极大的代价来弥补,正是所谓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甚至于还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终生遗憾!所以沟通不能够信口雌黄、口无遮拦;但是完全不说话,有时候也会变得更恶劣。 互相尊重 只有给予对方尊重才有沟通,若对方不尊重你时,你也要适当的请求对方的尊重,否则很难沟通。 这则故事蕴含的沟通原则在日常交流沟通中的重要意义一、人际相处忌撒谎。撒谎是被人所鄙夷的行为。一个爱说谎的人,不但为他人所不齿,也会受到自己心理上的惩罚。因为,人在说谎之后,内心慌乱,夜不成眠。这会造成大脑机能失调,导致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紊乱,引起神经衰弱等神经疾病。所以,

一个朱元璋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一个朱元璋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导读:人物简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1] 原名重八,[2] 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3]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鉴于元末的混乱,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9]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12]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

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人物故事 朱元璋这人,可不像别的皇帝那样少有大志。小时候,父母双亡,到处乞讨;乞讨不下去了,又去皇觉寺当一介小沙弥,木鱼经卷,阿弥陀佛。 最后,沙弥也当不成了,就木鱼一扔,佛经一烧,拿起屠刀,开始革命。这里要分享的是关于朱元璋的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几十年的血雨腥风,几十年的浴血奋战,朱元璋的企业做大了,自己也弄把老板椅,往宫殿上一摆,朝上一坐,建立明朝,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那感觉特爽,特舒服,也特得意。尤其看到满朝大臣,顶礼膜拜,连称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高兴得险些血压升高。当然,得意归得意,仍得压在心中,仍得一脸庄重:皇帝, 得有皇帝的样儿,不能张狂。 这样憋,是能把人憋疯的。 朱皇帝终于选择了个时机,将内心的得意,狠狠地释放了一把。 那次,是去看一座未完成的宫殿。到了宫门,朱元璋手一挥,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