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 Pay Zone Steering Coal Bed Methane

7 Pay Zone Steering Coal Bed Methane

7 Pay Zone Steering Coal Bed Methane
7 Pay Zone Steering Coal Bed Methane

PZIG TOOL ? Natural Gamma Ray and Inclination measurements situated at the bit ? Compatible with any positive displacement motor or rotary BHA ? Wireless electromagnetic “short-hop” communication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subs ? Optimal well placement in reservoirs ? Reduced well tortuosity and dogleg severity COAL BED METHANE HORIZONTAL WELL EXAMPLES The following series of screenshots illustrates how PathFinder tool a Coal Bed Methane (CBM) client from 30% to 100% in-zone drilling. In all examples, the hole size for the build section was 8.75” and 6.25” for the horizontal section:

WELL 1: (MWD Gamma Ray Service Only)30% In-zone exposure to target coal bed

WELL 2: (PZIG At-bit Gamma Ray & Inclination measurements only)46% In-zone Exposure to target coal bed

WELL 3: (PZIG At-bit measurements, LWD Resistivity, and PZS software)100% In-zone exposure to target coal bed

The PathFinder PZIG tool accurately determines well path placement and bit position while drilling by acquiring continuous dynamic inclination and gamma ray measurements in the 3 foot sub posi-tioned directly above the drill bit.

The PathFinder PZS Service is a real-time forward modeling software package capable of pre-well modeling, displaying measured information and continuously and interactively adapting, updating and comparing the model to the real-time data. Improvements to the formation model and structure can be made allowing for real-time decisions to modify the well path and stay in the intended zone.

PATHFINDER ? PAYZONE STEERING (PZS TM ) SERVICE: THE COAL BEAD METHANE SOLUTION

RESULTS: PathFinder’s PayZone Steering (PZS) Service successfully takes customer from 30% in-zone to 100% in-zone.PZS SOFTWARE ? Interprets log responses, proposes adjustments to the well plan ? Real-time Resistivity modeling determines bit stratagraphic location and pinpoints well location ? Generates inputs for resistivity modeling: bed thickness, anisotropy coefficients, and Rt values ? Continuously updates database with real-time Gamma Ray, Resistivity, and Directional Survey data ? Interpretation system correlates realtime data with offset logs and resistivity models to fine-tune the geologic model

WELL 1: (MWD Gamma Ray Service Only)

30% In-zone exposure to target coal bed

WELL 1 is an example of a horizontal CBM well drilled with MWD gamma ray only and without PZS? real-time for-ward-modeling software. The model was constructed after drilling for post-well analysis only. The coal seam was encountered shallower than expected and the horizontal well was landed 6’ TVD deeper than the bottom of the coal seam. From the landing point to total depth of the lateral section, the well was drilled up dip attempting to re-enter the coal seam. The model and log data clearly show that this well penetrated only the bottom of the coal seam. From the depth the coal was first encountered to total depth, it was drilled in zone approximately 30% of the lateral section.

If this well had been steered correctly and landed in the upper half of the coal seam at X300’ MD, and drilling re-mained in zone from that point to where the well bore first re-enters the coal at X625’ MD, an additional 325’ MD of section would have been drilled in zone. 325’ of section on this well represents 28% of the entire lateral section.

This well encountered only 30% of the reservoir as it was drilled. If the well was landed correctly, and then exited the bottom of the zone at X625’ MD, and then continued on the path as drilled that 325’ MD of section would account for nearly an additional 93% of section drilled in zone.

WELL 2 is an example of a horizontal CBM well drilled with PZIG? at-bit gamma ray and inclination measure-ments, but without PZS? real-time forward-modeling software. The model was constructed after drilling for post-well analysis only. The PZIG? at-bit measurements were first utilized at X272’ MD (after landing the well and setting casing). The coal seam was encountered shallower than expected and the horizontal well was landed 9’ TVD deeper than the bottom of the coal seam. From the landing point, the well was steered up to 95.0° inclination to re-enter the coal seam. The amount of in-zone section lost, due to missing the landing point, was approximately 27% of the total lateral section. Once the well was back in zone, drilling continued at 90°-91° inclination. With PZS? real-time modeling, it would have been known that the bed dip had changed and was now down dip. While drilling continued slightly up dip, the well exited the top of the coal seam and never re-entered the coal before drilling to total depth. From the depth the coal was first encountered to total depth, it was drilled in zone approximately 46% of the lateral section.

If this well had been landed in the upper half of the coal seam at X230’ MD, and drilling remained in zone from that point to where the well bore first re-enters the coal at X525’ MD, an additional 295’ MD of section would have been drilled in zone. 295’ of section on this well represents 27% of the entire lateral section. This well encountered only 46% of the reservoir as it was drilled. If the well was landed correctly, and then exited the top of the zone at X960’ MD, and then continued on the path as drilled that 295’ MD of section would ac-count for nearly an additional 48% of section drilled in zone. PZIG? at-bit measurements aided drilling more footage in zone than the example in WELL 1. However, when the well bore exited the top of the coal seam at X960’ MD, it was unknown if they had exited the top or bottom of the coal seam. If PZS?real-time forward-modeling software had been utilized on this well, it would have been clear to the geosteering specialist that this was the top of the coal seam, and corrective action was needed to steer down to remain in the coal seam. This well exhibits the benefits of PZS?real-time forward-modeling software to enter the reservoir at the optimum position.

WELL 2: (MWD Gamma Ray & PZIG)

46% In-zone exposure to target coal bed

WELL 3 is an example of a horizontal CBM well drilled with PathFinder? PZIG? at-bit measurements, LWD resistivity, and PZS? real-time geosteering software. Detailed pre-well modeling was prepared in addition to real-time model-ing while drilling. The model was constructed while drilling. The coal seam was encountered deeper than expected, however this was predicted by the on-site geosteering specialist utilizing PZS? software, and the landing point of the planned horizontal well was adjusted to enter the coal seam at X475’ MD. The LWD resistivity measurements and PZS? software were critical for making the decision to adjust the landing point while drilling. Deep-reading resistiv-ity gave advanced warning that the coal seam would be encountered deeper than expected.

The PZS?geosteering model was adjusted accordingly to match PZIG? real-time at-bit measurements and LWD re-sistivity data while drilling. Prior to reaching total depth of the lateral section, the real-time PZS? model predicted that the bed dip was changing and would begin to dip steeply upwards. The client chose not to follow the bed dip any further, because the achieved horizontal section had already exceeded the client’s expectations for this well. The client did want to confirm that the model was correct and drilling continued until the PZIG? at-bit gamma ray showed that the well had exited the bottom of the coal seam at X695’ MD. This confirmed the bed dip change pre-dicted by the PZS?model. The integrated PZIG? / PZS?geosteering service was successful in steering the well in zone for 100% of the lateral section. The 100% in zone success was determined by the client.

WELL 3: (PZIG At-bit measurements, LWD Resistivity, and PZS software)

100% In-zone exposure to target coal bed

1001101

0001

0001001001100010010001000110010100100100100

0Lower Transmitter Upper Transmitter Mud Motor EM Short-hop Telemetry Gamma Ray 11”

Inclination 22”

BHA configuration of the bit, Lower Transmitter , mud motor and upper transmitter show Gamma Ray measurement 11” from the bit and Inclination 22” from the bit.

【高中】高中数学随机事件导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3

【关键字】高中 § §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 ◆课前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能判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与随机事件; 2. 会写出试验的基本事件空间.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会写出试验的基本事件空间; 难点:会写出试验的基本事件空间. ◆课中导学 ◎学习目标一:能判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与随机事件. (一)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是很难给予准确无误的回答的.例如,你明天什么时间起床?7:20在某公共汽车站候车的人有多少?你购买本期福利彩票是否能中奖?等等 结论: 1.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某种结果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当在相同的条件下多次观察同一现象,每次观察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事先很难预料哪一种结果会出现,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2.为了探索随机现象的规律性,需要对随机现象进行观察.我们把观察随机现象或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实验统称为____________,那观察结果或实验结果称为____________;3.事件可分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试身手] 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抛一石块,下落”. (2)“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时,冰融化”; (3)“某人射击一次,中靶”; (4)“如果a>b,那么a-b>; (5)“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 (6)“导体通电后,发热”; (7)“从分别标有号数1,2,3,4,5的5张标签中任取一张,得到4号签”;

(8)“某电话机在1分钟内收到2次呼叫”; (9)“没有水份,种子能发芽”; (10)“在常温下,焊锡熔化”. ◎学习目标二:会写出试验的基本事件空间. (二)概念形成 1.随机事件简称为___________,通常用_______字母来表示; 2.在试验中不能再分的最简单的随机事件,称为___________,所有基本事件构成的集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字母______表示. 例1 掷一枚硬币,观察硬币落地后哪一面向上,写出试验的基本事件空间. ★变式1 一先一后掷两枚硬币,观察正、反面出现的情况,写出试验的基本事件空间. ★变式2 连续掷3枚硬币,观察落地后这3枚硬币出现正面还是反面. (1)写出这个试验的基本事件空间; (2)求这个试验的基本事件的总数; (3)“恰有两枚正面向上”这一事件包含哪机关基本事件? 例2 掷一颗骰子,写出试验的基本事件空间. x y表示结果,其中x表示第1颗骰子出现的点数,y ★变式做投掷2颗骰子试验,用(,)

空间光调制器的应用

DOI 10.1007/s11141-015-9547-8 Radiophysics and Quantum Electronics,Vol.57,Nos.8–9,January,2015 (Russian Original Vol.57,Nos.8–9,August–September,2014) APPLICATION OF THE PHASE LIGHT MODULATOR IN THE IMAGE OPTICAL ENCRYPTION SCHEME WITH SPATIALLY INCOHERENT ILLUMINATION A.P.Bondareva,N.N.Evtikhiev,V.V.Krasnov,? and S.N.Starikov UDC004.932.4+004.942 +535.42+535.8 We describe application of the phase liquid-crystal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HoloEyePLUTOVIS as an encoding element in the image optical encryption scheme with spatially incoherent illumi- nation.Optical encryption and numerical decryption of test images were conducted.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e e?ciency of the constructed optical encryption scheme. 1.INTRODUCTION Currently,we are witnessing the existence and intense development of the optical encryption meth-od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speed,simultaneous multichannel processing,and the absence of concomitant radiation in the radio-frequency band.Encryption systems in spatially coherent monochromatic light are widespread.One of the best-known systems uses the double random-phase encryption[1–5].In this case, encryption is performed in monochromatic spatially coherent light using two random phase masks.Appli-cation of random phase masks as two-dimensional encoding keys leads to the fact that such systems have a high cryptographic strength.However,because of the need to record phase,such systems require holo-graphic methods of recording and,correspondingly,complex optical schemes.Moreover,the use of random phase masks leads to a poor-quality encryption of images. To simplify the encryption schemes and improve the decryption quality,one can pass from spatially coherent to spatially incoherent radiation.In this case,recording of the encrypted image is no longer required and the holographic recording scheme becomes unnecessary.The encryption is performed by transmission of monochromatic spatially incoherent radiation from the encrypted object through a di?ractive optical element,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n intensity distribution described by the object image convolution with a point spread function,namely,an impulse response of the di?ractive optical element in intensity[6, 7].This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s the encrypted image recorded by a matrix photosensor. The fundamental possibility of optical encryption in incoherent light was demonstrated in[8],but using a random phase mask as the encoding di?ractive optical element precluded the achievement of an acceptable decryption quality.This is because the point spread function of a random phase mask is virtually unlimited in space and signi?cantly exceeds the size of the encrypted image.As a result,the photosensor records only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encrypted image,which leads to distortions of the decrypted image.To solve this problem,we suggest that the encoding element is not used as a random phase mask,but as a di?ractive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given spatially limited point spread function,with length smaller than the size of the encrypted image. ?vitally.krasnov@mail.ru National Nuclear Research University(NNRU),Moscow,Russia.Translated from Izvestiya Vysshikh Ucheb-nykh Zavedenii,Radio?zika,Vol.57,No.8–9,pp.693–701,August–September2014.Original article submitted November11,2013;accepted March31,2014. 0033-8443/15/5708-0619c 2015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New York619

7.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画出空间感、立体感》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岭南美术出版社五年级美术下册《画出空间感、立体感》一课,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按照新课程大纲的要求,这一领域应适当淡化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注重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探究表现方法,培养创造力。因此,本课通过了解明暗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增强他们的创作欲望,更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很好地理解“利用明暗色调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经过反复思考,我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明暗形成的规律,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2、能运用素描基本方法创作出有一定创意和立体感的作品。 3、感受素描艺术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三、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 1、重点:认识明暗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 2、难点:素描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初步临摹练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是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使静态的课本内容动态化、直观化;二是运用课件展示,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四、学情分析

这节课施教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其对物体的明暗与立体已有辨认能力。但学生一般处在以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本节课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机会。另外,学生对造型设计理念不是很清楚,采用教师引导示范,学生操作练习的模式。 五、教学方法: 以直观引导为主线,主要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明暗的知识了解不多,更不知道明暗还可以有多种的表现方法。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在教学中,以直观的感知为主线,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总结出明暗的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直观的课件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自由的表现。这样在师生的互动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在兴趣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有效实现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己制作课件、绘制范图、出示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六、学法指导: 以观察法、探究法、演示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结合本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观察、实践,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使学生一步步的学习、领悟、表现。这样,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探索欲,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

五年级美术下册《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案岭南版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学习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与原理。 2、学习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的空间关系。 3、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增强科技意识。 4、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透视的基本方法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基本原理。 课前准备: 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绘画工具、范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怎样画出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空间关系呢?在我们初步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以后,就会有办法了。 生活中道路两旁的树木、渐渐远去的铁轨……都使人感觉越远越小,这就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二、欣赏,体验 欣赏画家的静物画,初步感受物体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感。 1.摸一摸香蕉、石榴或柚子的实物水果,感受实物的质感和体积,再结合《番石榴》作品赏析,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引导学生用纸做透视框,时间体验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特征,加深透视的基本原理。 了解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帮助理解物体的立体感。 3.利用多媒体观看道路两旁的树木、电线杆和渐渐远去的马路,以及成角的高楼,从实

景中,感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了解“斜线法”、“垂线法”、“明暗法”、“投影法”等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 4.欣赏同龄人作品,学生发表见解。 三、表现 以小组合作形式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参考教材中两幅学生作品的表现形式,可选择现代穿插、用平行透视(一点透视)、用成角透视相结合的方法老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四、评价,延伸 学生自评和小组评,看看自己或他人是否学会了、了解了透视的基本原理,划出了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课后反思: 初步感受物体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感,部分学生还要加强训练。

新人教B版高中数学《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word教案

《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联系实际,了解随机现象及随机事件。 (1)了解事件的基本事件空间。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分析随机现象与随机事件。要 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区分事件与基本事件及基本事件空间等概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随机现象在客观世界中是极为普遍的,通过 对各种现象及事件的分析,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深刻体会数学是服务 于实践的一门学科。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基本事件和基本事件空间的概念。 2 难点:实际问题中,正确的求出某试验中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和基本事件空间中的基本事件的总数。 三、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判断下列现象是必然现象还是随机现象 1 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的结果 2 行人在十字路口看到的交通信号灯的颜色。 3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4 函数(a>1)在上是增函数 问题一:(幻灯片一:) 在10个同类产品中,有8个正品,2个次品,从中任意抽取3个检验 问题1:抽到的次品数是多少?能否抽到3个次教师给出具体 问题,铺垫复 习,学生思考, 积极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 的回答情况进 行补充总结, 进一步提出问 题,学生交流。 通过四个问题让学 生温习、重现已有 相关知识,为学生 学习新知识作铺 垫。 从学生新知识形成 的最近发展区出 发,给学生创造合 作交流的机会,引

定 理 建 概 念 形 成 概 念 深 化 (第一组学生代表):因为已知条件中只有2个次品,所以不可能抽出3个次品,我认为次品数可能为1或2 (第二组学生代表):原条件中并没有说明一定有次品被抽出,所以我认为次品数为0、1、2都有可能。 (第三组学生代表):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总共有两个次品,所以抽出的3个产品中肯定至少出现一个正品 (教师):那么抽出的3个产品的所有可能结果有哪些? (第四组学生代表):抽出的产品的可能结果分别是“两次一正、一次两正、三正” (教师):以上我们所解决的问题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1、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随机事件 当我们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有的结果始终不会发生,它称为不可能事件;有的结果在每次试验中一定会发生,它称为必然事件;在试验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结果称为随机事件。随机事件通常用A 、B 、C …等来表示。可以简称为事件。有时讲到事件时,其中可能包含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的意思。 问题二:(幻灯片二) (1) 一先一后掷两枚硬币,观察正反面出现的情况,试写出所有可能结果。 (2) 掷一颗骰子,掷出的点数可能有哪些? 2、基本事件、基本事件空间: 一次试验中,我们常常要关心的是所有可能发 生的基本结果。它们是试验中不能再分的最简单 的随机事件,其他事件可以用它们来描绘,这样的事件称为基本事件;所有基本事件构成的集合称为基本事件空间,基本事件空间常用大写希腊字母Ω表示。 问题三:(幻灯片三) 掷一颗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 (1) 写出这个试验的基本事件空间 (2) 设事件A 表示“出现偶数点”,用集合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和2,分组讨论, 解决问题。同 时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在几位同学的回答中已经涉及到了“不可能、可能、肯定” 等词语,从而概括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1、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二,并分组讨论、交流得出答案。然后结合12两个问题给出基本事件、基本事件 空间的概念。 2、教师出示问题三,学生结合着问题看课本(第99-100页例题上方的部分)内容后再作 学生在感性认识基 础上学习新知识总 是不完整不全面 的,从具体问题入 手有利于学生主动 参与,通过分组讨论交流不但培养了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 作精神。 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是建立在对知识的理解基础上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热情。 1、教师从具体问题入手分析讲解两个概念:(“基本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便于学生接受。 2、通过设计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集合的

1事件的概率 高数

一、随机事件和概率 数学一、数学三和数学四的考试大纲、内容和要求完全一致. Ⅰ 考试大纲要求 ㈠ 考试内容 随机事件和样本空间 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完备事件组 概率的概念 概率的基本性质 古典型概率 几何型概率 条件概率 概率的基本公式 事件的独立性 独立重复试验 ㈡ 考试要求 事件及其概率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求事件概率的方法. 1、了解基本事件空间(样本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和运算及其基本性质; 2、理解事件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和独立性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算公式;掌握与条件概率有关的三个基本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3、掌握计算事件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 (1) 概率的直接计算:古典型概率和几何型概率; (2) 概率的推算:利用概率的基本性质、基本公式和事件的独立性,由较简单事件的概率推算较复杂事件的概率. (3) 利用概率分布:利用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 4、理解两个或多个(随机)试验的独立性的概念,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特别是伯努利试验的基本特点,以及重复伯努利试验中有关事件概率的计算. Ⅱ 考试内容提要 ㈠ 随机试验、随机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样本空间) 随机试验——对随机现象观测;样本点(基本事件)ω——试验最基本的结局,基本事件空间(样 本空间){}ωΩ=——一切基本事件(样本点)ω的集合.随机事件——随机现象的每一种状态或表现,随机试验结果;必然事件Ω——每次试验都一定出现的事件,不可能事件φ——任何一次试验都不出现 的事件. 事件常用前面几个大写拉丁字母 ,,B A 表示;有时用{ } 表示事件,这时括号中用文字或式子描述事件的内容. 数学上,事件是基本事件(样本点)的集合;全集Ω表示必然事件,空集φ表示不可能事件.任何事件A 都可视为基本事件空间Ω的子集:Ω∈A . ㈡ 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1、定义 关系:包含,相等,相容,对立;运算:和(并)、差、交(积). (1) 包含 B A ?,读做“事件B 包含A ”或“A 导致B ”,表示每当A 出现B 也一定出现.

11空间光调制器

4. 声光扫描 声光扫描器的结构与布拉格声光调制器基本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调制器是改变衍射光的强度,而扫描器则是利用改变声波频率来改变衍射光的方向。 ⑴声光扫描原理 从前面的声光布拉格衍射理论分析可知,光束以θi 角入射产生衍射极值应满足布喇格条件:s B n λλθ2sin =,B d i θθθ==。布喇格角一般很小,可写为 s s s B f v n 22λλλθ=≈ (3.6-5) 故衍射光与入射光间的夹角(偏转角)等于布拉格角θB 的2倍,即 s s B d i f nv λ θθθθ==+=2 (3.6-6) 可以看出:改变超声波的频率f s ,就可以改变其偏转角θ,从而达到控制光束传播方向的目的。超声频率改变?f s 引起光束偏转角的变化为 s s f nv ?=?λ θ (3.6-7) 这可用图1及声光波矢关系予以说明。 ⑵声光扫描器的主要性能参量 声光扫描器的主要性能参量有三个: 可分辨点数,它决定描器的容量。 偏转时间τ,其倒数决定扫描器的速度。 衍射效率ηs ,它决定偏转器的效率。 衍射效率前面已经讨论过。下面主要讨论可分辨点数、扫描速度和工作带宽的衍射光 声频为f s 的衍射光 k s s 图1 声光描器原理图

问题。 可分辨点数N 定义为偏转角?θ和入射光束本身发散角?φ之比,即 )(w R N λφ?φ?θ ?== (3.6-8) 式中w 为入射光束的宽度;R 为常数,其值决定于所用光束的性质(均匀光束或高斯光束)和可分辨判据(瑞利判据或可分辨判据)。 上式可以写成 s f R N ?=11τ (3.6-10) τ 1N 称为声光扫描器的容量-速度积,它表征单位时间内光束可以指向的可分辨位置的数目。 声光扫描器带宽受两种因素的限制,即受换能器带宽和布喇格带宽的限制。因为声频改变时,相应的布喇格角也要改变,其变化量为 s s B f nv ?=?2λ θ (3.6-11) 因此要求声束和光束具有匹配的发散角。声光扫描器一般采用准直的平行光束,其发散角很小,所以要求声波的发散角B δθδφ≥。 L n f f s s s λλ2 2≤? (3.6-12) 有效波面 图2 列阵换能器 (a) (b)

空间光调制器参数测量与创新应用实验实验讲义

空间光调制器参数测量与创新应用实验 实验讲义 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不得翻印

前言 空间光调制器是一类能将信息加载于一维或两维的光学数据场上,以便有效的利用光的固有速度、并行性和互连能力的器件。这类器件可在随时间变化的电驱动信号或其他信号的控制下,改变空间上光分布的振幅或强度、相位、偏振态以及波长,或者把非相干光转化成相干光。由于它的这种性质,可作为实时光学信息处理、光计算等系统中构造单元或关键的器件。空间光调制器是实时光学信息处理,自适应光学和光计算等现代光学领域的关键器件,很大程度上,空间光调制器的性能决定了这些领域的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空间光调制器一般按照读出光的读出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反射式和透射式;而按照输入控制信号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光寻址(OA-SLM)和电寻址(EA-SLM) 。最常见的空间光调制器是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应用光-光直接转换,效率高、能耗低、速度快、质量好。可广泛应用到光计算、模式识别、信息处理、显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是传统光信息处理实验与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现代光学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空间光调制器的广泛应用和科研价值。本实验注重学生对光信息处理中关键器件的理解,同时利用SLM解决实际科研与产业应用问题的能力,实验直观且有很强的指导性,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研究型实验。

实验一SLM 液晶取向测量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空间光调制器的基础知识。 2. 理解空间光调制器的透光原理。 3. 测量空间光调制器的前后表面液晶分子取向,计算液晶扭曲角。 二、 实验原理 根据液晶分子的空间排列不同,可将液晶分为向列型、近晶型、胆甾型3类。其中扭曲向列液晶 (Twisted Nematic Liquld Crystal ,TNLC)是液晶屏的主要材料之一,它是一种各向异性的媒质,可以看作是同轴晶体,它的光轴与液晶分子的长轴平行。TNLC 分子自然状态下扭曲排列,在电场作用下会沿电场方向倾斜,过程中对空间光的强度和相位都会产生调制。 想定量分析液晶屏对光的调制特性,需要将调制过程用数学方法来模拟,液晶盒里的扭曲向列液晶可沿光的透过方向分层,每一层可看作是单轴晶体,它的光学轴与液晶分子的取向平行。由于分子的扭曲结构,分子在各层间按螺旋方式逐渐旋转,各层单轴晶体的光学轴沿光的传输方向也螺旋式旋转。如图1.1所示。 图1.1 TNLC 分层模型 在空间光调制器液晶屏的使用中,光线依次通过起偏器P 1、液晶分子、检偏器P 2,如图1.2所示。光路中要求偏振片和液晶屏表面都在x-y 平面上,图中已经分别标出了液晶屏前后表面分子的取向,两者相差90°。偏振片角度的定义是,逆着光的方向看,1φ为液晶屏前表面分子的方向顺时针到P l 偏振方向的角度,2φ为液晶屏后表面分子的方向逆时针到P 2偏振方向的角度。偏振光沿z 轴传输,各层分子可以看作具有相同性质的单轴晶体,它的Jones 矩阵表达式与液晶分子的寻常折射率n o 和非常折射率n e ,以及液晶盒的厚度d 和扭曲角α有关。除此之外,Jones 矩阵还与两个偏振片的转角1φ,2φ有关。因此光波强度和相位的信息可简单表示为()12,,T T βφφ=;()12,,δδβφφ=,其中 ()e o d n n βπθλ=-????又称为双折射,它其实为隐含电场的量,因为β为非常折射率e n 的 函数,非常折射率e n 随液晶分子的倾角θ改变,θ又随外加电压而变化。

【2020最新】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五)随机现象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Word)

教学资料范本 【2020最新】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3-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随机现象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Word)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1.下面事件:①某项体育比赛出现平局;②抛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③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④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2,3.其中是不可能事件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D 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在1,2,3,…,10这10个数字中,任取3个数字,那么“这三个数字的和大于6”这一事件是( ) A.必然事件B.不可能事件 C.随机事件D.以上选项均不正确 解析:选C 若取1,2,3,则和为6,否则和大于6,所以“这三个数字的和大于6”是随机事件. 3.已知集合A={-9,-7,-5,-3,-1,0,2,4,6,8},从集合A中任取不相同的两个数作为点P的坐标,则事件“点P落在x轴上”包含的基本事件共有( ) A.7个B.8个 C.9个D.10个 解析:选C “点P落在x轴上”包含的基本事件的特征是纵坐标为0,横坐标不为0,因A中有9个非零数,故选C. 4.已知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下列关于非空集合A,B的四个命题: ①若任取x∈A,则x∈B是必然事件; ②若任取x?A,则x∈B是不可能事件; ③若任取x∈B,则x∈A是随机事件;

④若任取x?B,则x?A是必然事件. 其中正确的命题有( ) A.1个B.2个 C.3个D.4个 解析:选C ∵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B中的元素,而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在A中,因此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正确. 5.下列给出五个事件: ①某地2月3日下雪; ②函数y=ax(a>0,且a≠1)在定义域上是增函数; ③实数的绝对值不小于0; ④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在1 ℃结冰; ⑤a,b∈R,则ab=ba. 其中必然事件是________;不可能事件是________;随机事件是________. 解析:由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定义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③⑤④①② 6.从1,2,3,4,5中随机取三个不同的数,则其和为奇数这一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为________. 解析:从1,2,3,4,5中随机取三个不同的数有(1,2,3),(1,2,4),(1,2,5),(1,3,4),(1,3,5),(1,4,5),(2,3,4),(2,3,5),(2,4,5),(3,4,5)共10种情况,其中(1,2,4),(1,3,5),(2,3,4),(2,4,5)中三个数字之和为奇数. 答案:4

岭南版小学五年级美术第7课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详案

第7课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培红小学陈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学习平行透视 图,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学习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的空间关系。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与体验,理解透视现象 及其基本特征,学习运用“斜线法”“垂直法”“近大远小”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增强科技意识;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好生活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透视现象的基础知识,手绘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与画面的空间感。 难点:理解平行透视的基本原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道具、PPT课件(带PPT翻页笔)、手工板书

学生准备:铅笔、黑色勾线笔、A4纸、各种各样水性笔、彩铅、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拿出之前准备的客厅道具。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带着大家玩一个游戏,叫做“老师贴,你来猜”好不好? 生:好。 师:这是陈老师家的客厅,现在一起看看给它添加了什么电器,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猜出来。(画平面电视) 生:电视。 师:陈老师现在把它改变,加上斜线和竖线后的电视看起来怎样?(加上斜线和垂线) 生:变得立体了。 师:很好,其他同学同不同意? 生:同意 生:好,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怎么样把物体画出立体感,今天的课题是《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贴上板书《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一遍“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真棒!

(二)教学过程。 1.由长方形变长方体。(斜线法) 师:首先,要想画出物体的立体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斜线法。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是什么型? 生:长方形 师:老师要把它变为长方体,可以给它加上斜线,它就变得有立体感了。这种在平面图形上加入斜线变立体图形的方法叫“斜线法”,可以把长方形变得有立体感。 2.由椭圆变圆柱体。(垂线法) 师:接着,我们看一下陈老师这里的一个椭圆形,我要把它变成圆柱体,应该怎样画线?(老师开始加上垂线画椭圆)生:画竖线。 师:我们平时叫竖线,这里叫垂线,用垂线画出物体立体感的方法叫做“垂线法”。下面更复杂的它也能把它画出来。(出示一组图片,绘画成立体的过程) 学习了“斜线法”和“垂线法”以后,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上把刚才老师家客厅的空调画出立体感、空间感,谁来挑战一下?请举手!好的,你上来,其他同学一起看看他画的对不对。(请一位学生上黑板画一画) 师:他画的有没有立体感? 生:有 师:我们掌声表扬一下他。(发动全班一起拍手)刚才这位

随机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

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执笔人:刘世彬程猛审核人:曹光峰 §2.1.1 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 班级:组别:姓名: 课前预习案: 预习目标:了解必然现象与随机现象的含义;掌握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基本事件和基本事件空间的概念和含义 预习内容: 1. 必然现象与随机现象的概念和含义 2.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3. 本事件和基本事件空间的概念和含义 学习目标: (1)联系实际,了解随机现象及随机事件。(2)了解事件的基本事件空间。 (3)要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区分事件与基本事件及基本事件空间等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基本事件和基本事件空间的概念 难点:实际问题中,正确的求出某试验中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基本事件空间中的基本事件的总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情境1: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是很难给予准确的回答的, 例如, ①抛一枚硬币,它将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②购买本期福利彩票是否能中奖? ③7:20在某公共汽车站候车的人有多少? ④你购买本期体育彩票是否能中奖?等等。 但当我们把某些事件放在一起时, 会表现出令人惊奇的规律性. 这其中蕴涵什么?

二、课堂探究 课内探究一:小组讨论下列实例,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在10 个同类产品中,有8个正品,2个次品,从中任意抽取3个检验 问题1:抽到的次品数是多少?能否抽到3个次品? 问题2:有人说一定会抽到正品,这种说法对吗? 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课内探究二:(1 ) 一先一后掷两枚硬币,观察正反面出现的情况,试写出所有可能结果。 (2) 掷一颗骰子,掷出的点数可能有哪些? 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课内探究三:掷一颗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 (1) 写出这个试验的基本事件空间 (2) 设事件A 表示“出现偶数点”,用集合表示事件A ,它与Ω有什么关系? (3) 事件A 包含几个基本事件?什么叫事件A 发生了(或不发生)?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练习:写出探究二的第(1)题中“至少有一次出现 正面”包括的基本事件。

光寻址空间光调制器电寻址空间光调制器实验(浙大)

.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2011-2012光信息综合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___ ____ 实验名称: 液晶光阀用于光学图像实时处理 实验类型:综合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主要仪器设备、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四、实验结果记录、数据处理分析 五、思考题 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心得体会,意见和建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液晶光阀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掌握采用液晶光阀实现非相干光——相干光图像转换和图像反转的工作原理和方法; 3、掌握应用液晶光阀进行光学图像实时相减和实时微分的方法,加深对光学图像实时处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 液晶特性 (1) 液晶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既有晶体的取向特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 (2) 当液晶分子有序排列时表现出光学各项异性:光矢量沿分子长轴方向时具有较大的非常光折射率ne ;而垂直分子长轴方向位寻常光折射率no(针对p 型液晶材料)。 (3) 晶轴方向即为分子长轴方向。在组成液晶盒的两玻璃间加一电压,其中的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会沿着电场方向排列,即光轴方向沿电场方向偏转。电场控制了双折射效应的变化。 (4) 液晶光阀正是利用此特点而制成的器件。 2. 液晶光阀结构示意 1--玻璃基片 2--透明电极 3--光导层 4--挡光层 5--介质反射膜 6--定向层 7--液晶层 8--衬垫 E--低压音频电源 K--开关 3. 液晶光阀工作原理 (1) 如液晶光阀结构图所示,工作时将待处理的非相干图像从右侧成像在光电导层上,把它作为写入光。读出光束从左侧入射,经起偏器使其偏振方向与液晶左侧分子指向方向一致。经透明电极、液晶盒之后,在右侧的介质反射膜处返回,再次穿过液晶层经偏振分光镜后,通过一个透光轴方向与起偏器偏振方向垂直的检偏器,成为输出光束。 (2) 由于光阻挡层和反射膜都很薄,交流阻抗很小,因而加在两透明电极之间的外电压主要落在液晶层和光电导层上。控制液晶电光效应的实际电压值就由光电导层与液晶层的实际阻抗之比来决定,即取决于光电导层上的光照情况。 (3) 对写入光图像上的暗区:光电导层上的光照很少,电阻很大,外电压主要分配在光电导层上,而液晶层上 E 1 8 1 5 4 6 7 6 2 3 K 2 写入光 读出光 偏振分光镜 输出光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地点: 玉泉教三209-211

空间光调制器怎么用_空间光调制器的功能及应用

空间光调制器怎么用_空间光调制器的功能及应用 空间光调制器它是一种对光波的空间分布进行调制的器件,具有能实时的在空间上调制光束的功能,使其成为构成实时光学信息处理,光计算等系统的关键器件。空间光调制器的原理空间光调制器含有许多独立单元,它们在空间上排列成一维或二维阵列。每个单元都可以独立地接受光学信号或电学信号的控制,利用各种物理效应(泡克尔斯效应、克尔效应、声光效应、磁光效应、半导体的自电光效应、光折变效应等)改变自身的光学特性,从而对照明在其上的光波进行调制。 一般把这些独立的小单元称为空间光调制器的像素,把控制像素的信号称为写入光,把照明整个器件并被调制的输入光波称为读出光,经过空间光调制器后出射的光波称为输出光。形象的说,空间光调制器可以看作一块透射率或其它光学参数分布能够按照需要进行快速调节的透明片。显然,写入信号应该含有控制调制器各个像素的信息。把这些信息分别传送到相应像素位置上去的过程,称为寻址。 空间光调制器一般按照读出光的读出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反射型和透射型; 按照输入控制信号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光寻址(OA-SLM)和电寻址(EA-SLM)。 空间光调制器的基本功能,就是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一维或二维光学传感器件和运算器件。在光信息处理系统中,它是系统和外界信息交换的接口。 它可以作为系统的输入器件,也可在系统中用作变换或运算器件。作为输入器件时,其功能主要是将待处理的原始信息处理成系统所要求的输入形式。此时,空间光调制器作为输入传器,可以实现电-光转换、串行-并行转换、非相干光-相干光转换、波长转换等。 作为处理和运算器件时,可以实现光放大、矢量-矩阵或矩阵-矩阵间乘法、对比反转、波面形状控制等。除此还有模拟图像存储的功能。 空间光调制器是一种对光波的光场分布进行调制的元件,广泛地应用于成像投影、光束分束、激光束整形、相干波前调制、相位调制、光学镊子、全息投影、激光脉冲整形等诸多应用领域。

数学——《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说课稿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第二册10.3.1《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 一、说教材: (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随机现象、随机事件和样本空间这三个基本概念.随机现象是概率和统计研究的对象.随机事件和样本空间再加上后一节要学的概率,就可以全面的描述一个随机现象,他们是概率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学好他们不仅是今后学习概率的基础,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实际生活实例,亲自演示,使他们充分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乐于亲近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正确认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理解三种事件的异同,掌握随机事件的特点,正确确定样本空间和随机事件中所包含的元素.培养学生的 比较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随机现象、随机试验的概念.理解样本空间、基本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从教材内容以及前后连续的要求可看出,随机事件和样本空间概念是以后学习概率知识的基础。掌握随机事件的特点是学生用来看待、解决身边事物或问题的认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样本空间和随机事件. <难点:>对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让学生用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来判断。要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形成技能。对学生而言,用准确地判断样本空间和随机事件中所包含的元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正确确定样本空间和随机事件中所包含的元素,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与可能性有关的初步认识,但对随机事件的概念还很陌生,教学中从学生以有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用随机事件的观点来解决问题,从而掌握随机事件及样本空间的概念及特点。 <说教法:> 为了贯彻我校项目教学法的指示精神——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我在教学中选择了合作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即利用学生熟悉的图片为教学创设一定的生动活泼的情境、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思考、利用项目小组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注重从基本事实中导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多媒体辅助教学,又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说学法:>

§1.1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

§1.1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是概率论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一、 基本事件与样本空间 对于随机试验来说,我们感兴趣的往往是随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例如掷一枚硬币,我们关心的是出现正面还是出现反面这两个可能结果。若我们观察的是掷两枚硬币的试验,则可能出现的结果有(正、正)、(正、反)、(反、正)、(反、反)四种,如果掷三枚硬币,其结果还要复杂,但还是可以将它们描述出来的,总之为了研究随机试验,必须知道随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 1、 基本事件 通常,据我们研究的目的,将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称为基本事件。因为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结果是明确的,从而所有的基本事件也是明确的,例如:在抛掷硬币的试验中“出现反面”,“出现正面”是两个基本事件,又如在掷骰子试验中“出现一点”,“出现两点”,“出现三点”,……,“出现六点”这些都是基本事件。 2、 样本空间 基本事件的全体,称为样本空间。也就是试验所有可能结果的全体是样本空间,样本空间通常用大写的希腊字母Ω表示,Ω中的点即是基本事件,也称为样本点,常用ω表示,有时也用A,B,C 等表示。 在具体问题中,给定样本空间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第一步。 例1、 一盒中有十个完全相同的球,分别有号码1、2、3……10,从中任取一球,观察其标号,令=i {取得球的标号为i },=i 1,2,3,…,10. 则Ω={1,2,3,…,10},=i ω{标号为i },=i 1,2,3,…,10 1ω,2ω,…, 10ω为基本事件(样本点) 例2 在研究英文字母使用状况时,通常选用这样的样本空间: Ω={空格,A,B,C,…,X,Y,Z} 例 1,例 2讨论的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样本点,是比较简单的样本空间。 例3讨论某寻呼台在单位时间内收到的呼叫次数,可能结果一定是非负整数而且很难制定一个数为它的上界,这样,可以把样本空间取为Ω={0,1,2,3,…} 这样的样本空间含有无穷个样本点,但这些样本点可以依照某种顺序排列起来,称它为可列样本空间。 例4讨论某地区的气温时,自然把样本空间取为),(+∞-∞=Ω或],[b a =Ω。 这样的样本空间含有无穷个样本点,它充满一个区间,称它为无穷样本空间。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随着问题的不同,样本空间可以相当简单,也可以相当复杂,在今后的讨论中,都认为样本空间是预先给出定的,当然对于一个实际问题或一个随机现象,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样本空间也可能选择得不同。 例如:掷骰子这个随机试验,若考虑出现的点数,则样本空间Ω={1,2,3,4,5,6};若考虑的是出现奇数点还是出现偶数点,则样本空间Ω={奇数,偶数}。 由此说明,同一个随机试验可以有不同的样本空间。 在实际问题中,选择恰当的样本空间来研究随机现象是概率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