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

关注民生民情崇尚社会公正

一、公平正义(公正)

●指39-40页时事2册13-14页●时事4册11-12页

What:

1、材料体现- - - 观点

1)材料××体现了(我国/社会上)存在-- - -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材料体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维护社会公平。

材料体现公平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公民(人们)- -公平意识增强。

或者说明了:在指导书39页公平1、what的6个点或2、why公平的重要性:对社会稳定/对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选取。注意对应知识点。

2)材料体现我国_ _ _制度的规定以维护保证正义。

材料体现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公民(人们)- -正义意识增强。

或者说明了:在指导书40页正义5、what的3个点、或6、7、what的3个点

(根据材料和设问选答,适当补充材料概括)

2、生活中的不公正:举例

同工不同酬,收入分配不均;城乡收入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完善;教育、医疗服务不公平;腐败现象;考试作弊等

生活中的公正:举例:(也可是how)●时事2册13-14页。(下面可不抄)

经济上:①国务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

②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③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实现区域公平发展

④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⑤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政治上:①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等

文化上①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②异地高考中考政策出台,努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

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等

(留空)

Why: 指导书39页2(1)(2)①-⑥意义和危害(注意观点的选择原则:优先选答指导书的观点!以下为补充)

⑦有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⑧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持续发展⑨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⑩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

“要把公正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的重要意义:指导书39页2①④⑤⑥公平的意义。

先富后富现象是否公平怎么看:①指导书39页3(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公平总是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公平总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公平。

(结合材料)我国基于国情实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公平的正确选择。

②39页3(3)我们要理智面对社会中的不公平,保持平和心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结合材料)多关注和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题例:(区题3页题组一2、题组二3、

2、请联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务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的重要性。

3、联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广东省人民政府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公平角度:因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指导书39页2(1)(2)①-⑥意义和危害

共同富裕角度:(抄答案)

How:

个人做法:1.我们要理智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指导书39页3(1)(2)(3)共3点+(4)崇尚公平,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向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社会制度来支撑,需要富有争议感的人来维护。(根据材料和设问选答,尤其是区分是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还是当他人受到不公平对待,答案要有所取舍,适当补充材料概括)

2.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按指导书39-40页4看它的why how。

3、做一个正义感的人:指导书40页7的4个点

国家做法:

国家为实现经济方面(收入分配)的公平的措施:上面生活中的公正的经济例

国家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措施:异地高考政策出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努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子女的上学问题,建立健全城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等(选3、4个即可)

为实现医疗公平的措施: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

意义:见上面why或指导书37和笔记: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等

题例:19岁少年小曾微博直播自杀的经过,吸引了很多人围观。有网友劝慰、报警,有网友嘲笑、不屑。请从正义的角度评析网友的行为。

①正义是人类的良知。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2分)

②对于发生在他人身上的非正义的事情,我们应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给与声援和救助。(2分)

③网友对小曾一时的想不开的嘲笑、不屑是非正义的,缺乏良知、缺乏爱心和责任心的行为。(2分)

(留空补抄题例用)

二、民生民情

what

1、什么是民生问题?

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方面

2、在我们周围还存在哪些民生问题?(也可答不公平问题的举例,可不抄)

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住房难;就业形势严峻;物价上涨过快;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大;食品质量缺乏保障;社会保障不健全;养老难等。

3、我们身边存在的一些民生问题说明了什么?(基本国情、小康国情、主要矛盾、不公平不和谐现象等)(明白答题方向可不抄下面答案)

①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③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④我国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公平现象,社会还不和谐;⑤社会建设还比较薄弱,改善民生依然任重道远等。

Why: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理由(为什么要关注民生?(原因+意义)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国家重视民生,有利于落实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②科学发展观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重视民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表现,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党和国家重视民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

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重视民生问题有利于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2、关注民生有何重要意义?(从上题改编即可)

3、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建设、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

经济建设、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内在统一的,这三者不可偏废。①搞好经济建设,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②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③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着眼维护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How:

1、请你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合理化建议?(选答不同角度,4个即可)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④扩大民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⑤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健全法治;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⑦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等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⑧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⑨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村的财政补助标准;⑩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努力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等。

2、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靠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What+why 见课本38页一,解决民生问题也不例外。

3、为解决民生问题,青少年应该怎样做?(中国梦how或成才how再稍作修改,可不抄)

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树立公平意识,维护社会正义;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关心社会建设,关注、帮助弱势群体;积极宣传各项惠民政策;积极为党和政府献计献策等。

4、你将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当地存在的民生问题?

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向老师、他人询问,查资料等。

5、为解决民生问题,请你拟写几条宣传标语。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关注民生,促进和谐;关注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公平等。

6、针对当地的民生问题,你提出了几条合理化建议,那么,你将如何把你的建议反映给相关部门?见指导书59页4(1)②(下面可不抄)

通过向人大代表反映;直接到相关部门反映或提交;给有关部门打电话;通过邮局邮寄到相关部门;给有关部门发电子邮件等。

7、我们积极参与当地民生问题的调查、讨论有何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②有利于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③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⑥有利于政府更好的执政为民;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等。

-----------------------------------------------------------------------------------------------------

二、公平正义(公正)

●指39-40页时事2册13-14页

What:

1、材料体现- - - 观点

1)材料××体现了(我国/社会上)存在-- - -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材料体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维护社会公平。

材料体现公平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公民(人们)- -公平意识增强。

或者说明了:在指导书39页公平1、what的6个点或2、why公平的重要性:对社会稳定/对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选取。注意对应知识点。

2)材料体现我国_ _ _制度的规定以维护保证正义。

材料体现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公民(人们)- -正义意识增强。

或者说明了:在指导书40页正义5、what的3个点、或6、7、what的3个点

(根据材料和设问选答,适当补充材料概括)

2、生活中的不公正:举例

同工不同酬,收入分配不均;城乡收入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完善;教育、医疗服务不公平;腐败现象;考试作弊等

生活中的公正:举例:(也可是how)●时事2册13-14页。(下面可不抄)

经济上:①国务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

②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③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实现区域公平发展

④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⑤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政治上:①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等

文化上①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②异地高考中考政策出台,努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

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等

(留空)

Why: 指导书39页2(1)(2)①-⑥意义和危害(注意观点的选择原则:优先选答指导书的观点!以下为补充)

⑦有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⑧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持续发展⑨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⑩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

“要把公正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的重要意义:指导书39页2①④⑤⑥公平的意义。

先富后富现象是否公平怎么看:①指导书39页3(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公平总是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公平总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公平。

(结合材料)我国基于国情实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公平的正确选择。

②39页3(3)我们要理智面对社会中的不公平,保持平和心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结合材料)多关注和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题例:(区题3页题组一2、题组二3、

2、请联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务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的重要性。

3、联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广东省人民政府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公平角度:因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指导书39页2(1)(2)①-⑥意义和危害

共同富裕角度:(抄答案)

How:

个人做法:1.我们要理智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指导书39页3(1)(2)(3)共3点+(4)崇尚公平,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向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社会制度来支撑,需要富有争议感的人来维护。(根据材料和设问选答,尤其是区分是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还是当他人受到不公平对待,答案要有所取舍,适当补充材料概括)

2.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按指导书39-40页4看它的why how。

3、做一个正义感的人:指导书40页7的4个点

国家做法:

国家为实现经济方面(收入分配)的公平的措施:上面生活中的公正的经济例

国家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措施:异地高考政策出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努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子女的上学问题,建立健全城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等(选3、4个即可)

为实现医疗公平的措施: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

意义:见上面why或指导书37和笔记: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等

题例:19岁少年小曾微博直播自杀的经过,吸引了很多人围观。有网友劝慰、报警,有网友嘲笑、不屑。请从正义的角度评析网友的行为。

①正义是人类的良知。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2分)

②对于发生在他人身上的非正义的事情,我们应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给与声援和救助。(2分)

③网友对小曾一时的想不开的嘲笑、不屑是非正义的,缺乏良知、缺乏爱心和责任心的行为。(2分)(留空补抄题例用)

环境保护是重要民生问题

环境保护是重要民生问题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深刻揭示出环境保护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强调环境保护是重要民生问题,首先在于环境保护是惠及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 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民生”一词始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孙中山先生则将之上升为“主义”,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环境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对人的影响在总体上来说具有同一性和无差别性。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无论老幼贫富,环境是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状态。环境保护得好,全体公民受益;环境遭到破坏,整个社会遭殃。 保障民生离不开环境保护,改善民生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的状况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左右着社会的发展水平,并最终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立足于社会全面发展和文明不断进步的高度,仅仅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还远远不够,更要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即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和能力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社会成

员创造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要实现上述目标,环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才能在物质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同时,充分享受到生活质量的改善,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从而跨入更高、更良好的生活境界。 强调环境保护是重要民生问题,是基于对当前环境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深刻认识。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中集中出现。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的环境问题积聚和暴发出来,严峻的环境形势已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指数的提高。 环境污染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健康,是人民的最基本权利。民生问题随着不同社会阶段而呈现出不同的重点,人们对于民生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20多年前,还处于加快解决温饱问题、摆脱贫穷落后阶段的我国,环境问题并没有进入民生视野;而20多年后,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显现,以及对环境污染给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深刻认识,环境问题已与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一样,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2007年年底,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对800户家庭开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专项抽样调查显示,80%以上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给本人和家人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近段时间连续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警告。湖南省浏阳市镉污染事件已出具的有效检测结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一、民生问题的界定 对于“民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具体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果对民生的界定过于模糊或者过于宽泛的话,那么,基于这种界定的民生政策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于庞杂、模糊不清的状况。相反,如果对于民生的界定过于狭窄的话,那么,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民生政策也不免会出现不到位、不全面的情形。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同上,第825页)“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同上,第835页)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立论的。 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难以把握,所以,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二、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春节民生问题的思考

春节民生的思考 2010级法学一班仲云云 摘要: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它是新年的开始,是一家人合家团聚的日子。在此期间的许多问题都反映了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表达了人们群众最真实的需求。春节交通,春节消费是反映民生问题的有力证明。 关键词:春节交通春节消费民生重要性解决措施 春节是中国最富特色的节日,在春节期间的民生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尤其是当下一些涉及普通百姓生活利益的春运问题和消费问题。在这个温暖、和谐的2011年春节期间,笔者对其期间的民生问题做了一些实践调查,采访了一些普通民众,收集了有关资料,分析了春节民生之中有关春节交通,春节消费等问题。 一、春节及春节民生 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它强调的不仅是人的生存条件,而更追求人的生活质量。民生问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群众利益的起点。春节期间人们在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是对于现实生活中民生问题的最好反映,尤其是人们在此期间的一些观念和消费行为。笔者在此期间,做了一些社会实践,其中反映了许多春节期间的民生问题。 二、春节交通及问题 春节是亿万中国人团圆的日子,也是千千万万在外务工这期盼回家的日子。一年到头,一地打工的艰辛,与父母儿女离别的忧伤,都即将被回家过年的喜悦冲淡,然而,对许多农民工来说,回家过年的路却是艰辛漫长。 临近春节的一天,笔者走访了宿迁市沭阳县的火车站,我们县的车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中转站,汽车票太贵,许多人都会坐火车,然后再从我们县城坐到其他地方。当我进入车站就被吓了一跳,偌大的车站里到处都是人,站着的躺着的坐着的都有,几乎都是农民工打扮,还有人棉被裹在身上就这样躺在车站里睡觉。 事实上,春运期间车票供不应求造成车票价格上涨,符合市场价值规律,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人却借此大发其财,所谓的黄牛党,他们通过其特殊的社会关系,或者通过雇佣大量人员打电话,排队等方式一次性取得大量车票,囤积居奇,高价出售,从而加剧了春运矛盾。在春运期间,车站的附近总有这些人神神秘秘的拉住过往的行人,问其要不要票,他们利用乘客急于回家的心理高价兜售,而乘客却也不得已接受。在笔者与周围要回家的民工聊天时,笔者了解到,他们为了能早日回家过年,许多人是转了几天没买到票的儿从黄牛那里高

一份突出民生导向的务实报告——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一份突出民生导向的务实报告——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极不寻常。这是一份非常时期的政府工作报告。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来在三月初例行召开的两会延期到五月下旬。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必须综合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新的形势,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和工作安排要做出适时调整。 在极度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如何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确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怎样化危为机应对更加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格局,所有的关注便聚焦到今年的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虽短,但内容依然是沉甸甸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把握了一个“实”字,突出了一个“民”字,回应了各方关切,是一份突出民生导向的务实报告。 把握一个“实”字:直面困难挑战,着力当前谋及长远 这份报告的一个最大看点,就是没有提出2020年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这是实事求是的。 事实上,不提出具体的经济增速指标,也有利于我们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唯GDP数字论英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果有一个数字杠杠横在那里,许多地方就难免会在数字上搞层层算账、层层加码,甚至弄虚作假形成新的形式主义。眼下,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抓好复工复产达产,畅通经济社会循环,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守住“六保”底线,稳定经济运行。长远看,面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们决不能回到简单以经济增速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老路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疫情对我们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从经济工作的角度看,一方面我们做好“六稳”落实“六保”,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化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改变数字增长思维,全力提高发展质量,这也是应对疫情挑战产生的历史机遇。无论是实施疫情防控,还是适应后疫情时代,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客观来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努力,我国经济实力已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疫情发生也暴露出我们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上还有诸多欠缺,必须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所以,看淡一点增速,抓住发展质量,才是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才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 当然,不确定具体全年经济增长指标,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不重要。其实,宏观经济运

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而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民生最根本的途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久治安。 关键词:民生教育就业医疗住房 一、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不断地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上学难问题 由于教育产业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应试教育等因素造成的影响,造成了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教育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教育薄弱和边缘化等问题。当前,在广大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在城市贫困群体中间,上学难问题依然非常严峻。 (二)、就业难问题 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比其他国家更复杂,解决就业的任务更繁重。因此,就业工作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下岗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的逐渐增多以及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形势开始变得越来越严峻。 (三)看病难问题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和医疗费用的逐年上涨,看病难问题已是困扰很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的重大问题。而且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房屋设施简陋,设备缺乏,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医疗水平还是相对落后,最终导致许多农民生病不能及时治疗,病情严重不能得到治疗,最终遗憾地死去。 (四)住房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带来的进步是不容否认的,但我国住房制度存在市场化过度、经济发展功能过强、货币化分配不到位等问题,并且住房保障机制还很不完善,存在操作性差、实效性差的问题,导致我国房价上涨过快,超出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致使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普遍存在住房难问题。 二、民生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一)上学难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教育乃民生之基,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就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教育不公,资源配置不合理,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吸引了大量的社会

房价过高对民生的影响和分析 论文

房价过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化及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住房供求失衡,出现了区域性投机购房过热现象,房价涨幅远超居民收入增幅。尤其是近几年,部分城市房价连续快速飙升,“房价高、住房难”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连续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住房问题都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民生热点之一。从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住房已成为社会矛盾激化、各方利益冲突的焦点问题。房价过高对房地产的协调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金融的稳定运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各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字:房价上涨 房价过高的危害 1、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及损害房地产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高价房导致房地产市场过热,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在几大重要行业中占居首位。房地产能否良性发展,不仅关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多个行业,还会对整个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从以往经济数据可知,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

地产,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的状况,从地方政府层面分析,有太多的国有企业、政府部门介入房地产之中,房地产承担着财政增收、GDP增长、城市改造等重任。地方政府越来越倚重拍卖地皮、推高房价带来的经济繁荣,这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2、积聚了巨大的银行信贷风险 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必将导致更多的消费者通过长期按揭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住房需求,消费者在办理按揭的时候通常根据自己当前的收入水平预期未来的债务偿还能力,一旦将来实际收入达不到预期的水平,就很可能出现相互拖欠、甚至不能偿还的现象。如果经济出现整体不景气,社会上就会出现大批的“负资产者”。信用渠道的阻滞和中断,将会严重危害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3、抑制了其他正常消费,社会利润过度集中于房地产领域 消费需求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由投资波动所引起的震荡。在购房过热的背景下,普通工薪族基本上都是靠大比例信贷资金购房。为了住房这个基本生存需要,他们不

关于当今中国民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当今中国民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民生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建设被关注的重点,近几年来,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环境保护等领域,我国加快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步伐,一系列相关社会政策付诸实施,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对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具体成果如何呢?请看本次调查的几点结论。 70%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然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城乡居民认为,他们的生活水平比五年前有所上升,只有12.4%的城乡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有近60%的城乡居民认为,未来5年的生活状况还将继续改善。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和生活状况改善的充分肯定,也表明了对未来的良好预期。 自2006年以来,农村居民的受益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在有关资料2006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有所上升的比例为69%,高于同期的城镇居民近13个百分点;而在2008年的调查中,认为生活水平有所提升的农村居民比例上升到了76.3%,依然比同期的城镇居民高了13个百分点。这种趋势说明,自2006年以来,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保农、惠农、助农、富农的政策,使得广大农村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收入差距方面,据此次调查数据测算,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最高20%收入组的家庭平均收入是最低20%收入组的16.3倍。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相当明显,城中地区的居民家庭收入平均是城东部与西部的2.03倍和1.98倍。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制约了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调查数据显示,在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率上,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差距甚为明显。以冰箱为例,最高20%收入组家庭有87.5%拥有冰箱,而在最低20%收入组中只有22.75%的家庭拥有;家用电脑的差距就更为明显了,最高收入组有近2/3的家庭有自己的电脑,但最低收入组中有电脑的家庭只有不到4%!因此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对于启动内需是十分关键的。 物价、看病、收入差距和失业是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在调查给出的18个社会问题中,公众认为最为严重的前三项是“物价上涨”、“看病难、看病贵”和“收入差距过大”;排位第四到第七的分别是“就业失业”、“住房价格过高”、“贪污腐败”以及“养老保障”;排在八至十位的分别是“环境污染”、“教育收费”和“社会治安”。除“物价上涨”属于阶段性问题外,其余社会问题的排序和调查相关资料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 与农村人口相比,城镇居民认为“就业失业”和“住房价格过高”与其切身利益相关,有30.5%左右的城镇居民把它们排入前三位的社会问题,而在农村居民中仅有15%左右的人如此认定。相反,在农村居民看来,“看病难、看病贵”是他们急于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这里特别指出一点:这个调查是在2011年8月进行的,当时物价问题突出,现在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物价大幅回落,就业问题因经济形势变得非常突出。 大部分居民感知到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但近40%的人认为矛盾不会激化 在调查中,我用“各个社会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冲突”这个问题来考察民众对社会群体利益冲突的现实感知。结果表明,一方面,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状况给予了肯定,认为“有一点冲突”和“没有冲突”的人占了70%,但另一方面,也有30%的人认为存在较大的或严重的社会群体利益冲突。 当前主要的社会群体利益冲突主要聚焦于贫富矛盾和干群关系 公众对于社会群体利益冲突的感知,主要集中在对一系列社会群体之间差异和矛盾冲突的判断上。在调查中,列出了七对具有对应关系的社会群体,向公众询问“哪两个群体差异最大”,“哪两个群体最容易产生矛盾”。结果表明,无论是从差异的角度还是从容易产生冲突的角度,“穷人和富人之间”与“干部与群众之间”都排在前两位。这说明贫富关系和干群关系,是目前最需要处理好

3.民生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民生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公共财政的建设,用于民生项目的财政资金逐渐加大,主要有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住房、城乡统筹等内容。从本期开始将逐步整理部分民生项目指标供参考。 3.1 某城区义务教育项目评价指标与标准 某城区义务教育项目包括主要用于校舍维修、购置教学设备和学费资助等,以改善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减轻进城务工家庭的教育负担。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标准) 标准分值 一 级 二级三级 业务指标 目标 设定 情况 (6分) 依据的充分性项目资金设立依据是否充分。有批准文件:2分;没有批准文件:0分。 2 目标的合理性项目预定目标设置是否客观、合理。合理:2分;基本合理:1分;不合理:0分。 2 目标的明确度项目资金使用的预定目标是否明确。明确:2分;基本明确:1分;不明确:0分。 2 目标 完成 情况 (9分) 目标完成效果项目实施完成后达到预期的效果的:3分;一个学校未达到预期效果扣0.5分,扣完为止。 3 完成的及时性严格按规定时间完成的:3分;一个学校未按规定时间完成扣0.5分,扣完为止。 3 完成的相符性是否符合文件规定,完全相符:3分,基本相符:2分,部分相符:1分;不相符:0分。 3 组 织 申报内容真实 性和完整性 各区申报人数是否真实,申报资料是否齐全。真实完整的:5分,一个区作假扣1分,扣完为止。 5

管理水平(25分) 资金拨付的规 范性 市教育局和区教育局对专项资金是否按程序拨付。严格按程序办理:4分;部分环节没有按程序办理:2分; 不按程序办理:0分。 4 项目组织、制度 保障 依据市教育是否对本项目制定了相关政策、制度办法和发展规划及区教育局是否对本项目制定了专门的项目 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满分:4分;每少一项扣1分。 4 市教育局对项 目的管理 市教育局是否编制项目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表,对区教育局的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是否进行监督检查, 并制定资金跟踪反馈表。编制项目计划表、资金使用计划表和资金跟踪反馈表各得1分;对专项资金使用和 管理情况是否进行监督检查,满分3分,严格监督检查:3分,部分没有监督检查:1分,没有监督检查:0 分。 6 区教育局对项 目的管理 区教育局是否制定了专项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表,对专项补助经费的实际用途是否明确。一个区未制定专项补 助经费使用表扣1分,扣完为止。 6 社会效益(30分) 改善办学条件 通过项目投入,对改善了办学条件是否有帮助。90%-100%受益学校认为有很大帮助:6分;80%-90%受益学校 认为有很大帮助:4分;70%-80%受益学校认为有很大帮助:2分; 70%以下的:0分。 6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入学人数 变化 项目对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接受义务教育的作用。入学人数增加比例=(2010年入学人数-2006年入 学人数)/2006年入学人数×100%。≥60%:6分;50%-60%:4分;40%-50%:2分;40%以下的:0分。 6 学校的满意情 况 90%-100%受益学校满意:6分;80%-90%受益学校满意;4分;70%-80%受益学校满意:2分;70%及以下受益 学校满意:0分。 6 减轻进城务工 人员子女就读 义务教育负担 项目对减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义务教育负担的作用。90%-100%受益学生家长负担得到减轻:8分;80%-90% 受益学生家长负担得到减轻:6分;70%-80%受益学生家长负担得到减轻:4分;60%-70%受益学生家长负担 得到减轻:2分;60%及以下受益学生家长负担得到减轻:0分。 8 项目的可持续 性 教育部门对该项目做出远景规划,并出台相关政策的得4分,未作相关规划的不得分。 4 业务指标得分小计70 财务指标资金 落实 情况 (10 专项资金到位 率 专项资金到位率=实际拨付金额/计划投入资金×100%。≥100%:3分;90%-100%:2分;70%-90%:1分;70% 以下的:0分。 3 专项资金到位 及时性 专项资金按照项目要求及时到位的:2分;延迟到位:1分;一直未能到位的:0分。 2

对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从以上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落实来看我们党和政府的确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别是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灾举措,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和博大情怀。 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实行有利于就业的财政、税务、金融政策,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着力解决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其次,“教育是民生之基”。知识就是财富,科教兴国,百年大计。就是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国民素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义务教育,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所有的家长不再为学费发愁,让所有的校门都对莘莘学子敞开。 其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十三五发展新理念之共享:共享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课后测试

"十三五"发展新理念之共享:共享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我国从()时期开始,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沿用的“计划”调整为“规划”。√ A 九五时期 B 十五时期 C 十一五时期 D 十二五时期 正确答案: C 2. “十三五”一个重大的变化是,传统的人力资本、资源等优势正在(),为此必须通过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动力。√ A 加强 B 减弱 C 协调 D 统一 正确答案: B 3. “十三五”规划指出,()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A 创新 B 改革 C 发展 D 法治 正确答案: A 4. 根据我国国情,在继续增加公共服务的同时,要改变国家现代基本公共服务()性供给的局面。√ A 均衡 B 歧视 C 分散

D 统一 正确答案: B 5. ()提出国家全面放开二胎化政策。√ A 十八届六中全会 B 十八届五中全会 C 十八届四中全会 D 十八届三中全会 正确答案: B 6. “十三五”规划指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A 协调 B 绿色 C 开放 D 共享 正确答案: D 7. 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2014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 A 15.0 B 14.0 C 13.0 D 12.0 正确答案: A 8.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阶段。√ A 决胜 B 中间 C 关键 D 以上皆是

正确答案: A 多选题 9. “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做到()。√ A 优质教育资源应公平分配 B 国民教育年限应增加 C 要提高教育现代化程度 D 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 A B C 10. 改善民生共享发展的基本原则有()。√ A 坚守底线 B 突出重点 C 完善制度 D 引导预期 正确答案: A B C D 判断题 11. “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2. “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农村地区彻底消灭贫困。√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3. 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持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我国高房价对民生的影响初探——基于民众价值观视角

我国高房价对民生的影响初探——基于民众价值观视角 摘要:我国的房价在已经大大超出普通民众购买力的情况下仍然持续高涨,给 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巨大的压力。本文从民众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了高房价 的危害性,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控制房价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确保社会稳 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房价危害价值观 0 引言 老子曾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把“人”和“道”、“天”、“地”是放在一个层次考察的。“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世界万物的起源;“天”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威,古代 皇帝即为“天子”;“地”乃是安身立命之基础;“人”即指芸芸众生,普通百姓。由 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把“人”与“道”、“天”、“地”相提并论,体现出了高尚的民生情怀。古人早已悟出的道理,到了现代化的今天反而略显苍白。“国以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是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但是如今,民生这条大道却被高房价,低就业率,飞涨的物价,暴力的拆迁等等问题挤的满满当当。尤其 是房价问题,已不再是一个高字可以形容的,早已达到疯狂的地步。 根据2010年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成交 量近9.4亿平方米,均价约4695元/平方米。另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站上 的数据显示,北京2009年第4季度,商品住宅成交均价排第一的“东钓鱼台花园”达70639元。而早在2008年,据赳客网“宜居城市研究室”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的商品房均价为14099元,杭州为13338元,就连武汉,南昌,贵阳等内地城市的 商品房均价也都在4000~6000之间。如此高的房价,不仅对经济产生了诸多消极 的影响,而且严重考验着正常的伦理道德秩序。在高房价重压下的普通民众们, 身心疲惫,生活变形,价值观体系紊乱,信仰危机也随之而来。具体影响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房价腐蚀了传统的婚姻爱情价值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 节一切个人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婚姻爱情观属于价值观的一部分。在高房价的今天,传统的以“爱情至上”的婚姻标准已经悄然发生了异化。恩 格斯曾经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爱情、婚姻是需要道德来维 系的,婚姻的质量、状况也与道德有关。以是否有爱情来判断婚姻是否道德,是 人类在进化发展中得出的结论,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时,我还处于孩提时代,由于好奇作祟,跟着我姑姑 参加过不少相亲活动。记得那时候,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对方的人品、能力、长相等,注重双方是否合得来,强调感情的因素较多,物质因素较少。但到了现在, 很多人首先关注的是物质经济条件,是否有房,是否有车,是否有良好经济来源。尤其是男青年,如果没有房子,即使人品再好,能力再强,也是等于空谈,因为 这些是隐性的,未必是一眼可以看出的,可是房子就不一样,它是显性的外在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一套房子几乎可以压倒一切。房子竟然成了是否开始爱情或婚 姻的首要先决条件。在很多生活压力大的城市,有很多相恋多年的情侣就因为买 不起房,而分道扬镳。不禁想起了曾经在网络上看见的一句话:现在女性择偶新 标准“有车,有房,最好死了娘”。由此可见,从过去的“爱情至上”过渡到今天的“房子至上”,高不可攀的房价无疑是幕后推手之一。

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

关于国家民生的14个经济指标含义详解 1、GDP 国内生产总值, 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 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

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2、PPI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与CPI不同,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的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通常认为生产物价指数的变动对预测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是有用的。

从制度的需求及供给分析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

从制度的需求与供给分析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 舒岳 (XX职业技术学院,XX XX 323000) 摘要: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长达30年之久,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而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又急需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对环境会计制度的需求强盛,但微观基础的需求动力不足。从长期看,对环境会计制度的强烈需求是大势所趋,但当前总体需求不足。由于环境会计可操作性不强及历史原因等,制约着环境会计制度的供给,导致供给非常不充分。鉴于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需求与供给均不足的状况,应该采用需求诱致型和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方式,尤其注意采用渐进式的推进。 关键词:制度;需求与供给;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又称为“绿色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辅以其他计量尺度或形式,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它旨在通过会计手段达到经济规律与自然生态规律的和谐统一,是社会责任会计的组成部分。 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长达30年之久,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而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又急需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弥补我国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缺陷和差距,正确反映企业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是我国环境会计生存与发展所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从环境会计制度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分析我国环境会计的相关问题,并从制度变迁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关的对策。 一、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需求分析 (一)建立环境会计是我国目前环境资源现状的要求 我国最近三十年来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由于相关措施不到位,导致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肆意排放污水废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何合理高效利用有限资源,认真治理污染已迫在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香花岭建设,今年下半年,镇政协工委组织政协委员,在民政所、卫生院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采取与部门负责人研讨,与站所负责人、村组干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座谈等方式,对我镇民生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就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一、我镇民生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注并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城乡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有医就、平安生活。调研中各界反映,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镇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目前,城乡居民收入稳中有升,其中,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475元,高于5000元的达到25%以上,低于2000元贫困线的不到15%;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198元,贫困人口不到农村人口的10%;90%以上的居民水、电、路、电话、电视五通,90%的居民拥有稳定的砖混和砖土木私宅,无房户和危房户不到居民总户数的1%;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9%;100%的村设有卫生所,96.4%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8%的非农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12%的城市困难居民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全面启动了农村低保,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了2%以内;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我镇关乎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房价看涨,中低收入居民无力改善住房条件。 街道300多户居民中,约有三分之一住在使用了10年以上的房屋内,近20户常住居民没有住房,常年租房居住。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盼望改善住房条件,不少农户也想在镇里或县城购买住房,但面对日益看涨的房价都深表无奈,只能等待观望。 2、投入少,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难以满足农民需要。 目前农村公共设施、质量低、农民集资建设负担等问题比较突出。由农民负担村组公路经济压力太大,象我镇渌到埠头过百花村到东安的公路属村级公路,县、镇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也多次向有关部门呼吁,但相关部门答复硬化该路须村组筹资,搞了配套工程,方可开工,据测算,仅这一项投入,就需要200多万元,几个村组实在无力负担。 3、管理滞后,农村公共设施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据反映,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建成的公共设施由于权责不明、管理缺位,造成失修,人畜机械破坏、无人管理以及后续维护缺乏投入等问题,难以长期发挥作用,给原本不足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了负担。调查统计,近几年全镇有荷叶塘村蓝球场水泥面因挖机进场装载锰矿被被压坏、大源村变压器被盗、塘复村烤烟房因管理缺位,未能完全发挥作用。杨柳村办公楼杂草丛生,塘复养老人员寥寥无几,功能未能发挥。

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

2012年第9期总第219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社会关注】 新形势下保障和 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 王 珏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462000) [摘 要]民生问题是转型期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 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特别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法治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9-0113-03 一、民生问题的内涵(一)民生问题的概念 “民生”是指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是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主要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强调要在科学发展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着力从各方面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也是党的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更是党中央亲民为民,求真务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生动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改善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日益突出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更加引起党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保障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首先,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社会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幸 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也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宗旨,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民生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主要矛盾。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定会影响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的深化。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关注民生、 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此外,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密切相关,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好不好,幸福不幸福,直接反映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因此,只有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执政宗旨。 (三)保障民生的根本是法治 法治是保障公民的教育权、就业权、经济权、社会保障权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公民需要有序的社会环境,法治保障公民受教育权以解决民生之基,法治保障公民就业权以解决民生之本,法治保障公民劳动报酬权以解决民生之源,法治保障公民物质帮助权以解决民生之依托。 充分发挥法律规范调整利益关系和促进社会和谐的 3 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