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美版美术 八年级下册 1.印象派的画家们

浙美版美术 八年级下册 1.印象派的画家们

浙美版美术 八年级下册  1.印象派的画家们
浙美版美术 八年级下册  1.印象派的画家们

第1课印象派的画家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印象派产生的时期,画派的主要画家及作品特点。

2.欣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进行笔法体验,感悟印象派作品光与色的关系变化。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情与思考。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期,也是转折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比较喜欢美术课的同学上课发言、工具准备、课前准备都做的很好,自然美术理论和技能就掌握的好。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总是丢三落四,工具也不能带全,学习任务就无法完成。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前多备课,课后多了解,尽量做到能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进行备课,同时也要多提醒,毕竟学生不带工具,是不能进行美术创作的。

三.重点难点

1.了解印象派的主要画家及其绘画风格,体会印象派作品光与色的关系变化。

2.掌握印象派绘画的表现技法,尝试用印象派的理念去进行绘画创作。

四.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美丽风景,看完以后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日出。

师:是的,日出。那么我把画面定格在这张图片上,同学们看到了哪些颜色呢?

生: 红色、黄色、深绿色、紫色……

师:很好。接下来,我要用这些颜色把日出的景色记录下来,首先我把目光瞄准了这块地方,我要留出一小块白色来代表太阳,在太阳的周围,图上淡黄色,接着涂上桔黄色、大红色……,就这样老师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了日出的瞬间印象。有一位名叫莫奈大师也曾经画过这样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你觉得它好看吗?

生:……

师:正向同学们的反映一样,在当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这幅近似速写的绘画作品叫做《日出印象》,它描绘了法国北部港口一个多雾早晨,画风有别于传统风景画细腻的表现手法。在1874年公开展出时遭到古典学院派的批评和嘲笑。一位叫勒罗瓦的艺术评论家写道:“糊墙花纸也比这海景更完整”并用“凭印象作画”来讽刺莫奈的作品及与莫奈作品风格相近的绘画为印象派。

活动2【讲授】(二)讲授新课

师:那么和莫奈作品风格相接近的画家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的作品。生:……

师:这一批画家中的典型代表还有马奈、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等,他们不满足于官方沙龙对他们的歧视,效仿1863年在法国举行的“落选者沙龙”,在巴黎举办联合画展,体现他们所追求的新画风,“印象主义”这一本义为嘲讽的名称,恰好符合了立志革新的这批青年画家,强调真实地表现客观对象瞬间印象的艺术主张,因此在他们举办第三次展览时,就开始以印象主义来命名自己的画展。所以,我们就称这些作品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印象主义绘画。但是很遗憾的是,这批画家的作品不但没有受到重视,而且遭到了敌视,在第八次展览后,这批画派就瓦解了,各自走上了自己不同的艺术道路,这时,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它在世界绘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用这种敌势的眼光看待印象派的绘画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对比欣赏中寻找答案!这幅作品是安格尔《莫瓦特歇夫人》,当时主流的绘画,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生:笔触、色彩……

师;对比中,我们发现《莫瓦特歇夫人》的肖像,用笔细腻,对形的追求以现实为基础,自始至终地追求着理想化的美。而印象派的画家们对传统的绘画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精细的笔触和大量的棕褐色的使用,色彩鲜艳明亮,笔触明显。我们再来看下莫奈的《睡莲》,他运用了哪些笔触。

生:横的笔触、竖的笔触、点的笔触、曲线的笔触……

师:莫奈的这一幅《睡莲》,采用了色彩并列的画法,在画面中出现了明显的笔触,我们在观看时,需要在一定距离之外去观赏,这样才能将并列的色彩通过观者的视觉混合,使色彩显得和谐而明亮。那么这些光色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你看到了吗?光通过三棱镜后,由白光分解成了彩色的光谱。莫奈根据这一科学原理,研究光线与色彩的关系,创作了一系列的组画。比如:鲁昂大教堂和干草垛,都描绘了同一物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照、不同季节下的色彩变化。慢慢地,印象派的画家们就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主张。生:齐读印象派画家的艺术主张:他们反对保守的学院清规戒律,打破了以往在画室里创作的通行做法。强调走出画室,在阳光下观察、描绘客观对象的光色变化,追求真实的色彩印象。

师:有人说:印象派是阳光下的画派,莫奈也曾说:“太阳升的太快了,落的也太快了,我都追不上他。”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莫奈《日出印象》,来进行作品赏析。看看画家是如何表现的。

生:……

师:《日出印象》是法国画家莫奈的代表作品,他描绘的是一个多雾的早晨,法国港口日出的景色。在这幅近似速写的绘画中,我们看到了光色的微妙变化,体会到了强烈的光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而且笔触非常的明显。画家就是这样表现日出印象的。

活动3【活动】(三)分组赏析

师:接下来,我们来分组赏析一下吧。这组为第一组,这组为第二组,这组为第三组,这组为第四组,单数桌的同学往后转,根据我给你们的提示,以及课本中的介绍,进行作品的赏析。

生:……

师:1.《马利港的洪水》是西斯莱的代表作。在这幅画中他并没有刻意地去描绘泛滥的洪水,或是去表现无情的天灾,而是将笔锋一转,把洪水泛滥之后的场面描绘的如威尼斯水城般的优美与生动,明明是一场灾难,却给人以温和宁静的感觉。在笔法的运用上,他将本应该调和的色彩,不经调色直接并列在画布上,让观者通过视觉去混合,从而大大提高了色彩的纯度和明度,整个画面明朗而透彻,清晰而细腻。不愧毕沙罗观看之后赞美道:“在所有表现洪水泛滥的作品中,这幅画是最优美的。”

2.《舞台上的舞女》是德加的代表作。他利用色粉画轻柔明媚的特点,捕捉芭蕾舞女在舞台上轻盈的舞姿。在这幅画中,离我们最近的芭蕾舞女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她娇美玲珑的身体正在完成一个旋转,扬起的手优雅地舒展着。在一束来自左下方光线的辉映之中,她的皮肤和舞裙显出极富魅力的色彩变化。其余三名舞者姿态不一,却都好似蝴蝶般正展翅欲飞。虽然舞台上的这些舞女们都是普通的演员,但是在画家的笔下,我们不难看出其对于光和色的追求,以及对美的礼赞。

3.《拿喷壶的女孩》是雷诺阿的肖像画,他亲切地捕捉到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女孩天真快乐的表情,给人以亲切活泼的感受,无疑,这种孩子的美丽,是整幅画最吸引人的地方。我们看到小女孩站在花草围绕之中,从脸部到衣裙上的花饰都很精致。为了突出人物,小女孩的服装采用了纯蓝色;为了不使这种颜色过于抢眼,她旁边的玫瑰花丛偏向于浅蓝而非绿色。女孩的肤色和玫瑰、腿部颜色和花园中的小路、蝴蝶结和天竺葵都是相近的颜色,整个画面

浑然一体,女孩的笑容显得格外的迷人。

4.《歌剧院大街:清晨雪景》是毕沙罗的代表作。他擅长用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来描绘城市的美丽景致,尤其喜欢从俯瞰的角度捕捉巴黎的街景,在这幅作品中毕沙罗将屋顶、树枝、地面细加修饰,并对街道尽头做了虚化处理,使其看起来一片乳白,柔和了整个画面,给人清晨的安详宁静之感。画者虽没有直接勾勒出雪的形态,却同样使观者很快地意会画面描绘的是薄雪之景,相当贴合“清晨”的主题。此外,毕沙罗运用了恰到好处的色彩和疏密有致的布局,让雪、人、车、马都动了起来,静谧中涌动着生机,忙碌中又很有条不紊。这种自由挥洒的笔法也正体现了印象派画家一种独特的思想和创作理念。

活动4【练习】(四)尝试绘画

师:接下来,让我来尝试绘画吧。

生:绘画。

师:巡回指导。

生:根据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

师:选出一部分作品进行展示。

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师:点评,总结。

活动5【练习】(五)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是谁的作品吗?

生:梵高的。

师:在美术史上我们称梵高是后印象派的典型代表,除了梵高以外还有塞尚、高更。因为他们在后期的绘画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所以评论家们又将这几个人划入了后印象派。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派生了后印象主义,使它成为可强调主观表现和艺术形式探索的欧洲现代绘画的开端。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新的问号,去搜集资料,看看后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如何在印象派画家的影响下,进行风格上的转变,来获取对印象派的新的认识。

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如果你喜欢印象派的绘画,有机会的话,你可以到法国的奥赛美术馆中欣赏。今天的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配合!下课。

人教版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七年级美术下册 教 学 教 案 杨店乡九年制学校 教师:冯伟伟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 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 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 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 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 导学生观察牛、马、母 亲、灯、举灯的人、跳 楼的人、逃生人的表 情、姿态,用形容词或 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 理感受,并讨论、分析 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 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 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

浙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 奇特的视觉图形教案

《奇特的视觉图形》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图形思维训练的探究综合实验课,主要是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视觉欣赏贯穿始终,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会吸引受众的注意,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它是创意的特色和亮点,是一种透射出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直观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能够尝试运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意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十六开铅画纸。 教师:课件、有关视觉创意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观察感知。 (1)课件展示法兰克福爵士音乐节的海报作品。先请同学们观察感知,然后谈谈构成画面的元素有哪些?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教师小结: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吸引受众注意的,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 (3)强化概念:该画面所透射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 2、引导欣赏。 (1)课件展现图片《为什么和平迟未实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和平鸽与人头骨两者联系在一起?有何寓意?

(2)归纳:作者利用异形同构的方法,将和平鸽、人头骨这两样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把和平与战争这对立的两极、差异的双方,互相借用,互相重合,融合为一个紧密的视觉幻象,给人的视觉造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发人深思。 (3)教师归纳:上述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片中虽然保持了图形的基本特征,但其中某一部分被其他相类似的形状所替换。这种构思方法称为元素替代。 3、构造图形。 (1)以同构或元素替代的手法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自己的创意或构思。建议小组合作,也可单独完成。 (2)教师巡回辅导。 4、评价 (1)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创作,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 (2)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将完成的作业悬挂在教室进行观摩。 5、课外拓展。 (1)课后可利用影子的形状来丰富自己的视觉语言。 (2)找出一些奇特的视觉图形,进行欣赏。

浙美版美术 七年级下册第4课 手绘校园风景

5.手绘校园风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的美感。 2.运用透视和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 3.培养热爱校园的情感,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处在初一阶段,对初中校园有着自己好奇的观察眼光,教师根据学生对校园所特有的情感,讲解校园风景的不同角度的透视关系及变化规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透视原理,进行手绘校园。 三.重点难点 重点:对校园环境进行仔细和深入理解,能利用所理解的透视知识,进行大胆地构图和创造性的表现。 难点:手绘校园景物的选择与构思,透视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创新。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揭示新课 播放美丽的校园风景照片,让学生谈对校园风景的印象。 说一说:(1)、你对校园有哪些美好的印象? (2)、你想选择哪个场景表达你的感受? (3、如何表达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想要有立体感,就必须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焦点透视的方法。 活动2【讲授】知识新授,展开教学 1) 放霍贝玛《林间小路》“这种现象有何规律?” 在我们的校园有这样规律的风景吗? (用校园图片进行教学,让学生有种亲切感) 出示PPT图片(图片校园小路、图书馆的书架、机房等) 2)欣赏古镇的风景图片 总结:发现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现象

3) 教师讲解透视的含义:客观物体因与人眼(视点)的远近距离和空间方位的不同,在视觉上引起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或近长远短等形象变化,称作透视现象。 是绘画中运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中表现物象的空间感一种方法。 4)出示平行透视教学楼图片,讲解分析画中的平行透视。 师生总结出平行透视特点:只有一个消失点且视点与画面平行。(图) 让学生对PPT图片中找出其的视平线和消失点 (通过实践考察学生对平行透视的掌握情况。) 5)出示成角透视的教学楼图片,讲解成角透视 成角透视:客观物体(指立方体)的各个面都不与画面平行而成各种角度时的透视现象。 想一想:这个立方体的透视规律(启发学生找到成角透视的特点) 师生总结出成角透视的特点: 是描绘的对象物体的视平线上存在两个消失点。 活动3【活动】师生研讨、知识巩固 辨一辨:哪些是成角透视、平行透视?(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活动4【练习】深入教学,知识内化 透视写生三步曲:1、取景2、构图3、刻画并出示相应的步骤图。 教师展示自己的校园风景速写(正面绘制校园一景,背面绘制了明信片的板式) 欣赏校园风景画的小视频,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 活动5【作业】小组合作,拓展延伸 用透视的方法画出校园一景(作业要求:注意取景,主次有别,详略得当。并且用制作明信片的方式呈现) 将完成的作业贴于黑板,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来体现评价的特性。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1 2009-05-16 13:50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与艺术表现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与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与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现的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与谐交融。 学生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她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就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就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她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的基本内涵就是本节课的重点。

浙美版美术 九年级下册 1.美术欣赏与收藏 教案设计

1.美术欣赏与收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理解美术收藏的目的和意义。 2、创新目标:从角色模拟、画面分析、文献理解中尝试描述、分析、解释及评价的方法欣赏美术作品。 3、审美目标:品读经典的美术作品,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从而客观判断美术史中经典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学情分析 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美术学科教学是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阵地之一。 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美术基础技能严重参差不齐,给美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些同学天生爱好美术,在自身兴趣的激发下,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美术素养自然会提高很快;而有些学生或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影响,认为学好数、理、化就能一统天下,或受父母家庭的影响,认为学美术没出息,再加上缺乏定的兴趣爱好,差异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三.教学重难点 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欣赏美术作品。 用对比的方法分析欣赏美术作品中构图的外在形式美。 四.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初初的感觉:描述 边欣赏边交流每幅绘画的第一感观。 画家画了些什么?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伏尔加纤夫》画了些什么?(近景、中景、远景) 小结你们已经学会了欣赏的第一招:用语言描述画面的第一感感觉,这是我们对艺术品最初的感觉。欣赏一件艺术品只停留在初步的感觉够吗?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分析。 活动2【活动】深入研究:分析 深入研究:分析 (二)画家用什么方法来突现画面主题? 1、画面的大色调 ①天空、海水、沙滩的色彩是怎样的?假如变成蔚蓝的天空、碧蓝的海水和自然态的沙滩你

浙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 1红色记忆 教案设计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红色记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通过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分析,学会掌握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领域欣赏?评述1课时 三、教学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分析。 四、教学难点如何用美术语言来赏析一件美术作品及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五、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的上课内容是《红色记忆》。每个人都有记忆,有欢乐的也有悲伤的。我们的祖国走过了几千年的漫长的岁月,其中有辉煌的成就,也有屈辱的历史。今天《红色记忆》这一课就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带领我们回忆一下中国近、现代100多年以来的历史。 一、情境导入 1、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有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每年都有上千万人前来瞻仰,这八幅浮雕作品记录了100多

年以来中国人民伟大斗争中的重要时刻,你能说出它们各自表现了什么历史事件吗? 《虎门销烟》1839年《金田起义》1851年 《武昌起义》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五卅运动》1925年《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 《抗日敌后游击战》1938年开始《胜利渡长江》1949年 2、音频导入播放《保卫黄河》音乐片段。 提问:?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称吗? ?这首歌曲描述了浮雕作品中的哪一个场景? 学生讨论后回答。 ?《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鸦片战争前夕,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焚烧,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歌曲《保卫黄河》描述的场景——抗日敌后游击战 《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

浙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美术上册目录 美术文库 第1课设计的魅力 第2课老师,您好 第3课卡通天地 第4课美丽的西湖 第5课巧用身边的材料 第6课瓷器风韵 第7课流光溢彩 本册综合 浙美版八年级15册美术美术文库教案教学过程

第1课《老师,你好》 教学目标 1、学习贺卡的设计和制作。 2、加深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通过运用已学过的平面设计知识进行贺卡设计与制作,培养形象创造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 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难点:设计出主题明确、造型简洁、艺术形象优美、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贺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生)铅笔、剪刀、胶水、橡皮、铅画纸等(师)优秀贺卡作品(包括电子贺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实物投影仪呈现课本第6页与第7页上的资料。屏幕上放映电子贺卡,为学生创设研究的氛围与空间,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贺卡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讨论:贺卡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文化、情感内涵?在展示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它有什么特色? 小结:虽然市场上有许多贺卡,但是自己设计最有意义,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可以在画面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二、开拓思路,激发创意 1、讨论: ①主题是什么?(提示:制作一张教师节贺卡。) ②运用什么图案为主?(提示:蜡烛。) 为什么人们常选择蜡烛作为设计符号或象征物来比喻老师呢?(提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事物来比喻老师呢? ③贺卡的折叠方式除了课本第7页所介绍的以外,还有没有别的? ④你喜欢第7页上介绍的卡片镂空方法吗?你想用在哪里? ⑤如何搭配色彩,使之既有节日气氛又能充分展示自我? 2、运用实例,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拓宽思路,通过将各种各样的作品进行比较,认识贺卡设计的造型特点和制作方式,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美术七年级美术教案(下)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二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第二单元春天畅想 第一课---------- 色彩的魅力 第二课---------- 春天的畅想 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第一课---------- 凝练的视觉符号 第二课---------- 亲切的使者 第三课---------- 喜悦与收获 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 第一课---------- 广而告之 第二课---------- 盛情邀约 第三课---------- 独特的装扮 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

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教具准备课件、画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回忆上学期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什么? 3.作品表现的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板书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新授:

(1)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和创作背景)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容是怎样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2)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三、课堂小结: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善于发现,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第二课时 一、继续上节课的艺术作品分析 a.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请同学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b.师讲述《格尔尼卡》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变形的手法) c.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

浙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 让世界更美好教案

《让世界更美好》教案 教材分析: 21世纪人类将面临十大全球性问题:石油告急、全球气候升高、水资源缺乏、紫外线辐射量增大、矿产资源耗竭、耕地面积减少、动植物品种和数量减少、沙漠面积扩大、人口膨胀、粮食需求可能超过地球的供给极限。结合这些公益招贴,谈谈如果要让世界更美好,我们必须要关注哪些问题。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关注人类社会,开展公益活动,培育爱心。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海报的概念,设计特点,海报设计的具体要素。 2、能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 3、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并体会美术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公益海报的海报主题范围及其结构要素。 难点:创意设计。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以“哈利伯特”预告片与环保的公益广告导入,区分两者的区别:商业性与非商 业性。 (2)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让世界更美好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地球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引起学生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习新课。 (1)请学生在理解公益海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明确公益海报的基本概念。 (2)出示海报的图片资料,得出公益海报的特点。 3、深入理解。 (1)出示《2050年的杯子》画面上是一只倒放的杯子,正中央是浑浊的水,水的颜色与背景形成对比,突出图案。 (2)了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十大全球性问题,让学生想想将来的环境。 4、即兴创作。 (1)请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加深对公益海报的了解。

(2)要求学生以“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设计一张公益海报。(3)教师进行指导。 5、评价。 在课后举办展览,自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选出最佳创意奖。 6、拓展。 请学生将制作好的各种资料在社区或校内进行公益活动的宣传。

浙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9课《巧用身边的材料》教案

浙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9课《巧用身边的材料》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感受纸杯的特点,通过剪、折、贴等造型方法,掌握纸杯DIY设计制作的要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改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创作乐趣,增强废物利用与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巧用纸杯的特性进行创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创作有特色和有创意的作品。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3.1.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感受纸杯的特点,通过剪、折、贴等造型方法,掌握纸杯DIY设计制作的要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改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创作乐趣,增强废物利用与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1.2学时重点 教学重点:学习巧用纸杯的特性进行创作的方法。 3.1.3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创作有特色和有创意的作品。 3.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 (PPT 1)师:之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使用过的一次性纸杯,都带了吗? 生:…… 师:纸杯里的水喝完了,我们一般会怎么做?来看一下,这是上周的有一天,我在你们班拍到的一张照片(PPT 2) 生:扔掉。 师:是的,扔掉。据报道,250个纸杯就可以毁掉一棵树,按我们每个人平均每天用三个纸杯来算,一年算下来,那该是多少啊?又要毁掉多少的树?。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我们能不能赋予它新的生命? 活动2【讲授】欣赏大师作品 师:我们的民间艺术家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使用过,但形状仍保持完好的纸杯,来进行艺术创作,欣赏下! 这节课就让我们赋予纸杯新的生命,巧用身边的纸杯,进行DIY设计。(点题PPT 7) 活动3【活动】探究一 探究一:纸杯的特性(PPT 8)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手中的纸杯,分组讨论下纸杯有哪些特性? 生:…… 师小结: 1、纸杯是立体的,是圆柱体(形状) 2、纸杯是有硬度的,可以站立 纸杯可以剪切、挤压、变形(质感) 3、纸杯是有颜色的,有图案(有颜色、有图案)

2014浙美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期末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美术期末测试题 浙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试题(总分:100分)时间40分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10分) 1、“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是哪位著名诗人用作评价西湖的诗句?()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2、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哪一年?() A、2007 B、2008 C、2009 3、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是?()。 A、吴昌硕 B、潘天寿 C、赵之谦 4、《上升与下降》的作者是?() A、马格里特 B、彼得·布鲁特斯 C、埃舍尔 5、《红模型》的作者是?() A、达利 B、马格里特 C、金特·凯瑟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60分) 1、水彩画的特点是颜料透明、____、____,十分适宜表现淡雅的静物和____的自然景象。 2、服装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社交礼仪服、日常生活装、___、___、舞台展示服等。 3、人体的基本比例是:站___、坐___、蹲__。 4、一般宣传活动包括制定计划、__、__、设计制作、_等几个环节。 5、天下三大行书是:_____、_____、_____。

6、印章上文字凸起,盖在纸上后印文呈白底红字,称为“___”,又称“阳文”;反之,则称为“___”,也称___。 7、篆刻的工具一般以刻刀、___、___、宣纸、___最为重要。 三、名词解释(30分) 1、公益招贴 2、正形和负形 3、写出汉字演化的过程

B C A C B 水色交融、淋漓流畅,雨雾朦胧 职业装、运动装 七、五、三半 策划方案、收集资料、活动开展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 朱文、白文、阴文 毛笔、墨、印泥 公益招贴: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服务于公众利益的广告的宣传,旨在增进公众对突出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缓解。 正形和负形:一个图形,一般包括有图案的部分及衬托图案的部分。属于图案的部分成为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负形。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浙美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茶香四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设计。 2.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用品,也为世界人士所普遍喜爱,它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 100年,茶在神州已广为人知。公元U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茶与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 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包装设计精神以及茶具的造型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科书全面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如茶的历史、茶的制作工艺、饮茶的益处、茶叶的品种、茶与艺术(如绘画、书法、木雕)、茶馆文化、不同时期的茶具以及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盒等,还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本课程所涉及的茶文化领域很广,这里安排2课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我国有哪些名茶;怎样品茶;茶的制作方法及过程;饮茶有什么益处;饮茶的茶具有哪些,有哪些茶叶包装设计。通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在前一节课了解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关注点设计制作一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 标志设计 教案

《标志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标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了解和掌握标志的种类特征以及设计方法。 3、欣赏作品,体会现代标志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生活中的标志的作用和特点。 难点:标志象征意义的表现,色彩在标志设计中所表达的特殊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铅笔,画纸。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引发兴趣。 (1)教师:“春季万物复苏之际,你们愿意丢卸掉沉重的书包,换上自由随性的衣物,去看看外面的美妙世界么?”边说边放映课件《生活中的标志》中的吉普车,跑鞋和背包客图片,并放映相应的标志。 (2)情景导入,以设置“印度之行”的情景模式导入新课《标志设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揭示主题,深入课题。 (1)放映印度国情PPT,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教师顺带介绍印度的风土人情,并引导“印度是一个文化深厚,非常富有神秘气息的国家,并有非常多有趣的标志。” (2)介绍标志的起源(源于上古时期的图腾)。 (3)放映印度两个商业标志(印巴文化/天堂眼)图片,让学生欣赏理解并指出标志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其作用是信息传达,并让人通过特定的符号记住其含义。 (4)讲解标志的形式,通过具体图形PPT放映,让学生加深理解。 (5)讲解英联邦运动会(在新德里)图示的设计说明,指出优秀标志的标准。 (6)结合优秀标志的标准,指导学生来讨论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志的意义。 (7)放映不同奥运会标志,感受各个城市不同的文化背景。 (8)介绍标志的主要类别。

3、教授设计过程,点明注意事项。 (1)标志设计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 (2)标志设计是一个多元吸收整理的过程。 (3)标志设计要突出重点吸引眼球。 (4)标志设计方法(选题构思——选择形式——设计草图——配色——确定图形) (5)标志和色彩【A:提问:同学们平时生活中发现标志用的最多师哪几种颜色? B:用三原色较多(红黄蓝)最能吸引眼球】 4、拓展延伸。 (1)为自己喜欢的国家或地方设计一个标志。 (2)作业要求:设计简明,富有创意,注意颜色搭配和造型变化。 5、学生作品展。展示学生作品。

八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浙美版

年级美术上册目录 美术文库 第1课设计的魅力 第2课老师,您好 第3课卡通天地 第4课美丽的西湖 第5课巧用身边的材料 第6课瓷器风韵 第7课流光溢彩 本册综合

浙教版八年级15册美术美术文库教案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学生设计意义 (一)欣赏发现一、新课导入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思考与讨论各自的感受: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你对他了解多少? 学生回答 教师简要概括 王羲之的生平 激发学生兴趣 二、引入 展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了解他的生平 学生欣赏讨论通过范例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能 够了解中国书法史上的著名书法作 品 (二)体验探究三、欣赏课本中的图片, 加深印象 提出问题:如何评价我国 古代书法的艺术成就? 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扩展自己的知识 面 五、归纳小结 教师小结:中国书法的艺 术成 六、内容延伸 (1)了解流行色 (2)了解三位抽象画艺术 大师 学生欣赏,提出 自己的疑问 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学习的主 体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七、布置作业 任选三位抽象画艺术大师 的作品一幅作品进行评价 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多未知知识 的渴望 八、作业评价 多学生较精彩的评价进行 引用 通过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评价,体 验美术评论的精彩之处

方案1 第1课《老师,你好》 教学目标 1、学习贺卡的设计和制作。 2、加深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通过运用已学过的平面设计知识进行贺卡设计与制作,培养形象创造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 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难点:设计出主题明确、造型简洁、艺术形象优美、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贺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生)铅笔、剪刀、胶水、橡皮、铅画纸等(师)优秀贺卡作品(包括电子贺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实物投影仪呈现课本第6页与第7页上的资料。屏幕上放映电子贺卡,为学生创设研究的氛围与空间,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贺卡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讨论:贺卡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文化、情感内涵?在展示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它有什么特色? 小结:虽然市场上有许多贺卡,但是自己设计最有意义,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可以在画面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二、开拓思路,激发创意 1、讨论: ①主题是什么?(提示:制作一张教师节贺卡。) ②运用什么图案为主?(提示:蜡烛。) 为什么人们常选择蜡烛作为设计符号或象征物来比喻老师呢?(提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事物来比喻老师呢? ③贺卡的折叠方式除了课本第7页所介绍的以外,还有没有别的? ④你喜欢第7页上介绍的卡片镂空方法吗?你想用在哪里? ⑤如何搭配色彩,使之既有节日气氛又能充分展示自我? 2、运用实例,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拓宽思路,通过将各种各样的作品进行比较,认识贺卡设计的造型特点和制作方式,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三、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主题:制作一张教师节贺卡,可以采用绘画也可采用电脑制作的方式。 要求: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所学的贺卡设计知识,设计出主题明确、造型简洁、形象优美、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贺卡,表达出对教师的祝贺与热爱之情。 (1)学生设计小样,在实物投影仪上投放或在屏幕上放映,陈述设计意图。 (2)师生讨论,学生进行小样修改、完善。 (3)学生完成设计制作。 四、学习评价,深入体会 (1)学生作业互评,师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2)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标准有:①能否热情参与讨论和展示作品的活动,大胆表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雨冲中学龙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三个面向”和江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讲话的指引,认真贯彻落实鲤城区的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再贯彻教育方针的思想知道下,办出我校信 息科技教育特色并全面事实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使学校各项工作有一个新发展和新水平。 二、主要工作: 1、深入的学习各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尽力的工作。 2、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 (1)、组织学生报名活动。 (2)、组织学生培训活动。(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相应的兴趣小组、竞赛小组。) 3、加强备课组建设,重视每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 (1)备课组长认真履行职责,负责组内各项日常工作

的贯彻与落实,组织好每次的教研活动,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2)每次的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说课,上课和听课与评课活动,以及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经验的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认真开展外出听课、观摩教学录像后的取经说课,上研讨课,评课等教学实践活动。 (4)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每个美术组成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 4、继续在校园内的玻璃橱窗展示学生作品,绘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5、美术教师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个人认真备课,批改美术作业,辅导学生,促使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教案资料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一课红色记忆 (一课时) 目标: 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美术作品形式。 教学难点:革命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1)作品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硝烟》《胜利渡长江》。(2)介绍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创设和渲染学习气氛。 (3)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对美术作品有了初步了解。 2、深入理解 (1)欣赏教科书中美术作品《启航》、《占领总统府》、《开国大典》、《太行铁壁》等革命美术作品。 问:你喜欢那幅作品?为什么? 以上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形式?

(2)举例分析《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所描绘 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 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 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 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 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董希文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评价:“缺少一点油画特色。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 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 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 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 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 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 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 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 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 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 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浙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 9让世界更美好 教案设计

让世界更美好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公益海报的概念、种类、表现方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公益活动,使学生形成关注人类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同时在活动中增强对美术的热爱、对现实生活关心,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2.通过对公益广告等知识的引导学习,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广告艺术的现实表现力,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创造出生动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公益海报,并尝试将各种艺术形式运用于生活实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心。 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地球环境的变化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个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愿望,但事实上总有一些情况跟这种愿望格格不入,如过度砍伐森林、浪费水电等现象。由于这些现象的发生,使我们的家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总的来说,缺少环保意识、对现实的漠不关心造成了我们现在的环境困境。青少年作为世界的未来,更应该成为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积极宣传者,环保意

识正成为每个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因此让学生关注社会、设计公益海报、开展公益活动,成为本课教材的重点。本课的第一部分从图形创意出发,将形象生动的几幅公益作品展示给学生,在感性认知中了解生活中的环保等各种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公益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公益海报设计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并说明设计原理,从学科体系上建构学生的知识点。然后分析事例《心灵之窗——目染篇》,详细了解海报的基本结构,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创作一幅公益海报。从这个结构安排上,可以见到本课的编排体系采用建构主义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从学生兴趣出发,逐渐由兴趣过渡到知识的学习,逐步巩固知识。 在本课的第二部分以各种形式的公益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借鉴学习这些知识,在教材中引入了环保小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本课的第三部分主要整合前面介绍的知识点,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设计一个公益活动。这里包括宣传活动的各个环节的介绍制作等,这些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成为宣传环保的重要内容,同时让学生尝试制作一下,理解公益活动方案的制作过程,真正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是设计公益海报,关注社会并能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适当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说明

龙里县洗马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书教材说明 科任教师:姜斌 1、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中国画局部)元代黄公望 2、鲁迅与美术鲁迅(1881—1936),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的“民族魂”。 画在植物标本上的“猫头鹰”(1911年)为北京大学设计的校徽(1917) 3、标志是现代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 4、校园环境标识设计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安全,现代社会设计了一系列环境标识,用于指示和导向等。 在现代城市中,环境标识是一个范围比较广泛的视觉识别系统。它主要包括:指示导向标识(如标志、路线导向标牌等)、识别标识(如显示不同活动场所等)、警示规则标识(如禁止吸烟、不准践踏草地等)、装饰标识(如美化环境)等。 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醒目、实用和美观相结合,同时注意与环境相协调。 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流程: ①考察环境②确定内容③设计形式④选择材料加制作⑤安装 5、手绘校园风景焦点透视,是指绘画中运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物象空间感的一种方法。塑造出物象的空间感。 成角透视,是描绘的对象物体在视平线上存在着两个消失点。

平行透视,是表现二维空间最简单的方法。通常只存在一个消失点,视点与画面处于平行状态。 6、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的作品称为“山水画”,而非“风景画”,是有其独特含义。山水画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智慧与情感,体现了东方艺术的崇高审美理想。画家借描写自然景物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情景交融中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从东晋开始,历经唐、元、明、清以及近视现代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画家,创造了无比丰富与辉煌的艺术珍品。五代、宋、元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古人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境界。苏东坡评价唐代王维的水墨画和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除水墨山水外,传统山水画主要有浅绛山水以水墨为主,略施淡的赭石、花青色。青绿山水则是用水墨勾皴、淡墨打底,再层层设色,最后敷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色。 7、树石画法:古人把向上生长的树枝称为鹿角枝,把向下弯曲的树枝称为蟹爪。画树应先观察树的整体特征,再观察树枝。以枯树或冬天的落叶树作为观察的对象,容易了解和种树的生长规律与基本结构。 8、山水画小品山水画小品创作一般包括思立意、章法布局、起笔落墨三个基本过程 9、暑假生活记录册 书的开本拿整张印书纸裁开的若干等份的数目做标准来表明书刊本子的大小叫开本。常用的开本形式有32开、16开等,如这本课本就是16开本的。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