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种设备事故上报及处理规定

特种设备事故上报及处理规定

特种设备事故上报及处理规定
特种设备事故上报及处理规定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

(讨论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有关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验检测活动中发生的特种设备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

本规定不适用于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引发的与特种设备相关的事故。

第三条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认定事故责任,提出处理和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和依法调查处理。

第五条对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中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同级监察机关或者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章事故报告

第六条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后,事故单位及有关人员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尽快核实有关情况,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逐级上报事故情况。

对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特别重大事故还应当报告国务院。

情况紧急时、特种设备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巨大、抢险救灾难度大、或者社会影响较大的,可越级上报。

第七条一般以上特种设备事故应当采取快报、续报、结报形式向国家质检总局报告。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向国家质检总局事故调查处理机构报送统计月报和年报,同时报送特种设备事故情况。

(一)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后,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

尽快采用电话、传真及网络等方式向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逐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快报内容至少包括:事故发生单位、时间、地点以及事故设备种类、事故现象、伤亡及涉险人数、事故等级和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

(二)快报对事故情况尚未报告清楚的,以及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在5日内进行续报。

续报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简要经过、事故现场情况和设备损坏程度、事故伤亡或涉险人数变化情况以及初步估算的直接经济损失、防止发生次生灾害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三)事故结报应于事故调查报告批复后5日内上报,内容包括事故等级、事故性质、事故主要原因、采取的应急与预防措施及其处理建议等。

(四)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在每月25日前和每年12月25日前,将所辖区域本月、本年特种设备事故情况、结案批复情况及相关信息以快捷方式逐级上报,直至上报至国家质检总局事故调查处理机构。

第八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设立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110、119或政府应急平台报告特种设备事故。

第九条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

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事故发生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需要启动事故预案的,应按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分工,积极组织协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第十条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后,有关单位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对设备、场地、资料进行封存,专人看(保)管。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负责移动的人员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有条件的应当现场制作视听资料,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事故调查结束前,未经事故调查组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移动设备、转移或毁灭相关资料、破坏事故现场。

第三章事故处理

第十一条事故调查报告应当由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复。负责批复的人民政府应在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对事故调查报告进行批复。

事故调查报告和批复意见应送达事故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发生单位和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并报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抄送参加事故调查组的有关部门和单位。

第十二条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批复意见,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行政处分。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批复意见,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相关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

负有事故责任人员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关部门应当将批复的执行情况报送负责批复的人民政府和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对不按时执行的,应当提请当地人民政府依法进行办理。

第十三条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接受工会和职工的监督。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事故责任单位当事人、负责人等进行安全责任训诫教育。

国家质检总局应当针对发生事故的原因和性质,对相关规章、安全技术规范进行评估,必要时应予及时制定或者修订。

第十四条事故处理情况应当由负责组织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外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十五条当事人或有关责任人员对接到的事故批复意见持有异议的,在15日内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第十六条事故报告批复后,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

术监督部门将按照每起事故的相关资料汇编成特种设备事故档案,永久保存。

事故档案包括:事故现场勘察记录、调查笔录、事故调查报告、批复意见等文字材料和有关音像资料。

事故档案应同时报国家质检总局事故调查处理机构备案。

第十七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特种设备事故的情况、特点、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特种设备的管理和技术特点、事故情况,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第六章罚则

第十八条发生特种设备重大及其以下事故,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事故发生单位、事故责任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实施行政处罚。

发生特种设备特别重大事故,由负责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九条事故发生单位、事故责任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和事故责任单位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二)私自转移、隐匿、毁弃特种设备设计、制造、检验、

修理改造、使用登记、运行记录等技术资料、档案有关证据的;

(三)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与特种设备事故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

(四)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五)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的;

(六)不按事故批复处理意见及时执行的。

第二十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违反事故调查处理规定的,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一条参与事故调查的人员在事故调查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事故调查工作不负责任,致使事故调查工作有重大疏漏的;

(二)包庇、袒护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或者借机打击报复的;(三)未经事故调查组同意,私自泄漏调查秘密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