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向操纵机构设计报告

转向操纵机构设计报告

转向操纵机构设计报告
转向操纵机构设计报告

实验一:可分离式汽车转向操作机构设计

与三维CAD建模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过程说明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变得越来越普及。汽车转向管柱作为驾驶员操控汽车的重要部件,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任何来自转向管柱的异响、卡滞和变形过大都会给驾驶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行车安全。转向管柱主要包括转向轴总成、上柱管、管柱支架、紧定螺栓、拉脱锁、下柱管、下支架、旋铆销轴、锁定手柄等。转向轴总成通常是上端加工有连接花键,用来安装方向盘;下端焊接有万向节总成,与转向器连接,实现转向扭矩的传递。上、下柱管装配在一起,通过管柱支架和下支架安装在车架上。拉脱锁与管柱支架通过注塑装配在一起。

它的作用是将驾驶员转动转向盘的操纵力传给转向器。同时装有转向柱管安全装置和方向盘位置调节装置,分别是用于当转向轴受到巨大的冲击时产生轴向位移,使支架或支撑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防止驾驶人员因转向机构原因而受伤;以及因驾驶员身高不同,把握方向盘时要调整方向盘的高度来达到安全舒适的状态。转向操作机构是汽车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工作可靠性直接影响行驶安全。

本实验是根据机械原理,参考大众新桑塔纳转向操作机构参数,设计了转向操作机构的传动机构和动力机构。并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基于UG建模软件对转向操作机构的机构零件进行结构设计和优化,然后运用ADAMS运动学仿

真软件对转向操作机构进行仿真分析以及动画制作,对相关的参数进行分析,终完成本转向操作机构的简易设计。

2、可分离式机构设计方案与参数计算

(1)设计方案

根据网上查找的资料,转向吸能装置的设计方案一般有如下几种:

①可分离式

机构简图如图2.1所示。此类转向操纵机构的转向管柱分为上下两段,当发生撞车时,上下两段相互分离或相互滑动,从而有效地防止转向盘对驾驶员的伤害,但转向机构本身并不包含吸能装置。

②网格管、波纹管变形吸能式

机构简图如图2.2所示。其转向操纵机构的转向轴和转向管柱都分成两段,上转向轴和下转向轴之间通过细花键结合并传递转向力矩,同时它们二者之间可以作轴向伸缩滑动。在下转向轴的外边装有波纹管,它在受到压缩时能轴向收缩变形并消耗冲击能量。它的下转向管柱的上端套在上转向管柱里面,但二者不直接连接,而是通过管柱压圈和限位块分别对它们进行定位。当汽车撞车时,下转向管柱向上移动,在第一次冲击力的作用下限位块首先被剪断并消耗能量,与此同时转向管柱和转向轴都作轴向收缩。当受到第二次冲击时,上转向轴下移,压缩波纹管使之收缩变形并消耗冲击能量。

③钢球滚压变形式

机构简图如图2.3所示。其结构分为转向管柱上下两段,上转向管柱比下转向管柱稍细,可套在下转向管柱的孔里,二者之间压入带有塑料隔圈的钢球。隔

圈圈起钢球保持架的作用,钢球与上下转向管柱压紧并使之结合在一起。在撞车时,上下管柱在轴向相对移动,这时钢球边转动边在上下转向管柱的壁上压出沟槽,从而消耗了冲击能量。

④支架变形缓冲式

机构简图如图2.4所示。发生碰撞时,转向器向后移动,下转向传动轴插入上转向传动轴的孔中,上转向传动轴被压扁,吸收了冲击能量。此外,转向管柱通过支架和U形金属板固定在仪表板上。当驾驶员身体撞击转向盘后,转向管柱和支架将从仪表板上脱离下来向前移动。这时,一端固定在仪表板上而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的U形金属板就会产生扭曲变形并吸收冲击能量。

图2.1图2.2

图2.3 图2.4

(2)设计要求

根据汽车驾驶的要求,汽车转向操作机构有如下设计要求:

①操纵轻便,转向系应有能使驾驶员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

②转向盘转动方向与汽车行驶方向的改变相一致。

③按照《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的试验程序,人体模块以24.1km/h—25.3km/h的相对速度撞击转向操纵装置时,转向操纵装置作用在人体模块上的水平力不得超过11123N。

④转向操纵装置面向驾驶员侧能被直径为165mm球体接触的部分应平滑,尖角或凸起部位的圆角半径不得小于2.5mm。

⑤压缩行程:转向柱及中间轴的可压缩行程150mm以上;

⑥转向柱系统烦人最小临界压力:1.1—2.5kN;

⑦转向柱断开联接盒分离力:联接盒每个注塑销的破坏力为500N,转向柱上每个可断裂联接盒一般有2—4个注塑销;

⑧除了保证规定的轴向压缩力外,还要足够的抗弯强度,以提高轴向吸能效果;

⑨压缩吸能部分上下端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差异,保证压缩吸能力的传递

根据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参考上诉第一种设计方案进行设计。把汽车转向操作机构机构主要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机构为方向盘机构,主要由骨架等组成,通过矩形细花键与转向轴上端相连,并用螺母轴向固定限位;另一部分的机构为上转向轴,从转向管柱中穿过并通过支撑轴承和上端轴承支撑在转向管柱中,转向轴上下端用弹性挡圈轴向限位;另一部分为转向柱管,用支架固定在驾驶室的前围板上,转向柱管上装有组合开关、点火开关等部件。

本次设计中传动机构使用可分离式缓冲吸能机构,动力机构参照实际汽车的转向操纵机构为动力部分,简化为传动机构得到汽车转向操作机构完整的机构简图如图2.5所示:

图2.5 汽车转向操作机构机构运动简图

该机构的参数如下:Dab=385mm,Lcd=836mm,Lef=457mm,

Lgh=319mm。

此机构中传动机构处于极位,且同时处于死点锁死位置;动力机构(即方向盘机构AB)是转向动力机构,且传动过程中无死点。

计算机构的自由度:F=3*6-2*8-1=1。方向盘为主动件时,已知自由度为1,所以,该机构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可分离式机构运动学设计与仿真验证

将装配好的转向操作机构模型从UG中导出为.xmt格式,之后将其导入到Adams软件中进行运动学仿真。添加好各项运动副,将方向盘分别设置为驱动,辅以STEP(TIME......)时间函数,实现转向操作机构运动方向盘调节动作。

图3.1 导入UG中导出的.xmt文件图3.2 加载约束模型

图3.3 模型自由度验证模型

4、可分离式机构三维CAD建模设计与分析

(1)传动机构的设计

起初设计为波纹管式转向操作机构,之后不易对其进行仿真,所以改为可分离式转向操作机构。传动机构为上下两轴的连接传动,其中上转向轴长度为

823mm,下转向轴长度为460mm,且满足转向轴条件。转向轴主要的尺寸为直径为35mm,转向管柱最大直径为95mm。图4.1为传动机构的结构三维模型图。

图4.1 传动机构三维模型

(2)动力机构的设计

动力机构为方向盘机构及手柄的调节装置,其中方向盘最大直径为

385mm,方向盘调节装置的滑槽长度为80mm,可以对方向盘进行伸缩调节,手柄的调节角度为30°。方向盘与转向轴连接成转动副。动力机构的结构如图4.2所示。转向操作机构整体结构图如图4.3和图4.4所示。

图4.2 动力机构三维建模

图4.3 波纹管式转向机构三维建模图4.4 可分离式转向操作机构三维建模5、可分离式机构动力学分析与仿真

(1)运动分析

将转向操作机构的三维模型导入ADAMS软件中,对各个构件进行约束,然后动画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分别如图5.2、5.3和5.4所示.

图5.1 转向操作机构前后调节图5.2 转向操作机构前后调节

图5.3 分离式缓冲吸能

该机构的主动件为方向盘,通过给方向盘施加一个与水平面成30°角的力,在动力机构中产生传递,作用于传动机构,使转向操作机构上下转向轴进行分离。由之前的方案确定知道该转向操作机构的各个参数设计,现在对该转向操作机构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

在方向盘与地面之间添加单向力为11000N,设置的仿真时间为5s,仿真过程中上转向轴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分别如图5.4、图5.5、图5.6所示。

图5.4 上转向轴位移

图5.5 上转向轴速度

图5.6 上转向轴加速度

由图5.4、图5.5和图5.6可知,上转向轴下滑动,位移为H=135mm,且加速度突变,减少了对人体的刚性冲击。

该机构从动件为下转向轴,下转向轴的速度如图5.7所示。

图5.7 下转向轴位移

从动件下转向轴的速度如图5.8所示。

图5.8 下转向轴速度曲线

由图5.7、图5.8可知,从动件下转向轴向下运动,且加速度无突变,为上转向轴的滑动提供了空间。

(2)静力分析(不计重力)

汽车共有1个转向操作机构,查资料知中型汽车对人体的冲击力不能超过11123N,上下转向轴之间阻力不得超过500N。

在ADAMS中对各个构件进行修改,将重力设置为0。将初始给方向盘的力为11000N施加在方向盘质心上,运动仿真得传动件上转向轴的动能如图5.9所示.

图5.9 传动件上转向轴的动能

上下转向轴之间连接螺栓的摩擦曲线如图5.10所示:

图5.10 连接处的摩擦

上下转向轴之间连接处的轴套力如图5.11所示:

图5.11 连接处的力曲线

由上述仿真图可知构件上转向轴做向下滑动吸收冲击的能量,符合转向操作机构防伤功能,且从动件受较大的力,但是主动件需要施加的力合理,才能有利于控制;固定连接处的螺栓受到的力有集中突变,在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加以注意。

(3)吸能检验

把汽车转向操作机构的上转向轴加入平移驱动,上下转向轴之间连接处摩擦,所有约束加载以后测量转向操作机构在冲击力作用吸收能量的曲线。利用

ADAMS软件进行测量,结果如图5.12所示:

图5.12 转向轴吸能

能量吸收式转向柱除了要保证汽车正常行驶时的传递转向扭矩外,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碰撞力达到一定值时,转向轴可以伸长、压缩、弯曲或断开以消除转向齿轮的后移影响,达到隔绝首次碰撞影响的目的,满足传动条件。

6、可分离式机构主要零件加工工艺与建模方法分析

上转向轴、下转向轴的三维模型图分别如图6.1、6.2所示。

图6.1 上转向轴图6.2 下转向轴

图6.3 转向轴装配图

1.主要加工工艺

(1)尺寸精度

轴颈是轴类零件的主要表面,它影响轴的回转精度及工作状态。轴颈的直径精度根据其使用要求通常为IT6~9,精密轴颈可达IT5。

(2)几何形状精度

轴颈的几何形状精度(圆度、圆柱度),一般应限制在直径公差点围。对几何形状精度要求较高时,可在零件图上另行规定其允许的公差。

(3)位置精度

主要是指装配传动件的配合轴颈相对于装配轴承的支承轴颈的同轴度,通常是用配合轴颈对支承轴颈的径向圆跳动来表示的;根据使用要求,规定高精度轴为0.001~0.005mm,而一般精度轴为0.01~0.03mm。

此外还有外圆柱面的同轴度和轴向定位端面与轴心线的垂直度要求等。

(4)表面粗糙度

根据零件的表面工作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表面粗糙度值,例如普通机床主轴支承轴颈的表面粗糙度为Ra0.16~0.63um,配合轴颈的表面粗糙度为

Ra0.63~2.5um,随着机器运转速度的增大和精密程度的提高,轴类零件表面粗糙度值要求也将越来越小。

(5)加工工艺

一般轴类零件常用45钢,根据不同的工作条件采用不同的热处理规(如正火、调质、淬火等),以获得一定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

对中等精度而转速较高的轴类零件,可选用40Cr等合金钢。这类钢经调质和表面淬火处理后,具有较高的综合力学件能。

2.建模方法分析

先进入草图界面画出所需草图,再进行拉伸到所需长度,选择合适的平面进行下一个草图的绘制,绘制曲线过程中需要准的位置及尺寸数据,通过拉伸、回转得到初步的图形,之后对实体棱边进行倒圆角、CSG求和求差等操作,弯曲部分采用扫掠方法得到实体几何图形,对连接部位的孔进行螺纹操作。装配时用对齐、接触等方法对相关零件进行装配,确保其有相一致的中心线、接触面等。但是三维建模也有缺陷,不能赋予材料属性等各种其他重要属性,精度、尺寸要求都没有导入到实体几何中等。

7、可分离式转向操作机构安全性和轻便性优化设计的主要步骤

第一,确定转向操作机构关键结构性能指标;第二,建立操作机构多体模型,计算转向操作机构关键结构件主要尺寸数据;第三,建立适合于转向操作机构关键结构件拓扑优化设计的有限元初始设计域;第四,建立拓扑优化数学模型;第五,迭代求解;第六,获得转向操作机构结构件拓扑优化设计结果。

根据优化的数模进行实际制作试验件,验证是否满足各项性能要求,及与优

化之前对比主要的性能、尺寸的各项参数的变化,对于实际生产中的有利之处等。

8、实验结论与总结

根据仿真结果,汽车发生撞击时转向操作机构缓冲吸能机构符合防止人体由于此而受到很大伤害的要求,符合汽车安全性要求的规定。通过结构设计满足管柱的碰撞方面要求,保证驾驶员安全。在设计中转矩的功能实现及校核、安全设计及校核,都要经过大量的试验及分析才能确定。当然,一个成功的管柱设计不仅仅是以上两种功能上的实现,还有诸如角度调节和轴向调节等方面,还要经过强度、疲劳、固有频率、噪声、振动和吸能等各方面的大量的CAE分析、零部件及整车试验验证,同时还要考虑生产装配、成本和制造工艺等方面。

通过本次对汽车转向操作机构的设计,让我加深了对本门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了利用UG进行CAD三维建模的过程,并且较熟练的掌握了基于UG的零件建模和装配,初步学会了怎样利用ADAMS进行运动学仿真、动力学仿真等。虽然本次基本完成了设计任务,但设计过程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学习应用中能够更熟练、更有技巧,在不足之处有所改进。同时非常感老师和班级同学在这门课程中对我的帮助,让我能顺利完成本次的设计任务。

二、实验结果

1、机构运动学仿真动画文件(见附件1)

2、机构的运动学仿真ADAMS模型文件(见附件2)

3、零件的三维模型文件(见附件3)

4、装配模型文件(见附件4)

汽车转向系统设计计算匹配方式方法

1 汽车转向系统的功能 1.1 驾驶者通过方向盘控制转向轮绕主销的转角而实现控制汽车运动方向。 对方向盘的输入有两种方式:对方向盘的角度输入和对方向盘的力输入。装有动力转向系统的汽车低速行驶时,操作方向盘的力很轻,却要产生很大的方向盘 转角输入,汽车的运动方向纯粹是由转向系统各杆件的几何关系所确定。这时, 基本上是角输入。而在高速行驶时,可能出现方向盘转角很小,汽车上仍作用有 一定的侧向惯性力,这时,主要是通过力输入来操纵汽车。 1.2 将整车及轮胎的运动、受力状况反馈给驾驶者。这种反馈,通常称为路感。 驾驶者可以通过手—---感知方向盘的震动及运转情况、眼睛—---观察汽车运动、 身体—---承受到的惯性、耳朵—---听到轮胎在地面滚动的声音来感觉、检测汽车 的运动状态,但最重要的的信息来自方向盘反馈给驾驶者的路感,因此良好的路 感是优良的操稳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馈分为力反馈和角反馈 从转向系统的功能可以得知:人、车通过转向系统组成了人车闭环系统,是驾驶者对汽车操纵控制的一个关键系统。 2 转向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驶时,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转向系的基本要求如下: 2.1 汽车转弯时,全部车轮应绕瞬时回转中心(瞬心)旋转,任何车轮不应有侧滑。 不满足这项要求会加剧轮胎磨损,并降低汽车的操作稳定性。实际上,没有哪 一款汽车能完全满足这项要求,只能对转向梯形杆系进行优化,一般在常用转向 角(轮15°~25°围)使转向外轮运动关系逼近上述要求。 2.2 良好的回正性能 汽车转向动作完成后,在驾驶者松开方向盘的条件下,转向轮能自动返回到直线行驶位置,并稳定行驶。转向轮的回正力矩的大小主要由悬架系统所决定的前 轮定位参数确定,一般来说,影响汽车回正的因素有:轮胎侧偏特性、主销倾角、 主销后倾角、前轮外倾、转向节上下球节的摩擦损失、转向节臂长、转向系统的 逆效率等。 2.3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转向轮不得产生自振,方向盘没有摆动。 2.4 转向机构与悬架机构的运动不协调所造成的运动干涉应尽可能小,由于运动干涉使转向轮产生的摆动应最小。 汽车转弯行驶时,作用在汽车质心处的离心力的作用,轮载荷减小,外轮载荷

机械设计综合实验指导书与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综合实验指导书 及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机械基础实验中心雷代明 2017年3月 第一部分机械设计

实验一机械零件认知与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常用的机械零件的基本结构,以便对所学理论知识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2、分析常用机械零件的基本构造及制造原理。 3、了解常用机械零件的实际使用情况。 二、实验内容 通过观察,掌握常用的机械零件的基本结构及应用场合。 三、实验简介 机械零件陈列观摩,共包括: (1)螺纹联接与应用 (2)键、花键、销、铆、焊、铰接 (3)带传动 (4)链传动 (5)齿轮传动 (6)蜗杆传动 (7)滑动轴承与润滑密封 (8)滚动轴承与装置设计 (9)轴的分析与设计 (10)联轴器与离合器。 共10个陈列柜,罗列了机械设计内容中大多数常用的基本零件与标准件,并对相应的零件进行了结构和基本受力分析,联接和安装的基本方法的说明,有些常用的零件还给出了简单的应用举例。 通过本实验的观摩,学生可以对照书本所学的基本内容,初步领会机械设计的一些常用零部件的基本设计与应用原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对其所学的课本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四、实验要求 1、学生必须带上课本,以便于与书本内容进行对照观察。 2、进入实验室必须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其他同学。 3、不得私自打开陈列柜,不得用手触摸各种机械零件模型。 4、服从实验人员的安排,认真领会机械零件的构造原理。 五、思考题 1、常用螺纹联接的方法有哪些? 2、说明无键联结的优缺点. 3、在带传动中,带张紧的方法有哪些?

4、轴上零件轴向常用的定位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第二章滑动轴承实验 实验二滑动轴承基本性能实验 一、概述 滑动轴承用于支承转动零件,是一种在机械中被广泛应用的重要零部件。根据轴承的工作原理,滑动轴承属于滑动摩擦类型。滑动轴承中的润滑油若能形成一定的油膜厚度而将作相对转动的轴承与轴颈表面分开,则运动副表面就不发生接触,从而降低摩擦、减少磨损,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根据流体润滑形成原理的不同,润滑油膜分为流体静压润滑(外部供压式)及流体动压润滑(内部自生式),本章讨论流体动压轴承实验。 流体动压润滑轴承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轴颈旋转,借助流体粘性将润滑油带入轴颈与轴瓦配合表面的收敛楔形间隙内,由于润滑油由大端入口至小端出口的流动过程中必须满足流体流动连续性条件,从而润滑油在间隙内就自然形成周向油膜压力(见图2-1),在油膜压力作用下,轴颈由图2-1(a)所示的位置被推向图2-1(b)所示的位置。 当动压油膜的压力p在载荷F方向分力的合力与载荷F平衡时,轴颈中心处于某一相应稳定的平衡位置O1,O1位置的坐标为O1(e,φ)。其中e=OO1,称为偏心距;φ为偏位角(轴承中心0与轴颈中心0l连线与外载荷F作用线间的夹角)。 随着轴承载荷、转速、润滑油种类等参数的变化以及轴承几何参数(如宽径比、相对间隙)的不同,轴颈中心的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对处于工况参数随时间变化下工作的非

汽车前轮转向机构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汽车前轮转向机构学院:车辆工程学院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1、背景...................................................................................................... .1 2、题目:汽车前轮转向机构 (3) 2.1设计题目 (3) 2.1.1转向机构简介 (3) 2.1.2 转向梯形 (4) 2.1.3计算机构自由度 (5) 2.1.4机构设计 (6) 2.1.5 数据设计..............................................................。. (8) 2.2设计要求 (8) 3、设计内容 (9) 3.1 求转角 (9) 3.2 解析法设计机构 (9) 3.3 解析法检验 (11) 4. 设计结构分析 (12) 4.1 四种类型梯形结构的选择 (12) 5、转向梯形机构优化 (14) 5.1 计算机构自由度 (15) 5.2 运动分析 (15) 5.3机构设计方法 (16) 6、课程设计总结 (17)

1、背景 在汽车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汽车前轮定位参数的确定仍然是困扰汽车企业设计的难题,。汽车前轮定位参数是汽车的重要性能参数,前轮定位参数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很多重要性能,从而影响到整车的优劣。例如注销后倾角和内倾角将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回正性、直线行驶稳定性和高速制动时方向稳定性、转向轻便性;前轮的外倾角和前束值的合理匹配将直接影响到前轮的策划和异常磨耗,同时也间接地影响车辆的动力性和燃油的经济性。后倾角和前束值设计的是否合理还将影响这届影响到前轮的摆振,导致车辆操纵稳定性变坏,增加了有关零件载荷,从而降低行驶安全性和可靠性,摆振严重时会影响到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安全性。因此,如果前轮定位参数不合理,就会大大降低汽车使用性能,但由于前轮定位参数的确定必须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前轮定位各参数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不是完全独立的,这给前轮定位参数的确定增加了困难。 汽车的转向传递机构的主要作用就是使用汽车在转向时期内、外轮具有正确的转角关系,它对汽车轮胎的磨损、转向半径和转向力都有重要的影响。汽车在转向时,由于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的存在,导致转向系统的运动并不是在一个平面内,这增加了转向的难度。而一般货车和拖拉机的转向机构是使用整体式的专项梯形机构进行传递。传统的整体式转向机构分析采用近似的平面运动分析方法,而实际上转向梯形的运动并不是在一个平面内。这样就必然存在着误差。

课程设计--汽车转向机构说明书

汽车运动机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2013年6月

机械原理设计说明书 题目:汽车转向机构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汽车服务工程 班级:11汽车服务本 姓名:叶凌峰俞科王栋柄 王璐吴海霞欧阳凯强 学号:11113003233 11113003243 11113003199 11113003209 11113003218 11113003174指导老师:李振哲

目录 一.设计题目 (1) 1.1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 (1) 1.2课程设计内容与基本要求 (2) 1.3机构简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参考数据 (5) 1.5设计要求 (5) 二. 设计方案比较 (6) 2.1设计方案一 (6) 2.2设计方案二 (7) 2.3设计方案三 (8) 2.4最终设计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虚拟样机实体建模与仿真 (9) 四.虚拟样机仿真结果分析 (10) 4.1运动学仿真 (11) 4.1.1运动学仿真--转向盘位移仿真曲线 (11) 4.1.2运动学仿真--轮胎位移仿真曲线 (11) 4.1.3运动学仿真--转向盘速度仿真曲线 (12) 4.1.4运动学仿真--轮胎速度仿真曲线 (12) 4.1.5运动学仿真--转向盘加速度仿真曲线 (13) 4.1.6运动学仿真--轮胎加速度仿真曲线 (13) 4.2动力学分析 (14) 4.2.1转向盘受力仿真曲线 (14) 4.2.2轮胎受力仿真曲线 (14) 五. 课程设计总结 (15) 5.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总结 (15) 5.2设计过程 (15) 5.3设计展望 (16) 5.4设计工作分工表 (16) 5.5参考文献 (16)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

前言 一、实验课目的 本课程实验课目的在于: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机械实验方法、测量技能及用实验法来测定一些机械参数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踏实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因此,实验课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在课前进行预习,在课后分析试验结果,写成正规的实验报告。实验课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要求在实验前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在实验前要进行检查和提问,如发现有不合格者,提出批评,甚至停止实验的进行,实验准备工作包括下列几方面内容: 1.预习好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的目的及要求;搞懂实验的原理;了解实验进行的步骤及主要事项,做到心中有底。 2.准备好实验指导书中规定自带的工具、纸张。 3.准备好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表格应记录些什么数据自拟。 三、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1.验前必须了解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性能、操作规程及使用须知,否则不得操作。 2.严格按照规定,精心操作设备、仪器。 3.实验室内与本实验无关的设备与仪器,一律不得乱动。 4.在实验室严守纪律,不得高声谈笑,保持室内整洁。 5.实验完毕后,用过设备、仪器放回原处,并整理清洁、经教师同意后才得离开。 四、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所有数据、现象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一定结论与看法的书面文件。学生在实验后必须按照要求,整理并分析处理所的结果,写成正规的实验报告。 为了写好实验报告,提出以下几点: 1.实验结果记录应经实验指导教师过目签字,并随实验报告一起交上。 2.报告中的结果分析及讨论应力求具体,应针对试验具体情况,防止不切实际的空谈。 3.实验报告要求每人一份。 4.实验报告应在实验完毕后一星期内,由班委汇集交老师。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2018年9月10日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机构的设计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机构的设计 引言 在汽车的发展历程中,转向系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最初的机械式转向系统(Manual Steering,简称MS)发展为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ydraulic Power Steering,简称HPS),然后又出现了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lectro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简称EHPS)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简称EPS)。 装配机械式转向系统的汽车,在泊车和低速行驶时驾驶员操纵负担过于沉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GM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在轿车上采用了液压助力转向系统[1]。但是,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无法兼顾车辆低速时的转向轻便性和高速时的转向稳定性,因此在1983年日本koyo公司推出了具备车速感应功能的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这种新型的转向系统可以随着车速的升高提供逐渐减小的转向助力,但是结构复杂、造价较高,而且无法克服液压系统自身所具有的许多缺点,是一种介于液压助力转向和电动助力转向之间的过渡产品。到了1988年,日本Suzuki公司首先在小型轿车Cervo上配备了Koyo公司研发的转向柱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990年,日本Honda公司也在运动型轿车NSX上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齿条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从此揭开了电动助力转向在汽车上应用的历史。

第1章概述 1.1电动助力转向的优点 与传统的转向系统相比,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极高的可控制性,即通过适当的控制逻辑,调整电机的助力特性,以达到改善操纵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的目的。作为今后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必将取代现有的机械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和电控制液压助力转向系统[2]。 相比传统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只在转向时电机才提供助力,可以显著降低燃油消耗 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有发动机带动转向油泵,不管转向或者不转向都要消耗发动机部分动力。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只是在转向时才由电机提供助力,不转向时不消耗能量。因此,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可以降低车辆的燃油消耗。 与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对比试验表明:在不转向时,电动助力转向可以降低燃油消耗2.5%;在转向时,可以降低5.5%。 (2)转向助力大小可以通过软件调整,能够兼顾低速时的转向轻便性和高速时的操纵稳定性,回正性能好。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所提供的转向助力大小不能随车速的提高而改变。这样就使得车辆虽然在低速时具有良好的转向轻便性,但是在高速行驶时转向盘太轻,产生转向“发飘”的现象,驾驶员缺少显著的“路感”,降低了高速行驶时的车辆稳定性和驾驶员的安全感。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提供的助力大小可以通过软件方便的调整。在低速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可以提供较大的转向助力,提供车辆的转向轻便性;随着车速的提高,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提供的转向助力可以逐渐减小,转向时驾驶员所需提供的转向力将逐渐增大,这样驾驶员就感受到明显的“路感”,提高了车辆稳定性。

汽车转向系统总结报告

汽车转向系统总结报告 本节课首先讲述了转向系概述,包括其定义、功用、分类、组成、转向理论。 一、定义 驾驶员用来改变或恢复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称为汽车转向系统。改变或恢复行驶方向的方法是,驾驶员通过一套专设的机构,使汽车的转向桥上的车轮相对于汽车纵轴线偏转一定角度。 二、功用 遵从驾驶员的操纵,改变汽车行驶方向,并和汽车行驶系共同保证汽车机动灵活、稳定安全地行驶。 三、分类 机械转向系:以驾驶员施加于转向盘上的体力为转向能源。 动力转向系:兼用驾驶员体力和发动机部分动力为转向能源。 转向装置的作用有三点: 1、增大驾驶员作用力 2、改变运动方向 3、把转动变为摆动 接着讲述了转向器的作用及要求、分类、结构。 作用:改变力的传递方向和大小,并获得所要求的摆动速度和角度,进而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转向车轮偏转。 要求: 省力、灵活 稳定 传给转向器的反冲力尽可能小,又能自动回正 有间隙调整装置,保证自由行程在规定范围 分类:蜗杆齿扇式转向器,循环球式转向器,蜗杆曲柄双销式转向器,齿轮齿条转向器。 重点讲述了转向器的工作原理! 转向系统的设计、制造所需知识包含在哪些课程中呢? 机械原理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程学 高等数学等等等 可见转向系统的设计极其制造需要依赖很多门课程的知识,同时也反应了转向系统是很复杂的,想要完成好转向系统的设计、制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广阔的知识涉猎,才能又完成这项任务资格! 对于未来的转向系统又有如何的发展趋势呢? 传统的汽车转向系统是机械式的转向系统,汽车的转向由驾驶员控制方向盘,通过转向器等一系列机械转向部件实现车轮的偏转,从而实现转向。对于未来汽车的转向系统,动力转向是发展方向。动力转向主要是从减轻驾驶员疲劳,提高操作轻便性和稳定性出发。动力转向有3种形式:整体式,半分置式及联阀式动力转向结构。目前3种形式各有特点,发现较快,整体式多用于前桥负荷3~8t汽车。从发展趋势上看,国外整体式转向器发展较快,而整体式转向器中转阀结构是目前发展方向。 机制十二班康斌学号2013141411167

微机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微机接口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学号: 姓名: 综合设计实验

带分频的AD转换 实现功能: 利用8254实现分频功能,再利用AD0809实现数模转换功能。 设计思路: 首先利用8254芯片的计时功能,将CLK0端输入的1MHz的脉冲信号分频为0.1MHz的脉冲,并且从OUT0端输出,然后将输出的脉冲信号作为AD0809数模转换单元的输入信号,从而实现8254的分频功能和AD0809的数模转换功能。 设计接线图: 实验代码: (加粗为分频部分代码,未加粗为AD转换部分代码) IO8254_MODE EQU 283H ;8254控制寄存器端口地址 IO8254_COUNT0 EQU 280H ;8254计数器0端口地址 IO0809 EQU 298H ;AD0809DE STACK1 SEGMENT STACK DW 256 DUP(?) STACK1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 START: MOV DX, IO8254_MODE ;初始化8254工作方式 MOV AL,37H ;计数器0,方式3 00110111 OUT DX,AL MOV DX,IO8254_COUNT0 ;装入计数初值 MOV AX,000AH ;10D=0AH(可以自己设计分频倍数或者利用多个计数器实现更大倍数的分频) MOV AL,03H

OUT DX,AL MOV AL,AH OUT DX,AL MOV DX, IO0809 ;启动A/D转换器 OUT DX, AL MOV CX, 0FFH ;延时 DELAY: LOOP DELAY IN AL, DX ;从A/D转换器输入数据 MOV BL,AL ;将AL保存到BL MOV CL, 4 SHR AL, CL ;将AL右移四位 CALL DISP ;调显示子程序显示其高四位 MOV AL, BL AND AL, 0FH CALL DISP ;调显示子程序显示其低四位 MOV AH, 02 MOV DL, 20H ;加回车符 INT 21H MOV DL, 20H INT 21H PUSH DX MOV DL, 0FFH ;判断是否有键按下 MOV AH, 06H INT 21H POP DX JE START ;若没有转START MOV AH, 4CH ;退出 INT 21H DISP PROC NEAR ;显示子程序 MOV DL, AL CMP DL, 9 ;比较DL是否>9 JLE DDD ;若不大于则为'0'-'9',加30h为其ASCII码 ADD DL, 7 ;否则为'A'-'F',再加7 DDD: ADD DL,30H ;显示 MOV AH, 02 INT 21H RET DISP ENDP CODE ENDS END START

典型机构认知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典型机构认知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一典型机构认识与分析实验 实验九凸轮机构运动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对现代虚拟设计和现代测试手段的灵活运用能力; 3、通过实测和软件仿真了解不同运动规律的盘形凸轮的运动,了解圆柱凸轮的运动; 4、掌握凸轮廓线的测试方法; 5、通过实测曲线和仿真曲线的对比,分析两者之间差异的原因。 二、JTJs-Ⅲ实验台简介: 1、结构组成 1-安装底座2-凸轮支座3-同步带轮4-同步带5-电机支座6-步进电机 7-齿轮齿条支座8-尖顶从动件9-导轨10-被测凸轮

(盘形)11-圆柱凸轮 12-轴承座13-齿条14-小齿轮15-齿轮支架16-角位移传感器 图1JTJs-Ⅲ实验台结构组成 2、主要技术参数 1)凸轮原始参数: 盘形凸轮机构 1#凸轮:等速运动规律 凸轮基圆半径ro=40mm;尖顶从动件; 推杆升程h=15mm; 推程转角Ф=150o、远休止角Фs=60o、回程转角Ф,=1620; 凸轮质量m1=0.765㎏。 2#凸轮: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凸轮基圆半径ro=40mm;尖顶从动件。 推杆升程h=15mm; 推程转角Ф=180o、回程转角Ф,=180o; 凸轮质量m1=0.765㎏。 3#凸轮:3-4-5多项式运动规律 凸轮基圆半径ro=40mm;从动件滚子半径rt=7.5mm; 推杆升程h=15mm; 推程转角Ф=180o、回程转角Ф,=180o;

凸轮质量m1=0.852㎏。 4#凸轮: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凸轮基圆半径ro=40mm;尖顶从动件; 推杆升程h=15mm; 推程转角Ф=180o、回程转角Ф,=180o;凸轮质量m1=0.768㎏。 5#凸轮: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凸轮基圆半径ro=40mm;尖顶从动件; 推杆升程h=15mm; 推程转角Ф=150o、远休止角Фs=30o、 回程转角Ф,=150o、近休止角Ф,s=30o;凸轮质量m1=0.768㎏。 6#凸轮:改进等速运动规律 凸轮基圆半径ro=40mm;尖顶从动件; 推杆升程h=15mm; 推程转角Ф=150o、远休止角Фs=30o、 回程转角Ф,=150o、近休止角Ф,s=30o;凸轮质量m1=0.768㎏。 7#凸轮:改进正弦运动规律 凸轮基圆半径ro=40mm;尖顶从动件; 推杆升程h=15mm; 推程转角Ф=150o、

现代汽车的全液压式转向机构设计参考文本

现代汽车的全液压式转向机构设计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现代汽车的全液压式转向机构设计参考 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控制汽车行驶方向的转向系统与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最 为密切,而车的转向系是用来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方向的 装置,由转向控制机构、转向传动装置、转向轮和专用机 构组成。为了提高转向性能,当前现代汽车的全液压式转 向机构应用比较多。本文首先概述了现代汽车转向机构的 设计要求,分析了全液压式转向机构的结构与工作特性, 验证了现代汽车的全液压式转向机构的助力特性,通过稳 态回转试验探讨了现代汽车的全液压式转向机构的价值。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不仅影响到汽车驾驶的操纵方便程 度,而且也是决定高速汽车安全行驶的一个主要性能。而 其中的汽车转向性能是汽车的主要性能之一,它直接影响

到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对于确保车辆的安全行驶起着重要的作用。动力转向机是利用外部动力协助司机轻便操作转向盘的装置,随着最近汽车发动机马力的增大和扁平轮胎的普遍使用,使车重和转向阻力都加大了,需要涉及合理的转向机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是最早采用的助力转向系统的形式,电子技术、电气技术及新的控制策略的应用使得转向系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助力转向系统由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向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发展,但是液压系统也仍然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具体探讨了现代汽车的全液压式转向机构设计,现报告如下。 现代汽车转向机构的设计要求 汽车转向系统可以分为无助力转向系统和有助力转向系统。随着科技发展和新技术的采用,有助力转向系统逐渐由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向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

转向系统设计

标题 转向系统设计与优化 摘要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按照驾驶员的意志经常改变行驶方向,即所谓汽车转向。用来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称为汽车转向系统。汽车转向系统的功能就是按照驾驶员的意愿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汽车转向系统对汽车的行驶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对转向系统进行优化,从而使汽车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安全。本次设计是EPS电动转向系统,即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该系统是由一个机械系统和一个电控的电动马达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动力转向系统。EPS系统主要是由扭矩传感器、电动机、电磁离合器、减速机构和电子控制单元等组成。驾驶员在操纵方向盘进行转向时,转矩传感器检测到转向盘的转向以及转矩的大小,将电压信号输送到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根据转矩传感器检测到的转距电压信号、转动方向和车速信号等,向电动机控制器发出指令,使电动机输出相应大小和方向的转向助力转矩,从而产生辅助动力。汽车不转向时,电子控制单元不向电动机控制器发出指令,电动机不工作。该系统由电动助力机直接提供转向助力,省去了液压动力转向系统所必需的动力转向油泵、软管、液压油、传送带和装于发动机上的皮带轮,既节省能量,又保护了环境。另外,还具有调整简单、装配灵活以及在多种状况下都能提供转向助力的特点。因此,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械系统,扭矩传感器,电动机,电磁离合器,减速机构,电子控制单元。 概述 汽车在行使过程中,需要经常改变行驶方向,即所谓的转向。这就需要有一套能够按照司机意志来改变或恢复汽车行驶方向的专设机构,它将司机转动方向盘的动作转变为车轮的偏转动作,这就是所谓的转向系统。转向系统是用来改变汽车的行使方向和保持汽车直线行使的机构,既要保持车辆沿直线

计算机操作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实验一

计算机操作系统综合设计 实验一 实验名称:进程创建模拟实现 实验类型:验证型 实验环境: win7 vc++6.0 指导老师: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联系电话: 实验地点:东六E507 实验日期:2017 年 10 月 10 日 实验报告日期:2017 年 10 月 10 日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理解进程创建相关理论; 2)掌握进程创建方法; 3)掌握进程相关数据结构。 二、实验内容 windows 7 Visual C++ 6.0 三、实验步骤 1、实验内容 1)输入给定代码; 2)进行功能测试并得出正确结果。 2、实验步骤 1)输入代码 A、打开 Visual C++ 6.0 ; B、新建 c++ 文件,创建basic.h 头文件,并且创建 main.cpp 2)进行功能测试并得出正确结果 A 、编译、运行main.cpp B、输入测试数据 创建10个进程;创建进程树中4层以上的数型结构 结构如图所示:。

createpc 创建进程命令。 参数: 1 pid(进程id)、 2 ppid(父进程id)、3 prio(优先级)。 示例:createpc(2,1,2) 。创建一个进程,其进程号为2,父进程号为1,优先级为2 3)输入创建进程代码及运行截图 4)显示创建的进程

3、画出createpc函数程序流程图 分析createpc函数的代码,画出如下流程图:

四、实验总结 1、实验思考 (1)进程创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 1)申请空白PCB 2)为新进程分配资源 3)初始化进程控制块 4)将新进程插入到就绪队列 (2)该设计和实际的操作系统进程创建相比,缺少了哪些步骤? 答:只是模拟的创建,并没有分配资源 2、个人总结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加深了对操作系统的认识,了解了操作系统中进程创建的过程,对进程创建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用高 级语言进行模拟演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次的课程设计让 我受益匪浅。虽然自己所做的很少也不够完善,但毕竟也是努 力的结果。另外,使我体会最深的是:任何一门知识的掌握, 仅靠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与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才能 达到功效。

越野车转向系统的设计

毕业设计 题目:越野车转向系统设计与优化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目录 第一章电动转向系统的来源及发展趋势 (1) 第二章转向系统方案的分析 (3) 1.工作原理的分析 (3) 2. 转向系统机械部分工作条件 (3) 3.转向系统关键部件的分析 (4) 4.转向器的功用及类型 (5) 5.转向系统的结构类型 (5) 6.转向传动机构的功用和类型 (7) 第三章转向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 (8) 1. 转向系的效率 (8) 2. 转向系统传动比的组成 (8) 3. 转向系统的力传动比与角传动比的关系 (8) 4. 传动系统传动比的计算 (9) 5. 转向器的啮合特征 (10) 6. 转向盘的自由行程 (11) 第四章转向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12) 1. 转向轮侧偏角的计算(以下图为例) (12) 2. 转向器参数的选取 (12) 3. 动力转向机构的设计 (12) 4. 转向梯形的计算和设计 (14)

第五章结论 (16) 谢辞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 (19)

转向系统设计与优化 摘要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按照驾驶员的意志经常改变行驶方向,即所谓汽车转向。用来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称为汽车转向系统。汽车转向系统的功能就是按照驾驶员的意愿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汽车转向系统对汽车的行驶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对转向系统进行优化,从而使汽车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安全。本次设计是EPS电动转向系统,即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该系统是由一个机械系统和一个电控的电动马达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动力转向系统。EPS系统主要是由扭矩传感器、电动机、电磁离合器、减速机构和电子控制单元等组成。驾驶员在操纵方向盘进行转向时,转矩传感器检测到转向盘的转向以及转矩的大小,将电压信号输送到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根据转矩传感器检测到的转距电压信号、转动方向和车速信号等,向电动机控制器发出指令,使电动机输出相应大小和方向的转向助力转矩,从而产生辅助动力。汽车不转向时,电子控制单元不向电动机控制器发出指令,电动机不工作。该系统由电动助力机直接提供转向助力,省去了液压动力转向系统所必需的动力转向油泵、软管、液压油、传送带和装于发动机上的皮带轮,既节省能量,又保护了环境。另外,还具有调整简单、装配灵活以及在多种状况下都能提供转向助力的特点。因此,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械系统,扭矩传感器,电动机,电磁离合器,减速机构,电子控制单元。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5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学号: 班序号:

一. 实验名称: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二.实验摘要: 在处理输入的模拟信号时,经常会遇到通信信道或传感器衰减强度大幅变化的情况; 另外,在其他应用中,也经常有多个信号频谱结构和动态围大体相似,而最大波幅却相差甚多的现象。很多时候系统会遇到不可预知的信号,导致因为非重复性事件而丢失数据。此时,可以使用带AGC(自动增益控制)的自适应前置放大器,使增益能随信号强弱而自动调整,以保持输出相对稳定。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功能是在输入信号幅度变化较大时,能使输出信号幅度稳定不变或限制在一个很小围变化的特殊功能电路,简称为AGC 电路。本实验采用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简单有效地实现AGC功能。 关键词:自动增益控制,直流耦合互补级,可变衰减,反馈电路。 三.设计任务要求 1. 基本要求: 1)设计实现一个AGC电路,设计指标以及给定条件为: 输入信号0.5?50mVrm§ 输出信号:0.5?1.5Vrms; 信号带宽:100?5KHz; 2)设计该电路的电源电路(不要际搭建),用PROTE软件绘制完整的电路原理图(SCH及印制电路板图(PCB 2. 提高要求: 1)设计一种采用其他方式的AGC电路; 2)采用麦克风作为输入,8 Q喇叭作为输出的完整音频系统。 3. 探究要求: 1)如何设计具有更宽输入电压围的AGC电路; 2)测试AGC电路中的总谐波失真(THD及如何有效的降低THD 四.设计思路和总体结构框图 AGC电路的实现有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混合控制等三种,典型的反馈控制AGC由可变增益放大器(VGA以及检波整流控制组成(如图1),该实验电路中使用了一个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从而相对简单而有效实现预通道AGC的功能。如图2,可变分压器由一个固定电阻R和一个可变电阻构成,控制信号的交流振幅。可变电阻采用基极-集电极短路方式的双极性晶体管微分电阻实现为改变Q1电阻,可从一个由电压源V REG和大阻值电阻F2组成的直流源直接向短路晶体管注入电流。为防止Rb影响电路的交流电压传输特性。R2的阻值必须远大于R1。

机构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构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学院:机电学院 专业班级:1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号:101401010124 学生姓名:舒展 2012年6月28日机构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际机构的应用设计和搭接加深对不同机构运动特性的 理解; 2.通过对典型机构的组装,掌握活动连接、固定连接的结构和特 点;了解实际机构与机构简图的不同处,避免设计时出现运动 的干涉。 3.通过现场操作,培养实际动手和现场应变能力。 4.通过实验的多方案设计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 二、实验设备 ZSB-C机构创新设计方案试验台。 三、实验原理 此机构由电动机输出动能,再由皮带动齿轮转动,然后由一个小齿轮和一个大齿轮组合,降低输出速度。 构造一个曲柄摇杆机构,实现将电机转动转变化摇杆传动的功能。 利用曲柄摇杆机构特性设计一个能实现刚体给定位置的机构。 最终实现机构运用原理设计要求。 四、备选方案分析和最终选型方案。 设计好曲柄摇杆机构,可选择设计起重机构、铸造造型机沙箱翻转机构、读数机构、轨迹生成机构及缝纫机踏板机构等。 最终先择实现起重功能的起重机构。 最终选择此方案有2个原因。 五、最终选型方案的分析及选择该方案的理由

(一)实验室设备条件及设备精度限制,不能设计出比较精准的机构,此机构相比读数机构、轨迹生成机构等设计难度低,精度要求低。(二)此机构功能容易得到实现,构造比较简单,利用实验室现有机构实验设备、实验构件,在实验室中能独立完成。 六、实际拼装的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 七、实际拼装机构的杆组拆分简图

八、此机构功能 (一)实现起重 可以将重物提升到一个平台上,如:装卸载货物、掉重、起重小轿车等 (二)拔起铸造模型 (三)运送物资 (四)升降台 九、问题及建议 1.此机构的由于组成比较简单,有一些地方的设计不够完美,还需 改善。 2.实验的设备太少了,有时候大家都在做实验的时候实验零件不够 用,这使得我们设计的机构不能完全的成功。 3.设备都生锈了,我建议多对设备进行维护。 4.我们实践动手能力还需要提高,希望学院多安排此类课题设计。 十、实验心得 通过这段时间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宽所学的知识;通过设计实践,树立了正确的设计思想,增强创新意思,熟悉掌握了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也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己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从开始的传动方案的拟定的总体设计中,让我清楚的了解了自己接下

最新汽车转向机构设计(大学毕业设计)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英文摘要、关键词 (2) 引言 (3) 第1章轿车转向系统总述 (4) 1.1轿车转向系统概述 (4) 1.1.1转向系统的结构简介 (4) 1.1.2轿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概况 (4) 1.2轿车转向系统的要求 (5) 第2章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 (7) 2.1转向系的效率 (7) 2.1.1转向器的正效率 (7) 2.1.2转向器的逆效率 (8) 2.2 传动比变化特性 (9) 2.2.1 转向系传动比 (9) 2.2.2 力传动比与转向系角传动比的关系 (9) 2.2.3 转向器角传动比的选择 (10) 2.3 转向器传动副的传动间隙 (10) 2.4 转向盘的总转动圈数 (11) 第3章轿车转向器设计 (12) 3.1 转向器的方案分析 (12) 3.1.1 机械转向器 (12) 3.1.2 转向控制阀 (12)

3.1.3 转向系压力流量类型选择 (13) 3.1.4 液压泵的选择 (14) 3.2 齿轮齿条式液压动力转向机构设计 (14) 3.2.1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结构分析 (14) 3.2.3 参考数据的确定 (20) 3.2.4 转向轮侧偏角计算 (21) 3.2.5 转向器参数选取 (21) 3.2.6 选择齿轮齿条材料 (22) 3.2.7 强度校核 (22) 3.2.8 齿轮齿条的基本参数如下表所示 (23) 3.3 齿轮轴的结构设计 (23) 3.4 轴承的选择 (23) 3.5 转向器的润滑方式和密封类型的选择 (24) 3.6 动力转向机构布置方案分析 (24) 第4章转向传动机构设计 (26) 4.1 转向传动机构原理 (26) 4.2 转向传送机构的臂、杆与球销 (27) 4.3 转向横拉杆及其端部 (28) 第5章转向梯形机构优化 (30) 5.1 转向梯形机构概述 (30) 5.2整体式转向梯形结构方案分析 (30) 5.3 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优化分析 (31) 5.4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优化设计 (34) 5.4.1 优化方法介绍 (34) 5.4.2 优化设计计算 (35)

吉林大学无机化学研究生化学综合设计实验报告--全

化学综合和设计实验 实验报告 姓名:李玲云 学号:2014332036 专业:无机化学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EDS能谱演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操作及用途 2、掌握样品的制备方法 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用途 从电子枪阴极发出的直径20cm~30cm的电子束,受到阴阳极之间加速电压的作用,射向镜筒,经过聚光镜及物镜的会聚作用,缩小成直径约几毫微米的电子探针。在物镜上部的扫描线圈的作用下,电子探针在样品表面作光栅状扫描并且激发出多种电子信号。这些电子信号被相应的检测器检测,经过放大、转换,变成电压信号,最后被送到显像管的栅极上并且调制显像管的亮度。显像管中的电子束在荧光屏上也作光栅状扫描,并且这种扫描运动与样品表面的电子束的扫描运动严格同步,这样即获得衬度与所接收信号强度相对应的扫描电子像,这种图象反映了样品表面的形貌特征。第二节扫描电镜生物样品制备技术大多数生物样品都含有水分,而且比较柔软,因此,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前,要对样品作相应的处理。扫描电镜样品制备的主要要求是:尽可能使样品的表面结构保存好,没有变形和污染,样品干燥并且有良好导电性能。 在高压(2~20kV)的作用下,利用聚焦得到非常细的高能电子束,使其在试样上扫描(电子束与试样表层物质相互作用),激发出背散射电子、二次电子等信息,通过对上述信息的接收、放大和显示

成像,对试样表面进行分析。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物质中存在着隧道现象,电子可以通过隧道穿过一个能级高度大于其总能量的势垒而出现在势垒的另一侧。因此,物质的表面电子可以借助隧道作用散逸出来,在物质表面附近形成电子云。在导体表面电子云中某位置的电子几率密度,会随着此位置与表面距离的增大而以指数形式迅速衰减。 扫描电子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信息产业、地质、石油化工和其它相关学科领域。是在微观尺度范围内,对样品的形貌进行观察、分析和测量的工具。现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在配备相应附件后,可以获得试样表面的化学成分,晶体缺陷、电势、磁场及晶体取向等信息,是对固体物质表层进行综合分析的仪器。 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该显微镜通过接收二次电子信息来对样品表面形貌进行分析。显微镜的扫描倍数从25到650000倍,最大分辨率可达到1nm。显微镜有Oxford的能谱附件,可以进行样品的能谱测试。该显微镜不能对具有较强磁性的物质进行分析。 三、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构造 1、电子光学系统(镜筒) 电子枪、三个电磁透镜、扫描线圈、试样室 电子枪中的灯丝产生高能电子束,电子枪的引出电压直接反映了灯丝状态的好坏(5kV~8kV不等)。每次实验都必须注意并记录电子枪引出电压。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new1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者:同组者: 班级:日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轴系结构设计中有关轴的结构设计,滚动轴承组合设计的基本方法; 2、熟悉并掌握轴、轴上零件的结构形状及功用、工艺要求和装配关系; 3、熟悉并掌握轴及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方法; 4、了解轴承的类型、布置、安装及调整方法以及润滑和密封方式。 二、实验设备 1、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分析试验箱。 试验箱提供能进行减速器援助齿轮轴系,小圆锥齿轮轴系及蜗杆轴系结构设计实验的全套零件。 2、测量及绘图工具 300mm钢板尺、游标卡尺、内外卡钳、铅笔、三角板等。 三、实验步骤 1、明确实验内容,理解设计要求; 已知条件(包括传动零件类型、载荷条件、速度条件): 绘制传动零件支撑原理简图: 2、复习有关轴的结构设计与轴承组合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参看教材有关章 节); 3、构思轴系结构方案 (1)根据齿轮类型选择滚动轴承型号; 轴承类别选择依据 (2)确定支承轴向固定方式(两端固定或一端固定、一端游动); 轴承轴向固定方式选择依据 (3)根据齿轮圆周速度(高、中、低)确定轴承润滑方式(脂润滑、油润滑); 润滑方式选择依据 (4)选择端盖形式(凸缘式、嵌入式)并考虑透盖处密封方式(毡圈、皮碗、油沟); 密封方式选择依据 (5)考虑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轴承间隙调整等问题; 如何定位 选择依据

(6)绘制轴系结构方案示意图。 4、组装轴系部件 根据轴系结构方案,从实验箱中选取合适零件并组装成轴系部件、检查 所设计组装的轴系结构是否正确。 6、将所有零件放入试验箱内的规定位置,交还所借工具。 7、根据结构草图及测量数据,在图纸上绘制轴系结构装配图,要求装配关 系表达正确,注明必要尺寸(如支承跨距、齿轮直径与宽度、主要配合 尺寸),填写标题栏和明细表。 8、写出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分析 1、轴上各键槽是否在同一条母线上。 2、轴上各零件(如齿轮、轴承)能否装到指定位置。 3、轴上零件的轴向、周向固定是否可靠。 4、轴承能否拆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